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苏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 历史的回声 永遇 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案

苏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 历史的回声 永遇 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案

苏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 历史的回声 永遇 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案
苏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 历史的回声 永遇 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教学目标:

1、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诵读体味,明了作者借古事抒发政治苦闷失意等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探讨用典于辛词的意义,探究其词风形成;

2、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其豪放词风。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对联导入,激发兴趣

1、解题:

永遇乐:词牌;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怀古:词的内容。

同学们,如果我们有机会到济南大明湖,别忘了参观那里的辛弃疾纪念祠;到江西上饶,也记得到阳原山麓,拜谒一下那里的辛弃疾墓。不论是在纪念祠,还是在墓前,人们都会看到一副有名的对联,它是郭沫若题写的。齐读一下: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有没有同学能够说出这副对联的大概意思?

明确:上联说辛弃疾词风豪放。“铁板铜琶”,本是前人评价东坡的话,说辛弃疾继承苏轼豪放词风,并发扬光大,使之蔚然成为一大宗派。

下联主要是说辛的黍离之悲。他献过《美芹十论》,纵论强国富民措施;他有着黍离之悲,担心南宋不思收复。这儿“黍离”二字,运用了《诗经》的典故,集中反映了他的爱国情怀。

板书:豪放爱国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辛弃疾的代表作。

二、整体感知,把握特征

请大家齐读课文并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词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教师正音、正句,注意“佛bì狸祠”以及“封狼居胥”的句读。

生说特点:用典。

大家感悟力很强,辛弃疾词风豪放在这首词里的主要表现就是用典。大家数一数,一共用了几个典故?请各用6字短语加以概括。

参考:

①孙权坐断东南;②寄奴成功北伐;③元嘉仓皇北顾;④佛狸神鸦社鼓;⑤廉颇忠勇遭弃。

全词共5个典故,只有“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没有用典。因此,理解典故的作用,是鉴赏这首词的关键所在。

三、文本研习,品味典故

(一)研习上阕

1、提生读上阕。思考问题:诗人登亭远眺,看到了什么景、想到了什么人?

景:千古江山、舞榭歌台(虚写);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孙权、刘裕。

2、典故一:孙权坐断东南

1)辛弃疾对孙权可谓“情有独钟”,在作品中喜欢提及他,哪位同学能再举几例么?

明确:①“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②“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满江红》)

2)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作者为什么如此推崇孙权?

明确:①京口是孙权创业之根基(定都最早在京口,后迁建业),据此地后称帝;

②孙权的东吴与辛弃疾的南宋惊人相似:同样偏于东南一隅,同样面对北方强敌,同样拥有长江天堑。

3、典故二:寄奴成功北伐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个典故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明确:实写装备,虚写气势,如猛虎下山,吞吐万里。用“想当年”统领,又同归于想象,引人神往:刘裕当年该是怎样一位叱咤风云的英雄啊!

4、这两个典故是并列关系,请说说把他们并列的原因。

1)共同:他们都是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不同:孙权承父兄余烈并发扬光大,刘裕出身平民而能奋发,建立伟业。故原文写景一为“舞榭歌台”一为“寻常巷陌”。两人立国的根基是不同的。

2)作者对他们的情感怎样?文中找对应词、句。

“觅”、“英雄”、“风流”(英雄业绩)、“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句:

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向往与仰慕。

3)这两个典故表现的都是帝王,反观南宋朝廷,用典中有没有蕴含别的意思?

孙权励精图治,打败曹操,开疆拓土,鼎足三分;刘裕兵精国强,建立帝业。

南宋小朝廷却偏安一隅,置千百万敌占区的中原百姓于不顾,陆游有“遗民泪落胡尘里,南望南师又一年”,道尽现实的悲哀!林升的《题临安邸》也讽刺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国破家亡,竟仍流连歌舞,国恨家仇抛诸脑后,哪里能与勤于政务的孙权、刘裕相比!———讽刺宋室昏聩。

4)重读上阕,体会作者当年是怀着怎样的沉痛。

学生齐读上片。(“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处”语序调整。)

“英雄无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从孙权到辛弃疾已有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江山本应代有英雄出,但是现在却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了。“总被”二字充满无奈和悲慨,“雨打风吹”,多少摧残,多么狼藉的景象!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出身的刘裕,当年驰骋中原,何等豪迈!

此二典既含着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渴望收复的壮志,又有着对时局的沮丧,对时无英雄的悲叹。

(二)研习下阕:

下阕有哪些典故?这些典故的用意是什么?(后三个典故和当中未用典故的句子分组讨论)1、典故三:元嘉仓皇北顾

1)这个典故中“草草”是什么意思?

明确:草率;轻易地。

2)刘义隆有什么特点?

明确:好大喜功,轻敌武断。

3)刘义隆北伐的结果是什么?作者借用他的典故有何深刻用意?

