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当代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论文word

当代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论文word

当代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论文word
当代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论文word

当代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

摘要:新农村建设要求全社会参与,其中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大学生是生力军和有效补充。认为大学生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遵循以农民为主体、政府为主导,以农村农民需求为导向,志愿参与建设,参与方式灵活多样,本土返乡参与建设等5个原则;阐述了高校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两个群体参与新农村建设不同的路径选择,分析了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制约因素,提出通过建立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服务机制,完善激励政策,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设置,拓展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品牌项目等措施以促进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新农村建设;路径选择;长效机制;制约因素

Choice of Path for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bstract It is required that the whole society is involv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among which government is the dorminant factor, farmers are the main body and the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effective supplementary forces. This paper proposes five principles on college students’participation in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such as farmers are the main body and government is the dorminant factor, farmer’s need is the first consideration, voluntary participation in such construction is necessary and flexible participated methods and contruction by native-returnees are required. Based on the illustration of different choices of path by both graduates and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several restraints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on how to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 establishing service mechanism of college student ’s participating in new rural construction, perfecting incentive policy , reforming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adjusting speciality setting and expanding the brand programs.

Key words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 choice of path ; long-term measure ; restraints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高等学校也应积极组织大学生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大学生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和有效补充,怎样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本文将综合考虑大学生的参与原则、参与路径选择以及制约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因素,探讨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措施和保障,以期促进大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一、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原则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面向新世纪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集中体现。新农村建设,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全社会参与,这是我们必须确立的一个重要原则。大学生群体参与新农村建设,必须明确自身定位

和角色,遵守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原则[1]

,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有作为。

1.以农民为主体、政府为主导的原则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尊重农民、依靠农民、发挥农民的集体智慧,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是建设新农村、管理新农村的主体。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现代农业离不开有知识、有技术、懂管理、会经营的大学生的参与。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是决定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首先,必须把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利益主体,其他参与人员、机构要以农民的意愿进行帮扶、带动和支持;其次,必须把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行为主体,各级政府、部门不能行政方式包办代替,可以提供指导和服务,让农民自愿选择合适的方式、措施和内容,建设自己的家园。而各级政府要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和支持,围绕改善

公共卫生环境、规划编制、项目争取等重大事项,加大政府主导力度。

2.以农村农民需求为导向的原则

农业、农村、农民的需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导向。当前农业、农村严重短缺的人才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职业教育师资结构性矛盾突出,教师队伍急需充实;新农村建设需要发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外向农业等,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人才;加强农村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建设需要的专业医学人才匮乏;新农村建设需要的环保、建设、规划、文化等技术人才;乡镇、行政村的管理人才;农民自身文化科技素质的提高需求,这些在新农村建设中急需的人才问题,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有选择、有重点地引进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去,为新农村建设解决问题,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造成新的人才资源浪费。

3.志愿参与建设的原则

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去,既要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加大调控整合的力度,有组织的选派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去,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更要充分尊重、依靠、信任大学生,以志愿、自愿为主参与新农村建设。要把国家宏观调控和大学生的志愿行动有机结合起来。大学生愿不愿意到农村工作,原因复杂,个体情况也有差异,要正面引导,不能简单地归究为大学生个人原因,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情况不能与高校办学效果挂钩。新农村建设必须发挥全社会的力量,动员全党上下参与,必须坚持整合志愿参与建设原则,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4.参与方式灵活多样的原则

高校大学生可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去,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应强调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参与服务方式多样,如到农村创业,到农村就业,参与项目开发,参与技术指导,协助工作等方式;服务时间灵活,既欢迎高校毕业生长期扎根,也欢迎高校毕业生短期支持,可以半年、一年、两年,也可以三年、五年,可以由参与者自愿选择;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不拘泥形式,不强求一

律,充分保护高校毕业生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情,体现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5.本土返乡参与建设的原则

高校在就业工作中,鼓励毕业生回生源地参与家乡新农村建设,从以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践来看,毕业生回原籍工作的成效更为显著。毕业生回原籍工作一方面可以切实解决其在农村工作中遇到的生活不便等各种困难;另一方面,因为熟悉家乡情况,便于更快地进入工作角色,打开工作局面,所以“村官”等一些工作更适合本籍人士担任。大学生返回原籍工作,从根本上推动全社会形成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新观念。同时,高校引导毕业生回原籍农村工作,是一种回报家乡父老、感恩教育的体现。

二、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路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艰巨而又富于挑战性的工作,是国家实施“建设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大学生选择参与新农村建设将为农村输送大量的“新鲜血液”,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智力支撑,有助于提升农村工作的整体水平,而且拓展大学生就业的渠道,为大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新舞台,政府、高校为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多的路径选择。

1.高校毕业生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

(1)“西部计划”。

是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中组部、人事部于2003年根据国务院有关要求共同组织实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从2003年开始,采取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普通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从事为期1~2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以及青年中心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大学生可以自愿选择支教、支医、支农、基层青年工作、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基层人民法院、基层检察院、基层法律援助、开发性

金融服务、农村平安建设服务和灾后重建服务专项,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服务期满后,鼓励其扎根基层,或者自主择业和流动就业,并在其考研、就业、报考公务员方面给予一定政策支持。“西部计划”给许多高校毕业生志愿选择服务新农村建设,推动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多元化,为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提供路径对接,广东团省委联合省内有关部门积极行动,采取有效措施,广泛发动广东大学毕业生到

