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学__湖南省教师资格认证考试复习资料和简答题

教育学__湖南省教师资格认证考试复习资料和简答题

教育学__湖南省教师资格认证考试复习资料和简答题
教育学__湖南省教师资格认证考试复习资料和简答题

教育学作者:Liu Fangcen Yan Xu

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学记》长善救失,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教也;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斯宾塞:教育就是为美好生活做准备《教育论》强调实用学科的重要性。杜威:教育即生活1实用主义哲学为指导2以儿童为中心3教育即生活4从做中学;(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1916年出版的《民本主义与教育》谢弗勒:《教育的语言》教育定义区分1规定性2描述性3纲领性

2、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可控性,专门性,相对稳定性)

3、利托尔诺:《个人种的教育演变》教育存在人类社会也在动物世界

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中提出“生活,终身教育”

埃德加福尔:《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

4、大教育观就是基于“终身教育的思潮和”“教育社会”“学习化社会”设想之上的教育观

5、★教育的形态:非形式化—形式化(产生了学校)—制度化(学制的建立)-非制度化

6、学校产生的条件: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物质上

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要——社会条件

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张——现实条件

7、古代学校的教育特点:1)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2)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

阶级性、森严的等级性;3)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4)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5)教育的象征性占主导地位;6)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

8、、现代教育的特点:鲜明的生产性,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班级授课制度,形

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

9、普通教育学的任务:理论建设实践应用

10、教育活动: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专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

11、苏格拉底:“产婆术”通过寻求确定知识建立价值标准,肯定人人都有自求真知的能力

问答分三步1苏格拉底讽刺2定义3助产术

12、柏拉图:《理想国》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物有类聚,类有类的本质第一次提出教育

的两种不同性质的功能;古罗马昆良体:《论演说家教育》西方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巨著;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最早的教育学专著(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卢梭:《爱弥儿》首先开拓了以个体身心发展与教育相互关系为专题的教育研究领域;裴斯泰罗齐:教育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的和谐的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第一个建立了分科教学法,开创了师范教学的先河;康德:第一次将教育学引入大学课程;洛克(英):《人类理智论》“白板说”绅士教育最为重要;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学,标准教育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规定教育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强调教学教育,强调教师的中心的地位,课堂教学,教材的中心地位“三中心”;福禄培尔:《人的教育》建立教育体系的原则,重视儿童发展;凯洛夫:《教育学》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著作;布鲁姆:“教学目标的分类系统”“掌握学习”教育目标:认识,情感,动作技能;布鲁纳:《教育过程》“学科基本结构”教学原则体系和发现法;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常用的教学研究法:观察,比较,实验,文献,调查,个案研究

13、奴隶时期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斯巴达:军事训练,军事体育,重在培养武士

雅典:文雅教育的原地,重在培养政治家和商人

西欧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1、★政治制经济制度对教育制约:1制约教育的领导权,享受权2政治决定教育目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3制约教育制度4教育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2、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1提供生产条件2决定规模速度3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制约作用3决定教育内容,手段,组织形式的改革

3、教育对生产力作用:1教育劳动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科学知识在生产3人力资本理论

4、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动力作用,方向作用

5、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影响:1在生产2体制化3科学研究4推进

6、教育对文化作用:保存传递,交流融合,创造更新

7、文化对教育作用:1提高了需求2联系3促进了教育内容的质量与结构4影响

8、学校文化:核心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特征1组织文化2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缩影

9、学校精神文化学校文化的深层结构校园文化的核心

校风——物质,制度,精神文化一体

10、教育独立性: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有能动作用

教育独立性表现在:1历史继承性2具有与政治经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三章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

1、个体身心发展含义: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不断发生变化过

程,个体身心两方面的积极变化过程

特征:1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2具有能动性

动因、;1内发论孟子(性善论)柏拉图威尔逊(基因复制)格赛尔(成熟机制)

2外铄论荀子(性恶论)洛克“一块白板”华生

3多因素相互作用

2、★个体身心发展规律:1不均衡性两个高峰期发展关键期,最佳期

2顺序性3阶级性4个别差异性5互补性

3、影响因素:1遗传提供可能性

2成熟机制(格赛尔)——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4、个体在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促进个体发展从可能的潜在状态向现实状

态的决定性因素

5、社会实践活动——个体活动的最高层次。潜能人区分动物的重要标志。

6、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7、学校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作用:1导向作用2加速3即时价值和延时价值

4开发个性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8、少年期的年龄特征1身体状态的巨变2内心世界的发现3自我意识的觉醒4独立精神的加强

9、高中教育特殊任务——认知问题和价值问题

-第四章教育目的(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

1、作用: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实现教育活动的归宿

1导向作用2协调作用3激励4评价作用

2、层次:1国家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布卢姆)

3、基本依据:1社会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动态结合2受制于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3随人类的发展演进

4、社会本位论:柏拉图涂尔干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是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规范

个体本位论:卢梭福禄培尔马斯洛罗杰斯教育目的应根据人的本性和需要确定

文化本位论:狄尔泰斯普朗格文化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关系

5、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我国教育理论的基础

内涵:1人的全面发展的全面性反应人对生产力总和的全面占有2人的发展是人的体力与智力,能力与知趣,道德精神与审美精神等的发展3人的全面发展是自由和谐的发展4指社会全面发展也是条件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6、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表现: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2培养全面发展人才3培养现人的品质(独立个性,创新精神)

7、如何理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新精神为重点)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德智体美,劳动技术)

3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 美育就是指审美教育,是运用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8、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语言,逻辑—数学,空间,肢体—运动,音乐,人际,内省,自然观察者”

**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特征,是一种人格特征,也是一种精神状态。

第五章学生与教师

1、学生本质1)现代社会成员之一(具有主观能动性,思想感情,个性特征)

2)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阶段——a具有发展潜在可能性,可塑性b现实条件是个体与环境

c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相互作用

3)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2、学生社会地位1身份与法律地位2合法权利——人身权,受教育权(最主要权利)

3、教师性质:1)专门性职业,专业人员2)教育者,教师职业,促进社会个体化的职业

3)神圣使命,教书育人

4、教师特点“多样化”1人类学习的传递者2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传道者)3示范者

4管理者5父母与朋友的角色6研究者

5、专业化的条件:(1)学科专业素养——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与技能2了解所教学科的相关知识

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4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2)★教育专业素养——1有先进的教育理念2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一定的研究能力

(3)教师人格特征——1积极乐观的情绪2豁达开朗的心胸

3坚忍不拔的毅力4广泛的兴趣

(4)★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2热爱学生(核心)

