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苏辛豪放词的相异之处

论苏辛豪放词的相异之处

论苏辛豪放词的相异之处
论苏辛豪放词的相异之处

论苏辛豪放词的相异之处

摘要:1.苏辛二人在词史上的地位向来已被世人公认,二人皆对豪放词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事实上二人的豪放词又风格迥异,当别而观之。

2.苏辛二人的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各自所经历的仕途遭际,以及二人独特的性格、思想特征,是为二人豪放词相异的缘由所在。

3.对比分析苏辛豪放词的五点相异之处。

4.苏辛的豪放词实际上大有不同,研究鉴赏当有所分别。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时代背景及个人差异豪放词的五点相异别而观之

苏轼、辛弃疾同为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词人,二人皆对豪放词的发展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因此后世往往将二人并称为“苏辛”。二者的豪放词均气势豪迈、风格爽朗,历代以来都受到人们极高的喜爱和推崇,以至于到了“言豪放词必言苏辛”的地步。但我以为,二人的词无论在内容、情感蕴藉、艺术特色、创作方法、地位影响上都大有不同,不可一概论之,须先鉴别,然后赏之,才可避免在诗词鉴赏、研究上的诸多失当之处,因此鉴别二人豪放词的不同之处是有必要、有价值的。

我们要探讨苏辛豪放词的区别,首先必须了解一下造成苏辛二人豪放词差异的可能和原因:

苏辛二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生平遭际、

性格思想及创作的态度与方法的差异

苏轼生于1036年,卒于1101年,历史上的这段时期属北宋中叶,是北宋相对稳定而又危机重重的一段时间。苏轼自24岁出仕以来,可谓仕途坎坷,由于他既不赞成新党的变法,又不同意旧党尽废新法的做法,因而在新旧党争的旋涡中处处受到打压,虽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任地方官,但实际上并未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且一生经历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先后被贬至黄州、惠州、儋州。然观其一生,虽然说苏轼的远大抱负未得实现、才华没有得到施展,但仍然可以说苏轼是终身为官的,即使是贬至儋州最后也仍然被召回。这样,在苏轼的内心,未必有真正的对社会或者时代的绝望之情,这一点即与生于南宋的辛弃疾大不一样,辛弃疾生于1140年的南宋,他出生时北方已经沦为金国的土地,据他的《美芹十论》,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心皈依南宋朝廷,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这样在时代的大背景和家庭的影响教育下,辛弃疾的悲壮的一生都与他生活的时代紧紧结合在了一起。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民族危亡的时候二十三岁的辛弃疾站了起来,率领一部分群众在金国后方起义并归附南宋,开始了他坎坷不得志的政治生涯。但归顺后的辛弃疾发现南宋朝廷并无真正北伐的计划,自己的一腔报国之志无法得到施展,而且豪迈倔强的个性使他在官场上处处受到排挤,更是于淳熙八年(1181)四十二岁时被免职赋闲近二十年,宁宗嘉泰三年(1203)虽被主战派韩侂胄启用,但又遭到攻击并于开禧元年(1205)再次回到故居闲居。此后两年虽又曾被召任职,但已年老体衰,最终于开禧三年秋

溘然长逝。

苏轼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多方面的艺术才能,终身又在官场为官,且自魏晋以下,我国的哲学、社会思想已经融会贯通,因此苏轼作为一个不世出的全才,虽然历经宦场磨难,但他极为可贵地将儒家的入世思想、佛家的超世思想和道家的遁世思想和谐地融会贯通,始终保持着达观的处世态度。一再被贬谪时仍然保持了乐观的生活态度,文学上多见旷达之作,于黄州写下“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东坡》),于惠州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支二首》)……可见其天性豁达、乐于天命的性格。

而辛弃疾身型健壮有力,目光如炬,气势如虎,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家庭教育更使他始终心系天下,一心要收回北方失地,又以帅才自居,故多豪气冲天之语,“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尔”。但壮志未酬、在官场又处处不得意,多遭罢职,使得他未免有些悲情之语,“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

从现有的资料看,苏辛在创作的态度方法上是有所不同的,这也是影响到苏辛豪放词有所区别的原因之一。范开在《稼轩词序》中对比苏辛二人的创作态度及方法时,得出了二人一致的结论,如下:“坡公尝自言与其弟子由文□多而未尝敢有作文之意,且以为得于谈笑之间而非勉强之所为。公(指辛弃疾——我注)之于词亦然。苟不得之于嬉笑,则得之于行乐;不得之于行乐,则

得之于醉墨淋漓之际。……是亦未尝有作之之意。其于坡也,是以似之。”但我以为,读苏词与读辛词确实有不同之处,二人于锤字炼句所下的功夫还是大有不同的,范开之见解是有所失实的。但其言苏东坡的创作“得于谈笑间而非勉强之所为”却大体属实,证之以苏轼的一些词作,确实缺乏严肃和锤凿的态度,只能是一些文字游戏,如模仿陶渊明《归去来兮》所作的《哨遍》:

为米折腰,因酒弃家,口体交相累。归去来,谁不遣君归?觉从前皆非今是。露未晞,征夫指予归路,门前笑语喧童稚。嗟旧菊都荒,新松暗老,吾年今已如此!但小窗容膝闭柴扉,策杖看孤云暮鸿飞,云出无心,鸟倦知返,本非有意。噫!归去来兮,我今忘我兼忘世。亲戚无浪语,琴书中有真味。步翠麓崎岖,泛溪窈窕,涓涓暗谷流春水。观草木欣荣,幽人自感,吾生行且休矣!念寓形宇内复几时?不自觉皇皇欲何之?委吾心、去留谁计?神仙知在何处?富贵非吾志。但知临水登山啸咏,自引壶觞自醉。此生天命更何疑?且乘流、遇坎还止。

全篇只是换词表达陶渊明的原意,实在缺乏新意,是不可取的。又如《南乡子·集句》:

怅望送春杯,渐老逢春能几回。花满楚城愁远别,伤怀,何况清丝急管催。吟断望乡台,万里归心独上来。景物登临闲始见,徘徊,一寸相思一寸灰。

全篇集用杜牧、杜甫、许诨、刘禹锡、李商隐的诗句拼凑而成,虽见其才华,但由此也可以看出,苏词的创作大都即兴而作而少锤字炼句,这也解释了苏词中情感流畅通达、一以贯之的特点。

而辛词的创作似以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稼轩词》中的考量更为可信:“观其才气俊迈,虽似乎奋笔而成,然岳珂《桯史》记弃疾自诵《贺新凉》、《永遇乐》二词,使座客指摘其失。珂谓《贺新凉》词首尾二腔,语句相似,《永遇乐》词用事太多。弃疾乃自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其刻意如此云云,则未始不由苦思得矣。”今天来看,或许辛弃疾的词作有情感迸发的即时之作,但大多可能经过纪昀所言的“日数十易”的锤炼。

是为二人创作态度及方法上的不同。

总而言之,时代的背景、个人的遭际、个性的养成、创作的态度和方法等

方面的差异,使得苏轼更多的关注于自身的精神世界,而辛弃疾更多的面向于天下的苍生命运,使得苏轼的思想情感更加飘逸放达,而辛弃疾更显得雄肆悲昂。试从以上所言出发探讨苏辛豪放词中的差异之处。

苏辛豪放词内容上的差异

苏辛二人的豪放词皆眼界开阔、所观非凡,因此词中的内容都十分丰富,但我以为细观二人豪放词作,可以看出苏轼多是自身的感遇舒怀之作,辛弃疾的词作则更多地反应了时代内容,试从以下两点分析。

