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克劳塞维茨的攻势防御思想是指

克劳塞维茨的攻势防御思想是指

克劳塞维茨的攻势防御思想是指
克劳塞维茨的攻势防御思想是指

克劳塞维茨的“攻势防御”思想是指

A:要把进攻和防御紧密结合

B:要先发制人、主动攻打敌人

C:要用巧妙的的打击构成防御的盾牌

D:不要进攻注重防御

正确答案:要把进攻和防御紧密结合要用巧妙的的打击构成防御的盾牌

克劳塞维茨军事思想精髓:

克劳塞维茨:先从军,再著《战争论》

1780年6月,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普鲁士马格德堡布尔格镇的一个贵族家庭。1792年,12岁

的克劳塞维茨在波茨坦一个步兵团当士官生。1793年,克劳塞维茨参加了普法战争。1795年,15岁的克劳塞维茨升为少尉。1801年秋,21岁的克劳塞维茨进入柏林军官学校学习,得到

普鲁士军事改革的倡导者柏林军官学校校长香霍斯特的赏识。香霍斯特对克劳塞维茨的思想

和活动有很大的影响。1803年,23岁的克劳塞维茨从柏林军官学校毕业,在香霍斯特的推荐下,克劳塞维茨担任奥古斯特亲王的副官。

1806年10月,26岁的克劳塞维茨在对法作战中被俘。1807年10月释放回国后,任普鲁士

军事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主任。1809年,29岁的克劳塞维茨进入普鲁士总参谋部工作。1810年,30岁的克劳塞维茨升为少校,任柏林军官学校战略学和战术学教官,同时为王太子讲授

军事课。

1812年4月,克劳塞维茨反对普鲁士国王与拿破仑结盟,辞职到俄国参加反法战争。1813年,33岁的克劳塞维茨在俄国升为上校。1814年,克劳塞维茨从俄国回到普鲁士。1815年,克

劳塞维茨先后担任军参谋长和军团参谋长,并开始研究军事理论。

1818年,38岁的克劳塞维茨担任柏林军官学校校长,并升为将军。克劳塞维茨担任柏林军官学校校长的12年间致力于《战争论》的写作。1830年,克劳塞维茨调任军团参谋长。1931

年11月16日,51岁的克劳塞维茨病逝。

克劳塞维茨的妻子在1932年到1933年间整理出版了《克劳塞维茨将军遗著》共10卷,《战

争论》是其中的第一、二、三卷。

《战争论》的事实基础

[MISSING IMAGE: , ]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彻底摧毁了法国的封建制度。处于封建制度下的普鲁士、奥地利和

俄罗斯等欧洲国家先后组成7次反法联盟,企图颠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政权。1792年到1794年,法国打退了反法联盟的进攻。1799年11月拿破仑发动雾月政权掌握法国政权后,进行

了一系列的对外侵略战争。拿破仑的侵略战争给欧洲的封建制度以沉重的打击,宣告欧洲封

建军事理论的破产,使现代军事学术完善起来。克劳塞维茨亲历了这个时期的多次战争。

《战争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经验的总结。

1806年德意志在与法国的战争中采用落后的线式战术遭到惨败,克劳塞维茨在这次战争中当

了俘虏。这次惨败唤醒了包括克劳塞维茨在内的一大批人。他们在政治上反对法国资产阶级

革命,但在军事上看到了法国军队的变革。克劳塞维茨等人猛烈抨击封建军事制度,并大力

提倡军事革新,形成了德意志军事思想革新浪潮。《战争论》就是对德意志军事思想的革新。

德国古典主义哲学从康德开始,到黑格尔已经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思想理论体系。克劳塞维茨

与黑格尔是同时期的人。克劳塞维茨写《战争论》时正值黑格尔哲学在德国处于主宰地位。《战争论》深受德国古典主义哲学的影响。

《孙子兵法》、《战争论》和《未来战争论》

《战争论》诞生于欧洲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军队从封建雇佣制向普遍征兵制过渡,作战方法从线式战术向散兵战术过渡,战争从冷兵器向热兵器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

《孙子兵法》诞生于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人的自我意识

大规模觉醒,奴隶起义此起彼伏,地主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夺权斗争愈演愈烈,阶级矛盾、社会矛盾和诸侯国之间的矛盾空前尖锐和激烈,兼并战争、夺权战争、争霸战争和攻伐

战争频繁上演,战争规模不断扩大,权力斗争和政权更迭接连不断的春秋时期。

公元前512年,在近三个世纪的频繁的战争实践的基础上,诸子百家的争论中,汗牛充栋的

文献和书籍中,诞生一部跨越时空的军事巨著——《孙子兵法》。

公元1830年,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中,在冷兵器向热兵器过渡的过程中,在长年累月的战争实践基础上,又诞生了一部军事巨著——《战争论》。

公元2008年,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和政治全球化的过程中,在人类文明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在两次世界大战、冷战、频繁的局部战争的基础上,在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

争过渡的过程中,又诞生一部跨越时空的军事巨著——《未来战争论》。

战争是强迫敌人屈服的武力手段

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

宇宙中一切物质的物质理想都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任何人都渴望世界按照他的方式来

运行。任何人都渴望其它人服从他的意志。任何国家都希望其他国家服从他的意志。这种源

于“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的物质理想的意志冲突是一切猜疑、威胁、仇恨、冲突、矛盾和战

争的根源。父母希望孩子听话,其实质就是父母希望孩子服从他们的意志。老师希望孩子听话,其实质也是老师希望孩子服从他们的意志。如果孩子不听话,父母和老师就会用语言、

惩罚或武力迫使孩子听话、认错和服从他们的意志。领导希望下属得力,老板希望员工卖力,

同学希望互相帮助,同事希望和睦相处,妻子希望丈夫称心,丈夫希望妻子如意,……,其

实质都是一个人希望别人服从他的意志。如果领导对下属不满,就会教育、批评、打压、打

击和报复下属。如果老板对员工不满,就会教育、批评、打压、打击和开除员工。夫妻间的

争吵和打骂往往是因为在一件小事上的意志不合。国家间的猜疑、冲突、矛盾和战争,与其

说是利益不合,不如说是意志不合。

一切言论和行为的目的都是让自己的意志得以体现。伐谋、伐交、伐兵和攻城的目的都是让

对方服从己方的意志。让自己的意志得以体现是本能,也是目的,其他的一切都是手段。战

争只不过是让自己的意志得以体现的一种武力手段而已。

战争的暴烈性

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不是仁慈的行为,幻想有一种巧妙的方法,不必造成太大的伤亡就能解

