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会计盈余论文会计盈余稳健性论文

会计盈余论文会计盈余稳健性论文

会计盈余论文会计盈余稳健性论文:新准则下会计盈余稳健性检验摘要:以2003年至2009年我国沪深A 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盈余股价回报模型对上市公司会计盈余稳健性进行了检验,目的在于考察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于会计盈余稳健性的影响。研究结论显示,与新会计准则实施前相比,新准则实施后的上市公司盈余稳健性显著降低。

关键词:

新准则;会计稳健性;会计盈余;公允价值

1 引言

关于会计稳健性的较早定义,是美国学者Bliss提出的:“不预计盈利,但预计所有的损失(Bliss,1924)”。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认为,稳健性是指在有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做出会计估计时,在判断中加入一定程度的谨慎,以便不虚计资产或盈利,也不少计负债或费用。会计稳健性原则作为会计信息的基本要求之一,在会计准则制定当中一直占据重要位置,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1975年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会计政策说明》中把稳健性作为选择会计政策的三要素(稳健性、实质重于形式和重要性)之一。但是,由于稳健性产生的本源是会计中的不确定性,其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主观臆断会带来会计信息失真的弱点逐步暴露出来,近年来人们对这一原则开始了一个重新认识的过程。1997年修订公布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说明》中,不再将“慎重”列为三大会计政策之一,而是将它

作为会计政策可靠性的组成内容,与真实性、完整性等原则并列。在我国,随着会计准则中稳健性原则地位的不断提高,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资料也表明我国的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而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就是滥用稳健性来操控应计利润,其中最典型的体现就是资产减值准备。

在此背景下,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既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趋同,又充分考虑了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基本准则第二章中虽然将稳健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之一列出,但同时为了为了避免企业过度采用稳健性扭曲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财政部也提出了稳健性是会计信息的次要质量要求之一,是对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这四个首要质量要求的补充和完善。

2 新准则削弱会计稳健性的可能性分析

2.1 稳健性悖论

由稳健性原则产生的根源可知,稳健性原则并不是会计理论体系内部自发形

成的,而是由会计所处的经济环境强加于会计理论体系中来的。可以说稳健性原则是会计系统对不确定的客观经济环境所做出的一种被动的、无可奈何的反映,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倾向性和不平衡性。

稳健性原则在实务操作中存在着主观随意性并影响了会计信息

的真实性、可靠性,而会计在本质上又是十分强调和重视可靠性的,这可能导致稳健性原则与可靠性和相关性要求产生冲突。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看来,过分地强调稳健性或不恰当地滥用稳健性原则都会导致会计信息质量下降,有违可靠性和相关性的要求。因此,基于要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在相关方面做出了一些变革,希望能够力避陋习、适度应用稳健性原则。

2.2 会计目标的转变

会计准则的制定要遵循相应的会计目标。在我国,对于会计目标的争论从未停止,主要集中在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权衡上。但从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发展历程来看,似乎已经这场争论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倾斜。从92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到98年的《股份制企业会计制度》,再到2001年的《企业会计制度》,我国的会计准则在逐步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的同时也充分贯彻了稳健性原则,大量的实证研究结果也表明随着会计准则的不断发展与改进,我国资本市场会计盈余稳健性在在1995-2005的区间内是逐年上升的,李增泉(2003)、顾蕾(2006)等的研究都证明了该观点。在此可以初步判断,06年以前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都是主要本着受托责任观的会计目标来指导准则制定的。

由于会计产生早期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债权投资者对企业的信息需求问题,所以从债权投资者的角度来看,会计稳健性是有益处的。但是随着经济环境和信息环境的变化,现代会计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是股权投资者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对股权投资者来说,会计信息稳健和会计信息激进同样是有不足之处的。股权投资者需要的是准确的信息,所以,会计准则有必要从稳健性向价值相关性靠拢,即向公允价值计量适当靠拢。

正是鉴于对以上因素的考虑,2006我国财政部发布了新会计准则,既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趋同,又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具体国情,坚持了中国特色。而这一次的趋同,有别于以往任何一次的靠拢,它代表了我国会计准则指导思想的转变,即会计目标从受托责任观逐步向决策有用观的过渡。

2.3 公允价值的引入

新会计准则当中大量的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具体准则中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股份支付、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方面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体现了我国对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视。但是长期以来,会计学术界就会计计量原则在稳健性计量和公允价值计量之间如何权衡存在争论,而该争论随着国际会计准则越来越多的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而逐渐升温。稳健性与公允价值之间的矛盾对立主要提现在以下几点:(1)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从来都是一对矛盾,难以兼顾,二公允价值计量的主要目标是提供更加相关的信息,会计稳健性计量的目标则重在提供更加可靠的信息会计信。(2)会计稳健性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缓解外部投资者与公司管理层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应用公允价值计量会在一定

程度上降低会计的稳健性,从而削弱其缓解信息不对称的经济功能。(3)会计信息具有重要的公司治理功能,可能会带来治理机制的选择。会计稳健性能够抑制管理层机会主义的投资倾向,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可能使管理层增加投资冒险行为和侥幸心理。