<一> 词作反映时代内容的广度、深度。

苏轼一生宦场浮沉,故历来为人所称道的豪放词也是发自于词人基于自己的感慨和经历所作出的抒怀之作,内容多是游历、登临、宴赏、送别、悼亡。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虽也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阳关曲》)的词句反映了他要求战胜西夏、契丹(辽)贵族、完成国家统一的愿望,但从苏词的整体来看,这样反映社会动荡的大背景的词作毕竟是少数,大多数词作仍然是作者自己情感、经历的记录。而辛弃疾的词作则不同,他的词作往往是将自己的情感和经历融入到风起云涌的社会大背景中,在词作中往往可以洞见南宋变换动荡的社会现实,如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反映了主战派韩侂胄贸然北伐的社会现实,《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则道出了对南宋缺乏经纶之才、主和派清谈误国的失望之情。从辛弃疾的词作整体来看,这样反映了广阔社会现实的词作十分

多见,在反映的深度、广度上都要超过苏词。

<二> 豪放词中意象的丰富程度

苏词的豪放词中意象较为传统但仍有创造革新的内容,因为运用了“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词中的意向无所不包。试看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意象包含明月、酒、青天、宫阙、琼楼玉宇、朱阁、绮户,虚实结合,眼前的美景与自我的想象跳跃纸上,可谓波澜壮阔,丰富之极,充分体现了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方法。而且苏轼是最早将军事意象和统一河山的意向运用到词中的,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阳关曲》)。虽并未成规模,但已是发轫之作,为词境的开拓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

反观辛弃疾,在他的词作中,几乎已经到了篇篇有兵马,阙阙见刀剑的地步了。观其大作《贺新郎》便可知道:

绿树听鵜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出,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知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大量的军事意象的运用,构成了辛弃疾独特的豪放风格,加之辛弃疾“以文为词”的创作方法,也将大量的历史人物、对白引用入词,使得他的豪放词独树一帜。作者一心奔赴战场、杀敌报国的愿望没有实现,却是词坛的大幸,从此词坛上闯进了千军万马、闯进了刀剑武士,意象被大大丰富。连作者看那青山苍松,都像那戎装武士等待作者的检阅:“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沁园春》)。军事意象的大量采用,使得苏辛的豪放词有了更大的差别。

苏辛豪放词情感蕴藉上的差异

观苏辛的豪放词,最大的迥异之处则是二人在豪放词中寄寓的感情不同。从二人同以赤壁为题的的词作对比中就可以感受出来,先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明显可以感受到苏词感情的畅达流畅、超脱平和,这也是苏词最发人深省、最轻盈动人之处,这样的情感在苏轼的豪放词中是一种共性,少沉重,多旷达是其最大的情感特点。而辛弃疾的《霜天晓角·赤壁》则情感蕴藉与之大为不同:

雪堂迁客,不得文章力。赋写曹刘兴废,千古事,泯陈迹。望中矶岸赤,直下江涛。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

辛弃疾在词中先言苏轼善写文章却不得升官反而屡召祸患,表达了自己的愤恨,最后一句更是自己沉痛感情的尽情宣泄,表达了极为沉重悲凉的感情。

同样的题材,东坡词结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超脱之情,而辛词则是“悲天地,为予窄“,表现出天地容不下“我”深广无边的愤恨。可以看出二人豪放词情感蕴藉的同异,二人同在感情的豪迈出世,异为苏词的感情多超脱平和、通达流畅,而辛词中则多有抑郁不平,慷慨悲凉的感情。

此外,辛词中感情蕴藉还有一点值得关注,即感情的奇险交织,往往在一首词作中混杂着两种反差极大的感情,使得作品情感跌宕起伏,落差极大。如其《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点秋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词的前面部分感情极为雄健激昂,但却以“可怜白发生”结尾,气象顿衰,

改之以无限的悲凉沉痛。这样的作品还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于“把吴钩看了”的豪情壮志中又夹杂着“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的忧愁和心灰意冷之意。不能不说是极为奇绝险怪的情感组合,借用钱钟书先生《谈艺录》的抒情方法论,此之谓“执情强物”,而苏轼的豪放词长于借景抒情,感情一以贯之,通达流畅,谓之“即物生情”可也。此之为二人词作情感蕴藉的又一巨大差别。

苏辛豪放词的艺术特色的差异

在二人的词作中,于艺术特色上亦多有差别。我以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

方面:

<一>苏词多有人生哲理之思,重于内在蕴含;辛词则多创造生动的人物形

象,重于外在表现。

苏词善于在词中表现对宇宙人生的思考,透显出丰富的哲理性和思想性,

这一点也是苏词为千古传颂的缘由之一。例如在《定风波》中: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由一件生活小事所感而发,却体现出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及对人生坎坷

的自我解脱的智慧,这样的理趣寄托了作者的心志,也体现了极大的艺术美感。

如此高超的笔法实为东坡所独有。

而辛弃疾词的最大艺术特色与苏轼又有所不同,他善于在豪放词中塑造鲜

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金戈铁马的虎胆英雄形象,这不能不说是作者借着想象

对自己壮志未酬的慰藉,但正是这样的感情急切到了极致,也真实到了极致,词中的英雄人物的形象才如此动人可感,辛词也因此而获得了长久的生命力。比如他的《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于疾风骤雨、简陋的房屋之中仍然心思报国,一位华发苍颜、壮心不已的老者形象跃然纸上,动人心扉。辛词又是“意要写藏入笑林”,故而词中的人物独具作者的形象、心态和个性,极为丰富和鲜活,富有立体感。随着作者在入仕与归隐的人生旅程中奔波,作者的词也反映出不同的时期特点,这又造成了词中人物形象的变化,这些特点都属于辛弃疾豪放词所独有的特点。缪钺《论辛稼轩词》对这一点的论述颇妙,其文曰:“秦、晏之作,其情思与意境合,吾人读之,得一单纯之印象。稼轩作壮词,于其所欲表达之豪壮情思以外,又另造一内蕴之要眇词境,豪壮之情,在此要眇词境之光辉中映照而出,则粗犷除而精神益显,故独稼轩词恒得双重之印象,而感浑融深厚之妙,此其不同于秦、晏者也。”

<二>词的境界上苏词更旷达飘逸;辛词更慷慨悲凉。

苏轼的豪放词清新放达,境界辽远。如《念奴娇》: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开句就“凭高眺远”,气势顿起,又有“桂魄”、“玉宇琼楼”、“风露”、“水晶宫”等世外之景,使人有飘渺轻盈之感,语言的清丽典雅使得这首豪放词的境界更加旷达和优美。古人对苏轼词的这一特点早有精彩的论述,宋代的胡寅就说苏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

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向芗林<酒边集>后序》)。

而辛词则多慷慨悲凉的意境创造,比如名作《贺新郎》: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其气势堪称狂放冠绝古今,词的开篇有“甚矣吾衰矣”的感伤之语,但随即笔锋逆转,狂放的笔势东走入海、一泻千里。这也代表了辛豪放词的又一特点,在词的雄健的气势上,辛词是远远超过苏词的,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言:“苏辛并称,然二人绝不相似。魄力之大,苏不如辛。气体之高,辛不逮苏远矣。”苏“词极超旷而意极平和”,辛“词极豪雄而意极悲郁”。刘克庄关于辛词的“极雄健”表示赞同:“公所作,大声镗鞈,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由苍生以来所无。”今人王国维《人间词话》也有如此的评价:“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我以为前人对辛词的评价还是十分恰当的,都说明了二人词的这点不同。

<三>词的语言上苏“以诗为词”,摆脱束缚,端庄有力;辛“以文为词”,大量用典,炉火纯青。

正因为苏轼主张“以诗为词”,因此得以突破了历来音乐对词的束缚,苏轼写词主要是供人阅读而非演唱,所以苏词虽有不合音律之处,但语言的运用却更加的富有想象力、变换自如、多姿多彩。胡寅对苏轼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的评价既是对苏词意境的赞扬,亦为对其语言的欣赏。见其名作《江城子》便可知其语言的“端庄有力”处: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全词的用典颇似作诗的手法,且白描的技术运用纯熟,精悍有力,使得全

