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幸福感预测中的影响偏差

幸福感预测中的影响偏差

幸福感预测中的影响偏差
幸福感预测中的影响偏差

?心理测量与评估?

幸福感预测中的影响偏差3

梁哲①② 李纾① 李岩梅① 刘长江①②

【关键词】 幸福感;预测;影响偏差;聚焦错觉;免疫忽略;综述

中图分类号:B84216、C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7)010-00693-03

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将人民幸福感指数作为检验社会发展成就的一条关键性的非经济标准。国外的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界自上世纪50年代起开始了对幸福感的探索。其中心理学界对幸福感的研究经历了二个阶段:一是对幸福感的描述,着眼于不同群体间幸福感的状况及差异;二是考察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心理机制[1]。

随着行为决策研究的发展,有研究者指出人们的决策都离不开对未来事件情感的估计[2]。这里的情感是指广义上的幸福感,它包括了生活满意度(life satisfacti on)、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2being)和快乐程度(happ iness)三种表述。幸福感预测(affective forecas2 ting)的重要性就在于我们做出的每一项决策都是建立在对事件情感结果的内隐或外显性预测的基础上,我们之所以做出某一决定,是因为我们相信它会比其他选择带来更强的幸福感体验[3]。比如,Ker mer等人研究发现,Kahneman 描述的人对损失的过分规避行为可能是因为人们的情感预测错误而造成的[4]。可见,幸福感预测研究不仅有助于考察影响人们评判自身幸福感的因素,还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人类的决策行为。本文从幸福感预测研究入手,重点阐述幸福感预测中影响偏差产生的原因。

1幸福感预测的影响偏差

幸福感预测研究发现人们通常知道什么事情能让他/她们快乐或不快乐,但却无法准确预测这种情感体验的强度和持续时间。这使人们在判断时可能出现两种偏差:其一是可能会低估情感反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比如一个刚注射过海洛因的瘾君子会低估当毒品被剥夺时他们对毒品的渴望程度[5];其二是过分地估计情感反应的强度或持续时间,

这是比低估情感反应更为普遍的现象,

研究者通常将这种对情感的过分估计称

为影响偏差(i m pact bias)[5-7],其中对

反应强度的过分估计称为强度偏差(in2

tensity bias)[8],对反应持续时间的过分

估计称为持续时间偏差(durability bi2

as)[3,9]。例如:Silver证实了截瘫的事

故幸存者在事件发生几周后正向情感便

占据了主导地位[10];Suh等人报告人们

在爱人去世一年内正向情感便恢复到正

常水平[11],这些结果都与人们的预测

不同。

2影响偏差产生的原因

211不准确理念说(inaccurate theo2

ries)

文化和个人经历会使人们形成一些

理念,并运用这些理念来形成对事件的

感受。然而,这些理念并不总是准确

的。虽然少有研究评估这些理念在个人

情感预测中的作用,但已有研究证实人

们依靠这些理念来记忆过去的情感,不

准确的理念可能导致回忆偏差[8]。正如

Loe wenstein和Schkade报告的,如果这

些理念对人们记忆过去的情感很重要,

这些理念可能也会对情感预测产生重要

的影响[12]。当人们用不准确的理念来

做情感预测时,预测的偏差就产生了。

212快乐适应性(hedonic adap ta2

ti on)

快乐适应性研究源于人们对收入与

幸福感之间关系的探索。研究表明,当

收入处于较低水平时,快乐适应性与总

的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

关,但当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收入的

增加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会越来越小,

两者之间存在较低的相关,而收入与人

们实时体验到的快乐之间的相关始终极

低[13]。然而,让人们去预测收入增加

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时,人们往往认为

收入增加可以带来更大程度的幸福感,

说明人们不断追求高收入,追求物质享

受的背后是人们错误的情感预测。这种

预测错误的产生可能是因为人们没能预

测到快乐具有适应性和人们需求目标的

变化[7]。这就有了“快乐跑步机”(he2

donic tread m ill)现象[14]———当人们为

追求经济目标越跑越快时,对物质生活

的适应性使人们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而

人们的幸福感仍停留在原地。

213聚焦错觉(f ocusing illusi on)

Schkade和Kahneman认为当人们对

某一事物或类别进行判断时,经常会将

注意集中在它的某个子集上,导致对结

果的过分估计,Schkade等将其称为

“聚焦错觉”并同时指出这一效应产生

的原因是被关注的子集部分获得了更高

的权重[15]。W ils on等人认为聚焦错觉

是过分估计焦点事件而低估同时存在的

其他事情对幸福感影响的一种倾向[5,9]。

聚焦错觉研究表明对事件的关注让人们

过分估计这一事件对幸福感的影响,实

际上人们关注的所有事情并不像人们认

为的那样能让其快乐或不快乐。Sch warz

及其同事在实验中向被试呈现两个问

题:你有多快乐?上个月你约会了几

次?实验发现这两个问题的相关程度取

决于问题呈现的顺序,当先呈现快乐问

题时,两者的相关系数是0112,而当先

呈现约会问题时,两者的相关达到了

0166[7]。显然,被试在先回答约会问题

再进行幸福感预测时,他们已经关注到

了约会问题,并且普遍认为约会是能增

加幸福感的正向事件,使约会主导了幸

福感的预测。

聚焦错觉的研究还发现人们倾向于

396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7年 第21卷 第10期

3基金项目:本文受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671099)资助

①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100101 ②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过分估计目标事件的特有属性,而低估目标事件与其他可能事件共有的属性[7],对那些易于获得的信息人们也会给予较高的权重[9,16]。聚焦错觉被认为是影响偏差产生的最直接与普遍的来源[5]。聚焦错觉的产生是一种无意识的过程,但人们通过有意识地减少焦点事件带来的影响可以使这种偏差获得一定程度的校正,如减少对焦点事件的思考,使事件重构以及触发能与焦点事件结果相竞争或相抵制的情感反应等[15]。W ils on等人用实验证实减少对焦点事件的思考的确可以调节球队输球和赢球对球迷快乐程度的影响[9]。

214对事件的错误解释(m iscon2 strual)

对于未经历的事情,人们难以准确地知道事件发生时伴随的情景如何。对事件的解释包括了想象目标事件会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出现,但问题在于这一事件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出现,而事件呈现的方式不同可能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8]。例如即使定义良好的单一事件———在期中考试中得了A,也会因为出现的细节和具体情景不同而有截然不同的意义和结果,比如分数如何宣布,评价如何,是否班里的最高分等。大量研究表明,人们考虑事件时倾向于只考虑一种情境,这就使基于情境的情感预测容易出现偏差。

215合理化过程(sense2making)

