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0703-DIVING-PAM中文操作手册

200703-DIVING-PAM中文操作手册

200703-DIVING-PAM中文操作手册
200703-DIVING-PAM中文操作手册

水下调制荧光仪——

DIVING-PAM

操作手册

2006年11月版

泽泉国际集团(香港)有限公司 泽 泉 科 技 有 限 公 司 德国WA L Z 公司中国技术服务中心

中国总部:上海市中江路879号天地软件园28幢402-403座 (200333)

电话:021-********/13/14/15/16/17/18 传真:021-********

E-Mail :sevice@https://www.wendangku.net/doc/6b9283046.html, 网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6b9283046.html,

北京分部: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48号院华思特商务楼209室(100083)

电话:010-********/53/58,89110167 传真:010-********转20

成都分部:成都市人民南路1段97号现代之窗1018室 (610016)

电话:028-********,86719836 传真:028-********

目录

1 安全指导...................................................................................................................................- 4 -

1.1 一般安全指导................................................................................................................- 4 -

1.2 特殊安全指导................................................................................................................- 4 -

2 光合作用与叶绿素荧光原理....................................................................................................- 5 -

2.1 光合作用基本过程........................................................................................................- 5 -

2.2 活体叶绿素荧光..........................................................................................................- 7 -

2.2.1 叶绿素荧光的产生............................................................................................- 7 -

2.2.2 叶绿素荧光诱导曲线........................................................................................- 8 -

2.2.3 调制叶绿素荧光的测量....................................................................................- 8 -

2.2.4 光响应曲线和快速光曲线..............................................................................- 10 -

2.2.5 叶绿素荧光的暗弛豫......................................................................................- 10 -

2.2.6 调制叶绿素荧光成像......................................................................................- 11 -

3 DIVING-PAM简介..................................................................................................................- 12 -

4 常用荧光参数.........................................................................................................................- 13 -

4.1 Fo、Fm和Fv/Fm.........................................................................................................- 13 -

4.3 Fm’.................................................................................................................................- 13 -

4.3 Ft....................................................................................................................................- 13 -

4.4 量子产量Yield.............................................................................................................- 13 -

4.5 ETR和PAR..................................................................................................................- 14 -

4.6 qP、qN和NPQ............................................................................................................- 14 -

5 基础操作步骤.........................................................................................................................- 1

6 -

6 按键操作.................................................................................................................................- 1

7 -

6.1 单键操作......................................................................................................................- 17 -

6.2 双键操作......................................................................................................................- 18 -

7 数据存储功能.........................................................................................................................- 19 -

8 MODE菜单介绍......................................................................................................................- 20 -

8.1 MODE界面列表...........................................................................................................- 20 -

8.2 MODE界面功能介绍...................................................................................................- 21 -

9 DIVING-PAM的组成..............................................................................................................- 28 -

9.1 主控单元......................................................................................................................- 28 -

9.1.1 荧光的激发与检测............................................................................................- 28 -

9.1.2 内置卤素灯.......................................................................................................- 29 -

9.1.3 可充电电池.......................................................................................................- 29 -

9.1.4 显示器...............................................................................................................- 30 -

9.1.5 电子元件...........................................................................................................- 30 -

9.1.6 接口介绍...........................................................................................................- 30 -

9.2 标准光纤DIVING-PAM/F和微光纤DIVING-PAM/F1...........................................- 32 -

9.3 光量子传感器..............................................................................................................- 32 -

9.4 深度传感器..................................................................................................................- 33 -

9.5 水温传感器..................................................................................................................- 33 -

9.6 水下通用样品架DIVING-USH..................................................................................- 33 -

9.6.1 介绍...................................................................................................................- 33 -

9.6.2 应用方法:叶片状样品....................................................................................- 35 -

9.6.3 应用方法:珊瑚、附着藻类等样品................................................................- 36 -

9.6.4 应用方法:暗适应后测量Fv/Fm....................................................................- 37 -

9.6.5 应用方法:测量叶片状样品吸收到的PAR...................................................- 38 -

9.6.6 DIVING-USH的详细配件................................................................................- 39 -

9.7 特殊叶夹/样品室.......................................................................................................- 40 -

9.7.1 暗适应叶夹DIVING-LC................................................................................- 40 -

9.7.2 表面样品室DIVING-SH(适合于珊瑚等0.................................................- 40 -

9.7.3 磁性样品架DIVING-MLC(可选).............................................................- 40 -

10 数据传输...............................................................................................................................- 42 -

11 通过PC终端控制DIVING-PAM........................................................................................- 43 -

12 维护.......................................................................................................................................- 44 -

12.1 内置电池的更换......................................................................................................- 44 -

12.2 卤素灯的更换..........................................................................................................- 46 -

12.3 EPROM的更换........................................................................................................- 47 -

12.4 保险丝的更换..........................................................................................................- 47 -

12.5 清洁..........................................................................................................................- 47 - 附录1 技术参数......................................................................................................................- 48 - 附录2 警告和错误列表..........................................................................................................- 50 - 附录3 PIN分配.......................................................................................................................- 51 - 附录4 PC终端控制DIVING-PAM的命令列表...................................................................- 52 - 附录5 部分荧光基础理论文献...............................................................................................- 55 - 附录6 部分利用DIVING-PAM发表的文献.........................................................................- 59 -

1 安全指导

1.1 一般安全指导

为避免触电,请不要拆开DIVING-PAM的主机。主机必须由经过WALZ培训的专业人员才能拆开!当连接外接电源时,不允许在雨天或潮湿的地方进行操作,这样有触电的危险!带有闪电标志的部位表明内部有非绝缘材料,如果接触会有严重触电危险!

1.安全指导:在使用仪器前请仔细阅读安全指导和操作手册。请将安全指导和操作手册放

在触手可及的地方以便随时参考。

2.安全警告:请注意写在仪器上的和操作手册中的所有安全警告。请严格按操作手册的要

求操作仪器。

3.防水防潮:在连接外接电源时,不要在靠近水或潮湿的地方操作仪器。

4.通风:请永远保持仪器所处位置通风良好。不要将仪器放在床、沙发、地毯等柔软的物

体上,以防止阻碍通风。

5.远离热源:请让仪器远离热源。

6.电源:仪器只能连接操作手册指明的电源。

7.清洁:按制造商的推荐方法清洁仪器。

8.当仪器不用时:请将所有插头拔下。

9.防止异物进入:请注意防止液体或气体异物进入仪器内部。

10.仪器出现故障时:只能让厂家指定人员维修。不要尝试采用说明书未提到的方法进行维

护。

1.2 特殊安全指导

1.DIVING-PAM在下水前,必须确保所有的密封接口都已密封,RS 232数据线和电源线都

已断开。最大潜水深度为50 m。

2.为防止仪器内部过热,要避免长时间采用内置卤素灯进行强光照射。

3.严格按照操作手册连接电源,禁止仪器开机后再连接外接电源!!!

