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课导学案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课导学案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课导学案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课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及答案全册3(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及答案全册3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学习重点: 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学习难点: 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是本课难点。 课堂导入: 1、以“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或电影《英雄》导入。 自主学习:( 用1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秦的暴政: 1、秦的暴政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陈胜吴广起义 1、根本原因__________直接原因_________ 2、时间_______、地点________、领导人________ 3、建立政权地点__________ 4、打到咸阳附近,发展到________人。 5、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农民起义推翻秦朝 1、秦朝灭亡: (1)巨鹿大战:时间: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 双方: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 (2)__________直逼咸阳,秦朝灭亡。 2、西汉建立: 时间:__________ 都城:__________ 建立者: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课本63页动脑筋。 2、有人认为如果陈胜、吴广等人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没有遇到大雨,秦末农民战争就不会爆发。你认同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3、比较刘邦、项羽在秦亡前后所领导的战争的目的,楚汉战争与此前进行的农民战争的性质一样吗? 精讲点拨: 1、教师给出史料: 秦朝刑法非常残酷,各种刑法无所不用其极,以致“刑戮相望于道”——《过秦论》贾谊。 《汉书•刑法志》描述秦朝刑罚的残酷说:“赭衣(秦时罪犯皆着红褐色的囚服)塞路,囹圄成市(监狱像市场一样拥挤),天下秋怨,溃而叛之。” 2、农民战争是第一次学习的课题,要在学习中注意把握五要素(时间、地点、领导人、事件、影响或意义)和三步曲(原因、经过、结果)。 3、总结陈胜、吴广这次起义的特点就是:揭竿而起,斩木为兵。 4、秦末农民战争分为两个阶段。 5、陈胜、吴广起义是反抗暴秦,而楚汉之争是为了争夺帝位,他们的战争性质是截然不同的。 6.指导学生将秦朝的重大历史事件,整理成大事年表(如下图),训练学生梳理历史知识的能力,教会其列表归纳史实的方法,从宏观上把握整个秦朝历史的发展线索。 时间重大事件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朝建立 公元前2XX年大泽乡起义 公元前2XX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XX年秦朝灭亡 公元前2XX年楚汉战争开始 公元前2XX年楚汉战争结束,汉朝建立 达标检测: 1.秦朝的暴政表现在() ①每年役使三四百万人去兴修豪华的宫殿、陵墓和长城②每年有几十万人攻打匈奴和戍边③制炮烙之刑惩罚犯法的人④实行族诛⑤实行连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各课复习要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各课复习 要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各课复习要点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0课“秦王扫六合” 一、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都城:咸阳开国皇帝:秦始皇嬴政 意义: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混战不已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从此,统一始终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对于促进各地的经济化交流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化统一字 焚书坑儒摧残了化,制约了人们的思想。 军事北筑长城、开发南疆(统一岭南,修筑灵渠)秦朝疆域广大,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秦始皇评价:我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君主(史实);但

也有残暴的一面(史实);总体功大于过。 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一、秦的暴政 繁重的徭役和赋税(上交三分之二)严酷的刑法二世更加残暴(赵高“指鹿为马”) 秦朝的暴政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苦难,激起人民的反抗。 二、陈胜吴广起义(揭竿而起) 时间:公元前209年起义地点:大泽乡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反抗残暴的统治。 三、农民起义军推翻秦朝 项羽:巨鹿之战,大败秦军主力。(破釜沉舟) 刘邦: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相关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楚河汉界、四面楚歌、霸王别姬 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刘邦是汉高祖。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一、景之治(历史上把帝景帝统治时期称为是“景之治”)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课标要求】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学习目标】 1.掌握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春秋大国争霸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 2.通过学习春秋时期大国争霸战争的进程,培养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学习重点】 春秋争霸。 【学习难点】 春秋争霸战争产生的历史影响。 【学习过程】 本课的内容设计为二部分:第一部分“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第二部分“王室衰微”与“诸侯争霸”。 一、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材料一 铁器牛耕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1. 2.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有什么历史作用?