3团结协作精神4良好的道德修养

6、师生关系表现形式:1师生内容的教学上授受的关系2人格上民主平等关系3社会道德上相互促进关系新型师生关系: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

第六章课程

1、★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2、“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广义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

3、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最先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业术语,把课程解释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成。

4、★课程分类:①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②根据课程任务: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③根据课程的组织核心:学科教程、活动教程、综合教程。④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5、★学科课程称分科教程。是以学科逻辑为中心编排的课程。(古代的“六艺”古希腊的“七艺”)(赫尔

巴斯和斯宾塞分别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给予学科课程不断的完善。)

6、活动课程主要倡导者是美国实用主义者杜威。

7、隐性课程称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由贾克森1968年在《教室的生活》一书提出。

特点:潜在性、整体性、持久性、非预期性。

8、制约课程的基本因素:①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②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知识发展水平。③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9、★课程目标分类:①教育目标②培养目标③课程目标④教学目标

10、★课程目标是一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等方面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是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准则和指南。特点: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

11、★★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12、(2001年)三维目标:①知识与技能目标②过程与方法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3、★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意义:①从课程设计活动中可以产生全新的课程方案从而导致对师生的双边活动具有深远意义的课程改革。

②可以对目前的课程进行一些修改或者重新组织,其中并不增加新的东西,而只是以更清晰地方式将课程中各要素联系起来。

14、★★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合目的性、合科学性、合发展性。

15、美国课程论学者泰勒1949年提出“泰勒原理”。

课程设计四个步骤:确定教育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论结果

16、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17、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18、★开设哪些科目是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

19、★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每门学科教学的统一要求。

20、教科书: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教科书的作用:(1)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2)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3)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4)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确定本学科的主要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实验活动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对各教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做出统筹安排。

21、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也是把书面的课程转化为具体教学实践的过程。

22、课程实施的结构:安排课程表、分析教学任务、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规划教学单元和课、组织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23、★课程表原则: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应原则。

24、课程计划的特点:合理性、和谐型、明确性、复杂性。

25、教师的特征:教师的参与、教师的态度、教师所具备的能力、教师与其他参与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6、学校的特点:学校领导和行政部门的态度与工作、学校的支持系统、学校的环境、学校的学习

27、★课程评价目的:改进课程、改进教学

28、课程评价的功能:误断功能、修正功能、决策功能

29、★★为什么要进行新课程改革:(1)课程管理僵化(2)课程结构不合理(科目设置太多、重学科课程轻活动课程、重必修课轻选修课、课时比例分配不合理)(3)课程内容陈旧、落后

★★简述新课改的具体目标:课程功能转变、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改革、课程实施改革、课程评价改革、课程管理改革

★★课程改革趋势:(1)课程体系三级管理的趋势(国家、地方、学校)(2)课程综合化的趋势(3)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的趋势(4)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5)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趋势

第七章教学(上)

1、★教学是通过“教书”来达到“育人”的目的的教学活动。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包括:(1)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有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教学意义:(1教学是社会经验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体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

★★教学任务:(1)引导学社工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2、教学过程: 历史(1)孔子把教学过程概括为在老师启发下学生学、思、行的统一过程。(我国最早的关于教学过程的概念)(2)儒家思孟学派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3)捷克夸美纽斯认为应当对事物的感知出发展开教学(是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4)德国赫尔巴斯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5)美国杜威★★五步教学法(从情境中发现疑难,从疑难中提出问题,做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推断哪种假设能解决问题,经过实践检验、修正假设、获得结论)(6)前苏联凯洛夫认为教育过程是一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之间的矛盾成为认知过程内部发展动力)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交往性)

★教学过程特点:(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学习间接精要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动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主导者的作用,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其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建立合作、友爱、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五个阶段: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感知材料、理解材料)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3、★教学原则: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学记》总结“教学相长,启发诱导”“藏息相辅”“长善救失”都属教学原则。

4、★中学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5、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主要依据:(1)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2)课程性质和教学特点(3)学生特点(4)教学实践、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6、新课改提倡学生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7、教学方法特点:师生的互动和联系加强、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教学方法改革(1)发现教学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2)程序教学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3)范例教学德国学者瓦·根舍因(4)暗示教学保加利亚医学和心理博士卢扎诺夫、

第八章教学(下)

1、教学的基本程序主要有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备课: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定教学方案

★上课:基本组成部分是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一堂好课的标准: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气氛热烈

★课外辅导: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重要措施,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教学工作的必要环节。内容(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好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辅导)

★测验的区分度:指对学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

2、班级授课制最早萌芽于16世纪西欧,兴起于乌兰克的兄弟会学校。1632年捷克夸美纽斯出版《大教学论》最早对班级授课制从理论上加以整理与论证并确定。

3、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杜威首创。重点是以活动课程代替学科课程

4、道尔顿制是由美国帕克赫斯特在1920年首创。目的在于废除传统的由教师系统讲授的班级授课制而代之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

5、教学策略特征: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

教学策略类型: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综合型

★内容策略指围绕内容这个中心而形成的教学策略,具体分为结构化和问题化策略。

综合型策略取向:教师主导教学、学生自学取向

第九章德育

1、★学校德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各方面的积极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内部的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政治思想意识、道德品质以及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总之,德育是培养学生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德育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德育目标要求:思想政治方面、道德行为方面、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

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学生的年龄特征、时代特征和学生品德实际

中学德育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2、★★★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协调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因素构成。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德育过程规律:(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3)学生思想内容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3、★★德育的基本原则:导向性原则、正面教育原则、知行统一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4、★德育的途径:(1)思想道德课(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这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2)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的活动(3)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4)社会实践活动(5)校会、周会、晨会和时政学习(6)班主任工作

5、★★德育方法:(1)说服法(明确目的性,富有知识性、趣味性,注意时机,以诚待人)(2)榜样法(3)陶冶法★★(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要求:创造良好的情景、教育者的人格感化、与启发说服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4)锻炼法(5)品德评价法

6、德育模式: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

认知模式: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后由美国学者科尔伯格深化

体谅模式:英国学校道德家家彼得·麦克费尔所创

社会模仿模式:美国班杜拉创立(行为主义学说)

7、★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可分为起始阶段和深入阶段

第十章班级管理

1、班级管理模式: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提出,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

2、★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3、班集体形成的规律: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4、★★怎样建设一个好的班集体:(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包括必要的规章制度、共同的生活准则以及一定的活动节律。

班级舆论是以议论和褒贬的方式肯定或否定班集体的动向或其成员的言语行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

班风即班级气氛、班级的精神面貌。良好的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

5、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指导者和教育者

班主任的领导方式:权威的、民主的(学生最喜欢)、放任的

6、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级管理的中心工作。

教育学重点简答题位于P29、 P94、 P41、P62、P69、P76、 P110、P113、P144、P149、P173、P156、P184 祝大家都能一次性顺利通过!!