4.禁止过度弯曲光导纤维!

5.禁止将光纤末端对着眼睛,防止灼伤!!!

6.每次测量开始前应通过调节“Gain”、测量光强或光纤与样品间的距离使只打开测量光时

的荧光Ft(即Fo)在200~500之间

7.每次用完仪器后,应马上充电;仪器长期放置不用时,应每隔2-3个月充电一次!

2 光合作用与叶绿素荧光原理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光合生物通过光合作用为地球上所有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来源。绿色植物属于放氧光合生物,它们利用太阳能裂解水释放出了地球上绝大多数生命活动所需的氧气,同时固定大气中的CO2合成葡萄糖为新陈代谢提供能量。在生态学尺度上,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奠定了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基础,可以说光合作用对于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起着关键作用。

叶绿素荧光作为光合作用研究的有效探针,对光合作用研究起到很大推动作用。1980年代Schreiber教授发明脉冲振幅调制(Pulse-Amplitude-Modulation,PAM)叶绿素荧光仪(Schreiber 1986; Schreiber et al. 1986)。由于调制荧光技术具有测量快速、简便、灵敏、可靠、对样品无干扰、可在有环境光的条件下测量等特点,这样利用这种研究生理学的方法去研究生态学问题,为许多生态学关键问题的解决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湿地生态系统与海洋、森林生态系统并称为世界三大生态系统。湿地植物是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是湿地结构与功能的核心(何池全 2003)。研究湿地植物的光合作用对探讨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2.1 光合作用基本过程

光合作用从光能的吸收、能量转换、电子传递、ATP合成到CO2的固定,共包括60多个步骤,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化学反应。从光能的吸收到ATP的合成属于光反应,在类囊体膜上进行;CO2的固定属于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真核生物)或细胞质(原核生物)中进行。

类囊体膜上有4种蛋白复合体:光系统Ⅱ(PSⅡ),Cyt b6/f复合体,光系统Ⅰ(PSⅠ)和ATP合成酶。这4种复合体的功能是进行原初光化学反应、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也就是光反应(图1.1)。

图1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

图中红线代表电子传递,蓝线代表质子的跨膜转移。电子在从PSⅡ经过Cyt b6/f复合体传递到PSⅠ的过程中伴随着光合膜两侧质子梯度的形成,类囊体腔中的质子在经过ATP合成酶流到细胞质中时驱动ATP的合成。

PSⅡ的捕光色素吸收光能后将能量传递给反应中心叶绿素P680,P680吸收光能后会放出电子产生强氧化剂P680+,P680/P680+的氧化还原电势可以引起水氧化裂解放出O2、电子和质子(Malkin & Niyogi 2000)。P680+又可接受裂解水释放的电子还原为P680。电子经脱镁叶绿素Phe后传递给第1个稳定的电子受体Q A。Q A是一个特殊结合状态的质醌,接收电子后变为Q A-。Q A-又把电子传给另一个特殊结合状态的质醌Q B(二级电子受体),后者可以从Q A-接收两个电子变为Q B2-。随后Q B2-从类囊体膜的基质侧结合两个质子变为Q B H2。在生理条件下,Q A只能接受1个电子还原为半醌形式Q A-,而Q B可在3种状态间转换:完全氧化的Q B,接受1个电子的半醌Q B-和接受2个电子被完全还原的Q B2-。被完全还原并质子化后,Q B H2被质醌从反应中心替换下来,成为PQH2,可以在膜中扩散,成为一种可移动的电子递体(韩博平et al. 2003)。PQ是电子传递过程的限速步骤,俗称电子门。

经过一个被称为Q循环(Cramer et al. 1996; Malkin & Niyogi 2000)的偶联过程,2个电子被传递给Cyt b6/f复合体,同时2个质子从基质转运到类囊体腔中。经过Cyt b6/f复合体后,电子被传给质蓝素PC。PC迅速移动到PSⅠ附件,将电子传给PSⅠ的反应中心叶绿素P700。在PSⅠ上,经过A0、A1、F X、F A和F B等电子递体,电子被传给铁氧还蛋白Fd,进而在Fd-NADP +还原酶的作用下将NADP+还原成NADPH(Hope 2000)。

在上述电子传递过程中,裂解水和Q循环会释放/转运质子到类囊体腔中,这样在类囊体膜两侧就建立了一个质子梯度ΔpH。质子在类囊体腔内的累积导致基质中质子浓度降低,由于质子来源于水的电离,这样就导致另一种电离产物氢氧根离子在基质中的累积,从而形成电势差Δψ。ΔpH与Δψ合在一起称为质子动力势(proton motive force, pmf)(Malkin & Niyogi 2000)。位于类囊体膜上的ATP合成酶包括嵌于膜内的亲脂性部分CF0和暴露于膜表面(基质中)的亲水性部分CF1。CF0具有质子通道,可以将质子转运回基质中,从而消除质子动力势。当质子经过质子通道回到基质中时,会引起CF1的γ亚基的旋转。这种旋转可以引起CF1的构象变化,从而使得ADP可以与Pi结合产生ATP(周筠梅 1998)。

图2 光合作用的暗反应

RuBP:1,5-二磷酸核酮糖;3-PGA:3-磷酸甘油酸;DPGA:1,3-二磷酸甘油酸;GAP:3-磷酸甘油醛;DHAP:磷酸二羟丙酮;FBP:果糖-1,6-二磷酸;F6P:果糖-6-磷酸;E4P:4-磷酸赤藓糖;SBP:1,7-二磷酸景天庚酮糖;S7P:7-磷酸景天庚酮糖;Xu5P:5-磷酸木酮糖;R5P:5-磷酸核糖;Ru5P:5-磷酸核酮糖