除敌人的物装或打垮敌人,这种错误思想是最为有害的。克劳塞维茨认为在战争中手段只有

一种,那就是战斗。

任何作战计划都不应该考虑如何减少敌人的伤亡。战争的直接目的就是摧毁敌人的抵抗能力,核心目的就是摧毁敌人的抵抗意志,最终目的是让自己的意志得以体现。局部战争中摧毁抵

抗意志比较容易,全面战争中摧毁抵抗能力比较容易。大国型局部战争的结束是因为双方或

其中一方不愿意继续战争,可以称为放弃战争意志。不对称型局部战争的结束是因为强者放

弃战争意志或弱者丧失战争意志或弱者丧失抵抗能力。小国型局部战争的结束是因为放弃战

争意志或丧失抵抗能力。大国全面战争和世界大战的结束是因为一方丧失了抵抗能力或一方

丧失了进攻能力。

克劳塞维茨认为暴烈性在战争中由弱到强不断扩大,在抽象战争中趋向极端,在现实战争中

得到修正。暴烈性在抽象战争中,由弱到强,由小到大不停发展,不达到极限不会停止。所

有手段、所有作战能力都用于战争,并且直到敌人的无力抵抗为止。

暴烈性在现实战争中受到战争代价、战争收益和人类良知的修正,即人类理智的修正。暴烈

性由弱到强,由强到弱,直到停战,就是正态战争。暴烈性从强跃迁到停战,就是速战速决

的柱状战争。暴烈性由强到弱,直到停战,就是长尾战争。暴烈性在强和零之间跃迁就是脉

冲战争。长尾战争就是在战争的第一时间投入最大的战斗力,摧毁敌人的核心抵抗能力,然

后摧毁其剩余抵抗能力。脉冲战争就是在战争的第一时间和每次行动时都投入最大的战斗力。长尾战争就是力求头部大尾部短,从而逼近柱状战争。脉冲战争就是力求减少脉冲的次数,

从而逼近柱状战争。正态战争就是力求两头短中间粗,从而逼近柱状战争。

现实的战争往往是波浪战争,可以近似为正态战争、柱状战争、长尾战争或脉冲战争。最理

想的战争是柱状战争,其次是长尾战争,再次是脉冲战争,最后是正态战争。柱状战争要求

先胜后战,以石击卵。长尾战争要求一击定乾坤,战争风险较大。脉冲战争对战争实力要求

较高。

例如:整个战争共发射1万枚导弹。在战争的第一个星期发射了500枚,第二个星期发射了1000枚,第三个星期发射了7000枚,第四个星期发射了1000枚,第五个星期发射了500枚

后战争结束,那么就是正态战争。在战争的第一个小时内发射了7000枚,其后的10个小时

内发射了3000枚,战争就结束了,那么就是长尾战争。在战争的第一个小时发射了4000枚,第二个小时没有发射,第三个小时发射了3000枚,第四个小时没有发射,第五个小时发射了3000枚,战争就结束了,那么就是脉冲战争。

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正态战争的总时间由五个星期缩短为一个星期就是柱状战争。长尾战

争在发射7000枚之后战争就结束了,就是柱状战争。脉冲战争在发射4000枚之后战争就结

束了,就是柱状战争。

拥有三次脉冲战争的实力,计划打一场长尾战争,就会获得柱状战争的效果。例如:按照正

态战争预计整个战争需要发射1万枚导弹,那么就准备3万枚导弹,在战争的第一时间发射

1万枚导弹。这样就能实现先胜后战,以石击卵,一战而决。只需1万枚导弹,却准备3万

枚导弹,是为应对战争的偶然性。只存在必胜的军事实力,不存在必胜的战略战术,因为战

略战术的偶然性是无法避免的。

战争的偶然性

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中存在不确定性,较少确定性。战争是力量、意志和智慧的较量,是错

综复杂且若明若暗的,计算和判断都是大概的,不准确也不非常可靠。

战争中充满意外和偶然,减少意外和偶然的最好办法就是速战速决。意外和偶然是无法避免的,可能是好的意外和偶然,也可能是坏的意外和偶然,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双刃剑,其好坏

完全取决于如何应对。力量的意外和偶然是因为没有做到知己知彼,意志的偶然是因为把结

束战争的主动权交给了敌人,智慧的意外和偶然是不能避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以

为英法会承认波兰被占领的既成事实,结果英法宣战了;希特勒以为法国战败后,英国会屈服,结果英国继续抵抗;希特勒以为打垮苏联后,英国会屈服,结果希特勒没有打垮苏联。

希特勒三次把结束战争的主动权交给了敌人。第一次中东战争,阿拉伯联军以为停火谈判对

自己有利,结果给以色列以喘息之机,停火期限一到,以色列就发动了反攻而不是谈判。第

四次中东战争,埃及以为占领了运河东岸的部分地区就可以作为对以色列谈判的筹码,结果

给以色列以喘息之机。先胜后败的战争大都是因为把结束战争的主动权交给了敌人。

发动战争的主动权、战役主动权、战斗主动权、战场主动权和结束战争的主动权都必须掌握

在自己手中。战争一旦发动就只能摧毁敌人的抵抗能力或抵抗意志之后才能停止,中间绝不

能有任何停顿。诱降只能在更加猛烈的打击下进行,给敌人的选择只能有两个:要么立即投降,要么立即被摧毁。在敌人宣布投降之前,摧毁行动不能有丝毫的减弱和停顿。敌人只能

在被摧毁的过程中思考是否投降,不允许在片刻的停顿中思考是否投降。为了减少意外和偶然,最好的办法是摧毁敌人的抵抗能力。对其是否仍然具有抵抗能力可以作出明确的判断,

而其是否仍然具有抵抗意志则无法作出明确的判断,特别是在其仍然具有抵抗能力的情况下。在敌人仍然具有抵抗能力的情况下,如何判断其已经丧失抵抗意志或愿意停火?除非敌人宣

