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全球化背景下的新空间——众声喧哗的“大数据”

全球化背景下的新空间——众声喧哗的“大数据”

2013年第6期

[中图分类号]

G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22(2013)06—0039-2热点透视Focus全球化背景下的新空间

———众声喧哗的“大数据”

□董小玉温如慧

【内容提要】全球化背景催生了“大数据”新空间,

大数据正在改变着现实世界和人们的思维方式。对媒体来说,它既是富矿,蕴藏着丰富资源;又是深坑,聚集着污泥渣滓。一方面,它将为媒体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影响媒介生态,改变传媒格局。另一方面,它有着巨大的破坏力和解构力,呼唤着媒体切实承担起社会责任。在大数据时代,媒体要当好社会舆论的监督者、引领者和驾驭者,从而成为时代的建设者。

【关键词】大数据;媒介生态;新闻生产【作者简介】董小玉,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温如慧,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硕士生。

我们已经进入全球化背景下的大数据时代。大数据以它海量的动态信息、多样的数据类型、快捷的更新速度、多元的传播渠道等特征,开始成为继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之后的重要媒介业务形态。正如牛津大学教授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的引言中所说:“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就像望远镜让我们能够感受宇宙,显微镜让我们能够观察微生物一样,大数据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成为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而更多的改变正蓄势待发。”

就大数据时代媒体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问题,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院长董小玉教授(简称“董”)与硕士研究生温如慧(简称“温”)进行了一场对话。

一切都将被自动记录,一切都可转化成数据

温:董教授,“大数据”是当今一个流行词语,有的媒体

甚至将2013年称为“大数据元年”。中国大数据峰会于2013年10月18日在北京召开,会议主题是:拥抱大数据时代。请您分析大数据产生的背景。

董:“大数据”概念发源于美国。早在1980年,阿尔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热情赞颂大数据为“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2009年,大数据就已成为互联网行业的流行词语。直到2011年,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发布研究报告,宣称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从此“大数据”概念风靡于各个行业。麦肯锡全球数据分析研究所认为,大数据是指大小超出了典型数据库软件收集、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集。

在全球化背景下,物联网、互联网、新媒体、云计算的迅速发展,是大数据产生的时代背景。目前,物联网高速发展,为大量数据提供了来源;互联网、新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发展迅猛,在网页上或手机上敲击的每个数据,都将被自动记

录下来;云计算则为数据提供了存储和访问的渠道。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使全球数据呈指数级增长,信息爆炸愈演愈

烈。当数据积累达到一定数量时,量变引起质变,从而产生了大数据。对海量数据的精准分析和深度挖掘,构成了大数据技术。

温:大数据技术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您刚才提到,社交媒体也在助推大数据的发展,具体情况是什么?

董: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信息传播渠道主要是个人的关系网络,一个用户关注另一个用户,而这个用户又是其他用户的粉丝,如此构成的关系网不仅覆盖面广,而且也使信息呈裂变式传播。微博是典型的社交媒体,用户在微博上抒写心情、发表观点、转载文字、发布视频和照片等,都将通过这个关系网络实现最大限度的传播。目前,中国微博用户超过5亿,每天发布微博一亿多条。这些来自个体的信息都将转化为海量数据,记录着每个用户的关注对象、使用习惯、消费方式等。只要进入社交媒体平台,一切都将被自动记录,一切都将被数字化,这是大数据时代的核心理念。

既是媒体的富矿,也是媒体的深坑

温:势不可挡的大数据浪潮,席卷社会各个行业。有人说,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将到来,移动互

联网和大数据有望成为中国经济新一轮快速发展的关键推动力。那么,您认为如何让大数据充分发挥作用,成为媒体未来发展的有力支撑呢?

董:当今社会,大数据已经成为一种资源,它的战略意义在于掌握大量信息,提高数据的加工分析能力,从而实现数据的增值。对于媒体来说,大数据既是富矿,也是深坑,它将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传媒行业,影响媒介生态与传媒格局。

在内容生产环节,依靠大数据技术,由机器报道新闻已经显露端倪。比如2011年美国公司Narrative通过运用

39

■2013年第6期

热点透视Focus

NarrativeScience算法,收集相关信息数据,写出大约40万篇关于少年棒球联盟的新闻报道。目前,机器报道只局限于体育新闻和经济新闻,但新闻采访写作这个一直被“人”垄断的领域,已经受到机器的入侵。

在新闻流通环节,通过抓取用户数据,可以把握受众的聚焦点。深入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阅读习惯,注意把握受众在新闻活动中的态度、热度和敏感度,可以有针对性地向用户推送新闻内容,巩固现有受众,挖掘潜在受众,提高受众对媒体的胶合度。

在受众反馈环节,通过深入分析用户行为,可以准确获取用户的意见,为媒体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比如,美国著名的奈飞公司通过分析用户数据,发现《纸牌屋》的网络点击率很高,还发现导演大卫·芬奇和奥斯卡奖得主凯文·史派西的电影受欢迎程度高,因此奈飞公司将这三项条件结合起来,翻拍《纸牌屋》并取得巨大成功。实现这些积极影响的前提,是媒体占有的数据真实、可靠、准确、值得信赖。

温:由机器写出的新闻报道,可以称作“数据新闻”。这种新闻生产方式是跨学科、跨领域的,需要新的思维方式和多种技能作支撑。您认为数据新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未来发展潜力如何?