W ils on和Gilbert指出,一件让人惊喜的正向事件会触发4个连续的过程:注意,反应,解释和适应。人们对那些意外惊喜的事情,在情感的第一反应———喜悦之后,会进行快速而且无意识的解释以使事件的发生更加合理,这种合理化过程会让原本的意外惊喜被看作是正常而且不可避免的出现,从而降低了事件对情感的影响[5]。但人们因为无法认识到合理化过程的存在,在对正向事件进行情感预测时虽然可以毫不费力气地去想象自己会快乐,却过分地估计了这种快乐持续的时间,因而产生了影响偏差。

如果对正向事件的解释会降低快乐的持续时间,那么对合理化过程的抑制应该可以延长人们的快乐。W ils on等人用实验证实了在合理化过程进行困难时

快乐持续的时间更长,但人们却经常错

误地认为容易合理化时会更快乐[17]。

生物体都有回避痛苦而趋向快乐的本

能,而人类不仅可以将刺激与情感反应

联系在一起,还会形成对事件的解释,

这种理解过程正是为了人们可以去重复

好的结果而回避不利的结果。然而这就

存在一个关于快乐的悖论:人们首要关

注的是事件的快乐特质,但是,原本以

为会帮助人们延续快乐的合理化过程却

恰恰排除了这种快乐特质。

216免疫忽略(i m mune neglect)

Gilbert等人研究发现,负向的情感

体验会激活人的心理免疫系统[3]。人的

心理免疫系统包括降低失调(diss o2

nance reducti on)、动机性推理(motiva2

ted reas oning)、自我服务归因(self2ser2

ving attributi ons)、自我肯定(self2affir2

mati on)和积极的幻想(positive illu2

si ons)。这些防御机制很大程度上是无

意识的。当人们对情感反应进行预测

时,因为意识不到防御机制在起作用,

因而不会考虑到它们对情感的影响,这

种对心理免疫过程的失察被称为免疫忽

略[5]。事件的某些特征会决定心理免疫

系统的工作是否成功,当心理免疫系统

的工作难以进行时人们体验到的情绪反

应会更持久[3]。对免疫忽略的认识可以

帮助人们纠正一些错误观念和行为。例

如:人们可能将负面事件发生后自己心

情的快速恢复归结为一种外部力量,比

如上帝的作用[18];与可撤消情况相比,

不可撤消的选择让人们有更强的动机去

合理化自己的决定,因而会更感到快

乐[19],但人们却宁愿花费额外的成本

来避免那些能提升他们幸福感的约束条

件。

3总结与展望

在幸福感预测中存在两种影响偏差

———持续时间偏差和强度偏差,以往研

究对持续时间偏差产生原因的探索很

多,而强度偏差的研究相对较少,这是

因为与某一时刻的快乐程度相比,人们

更关注快乐的持续时间。本文介绍了可

能引起影响偏差的六种解释:不准确理

念说、快乐适应性、聚焦错觉、对事件

的错误解释、合理化过程和免疫忽略,

这些都可以说明持续时间偏差是如何产

生的。除快乐适应性和合理化过程外的

其他四种解释:不准确理念说、聚焦错

觉、对事件的错误解释和免疫忽略还可

以说明强度偏差产生的原因。同时在六

种偏差来源中,快乐适应性和合理化过

程只在正向事件中会对幸福感持续时间

的预测有影响,免疫忽略理论只在负向

事件中会影响人们对幸福感的判断,而

不准确理念说、聚焦错觉和对事件的错

误解释在正负向事件中都可能会影响到

人们的幸福感预测。幸福感预测中影响

偏差的存在说明,人们无法正确估计自

身幸福感的变化情况,因而也就不能像

某些决策理论中假设的:人善于将行为

结果的效用最大化———清楚地知道自己

想要什么,并提升自身的幸福感。

当前的幸福感预测研究虽然揭示了

影响偏差产生的六种原因,但对这些原

因的作用条件或情景因素,强度偏差和

持续时间偏差的关系还需要深入研究,

以便人们可以有意识性地去抑制或降低

情感预测中的偏差。人们有以情感、情

绪作为判断决策依据的倾向[20],幸福

感的预测研究让行为决策研究从行为描

述转向探究非理性行为背后更深层次的

情感认知。幸福感预测对决策的影响将

会是未来研究的关注点,影响偏差与决

策效用之间的关系更有待于进一步的探

索。

致谢:特别感谢孙彦、许洁虹、叶先宝和于

窈在本文写作过程中给予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邹琼1主观幸福感与文化的关系研

究综述1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

19(2):140-1431

2 M arch JG1Bounded rati onality,a mbi2

guity and the engineering of choice1

The Bell Journal of Econom ics,1978,

9(2):587-6081

3 Gilbert DT,Pinel EC,W ils on T D,et

al1I m mune neglect:a s ource of dura2

bility bias in affective forecasting1

Journal of Pers onality and Social Psy2

chol ogy,1998,75(3):617-6381

4 Ker mer DA,D river-linn E,W ils on

T D,et al1Loss aversi on is an affec2

496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Vol21,NO110,2007

tive f orecasting err or1Psychol ogical

Science,2006,17(8):649-6531 5 W ils on T D,Gilbert DT1Affective fo2 recasting:Knowing what t o want1

Current D irecti ons in Psychol ogical

Science,2005,14(3):131-1341 6 W ils on T D,Gilbert DT1Affective fo2 recasting1Advances in Experi m ental

Social Psychol ogy,2003,35:345-

4111

7 H see CK,Zhang J,Chen J1I nternal and substantive inconsistencies in de2

cisi on2making1I n:Koehler D J,Har2

vey N1B lack well handbook of judg2

ment and decisi on making1Oxford:

B lack well,20041360-3781

8 Buehler R,Mcfarland C1I ntensity bi2 as in affective f orecasting:The r ole of

te mporal f ocus1Pers 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 ogy Bulletin,2001,27(11):

1480-14931

9 W ils on T D,W heatley T,M eyers J M, et al1Focalis m:A s ource of durability

bias in affective f orecasting1Journal of

Perss 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 ogy,

2000,78(5):821-8361

10 Silver RL1Cop ing with an undesirable life event:A study of early reacti ons

t o physical disability1Doct oral disser2

tati on1Evanst on:North western Uni2

versity,19821

11 Suh E,D iener E,Fujita F1Events

and subjective well2being:Only recent

events matter1Journal of Pers 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 ogy,1996,70

(5):1091-11021

12 Loe wenstein G,Schkade D1Wouldn’t

it be nice?Predicting future feelings1

I n:Kahne man D,D iener E,Sch wartz

N1W ell2being:The f oundati ons of he2

donic p sychol ogy1Ne 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 on,1999185-1051

13 Kahne man D,Krueger AB,Schkade

D,et al1Would you be happ ier if you

were richer?A focusing illusi on1Sci2

ence,2006,312(5782):1908-

19101

14 B rick man P,Ca mpbell DT1Hedonic

relativis m and p lanning the good s ocie2

ty1I n:App leyM H1Adap tati on2level

theory:A sy mposiu m1Ne w York:Ac2

ade m ic Press,19711287-3051

15 Schkade DA,Kahneman D1Does liv2

ing in Calif ornia make peop le happy?

