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企业绩效评价的风险辨识和风险管理

企业绩效评价的风险辨识和风险管理

文章编号:1006—8309(2006)03-0047-03

企业绩效评价的风险辨识和风险管理

杨晟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学院,上海200092)

?47?

摘要:文章以企业利益相关者为着眼点,从环境、信息、道德和财务方面,剖析了企业的绩效评价系统可能产生的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企业绩效评价的风险管理框架,最后通过案例给出了风险规避的一些具体方法。

关键词:绩效评价;利益相关者;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C

1引言

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能够有效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及发展趋势,帮助企业科学决策,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但是,许多企业花费了大量人力和财力形成的绩效评价体系,不仅未能改进企业绩效,甚至给企业绩效带来了一定的危机。因此,许多管理学者在研究改进企业绩效评价的内容和方法的同时,也开始关注绩效评价的风险。但总体来说,对企业绩效评价的风险管理的研究还缺乏系统的风险研究。本文将着重研究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存在风险的类型;二是企业绩效评价风险管理框架的构建和风险规避的一些具体方法。

2企业绩效评价中的风险辨识

现代企业的绩效评价越来越注重利益相关者的要求u1,其中存在着多种风险,主要包括:2.1环境风险

企业的绩效评价必须符合企业生存的内外部环境。外部环境的变化是不可控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意味着企业的责任无处不在,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必须满足多个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如苏丹红一号事件中,所涉及的生产厂家众多,其中还包括一些知名品牌,如亨氏中国、肯德基等。此事件充分说明了企业良好的绩效不仅仅在于追求低成本来满足股东的利益,更需要考虑政府和广大顾客等相关利益者的要求。同样,企业必须根据内部环境和自身特征制定绩效评价体系。如企业常用的绩效指标——经济附加值(EconomicValueAdded,EVA),EVA的应用需要以价值创造作为企业的管理活动中心,其应用的前提是要授予管理者更加充分的资源使用权力。盲目采用EVA作为评价指标,而不管指标适用的环境,对企业绩效来说是很危险的。

2.2真实信息掩蔽风险

企业绩效评价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经营者的报酬。而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可能隐藏对自己不利的信息,从而对绩效评价方造成负面的影响。例如,在绩效指标的设定中,经营者倾向于通过一系列的行动来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指标,而极力回避影响其报酬的指标。这种经营者对于真实信息的掩蔽是一种机会主义行为,其目的是诱使绩效评价方做出错误的选择或选择的指标非最优,以有利于其获取良好的评价结果及以此结果为依据的绩效收入。

2.3道德风险

在绩效评价的指标设定后,指标设定者无法观察到企业内部运作的某些细节,一些企业的经营者和员工为了自身的利益,可能采取不利于企业的一些行为,进而损害整个企业的绩效。不恰当的指标设置和测量标准将导致不恰当的行为,从经营者来说,可以通过将资金总额的支出延至年末或与供应商协商将付款延至来年而使财务数据看上去好看,有的甚至发布虚假会计信息。而从员工角度来说,也可能根据企业的绩效测量标准采取相应的短视行为,如美国的一家航空公司的行李装卸工迅速将第一个行李放在传送装置

作者简介:杨晟(1975一),女,湖南长沙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及国际物流管理,(电话)13621722036(电子信箱)happyysh@126.tom。

万方数据

?48?

上,然后开始聊天。因为绩效指标“卸载行李包裹需要时间”是以飞机着陆和第一个行李放在传送装置上的时间作为测量标准的口j。

2.4财务风险

要对企业的绩效进行评价,就必须付出相应的成本。要获得足够、正确的数据和信息,离不开数据的采集和加工,这些都将加大企业的投人。事实证明,为获得大量的数据并把数据转化成能

据此决策的有用信息,许多企业付出了高昂的成本。哈克特集团(theHackettGroup)收集的研究数据表明,平均花费为10亿美元的公司在计划和测量绩效上就需花费25000个个人工作日旧J,这种成本并非所有企业都能承受的,有的还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3企业绩效评价的风险管理

3.1企业绩效评价的风险管理目标

企业绩效评价的风险管理是一个新的探索,借鉴有关的风险管理的理论,企业绩效评价的风险管理的目标为:保证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的合理有效性及正常实施,并减少由于绩效评价体系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该目标包含了两层含义:其一,绩效评价体系的合理有效性指绩效评价指标设置、选择和标准的合理有效。而绩效评价体系的正常实施,是指绩效评价各个环节的正常实施,包括评价目标的设计、评价计划和指标创建、评价体系的实施和运作以及评价体系的反馈和调整。风险管理的首要意义在于,对于绩效评价体系中存在的各种偏差能够迅速反应,给出对策并做出调整,保证通过企业的绩效管理来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其二,目标体现了主动管理的一方面,因此,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安排减少绩效评价体系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3.2企业绩效评价的风险管理框架

