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00769中国传统文化要点(江苏)

00769中国传统文化要点(江苏)

00769中国传统文化要点(江苏)
00769中国传统文化要点(江苏)

中国传统文化要点《中国文化史概要》谭家健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增订版

■问答题△选择题※填空题

第一编历代典章制度3240113270012

第一章古代礼治

第一节礼的内容和意义

一、五礼的内容△

传统的说法,把礼划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类,称为五礼。

1、吉礼,据《周礼》讲,就是祭祀的典礼,对于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社稷、五祀(门神、户神、井神、灶神、中溜(土地神和宅神))、五岳、山林川泽等等。

2、凶礼,一般理解是丧礼,如王公诸侯薨葬,还有天灾人祸的哀吊,如饥馑、战败、寇乱。

3、军礼,主要指战事,还包括需要动员大量人力的活动,如田猎、建造城邑等。

4、宾礼,指诸侯对王朝的朝见、诸侯之间的聘问和会盟等。

5、嘉礼,其内容比较复杂,有婚礼、冠礼、飨燕、立储,此外,诸侯间的庆贺、朋友间的宾射,也都属于嘉礼。

二、礼的实质

1、礼不仅是社会生活中的规定和仪式,还包括国家政治制度在内。许多政治、法律方面的规定都见于礼的内容。

2、礼规定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界限,规定了社会各个等级的尊卑贵贱,因而是有鲜明的阶级性的。

3、礼和法律一样是公开不平等的,所谓‘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4、礼不仅不平等,而且是维护社会等级的有力工具。所以统治阶级非常重视。

三、三礼的内容

儒家经典十三经中有三部是属于礼制的,称为三礼,即《周礼》、《仪礼》和《礼记》。《礼记》又称《小戴礼》。

第二节礼制举例

一、古代婚礼(六礼)

1、纳采,以雁作为礼物,向女家说明缔婚的请求。

2、问名,向女家主人请问女子之名。

3、纳吉,男家得知女子知名,即进行占卜,看婚姻是否吉利,获得吉兆,要告知女家,仍用雁作为礼物。

4、纳徵,双方婚约已定,男家要送给女家玄纁、束帛、俪皮。

5、请期,男家用雁向女家请问合婚日期。

6、亲迎,新郎亲往迎接新娘。

合卺(jin),新郎新娘设宴共食,有规定仪节。

二、五不娶

1、逆家子不娶,有‘悖逆’罪行的家庭的姑娘不能娶,恐其有‘逆德’。

2、乱家子不娶,有淫乱行为的家庭的姑娘不能娶,恐其‘乱人伦’。

3、世有刑人不娶,直系亲属中有因罪受五刑的不能娶。

4、世有恶疾不娶,有换残废疾病的女子也不能娶。

5、丧妇长子不娶,母亲早死,因而年长逾过婚龄的姑娘不能娶,这是因为女子缺乏母亲教导。

三、七去三不去

1、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2、三不去,有所取、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与更三年是说曾经侍奉已死的公婆。

四、冠礼笄礼的实质

冠礼是男子二十岁的成人礼,原始社会阶段的民族都有成人礼,男女青年到了规定的年龄,必须举行一定仪式,才被承认为氏族的完全成员。笄礼与冠礼对应,是古代女子15岁时举行的成人礼。

第三节关于宗法

一、宗法本质

宗法是中国古代社会血缘关系的一种原则,其主要精神是嫡长继承制。

二、宗法内容

宗法最基本的一点是大宗、小宗的区分,主要精神是嫡长继承制。

三、大宗、小宗

王室中以嫡长子继承为君,国君的次子以下各子,即嫡长子的弟弟,就是别子。别子也称为公子。

别子立为一家,称为这一家的始祖,这叫做‘别子为祖’。别子的长子、长孙……也按照嫡长继承制的传统世袭,世世以作为本家始祖的别子为祖,称为大宗,一直传下去不再改变。

别子的长子是大宗的继承人,但他还会有次子或更小的儿子,即所谓庶子。同样,别子的长子、长孙……也都会有庶子。这些统统属于小宗。

第二章古代称谓

第一节古代亲属关系

一、九族及其称呼

九族有两种解释:一是纵向的,从玄孙到高祖共计九代;二是横向的: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1、父亲叫考、母亲叫妣,古代可用于在世父母,后世只用于已故父母,父亲如果多妻,则有嫡母(正妻)、庶母(妾)、生母(亲生母亲)、继母(父亲后娶之正妻)

2、父亲的哥哥,称为伯、伯父,父亲的弟弟称为叔、叔父,伯父之妻称为伯母,叔父之妻称为婶母。伯叔之子女称为堂兄弟姐妹,父亲的姐妹称姑母,其子女为姑表兄弟姐妹。

3、父亲的父亲为祖父,祖父之妻为祖母。祖父之兄弟姐妹称伯祖父、叔祖父、姑祖。古称从祖父、从祖姑,伯叔祖之子女称堂伯、堂叔、堂姑、其子女为从堂兄弟姐妹。姑祖之子女为表叔、表姑。

4、祖父的父母为曾祖父、曾祖母。曾祖父的兄弟为曾伯祖、曾叔祖,其子则为族伯祖、族叔祖。其孙为族伯、族叔,其曾孙则为族兄、族弟。

5、曾祖父的父母为高祖父、高祖母。

6、与自己平辈的亲属,有兄弟姐妹,兄弟之子为从子、侄儿、侄女,兄弟之孙称从孙,姐妹之子女为外甥、外甥女。

7、几所生为子女,子之妻称媳,媳妇、儿妇。女之夫为婿。

8、子之子女为孙、孙女。孙之子为曾孙、曾孙女。曾孙之子女为玄孙、玄孙女。

9、母之父母为外祖父母,外祖父母之父母称外曾祖父母。

10、母之兄弟称舅,其妻称舅母,其子女为舅表兄弟姐妹。母之姐妹称姨,古称从母。其子女为姨表兄弟姐妹。母之堂兄弟为堂舅,母之堂姐妹为堂姨。

11、姑表兄弟姐妹,舅表兄弟姐妹,姨表兄弟姐妹,通称中表。

二、三党

所谓父之族四指的是:父亲五代为一族(高曾祖父己)、姑母嫁人者为一族、姐妹嫁人

者为一族、己女家忍者为一族;所谓母族三指的是:母之父系一族、母之母系一族、母之姐妹嫁人者为一族;所谓妻族二指的是:妻之父系一族、妻之母系一族。分开来也就是三党。

三、五服八等

九族中,如果有人死去,与之有亲属关系的人要行不同时间不同服装的丧礼,分为五类,叫做‘五服’,其中第二类又分为四个等级,所以叫五服八等。

1、斩衰。粗布麻衣,不缝边,手执粗竹杖,脚穿草鞋,丧期三年,适用于子女为父母(包括继母、嫡母),承重孙维祖父母、妻妾为夫。

2、齐衰。

齐衰杖期。粗麻衣缝边,执削杖,丧期一年。适用于夫为妻、嫡子为庶母。

齐衰部杖期。手不执杖,其余同上。适用于孙为祖父母、侄为伯叔父母、已出嫁女为父母、男子为兄弟。

齐衰五月。适用于曾孙为曾祖父母。

齐衰三月。适用于玄孙为高祖父母。

3、大功。熟麻布,色白,丧期九月,适用于已婚姑、已婚姐妹、堂兄弟,已婚女为伯叔父母及兄弟。

4、小功。较粗熟布,丧期五月,适用于伯祖、叔祖、堂伯叔父、从堂兄弟。

5、缌麻。精细熟麻布,丧期三月,适用于外祖父母、岳父母、表兄弟。

第二节古代姓名字号

一、姓的起源

姓起源于母系社会,姓是一个母系氏族或部落的标志,所以‘姓’字从‘女’加‘生’。

二、姓氏的区别

1、姓是氏族或部落的标志;大姓后代繁衍多了,于是又分出若干家庭,赐以支姓,这支姓也就是所谓‘氏’。

2、姓的最初作用是代表氏族并区别婚姻。氏是用来代表家族和分辨贵贱。

3、一般来说,天子有姓而无氏,诸侯、卿大夫有姓有氏,平民、奴隶无姓无氏,只有名,汉以后,姓氏逐渐合一,统称为姓或姓氏,平民开始有姓。

三、姓氏名称的来源

1、以动物为姓,如马、牛等,可能就是该氏族的图腾。

2、以封国封地为姓。

3、以官职为姓,如司徒,司空等。

4、以职业为姓,如贾、史、巫等。

5、以祖先爵位或谥号为姓,如公孙、文、武、穆等。

6、以居住地方特征为姓,如东郭、南宫、江等。

7、少数民族多复姓,主要来源于音译,如独孤、呼延、慕容等。

四、古代改姓

1、少数民族受汉族影响而改姓。

2、皇帝为笼络少数民族或奖励功臣而赐姓。

3、因避祸而改姓。

4、未成年子女随母改嫁而改姓,成年后也可以再改用原姓,称作‘归宗’。

5、女子未嫁时用父姓,出嫁后增加夫姓。

五、名和字的关系

1、字是名的补充解释,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叫做‘表字’。名与字含义大多有联系。

2、也有名与字义相反的。

3、有的名与字皆取自古书上的某句话。

4、一般一名一字,也有一名二字。

六、代称

代称是死后由他人所拟,或习惯性称呼,有以下几种情况:

1、以籍贯地望或任职地区为代称,习惯上由某人使用某地作为代称成为专有名词后,其他人就不能再用。

2、以官职或封爵为代称,通常是一个人担任过多种官职者,只取其中最高者为代称,而不能随意取用其他官职。

3、谥号,是贵族死后由帝王按其功德而赐予的美称。唐以后直至清末,规定三品以下无谥,三品以上大臣由朝廷赐谥。

4、尊称,死后由弟子或后人拟定。

5、以数字为名号,以叔伯兄弟辈大排行为序,如董大。

七、别号■

号又叫别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名和字通常是由长辈所定,号则由本人决定,往往表示自己的志趣爱好或住所特征,通常爱用别号的多是文化人。

别号以二字较多,三四五字皆有。别号大多表示清高、雅致,往往带有佛教和道家色彩。别号可以有多个,有些人别号比本名更为人所熟悉。

绰号也是别号,多为他人所起,有褒有贬,用以概括其性格或形状特征。

第三节古代帝王称号

一、国号

为了区别于其他朝代,每一新王朝开始建立时,都首先要确立国号,宋以前的国号皆以地为名,元明清三代则用抽象意义的字。

二、年号△

每个王朝的每一代新皇帝即位后,为了区别于前代皇帝必须有自己的称号或标志。第一件事就是建立新的年号。中国历史上首先使用年号的是汉武帝,第一个年号是建元。

三、尊号

皇帝在位时,群臣要上尊号,唐代上尊号尚未成为定制,宋代则规定每年大祀之后,群臣皆上尊号,以歌功颂德。

四、谥号※

谥号和庙号是死后才有的称号,起于西周,周代谥法规定很严,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美谥,二是恶谥,三是夭谥。唐以后字数增多,清代最主要的区别是最后一个字。

五、庙号

庙号是和宗法祭祀制度相联系的一种称号,皇帝死后,根据他在皇族中的世系,奉入太庙祭祀,追尊为某祖谋宗,以显扬其在皇族世袭中的地位。所谓庙号即已故皇帝在太庙中的称号。

六、避讳■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特有的历史文化现象。臣民对于帝王、长官、父祖及古圣贤之名。不但不能直呼,而且对其中某个字在说话和写字时,也不能直接使用,必须用各种变通的办法回避,叫做避讳。

七、避讳的对象■

避讳的对象有四类:

1、国讳,即当代皇帝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有时甚至包括皇后之名,在外交场合,互相尊重对方国讳,是重要的礼节之一。