A f ocusing illusi on in judg ments of life

satisfacti on1Psychol ogical Science,

1998,9(5):340-3461

16 Dunn E W,W ils on T D,Gilbert DT1

Locati on,l ocati on,l ocati on:The m i2

s p redicti on of satisfacti on in housing

l otteries1Pers onality and Social Psy2

chol ogy Bulletin,2003,29(11):

1421-14321

17 W ils on T D,Centerbar DB,Ker mer

DA,et al1The p leasures of uncertain2

ty:Pr ol onging positive moods in ways

peop le do not antici pate1Journal of

Pers onality and S ocial Psychol ogy,

2005,88(1):5-211

18 Gilbert DT,B r own RP,Pinel EC,et

al1The illusi on of external agency1

Journal of Pers onality and Social Psy2

chol ogy,2000,79(5):690-7001

19 Gilbert DT,Ebert JE1Decisi ons and

revisi ons:The affective forecasting of

changeable outcomes1Journal of Per2

s 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 ogy,2002,

82(4):503-5141

20 Sch warz N1Moods and attitude judg2

ments:a comment on Fishbein and

M iddlestadt1Journal of Consu mer Psy2

chol ogy,1997,6(1):93-981

责任编辑:石川

2006-10-25收稿,2007-03-20修回

(上接第668页)

over ti m e among sy mp t omatic H I V2infected gay men1J Con2 sult Clin Psychol,2000,68:31-451

7 Rothera m2BorusMJ,Lee MB,G wadz M,et al1An I nterven2 ti on for Parents W ith A I D S and Their Adolescent Children1 Am J Public Health,2001,91(8):1294-13021

8 Rothera m2Borusa MJ,Lee MB,Leonardc N,et al1Four2year behavi oral outcomes of an interventi on for parents living with

H I V and their adolescent children1A I D S,2003,17:1217-

12251

9 陈昌惠1症状自评量表1见: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1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1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 (增刊):31-351

10 谢亚宁1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 Q)1见: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1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1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增刊):122-1241

11 UNA I D S/WHO1A I D S Ep ide m ic Update:Dece mber20051 Joint United Nati ons Pr ogra mme on H I V/A I D S and World Health O rganizati on,200511-98112 Herek G M,Cap itani o JP1Public reacti ons t o A I D S in the U2 nited States:a second decade of stig ma1Am J Public Health, 1993,83:574-5771

13 Carten AJ,Fennoy I1African American fa m ilies and H I V/

A I D S:caring f or surviving children1Child W elfare,1997,

76:107-1251

14 Thorne C,Ne well ML,Peckham C1Social care of children born t o H I V2infected mothers in Eur ope:Eur opean Collabora2 tive Study1A I D S Care,1998,10:7-161

15 Stein JA,R iedelM,Rothera m2Borus MJ1Parentificati on and its i m pact on adolescent children of parents with A I D S1Fa m Pr ocess1Fa m Pr ocess,1999,38(2):193-2081

16 Rothera m2BorusMJ,D rai m in BH,Reid HM,et al1The i m2 pact of illness discl osure and cust ody p lans on adolescents whose parents live with A I D S1A I D S,1997,11(9):1159-11641

责任编辑:靖华

2006-12-21收稿,2007-05-18修回

596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7年 第21卷 第10期

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力

---------------------------------------------------------------最新资料推荐------------------------------------------------------ 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力 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力首先定义幸福感(Happiness) , 本文中所讨论的幸福感是研究主体对自身所处环境的满意程度,是主观心理对于客观外在条件的反应。 1.公式首先提出本文将论证的幸福感公式即: H=F(W,D,P,K,G) 其简单近似形式为 H=WD/PK 即简单幸福感指数=(财富总量能力) /(人口认知水平)其中 H: Happiness 幸福感指数; W: Wealth 财富总量; P: Population 人口; D: Distance 能力; K: Knowledge 认知水平。 并且设定 H 大于忍耐临界值 S 时,主体行为趋向于保持并发展现有状况,反之则趋向于改变现有状况,剧烈程度均与H和S的差成正比。 2.变量解释2 .1 W: Wealth 财富总量; P: Population 人口这里所说的财富总量并不仅仅指物质财富,而是包括了精神财富在内的财富总和,公式中的 W 指研究的系统中一切物质与精神的价值总和,,其中物质财富占主要地位。 P 即所研究系统内占有财富的个体数。 将 W/P 为对象进行考虑时,可以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即人均财富占有量,幸福感与人均财富占有量为正相关。 例一: 《马关条约》中的相关条约对中国与日本的影响《马关条约》 1 / 14

中有如下内容: 1.赔偿日本军费银二亿两。 2.开放重庆、沙市、苏州和杭州为商埠。 3.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对于清政府,其当时的年财政收入,不足九千万两。 为了偿付相当于年收入 3 倍的赔款,一是加紧搜刮人民外,二则大借附有苛刻条件的洋债,在人口不变的情况下,社会财富大幅度降低,这使当时中国社会的幸福感剧降,直接导致社会动荡以及人民对帝国主义的敌视从而爆发反帝反封建斗争。 (HSH<<S,幸福感降低至远低于忍耐临界值,趋向于激烈的改变)对于日本,这笔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的巨额赔款,使得社会财富总量剧增,日本最大的受益者即资产阶级幸福感迅速增加,进一步促使其发展并加紧对中国的侵略。 (HSHS 幸福感上升,趋向于进一步巩固发展现有状态)例二:波士顿倾茶事件 1773 年,英国政府为倾销东印度公司的积存茶叶,通过《救济东印度公司条例》。 该条例给予东印度公司到北美殖民地销售积压茶叶的专利权,免缴高额的进口关税,只征收轻微的茶税。 同年 12 月 16 日,发生波士顿倾茶事件。 联系幸福感公式我们发现,由于北美殖民地向英国财富的转移量越来越大,殖民地地区人民幸福感降低,而《茶叶法》的通过最终令幸福感指数降低于忍耐临界值之下(HSHS)群众行为趋向