1教育学简答题:

1. 学校是怎样产生的?

第一,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

第二,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第三,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2.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

第一,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

第二,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性。

第三,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

第四,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也注重在实践中学。

第五,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第六,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

3.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教育终身化二,教育社会化

三,教育生产化四,教育民主化

五,教育国际化六,教育现代化

七,教育多元化

4. 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

1)学科发展的分化和综合;

2)理论导向上的冲突与融合

3)研究方法的多元互补。(第一章)

5.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表现在哪些方面?

1)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

2)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3)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制度;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6.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或反作

第一,培养合格公民,早就政治人才。

第二,宣传思想,形成舆论。

第三,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7.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再生产的手段。

3)人力资本理论

8.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9. 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1)教育是社会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促进社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

3)教育是社会文化创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

10. 学生文化的特征:(p60)(78)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11. 学校文化的成因:(p62)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2)同伴群体的影响

3)师生的交互作用

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5)社区的影响

12. 说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p64)(80)

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和发展道路,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能动作用。2)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A.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其具体表现在:

a. 教育内容的继承

b. 教育制度、组织形式的继承

c. 教育理论与经验的继承性

B. 教育具有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滞后性,二是超前性,(第二章)

13.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6)个体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14.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

15. 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特殊功能

1)学校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5)控制和利用环境。(第三章)

16. 制定教育目的有哪些依据?(p84)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3)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17. 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培养现代人的品质

18.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内涵是什么)(p94)(110、111)

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全面发展说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第四章)

19. 学生的义务是什么?(p105)

学生的义务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宪法和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义务,学生作为公民也应承

另一部分是作为学生应特殊承当的义务。

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3.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20. 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3)教师的人格特点

4)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21.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p110)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与技能

2)了解所教学科相关的知识

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2.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必须记住)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23. 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p113)

1)加工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

2)语言表达能力(最重要)

3)组织管理能力

4)交往能力

24. 教师的人格特征(p115)

1)积极乐观的情绪

2)豁达开朗的心胸

3)坚忍不拔的毅力

4)广泛的兴趣

25. 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p115)(121)

1)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热爱学生

3)团结协作精神

4)良好的道德修养。.良好的道德修养——为人师表

26. 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p120)

师生关系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

A.新型师生伦理关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第二,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第三,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B.新型的良好师生情感关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考的多)

第一,教师要真诚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第二,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

第三,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第五章)27. 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构(p140)(150)

1)安排课程表

课程表的安排应遵循的原则: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原则2)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6)组织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28. 我国原有中小学课程的主要弊端(p148)(经常考)

1)课程管理僵化

2)课程结构不合理

A. 科目设置太多

B. 重学科课程,轻活动课程

C. 重必修课,轻选修课

D. 课时比例分配不合理

3)课程内容陈旧、落后

29. 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趋势(p150)(156)(经常考)

1)课程体系三级管理的趋势,我国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

2)课程综合化的趋势。

3)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的趋势。

4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势。

5)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趋势。

(第六章)

30. 教学的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31. 教学过程的特点(或规律、规律性、必然联系、本质联系)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A. 学生以学间接经验为主

B.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

A.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基础

B.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C.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32.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p162)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主导者的作用。

2)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其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3)建立合作、友爱、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33.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主导者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教师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并起着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

第二,对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习的态度发挥作用;

第三,影响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34. 建立合作、友爱、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结合)(26)

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创设和谐环境,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第二,要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

第三,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

第四,要引发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同时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

第五,要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

35. 教学过程的结构(或学生掌握知识环节)(p163)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中心环节,

3)巩固知识(系统)

4)运用知识(方法)

5)检查知识

36. 我国中学的教育原则

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巩固性原则4)循序渐进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7.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69)

第一,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方法。

第二,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第三,充分运用语言直观

38. 启发性原则(p167)

启发性原则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核心、思维),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a.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b.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核心、关键)

c.让学生动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d发扬教学民主。

39.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第二,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三,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第四,开发必要的校本教材。

40. 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主要依据是(p173)

1,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特点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扬长避短)。

41. 发现教学包括四个环节

1)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提出要解决的课题;

2)教师提供结构性材料,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3)学生验证假设,交流初探成果;

4)提出原理或概念,并检验假设。

(第七章)

42. 课的基本组成部分

1)组织教学。

2)检查复习

3)讲授新教材

4)巩固新教材

5)布置课外作业

43.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或怎样评价一堂好课)

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要求:

A. 知识本身正确

B. 内容处理正确,重难点突出

C. 要能教书育人

3)方法得当。

4)表达清晰。

5)气氛热烈。

6)组织严密。

44. 作业检查与批改(p181)

要把握好这个重要环节,教师应遵守下列要求:

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同时要精练、典型,

2)作业的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要有典型性、代表性。

3)布置作业时要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规定完成时间,

4)教师要及时批改和讲评作业。

(第八章)

45. 德育的意义(p191)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46. 德育过程的规律(p198)(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A. 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道德认识是德育的基础.

道德意志是内在动力;

道德行为是重要标志,

B. 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具有不平衡性。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活动和交往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47. 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p202)

(1)导向性原则

(2)正面教育原则

(3)知行统一原则

(4)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7)集体教育与个别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48. 正面教育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指在进行德育时,教育者以说理疏导(正面引导、疏导)的方式,来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以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德育原则。

(1)坚持正面说理,疏导思想,以理服人。

(2)树立先进典型,利用榜样教育引导学生进步。

(3)以表扬、鼓励为主,批评、处罚为辅。

(4)正面教育要与纪律约束结合起来。

49. 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是指在进行德育时,把尊重、信任、爱护学生与合理、严格的要求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1)尊重、信任、爱护学生。

(2)要根据学校德育任务和学生现有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出合理的、明确具体的、序列化的德育要求。(3)把尊重爱护学生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50.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是指在进行德育时,使各种教育力量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地对学生施加统一的、系统连贯的教育影响的德育原则。

(1)校内各方面的教育影响要协调一致。

(2)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3)要加强德育的计划性。

51. 德育的途径(p205)

(1)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德育的基本途径。

(2)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3)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4)社会实践活动。