高一语文必修二教学反思

高一语文必修二教学反思 《我与地坛》教学反思: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代表作,课文节选了一、二两个部分。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了他多年来在地坛公园沉思流连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讲述的中心是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作者最终由个人严酷的命运上升到生命永恒的流变,超越了个体生命中有限的必然,把自己的沉思带入到了生命全体的融会之中。 教学中我采用的是“诵读——体悟”法,诵读学生很投入,可是对文中的感情学生很难体悟到。学生不明白作者为什么能从地坛中感受到生命的律动。我要求学生从第5、7节的描写中寻找答案,费了不少时间。分析第二部分时学生虽诵读了,但不能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体悟不到作者对母亲深挚的感情和伟大而深切的母爱。我建议学生找出文中关于母亲心理活动的语句和思考作者对母亲的态度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反思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认为学生在理解文本时不能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带到文本中去,再有就是学生缺少那种人生经历,不能和文本产生对话。更主要的是我们的学生生活中情感缺位了。他们对父母为他们付出的一切已经习惯了,他们已经溺死在父辈爱的潮水中了。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部分学生已经串连起自我的生活体验,体会到了生命的可贵,母爱的无私与伟大了。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反思: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欧亨利的一篇小说。这篇文章采用文本探究的方式,用一连串的问题来和学生们一起来理清情节,分析人物,理解主题。教学思路是很清晰的,也便于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问题的预设与探究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这个角度是成功的。尽管课前经过了充分的准备,由于缺乏实践的原因,实际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 《最后的常春藤叶》所属的专题是精神支柱,所在的板快是珍爱生命,所以同样一篇文章放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含义。琼珊在这里可以作为不热爱生命的反面典型。另外贝尔曼画常春藤叶如何体现出他那种“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的。实际上作者在文章的前面都处作了铺垫。通过这样一节公开课我受益匪浅,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积累了经验,明白了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教学反思: 我一直在积极探索“低起点,高落点”的课堂教学策略,它的评价依据是:教学是否注重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是否注重教学环节的层递性;是否注意教学基点提高的灵活运用;是否注重教学反馈的方式方法与效度。我觉得我的这堂课还是可用这些依据进行评价:开篇对圆和水的联想就很好的联系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理解,品味,感悟本身就是一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教学过程;散文语言的品味,句式的套用就是教学基点提高的灵活运用,材料阅读后的谈感受以及“人生”的话题作文的写作实际上就是一种学习后的反馈。

高中语文教案全集苏教版必修四

必修四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教学目标】 l、解决预习难点,归纳文言词语意义及句式。 2、弄清思路,理解课文。 3、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教学重点】文言多义词与句式辨识。 【教学难点】第3段阐述孔子的主张。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入课 映示教学目标,由《论语》这部书和回忆孔子导入课文。 引:初中我们学过《论语六则》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论语》是一部什么书?(生答,教师适当 点拨) 明确: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语录体散文集,儒家经典著作。论:编辑;语:“言谈” 的意思。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这部书影响巨大。 引:你了解孔子的哪些情况?(生答) 明确: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公认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课文中冉有、季 路是他的学生。 二、有关背景 引:题目中的“伐”是“讨伐”的意思,本文写战争场面还是别的内容?相关背景如何? 点拨:课文共3段,写孔子与两名学生的三次对话。当时,鲁国正处于动荡中,三大贵族(季孙、 孟孙、叔孙)共同把持朝政,季孙是宰相,他的权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目的是:贪其土地;担心颛 臾对己不利。冉有、季路任李氏家臣,两人都参与了出征前的谋划,二人把消息告诉了孔子。 三、研习课文 (一)朗读全文,扫清字句障碍 (1)生分角色读课文,予以评价。 要求:其他学生看课文,听清读音,停顿、重音和语调。 (2)生做附二材料的1、2题后,着字幕、订正。 (二)分层讨论 1、学习第1段 ①生出声自读,看注释;理解句义,师巡场释疑。 ②提生释下列句义,指出句式特点,予以评价。 A李氏将有事于颛臾B无乃尔是过与?C何以伐为? 点拨:A句,介词结构后置B、C句,固定句式,宾语前置 ③简析。 引:本段哪两句话表达了孔子的态度?他反对讨伐颛臾的理由是什么?(生答) 点拨:“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孔子责冉有[板书],从历史、地理、(颛臾与鲁国臣属)关系三方面阐述反对征伐(板书)理由。 2、学习第2段 ①放本段录音,学生边听边看书下注释。 ②提一生,译下列难句,予以评价。 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B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C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点拨:难词“陈”,施展;“就”,充任;“危”,(盲人)走路不稳 ③简析 引:冉有推卸责任,孔子引名言,还用了两个形象比喻进行反驳(板书),教育冉有认识自己失 责,作为季氏家臣,冉有应该拼死力谏。那么,孔子为什么要这样激烈地批评弟子呢?表明他怎样的观 点态度? 点拨:孔子55岁离开鲁国,周游列国14年;宣传礼治(板书),反对战争,但他的主张并不被各国诸侯采纳,于前684年回到鲁国由于是他从事教育,希望他的学生到各诸侯国去参政,继续推行他