西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

(2)“三支一扶”计划。

2006年中组部、人事部等八部门下发《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以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统一派遣的方式,为期5年,每年招募2万名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主要安排到乡镇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服务期限为2~3年。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渠道;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志愿服务农村、服务农业、服务基层,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改善农村落后医疗卫生,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三支一扶”支农服务将为大学生未来的升学、就业与创业提供方方面面的支持与扶助,是

当代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和回报社会的现实途径[3]

。广东省高校大学生积

极参与“三支一扶”计划,主要到广东50个山区县及东西两翼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

(3)大学生“村官”计划。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担任“村官”,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此事具有长远战略意义。”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大学生“村官”从无到有,经历了探索阶段、试验阶段到全面发展阶段,是指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毕业生到农村(含社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村“两委”职务。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会同教育、财政、人保部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座谈会,部署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一个全面发展阶段,为毕业生到新农村去提供了重要路径。李源潮部长回信给“村官”时就指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批有科学思想、知识和技能的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保证党和人民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也需要培养大批经受过基层特别是农村艰苦环境锻炼、与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后备干部人才;大学生到农村去,是时代的呼唤,是农民的期盼,也是党对当代大

学生的殷切期望。”[4]

大学生“村官”计划,有助于改善农村“两

委”的知识结构,有助于提高“两委”管理能力,为新农村民主管理、科学发展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

2.在校大学生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

(1)“三下乡”活动。

20世纪80年代初,团中央首次号召全国大学生在暑期开展“下乡”活动。1996年12月,中央宣传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通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下乡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在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富裕、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农村管理民主、村容整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新农村建设不单是农民的事情,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大学生参与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农情、民情,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也有利于他们培养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高校应按照自身特点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组织实践服务团、科技兴农服务团、灾后重建服务团、医疗卫生服务团、支教服务团、文化宣传服务团。把“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展大学生综合质、加强大学生骨干培养的工作规划,构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途径和大学生服

务社会的新渠道[5]

(2)“信息直通车”行动。

信息技术能带动了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如何发挥信息化的作用带动新农村建设,通过互联网把千家万户的农民需求信息进行交流共享是迫切需

要解决的问题。“信息直通车”行动最初是由共青团广东省委联合广东省科技厅组织开展服务新农村的载体,依托科技部门的

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丰富的科技信息资源。“信息直通车”行动以“信息直通千万家,青春奉献新农村”为主题,在村团支部建设信息站,由村团支部书记或团员青年骨干担任信息员,依托省科技厅统一开发的信息发布平台,形成“村团支部与信息站一体化建设,村团支部书记兼任信息员”的创新模式,在校大学生可发挥科技优势,通过团组织融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去。

(3)“信“科技进村入户”工程。

省农业厅联合农业高校,利用假期组织回乡大学生开展了“服务到农村,科技进农家”为主题的农业科技下乡活动。高校充分利用资源,搭建支撑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进农家”下乡活动。一是送良种良法。将高校优良的种子种苗、实用的农药肥料等农用物资以及科学的种养殖技术传送到农村送到农民。二是开展政策宣讲。开展政策法规宣讲,介绍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发展蓝图以及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举措;讲授法律法规知识,引导参与新农村建设。三是开展“三农”调研。为家乡村容村貌、文化娱乐、劳动力转移等方面提出建议。四是开展农技宣讲。开展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禽流感防治、水产养殖、绿色农业等知识讲座,以及荔枝、脐橙等果树修剪示范,推动科技转化为生产力。

(4)“千村支农调研”活动。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21世纪初,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发起以大学生为主体,以“关注三农、塑造自我、建设新乡村”为目标,活动地点遍布20余省市农村地区的“大学生支农调研”活动。为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共青团组织高校实施“千校万村服务计划”,发挥大学生人才智力优势,确定1000所左右的高校,重点联系10000个左右的村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奔赴祖国的大江南北、山乡村寨,为广大农村提供短期智力支持,建立起与基层农村长期稳定的密切联系,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和智力支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同时,通过大学生实地调研,为国家出台建设新农村政策提供

参考依据。

三、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广大高校毕业生投身到基层农村创业,广大的高校毕业生也迫切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制约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因素很多,既有主观大学生主观因素,也有观念、环境、政策及经费等客观因

素[6]

1.社会观念有歧视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新观念在农村没有形成,许多家长不理解也不支持孩子回到农村工作,认为这是没出息没能力的表现,大学生“返乡”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全社会要努力营造尊重人才、关心人才、爱护人才的氛围,消除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疑虑。

2.创业环境不完善

由于受到经济条件、自然环境的制约,农村网络通讯、交通等还不够发达,创业环境和生活配套设施较差,办事流程不规范不透明,到农村创业要面临诸多障碍,包括用地、环保、税收等层层审批,融资贷款、人才招聘十分困难等。农村干群文化普遍偏低,沟通、交流常常产生障碍。

3.政策保障不健全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大部分农村现实存在的政策不配套、制度不完善、用工不规范、办事扯皮拖拉等现象,优惠政策往往到农村就无法落实,大学生人生地不熟,往往经不起折腾而放弃。

4.项目经费无保障

在校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缺乏经费支持是影响因素的关键。在校大学生自身是个消费者,参与新农村建设需要一定经费,组织单位高校、接受单位农村和大学生个人都缺乏经费,因此政策要着力解决新农村建设的经费问题。