词气势大张,自古为人们所爱。

而辛弃疾作词已经大大发展了作词的方法,主张“以文为词”,更加丰富了词的语言,词中直接引用、化用诗文,直接采用口语入词的情况更非少见。如其词《西江月·遣兴》: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全词几乎以口语写成,但却历来为人所称道,可见其运用语言的精熟程度,还有大量词作稼轩直接引用、化用了古代诗文的典故。比如前文所引《贺新郎》便可窥其一斑,“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化用了《南史·张融传》的句子“不恨我不见古人,所恨古人又不见我”,“甚矣吾衰矣”句和“知我者,二三子”句都出自《论语·述而》。如吴衡照《莲子居词话》中所赞“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虽然有时通篇累牍的用典使得作品晦涩难懂,但总体来说辛弃疾的才华使得他豪放词用典恰当,寄予了词作更加丰富的内涵,也增加了词作的艺术性。总之,无论篇幅长短、题材如何,几乎每一首词都可以看出辛词“以文为词”带给辛词的语言运用上的全新生命力。清人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中言:“稼轩词龙腾虎掷,任古书中理语、廋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天姿是何夐异”。应该说很好地评价了稼轩词的语言特点。苏辛的豪放词的语言运用差异之处如上所述,还是颇大的。

苏辛豪放词的地位影响的差异

后世将二人并称为“苏辛”,然而细察文学史的推演,可以得知二人豪放词在词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有差异的,在这里做一研究。

苏轼是继范仲淹之后第一个大量创作豪放词的人,同时也对宋词进行了从内容到形式的全方面改革,正如王灼《碧鸡漫志》言苏轼:“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我始知自振”。他的创作向人们证明词不是单纯的“艳科”,而是无意不可入的,词也可以拥有广泛的表现领域;打破了长久以来词律和词调对词的束缚,另辟蹊径,推动了词的新发展;倡导“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大大提高了词的地位,扩大了词的功能,开拓了词的境界;苏轼豪放词的大量创作还使更多的文人雅士开始注重创作豪放词,使得“豪放”成为同“婉约”旗鼓相当的创作倾向和文学派别,并为后人创作豪放词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和艺术技巧;最重要的是,苏轼在豪放词中表达出的对人生世界的哲理思索,及同时表现出的进退自如、荣辱不惊的人生态度成为了后世文人的典范,也影响了后世文人的心态,因此“豪放”也才能得以继承和发展,可以说,苏轼是“豪放词”的始祖。

而辛弃疾的地位和影响则不同于苏轼。在两宋词史上,辛弃疾是作品数量最多的,而大多数的创作又是豪放词,加之他对社会现实的清醒认识和自身的悲惨遭遇,使得他的豪放词具有空前绝后的力度与力量;他还提出“以文为词”的创作主张,在苏轼之后又进一步扩大了词的内容境界和表现方法,于语言的丰富性、创造性、开拓性方面做出了巨大的成就;转变了当时词坛的风气,王鹏运在《校勘稼轩词后题句》云:“晓风残月真可怜,婀娜新词竞管弦。何似三郎催羯鼓,夙酲余秽一时捐。”就高度肯定和赞扬了他转变词坛风气的行为;独创“稼轩体”,成为后人欣赏、模仿、借鉴的典范。应该说,辛弃疾的豪放词在两宋词史上的地位是最高的。如《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八《稼轩词提要》言:“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

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地位之高、影响之深是他人难以企及的。在推动词的进步上,宋末刘辰翁评价苏辛分别在推进词的语言技巧的发展上的差异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雌声学语较工拙,然犹未至用经用史,牵雅颂入郑卫也。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漫,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辛稼轩词序》);在对后世的创作影响上,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说:“苏、辛并称。东坡天趣独到处,殆成绝诣,而苦不经意,完璧甚少。稼轩则沉着痛快,有辙可循。南宋诸公,无不传其衣钵。”这样也可以看出差异:首先,在词史发展的意义上,苏轼又比辛弃疾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而在实际的影响力上,辛弃疾的影响力是大于苏轼的。这就是苏辛豪放词的地位和影响的差异之处。

总而言之,我以为在欣赏和分析研究苏辛二人的豪放词时,应当慎言苏辛豪放词的共同之处,因为实际上苏辛的豪放词还是有巨大的差异存在的,了解清楚这些差异之处有助于我们更加明了、更加有目的地研究二人的豪放词;可以避免在研究欣赏时的一些误区和模糊;并且对二人给后世的创作和影响也能更好地加以区分,是具有一定意义的。因此,对苏辛的豪放词,实应从实际出发,别而观之,避免统而论之。

中文系07-2班秦帮兴

参考书目

袁行霈等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周笃文《宋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施议对《辛弃疾词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吕观仁《东坡词注》(岳麓书社2005)

葛晓音《唐诗宋词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论苏辛豪放词的

相异之处

文学院中文系07-2班

秦帮兴

浅析苏轼的豪放派词风对后世的影响

浅析苏轼的豪放派词风对后世的影响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以富有反对传统观念束缚的革新精神,突破前期词作对内容、情感、手法、风格的限制,为词的创作开拓出了一片广阔而高远的新道路,实现了真正的自由创作,推动了词作的进步。在此以前低于诗甚至低于音乐一等的状况不复存在,词作成为和诗作一同站在我国古代文学创作顶峰的体裁。而苏词代表的豪放主义,以其直抒胸臆的情感表达方式受到后来历朝历代胸襟宽广的创作者和读者喜爱,在我国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旨在简要分析苏轼豪放词派形成的主客观条件的基础上,通过举证其部分代表作品及与以前作家的比较,着重从苏轼在扩大词的题材、开拓词的意境、运用多种写作方式、豪放与其它风格并存等方面,论述其所作的开拓性贡献以及对后来所产生的影响。 标签:苏轼词豪放派创新 一、创作背景 苏轼词作的创作有独到之处,笔者究其原因,认为其独特词风的形成还是来源于苏轼所处年代的风云激荡的社会背景和他个人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社会背景上,北宋动荡不安,苏轼生活的年代更是政治和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期。为挽救危机,有志之士曾尝试改革。为适应政治改革,文学界也掀起诗文革新运动。彼时,已经有一些带有豪放之风的作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如范仲淹《渔家傲》和欧阳修《采桑子》等等。这些都可以看出豪放词风的萌芽之势,为后来豪放词风的真正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苏轼的开创性贡献提供了素材。 人生经历上,苏轼一生跌宕起伏,仕途坎坷,频频往返于庙堂和江湖之间,在贬谪与升迁中历尽轮回。这样的人生经历使他对于人生有常人无法想象的体会,也是他有机会游历祖国的好山好水,体味大自然的美好意境,为其创作提供了情感基础。 此外,苏轼思想上,兼容并蓄,接受各种宗教和学说,并在人生阶段先后不同程度地受影响。他对于宗教的理解,复杂而包容,缥缈又自成一派,是真正将文化与文学集于一身的集大成者。 尽管身处动荡,尽管人生坎坷,尽管仕途不如意,但苏轼丰富的人生经历、对自然深刻的思考、对各种宗教文化的兼收并蓄使得他通过文学创作的方式抒发自己心中激荡的情感与豁达的胸襟,使他以豪迈的态度对待挫折,以随缘自足的佛家态度生活中,以乐观开朗的襟怀发现美。这些都是苏轼成为文学改革、词作创新举大旗者的直接动因。 二、创作影响