(5)校会、周会、晨会和时政学习。

(6)班主任工作。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带好,教好学生。

52. 德育方法中的说服法运用说服法注意以下几点:

说服法包括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等。

(1)明确目的性。

(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3)注意时机。

(4)以诚待人。

53. 榜样法运用榜样法注意以下几点:

榜样有教育者、优秀人物、优等学生等。

(1)树立的榜样要有典型性和示范性。

(2)选定的榜样要真实可靠,具有导向性。

(3)榜样的崇高和伟大要能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4)教育者的形象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54. 陶冶法运用陶冶法注意以下几点:

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等。陶冶法具有自觉性、愉悦性、暗示性和情景性的特点。

(1)创设良好的情景,

(2)教育者的人格感化。

(3)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4)引导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

55. 锻炼法运用锻炼法注意以下几点:

锻炼包括:练习、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

(1)坚持严格要求。

(2)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3)注意检查与评价。

56. 品德评价法运用品德评价法注意几点:

采取的方式有:奖励、惩罚、操行评定等。

(1)要以鼓励、表扬为主,惩罚、批评为辅,切忌体罚、心罚。

(2)要以事实为依据,做到客观、公正。

(3)发扬民主,注重实效。

(第九章)

57. 班级管理的功能(p219)

是由班级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主要有三个方面。

(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58. 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p224)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59. 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明确的共同目标。这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

(2)一定的组织结构。

(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班级、班规)。

(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班风)。

60. 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61. 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是班主任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使班级从一个松散的群体转变成一个具有班集体特征的群体的过程。

班主任需作好哪方面工作。(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62. 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

(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方法有阅读有关材料、调查访问、观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63. 如何充分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p236)

(1)班主任要在班上养成尊师爱生的风气。

(2)要定期联系任课教师,经常互通情况。

(3)调节各科教学负担,妥善作出全面安排。

64. 如何争取和运用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

(1)要定期对学生家庭进行访问,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同时,及时和家长互通信息,全面了解家长和学生情况。(2)充分利用家长的教育资源,将家长的各种教育条件,化为共同搞好班级工作的教育力量。

(3)要积极争取、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各种积极的教育因素对学校提供支持,开展活动。

(第十章)

65. 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片面发展

(2)分析了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的客观需求和创造的可能条件

(3)提出和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内涵,即人的身心自由充分和谐的发展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简答题

1、教育学这门学科具有哪些特点? 答:具有综合性、理论性与实用性得特点。 2、教育学得发展有哪些阶段?每一阶段有哪些代表人物与代表作? 答:(一)教育学得萌发阶段;孔子《论语》、《学记》就是世界上最早得关于教育得专门著述。昆体良《雄辩术原理》、柏拉图《理想国》;(二)教育学得独立阶段;1632捷克《大教学论》就是近代最早得一部论述教育问题得专著。洛克《教育漫话》(1693)、卢棱《爱弥儿》(1762)、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806)就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得代表作、赫尔巴特以伦理学与心理学为基础建立了教育学体系。福禄培尔《人得教育》;(三)教育学发展多样化阶段;斯宾塞《教育论》186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四)教育学发展得深化阶段; 3、学习研究中学教育学得基本原则?答:(一)客观性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理论联系实际得原则 4、中学教育有哪些主要研究方法?答: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 1、行动研究法得主要特点。答:(1)实践性与性相结合;(2)合作性与渗透性相结合;(3)持续评价性与即时反馈性相结合;(4)可变形与适应性相结合。 1、教育得基本要素?答: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2、教育要素之间得关系有哪些? 答:1、教育者就是实施教育措施得主体;2、教育措施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得桥梁;3、受教育者既就是受教育对象又就是学习发展就是主体。 3、简述教育起源得几种学说。答: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4、教育得发展有哪几个阶段?每一阶段各有哪些特点?

答:1、原生形态教育;特点:(1)教育目得得单一性;(2)没有专门得教育制度;(3)教育内容得贫乏性;(4)没有专职得教育人员;(5)教育方法得单一性;2、古代教育;特点:(1)教育目得就是培养统治人才;(2)出现专门得教育机构与专职得教育人员;(3)学校教育得内容主要就是古典人文学科与治世之术;(4)教育方法崇尚书本、死记硬背、强迫体罚、棍棒教育;(5)教学得组织形式主要就是个别教学;3、现代教育;特点:(1)教育目得得多样化;(2)形成了比较完备得教育制度;(3)教育内容就是科学化;(4)教育人员得专业化与普及化;(5)教育途径不断更新与发展。 5、现代教育得发展趋势有哪些?答:1、教育人性化;2、教育终身化;3、教育民主化;4、教育现代化;5、教育国际化。 6、教育民主化得表现?答:1、教育要做到普及化,即实施全民教育政策。2、教育内部得民主化。3、教育民主化必然要求教育体制与运行机制得变革,教育由筛选型、集权型转向综合型、分权型,教育结构由刚性、封闭转向弹性、开放。 1、简述教育得政治功能;答:(一)教育为政治培养所需得人才;(二)教育通过宣传思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得政治;(三)教育可以促进民主化。 2、简述教育得经济功能;答:(一)教育就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得重要手段;(二)教育就是科学知识再生产得重要手段;(三)教育就是生产新得科学技术知识得重要手段。 3、简述教育得人口功能;答:(一)教育就是控制人口增长得重要手段;(二)教育就是提高人口素质得基本手段;(三)教育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四)教育有利于人口迁移。 4、简述教育得相对独立性得表现;答:(一)教育就是一种转化活动得过程;(二)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三)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与生产力发展得不平衡性。 1、简述人得发展一般规律; 答:(一)顺序性;(二)阶段性;(三)不均匀性;(四)差异性;(五)与互换性;2、如何认识遗传素质在人得身心发展中得作用;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试题整理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得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得序号填在题干得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1.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得代表人物分别就是(C )。 A.凯洛夫与赫尔巴特 B.杜威与赫尔巴特 C.赫尔巴特与杜威 D.夸美纽斯与杜威 2.“出自造物主之手得东西,都就是好得,可一到人手里,就全变坏了。”这句话出自哪本教育名著?(A ) A.《爱弥儿》 B.《教育漫话》 C.《普通教育学》 D.《人得教育》 3.中小学智育得根本任务就是(B)。 A.传授知识 B.发展学生得智力 C.形成技能 D.培养个性 4.强调直接经验为主得课程得典型表现形式就是(B )。 A.综合课程 B.活动课程 C.学科课程 D.潜在课程 5.( C)阶段就是儿童道德发展得关键年龄。 A.初中 B.婴儿 C.小学 D.幼儿园 6.教育教学要求得“一刀切”违背了人得身心发展得(C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7.决定教师劳动创造性得就是(C )。

