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07-2012年山东高考文综地理题(解析)

2007-2012年山东高考文综地理题(解析)

2007-2012年山东高考文综地理题(解析)
2007-2012年山东高考文综地理题(解析)

——要确定湖泊、沼泽是淡水还是咸水,要根据它位于内流区还是外流区,湖泊水、沼泽水的主要排泄方式是什么?从图中看该处沼泽的水未流入海洋,它的主要排泄方式为蒸发(排水不排盐),所以

°以下。该山海拔2305米,山麓至山顶温差约

20℃,所以山顶不会出现终年积雪。

雅典正值多雨季节

伦敦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为某地地质地貌剖面示意图。读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是:

——①处为石灰岩,在喀斯特作用下形成石林(喀斯特地貌);

12:28-28分=12:00,该项正确。

题。

该城镇欲依托矿产资源,调整工业结构,发

展循环经济,你认为最适宜在该城镇布局的

【解析】

发展循环经济,目的是利用现有工厂的废弃物。

化工厂主要是污水排放,资源密度不大,利用困

难;炼铁厂会有钢渣产生,可以利用制造水泥。

煤矿会有煤矸石,火电厂会产生炉渣灰,可以用

来制作灰砖;冶炼厂有大气污染,虽然可以利用

本地煤炭丰富的优势,但不符合题意;电镀厂产

生废水,也不妥当。

7.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若该城镇规划—处住宅区,你认为较合理的地点是:【解析】

所以应布臵在②处,邻近河流,离工矿区较远,环境质量较高,靠近公路,交通便利,而且不占耕地。【答案】B

8.图4是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四个省份的有关人口数据统计分析图。读图判断①、②、③、④所代表

的省份依次是:

A.辽宁、江苏、湖北、贵州

B.贵州、湖北、江苏、辽宁

C.江苏、辽宁、贵州、湖北

D.湖北、江苏、辽宁、贵州

【解析】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人口迁移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水平 差异造成的。经济发达地区,自然 增长率较低,老龄人口比重高,对

劳动力的需求也多。

【答案】A

26.(25分)流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系统,它以水系为纽带,将系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连结成—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流域已成为区域人地关系十分敏感而复杂的地理单元。 图12是某时期某流域局部地形图,图13是10年后该地区土地利用状况图,图14是该地区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⑴说明A 支流的水文特征。(6分)

⑵说出B 、C 两支流在开发利用方向上的不同。(6分)

⑶指出图13中土地利用不合理的现象,并说明这些现象对湖泊及 其下游造成的环境影响。(10分)

⑷如果在该地区选址建水库,你认为除上述方面的资料外, 还需要收集哪方面的必要资料?(3分)

【参考答案】26.⑴流量季节变化大(汛期在夏季); 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汛期河水含沙量较大

⑵B 支流:开发水能;发展旅游。C 支流:发展航运。

⑶土地利用不合理现象:坡地开垦;围湖造田;对湖泊及其下游的环境影响:湖泊淤积,湖面缩小;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蓄功能减弱,加大下游洪灾威胁。 ⑷地质资料;河流水文资料;社会经济资料。 【解析】命题意图:本题以某流域局部地形图和10年后该地区土地利用状况图为载体,辅以该地区的气候资料图,主要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区域(流域)地理特征和发展条件,以及解决区域(流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能力。题目整合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三部分中的主干知识,考查了考生对学科基础知识和图像判读等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同时贯串着对考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的考查,而且力求使考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因地制宜的意识。试题还通过创设情境,包含着对考生探究性实践能力的考查。

考核目标:本题的能力考核目标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和“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四个层面的全部要求。

考查内容:本题主要考查地理“必修1”中的“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必修2”中的“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必修3”中的“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等相关内容。

解题思路:第⑴题,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从水位、流量、流速、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方面分析。水位、流量多与降水量及其变化相关;流速主要与地形地势相关;含沙量常与流域植被覆盖程度有关;有无结冰期则与最低气温有关。读气候资料图可知,该地区降水较多,且降水集中在夏季,因此河流具有流量较大,汛期出现在夏季的水文特征;由地形图中等高线特点,可知A 支流落差大,水流急;读土地利用状况图可知,A 支流上游植被破坏严重,汛期时对地表的冲刷加剧,故河水含沙量增大。

第⑵题,河流的开发利用方向主要由河流的水文条件和流域的地理条件决定。对比B 、C 两支流流域内均有大面积耕地,因此均可用于农业灌溉。但B 支流主要流经山区,落差大,水能丰富,且有瀑布,可开发水能或发展旅游业;而C 支流主要流经平原地区,汇集小支流较多,流量大,流速平稳,适宜发展航运。

第⑶题,仔细对比地形图和10年后的土地利用状况图,可发现河流上游存在着坡地开垦的现象,围湖造田导致湖泊面积明显缩小。对湖泊及其下游的环境影响,可结合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原理进行推理分析。

第⑷题,水库具有防洪、发电、灌溉、航运、养殖、旅游等多方面效益。选址建水库,除了要考虑当地的地形、气候条件外(题目已给出这两方面的有关资料),还需考虑有无断层等地质条件、河流水文条件以及经济发展、移民等社会经济状况 29.(35分)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已成为外商投资的重点地区。2005年外商直接投资额达89.7亿美元。占全国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达14.9%,其中,制造业是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领域。表4为山东省各地市

⑷简要回答这种分布对山东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参考答案】⑶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带,胶济铁路沿线地带(或沿济南、淄博、潍坊、青岛一线) 地理位臵;经济基础(产业、工业基础);基础设施(交通);政策。

随着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青藏高原已成为

世人瞩目的旅游新热区。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青藏铁路和川藏公路经过地区及其沿途海拔高度变化图。

⑴青藏地区主要的特色旅游资源是什么?

然景观和旅游观赏视角的主要差异,【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

31.干旱灾害是中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图22反映了我国1950~1991年间不同区域干旱季节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判断图中旱灾最严重的地区(写序

号)并说明依据。

⑵分析②、③两区旱灾季节差异的

原因。

⑶说明①区春旱引发的最主要的次

生灾害及其监测手段。

【答案】⑴②区。依据:②区的旱灾

粮食损失量占全国旱灾粮食损失总量

的百分比(或B)、旱灾面积占全国旱

灾面积的百分比(或C)均最高。

⑵②区:春季降水少;升温快,蒸发

旺盛。③区:夏秋季受高气压(副高)

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干燥少雨⑶森林火灾;遥感技术。

【地理——环境保护】

32.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三峡工程蓄水后,峡江急流变为“平静湖水”(下图)。随着大坝的建成运行,库区环境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据国家环保局通报,目前库区水质较好。但库区上游及其沿岸支流城镇的废水、固体废弃物非达标排放现象仍然严重,每年有大量生活垃圾随流水进入库区,某县曾在4天内捞起的漂浮物达100多吨。

⑴在图中,某支流上A、B两处

水质较差的是哪处?如果该现象

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试说明原因。

⑵漂浮物对库区的主要危害有哪些?

⑶从源头控制的角度,采取哪些环境管理措施可以解决库区漂浮物问题?

【参考答案】⑴B处。原因:库区两岸支流地区城镇工业、生活等污水排放,其下游受到库水顶托,水流相对变缓,致使污水富集,水质变差。

⑵危害三峡工程安全;影响旅游景观;阻碍航运。

青藏线

⑴从图中经纬网以及海陆轮廓,国界线等相关信息地位为东南亚中南半岛。

观察图中此种农作物主要分布在此地区沿海平原以及河谷地区,且本地区

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适宜水稻种植。或者直接结合已有对东南亚农业生产

其工业水平,科技水平较低,不能接受A、原因)和劳动力成本低的原因(社会经济原因)。得出正确选项C。或者直接判断:2有利于苹果糖分的积累是要求日较差大,而不是年较差大;3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多雨。阴雨天多,光照条件较差。【易错提醒】题,对美国农业带的分布不清楚,导致误选B。4题,对表中数据没有分析,提取有效的气候信息,或者对基本概念混乱导致错选,比如:水果糖分积累多少误认为是与年较差有关;对影响光照的因素不清楚。

【高考考点】美国农业带的分布;光照条件,

气温年较差等基本概念;图表数据的分析解读能力。

【学科网备考提示】认真夯实基础,复习时对于一

些易错、易混知识点要特别注意,要用严谨的科学

态度对待每一个基础知识点。图表数据的分析解读

能力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要在平时加强训练。

图2是我国某地区略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四座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中均有:

A.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B.山地针叶林带

C.山地荒漠带

D.山地冰雪带

6.图中景观图片为黄土塬(黄土高原地区面积

广阔、地面平坦的黄土高地)。黄土塬上

水循环过程不同于黄土高原其它地貌类

型区,其最弱的环节是:

A.降水

B.下渗

C.蒸发

D.地表径流

【标准答案】5.B 6.D

【试题解析】本组试题以黄土高原区域图和黄土塬景观图入手考查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的分布变化规律以及黄土高原主要地貌类型的差别。5题,图中四座山脉,都位于秦岭及以北地区,垂直自然带中除位于秦岭山脉的山地南坡有,其他三座山地不可能有山地常绿阔叶林带,排除A项。从四座山地的海拔高度可以看出,其高度还不足以形成山地荒漠带和山地冰雪带,排除C、D。6题,黄土高原主要的地貌类型有塬、沟、坡。从题干中给出的对黄土塬的解释,可以理解为黄土塬上地表径流是少的(少受地表径流对完整地形单元的分割,使其面积广阔,地面平坦),直接得出D正确选项。

【易错提醒】5题对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的分布变化规律不清楚,导致错选。6题,没有从题干中给出的对黄土塬的解释中进行逆向的逻辑推理,从而错选。

【高考考点】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我国区域自然地理状况。

【学科网备考提示】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的丰富程度以及基带的类型,与山地的位臵和山地的海拔高度有关。加强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记忆,加强地理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

7.下列日期中,北京的昼长与2008年奥运会开幕日那天(8月8日)北京的昼长最接近的是:

A.奥运圣火火种在希腊雅典采集的那天(3月25日)

B.奥运圣火登上珠穆朗玛峰峰顶的那天(5月8日)

C.奥运圣火传递至协办城市青岛的那天(7月24日)

D.奥运圣火在国家体育场缓缓熄灭的那天(8月24日)

【标准答案】7.B

【试题解析】如右图。

一年中,在同纬度的地方,都有相互对应的日期,其昼夜状况完全相同,即日出、日落的时刻相同。

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为北半球的夏半年。在这一时段内,以夏至日为对称中心,均有相互对应的日期(如图中的A日与B日)昼夜状况完全相同。其对应的日期应是太阳往返直射同一条纬线上的日期(如图中的M日和N日)。秋分日-冬至日-次年春分日,为北半球的冬半年。在这一时段内,以冬至日为对称中心,也有相互对应的日期(如图中的C日和D日)昼夜状况完全相同。其对应的日期应是应是太阳往返直射同一条纬线上的日期(如图中的P日和Q日)。

通过计算B选项中,5月8日到6月22日(夏至日)的天数与6月22日(夏至日)到8月8日的天数最接近,得出正确选择。

【易错提醒】如果对上述规律不了解,此题就找不到解决的入手点。

【高考考点】昼夜长短的分布和变化规律以及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学科网备考提示】加强空间思维能力的训练。对于空间性强的问题,可以作图的形式辅助解答。多总结规律。

25.目前对地球形状的精确研究主要是基于:

A.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

B.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

C.