婉约词与豪放词特点比较教学内容

婉约词与豪放词特点 比较

婉约词与豪放词特点比较 明人张綖首先明确地用婉约、豪放的概念来概括词中这两种不同的创作倾向,他在《诗余图谱》中说:“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对于词的婉约与豪放的特点的比较,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以讨论。 (一)题材内容不同 婉约词在题材内容方面,以儿女情长、欢爱离别为第一主题,不太涉及民生大计,而是歌咏那些在居于正统地位的“诗”中不宜歌唱的主题。豪放派词作题材广阔。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象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词一出现,就以“艳情”为宗旨,这就确立了诗庄词媚、诗雅词俗的分野。这一分工,给了士大夫一个发泄情欲的途径,尤其天然的合理性和反封建性,因此,题材主题上多以描写男欢女爱、儿女情长、生离死别、感时伤世为主,是都市繁华、艳月歌舞等市井文化的产物,娱乐色彩比较浓厚。自词之诞生,直至柳永发挥至极致,“词为艳科”的俗的属性就这样天坛合理地存在着、发展着。但如果任其从俗媚俗地发展下去,势必为士大夫等正统文化的代表们所不满,甚至会毁掉这一新兴的诗歌体裁。而就在此时,苏轼“以诗为词”,标举“词是古人长短句诗也”的倡导,并非要抹煞次的特殊审美趣味,他指示要用诗之雅来改造词之俗,提倡词的品格,使之能达到更高层次的审美境界,因此出现了后来的豪放词,词的风格日趋变雅,并且多以军情国事等题材为主,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这便是婉约词与豪放词在题材内容上的不同。 (二)艺术表达方式不同 婉约词表达上侧重含蓄婉约,并不像豪放词那样直抒胸臆,这主要是与其题材内容有关。婉约词适宜合于音乐,演唱男女情爱的内容,婉转柔美,轻歌曼舞,这样才能更好的把它的艺术美展示出来。试想,在酒宴樽前,灯红酒绿之下,依红偎翠之时,如果真请关西大汉来高歌政治风云,大谈治国安邦之道,岂不大煞风景!这一切都恰恰是所谓遣宾娱兴的需要。而豪放词表达起来喜欢直抒胸臆,开门见山地切入主题。对于“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的豪放词来说,其深邃的思想,高雅的情趣,引人深思的哲理,“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的艺术风格,足以使人倾倒,故无暇无须作太多的辞藻修饰。这两种表达方式,无所谓孰是孰非,都是为其主题而服务的,各有各的长处。试想,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去表达儿女情长,或用婉约含蓄的方式去抒发壮志豪情,那势必会大大消减它们的艺术性,令人读起来十分别扭。 (三)意境味道不同 婉约词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主题的消遣娱乐性质注定了婉约词要和音律结合起来,和着节拍唱和,因此比较柔美,甚至奢华。内容上强调对风花雪月,离别伤感,故国情怀的表达,使得婉约词必须敏感细致,崇尚艺术的美的境界,这样才有它的存在价值。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种闲情逸致的小资情调,是一种柔和的美,读起来很美妙,回味起来更美,经得起推敲。豪放词给人的感觉就是大气磅礴,有气势,像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

宋词欣赏论文

宋词欣赏结课论文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苏轼辛弃疾词之比较 姓名:马春燕 学号:2094021590 班级:09级土木工程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苏轼辛弃疾词之比较 摘要:王国维《人间词话》称:"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而缪钺说:“苏东坡词出于《庄》,而辛稼轩词则出于《骚》。”虽然两人说法不一,我想这都是有道理依据的,但我更倾向于前者。苏轼在词史上开创性地发展了豪放词,在内容和形式上均做出了突破。他的豪放词风飘逸、高旷,注重“放”。辛弃疾极大地继承了豪放词风,他传奇般的个人经历和家国民族大义深深地影响着他对词的创作,形成了雄浑、慷慨的豪放风格,其词注重“豪”。辛弃疾与苏轼并称“苏辛”,同列为豪放词的代表人物,但辛词和苏词的特色还是有不同。本文从他们的词作入手剖析他们各自词风格的异同。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豪放风格 正文: 从小开始,受老师朋友的影响熏陶,我开始对宋词产生非常浓厚的兴趣。当时也只是捧着书朗诵,因为朗朗上口而愈发着迷,却是不知其中深意。但读至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辛弃疾的“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内心都会激荡起汹涌的感慨。东坡和稼轩无异是宋词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豪放派词人。在分析他们之前先来了解一下他们的生平。 我国宋代的苏东坡和辛弃疾,同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词的风格,既有同,又存异,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而作

出了杰出的贡献。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苏轼是苏洵的次子,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父子同列唐宋八大家。为人宽大如海。苏轼中进士时二十一岁,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哲宗即位后,曾任、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苏轼的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叶燮《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试论苏轼词作的风格多样性

试论苏轼词作的风格多样性 辽宁省鞍山市华育高级中学语文教师王希 摘要:在传统文化中,对苏轼词风格的认识往往以“豪放”评之,我认为这有失于偏颇和简单化,其原因在于仅以几首豪放词来涵盖苏轼词全貌,以偏盖全。我通过对几首苏轼词代表作的评论赏析,说明起词作风格的具体表现,提出苏词体势高妙,时而慷慨豪放,时而清丽委婉,时而飘逸旷达,风格多样,不可一而论之。 关键词:苏轼风格多样豪放旷达婉约 词的历史可谓久远,但直到宋代,才可称“得其时也”。宋朝的政治、经济制度为词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词坛一时名家辈出,各领风骚。而因词风迥异造成的流派之争也便风起云涌,此起彼伏。作为一代文坛名匠,苏东坡的词风,更是被后世的文论家们屡加评论。 明人徐师曾在《文体明辩》中说:“论词有婉约者,有豪放者,婉约者欲词情蕴籍,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人们就把宋代的词人分为两派:晏殊,晏几道父子及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俱归入婉约一派;苏轼,贺铸,辛弃疾,陆游等归入豪放一类。这种分法虽显简单粗略,但后人却纷纷认同。 纵观古今对苏轼词风的评论,大体有“豪放”,“旷达”,“婉约”等几种说法。其实,对象苏轼这样才华横溢,气质浪漫,个性自由,风格多变的一代文豪,试图用一个词来形容他的词风,那肯定是徒劳的,也是片面的。如果仔细探究一下苏轼的全部词作,使可见苏词风格的多样,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雄浑豪放,亦有《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的缠绵悱恻,更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超脱旷达等等,不一而足。再基于苏轼执着而不乘张,既能拼搏进取,亦能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以及挥洒自如的写作态度和变化莫测的诗文技巧。我认为,对苏轼风格应分而论之。 一、苏轼词作风格中的“豪放” 苏东坡之所以被后世众论者尊为“豪放派”之鼻祖,主要还是由于他的一些描写自己的抱负与理想的词作,确实表现了与众不同的慷慨豪迈的气质,领词风转变之先河。 如他创作的第一首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全篇洋溢着一股报国杀敌的豪情,其词在脉脉柔情的传统词风中,敲响了慷慨激昂,纵横奔放的豪迈鼓乐,“回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给人一种豪气冲天的冲动感觉。另外,如《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田》回忆自己与苏辙少入仕之初,自信“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勃勃雄心,《南乡子·旌旗满江湖湖》中季风迂儒,赞扬“帕首腰刀”的勇士,《阳关曲·赠张继愿》中“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的惋惜,都充满高昂豪放的精神,这在唐诗佳处,也不过如此。因而王灼说他:“东坡先生以文章余事作诗,溢而作词,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不顾侪辈(1)。便是此意。 二、苏轼词作风格中的“旷达”

浅论李清照在词史的地位(一)