2、圣讳,即孔子孟子之名,金代甚至包括周公之名,宋代讳黄帝之名。

3、家讳,即父母、祖父母之名,与他人交往时,应避对方家讳,否则是失礼。

4、宪讳,下属不的直接使用长官本人及其父祖之名,这一条虽无明文规定,但在官场很流行。

八、避讳的方法

1、改用同义字或同音字

2、加减字的笔画。

3、换成同义词或近义词。

4、以‘某’或‘方框’回避。

5、以近音代读。

第三章古代法制

第一节夏商周法制

一、五刑△

夏代出现了五刑,即墨、劓、剕、宫、大辟。

二、西周刑法改革(贯彻明德慎罚的措施)■

1、贯彻‘明德慎罚’,提出了定罪量刑的原则和理论。

2、首次提出量刑要区分过失与故意,偶发与一贯。

3、法官断案如有‘惟官(畏权势)、惟反(报恩怨)、惟货(贪贿赂)、惟来(受请托),与犯者同罪。

4、西周在完备各种规定的同时实行礼治。

5、为保证法律实施,还规定了诉讼程序,对法官办案要实行监督,重要案件要经过周王过问。

第二节战国秦汉法制

一、法经△

战国初,魏国李悝(kui)‘集诸国刑典,造《法经》六篇,是为中国古代史上第一部较完整的封建法典。

二、汉朝法制的改革

1、废除苛法和酷刑。

2、优恤老幼废疾。

3、推行谳(yan)狱制度,即评议定罪量刑。

4、以《春秋》决狱,即以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六部经典最为断案的准绳。

5、以儒家教义解释法律。

三、秦始皇统一后采取的法律措施■

1、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将各地区直接置于朝廷控制之下。

2、推行以三公九卿为主体的中央官制,建立相应的监察和考课制度

3、使黔首自实田,进一步确立土地私有制

4、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

5、强化专制统治,规定皇帝的命为‘制’,令为‘诏’,诏制成为国家的重要法律形式。第四节宋元明清法制

一、大明律■

1、大明律编于洪武年间,按六部分目:名例,吏,户,礼,兵,刑,工等共七篇。明代法律形式还有诰、例、令等。

2、例就是皇帝对某些案件的决断,而后逐渐演变成通行条例。

3、朱元璋留下祖训,不许子孙更改大明律,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式,后代皇帝便颁布各种条例,于是例便日益重要。

4、明代法律中,土地制度和经济管理的法律有所增加。明初沿袭元制,保护占田制度,

后来又颁行了钞法、盐法、茶法等。

5、在审判制度方面,行政对司法的干预进一步加强,尤其是东西厂。

第五节古代法制的特点

一、古代法制的特点

1、历代统治者都重视以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统治。

2、历代改革家都重视以法律手段推动和保护改革。

3、儒家思想对法治的确立和发展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

4、重刑轻民,民事、经济法律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5、君主在立法和司法中具有决定作用,行政干预司法。

二、律典和法规

律典是正式的法律,统治者都把律典的制定作为首要任务,在根据需要对律典做补充修订的同时,还制定其他形式的法规。

三、儒家思想对法制的影响

1、战国秦汉法律虽然受法家思想影响较大,但基于宗法制度,非上、不敬、不孝仍然是要加以严惩的重罪。

2、汉代对法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尤其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者以经义决狱,以儒学教条解释法律,儒家思想对法制的影响扩大。

3、魏晋之后,儒家学者直接参与立法,以亲亲尊尊为基本原则的礼,被一步步糅杂在法律条文之内。至唐完成了以礼入法的过程。

第四章历代官制

第一节周秦两汉官制

一、秦代中央官制※

1、秦代中央官制大体上是行政、军事、监察三权分立体制。

2、设丞相(又叫相国)以掌全国政务,太尉(国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监察兼秘书,合称‘三公’。△

3、三公之下有九卿,即奉常(掌祭祀礼仪)、郎中令(掌宫殿掖门)、卫尉(掌警卫)、太仆(掌车马)、廷尉(掌刑罚)、典客(掌少数民族及对外事务)、宗正(掌皇族事务)、治粟内史(掌财政)、少府(掌税收)。

二、汉代中央官制

1、汉承秦制,又稍有损益。三公之上设太师、太傅、太保作为大官的荣誉头衔。

2、三公之名也有改易,太尉改大司马,丞相改大司徒、御史大夫改大司空。※

3、九卿:奉常改太常,郎中令改光禄勋,廷尉改大理,典客改大鸿胪,治粟内史改大司农,执掌基本不变。

三、汉代台阁

台阁是尚书在宫廷中的办事处,少府的属官尚书,到东汉时期由原来仅仅给皇帝传递文书的事务官变成处理具体问题的政务官,有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郎等大批官员,并分曹办事,地位虽然不高,但实权不小,所以有政归台阁的说法。

四、汉代内朝官外朝官

还有一批无专职、无定额的官,如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统称郎官。这些人的任务是陪从、护卫皇帝,备顾问,举建议,或供临时差遣。

还有太中大夫、中大夫、谏大夫等,都以议论政事为职,不专任行政事务。

又有博士,为教学及学术顾问官,也参加朝政讨论。

以上这些统称内朝官,可以出入内廷。

而行政官员(如九卿、将作大匠、水衡都尉等)则称外朝官,需加侍中等名号才有出入

宫廷之权。

五、西周三公■△

西周有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即少师、少傅、少保。都是天子的顾问。第二节魏晋南北朝官制

一、八公

八公包括太宰、太师、太傅、太保、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地位最高,但不一定有实权。宰相无定名,无定员,无定职,制度上无此官,而实际上则有其人,三省省长都可以成为宰相,而真正总览事权的一定带‘录尚书事’称号。

二、三省九卿

三省即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萌芽于东汉少府之尚书,经曹魏扩充,到两晋时机构日益庞大,权势越来越重,成为最高政务机关。九卿至魏晋渐渐成为闲散职位,与实际政务关系不太密切了。

三、曹魏九品△

曹魏开始,将百官分为九个品级,如相国为一品,尚书令为三品,御史中丞为四品,太守五品,县令六七品等。这九品制一直沿用到清。

第三节隋唐官制

一、隋朝三师

三师即太师、太傅、太保,不管事,无僚属,纯属荣誉职。三公即太尉、司徒、司空,参议国家大事,置僚属,但无实权。

二、隋朝五省

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秘书省,内侍省。

三、唐朝六部

唐代尚书省,固定为吏、兵、户、礼、刑、工六部,以后这六部名称一直沿用至清。尚书左右仆射为尚书省省长。六部每部设尚书一人,侍郎二人,每部之下辖四司,每司设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主事若干。这些官职也一直沿用至清。

四、唐代翰林院

唐代新设翰林院,置翰林学士、待诏若干人,主要任务是代皇帝起草文件,虽无实权,但地位清要,许多宰相即由翰林学士中擢升,所以最为仕人羡慕。

第四节宋辽金元官制

一、宋的宰相制

关于宰相,宋代常以同平章事为首相,参知政事为副首相。其具体名称先后曾有五次变化,至于什么人来担任这个职务,并无常员。三省首长不常设,有时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行门下侍中职,或称左相;以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行中书令职,或称右相。由于尚书仆射已等同于宰相,所以原来相当于尚书省秘书长的尚书左右丞便成为尚书省的实际长官,从而升格为执政官。

二、宋代二府△

宋代中央要柄操于二府:中书省和枢密院。前者掌政权,后者掌兵权。枢密院主官为枢密使,地位相当于同平章事,副长官为枢密副使,相当于参知政事。北宋时有宰相兼枢密使,称使相,南宋成为常例。

三、宋代官职差遣

宋代官员的职务分为官、职、差遣三类。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代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前两项是虚衔,只有差遣才能真正行使权力。

四、元代中书省

元代中央政枢,只有中书省,不常设尚书省和门下省。有中书令,往往以太子兼任,有

左右丞相,其下有平章政事,参知政事等,有枢密院,与中书省对掌军务、政务。

第五节明清官制

一、明清宫保

明清皆有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和三孤(少师、少傅、少保),合成宫保,都是荣誉性虚衔,用以封赠大臣。

二、内阁

内阁成员是大学士,最初仅仅充当皇帝的顾问或秘书,品级也不高,因为是皇帝的近臣,权力日益扩大,地位日益提高,成为事实上的宰相,通常大学士有六人,明代冠以四殿(中极殿、武英殿、文华殿、建极殿)、二阁(文渊阁、东阁),清代冠以三殿(文华殿、武英殿、保和殿)、三阁(体仁阁、文渊阁、东阁),而以文华殿大学士为首辅。内阁成员称阁老,雅称中堂,也有拟古称相国的,明后期和清代都是一品大员。

三、军机处

清代自雍正以后,设军机处,有军机大臣、军机章京若干人,协助皇帝处理机要事物,权力很大,内阁的地位几乎为其所取代。

四、明清六部

明清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六部之上不再设尚书省和尚书令、仆射。吏部为六部之首,俗称天官,拟古称大司徒。其次是户部(大司农)、兵部(大司马)、礼部(大宗伯)、刑部(大司寇)、工部(大司空)。六部尚书俗称部堂,明正二品、清从一品。六部侍郎左右各一,拟古称少司徒、少司农、少司马等。每部辖四司,户部十三司,每司设郎中一人,员外郎二人,主事若干,都是实际政务官。

五、明清督察院

明清改御史台为督察院,又叫宪台,长官为左都御史(右都御史为各省总督座衔),雅称总宪。与尚书平级。副长官为左副都御史,拟古称中丞(右副都御史为各省巡抚座衔),与侍郎平级,下有左右佥都御史、十五道监察御史,俗称巡按。清代又将六科给事中并入督察院。上述官员职务均为监察百官,检举不法,合成科道,俗称都老爷。

第六节、中华民国官制

一、官职任免升降术语

1、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任官)、点(用于口语)。

2、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擢、升(用于由低级到较高级)、进(用于较高职务)、加(在本官之上加更高官衔)、起复(恢复原职务)

3、关于升降任免的有: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謫(因过失而降级)、革、衣虎(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职)、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4、关于调动职务的有:移、调、徙、迁、量移(调比原地稍好的地方任职)、补(由候补而正式任命)。

5、关于兼职的有:领(以本官兼较低他职),摄(暂时兼代比本官更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谋职而上午某官衔),署(代理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离职,临时守护印信)。

第五章历代兵制

第一节征兵制

一、齐桓公对兵制的改革

齐桓公改革行政和军制,使兵民结合。以5家为轨,家出1丁,故5人为伍,10轨为里,故50人为小戍,4里为连,故200人为小卒,10连为乡,股2000人为旅,5乡为师,故万人为一军。

二、战国常备兵制度

战国时期,各国开始建立常备兵制度,多数士兵经过考试挑选,训练也十分严格。入选之兵,可免全家赋税徭役。战国时期大规模战争很多,是常备兵制度的客观需求。

三、汉代征兵制的特点△

1、秦代开始实行征兵制,征兵以郡县为单位,农民是兵员的主要来源。△

2、汉代规定不分贵贱,男子从23岁至56岁皆得服兵役两次,一次在当地,习骑射战阵,称‘正卒’;一次在边疆或京城,称‘戍卒’或‘卫士’,每次皆为一年。

3、京师有南北两军。南军之兵征自各地,属卫尉,负责保护皇宫;北军征自京畿三辅,属中尉,负责保卫京城。

4、羽林期门。

5、此外尚有屯田兵,置于朔方河西等地,戍边兼耕种。

四、羽林期门△

汉代在南军置羽林、期门二军,期门由陇西六郡良家子弟中挑选,羽林由死于国事之军人子孙中挑选,并从小培养,是后代世兵制的开始。

第二节世兵制和府兵制

一、世兵制

三国时期,进一步推行世兵制,世兵就是父子世代为兵,其户籍不归郡县,而由军府管理,成为‘军户’。世兵社会地位低下,只有得到放免才能取得平民身份。

世兵制的推行,在于建安后期,社会趋于稳定过剩人口减少,大量招募,已不可能,征兵制已不能普遍恢复,并且如果现有士兵复原,会造出一批新的无土地的农民,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二、府兵制

西魏、北周始创府兵制,宇文泰广泛招募各地汉族豪强地主从军,通过他们的从属关系带来大批家兵、部曲等私人武装,政府根据这些人所带军队的众寡,授予不同的爵位。这样,就是的地方割据势力转化为中央统一的军队,不但加强了朝廷力量,同时使鲜卑部落兵制与汉族封建兵制逐渐结合起来。具体做法是:将这些武装人员与民籍分开,专门从事训练和征战,不负担其他赋役,不归州郡管辖,而隶属于军府,故称府兵。