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任志洪1,叶一舵2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摘 要: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一般涉及个体的主、客观因素,在遗传、文化、家庭环境、经济、社会支持、生活事件、人格、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上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但这些研究普遍存在着测量工具不一致、因果关系模糊及测量中存在着的社会赞许性、认知偏差、反应定势等,难以形成较有说服力的结论。因此,将来的相关研究中,在研究对象上应更多关注特殊群体;在研究技术上应充分整合认知神经科学和生物学的研究技术;在研究方法上则应尽可能多地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多层线性模型、元分析和数据追踪技术。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客观因素;主观因素;跨文化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85(2006)04-0152-07  收稿日期:2005-11-28  作者简介:任志洪(1982—  ),男,福建惠安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叶一舵(1963—  ),男,福建永泰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 -being ,简称 SWB )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包括生活满意程度、积极情绪体验与消极情绪体验等因素,具有主观性、整体性和稳定性特点[1]。早期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对消极心态和病理心态的研究,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对幸福感等积极心理状态的研究逐渐开始盛行。研究幸福感主要有两大流派即基于快乐论哲学观点研究快乐的SWB 与基于现实论哲学观点研究人类潜能的心理幸福感(PWB ),前者认为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幸福就是追求感官的快乐,避免感官的痛苦;后者强调人的精神快乐和理性能力,认为人的幸福必须在理性的指导下才能实现。西方对SWB 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研究的描述阶段和理论建构阶段,目前已经进入了理论深化阶段。而国内关于SWB 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研究尚处于起始和探索阶段,对实证方面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探讨。国内外关于SWB 的影响因素研究大部分只针对个别的因素,而没有进行系统的考量,本文综合了国内外大部分的研究资料,重点考察个体的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各方面对SWB 的影响作用,以供相关研究者参考。 一、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客观因素 (一)遗传因素 目前国内关于遗传因素对SWB 的研究几乎没有,而国外这方面的研究也主要是通过对双生子的研究来证实遗传因素影响的存在。如美国心理学家里肯博士认为,80%的人在出世时就有了基本定型的“幸福水平”。Braungan 等[2]运用收养和双生子研究发现,1岁左右婴儿积极情感具有遗传特性。明尼苏达大学Tellegen 等[3]著名的双生子研究发现:在不同家庭环境中抚养长大的同卵双生子,其SWB 水平的接近程度,比在同一个家庭中抚养长大的异卵双生子要高得多。也有学者认为遗传因素虽然影响着SWB 的各个方面,但气质的差异导致个人体验SWB 的水平不同。另一方面,个人所体验到的SWB 是随着时间和情境而变化的。从上面国外学者的研究,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幸福感与遗传有一定关系,但在个人发展过程中,遗传与环境因素是相互作用的,同时对SWB 水平产生影响,而外界环境中的各因素又通过个性影响SWB 。 (二)文化因素 对文化与SWB 关系的考察是诸多跨文化研究者感兴趣的问题。目前,对文化最重要也是最 2006年第4期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 14,2006 (总第139期)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G eneral ,No 1139

分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分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分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中西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自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特色.本文首先对中西文化的基本概况进行了阐释和说明,并且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对比找出两者差异所在.我们应该把握中西文化各自的优势,找到互补之处,在中西文化交融之中推动我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一、中西方传统文化概况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况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影响了整个社会历史的,较为稳固而又具有动态特征的物质文化和精神观念文化的总和.[1]中国特殊 的地理环境使得中华民族在区域位置上比较独立,但在文化上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具备内聚性,与此同时,中国辽阔的地域又使得各种文化的构成因素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从地理环境来看,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使得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和互补性;从物质生产方式来看,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固有的特征,即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具有相对封 闭性特点的文化;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无论战乱纷争,政权更迭,其主流仍是中华民族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使得中华文化具 有了稳定性和延续性.但是我们也必须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和发展基本上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进行的,被深深的打上了封建社会的烙印,既厚重、质朴、进取,也包含着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弱点. (二)西方文化概况 西方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和政治概念.作为世界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西方文化,其源头主要有两个:古希腊罗马文 化和古希伯来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是一种具有世俗精神的文化,在 思想、科学、艺术、历史等各方面取得了令后世侧目的成就.中世纪

影响个人幸福感的主要因素(1)

影响个人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摘要: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和理解不同,但所感受到的幸福感是一样的,而影响个人主观幸 福感的因素也很多。本文通过对个人幸福感的理解,列举了影响个人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并 进行适当分析。 关键词:幸福感,家庭,社会,个人。 什么是幸福?每个人都有对它的理解,作为人生的目的和权利,具有恒久而常新的意义,人们的一切行为,无不是在追求幸福的一切行为,又无不受人们心目中所想象的幸福模式的影响。人们也乐此不彼的为了幸福而奋斗,亚里士多德说过:“幸福是人类存在的唯一目标和目的。” 什么是幸福感?幸福感是人们对自身存在状况的一个积极的情绪体验,虽然这种积极 的情绪体验从人类诞生就随之出现,人类也无数次的体验过;但我们却一直没有给它一个明 确的定义,直到最近几十年幸福感一词才被提出并广泛传播。一般而言,所谓幸福感,就是 人们根据内化了的社会标准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肯定性的评估,是人们对生活的满意 度及其各个方面的全面评价,并由此而产生的积极性情感占优势心理状态。 那么影响个人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首先是经济因素。幸福的产生首先要具备基本的物质条件,吃饱穿暖是我们基本生活 需求,没有温饱,何谈幸福。只有当老百姓的基本需求被满足后,在饭后茶余之际,幸福才会被提起,幸福感才会成为人们谈论的新话题。最近科学家研究发现:一个国家的国内总产 值与幸福感的水平之间具有高相关,即幸福感的水平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科学家们猜 想一方面由于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进步,个人生活质量提高,的直接影响,另一方面,物质经济的提高可能会带动其他领域的满足感的提升,从而促使幸福感的提升。但我认为幸福感 和经济不应是这样单纯的直线正相关关系,举个例子,目前中国很多人经济上很富裕,但幸福感反而下降了。个人的财富增长到一定水平后,幸福感并不会随着财富的积累而增长,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我们的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经济问题已经不是问题了,对幸福感的影响 几乎为零,与此同时,金钱的积累使我们更加怀念其他的非物质,比如亲情,爱情等。也就是说,这时经济因素对幸福感影响已经转化为非经济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了。 其次还有健康因素,古希腊认为:“健康与才智,为人生两大幸福。”因为只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衍生出健康、健全的思想,才能让自己去做喜欢的事,才能提升幸福感,疾病通常与不愉快或痛苦相联系,所以,疾病可以直接增加消极情绪。 其次还有各种社会关系以及人际关系,譬如家庭关系、同事关系等。这些社会关系其 实反映的是个人的社会地位,当各种社会关系很和谐时,我们会感到自己是家庭或者同事中 不可或缺的部分,能够明确的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这样我们对于生活,对于自己 的满意度就会大幅度提升,幸福感自然而然就上去了,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会增加个人幸福感。 最后个人的目标、理想等因素对幸福感也是存在很大影响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决定人 的幸福感,幸福感产生于需要的满足及目标的实现,当人们趋近并达到目标则产生快乐,反之,目标偏离或失败则导致痛苦。幸福感反映出目标理想的实现程度,涉及个人价值的实现, 生活中目标和理想给予人们奋斗的动力,使人感到充实快乐;同时,努力实现目标的过程能 帮助人们应对各种日常生活问题,使人在社会生活和困境中保持良好状态。。成功的体验会 使人们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从而提高幸福感。而要实现人生的目标,达到至善,就必须克 服一切艰难险阻,在各种困难的环境下充分发挥自己最大的功能,再苦再难再险,也应该是 幸福的。 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幸福感呢?其实很简单,学会知足,幸福是一种个人的感觉,只要 你感觉生活得有滋有味、有种快乐的心情,无疑便处在幸福之中。同样的环境、同样的条件, 有人感受到幸福,有人却体会不到幸福,也许是“心”有问题。学会知足,学会摆正自己的位置,幸福自然会