四、促进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1.建立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服务机制

国家组织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必须探索建立因地制宜的服务机制,以省、自治区、市为单位,实行“统筹规划,统一安排,统一管理、统一考核”的服务长效机制,形成竞争机制,作为选拔人才的依据,更好地为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服务[7]

。第一,建立经费保障制度,国家、学校要建立专项经

费,用于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第二,高校依托团组织系统建立了一套宣传、考核、选拔、招募的机制,通过建立网络平台,与大学生进行交流和联系机制。第三,开展分类指导机制,一是对毕业生通过就业政策调控,引

导他们“返乡”创业、担任“村官”、志愿服务,建立服务考核、分流、提拔机制,解决大学生出路;二是在校大学生按照“三个层次、四个结合”模式推进,分低年级组、高年级和毕业生组,根据各自优势和特点开展。与价值观教育结合,与国情民情教育结合,与专业教育结合,与实践教学结合,建立大学生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程服务机制。

2.完善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

随着党和国家制定的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农村就业政策的落实,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到农村到建功立业。各级政府必须出台激励政策和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如生活待遇、工资报酬和考核评优,进行激励。建立发展机制,如培训激励、选拔激励和学位教育,对服务期满大学生,给予就业政策、公务员录用优惠政策、继续深造攻读学位政策等;建立社保机制,给予养老保险金和医疗保险金政策,引导大学生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发扬自力更生、艰

苦奋斗,返乡依靠自己辛勤劳动建设幸福家园;政府要在有关农村发展、贫困地区问题、新农村政策等领域,组织力量,坚持开展调查研究,探索了一条培养“知农村、懂农村、爱农村”基层干部的良好途径。

3.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设置

新农村建设,人才是关键,建设新农村需要各类高素质的人才。高校必须全面调研新农村对人才需求状况和紧缺程度,根据各类人才需求程度,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因地制宜,强化实践锻炼,达到“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同时,利用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调整专业设置,开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及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相关专业,提高专业设置与新农村建设需求之间的契合度,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文化人才等各类高层次人才,提升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能力。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能不能长期、持续发挥作用,关键是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适应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4.拓展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品牌项目

品牌拓展要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优势,整合资源,创建大学生参与的品牌项目,如“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科技进村入户”工程、“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青春建功新农村行动”“山区计划”“信息直通车”行动等,由大学生志愿者选择到农村去支农、支教、支医、扶贫和就业。拓展品牌项目,一是深化服务内容,如信息、市场、农产品深加工、新农村规划、品种改良等待;二是创新服务形式,从单一服务转变到综合服务,从个体服务到项目服务,长期与短期结合,示范与幅射结合,从服务到合作共建,实现高校和农村“双赢”;三是创新管理机制,充分挖掘资源,发挥组织优势,形成政府促动、企业带动、组织联动、高校互动、学生主动的机制,从机制

上保障新青年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创新参与机制品牌[8]

新农村建设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全社会广泛参与,大学生是生力军和有效补充。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参与原则,符合大学生的角色定位,有助于实现大学生与新农村建设的双向互赢、良性互动,促使广大学生扎根基层,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朱从明.引导毕业生到农村就业要把握四个原则[N].

中国人事报,2006-06-02(6).

[2]何植民,王珂.当代大学生与新农村建设对接路径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24):7654-7657.

[3]杨淑艳.新农村建设需要新时期大学生积极参与[J].

理论前沿,2007(4):42-43.

[4]李源潮.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召开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座谈会鼓励大学生到农村一线干事创业[N].

中国教育报,2008-04-02(8).

[5]薛波,苏晓萍,王莉.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J].

农业科技管理,2008(4):74-76.

[6]戴育滨.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现状调查与研究[J].

教育评论,2008(2):83-86.

[7]罗焰.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意愿及政府扶持政策探讨[J].生产力研究,2009(14):97-98,105.

[8]吕军书.大学生农村创业与新农村建设[J].农业经济,2008(7):16-19.

新农村建设论文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新农村建设论文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发展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摘要: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全面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坚持扎实稳步推进农村产业建设,把产业发展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来抓,这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就能得了成效。阐述了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农村建设必须发展产业,并提出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产业发展;措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管理等方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能全面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坚持扎实稳步推进农村产业建设,把产业发展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来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成效。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不到位。一是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部分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热情不高,存在畏难情绪,照抄照搬规定模式,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对新农村建设存在理解上的误区。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轻视产业规划和生产发展,片面追求修村路,盖新房,对民居设施“穿衣戴帽”等形象工程,忽略了生产发展和乡风文明建设。

2.农村主导产业发展迟缓,农民增收速度慢。大多数新农村建设不注重产业发展规划和项目,致使生产发展没有很好实施。以华坪县为例,着力推进殖业、芒果、茶叶、烤烟、瓜菜、蚕桑、核桃为主的主导产业。但主导产业对大面积辐射作用、带动作用还是不够的,老百姓增收仍然艰难。 3.农民群众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一是在新农村建设实际工作中,群众难发动,思想难统一,行动慢半拍,不积极、不主动,政府热,群众冷的现象普遍存在;二是部分农民存在“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上面拨的款,所有的建设项目资金都是上面扶持安排的,自觉主动地参与性不高,由于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度、质量和效果。 4.新农村建设资金不足。在新农村建设中,资金投入以县为主,资金投入视财力而定,而大多数乡镇财政困难,没有更多的配套资金和投入,而根据新农村建设规划和要求,大多数在设施中涉及农村道、水利、生态能源、教育文体、村庄绿化、医疗卫生、广播电视电信等项目,建设内容多,任务重,在实际推进中,很难圆满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 二、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1.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而产业发展是生产发展的核心内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