随初沿用府兵制,但略有变化,直接由民间征聘,府兵编入户籍,受田从事农业生产,免租调。

第三节募兵制和部落兵制

一、募兵制

唐代开元二十五年,各军镇招募长期驻边的军防健儿,其家口愿意同去者各给田地屋宅。后来由此组成边兵,归各镇节度使掌握,这实际上就是募兵制。

第四节卫所制和旗兵制

一、卫所制■

明代实行卫所制,来源于元代而又有所发展,兼有世兵制和府兵制的性质。士兵皆有军籍,父子相继为兵,平时驻防或屯田,遇有战事,朝廷命将,领兵征战。战争结束,将还帅印,兵归卫、所。卫所是军队的两级组织。每府设一所,数府或要冲之地设一卫,每卫设指挥使,副职称指挥同知。卫所军官多世袭。

二、旗兵制△

1、清兵入关之前,主力是八旗军。以女真部落为单位组成旗,是军政合一的组织。旗丁平时为民,战时为兵,与蒙古之部落兵制性质相近。△

2、最初仅有满人旗兵,分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四旗。以后势力扩大,又增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所以叫八旗军。后又设蒙八旗,汉八旗。

3、旗兵皆世袭,在城近郊者占有膏腴之地,不与汉人共居处,一兵受饷,全家坐食,不事生业。

4、统一全国后,以汉人为基础组成绿旗军,简称绿营,绿营冰之跟征兵制、募兵制都不同,是土著的世业兵制,以当地人为主,在当地服兵役,平时不随将帅的调动而转移,兵籍掌于兵部,士兵出缺于兵家的余丁种拨补,很少有另募于民的。所谓‘余丁’是绿营收养的营兵子弟,是后备兵,每月有饷钱5钱。

三、猛安谋克■

金代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有时作为女真人户的代称,或作官称猛安,金代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又译萌眼;谋克,又译毛毛可、毛克。它们是原始社会后期由于征掠﹑围猎的需要而设的军事首领,随后发展为固定的军事组织,猛安谋克作为军事编制单位,其人数实际上多少不定。金国建立的前一年(1114),金太祖始定制以三百户为谋克,谋克十为猛安。

第六章地理沿革

第一节夏商周秦地理

一、郡县制的产生

春秋末年,各国开始在边地设郡,面积比县大。战国时期在郡下又分设若干县,于是逐渐形成郡统辖县这样两级行政区划制度。郡的长官称守,县的长官称令,由国君随时任免,不再世袭,奉行统一的政令,这就是后世所谓的郡县制。

二、秦设置的郡县及其官员

秦灭六国后,全面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6郡,后又增加四郡。郡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御史掌监察。县设令或长,县以下有乡,如大泽乡,乡以下有亭,如刘邦做过亭长。

三、九州※△

古籍《尚书-禹贡》记载,夏禹把全国分为九洲: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大体上说,冀州在今河北南部、山西南部;兖州、青州在今山东;徐州在今皖北、苏北一带;扬州包括今淮南、苏南、浙江、江西等地;荆州包括今两湖地区;豫州在今河南;梁州约在今川东北、陕南;雍州包括今陕西、甘肃;幽州在今河北北部、辽宁南部;并州包括今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内蒙南部。※

第二节汉魏六朝地理

一、刺史部的产生及两汉州的差别

西汉时,由于疆域逐渐扩大,郡不断增多,从汉武帝元封五年起,全国分为13刺史部,除原有各州以外,京城附近称为司隶校尉部,这样的划分,显然是先秦九州的具体化和进一步发展。13刺史部各置刺史一人(司隶校尉部长官即司隶校尉),主要掌管监察。

西汉时期‘州’的主要性质是监察区,刺史级别低于郡守。成帝以后,刺史权利逐渐扩大,兼掌军事和民政。东汉时期,‘州’事实上已经成为郡以上一级行政区。郡为二级行政区,县为三级行政区。

二、州郡县三级体制的产生及特点

汉时,州刺史又称州牧,郡守改称太守,郡尉改称都尉,县仍设令或长。

三国时,正式形成州郡县三级体制。

第三节隋唐宋辽金地理

一、隋唐州郡的关系

1、隋朝统一后,鉴于原来州郡县三级机构重叠,体制过于分散,取消了郡一级建制。隋炀帝即位又改州为郡,恢复秦汉的郡县两级体制。

2、到了唐代,改郡为州,太守改称刺史,僚属多称参军。

二、唐代道

贞观年间,众多的州直属中央政府,显然不便,于是又分全国为十道,分别是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玄宗时期,有重新划分为十五道。每道置采访使,职责为检查非法,类似西汉的刺史,乾元元年以后改称观察使,兼理民政,事实上行使部分行政职权,僚属有行军司马、判官、推官、掌书记等。

三、唐代府

1、唐代在边境设有都护府,在重要地区蛇都督府,主要是军事区,有时也兼理民政,长官称都督。

2、开元以后把一些重要的州升为府,如京兆府、太原府、成都府等,全国十一府,长官称府尹,僚属有长史、别驾、司马等。

3、唐代在少数民族地区设有羁縻州府,由中央政府任命当地各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等官,实行世袭,地方贡赋不入国库,自治权很大。

四、宋代路的异同(路与唐代道的异同)

北宋初年,将唐代的15道改为15路,路的性质与道略有不同,最初是为征收赋税转运漕粮而划分的财政区,后来逐渐具有行政区划性质。一路不归一个机构一个长官统辖,而是按职权分属好几个机构,转运使掌财赋,安抚使掌兵政,提点刑狱寺掌司法。各州的行政长官遇事仍可直达中央政府,严格的说路的性质只是介乎行政区和监察区之间的一种区划。五、节度使■△

安史之乱后,全国逐渐形成了以掌兵权的节度使兼做地方行政长官的制度。一个节度使管二三州,或十余州,其辖区也叫道或镇。

第四节元明清地理

一、元代四级制

元代实行行省、路、府(州)、县四级制。

1、行省,元代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又在各地设11行中书省,意即中书省办事处或中书省行署,简称行省。行省的长官有平章政事、参知政事等。

2、路,全国185路。少数直属于省的府、州和诸王地、称海宣慰司、西南地区宣慰司也相当于路。

3、府、州。一般地说,其上属路,其下辖县。此外,安抚司、招讨司大致相当于州、府。

4、四级行政区是县一级不领县的州。与县同级的还有长官司、军民司等土司。

二、明代的布政使司及其官职

明代实行行省、府(州)、县三级体制,明初撤销中书省,改各地行中书生为布政使司,全国府、州分统于两京13布政使司。

省民政长官即布政使,下属左右参政、左右参议,分司各道,谓之分司道。各省又有监察长官称按察使,军事长官称都指挥使。这三个衙门(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合称三司。

三、清代的总督巡抚

清代省的长官是巡抚,掌一省军民财政和监察大权,俗称中丞和大帅。清代的布政使则成为协助巡抚管理民政的助手,俗称藩台。按察使是协助巡抚掌监察的助手。有的两省设一总督,有的一省设一总督。

四、明清古籍中关于地名的注意点■

1、明清文人爱用古地名,以示典雅。如南京称金陵,扬州称广陵。

2、爱用习惯性地域名称代替行政区划名称,如山右代指山西,岭南代指广东。

3、写籍贯往往只举省县,而不像唐宋人之举州县,汉魏六朝之举郡县。

第七章古代学校

第一节周代国学与乡学

一、周代的辟雍和泮宫

周王朝京城有辟雍,诸侯国有泮宫,二者属于国学中的大学。辟雍设在城外西郊,四周以水环绕,中间岛形陆地上的建筑就是辟雍的学宫。天子有时来这里射箭或泛舟,所以又叫‘射庐’或‘大池’。他的东面有东序,西面有瞽宗,北面有上庠,南面有成均,因在辟雍之四门,又叫四门学,都属于大学,是辟雍的组成部分。大学同时是养老、祭祀和举行各种典礼的场所。泮宫形制大致与此相同而略小。

二、大学的考查制度

大学有隔年考查的制度,第一年看其析句分段能力和学习志向,第三年看其对学业是否专心,与同学是否和睦,第五年考查知识是否广博,对老师是否亲近,第七年考察研究问题的本领和识别朋友的能力。符合标准的叫‘小成’。第九年要求做到认识事物触类旁通,政治上成熟,立场坚定,这就叫做‘大成’。

第二节汉代太学和郡国之学

一、汉代太学的创立和教官△

汉代太学创立于汉武帝时,是以传授知识研究学问为主要目的的最高学府,隶属于太常。太学教官为‘五经’博士,博士长官叫做仆射,东汉时改称祭酒。

二、西汉太学生的种类和差别

西汉太学生称‘博士弟子’,东汉称‘诸生’或‘太学生’。分为正式生和地方保送生。

正式生有太常选择的18岁以上仪状端正的贵族子弟,有直接因‘父任’而入学的青年。

地方报送的称‘受业弟子’,属于特别生,不规定名额。前者有官费,后者自费。因而有的太学生还要搞勤工俭学。

三、太学的教学内容方式及学生的出路

太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弟子随所从师博士专攻一经。《论语》《孝经》是公共必修课。

教学方式一是大班上课,二是高年级学生辅导低年级学生。东汉太学有内外讲堂,可容数百人听讲。由于教师少学生多,故主要靠自学。

开始规定每年一考,叫岁试,其办法一是口试,一是射策——即抽签择题而后笔答,并以成绩高低分为甲乙两科。

能通一经以上者,可补文学掌故之类小官,高才生可任郎中,平帝时规定甲科40人为郎中,乙科20人为太子舍人,又设丙科40人补文学掌故。东汉改为两年一试,分上中下三等,不及格者开除,后改为可以补考。

四、鸿都门学△

东汉灵帝时立鸿都门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国立文学艺术专科大学。它与攻读儒家经典的太学不同,仅习辞赋、小说、绘画、书法、尺牍等技艺。

五、汉代私学△

汉代民间私学很盛,学生多者上千,有的相当于大学,叫‘精舍’或‘精庐’;有的相当于小学,叫‘蒙馆’或‘书馆’。

第三节唐代专科学校

一、国子学与太学

西晋时期于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收五品以上官员子孙,于是太学便成为六品以下子弟学校,后世‘国子学’的名称即由此开始。随初,设立国子寺,相当于后世的教育部。二、唐代中央各类大学概况△

国子监所属有:国子学,收三品以上子孙;太学,收五品以上子孙;四门学,收学生1300,其中500为七品以上子孙,800为庶人之俊异者;以上三学,以学习三礼、左传等为专业课;书法,收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之通书者;算学,律学,招生范围同上。

三、唐代各学的考试制度

考试制度分旬试、月试、岁试和升补试。有旬假、田假、授衣假。旬假前一日即旬试日。一考背诵记忆,以贴经方式出题,二考理解。岁试考全年所学专业。3次岁试不及格或不能按期结业者,令其退学。

四、地方学

唐代州府之学分为经学和医学两种,学生名额依各地人口多少而有差异。县学只设经学,州县学生通一经者可升入四门学。

五、其他学校△

门下省所属学校有弘文馆,东宫所属有崇文馆,教师称学士,由著名学者担任。又有广文馆,为进士补习之所。

第四节宋代国学三舍和书院

一、宋代中央学校概况

宋代官学制度基本承袭唐代。国子监所属有国子学(收七品以上子弟)和太学(收八品以下及庶人子弟),废四门学,存律学、书学、算学、医学。仁宗时设武学、军监学,徽宗时设画学。

二、宋代三次兴学

范仲淹的庆历兴学,王安石的元丰兴学和徽宗时的蔡京兴学。

三、元丰兴学■

王安石兴学的内容首先是创立三舍法以严格升级考试制度。

1、初入太学为外舍生(初级班),定额2000人,日后依考试成绩逐步升班。考试分月试、岁试和毕业试,试题为经义、策、论等。

2、外舍生于岁试后,参考操行取第一二等者升入内舍(中级班)。

3、内舍生于两年后,考试成绩优、平,操行合格者升入上舍(高级班),定额100人,上舍生学习两年后,由政府派员举行毕业试。凡操行与学业俱优者为上等,资格与科考之进士同。