浅谈中西医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医文化差异 中西医比较是医学研究领域的边缘学科。从历史的角度进行两者的比较,应属于医学史的范畴。医学史是联系社会,政治,经济,哲学,科学和其他文化的关系来研究医学发展的过程和规律的科学。 中医理论起源于中国古代文化,从而使中医具有极其鲜明的人文医学特征。独特的地理环境早就了中国附带文化和欧洲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古代中国。一面为大海所围,另一面被高山军峻岭,隔壁荒漠所隔,这一复杂的地理环境使得中国与其他文明古国相互隔绝,使中国传统文化歌学术思想既有一脉相承,独立完整,日臻成熟,内容积累极为丰富的一面,又具有相对封闭,创新能力较弱的一面。广义而言,从先秦时期的柱子败家乃至后世余绪,大多出自殷商时代的巫史文化,大都尊崇自然力,强调天人合一,顺其自然,不可违逆,各家学说又多崇尚权威,易于调和,推崇祖先慎重追远,重人伦礼乐而请自然事理,重思辨顿悟而拙于逻辑论证。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主张知行合一,注重实践,求实精神和实用主义倾向明显。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些特点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有着充分的体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更成为了中医理论的灵魂。 希腊学术是西方医学之母,在希腊爱琴海地区,航海条件优越,公元前就与古埃及巴比伦等文明地区有着频繁的沟通,加之战争接连不断,民族的大批迁徙,杂居,使各民族文化处于经常性的交汇,融合和替代之中。这在客观上导致了西方医学的开放性特征,创新意识很强,更容易接受和吸收不同学科的成就,这些特征促进西方医学近百年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自13世纪的罗杰尔·培根确立了实验精神和基本程序后,实验方法逐渐被广泛采用。哲学都给西医技术的发展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在近代西方医学中,原子论思想进一步演化成生物还原论,把宏观的机体活动还原为低级的物理化过程,并以后者阐释前者。另外,注重形态结构的特点导致西方医学始终把研究动物和人体的形态结构作为主要任务。从古希腊的希罗费罗,到罗马的盖伦直至文艺复兴时期的维萨廖氏等体现了上述思想发展的一贯性。广泛运用实验又是近代西医学取得一系列长足进步的关键。 我们都知道,中医的最基本的理论,就是阴阳理论,中医的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调解身体的阴阳平衡。这种理论来源于《易经》,也可以说《易经》的阴阳平衡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础。那好我们现在就来看看中国文化的源头《易经》是如何来认识世界的。《易经》认为:天为阳地为阴,天为动地为静,天为时间,地为空间,天地交合而生万物(注意:一定要交合)。所以从《易经》的观点来看,世界上的每个事物都是阴阳的结合体,人也是一样,所以在中医看来人体的阴阳一旦失衡就会生病,而中医的任务就是让这种失衡重新回归到平衡状态。 我们再来看看西方的文化思维方式,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英国人要寄一封信给某人,其信的地址书写方式一定是这样的,即:某某号某某街某某城市。和中国人的书写方式恰恰相反。西方现代科学的产生也和这种思维方式分不开。即从某一单一的现象出发,向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拓展。比如:现代科学发现物质是由分子组成之后,然后又研究分子是由什么组成的,质子是由什么组成的,电子是由什么组成的?分子怎么组成了各种物质,这些物质有什么特性,可以用于哪些方面等等,这种由微观到宏观的思维方式,很难真正的认识这个世界,这也是近代科学产生之后带来很多弊端的根本原因(哪些弊端后文有提及)。回过头来看看现代的医学,现代医学起源于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是建立在现代解剖学的基础之上,所以这就决定了现代医学和其他的现代科学一样,带有了不可逾越的局限性,就是它同样犯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毛病,忽视了生命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整体特征,忽视了生命同样是一个非常精妙的系统。一个失去生命的尸体可以告诉你人体的结构特征,但是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学者们常常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逻辑思维或者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欧美人的思维方式。在他们看来,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变化论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与错;矛盾论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构成的矛盾统一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中和论则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对中国人来说,“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甚至内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 与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同一性认为事物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一个事物永远是它自己;非矛盾性相信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对或错;排中性强调一个事物要么对,要么错,无中间性。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也叫分析思维,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像中国人那样追求折衷与和谐,而是喜欢从一个整体中把事物分离出来,对事物的本质特性进行逻辑分析。 正是因为思维方式取向的不同,在不少情况下,东方人和西方人在对人的行为归因上往往正好相反:美国人强调个人的作用,而中国人强调环境和他人的作用。 1.整体性和个体性 中西方文化的发展有着各自的轨迹:中国文化建立在深受儒教和道教影响的东方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辩证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而西方文明建立在古希腊的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逻辑和个体思维为特征。 中国人的整体观念根源于对自然界的朴素认识,按照自然界的本来面目把它当作一个整体来观察。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不可分割,互相影响,互相对应,把一切都放在关系网中从整体上综合考察其有机联系。这种整体性和综合性,其渊源可追溯到《周易》。《周易》以代表大地乾坤二卦作为起始,将象征万事万物的其余六十四卦置于其后,以天地位准则,将天地间的道理普遍包容在内,从整体上把握宇宙和万事万物,形成了概括天地间的世界体系,体现了一种系统的整体观。这种思想传承已久,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可谓深远,以中医为例: 《黄帝内经》是中国精粹的医学典籍,其典型的特征就是整体性模式。它不但把人看成是一个整体,还把天、地、人看成是一个整体,提出了保持健康的四大平衡,即动与静的平衡,阴与阳的平衡,酸与碱的平衡以及最重要的理智与感情的平衡。中医把人的身体结构看做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提出了“天人相应”的医疗原则,将五行与人体的五脏联系起来,讲究整体的辨证施治,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体现的是一种朴素的系统思想。 与中国重视整体性相比,西方则更强调个体化或个性化。受基督教的宇宙观的影响,人是由上帝创造的,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子民,有最高的个人价值和尊严,充分尊重人的个体性。同时,西方人明确地将主体和客体,人和自然,精神和物质,现象和本质相区分,并分别做出深入的分析研究。认为人与物质互相独立,物质又可分并有自己内在运动规律,这种的思想深深影响着西方,逐渐形成了西方人逻辑分析和个体思考的思维模式。 2. 直觉经验性和逻辑实证性 中国传统思维注重实践经验,“中了悟而不重实证”,借助于直觉体会,通过知觉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即“以经验为基础,通过由此及彼的类别联系和意义涵摄,沟通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达到协同效应。”中国人对事物的认识只