高二上册语文必修三教案

教学目的和要求: 1、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和内在联系 2、学习灵活新颖的笔法表达悲怆苍凉的感情。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树立保护文物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在记述中抒发浓烈情感 教学难点:灵活新颖的笔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方法: 教具:敦煌莫高窟的有关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公元336年,一个和尚云游四海,来到了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到此已是傍晚,想找地方休息,正在四顾,忽然看到这座山金光闪动,象有千佛跃动,当时的乐樽和尚,怔怔的站着,眼前是万道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他有所顿悟,把手中的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此筑窟造佛象,使此地成为佛圣地。不久,他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由于他在化缘中广为传播自己的奇遇,使远近善男信女也纷纷来朝拜胜景,并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祷,挖出了一个个的洞窟,天长日久,就形成了后来的敦煌莫高窟。(出示有关图片资料,简略介绍敦煌艺术)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余秋雨,浙江余姚人。(详见教材) 二、阅读课文提示,了解学习目标。 三、整体理解课文内容,思考:有四节,概括各节的主要内容,想想各节之间的联系 1罪人塔——2愚昧无知毁坏文物——3贪图私利,出卖文物;外国冒险家欺骗、掠夺文物——4牢记耻辱,保护、研究文物 四、分析理解课文: 第一节:罪人塔 设问: 1、道士塔是怎样的?描叙塔群体现了什么气氛?

2、王道士是何人?为什么说他是罪人?而要他担起文化重债是无聊? 3、文物被劫掠的情况? 4、在写事、写人中倾泻了什么感情? 明确: A悲凉 B通过外貌描写,知其是平民、愚昧无知、是出卖文物之罪人。但这不仅是个人罪行,而是一个民族悲剧。 板书看塔悲凉 写人愤怒——平民愚昧出卖文物罪人 ↓文物被掠 民族悲剧 归纳:以道士塔为引线,简要介绍王道士其人,概述文物被劫掠,愤怒指出这是一个民族悲剧。 第二节:愚昧无知,毁坏文物 设问: 1、当时欧美艺术家做什么,中国的文官做什么?敦煌文物被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愚昧的王道士犯了何罪?他的心理活动和罪行细节,写得真实吗? 3、文中的四个“惨白”含义,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4、该节有什么写作特点? 明确:欧美艺术家有突破,歆羡东方艺术;中国文官昏庸无视艺术,无知道士掌管佛教艺术 王犯罪而不知:涂抹壁画、毁坏雕塑,塑“天师、灵官。”对他的心理活动描写和罪行细节描写,是依据道士身份,揣摩想象,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真实) 看到两个“惨白”是真实情况,脑子两个“惨白”是混乱,难以言心之痛 板书 欧美艺术家歆羡东方艺术;中国文官昏庸漠视艺术, ↑根本原因 王罪行:涂壁画,毁雕塑,塑天师—愚昧犯罪而不知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文学常识(完整版)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文学常识 1、黄药眠(1903-1987),原名黄访、黄恍,著名的教育家、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和作家。他以学术上鲜明的倾向、独特的见解、丰硕的成果而享誉国内外。著有长诗《桂林底撤退》,小说集《暗影》《再见》,论文集《论走私主义者的哲学》等。 2、雅—伊瓦什凯维奇(1894—1980),波兰当代杰出的诗人和小说家,也是非常优秀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自成一派,自然流畅,真切中见精神,朴素中有华彩。 3、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号友三。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演讲》,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4、艾青:中国现代作家,原名蒋海澄,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 5、舒婷(1952—),原名龚佩瑜、龚舒婷,福建泉州人。当代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等。舒婷的诗既有鲜明的时代叛逆精神又有执著而深切的爱国之情,被人誉为“心灵世界的歌”。 6、朦胧诗是新时期诗坛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一个诗歌浪潮,也是一个取得了相当高艺术成就的诗歌流派。它于70年代后期产生。朦胧诗强化现代意识,突现创作主体,拓宽了诗歌的表现领域,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给诗歌带来了更多扑朔迷离的意象和暗示意味,显示了与30年代诗歌决然不同的特色。朦胧诗的代表作家有舒婷、顾诚、江河等。 朦胧诗的特点:构思上,强调内在思维;表现手法上,追求意象化,往往将象征、暗示、通感等手法并用,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 7、阿赫马托娃:俄罗斯文学史上著名的女诗人之一。她和前夫古米廖夫同时阿克梅派的杰出代表。人称“俄罗斯诗歌天空的月亮”。早期的室内抒情诗以“巫性思维”窥测人性,晚年将自己定位为“尘世的圣母”,医生持续表达对人的终极关怀和爱。 8、“楚辞”:“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上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辩》等。 9、屈原,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20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屈原是一个政治家,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深得怀王信任,但为小人所谗,两次被流放,最后悲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教案 教学园地 10-10 1950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教案 安工大附中高一备课组 本单元教学设想: 一、了解本单元的编写意图 本单元重点学习写景状物的散文 本单元包括三篇散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 这些散文名篇的共同特点,一是写景优美,情味浓厚。二是意蕴深,可以引发学生对自然、人生、社会的多方面思考。三是语言美。 二.把握本单元的总体教学目标 以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纬度为坐标,根据“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发现创新”这个学科能力目标确定本单元的总教学目标。 三、实施本单元的教学建议 1、分析写景 2、体会情感 3.注重审美 4、品味语言 5、读写结合