企业绩效评价的风险管理框架,旨在建立一个多维度的绩效评价的风险管理体系∞1。在上述风险目标下,作者构建了一个多维的风险管理框架,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二是企业绩效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三是通过规范化、标准化的程序对企业绩效评价的流程进行控制;四是以各种风险识别和评估方法为技术手段的风险管理工具;五是企业绩效风险管理的各类方法,包括管理手段与制度安排。综上所述,风险管理框架如图1所示。

图1企业绩效评价的风险管理框架

取每个维度的开头字母,将此风险管理框架简称为E—SPTM,其主要内涵如下:

E—SPTM中的E(Environment)代表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外部环境指的是经济发展趋势、市场竞争状况等因素,内部环境包括企业的规模、所处生命周期、结构、文化等具体特征。

E—SPTM中的S(Structure)代表企业的组织结构控制,完善的组织结构能为组织提供更好的发展及控制风险的基础环境。一方面,风险管理控制系统应该与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相符合。另一方面,高效的风险控制系统也需要有效的组织结构作为支撑,否则无法得到有效实施。

E—SPTM中的PCProcedures)代表流程,包括评价目标的设计、评价计划和指标创建、评价体系的实施和运作及评价体系的反馈和调整更新。风险产生于绩效评价的各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风险,规范每个阶段的绩效评价方法和流程,能够减少风险的出现。

E—SPTM中的T(Technique)代表技术,体现了对风险测量和评估的技术手段,为风险的控制和组合的调整提供准确和及时的判断依据。通过对绩效评价风险的测量和评估,分辨出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并进行控制和决策。

E—SPTM中的M(Management),指的是具体的风险管理安排以及应对各类风险的策略与方法。如为应对财务风险而采取的低成本策略。

4案例分析

某储运实业有限公司与外资合作后,在上海某物流园区新设立的物流合资公司主要为其他企业提供采购、加工、生产、制造、销售及物流等全球一体化服务。公司成立以后,随着业务范围扩大,原有的绩效评价系统在指导公司的业务扩展上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借鉴E—SPTM的管理思路,公司拟采取如下的风险规避措施:

4.1将顾客作为利益相关者纳入绩效评价体系

万方数据

该公司为许多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这些企业对服务的质量都有不同的要求。公司应在原有财务指标的基础上,将满足顾客要求的非财务指标引入绩效评价体系。具体来说,可以通过顾客满意度、顾客保持率等指标来体现。

4.2建立专门的绩效评价管理中心

将原有附属于人事部门的绩效考核小组独立出来,建立绩效评价管理中心。管理中心由领导小组和执行小组构成。领导小组由公司的总裁、副总裁、总经理组成,负责绩效目标与公司的战略目标一致及绩效方案的审定、监督。执行小组负责绩效的具体实施和监控,包括沟通协调工作、绩效风险的评估控制、给出解决方案和意见。

4.3加强绩效沟通,进行长期激励

建立快速反馈机制,如员工电子信箱等策略,能使员工充分了解绩效评价体系的目的和作用,自觉提供有效信息,避免信息失真。同时,及时的沟通能提高经营者和员工的参与积极性,有效弥补绩效评价过程中的不足,对绩效评价体系作动态维护和调整。另外采用一些长期的激励方式,如对经营者实行股权或虚拟股权,将员工纳入职业规划,使经营者和员工将企业的发展和自身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避免绩效评价体系成为数字游戏。

4.4倡导道德规范,培养企业文化

?49?

倡导道德规范,培养以绩效为导向的企业文化,能够带动员工树立与企业一致的目标,避免员工的道德风险。企业应首先在规范管理方面编制《企业法典》,包括企业的基本制度、多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和工作标准。同时,应根据企业特点确立企业的核心文化:即企业的理念和价值观体系,如“与时俱进,不断超越”的精神,“诚心为本,以德铸魂”的企业道德等。这些企业与员工共同遵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是企业文化的灵魂。良好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绩效将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AtkinsonAA,WaterhouseJH,WellsRB.AStake.holderApproachtoStrategicPerformanceMeasurement

[J].SloanManagementReview(Spring),1997,38

(1):25—37.

[2]安迪?尼利,克里斯?亚当斯,迈克?肯尼尔利.战略绩效管理:超越平衡计分卡[M].李剑锋译.北

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27—28.

[3]郭鹏,朱煜明.项目风险管理的一个理论框架一以高技术项目为例[J].经济管理,2005,(3):84—88.

[收稿日期]2005—06—29

[修回日期]2005—09—26

(上接第46页)

追求华丽,要尽量简单化;③图形的组织符合格式塔原则;④图标易区分,有意义;⑤信息呈现位置的一致性,如出错信息;⑥降低屏幕中信息之间的相关性;⑦重点信息特殊化处理,如特殊的颜色、字体、闪烁等;⑧同一显示页面上避免同时使用那些很难分辨的颜色,如蓝一绿、紫一深红等;⑨适当增大图标和字体的尺寸。

参考文献:

[1]杜鹏.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2]JackoJA,SearsA.The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Handboak:Fundamentals。EvolvingTech.

nologiesandEmergingApplications[M].US:Law-

renceErlbaumAssociates.2002:413—427.