跨越中西方传统文化差异的企业文化模式

导言: 全球化背景下的管理科学研究中有一个重要问题正在引起企业家的普遍关注,这就是跨越中西方文化间的企业文化如何来建立?或是说我们如何寻觅一种跨越文化的、可以使得不同民族互相交流与互相理解的企业文化模式。这种企业管理模式不但是反对全盘西方化企业文化模式的,也是反对所谓儒家文化管理模式的,它应当是在跨越文化差异障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是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汇与结合,并被中西双方共同认同和接纳、能够发挥两种文化优势的模式。 21世纪最显著的特征便是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这对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其中企业文化的差距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最大挑战之一。我国企业如何成功借鉴西方成熟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探索适应中国特点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减少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是我国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管理水平急需解决的问题。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挖掘中西方文化中蕴藏的巨大精神财富,融会贯通中西方文化精髓,建立跨越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企业文化模式,有助于指导我国企业登上竞争决胜的制高点,对改善我国企业管理、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 对于什么是管理,管理科学的创始人之一、法国的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则认为:管理不只是一门学问.还应是-种文化,它有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而西蒙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总之,管理是最普遍的一种人类活动,是人类为了使社会生活有序化和提高效率的-种最基本手段。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离不开对人或事的管辖或处理,都需要对参加某项实践活动的要素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管理是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管理的内容、方式、方法、制度、体制无不受文化背景的影响。中西方文化不同,管理模式也不同;不同时代的管理模式也因时代文化的特色而有别;即使同一个国家在同一时期,不同的民族文化也会影响管理的风格。[1] 所谓文化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社会的产物,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文化,作为民族灵魂的体现,其深层表征为一种对世界的基本态度,并为某种价值信念的思想体系所规定。不同文化精神所呈现出来的差异,显示出不同民族文化之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有相当的文化差异。 企业文化则随着企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初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主题,上升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企业文化首先是一种文化,是企业员工在企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次,企业文化要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包括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并随着环境的变迁而丰富和发展;第三,企业文化是一种新的管理理论,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教育规律的科学揭示和反映,具有不同于其他文化的、鲜明的、独立的特征。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下,企业要想获得大的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差异。在相互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全新的企业文化。正是从这种目标出发,比较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研究中,寻求一种共同的超越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文化的要求日益强烈。

企业员工幸福感的重要性及影响因素

企业员工幸福感的重要性及影响因素 摘要:员工幸福感指的是个人在工作当中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是一种自我的主观感受,是企业员工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文章分析了企业员工幸福感的现状,提高员工幸福感的意义,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员工幸福感的因素及一点展望。 关键词:员工幸福感;重要性;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1-12-2 1 概述 在现代的企业管理中,人的地位非常重要,是企业的一项十分有意义的资源,企业在发展中要培养人、塑造人,使员工在和谐的企业文化中工作,最终得到企业和个人的全面发展。员工幸福感是近年来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员工幸福感受到自身、企业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员工幸福感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提升员工幸福感的措施,进而促进企业发展。 2 员工幸福感的现状 一家咨询公司针对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中显示,在国内的许多企业中,有45%的企业员工面临着压力,

企业中有25%的员工在工作中没有活力,有9%的员工非常不满意现在的工作,有3%的企业员工存在比较高的精神抑郁 方面的倾向。上面的调查可以说明,在中国企业员工存在缺失幸福感的问题,反映了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当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3 员工幸福感的重要性 从短期来看,提升员工幸福指数可能增加企业投资成本,但从长远来看,提升员工幸福指数,其实就是在为组织的高绩效买单。同时,建设和谐企业,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就必须提升员工幸福感。提升员工的幸福感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增强公司的凝聚力,树立更好的企业形象,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 3.1 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力 幸福感不是衡量一个企业是否成功的标准,但是一个快乐的企业是有竞争力和发展力的,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工作效率取决于企业内在的软实力,也就是所说的员工幸福感。有效的幸福感管理可以提高员工的满意度,从而得到有效的用户满意度,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3.2 有助于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获取利润与价值最大化是企业的主要目标,员工与企业的目标之间有时候存在差异,提升员工的幸福感可以使两个目标趋于一致。可见,员工的幸福感对于企业发展具有重要

论东西方休闲文化差异及产生的原因

论东西方休闲文化差异及产生的原因 母慧蓉 指导老师:孙俊峰 年级:旅管094 人类对休闲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休闲是人的生命的一种状态,是一种?成为人?的过程,是一个人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主要存在空间;休闲不仅是寻找快乐,也是在寻找生命的意义。休闲是人类对自身的人文关怀,是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休闲时间和休闲需求也在大大地增加,休闲已经成了人们非常重要的社会资源,休闲经济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发达国家,休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高到以前想象不到的地步;而在发展中国家,如在中国,休闲产业的地位也得到了加强,其发展速度也很快。 休闲是人类文化的基础,是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休闲文化具有怡情养性、调适心灵的特点。西方人追求自由幸福的动态休闲价值观,而中国人追求内心宁静、天人合一的静态休闲价值观。中国休闲文化要积极吸取西方休闲文化的精华并与之实现很好的融合,这样,才能满足休闲时代人类多元的休闲需求,让人们在享受休闲中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一、中国传统休闲文化 中华名族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为人类思想文化的宝库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休闲文化方面,更是有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理解方式和行为方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休闲文化。正如龚斌在《中国人的休闲》前言中所说:?中国人的休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特别是以士大夫文人为主的休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自然哲学,人格修养,审美情趣,文学艺术,养生延年等许多方面都发生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中国人的休闲文化大致有如下特点: 1,涵泳自然:休闲之至境 中国人的休闲,最崇尚自我心境与天地自然的交流与融合。陶渊明的著名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写出了中国人的闲适和最高境界,即悠然的自我与外在自然景物的水乳交融。这种追求涵泳自然的休闲之境,与中国的传统的文化特点密切相关。 2,崇尚闲趣:休闲之灵魂 ?闲游闲趣,闲有闲情。休闲贵有情趣。有无趣味,乃是评判休闲品味之高下的一大标准。同是饮酒,细斟慢酌是趣,同时游览,濯足清泉是趣,登高赋诗是趣,而折花打骂,污染山水则是无趣。趣味是闲暇的灵魂。闲暇有无趣味,取决于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情趣。有趣味并懂得美的人,看似平凡的休闲活动,都能显出闲趣来。反之,即使家有名园,古玩满室,也不过附庸风雅,何趣之有。3,闲情寄艺:休闲是艺术 中国士大夫文人的休闲,常伴随着琴棋书画,伴随着美酒音乐佳人,这就是生活的趣味化和艺术化。诸如,文人的雅集便是中国历代文人重要的生活内容和