布投降或要求停火,否则不要自以为是地揣测敌人的意志。

战争的从属性,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克劳塞维茨认为必须从一切战争现象的相关联系和相互制约中去考察战争,战争无非是政治

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战争是有政治产生的。战争总是在某种政治形式下产生的,而且只

能是某种政治动机引起的。一切战争都可以看作是政治行为。政治意图是目的,战争是手段。克劳塞维茨认为军事统帅必须同时又是政治家。

敌人屈服了,但仍然保有军队,不是真正的不战而胜。不仅要让敌人屈服,还要让敌人自己

解除自己的武装,这才是真正的不战而胜。用各种手段让敌人自废武功,比精确解除敌人的

武装力量更好。

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发动经济战争,垄断全球的物质生产和金融,和平统一全世界。

当一个国家的人大部分都是中国企业的员工时,统一不就只差最后一个形式了吗?以军事实

力为后盾进行并迫使他国接受经济侵略是最佳战略。经济战争:政治是目的,军事是后盾,

经济是手段。军事战争:政治是目的,军事是手段。和平战争:政治是目的,军事是后盾,

其他一切都是手段,其中经济是主要手段。

政治就是获得让世界按照自己的方式运行的权力的游戏。政治是权力的游戏。战胜敌人就是

获得迫使敌人屈服的权力。

军事理论的灵活性和时代性

克劳塞维茨认为必须建立活的战争理论,反对建立死板的理论公式。任何理论都不可能把特

殊情况全部包括进去。作战几乎在一切方面都没有固定的范围,然而每一种理论都带有进行

综合时难免的局限性。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着永远无法解决的矛盾。任何战争理论都是一定

时期的战争经验的总结,而战争是发展的,因此战争理论只能随着战争的发展而发展。

军事理论必须具有指导性、灵活性、超前性和时代性。军事理论用于指导战争而不是用于束

缚战争,因此灵活性是其必然要求。军事理论是对过去战争经验的总结,更是对未来战争的

指导,因此军事理论必须具有超前性。任何军事理论都会有其时代烙印,都是对过去一段时

间的战争的总结和未来一段时间的战争的指导。因此,军事理论具有时代性。军事理论总是

存在过时的问题,即使军事思想也不例外。真正不朽的军事思想只有那么几条。

民众战争的重要性

克劳塞维茨认为,虽然单个居民对战争的影响就像一滴水对于大河一样,微不足道,但是全

国居民对于战争的影响不是无足轻重的;民心、民意在国家力量、军事力量和作战力量中是

一个重要因素;民众战争是对战争过程的扩大和增强,采用民众战争可以大大地增加自己的

力量。民众战争是防御战争的一种手段,善于运用民众战争这一手段的国家会比那些轻视民

众战争的国家占有相对优势。为开展民众战争必须建立民众武装。民众武装只能用来从外部

或边缘蚕食敌军,破坏桥梁,封锁隘口,袭击兵战和运输队等。民众武装要分散使用,敌人

越分散,民众武装与敌人的接触面积就越大,作用就越大。

移民战争就是用人民和平地去占领他国的领土,并将他国人民同化。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经济战争和移民战争双管齐下,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和平吞并他国。利用人民去发动舆

论战争和示威游行是人民战争的又一种方式。用退役军人建立民兵武装,配备单兵导弹、单

兵火箭筒、榴弹发射器、迫击炮、小型火箭炮、重机枪、高射机枪、民用货车、民用汽车、

军用汽车、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等。一线军队淘汰的装备给二线军队,二线军队淘汰的装备给

民兵武装。民兵武装淘汰的装备就废品回收再利用。最好专门设计并大规模生产价格低廉的

民兵武装装备,让民兵武装和警察通用。警察也全部由退役军人构成,形成常备军、军警、

民兵三层武装力量,人数分别为100万、150万和200万,费用分别为1万亿、1000亿和

100亿。规定各种保安都必须是退役军人。常备军的费用直接来自国家财政;军警的费用来

自国家财政和罚没收入,国家财政支出1000亿即可;民兵的费用主要来自聘请保安的用人单位和物业管理收入,国家财政支出100亿即可。

为鼓励军人创新,设立创新积分,服役奖金=基本奖金X(1+创新积分),在退役时发放或

每五年发一次。普通士兵的基本奖金是三年3.6万,五年7.2万,十年10.8万。创新积分为9,就有36万到108万。为杜绝腐败,普通士兵的创新积分不打折,小队长的创新积分9折,中

队长8.5折,大队长8折,大队长以上7折。下级的创新积分按照10%的比例计入上级的创

新积分中,只向上传递一次。这样创新能力强的人就可以得到快速提升。为杜绝腐败,设立

军事反腐败法庭,下级可以状告上级窃取其创新成果。移民战争、舆论战争(文化)、示威

游行和单兵作战是人民战争四种形式。

对付人民战争的办法是限制移民、舆论战争(文化)、示威游行和非接触征服。用导弹或炸

弹摧毁敌国的发电站、自来水厂、燃气厂和民用通讯设施,迫使敌国人民屈服。一旦发电站、自来水厂、燃气厂和民用通讯设施被摧毁,敌国有再多的军警、民兵和公民都只能屈服。

防御中的进攻和反攻

克劳塞维茨认为,进攻不是单纯的进攻,防御也不是单纯的防御,进攻和防御是交织在一起的。防御中必须有进攻,防御应适时转入反攻。

进攻是积极手段,防御是消极手段。无论如何,错位攻防都是必须的。错位攻防包括进攻反

准备的防御性进攻,避实击虚的进攻性防御和避锐击钝的反攻。防御有三种:错位攻防、主

动防御和被动防御。

集中兵力

克劳塞维茨认为,战略上最重要和最简单的原则是集中兵力。不能平均使用兵力,也不能逐

次使用兵力,必须在决定性的空间和时间集中兵力。

集中兵力、集中火力和集中战斗力都是集中摧毁力。在战略和战术上都必须集中摧毁力。集

中摧毁力的目的是获得摧毁力优势摧毁敌人和防止被敌人摧毁。

数量优势

克劳塞维茨认为,在兵力数量上不能取得绝对优势时,也要在决定性的地点造成相对的数量

优势。必须首先和尽量争取数量优势。

总量=数量X质量。同时追求数量优势和质量优势,和平时期首先追求质量优势,战争时期

在质量一时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则首先追求数量优势。落后的导弹只要数量多,也能造成威胁,但是落后的飞机数量再多也难以造成威胁。取得局部的总量优势是获得胜利的充分必要条件。

