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伤仲永中考试题

伤仲永中考试题

伤仲永中考试题
伤仲永中考试题

第二课时《伤仲永》中考试题

一、2013年《伤仲永》中考试题

(一)【福建省泉州市】二(一)阅读甲乙两文,完成5~9题。(16分)

(甲)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泯然众人矣。”

(乙)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5.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2分)

①余闻之也久②非复吴下阿蒙

6.下面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忽啼求之何陋之有 B.稍稍宾客其父窥镜,谓其妻曰

C.蒙辞以军中多务未尝稍降辞色D.结友而别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3分)

①不能称前时之闻称: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

③即更刮目相待更:

8.翻译。(5分)

⑴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3分)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分)

9.乙文的题目是编者加的。请根据文意,另选角度为乙文拟一个题目,并说明理由。(3分)(二)【福建省三明市】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15分)

【甲】金溪民方仲永……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泯然众人矣。”(节选自王安石《伤仲永》)【乙】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诵。从外兄①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②,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父见之,怒,督往田,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哦,遂毕身不忘。久之,返临川,与南英辈③以时文名天下。其为文,敏甚,一日可二三十首,先后所作至万首。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

(节选自《明史》)

【注释】①外兄:表兄。②句读:古人称文词之间该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相当于现在的标点。③南英辈:指艾南英等三人,与陈际泰被合称为“临川四才子”。④经生举业之富:读书人应试诗文的数量之多。

9.下面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借旁近/与之B.余闻之/也久

C.时取/旁舍儿书D.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

10.解释下面加点词语。(4分)

⑴时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⑵不能称前时之闻()

⑶取而疾走()⑷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

1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⑵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12.通读甲乙两文,回答下面问题。(5分)

⑴甲文中方仲永自幼天资聪颖,长大后却“”;乙文中陈际泰小时虽“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后来却能“”。(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

⑵方仲永与陈际泰最终不同的结果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简要回答。(3分)

(三)【广东省佛山市】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第6至第10题

金溪民方仲永,……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得为众人而已耶?

6.选出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聚、团结)B.稍稍宾客其父(客人)

C.泯然众人矣(常人)D.贤于材人远矣(胜过、超过)

7.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或以钱币乞之”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A.扶苏以数谏故B.属予作文以记之

C.皆以美于徐公D.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8.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A.父异焉,借旁近与之(父亲的做法是不同的,是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

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白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

C.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D.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就是该接受别人教育的时候,他没去啊)

9.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方仲永幼时天资过人,后来却因其父“不使学”反落为平庸无奇之辈。

B.作者先后三次和方仲永见面,发现他的文才下降很快,一次不如一次。

C.《伤仲永》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D.《伤仲永》中,作者认为天资一般的人如不接受教育结果将更加糟糕。

10.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A.《伤仲永》详写了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略写了他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B.“世隶耕”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为写他到我家来求见我作铺垫。

C.《伤仲永》结尾部分先分析一般人,再总结方仲永的悲剧,由一般到特殊。

D.《伤仲永》的语言平实、精当,叙述故事冷静客观,不带任何私人感情。

(四)【湖北省鄂州市】二(二)阅读下面两则古文,完成11—15题。(13分)

【甲】伤仲永(节选)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泯然众人矣。”

【乙】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逾恭,礼逾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1.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限划一处。(2分)

⑴余闻之也久⑵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⑴即书诗四句()⑵稍稍宾客其父()

⑶无从致书以观()⑷同舍生皆被绮绣()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或以钱币乞之或遇其叱咄

B.未尝识书具尝趋百里外

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D.还自扬州手自笔录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⑴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⑵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5.阅读这两则短文,你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请写出三点。(3分)

二、2004-2011年全国各省市中考文言文真题汇编

一、2004年宁德市

五、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19-22题。(17分)

伤仲永金溪民……"泯然众人矣。"

李贺作诗(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当时著名文人)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僮仆。奚,xī),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牵强符合)程课(固定的格式)者。及暮归,足成之……(母)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19.从这两则文言文中可以看出仲永与李贺的共同点是。<2分)

20.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童年时的相同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是4分)

21.将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稍稍宾客其父: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22.《李贺作诗》选段中与《伤仲永》选段中"指物作诗立就"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2分)

二、2005年乌鲁木齐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和诗歌,完成20~24题。(共15分,每题3分)

伤仲永王安石

2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真不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蒙乃始就学

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得为众人而已耶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2.填空。

本文借事说理。叙事部分按照顺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个阶段;说理部分点明了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 ",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23.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

三、2005山东济南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6、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2分)

余闻之也久。

7、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表现有哪些(用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

8、作者说:"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3分)

四、2005年临沂市(课改实验区)

[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得为众人而已耶?(节选自《伤仲永》)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⑥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稽]探究、考察。⑤[庶几]差不多。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⑦[邑]地方,⑧[丘]孔子。⑨[勉]勤勉,努力。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①卒之为众人卒:②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至:

③不幸而在穷僻之域域:④终无济于天下济:

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译文:

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译文:

8.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3分)

9.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4分)

甲文:

乙文:

五、2005年四川资阳市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泯……得为众人而已耶?