经过光反应得到的ATP和NADPH,会参与CO2的固定过程——Calvin-Benson循环。Calvin-Benson循环由13个步骤组成,可分为羧化、还原和再生3个阶段(韩博平et al. 2003)(图1.2)。Calvin-Benson循环每周转一次,固定6分子CO2,消耗9分子ATP和6分子NADPH,生成1分子葡萄糖。葡萄糖可以直接参与植物体内其它代谢过程,也可以转化为生物质储存起来供后续使用。这些将进入生态系统参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2.2 活体叶绿素荧光

1931年,Kautsky发现叶绿素荧光诱导现象并将其与光合作用联系起来(Lichtenthaler 1992; Govindjee 1995)。此后,人们对叶绿素荧光诱导现象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逐步形成了光合作用的荧光诱导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光合作用研究。叶绿素荧光已成为光合作用的有效探针(Papageorgiou 1975; Papageorgiou & Govindjee 2004)。随着调制荧光技术的出现,叶绿素荧光的应用逐渐从传统的植物生理学领域延伸到植物生态学、农学、林学、水生生物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Lichtenthaler 1992; Papageorgiou & Govindjee 2004))。

2.2.1 叶绿素荧光的产生

细胞内的叶绿素分子通过直接吸收光量子或间接通过捕光色素吸收光量子得到能量后,从基态(低能态)跃迁到激发态(高能态)。由于波长越短能量越高,故叶绿素分子吸收红光后,电子跃迁到最低激发态;吸收蓝光后,电子跃迁到比吸收红光更高的能级(较高激发态)。处于较高激发态的叶绿素分子很不稳定,在几百飞秒(fs,1 fs=10-15 s)内,通过振动弛豫向周围环境辐射热量,回到最低激发态(图1.3)。最低激发态的叶绿素分子可以稳定存在几纳秒(ns,1 ns=10-9 s)。

图3 叶绿素吸收光能后能级的变化

处于较低激发态的叶绿素分子可以通过几种途径释放能量回到稳定的基态。能量的释放方式有如下几种(图1.3)(Campbell et al. 1998; Rohá?ek & Barták 1999; Malkin & Niyogi 2000):1)重新放出一个光子,回到基态,即产生荧光。由于部分激发能在放出荧光光子之前以热的形式逸散掉了,因此荧光的波长比吸收光的波长长,叶绿素荧光一般位于红光区和红外区。2)不放出光子,直接以热的形式耗散掉(非辐射能量耗散)。3)将能量从一个叶绿素分子传递到邻近的另一个叶绿素分子,能量在一系列叶绿素分子之间传递,最后到达反应中心,反应中心叶绿素分子通过电荷分离将能量传递给电子受体,从而进行光化学反应。以上这3个过程是相互竞争的,往往是具有最大速率的过程处于支配地位。对许多色素分子来说,荧光发生在纳秒级,而光化学发生在皮秒级,因此当光合生物处于正常的生理状态时,天线色素吸收的光能绝大部分用来进行光化学反应,荧光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2.2.2 叶绿素荧光诱导曲线

类囊体膜上电子门PQ的数量与捕光色素吸收的光子数(微摩尔级)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光合作用进行时,PSⅡ释放出的电子总是有部分会累积在电子门PQ处,这部分处于还原态(累积电子)的电子门就处于关闭态,或者说PSⅡ的反应中心处于关闭态(Krause 1988)。

当植物处于黑暗中时,PSⅡ不再释放电子,但累积在PQ处的电子会逐渐向PSⅠ传递。经过足够长的暗适应后,PQ处没有任何电子时,所有PSⅡ的反应中心全部处于开放态,此时,植物的潜在光合能力最大。此时如果打开一个很弱的调制测量光(Measuring Light, ML)(一般小于1 μmol m-2 s-1),只激发色素的本底荧光但不足以引起任何的光合作用,就得到最小荧光Fo(图1.4)。因此Fo在一定程度上与色素含量呈线性关系。

图4 叶绿素荧光诱导曲线

当测量光强度逐渐增大,达到可以启动光合作用的强度时,就称之为光化光(Actinic Light, AL)。光化光就是植物实际吸收利用进行光合作用的可见光(400-700 nm)。如上所述,光合作用进行时,总是有部分电子门处于关闭态。这部分处于关闭态的电子门本来该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就转化为了叶绿素荧光和热。植物经过一段时间的暗适应后,打开光化光,PSⅡ瞬间释放出大量电子,导致许多电子门被关闭,因此实时荧光F迅速上升(图1.4)(Govindjee 1995)。此时,光合器官会迅速启动调节机制来适应这种光照状态,PSⅠ逐渐从PQ处获得电子。(在恒定的光化光强度下,PSⅡ释放的电子数是恒定的)随着时间的延长,处于关闭态的电子门越来越少,F逐渐下降并达到稳态(图1.4)。此时,处于关闭态的电子门数量达到动态平衡,也就是说PSⅡ和PSⅠ达到了动态平衡。

以上所述的荧光动力学曲线,被称为叶绿素荧光诱导曲线,也称之为Kautsky效应(Govindjee 1995)。

2.2.3 调制叶绿素荧光的测量

调制叶绿素荧光有两个核心技术——调制技术和饱和脉冲技术(Schreiber 2004)。所谓调制技术,就是说用于激发荧光的测量光具有一定的调制(开/关)频率,检测器只记录与测量光同频的荧光,因此调制荧光仪允许测量所有生理状态下的荧光,包括背景光很强时。正是由于调制技术的出现,才使得叶绿素荧光由传统的“黑匣子”(避免环境光)测量走向了野外环境光下测量,从而由生理学走向了生态学。调制测量光的强度必须足够弱,这样才能只激发色素的本底荧光(Fo)而不引起光合作用。

所谓饱和脉冲(Saturation Pulse, SP)技术,就是打开一个持续时间很短(一般小于1 s)的强光关闭所有的电子门(光合作用被暂时抑制),从而使叶绿素荧光达到最大(Schreiber et al. 1986; Schreiber 1997)。饱和脉冲可被看作是光化光的一个特例。光化光越强,PSⅡ释放的电子越多,PQ处累积的电子越多,也就是说关闭态的电子门越多,F越高。当光化光达到使所有的电子门都关闭(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强度时,就称之为饱和脉冲。