4、王安石兴学的另一内容是更新教材。他反对繁琐章句之学,注重义理之学。

四、书院教学的特点■

1、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不少书院往往是一个地区或某个学派的学术中心,有些书院的教材后来成为重要的学术著作。

2、经常开展不同学派间的学术交流,叫做会讲,求同存异,以文会友,风气相当民主。

3、注意奖掖后进,有利于年轻人锻炼成长。

4、既读经,也学文史;既读古籍,也看当代著作。

5、强调创新,鼓励独立思考,注重学行结合,提倡师生间、同学间互相诘难。

五、北宋的书院■

1、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

2、湖南长沙岳麓书院。

3、湖南衡阳石鼓书院。

4、河南登封嵩山书院。

5、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

6、江苏南京茅山书院。

第五节明清国子监

一、明清国子监

明清时期,不再分国子学和太学,也没有唐宋那样多的专科学校。这时期中央办的大学采用一个名称,即国子监。明代有北京和南京两监,清代只有北京一监。且职能缩小,不再相当于教育部。

二、监生的来源

明清国子监生员,没有唐宋那样的出身和年龄限制,其来源:

1、秀才中的贡生,包括岁贡、优贡、拔贡、恩贡、副贡,都是经过各地科考产生的,总称贡监。

2、三品以上官员子孙,称为荫监或荫生。

3、捐钱买得入监读书的资格,称为例监。

4、举人入监,称举监。

三、国子监的教学

国子监教学的主要课程是程朱学派注释的四书五经和《性理大全》、《通鉴》以及律令、书、数、御制大诰等。八股文是必修课。

教学活动有教师‘会讲’,自博士至学录,每月分别讲书一次,内容各不相同。

还有学生‘复讲’、‘背书’,亦有互相讨论叫做‘轮课’。

四、国子监的出路

按成绩分别担任正是职务,如州判,县丞,主簿、教谕、中书之类。

五、地方学的特点

明清各地有府、州、县学,名为学校,实际上是秀才的管理机构,不是秀才不得入学。

六、明清民办书院■

明清时期,少数民办书院任然保持研究学问的传统。

1、其中一类重视义理与经世之学的,如李二曲主讲的关中书院,颜元主讲的赣南书院。

2、以辞章诗文为重点,如姚鼐主讲的中山书院,沈德潜主讲时的紫阳书院。

3、注重考据训诂之学的,如阮元主持的诂经精舍,惠栋主讲时的的紫阳书院。

第八章科举考试

第一节明以前的科举考试

一、两汉察举制名目方式■

两汉时期,朝廷提出某类人才的名目,如‘贤良方正’、‘孝悌力田’、‘孝廉’、‘秀才’等,由大臣郡守国相考察推荐,每年举若干名到中央政府,先试用,后授官。这实际上是一种保送制,往往名不副实,当时民谣即有‘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讥讽。二、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王朝向各地委派专门负责鉴别和选拔人才的官员,郡叫‘中正’,州叫‘大中正’,负责把当地人事按照品德才识分别评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以备国家量才录用,其办法叫‘九品官人法’。

其品评人物只看门第出身高低,并不看重实际才能。选官的权力由世家大族控制,形成了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三、科举制的开始

因为‘九品中正制’妨碍了中小地主阶级的进身之路,引起了他们的强烈反对,对于加强封建中央集权也不利。于是隋唐起便改行开科考试取士的办法,这是科举制度的开始。三、唐代科举的名目考试内容

隋炀帝大业年间始设进士科,以文学取士,唐代又增设秀才、明经、明法、明算、明书等许多科目。秀才科从唐高宗李治以后就废除了。明经即明晓经书,明法就是懂得法律,明算就是精通算术,明书侧重书法。其中最重要的是进士和明经两科。进士又高于明经。

唐时科举考试每年一次,考前各地举子先向礼部报名,投递履历表,叫做‘投状’,所以后来进士第一名叫状元。进士科主要考试诗赋和时务策,录取与否看成绩,也靠名人推荐。

四、宋代考试科目

宋代基本上沿袭唐制,但又有所发展:一是多科并为一科。宋初科目比唐时多,除进士、明经外,又有九经、五经、三史、三礼等十来个科目。

五、宋代科举考试的改革■

1、王安石变法,并其他科目为进士一科。

2、二是考试内容侧重经义。唐时以诗赋取士,王安石认为浮华不切实际,改试经义,即解释五经的意义,实际上就是后来八股文的始俑。

3、考期定为三年一届。

4、进士分列等级。

5、殿试成为定制,并且一概录取。

6、增设乡举一级考试。

第二节关于秀才的考试

一、秀才含义的变化■

汉唐时期,秀才最初指的是才华出众的人,到了明清之际秀才是最初一级科举考试及格后所取得的资格,正式称呼是生员,又叫诸生、庠生,俗称秀才。没有取得生员资格的人统称为‘童生’。

二、秀才的考试

童生考秀才,要经过三次考试:县试、府试、院试,统称童生试,又叫小考。

1、县试由知县主持,考期多在每年2月。共考5场,第一场考八股文两篇,清代加试五言六韵试帖诗一首,第二场以后各场,考生自愿参加,带有参考性质,县试及格称‘出案’,第一名称为‘县案首’。

2、府试由知府主持,考期多在4月,一般县试及格后方能参加。第一名称为‘府案首’。

3、院试由中央政府委派的官员主持。明代称为提督学院,清代称为学政,俗称学台。

三、县试

童生先向本县衙门礼房报名,填写姓名、籍贯、三代履历,并且由同考的五个童生连环保,叫做‘五童结’。还要有本县秀才中的廪生具保,叫做‘廪保’。保证不是冒籍、匿丧。因为每县每次录取秀才的名额有限,所以本县人总是严防外地人冒籍参加考试,为此常常引起纠纷甚至打架,叫做‘打冒籍’。

四、案临

院试由中央政府委派官员主持,学台衙门在省城,但院试不在省而在府,学政依次到省属各府分别考试童生和生员叫做‘案临’。

五、岁考科考

生员还需参加学政所举行的检查性考试。学政到任第一年为岁考,第二年为科考,即为参加乡试而举行的预试。

六、生员的分类

生员依照成绩,分为贡生、廪生、增生、附生、监生。

1、贡生是贡献于朝廷送入国子监学习的生员,分为拔贡、优贡、岁贡、恩贡、副贡、统称五贡。

2、廪生是廪膳生员的简称,凡新取生员一等,或岁考科考一等的,每月可得奖金,这种秀才叫做廪生。

3、增生是廪生以外增加的名额。因为廪生名额有一定数量,如果考一等的生员多于此数,那就得依次递补,额外者叫做增生。

4、附生即附学生员的简称,也就是一般秀才。

5、监生即国子监生员,包括荫监和捐监。

第三节关于举人的考试

一、举人

明清时期,举人是参加全省范围的科举考试及格后所取得的资格。文雅的称呼叫做孝廉,其实和汉代的孝廉性质并不一样。

二、乡试

全省的考试叫做‘乡试’,因为在秋天举行,又叫‘秋闱’,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遇有国家庆典,临时增加一次,叫做恩科。乡试之年叫大比之年。

三、乡试的考试方式

1、参加乡试必须是秀才。凡科考在四等以下的生员不得参加乡试。

2、乡试地点在各省省会贡院。贡院的外墙很高,上有荆棘,所以贡院又称‘棘围’。

3、乡试共考三场,每场三天,与秀才考试不同。第一场考八股文七篇,第二三场考表、判、策、论及试贴诗各若干篇。

4、乡试的第一名叫做‘解元’,原是解送朝廷之意。

第四节关于进士的考试

一、进士

宋元明清时的进士,是参加全国范围科举考试及格后所取得的资格,也是所谓科甲出身的最高身份。

二、会试

全国性考试称为‘会试’,每三年一届,在乡试的次年三月举行,时届春季,所以又叫‘春闱’或‘礼闱’。

三、会试参加人及主考

参加会试的必须是举人,已仕或未仕均可。会试的考官由皇帝钦命,主考官叫总裁,正总裁一人,副总裁三人,由一二品大员担任,均须进士出身。

四、会试考试方式

会试也是三场,每场三天,地点在北京贡院,由皇帝亲自出试题。

五、贡士会元

会试放榜在4月15日,正是杏花开放时节,所以叫‘杏榜’。会试取中后叫做‘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六、殿试

会试之后接着举行殿试。殿试虽然没有取不取的问题,但十分重要。殿试的地点不在贡院而在保和殿。明清时,殿试只出一题,不试八股而试策论,要求回答关于时事政务方面的一个问题。

七、三甲△

前三名通称一甲,一甲第一名称状元,又称殿元,一甲第二名俗称榜眼,一甲第三名俗称探花。一甲三名统称鼎甲。第四名即第二甲第一俗称传胪。前十名名次决定之后,皇帝首先接见,叫做‘小传胪’,第十一名以下分为二甲、三甲两类。如果有人乡试、会试、殿试都取第一,就叫做‘连中三元’。

八、朝考△

殿试之后还有朝考,目的是分配官职,状元例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例授编修,其余按会试、殿试、朝考三项总成绩分别授翰林院庶吉士、各部主事和知县等职。

第九章古代赋役与货币

第十章古代度量衡

第一节度量衡的标准和单位

一、度量衡标准的演变

1、最初人们用人体的某些部位作为度量衡的标准。比如指、手、肘等。

2、后来人们逐渐取自然物谷子和由波长决定的律管做标准。

二、度

1、周朝有咫,一咫为八寸。

2、由于计算精度的需要,‘分’之下人们设立了微数单位,《孙子算经》说:蚕所生吐丝为忽,十忽为秒,十秒为毫,十毫为厘,十厘为分。

3、古代在尺之上有步、里等单位,6尺为1步,300步为1里。

4、古代平方尺,平方步等面积单位都记为尺、步,商鞅变法起240步为1亩,375亩为1里,100亩为1顷。

???

第十一章古代岁时历法

第一节关于纪年

一、年阳历阴历阴阳历

中国是一个农业古国,古人对于时间概念的认识和划分,往往以农作物的生长成熟期为标准。年指的是一般禾谷成熟的周期,大致相当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即现代所谓太阳年。

现代天文学把以太阳回归周期为单位的历法叫做阳历,以月相的圆缺周期为单位的历法叫做阴历。

阴历1年354天,阳历1年365天,二者相差11天,阴阳历既要把月相变化一周作为一个月,又要使一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太阳运行周期,还要保持名义上的一年12个月的习惯,因而采用闰月的办法。古人确定19年7闰。

二、三正

一年从什么时候算起,古代有所谓三正,即:夏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殷历以建丑之月为岁首,周历以建子之月为岁首。汉武帝元封七年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之后,基本上都采用夏正,所以旧历也叫夏历。

三、岁星纪年法■

古代天文学家把黄赤道带1周天分为12等分,由西向东分别命名为12次,古人认为,岁星(即木星,简称岁)由西向东12年绕天1周,每年经行1个天次。假如某岁年岁星运行到‘星纪’范围,这一年就记为‘岁在星纪’,其他以此类推,12年周而复始。

四、太岁纪年法

古代天文学家有所谓12辰的概念,大抵是沿着天赤道将一周天分为12等分,由东向西配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12地支,其安排方向和顺序正好和上述12次相反,岁星由西向东给运行,与人们熟悉的12辰相反,所以岁星纪年法在实际运用中并不方便,为此,天文学家便设想出一个假星叫太岁,让它和真岁星背道而驰,这样就和12辰方向顺序一致,并以之纪年。

五、干支纪年法△

由于岁星并非完整的每年走一个星次,而是稍多一点,积至86年,就要多走1个星次;所以岁星纪年法和太岁纪年法并不能反映逐年的实际天象,人们就废而不用,改用干支纪年法。这是一种和天象没有联系的抽象计算方法。干指的是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指的是12地支。我国使用干支纪日起源甚早,而正是使用干支纪年一般认为始于汉光武帝。其方法是天干配地支,如:甲子,乙丑……共60组,称为60甲子

六、帝王纪年

历史家最早以帝王纪年,以元年、二年、三年……顺序递记,直到旧君出位为止,一般情况下,新君即位之次年重新纪年。

七、年号纪年△

从汉武帝开始,采用年号纪年,第一个年号是建元,建元元年相当于公元前140年,此后凡老皇帝去世或禅位,新皇帝即位都要更改年号,叫做改元,一般多于次年开始,重新按元年、二年……计算,遇有重大事件,往往改元以志纪念。