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 D.数字地球

【标准答案】25.A

【试题解析】此题是考查3S技术在地理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最初的“天圆地方”说,到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证明了地球是球体,再到人造卫星上天,从高空对地观测,一步步地使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接近真理、精确化。对地球形状的认识,首先可以通过遥感技术对地拍照,然后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处理,进行精确计算。

【易错提醒】对3S技术在地理研究中的作用不了解,错选。

【高考考点】3S技术在地理研究中的作用。

【学科网备考提示】关注现代地理研究新进展,以及新技术在研究中的作用

粮食播种面积(亿公顷)粮食单产(吨/公顷)⑴判断此时图中甲城市的风向,并指出锋面系统过境后该地的天气状况。(6分)

⑵图中A,B,C三省均为我国著名的粮食生产基地,与东北三省相比,其粮食生产自然条件的优势是什么?A,B,C三省、东北三省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各有何变化?据表说明A,B,C三省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10分)

⑶图中乙、丙两城市之间已有内河航道连接,为何还有建沿江高速公路?(3分)

⑷针对图中A省湖区某种生态环境问题,有关专家指出了“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的治理思路。该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结合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谈谈你对这一思路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⑴西南风。气温、湿度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⑵水热资源丰富。 A、B、C三省比重下降;东北三省所占比重上升。

A、B、C三省粮食播种面积下降; A、B、C三省(与全国或东北三省相比)粮食单产增长幅度较小

⑶与航运相比,高速公路更为快捷;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不断增长。

⑷泥沙淤积造成的湖泊萎缩及引起的洪涝频繁问题。

(依据地球环境的整体性说明)该问题主要与入湖河流泥沙增多密切相关;入湖河流泥沙增多,又主要与上游山区因滥垦乱伐导致水土流失有关,因此湖、江、山应当综合治理。

【试题解析】

⑴首先过甲城市(点)画出从高压区指向低压区,与等压线垂直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再画出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北半球),最好画出两力的合力,不难得出此时甲城市的风向为西南风。从图中锋图不难判断,甲城市位于冷锋的锋前位臵,冷锋过境后北冷气团控制,其天气变化为:气温降低,气压升高,湿度降低,天气转晴。

⑵A、B、C三省都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水热条件都比纬度较高的东北三省好。表中给出的A、B、C三省、东北三省以及全国1985年和2005年粮食总产量的数据,通过简单计算,可以算出A、B、C三省1985年粮食总产量在全国的比重约为20%,2005年的比重约为17%,比重下降;东北三省1985年的比重约为9%,2005年的比重约为15%,比重上升。从表中反应出的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产变化数据得出:A、B、C 三省粮食播种面积下降;A、B、C三省(与全国或者东北三省相比)粮食单产增长幅度较小。

⑶各种交通运输方式都有其优缺点,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可以取到互补作用,发挥出整体的运输效益。公路运输有快捷、灵活、方便的优势,可以弥补航运速度慢,不灵活的缺点。不断完善的交通运输网是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推进器。

⑷A省(湖南省)湖泊(洞庭湖)主要面临的是湖泊面积萎缩,以及由于湖泊面积萎缩而导致湖泊对洪峰的天然调节功能减弱,引起洪涝灾害频繁问题。湖泊面积萎缩主要原因是湖区泥沙淤积造成。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虑,淤积湖泊的泥沙来源于河流上游严重的水土流失,因此要治理湖区泥沙淤积问题,必须湖、江、山综合治理。

【易错提醒】1题在等压线图上画风向是要求掌握的基本技能。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从高压指向低压,二是与等压线垂直。在实际操作时,只要保证与等压线垂直,从高压区指向低压区就可以。摩擦力是不画的,只要最后使得风向与等压线斜交,就表示考虑了摩擦力,画出的是近地面的风向。后一问题,如果对锋面过境前、时、后天气变化不掌握的话,就会错答。

2题首先是审题,题目要求是找出A、B、C三省比东北三省粮食生产优势的自然条件。有的会误答为社会经济条件,或者对我国主要农业区各自的特征不了解,找不出A、B、C三省比东北三省的优势。第二问,容易错在审题,没看到要求是得出1985年到2005年粮食生产的比重变化,误答两地粮食生产的总量都在上升。第三问要求据表说明A、B、C三省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表中给出了两方面的信息:一是粮食播种面积的变化;二是粮食单产的变化。要综合分析说明这两方面信息,就不难得出较全面的答案。此问会出现作答掉点,没有充分运用表格中所呈现的信息答题。

3题较为容易,考生可借助生活常识就可以作答,只是要注意表达时要简洁、正确,使用术语。

4题首先要知道湖泊对洪峰具有天然调节功能,而近年来洞庭湖面积萎缩,导致调节功能下降,洪涝灾害频繁。萎缩的主要原因是湖区泥沙淤积,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追溯泥沙的来源。可以得出治理湖区泥沙淤积问题,要湖、江、山综合治理。本题容易在阐述上丢分,比如阐述问题逻辑性差,没有使用学科术语等。

【高考考点】常见的天气系统;我国主要农业区的特征;交通运输方式及交通线的建设;湖泊(湿地)的功能;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学科网备考提示】加强图表信息的提取、简单计算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地理基础知识的夯实。审题要准确。注意阐述问题的科学性、严密性、逻辑性。

29.(35分)材料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图8表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及国内三大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图9是我国1980年和2004年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示意图。

⑶读图8、9,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8分)

⑷在西部地带城市化进程中,有人提出了应优先发展大城市的观点,你认为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3分)

【参考答案】

⑶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近年来上升速度加快;东、中、西三大地带区域差异明显;城市数量增多,其中中小城市数量增加速度较快;从城市构成上看,仍以中小城市为主。

⑷答案一:合理。理由:大城市的服务范围广,功能强;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强。

答案二:不合理。理由: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选做部分]

30.(10分)[地理——旅游地理]

罗布泊地区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以其神秘色彩

令人神往。图11是罗布泊地区旅游资源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指出该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及主要不利条件。(6分)

⑵从自然环境特点考虑,到该地区旅游应注意哪

些方面的安全问题?(4分)

【标准答案】⑴优势:旅游资源特色鲜明(独特性强)、科考价值高。主要不利条件:自然条件恶劣,通达性差,远离客源市场。⑵饮用水和食物短缺,防风沙,防晒防暑,保暖;防迷路。

【试题解析】⑴题,旅游开发条件的评价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旅游资源价值(“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集群状况,地域组合状况等),2市场距离,3交通通达度,4地区接待能力,5环境承载量。根据图中所呈现的信息(楼兰古城遗址、野骆驼自然保护区、),按点分析,不难得出该地开发的优势及主要的不利条件。⑵题考查本地区干旱的自然环境特征对人类活动(旅游活动)的影响。由于干旱导致缺水,食物短缺,昼夜温差大,风沙大,沙漠广布。

【易错提醒】本题有些考生不会根据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主要内容,结合图中所呈现信息组织答案,漏点而失分。

【高考考点】旅游开发条件评价;自然环境特征对人类活动(旅游活动)的影响。

【学科网备考提示】加强信息提取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地理问题的建模。

31.(10分)[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

涝渍灾害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图12是我国涝渍灾害主要

分布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说明图示涝渍灾害空间分布形成的原因。(6分)

⑵如何有效预防涝渍灾害?(4分)

【标准答案】⑴主要位于平原地区,地势低洼,受季风气候影响,

暴雨集中;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受灾较重。

⑵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建立完善的排涝系统。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对地理事物分布特征以及形成原因的描述。

所谓灾害,是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自然现象,成灾的强度

与造成损失的多少有关。所以灾害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社会经济

原因两类。从图示洪渍灾害分布区与河流的关系,可以得出分布

区的地形地势特征,洪涝灾害还与降水的多少和集中程度有关。

社会经济原因有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受灾较重等。对于洪渍

灾害的有效预防措施可以直接迁移教材有关内容作答。

【易错提醒】⑴题不会从图示中发现灾害分布区与河流的相关性,导致找不到切入点;还会出现只回答自然原因,而忽视了社会经济原因。⑵题由于对教材相关知识记忆不清,出现不准确的作答。

【高考考点】自然灾害的分布、成因及其防御。

【学科网备考提示】加强信息提取和相关性分析能力的培养。夯实基础。认真审题。灾害的防御是地理学关注的重点,也是高考常考内容。

32.(10分)[地理——环境保护]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图13是我国2006年一次

能源消费结构图(一次能源指在自然界现成存在,不改变其形态就可

直接取用的能源)。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在图示能源消费结构下,能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主要

大气环境问题有哪些?(6分)

⑵水能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可再生能源,说明在其开发利用

过程中应注重的环境问题。(4分)

【标准答案】⑴总悬浮颗粒物增多导致空气质量下降;CO2增加增强温室效应;SO2等酸性气体增多导致酸雨蔓延。(只答大气污染的得分)

⑵生态系统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质变化(水污染);对地质环境的不良影响(泥沙、淤积、地震、滑坡等)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能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环境保护问题。⑴题,从图示能源消费结构中,不难发现我国2006年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煤炭的大量使用产生了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有:大气污染、烟尘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题目要求回答答所产生的大气环境问题,从煤炭使用排放的大气污染气体可知,CO2等碳氧化物会增加增强温室效应,SO2等酸性气体增多导致酸雨蔓延。⑵题可迁移我国长江三峡工程有关知识作答。

【易错提醒】1题关键在于从图中得出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就可以结合相关知识回答由于大量使用煤炭所导致的大气环境问题。还要注意题干中限定词“大气环境问题”,做到有针对性作答。

2题由于对教材相关知识记忆不清,从而导致答案不全而丢分。 【高考考点】能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环境保护。

【学科网备考提示】能源问题、环境问题是地理的主干知识,也是高考常考内容,备考过程中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

文科综合测试试题

第1卷(必做,共I00分)

图1是世界某区域农业地带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农业地带沿0°经线变化所反映出的 地域分异规律形成的基础是: A.水分 B.热量 C.地形 D.土壤

2.甲地区是世界上著名的棉花产区, 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光照 B.热量 C.水源 D.土壤

【解析】本题主要借助非洲区域 农业地带分布图,考查自然地域分

异规律与尼罗河河谷农业。1.农业地带沿0°经线变化反映地域分异规律,关键抓住沿0°经线变化是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则以热量为基础。2. 首先,明确甲区域是尼罗河三角洲及棉花的生长习性喜温、好光是棉花是喜温作物,一生都需要较高的温度;其次,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棉花集中产区逐步向干旱、半干旱地区转移,主要由于这里光照充足,灌溉条件较好,病虫害少,棉花品质优良,单产也较高。如中亚地区的河谷平原,美国西南部地区各州,埃及的尼罗河谷地等;最后,棉花产区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共性都有光照充足,关键是否能形成棉花产区主要考虑灌溉水源有保证的区域,则尼罗河谷地形成棉花产区的主导因素是水源。 答案:1.B 2.C 右图为某气象台发布的墨西哥湾及邻近海区飓风近 地面天气形势图。读图回答3~4题。

3.此时降雨集中分布在飓风东北部的主要原因是: A.气流上升速度快 B.形成锋面雨 C.凝结核多 D.气温较低

4.预计飓风中心经过70小时到达A 市。到达A 市时, 所在地的区时为:

A. 8日13时

B.8 日 23时

C.9日13时

D.9日23时

【解析】本题主要借助墨西哥湾及邻近海区飓风近地面 天气形势图,考查气旋、等压线和区时的计算。3.结合 题与图明确降雨集中分布在飓风东北部,从图上分析可知, 飓风东北部等压线比其他区域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力大,