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3. (1)农业 (2)手工业 (3)商业 二、王室衰微与“诸侯争霸” 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王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 【影视中的历史】 一些影视作品往往反映了某个时代的历史特点,影视作品也是我们熟悉和掌握历史的途径之一,我们通过经典影视作品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 时期属于哪个朝代?春秋时期有哪些诸侯先后成为中原霸主?春“春秋”1.影片所示的秋战国的纷争是西周哪一制度埋下的祸根? 春秋篇》中,东迁后的周平王,摄于郑国的威力,竟与郑庄公在电视剧《东周列国.2. 做了交换太子互为人质的荒唐交易。这种情况反映了什么问题? 结合课本内容总结春秋五霸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中得到什么启示?3. 史料中的历史【】——孟子材料春秋无义战。 4.孟子用这句话来评价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是否恰当?为什么? 第二组:连环画

人教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说课稿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该课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也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是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题材,也是学生借古看今,深切认识改革开放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重要战略的好的学习材料。 2、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知识层次,理解能力都不强。前面已经学习了“动荡的春秋时期”,学生对春秋战国的社会形势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知道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为争夺人口,土地和对别国的支配权不断地进行兼并战争,与此同时,纷纷进行改革,发展经济,强化军事,形成了社会大变革的趋势。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知道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的创造力,结合学生的实际,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了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等基本史实,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2)识读《战国形势图》《战国铜壶》,获取有效历史信息。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通过商鞅变法的开放性讨论,

培养创新思维和发展个性。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到,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进步,但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了解这一工程,培养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重点:一是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和兼并战争; 二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三是都江堰水利工程概况。 难点: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内容的理解。 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结合“学生自主探究式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自主对话和小组合作学习,展示交流,充分融于课堂。为启发学生思考,可将部分教学内容以提问置疑方式切入,然后通过师生共同讨论,逐一解决突破重点、难点。教学过程: 环节一、复习回顾: 1.铁农具和牛耕是什么时期出现的? 2.春秋时期的霸主都哪些?第一个称霸的谁? 环节二、导入新课: 出示《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小组解决以下问题: (1)对比两幅图,与春秋时期比,战国时期大国形势有什么变化?(2)战国七雄指的是哪七个大国?分别在什么位置?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及答案全册2(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及答案全册2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重点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国古代历法和诗人屈原。了解我国先秦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的成就。 2. 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做课后“活动与探究”练习,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3.通过学习,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我们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我们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重点是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难点是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导入新课:利用XX年奥运会的开幕式的古老中国 文明表演引入新课。 自主学习: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10分钟 1.人物:①图1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_________。 ②图2是世界文化名人_______。 图1 图2 2.地点:湖北_______出土了大量的钟鼓乐器。 3.时间:相传_______多年前,就有历法了。 合作探究: 1.〈小组游戏〉参照现在的汉字想象甲骨文中的“日”“月”“人”字分别应该怎样书写?你们造字的依据是什么呢?由此通过从“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的推理活动,还能得出什么结论(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2.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甲骨文的被发现,有什么意义?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3. 你见过中医看病吗?中医大夫是如何看病、治病的?我们称医术高明的医生,常说:“神医扁鹊,起死回生”。为什么人们这样喜好“扁鹊” 4. 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人们都要吃粽子、划龙舟,相传是为了纪念谁?这种民俗反映了人们什么思想感情呢? 精讲点拨:

七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答案 【篇一: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极品,全册含答 案)】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课标要求】 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 遗存。【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祖国境内的三个远古居民代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古猿、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像,说一 说他们的区别,理解人类的进化。 情感目标:认识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学习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学习难点】对本课基本内容的理解需要科学合理的推断和想象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阅读教材,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回答 下列问题) 1.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谁?生活在什么地方? 2.你怎样来证明他们是人类而不是类人猿? 3.你来推理一下我国境内的人类活动已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4.我国境内除了最早的元谋人外,在北京地区还先后生活过两个远 古居民代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1.学以致用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少而禽兽众,人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材料二在北京人生活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木炭和几处比较 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兽骨和树子。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气。而人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韩非子》 ①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的环境下,北京人怎样做才能够生活下去? ②材料二证明了什么?有什么意义? ③材料三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中的一个什么变化?这一变化出现在 哪一个远古居民生活时期? 2.探究思考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版