新农村建设小论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向全面小康再进一步 穿过岁月的浩浩云烟,走过历史的巨变长廊,我们的祖国一个古老的民族,正满怀信心地创造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努力实现经济增长、国富民强、和谐稳定的目标。展望未来,我们坚信,在肩负着带领亿万人民创造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前景! 党的十八大于11月8日在北京召开,它举世瞩目,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全面回顾,总结过去5年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实践、经验,又对未来五年社会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对新时期、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如何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建设社会主义全面胜利做了高屋建瓴、总揽全局的部署和规划,既深受鼓舞,又催人奋进。 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贯彻党的各项农村政策,让中央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保证粮食安全和农村的稳定。”具体来说,首先要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说道这一点我深有感触,记得上初中那时,村里还没有修公路,上学的路上最怕碰上不好的天气,哪怕是一次小雨也会让道路变得泥泞不堪,十几里的路只能选择徒步。一方面担心路滑一方面又害怕迟到,内心的苦涩与无奈真是无以言表。另外,由于交通不便,少有收购商到我们村来收购农产品,像荔枝、火龙果、芒果这样的农产品没有销路只能滞销。农民辛辛苦苦劳作一年,换来的只是汗水和泪水。初中毕业之后,我到了城镇上学。蓦地发现家乡的变化日新月异。昔日家乡道路拐弯不平,路面颠簸泥泞;看今朝柏油路,风雨无阻路畅通,条条通向幸福村。那新修的柏油路仿佛一条蜿蜒长龙,宽阔平坦,一望无际,像网一样联结着城市和乡村。每当收获的季节一到,就有大量的收购商涌进村来,大货车在公路上排起了长龙,讨价还价的声音此起彼伏,热闹非凡。农民的钱包鼓了,笑容多了,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改变。村里设了宣传橱窗、科技文化活动中心、篮球场和小广场等公共设施。村民不再以打扑克、玩麻将来消磨时光。现在,村民们找到了新的娱乐方式,在广场里扭起了秧歌跳起了舞,四处洋溢着幸福。“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的实施把家乡装扮得日新月异,光艳照人。在医疗卫生方面,实现村村配有卫生所和医生,形成了农民小病不出村,大病有医疗保障的局面;在文化教育方面,中小学教育已经实现了“两免一补”和“双语”教学。一幢幢教学楼、试验楼、住宿楼、图书室拔地而起。每个教室都配有一台崭新的电视机,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远程教育也进入课堂,学生在教室里快乐地学习。由此可见,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发展的命脉,我们国家还要加大力气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及农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 报告中还指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落实到我市来说就是要培育新型农民,优化农业结构,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高效特色农业,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构建“以农兴村、以村养民、以民振农?新格局。就拿我们市来说,以前我们农村土地经营的特点是生产环节原始,对农产品加工、生产资料工业、食品加工业等开展较少,经济效益不明显。再就是农业技术不能普遍推广,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为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文化素质低,难以掌握新技术。由于农村通信相对落后,很多需要及时发布的农业信息,农民不能第一时间获悉,延误时机。另外就是农产品实际价值往往小于市场价值,附加价值小,农民得不到实惠。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提出来以后,许多惠农政策得到落实,比如说科技下乡,让农民掌握科学养殖方法,提高产品产量质量;打造从化特色农业品牌,市里对太平共星沙糖桔、良口胜塘杨梅等5个品牌重点培育,整合资源催生名优品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我

关于农村建设的论文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关于农村建设的论文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浅论文化站在促进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同时也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期望。农村是孕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市场,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大舞台,其发展需要文化,其文化建设离不开乡镇文化站,因此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充分发挥文化站功能,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桥梁和纽带 文化站是农村中唯一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农村文化的前沿阵地,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它肩负着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示范和导向作用,是政府和农村基层群众感情联接的桥梁和纽带。2005年11月中办、国办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同时还具体规定:乡镇综合文化站属于公益事业单位,不得企业化或变相企业化。2006年中央召开的文化工作会议,进一步重申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明确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胡锦涛总书记极为关心和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在多次讲话中强调构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的重要意义,把建设和谐文化与和谐政治、和谐经济、和谐社会放在全党工作重心的同等地位。江苏省建设文化强省,泰州兴化市建设文化兴化,

我镇也制定了建设文化张郭的规划,乡镇文化站工作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临新的机遇。因此在农村文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找准自己的位置,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的功能和作用。 一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和发展农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权益。我镇文化站建有万册图书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站,健身房、乒乓球室、综合展示厅、老年少儿活动室、棋牌室等场所全年免费向群众开放。 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文化站有8个群众团体,青年志愿者艺术团全年有五六次演出活动,戏剧票友联谊会、民乐队月月有聚会,体育健身协会天天有活动,各季度都有赛事,不仅本镇参加活动的人多了,而且吸引了东台市广山、时堰两镇,以及邻近村镇的文体爱好者前来联谊和进行友谊比赛。 三是发展乡镇特色文化、建设农民精神家园。我镇四个村有传统庙会,文化站着力引导他们发扬精华,摒弃糟粕,使庙会成为群众展演民俗文化活动的场所。我们将“千户手狮”挖掘整理申报了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和发扬了本镇的特色和地方文化韵味。 四是培育农村文化队伍,增强农村文化的自我生长力。重视发现和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引导和扶持多个农民文艺团体,每年都举办各种文化体育健身骨干培训班,使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