四、单元教学安排 《荷塘月色》2课时,《故都的秋》2课时,《囚绿记》2课时,表达交流2课时 《荷塘月色》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三.了解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四.通过朗诵欣赏体会《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语言特色上。 2、安排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请两位同学分别用几句话描绘一下自己印象中的荷塘景色,然后引入课文。 二、解题 1、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2、写作背景 问题预设:本文写于1927年,这段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什么事情? 问题解答: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荷》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

【推荐下载】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套教案 窦娥冤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通过窦娥冤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从文学鉴赏的角度理解关汉卿设计三桩誓愿应验的用意。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介绍关汉卿: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关于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元杂剧的唱词按一定宫凋写成。共分五个宫(五个全音阶):正宫、中吕宫、南昌宫、仙吕宫、黄钟宫,分别个当于现在的C、D、E、G、A五个乐调(谱号);曲牌,相当于现在的调号和板号(如二黄散板、西皮快板等),也即简谱中的曲谱和节拍。元杂剧中一折限于一调一韵。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科范或叫“科”“介”,是关于动作、表情或其他方面的舞台提示,如“笑科”“见科”“把盏科”“做掩泪科”“内作起风科”等。

高中语文必修四 雷雨 教案(1)

雷雨 词语补释: *拜望:原是敬辞,指探望。文中含讽刺的意味。 *涔涔:形容汗水不断地下流。P92注① *谛听:仔细地听。谛:仔细。 *恩怨:恩惠和仇恨。文中偏指仇恨。 *见地:见解。 *交涉:跟对方商量解决有关的问题。文中含有办成事情的意思。 *惊愕:吃惊而发愣。 *昧心:违背良心。昧:mèi昏,糊涂,不明白。 *弥补:把不够的部分补足。 *伺候:在人身边供使唤,照料饮食起居。 *无赖:①刁钻泼辣,不讲道理;②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贤慧:指妇女心地善良,对人和蔼。也作“贤惠”。 *郁热:闷热。郁: 积聚而不得发泄。 *怨愤:怨恨愤怒。 作者简介: 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生,湖北潜江人。他从小爱好戏剧,1929年进南开大学,后来又转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进清华研究院,专攻欧美戏剧文学,并从文学中汲取营养。1933年,在即将结束大学生活时,完成处女作《雷雨》。经巴金、靳以的推荐,这个剧本在1934年出版的《文学季刊》上发表。作者自己说: “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朽,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继《雷雨》之后,又写出了《日出》《北京人》《原野》《蜕变》等剧本。《雷雨》《日出》成就最高,是他的代表作。在这两个剧本中,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剧作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1942年,曹禺把巴金的《家》改编成话剧,解放后,写了《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 《雷雨》简介: 《雷雨》以现实与往事相间的手法,写了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这个家庭的主人,某煤矿公司董事长周朴园在三十年前,还是个地主大少爷的时候,曾引诱女仆梅妈的女儿侍萍,生了两个孩子。后来,他为了娶一位“有钱有门弟的阔小姐”,强迫侍萍把大儿子周萍留下,把刚生下三天的第二个孩子(鲁大海)带走,遗弃了母子俩。周朴园又娶了繁漪。并生了个儿子周冲。侍萍被逼得走投无路,冒着大风雪去跳河。她被救后,为了孩子,又嫁了两次,与后来的丈夫鲁贵生了个女儿四凤。不料鲁贵与四凤无意中又当了周家的仆人,儿子鲁大海当了周家的煤矿工人。于是以周家为中心发生了各种巧合的违反伦常的性爱关系,展开了错综复杂的矛盾: 继母繁漪与周萍私通,同父异母的兄妹周萍与四凤相爱,周冲也在追求四凤,而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相互为敌,周萍与鲁大海兄弟之间亦互相仇视。这个悲剧的内幕是侍萍因繁漪通知她领回四凤而来到周家才被揭露的。这些矛盾酝酿、激发,终于在一个“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燥”的下午趋向高潮,又经过一番复杂的矛盾冲突,周萍和四凤终于知道他们原来是同母兄妹。于是一场悲剧发生了,四凤触电而死,繁漪的儿子周冲为救四凤不幸送命,周萍也开枪自杀了……这个罪恶的大家庭终于归于毁灭。 《雷雨》标题的意义: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必修二文言文翻译总结