学练提纲15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学习目标 1.把握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替、时期特征。 2.把握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和作用。 3.把握民族大融合的特点、意义。 二、学练提纲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题目,能独立完成的先独立完成,遇到疑难问题可小组讨论解决(一)想一想 1.鲜卑族的孝文帝为什么要实行“自上而下”的“胡汉融合”的改革? 2.孝文帝为什么一定要迁都洛阳?为什么要精心安排这种“计谋”? 3.课本P93页欣赏与思考 (二)试一试 1.你能依照课本北魏统一后北方政局演变示意图,简要说说这一时期南北方政局的更迭情况吗?并概括一下这一时期北方政局的特征。

2.阅读课文“孝文帝改革”内容,试制作“孝文帝改革表”。 背景内容作用3.阅读“民族大融合”的内容,试概括民族大融合的特点与作用? (三)练一练(1-13为必作,14、15为选作) 1、北朝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 A、氐族 B、鲜卑族 C、契丹族 D、匈奴族 2、下列哪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A、统一黄河流域 B、北方民族大融合 C、完成封建化 D、阶级矛盾缓和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 ①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②加强对中原的控制③从事农业生产④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管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②③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C、加速北方封建化进程 D、恢复北方的农业生产 5、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B、得到最高统治者支持 C、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D、符合封建者根本利益

2017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学案(一)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无答案)

2017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一)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复习目标】 知道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代表,了解早期人类的生活状况。知道化石是生物进化的证据,理解人类的进化过程。认识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知道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简要概述他们的农耕生活。归纳原始农业的主要特征。比较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上比北京人、山顶洞人,有了哪些进步。分析认识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农耕生活。知道炎帝、黄帝是我们华夏族的祖先及发明;尧、舜、禹;“禅让制”。知道传说与史实的区别,认识社会发展更替的原因。认识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成的。 【重点知识复习】 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一、元谋人: 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2.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3.生活情况: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4.发现意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 1.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 2.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 3.生产生活状况:使用打制石器;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 5.地位: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四、原始农业的发展: 1.长江流域是世界最早栽培人工稻的起源地,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

2.原始农业起源于中国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3.原始农业耕种方式:由“刀耕火种”到耒耜翻土。 4.原始农业的重要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聚落、磨制工具发展。 五、炎黄联盟: 1.阪泉之战:黄帝打败炎帝,炎黄联盟形成。 2.涿鹿之战: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 3.影响:华夏族逐渐形成,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六、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 1.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制作乐器琴瑟,有最早的图文和历法知识。 2.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教人炼銅,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 3.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 七、尧、舜、禹的禅让 1.禅让制的含义: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德才兼备,以身作则); 2.继黄帝之后,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 3.禹的高贵品质:无私奉献、勇往直前、不畏艰难。 【综合训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环境的优劣 B.原始农业的发展 C.氏族公社的形成 D.学会建造房屋的技术 2.世间万物,资源无处不在,比如石头,但直到人类的出现,将石头当成工具来使用,才让它们产生了价值。最有可能使用下列石制工具的原始人类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3.下列有关我国境内早期人类及其生活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元谋人知道使用火②北京人能用打制方法制作出尖状器、刮削器等石器 ③北京人生活在周口店龙骨山上④元谋人生活在黄河流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 “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这首在网络上颇为流传的诗句,让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蒙上了一层神秘而浪漫的薄纱。下列远古人类中,生活在周口店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5.某考古学家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们在这里发掘过一座完整的土木建筑的房子,在里面发现了一些小罐罐,打开一看,竟然是小米,只是没有米瓤。”文中的“土木建筑的房子”可能是 A.山洞 B.半地穴式房子 C.砖木瓦房 D.干栏式房屋

部编版【整合】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远古的传说》教案

第3课《远古的传说》教案 【课标要求】 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教学目标】 1.了解黄帝、炎帝对人类的贡献,认识炎黄子孙的由来;了解尧舜禹的传说,理解“禅让”的含义。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传说与史实的联系和区别。 2.通过学习传说中人物的精神,树立起热爱祖国、保卫祖国的思想和信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黄帝、炎帝的贡献 难点:禅让制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讨论法问题探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前两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我国远古居民和原始农耕文化的历史,我们主要是通过考古资料来了解这些历史的,在古代历史文献中并没有相关的确切的记载。但是,从我国广为流传的大量关于远古时代的传说中也能找到一些重要的信息,和远古的农耕文化相印证。在中国古老的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有很多创造发明,他们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后来的尧、舜、禹,是著名的部落首领,赢得当时许多部落的尊重。这些传说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呢?让我们走进本课,了解古老传说背后的故事。 一、炎黄联盟 大约4000多年前,我国大地上分布着许多部落。相传,在黄河流域有两个强大的部落,分别由炎帝、黄帝领导。在南方,蚩尤领导者一个强大的部落。 1.阪泉之战:为争夺土地和财富,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发生了阪泉之战。最终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 2.涿鹿之战: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传说,涿鹿之战十分激烈。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施展法术,突然间风雨大作,使黄帝、炎帝迷失了方向,黄帝命部下制造指南车,辨别了方向,才把蚩尤打败。 3.归纳概括华夏族的形成过程,并且思考回答:为什么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炎黄部落联盟以后不断融合其他民族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内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黄帝和炎帝进行的一系列战争,打破了氏族之间狭隘的界限,促进了相