2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l)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25.这两篇文章写法上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1分)

26.将下边两句话译为现代汉语。(5分)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译文: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文:

27.简略说说读了这两则短文后你受到的启示。(2分)

六、2008年东营市

【甲】……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王安石《伤仲永》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邑人奇之()②非淡泊无以明志()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文:

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文:

12.两文关于学习所持观点的相通之处是什么?其根据(或理由)各是什么?(4分)共同观点相通之处:

根据(或理由):

13.两文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2分)

七、2009年湖北省襄樊市

伤仲永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得为众人而已耶?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文:

(2)贤于材人远矣

译文: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初极狭,才通人

B.未尝识书具默而识之

C.父异焉,借旁近与之渔人甚异之

D.忽啼求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14.将下面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2分)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文:

15.课文内容理解填空。(2分)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 ",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

人教版语文七下《伤仲永》同步练习含答案.doc

人教版语文七下《伤仲永》同步练习含答案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题型 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xx题xx题xx题总分 得分 一、填空题(共4题) 1.读准下列字音。 邑人()日扳仲永() 不能称前时之闻()环谒于邑人() 泯然众人矣()卒之为众人() 【答案】yìpānchènyèmǐnzú 难度:中等知识点:字音 2.解释加粗的字。 ①世隶耕()②未尝识书具() ③并自为其名()④指物作诗立就() ⑤稍稍宾客其父()⑥或以钱币乞之() ⑦环谒于邑人()⑧不能称前时之闻() ⑨泯然众人矣()⑩受之于天() ⑾贤于材人远矣()⑿得为众人而已耶() 【答案】①属于②曾经③题上④完成⑤渐渐⑥有的(人)⑦四处拜访⑧相当⑨完全⑩承受⑾胜过⑿能够难度:中等知识点:字义 3.辨别以下加粗字的含义。 评卷人得分

【答案】(1)①他的,指方仲永的。②代方仲永写的诗③这样④他⑤他的⑥他 (2)①代“书具”;②代“仲永”;③代“仲永写的诗”;④代“方仲永很有才这件事”;⑤结构助词“的”;⑥调节音节,无意义 (3)①引出对象,可译为“向”②在③表示比较④动词后缀 难度:中等知识点:字义 4.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代政治家、文学家。作者通过方仲永的故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宋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难度:中等知识点:作家作品二、语言表达(共1题) 1.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其中加粗词的意思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答案】(1)奇:对……感到惊奇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译: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以宾客之礼待他的父亲。 (2)利:认为……有利可图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难度:中等知识点:字义三、选择题(共1题) 1.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余闻之也/久 B.借旁近/与之 C.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D.父利其然/也 【答案】D 难度:中等知识点:朗读、节奏四、文言文阅读(共1题) 1.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题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指出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父导焉________②其诗以……为意________ ③稍稍宾客其父________④令作诗________ 2.选文中有一个通假字,________通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 3.用“/”划出下句的句中停顿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4.翻译句子

《伤仲永》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伤仲永》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课内阅读理解】 一、填空题。 1.《伤仲永》选自,是因惋惜方仲永而写的一篇短文。“伤”,这里有和的意思。文章阐明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道理:,才能不断进步;则必然才智枯竭,最终成为一个平庸的人。 2.从体裁来看,《伤仲永》属于。文章明显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提出作者的见解。 二、语段阅读。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②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用“/”为第二段断句。 2.解释下列粗体字。 ①世隶耕②自为其名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④泯然众人矣 ⑤不能称前时之闻⑥传一乡秀才观之 3.写出文中的一个通假字。通 4.翻译下面句子。 A.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B.父利其然也。 5.文中有三个字点出了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这三个字是: 6.文中哪一句话写出了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 7.课文中的哪些话介绍了方仲永才能发展的三个阶段? 8.对本文的写作特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夹叙夹议、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 B.寓事于理、先抑后扬、对比的手法 C.就事说理、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 9.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成才的关系。 B.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是天才成长的必要条件。 C.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家庭环境的好坏,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才的关键。 D.本文针砭了当时不重视人才培养的社会弊病。 E.本文强调了知识、才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天才只有勤奋努力,才能大有作为。

伤仲永、司马光勤学、与友人书比较阅读(原创)