中西方差异之思维方式

YOUR LO 中西方差异之思维方式

中西方差异 ——思维方式 我曾看过一则故事:有一所国际公寓闹火灾里面住有犹太人法国人美国人和中国人犹太人急急忙忙先搬出的是他的保险箱法国人先拖出的是他的情人美国人则先抱出他的妻子而中国人则先背出的是他的老母这一趣谈反映了一个事实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价值尺度道德规范和情感趣向。 1?伦理型与认知型 2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整体性 《易经》:提出了有机整体的初步图式为中国传统思维奠定了基础 儒家:把自然人性化道家:把人性自然化

1)整体性思维的特点: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 2)整体的基本范畴:“道”、“气”、“太极”、“理” 3)整体的基本要素:“阴阳”、“五行”、“八卦” 整体思维的目标:主客一体实现“尽善尽美”的整体和谐境界 整体思维的结构:二元结构一一阴阳T中庸、兼顾、联系、对应、对称、对立 阴阳鱼太极图:体现整体圆融和会、阴阳互补、和谐平衡、相反相成、相灭相生、互为因果的 中国辩证思维方式 比较:中国的“元气说” VS.西方的“原子论” “元气说”一整体性思维方式:横向铺开 “原子论”一分析性思维方式: 西方思维方式一一分析性 柏拉图之前:类似中国的“天人合一”整体观 柏拉图:首先提出了“主客二分”的思想 十五世纪下半叶以后:分门别类,分析解剖 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 笛卡儿:开创西方近代哲学,以“主客二分”为原则 分析性思维的特点:区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灵魂与肉体、现象与本质,分析、研究这个二元世界 分析性思维的两个层次:1.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分门别类研究 2.以完整而非孤立、变化而非静止、全面而非片面、相对而非绝对的

高一作文:论中西文化差异作文1000字

论中西文化差异 当传统国学文化与西方文化相遇,当圣诞节与春节“撞车”,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越来越趋向于欣赏西方文化。如今,“崇洋媚外”已成为一种风尚;“抨击传统文化,赞赏西方文化“似乎是文学家教育家津津乐道的话题;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出国接受国外的教育……我不得不思索,难道中华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真的比不上西方文化吗? 其实不然。中西方文化的起源不同,二者追求的信仰也不一样。我们的东方文化受到佛教、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思想和老子的道教思想影响深远,主要追求精神的超脱,追求礼孝忠义,注重个人修养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他们拥有平等、自由和开放的观念,追求个人权利以及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因此,中西方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文化教育方面,中西方各领风骚。传统国学文化深受儒家影响,中国的教育也注重于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注重基础教育和因材施教。虽说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我国的教育方式。考试是对学生在某个阶段学习效果的检验。应试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和独立自主能力。而在西方,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都很注重培养一个人的动手和实践能力。曾经有一个二年级的中国孩子,随父母去美国读小学,它的教师告诉他父母说:“我可以告诉你,六年级以前,他们的数学不用学了!” 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人们性格修养不同。中国人热

情好客,关心和询问别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是一种有礼貌,有修养的表现。人们一般见面都喜欢相互寒暄:“你吃饭了吗?”“最近过得怎么样?”而西方人喜欢尊重他人隐私,所以才以谈论天气,生活来避免尴尬。中国人提倡默默无闻和无私奉献精神,以集体利益为重,个人利益为轻,崇尚助人为乐和不求回报。但是西方人的自我中心意识很强,他们个人荣誉感极强,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且推崇个人奋斗,强调多劳多得。 传统国学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漫步在历史的长廊中,我们可以细细品味抒写美的爱情,反映现实生活的《诗经》。穿越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宴,我们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伟大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如同满天繁星般璀璨,是每个民族都可望不可及的。传统国学文化是华夏子女的历史财富,是我国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学会珍惜。 面对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当外来文化“入侵”时,我们应当取之精华,采取谦虚,不卑不亢的态度。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则需要总结提炼其精华,推崇提倡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才能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

影响幸福感因素排序

影响幸福感因素排序 (1)健康的心理和身体以及家庭和睦直接影响着百姓的幸福感,心理和和身体越健康,越有机会接触新事物,越有能力和活力去创造新生活。家不仅仅是人们温馨的港湾,还是人们爱的发源地,和睦的家庭,家庭成员才有更充足的精力去为家庭拼搏,有更多的心情去进行家庭活动。因此,健康的心理和身体以及家庭和睦对居民的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地位。 (2)收入的高低也会直接影响百姓幸福指数,收入越高,幸福感越强烈。幸福感较低的居民,往往是那些收入不高或者是对自己的收入不满意的人群。而收入水平较高的人群,由于其物质生活和个人价值实现程度相对较高,则其幸福指数总体相对高一些。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幸福感也呈阶梯式增长,这就充分体现了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性。 (3)不同年龄的人群其幸福感有着显著的差异。其中幸福感相对最低的人群主要是31~45年龄段的居民,此年龄段正面临子女教育、老人赡养、事业发展等各方面的问题,生活、工作压力过大,且对自身的期望要求较高,导致身心疲惫,这是其幸福指数不高的最主要因素。而60岁以上年龄段的人群幸福感最高,18-30岁之间的次之。 (4)女性的幸福指数略高于男性,大多数女性在家庭承担着主内的角色,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家庭,主要从家庭成员身上获得幸福感;而男性更关注收入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且社会压力较大。因此,女性对生活的满意度、积极情感的体验较男性强,故其幸福感要高于男性。 (5)幸福感较强的是政府人员、在校学生,幸福感较弱的职业是个体户,普通居民,企业职员及其他。前者有固定收入,职业稳定性较强,社会地位高,有着完善的社会保险,这些方面都优于其他职业,进而增加了他们的幸福感。在校学生对社会上所发生的各方面的压力还没有太多机会体会,故其幸福感较高。而对于幸福感较低的相关职业,如何提高这部分人对幸福的基本需求,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都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浅谈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1)

教育学院 专科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浅谈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系别:外语系 专业:应用英语 年级班级: 11F应用英语班 学号: 110338F01018 学生:慧 指导教师:卡梨职称:讲师

教育学院 专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课题名称:浅谈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 系别外语系 专业应用英语 班级应用英语班 学号110338F01018 慧 指导教师(签名)__________ 年月日 教研室主任(签名)_________ 年月日 年月日

论文任务书

目录 浅谈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 (4) 中文摘要 (4) 关键词 (4) Abstract (5) Key words (5) 一、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起源与形成的差异 (6) 二、中西方传统节日习俗的差异 (7) 2、1中国主要传统节日的习俗 (8) 2、2西方主要传统节日的习俗 (9) 三、中西方传统节日的相互交融 (10) 四、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 (13)