模式4七年级上册导学案22份-历史册第18课三国鼎立55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 一、自学引导 基 础 知 识 梳 理 单元概述:本单元开始学习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主要特征:政治上封建国家的分裂,经济上江南经济的开发和民族关系上的民族大融合。 我的 疑问 二、课堂探究 活动一:官渡之战中曹操有三四万人,曹操却能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有曹操有二十多万人,但结果却失败。 讨论分析出现两种不同结果的原因?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活动二:1.制作《三国鼎立示意图》。包括政权名称、建立者、时间、都城。 2.试分析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 3.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活动三:“时势造英雄”“乱世出英雄”,当时涌现了诸多历史人物,你知道的有谁呢与他们有关的有哪些故事?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喜欢?让我们一起来评说历史风云人物。 1.有人称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有人说是“英雄”。依你之见呢?

2.“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是杜甫对谁的描述,你怎样看待这位英雄? 3.根据以上所学,你认为评价一位历史人物的标准有哪些呢? 三、当堂检测 1.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是在() **年 B.222年 C. 220年 D. 263年 2.下列人物没有生活在三国时期的是() A.刘备 B. 曹操 C.诸葛亮 D.孙权 3.杜甫的诗句“功盖三分图,名成八阵图”赞扬的是()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 诸葛亮 4.三国时期的夷州指的是今天的() A.台湾 B.海南岛C西藏 D. 广州 5.三国鼎立形成的标志是() A.曹操劫汉献帝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 B.官渡之战曹操战败 C.赤壁之战结束后 D.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建立 6.“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1)词中的“三国”指哪三国? (2)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著名战役有关? (3)材料中的“周郎”指谁?与他一同指挥这场战役的还有那一位? (4)试评“樯橹灰飞烟灭”的原因。(写出两点即可) (5)这一战役爆发前,曹操已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性战役是? (6)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你最喜欢哪一位?请用一句话说明你喜欢的原因。 四、学后反思 (试用一种局面、二大战役、三个政权、四个人物、五个时间来概括本课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远古的传说》知识梳理

本课重点识记内容 1、我国古代流传着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与传说,其中最为著名的传说人物是炎帝和黄帝 2、炎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族。 3、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4、炎帝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传说炎帝还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5、黄帝已能建造宫实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发明弓箭和指南车。。 6、相传黄帝时期,仓颉创造了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 7、相传黄帝之后,黄河流域主要有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等部落。 8、禅让制是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9、禹总结父亲鲧治水的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治水。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3课《远古的传说》预习填空 一、炎黄联盟的形成 1.远古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与传说: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 2.背景:四五千年前,相传黄河流域的、、等部落相互攻伐,不断结成部落联盟,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 3.过程:炎帝和黄帝通过结成炎黄联盟,后来炎黄部落又在中战胜东方的蚩尤部落,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1.传说中的炎帝(神农氏)主要发明:教民,制作生产工具,种植;还制作陶器,发明,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还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 2.传说中的黄帝(轩辕氏)主要发明:,制作,挖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 黄帝时期的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擅长纺织,并会缫丝制衣。 3.影响:远古传说,反映出当时社会发展水平,一些考古发现也印证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 三、尧舜禹的禅让★★ 1.含义:即将部落首领的位子传给。 2.内容:、、通过禅让制依次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尧鼓励人们,年老时推举舜作为继承人;舜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年老时让位于禹;禹采取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继位后扩大了夏后氏部落的势力和影响。 3.实质: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4.特点:民主推选、部落首领没有特权。 5.禅让制度对现在有何借鉴意义:用人发扬民主,重视贤才,要以天下为己任。 6.大禹治水的精神:坚持不懈、有责任心、无私奉献、勇于创新掌握自然规律等。 预习填空答案: 一、炎帝、黄帝、蚩尤;阪泉之战;涿鹿之战;黄帝; 二、开垦耕种;五谷和蔬菜;纺织;建造宫室;衣裳;弓箭和指南车;仓颉;嫘祖 三、贤德之人;尧、舜、禹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1课诸子百家导学案(无答案) 华师大版