董:我认为,数据新闻的主要特点是“让数据发声”,以数据为中心,紧密围绕数据进行新闻报道。新闻工作者运用相关技术,挖掘、获取和分析有效数据,剔除冗余、重复和无用的信息,从而获得新闻线索,选择报道角度,可视化地呈现数据。在表现形式上,数据新闻通常运用可视化技术,以信息图表的形式发布新闻。它能化繁为简,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趣味性,符合视觉传播时代用户的阅读习惯。在报道重点上,它以呈现问题为主,而较少解释问题,可以提示新闻要点、解析事件进程、揭示各类关系、展现分布状况等。在生产流程上,它依托海量数据,更加考验新闻工作者的数据加工处理能力。

我认为数据新闻发展潜力很大,因为它是媒体适应大数据时代的一种新闻生产方式。外国一些媒体如《卫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已经进行数据新闻报道实践;从事数据新闻报道的记者,也在网上创建数据驱动新闻网站和数据新闻博客等平台,以交流分享经验。相对而言,我国对数据新闻的运用才刚起步,目前只有新浪、网易、搜狐等网站分别设置“图解新闻”“数读”“数字之道”等栏目,传统媒体的尝试还比较少。

承担社会责任,

避免掉进深坑温:

我们知道,技术的进步能够改变人们生活、工作及思维方式。在传播技术领域,印刷技术之于报纸杂志,影视技术之于娱乐消遣,网络技术之于海量信息,都给人们带来深刻的影响。您认为大数据技术将给人们带来什么?传媒行业将会如何应对?

董:风起云涌的大数据浪潮,其实也隐藏着险滩暗礁。因此,当我们津津乐道大数据的光明前景时,也要保持清醒和警惕,避免掉进大数据的深坑,被它裹挟甚至淹没。

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大数据时代,人们的一切都将被自动记录,一切都可转化成数据。而这些数据上传至云计

算,将被自动保存。换句话说,人们时刻暴露在“第三只眼”下,淘宝网监测着人们的消费习惯,百度网监视着人们的网页浏览情况。更可怕的是,微博和微信这些社交媒体,似乎知道人们关注的对象,甚至能够预测人们的想法。人们成为一个个“透明体”,几乎没有隐私可言。因而,大数据容易引起隐私权、肖像权、名誉权等纠纷。

大数据的短板十分明显。海量信息中充斥着大量假新闻、假材料和假数据。同时,由于信息量的巨大和获取的便捷,容易滋生新闻从业人员的惰性,使他们依赖电脑找线索,热衷于从论坛、微博、贴吧中“淘新闻”,导致新闻内容的同质化、单一化和肤浅化。他们会放弃从现实生活中挖掘新闻资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思想深度,从而出现“鼠标记者”。实际上,独家新闻和深度报道都离不开深入现场,不管信息技术如何发展,真实、鲜活、生动的内容始终来自现场。鲜活的语言也来自生活,一旦陷入大数据的深坑,就难以展示自己的个性化语言,失去独特的风格。

大数据带来的最大改变,将体现在思维方式层面。大数据时代,人们将关注“是什么”,而不再追问“为什么”。也就是说,人们放弃了对因果关系的探索,只关注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比如谷歌通过人们在网上的搜索记录,完成对流感疫情的预测。这时候,人们关注的只是网络搜索与流感疫情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呈现这种关系的原因。面对海量数据,如果只是熟练运用技术去抓取、挖掘、分析数据、获得信息,那么人们将会蜕变成只知道进行简单工作的“蚁族”,思想也将逐渐弱化与矮化,真正成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直盯数据库”的蛀虫。

温:大数据容易造成信息泛滥,这也给媒体带来新的挑战。您认为,在大数据时代,媒体应该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董:打开大数据的潘多拉魔盒,人们会惊艳于它所蕴藏的巨大发展潜力,但也会被它带来的破坏力所困扰。正如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所说:“大数据时代人类被绑架到一个无隐私的真空世界,未来也可能会爆发数据垄断危机,催生出形形色色的数据弱势群体,可能产生一种新的工业污染———大数据污染。”

大数据将逐渐成为影响人们精神生活质量的新空间,其影响范围随着信息技术和能源技术的发展还将继续延伸。为此,我们需要思考如何保持主流媒体话语空间的权威性、思想性和主导性,如何扎实推进新媒体话语空间的时效性、准确性和互动性,如何确保数据空间的安全性、多元性和准确性。

媒体作为社会信息的传递者和把关者,应该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一是当好大数据的监督者,督促数据的合理挖掘和合法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护个人隐私不被滥用、公开与传播;二是当好大数据的引领者,弘扬人文精神,坚持正确导向,引导公众深入思考,不要被随手可得的信息所左右;三是当好大数据的驾驭者,合理利用大数据,从富矿中淘宝,关注热点话题,获取有价值的内容。让数据说话,媒体就能更加公正和客观,也就能更加接近事实的真相。

总而言之,在大数据时代,媒体在关注热点、焦点、难点问题时,要保持清醒,正确把握时、度、效,传递正能量,勇于担当社会责任,成为时代的建设者。■

40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