新农村建设论文

论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本文如何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应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要通过政治领导,为其发展提出正确的路线方针与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国家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国家应行使好经济职能、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村全面进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 村庄规划不够全面科学,不能有效发挥引领指导作用 有些镇村没有把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对规划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导致规划编制不全面、不科学。一是重中长期规划,轻短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虽然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但新农村分阶段建设的规划还不够明晰具体,对村容村貌建设要达到什么要求、生产发展要达到什么程度、生活宽裕要达到什么水平等,都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二是重局部规划,轻整体规划。有的镇只重视某个村某个点的规划,而对全村甚至全镇新农村规划缺少通盘考虑。同时,有的村规划起点低、水平低、层次低,质量不高,缺乏科学性、指导性。据调查,有的村规划生搬硬套其他村,不能体现自身特色;有的村规划与全县及所在镇的发展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土地使用规划等不相衔接,存在重复建设、投资浪费的隐患;有的村即使有了规划,但由于镇领导的更换和干预,随意变动,不严格执行规划,影响了规划的严肃性;还有不少村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没有考虑,存在“跟着感觉走”的情况,不利于面上实施,导致不少村居只见新楼房、不见新村庄。

研究论文: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

138138 农村研究论文 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 在开展农村文化活动过程中,要切实让农民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角,要善于调动蕴含在民间的“乡土艺术家”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的积极性,活动形式必须灵活多样,为广大农民中所喜闻乐见。这样既可以增强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效果,又可以培植和丰富农村特色文化,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保证新农村文化的进展,促进农村的文化素质涵养。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目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一)总体要求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经济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主要指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三)政治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民民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依法实行自己的民主权利。 (四)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五)社会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建设,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村的义务教

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期实现农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愿望。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国家日益重视乡村文化建设,通过送戏下乡、电影下乡、科技卫生下乡等活动,通过农家书屋、文化大院、乡镇文化站建设,以及讲文明、树新风等活动,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改善了乡村文化发展条件,维护和规范了乡村秩序,有效促进了乡村文化发展。 同时,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需求强烈与供给不足。一方面乡村公共文化活动日趋减少,以前为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庙会、唱戏等民间优秀文化活动逐渐衰弱,而国家主导的送戏下乡、电影下乡等供给数量和质量与农民需求不一致或不能满足需求。另一方面公共文化设施供给不足,传统文化阵地年久失修,正逐步消失。二是组织管理体制不顺。一方面以婚姻、孝道为代表的家庭伦理呈现微幅衰退,礼貌谦让、诚信善良和勤俭持家等社会道德规范急剧滑坡,另一方面封建迷信开始活跃,打麻将、斗地主等赌博之风禁而不止,邪教传播有一定市场。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精编版

关于美丽乡村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 【内容摘要】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重要抓手,是优化农村居住条件、提高农民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生态文明、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结合我县实际,必须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强化农村社会治理,推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和农村人居环境优化,着力打造生产发展、生态宜居、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宜居、宜业、宜游、村美、民富、人和”的美丽乡村,进一步提升崇明生态岛建设品质。打造“美丽乡村”是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需要各项制度的建立健全。 【关键词】制度长效管理美丽乡村建设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号召,为深入推进崇明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提升崇明现代化生态岛建设的内涵和品质,促进生态岛建设上一个新台阶指明了方向。自2007以来,崇明县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总投资累计超过40亿元,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农村的村容村貌大为改观,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公共服务功能得以完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得以改善,农村民主管理水平得以提高,为美丽乡村的后续建设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美丽乡村是一项民心工程,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各项制度的建立健全是工作得到落实的保障,直接影响着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效。下面,笔者就如何加强制度建设,更好地指导和服务于美丽乡村建设谈些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主导有余,其他力量参与不足。美丽乡村建设中,村级规划、决策大多由村委会少数人说了算,乡村建设也主要采取传统的行政动员、运动式方法,这就导致决策规划视野狭窄,市场机制引入不足,社会力量参与不够,尤其是农民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调动和发挥,部分群众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是政府的事,存在“等、看、要”思想,甚至出现“干部热情高,农民冷眼瞧,农民不满意,干部不落好”的情况,农民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二)组织协调有待加强,部门间合力联动不够。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具体实施中,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各职能部门间明显存在合力联动欠缺的现象。如在清理河坡违建行动中,水务局要求禁止河坡一米内种植农作物,防止河坡坍塌,村民提出由上级部门统一种植树木,这样既美观又能防止水土流失。水务局答复这是绿化市容局的职责范围,需要村委会自行与其进行沟通。 (三)重建设轻规划,设计近乎趋同。美丽乡村建设涵盖面广、类别众多、建设周期长,且每个村的实际情况各有差异,这就需要在统一规范管理、建设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一村一品”、“一村一景色”差异设计。然而在建设实践中,各村注重硬件设施建设的多,软件建设少;同质化建设严重,特色化建设不足;。 (四)治理机制长效不足、监督管理有待完善。一是资金问题。虽然目前对农村地区环境管理有专项资金规定,但是只涵盖了河道保洁、农村公路保洁,而对于村级项目后续长效管理、养护资金却未纳入其中,例如:泯沟绿化后,河坡草坪清理杂草费用、太阳能路灯长期维修费用等,增加了村级财政负担和心理负担,使美丽乡村建设由好事变成了坏事。二是监督考核问题。目前对各村的考核的手段仅限于一次性的实地查看及台账资料的翻阅,对“村美”的持续发展缺少长期的跟踪,对“民富、人和”的目标达成难以进行有效的评估。 二、美丽乡村建设要妥善好处理几种关系