A.劳动任务 B.工作性质 C.劳动对象得特点 D.劳动手段得特殊性 8.个人活动包括(D )。 A.体育竞赛 B.学科小组 C.科普讲座 D.写日记 9.依据课外活动得机能可将课外活动分为接受性活动、创造性活动与(C)。 A.探究性活动 B.发现性活动 C.训练性活动 D.社会性活动 10.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得方法就是( A)。 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演示法 11.我国倡导启发式教学得第一人就是古代教育家(A )。 A.孔子 B.墨翟 C.董仲舒 D.朱熹 12.师范学校得出现,与教师成为一种独立得社会职业,从时间上来说,(C )。 A.就是同时得 B.师范学校出现得早 C.教师成为一种独立得社会职业得时间早 D.说不清楚 13.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得方向,采用科学得方法,获得良好得发展,这句话得意思就是说( C)。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就是被动得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就是被动得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得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就是不能起到主导作用得 14.小学阶段就是发展学生个性(B )。 A.并不重要得时期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2013年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 第一节 教育学定义: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并在揭示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与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 孔子及其思想总结《论语》,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合; 墨子认为获得知识理解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 乐正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主要思想: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严格的视导和考试制度: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张启发式教学“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独立性态阶段 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泛智教育;提出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和迅捷性的原则。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 卢梭的《爱弥儿》开创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 洛克的“白板说”及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誉为科学形态的教育学。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四阶段说以及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的传统三中心。 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教育学吸取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并形成很多门类。 斯宾塞的《教育论》 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提出儿童中心,经验基础和行动为中心的现代三中心说。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社会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各学科相互渗透,逐渐深化,内容更加丰富。 1956年,布鲁姆制定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1963年出版了《教育过程》一书。 教育概述 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一切有意识的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和意识

内蒙古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历年真题汇编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现象) 2、教育现象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3、教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4、完备的教师知识结构是(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学科基础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 5、孔子对我国教育的贡献有三个方面(创立私学)(创立儒学)(删订六经) 6、孔子流传于事的著作是(论语) 7、启发式教学的渊源是(不愤不启)(不排不发),是孔子提出的。 8、孔子之后儒豪代表是(孟子、荀子) 9、从(性善论)阐述他的观点是(孟子):从(性恶论)阐述他的观点是(荀子) 10、后期称墨家为(功利主义者):称道家为(自然主义者) 11、曾子所著,专讲古代大学教育的是(大学) 12、曾子的学生子思的著作是(中庸) 13、(学记)是根据今人的考证是战国末期(乐正刻)的作品,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经典巨著。 14、乐正真考证是(郭沫若)完成的。 15、(大学)是《学记》的教育政治学基础。 16、(中庸)是《学记》的教育哲学学基础。 17、系统总结先秦时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教育学专著是(学记),被认为…… 18、西方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渊源是(苏格拉底的多婆术)。 19、西方教育学传统始于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20、古希腊著名教育家柏拉图的著作是(理想国)。这部著作是后世公共教育思想的源头)。

21、亚里斯多德历史性贡献是他(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22、昆体良的代表著作是(雄判术原理) 23、夸美纽斯是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所著作是(大教学论) 24、洛克是(绅士教育)的代表著作是(教育漫画) 25、卢俊是(自然主义)的代表,著作是(爱弥儿) 26、裴斯泰洛齐是(要素教育)的代表。被成为19世纪中期以后到20世纪世界新教育运动的开创人。 27、赫儿巴特独立化时期的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是1860年出版的。 28、福禄贝尔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29、杜威是(进步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 30、历史研究法的工作是(史料真伪的鉴别),鉴别包括(外部考证)和(内部考证) 31、调查研究法可分为(确定课题)(搜集资料)(做出结论) 32、调查研究法包括(调查、研究、访问)。 33、教育实验可分为(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 34、教育一词最早可以在《孟子,尽心上》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35、古代教育包括(奴隶制社会教育)(封建制社会教育) 36古代教育发展的首要事件是作为教育的专门机关--(学校的产生) 37教师的来源是我国夏、商、周时代的(师氏、保氏、大司乐、大司徒) 38、我国最早的学校是在夏代,是时称为(校、庠、序) 39埃及古代最早的学校是前21世纪的(宫廷学校)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

1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中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这里所谓的教育学,指的是普通教育学,主要侧重研究学校教育中的基础教育。 2 教育问题是反映到研究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3 教育的概念从广义上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属于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施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思想品德的活动。 4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我国的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比西方最早的教学著作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还早300多年。 5 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1632年,著名的捷克民主主义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它标志着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在《大教学论》中,作者高度评价了教育对于社会的作用;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作用;论证了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提出了“泛智”的教育思想;确立了丰富的教学理论,从理论上论证了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 6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法国教育家卢梭的《爱弥儿》、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本主义及教育》等,这些专著的出现标志着教育学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融合了当时的伦理学和心理学的成果,使教育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他试图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他认为教学活动必须符合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提出了著名的阶段教学;在师生关系上,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强调教育外部灌输的作用;方法上重视严格的管理和训练。他的理论在教育史中被称为“传统教育派”。 杜威的《民本主义及教育》开创了另一个教育流派“现代教育派” 。杜威在师生关系上,认为应以儿童为中心,形成相应的教学方法——做中学,即在经验中学习,在处理问题中学习。另外,他还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教育主张。 7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当属克鲁斯卡娅。其代表作为《国民教育及民主制度》。凯洛夫的《教育学》。 我国的杨贤江于1930年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了《新教育大纲》,它是一本最先系统地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8 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教学及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提出五条全新的教学原则,即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倡导“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德国.根舍因.“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9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有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养。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第一章 第一节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题库(附答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简答题: 1、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形成阶段;科学教育学阶段 2、古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1)阶级性,等级性(2)非生产性(3)专门化(4)教育内容具有明显的分化趋向和知识化趋向 3、近代学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生产性;普及性;系统性;双轨制 4、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了哪些基本特征?(1)与社会联系的普遍性和直接性,(2)学制的开放性,梯形化和弹性化(3)教育的现代化(4)教育的民主化(5)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性 5、生产力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类型和结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制着教育目的和部分教育内容;还制约着教育方法、手段、设施及形式等;(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条件;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社会化和使现代科技由可能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关键;教育还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和生产技术更新的重要手段。 6、政治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政治与教育的制约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2)影响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变化(3)影响教育财政状况(4)影响受教育权利。教育具有政治功能,对政治会有一定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影响社会政治延续和推动社会政治生活两个方面。 7、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的制定和实现(2)人口结构及其分布状况影响教育结构及学校布局状况。(3)学龄人口数量影响教育规模及经费使用。 8、教育对人口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教育具有控制人口增长的作用;教育具有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教育具有使人口结构合理化的作用。 9、童年期教育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重视培养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呵护儿童健康;着力增强动手能力;特别关注学习态度 10、少年期的教育应该注意些什么?重视青春期教育;丰富精神生活;鼓励独立判断独立思考 11、青年期教育主要应该注意哪三个方面?(1)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秘社会的关系(2)树立事业心、责任心、提高从事社会职业的素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意识和能力(3)正确处理友谊、爱情和婚姻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 教育知识与能力 框架整理