浅谈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 摘要 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历史产物,无论是在有着五千多年悠长历史的中国还是在新生的美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都显示出相通之处,大多数传统节日都源自于人们在农业生产生活中对丰收的期盼、对天地神灵和自然的崇拜、以及对历史人物的祭奠等等。传统节日在长期的演变和发展中,已经成为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透过传统节日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精神。同时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存在着各个方面的差异,传统节日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项,而中西节日文化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节日文化博大精深,各国的节日风俗是约定俗成的,有着各自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本文从两国传统节日中有着相似文化涵的节日出发,探讨这些传统节日在起源、节日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并分析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从而折射出两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另外本文也探讨了中西方传统节日的相互融合。 关键词:根源传统节日中西文化差异相互融合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影响

受到自然、社会、人文等因素的影响,中西方思维模式存在显著差异。这些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会造成不同的表达和言语方式、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 (一)思维方式的差异形成不同的表达和言语方式 思维方式的差异首先造成的就是言语方式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在信息传达上,中国人习惯于形象思维和联想,为了使文章生动、形象,经常使用丰富的形容词和比喻,而且,在切入正题之前往往还要进行很多铺垫。而对于西方人来讲,这种做法只会减弱信息传播的效果,而且往往被认为是空洞和夸大其词。因为西方的写作风格,特别是英语的写作,比较注重逻辑的紧密和事实的陈述,一般来讲比较低调,即使是一些名人的著名演讲,也没有很多华丽的词藻。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形成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西方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最明显的不同就是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区别。中国人由于采取整体优先与和谐至上的思维定势,因而认同集体主义,在中国人的社会氛围中,祥和、安宁、合作、顺从始终占主导地位。西方人由于主要采取分析思维与求异思维来看待事物,因而往往看到的是事物的对立面,他们更注重个人的存在,个人的价值和自我的实现。西方的民主思想就是建立在这样的思维基础上,人们不崇信集体也不崇信任何权威,而认为不论是集体还是权威都是由契约形成的,个人的权力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别人对自己的关心爱护有可能被认为是对自己自由的干涉。此外,中西方在对待科学的态度也是不同的,西方人从总体来说相信那些经过分析方法证明的东西,他们相信科学实验、相信问卷调查结果,而不轻易相信经验和直觉,对于中医学他们可能感到比较神奇,出于冒险和刺激心理,有些人可能会接受如针灸和汤药等中医疗法,但是多数人并不认同中医。 (三)思维方式的差异形成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 中西方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而导致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的差异。西方人习惯于竞争,喜欢表现白我,崇尚冒险、刺激、新颖、花哨,而中国人则往往觉得西方人的这些表现过于张扬,为人肤浅。中国人由于注重整体优先的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时往往不分你我,工作一起干,吃饭付费往往是抢着付钱,而西方人则是明确地分清是非和你我,彼此之问保密隐私并不认为是不信任,相反,像中国人那样随便打听别人的收入、年龄和私生活,反而会被认为是极不礼貌的行为。总之,由于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中西方人在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上的差异比比皆是,不一而足。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西方交流的逐渐增多,中国人和西方人之问的差距也在逐步减少,中国文化正在大量吸收外来文化和西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而西方人到中国来之后也能“入乡随俗”。

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管理文化的比较

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管理文化的比较 不同的文化没有优劣,但是相互之间必有差异。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而西方文化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文化重和谐统一,西方文化重分别和对抗。 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精神,激励人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人实现人的价值。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精神,激励人们维护整体利益,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中国长期统一与中华文化中刚健自强、以和为贵的基本精神是分不开的。这种精神,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不断前进,坚持与内部的恶劣势力和外来的侵略压迫作不屈不挠的斗争。 但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明显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轻个体,只强调个人义务和道德人格的独立性,而不重视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也带来许多消极的影响,表现在教育领域,只有身份较低的人才去学习自然科学;表现在中国科技领域是导致中国科技的落后。 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度使得中国管理文化注重讲集中,求统一,以

整体性的宏观管理为主。同时,地理的阻隔,封闭的状态造成了思想上的保守,缺乏挑战意识。但是,疆土的封闭也造就了中国人强大的“向心力”,中国人强烈的民族意识与眷恋国土的情怀,使得我国今日的管理文化也体现出管理文化中的团队精神。 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多数为三面或两面临海型,再加上人们对原始土地的开发,使得西方国家对外交通和对内交通都很发达。这样的地理环境下使其更加崇尚管理的精打细作,即所谓的微观管理而不太重视宏观管理。西方国家从其建立之初就有强烈的对外扩张的欲望以及在原始的土地开发上彼此强烈的竞争意识。 以农耕经济为主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主张和平自守的内敛型文化。这种农业文化心态体现在管理文化上有以下特点:首先,等级制度与以民为本相结合。尽管今天的社会制度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是专制主义的管理体制在今天的组织中体现尤为明显,强调绝对服从,抹煞个性、强调统一,忽视下级向上级的反馈。同时,中国农业社会的统治者也较早的认识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贵君轻”等民本主义对中国管理的重要性。这种等级制度与以民为本的制度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构成了中国管理思想的基础。其次,狭义的中庸之道。周而复始的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成了中国人力求稳定、少走极端、和反对冒险的中庸精神。表现在管理上则力求使事物保持稳定、协调、平衡,这就构成了中国管理文化的标准和规范。

浅谈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 (1)

广西教育学院 专科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浅谈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系别:外语系 专业:应用英语 年级班级:11F应用英语班 学号:110338F01018 学生姓名:杨慧 指导教师:冯卡梨职称:讲师

广西教育学院 专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课题名称:浅谈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 系别外语系 专业应用英语 班级应用英语班 学号110338F01018 姓名杨慧 指导教师(签名)__________ 年月日 教研室主任(签名)_________ 年月日 年月日

论文任务书

目录 浅谈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 (4) 中文摘要 (4) 关键词 (4) Abstract (5) Key words (5) 一、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起源与形成的差异 (6) 二、中西方传统节日习俗的差异 (7) 2、1中国主要传统节日的习俗 (8) 2、2西方主要传统节日的习俗 (9) 三、中西方传统节日的相互交融 (10) 四、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浅谈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 摘要 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历史产物,无论是在有着五千多年悠长历史的中国还是在新生的美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都显示出相通之处,大多数传统节日都源自于人们在农业生产生活中对丰收的期盼、对天地神灵和自然的崇拜、以及对历史人物的祭奠等等。传统节日在长期的演变和发展中,已经成为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透过传统节日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精神。同时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存在着各个方面的差异,传统节日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项,而中西节日文化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节日文化博大精深,各国的节日风俗是约定俗成的,有着各自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本文从两国传统节日中有着相似文化内涵的节日出发,探讨这些传统节日在起源、节日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并分析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从而折射出两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另外本文也探讨了中西方传统节日的相互融合。 关键词:根源传统节日中西文化差异相互融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