【农村文化建设论文参考文献】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农村文化建设论文参考文献】农村文化建 设论文 【企业文化建设】 经济的增长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下面是五度学习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6b9902516.html,分享的农村文化建设论文。供大家参考! 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一、农村文化事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日益富足,农村文化事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呈现出了可喜的发展势头。 1.农村文化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近几年,中国文化建设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强,文化事业经费逐年增加,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比如2004年文化事业费达

113.66亿元,比2003年增加19.63亿元,增长幅度为20.8%。2004年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则达到了8.74元,比2001年增长了 3.04元。最近几年中央和省级财政设立了专项扶持资金,加大对农村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十五”期间前四年对农村文化投入达到98.53亿元,占全国文化事业费比重为27.2%。 2.重大文化工程的顺利实施使为农民服务的公共文化资源总量有了较大增加 实施了重点文化工程,为农民群众服务的文化资源更加丰富。近几年,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了一些有重大影响的文化项目,成为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稳步发展的有效手段。如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对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并通过卫星、互联网和光盘等传输渠道为社会公众服务。该工程实施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1.45亿元,地方累计投入2.5亿元,数字资源量已达到34TB(1TB数据量相当于25册电子图书或926个小时视频节目),依托公共图书馆、县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建成各级分中心和基层服务点4756个;与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合作,共建基层服务点14.6万个,与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合作,共建基层服务点16万个。

新农村建设论文范文大全

新农村建设论文范文大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对于全面建设小康和现代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时代的呼唤,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 一、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性和前瞻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快速发展,国力有了很大增强,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具备了“用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的基础和条件。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实现战略目标的难点是“三农”问题,因此,党和国家在此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没有广大农村的发展和面貌的改变,就没有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已经成为农村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近几年来,农村先后进行了电网改造、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开展了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业“两税”、“两工”、“三提五统”以及乡镇综合改革,全面清理涉农收费,大力减轻了农民负担;全面清理锁定并化解了部分村级债务;实行了种粮、农机补贴和退耕还林补贴等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制度;落实了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发了农村土地经营权证和林权证;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步伐加快,“三通”建设已经稳步实施,扶贫济困、医疗救助、养老统筹等正在积极推行之中。所有这些举措,一方面使我区广大农民分享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另一方面拉开了我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序幕。全党开展的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主题实践活动。紧接着,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是适时的,是符合当前农村工作实际的。因此,我们要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而且是党和国家交给我们地方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农村基层组织及农民的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还要认识到,没有农村稳定持久地发展,就不可能从整体上消除城乡差别和贫富差距,因此只有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会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工业化进程,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国力更加强大,城乡面貌才会发生巨变,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才会蒸蒸日上。 二、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与全面性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也是向下一个更高目标前进的基础和起点。在此意义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狭隘的“新村”或者“村庄”建设,而是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的全面建设。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也不是整齐划一,全面开花的格局。没有经济实力,没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人文环境以及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也不可能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主张阶段论但不唯阶段论,要因地制宜,尊重村民意愿,注重引导,拾遗补缺,加快步伐,以阶段性促全面性,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稳步进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列入各级党和政府的“十一五”发展规划,全国各地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使我们有经验借鉴,有典型引路。我区正处于起步与规划的阶段。“发展是硬道理”,规划是关键,实施是重点。我区的新农村建设目前规划的重点,依然是经济发展的区域化格局。“倾力调结构,全面抓发展”是必经之路。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建立新型的农村产业化体系,应当成为我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从总体来讲,我们要着力于“修好幸福路,建好致富园,建设新农村,奋力奔小康”的进程。在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中,我区可以大体划分为两大区域化经济格局。平丘地区、城区、三峡河谷地带的乡镇(街道),已经形成了柑桔、茶叶两大支柱产业,要抓好产业化建设。西北山区,根据立地条件,主攻柑桔、桑蚕、茶叶、干果、猕猴桃、木本药材为主的农村产业结构。对于村庄建设规划,按照上述两个区域化划分格局,平丘地区、城区和三峡坝区可以根据条件规划居民点(新村),并抓好生态家园建设。其他区域,由于山大人稀,需要在经过一个时期的产业结构调整,实行生态搬迁,扶贫搬迁,形成一定规模和条件后,尊重农民意愿,再适当规划小型、小规模的居民点,并且通过试点再加以推广。当前我们正处于规划与发展之中,要围绕规划和发展来理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摘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对于全面建设小康和现代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时代的呼唤,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城市的发展影响和带动着周边村镇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是亿万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更需要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农村。以村庄整治为切入点,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起点,逐步将新农村建设全面推开。新农村建设对于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新农村时代性前瞻性城市化乡村景观新农村建设 正文: 一、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性和前瞻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快速发展,国力有了很大增强。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具备了“用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的基础和条件。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实现战略目标的难点是“三农”问题,因此,党和国家在此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没有广大农村的发展和面貌的改变,就没有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已经成为农村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近几年来,农村先后进行了电网改造、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开展了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业“两税”、“两工”、“三提五统”以及乡镇综合改革,全面清理涉农收费,大力减轻了农民负担;全面清理锁定并化解了部分村级债务;实行了种粮、农机补贴和退耕还林补贴等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制度;落实了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发了农村土地经营权证和林权证;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步伐加快,“三通”建设已经稳步实施,扶贫济困、医疗救助、养老统筹等正在积极推行之中。所有这些举措,一方面使广大农民分享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另一方面拉开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序幕。全党开展的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主题实践活动。紧接着,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是适时的,是符合当前农村工作实际的。因此,我们要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而且是党和国家交给地方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农村基层组织及农民的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还要认识到,没有农村稳定持久地发展,就不可能从整体上消除城乡差别和贫富差距,因此只有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会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工业化进程,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国力更加强大,城乡面貌才会发生巨变,中国共产党所领导