风速大则气流上升速度快,降水多。

4.看准图中9月6日6时(世界时)、A 市所在的区时是解题的关键。首先,把世界时换算成A 市的区时,从A 市的位臵来看,刚好处于85°与80°之间且偏向80°或者大体处于82.5°与80°之间,则A 市处于西五区;其次,计算A 市的区时,西五区处于世界时即零时区的西侧相减得9月6日1时;最后,由于预计飓风中心经过70小时达到A 市,所以9月6日1时再加70小时得9月8日23时。 答案:3.A 4.B

艾丁湖的存在对吐鲁番盆地绿洲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

图3是l 万多年来艾丁湖变迁示意图,回答5~6题。W.w.w.k.s.5.u.c.o.m

5.图中信息反映出艾丁湖:

①湖面低干海平面 ②古湖盆地势北陡南缓 ③环境调节作用减弱 ④含盐量降低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 .②④ 6.艾丁湖1万多年来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A.围湖造田

B.绿洲萎缩

C.湖区汇水面积减少

D.气候变干 【解析】本题主要借助1万多年来艾丁湖的变迁 示意图,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和横向比较区域生态

环境变迁。5题看清图例运用等深线及相关知识判断分析,从1.1万年到现在艾丁湖水位不断降低、面积不断缩小且等深线都在-100m 以下,所以判定艾丁湖湖泊对环境调节作用减弱、含盐量升高、湖面低干海平面;北面的等深线稀疏,南面的等深线密集,所以古湖盆地势北缓南陡。6题艾丁湖又名觉洛浣,湖水面海拔-155米,是我国海拔最低的湖泊,远在千万年以前,艾丁湖还是一个面积比现在的湖水面积大1000倍的淡水湖泊。此题突破关键在于艾丁湖1万多年来变迁的主要原因,由于时间跨度大,所以得从自然原因方面分析,由于湖泊面积逐渐缩小,则为气候变暖。 参考答案:5.A 6.D

图4为我国西南地区某流域1973~ 2002年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图。 读图回答 7~8题

7.关于流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的叙述, 正确的是:

A.前期增加后期减少的是林地

B.增幅和减幅均最大的是灌丛草地

C.前期减少幅度最大的是旱地

D.整个时期耕地总体上是减少的

8.以下土地利用类型中,其面积前后期变化

能反映流域生态状况由退化趋于好转的是: ①林地 ②灌丛草地 ③建设用地 ④裸岩地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本题主要借助我国西南地区某流域1973 ~2002年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图,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和纵向比较分析能力。7.根据图例分析前、后期每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水田、灌丛草地都是前期减少、后期增加且前期减少多于后期增加,变化幅度大;旱地前期增加、后期减少且后期减少大于前期增加,变化幅度大;林地、建设用地前、后期都增加且后期增加多于前期,变化幅度小;裸岩地前期增加、后期减少且后期减少小于于前期增加,变化幅度小,所以整个时期耕地总体上是减少的。8. 解答此题关键词是由退化趋于好转,也就是说要找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前、后期变化面积不一样的。结合图分析灌丛草地是前期减少、后期增加,裸岩地前期增加、后期减少,所以灌丛草地、裸岩地反映流域生态状况由退化趋于好转。 参考答案:7.D 8.B 26. (25分)充分认识区域地理特征,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保护生态,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图6为我国某地区地形图,右上方小图是图6中C 地实测高程点分布图(单位:m )读图回答(1)~(2)题。

⑴指出图6中主要的陆地地形类型及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4分)分析B 地年降水量少于A 地的原因。(4分) ⑵在制作地图时,我们可以根据相邻实测点的高程确定它们之间待定高程点的位置来绘制等高线。请用此方法绘出C 地的400m 等高线。(2分) 图7为该地区某地生态农业模式图。读图回答第(3)题. ⑶分析在当地农村推广使用沼气对农业生产、生活及生态的意义。(8分) 图8为A 地所在省、浙江、广东及全国2001-2008年 第二产业占各自GDP 比重的变化目。读图回答第(4)题。 ⑷比较分析A 地所在省第二产业比重变化的特征。(4分) 对该省工业的发展,有人提出今后应大力发展外向型农副 产品深加工工业。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3分) 【解析】以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思想入手,着重考查区域的判定、地形及其成因、降水、等高线的绘制、生态农业、工业及发展趋势。(1)根据经纬度和陆地的轮廓及相对位臵判定为福建与台湾区域图。明确要回答图6中主要的陆地地形类型,关键词是主要所以就是面积相对大得福建区域,而不是台湾西部。再仔细看等高线发现又大于500m 的区域,我国定为海拔500米—1000米,所以该区域地形类型为低山丘陵。看图可知为低山丘陵与河流相间所以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最后,注意要分析的是B 地与A 地相比,B 地年降水量少的原因,从地理位臵、地形、大气环流来回答,虽然A 地、B 地都处沿海,受东南季风影响,但A 地为低山的迎风坡而B 地处于沿海平原降水少。再从宏观来看,对面的台湾山脉阻挡是水汽减少。⑵解题方法题目中已经告诉:在制作地图时,我们可以根据相邻实测点的高程确定它们之间待定高程点的位臵来绘制等高线。所以绘出C 地的400m 等高线就找出400m 或者400m 最接近的点,然后大体判断400m 等高线的位臵,有平滑的曲线连接。(3)根据图分析出沼气对农业生产项目有水田、 果园、养鱼、养畜、农产品加工,对生活项目是居民,对生态项目是林草植被,然后分析沼气与之联系的项目及其相互作用。⑷解题必须明确图8中为A 地所在省是那个省,26题是一个整体上下具有联系性,根据第⑴问可知为福建。在分析图8中A 地所在省第二产业比重变化的特征,需要按变化趋势分时段来具体描述其变化,再加上图中有浙江、广东及全国第二产业比重的变化,所以不仅要横向比较还要纵向比较描述;本小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明确对该省即福建工业的发展,有人提出今后应大力发展外向型农副产品深加工工业。应明确你的观点赞同还是不赞同,然后再具体分析原因,赞同应该从福建的优势说明,不赞同从劣势说明。 【参考答案】⑴低山丘陵 流水侵蚀 原因:处于沿海平原,地势低,不易形成地形雨, 受台湾山脉阻挡,水汽较少。 ⑵如图所示(等高线位臵基本正确,平滑完整)。 ⑶对农业生产:提供能源、沼肥、沼液、沼渣,有利于农 林牧渔业的发展;对生活提供燃料, 充分利用废弃物,

净化居住环境,对生态: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 ⑷2001~2006年持续增长,2007、2008年略有下降, 低于浙江和广东,但高于全国。 答案一:赞同。理由:农副产品种类丰富,劳动力充足,靠近港澳台位臵优越;与台湾合作前景好,著名的侨乡。 答案二:不赞同。理由:技术水平较低,资金较缺乏,山地丘陵区交通不便。 29.(35分)环渤海地区包括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五省市。在近代,该地区是列强侵略的重点也是中国人民抗争最激烈的地区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这地区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材料二 改革开放后,环渤海地区的经济进入快 速发展阶段。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 一是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表5反映的是2007年环渤海地区及全国的重工业比重和能源、水资源利用状况。读表回答(3)-(4)题。

注:工业新水月量指工业企业生产用水中消耗的新鲜水量。 ⑶与全国相比,环渤海地区在资源利用方面有什么特点?(4分)形成的原因是什么?(4分) ⑷本地区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有哪些?(3分) 【解析】以热点区域环渤海地区入手,主要考查工业、能源、可持续发展。本题相对简单,主要分析表格中环渤海地区与全国各要素的对比:发现环渤海地区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

为台湾中部山区某乡村旅游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⑵根据图中所示乡村观光点,你认为旅游区内可以开展

【以台湾中部山区某乡村旅游区示意图为背景,

小题分析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应从所在区域的

位于阿里山和日月潭两大著名景区之间,客源较稳定;(2分)交通方便,通达性好。【解析】以2007年气象卫星监测的我国西南三省林区火灾次数统计表为材料,主要分析西南三省林区火灾发生的时间、原因、危害。⑴小题分析表格三省各月林区火灾次数主要都集中在12、1、2、3、4月,即冬季和春季。由于西南三省气候为热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和春季为干季。⑵小题是从水土保持的角度指出森林火灾对当地造成的危害,应从森林本身的功能和森林减少后的危害分析。

【参考答案】⑴多发生在冬季和春季,正值西南地区干季,晴天多,降水少。

⑵植被破坏导致地表侵蚀加剧,森林涵养水源功能降低,可能引发山洪、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

32.(10分)【地理一环境保护】

图13是2000年世界濒危物种数量位居前列的部分国家的濒危哺乳动物、鸟类种数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归纳图中濒危物种分布国家的地理位置特点。(4分)

⑵分析印度尼西亚濒危物种数量较多的原因。(6分)

【解析】以2000年世界濒危物种数量位居前列的部分国家的濒危哺乳动物、鸟类种数统计图为材料,考查图中各国地理位臵共同的特点及印度尼西亚位臵与环境。⑴小题从图中印度尼西亚、巴西、印度、墨西哥、菲律宾、马来西亚、坦桑尼亚、越南大体处于南北纬30°之间为低纬度或热带国家,且从地理位臵来看是临海国家或岛国。⑵小题确定印度尼西亚的纬度位臵、板块位臵、热带雨林分布区(可联系必修3课本亚马逊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知识)来回答。

参考答案:⑴低纬度或热带国家;岛屿或临海国家。

⑵物种丰富,火山、地震、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多;人类过度采伐、毁林破坏了其生存环境;人类过度捕杀。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

第Ⅰ卷(必做,共100分)

图1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大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影响当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气候

B.水源

C.地形

D.土壤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土地利用类型分

布的主导因素,以及读图判断能力。难度低。

【解题思路】由题图,该地地势西高东低,

山麓脚下是鱼塘,往上依次是地形平坦地带

是稻田、坡地是菜地花圃、山坡平坦地带是

居住用地、再往上坡度较陡地带为果园,这

样做的目的,一可以获取经济效益,二可以绿化,

同时对保持水土具有积极意义。再往上,坡度更陡、土层较薄的地方植树造林,保持水土,所以,本题很直观地就可以判断出影响当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主导因素是地形。

【题眼】据图示的山地地形陡缓及布局情况判读。

2.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郊区的农业结构将发生变化。下列土地利用类型在该地农业用地中的比重最可

能降低的是:

A.稻田

B.鱼塘

C.果园

D.菜地花圃

【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城市郊区农业布局结构的调整。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据题意,城市郊区农业结构一般会随着城市布局结构的特征而发生变化。一般地,城市郊区农业中,因稻田占地面积广,产值相对较低,经济效益也不是很高;而鱼、水果、蔬菜及花卉等农业副产品的城市需求量相对较大,经济效益高,所以,选项A符合题意要求。

图2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当日天气晴朗,日出时间为5时。读图回答3~4题。

3.由图中信息可分析出

A.5时、20时大气较稳定

B.12时、15时出现逆温现象

C.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D.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增大

【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大气受热状况及变化过程,

以及读图判读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由题图,本题可以采用删除法进行选择。

我们都知道,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显

然选项C错误。因近地面气温的变化是自下而上递减,

越靠近地面,气温越高,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显然选项D错误。我们又知道,对流层大气气温的变化规

律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递减,而图中12时、15时的气温垂直变化规律是递减,显然此两个时间段内不会发生逆温现象,选项B错误。因此,正确选项是A。

4.当地该日:

A.日落时间为17时

B.与海口相比白昼较长

C.正午地物影子年内最长

D.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运动、日出日落、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等知识,以及读图判读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由题图,当日该地是5时日出,以中午12时为当地白天的中间分界线,则该地日落时间应该是19时,选项A错误。因该地的昼长时间为14小时,说明此时北半球是夏季,即北半球纬度位臵越高,昼越长,因此说明此时当地的昼长与北纬20°左右的海口市的白昼要长一些,选项B正确。