经过充分暗适应后,所有电子门均处于开放态,打开测量光得到Fo,此时给出一个饱和

脉冲,所有的电子门就都将该用于光合作用的能量转化为了荧光和热,此时得到的叶绿素荧光为Fm(图1 .5)。根据Fm和Fo可以计算出PSⅡ的最大量子产量Fv/Fm=(Fm-Fo)/Fm,它反映了植物的潜在最大光合能力(Schreiber et al. 1994)。正常生理状态下,绝大多数C3植物的Fv/Fm在0.8-0.85之间(Bj?rkman & Demmig 1987),当Fv/Fm下降时,代表植物受到了胁迫。

图5叶绿素荧光诱导与淬灭分析

在光照下光合作用进行时,只有部分电子门处于开放态。如果给出一个饱和脉冲,本来处于开放态的电子门将该用于光合作用的能量转化为了叶绿素荧光和热,此时得到的叶绿素荧光为Fm′(图 1.5)。根据Fm′和F可以求出在当前的光照状态下PSⅡ的实际量子产量Yield=ΦPSⅡ=ΔF/Fm′=(Fm′-F)/Fm′,它反映了植物的实际光合效率(Schreiber et al. 1994)。

在光照下光合作用进行时,只有部分电子门处于关闭态,实时荧光F比Fm要低,也就是说发生了荧光淬灭(quenching)。植物吸收的光能有3个去向: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和热。根据能量守恒:1=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热。可以得出:叶绿素荧光=1-光合作用-热。也就是说,叶绿素荧光产量的下降(淬灭)可能是由于光合作用的增加或热耗散的增加引起的。由光合作用的引起的荧光淬灭称之为光化学淬灭(photochemical quenching, qP);由热耗散引起的荧光淬灭称之为非光化学淬灭(non-photochemical quenching, qN或NPQ)(Bilger & Bj?rkman 1990; van Kooten & Snel 1990; Schreiber et al. 1994)。光化学淬灭反映了植物光合活性的高低;非光化学淬灭反映了植物耗散过剩光能为热的能力,也就是光保护能力(Müller et al. 2001)。

光照状态下打开饱和脉冲时,电子门被完全关闭,光合作用被暂时抑制,也就是说光化学淬灭被全部抑制,但此时荧光值还是比Fm低(图1.5),也就是说还存在荧光淬灭,这些剩余的荧光淬灭即为非光化学淬灭。淬灭系数的计算公式为:qP=(Fm′-F)/Fv′=1-(F-Fo′)/(Fm′-Fo′);qN=(Fv-Fv′)/Fv=1-(Fm′-Fo′)/(Fm-Fo);NPQ=(Fm-Fm′)/Fm′=Fm/Fm′-1。

图1.5中当F达到稳态后关闭光化光,同时打开远红光(Far-red Light, FL)(约持续3-5 s),促进PSⅠ迅速吸收累积在电子门处的电子,使电子门在很短的时间内回到开放态,F回到最小荧光Fo附近,此时得到的荧光为Fo′。由于在野外测量Fo′不方便,可以直接利用Fo 代替Fo′来计算qP和qN,尽管得到的参数值有轻微差异,但qP和qN的变化趋势与利用Fo′计算时是一致的。由于NPQ的计算不需Fo′,近十几年来得到了广泛应用。

根据PSⅡ的实际量子产量ΔF/Fm′和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PAR)还可计算出光合电子传递的相对速率rETR=ΔF/Fm′?PAR?0.84?0.5 (Genty et al. 1989; Schreiber et al. 1994)。其中0.84是植物的经验性吸光系数,0.5是假设植物吸收的光能被两个光系统均分。

2.2.4 光响应曲线和快速光曲线

植物光合速率随PAR变化的曲线就是光响应曲线(P-I曲线)。利用光合放氧技术(光合放氧速率)、调制叶绿素荧光技术(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气体交换技术(CO2固定速率)或同位素标记技术(14C固定速率)得到的光合速率均可用于绘制光响应曲线。由于这几种技术基于的机理不同,得到的光响应曲线有一定差异。近年来,同步测量叶绿素荧光和光合放氧,或同步测量叶绿素荧光和气体交换,成为生理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利用叶绿素荧光和其它技术结合得出的结果都表明,在光饱和前,两种技术得出的光合速率呈线性关系,达光饱和后开始偏离线性关系,而这种偏离恰恰反映了光合器官的内在调节机制(Genty et al. 1989; Geel et al. 1997; Gilbert et al. 2000; Figueroa et al. 2003)。

传统的光响应曲线测量要求在每一PAR梯度下适应一段时间(约5-10 min)达稳态后测量光合速率(Walker 1987; Geider & Osborne 1992),这样反映的并非自然光合状态,而是被仪器人工光改变过的半自然光合状态。此外,由于测量时间长,在野外测量时难以作平行测量。

利用调制叶绿素荧光技术,即使每一PAR强度下的适应时间很短(如10 s),也可得出典型的光响应曲线,这被称为快速光曲线(Rapid Light Curve, RLC)(Schreiber et al. 1997; White & Critchley 1999; Ralph & Gademann 2005)。由于测量时间短,测量过程对光合状态的影响小,因此基本反映了样品的自然光合状态。由于在短时间内可以做多个样品,因此快速光曲线更加适合生态学研究。近年来快速光曲线技术在生理生态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Ralph et al. 1998; Waldhoff et al. 2002; Durako et al. 2003; 韩博平 et al. 2003; Ralph & Gademann 2005)。

2.2.5 叶绿素荧光的暗弛豫

在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的检测过程中,关闭光化光后荧光强度下降到Fo′,此后,Fo′有一个慢的弛豫(relaxation)过程,2~3 min后趋于稳定,这个过程称之为暗弛豫动力学(韩博平et al. 2003)。根据照光后暗弛豫时间的不同,NPQ可以分为3相(Krause 1988; 韩博平 et al. 2003):快相,也叫能态淬灭qE,t1/2 <1 min,与跨膜质子梯度ΔpH和叶黄素循环有关,在多数高等植物中是最主要和最快的组分(Demmig-Adams & Adams III 1993; Ruban & Horton 1995; Adams III & Demmig-Adams 2004);中间相,也叫状态转换淬灭qT,t1/2 ≈8 min,与激发能在两个光系统间的分配有关(Allen & Forsberg 2001; Haldrup et al. 2001);慢相,是由光抑制引起的淬灭qI,是出现最慢的组分,t1/2 ≈40 min,可能是光损伤和光保护混合作用的结果(Horton et al. 1994; Ruban & Horton 1995; Müller et al. 2001)。这3相可以通过转入黑暗中后打开一系列的饱和脉冲来区分开(Krause 1988; Hodges et al. 1989; Horton & Hague 1989; Walters & Horton 1991)。