第21课 诸子百家 一、温故互查 1、商周时期,人们已经懂得把-----------、------------、------------熔冶在一起铸造成青铜器.-------------是商周手工业部门中最重要的部门,其工艺技术处于当时世界前列. 2、青铜器种类繁多,按照他们的用途可以分为-----------------------------------------------------------等。 3、-------------是青铜器中最著名的大方鼎。 二、设问导读 1、完成填空 (1)、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的局面. (2)、兵家鼻祖------------是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他著的------------在世界军事史上游击队高的荣誉. 2、完成下列表格 地位(影响) 学派 姓名 时期 主要思想及 著作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兵家 三、自我检测 1.下面有关“诸子百家”的说不正确的是( ) A.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B.有儒家、法家、道家、墨家、 兵家等学派 C.由于各学派间热烈争辩、各执一词,不利于国家的统一 D.“诸子百家”阐明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 2.在“诸子百家”中,儒家学派对后世影响最大,这一学派的创世人是( )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子 3.孔子既是一位大思想家,又是一位大教育家,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言论后来被他的弟子编成一书,书名是( ) A.《诗》 B.《书》 C.《春秋》 D.《论语》 4.孟子也是一位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下列历史名言中哪一名话出自他所言?( )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B. “学而时习之 C.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2020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7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7《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预习导学 1.战国七雄: 2.商鞅变法的时间、内容、影响 3.都江堰的修建者、影响。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战国七雄的形成及演变过程。 2.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3.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4.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5.通过对商鞅变法历史作用的分析,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三、重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四、精讲释疑: (一)战国七雄 1.形成:(1)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的小诸侯国被兼并,几个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局,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 (2)战国初年,晋国被、、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2.国家:在十几个诸侯国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 3.七国争战:强大的诸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著名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二)商鞍变法 1.背景: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的势力增强。 2。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具体内容: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主持变法。 (1)政治上:确立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 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2)经济上,废除,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摇役;统一度量衡。 (3)军事上,奖励,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4.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5.各国变法改革的历史意义:各国经过变法改革,政治、经济、军事、法治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大的变革,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加速了。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时间:公元一前256年。 2.修建者:蜀郡郡守 3.地点:成都附近的 4.组成:(1)渠首:鱼嘴、宝瓶口、飞沙堰。 (2)灌溉网。 5.功能:防洪、灌溉、水运等。 6.影响: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应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五、引导点拨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富强。”这段材料不能说明

(完整word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全册)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自主学习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时间:;地点。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二)北京人 1、距今时间:;地点。 2、使用工具和火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北京人使用工具:____________;使用火:————。 3、北京人的生活:。 4、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三)山顶洞人 1、距今时间:;地点。 2、山顶洞人的生活与北京人相比,其进步之处:体质特征;制造工具的技术————;火的使用;社会组织。 二、合作探究 1、你同意教材中“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这一看法吗? 2、打制石器和天然石块有何区别? 3、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距今时间是_ _____ ;生活位置:__ ___流域;使用___ ___石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 ____和的国家。河姆渡居民居住在,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半坡居民居住在_ __。会制造,上面的符号是我国的雏形。会纺线、织布、制衣。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时间是_ ____;生活位置:__ 流域 __村;使用工具---_ ___石器;半坡居民种植___ _。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3、大汶口居民距今时间是_ _ ;地点__ __;出现_ __陶和__ __陶; 在后期,出现了_ ____和,原因是:_____ __的发展。 [合作探究】 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第三课远古的传说 [自主学习]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导学案 新人教版