打击敌人的重心

克劳塞维茨认为,所有力量的集中打击都必须指向敌人整体所依赖的重心。所谓重心就是敌

人力量和运动的中心,核心、要害和关键部位等能够使敌人失败的决定性要点。领导人、军队、首都和民众意愿等都可能是重心。当敌人有几个重心时应尽量少地归结为几个或一个重心。用尽可能少且集中的几次主要行动或一次主要行动打击敌人的重心。

打断敌人的战争链条。在战争的第一时间摧毁敌人的全部或主要卫星就可以打断信息化军队

的战争链条。全盲的电磁干扰就可以切断网络中心战的神经,破除其战场单向透明的优势,

让战场双向迷茫。石墨炸弹可以破坏敌国电力网络,让敌国内部陷入瘫痪。反卫星系统、运

载电磁弹头的导弹和运载石墨弹头的导弹是遏制信息化战争的三大法宝。

速战速决

克劳塞维茨认为,进攻一旦获得巨大的胜利就不应该停顿,不应该思前想后,不应该进行休整,只能追击,一鼓作气地完成任务。

进攻的唯一优点就是掌握出敌不意的主动权。突然和速度是进攻的两大支柱。一战而决,在

战争的第一时间打垮敌人,结束战争。

包围和迂回

克劳塞维茨认为,进攻会战一开始就要进行包围或迂回。不包围或迂回就不能取得重大的胜利。包围就是多面攻击,需要优势兵力。迂回就是对敌侧翼和后方的攻击,不一定形成包围,所需要的兵力比包围少。在进攻会战中越是情况不明,就越需要集中兵力,就越需要多采用

迂回,少采用包围。

对机群、舰队、坦克群、导弹基地、机场和雷达站的进攻都可以采用饱和式进攻。饱和式进

攻就是在攻击力上形成包围。为了全歼敌机群,需要进行三维立体球式包围打击。为了全歼

敌舰队,需要进行三维立体水面半球和水下半球式包围打击。如果不能让战场单向透明就让

战场双向迷雾。进行饱和式电磁干扰,用红外和电视制导的导弹攻击处于战场迷雾状态下的

目标。

进攻的顶点

克劳塞维茨认为,进攻的一方只能进攻到还足以防御的时刻为止,这一刻就是进攻的顶点。

进攻力量逐渐削弱,在得不到补充的情况下,到达进攻的顶点时就应该停止进攻,转入防御。否则,就会遭到防御方的反攻,甚至失败。

信息化战争就是对攻,不存在严格意义上是防御。所谓防御就是战争能力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不能跨范围作战或开辟新战场。所谓进攻就是掌握扩大战场范围和开辟新战场的主动权。进攻方不能扩大战场范围或开辟新战场时就达到了进攻的顶点。对于武器装备来说,物理极

限就是其效能的顶点。对于一枚导弹来说,射程、最大速度、最大高度都是其效能的顶点。

进攻的顶点由武器装备效能的顶点和数量的顶点决定。进攻方必须在进攻的顶点到来之前结

束战争或战斗。

歼敌存己

克劳塞维茨认为,消灭敌人是一切军事活动的基础。消灭敌人是积极是,最后可以导致打垮

敌人。保存自己是消极的,可以导致单纯的抵抗,延长军事行动的时间以消耗敌人。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军事手段都是最后的选择,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军事实力都是最重

要的谈判筹码。政治家要善于使用军事威胁和军事讹诈实现不战而胜。

进攻战略和防御战略

进攻战略和防御战略.txt机会就像秃子头上一根毛,你抓住就抓住了,抓不住就没了。我和你说了10分钟的话,但却没有和你产生任何争论。那么,我们之间一定有个人变得虚伪无比!过错是短暂的遗憾,错过是永远的遗憾。相遇是缘,相知是份,相爱是约定,相守才是真爱。进攻战略和防御战略 进攻战略和防御战略是战略的两个基本类型。进攻战略,是主要以进攻行动达成战略目的的战略。它主要解决进攻性战争的准备与实施的全局指导问题,如确定战略进攻的对象、目的和方针,造成有利于发动战争的形势,选择战争发起的时机,以及实施进攻性战略行动的基本方式、方法和战略指挥、协同、保障原则等。在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战争中,进攻战略通常为统治集团征服、奴役、掠夺或控制其他国家、民族的侵略扩张政策服务;在国家、民族内部的战争中,则通常服务于夺取或控制政权、统一或分割领土等不同的政治目的。如拿破仑进行的侵略战争,沙皇俄国的南下扩张战争,希特勒发动的“闪击战”,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等,他们采取的都是进攻战略。防御战略,是主要以防御行动达成战略目的或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通常是国家或国家集团、政治集团、民族为反对侵略和压迫,维护己方根本利益而用于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方针、策略和方法。有时交战双方势均力敌,互相之间也可能都采取防御战略,形成长期对峙的局面。防御战略不仅用于指导防御性战争的实施,而且也用于指导平时的军事力量建设,做好战争准备,遏制战争,维护和平。防御战略分为积极防御战略和消极防御战略。中国共产党根据历次革命战争的特点,在进行革命战争中,为了粉碎敌人的“围剿”和战略进攻,制定和执行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提出和贯彻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第一、二、三、四次“围剿”,发展和壮大了红军力量。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和新四军执行了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将侵华日军驱逐出中国。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采取了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的战略方针,彻底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但在第五次反“围剿”中,中国“左”倾机会主义者否定积极防御战略方针,推行消极防御战略,给革命带来严重挫折,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毛泽东战略观,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关于战略的概念、本质、规律等方面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战略观,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理论的基础和战略实践的指南。毛泽东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和保卫国防的斗争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结合中国革命战争实际,汲取古今中外战略理论的精华,深入考察战略的概念、本质和规律,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战略的一系列理论和观点,形成了科学的战略观。毛泽东战略观的主要内容有,战略是指导战争全局的方法;战略贯彻“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战争本质和目的;战略服从和服务于党的总路线;战略与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地理环境等因素紧密联系;战略是战略指导者主观能动性的反映;中国军事战略建立在人民战争这个基础上;革命战争中,在强敌进攻面前,必须实行积极防御战略,反对消极防御战略;以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为指针,建设现代化的强大的国防,遏制侵略,制止战争,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维护领土主权完整,为防御外敌人侵,要有战略设防思想,建设坚固的国防工程体系和强大的国防部署与巩固的战略后方,以人民战争打赢反侵略战争。 国家战略,是指导国家各个领域的总方略。它是筹划和综合运用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外交和精神力量,保卫国家安全,振兴国家,以达到国家目标的科学和艺术。其正确与否,关系到国家兴亡。国家战略的概念源于大战略。英国于1929年首先提出大战略的概念,后来,欧洲一些国家和美国也先后使用这一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军队条令、军语中把大战略改为国家战略,其定义是:“在平时和战时使用武装力量的同时,发展和使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心理力量以实现国家目标的艺术和科学。”日本先后实行“贸易立国”和“科技立国”的国家战略。有些国家不使用国家战略概念。中国的国家战略主要体现在党和国家的总路线、总纲领、总方针之中。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实行