浅论李清照在词史的地位(一) 引论李清照是我国南北宋之交的一位慕名女词人,自宋至今,称誉者不计其数。自有文学史以来,李清照于文学史地位渐高: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李格非女清照………亦以倚声有名。”胡适《国语文学史》称:“李易安乃是宋代一个女文豪。”郑振铎《中国文学史》说:“李清照是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刘大杰则认为李清照“是中国古典文学史有崇高地位的天才女作家。”(《中国文学发展史》)这些言词并非都是虑美,都是有其充分理由的。笔者在些无意于争论李清照究竟应称“名家”还是“大家”,但称好为一流的女词人并不过分。那么李清照究竟是怎样在词史上占一度之地,而且有那样崇高的地位呢?一个文学家于文学史上地位的确立,最根本的也是最主要的是看他(她)的作品。文学不是思辨的科学,而是形象思维的“人学”,所发它最根本反映的还是人类的自身情感,心理的历程与变迁,以及与人密切相关的道德伦理,家教信仰等。因此,评价文学作品是否人类精神产品中的精华,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首先是作品对社会精神或人类情感的反映深度;其次是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个性;再次是对艺术技巧的开创或完善。李清照于词史地位的确立,主要依凭于其作品(主要是词)。她的词作可发说是天才,情感理想的三位一体。在她的词作中,表现了人类精神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即女性情感世界,她发臻于完美的艺术技巧,充分展示了其个性,揭示了女性生活中婉美、多情的一面,而且以其不同时期的作品,构成了一部女性情感历程的巨著。本文拟就从三个方面来论述。一、女性情感世界的完全展示与前代那些“应歌”填词的作家不一样,李清照只抒写属于她个人的独特性情和真实感受,这是易安词最显著的特征。前代词作者,多是些“雌男儿”模写表现女性情感与生活的词作,故清人田同之于《西圃词说·诗之辨》中说唐宋词中有一奇特现象,即“男子而作周音”。他们虽以写男女伤离惜别为特长,并有过不少名作,但也有些难免发生隔靴搔痒乃至“伪情”的情况。再者,许多“雌男儿”为应歌笑欢娱之用,专写妓女娇揉卖弄的情态,其感情往往浅露轻浮,软弱无力,甚至于隐含着一种猥亵的心理。即如“大得声称于世”⑴的柳永词,也时有“辞语尘下”;⑵的弱点。而李清照的词,多发至于本人腑肝之诚,“满楮情至语”,把感性的生命部份发扬而光大了,故多有自然深挚之趣,没有“雌男儿”模仿女性的忸怩作态,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李清照出生于一个富有文学修养的家庭,其父李格非是北宋著名散文家,史载其母王氏也“善属文”。良好的教育,优越的环境,加之以李清照天资聪慧,极富文学禀赋;又酷爱读书,博闻强记,形成了词人深厚的文学修养。其父母对待儿女教育的态度非常开明,所以她从小养成开朗的性格,其天才也得以发挥。王灼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脆,逼近前辈”。⑶我们可见的易安词中,大约是她少年时代所作的仅有《点绛唇》一首:蹴罢秋千,起来慷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俦门回首,却把青梅嗥。此词意虽浅,却可见李清照少年才力,以及她未出嫁前无忧无虑的少女生活的一个侧面。作者用笔为自己作了一幅特殊格调的“肖像”。从线条上看,可能有点稚嫩,但并不纤弱;从构图上看,虽是轻浅色勒,却以传神之笔略加点染,塑了一个纯洁、活泼、聪毅、多情的少女形象。在封建社会里,要求女孩们“下面相逢,低头看顾”,⑷而作者虽则“和羞走”,却又“倚门回首”,假装“把青梅嗅”,更何况还“袜划金钗溜”,好一个“风魔相”。也难怪后人评说“清照乃名门闺秀,少有诗名,亦不致不穿鞋而着袜行瞳;含羞迎笑,倚门回道,颇似市井妇女之行径,不类清照之为人。”⑸并以此据列此词为存疑之作。实际上这首词通过人物行动的描写,刻画了一位轻灵姿秀、活泼洒脱的少女形象,又揭示了她内心热爱生活的情愫和精神韵致。这恰恰再现了作者少女时代不受封建礼教过多约束,生活的丰富多彩,而慧一些名门闺秀只知“学针凿,刀剪缝”的生活;同时又再现了她敢于传达自己的一首回忆少女生活的小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在这首小词中,作者运用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的语言,创造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优美意境,勾出一幅生机盎然的荷湖日暮图。同时,我们又可看到一位活泼开朗、豪爽潇洒的少女飘然而来。把这两首词中的少女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10)豪放词里天地宽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十、豪放词里天地宽 前导言: 苏轼的词自成一派,冠绝古今,他既能书写缠绵悱恻的婉约词,更能挥就雄浑壮阔的豪放词。而在苏轼的豪放词中,它所涵盖的内涵极为广泛,无不能写的事,无不能写的人。赏苏轼豪放词的百花园,品风格迥异的人间奇迹。《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第十集《豪放词里天地宽》,敬请关注。 画外音: 苏轼不仅是一位驰骋政坛的政治家,更是一名开宗立派的文学家。在文学上,苏轼诗、词、歌、赋、散文皆有大成,又以词的成就为最。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文人墨客通常是以写诗的余力和游戏的态度填词,内容上也多以男欢女爱、闲愁别恨的“婉约词”为主流。然而,苏轼的横空出世,打破了这道数百年的樊篱,他以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自成一家,自是一派,开创了“豪放词”的先河,成就了宋词的另一座高峰。那么,苏轼豪放词派的代表作是什么?豪放词的内涵又是什么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继续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第十集《豪放词里天地宽》,敬请关注。 康震: 苏轼写过很多不同的文学作品,虽然他在唐宋八大家当中,散文也是写得最好的之一,诗也是写得最好的之一,但是对于大家来讲,对于一个普通的读者来讲,最喜欢的、最熟悉的还是苏轼的词,而且大家背得比较多的也是苏轼的词。但其实可能大家并不知道,苏轼写词,开始创作词很晚,他大概是十九岁、二十岁的时候开始写文章,到二十四岁的时候才开始写诗,到了三十七岁在杭州做了通判才开始写词的,这不像人家有的作家六岁、七岁、五岁,根据历史上记载人就开始能写很漂亮的文章,苏轼没有那个神话,都是十几了写文,二十几了写诗,三十多快四十了才开始写词。大家说这么晚,说明不是你讲得那么聪明,那是,他是写得晚,可是一出手就不一样,他出手不凡,所以这聪明人不一定说动得是最早的,他动得是最高的。 我们经常说苏轼的词,大家一说起来就说豪放派嘛,写得非常豪放。那么,是不是他的词都可以用豪放来代表呢?这就需要我们从他的作品当中来体会,能够代表他豪放的,能够用豪放这个词来概括他的,应该是他创作得比较早的一首词《江城子·密州出猎》,词曰: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是豪放词,特别毫,也特别放,这是特别典型的豪放的做派。为什么呢?首先这个词的主题就是狂,“老夫聊发少年狂”,其实这会儿他也没多老,写这首词的时候苏轼才三十八岁,但是古人喜欢说自己是老夫,跟现代人正好相反,现代人甭管多大年龄,女士一看,小妹妹,甭管你多老了,说哥哥,最后都分不出来到底有多大年纪。但古人喜欢说老夫,年龄不大就叫老夫。“老夫聊发少年狂”,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今天的精神状态像小伙子,我狂,我今儿就耍一把狂,他耍什么狂呢?左手黄犬,右臂架鹰,这出来阵势不一样,跟以往我们看到的苏轼的情形不一样,你只要一还原这个情景你就能感觉到,地上跑的是猎犬,臂上架的是苍鹰、猎鹰。“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全副武装,可能连防弹衣都穿上了。