第十九课江南地区的开发(1课时)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有所提高。使学生初步认识我国历史上存在的主要经济区域,并运用这种认识思考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击强敌的精神,并进一步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团结的重要性。通过关于江南开发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课前预习及小组活动任务】 一. 课前预习作业 1.曹丕死后,大臣逐渐控制了魏国大权。三国中国力最弱的最先被魏国灭亡。2. 266年,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国,结束了分裂局面。3.西晋统一后,发生了,耗竭了西晋国力。 4.东汉末年以来,、、、、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他们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316年,匈奴武装灭亡西晋。 5. 317年,重建晋朝,都城定在,史称东晋。 6. 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重用,统一了黄河流域。383年,在之战中,前秦被东晋击败,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 7. 420年,东晋大将结束东晋统治,建立了“宋”。此后南方的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 8.从开始,北方人为逃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 9.从以来,中国古代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潮流。 10.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以种植为主,开始使用,和粪肥也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也推广到。 11.江南冶金技术的一大进步是的采用。 12.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成为普遍的生活用具。 13.简述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和影响 二. 小组活动任务 1.了解与本课有关的成语故事。 2.思考教材中“动脑筋”的有关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总第课时) 设计人:使用人:_______ 班级_______ 【学习目标】:1、了解夏、商、周时期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的发展的情况;知道著名的青铜器代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2、通过分析带枷的奴隶和殉葬奴隶图,理解奴隶制度下奴 隶的悲惨生活。 3、认识灿烂的青铜文明是建立在奴隶主对奴隶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的基础上的,是 奴隶创造了灿烂的奴隶制文明。 【学习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学习难点】:对青铜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任务一:阅读教材第26~27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什么时期开始出现青铜器?著名的青铜器代表有哪些? 2、青铜文化代表有哪些? 3、用自己的话概括夏、商、西周时期手工业、农业、畜牧业发 展的基本情况。 任务二:阅读教材第28页, 1、举例说明奴隶的悲惨命运。 2、思考回答教材第28页的动脑筋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 3、老师的问题:①猜想一下当时奴隶们怎样制造青铜器? ②夏、商、周时期,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畜牧业都很发达,为什么以“青铜”作为 当时文明的象征呢? ③、某鼎铭文记载:“五个奴隶等于一匹马家一丝”。这说明了什么? 三、拓展延伸: 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是中原地区青铜文化的代表;“三星堆”文化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代表。这两种文化有所不同,为什么? 四、系统总结: 青铜文明水平高,鼎尊三星三代表。 农牧工商有发展,奴隶命运很悲惨。 五、巩固练习: 1、著名的商朝司母戊鼎可以证明我国商周时期() A、奴隶制的高度发展 B、农耕文明出现原始 C、奴隶的命运十分悲惨 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五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导学案 新人教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1.概述甲骨文、金文的发展过程,学会辨认甲骨文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和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2.说出商周时期青铜器制造工艺水平的高超,知道我国的青铜技术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3.重点:甲骨文;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甲骨文 (1)定义:殷墟出土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 (2)影响:今天的汉字与它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想一想:甲骨文的发现有什么历史价值? 甲骨文记录了商王的活动,反映了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青铜工艺 (1)产生与发展:产生和发展于夏、商时期,晚商至西周时期逐步走向鼎盛。商、周的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工艺高超,种类繁多。 (2)地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3)价值:青铜器造型雄伟,纹饰古朴,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艺术价值。 (4)司母戊鼎: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商王权力的象征。 (5)影响:青铜工艺是商、周文明的重要标志,人们称夏、商、周时期为青铜时代。 3.金文 (1)含义: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这种文字叫做金文。金文常常铸刻在钟或鼎上,又叫钟鼎文。