高中语文必修一、二书本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劝学》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是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并且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可以到达千里之外。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可以横渡江河。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精神和智慧就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 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外;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刀雕刻一下就停止,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用刀雕刻永不停止,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师说》 9、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有了疑惑却不跟随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 10、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不通晓句子停顿,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跟从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学习但是大的方面放弃,我没有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1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1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我学习道理,哪里要了解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1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得知真理本来比我早。 1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因此无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无论年纪大的还是年纪小的,(只要是)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1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吧? 16、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读书来帮助他们断句的,尚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 17、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专题《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张晨旭 一、文本分析 本文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中“拿来与接纳”板块。本文的内容是提出中国要实行“拿来主义”和批判“送来主义”、“送去主义”和“闭关主义”。本文的特点是议论文体;论点鲜明,提出中国“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论点;论据充足,正面论据和侧面论据相结合;论证形象,运用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述清晰流畅,又活泼幽默,耐人寻味。 二、学生分析 学生从中需要学习的是:论点、论据、论证、论述。 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相应的基础: 在认知上,对议论文这一文体有一定的了解; 在情感上,能体验和感受对崇洋媚外的行为和国家未来发展的担忧之情。 学生需要用到的学习方法是:诵读法、体验法、探究法等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三、目标阐述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阐述本文的论证和论述特点及其作用。 (2)能说出本文论点和论据;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概括分析本文内容的过程中运用研究法。 (2)能在理解作者情感的过程中运用体验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感受作者对“送来主义”和“送去主义”的批判和对“拿来主义”的肯定; (2)能体会作者对于国家的忧虑。 (二)教学重点:能阐述本文的论证和论述特点及其作用。 (三)教学难点:能阐述本文的论证和论述特点及其作用。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点拨法、多媒体展示法等多种服从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方法。 四、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接触“拿来”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鲁迅的《拿来主义》。“拿来主义”这个词看上去似乎离我们非常遥远,但是如果用一句几乎每人都知道的话代替这个词,这个词又变得离我们很近,这句话是什么呢?没错,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这样又太过抽象了,形象一点来说,“拿来主义”就相当于摘水果,对于那些成熟的,自然是要放进篮子里;对于腐烂的,就要丢在地上;没成熟的,就让它继续挂在树上。然而,这又远远比不上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短歌行》 教学过程: 师:上一个星期,一个同学跟我说过,她有一篇很好的文章要给我欣赏,我看了,我觉得有一些不足,但是的确不错,至少作者的阅读面和思考值得大家学习。 生:(他是我哥哥), 师:噢,你告诉他我很佩服他。他这篇文章,本来她读,他身体不适,我就代劳了 教师读学生哥哥的文章〈酒的遐想〉 酒的遐想 很偶然的灵感,想到了酒。 第一个闯进脑海的是“把酒问青天”的苏轼,那个当年在月光下起舞弄清影,感叹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苏轼酷爱饮酒,他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非凡的气概啊!是酒赠与他的吗?“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还是默默地与江水、明月抒情吧。 喝醉了,美也,愁也。 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欧阳修真的醉了吗?如果他没醉,柳永一定醉了:“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哦,他好象已经醉醒。那江头的屈原一定醉了,彻彻底底的。“众人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我好象又错了,屈原说他没醉,恩……哦!酒醉的人总说自己没醉……

让我仔细想想,一定有人醉过…… 有了!辛弃疾醉过!“醉里挑灯看剑”,对!是他!他“梦回吹角连营”、“沙场秋点兵”。哦……还有那位“独上兰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李清照也醉在酒里。醉是酒的魅力,那愁思呢? 愁?不应该责怪酒吧?曹操说:“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李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看来酒不是愁的梦…… 慢慢咀嚼,细细推敲品味。 突然想到范仲淹,他说酒可以化作“相思泪”,为何?因为“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古人好象总醉在酒里,醉在梦里,醉在愁里……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看来醉里的人很容易醒来,但愁呢?“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的话道出了真理,就让咱们“今朝有酒今朝醉”、“酒不醉人人自醉”、“会须一饮三百杯”吧! 望着祖国大好山河容易醉,望着英雄当年“雄姿英发”容易醉,望着曹雪芹勾勒的儿女情长容易醉,醉得太多,醉得太美,醉得值得!又想起那句俗话:“酒逢知己饮!”就让我们为友人一醉方休吧! 思绪随意自然地来到那座小城----------布达佩思东北一百多公里的埃盖尔。在这块大地下藏着许多美酒,几百年……冷冷的静静地醉卧在地下,余秋雨说那是秘藏的醉意,连裴多菲和纳吉的热血都没能改变它的恒温,连两次大战都没能干扰它的美梦,埃盖尔醉得是何等的固执和执拗啊!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全套教案