【知识梳理】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涵义构成 要素 属性起源发展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教育 者、受 教育 者、教 育影 响(中 介) 本质属性:有目的的培 养人的社会活动 1.人类所特有的有意 识的社会活动,个人在 社会生存的需要 2.有意识、有目的、自 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 活动 3.以人的培养为直接 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三种要素之间的矛 盾运动 1.神话起 源说 2.生物起 源说(利 托尔诺、 桑代克、 沛西能) 3.心理起 源说(孟 禄) 4.劳动起 源说(米 1.原始社会 2.古代社会 奴隶社会与封 建社会 古代教育特性: 道统性、专制 性、刻板性、象 征性、作为统治 阶级工具、非生 产性、阶级性、 等级性 3.近现代

会生活 经验的基本途径社会属性: 1.永恒性 2.历史性 3.相对独立性 (1)具有继承性 (2)受其他社会意识 形态影响 (3)与社会政治经济 发展不平衡,落后或超 前 丁斯基、 凯洛夫) 教育起源 于劳动过 程中社会 生产需要 与人的发 展的辩证 统一 资本主义教育 与社会主义教 育 4.20世纪后 终身化、全民 化、民主化、多 元化、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萌芽阶段创立阶段 17C后发展阶段 1.习俗的认识为主 2..机械类比、比喻、寓言为主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教学原则、制度、思想、内容、 原则 1.马克思主义 教育学的形成 与发展

3.包含于哲学或道德论 述中 2.卢梭的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 3.最早讲授教育学 4.裴斯泰洛齐:小学各科教学法 的奠基人,教育心理学华 5.洛克的白板说与绅士教育 6.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 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传统教育 学代表:伦理学和心理学奠定科 学教育学基础、三中心论、四阶 段教学、教育性教学原则 7.杜威《民族主义与教育》实用 主义教育学代表:新三中心论、 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学校即 社会、五步教学法 8.陶行知:生活及教育、社会及 学校、教学做合一凯洛夫《教育学》 2.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 布鲁纳《教学过程》: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瓦根舍因《范例教学原理》:范例教学理论 代表人物:学记、孔子、 墨翟、苏格拉底、柏拉 图、亚里士多德、昆体 良三阶段 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2011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试题及答案(10)

201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同步训练试题及答案(10) 典型真题分析 1.学生在学习弹奏钢琴曲的练习中,当练习到一定阶段时,常会感到自己的进步似乎停止了。这种现象属技能学习中的( )。 (2007年) A.高原现象 B.倒摄抑制 C.生理极限 D.及时反馈 【评析】答案为A。学生成绩的进步并非直线式的上升,有时会出现暂时停顿的现象,叫“高原现象”。“高原现象”在学习中是常见的。“高原现象”是学习成绩一时性的停顿现象.他与生理的极限和工作效率的绝对定点是不同的。2.不同的练习者通过练习形成操作技能,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2007年) 【评析】此题旨在考查操作技能的特点。 除技能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如下特点:首先,就动作的对象而言.操作技能的活动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具有客观性。其次,就动作的进行而言,操作动作的执行是通过肌体运动实现的,具有外显性。最后,就动作的结构而言,操作活动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结构上具有展开性。同步训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吹拉弹唱属于( )。 A.识记技能 B.心智技能 C.操作技能 D.认知技能 2.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的第三个阶段是( )。 A.认知阶段 B.联结阶段 C.评价阶段 D.自动化阶段 3.动作技能学习心理过程的第一阶段是( )。

A.联结阶段 B.认知阶段 C.自动化阶段 D.熟练阶段 4.在技能形成的练习过程中,其进步情况的表示方法是用( )。 A.图示 B.坐标 C.遗忘曲线 D.练习曲线 5.对于培养学生智力技能最具有现实意义的途径是( )。 A.独立开设思维训练课 B.培养一般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力等能力 C.结合教材知识教学训练学生掌握智力活动规则和课题解答程序 D.在教学中侧重学生的思维过程而不侧重思维的结果 6.以下不属于原型定向教学要求的是( )。 A.了解活动的结构 B.发挥学生主动性与独立性 C.要变更活动的对象 D.教师示范要正确 7.( )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有时也称结果知识。 A.内部反馈 B.外部反馈 C.动觉反馈 D.过程反馈 8.在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称为( )。 A.操作的定向 B.操作的模仿 C.操作的整合 D.操作的熟练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试题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2 分,共40分) 1.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C )。 A. 凯洛夫和赫尔巴特 B. 杜威和赫尔巴特 C. 赫尔巴特和杜威 D. 夸美纽斯和杜威 2.“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可一到人手里,就全变坏了。”这句话出自哪本教育名著?(A ) A. 《爱弥儿》 B. 《教育漫话》 C. 《普通教育学》 D. 《人的教育》 3. 中小学智育的根本任务是(B)。 A. 传授知识 B. 发展学生的智力 C. 形成技能 D. 培养个性 4. 强调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的典型表现形式是(B )。 A. 综合课程

B. 活动课程 C. 学科课程 D. 潜在课程 5. ( C)阶段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关键年龄。 A. 初中 B. 婴儿 C. 小学 D. 幼儿园 6. 教育教学要求的“一刀切”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C )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 不平衡性 D. 互补性 7. 决定教师劳动创造性的是( C )。 A. 劳动任务 B. 工作性质 C. 劳动对象的特点 D. 劳动手段的特殊性 8. 个人活动包括( D )。 A. 体育竞赛 B. 学科小组 C. 科普讲座