新农村建设状况调查实践报告论文终稿

新农村建设状况调查 实践报告 调研团队: 文博张海勇 田野汪继良 王超巴贡次仁 次仁德吉 工商管理学院06级5班

2008年2月 小组成员 文博:工商管理学院06级5班2006054526 张海勇:工商管理学院06级5班2006054527 田野:工商管理学院06级5班2006054523 汪纪良:工商管理学院06级5班2006054524 王超:工商管理学院06级5班2006054525 巴贡次仁:工商管理学院06级5班2006054515 次仁德吉:工商管理学院06级5班2006054504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和谐发展成就问题 内容提要: 农业、农村、农民这一问题是政府关心的重点,是学者研究的焦点。中国的改革第一步 源起于“三农”,中国未来的成败,也必将取决于“三农”,这是显而易见的。泱泱大国,农为根本,只有“根本”的问题解决好,才是最彻底的,最有价值的,最革命的。 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第二次飞跃式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统筹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农业的弱质性,人口的众多性,农村地域的广阔性是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特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新农村建设关键在农村和谐,难点在农民增收。近年来在市委、政府及上级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农村经济在粮烟支柱的推动下,基本实现了长足、快速、稳步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但 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以及影响农村稳定和持续繁荣的因素依然很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有许多新的问题和情况亟待解决,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

我们小组就是基于这一历史大背景,在深入了解新农村建设政策以及建设现状的基础 上,从中发现问题,分析、总结、解决问题。通过我们对新农村的教育、人口结构、收入、 生产、就业及培训、道路交通、社会治安福利和医疗、娱乐、党支部和干部队伍的建设等多 方面的调查和分析,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短期的,阶段性的成功,现在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教育、医疗福利、收入、民主建设、道路交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 是我国建设新农村的道路仍然任重道远,我们的压力仍然很大,因为我国的农村人口仍然巨大,许多根本制度上的问题还需要长时间的改进,各种不良现象还需要长时间的引导和纠正。 正文 调研时间:2008年1月23---27日 调研地点:山东省郯城县花园乡 湖南省永州市岚角山镇 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汉冢乡 陕西省咸阳市叱干镇 调研对象:各小组成员所在地的农村 调研的目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 国当前的重大历史任务,但由于各地情况不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会有统一的模式。我们希望通过对农村的实地调查,总结出农村不同类型的人对于新农村建设及发展状况的认识 特点,以供我们参考,及时发现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了解百姓的心声,为扎实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全国各地积极借鉴典型的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和 全面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调研的方法: 我们团队采用最成熟、有效的“调查问卷”的方法,附加以最真实的“走访乡村”、“实

新农村建设论文 农村现代化发展论文

新农村建设论文农村现代化发展论文 面向农村发展自学考试困难及对策 提要新农村建设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和国家现代化至关重要的战略,建设新农村必须农村教育事业先行。自学考试面向农村发展具有独特的优势,因而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历史使命。本文主要讨论自学考试面向农村发展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和解决对策。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自学考试;对策 自2004年开始,“三农问题”连续成为每年的党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为我国破解“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是要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农村教育事业先行,而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开放高等教育形式——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新农村建设中将具有重要的历史战略使命。 一、自学考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战略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个重要内容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当前,我国农村经济正处在关键的发展阶段,过去的基于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的农业发展模式,具有“低、小、散”的特征,农业生产率低下,而发展集约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未来农业发展趋势,也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提条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必须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使他们转变为新型农民。但是,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普遍较低:一是农民文化基础总体较差。我国5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比不到15%,初中文化程度占比接近一半,小学及以下占比30%,其中文盲约占5%;二是农民科技素质总体较差。大部分农民没有接受过现代科技基本知识学习培训,无一技之长。据统计,我国农村劳动力接受过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的占比不到10%;三是农民思想观念比较保守落后,小富即安,缺乏创业创新精神,习惯于传统的小农耕种作业方式,新技术、新产业等接受与普及速度较低;四是农村留守劳动力层次进一步恶化。我国改革开放后,随着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我国民工潮开始涌现,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经济发达地区。这些流出的农村劳动力往往都是农村中文化科技素质相对较高的,这对于留守农村的劳动力总体层次更是雪上加霜,使农村劳动力水平进一步恶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破解我国“三农问题”,关键在于提高农民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文化素质,使他们转变为新型农民;打造新型农民,必须农村教育事业先行,面向农村大力加快发展各类农村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近年来,党中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措施毕业论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措施毕 业论文 目录 内容摘要 (2) 一、新农村建设背景 (4) 二、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4) (一)投入严重不足 (4) (二)人才流失严重 (5) (三)农民平等权利得不到保障 (5) (四)人口增加,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 (6) 三、我国农村发展中存在一系列问题的原因 (6) (一)体制上的原因 (7) (二)改革的负面影响 (7) (三)基层党组织领导不力,作用发挥不够 (7)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思路 (8) (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 (8) (二)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保护农民权益,增加农民收入 (9) (三)改革农村人才机制,充分发挥农村现有人才资源的作用 (9) 参考文献 (10)