苏辛词比较研究

苏辛词比较研究 高一2班李新琦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词学领域历来以苏轼、辛弃疾并称,他们被视为南、北宋时期词坛上豪放派代表词人。虽同为豪放派词人,苏辛却同中有异。 一.词风:苏词乐观旷达,辛词慷慨沉郁 总体上王国维《人间词话》概括简炼准确:“东坡词旷,稼轩词豪”。但犹未尽,因为“豪”其实是两人的共同处,而异处在于东坡词豪放旷达、稼轩词雄豪沉郁。故清代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说“苏之自在处,辛偶能到;辛之当行处,苏必不能到。”贴切、精当地指出了苏、辛词的主要差异。 苏词的豪放词主导倾向是雄健、旷逸,表现了苏轼雄姿英发、风流倜傥,渴望建功立业的热情,作品格调明净如水又光彩照人,豪放而不显得压抑、飘逸而旷达。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首词是熙宁八年会猎所作,词人自谓?老夫?姑且如少年一样狂放,左手牵猎狗,右手擎猎鹰,武士乘马飞驰;极写了出猎的场景。词人意气风发大呼让全城人来看我象孙权射虎那样不平凡的身手吧!场面

壮阔,词人以孙权比况自己的英武,雄姿英发、热情奔放。下片以?鬓微霜,又何妨!?傲然自信的笔调,希望如魏尚那样立功边疆,其精神积极昂扬。苏轼就是以健笔劲毫使词从意境、格调、笔势上贯注了豪迈纵放的精神。 此外,苏词具有乐观旷达的境界。词人在历经挫折、几度沉浮时也表现出身处逆境随遇而安的自得和豁然大度。?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这些词名令人精神振奋,充满了对人生的博大超迈的襟怀。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开篇突兀而起,风雨忽至,穿林打叶声不绝于耳,然而词人却呤啸着徐步前行,虽然竹杖芒鞋,却也轻快无比,词人只需?一蓑烟雨任平生?就行了。这里的风雨不单纯是自然界的风雨,也指政治、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词人处变不惊、履险如夷、泰然自若、谈笑人生。下片骤雨已过雨后天晴,酒意在风雨的洗礼中散去,沐浴着雨后的清凉,回首刚刚走过的风雨萧瑟之处,既已云消雾散,一切都成为过去而又感到轻松平静,表现出坦荡、无私的胸怀。?归去?也暗含归隐而去,只要远离险恶官场,也就不必担心是风雨还是晴了。这首词通过日常景物表达了具有普遍人生意义的生活哲理,抒写了苏轼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处世态度。词中渗透了强烈的感情色彩,?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这些句子使全词格调明快、潇洒。

定稿 试论苏轼词中的“豪放”与“婉约”

试论苏轼词中的“豪放”与“婉约” 内容提要:苏轼是北宋文坛的领袖,也是宋词豪放派的创始人,是公认的豪放派的代表。这是在我们以前学过的教材中经常提到的。虽然他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但是他的词中温婉含情的婉约词作的数量并不少于慷慨激昂的豪放词作的数量。本文主要从苏轼豪放词与婉约词题材突破方面,通过对苏轼的几首代表性的词的分析,展现出苏轼词风的多样,从而使人们可以更清楚的认识了解苏轼。 关键词:豪放;婉约;题材 一、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后苏轼登上仕途,因反对王安石推行新法,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因政见不和,被谏官李定等人以讪谤新法罪逮捕入狱,即“乌台诗案”,侥幸获释后被贬黄州充团练副史。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他又激烈反对,特别是反对废除免役法。之后由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他又被一贬再贬,最后远放到儋州(今属海南)。直至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宋徽宗即位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七月卒于常州。苏轼一生在宦海中浮浮沉沉,心中种种忧愤,都成为其创作的源泉。 二、从苏轼词的题材分析其词风 苏轼最早的词作,按王文诰《苏诗总案》载,为

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所作《浪淘沙》,词句尚为“绮陌香尘”、“槛内群芳”之类,可说是尚在学步欧晏(欧阳修、晏殊)。翌年所作的《行香子·过七里滩》,上下片之结句“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均令人有目不暇给之感,已可混入欧晏词集了。但仍未见苏轼之人格、性格、词格。后年所作的《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堂庑渐大、登临渐高,使用了大字眼、大角度,使用了议论的句式。已可见苏轼豪放洒脱词风的苗头。①真正实现豪放词风创制的,是苏轼随后的知密州时期。当然,苏轼在认识到自己开创了“自是一家”的词作新阶段之后,仍然有婉约之作出现。它说明:有些场合、情景、题材只适合以婉约的风格来表现;有些场景,只有以婉约的手法来表现,才会使听者爱听,读者爱看。婉约词风作为词史上一种成功的形式,已成为了难以取代的存在。 因此,我们解读苏词的风格,不能单纯的把之归结为“豪放”或“婉约”。苏轼的词风,既有“大江东去”的壮阔,“把酒问青天”的豪迈,“挽雕弓射天狼”的雄劲;又有“记得画屏初会遇”的委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凄美,“花退残红青杏小”的清新。不论婉约与豪放,均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 本文主要从题材的突破上说说苏轼词中的“豪放”与“婉约”风格。 (一)豪放词题材的突破 明人张南湖在《古今词话》中对“豪放”的解释为“气象恢宏”,并首推苏轼为豪放词代表。苏轼开创的豪放词,冲破了“以词为艳科”的藩篱,而“以诗

李清照词的意境范文

李清照词的意境范文 李清照的一生的经历跌宕起伏,在艺术上她要求精铸历练,格调要高雅,典重。把一生的经历付诸在词作上,她的人生晚年,与词作为伴,留予世人词作不是很多,但价值不浅。 (一)意境之意象与情趣的契合 意境就是文学作品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描写展现出来的意象与情趣的契合,意境是诗词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为此李清照在探讨词意境的特殊性质时,根据《论词》中对词提出的审美要求:“词作品有完整的,浑然的意象的结构,给人以整体完美的审美感受。须用得贴切自然。还说词的风格不纤巧,要沉着、典雅。”所以李清照在词的创作上实践了她的主张,如,《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一首《声声慢》真是写尽了李清照内心的痛苦,抒发了词人饱经忧患、家破人亡之后的悲痛情感。开头三句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词人晚年冷清,孤寂的生活状态,给全文定下了一个愁惨而凄厉的基调。就意象来说词人把这种心境置于“乍暖还寒”的深秋时节,尤显无比凄苦的情感。雁过使人“伤心”,亦渲染出悲秋之意。“晚风”进一步抒写“冷清”等意象。只好用酒来排遣身心的寒意望向天空,看

到雁往南飞,想到自己也是背井离乡的来到南方,原来和它们也算是“旧时相识”。勾起自己沦落江南的愁思别绪中来。即抒写出了此时此刻的场景,又刻画了心理的素状,使词的意象与情趣契合在一起。“黄花”本是秋天最美的花,但此时已凋残不堪,其“憔悴损”的形象显然亦是晚年词人的写照。借物比喻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这么多个意象烘托词人这满腔的空虚寂寞之情无处寄托。“梧桐”、“细雨”本是秋天的意象,而缀以“点点滴滴”则涂抹上更悲凉的感情色彩。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结尾,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词人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达到了意境是意象与情趣的契合。 李清照作品写出了词的意境是意象与情趣的契合,写出了每一个意象都是有生命,都离不开外界事物对它的熏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道:“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李清照词的意境的创造,以强烈的真挚感情,就自然的生命力量,创造了浑然一体的意境。而意向和情趣的契合的手法就是李清照所独有的特点,也是她卓越艺术成就、天才艺术创造力集中的体现。她用她所经历的人生起伏来感受情绪的产生,结合所发生的境界,在情绪与境界之间,用情绪与境界在她那浑然天成的笔触间不断的熔化和洗练,由依稀隐约而化为明朗确定,使作品的升华到一种隽永的艺术境界。 李清照词之所以那么脍炙人口,是由于她善于体察捕捉外界景物特征及变化,并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注入外界景物,使其词作品成为情景交织,下面我们就李清照词意境的情景交融作下讨论。