图3为某地地质的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②④①

B.③①④

C.④②①

D.④①③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岩石圈内部物质循环运动

规律,以及读图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由题图及图例,该地为喀斯特地貌类型。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是:在海洋沉积环境下,形成

石灰岩层;石灰岩层在地壳运动作用下,抬升形成陆地;

地下石灰岩遭到流水溶蚀作用,形成地下暗河;随着地

壳进一步抬升,地下暗河被抬升到地表形成溶洞;在流

水溶蚀、沉积作用下,溶洞内形成石钟乳、石笋等。

按照上述形成过程的分析,很容易判断:在图中所示的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应该是先有岩石的形成,然后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形成地下洞穴和暗河,再然后,就是岩溶水滴滴落沉积形成石钟乳和石笋等地下地貌景观,选项D正确。

【知识拓展】喀斯特地貌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6.该类地貌发育典型的山区:

A.风蚀现象显著

B.岩石类型是花岗岩

C.土层较薄,土壤贫瘠

D.地表水丰富,地下水贫乏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地理特征及成因、流水侵蚀、水土流失等知识点。难度低。

【解题思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环境:浅层石灰岩层,湿热的气候条件。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的山区,降水丰富,流水作用较强,土层较薄,土壤贫瘠;由于该地貌地区,地形崎岖,岩层破碎,地表水贫乏。故选C

图4为我国北方某河流入海口1989年和2009年的卫星形象。该河口区河流主流曾于1996年人工改道。读图回答7~8题。

7.比较两幅形象,可判读和分析出

A.河流主流流向由东北改向东南

B.河流故道南部海岸继续淤积增长`

C.河水含沙量明显增加

D.三角洲形态变化主要与河流改道有关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卫星遥感、我国区域

地理特征,以及读图判读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

中等。

【解题思路】由题图,可以很明显地看出,1989

年时,河流入海口在东南方向,而2009年时,该河流入海口则改道向东北入海,选项A错误。由图片可以看出,河流改道后,河流故道南部海岸因缺少泥沙淤积,其面积几乎没有变化,选项B错误。从两幅

图片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河口三角洲的面积变化不大,这说明该河流上中游地区植被绿化工作较好,水土流失减少,选项C错误。显然选项D正确。

8.该河口海岸带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是:

A.建设大型海港,发展远洋运输

B.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

C.开辟海水浴场,发展滨海旅游

D.开垦成为耕地,发展粮食生产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海岸带的合理开发与保护问题,难度低。

【解题思路】由题图,该河口入海口处,因泥沙淤积导致航道淤塞,不宜建设港口,选项A错误。而在河流入海口处,应泥沙淤积,地势相对低平,一般会形成湿地,湿地是一种环境资源,建立湿地保护区,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显然选项B正确。而海滨浴场的建设是有一定要求的:坡缓、沙细、浪平、水清,交通便利,没有排污口,易设臵防鲨网等。而河口附近,因泥沙淤积,水流不稳,易产生水下漩涡,具有不稳定的安全因素,不宜设臵海滨浴场,选项C错误。河流入海口附近,因地势低平,土层结构不稳定,加之海洋潮汐现象,易形成盐碱土壤,不利于发展农业生产,选项D错误。

26.(25分)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发展的进程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和方向也存在差异。我们应以其他国家区域发展的历史为鉴,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图8为鲁尔工业区和沪宁杭工业区的局部区域图,左上方为鲁尔工业区A地月平均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表1为沪宁杭工业区B地四个年份主要经济指标表。读图、表回答问题。

⑴说明A地气候类型及其形成原因;分析影响该地谷物生产的不利气候条件。(8分)

⑵2010年春季B地冷锋频繁过境,气温较常年偏低。试绘出冷锋剖面示意图(要去绘出锋面和冷、暖气团运动的方向。)(2分)

⑶对比分析工业区形成和发展的区位优势,完成表2内容(6分)⑷鲁尔工业区通过产业转型,实现了经济再繁荣,其发展经验对沪宁杭工业区的可持续发展有哪些启示?(3分)

⑸B地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成为我国东部地区中小城市发展的范例,据图8表1,分析该地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6分)

【命题立意】从地理条件天气和气候分析对农业地域类型影响;从分析工业区的区位条件对比中外工业区的形成和发展;从给我国东北中小城市经济指标数据和分析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解题思路】本题综合自然人文地理,但就具体问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⑴由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统计图判断气候类型:最低月在0°C以上且四季降水平稳,结合区位定位在欧洲西部,一定是温带海洋气候型;其成因终年受西风带控制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增温增湿的影响;对该地谷物种植的影响是温带海洋气候夏季温带偏低,多云雾所以日照不足(但对牧草有利)。⑵画春季冷锋过境示意图,是对地理图示能力的考查,需按要求画剖面图且锋面一定方向。

【答案】

⑴温带海洋性气候(2分);终年受西风带控制,受暖流的影响。(2分)

夏季气温较低(2分);日照较少(2分)。

⑵(2 分)

⑶煤炭资源、水资源丰富(2分);海洋运输(2分);劳动力素质较高(2分);

⑷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保护生态环境。(答对一个要点即可得 1 分,本小题满分不得超过3 分。)

⑸工业发展迅速(2 分);利用外资,产品大量出口(2分);受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交通便捷(2分)。

29.(35分)我国西南地区自古就与内地联系密切。如今,这一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了重要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五西南地区能源资源丰富,区域内的重庆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图12为重庆市1999~2008年主要能源消费变化和单位GDP能耗变化图,读图回答(5)~(6)题。

⑸判断重庆市能源消费总量变化和单位GDP能耗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单位GDP能耗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

⑹指出重庆市能源消费结构特点;结合西南地区能源资源优势,说明该市今后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方向。(5分)

【答案】

⑸能源消费总量呈上升趋势(分);单位CDP能耗呈下降趋势(分)。原因:国家推行节能减排政策;技术革新,能源利用率提高;调整产业结构,压缩高耗能工业的比重。

⑹以煤为主,石油、天然和水电的比重较低。(分)

西南地区具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和天然气资源,提高水电和天然气的比重。(分)

30.(10分)【地理—旅游地理】

图13为我国某沿海地区地形示意图。当地拟在此建设滨海旅游区,开发项目主要包括海水浴场和滨海地址公园(滨海地质公园是利用海岸带的地质地貌景观建设的集观光、科普为一体的主题公园)。读图回答问题。

⑴现有A、B两处拟选地址,根据地质地貌条件,海水

浴场和滨海地质公园分别适宜建在何处?

并说明理由(6分)

⑵滨海地质公园的管理者应采取哪些防范措施保护游客安全?

(4分)

【答案】⑴海水浴场适宜建在A地(分);滨海地质公园适宜建在B地(分)。

理由:A地:坡缓水浅、有沙(砾)滩(分);

B地:岩石裸露,海蚀地貌发育(分)

⑵设立安全警示牌;在陡崖设臵护栏,对崖壁进行除险加固。(分)

31.(10分)【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

图14为登陆我国南部沿海地区的某台风路径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⑴台风过境A地前后,该地气压和风速有何变化?(4分)

⑵该台风在A、B两地引发的主要次生灾害有何不同?

说明B地预防这些次生灾害的工程措施。(6分)

【答案】

⑴气压先降低后升高(分);风速先增大后减小(分)。

⑵A地:风暴潮(分);

B地:滑坡、崩塌、泥石流(分)。

护坡固坡、植树种草。(分))答对防治滑坡、

崩塌、泥石流具体措施的可酌情给分。)

32.(10分)【地理—环境保护】

图15为某流域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⑴指出A支流的主要污水来源,并分析这些污水排

入河流所产生的危害。(6分)

⑵分析B流域中农业土地利用整体布局所产生的

生态效益。(4分)

⑴指出A支流的主要污水来源,并分析这些污水排

入河流所产生的危害。(6分)

【答案】

32(10分)

⑴工业废水(分);生活污水水质下降(分);破坏河流生态系统。

⑵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轻水污染:调节小气候。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

文科综合测试地理试题解析

第Ⅰ卷(必做,共100分)

第I 卷共25小题,每小题4分,共1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水稻是亚洲主要的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是保障其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完成1~3题。 1.实时监测和预报水稻病虫害灾情所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 .全球定位系统、数字地球

B .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

C .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球

D .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 【答案】B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各地理信息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区别的理解。正确判断的关键在于对各种技术基本原理和基本功能的准确把握。遥感(RS )主要应用于资源评估、环境监测和灾害监测领域。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有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决策应用等。其能够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地理空间分布及位臵分析、趋势分析、模式分析、模拟结果等。预报水稻病虫害灾情实际就是对地理事件的模拟预测和分析。

2.表1为2007年亚洲四个国家水稻生产情况统计表。

甲、乙、丙、丁代表的国家依次是 A .印度、日本、中国、泰国

B .印度、泰国、中国、日本

C .中国、泰国、印度、日本

D .中国、日本、印度、泰国

【答案】A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表格的判读分析能力及亚洲

四国区域特征的掌握。中国、泰国、印度、日本四国

中,印度耕地面积最大,日本耕地面积最小;由于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日本精耕细作,单产水平最高,我国近年一直致力于农业科技发展,单产水平也较高,近年水稻产量一直 居于世界前列。 图1为我国北方谋取与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土地整治方式中合理的是 ①甲处平整土地,提高土地质量 ②乙处修建护坡堤,防止岸坡侵蚀 ③丙出修建梯田,增加耕地面积 ④丁处修建挡土坝,拦截泥沙以淤地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 【答案】A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图像信息的提取分析能力及对区域开发整治的掌握。

由图示可知,乙处有断层,不适于修建护坡堤;丙处位于地势较高的陡坡,应注重生态保护,而不应再修建梯田,增加耕地面积。

4.图中I 、II 、III 、IV 处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A . I 、II

B . III 、IV

C . I 、III

D .II 、IV 【答案】D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图像信息的提取分析能力及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的掌握情况。由图示可知,I 处为河流冲积平原,属于外力作用;II 处为断层构造,由内力作用形成;III 处为沉积岩,由外力作用形成;IV 处为岩浆岩,由岩浆活动形成,属于内力作用。

图2为某区域的海上航线示意图。在一艘驶往大西洋的轮船上,船员在图①处看到了海上日出景观,此时为世界时(中时区区时)4时。读图回答5~6题。 5.下列四幅图中,与①处当日日出时刻相符的是

【答案】C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时推算及地球光照图的判读分析能力。由题干可知,此时为世界时(中时区区时)4时,①处位于45°E ,应为7时。又知,船员在图①处看到了海上日出景观,应位于晨线上。综合上述分析可知①处昼短夜长,应处在冬半年,选C 。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处该船逆水航行

B .②处风平浪静

C .③地河流正值丰水期

D .④地森林密布 【答案】C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图示区域环境特征的掌握情况。根据所学,①处附近为暖流经过,该船

为顺水航行;②处西风带,受西风漂流影响,不会风平浪静;④地处于回归线大陆西侧,受寒流及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主要为荒漠景观。

图3为我国东部地区甲、乙两城市三 个年份的常住人口密度分布图,图中楼高表示2000年城市商务楼相对高度。读图回答7~8题。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982~2000年,两城市的市中心人口密度变化特征相同