过去几年的研究发现,跨类囊体膜的ΔpH在控制qE的产生或消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Ruban & Horton 1995; Müller et al. 2001)。当植物吸收的光能超过CO2固定所需要的能量时,就会导致跨类囊体膜的ΔpH逐渐增大。类囊体腔内pH的下降是光能吸收过量的信号,它会通过诱导产生qE来反馈调节光能的吸收。通过类囊体腔内pH的变化可以在光强变化后的几秒中内诱导qE的产生或消除,这么快的速度足够应付自然界中的光强波动,从而使植物避免光强变化过于剧烈引起的伤害。类囊体腔内pH的降低可能活化叶黄素循环,间接调节LHC 的构象使之从捕获光能转变为耗散光能(Bj?rkman & Demmig 1987; Demmig-Adams & Adams III 1993; Ruban & Horton 1999)。

在光合作用中,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产生ATP和NADPH需要PSⅠ和PSⅡ的紧密合作。当电子在两个光系统中的传递具有相同速率时,光合效率最高。两个光系统各有适合其吸收的光,其中适合PSⅠ吸收的光可称之为“光1”,主要是长波光,而适合PSⅡ吸收的光

称之为“光2”,主要是短波光(Haldrup et al. 2001)。当不同的光质存在时,两个光系统经常处于不同的激发态。在“光1”照射下得到状态1,此时PSⅠ吸收的能量多于PSⅡ吸收的能量(LHCⅡ与PSⅡ结合);而在“光2”照射下则得到状态2,此时PSⅡ吸收的能量多于PS Ⅰ吸收的能量(部分LHCⅡ与PSⅠ结合)。从状态2到状态1的转换称为状态1转换,即将PSⅠ吸收的能量重新分配给PSⅡ使二者达到平衡的过程;从状态1到状态2的转换称为状态2转换,此时PSⅡ吸收的能量将重新分配给PSⅠ以使二者达到平衡(Allen & Forsberg 2001)。状态2转换过程中由于PSⅡ吸收的部分激发能分配给了PSⅠ,用于产生荧光的能量减少,引起荧光的淬灭,这种淬灭即被称为qT。在蓝藻和红藻中qT是主要的荧光淬灭机制;在绿藻和高等植物中qT在淬灭荧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状态转换现象使激发能在两个光系统间得到重新分配,从而避免了由于某一个光系统(实际上主要是PSⅡ)吸收过量光能而引起的光损伤,即起到了光保护作用(Fork et al. 1986)。

强光下或光胁迫的时间较长时,反应中心D1蛋白受损伤的速度超过了其修复的速度,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吸收的光能不能被有效利用,就会引起Fo上升而Fm下降(引起Fv/Fm 下降,这被认为是光抑制的指标),这种荧光淬灭就是一般所说的qI。但是近年来研究发现qI实际上是光损伤和光保护混合作用的结果(Horton et al. 1994; Ruban & Horton 1995; Müller et al. 2001)。

2.2.6 调制叶绿素荧光成像

传统的调制荧光仪多以光纤为信号传导体,如PAM-101/102/103、PAM-2100、DIVING-PAM等,只能检测叶片某一点的光合活性。叶片不同部位的组织结构和叶绿素含量是不同的,这就导致叶片不同部位的光合作用具有横向异质性。因此利用光纤测量的某一点的荧光参数难以反映整个叶片的光合作用。

2001年,Schreiber设计出了多功能、多参数的调制叶绿素荧光成像系统——IMAGING-PAM。IMAGING-PAM利用数码相机CCD作为检测器,可以检测叶片上每个像素的光合活性,从而得到全叶片的叶绿素荧光成像(Schreiber et al. 2003; Schreiber 2004)。

利用调制叶绿素荧光成像不仅可以测量整个叶片的光合作用,而且可以检测叶片光合作用的横向异质性,甚至可以早期检测肉眼不可见的胁迫损伤,并且阐明损伤机理和调节机制。调制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在植物生理学(Borisjuk et al. 2005; Ralph et al. 2005)、植物电生理学(Koziolek et al. 2003; Lautner et al. 2005)、珊瑚研究(Hill et al. 2004; Hill et al. 2004; Ralph et al. 2005)、植物病理学(Schreiber et al. 2003; Berger et al. 2004; Aldea et al. 2005)、海洋生理生态学(Kühl et al. 2005)和生态毒理学(Podola et al. 2004; Gog et al. 2005)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韩博平,韩志国,付翔,2003. 藻类光合作用机理与模型. 北京:科学出版社. Pp.27-78.

2.Ralph P. J., Gademann R., 2005. Rapid light curves: a powerful tool to assess photosynthetic activity. Aquatic Botany, 82: 222-237. 3.Ralph P. J. Schreiber U., Gademann R., et al, 2005. Coral photobiology studied with a new imaging pulse amplitude modulated fluorometer. Journal of Phycology, 41: 335-342.

4.Schreiber U., 2004. Pulse-Amplitude-Modulation (PAM) fluorometry and saturation pulse method: an overview. In: Papageorgiou G.

C., Govindjee (eds.):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a Signature of Photosynthesis. Springer, pp. 279-319.

5.Schreiber U, Bilger, Schliwa U., 1986. Continuous recording of photochemical and non-photochemical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quenching with a new type of modualtion fluorometer. Photosynthesis Research, 10: 51-62

6.White A. J., Critchley C., 1999. Rapid light curves: a new fluorescence method to assess the state of the photosynthetic apparatus.

Photosynthesis Research, 59: 63-72.