3 新准则实施后的稳健性检验

3.1 研究假设

2006年2月颁布的新会计准则规定:“会计信息质量的稳健性要求,需要企业在面临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作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者费用”,该表述表明稳健性的运用应该有一定的范围和程度,即不能脱离稳健,也不能过度稳健。可以说,新准则虽然弱化了稳健性的运用程度,但其依然是会计信息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准则制定必须要遵循的信息质量特征之一。

(1)假设1:新准则颁布实施后,我国上市公司当中存在会计稳健性。

由上前面的分析可知,新会计准则体现了我国的会计目标从受托责任观逐步向决策有用观的过渡。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方面,强调会计信息应当真实与公允兼具。出于此目的,新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公允价值计量方法要求企业根据自身对资产价值的最准确估计汇报,不论资产价值变化是增加(利得)还是减少(损失)。这样就避免了稳健性原则下企业只能汇报资产价值减少,而不能汇报

资产价值增加的偏向。投资者因此所获得的信息是对称的,不会因为会计政策的偏向而错误估计企业的价值。由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引发的一系列具体准则的变革降低了确认“好消息”和“坏消息”的不对称程度。即新会计准则相比旧会计准则弱化了对稳健性的要求。因此,实施新会计准则后,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水平会降低。

(2)假设2:新准则颁布实施后,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有所下降。

3.2 稳健性检验的研究设计

对会计稳健性的度量主要有三种模型,即净资产帐面值与市值之比计量模型(Felaham等,1995),盈余——股价回报关系模型(Basu,1997)和应计利润计量模型(Givoly等,2000)。此处采用Basu的盈余——股价回报关系模型来检验新准则颁布实施前后会计稳健性的存在和变化。

Basu模型具体的构思为:在有效证券市场的前提下,股票收益率可以用来反映所有公开可以得到的信息,即坏消息会导致负的股票收益率,而好消息会导致正的股票收益率。因此,可以用正的股票收益率来代表好消息,用负的股票收益率来代表坏消息。由于稳健性的影响,坏消息会立即在当期的会计盈余中得到反映,而好消息则会在当期及以后各期的会计盈余中得到反映,即如果用会计盈余对股票收益率进行回归,在稳健性的影响下,负的股票收益率(坏消息)与会计盈余的之间的回归系数应该要大于正的股票收益率(好消息)与会计盈余之间的回归系数。由于我国的证券市场己经具备了弱式效率

(陈小悦、陈晓、顾斌,1997),满足了Basu模型所要求的有效证券市场的前提,因此可以使用该模型:

EPSt/Pt=α0+α1 DRt+β0 CRt+β1CRt*DRt

其中:CR是累积股票收益率,代表市场回报,其计算公式为:CRt =∏(1+ RETi)-1 (i= -5,-4,…4)其中RETi表示样本公司第i个月的月股票回报率。此处使用从t年5月到t+1年的4月期间的样本公司的月股票回报率来计算年累积股票回报率。EPS/P为每股收益除以股价,此处作为会计盈余的衡量指标。P采用样本公司当年第四个月月末的股票收盘价(此处将每股收益除以一个股价,将其变为一个比例数,使其和累计股票收益率指标具有可比性);该模型通过一个哑变量DRt,将坏消息组和好消息组合并在一个模型中进行回归,当CRt<O时,DRt=1,模型可表示为:EPSt/Pt=α0+α1 +(β0+β1)*CRt

因此β0+β1度量了会计盈余与负的股票累积回报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即会计盈余对于“坏消息”的敏感程度。

当CRt>O时,DRt=0,模型可表示为:EPSt/Pt=α0+ β0CRt

因此,β0度量了会计盈余与正的股票累积回报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即会计盈余对于“好消息”的敏感程度。那么β1就度量了会计信息对“坏消息”的敏感程度比对“好消息”的敏感程度的增量,即通常所说的稳健性系数。如果稳健性存在,则稳健性系数β1应显著大于零,故可通过检验稳健性系数β1是否大于零来判断是否存在会计稳健

性。同时,通过β比=(β0+β1)/β0可以比较会计稳健性的程度。

本文的研究区间为2003年至2009年,研究样本来自深、沪两市的A股上市公司,并剔除掉了:(1)当年上市的公司,因为上市公司在IPO当年的股票收益与正常年度会有较大变异;(2)金融类公司;(3)自变量和因变量99%以及1%分位数之外的观测值;(4)需要用到的变量数据缺失的公司。由此共得到8695个观测数据。

3.3 实证结果分析

(1)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稳健性意味着对“好消息”和“坏消息”确认上的非对称性,即在会计信息中及时地确认坏消息的影响,而对好消息的影响却是逐步确认的,这就会导致稳健性下会计盈余的负偏(或左偏)。因此,盈余的偏度多被用来作为会计稳健性的一个度量指标(Givoly和Hayn,2000),会计盈余的负偏意味着存在会计稳健性。由表1看到03到09年的会计盈余中位数都要大于其均值,即会计盈余的分布是左偏的(或负偏),意味着存在会计稳健性,因而,可以初步判定就选定样本总体而言,我国上市公司新准则实施前后均存在会计稳健性,但具体稳健程度还有待回归模型的检验。