『3]CzajaSJ,SharitJ.AgeDifferencesinthePerform.aneeofComputerBasedWorkasaFunctionof

PacingandTaskComplexity[J].PsychologyandAging,

1993,8(1):59—67.

[4]ChamessN,HoUeyP,FeddonJ,eta1.Li#tPenUseandPracticeMinimizeAgeandHandPerformance

DifferentinPointingTasksJI.HumanFactors,

2004,46(3):373—384.

[5]HutchisonD,EastmanC,TirritoT.DesigningUserInterfacesforOlderAdultsfJ].EducationalGeront01.

ogy,1997,23(6):497—514.

[6]LagunaK,ReneeL.ComputerAnxietyinYoungandOlder:ImplicationsforHuman—ComputerInterae—

tionsinOlderPopulations[J].ComputersinHnman

Behavior,1997,13(3):317—326.

[7]HawthornD.PossibleImplicationsofAgingforInter-

faceDesigners[J].InteractingwithComputer,2000,

12(5):507—528.

[8]IshiharaK,IshiharaS,NagamachiM,eta1.Age—relatedDeclineinColorPerceptionandDifficulties

withDailyActivities—Measurement.Questionnaire,

OpticalandComputer—GraphicsSimulationStudies

JI.InternationalJournalofIndustrialErgonomics,

2001.28(2):153—163.

[收稿日期]2005—08—12

[修回日期】2006—03—20

万方数据

企业绩效评价的风险辨识和风险管理

作者:杨晟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学院,上海,200092

刊名:

人类工效学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ERGONOMICS

年,卷(期):2006,12(3)

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3条)

1.Atkinson A A.Waterhouse J H.Wells R B A Stakeholder Approach to Strategic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1997(1)

2.安迪·尼利.克里斯·亚当斯.迈克·肯尼尔利.李剑锋战略绩效管理:超越平衡计分卡 2004

3.郭鹏.朱煜明项目风险管理的一个理论框架--以高技术项目为例[期刊论文]-经济管理 2005(3)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卜令英利益相关者对绩效评价的偏好研究2006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对以股东至上主义理念的挑战,近年来在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方面取得很大进展。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对企业经营的重要性逐渐得到很多人的认可,但目前还没有得到系统的研究。本文着眼于企业的绩效评价,系统 的探讨利益相关者对绩效评价的偏好,从绩效评价的方面研究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 本文按照传统的分类方法,将利益相关者分为股东、债权人、雇员、政府、顾客、供应商、社会公众和竞争对手等

,分别研究其对绩效评价的偏好。为此,本文首先研究利益相关者投入资产的专用性,指出利益相关者都在企业中投入了 专用性资产,且其专用性程度是不固定的,为保证投入资产的保值增值,利益相关者有动力参与企业的绩效评价,解决了利益相关者为什么要关注企业绩效。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利益相关者投入资产的目的,即利益相关者对资产保值增值的具体要求,解决了利益相关者关注企业绩效的哪些方面这一问题。最后从利益 相关者对企业绩效评价的角度研究其偏好,解决了利益相关者偏好的具体指标。总体上说,利益相关者偏好的指标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偏好的指标与利益相关者投入资产的专用性息息相关。利益相关者关注企业经营绩效的根本目的是获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载体为投入的专用性资产。因此,对企业绩效评价时主要关注专用性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同时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投入的资产不同,其专用性程度也不同。资产的专用性越高,利益相关者越有动力评价企业绩效,评价的范围越广。第二,关注的指标与企业治理的完善程度相关。完善的企业治理,可以创造一个公平、和谐的治理环境,能够有效地防止利益相关者的投机行为,如企业的控股股东会利用企业治理机制的不完善,肆意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管理者利用工作的便利在企业中寻租,侵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等。第三,关注的指标根据资产的保值增值,要求由低到高。如法人股东为获得资产的保值,关注企业的安全性及盈利能力方面的信息;为获得资产的增值,关注企业发展能力方面的信息。非商业性债权人首先会关注企业的现金流动情况,然后才会分析一般的偿债情况以保证贷款的安全,同时为获得贷款增值而关注企业的盈利能力、管理风险等深层影响因素等。最后针对现有绩效评价体系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企业在设计绩效评价指标时应综合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同时,在设置绩效评价指标应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并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联系。

2.学位论文徐耀华利益相关者价值导向的企业绩效评价研究与应用2007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知识经济扮演重要角色的新经济时代,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管理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管理已进入以战略管理为主题的时代。企业经营绩效评价,作为一项有效的企业监管制度和管理系统,不仅是企业进行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的重要手段,而且已经成为新的竞争环境下企业实施战略管理新的管理工具。传统的企业绩效评价,以股东利益为中心,建立在会计数据之上,注重对有形资产和财务结果的反映,在新经济时代己经显得力不从心、捉襟见肘。注重企业的经营战略、反映股东利益、兼顾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在企业应对未来空前激烈的竞争中显得愈发重要。