B .1982~2000年,两城市的边缘区人口密度变化特征不同

C .2000年甲城市的人口规模比乙城市的小

D .2000年乙城市的服务范围比甲城市的小 【答案】D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图像信息的获取分析能力及城市相关内容。由图示可知,1982~2000年,甲城市的市中心人口密度降低,乙城市的市中心人口密度上升;两城市的边缘区人口密度均增大。2000年,甲城市中心人口密度仍远大于乙城市中心人口密度,且甲城市服务范围远大于乙城市,甲城市的人口规模应比乙城市的大。

8.关于2000年两城市功能区分布的推断,最有可能的是

①甲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M处②乙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P处

③甲城市的卫星城位于N处④乙城市的卫星城位于Q处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图像信息的获取分析能力及城市功能区相关内容。由图示可知,甲城市商务楼最高处并不位于M处,因此不能判断中心商务区位于M处;乙城市规模较小,Q处人口密度并不突出,也不能判断Q处为卫星城。

第Ⅱ卷(必做110分+选做30分,共140分)

【必做部分】

26.(25分)为了解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并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某地理实习小组在美国西部地区进行了野外考察。图8提供的是考察路线(R地→旧金山→盐湖城)及周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相关信息。读图回答问题。

野外考察

(1)与旧金山相比,R地的气温有何特点,并指出该特点形成的影响因素。(6分)

(2)根据内华达山脉(中部)地形剖面图,分别比较B处与A、C两处年降水量的大小,并说明理由。(4分)

(3)运用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解释大盐湖由淡水演变为咸水湖的原因。(5分)

室内分析

(4)以加利福尼亚谷地(北部)和大盆地为对比区域,以“自然条件影响农业生产活动”为主题,简要分析两地农业区域差异,完成表3内容。

【解析】本题考查对图像信息的获取解读分析能力及区域特征的综合分析能力。(1)题中R地的气温特点要通过对比两地气候资料图分析得出,对该特点形成的影响因素要结合R地位臵和地形分析;(2)题中比较B处与A、C两处年降水量时,关键要从其位臵可知该山脉主要受来自于西部太平洋的湿润气流影响。分析(3)题时应结合大盐湖的位臵和所给小资料内容,从水循环环节入手分析。(4)题综合性较强,分析时应结合加利福尼亚谷地(北部)和大盆地的区域特征完成,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要从地形、光照、热量、降水、水源、土壤等角度选择分析。

【答案】26.(1)冬季气温略低,夏季气温较高;气温年较差较大。海陆位臵;地形(谷地)。

(2)B处大于A处,理由:B处位于迎风坡,C处位于背风坡。

(3)大盐湖流域气候干旱少雨,冰川消退,湖水补给减少;蒸发旺盛,蒸发量大于补给量;大盐湖为内流湖,盐分随径流汇入而不断积累。(只有从水循环的补给、蒸发、地表径流三个环节回答正确者,均给分)

建设见证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9年,湘广总督张之洞筹划在湖北

厂,考虑的厂址是大冶或省城武昌附近的汉阳。

1893年,铁厂最终在汉阳建成投产。图10是

19世纪末湖北省局部区域示意图。

材料二张之洞认为,若铁厂设于大冶,

“厂在省外,实缺大员,五一能到厂者,

岁糜巨款,谁其信之?若设再省,则督、

托、司、道皆可常往阅视,局务皆可与闻。”

——据《张文襄公全集》

(1)据材料一,指出与大冶相比,当时在汉阳建设铁厂的区位优势。(6分)

(5)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若1955年选择在汉阳铁厂原址建设武汉钢铁厂,可能会对武汉的城市发展造成哪些不利影响。(5分)

【答案】(1)接近市场(枪炮厂);有技术、人才优势;水运(交通)便利,接近燃料地(铁厂)。(6分)

(5)城市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交通拥堵。(5分)

【解析】(1)题完成时要一要紧密结合材料一,尤其是图10内容进行分析。二要围绕工业区位主要因素比如交通、市场、原料等展开分析。(5)题应从城市化的发展影响入手分析。

【选做部分】

30.(10分)【旅游地理】

位于亚热带季风区得某海岛是著名国际旅游目的地。岛上常住人口密集,大部分消费品需依靠岛外补给,国际交通一拉航空,游客多需提前预定行程。图11为该岛旅游景观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某国际旅游团到该岛进行一日游,在线路一和线路二中选择了线路一。运用旅游地理知识。分折线路一的优势。(6分)

(2)指出制约该岛旅游资源进一步开发的不利条件。(4分)

[答案]30.【地理-旅游地理】

(1)旅游类型多样;景点组合好,旅游价值较高;

旅游线路较短(交通用时少,游览时间相对较多)。

(2)海岛旅游资源容量有限,对外交通方式单一。

【解析】(1)题:结合图示从沿线旅游资源类型及组合、

经济、时效等方面考虑。

(2)题:应结合海南区域特征进行分析。

31.【自然灾害与防治】

图12为1969-2008年山西省长治市寒潮

发生总次数等直线图。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该区域寒潮发生总次数的空间分布特征,

并说明该特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2)当地菜农在寒潮来之前,常采用浇水的方法

来防御寒潮对蔬菜的冻害,其中的原理是什么?

[答案]31.【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

(1)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盆地多于东西两侧的山地和高原

(最高值出现在盆地北部地区,最低值出现在太行山以东地区)

(2)水的热容量大,可减少地表温度的下降速度和变化幅度,

减少冻害。(若答出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

凝结释放热量等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1)题:通过图示寒潮总次数等值线的数值分布

判读该区域寒潮发生总次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借助图示“山西

高原”、“太行山脉”等文字信息和区域位臵信息综合分析。32.【环境保护】

图13为我国区域示意图。A为水库,是B城市的唯一水源,C处为山地。读图回答问题

(1)应采取什么措施来保护B城市的水源?

(2)某企业拟在C处山坡上开辟采石场,指出其可能对该处造成的生态破坏。

【答案】32.【地理-环境保护】

(1)退耕还林、还草(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禁止向湖泊、河流排污(禁止在湖泊养殖);保护森林。(3分)

(2)破坏森林,生物的多样性减少;破坏山体,水土流失加剧(2分)

【解析】充分挖掘图示信息是完成本题的关键之一。(1)题:通过图示和题干可知,A水库是B城市的唯一水源,水库周边分布有居民地、耕地、森林等。(2)题:C处山坡现为森林分布,开辟为采石场后,生物首遭破坏。再结合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由此带来的生态破坏。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

文科综合地理

第Ⅰ卷(必做,共100分)

注意事项:

1.第Ⅰ卷共25小题,每小题4分,共100分。在每小题给,请保留此标记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不得分。

【试卷总评】题型稳定,选择题难度较小,综合题难度适中,突出主干知识和生活有用地理的考查,试题设计比较规范。地理部分共出现图表9个,重点考查考生提取有效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能力。

图1为青藏高原及我国温带带若干自然带的关系图式。读图回答1—2题。

1.R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

A.苔原带 B.温带草原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带的判读以及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图可知,纵坐标由O到

F体现的是山地垂直地带性,由山麓R地区向上自然

带为山地草原带、高山草原带;横坐标由O到E体现

的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R自然带位于温带荒漠带与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之间。

综合分析可知,R自然带为温带草原带。

2.导致自然带沿OF方向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热量 B.水分 C.风力 D.光照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自然带分布的

因素以及调用知识的能力。自然带沿OF方向体现的

是以热量为基础的山地垂直地带性自然带变化规律。

【答案】1B2A

【解析】1.从图中横坐标可以看出,R地位于温带、

地处草原带,所有R所在地的自然带是温带草原带。

2.从图中可以看出,沿OF方向变化的自然带依次为

高山荒漠、山地荒漠、温带荒漠,其差异主要在于海拔导致的热量的差异造成的。

【考点定位】地理环境的地域性分异规律。

3.图2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甲地层褶皱后,

该区域先后发生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

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

响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由于甲处顶部褶皱缺失,

因此首先受到侵蚀作用;后发生沉积作用,在岩石顶部

形成沉积岩;最后由于岩浆侵入,破坏了褶皱与沉积岩

的连续性。【答案】D

【解析】由图中可以看出,甲地褶皱后沉积层II出现了侵蚀作用,部分岩层被侵蚀掉,后出现了沉积岩层I,最后岩浆侵入沉积岩层II和沉积层I。

【考点定位】地壳物质循环理论和地质构造。

某科考队结束了两个月的海上考察。于 4月21日返回到P地。图3为P地所在区域当日的地面形势图。读图回答4—6题。

4.此时可能出现连续性降水的地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常见天气系统的判读以及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根据风向可知,此天气系统为北半球的锋面气旋;图中③处于接近低压中心的低压槽,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易形成暖锋,产生连续性降水。

5.在科学考察中,利用遥感技术可以

A.获取卫星云图 B.查询地理数据

C.选择考察路线 D.对科考船实时导航

5.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调用知识的能力。获取卫星云图需要远距离感知,可利用遥感技术;查询地理数据和选择考察路线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科考船实时导航可利用全球定位系统。

6.科考队出发日P地昼长为11小时,返回到P地时,P昼长约为

A.10小时 B.11小时 C.13小时 D.14小时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昼夜长短的判读以及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于科考队经过2个月的考察返回P地,返回时时间为4月21日,因此出发时时间为2月21日左右。2月21日与4月21日太阳直射点分别位于南北半球的相同纬度,则同一个地点这两日的昼夜长短相反。2月21日P地昼长为11小时,夜长为13小时,故4月21日P地昼长为13小时,夜长为11小时。

【答案】4.C 5.A 6.C

【解析】4.从图中显示该区域出现了气旋活动,③位于低压槽处易形成暖锋过境,所有可能出现连续性降水天气。 5.遥感是通过遥感器这类对电磁波很敏感的仪器,在远距离目标和非接触目标物条件下进行探测地物而获取数据信息。6.历时两个月考察,4月21日返回,即可推知2月21日出发,2月21日和4月21日正好关于春风日(3月21日)对称,2月21日昼长和4月21日的夜长相等,为11小时,所以4月21日得长为13小时

【考点定位】等值线(等压线)判断、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地球运动

地理意义中昼夜长度变化。

图4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信息反映出

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呈上升趋势

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

C.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

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读图分析能力以及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1982年至2009年婴幼儿所占比重逐渐减少,因此出生率逐渐降低;1982年65 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比2009年要小,14岁及以下人口所占比重比2009年要大,因此平均年龄1982 年比2009年要低;1982年40岁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要低;1982年20~24岁年龄组人口比重要比2009年的略大,但1982年的总人口数要远低于2009年的,故该年龄组人口数1982年要少于2009年。

8.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 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 D.表明25—5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以及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由1982年到2009年,我国人口出生率呈下降趋势,因此人口增长速度减慢;由于我国在1982年到2009年65岁及其以上人口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因此社会养老负担会加重;由于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我国的就业结构也相应发生变化;2009年25~59岁人口比重较1982年要大,再加上总人口数的不断增大,故25~59岁劳动力资源数应为上升。

【答案】7.B 8.B

【解析】7.图中左侧为1982年数据,右侧围2009年数据,可以看出,2009年人口的0——14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老龄化问题突出,所以1982年人口老龄化比2009年低,选项为B。8.人口增长速度降低,选项A错误;人口老龄化加重,社会养老负担加重,选择B正确;进而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选项C 错误;无法看出25—59的劳动力资源数量,选项D错误。

【考点定位】人口金字塔图判读及分析。

26.(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辽河地处我国东北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其干流水量主要来自东侧支流,泥沙则主要来自西侧支流,有“东水西沙”之说。流域内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集中,水资源量远小于其北部的松花江流域,为此国家规划实施“引松济辽”调水工程。图5为辽河流域局部区域图。

(1)绘出AB两点之间的地形剖面示意图。(2分)