第二节四季十二月和二十四节气

一、季节

商周以前,一年只分春秋二时。春秋可以代表一年,所以古代的历史书多称‘春秋’。后来才依照时序调整为春夏秋冬四季。

古人还将1季分为孟、仲、季三个月。按照夏历,1月为孟春

二、朔望月

农历所谓月,是指朔望月,即以月相的圆缺周期作为1个月,也就是月球绕地球运行1周的时间。平均长度是29日12时4分2.9秒,所以农历的月分为大月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

三、朔望晦

每月初一称为朔,朔通苏,意即月亮复苏了。

每月15日或16日称为望,意即满月,最圆。

每月最后一天为晦,意即月尽无光。

四、月相

古人把一个月的月相变化大致分为4各阶段:

初吉——月牙初露到半圆,其中初三称为朏(fei),表示月亮将要出来;

即生霸——月亮从半圆到满圆,其中初八为哉(初)生霸;

既望——从月满到半圆;

即死霸——月亮从半圆到消失,其中23日为哉死霸。

五、月相的通俗名称

初四初五月相如娥眉,叫娥眉月。

初七初八月相上缺如弓弦向上,叫上弦月。这以后,可以看见月面的大部分,叫凸月。

十五十六之月,叫望月,满月。这以后月面始亏,可见部分越来越少,叫残月。

到二十三四日,月相半明半暗,是下弦。

二十六七日,又叫娥眉月。

六、节气

古人把每个月分为两个节气,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两者相隔半个月,每节设立专名,称为24节气。

24节气是按照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位置而划分的,在阳历中几乎每年固定,最多只差一两天,在农历中却是不固定的。

汉武帝时的《太初历》起,规定一年中没有‘中气’的月份作为上一个月的闰月,这样每个‘中气’都在固定的月份里了。

七、三伏数九

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间,民间以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的十天为头伏,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的十天或20天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的10天为末伏。

数九天是一年中的低温季节,从冬至起,每9天为一九。三九四九是最冷的日子。

南方还有所谓‘入梅’,‘出梅’,因为南方夏天梅子成熟时多雨,气候湿热,俗称‘梅雨季节’。

第三节关于纪日和纪时

一、干支纪日

最早是用天干纪日,夏代后期几个帝王使用孔甲、胤乙等名号。

殷代已使用干支配合纪日法。

二、韵目纪日

近人还有使用韵目纪日法的。取平水韵之106韵目依次分别代表一个月中的某一天,如:一东、二冬等等。一般多用于电报,如1927年5月21日发生的反革命政变,因为21日的韵目代日是‘马’字,所以人们称之为‘马日事变’。

三、一天的划分

天将亮时为昧旦、昧爽;天已亮时为平旦、平朔;日出时为旦、早朝、晨;太阳正中时为日中、日极,民间叫正午、中午;将近日中时为隅中;太阳西斜时为日昃、昃;日将落实为日曛、日入、日夕、暮;日落之后为黄昏、昏;黄昏以后是人定;夜晚叫宵或夕;半夜称为子夜,意即夜半子时。

四、十二时辰

古人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以十二地支表示,如子时是晚上11点到1点,后来,又把一个时辰分为初、正,如子初即等于晚上11点。

五、一夜的划分

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段,即:甲夜、乙丙丁戊夜,后来又称五更、五鼓,每更约两个小时。二更半为半夜,五更将尽天明。

第二编古代各体文学

第一章古代诗歌

第一节诗经和楚辞

一、诗经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国风是各地土乐。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最后成书大约是公元前6世纪。诗经以四言为主,后人把他的表现手法概括为赋比兴,对后世文学影响极为深远。

二、楚辞

楚辞是诗经以后的一种新诗体,当时在江汉一代流行着一种句子长短参差,形势比较自由,多用‘兮’字的民歌。屈原用这种形式创作了以《离骚》为代表的大量诗歌,这就是楚辞,又称为骚体。

还有《九章》表现了爱国情怀;《九歌》是根据民间祀神乐歌加工创作的一组祭歌;《天问》是对自然、社会现象和事物发出的疑问。

第二节汉魏六朝乐府民歌和文人诗歌

一、乐府民歌※△

汉代乐府民歌具有‘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特点,比诗经的叙事性更强。

现存的南朝乐府民歌题材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出自女子之口的情歌。最著名的是《西洲曲》。△

北朝乐府民歌主要反映了北方人民在兵荒马乱中所遭受的苦难,它们笔力刚健,格调豪放。如《敕勒歌》描写了塞北风情,表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

《上邪》是汉乐府中的抒情篇章,是一位女子的爱情表白。※

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是最杰出的篇章。

最具代表性的《孔雀东南飞》完整的叙述了一个爱情悲剧的始末,被明代王世贞赞为‘长诗之圣’。△

二、汉魏六朝代表人物△

1、建安时期涌现了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诗人中成就最高的是曹植,有《白马篇》。△

2、魏晋之际,最杰出的诗人是阮籍和嵇康。△

3、西晋太康前后,陆机潘岳的诗,讲究诗歌的艺术形式,但内容贫乏。

4、东晋时期,老庄哲理流行,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

5、刘宋时期最有成就的诗人是谢灵运和鲍照。

三、永明体■

齐梁时期,沈约谢朓(tiao)等人把魏晋以来声韵学研究的成果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创造了一种注意声律和对仗的新诗体,永明体。它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比较自由的‘古体’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

四、宫体诗

梁陈时期,诗风日靡,宫体诗流行。宫体诗是一种描写宫廷生活的诗,也代表了一种风格,辞藻华丽。

第三节唐代诗歌

一、唐代诗歌△

唐代诗风转变始于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杰的崛起,他们提出轻‘绮碎’重‘骨气’的主张,反对‘上官体’。

沈佺期、宋之问学习前人的经验,完成了五七言律诗形式的创造。△

陈子昂更高的举起诗歌革新的旗帜,不仅在理论上反对齐梁诗风,提倡‘汉魏风骨’,而且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始开盛唐刚健雄浑之风。代表作《感遇诗》38首,《登幽州台歌》等。

开元年间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描写奇丽、辽阔的边境景色,书法驰骋沙场、建立功勋的壮志和慷慨从军、抗敌御辱的豪情。■

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诗人则写山川秀丽之景、山野乡居之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

最能代表盛唐诗歌的是李白和杜甫。李白是屈原之后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追求光明和理想,猛烈地抨击黑暗现实。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真实的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洋溢着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感情。

贞元、元和年间是唐诗的中兴时期,出现了白居易、元稹等人倡导的新乐府运动。白居易有《卖炭翁》、《轻肥》。△

晚唐著名的诗人是杜牧、李商隐。

第四节宋代诗词

一、词的产生△

词是中唐以后流行起来的新诗体。宋代是词高度繁荣的时期,词成为宋代文学的标志。

较早为宋词开创新意境的是范仲淹和欧阳修。△

与晏、欧同时的柳永是在词的内容和艺术上都有创造性的著名词人。他大量创制慢词,丰富了词的容量和表现力。△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

陆游更以激昂悲壮的诗篇集中反映了广大人民雪耻御侮、收复失地的迫切愿望。

二、江西诗派■

苏轼之后最有影响的诗人是黄庭坚,他提倡‘无一字无来处’,提倡‘点铁成金’和‘脱胎换骨’,提倡创制拗律等。黄庭坚的作诗主张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风靡一时,形成了江

2017年电大年最新电大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2012年最新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一、填空题 1.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间断的优秀文化。 2.“文化”是___中国_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化”一词在我国的出现,至迟可追溯到_西汉。“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_纹理__。“文”与“化”并联使用最早见于__《_易._贲卦._象传》。 3.所谓“广义文化”,即人类社会创造的_物质文明_____与__精神文明__的总和。 4.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5.远古至夏朝建立(公元前21世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阶段, _______夏商西周时期_______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雏形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型期,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与融合期,隋唐五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时期。宋元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续发展时期,明至清代中期(1840年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暮总结期。 6.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区域。 7.以黄河中下游两大文化区为主干的中华新石器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渊源。 8.中国传统文化雏形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其一,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字, 其二,宗法制度和家国同构政治结构的形成,其三,初步形成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其四,在意识形态领域,天命神权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产生。 9.儒家发展了“周礼”的伦理道德思想。孔子提出以“仁”为核心的政治思想,认为体现“仁”的制度和行为准则是“礼”,主张“克己复礼”,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道德。孟子对孔子的思想进一步发挥和完善,提出五伦说说以及“仁义礼智”四德说。 10.董仲舒提出“新儒学”,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本框架,以“君权神授”为基本理论,将阴阳五行学说提到神学的体系上来,把儒家伦理思想的父权、神权和君权三位一体化,从而建立起“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和“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以及“天不变,道也不变”的宇宙观,以论证“王道之三纲”的永恒性。 1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包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精神、“人本主义”精神、“人为”“天人合一”与“天人和谐”精神。 12.中国气候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季风气候明显,二是大陆性气候强,三是气候类型丰富多样。 13. 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是我国文化史的一大主题。不仅是农耕与游牧长期对垒的界标,也是二者之间通过战争、迁徙、和亲、互市等中介形式,实行经济互补和民族融合的纽带。 14.中国自然经济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这一特点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 15.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社会的政治结构具有独特的东方特色,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专制主义严密是其典型的特点。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形成了“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 16.中国传统哲学萌芽于夏商周时期,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17.现在一般把中国传统哲学划分为七个阶段,即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乾嘉朴学。 18.早期法家分为重法、重术和重势三派,分别以商鞅、申不害、慎到为代表。战国末

江苏地域文化综合练习四答案

1、江苏跨江滨海,海岸线954公里,长江横穿东西_425_公里,_京杭大运河_纵贯南北718公里。 2、南京市东郊_汤山_葫芦洞发现的两块人类头骨化石,是距今约30万年的“南京猿人”。 3、明清以来,江南____水稻_____的总产量约占全国粮食产量的70%。 4、隋唐时期,____扬州_____的金、银、铜器制作闻名天下。 5、徐州的___彭祖____有中国“第一位职业厨师”美誉,徐州还因此而名为“彭城”。 6、____明代____,全国共取中进士26391人,其中江苏籍进士2923人,约总数的11.1%。 7、美国教会在苏州建立_东吴大学_大学,这是外国教会在中国创建的最早的大学之一。 8、端午赛龙舟.五月初五赛龙舟,一般说是为纪念屈原,而苏州等地竞龙舟是为纪念_________。 9、淮扬风味,以_扬州为中心,以大运河为主干,南起镇江,北至两淮,东及于沿海。 10、南京梧桐树干挺直,冠大叶阔,“绿色隧道”、“南京的名片”等都是世人给它的美誉。 11、___焦山______因东汉焦光隐居山中而得名。有江南“水上公园”之誉。 12、__中山陵___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第一陵”。 13、_ 茅山_ 道院,道教将其列为十大洞天中的第八洞天,是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一福地。 14、苏州四大古典园林沧浪亭、狮子林、_拙政园__和留园分别代表着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 15、江苏____扬州_____以杖头木偶最为盛行,被称为“木偶之乡”。 1、南京猿人:1993年3月13日,南京市江宁县汤山镇雷公山葫芦洞内,出土了一具距今约35万年的较为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立即引起国内新闻、学术界的轰动。初步测定,其进代属中更新世晚期,距今约35万年左右。葫芦洞古人类头骨化石的出土,是我国古人类研究及旧石器时代考古领域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发现,它将南京先民的活动历史提前到35万年以前,而在此之前,南京最早只可追溯到以北阴阳营和浦口营盘山古文化遗址所代表的距今五六千年历史的新石器时代。 3、明祖陵: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祖父、曾祖父、高祖父的衣冠冢,也是朱元璋祖父朱初一的实际殁葬地。位于江苏盱眙县境内,淹没在淮河水下达300年之久。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建成于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黄河夺淮,明祖陵与古泗州城一起毁于洪水。1963年旱时露出水面,被江苏省文管会考察古徐国遗址的专家发现,并确认为明祖陵。 4、南京云锦:南京云锦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因其绚丽多姿,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至今已有1580年历史。南京云锦与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古代丝织物中“锦”是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织物。而南京云锦则集历代织绵工艺艺术之大戊,元、明、清三朝均为皇家御用品贡品,被专家称作是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公认为“东方瑰宝”、“中华一绝”。亦是中华民族和全世界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5、徐州九里山 九里山,位于徐州市西北部北三环南侧,又名九凝山,海拔134米,面积百余公顷,因东西长九里而得名。九里山每座山头随物象形,以东端的琵琶山景色最佳,因山形酷似琵琶而得名。据说,九里山是楚汉鏖兵的战场,留有项羽兵败的白云洞。此后,唐朝的朱全忠和时溥,明朝的朱棣和朱允炆等,都在九里山激战过。 三、简答题 1、扬州烹饪的格调是怎样的?扬州烹饪源远流长,始于春秋,兴于汉唐,盛于明清,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体系。扬州烹饪格调高雅,富有文化品位。著名文学家欧阳修、苏轼等任扬州太守期间,经常举行诗文酒会,评点菜肴。扬州是淮扬菜的中心和主要发源地。淮扬菜的主要特色是:选料严格、制作精细、注重本味、讲究火工、清鲜平和、浓醇兼备、咸甜适中、南北皆宜。自古以来各届人士纷纷赞誉。 2、栖霞山为什么被清乾隆誉为“金陵第一明秀山”?栖霞山位于南京城东北22公里,又名摄山,南朝时山中建有“栖霞精舍”,因此得名。栖霞山驰名江南,因为不仅有一座栖霞寺,更有南朝石刻千佛岩和隋朝名构舍利塔,还因为它山深林茂,泉清石峻,景色令人陶醉,被誉为“金陵第一明秀山”,民间素有“春牛首、秋栖霞”。山西侧称枫岭,有成片的枫树,深秋的栖霞,红叶如火,登高远望,甚为壮观,景色十分迷人。