军事战略思想

军事战略思想5篇主要文章五位一体 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基本军事战略思想基本军事战略思想,主要是指毛泽东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长期指导作用和根本指导意义的,成系统而又互有联系的军事战略理论中的最基本的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 (1)根据地战略。根据地作为一种战略思想,是在中国革命的特殊条件下发生和形成的。中国革命战争在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这一总战略的指导之下,根据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特点,认为革命的胜利可以从那些反革命势力比较薄弱的地方首先开始,首先发展,首先胜利;同时,也避免在革命力量还弱小时去和强大的、占领中心城市的敌人作决定性胜负的作战。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必须把落后的农村建设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借以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去争取全部胜利。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先后在全国主要是南方诸省建立的各个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武装在敌后建立的十余块抗日根据地,并在解放战争时期逐步发展成解放区。都从实践方面说明了它所具有的战略地位。毛泽东从理论上亦先后提出:“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建设政权的”①一套办法和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必须这样才能促进全国革命的高潮;抗日战争必须争取在敌后创建十个战略支点,即十块大的敌后根据地,“是游击战争赖以执行自己的战略任务,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②他多次强调在游击战争的领导者们的头脑中,必须驱逐流寇主义思想,确立建立根据地的方针,实行波浪式的推进政策,依靠人民建立巩固的根据地。由此可见,根据地作为一种基本战略思想,它具有三方面的战略意义:第一,它是进行革命战争的立足点和战略支点,没有这种立足点和战略支点,革命的武装斗争就不可能站稳脚跟,并得以逐步推进和发展; 第二,它是支持长期革命战争,为前方提供人力物力补充的重要的战略基地。 没有这种战略基地,一切战略任务的执行和战争目的的实现就失掉了依托。 第三,它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道路必不可少的战略步骤,是这条战略道路的起点和基石。 (2)游击战争战略。毛泽东的游击战争战略,既是一种战略作战形式,又是一种基本战略指导思想。从实践上看,在中国革命战争长达二十二年历程中就进行了十八年的游击战或游击性的运动战;从理论上看,毛泽东曾把游击战争提到战略的高度加以论述,要求全党全军把游击战争问题放在战略的观点上加以考察。其主要理论依据是:在国内革命战争中,由于强大的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反动同盟军,总是长期地占据着中心城市。中国革命战争和人民的武装力量,要能够长期坚持和发展壮大起来,主要地就是要在中①《毛泽东选集》第卷,第98页。

中国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当代意义

论中国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当代意义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国际安全形势总体保持稳定,但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多,新挑战新威胁不断出现。传统与非系统安全问题交织,安全威胁日趋综合化、多样化、复杂化。 翻开世界地图,细细看一下我国周边局势,存在着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 朝鲜问题是危及我国安全的重大隐患。朝鲜半岛处于东亚的地理中心,介于中、俄、日三大国之间,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利益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目标,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艰难过程,还会有许多不可测的变数。各大国围绕朝鲜核问题的角逐和博弈将继续下去,这不仅关乎半岛局势,而且牵动东北亚战略格局,直接影响我国周边安全。 日本右翼政治和战略走向是中国周边值得警惕的不安全因素。在领土、领海问题上不断制造麻烦,公开宣称,钓鱼岛是“日本固有的 领土”,与我争夺东海大陆架与专属经济区权益,从而加剧了中日之间结构性矛盾与冲突,使中日关系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近期,日本右翼分子又提出了所谓的“购岛”计划,妄图将钓鱼岛夺为己有。与此同时,日本是亚洲地区散布“中国威胁论”的主要鼓噪者。 南海问题是我国安全利益的重要掣肘因素。围绕南海水域、岛屿的主权争夺愈演愈烈,并日益复杂化和国际化的态势。伴随着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又开始积极活跃起来,其中以菲律宾的表现最为突出,从目前仍未解决的黄岩岛对峙事件可以看出,以美国为靠山的南海各国致力将南海问题国际化,使中国失去主动权。 台湾问题是当前我国国家安全中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台湾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具有深远性。台湾问题,使我一直存在卷入大规模局部战争的可能,对国家关注长远发展的注意力带来极大困扰。另一方面,台湾问题具有国际背景的复杂性。美国的深度介入、日本的插手干涉,不仅使台海局势更趋复杂,也给我们在必要时实施以武反独、以武止独增加了制约因素,提出了严峻挑战。 南亚次大陆在地缘上与我国安全有密切关系。作为世界上最具发