本文在对企业绩效评价相关研究作评述的基础上,从企业经营管理面临的环境变化与挑战出发,突破企业传统的“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打破企业单一依靠财务指标进行业绩评价的束缚,将企业更广泛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引入绩效评价,分析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与绩效之间的关系,识别影响企业绩效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并以此为基点,站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以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为导向,引入三棱镜绩效评价法,从财务绩效、顾客(中间商)绩效、员工绩效、供应商绩效及社区环境绩效五个方面构建了一个包括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注重企业协调能力的综合绩效评价体系。 通过对DW公司进行三棱镜绩效评价系统设计应用,增加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实用价值,从而最终形成并实现、保持DW公司竞争优势、提高整体竞争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同时,通过三棱镜绩效评价,也可为DW公司的考核、奖罚提供依据和管理者决策提供参考,并为企业战略调整提供依据。

3.学位论文张玉香基于利益相关者要求的企业战略绩效评价创新研究2008

企业绩效评价制度是任何经济体系的核心问题,企业绩效评价发展的内在逻辑是企业核心资本的变化。进入21世纪,人力资本成为企业的核心资本,无形资产成为企业的竞争优势。传统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在“新经济”时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财务指标具有滞后性,只能反映过去的绩效,不能揭示绩效改善的因素或动因,更不能预测企业未来的绩效;不重视非财务因素方面的重要作用,不利于管理和决策;缺乏与企业战略目标的联系,容易产生短期行为,不能适用战略管理的需要等。反映物质资本和财务资本逻辑的传统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 本文运用规范研究法、对比研究法、系统研究法和实际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在分析传统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局限性的基础上,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绩效评价思想和理念,如平衡计分卡和绩效棱柱等,并结合我国企业绩效评价存在的重要的、迫切的问题,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框架理论,构建基于利益相关者要求的企业战略绩效评价体系;设置相应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将定性研究的德尔菲法和运筹学的层次分析法结合使用,解决了绩效评价指标的权重分配。经应用案例检验表明

,该绩效评价体系具有明显优势。 本文的创新点是: 1.将绩效评价体系与战略管理相结合,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为财务、人力资源与管理能力、客户关系、社会贡献、技术创新、内部运营等六个方面具体目标,据此设置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使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成为实施战略管理的有效工具。 2.以EVA作为企业绩效评价的核心指标,将股东价值创造和企业战略有机结合,既可以突出绩效评价体系“创造价值”的导向,建立起企业战略和各项业务活动与企业价值的联系;又可以使绩效评价体系与激励考核相衔接,形成完整的控制体系。 3.将利益相关者如股东、顾客、供应商、员工、政府、社会公众等纳入企业的战略目标,使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既反映股东的利益要求,同时又考虑到那些对自己来说十分重要的不同利益相关群体的需要,使企业在从利益相关者那里得到的同时,也注意利益相关者的满意。 总之,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战略绩效评价体系力求将企业价值创造、战略和业务行为三者合为一体,突出“价值创造—战略—反映与评价—考核与激励”这条管理主线,实现管理体系的有效整合,构成企业的综合绩效评价体系。 该绩效评价体系创新体现的是企业的核心资本从物质资本、财务资本逻辑向人力资本逻辑的转变;企业的管理从组织物质资本运动向培育核心竞争力的转变;企业的绩效评价从偏重结果评价向突出过程评价的转变,从重视短期绩效评价向重视长期绩效持续增长的转变

,从只关注股东利益向关注企业更广泛的利益相关者的转变。

4.期刊论文温素彬.黄浩岚.Wen Subin.Huang Haolan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的企业绩效评价——绩效三棱镜的应用

案例-会计研究2009(4)

随着企业利益关系的多元化,如何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并获得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已经成为企业绩效评价必须面对的问题.为了促进我国企业树立利益相关者观念.实施科学全面的缋效评价,本文比较了绩效评价的两种价值取向;以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为指导,将绩效三棱应用于某连锁超市的绩效评价中,设计了基于绩效三棱镜的成功地图,并归纳出我国企业在实施利益相关者绩效评价体系时需要加强的工作.

5.期刊论文肖德云.蒋元涛.付智慧基于GA-BP的企业利益相关者绩效评价-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23(9)

企业绩效评价对企业的战略控制意义重大,利益相关者绩效评价是战略绩效评价的最新进展,设计了动态利益相关者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设计了企业绩效评价的误差反向传播GA-BP模型.遗传算法具有快速学习网络权重和全局搜索的能力,有效地解决了BP算法的局部收敛问题.误差反向传播的遗传-神经网络(GA-BP)模型提高了企业绩效评价的效率和效果.