《江苏地域文化》作业参考答案2014

答案务必手抄,打印或复印成绩为O分。 第一次形成性考核答案 一、填空 1、30汤山 2、中原 3、江浙河南 4、1667 5、阿拉伯 6、天京苏福 7、徽派 8、郑和 9、苏常 10、黄道婆 11、淮河 12、紫砂陶 13、李鸿章 14、2800 淹城 15、彭城 16、薛氏 二、名词解释 1、江苏地域文化 顾名思义就是指江苏这一特定地域范围内所具有的各种文化要素,以及由这些要素构成的整体文化面貌的总特征。 2、金陵文化 也称“宁镇文化”,宁指今南京市,镇指今镇江市。三国时期孙吴建都京口(今镇江),随后移都建业(今南京),自此形成金陵文化圈。金陵文化以江淮方言与吴方言的并存互融为其语言文化特征,以今南京、镇江为中心地带。 3、苏东海洋文化 苏东有近一千公里的海岸线,由此而形成的地域文化特色,主要指以沿海的南通、盐城和连云港三市为中心的文化圈。 4、吴文化 是以春秋时期建都姑苏的吴国为基本型制,以吴方言为语言文化特征,以目前太湖附近的苏州、无锡、常州三市为中心地带的文化圈。 三、简答题 1、江苏水文化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水的灵动使江苏文化在发展中形成了智慧特征。 一是勤思。江苏人凡事爱动脑筋而不使蛮力,比如先秦时期的《孙子兵法》,处处体现着多想办法、多动脑筋的指导思想,与当时中原诸子的著作有着明显的不同风格。 二是善思。江苏人眼界开阔,思维敏捷,不仅善于抓住机遇,而且在时机的等待上也善于从大处做好工作,准备之细、忍耐之坚,都是有口皆碑的,比如汉初风云人物张良的“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 三是奇思。历史上,江苏出了许多富于奇思妙想的人物,他们的创新精神留下了丰富的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练习题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习题 一、填空题: 1、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漫长的历史积淀,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同时又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 2、中国古代社会长达数千年,其社会结构模式是一个以为主体的宗法专制社会。 3、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民族文化。 4、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历史遗产,学习它、认识它具有的现实意义。 5、现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个成员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年代迭经变动演变而成。 6、研究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是指环境同时也不能忽视人文环境的重要作用。 7、人类的生存是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通过一定的生产方式,不断为基础的。 8、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农耕的重要性。中国古代夏商周三代就都以立国。 9、农业生产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向人们反复昭示着事物的与生生不息。 10、中国古代农耕型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实现国家的大统一,必须要依靠政治上,和 上的君主集权主义。 11、关于道,老子曾作过多种解释,大致有三方面的涵义:(1);(2);(3)。前两种涵义表明道的,后一种涵义又表明其 。这种现象是老子哲学本身具有的,也是道家学派在尔后的发展中产生的根本原因。 12、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 13、人类思维发展经历了、、、等历史阶段,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是一种。 14、阶级产生以来,人类走着大体相同的道路,都是以为纽带建立起来的组织形式。 15、马克思曾大致把君主专制分为两种类型,即以英、法、德等为代表的欧洲型和以 为代表的东方或亚洲型。 16、中国君主专制出现的年代先于世界各国,早于近两千年。 17、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制高度发达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结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18、中国历代学者往往以“”来概括发明并使用文字以前的历史阶段,而这一遥远的文化期正是中国文化发端的初始阶段。 19、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有了人,就开始有了历史,也开始有了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参考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1) 一、名词解释 物质文化: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生产活动本身,这些产品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房屋、生产工具以 及乡村、城市等。 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需要创造出来的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 行为文化:是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主要是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 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价值观、审美观、伦理观、思维方式等。 起一成文说:创造这种浅说法的人是宋代的郑樵,他认为所有的汉字都是由“一”字演变来的,他的唯一根据是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五百四 十个部首“始一终亥”的排列顺序,即第一个部首是“一”字,第 个五百四十个部首是“亥”字。因此,郑樵在《通志—六书略》中 提出“一”字可做五种变化,用以概括汉字形体的各种结构。 二、简答题 1:简述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生存、繁衍、发展和社会实践的历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它是人类在生活、生产、生存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各种形态的事物所组成的有机复合体,它标志着一定社会区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特定的组织结构和生活方式。狭义的“文化”指社会意识形态(即政治、法律、知识、信仰、艺术、道德等)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社会制度和组织结构(如政府、政党、社团、法庭和学校等)。2:简述汉语的特点 (1)形态变化不发达、不普遍,汉语中,形态变化的现象是存在的,但是很少。有的词类虽然具有某种形态上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不是所有的同类词都具有,也不是所有的场合都通用。 (2)汉语十分重视词序和虚词 (3)繁多的量词 (4)庞杂的补语 (5)单双音节对组词造句也有相当的影响 3:分析汉语成语“四字格”形式的文化内涵 答:构成四字成语的“字”绝大多数是单音节语素。它们集形、音、义于一体,具有独立的较完整的含义,可以自由或较自由地运用,参与构成各种词语,信息容量较大。例如“实事求是”由四个语素构成,各个相对独立的语素意义有机联系起来,表达一个丰富完整的含义。特别是象“黔驴技穷”、“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成语,由四个语素记述一个生动的寓言故事,再由此作比喻引申,使成语在字面意义之外蕴含更丰富更深刻的寓意。这无疑是凭借了汉语单音节语素表义容量大这一有利条件。 汉语是非形态语言,语言单位的构成主要依靠语序和虚词来组合。其中以语序为手段的直接组合,与四字格成语言简意赅特点有密切关系。凡是进入成语的各个语素,只要在语义上能相互搭配,同时又符合逻辑事理和语言习惯,就可以不借助其它语言成分而直接依靠语序来灵活组合,构成并列、主谓、偏正、述宾、述补等复杂多样的语法关系,并以此表达丰富的意思。汉民族传统审美心理的一

《江苏地域文化导论》第一次作业参考(第一章 总论)(整理)

一、填空题 1、江苏境内以平原为主,包括黄淮平原、江淮平原、滨海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四部分。 2、江苏省的名称,始于清代康熙六年即_1667年,取江宁府和苏州府的首字组成。 3、南京东郊汤山葫芦洞发现的两块人类头骨化石,是距今约_30万年的“南京猿人”。 4、明清_时期,宜兴以紫砂陶著称于世,成为中国的“陶都”。 5、唐代,苏州成为江南运河的交通枢纽,人口稠密,百工兴旺。 6、清朝康熙至嘉庆年间,南京丝织业在全国首屈一指,被称为“云锦之乡”。 7、隋唐时期,扬州成为全国的水运和造船中心。 8、宋代时,人们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来形容苏州的繁荣程度。 9、徐州的彭祖有中国“第一位职业厨师”美誉,徐州还因此而名为“彭城”。 10、张之洞在南京创办了江南储才学堂,后改为江南高等学堂。 11、每年正月十六南京人都有和家人或三五好友登上城头览胜的习俗。 12、徐海风味,指徐州、连云港一带的地方风味。 二、名词解释 1、金陵文化:也称“宁镇文化”,宁指今南京市,镇指今镇江市(唐代时亦称金陵)。三国时期孙吴建都京口(今镇江),随后又移都建业(今南京),自此形成文化圈。金陵文化以江淮方言与吴方言的并存互融为语言文化的特征,以今南京、镇江为中心地带。 2、吴文化:是以春秋时期建都姑苏的吴国为基本形制,以吴方言为语言文化特征,以目前太湖附近的苏州、无锡、常州三市为中心地带的文化圈。 3、维扬文化:取名于南北朝诗人庾信《哀江南赋》中的名句“淮海维扬,三千余里”,明代曾置维扬府,后改为扬州府,又有“淮左名都”之称,以扬州、泰州为中心地带。 4、徐淮文化:也称“楚汉文化”,以项羽西楚王国和西汉王朝巍巍雄风为地域文化的标志,主要指今徐州、淮阴、宿迁三市为中心的文化圈。 5、苏东海洋文化:江苏东部有近一千公里的海岸线,由此而形成了自己的地域文化特色,主要指沿海的南通市、盐城市和连云港市三地主体的文化圈。 6、书院:是封建教育制度下与官学并存的高级形态的私学。 三、简答题 1、简述江苏的地理特征。 江苏地处长江三角洲,东临黄海,东南与上海市、浙江省接壤,西北与安徽省、山东省毗邻,介于东经116°18′~121°57′和北纬30°45′~35°20′之间,处于亚热带和温带过渡区,具有明显的季风特征。境内以平原为主,包括黄淮平原、江淮平原、滨海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平原四部分;北部边缘和西南部地区有少量低山丘陵分布;河流湖泊众多;东面临海。 2、简述江苏得名的经过。 江苏省的名称,始于清代康熙六年(1667年),取江宁府和苏州府的首字组成。 3、简述江苏的历史沿革。 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中,江苏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地理范围,分属于九州中的徐州和扬州,二州大致以淮河为界。三代时期,淮北先后称为徐州和青州,淮南和江南则称为扬州,居民被称作徐夷、淮夷和越夷,也可泛指东夷、九夷,江南居民也被称作南夷和南蛮。 春秋时,江苏分属于吴、楚、宋,战国时为越、楚、齐的一部分,后归属楚国,江苏境内的大国有吴国、越国和后来的楚国。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秦代江苏江北之地为泗水郡、东海郡和琅玡郡,江南之地为鄣郡和会稽郡。 汉代江苏分属于扬州、徐州刺史部和吴楚等诸侯国。西汉初年,江苏境内封立了不少侯国,建都于广陵(今扬州)的吴国势力最大。景帝时改吴国为江都国,广陵改名为江都。武帝时,为广陵复名,置广陵郡,后再改为广陵国,封其子刘胥为广陵王。 南北朝时期,北方以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为主,南方则先后建立了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等政权,因此史称“六朝”。 隋代江苏大致分属于扬州和徐州。 唐代江苏境内分属于苏州、常州、润州(今镇江市)、扬州、楚州(今淮安市)、海州(今连云港市)、徐州。 唐太宗时,江苏分属于全国十道中的河南、淮南、江南三道。五代时,江苏先后属吴、南唐、吴越等南方小王朝。 北宋时,江苏分属两浙路、江南东路、淮南路和京东西路。南宋时,江苏分属两浙、江南东和淮南东路等三路,淮河以