中国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研究综述

关于中国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研究综述 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是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中形成的基本战略思想,是毛泽东战略思想的精髓。从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到新世纪的今天我们虽然经历了不同的时期,确立了不同的战争目标、战争样式,但始终以“积极防御”作为我国战略思想的基础。目前,学术界对“积极防御”认识如下: 积极防御,是以积极地攻势行动,战胜进攻之敌的防御。从作战指导思想上讲,是为了转入反攻和进攻创造条件而进行的防御。 基本精神 (一)充分准备 充分准备是实施积极防御战略的前提。所谓积极防御,首先表现在充分的战争准备上。毛泽东同志指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事先的准备,就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战争准备又可分为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所谓物质准备,既根据需要和可能的条件,为争取战争的胜利创造必要的物质基础。精神准备主要是指揭露敌人的战争阴谋,进行深入广泛的政治动员和思想教育,使全体军民对敌人可能发动的战争保持高度警惕等。 掌握准备时机是争取主动的重要环节。要积极做好平时准备和临战准备,平时准备是临战准备的基础,在和平时期就要抓紧进行。做临战准备时,一定要把握好准备的时机。如果时机过迟,一旦敌人发动战争,就会措手不及,仓促应战,陷入被动;时机过早,又会疲惫军民,劳民伤财,影响经济建设和其它工作。因此,必须全面的分析国内外形势,正确判断敌情,把握好准备的时机。 (二)后发制人 战略上坚持后发制人,是积极防御战略的基本指导原则。这是由正义的防御性战争的性质所决定的,战争总由压迫者、侵略者挑起,被压迫、被侵略的国家和人民反抗压迫和侵略的战争,本质上就是自卫的、防御性的。这种防御性战争的性质,决定了其在战略上必定是坚持后发制人。在战略上不首先挑起战争,不打第一枪,不侵略别人,一旦外敌把战争强加于我们头上,我们就坚决奉陪到底,依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军事行动,去努力争取战争的胜利。得道多助,战略上坚持后发制人政治上有利于充分暴露敌人的反动本质,教育和团结广

将积极防御战略运用于当代大学生生活

将积极防御战略运用于当代大学生生活 积极防御战略,是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坚决反对消极防御错误路线,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吸取古今中外有益的战争经验,创造的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思想。现阶段我国实行的仍是积极防御战略,作为现行的军事战略我们大学生不应当只把其看做高高在上的指导思想并顶礼膜拜,我们有必要切身体会其军事思想理论的魅力,那么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积极防御战略有什么是可以借鉴并实行于生活之中的呢? 首先积极防御所处的状况是在敌强我弱的总体形势下,短时间内无法取得战争胜利,正如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处情形相似,刚刚升入大学,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周围没有了父母长辈亲朋好友,大学四年是一场长跑,并不是短时间内就顺利通关拿到毕业证成为一名优秀毕业生的,迷茫的我们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所措,此时积极防御战略不妨为我们指路明灯。 在积极防御战略指导中有点明要开展游击战运动战,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于我们而言,我们就应该厘清大学学习的各个科目方向,以法学为例子,专业科目有法理学、民法总论、宪法、西方法律思想史,那么我们就不应该齐头并进的去学这些科目,而是应该划分好时间,就比如首先将法理学学透吃透,因为法理是基础是根本,当把法理的大山翻越之后后面的路就好走了,如果同时想要将所有科目都理解透彻未免会嚼多不烂,所以不如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其次,争取有利因素,避免不利因素,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不断改变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对于这点我们可以类比比赛,当然了这里就不能说是敌人了,而是竞争对手,甚至是良师益友,在比赛过程中,我们可以虚心向对手请教,向他们学习自己所没有的长处,取长补短,提升自己,再往广义了说,我们多认识一些比自己优秀的人,学习他们最厉害的地方,有他们在身边,才不会懒惰,才愿意上进。成长的机会可遇不可求,不是随时都有的,所以我们做好充分的准备,不停止学习,平时多积累,多锻炼,争取有利

积极防御战略方针

积极防御战略方针 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军事战略思想的基本点。在长期革命战争实践中,人民军队形成了一整套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坚持战略上防御与战役战斗上进攻的统一,坚持防御、自卫、后发制人的原则,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军委确立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并根据国家安全形势发展变化对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的内容进行了多次调整。1993年,制定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以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为军事斗争准备基点。2004年,充实完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把军事斗争准备基点进一步调整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中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国家根本利益,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客观要求,决定中国必须毫不动摇坚持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同时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一思想的内涵。根据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适应新的历史时期形势任务要求,坚持实行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与时俱进加强军事战略指导,进一步拓宽战略视野、更新战略思维、前移指导重心,整体运筹备战与止战、维权与维稳、威慑与实战、战争行动与和平时期军事力量运用,注重深远经略,塑造有利态势,综合管控危机,坚决遏制和打赢战争。 实行新形势下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调整军事斗争准备基点。根据战争形态演变和国家安全形势,将军事斗争准备基点放在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上,突出海上军事斗争和军事斗争准备,有效控制重大危机,妥善应对连锁反应,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统一和安全。实行新形势下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创新基本作战思想。根据各个方向安全威胁和军队能力建设实际,坚持灵活机动、自主作战的原则,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运用诸军兵种一体化作战力量,实施信息主导、精打要害、联合制胜的体系作战。 实行新形势下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优化军事战略布局。根据中国地缘战略环境、面临安全威胁和军队战略任务,构建全局统筹、分区负责,相互策应、互为一体的战略部署和军事布势;应对太空、网络空间等新型安全领域威胁,维护共同安全;加强海外利益攸关区国际安全合作,维护海外利益安全。

第二章 人民的战略战术思想

第二章人民的战略战术思想(军事思想) 一、积极防御的战略指导思想:承认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 御。 1.含义:(1)积极防御,是以积极的攻势行动,战胜进攻之 敌的防御。亦称攻势防御、决战防御。 (2)从作战指导思想上讲,是为了辅助进攻,或为了转入反攻和进攻创造条件而进行的防御。核心是防御的积极性问题。 典型战役:莱芜战役,面对敌人的进攻,我军主力首先在南线,采取运动防御,企图诱使敌人一路,孤军冒进,以便分割围歼。 2.消极防御含义: (1)是单纯为了挡住敌人进攻的防御。亦称专守防御、单纯防御。 (2)作战指导思想:不是为了转入反攻或进攻而进行的防御,而是单纯防御。 (3)作战行动:不采取积极的攻势行动,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典型战役:淞沪会战、德军突破马奇诺防线