窦娥冤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结合“单元知识和训练”,掌握研究性阅读的特点,学会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2.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介绍元杂剧的体制。 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介绍关汉卿: 2.介绍元杂剧: 指导阅读 1.阅读“自读提示”中与本折有关的情节。 2.阅读课文。 3.提问式阐述:文学史上公认课文所选部分是全剧的高潮。但在前两折里,已经把窦娥受害的故事情节交待得清楚明白。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窦娥在公堂上的斗争,都已在前两折里表现出来,那么高潮为什么出现在第三折里?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发现;第三折里仅有窦娥指天发誓,刑场受戮,故事情节简单,而构成窦娥矛盾冲突的对立面,如社会恶势力的代表张驴儿、元代残酷统治的典型官府都隐藏在幕后,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更没有高潮,可见,全剧高潮出在第三折里是与戏剧本身的特点分不开的。 4.提问: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5.提问: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按“思考和练习”一的要求) 明确:10个曲牌有3个层次。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6.分析第1层。齐读第1层两支曲子。 7.提问: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明确: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 布置作业 1.默写[滚绣球]曲牌,整理“思考和练习”五。 2.结合“思考和练习”三,研究阅读第2、3两个层次。 3.熟悉剧本的三个组成部分。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基础知识

高一语文必修三语言基础复习资料 一、字音、字形 沼泽zhǎo 冰雹báo 烧灼zhu?盎然ànɡ堆垛du?徜徉chánɡyánɡ铿锵kēnɡqiānɡ青葱cōnɡ轻俏qiào 荒冢zhǒnɡ遐思xiá汲满jí双颊jiá斑斓lán 摇曳ya 涟漪lián yī踮脚diǎn 树梢shāo 蹒跚pán shān 颓然tuí林阴道yīn 大堤dī 翱翔áo xiánɡ萦回yínɡ咆哮páo xiào 鹰隼sǔn 嵯峨cu??丘壑ha迸发banɡ瞭望liào 瑰丽ɡuī轮廓ku?启碇dìnɡ夔州kuí滟澦yàn yù澎湃p?nɡpài 旋涡xuán 婀娜ēnu?对峙zhì万仞ran 草坂bǎn 莽莽苍苍mǎnɡ崆岭滩kōnɡ秭归zǐ汨罗江mì抛锚máo 跋涉bá马厩jiù灰烬jìn 掳掠lǔ庇护bì厄运a夙愿sù通衢qú陶冶yě缱绻qiǎn quǎn 瞻仰zhān yǎnɡ绚丽xuàn 馨香xīn 窒息zhì寥寥无几liáo 魅力mai 狐裘qiú婆娑suō剔透tī雪橇qiāo 排筏fá罡风ɡānɡ擎qínɡ颓垣tuíyuán 车辙zh?倾泻xia笳笛jiā骸骨hái 淳朴chún 疲惫bai 熏黑xūn 隧洞suì蜗行wō稻穗suì胚芽pēi 绯红fēi 蹂躏r?u lìn 砂砾lì齑粉jī缙绅jìn shēn 荟萃cuì纾祸shū翌日yì觇视chān 羁縻jīmí诟骂ɡ?u 天高地迥jiǒnɡ巡徼jiào 邂逅xiah?u 僇人lù愧怍zu?蓼洲liǎo 阉党yān 湮没yān 赀财zī抶扑chì溷藩hùn fān 缇骑tí傫然lěi 詈骂lì 蹈死dǎo 矫诏jiǎo 逡巡qūn 猝发cù投缳huán 赠谥褒美shìbāo 户牖yǒu 社稷jì褐色ha羞怯qia簇新cù鬈曲quán 赊账shē趿拉tā?lɑ脚趾zhǐ 蹙眉cù怜悯mǐn 褶皱zhě窥视kuī荒僻pì塌败tā取缔dì伛偻yǔlǚ 阴翳yì骷髅kūl?u 攥住zuàn 滞笨zhì后裔yì肇始zhào 扈从hù潜藏qián 搴阰qiān pí骐骥qíjì枷锁jiā铸造zhù媲美pì酿出niànɡ威慑sha 筛选shāi 攻讦ji?钳制qián 刮垢ɡ?u 蜕除tuì逞能chěnɡ无稽jī热忱ch?n 悖逆bai 霹雳pīlì铅砣tu?骈文pián 仰韶sháo 沉溺nì匮乏kuì崛起ju?冠冕miǎn 吝啬lìn 脑髓suǐ譬如pì孱头càn 蹩进bi?国粹cuì脂肪zhīfánɡ烹饪pēnɡran 笤帚tiáo zhou 时髦máo 鄙远bǐ缒绳zhuì阙秦ju?疏浚jùn 壅蔽yōnɡ黜恶chù睥睨pìnì汤镬hu?渑池miǎn 驽马nú袒露tǎn 飨xiǎnɡ鲰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 《囚绿记》 教案

囚绿记 教学目标: 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教学重难点: 1、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陆蠡。作家曾这样评价他,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说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下面,让我们一起拜读他的这篇代表作,去触摸他崇高的灵魂,并一起去享受一株常春藤带给我们的感动。 二、研读课文 1、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①“囚绿”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哪几段写“囚绿”的? ②“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快速阅读课文,明确行文线索 恋绿(1 —7 ) 囚绿(8 —11) 释绿(12—13)