6.学位论文庄际亮基于相关者利益均衡条件下的国有企业绩效研究2006

用传统的利润、收益指标去考察时下的国有企业,会发现这些企业的各项指标大多是不佳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们又以它们的存在仿佛要证明:存在即是一种合理。无论国家还是社会等各方利益相关者,也依然有着让这些不赚钱的国有企业存在的需要。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地去考察它们存在的现实意义,即它们作为企业真正的企业目标,以及相应的财务目标。我们只有从理论上认清国有企业的真实财务目标,才有可能在实践中评论它们的绩效,合理去管理国有企业。这里也就有两个问题有待解决: 1、国有企业的财务目标是什么? 2、在一定的财务目标指导下,如何去评价国有企业的绩效?“企业业绩评价问题是任何一个经济体系中的核心问题”(陈小悦)。这是因为在企业发展中,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起着一种导向性的作用。这种导向性作用的良好发挥,不仅有利于企业经营业绩的客观、正确评价。而且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否则会误导企业。绩效是业绩和效率的统称,包括活动过程的效率和活动的结果两层含义。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对企业绩效研究已经成为管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但现有的研究大多是对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而对企业绩效来源的理论研究还比较少。本文试着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企业绩效的理论依据,希望对全面科学地建立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国内李心合发表有《利益相关者财务论》(《会计研究》2003.10),阐述了股东利益最大化理论转向利益相关者的观点;袁振兴发表有《财务目标:最大化还是均衡》(《会计研究》2004.11)进一步指出:企业财务目标是相关利益者利益的均衡。王雄元指出了在利益相关者责任的基本框架下,企业能力理论进一步充实了利益相关者责任的内涵(《会计研究》2004.3)。但专门讨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文献较少,利用利益相关者观点探讨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文献更少。本人希望能在一个科学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指引下,有效地提高国有企业的绩效,为实务中国有企业的改革提供一些帮助。 论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讨论了国有企业财务目标 文章从经济学中对企业的认识入手,从亚当.斯密的发现,即多人合作生产要比多人单个生产相加,效率高的多;到马克思的从协作入手研究工场手工业,直接把握了总体劳动和单个劳动的区别,以及对集体生产力的认识;马歇尔最早发现了与企业有关的知识、组织及绩效间的复杂关系;现代企业理论的三个重要分支:交易成本理论、代理理论和团队理论,将马歇尔的复杂关系解释为契约,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奠定了基石。 总之,企业是利益相关者的契约,并构建了利益相关者责任的基本框架,是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是市场合约的一个联结点。笔者也认识到:1、企业是一个交易单位,更是一个生产单位;2、企业的规模决定因素不可以简单地归结为节约交易费用一个因素;3、对待市场和企业不可以简单的采用两分法,企业和市场不只是简单的替代关系(这一点在研究国有企业时特别重要)。 基于对企业这样的认识,企业目标应充分考虑到契约各方的利益,应是所有参与集团共同作用和妥协的结果,而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任一参与者的个别目标。各利益集团作为对企业有要求权的利益主体,他们都直接或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活动,成为企业的参与者,企业的目标就是各类参与者个别目标的综合,也可以说企业的目标是各类参与者个别目标相互作用(博弈)下的均衡。 目前关于财务目标流行的几种观点是:利润最大化理财目标,股东利益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和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财务目标。由于在现阶段,我国的国有企业其真正的所有者缺位,同时担负了多种非经济的责任,导致其利益相关者更加复杂,所以兼顾相关者利益是国有企业财务目标的现实选择。 这里笔者的思考是:1、最大化的表述是不恰当的,一味强调利益相关者最大化也是不妥当的;2、根据现代企业主体理论,企业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存在主体,其经济业务等事务与权益享有者的个人事务应当区别开来;3、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条件下,利益相关者价值应该是一种均衡,而不应该强调各自的利益最大化。笔者的结论是:国有企业的财务目标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条件下的利益相关者价值的一种均衡。同时,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条件下的利益相关者价值实现,关键在于建立一套有效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部分讨论了企业绩效的真正来源和企业绩效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紧密结合。分析评价了几种常用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 文章仍然从经济学中对企业的绩效认识入手,希望能分析归纳出企业绩效的真正来源。笔者的结论是:企业绩效来源于多个方面,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笔者归纳认为企业能力是企业绩效的直接来源,企业家与管理者的经营管理是整合企业资源,形成企业能力的基本要求,产权安排和治理结构是使企业能力得以发挥的重要的制度保证,市场竞争环境是促进企业提高绩效的间接外部动力。 在这样结论下,笔者总结了国外、国内企业绩效研究的现状概况,并有重点地分析评价了几种常用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在国外众多的研究成果中主要有三条清晰的研究脉络:1、主要基于企业绩效评估设计的内容展开研究;2、主要基于企业经营的目标展开研究;3、采用数理分析方法的评价理论研究脉络。其中在企业经营目标的研究中,人们已经发现:绩效评估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随着人们对企业经营目标认识的变化,使得绩效评估指标也随之变化。由此西方企业经营绩效可以划分为五个时期。当前在部分学者坚持股东价值最大目标的同时,更多的学者将企业经营投向客户、厂商、社区、员工、经理层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以罗伯特·S·卡普兰和戴维·P·诺顿(1992,1993,1996)的战略平衡计分卡为代表。我国对于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基本沿袭了西方的发展脉络,一个十分清晰的发展趋势就是,企业经营绩效已经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紧密结合起来,在评估企业经营绩效的时候,越来越多地考虑到利益相关者的价值需求和利益驱动。 第三部分是对我国建立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思考 首先基于相关者理论对现有几种主要绩效评价方法的思考,进而对建立我国国有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1、企业由单边治理进入了多边治理阶段,企业理论中出现了利益相关者的概念,该理论认为:公司不单纯是为资本所有者谋利益,而是要为包括股东、债权人、企业内部经营者、雇员、顾客、供应商等在内的利益相关者谋利益。这种理论的实质是承认各要素所有者都是创造企业价值的来源,因而都有评价企业绩效的要求。按照这种逻辑构建的绩效评价体系,评价主体应扩展到包括股东、债权人、管理者、员工、供应商、消费者、政府在内的众多利益相关者。2、企业绩效的根本决定因素,绩效的优劣主要是根据企业的制度结构与生产特点的结果共同决定。股权结构(制度)通过决定生产总成本的数量及构成而影响企业的经济绩效