(2)分别说明辽河流域“东水”和“西沙”形成的自然原因。(8分)

(3)目前辽河某些河段在枯水期出现地下水不再补给河水的现象,分析其原因。(6分)(4)“丁坝”是辽河河道整治中常采用的一种工程。图5右上角为丁坝景观图。试推断丁坝的作用。

(5)指出建设“引松济辽”调水,打造东北黄金水道,对辽河干流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解析] 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绘制即可。但绘制剖面示意图要注意找准起点、终点、转折点、最高点、最低点这些关键点的准确数值。

第(2)题,辽河支流西辽河流经广阔的高原沙地,植被覆盖率低,河水含沙量较大,且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流水侵蚀、搬运作用强,因此素有“西沙”之称;辽河东侧年降水量多于西侧,流域内地势较低,植被覆盖率高,加上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较强,使得东侧支流含沙量小,径流量大,故有“东水”之称。第(3)题,地下水不再补给辽河应从地下水位和河床高度相对变化思考。不断增多的人口因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自然和人为原因相结合,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增多,河床抬高。一低一高使得辽河某些河段,地下水位在河流枯水期仍低于河床高度,地下水无法补给河水。第(4)题,“丁坝”是由堤岸向河流中部伸出的垂直河流的直墙,能够减轻对堤岸冲蚀,减少河床中部泥沙的沉积,提高枯水季节水位,有利于河运。

第(5)题,回答本题可从水资源决定的河流开发方向思考,但要以解决水资源短缺对区域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方面为思考核心。

【答案】26.(24分)

(1)

(2)“东水”:干流东侧年降水量较大。

“西沙”:干流西侧直流上游地势起伏较大;流经沙地,植被覆盖率较低;降水集中,多暴雨。(3)生产生活用水量大,过度开采地下水;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地下水位低于河流水位。

(4)保护河岸;提高枯水季节河流水位,利于通航;提高河水流速,减少泥沙在河床中部的沉积。(答对一点即可)

(5)增加水资源量,促进工农业发展;发展内河航运,加强区域间的联系;改善环境,促进旅游业发展(或优化投资环境)。

【解析】(1)本题考查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注意其关键点即可;

(2)注意抓住“水”“沙”二字分析,“水”多的原因需要考虑水的来源,“沙”多主要考虑含沙量的大小,从影响含沙量增大的原因分析;

(3)本题的分析一般都考虑到水的减少,易漏掉地上河的形成条件极其影响;

(4)(5)注意分析要点的全面性。

【考点定位】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河流的补给;河流的水文特征;地上河;河流工程建设以及影响;河流调水的意义。

附:丁坝找到了:《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整治方案比选》(齐璞孙赞盈彭红)——一文中“莱茵河河道双岸整治景观图”,如下:

有些人可能觉得不像,但是我裁剪压缩一番后发现,这就是原图。这命题的知识迁移太厉害,时空大挪移。

27.(12分)图6为江苏省和贵州省三个年份城市化水平统计图。读图回答问题。

(1)自1990年至2001年两省城市化发展的特点有何不同?

(4分)

(2)指出与贵州省相比,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优势条件。

(8分)

[解析] 第(1)题,本题要求答出江苏和贵州省两省城市

化发展的不同点。城市化的发展特点要从城市化水平的

高低、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和城市化的起步早晚几个方面

来回答。

第(2)题,江苏省与贵州省相比城市化的优势条件主要从

地理位臵、地形与交通经济区位、产业基础等差异明显的

几个方面回答。

【答案】27.(12分)

(1)江苏省城市化速度比贵州省的快;江苏省城市化水平比贵州省的高。

(2)与贵州省相比,江苏省地处东部沿海,地理位臵优越;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受上海市的辐射带动;工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水平高。

【解析】(1)从图中即可读出江苏省城市化的速度比贵州快,且水平高的特点。

(2)从江苏省和贵州省的位臵、地形、交通、工农业、城市依托等方面分析。

【考点定位】城市化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32.(10分)【地理—旅游地理】

图8为我国某5A级沙漠生态旅游区景观分布示意。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该旅游区旅游资源的优势。(6分)

(2)针对该旅游区旅游资源的脆弱性,提出保护旅游资源的措施。(4分)

[解析] 第(1)题,由图可以得出该旅游区具有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以及地域组合好的优势。

第(2)题,保护当地旅游资源可从保护植被、控制游客人数以及节约用水等方面回答。

【答案】(1)旅游资源独特,价值高;旅游资源类型齐全;集群状况和地域组合好。

(2)植树种草,保护植被;根据旅游环境容量控制游客人数;节约用水,保护水环境。(答对两点即可)【解析】(1)旅游资源的评价一般从其价值高低、集群性、地域组合三个方面分析。

(2)旅游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可以从植被保护、游客数量控制在旅游环境承载量内、水环境的保护等方面分析。【考点定位】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环境保护。33.(10分)【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

图9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A地洪水灾害多发的月份,

并分析其气候原因。(4分)

(2)指出A、B两地预防洪涝灾害

应采取的不同措施。(6分)

[解析] 第(1)题,由区域定位可知,

此区域位于长江流域的洞庭湖附近,

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6月份

进入梅雨季节,因此多洪涝。

第(2)题,A地位于河流上游,因此

应植树造林以及修建水库防御洪涝灾

害;B地位于洞庭湖附近,因此应退

耕还湖,修建分洪、堤防等水利工程。

【答案】

(1)6月份;受夏季风影响,

进入梅雨季节,降水量大,多暴雨。

(2)A地:植树造林;修建水库;

B地:退耕还湖,疏浚湖泊;修建排水、分洪、堤防等水利工程。

【解析】(1)注意本题设问是洪水发生的气候条件,所以本题分析原因是主要抓住什么月份降水多即可。(2)回答需抓住河流治理在不同河段的治理措施:上游:治理原则是调蓄洪水,做法是修建水库、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其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考点定位】洪灾形成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34.(10分)【地理—环境保护】

表3

(1

(2)指出该区域农业生产中防治土壤盐渍化应采取的措施。(4分)

[解析] 第(1)题,由表可知,土壤盐渍化越来越严重,且中度、重度盐渍化加重尤为突出。

第(2)题,防治土壤盐渍化的措施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可从灌溉、排水工程、控制垦荒和恢复林草植被等方面入手回答。

【答案】

(1)中度、重度盐渍土面积增大,轻度盐渍土面积减少;盐渍土总面积增大;土壤盐渍化越来越严重。(2)合理灌溉;修建排水工程;禁止盲目垦荒,退耕还草。(答对两点即可)

【解析】(1)从图表中即可读出土壤盐渍化的变化特点,在分析时需要抓住从整体、纵向、横向分别分析其特点;(2)防止土壤盐渍化一般需要从其形成原因入手分析采取相应解决措施。

【考点定位】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及其土壤盐渍化的防止措施。

2017年高考文综全国一卷历史真题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本试题卷共15页,46题(含选考题)。全卷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时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帝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25.表1

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26.表2 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2011年全国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新课标(河南卷)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河南卷)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8页,第Ⅱ卷9至16页,共3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 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日本某汽车公司在中国建有多个整车生产厂和零件生产厂。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及随后的海啸、核辐射灾难,使该公司在灾区的工厂停产。受其影响,该公司在中国的整车生产厂也被迫减产。据此完成1~2题。 1.该公司在中国建零部件生产厂,主要目的是 A.避免自然灾害对本土汽车生产的影响 B.为其中国整车厂配套,降低整车生产成本 C.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为其日本整车厂服务 D.建立其全球整车生产的零部件工业基地 2.中国整车生产厂被迫减产是由于该公司在灾区有 A.研发中心B.一般零部件厂C.核心零部件厂D.整车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通过大量技术投入和大规模专业化生产,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巴西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大豆,在积极培育优良品种的同时,鼓励农民组建农场联合体,实现了大豆的规模化生产与经营。目前,巴西的大豆产量、出口量仅次于美国。中国曾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近些年大豆的质量下降(品种退化,出油率低),生产成本较高,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据此完成3~5题。 3.巴西大豆总产量增加的潜力大于美国,主要是因为巴西 A.技术力量较雄厚B.气候条件较优越 C.可开垦的土地资源较丰富D.劳动力较充足 4.在国际市场上,巴西大豆价格低于美国的主要原因是巴西 A.专业化水平较高B.科技投入较大 C.劳动生产率较高D.劳动力价格较低 5.中国要提高大豆质量需 A.加大科技投入B.扩大种植面积 C.增加劳动力投入D.加大化肥使用量 读图1,完成6~8题。 图1 6.图示区域内最大高差可能为 A.50m B.55m C.60m D.65m 7.图中①②③④附近河水流速最快的是 A.①B.②C.③D.④ 8.在图示区域内拟建一座小型水库,设计坝高约13m。若仅考虑地形因素,最适宜建坝处

高考试题——地理(山东卷)解析版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 文科综合——地理 解析:苑娜娜校对:刘彦利 第Ⅰ卷(必做,共100分) 注意事项: 1、第Ⅰ卷共25小题,每小题4分,共1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不得分。 图1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大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示意 图。读图回答1-2题。 1、影响当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气候 B、水源 C、地形 D、土壤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土地利用类型 分布的主导因素,以及读图判断能力。难 度低。 【解题思路】由题图,该地地势西高东低, 山麓脚下是鱼塘,往上依次是地形平坦地带是稻田、坡地是菜地花圃、山坡平坦地带是居住用地、再往上坡度较陡地带为果园,这样做的目的,一可以获取经济效益,二可以绿化,同时对保持水土具有积极意义。再往上,坡度更陡、土层较薄的地方植树造林,保持水土,所以,本题很直观地就可以判断出影响当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主导因素是地形。 【题眼】据图示的山地地形陡缓及布局情况判读。 2、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郊区的农业结构将发生变化。下列土地利用类型在该地农业用地中的比重最可能降低的是 A、稻田 B、鱼塘 C、果园 D、菜地花圃 【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城市郊区农业布局结构的调整。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据题意,城市郊区农业结构一般会随着城市布局结构的特征而发生变化。一般地,城市郊区农业中,因稻田占地面积广,产值相对较低,经济效益也不是很高;而鱼、水果、蔬菜及花卉等农业副产品的城市需求量相对较大,经济效益高,所以,选项A符合题意要求。

2017年高考北京卷文综试题及答案

绝密★本科目考试启用前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 本试卷共18页,共30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140分) 本部分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大数据显示,城市机动车流量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体现城市的生活节奏。机动车流量百分比是指某时段机动车流量占当日机动车总流量的比例。图1为甲城市工作日机动车流量变化图,回答第1题。 1.甲城市所处时区是 A.西二区B.西十区C.东十区D.东二区 图2为影响我国的某台风海面风力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第2题。 25 / - 1 - 2.该台风A.夏季生成于我国黄海海面6级风的范围降水最强B.小于.气压值最低处风速最大C D.西北侧的风向为偏北风 3~5个经度区域的降水量变化图。读图,回答第题。图3为某年内我国地跨10