念绿(14 ) 3、学生朗读“囚绿”的经过,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要“囚绿”? ②常春藤具有怎样的特点? 蓬勃、固执、向阳 ③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与理性思考呢?(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生命希望、向往光明自由、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4、找出文中描写“囚绿”后“绿”的形象的语句。 (1)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2)可是在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3)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了柔绿,变成了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象病了的孩子。 (4)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三、拓展延伸 常春藤的“永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请用凝练、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你的理解。能撷取一个事例加以佐证将更好。同学交流,分享成果。 1.浩瀚的大海正是因为有了礁石,才激起了美丽的浪花 2.生活的磨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3.在苦难面前抬起你自信的头颅!永不言败。 4永不屈服于黑暗!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事例: 1.司马迁,受宫刑,却能忍受这世间最大的耻辱,因为他心中有未完成的《史记》。 2.张海迪,高位截瘫。以顽强的毅力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及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其间克服病痛和困难进行创作,至今已出版大量的作品。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教案设计 导读:本文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教案设计,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 【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张衡一生在科学、文学、政治等方面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学习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专研的精神。 (2)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和文化常识。 (3)掌握叙述、说明的方法及详略得当的处理方法。 2、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准确朗读,从而培养语言感知能力。 (2)结合语境分析语句,从而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语境意识。 (3)对人物进行概括评价,从中体会传记记人叙事详略安排得当的写法。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 (2)学习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专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分析语句积累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分析评价张衡的品德和精神。 【教学策略】 1、设计艺术:以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全面发展”的人为切入点 2、重难点突破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计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以诵读法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整体感知的内容和结构,初步了解张衡的品格及文学才能.第二课时在深入理解文句的基础上认识张衡在科学技术上的辉煌成就和杰出的政治才干。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熟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认识张衡的品格及文学才能。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从中国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的候风地动仪模型和郭沫若在张衡基碑上的题词说起。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着候风地动仪的模型。早在1800年前,张衡发明制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候风地动仪。这个仪器早已毁于西晋战乱之中,现在陈列的候风地动仪模型,是现代科学家王振铎等人根据《张衡传》中对候风地动仪的介绍说明用木料制成的。 1959年党和政府重修张衡墓时,郭沫若在墓碑上题词道:“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上亦罕见。” 二、解题 1、“传”:传记.记述的内容是一个人的生平事迹。传记要突出传主的特点。 范晔(398-445)南朝宋顺阳(在今河南浙川东)人。他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的《后汉书》,起于刘秀起兵*王莽,终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载了东汉195年的历史,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合称“四史”,盛行于世。对我国的文学、史学有很大影响。 2、范晔(398-445)南朝宋顺阳(在今河南浙川东)人。他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

苏教版必修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厌。(同“餍”,满足) 2、当与秦相较。(同“倘”,如果) 3、万几宸翰之宝。(同“机”) 二、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⑴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遇) ⑵义不赂秦。(坚持正义) ⑶以地事秦。(侍奉) ⑷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焚烧/化成焦土) ⑸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 ⑹未云何龙?(出现云/出现龙) ⑺朝歌夜弦。(唱歌/弹琴) 2、名词作状语。 ⑴日割月削。(一天天/一月月) ⑵骊山北构而西折。(向北/向西) ⑶辞楼下殿,辇来于秦。(乘辇车) ⑷朝歌夜弦。(早晨/夜晚) 3、形容词做动词。 ⑴不能独完。(保全) ⑵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底) ⑶始速祸焉。(招致) 4、动词做名词 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的金玉珍宝) 5、使动用法。 ⑴李牧连却之。(使……退却) 6、意动用法。

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为鉴) 三、古今异义。 ⑴其实百倍。 古:它的实际情况。 今: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表转折意,副词) ⑵思厥先祖父。 古:祖辈与父辈。 今:父亲的父亲。 ⑶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古:可以凭借。 今:表示可能或能够。 ⑷可谓智力孤危。 古:智谋和力量。 今:理解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 ⑸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古:旧事,成例。 今: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 ⑹至于颠覆。 古: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以致”、“以至于”。今:①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②表示令提一事。 ⑺后秦击赵者再。 古:两次。 今:表示又一次。 ⑻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指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今:比喻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⑼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可惜。今:怜悯。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 如果把高中三年去挑战高考看作一次越野长跑的话,那么高中二年级是这个长跑的中段。与起点相比,它少了许多的鼓励、期待,与终点相比,它少了许多的掌声、加油声。它是孤身奋斗的阶段,是一个耐力、意志、自控力比拚的阶段。一起看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欢迎查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把握其诗风的变化。 2、了解词的意象,体味词的意境,把握诗歌情感。 3、鉴赏诗歌关键词语,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重难点: 学习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并且能运用到实际的鉴赏过程当中。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唐宋词的创作中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趣的。但其作者多为男性,他们写的词称为“代言体”,也就是代替妇女说话。这一现象终于在宋代被一个女人打破了,她以自己惊世的才华,大胆的笔触,借助词作直写自己的闺怨情愁,使词坛绽放出了一道最夺目的光芒。她就是李清照。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卓然不群的女词人的内心世界,来品读她的两首愁情词。古人云:读其书,诵其诗,更得知其为人。大家在下面查阅了不少李清照的资料,也熟知她的一些诗文。那就请你们来谈一谈你所了解的李清照。 背景导读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全词赏析】 一、作者简介