豪放派词人苏轼

豪放派词人——苏轼 词这种文学体裁起源于唐末五代,宋词里缓缓而吟的才子佳人信手翻开《全宋词》,就会看到一个个红粉佳人凌波微步,带着浓浓的沁香,从书卷从典故中,着一袭艳丽的绸衣,款款徐来。如温庭筠、柳永、李煜等人,都是依曲填词,内容也都是歌咏风花雪夜、闺情离怨。到了北宋苏轼,词风为之一变,多抒发豪情壮志,山水风光,并影响了后来的辛弃疾等一代人,成为一种潮流,为中国古典文学再添新葩。 著名诗人苏轼(1037——1101)是眉州(今四川眉山)人,从小与弟弟苏辙一道受教于父亲苏洵。在他20岁那年,父亲带着他们兄弟二人一道去京城赶考,结果双双金榜题名。 苏轼中进士,还有一段佳话。 据说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正倡导诗文的革新运动,他想借科考之机选拔人才,以振兴当时的文风。苏轼的文章洒脱豪放,风格浑厚,欧阳修一看到这张试卷,便大为惊喜,遂打算把其定为第一名。可是,由于当时的考试卷是密封了姓名的,欧阳修反复阅看,总觉得它像自己的学生曾巩的文笔。为了避“厚亲薄疏”之嫌,决定将其定为第二名。直到发榜后,才知道这原来是苏轼的作品。 欧阳修::“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认为此人不同凡响。 王安石变法,苏轼因提出异议而被当成反对派,遭到贬谪。宋神宗元丰年间因写了一首讥讽新政的诗被关进大牢,险些遭至杀身之祸。元祐年间,又因反对那些偏激的人废除所有新法,与旧党领袖司马光发生争执,被再次排斥出朝廷。十几年后,新党得势,苏轼又被贬到了岭南的惠州和比那更荒凉的海南岛。后来虽然得到了朝廷的赦免,却没等回到京城,就病死途中。 尽管苏轼一生在官场上多不如意,但是,他却可以在文坛纵横驰骋大显身手。苏轼在文、诗、词、赋等技能上无所不精,他传给后世的诗有4000余首,词340余首,再加上其他各种体裁的文章,被号称“万篇”。 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岗)。他的好友马正卿送给他几十亩营地,苏轼在此躬身垦辟,他还在地的东坡盖了一间草屋,取名为“雪堂”,並自号东坡居士。他在这个雪堂里著书立论,写下大量的诗作,这段遭贬的日子竟成了其一生中创作最丰厚的时期。 元丰五年,苏轼与朋友乘小船游玩于黄州赤壁。长江的傍晚景色怡人,苏轼见景生情,脑海中浮现当年赤壁大战的情景,赶回家后,写下了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首词意境雄奇,风格豪迈。有个故事说:苏轼在汴京时,有一次问一名歌手:“我的词与柳永的词相比怎么样?”那名歌手风趣地回答说:“柳永的词,只宜十七八的女孩儿,手拿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你的词,须关西大汉,手拿铁板,唱‘大江东去。’ 苏轼不仅才学卓著,而且还有旷达的性情、高雅的志趣和高尚的人格。 元符四年(1101)七月二十八日,这位伟大而正直的词人,在留给我们大量不朽的诗句后,于66岁死在了常州寓所。

(完整版)婉约派与豪放派词风比较

婉约派与豪放派词风比较 宋代,是词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耸立着争雄对峙、相映生辉的两座奇峰;这就是以柳永、李清照为旗帜的婉约派和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顾名思义,婉约派和豪放派显然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词风。那么,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不同之处?这里,我觉得应该注意历代评论家、作家概括豪放派的开拓者和主要代表苏轼的词的创作特色时常用的一句话,即“以诗为词”(见《后山诗话》等)。评价苏轼的褒贬双方都众口一词,可见此说是有道理的。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我很赞同中国科学院编《中国文学史》的说法:“词的诗化,并不是取消词作为独立文学样式的体制和格律,而是意味着词的题材的扩大,作家个性更鲜明的呈现和语言的革新。”我想基于此还加上音律的突破一条,从题材、形式(包括音律、语言)和表现手法等方面,试对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不同词风作一粗浅的分析比较。至于两派词人各自身世经历、才学性情等对其词风形成的影响,限于篇幅,略去不谈。 一、题材:“樽前”“花间”与“塞外”“江天” 题材的广阔和狭窄是豪放派与婉约派最显著的区别。 纵观从婉约派的开山鼻祖温庭筠到后来的吴文英、王沂孙这三百余年间所谓“以婉约清丽为宗”的词人作品,数量浩繁而题材狭窄,绝大部分是写伤离送别、男女恋情、酣饮醉歌、惜春赏花之类。虽其间柳永、李清照等有所开拓,但毕竟难脱桎梏。 而豪放派则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藩篱。苏轼以一个革新者的勇气,把词从“娱宾遣兴”的工具改造发展为独立的抒情艺术;把词从“樽前”“花间”推向较为广阔的社会人生。“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载熙《艺概》),山川景物、记游咏物、农舍风光以及吊古感旧、说理抒怀等都大量写入词中。如《念奴娇》(“大江东去”)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最能体现这一特色的不朽名作。到南宋辛弃疾,又有了新的发展。在此不赘言。婉约派那么多词人,那么多词集,词作总数达数千首之巨,但即使是统统加起来,就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以及题材范围而言,恐怕还远不及苏轼一个人的三百多首词之广阔! 二、形式:削足适履与革新突破 在词的形式上,婉约派与豪放派也走着两条不同的路子。 婉约派词人一般都更注重词的形式。视音律上的规则(如“五音”、“六律”)为法度,视语言上的清规戒律(如“珠圆玉润”、“无一字无来处”等)为法宝。如前所述,本来他们的作品内容就陈旧贫乏,题材狭窄单调,便更是醉心于谐音合律,刻意于雕章凿句,以华丽的形式掩盖其空虚的内容。甚至宁愿削足适履,也不肯越雷池一步。就拿婉约派中成就最著的李清照来说吧,明明面对着国破家亡、穷愁潦倒的严酷现实,却抱定“词别是一家”的艺术偏见,生怕在词作中流露出一丝半点。尽是“凄凄惨惨戚戚”,虽催人泪下,但缺乏一种激人奋起的力量。这样就大大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意义。而她同期的诗作(如“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等)却由于豪放雄健而为人所称道。 就是这样,内容限定了形式,形式又反过来框住了内容,婉约派词人们牢牢捆住了自己的手脚。在这一点上,以周邦彦、贺铸为代表的“格律词派”更是登峰造极。 而豪放派则不是为形式所羁,而是充分调动形式为表现内容服务。最突出的是苏轼。为了反映广阔的生活面,苏轼打破了“词必协律”的陈套,使词从音乐的奴隶的地位解放出来。但苏轼并不是完全不顾或不懂音律,而是由于他“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见《复斋漫录》引晁补之语),又“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见《历代诗余》引陆游语)。苏轼充分发挥词这种独特语言文学样式的长处,利用长短句的错落形式,造成节奏的舒卷变化,用词造句也力求铿锵响亮;从而达到了形式与内容与情感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陆游是南宋杰出的