3 DIVING-PAM简介

1983年,WALZ公司首席科学家、德国乌兹堡大学的Ulrich Schreiber教授设计制造了全世界第一台调制荧光仪——PAM-101/102/103,并在植物生理、生态、农学、林学、水生生物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出版了大量高水平研究文献。但该仪器比较笨重,不易带到野外。

1992年,Ulrich Schreiber教授设计制造了全世界第一台便携式调制荧光仪——PAM-2000(现已升级到PAM-2100),由于其既能在室内使用,也方便野外使用,因此在此后十几年中成为全球最畅销的调制荧光仪。

1996年,WALZ公司在浓缩PAM-2000功能的基础上,设计制造了一台更加方便携带的超便携式调制荧光仪——MINI-PAM。该仪器对PAM-2000的功能进行了浓缩,更加适合野外操作,同时价格也更加便宜。

随着水生植物和珊瑚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越来越关注水下原位光合作用研究。为此,1997年,WALZ公司设计了全世界一台可全防水的水下调制叶绿素荧光仪DIVING-PAM。DIVING-PAM继承了WALZ公司PAM系列调制荧光仪的强大功能,可以执行MINI-PAM的所有功能,并可在水下测量PAR、温度和水深等指标,是一款强大的水生植物研究工具。

DIVING-PAM采用了独特的调制技术和饱和脉冲技术,从而可以通过选择性的原位测量叶绿素荧光来检测植物光合作用的变化。它们的调制测量光足够低,可以只激发色素的本底荧光而不引起任何的光合作用,从而可以真实的记录基础荧光Fo。DIVING-PAM具有很强的灵敏度和选择性,使其即使在很强的、未经滤光片处理的环境下(如全日照甚至是10000 μmol m-2 s-1的饱和光强下)也可测定荧光产量而不受到干扰。

DIVING-PAM的特点在于快速、可靠的测量光合作用光化学能量转换的实际量子产量。此外,它们都秉承了WALZ公司PAM系列产品的一贯优点。基于创新性的光电设计和高级微处理器技术,二者在达到超便携设计的同时可以得到灵敏、可靠的结果。同时,它们的操作非常简单。

测量光合量子产量只需一个按键(START)操作即可,仪器会自动测量荧光产量(F)和最大荧光(Fm),并计算光合量子产量(Y=ΔF/Fm),得到的数据会在液晶显示屏上显示同时自动存储。此外DIVING-PAM还有许多模式(MODE)菜单,包括荧光淬灭分析(qP、qN和NPQ)和记录光响应曲线等,以满足用户的特殊需要。

连接光适应叶夹2030-B后,可以测量光合有效辐射(PAR)、叶片温度和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内置电池可以满足1000次量子产量测量的需要,仪器内存可以存储4000组数据。

Windows操作软件WinControl可以进行数据传输、数据分析和遥控操作。

4 常用荧光参数

4.1 Fo、Fm和Fv/Fm

Fo和Fm分别为暗适应样品的最小和最大荧光,当光系统 II的所有反应中心均处于开放态时得到Fo,均处于关闭态时得到Fm。Fv/Fm反映了(在最适条件下经过暗适应后的)PS II的最大量子产量,其计算公式如下:

Fv/Fm=(Fm-Fo)/Fm

生理状态处于最佳状态并且经过充分暗适应的高等植物样品,其Fv/Fm一般在0.8-0.85左右,相当于比值Fm/Fo在5-6左右。“暗适应”不一定非得是严格的长时间黑暗。对Fo而言,背景光应当很低,这样才不至于因还原态光系统II的累积而引起荧光上升。可以通过用黑布盖住样品来检验(若盖住后Fo下降说明背景光太强)。在600 Hz的调制频率下,即使测量光强度设置在最高时,也仅引起Fo的轻微上升。对Fm而言,选择的暗适应就不那么简单了。有几种机制引起光照下的Fm淬灭,它们暗驰豫的速率不同。实际上,中等强度的光强(如室内光强20~40 μmol?m-2?s-1)可能会促进部分驰豫。在野外实验中,Fo和Fm的测定最好在清早太阳尚未直接照射到叶片上时进行。

建议通过选择合适的测量光强、增益(Gain)和样品与光纤间的距离来调节Fo在200~400 mV之间

4.3 Fm’

Fm’代表光适应的样品打开饱和脉冲时得到的最大荧光产量。在绿色植物中,Fm’往往小于经过暗适应后得到的Fm。由定义可知,得到Fm’或Fm时光系统II反应中心的光化学能量转换是零。最大荧光值的淬灭(Fm’小于Fm)就被定义为非光化学淬灭,可以用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或NPQ表示(见6.1.7)。

4.3 Ft

Ft代表任一给定时间测量得到的荧光产量。它反映了样品的还原状态和能态。淬灭分析时得到的Ft值即为Fo和Fm,或Fo’和Fm’。每次打开饱和脉冲时测得的Ft(打开饱和脉冲前的荧光产量)都会与在线计算的参数一起自动存储到报告文件中。Ft的分辨率在一定程度上受数字噪音(digital noise)的影响,而这种噪音不随增益(Gain)的设置和信号幅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随着荧光信号的升高噪音导致的信号干扰会下降。实际应用中,推荐调节Fo值在200~500 mV之间。

4.4 量子产量Yield

可以认为参数Yield是DIVING-PAM和DIVING-PAM荧光仪提供的最重要的信息。它是利用饱和脉冲法进行荧光淬灭分析的根本。如果与叶片接收的PAR和叶片温度结合,Yield 提供的信息就特别重要。Yield最常用于野外测量稳态光照下的量子产量,此时光系统II的

有效量子产量最接近于光合作用的实际量子产量。Yield是根据下式计算的:

Y=(Fm’-Ft)/Fm’=ΔF/Fm’

Yield的计算不需要测量Fo,这是一个很大的优点。实际上,Yield的测量非常简单。开机后,只需按一下“Yield”键即可。然后系统就会自动打开测量光测定Ft,随后马上打开一个饱和脉冲测定Fm’,这样就可计算出Yield。如果连接了叶夹2030-B,2030-B上的光量子探头会自动测量有效PAR,并自动计算电子传递速率ETR

测量Yield和Fv:m的一个优点是,它们都是比值,不依赖于测量的灵敏度。在野外实验中,这两个参数具有很大优势,因为它们与样品叶绿素浓度的高低和样品形状(如地衣、藻类、苔藓等)无关。尽管样品大小不同,样品与光纤间距离不同,只要Ft(或Fo)和Fm’(或Fm)值在检测器的线性范围之内,就可以得到可靠的结果。测量时光纤应在朝向样品的位置稳定2 秒。