内容摘要 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报告中,温总理再次强调了这项任务。那么,怎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呢?笔者认为,一是找问题——找出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二是查“病因”——为何存在这些问题;最后才是“开药方”——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建设新农村的具体规划。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措施 [内容提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必须充分认识其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地涌现出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发展模式,梳理,研究和思考这些模式的发展,必须对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有益的借鉴。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做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村文化产业概论》课程论文

《农村文化产业概论》课程论文题目:农村文化产业化发展道路 姓名:包三平

农村文化产业化发展道路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

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对于全面建设小康和现代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时代的呼唤,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一、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性和前瞻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快速发展,国力有了很大增强,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具备了“用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的基础和条件。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实现战略目标的难点是“三农”问题,因此,党和国家在此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没有广大农村的发展和面貌的改变,就没有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已经成为农村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近几年来,农村先后进行了电网改造、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开展了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业“两税”、“两工”、“三提五统”以及乡镇综合改革,全面清理涉农收费,大力减轻了农民负担;全面清理锁定并化解了部分村级债务;实行了种粮、农机补贴和退耕还林补贴等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制度;落实了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发了农村土地经营权证和林权证;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步伐加快,“三通”建设已经稳步实施,扶贫济困、医疗救助、养老统筹等正在积极推行之中。全党开展的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主题实践活动。紧接着,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是适时的,是符合当前农村工作实际的。因此,我们要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而且是党和国家交给我们地方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农村基层组织及农民的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还要认识到,没有农村稳定持久地发展,就不可能从整体上消除城乡差别和贫富差距,因此只有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会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工业化进程,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国力更加强大,城乡面貌才会发生巨变,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才会蒸蒸日上。 二、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与全面性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也是向下一个更高目标前进的基础和起点。在此意义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狭隘的“新村”或者“村庄”建设,而是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的全面建设。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也不是整齐划一,全面开花的格局。没有经济实力,没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人文环境以及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也不可能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主张阶段论但不唯阶段论,要因地制宜,尊重村民意愿,注重引导,拾遗补缺,加快步伐,以阶段性促全面性,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稳步进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列入各级党和政府的“十一五”发展规划,全国各地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使我们有经验借鉴,有典型引路.目前,农村社区建设主要存在着“四个不适应”:一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与农村社区建设不相适应;二是村庄规划布局与社区建设不相适应;三是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与社区建设不相适应;四是农民主动参与意识与社区建设不相适应。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发展农村各项社会经济事业,树立“三个理念”,坚持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摘要:城市的发展影响和带动着周边村镇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农村。以村庄整治为切入点,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起点,逐步将新农村建设全面推开,是我市郊区农村建设与发展的实际要求。新农村建设对于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字:新农村;城市化;乡村景观;新农村建设 一、城市与新农村 城市是一定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城市的行政概念,在我国是指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和建制镇。国家要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县城均设建制镇。乡村分为集镇和村庄,集镇是乡人民政府所在地。镇是在我国的行政区划中,镇是建制镇的简称。我国的镇是包括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建制镇和县以下的建制镇。城镇发展的均衡性,强调城市、农村、大城镇、小城镇都能协调发展。 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随着城市开发与扩展, 周边村镇迅速实现城市化。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数量增长了4倍多,城市面积也拓展了4倍,目前,中国城市数量近700座,城市化率已达到34.9%[1]。2006年2月21日,中央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文件强调,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村庄治理要突出乡村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本着节约原则,充分立足现有基础进行房屋和设施改造,防止大拆大建,防止加重农民负担,扎实稳步地推进村庄治理。 二、新农村城镇化建设 城市有城市的历史与功能,所以形成城市的肌理和布局方式,乡村有乡村的历史与功能,因此形成乡村的布局模式,同样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不能照搬城市的建筑形式、街道布局、河道处理方式,防止出现类似城市的美化运动。长期从事城市与国土及景观规划的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从1997年就呼吁在城市化和城镇建设中应避免形式主义的“城市化妆”行为,专门辑文呼吁“警惕暴发户意识下城市美化运动”。在前不久的中国二十一世纪城镇化发展战略论坛上,俞孔坚提醒人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很可能被部分急于追求政绩的乡镇干部简单理解为“宽马路,大洋房”,这可能给五千年的中国乡村大地的生态和乡土遗产景观带来不可逆的“破坏性建设”。[2]我们的目标应该是把城市建成生态化、人性化的宜居城市,而不是把乡村建成城市。城镇内有完善的商业、文化、教育设施,便利的、合理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配置有效的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完善的医疗卫生、教育体系、劳动保障等都可以有效的惠及每一位农民,从而大幅度的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就业能力以及人口素质。让一切最生动活泼的城市生活的优点和美丽、愉快的乡村环境和谐的组合在一起,实现城乡一体化。 三、新农村旅游与休闲产业和园林景观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农业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于是就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