中国古代诗歌常识

中古国代诗歌常识 一、古诗从体裁上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1、古体诗一般也称古风,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从字数看,基本上有一句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四种,如“诗经”“楚辞”“汉魏南北朝乐府民歌”等等;作者往往在隋唐之前,题目中一般有“歌、行、引、吟、曲、辞、弄、乐府”等标志性字眼(尤其隋唐时期的古体诗);每首诗的句数不限,可长可短,且不讲究押韵;如五言古诗有陶渊明《归园田居》,七言古诗有白居易《琵琶行》,杂言古诗有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乐府→汉文人五言诗→魏晋南北朝民歌和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诗),如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 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尤其唐代)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体”。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兵车行》,高适的《燕歌行》等。 新乐府: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已与原声韵不同,故称新乐府,到中唐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确定了新乐府的名称——“新乐府运动”由白居易、元稹倡导,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作虽称为乐府,但不拘于声律,并以新题写时事,故称新乐府。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多以五言、七言、杂言呈现,反映了很多现实问题,如白居易的《长恨歌》。 2、近体诗是指隋唐及其之后出现的比较讲究音韵格律的诗歌,又称“今体诗”“格律诗”,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种。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分,考试问到体裁,可具体回答为:五言(七言)绝句或五言(七言)律诗。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律诗的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每联的上一句叫出句,下一句叫对句。律诗的颔联、颈联必须对仗。诗歌有严格的音韵格律要求,即绝句二四句押韵,律诗二四六八句押韵。 3、宋元明清时除了延续一部分前代的律诗和绝句外,更大量出现了词、曲及戏曲唱词,它们都属于近体格律诗。 ①词: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因句式长短不齐而叫做长短句、诗余;也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琴趣等。每首词都有一个乐调名,叫做“词牌”(即词谱);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根据内容所起的题目。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如通常的小令;有的分两段,称双调,前段称上阕或上片,后段称下阕或下片;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②曲:又称为词余、乐府,代表是元杂剧和散曲合称的元曲。散曲是诗歌样式,分为小令和套数。小令的体制相当于宋词的小令,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套数由多支曲子组成。 二、古诗按内容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其下又分为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等等。 三、中国古代诗词最主要的派系 1、山水田园诗派:以描写恬静悠然的自然风光为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或流露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或表现隐逸避世的消极思想。其代表作家有晋末宋初的陶渊明、谢灵运和唐代的王维、孟浩然等。 2、边塞诗派:以边塞生活、战争为题材。代表作家有唐代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王之

论苏轼词的创作风格

论轼词的创作风格 摘要:在北宋词坛上,轼享有巨大的声誉,轼词的创作风格一直以来也都是学者们重点研究的对象。轼词的创作风格一言以蔽之就是“以诗为词”,具体表现为多样化的题材和独特的创作手法;前人创作传统、儒释道三家结合的思想以及轼曲折的人生经历是词的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词“以诗为词”的创作风格对后世词人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键词:轼;创作风格;以诗为词;原因;影响 轼是中国词坛上别具一格的作家。轼基于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大胆的对词进行了变革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词的创作风格可以凝练成四个字—“以诗为词”,轼“以诗为词”的创作风格又有具体两方面的体现,即多样化的题材和独特的创作手法;再通过对轼词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和其影响的具体分析,进而领略轼旷达的情怀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一、轼词创作风格的具体体现 在北宋词坛上,轼既继承了前人传统突破了传统樊篱,将诗文革新运动扩大至词的领域,在原有词风的基础上实现了标志性的突破与创新,为词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全新的境界。轼用词这一新型的音乐性文体,表现诗歌原始而古老、历久而弥新的题材,并将赋、比、兴等诗歌手法运用于词的创作,最大限度地挖掘了词的审美潜力,为宋词成为与唐诗比肩的一代文学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故而,一言以蔽之,轼词创作风格的集

中体现就是“以诗为词”,取词的躯壳而赋以诗的神气。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一)多样化的题材 轼“以诗为词”的表现手法是他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所谓“以诗为词”,就是以诗之法,运词之意,以诗之器,显词之艺,将诗歌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作当中,消解诗词界限,合二为一,达到了诗词一体的艺术效果,进而拓宽了词的表现空间,提升了词的表现能力,词同样可以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故而形成了词多样化的题材,无论是豪放词、旷达词还是男女恋情词,都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极具风韵,回味无穷。轼在词创作方面最难能可贵而且也是最具闪光点的一点,就是将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融入到词的创作当中,这在他多种题材的词作当中都有展现。 1、展现建功立业的豪情 在轼众多的豪放词当中,《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1]可谓是东坡平生第一快词,整首词塑造了一个英姿飒爽、希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英雄志士的形象。这首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此年轼四十岁,“老夫”是轼的自称,有宦海浮沉的疲惫之意;词的首句充分描述了轼出猎时的装束,“千骑”形容出猎的队伍之盛大,声势之雄壮,此处有夸之语;词的第二句意谓作者自己出猎的勇猛姿势可以像当年权射虎那样。词的下片意在抒情,“酒酣胸胆尚开”意谓胸怀开阔,豪气勃发;“持节云中,何日遣唐?”此句一语中的,意谓不知朝廷何时才能重用自己。此时的轼正在遭受贬谪期间,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渴望早日得到朝廷重用,展现出想要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如果说《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东坡平生第一快词,那么《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说是他豪放词当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轼的这首词之所以具有永恒的魅力,是因为它完全符合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含义。每个人生来都有现实的抱负和人生的寄托,即将自己的存在价值最大限度的放大,彰显自我的存在感,换而言之,就是平凡大众的英

试论李清照词的意境创造

2008年7月 第4期(总第166期) 中州学刊 AcademicJournalofZhongzhou July,2008 No.4 【古代文学研究】 试论李清照词的意境创造 王令 (郑州工业安全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1150) 摘要:李清照词前期清新爽朗、婉约隽秀,后期悲愤苍凉、沉郁凄怆,达到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在整体上她的词以女性独有的柔情、敏感呈现出别具一格的意境。她所创造出的意境给人的美感是多方面的,既有感情表达的情景交融,又有词的精巧和谐的形式;既有栩栩如生的形象塑造和深刻含蓄的情感表达,又有富于美感的音律。 关键词:李清照;意境;音律 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08)04珈214珈2 李清照的词作以其鲜明的个性风格和神韵,被当世及后人称为“易安体”。她的词作内容写愁的较多,前期生活悠闲舒适,多写闲愁;后期背井离乡,国破家亡,境遇悲惨,流露出对国土家园的怀念,对自己身世的感伤。她的词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丽。她论词强调协律,崇尚高雅情致,提出词“别足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她的词以女性独有的柔美,表现出别具一格的意境。 一、感情表达的情景交融 李清照的词被推为“婉约之宗”,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在词中她选择的意境特别独到,具有立体感,景中含情,情现景中,她善于营造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这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或清新明丽或庄重典雅,都是通过情景交融的笔墨渲染出来的,显示出作者不肯趋于软俗香媚的典雅词格。同时,她学习柳永善于自描和叙事的长处,加以变化多样的表现手法,使人物紧密联系环境,不忘在物我交融中刻画出人物跌宕起伏的内心世界,构造出她特有的意境。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①李清照赋予作品中的自然景物以活的灵性,词人有时将它们引为自己的红颜知己,有时把花当做“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友人。词人写到人老春暮,心中伤感“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更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 收稿日期:2008—05—.21 作者简介:王令,女,郑州工业安全职业学院院长,高级政工师。214词人把流水当知音,用柔情、多情、顺从的流水表现对爱的单一,对相思的痴念。在她的词作中,春花流水均有情,自然万物皆有意,陪伴愁苦灵气的词人,衬托出词人孤独无依的心理和对韶华易逝的感慨。在《渔家傲》中,作者借仙境来表现自己美好的理想境界,这情景交融的意境是那样的美,可是对李清照本人来说又是那样的无奈! 李清照词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法,无论是清新明丽的、还是庄重典雅的,都从不同侧面,展现了词人在生活和社会中对美的执着追求,词人用巧夺天工之笔。创造了她独特的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 二、精巧和谐的形式和富有美感的音律 李清照的词不但具有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而且形式精巧和谐,富有文学的音乐美,给人以美的享受。明代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指出:“调有定格,字有定数,韵有定声。”李清照在词的创作中不仅严格遵循这一原则,而且在此基础上也有所创新。 李清照喜欢在词里用叠字、叠句来增强词的音乐性。如“知否,知否”,“浮槎来,浮槎去”。“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又还秋色,又还寂寞”等句子大多同句重叠,或是改换两个字,但字数不变,因而音调和谐,句式整齐,语言流畅,节奏轻快,既淋漓尽致地表达词人情感,又合乎词的格律,极富音乐美感。 万方数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