二、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基本精神 1、充分(的战争)准备是实行积极防御战略的前提 (1)物质准备:就是根据需要和可能的条件,为争取战争 胜利创造必要的物质基础。 (2)精神准备:主要是指揭露敌人的战争阴谋,进行深入广泛的政治动员和思想教育,使全体军民对敌人可能发动的战争保持高度警惕等。 (3)掌握准备时机是争取主动的重要环节 战争准备,有平时准备和临战准备。①平时准备是临战准备的基础,在和平时期就应抓紧进行。②临战准备,一定要把握好准备的时机。如果时机过迟,一旦敌人发动战争,就会措手不及,陷入被动;时机过早,又会疲惫军民,影响经济建设和其它工作。因此,必须全面地分析国内外形势,正确判断敌情,把握好准备的时机 2.战略上坚持后发制人,是积极防御战略的基本指导原则 (后发制人是指导原则) (1)军事行动上的后发制人:指的是在敌对双方的斗争中,一方先退让一步,待对方暴露出弱点而自己处于有利 地位时,再采取积极进攻行动,以制服对方。亦即“避 其锐气,击其惰归”。{退避三舍——晋楚城濮之战} (2)军事战略上的后发制人: ①后发——就是不首先挑起战争,战略上不打第一枪,

军事理论复习

一.中国国防 A.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重要的两件大事:生存与安全问题,发展与富强问题。 B.国防含义:国防是指国家为防备和抵制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和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C.基本职能: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防止外来侵略与颠覆。 D.行为主体:国家 E.基本内容:国防建设和国防斗争。 F.国防基本类型: 按社会形态分:1.奴隶制国防 2.封建制国防 3.资本主义国防 4.社会主义国防 按军事战略和国防建设目标: 1.防御性国防 2.扩张性国防 按国防力量构成分: 1.联盟型国防 2.独立自主型国防 3.中立性国防。 我国奉行的是防御型的国防政策。 国防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与国家密不可分,相辅相成。G.国防的地位和作用: 1.国防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2.国防是国家独立自主的前提 3.国防是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 H.现代国防的基本特征: 1.国家利益及其安全防务的整体性 2.国防力量的综合性 3.国防手段的多元性 4.国防建设的系统协调性 5.国防事业的社会性

I .中国国防历史 1. 中国古代国防:始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止于1840年 的鸦片战争. 2. 中国近代国防:孱弱,衰败,屈辱 清朝后期的国防 民国时期的国防: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中国有边不 固,有海不妨,直至四年解放战争结束,开启国防新篇 章。 3. 中国国防历史启示: J .国防建设: 一、 国防领导体制历史和现状: 1. 1954年,第一届人大会议设立国防委员会和国防部,撤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 司令的设置。 2. 1954年9月28日,在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之下设立党的军事委员会。 3. 1958年7月,中央军委是中共中央的军事工作部门,统一领导全军,军委主 席是全军统帅,下设总参总政总后勤;国防部是军委对外机构 4. 1998年,设总装。 5. 1997年3月14日,《国防法》诞生 清朝后期的军制:洋务新政,裁撤兵部,成立陆军部;军队主力为八旗兵,入关后成立绿营。 2. 清朝后期的边海防建设:防务日渐废弛,海防要塞火炮年久失修,技术性落后 3. 清朝后期的五次对外战争:1840-1842鸦片战争,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1884-1885,中法开战《中法新约》,1894甲午中日战争,1900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 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 2. 政治昌明是国防巩固的根本 3. 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前提

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理解

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基本精神:“其一,坚持自卫立场。后发制人。政治决定军事,政略决定战略。在战争中是采取先发制人的进攻战略,还是采取后发制人的防御战略,这是由战争的政治目的所决定的。积极防御战略,从政治上看,反映了一切正义的革命的防御性战争的基本规律。因为一切被压迫阶级和民族为反抗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所进行的战争,在本质上都是自卫的防御性的战争。从军事上看,反映了我们决不首先挑起战争,决不侵略别的国家。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其二,防中有攻,攻防结合。从形式上看,寓攻于防,防中有攻,实行战略内线持久的防御战和战役战斗外线速决的进攻战;从目的上看,防是为了攻,是为最后消灭敌人创造条件,积蓄力量,不仅要打退敌人的进攻,而且要彻底歼灭敌人;从进程上看,防要导向攻,—旦时机成熟,就要坚决地将战略防御导向战略反攻和战略进攻,从战略上摆脱被动地位,从根本上解决战争的胜负问题。其三,对待强敌,持久作战。中国革命战争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反动势力强大。从这一点出发,规定我们长期作战的战略方针,是战略指导重要方针之一。 近来世界经济的疲软,各国经济增长放缓,国际金融出现剧烈动荡,这不得不对中国安全形势造成直接影响。静观中国周边近期发生的军事动向,我们要对国家的相关活动作出反应,特别是在近期中国周边国家军事部署出现加快的迹象下。 在东面,美国宣布核动力航母即将入驻日本,以及日本宣称在其领海发现不明核潜艇说明,在今后的西太平洋第一岛链,中国的海军的活动范围将受到严密的防控与限制。 在西南,印度国力上升,以及美国的极力拉拢;近来印度一方面无端指责中国的边防部队越界;另一个面增派苏30等先进战机进入一线机场。 在西北部,美国为首的北约军队几年来在阿富汗是越反越恐,恐怕美国及北约反恐是假,以反恐名义进入南亚是真,意图赖在中国身边不走。 在上合组织中。俄罗斯与中亚五国欲建立常规武装联盟,而独缺的就是中国。 综上所述,中国目前的安全形势的确不容乐观,中国应该强化地区安全机制,堵塞美国在我周边的漏洞。积极提高军事斗争应对准备,特别是警惕西南方向的可能威胁,做到有备无患,未雨绸缪。 作为当代大学生,对于国家和学校的科学发展我们应该承担以下责任: 第一、做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我们要把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统一起来,把个人的发展置于国家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在个人发展的同时,强调对国家和社会的奉献。当代大学生要克服极端的个人主义,更多地为他人着想,满怀激情地投入学习中去,投入到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在奉献社会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 第二、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遇到挫折不气馁,愈挫愈奋;成功时不骄傲虚谨慎;别人有困难时,乐于帮扶;遵规守约,积极向上。讲求合作团结,不断超越自我,实现同学间竞争求胜求发展的“双赢”。 我们要谨记极防御战略思想的重要性!我们要懂得积极防略,学会为我们的国家做好防略部署。如果到了关键时刻,到了我们奋不顾身的时候,我们要敢于亮剑,我们要敢于战斗到最后一个人,一句话,狭路相逢勇者胜,亮剑精神,将是我们的军魂!国魂!剑锋所指,所向披靡!我们会为中国的辉煌而奋斗!