江苏地域文化第一次作业

附件 江苏开放大学 形成性考核作业 学号 姓名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江苏地域文化 评阅教师 第一次任务 共四次任务 江苏开放大学 第一单元江苏文化总论考核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江苏历史悠久,但江苏省的得名是在公元_1667_年。 2、按地理特征,江苏文化可分为__苏南__文化、_苏中__文化和_苏北__文化三种类型。 3.纵贯江苏八个省辖市的京杭_运河_把苏北、苏中、苏南文化紧紧地连在一起。

4.流经江苏的长江与黄海交汇,给__苏南__、苏北文化注入了开放、包容的元素。 5.得于水的滋润,江苏农业大部分地区以__水稻__为主,副业以淡水养殖为胜。 6.全国五大淡水湖,江苏得其二,其中___太湖___居第三位,__洪泽湖___居第四位。 7.连云港市云台山主峰高米,为___全省___第一高峰;宜兴市黄塔顶高米,为___苏南___第一高峰。 8.苏菜主要由__淮扬菜__、苏锡菜、南京菜、_徐州菜__组成,其中南北又各有差别。 9.江苏境内可分为三个方言区,即江淮方言区、吴方言区、_北方__方言区。 10.清康熙至嘉靖年间,__南京_ 丝织业全国首屈一指,被称为“云锦之乡”。 11.东汉五斗米道创始人__张陵____是沛国丰(今徐州丰县)人。 12.老字号既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___文化___现象。 13.隋唐时期,随着大运河的开凿,__扬州成为全国的水运和造船中心。 14.苏南地区利用江南的气候条件,在__清___代已开始试种双季稻,一年三熟。 15.宋代时,人们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来形容__苏杭地区的繁荣程度。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吴文化 吴文化,是以春秋时期建都无锡梅里(今无锡梅村一带)的吴国为基本形制,以吴方言为语言文化特征,以目前太湖附近的苏州,无锡、常州三市为中心地带的文化圈。 2.金陵八家 金陵八家是指:龚贤、樊圻、吴宏、邹喆、谢荪、叶欣、高芩、胡慥八人,其中成就最高者为龚贤。 3.维扬文化 取名于南北朝诗人庾信《哀江南赋》中的名句“淮海维扬,三千余里”,明代曾置维扬府,后改为扬州府,又有“淮左名都”之称,以扬州、泰州为中心地带。 4.徐淮文化 也称“楚汉文化”,以项羽西楚王国和西汉王朝巍巍雄风为地域文化的标志,主要指今徐州、淮阴、宿迁三市为中心的文化圈。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省树银杏树和省花茉莉花的象征意义。 银杏为江苏的省树,茉莉花为江苏的省花。省树、省花不仅是江苏省的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在线作业3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2版)_在线作业_3 交卷时间:2016-03-11 11:45:27 一、单选题 1. (5分)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格局是()。 ? A. 儒道互补 ? B. 儒法互补 ? C. 儒墨互补 ? D. 法墨互补 得分:5 知识点:5.3 儒道互补——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2. (5分) 中国绘画史上提出创作和鉴赏的金科玉律即“六法”的人是()。 ? A. 王羲之

? B. 陆探微 ? C. 谢赫 ? D. 张僧繇 得分:5 知识点:10.1 中国古代艺术的主要门类与成就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3. (5分) 先秦法家重法派代表人物是()。 ? A. 管仲 ? B. 子产 ? C. 商鞅 ? D. 吴起 得分:5 知识点:7.1 中国古代法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4. (5分) 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指()。 ? A. 《黄帝内经》 ? B. 《神农本草》 ? C. 《伤寒杂病论》 ? D. 《本草纲目》 得分:5 知识点:11.1 中国科学技术的重要成就 展开解析 答案D 解析 5. (5分) 汉语七大方言中使用最多的方言是()。? A. 湘语 ? B. 北语 ? C. 吴语 ? D. 粤语 得分:5

知识点:3.3 汉语、汉字的文化功能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 6. (5分) 中国人饮食方式()。 ? A. 聚餐制 ? B. 分餐制 ? C. 自助式 ? D. 个体式 得分:5 知识点:12.3 饮食民俗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7. (5分) 揭露科举制度弊端和异化最为出色的古代长篇小说是()。? A. 《水浒传》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1及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一) 一、名词解释 1、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及生产活动本身,这些产品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房屋、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 2、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而创制出来的有组织得规范体系。主要包括法律制度、礼仪俗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人才培养选拔制度等内容。 3、行为文化:是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主要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 4、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价值观、审美观、伦理观、思维方式等。 5、起一成文说:这个观点是宋人郑樵的主张。他认为汉字起源于“一”。他的这种学说是建立在“道生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阴一阳谓之道”等古代哲学思想基础上。 二、简答题 1、简述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P3页) 答:广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人们生活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广义文化的涵盖面非常大,几乎包括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人类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包括信仰、风俗、艺术、法律、制度等等。泰勒的文化定义就是狭义文化的经典界说。 2、简述汉语的特点。(P12页) 答:(1)在语音方面,汉语的音节可以分为生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2)在汉语词汇方面,也有独特的特点:一是基本词汇有很大的稳定性;二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新词不断产生;三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有些词汇消亡;四是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 (3)在语法方面,主要的特点是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即缺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名词没有格的变化,也没有性和数的区别。动词不分人称,也没有时态。虚词是汉语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虚词的数量少,但是使用频率高,运用复杂,在汉语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3、分析汉语成语“四字格”形式的文化内涵。(P16页) 答:(1)讲究对称,这是汉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心理,而四字格最能体现“以偶为佳”的要求;(2)字数上的对偶和结构上的对称,还有音律上的音节整齐匀称,声调的平仄相间;(3)汉民族的言语习惯,四字格是汉语言语习惯之一,从原始歌谣到《诗经语言艺术》再到秦汉散文,大多都采用四字格的形式表达。 三、论述题 1、请简要论述文化的特性。(P4—P5页) 答:(1)普遍性。人是以社会化形式存在的,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化产物,是人类长期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它为人类的社会成员所共有和分享。 (2)时代性。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文化具有很强的时代色彩。 (3)地域性。人类的文化创造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理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文化自然就具有地域的特点。 (4)民族性。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

江苏地域文化第三次作业参考答案

《江苏地域文化》第三次形考(大作业)(占课程总成绩30 %) 1苏中文化主要以平原水文化为基础,广陵__B____文化为补充。 A 大运河 B 山 C 平原 D 湖泊 2淮安青莲岗文化遗址为江淮地区__C____氏族社会繁荣阶段文化的典型代表。 A 农业 B 古黄河 C 母系 D 父系 3江苏泰兴市取___B_____,五业兴旺之意命名。 A 泰州 B 国泰民安 C 泰县 D 泰然兴起 4南通博物苑为晚清状元___C___于1905年创办。 A 冒辟疆 B 胡长龄 C 张謇 D 胡瑗 5泗洪县__B____镇发现的“下草湾遗址”,表明距今约5万年前就有古人类在此逐水而居。 A 太平 B 双沟 C 临淮 D 上塘 6宿迁市为全国唯一拥有___D___两大天然淡水湖的省辖设区市。 A 骆马湖、邵伯湖 B 洪泽湖、高邮湖 C 骆马湖、云龙湖 D 洪泽湖、骆马湖 7连云港市孔望山摩崖造像,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__A____石刻。 A 佛像 B 摩崖 C 雕像 D 造像 8连云港的___B___被誉为“江苏的张家界”、“连云港的九寨沟”。 A 云台山 B 渔湾 C 东海 D 连岛

9江苏柳琴戏,是流行于省辖设区市__C____及周边地区的江苏主要地方戏剧种之一,已有200多年历史。 A 宿迁 B 盐城 C 徐州 D 连云港 10江苏__C____市沿海滩涂上建有野生麋鹿和丹顶鹤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东方湿地之都”。 A 连云港 B 南通 C 盐城 D 淮安 11苏北文化,指以项羽建立西楚王国和刘邦建立西汉帝国所体现的巍巍楚汉雄风为基础,连云港、盐城海洋文化为补充的地域文化。 正确答案:盐城 12用扬州方言演讲,流行于以扬州为核心的江苏北部和南京、镇江、上海等地的的一种曲艺形式被称为扬州评话 正确答案:扬州评话 13江苏省泰州白马庙乡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诞生地。 正确答案:泰州 14淮阴区为淮安市最早的行政建制,因地处淮河南岸而得名。 正确答案:南 15宋代,因狼山上岩石多呈紫红色,遂又称之紫琅山,后紫琅成了南通的雅称。正确答案:南通 16“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是刘邦的诗。 正确答案:刘邦 17 泗阳县被誉为杨树之乡,森林覆盖率高达%,在全国平原地区独占鳌头。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重点

1、文化:文化是有意识作用于自然界与社会,乃至人类自身的一切活动及结果。(1)物态文化:又称之物质文化,是人类所从从事的物质生产创造活动及其劳动产品的总和。是人类从事一切文化创造的基础。 (2)心态文化:又称之为精神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意识形态活动中升华出来的价值观念,知识系统,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的总和。 (3)行为文化:是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式,是以民俗和民风的形态表现,见之于日常生活中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的行为模式。 (4)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建立的社会规范的总和。 2、传统文化: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 文化的特征:同一性、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 文化与文明的关系:两者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文明则是这种成果达到一定发展水平的产物。 3、宗法制度:宗法制度由氏族社会的父权家长制演变而来,到西周时期,中国宗法制发展完善。宗法,即宗族之法,是宗族内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的祖先,区分尊卑长幼,规定继承秩序,确定宗族成员不同权利和义务的法则。包括①嫡长子继承制:商代的继承制度是父死子继,辅之以兄终弟及。这种继承制度与商制相比,有效的避免了统治阶级内部兄弟之间为争夺权位和财产的继承而引发的祸乱,从而维护了王权的尊严和社会的稳定。②分封制度: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发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是在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下实行的,即天子的嫡长子时代为天子,余子为诸侯,形成层层属属,代代相袭的政治结构。③宗庙制度:统治阶级利用宗法制度,通过祭祖,把宗族心理升华为阶级意识,从而有效地巩固和强化了现实统治秩序。 4、专制制度:重要表现之一是一个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制,另一个表现是君权高于神权。君权不可逾越的原因:一方面,中国社会是建立在以宗法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关系基础之上的,另一方面,以天下大宗自居的历代君王通过纲常伦理极大限度地控制人民的思想言行,使其权力至高无上。 5、古代社会政治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社会政治结构的宗法型发展特征,导致中国传统文化伦理型特色的形成。(2)专制制度的充分发展,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政治型特色。 (3)宗法制度与专制制度的结合,在思想上表现为儒法合流,文化上表现为“内圣外王”心态的形成。 6、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 (1)按照地理环境区分文化类型。分为河谷型、草原型、山岳型和海洋型。(2)按照观念文化和一定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进行分类,将文化分为农业文化,工商文化,和游牧文化。 (3)审视中国文化形成发展走过的路程,认为儒、道、墨、法、佛等诸家思想学说,构成中国文化的主体内容和核心。 (4)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封建制度文化。 7、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有各种表现形态,居中心地位的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以儒家伦理中心主义为出发点的信念,总特征是伦理政治性文化。还包括: (1)、统一性和延续性。主要表现为:①政治上的统一,中国封建社会虽然有分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作业一参考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作业一 一、填空题: 1、唯一没有间断 2、中国西汉纹理《易·贲卦·象传》 3、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4、儒家文化 5、起源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成型多元化发展与融合繁荣继续 发展沉暮总结 6、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7、黄河中下游两大文化区 8、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字----甲骨文与金文宗法制度和家国同构政治结构的形成 初步形成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天命神权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产生 9、“周礼”“仁”“仁”五伦四德 10、阴阳五行说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天人感应天不变,道亦不变 11、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人本主义人文天人合一天人和谐 12、季风气候明显大陆性气候强气候类型 13、农耕文化游牧文化长城纽带 14、多元结构包容性 15、宗法制度专制主义家国同构 16、夏商周春秋战国 17、子学经学玄学佛学理学实学 18、商鞅申不害慎到韩非 19、如家学说佛道程朱陆王 20、韩愈李翱朱熹 21、先秦天人 二、选择题 1、1.2.3.4 2、1.2 3、1.2.4 4、2.3.4 5、3.4 6、1.3.4 7、2.3 8、1.2.4 9、1.3.4 10、1.2.4 11、1.2 12、1.2.3.4 13、2.3.4 14、2.3.4 15、1.2.3.4 16、1.2.3 17、1.2.4