D. 写日记 9.依据课外活动的机能可将课外活动分为接受性活动、创造性活动和(C )。 A. 探究性活动 B. 发现性活动 C. 训练性活动 D. 社会性活动 10. 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A)。 A. 讲授法 B. 谈话法 C. 讨论法 D. 演示法 11. 我国倡导启发式教学的第一人是古代教育家(A )。 A. 孔子 B. 墨翟 C. 董仲舒 D. 朱熹 12. 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时间上来说,(C )。 A. 是同时的 B. 师范学校出现得早 C. 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的时间早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pdf版

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质 第一节高等教育概念 高等教育概念应从两方面进行界定:一是高等教育在整个学制体系中的位置,二是高等教育的性质。其基本表述为: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 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1. 在四科当中文科是基础科,学习拉丁文和文法、修辞、逻辑、算数、几何、天文、音乐等七艺。 2. 高等教育的概念可界定为: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第二节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这种本质联系基本表述为:高等教育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制约,并对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起作用。 一、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一)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 包括四个方面: 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体制 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二)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2.培养政治、法律等专门人才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二、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关系是,一方面表现为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表现为高等级教育与经济发展同时并进,并促进经济发展,两者存在本质的联系。 (一)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 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 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二)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1. 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 2. 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 三、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科学技术作为外在条件影响和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的水平,二高等教育通过内部的知识传递、积累和创造、技术成果的发明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1. 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内容的影响 2. 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手段的影响 (三)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 1. 高等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 2. 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来发展科学技术的功能 四、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的要素构成科教育的内容,教育是传递文化的途径,正是借助于教育,文化才得以延续和发展。文化与教育的这种联系一方面放映了文化是制约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又通过其特定的文化功能阀作用与社会。 (一)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1. 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 2. 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 3. 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 (二)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1.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2.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第三节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维斯康星思想明确的得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生的重要职能,提出大学的基本任务是:第一,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二,进行科学研究,发展创造新文化、新知识;第三,传播知识给广大民众,使之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经济、生产、社会、政治及生活方面的问题。 二、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在高校的基本职能。2)发展科学是现在高校的重要职能3)社会服务是现在高校职能的延伸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 第一节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 一、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定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一)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 包括以下三点。 1.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2.教育的培养目标 3.实施的途径 (二)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试题

1. 揭示教育规律是教育学的( C ) A.研究范围B.研究对象C.研究任务D.研究课题 2.教育方面的著作,多属论文的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这是教育学哪一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A ) A.萌芽阶段B.独立形态阶段C.发展多样化阶段D.理论深化阶段3.无视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认为在动物界也有教育,这种观点的根本错误在于否认了人类社会教育的( B ) A.永恒性B.目的性C.生产性D.阶级性 4.为了扩大教育对象以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而采用了班级授课教学组织形式的 社会是( D )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5.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D ) A.遗传B.环境C.教育D.社会实践 6.推动和制约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最直接和最根本的因素是( A ) A.生产力B.生产关系C.政治思想 D.文学艺术 7.为我国正确的解决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奠定了理论基础的是马克思主义 的( B ) A.阶级斗争理论B.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C.科学社会主义D.辨证唯物主义 8.义务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具有( C ) A.全面性B.全体性C.强制性D.基础性 9.在我国新的课程结构中,从小学至高中作为必修课程的是( B ) A.分科课程B.综合实践活动课程C.选修课程 D.隐性课程 10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A ) A.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C.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 D.奠定学生科学世界观基础 11.我国学校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是( C ) A.人别教学制B.道尔顿制C.班级上课制D.分组教学制 12.人们形成和发展自身品德的认识基础是( A ) A.道德任何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13.学生乐意把它的目标、标准和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动机以调节自己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群体是( D ) A.班集体B.正式群体C.非正式群体D.参照群体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对于如何给概念下定义的逻辑规则:(被下定义的)概念+种差+邻近的属 2、广义的教育: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活动的最主要的区别:(1)具有非常明显的专门化。(专门的机构、专门的教职人员、学校教育的任务是专门培养人) (2)可控性最强,具有明显的制度化。 【为什么对教育是什么没有一致的看法?主要原因:(1)定义者的哲学观、价值观及逻辑方法不同,对教育的解释就不同;(2)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实验和定量研究尚不成熟,对概念下定义主要是依据经验事实和历史事实;(3)不同时代对教育有不同的要求;(4)不同民族、国家的历史变迁、文化背景不同,对教育的认识就不同;(5)一个根本性原因,是没有按照逻辑规则来进行。】 4、著名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夫勒在《教育的语言》一书中,将不按逻辑规则而仅仅通过语言陈述来进行定义的方式称为“定义性陈述”。他列举了三种定义性陈述:规定性定义(创造的定义)、描述性

定义、纲领性定义(概念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内涵)。 5、教育学 宏观:教育学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解释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中观:教育学是一门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 微观:教育学是以广义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6、教育的产生—几种较有影响的说法:(1)生物起源论: 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主要观点:认为教育完全起源于生物的本能。动物界的老猫教小猫抓老鼠也是教育。 (2)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 主要观点:教育是“无意识的模仿”。 (3)劳动起源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社会生产劳动。——我们认可的观点 7、教育产生于原始社会。 8、教育产生的原因: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年轻一带传授生产知识和技能,根据社会化生存的特点向儿童传授社会生活的规则和准则,便成为满足维持生命的需要和满足延续群体生命的必要手段。 9、教育产生的条件:(1)人类劳动的进行——教育产生的根本条件;(2)语言的形成——另一个必要条件。 10、原始社会教育的一般性质:(1)教育的无阶级性; (2)教育的非独立性;(3)教育的原始性。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A类)知识点

绪论学会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 教育学——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第一章教师——认识教育 第一节教育是什么——教育的属性 一、教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着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名词解释)) 教育的本质 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 第二,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教育起源与生产劳动这样一种人类社会所特有的实践之中。 第三,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2、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分为:教育媒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活动方式方法和教育环境 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 1、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之间的中介; 2、教育影响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 3、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三、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是在劳动基础上,在人、社会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教育的产生离不开社会和人的形成。教育的发展:远古教育(原始社会教育)——>古代教育(农业时代社会的教育)——>现代教育(包括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教育)。 远古教育的原始性的具体表现: 1、非独立性; 2、贫乏性; 3、无阶级性;古代教育的标志:使用青铜器、铁器手工工具 从远古教育进入古代教育的主要表现:(简答) 第一个方面,教育具有了自身的独立活动领域,产生了专门的教育机构;第二个方面,教育内容丰富充实起来;