3. 据图可知,清明节之前各地阴雨连绵A. 月起雨带开始向北移动B. 5 NC. 35以南地区秋高气爽 以北地区伏旱严重D. 35N该区域4. 位于地势二、三级阶梯A. 25 / - 2 - B. 绝大部分属于内流区 C. 东部降水受暖流影响大 D. 人口密度北部大于南部 5. 芒种至小暑期间, A. 该区域南北气温差异大 B. 塔里木河蒸发量大,出现断流 C. 白昼时间北京比上海大 D. “雪龙号”科考船抵达南极大陆 图4为我国的三个省级行政区土地利用结构图。读图,回答第6、7题 6. 甲和土地利用类型Ⅰ、Ⅱ分别为 A. 新,耕地、牧草地 B. 滇,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C. 川,交通运输用地、牧草地 D. 藏,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7. 内蒙古 A. 水域面积大,水能资源丰富 B. 受降水影响,森林覆盖率东部大于西部 C. 地势平台,宜大幅度提高城市建设用地比例 D. 其他及未利用地面积比黔少,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2011山东高考文综政治试题及答案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 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争取农民收入实现更高增幅”是山东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火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要求 ①提高经济效率,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②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③实行农产品政府定价政策,提高农民收入 ④增加货币发行量,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8.下列四幅图描述了某商品的价格(P)、需求量(D)、价值量(V)以及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L)之间的关系 A.①→③→④ B. ②→①→③ C. ①→②→④ D. ②→④→③ 19.2011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节活动,主要围绕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多元民族文化,将中国的旅游资源推向世界,这一活动有利于 ①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②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 ③增强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征④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 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0.“好客山东贺年会”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节目消费。关于图7“好客山东贺年会”四大理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民族节目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②先进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贺年活动是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④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1.要“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文化建设的角度应当 A.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B.倡导和践行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C.优先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 D.改造腐朽文化并取缔落后文化 22.2011年,山东省将开工建设山东省艺术馆、山东省美术馆等文化场所,同时建设11000个村文化大院,以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这体现了政府 ①组织文化建设的职能②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③赋予人民基本的文化权利④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2011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八)。该修正案首次将飙车、醉驾、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等严重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规定为犯罪。据材料回答23-24题。 23.材料表明,我国 ①公民的民主权利逐渐扩大②立法工作坚持与时俱进

2018年高考文综历史全国卷1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历史(全国Ⅰ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C】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2.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7 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8 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17 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9 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D】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3.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主,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2011年北京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

2011年北京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

绝密★使用完毕前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 本试卷共14页,共30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140分) 本部分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图1是海南省著名的旅游 景观“南天一柱”照片。读图, 回答第一题。 1.该景观 A形成受海水侵蚀的影响

B.表现出石灰岩沉积特点 C.反映热带自然景观特征 D.在冬季观赏的效果最佳 图2为某年中国发生地质地貌灾害次数最多的6个省级行政区。读图,回答第2题。 2.该年发生地质地貌灾害次数最多的山地可能是 A.横断山和秦岭 B.太行山和雪峰山 C.大巴山和巫山 D.祁连山和唐古拉山 3.在图3所示的山区自然灾害 链中,①②③④依次是

A.滑坡、泥石流、地震、崩塌 B.泥石流、地震、崩塌、滑坡 C.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 D.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 4.平均海拔由高到低的省区依次是 A.湘、辽、宁 B.台、鲁、苏 C.青、粤、晋 D.桂、甘、豫 读图4,回答第5,6题。 5.图中各点最可能表示世界 A.主要能源矿产产地 B.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 C.自然和文化遗产地 D.近10年7级以上地震震中

6.在6月到8月期间 A.正午太阳高度角①比②小 B.日出时间①比③早 C.④地白昼时间逐渐增加 D.便于在⑤地开展科学考察 图5为某日中国东部一条经线附近地区的天气状况示意图,读图,回到第7题。 7.该日最可能出现在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图6为地处北纬50°附近欧洲中部的某聚落局部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第8、9题。

2018年北京高考文综地理试题及答案

绝密★本科目考试启用前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 本试卷共16页,共30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140分) 本部分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2018年4月,川藏铁路成都至雅安段开始铺轨。读图1,回答第1-3题。 1.与成都相比,拉萨 A.日出早白昼长B.正午太阳高度角小 C.海拔高,日照强D.大气逆辐射强 2.图示区域 A.地处板块的生长边界B.河流的流向自西向东 C.自然景观为高寒荒漠D.跨地势第一、二级阶梯 3.川藏铁路开通后,能够 ①缓解青藏铁路运输压力②改善西藏物资供应 ③消除区域内灾害的影响④促进地域文化交流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图2为地的地质平面示意图,读图,回答第4题。

4.图中 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读图3,回答第5题。 5.四个大洲中, A.甲地形复杂多样,中低产田多,农业生产技术落后 B.乙平原广,高纬地区受寒流影响强,港口封冻期长 C.丙纬度跨度大,地形中部高四周低,是水稻主产区 D.丁为高原大陆,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城市化水平高 图4为北半球某日02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第6、7题。

6.据图推断 A.北京风速大,风向偏东南B.甲地可能出现强降水天气 C.极地气温低,气压值最高D.热带太平洋洋面生成台风 7.依据气压分布,该日最接近 A.冬至B.小满C.夏至D.立秋 随着汽车等工业产品的废弃量增加,主要利用废钢冶炼的电炉炼钢技术日渐普及。图5示意国外某流域的钢铁厂分布,读图,回答第8题。 8.甲、乙两类钢铁厂在区位选择上均靠近 ①铁矿②大城市③交通线路④钢铁消费量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在乡村振兴计划中某行政村拟修建的村史馆和培训中心分别位于该村西南部和东北部。该村东西宽2千米,南北长1千米,主干道从南向北穿过河流自东向西流经该村。读图6,回答第9题。

2017年全国高考文综(地理)试题及答案-全国卷2

2017年全国高考文综(地理)试题及答案-全国卷2 本试卷共47题,共300分,共14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 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地理:1-11 36 37 43 44 历史:24-35 41 42 45 46 47 政治:12-23 38 39 40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图1)。据此完成1~3题。 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A.无划分指标依据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2. 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互相联系的促进作用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3. 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A.市场B.技术C.资金D.交通 汽车轮胎性能测试需在不同路面上进行。芬兰伊瓦洛(位置见图2)吸引了多家轮胎企业在此建设轮胎测试场,最佳测试期为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据此完成4~5题。 4. 推测该地轮胎测试场供轮胎测试的路面是 A. 冰雪路面 B. 湿滑路面 C. 松软路面 D. 干燥路面 5. 在最佳测试期内,该地轮胎测试场 A. 每天太阳从东南方升起 B. 有些日子只能夜间进行测试 C. 经常遭受东方寒潮侵袭 D. 白昼时长最大差值小于12时 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尼罗河在每年6~10月泛滥,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与上游来水和周边区域的植物资源,都对农耕文明的形成意义重大。据此完成6~8题。 6. 热带地区原始的耕种方式多为刀耕火种。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能够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是因为尼罗河泛滥区 A. 用水便利 B. 土壤肥沃 C. 地势平坦 D. 植被缺失 7. 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的降水特点为 A. 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 B. 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小 C.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大 D.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小 8. 古埃及人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由此判断这些植物最可能来自于 A. 热带雨林气候区 B. 地中海气候区 C. 热带草原气候区 D. 热带 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屑碎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图3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9~11题。

山东高考地理试题评析

2019年山东高考地理试题评析变中求稳,注重创新 ——2019年高考(山东卷)地理试题评析 2019年高考山东卷地理试题出现了新的变化:选择题增加16分(四道题),非选择题增加6分。试题依据《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结合我省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做到了稳中有变,变中创新。试卷既注重对考生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的考查,又体现了地理学科能力的要求;既有利于高校选拔优秀学生,又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试卷考查内容分布合理、覆盖面广、问题设计凸显层次且科学性强、难度适中。综观整套试题,特色鲜明,亮点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考查全面,突出主干 今年地理试题在注重基础的前提下,仍然突出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内容涉及“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城市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影响气候基本因素”“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信息技术的应 用”“热力环流的成因”“常见的天气系统”“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流域的开发”“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产业转移的地理意义”等。与往年相比,由于试卷结构的改变、分值的增加,使得考查点覆盖面更广、更全面。考试说明中涉及的必修四个部分及每部分的每个专题均有相当程度的覆盖,有助于全面考查考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通过考查学科的核心内容和主干内容,体现最基本的地理学科素养,对高中地理教学起到明确的导向作用。

二、注重基础,回归原理 试题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要求考生回归地理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强调基本技能和方法的灵活运用。如选择题1~2题,考查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人口迁移是造成某一区域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之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口迁移逐渐成为一种基本的、重要的人文现象,也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点基础内容,本组试题以散点图来呈现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的“户籍人口数”与“常住人口数”,考查考生对人口迁移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解。选择题8~10题组以高空等压面分布为载体,本着“由果究因再拓展”的设计原则,旨在考查考生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冷锋的成因及对应的天气现象”这些基本地理原理的理解、表述和应用。例如,综合题36题第(3)问为“针对塞内加尔河中下游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组成内容,通过学习考生应该掌握流域内水资源开发的基本答题方法和思路。“水资源短缺问题”是流域开发产生的基本问题之一,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措施应从“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生活”等方面展开,属于考生应该掌握的基本原理。本设问以“塞内加尔河中下游作为区域背景”,以“农业发展面临水资源短缺的基本解决措施”作为设问角度,很好地体现了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因此,牢固基础、把握基本原理既是学习的重要原则又是提高拓展的前提。 三、能力立意,重视思维

2011年全国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全国二卷

绝密启用前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1至8页,第II卷9至12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汇。 第I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图1,完成1~2题。 1.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A.地表B.地壳上部 C.地壳下部D.地幔 2.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A.喷出岩B.侵入岩 C.沉积岩D.变质岩 芝加哥是美国五大湖区最大的城市,其位置见图2。1848年修通联系密西西比河水系和五大湖 的运河,随后兴建铁路并形成以芝加哥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网。这段时期,芝加哥工业主要有农产品加工、农具、交通工具等生产部门。1890年,芝加哥人口达到100万。20世纪上半叶,芝加哥发展以钢铁为主导的重

工业,并成为20世纪美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据此完成3~5题。 3.1848年后,芝加哥成为美国中西部农产品集散中心的主导区位条件是A.濒临五大湖 B.位于美国中西部的中心位置 C.位于密西西比河航运的上游起点 D.位于密西西比河与五大湖的转运地点 4.20世纪之前,芝加哥的工业活动主要联系 A.芝加哥周边农村地区B.五大湖沿岸各城市 C.美国东北部工业区D.美国本土5.芝加哥发展钢铁工业最有利的条件是 A.良好的工业基础B.便捷的交通运输 C.充足的劳动力D.丰富的原料和燃料 到2010年底,我国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约7500千米,图3显示我国某段高速铁路景观。据此 完成6~8题。

2015高考山东卷地理真题清晰答案解析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 文科综合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2页。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必做,共140分) 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完成下列各题。 1、这种空心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自然环境好 B、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小 C、城乡收入差距大 D、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2、“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带来 A、土地资源浪费 B、农业发展水平提高 C、城乡协调发展 D、农村老龄化程度降低 【答案】 1、C 2、A 【解析】试题分析: 1、【小题1】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主要是城乡收入差距大,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务工、经商的多,导致农村出现空心化现象,C对,城市环境主要体现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不如农村好,A错,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大,B错,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城市D错。 2、【小题2】“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造成了土地资源荒芜,浪费,A对,无人耕种,不能带来农业发展水平提高,B错,造成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C错,迁出的多是青壮年劳动力人口,留守的是老年人口,导致农村老龄化程度提高,D错。 考点:农村出现空心化现象的原因及影响。 近年来,北京市出现了一些大型城郊居住区,而大量就业岗位仍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区,产生“钟摆”交通现象。完成下列各题。