18、1.2.4 19、1.2.3.4 20、1.2.3 21、1 22、1 23、1.2.3.4 24、1.2 25、1.2 26、1.2.3.4 27、1.2.4 28、1.2 29、1.2 30、1.2 31、1.2.3 32、1.2.3 33、1.2.4 34、1.2.4 35、1.2.3 36、1.2.4 37、1.2.4 38、1.2.4 39、3 40、1.2.4 三、名词解释 1、广义文化P2 2、狭义文化P3 3、中国文化P3 4、中国传统文化P3 5、宗法制度P26 6、分封制P26 7、宗庙祭祀制P27 8、家国同构P28 9、君主专制制度P27 10、先秦子学P31 11、玄学P32 12、隋唐佛学P32 13、宋明理学P32 14、明清实学P33 15、乾嘉朴学P33 16、五行说P34 17、天道观P43 18、人道观P44 19、古今观P44 20、名实观P44

《江苏地域文化》期末复习资料综合练习一一、填空题1、江苏境内时间

《江苏地域文化》期末复习资料 综合练习一 一、填空题 1、江苏境内时间最早的人类是距今约___30_______年的“南京猿人”,1993年在南京市东郊____汤山______葫芦洞发现两块人类头骨化石。 2、汉代郡国并行,江苏分属于__扬州___、徐州刺史部和吴楚等诸侯国。 3、清代___徽派_______的学术思想对江苏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了___邗沟 _______,贯通了长江与淮河两大水系。 5、元代,棉纺织业突飞猛进发展__黄道婆___在其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6、春秋战国时期,以_____苏州_____为中心的冶铁技术已经成熟。 7、清政府在江南机器制造局附设的机器学堂是当时____江苏______的第一所新学。 8、公元前472年,越国在今南京城南长干里修筑“___越城____”,表明南京建城已有2480多年的历史。 9、____张之洞______于1902创办的两江师范学堂(初名三江师范学堂),是我国最早的高师学校之一。 10、镇江西部有被地质界誉为“世界罕见,中国第一”的__彭公______山方解石晶洞。 11、苏州的城市标志是____虎丘______,市树是香樟,市花是桂花。 12、宋、明、清三代___无锡_______产生状元11人,宰相14人。 13、目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有___常州__籍院士56名,人数位列全国第四。 14、日涉园,建于明万历年间,取__陶渊明__《归去来辞》中“园日涉以成趣”之语意。 15、被后世尊为“外科鼻祖”、“神医”的_华佗____,还精通方药、诊断、针灸法。 二、名词解释 1、吴文化 是以春秋时期建都姑苏的吴国为基本型制,以吴方言为语言文化特征,以目前紧靠太湖附近的苏州、无锡、常州三市为中心地带的 文化圈。 2、维扬文化 取名于南北朝诗人庾信《哀江南赋》“淮海 维扬,三千余里”句为名。明代曾置维扬府, 后改为扬州府,素有“淮左名都”之称,以扬 州、泰州为中心地带。 3、南京白局65 始自明代织锦工人用南京方言演唱的俗 曲,小调和民歌,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民间曲艺。 因演唱者不取报酬,“白唱一局”,故名“白 局”。南京白局常用的曲牌主要有《满江红》, 《银纽丝》,《穿心调》,《数板》,《梳妆 台》,《剪剪花》,《下河调》,《汉阳调》 等,形成曲牌连缀体。 4、苏东海洋文化:苏东有一千多公里的海岸线, 由此而形成地域文化特色,主要指今南通、盐 城、连云港的海岸区域。 5、吴越文化:有春秋时期建都姑苏的吴国为基 本型制,以吴方言为语言文化特征,以现紧靠 太湖的苏、锡、常地区为中心地带。 6、秦淮:秦始皇三次东巡途经吴楚,见金陵有 帝王之气,于是改金陵为秣陵,凿钟阜,所开 河道称之为“秦淮”。 7、两江:清初,今江苏隶属江南省,今安徽地 称“上江”,苏沪地称“下江”,合称“两 江”。 8、泰州学派:明代东台人王艮创立“泰州学 派”,提出“百姓日用即道”。 10、徐福传说 徐福是秦朝琅玡方士,秦始皇好神仙,曾 命徐福率3000童男女及各种工匠和五谷,从赣 榆出海去传说中的蓬莱仙岛寻不死之药。传说 徐福害怕无法向秦始皇交代,故而率众东渡至 “澶州”,即今日本九州。徐福成为中日交流 史上的第一位使者,他带去了中国的先进农业 技术和中医中药,被日本人民尊称为司农耕神 和司药神。又有考证,徐福就是日本开国的神 武天皇。 11、《茉莉花》:最负盛名的江苏民歌是《茉莉 花》,属于杂剧中的“鲜花调”,源于元杂剧《西 厢记》。 12、《千字文》:梁文帝时编辑的《千字文》是 世界教育史上时间最早、影响最大的识字课本, 与宋代《千字文》、《百家姓》配套,是我国古 代启蒙教育的必修教材。 13、六朝:从公元220年到589年,东吴、东 晋、宋、齐、梁、陈先后在南京定都,史称“六 朝”。 14、南京猿人:1993年3月13日,南京市江 宁县汤山镇雷公山葫芦洞内,出土了一具距 今约35万年的较为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 立即引起国内新闻、学术界的轰动。初步测 定,其进代属中更新世晚期,距今约35万年 左右。葫芦洞古人类头骨化石的出土,是我 国古人类研究及旧石器时代考古领域具有世 界意义的重大发现,它将南京先民的活动历 史提前到35万年以前,而在此之前,南京最 早只可追溯到以北阴阳营和浦口营盘山古文 化遗址所代表的距今五六千年历史的新石器 时代。 15、马家浜文化:马家浜文化是中国长江下游地 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为浙江省嘉兴县马家浜 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南达浙江的 钱塘江北岸,西北到江苏常州一带。据放射性碳 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始于公元前5000年,到 前4000年左右发展为崧泽文化。 16、明祖陵: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祖父、曾祖 父、高祖父的衣冠冢,也是朱元璋祖父朱初 一的实际殁葬地。位于江苏盱眙县境内,淹 没在淮河水下达300年之久。始建于明洪武 十八年(公元1385年),建成于明永乐十一年 (公元1413年)。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清康 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黄河夺淮,明祖陵 与古泗州城一起毁于洪水。1963年旱时露出 水面,被江苏省文管会考察古徐国遗址的专 家发现,并确认为明祖陵。 17、徐州九里山:九里山,位于徐州市西北部北 三环南侧,又名九凝山,海拔134米,面积百余 公顷,因东西长九里而得名。九里山每座山头随 物象形,以东端的琵琶山景色最佳,因山形酷似 琵琶而得名。据说,九里山是楚汉鏖兵的战场, 留有项羽兵败的白云洞。此后,唐朝的朱全忠和 时溥,明朝的朱棣和朱允炆等,都在九里山激战 过。 18、散馆,由一名热心办学而又德高望 重的当地人首倡,其他群众响应集资兴 办书塾。 19、族塾,由一姓家族利用本氏祠堂或 本族富户空屋,共同出资聘请教师所办 书塾,所收一般都是本族子弟。 20、家塾,也称家馆,是富有之家独自 出资延师所设的书塾,主要用来教育自 家的子女,有时也兼顾近亲子女的教育。 21、门馆,又称私馆,是由塾师自备房 子,或在自己家中设馆办学,招收学生。 22、书院,是封建教育制度下与官学并 存的高级形态的私学。 三、简答题 1、简述江苏经济文化的特征。 江苏处于南北文化的交汇点上,促使本地 文化形成了鲜明的特征。 一是价值多元化。江苏人在价值取向上不偏执, 最突出表现是历史上江苏虽重儒学但并不轻 商,工商同道,在儒学之外的商业等领域里获 得成就的人同样可以获得社会的尊重。 二是富于交融性。历史上,西晋之末永嘉之乱、 唐代安史之乱和两宋之交靖康之变等社会动荡 使北方文化大规模进入江苏,但江苏文化并没 有受到冲击,相反是迅速吸收新的文化元素, 在文化大交流中形成新的文化中心,文化交融 使江苏文化充满了活力。 三是社会和谐。江苏的地理位置使江苏文化有 主动接受外来文化的条件,使江苏文化始终处 于一种开放的发展形态,不封闭,不排外。对 待矛盾少有激烈的行为,而是柔性化解,求同 存异。和睦相处成为江苏居民的自觉追求 2、简述扬州菜肴的特点。 扬州菜肴是淮扬的主体,主要特点是选料 严格,刀工精细,主料突出,注意本味,讲究 火工,擅长炖焖,汤清味醇,浓而不腻,清单 鲜嫩,造型别致。烹饪格调高雅,富有文化品 位。代表性菜肴有八宝葫芦、扒烧猪头、彩蝶 飞舞、琵琶对虾、菊花海螺等。红楼宴、三头 宴、全藕宴被誉为扬州菜肴的三颗的明珠。扬 州煮干丝切得细,味道特别鲜美而闻名。 3、简述常州文化的特征。 答:1、历史厚重,崇尚创造。常州地方文 化源远流长,溧阳上黄镇水母山发现的 “中华曙猿”,成为探索人类祖先发祥地 之一的第一手实物资料。形成了有自己传 统特色而又处于先进水平的丰富成果。 2、重文兴教,人文荟萃。常州经济发达, 文化灿烂,有“文教被于吴、吴尤盛于延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第一次形成性考核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第一次形成性考核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的“文”是指()。 (1)占星术(2)自然现象、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3)祭天的文字(4)天文知识 2.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最早使用了合成的“文化”一词的书是()。 (1)《文选》(2)《尚书》 (3)《史记》(4)《说苑》 3.中国古代文献中“文化”一词的最初含义是()。 (1)文字(2)花纹 (3)以文教化(4)学历 4.在文化定义上最主要的区别是分为()。 (1)狭义文化和广义文化(2)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3)物质文化和物质文明(4)文化事像和文化产品 5.“人类一切物质和精神的积淀,包括人类创造的全部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被称为()。 (1)狭义文化(2)广义文化 (3)文化内涵(4)文化事像 6.狭义的文化侧重的是()。 (1)物质财富(2)事物的复合体 (3)能力与习惯(4)人类的意识形态和精神创造 7.由人发明和创造出来的一切器物,既是有形的文化部分,亦是()。 (1)审美文化(2)精神文化 (3)观念文化(4)物化的精神文化 8.符号作为文化的载体,最主要的特征是()。 (1)具有表意性(2)具有语言性 (3)具有储存性(4)具有图形性 9.“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商末周初的()。 (1)甲骨文上(2)铜器铭文上

(3)竹简上(4)丝织品上 10.在国际文书上第一次使用“中国”为国家名称是在()。 (1)战国(2)唐朝 (3)明朝(4)清朝 11.“驱逐胡虏,恢复中华”是谁提出的()。 (1)齐桓公(2)秦始皇 (3)朱元璋(4)孙中山 12.中国独特的大陆海岸型半封闭式的自然环境,具有中国地理环境的大陆整体性特点,决定了中国文化()。 (1)历史悠久性(2)自成体系独立发展的道路 (3)历史封闭性(4)超稳定结构 13.人类存在和人类文化赖以产生的基石是()。 (1)地理环境(2)生活环境 (3)政治环境(4)社会环境 14.中国的万里长城最早修筑于()。 (1)春秋战国(2)秦汉 (3)隋唐(4)明清 15.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后来经济重心逐步南移;南方经济赶上甚至超过了北方是在()。 (1)汉代(2)南北朝 (3)唐代(4)宋代 16.中国封建国家的中央集权专制制度不断得到强化,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是在()。 (1)秦汉时期(2)隋唐时期 (3)宋元时期(4)明清时期 17.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环境中,人们被长期束缚在土地上,养成了()。 (1)崇尚科学的态度(2)迷狂幻想的习惯 (3)因循守旧的心理(4)敢于冒险的精神 18.中国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政策需要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