(2)价值:是研究商、周时期历史的珍贵资料。 1.各小组就小组成员在《问题生成》中的疑问展开讨论,并共同解决。 2.探究下列问题,以小组确定的形式进行展示。 *【探究问题一】甲骨文与汉字有着怎样的一脉相承的关系? 商朝的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迄今为止,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刻有文字的甲骨约15万片,已发现的单字约四五千个,其中能识读的近两千字。甲骨文字形美观,笔画均称。它以象形为主,但假借、指事、会意、转注、形声等造字法也已具备,这说明甲骨文已有了相当长的发展过程,为汉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探究问题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司母戊鼎高1.33米,长1.1米,重832.84公斤,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当时,铸造这样一个大鼎,需要两三百人同时操作,可见商朝的青铜铸造业,有多么大的规模了。 (1)请你想一想,商朝的司母戊鼎是用来做什么用的? 司母戊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其母亲而铸造的,是用来祭祀的。 (2)除司母戊鼎外,请你再列举一、二个商周时期我国青铜器的精品。 四羊方尊、铜象尊等。(其他符合题意亦可) (3)请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有什么特点? 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工艺高超,种类繁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4)为什么说司母戊鼎是商王权力的象征? 开放性题,学生表达出的意思相近即可。提示:司母戊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的鼎。古人特别重视对祖先的祭祀,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人把祭祀摆到与军事同等的地位,认为它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权的巩固。因古代的权力继承是以血缘关系来确定,祭祀权与权力的继承权密切相关。用如此贵重的青铜制作如此大的鼎,也就说明他政权的强大。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及答案全册1【DOC范文整理】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及答案全册1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学习目标] 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基础历史知识。 看图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的区别,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使学生认识: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早期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是古代东方文明的中心,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北京人 难点:内容距今久远,时间跨度很大,学生掌握本课知识有一定难度。 【课堂导入】 人自来就有喜欢寻根的天性。“人类是怎样产生的?教师可利用“导入框”中提出的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说说他们所知的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并由此导入新课。 一、自主学习 我国最早的人类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距今时间: ------- ;地点---------- 。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 北京人 距今时间:-------- ;地点---------- 。 使用工具和火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北京人使用工 具: ____________ ;使用火:--------- 。 北京人的生活:------------- 。 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 ------- ; 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 顶洞人 距今时间:-------- ;地点---------- 。 山顶洞人的生活与北京人相比,其进步之处:体质特征 ;制造工具的技术;火的使用;社会组织。 二、合作探究 你同意教材中“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这一看法吗? 打制石器和天然石块有何区别? 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三、精讲点拨 “远古社会”指的是原始社会;“传说时代”大体上是指人类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知识点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东周的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一般指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2、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3、长平之战是秦国和赵国之间的战略决战。 4、桂陵之战是齐国攻击魏国以援救赵国的战役,即成语“围魏救赵”的典故。 5、马陵之战是继桂陵之战后,齐国再次攻击魏国的战役,是历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役。 6、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7、问题思考P——34 当时的人民饱受战争之苦,因此反对战争,希望结束战争。他们最渴望的是国家统一,和平、安定的生活。 8、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9、商鞅变法的内容: (1)政治上:①确立县制;②废除贵族世袭特权;③改革户籍制度;④严明法治,禁止私斗。 (2)经济上: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③统一度量衡。(3)军事上:奖励军功。 10、材料研读——P35 商鞅依法治理秦国,公平公正,处罚时不怕强权,奖励

时不赏亲近者。材料中反映了商鞅是以公正平等的态度推行改革的。 11、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12、材料研读——37: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1)解决了水灾和旱灾的影响; (2)农业生产有了保障,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3)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称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13、课后活动:——P37--1 春秋:退避三舍、卧薪尝胆、老马识途、三令五申、一鼓作气、唇亡齿寒 战国:纸上谈兵、朝秦暮楚、百发百中、完璧归赵 14、课后活动:——P37--2 (1)变法改革过程中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必然会找到旧势力的强烈反对,有时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2)只要变法改革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改革终究会进行下去,变法的成果不会个别人而废止,并最终会取得成功。

201X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导学案 新人教版

2019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导学案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1.识记战国七雄的名称,理解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 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2.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 作用,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3.知道都江堰的修建概况、构成、功能和意义,通过都江堰工程 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学习内容(资源) 教学 设计 学习指导: 自主学习:(用五分钟时间阅读31页和32页,勾画并填空) 一、战国七雄 1.形成 (1)春秋之后,我国进入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指的是从___________年至____________年。 (2)战国初年,晋国被____、____、____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3)战国时期,周王已无足轻重,诸侯国也更少了,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2.社会状况 (1)著名战役:发生了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等著名战例。 (2)战争结果: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其他几国逐渐衰落。地处西部的________,实力逐渐强大,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二、商鞅变法(用5分钟时间阅读33页课文,勾画并填空) 1.背景: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目的:__________,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时间、人物:公元前______年,______任用______变法主持变法。 4.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画出即可) 经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政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军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阅读材料合作完成习题) 材料一乃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3)用材料一中一句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完成预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形成能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