第二章 人民的战略战术思想学习资料

第二章人民的战略战 术思想

第二章人民的战略战术思想(军事思想) 一、积极防御的战略指导思想:承认积极防御,反对消极 防御。 1.含义:(1)积极防御,是以积极的攻势行动,战胜进攻 之敌的防御。亦称攻势防御、决战防御。 (2)从作战指导思想上讲,是为了辅助进攻,或为了转入反攻和进攻创造条件而进行的防御。核心是防御的积极性问题。 典型战役:莱芜战役,面对敌人的进攻,我军主力首先在南线,采取运动防御,企图诱使敌人一路,孤军冒进,以便分割围歼。 2.消极防御含义: (1)是单纯为了挡住敌人进攻的防御。亦称专守防御、单纯防御。 (2)作战指导思想:不是为了转入反攻或进攻而进行的防御,而是单纯防御。 (3)作战行动:不采取积极的攻势行动,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典型战役:淞沪会战、德军突破马奇诺防线

二、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基本精神 1、充分(的战争)准备是实行积极防御战略的前提(1)物质准备:就是根据需要和可能的条件,为争取战争胜利创造必要的物质基础。 (2)精神准备:主要是指揭露敌人的战争阴谋,进行深入广泛的政治动员和思想教育,使全体军民对敌人可能发动的战争保持高度警惕等。 (3)掌握准备时机是争取主动的重要环节 战争准备,有平时准备和临战准备。①平时准备是临战准备的基础,在和平时期就应抓紧进行。②临战准备,一定要把握好准备的时机。如果时机过迟,一旦敌人发动战争,就会措手不及,陷入被动;时机过早,又会疲惫军民,影响经济建设和其它工作。因此,必须全面地分析国内外形势,正确判断敌情,把握好准备的时机 2.战略上坚持后发制人,是积极防御战略的基本指导原则 (后发制人是指导原则) (1)军事行动上的后发制人:指的是在敌对双方的斗争中,一方先退让一步,待对方暴露出弱点而自己处 于有利地位时,再采取积极进攻行动,以制服对 方。亦即“避其锐气,击其惰归”。{退避三舍—— 晋楚城濮之战} (2)军事战略上的后发制人:

目标战略战术

目标、战略、战术 毛泽东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战争的实践中创立的一整套战争指导原则和作战方法。它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战略、战役、战术作战的指导原则和作战方法。它为党的纲领、路线服务,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我打你时,就能吃掉你;你打我时,叫你看不见,打不着。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对什么敌人打什么仗,在什么时间地点打什么时间地点的仗。在运用谋略、兵力和作战方法上,高出敌筹,趋利避害,扬长避短,以我之长,击敌之短。它随着时代和人民战争的发展而发展,在今后的军事实践中,将会有新的表现。 ①以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为战争的军事目的和基本原则。 毛泽东指出,战争的目的,在军事方面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是“军事上的第一要义”,是一切军事原则的根据。一切技术、战术、战役、战略的原理原则和行动,都必须遵循这个战争的目的。消灭敌人是主要的,保存自己是第二位的,只有大量消灭敌人,才能有效地保存自己。 ②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毛泽东指出,明于知己暗于知彼,或明于知彼暗于知己,都不能实行正确的作战指导,“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他指导每次革命战争,总是首先找出敌我双方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强点和弱点,据此制定战略战术,用于指导战争和作战。 ③承认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 基本原则是:在战略防御中实行内线的持久的防御战,在战役和战斗上实行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实行“ 诱敌深入”的方针,以“走”创造歼敌良机;通过大量的战役、战斗的进攻战,消灭敌人,逐步创造有利战略态势,把战略防御导向战略进攻。 ④慎重初战,首战必胜。 在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中,都要“慎重初战”。第一仗,是战争或战役的“序战”,它的胜败能极大地影响于全局。打第一仗,必须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必须打胜;必须照顾到全战役计划;必须照顾下一战略阶段。简称“初战三原则”。

军事理论考试复习要点

军事理论考试专用 一、国防含义及基本特征 含义:为了捍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与安全,防备外来侵略与颠覆而进行的军事及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基本特征:1、多种斗争形式的角逐;2、战争潜力的转化;3、综合国力的抗衡;4、质量建设的道路;5、威慑作用的功能。 二、国防动员的含义及形式 含义:就是主权国家为适应战争需求或临时应付重大危机、自然灾害等突发情况,以保卫国家安全为根本目的,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的一系列活动。国防动员实施主体就是国家,即国防动员就是国家行为,就是国家职能的具体体现。 形式:1、按规模可分为局部动员与总动员;2、按性质可分为秘密动员与公开动员;3、按时间可分为应急动员与持续动员;4、按动员内容可分为政治动员、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动员、交通战备动员、科技动员与信息动员。 三、国防法规的含义 就是指国家为了加强防务,尤其就是加强武装力量建设,用法律形式确定并以国家强制手段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则的总称。 四、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上古至秦汉,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孕育与形成; 2、三国至宋元,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在战争实践中不断丰富与发展; 3、明清,西方军事理论的传入与中国军事理论的完善、改造。 五、简答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主要内容 1、对待战争的态度(兵者,国之大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作战原则(安不忘战,富国强兵;未战先计,政出庙算;文武并用,伐谋伐交;兵贵神速;以正合,以奇胜;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攻占之本,在乎壹民;不战而屈人之兵;致人而不致于人;兵无委积而亡;兵有大论,先论其器); 3、治军原则(以治为胜,教诫为先;总文武者,军之将也)。 六、孙子兵法十三篇及其作战原则 《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