,因此单纯性的讨论产权——绩效、竞争——绩效模式是片面的,从现代企业理论的生产与契约二重属性的视角讨论公司绩效与公司制度、行业特点的关系才是较为合理的。 最后笔者提出了构建新的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设想。但要说明的是,本文不是试图建立一套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实际上也不存在普遍适用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笔者认为任何一个评价主体在设计和选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至少应该考虑以下方面:1、充分认识到企业绩效的真正来源是企业的生产能力、管理和制度安排。2、充分认识到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共同努力是企业绩效的真正原因。3、依据最新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绩效评价的要分清层次。 笔者认为论文的创新之处: 1、研究角度创新 国内李心合发表有《利益相关者财务论》,阐述了股东利益最大化理论转向利益相关者的观点;袁振兴发表有《财务目标:最大化还是均衡》进一步指出:企业财务目标是相关利益者利益的均衡。王雄元指出了在利益相关者责任的基本框架下,企业能力理论进一步充实了利益相关者责任的内涵。但专门讨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文献较少,利用利益相关者观点探讨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文献更少。笔者希望能在一个科学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指引下,有效地提高国有企业的绩效,为实务中国有企业的改革提供一些帮助。 目前我们的绩效评价指标和方法,是一个由外向里认识展开深入的过程。无论是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的结合,还是历史、现时、未来指标的综合利用。笔者认为都是研究者站在反映与解释企业绩效的角度出发的,他们并不真正关心企业绩效的改善、提高的原因。笔者希望论文更多关注企业绩效、能力的真正来源。笔者的分析与认识是由内向外的,在抓住企业最核心层次----利益相关者后

,通过对企业能力、管理、制度安排的分析与研究后,希望能在各方利益均衡、合作协调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的效率最优,经济成果最大化。这才是有意义的绩效研究。笔者认为我们的绩效评价,并非为了绩效评价而评价,而在于找到影响企业绩效的根本因素,以期对利益相关者合理的制度安排,而找到提高企业绩效的途径,而不是传统绩效评价的由外而内的简单反映。希望在认真分析之后也能提出一个反映企业绩效成果的评价思路。毕竟绩效得以实现和提升最后还是要通过一定的指标体系和方法放映出来。 2、研究方法创新 现有的研究大多是以管理学的方法,对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而对企业绩效来源的理论研究还比较少。本文试着以经济学的方法探讨:对企业的认识;企业绩效的理论依据等问题。使用了现代企业理论的思想,使用了国内学者国有资本管理研究的最新成果。

7.学位论文张华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的企业全过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2009

伴随着全球的经济化,企业所面对的环境由于其变动的剧烈、产业周期的缩短、技术创新步伐的加快、多种因素的不确定性等,因而具有显著的复杂多变性。企业如何在高度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这就要求企业管理适时创新,和谐管理理论应运而生。且环境的不确定性、竞争的剧烈性又使企业认识到其存在不单单是为了最大化股东的利益,而且也要考虑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企业绩效评价活动一直都是企业管理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管理学大师彼得·F.鲁克曾说过:“如果你不评价,你就无法管理。为衡量企业既定目标的实现程度,离不开一系列的评价活动,而目前企

业绩效评价在应对不确定性环境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为了应对复杂和不确定性的环境、满足各方利益相关者的要求,企业绩效评价应该在新的视角下进行研究。 本文围绕和谐管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从全过程的角度对企业绩效进行评价,从而构建企业全过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首先,详细阐述了和谐管理思想的渊源、和谐管理理论中和谐主题、和则、谐则等基本概念、主要观点等:对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概念做了介绍;详细阐述了企业绩效评价理论,包括:对绩效概念的认识,评析了企业绩效评价的现状并指出了绩效评价发展的新方向一过程绩效评价,介绍了和谐管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在绩效评价方面的应用。 其次,界定了全过程绩效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全过程绩效的特征,研究全过程绩效评价与一般绩效评价的不同,全过程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和选取方法。 再次,在相关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将全过程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定为股东、员工、客户和社会,并指出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所关注的内容不同。 最后,构建企业全过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包括三个部分:对和谐主题方面的评价、对和谐管理过程的评价、对和谐管理结果方面的评价。其中对和谐主题的评价包括:和谐主题与企业战略目标一致性、和谐主题辨识过程的全面性评价两个方面进行的,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指标;而对和谐管理过程的评价包括:和过程评价与谐过程评价,并对和过程、谐过程进行了分析,确定和过程、谐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关键成功活动、关键影响因素,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指标;本文选择了员工、顾客、财务、社会四个方面来对和谐管理结果进行评价,并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指标。