第三个方面,教育具有了阶级性、等级性、狭隘性; 第四个方面: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对立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古代教育的出现是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阶段,初等教育得到普及与发展,中等教育转向现代教育,中世纪大学向现代大学转变,出现了一些现代大学。工业技术的变革影响教育形态及教育趋势的变化。 第二节教育应该干什么——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的演变过程。 57年:培养德、智、体几方面发展的,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58年:进一步规定,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是我国的教育目的; 82年;进入《宪法》: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95年:《教育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特点: 1、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 2、鲜明地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 3、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教育目的:(概念) 所谓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成就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第一个组成部分:对培养何种社会成员的规定;第二个组成部分是对教育对象形成何种素质结构的规定。 教育目的又有着:明显的价值取向,即所谓“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焦点是人应该为哪个而受教育。 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的具体化。教育目的:社会总体设想; 教育目标:各级各类学校——>课程目标——>若干单元目标(依教育目标制定)。

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学试题集

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试题集 单选 1.a)一个国家的政体与高等教育有着密切关系,它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教育体制。 b)国家政权的性质决定了高等教育的教育体制。 2.主张教育应使“个人特征与社会目的的价值协调起来”的教育家是杜威。 3.高等教育结构的形成、发展以及调整的决定性要素是经济因素。 4.a)从高校课程的层次构成上看,可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b)从选课形式上看,可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限选课程和选修课程。 c)根据课程课时数的多少将课程划分为大、中、小、微型课程。 d)根据课程内容主要是传授科学知识还是操作技能,划分为理论型课程和实践型课程。 e)根据课程有否明确的计划和目的,将课程划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后者利用有关学校组织、校园文化、社会过程和师生相互作用等方面给学生以价值上、规范上的陶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5.我国学位授予的权力机构是各授予单位的学位评定委员会。 6.在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学校是京师同文馆。 7.教学计划内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是教务处。 8.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其中技术结构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 9.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0.日本的国立、公立大学在招生时实行的是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相结合制度。 11.不同学科、专业领域的构成,体现着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 12.提倡社会本位教育价值观的代表人物是柏拉图。 13.解决某一科学技术问题,具有一定创造性、先进性和使用价值的科技成果称为应用性成果。 14.以良好的行为来启发、激励学生进步的方法是榜样教育法。 15.高等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职能的产生,始于威斯康星大学、康奈尔大学。 16.我国处理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平等与效率的关系时,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平等优先,兼顾效率。 17.美国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是世界上著名的私立研究型大学。 18.我国高校教师职务的名称是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 19.与注入式教学相对立的是启发式教学。 20.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主要有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21.高等学校发展科学的职能确立于柏林大学。 22.在中国教育史上,最早提出“有类无教”的教育平等思想的教育家是孔子。 23.我国的学位级别分为三级:学士、硕士、博士。 24.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是社会实践。 25.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 26.高等教育目的与高校培养目标的关系是抽象与具体。 27.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主要体现为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整合。 28.高校教师职务设置的总体原则是因事设岗。 29.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核心是民主问题。 30.权力分散型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的典型国家是美国。 31.具有不同办学条件、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校间的比例关系,称为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 32.要善于鼓励学生独立完成毕业设计或论文,这体现了高校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

2019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与教育学》练习题及答案

教育与教育学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法令的形式公布并在全国推行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壬子学制 2、汉语中最早将“教”和“学”连用的是在战国时期的哪本著作() A、《说文解字》 B、《礼记·学记》 C、《孟子·尽心上》 D、《论语》 3、我国古代,也是世界教育思想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 ) A、《学记》 B、《论语》 C、《理想国》 D、《孟子》 4、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反映了哪个阶段的教育思想() A、前制度化教育 B、制度化教育 C、非制度化教育 D、现代教育制度 5、“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反映了哪个时代的等级制度() A、隋唐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秦汉时期 D、明清时期 6、古代印度婆罗门教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处于最高级的是(D ) A、首陀罗种姓 B、刹帝利 C、吠舍种姓 D、僧侣祭司 7、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更重要的改变是(A ) A、教育理念 B、教育形式 C、教育内容 D、教育方法 8、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教育家是(B)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9、以下著作中主要体现了绅士教育的是(C ) A、《爱弥儿》 B、《巨人传》 C、《教育漫画》 D、《理想国》 10、在西方,最早的教育工作者被称为(A ) A、智者派 B、历史学派 C、犬儒派 D、毕达哥拉斯学派

11、主张“兼爱”的是以下哪种学派(B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12、《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要体现了(A ) A、启发式教学 B、因材施教 C、循序渐进 D、教学相长 13、古希腊提出“助产术”的著名思想家是(C )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苏格拉底 D、昆体良 14、古希腊把可见的“现实世界”与抽象的“理念世界”区分开来的思想家是( D ) A、苏格拉底 B、西塞罗 C、亚里士多德 D、柏拉图 15、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哪本著作( B ) A、《民主主义与教育》 B、《大教学论》 C、《普通教育学》 D、《教育漫画》 16、提出“泛智教育”的著名思想家是( A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斯宾塞 17、卢梭的《爱弥尔》体现出的人性论是(C ) A、白板说 B、性恶论 C、性善论 D、性三品说 18、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D ) A、裴斯泰洛齐 B、赫尔巴特 C、杜威 D、康德 19、第一个提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的是( A ) A、赫尔巴特 B、杜威 C、夸美纽斯 D、康德 20、1939年,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的是(A ) A、凯洛夫 B、马卡连柯 C、赞科夫 D、巴班斯基 21、20世纪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B ) A、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B、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模拟试题(一)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模拟试题(一) 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空题(每空0.5分,共15分)1、教育学是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科学。 2、当代教师新形象应该是 ____ 者、_______ 、___________ 者。 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_______ 、________ 两方面。 4、教育的社会功能表现在 ____ 、__________ 等方面。 5、我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______ ,在国外,启发式教学始于古希腊的_。 6、制约教育目的的因素有 ____ 、____ 和______________ 。 7、素质教育的特征包括___、 ___ 、___、_______ 。 &我国小学教学的基本原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小学德育常用的方法主要有——、——、——、——、——。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 分,共10 分)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軔。 1.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的发展。 A.教育规律 B.教育价值 C.教育现象 D.教育问题2?提出泛智”教育思 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測。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可夫 3.“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的()。 A.《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 C.《爱弥儿》 D. 《普通教育学》 4.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A.教学工作 B.公共关系 C.行政工作 D.总务工作 5. “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 )特点的要求。 A.大众性 B.公平性 C.终身性 D.未来性 6.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规律的反 映。 A. 顺序性 B. 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7.()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婭骒。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8.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时间反映出对()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9.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 的()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 10.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某老师把学生的回答的分12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