4.5 ETR和PAR

测量ETR和PAR需要连接叶夹2030-B(见3.3)或微型光量子/温度探头2060-M(见3.5)。ETR代表相对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单位是μmol电子?m-2?s-1,它是根据Yield和PAR 计算出来的:

ETR=Yield × PAR × 0.5 × 0.84

上式满足如下假设:

-Yield代表全部光合量子产量

-PAR代表入射到样品的光合有效辐射强度,单位为μmol?m-2?s-1

-传递一个电子需要吸收两个光子,因为光合电子传递需要两个光系统的参与(系数0.5)-入射光强有84%被叶片吸收(系数0.84)

实际上,最后一个假设并不是永远都正确。尽管报道表明许多种植物叶子的吸光系数接近0.84,但吸光系数还受许多其它因素的影响,如叶片的反射系数、叶绿素浓度和入射光的光谱组成等。在计算ETR时应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ETR可以与CO2的固定速率和O2的释放速率进行比较。比较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每固定一分子CO2或释放一分子O2要传递4个电子

-ETR/4和CO2固定及O2释放速率不是完全吻合的;其差异可能是由光呼吸电子传递、氮还原或围绕光系统II的电子传递引起的

-一方面荧光信息主要来源于叶片表层的叶绿体,而气体交换来源于叶片的所有叶绿体;

另一方面,入射光主要被叶片表层吸收,因此除非发生了光抑制,气体交换也主要发生在叶片表层。

ETR的测量就和Yield的测量一样,在饱和脉冲模式下每次打开饱和脉冲时都进行。4.6 qP、qN和NPQ

qP和qN分别被定义为光化学和非光化学荧光淬灭系数:

qP=(Fm’-Ft):(Fm’-Fo) qN=(Fm-Fm’):(Fm-Fo) 这两个系数的变化范围在0~1之间。它们的在线计算需要预先测量Fo和Fm(如通过“Fm”键)随后在每次打开饱和脉冲时都会自动计算qP和qN。测得的数值被存入报告文件

中。

参数NPQ是非光化学淬灭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其计算公式如下:

NPQ=(Fm-Fm’):Fm’

在数学意义上,NPQ可以在0~∝间变化,实际上NPQ一般不会超过10。选用NPQ还是qN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采用NPQ时注重于由天线系统中的热耗散引起的非光化学淬灭,因此NPQ是“过量光能”的有效探针。而且,NPQ的测定不需要测量Fo’(Yield和ETR也不需要)。另一方面,NPQ对与qN值在0~0.5之间时偶联的非光化学淬灭不敏感。这部分qN 与类囊体膜的能态化密切相关,后者是一种重要的光合作用调节机制。

5 基础操作步骤

1、连接光纤和主机,按ON键,开机;

2、测试样品与光纤间距离在5~20mm;

3、按START键,即可得到光合量子产量的值。

如图

1: 模式菜单序号,开机后自动进入第1个模式菜单

445F 在打开饱和脉冲前记录的荧光值F(光照下为F,暗适应下相当于Fo)

1739M 打开饱和脉冲后测量的最大荧光(光照下为Fm’,暗适应下为Fm)

..C 测量的样品温度

F:448 实时荧光,会有轻微波动

打开饱和脉冲后测量的光合量子产量,Y=(M-F)/M=ΔF/M=ΔF/Fm’。

745Y

对暗适应的样品而言,Y即为Fv/Fm

..E 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rETR=E=YxPARx0.5x0.84

..L 光合有效辐射(PAR)强度,必须连接外置光量子探头时才能测量。

每次按START键后,仪器就会测一组数据,并自动存储。单机模式下仪器可以存储4000组数据。通过MEM键可以查看已存储的数据。通过∧或∨键翻页。并可通过RS232接口将数据传输到电脑中。

DIVING-PAM在出厂时已经内置了标准设置。如测量光强度、增益(Gain)、饱和脉冲强度等这些标准设置值适用于光纤距离叶片表面12 mm时。如有特殊需要,也可以通过打开MODE键,再用∧或∨键调整到您所需要修改参数的界面,通过SET键来修改。

6 按键操作

图6 DIVING-PAM的操作界面6.1 单键操作

ON (短按)开机,长按键激活背景光(无任何操作超过50秒时,背景光会自动关闭)。

OFF 关机键。另外当无任何操作超过4分钟时,仪器会自动关机。

MODE 在打开MEM或SET键后,按此键可重新回到MODE界面。

MEM 查看存储在仪器内部的数据。

∧,∨翻查MODE的51个页面,也可查看存储的数据;在MODE菜单中按SET键后,利用这两个键改变参数设置。

START 打开一个饱和脉冲测量量子产量和相关荧光参数。

SET 开始/结束选定的功能。

6.2 双键操作

以下操作可以实现MODE的多功能操作。但必须长按第一个键,直到短按第二个键后,再同时放手。

MODE + START 回到标准显示模式。

MODE+SET 从MODE中一个常用功能界面跳到另一个常用功能界面(见8.1)。MODE+∧到MODE第17个界面:LIGHT CURVE (快速光曲线),按SET键执行MODE+∨到MODE第21个界面:IND. CURVE(诱导曲线)

MODE+ON 打开/关闭测量光

MODE+MEM 到MODE第28个界面:REP-CLOCK

ON+SET 打开/关闭光化光

ON+START 打开/关闭照射光化光并测量量子产量

ON+MEM 开始/停止重复执行选定的功能(在第29界面选定被重复执行的功能,如SAT-PULSE、ACT-LIGNT、ACT+YIELD、LIGHT CURVE、

L-CURVE+REC.、IND. CURVE、IND.C+REC.等)

ON+∧开始/停止 LIGHT CURVE(快速光曲线)(与第17界面同)

ON+∨开始/停止 INDUCTION CURVE(诱导曲线)(与第21界面同)

SET+OFF 在仪器按键没反应时,重启动DIVING-PAM。

7 数据存储功能

所有打开饱和脉冲时测量的数据都会自动保存,仪器最多可以存储4000组数据。

按MEM键,即可以得到以下界面:

表示:第382组数据,测试时间是1995年5月27日12时27分。A是样品标记(见第51个MODE界面),Y(PS II实际光量子产量)=0.322,ETR=21.1,L表示光合有效辐射强度是157umol·m-2·s-1。

按SET键,即可得到本组数据的其它信息:

F:表示饱和脉冲前的荧光值,为390;M表示最大荧光值,是576,温度是19.9℃

再按一次SET键,就会得到如下界面:

P:qP(光化学淬灭系数)=0.654;N:qN(非光化学淬灭系数)=0.759;Q:NPQ=1.557。只有测量了Fo和Fm(第25个MODE界面)后才能计算淬灭系数。

再按一次SET键,就会回到MEM 382的第一个界面。

通过∧或∨键,可以查看所有存储的数据。

如果想清空所有数据,则在第39个MODE界面上执行CLEAR MEMORY功能。为了安全起见,必须同时按SET和∧键才行。

8 MODE菜单介绍

DIVING-PAM有51个MODE界面。每个界面都有相关的测量值、参数设定值、特别设定。界面的查看可通过∧或∨键,如果想改变界面上的参数,可按SET键再通过∧或∨键更改数值,最后通过SET键或MODE键来确定。

8.1 MODE界面列表

主要界面快捷键

1. Standard display MODE+START

2. AUTO-ZERO: 0(SET)

3. MEAS.LIGHT: ON (SET) MODE+ON

4. M.FREQ: LOW (SET)

5. ML-BURST: OFF(SET)

6. LIGHT AV15s:OFF(SET)

7. EXT.LIGHT-S:ON (SET)

8. LIGHT CALIB: (SET)

9. DISP.ILLUM.:OFF(SET)

10. AUTO-OFF: ON (SET)

11. AV. YIELD and ETR

12. ACT-LIGHT: OFF(SET)

13. ACT+YIELD: OFF(SET)

14. ACT-WIDTH 0:30 (SET)

15. ACT-INT: 5 (SET)

16. AL-FACT: 1:00 (SET)

17. LIGHT CURVE:OFF(SET) MODE+∧

18. L.CURVE+REC:OFF(SET)

19. LC-WIDTH 0:10 (SET)

20. LC-INT: 3 (SET)

21. IND.CURVE: OFF(SET) MODE+∨

22. IND.C+REC: OFF(SET)

23. IND-DELAY 0:40 (SET)

24. IND-WIDTH 0:20 (SET)

25. Fo and Fm (SET)

26. qP and qN (SET)

27. NPQ (SET)

28. REP-CLOCK: OFF(SET) MODE+MEM

29. CLOCK-ITEM:SAT(SET)

30. CLK-TIME:00:30(SET)

31. TIME 17:32:56 (SET)

KlippelQCsystem操作说明书

FOSTER ELECTRIC (PANYU) FACTORY
ENG1/HHJZ—20100117 1/25
Klippel QC system 操作说明书
第一章 生产线使用指南
一、开机注意事项: 1.开机:必须先开电脑,再开分析仪,避免电脑开启时冲击电流损坏分析仪内 部精密部件; 2.关机:必须先关分析仪,再关电脑; 3.平时机器不使用时,要用毛巾或者棉布盖好测试箱,避免灰尘落入 MIC,影 响测试结果。
二、使用手顺: 1.从桌面上双击“QC Engineer”,打开使用界面,选择要测试的机种,按“Start” 开始进入测试窗口。此时,系统会弹出要求输入用户名与密码的小窗口,输入正 确才能进入设置。
双击这里
选择要测试的 机种名
输入用户名与 密码

FOSTER ELECTRIC (PANYU) FACTORY
ENG1/HHJZ—20100117 2/25
2.进入测试界面后,系统会弹出下图所示的设置窗口,如果这个窗口关闭了,可 以点击界面左上角的手形工具箱重新打开,在这里主要是设置测试数据保存位 置,以方便查找。
在 Tasks 任务栏 内选择第四行 “Finish”.
点击这里新建 保存目录路径
点击这个手形 工具可打开以 上窗口

FOSTER ELECTRIC (PANYU) FACTORY
ENG1/HHJZ—20100117 3/25
3.点击“Limits”设定测试标准,此时需要点击一下“Activate Limit Calculation Mode”打开激活,如下图所示。
点击这里激 活,再次点击 为关闭激活
注意:设定标准请在生产线都开 LINE 的情况下进行设定, 那样才能设定需要的环境噪音!

KLIPPEL 操作手册

KLIPPEL 测试系统的简单操作手册 检查激光:Enter----Main menu 选择Displacement meter----选择D(对校准器第二格,距离复0)----激光对准第一格(距离显示在9.7mm-10.3mm之间)----激光对准第三格,距离显示在-9.7mm—10.3mm之间----OK 固定喇叭,将雷射激光对准喇叭中间反射面(可用涂改液涂在雷射光束照射喇叭位置,增强反射强度,白色贴纸也可),距离调至绿灯及黄灯皆连续亮,不闪动,将连接线正确接上喇叭正负端子。 LPM小信号线性参数测试 1.点选第一行黄色资料夹图示,点选“open project”, 然后点选“new folder”, 输入文件名后按OK。 2.点选第一行蓝色测试图示(new operation),点选测试模式“LPM linear parameters”, 点先“LPM Logitech”设定,按OK。 3.点选第一行灰色喇叭图示“properties”,选“info可于name”栏重新命名, “comment”栏输入备注说明。然后点“Driver”,于“Diaphragm Area”栏输入有效振动面积(cm2),或于“Diameter”栏输入有效振动直径(cm),于“Material of voice coil”点音圈材质。在于“Power”栏,输入额定功率(W),额定阻抗(ohm),按OK确认,按Close关闭。 4.点选第一行绿色启动图示开始测试。 结果可以得下列小信号线性参数 Electrical Parameters Re electrical voice coil resistance at DC 直流电阻 Le frequency independent part of voice coil inductance L2 para-inductance of voice coil R2 electrical resistance due to eddy current losses Cmes electrical capacitance representing moving mass Lces electrical inductance representing driver compliance Res resistance due to mechanical losses Fs driver resonance frequency 共振频率 Mechanical Parameters (using laser) Mms mechanical mass of driver diaphragm assembly Including air load and voice coil 有效振动质量(含空气负载) Mmd mechanical mass of voice coil and diaphragm without Air load 有效振动质量(不含空气负载) Rms mechanical resistance of total-driver losses Cms mechanical compliance of driver suspension 顺性 Kms mechanical stiffness of driver suspension 钢性 Bl force factor (Bl product) 磁力因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