8.学位论文王锐兰我国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研究2005

当今社会,非营利组织与营利机构、政府构成“三足鼎立”之势。非营利组织为社会提供准公共产品,缺乏明确的利润底线、对利益的剩余索取权,服务对象对产品或服务的知情权也颇为欠缺;非营利组织自身自律、互律机制的缺乏,使得“志愿精神”不时被“志愿不足”所掩盖。因此,非营利组织缺乏企业那种科学、明确的绩效评价指标。尤其在我国,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政府职能的转变,非营利组织尽管发展势头相当迅猛,但其合法性和法律地位的取得,历史还极为短暂,有关非营利组织的诸多法律法规仍在制订或修订之中。我国非营利组织管理研究既红红火火又“弱不禁风”,无论在研究广度还是在研究深度上,都与企业管理、公共管理不在同一“起跑线”上。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同样如此。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笔者选择“我国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研究”作为博士论文题目,试图能对我国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进行一次深度探索。 本文第一章首先厘清了有关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的相关、相似概念,如绩效、绩效管理、绩效评价等的一般含义,以及非营利组织绩效、绩效管理、绩效评价等的特定内涵。 第二章在分析国内外关于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大量文献资料和我国非营利组织实际情形的基础上,指出中外非营利组织的区别、外国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内容与方法的不足及其在中国运用的局限性,指出了国内对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还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提出了对我国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要进行创新性设计的观点。 第三章阐明了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把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中涉及到的超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资源依赖理论、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容忍区理论迁移到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领域,论证了非营利组织之所以进行绩效评价的理论意义和理论动因。

第四章分析了非营利组织进行绩效评价的具有共性性质的内容选择,从评价主体角度提出了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的利益相关者模型,并把利益相关者概念贯穿到绩效评价始终。文章主要概括了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绩效、过程绩效、政治绩效、服务绩效和其他绩效等五大方面。财务绩效方面利用“财务脆弱性”指数对中国青基会作了实证分析予以验证;政治绩效方面尝试运用具体的评价内容来说明非营利组织政治绩效的投入、过程、产出模式;过程绩效中则对非营利组织运作过程的评价要素作了简要勾划;服务绩效中利用“容忍区”理论尝试衡量与评价非营利组织的服务绩效;其他绩效中主要对非营利组织的组织使命等因素加以简单分析。 第五章建立了基于利益相关者的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的三级指标体系,包括目标层、5个一级指标、40个二级指标,既有定性定量指标,又兼顾中短期指标,为我国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提供了一个工具。但这个工具的具体应用还要加入特定的一些指标,才可以用于具体某个类别或某个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 第六章在介绍、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灰色评价法在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过程中的应用及其局限性之后,提出了评价非营利组织绩效的新方法----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法,并对权重设置、指标设置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 第七章选择了某民办高校,对其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 第八章简要提出了提高我国非营利组织绩效和绩效评价的相关策略。 最后,笔者提出了简要研究结论,也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 一是对我国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尽管在企业管理和公共管理中绩效管理、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成果颇多,但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研究则相对欠缺得多,系统化的研究在国内外文献资料包括博士、硕士论文中尚未发现。相对而言,我国非营利组织绩效、非营利组织管理是一块尚待开垦的“热土”。因此,本文的研究工作是较为领先的。 二是指出了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的五个理论基础,为更好地诠释非营利组织绩效、进行绩效评价奠定了理论基石,解决了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的合法性命题。

三是在国内创新性地提出了我国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的利益相关者模型,进而构建了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的五个关键要素:财务绩效评价、政治绩效评价、过程绩效评价、服务绩效评价和其他绩效评价。财务绩效评价方面,在国内第一次了用“财务脆弱性”指数评价非营利组织服务绩效的思想和方法;政治绩效评价方面,首次提出非营利组织政治绩效评价概念及其具体的内容构成,对非营利组织政治绩效作了较有深度的拓展性工作;服务绩效评价方面,首次把服务营销中的“容忍区”理论用于我国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方面,并提出了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的“容忍区”模型,且加以实证分析。

四是在国内首次建立了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我国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作了具体的细化工作。 五是在方法创新上作了尝试性探索,提出了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我国非营利组织绩效的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法。

9.期刊论文郝云宏.吴波.HAO Yun-hong.WU Bo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的三维结构和基本原则-浙江

工商大学学报2009(2)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从过程与结果方面,识别出了企业经营绩效评价体系的三维结构,分别是内部利益相关者的资本投入指标、外部利益相关者的社会承诺指标以及财务分配指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的匹配原则与权变原则.