相比其他年份,06年的股票回报均值发生异动,且其标准差突然飙高,代表06年股票回报的波动性增大,从SPSS explore分析的箱图观测,其均值和中位数都较往年增大很多,若正的股票回报代表“好消息”,则06年样本股票回报几乎都为正,即都为“好消息”,并且由

其偏度来看,当年股票回报率正偏的程度也高于别的年度。对此项异常的解释主要归结于2006年我国股市的牛市现象,庞大的外来资本冲击所带来的资本市场货币流动性泛滥和投资者信心的空前增加造就了06年中国证券市场的强劲牛市。而正是这些市场环境因素和宏观因素的影响,导致06年股价的波动脱离了公司实际盈余的正常范围,使得股票回报指标出现异于往年的变动,具体该异动对稳健性是否有影响还有待回归模型的检验。

(2)模型回归分析。

在旧准则框架下,其指导思想主要是受托责任观的会计目标,着重强调稳健性原则的运用,实证结果也显示,03年至05年的β.1都显著为正,即盈余反映“坏消息”显著比反应“好消息”要及时,表明在该三年中,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盈余在反映股价的信息上具有一定的及时性,即会计稳健性是存在的,并且通过递增的β比可以推断会计稳健性程度在该阶段是递增的,且在05年达到峰值。

新准则虽然于07年1月才开始实施,但于06年2月就颁布了,因而06年的盈余及股价已经受到了准则颁布的影响。观测06年的β.0和β.1,均出现了数据的异常化。首先看β.0,β.0度量盈余在反映“好消息”上的及时性,其与会计盈余之间应该是正相关的,但回归结果显示的06年β.0值显著为负,这表示盈余对对“好消息”的反映非但不及时,反而是延 迟了或者是扭曲了对“好消息”的应有反映。再看β.1,06年β.1的值虽然为正但却并不显著,这表示当年的股票回报对会计

盈余失去了解释力度。基于本研究的此项异常发现,笔者的解释主要归结为06年样本股票收益率的异常变动,具体变动的原因已在描述性统计中进行了解释,归结起来就是,多方面的市场及宏观因素造就了06年中国证券市场的强劲牛市。而正是这些市场环境因素和宏观因素的影响,导致06年股价的波动脱离了公司实际盈余的正常范围,使得股票回报指标对会计盈余失去了解释力度。

由07-09年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到,β.0均大于0表示会计盈余对好消息的反映具有及时性。同时,07、08两年β.1显著大于0表示存在会计稳健性,09年的β.1值小于零,但并不十分显著,可以初步判定该年度会计稳健性不存在或者及其微弱。而由β比的趋势图看到07-09三年的β比值明显小于03-05年的β比值,且呈逐步下降的趋势,即新准则实施以后的年度会计稳健性相比新准则以前明显下降。同时,由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到07、08、09年股票收益率变动回落,其均值和标准差都回复到往年的平均水平内。这主要是由于2007年初的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对全球金融市场带来严重冲击,股价下跌,相应带动了07年股票收益率的下滑。相比06年市场回报的异常飙高,07、08、09年的下滑导致其回归至06年以前股票回报的正常水平,使得市场回报对会计盈余具有了解释力度,因而新准则实施后应用Basu模型对会计稳健性的检验是有效的。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判定,03年至08年区间内,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是存在的,但06年以前会计稳健性程度呈显著上升状态,06年以后会计稳健性有所下降,

而09年的检验结果显示会计稳健性不存在或者及其微弱,但该结论尚有待其他检验方式验证,并非绝对。

4 结论与启示

会计准则指导了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向、内容及质量,因而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进行检验就是对会计准则有效性进行检验。本文以2003年至2009年我国沪深A 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盈余股价回报模型对上市公司会计盈余稳健性进行了检验,目的在于考察新会准则的实施对于会计盈余稳健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 03年至08年的会计信息均存在会计盈余稳健性特征,但是与新准则实施前相比,新准则实施后盈余稳健性显著降低;并且实证结果显示2009年的会计稳健性不存在或者极度微弱,该结论较为新颖,尚需学界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 陈旭东,黄登仕.会计盈余水平与会计稳健性——基于分量回归的探索分析[J].管理科学,2006,(8).

[3] 陈旭东,黄登仕.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的时序演进与行业特征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6,(4).

[4] 曲晓辉,邱月华.强制性制度变迁与盈余稳健性——来自深沪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 会计研究,2007,(7).

[5] 杨华军. 会计稳健性研究述评[J].会计研究,2007,

(1).

[6] 姜国华,张然.稳健性与公允价值:基于股票价格反应的规范性分析[J].会计研究,2007,(6).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