苏教版语文必修二模块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二模块测试题 一、(24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坍圮.pǐ狙.击jū湔.雪jiān 锱.铢zī炽.烈chì一瞥.piē亘.古gan B.熨.帖yù瘦削.xuē悄.然qiǎo 慰藉.jia纶.巾guān 拓.片tà炮.烙páo C.呕哑.yā处.方chǔ隽.永juàn 逦迤.yǐ脉.脉m?袅娜.nu?新正.zhēng D.玉墀.chí敛裾.jū蓊.郁wǒng 宫绦.tāo 纨绔.kù笑靥.ya盥.沐guàn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坐落沧桑蝉蜕宸翰扫描仪一筹莫展 B.震撼寒暄烟霭惊蛰挖墙脚目不暇接 C.嬉戏销魂炫目安详水蒸气声名鹊起 D.斑驳渲泄倾泻不肖明信片众口铄金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苏德战争______,41岁的索克洛夫应征入伍。 (2)埋葬了我的儿子——我最后的欢乐和希望,我________地回到自己部队里。 (3)他扑在我的脖子上,……叫得连车厢都______了。 (4)我感到一个陌生人的呼吸的热浪,它散发着难闻的烟草和蒜头的气味,一个声音_______地问道:“怎么啦?” A.暴发不知所措震动平淡B.暴发不知所以振动平静 C.爆发不知所以震动平静D.爆发不知所措振动平淡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那位著名学者去年在北京大学所作的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演讲,观点鲜明,切中时弊,真可谓不刊之论 ....啊! B.戴尔公司市场份额不断下滑,对苹果及微软的强势表现依旧不以为然 ....,至今仍无积极应对措施。 C.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 ....,只能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 D.为了应付高考,教师越教越细,其结果是肢解了语言,长此以往学生自然目无全牛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这种新研制的牙膏香气浓郁,清新爽口,去污洁齿力强,而且不损伤牙釉质,能保持牙齿洁白光亮,深受消费者喜爱。 B.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能,要激发这种潜能,就要看能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C.作为一个全新的、相对成熟的行业,不仅电子商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冲击了历史悠久的传统商业模式。 D.贝母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鳞茎具有止咳化痰、清热散结的神奇功效,常常采集起来,加工成药材。 6.下列各项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洎牧以.馋诛以.地事秦 B.盘盘焉.,囷囷焉或师焉.,或不焉 C.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D.不敢言而.敢怒而.耻学于师 7.下列选项中不含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苏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祖国土》教案设计

苏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祖国土》教案设计 导读:对祖国拳拳的赤子之心,应该是超越国界和民族的,是中外文学史上永恒的主题。下面一起来学习苏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祖国土》教案的相关知识点! 苏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祖国土》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深入了解祖国的文化内涵,认识祖国对个体的意义以及自身对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激发爱国之情。 2、能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根据作者的经历和有关创作背景,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诗歌表达的情感。 3、能根据对诗歌的理解,设计诵读方案,通过朗读准确地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铺设跳板--联想想象--理性升华。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对祖国拳拳的赤子之心,应该是超越国界和民族的,是中外文学史上永恒的主题。让我们把目光投向祖国北面的另一个国度,那里有皑皑冰雪和无边白桦林、空中飘荡着忧郁悲怆的旋律,那里比任何地方更能够对这一永恒的主题作出诠释。那里有一位女诗人,阿赫玛托

娃,她被誉为俄罗斯诗歌天空的月亮。但月光柔美恬静的色调并不属于她的命运!她一生坎坷,晚年方才云开月霁,但在她的诗中却听不到自怨自怜,响遏青云的依然是从苦难中升华出来的对祖国的挚爱:“不,既不是异国他乡的天空下,也不是在他人的卵翼之下,在我人民蒙受不幸的地方,我与我的人民同在。” 二、作者介绍: 阿赫玛托娃(1889--1966),是二十世纪屈指可数的苏联杰出的女诗人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把她的百年华诞之年定为阿赫玛托娃年。以纪念这位“把人带进一个美好世界”的“诗歌语言的光辉大师”。有人称普希金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也有人把阿赫玛托娃比作俄罗斯诗歌的“月亮”。然而她在苏联时期几经磨难,是“大清洗”运动的见证人和受害者。婚姻几离几散,前夫无辜因“反革命叛乱罪”被枪决,儿子两度入狱,女诗人因前夫几乎终身受株连,后来在文坛上屡遭批判,。 她的创作活动跨二十世纪前半个世纪,诗风明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早期,作品纯真、明朗、简洁,代表作有《黄昏》、《念珠》、《群飞的白鸟》等;后期,诗境大开,风格和题材呈丰富多样性,代表作有《安魂曲》、《没有主角的长诗》等。诗中对历史隐约旋律的敏感性和对千千万万人苦难的同情心,使她当之无愧地跻身第一流诗人的境界。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十四行诗,它的前面八行一般是陈述,接下来的四行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