10.学位论文马桂顺旅游企业战略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2006

“如果你不能评价,你就无法管理。”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F.Druker)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企业的竞争环境、组织结构、管理模式、顾客需求等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企业的竞争已不再是成本和数量的竞争,而是以顾客为中心,建立在产品质量、技术创新和人才等方面的竞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战略管理正变得日渐重要!在实施战略管理的过程中,企业组织为了实现其战略目标,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人力和财务资源去评价其绩效。但是,到目前为止,虽然现代商业的运作方式在过去的10多年里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我们的绩效评价系统却依然停滞不前。我们的绩效评价系统最大的问题在于多偏重——甚至局限于——财务性质,例如预算和各种财务比率等等,而新的竞争环境对企业的绩效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过去这种以财务指标为主、面向企业内部的传统绩效评价显得不再适应企业战略管理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产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旅游业规模从改革开放初期近乎于零发展到现在的世界排名第五,旅游企业功不可没。此外,旅游业作为一个服务业,除了具有不同于制造业的服务业的特点之外又具有很突出的自身特点。然而,目前无论从国家,还是社会评价和监管部门,都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适应旅游企业特点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致于不能客观、正确地对旅游企业的绩效进行评价。因此,针对该产业的重要性及其发展速度,研究旅游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问题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在上述背景下,本文以会计学、财务管理、战略管理理论为研究基础,结合运用旅游学、控制论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在总结与借鉴西方的“平衡记分卡”理论与我国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指标体系精华的基础上,结合旅游业的特点,对如何设置我国旅游企业的战略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探索。本课题对于丰富我国的企业绩效评价理论及指导我国旅游企业的战略绩效评价工作方面都具有很大的理论及现实指导意义,并有利于提高我国旅游企业的绩效与核心竞争力。 企业绩效评价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和争论的焦点,得到了学者们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但是,企业绩效评价理论领域里至今仍存在许多难解的“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如何设置就是这些“谜”中的一个。最初的传统的绩效评价所用的评价指标基本上都是财务指标,主要有净收益、投资报酬率、剩余收益和现金流量等。选用财务指标最大的优点在于可以量化,且操作方便。财务指标的数据来源于会计系统,取得比较方便,可信度比较高,能够对企业战略和经营策略的结果进行量化并进行总括的评价,评价结果具有较强的公信力。但是,由于传统的绩效评价是建立在传统的会计信息基础之上,也就承袭了传统会计的一些缺陷。而90年代初期,西方国家出现的平衡积分卡与我国学者近几年提出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研究战略性指标体系时,实质上都是把指标体系分为财务与非财务层面两大类,都没有充分考虑到较多的与企业打交道的利益相关者。 本文在设置旅游企业的战略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并没有假定唯一要紧的利益相关者是股东和客户,也没有假定对于财务方法应该用一些非财务方法来补充,而是开始于如下的问题——“旅游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是谁以及他们的需求是什么?”。接着又提出了企业为了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需要什么战略?执行这些战略需要什么样的流程?巩固这些流程又需要什么能力?本文又提出在当前日益复杂并紧密联系的世界中生存和发展,旅游企业除了要了解其各种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需求之外还要了解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旅游企业必须使其战略、流程和能力与满足其利益相关者的不同需求相一致,以保证企业能向其利益相关者传送价值以及他们以后是否还能够继续传送这种价值。从本质上讲,战略性绩效指标体系为以一种理性的方式通盘考虑旅游企业的这些关键问题提供一个结构,使旅游企业能基于可用信息做出决策。 论文共分为6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至第五章为本文的重点;第六章为总结与展望。各章的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

,说明本文的研究背景、国内外文献回顾、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结构以及主要创新点等。第二章主要介绍了西方国家和我国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演进历程,并对国内外现行的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和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第三章主要研究了企业战略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构架。在这一章首先对企业的绩效、绩效评价及绩效评价指标等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指出委托人与代理人利益目标的不一致和委托人与代理人的信息不对称性,决定了企业绩效评价制度存在的逻辑基础;然后回顾了企业管理的发展史,指出二十一世纪复杂多变的环境需要有新的管理理念——战略管理,而传统的绩效评价系统越来越不适应当前战略管理的需要,进而引出了战略性绩效评价系统的概念。本章的最后部分,论述了战略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是利益相关者价值概念。 第四章主要研究了旅游企业战略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建立。首先提出了企业在设置战略性绩效评价指标时应该遵循的原则;然后论述了作为服务产品的旅游产品及旅游行业的特点及其对旅游企业战略管理进而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影响;最后研究得出旅游企业战略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 第五章为旅游企业战略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这一章主要根据第四章提出的设计思路,分别不同的主要的利益相关者——投资者、顾客、员工、供应商与联盟合伙人、定规者与社区层面等,从五个方面设计了各自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最后一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本文试图从整体上构建我国旅游企业的战略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崭新的观点:第一,提出战略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是利益相关者价值概念,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围绕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为主线来设置;第二,考虑到旅游产业内部各种不同旅游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提出在设置战略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应该把利益相关者满足企业需求的程度一并考虑;第三,除了要设置衡量企业满足利益相关者程度的指标外,还要设置一系列指标评价旅游企业是如何满足这些需求的情况,即旅游企业是采用了什么战略、执行了什么流程、运用了哪些能力来满足这些需求的。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6010107207.html,/Periodical_rlgxx200603016.aspx

下载时间:2010年1月18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