3、图1为某工作日北京市部分路段路面交通实时路况示意图。图示时刻最有可能是 A、8:00 B、12:00 C、14:00 D、18:00 4、为缓解北京市的“钟摆”交通现象,可以 A、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人口 B、发展城市中心地区的第三产业 C、优化城市中心地区的企业投资环境 D、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企事业单位 【答案】3、A 4、D 【解析】4、北京城市中心区是商务区,不是人口主要分布区,A错。发展城市中心地区的第三产业,人口流动性可能更强,不能缓解北京市的“钟摆”交通现象,B错。优化城市中心地区的企业投资环境,吸引企业进入,不能缓解“钟摆”交通现象,C错。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企事业单位,可以导致相关从业人员迁出,缓解“钟摆”交通现象,D对。 考点:“钟摆”交通现象的成因,城市人口流动方向及原因。 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图2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5、“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6、“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答案】 5、C 6、D 【解析】 5、结合材料,在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根据图例读图分析,“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首先是地下水位下降,所以附近的交错带的地下水流向绿洲区,C对,根据材料,自然植被恶化,A错,该地位于干旱区,生态环境退化,锋利侵蚀增强,B错,固定沙丘可能转为流动沙丘,D错。 6、“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D对,森林消耗水量大,不适宜在荒漠区植树造林,A错,在交错带生态环境恶化,不适宜发展灌溉农业,B错,地下水是绿洲区的主要水源,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不现实,C错。

高考山东卷文综试题及答案

高考山东卷文综试题及答案

————————————————————————————————作者:————————————————————————————————日期:

(地理部分) 第Ⅰ卷(必做,共100分) 第I卷共25小题,每小题4分,共1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水稻是亚洲主要的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是保障其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完成1~3题。 1.实时监测和预报水稻病虫害灾情所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全球定位系统、数字地球 B.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球 D.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 2.表1为2007年亚洲四个国家水稻生产情况统计表。甲、乙、丙、丁代表的国家依次是 A.印度、日本、中国、泰国 B.印度、泰国、中国、日本 C.中国、泰国、印度、日本 D.中国、日本、印度、泰国 图1为我国北方某处地貌景观和地质 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图1 3.下列土地整治方式中合理的是 ①甲处平整土地,提高土地质量 ②乙处修建护坡堤,防止岸坡侵蚀 ③丙出修建梯田,增加耕地面积 ④丁处修建挡土坝,拦截泥沙以淤地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4.图中I、II、III、IV处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表1 国家 种植面积 (万公顷)单位面积产量 (吨/公顷) 总产量 (万吨) 甲4400 2.14 9416.00 乙168 4.36 732.48 丙2950 4.23 12478.50 丁1036 1.80 1864.80

A.I、II B.III、IV C.I、III D .II、IV 图2为某区域的海上航线示意图。在一艘驶往大西洋的轮船上,船员在图①处看到了海上日出景观,此时为世界时(中时区区时)4时。读图回答5~6题。 5.下列四幅图中,与①处当日日出时刻相符的是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处该船逆水航行 B.②处风平浪静 C.③地河流正值丰水期 D.④地森林密布 图3为我国东部地区甲、乙两城市三个年份的常住人口密度分布图,图中楼高表示2000年城市商务楼相对高度。读图回答7~8题。

高考山东卷文综地理解析高清

2012年高考山东地理卷及答案、解析 高清word版 第Ⅰ卷(必做,共4分×8=32分) 图1为青藏高原及我国温带若干自然带的关系图示。读图回答1-2题。 1,R 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 A,苔原带 B.温带草原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2.导致自然带沿OF方向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热量 B.水分 C,风力 D光照

3,图2为某地区域地质剖面图示意图。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A, 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 B. 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 某科考队结束了两个月的海上考察,于4月21日返回到P地。图3为P地所在区域当日

某时地面形势图。读图回答4-6题。 4,此时可能出现连续性降水的地方是 A,① B.② C ③ D、④ 5在科学考察中,利用遥感技术可以 A,获取卫星云图 B.查询地理数据 C,选择考察路线 D对科考船实时导航 6.科考队出发日P地昼长为11小时,返回到P地时,P地当日的昼长约为A,10小时 B.11小时 C,13小时 D、14小时 图4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信息反映出 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呈上升趋势 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 C,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 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 8.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 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 D、表明25-5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

2015年高考真题——文综地理(山东卷)解析版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2页。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必做,共140分) 注意事项: 1、第Ⅰ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不得分。 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完成下列各题。 1、这种空心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自然环境好 B、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小 C、城乡收入差距大 D、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2、“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带来 A、土地资源浪费 B、农业发展水平提高 C、城乡协调发展 D、农村老龄化程度降低 【答案】 1、C 2、A 【解析】 试题分析: 1、【小题1】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主要是城乡收入差距大,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务工、经商的多,导致农村出现空心化现象,C对。城市环境主要体现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不如农村好,A错。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大,B错。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城市,D错。 2、【小题2】“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造成了土地资源的荒芜、浪费,A对。无人耕种,不能带来农业发展水平提高,B错。造成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C错。迁出的多是青壮年劳动力人口,留守的是老年人口,导致农村老龄化程度升高,D错。

考点:农村出现空心化现象的原因及影响。 近年来,北京市出现了一些大型城郊居住区,而大量就业岗位仍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区,产生“钟摆”交通现象。完成下列各题。 3、图1为某工作日北京市部分路段路面交通实时路况示意图。图示时刻最有可能是 A、8:00 B、12:00 C、14:00 D、18:00 4、为缓解北京市的“钟摆”交通现象,可以 A、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人口 B、发展城市中心地区的第三产业 C、优化城市中心地区的企业投资环境 D、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企事业单位 【答案】 3、A 4、D 3、【小题3】根据材料,不少人在城郊居住,在城市中心工作,造成“钟摆”交通现象,图中拥挤路段并不在城市中心,分布在环线与放射线交汇处,进城放射线路的右侧车道。所以最可能是早晨8:00进城上班的时间,B对。其他时间段12:00或14:00车车流集中程度低,不易拥堵,B、C错。18:00应是出城的右侧车流拥堵可能性大,D错。 4、【小题4】北京城市中心区是商务区,不是人口主要分布区,A错。发展城市中心地区的第三产业,人口流动性可能更强,不能缓解北京市的“钟摆”交通现象,B错。优化城市中心地区的企业投资环境,吸引企业进入,不能缓解“钟摆”交通现象,C错。迁出城市中心

2011高考文综山东卷(word高清重绘带答案)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 文科综合(地理部分) 第Ⅰ卷(必做,共100分) 第I 卷共25小题,每小题4分,共1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水稻是亚洲主要的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是保障其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完成1~3题。 1.实时监测和预报水稻病虫害灾情所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 .全球定位系统、数字地球 B .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 C .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球 D .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 2.表1为2007年亚洲四个国家水稻生产情况统计表。甲、乙、丙、丁代表的国家依次是 A .印度、日本、中国、泰国 B .印度、泰国、中国、日本 C .中国、泰国、印度、日本 D .中国、日本、印度、泰国 图1为我国北方谋取与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土地整治方式中合理的是 ①甲处平整土地,提高土地质量 ②乙处修建护坡堤,防止岸坡侵蚀 ③丙出修建梯田,增加耕地面积 ④丁处修建挡土坝,拦截泥沙以淤地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 4.图中I 、II 、III 、IV 处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A . I 、II B . III 、IV C . I 、III D .II 、IV 图2为某区域的海上航线示意图。在一艘驶往大西洋的轮船上,船员在图①处看到了海上日出景观,此时为世界时(中时区区时)4时。读图回答5~6题。 图1

30° 图2 5.下列四幅图中,与①处当日日出时刻相符的是 A B C D (注: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表示①处位置)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处该船逆水航行B.②处风平浪静 C.③地河流正值丰水期D.④地森林密布 图3为我国东部地区甲、乙两城市三个年份的常住人口密度分布图,图中楼高表示2000年城市商务楼相对高度。读图回答7~8题。 2000 10000 20000 30000 40000 50000 60000 M N 3060 距市中心距离(km) 常 住 人 口 密 度 ( 人 / k m 2 ) 年 1990年 1982年 楼高 2000 5000 10000 15000 20000 25000 30000 35000 年 1990年 1982年 楼高 常 住 人 口 密 度 ( 人 / k m 2 ) P Q 51015 距市中心距离(km) 甲城市乙城市 图3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982~2000年,两城市的市中心人口密度变化特征相同 B.1982~2000年,两城市的边缘区人口密度变化特征不同

2020年高考地理-山东卷(含解析)

试卷第1页,总18页 …装…………○…………订………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装…………○…………订………绝密★启用前 2020年全国卷3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 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下图为某区域滑坡与地貌演化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推断图中滑坡体的滑动方向为( ) A .由北向南 B .由西向东 C .由西北向东南 D .由东北向西南 2.图中序号所示地理事象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 .②③④① B .②①③④ C .③①④② D .③②①④ 【答案】 1.C 2.D 【解析】 【分析】 1.

试卷第2页,总18页 根据图中滑坡边界的形态、古河道以及现今河流的相对位置关系,同时结合滑坡掩埋的河流阶地以及古堰塞湖的位置等相关信息可推测,该区域滑坡体自西北向东南方向滑动(注意图中的方向指示标),阻塞古河道形成古堰塞湖,之后堰塞体垮塌,形成新的河道,故选C 。 2. 图中所示序号中最先有古河道,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区域滑坡体自西北向东南方向滑动,滑坡体掩埋了部分河流阶地,同时,滑坡体阻塞了古河道,形成古堰塞湖,之后堰塞体垮塌,形成新的河道,因此图中所示序号发生的先后顺序为③②①④,故选D 。 家住北方某县的小王夫妇,效仿村里一些年轻人的做法,在自家5亩耕地上栽植了杨树后就外出打工了。八年后,小王夫妇将已成材的杨树出售,获利24000元。与原来种植粮食作物、蔬菜等相比,这些收入虽不丰厚,但他们还算满意。据调查,该县耕地上栽植杨树的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0%,这种“农地杨树化”现象引起了有关专家的高度关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当地“农地杨树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生态效益高 B .木材销路好 C .劳动投入少 D .种树有补贴 4.针对“农地杨树化”引起的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是( ) A .加大开荒力度 B .增加木材进口 C .增加粮食进口 D .鼓励农地流转 【答案】 3.C 4.D 【解析】 【分析】 3.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地年轻人在自家耕地上栽种杨树之后外出务工,几年后待杨树成材后出售,从而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这个过程中劳动投入少,还可以兼顾务工(且以务工为主),所以“农地杨树化”现象突出,并不是因为其生态效益高或是木材销路好,C 正确,AB 错;材料中并无信息表明种树有补贴,D 错。故选C 。 4. 根据材料“该县耕地上栽植杨树的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0%”可知,“农地杨树化”

2015-2017山东高考地理试题及解析

2017年山东高考文综地理试题及答案解析(全国新课标1卷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1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3题。 图1 1.当地自然植被属于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D.针叶林 2.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A.用地类型差异B.居民爱好差异C.景观规划差异D.行政管辖不同 3.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气 温B.降水C.光照D.土壤 德国海德堡某印刷机公司创始人及其合作者设计了轮转式印刷机,开创了现代印刷业的先河。至1930年,海德堡已成立了6家大的印刷机公司。同时,造纸、油墨和制版企业也先后在海德堡集聚。产业集聚、挑剔的国内客户以及人力成本高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不断刺激海德堡印刷机技术革新。据此完成4—5题。 4.造纸、油墨和制版企业先后在海德堡集聚,可以节省 A.市场营销成本B.原料成本C.劳动力成本D.设备成本 5.海德堡印刷机在国际市场长期保持竞争优势,主要依赖于 A.产量大B.价格低C.款式新D.质量优 图2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6—8题。 图2 6.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