《伤仲永》、《司马光勤学》和《与友人书》比较阅读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记忆 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①能讽诵②乃已 ..。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③,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司马光勤学》 【注】①俟sì:等待。②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背诵。③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①,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②,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③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④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⑤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注】①资:盘缠。②稽:探究、考察。③庶几:差不多。④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⑤丘:孔子。⑥勉:勤勉,努力。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2分/18分) ①尝.主编《资治通鉴》②俟能讽诵乃已.③及.长,遍览古籍 ④或.中夜不寝时⑤不日.进则日退⑥犹当博学审.问 ⑦虽.有子羔、原宪之贤⑧虽有子羔、原宪之贤.⑨不如丘之好.学也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虚词(2分/36分) ①之②乃③而 或以钱币乞之蒙乃始就学结友而别 为一时之名臣俟能讽诵乃已人不知而不愠 人之为学乃终身不忘也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 ④以⑤于⑥其 蒙辞以军中多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以求其是非之所在贤于材人远矣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 夫以孔子之圣终无济于天下以求其是非之所在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5 《伤仲永》同步练习(基础+能力)(试题+解析)

5 伤仲永同步练习(基础+能力)(试题+解析) 练基础 一、双基积累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世隶.耕 () (2)其文理 ..皆有可观者() (3)稍稍 ..宾客其父()(4)忽啼求.之() (5)泯然 ..众人矣()(6)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7)贤.于材人远矣() (8)彼其 ..受之天也() 答案:(1)属于(2)文采和道理(3)渐渐(4)索要(5)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6)承受(7)胜过、超过(8)他 2.下列各项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忽啼求之. B.邑人奇之. C.余闻之.也久 D.不能称前时之.闻 【解析】选D。D项“之”是助词,其他三项“之”均是代词。 3.翻译下列语句。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同县的人认为这件事很不寻常,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2)(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4.填空。 《伤仲永》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答案:王安石北宋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回答5~9题。 5.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只划一处) 余闻之也久 答案:余闻之也/久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父异.焉()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答案:(1)对……(感到)诧异(2)聚、团结 7.翻译下面句子。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现今那些本来就不聪明,本来就是普通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8.理解填空。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__________”,最终“泯然众人”的事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使学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9.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为仲永的父亲“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钱财(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而使方仲永失去了后天学习的有利时机。

《伤仲永》阅读习题及答案

一、一词多义(8分)自: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闻: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传闻、名声) 其: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代词,这)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 然: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二、填空(共66分,每空2分) 1、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从幼年天资过人到后来沦为平庸的故事,阐明了后天教育对于成长的重要性的道理。这种叙议结合,就事说理的好处是用真实生动的典型事例反映具有普遍性的道理,既令人信服,又给人以意味深长的思考。 2、本文安排材料,详略得当。课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略写他后来才能衰退,最终沦为平庸的情形。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是使文章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3、本文先扬后抑,跌宕多姿。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是:表明作者对方仲永的父亲“不使学”,不让人才“受之人”的错误做法的否定和批判态度,使前后形成强烈对比,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4、本文语言精当,言简意丰。例如写幼年方仲永的表现时,用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写其父行为时,用一“利”字揭示出他贪财短视的特点;用“环谒”一词形象地刻画出他贪图钱财,目光短浅的愚昧无知之态。 5、事实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角度来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三,从方仲永本人来看,“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6、方仲永五岁作诗能“指物作诗立就”,而且“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二十岁就“泯然众人矣”。 7、幼年时的方仲永有令人称奇的表现是:A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8、父亲“不使学”的原因的是: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 9、在议论部分中表明作者写《伤仲永》目的的句子是: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0、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由于:“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也”。作者认为在这两个因素中,后天教育因素对于一个人的成才更为重要。 11、“不能称前时之闻”中的“前时之闻”具体指: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12、“余闻之也久”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13、“得为众人而已耶?”从句式上看属于反问句,意思是恐怕连成为普通人都不可能。 14、本文第三段就事说理,从个别引向一般,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揭示了后天教育对人成才的重要性。因而这段文字的表达方式是:议论。 三、简答题。(共20分) 1、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伤”?(4分) 答: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 因方仲永这样一个天才,由于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而沦为平庸,所以感到哀伤、惋惜。 2、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分) 答: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3、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4分) 因为仲永幼时天资过人,与后来“泯然众人”形成了强烈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伤”的主题。同时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有力地说明了“泯然众人”的原因是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让读者领会到一个人的天资与后天成才的关系。 4、文中的“受之天”指的什么?“受之人”又指的什么?(4分) 答:“受之天”是指一个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所受的教育。 5、方仲永这一故事的结局是什么?读完本文,你悟出什么道理?(仲永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4分) 答:结局是“泯然众人矣”。 让我知道了一个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即使天资再好,如果不授受后天教育,也会成为无能之辈。 6、“泯然众人矣”一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流露出作者对方仲永这样一个天才最终论为平庸的哀伤、惋惜之情。 四、语言品析(共6分,每小题3分) 1、文中“忽啼求之”的“啼”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答:不能删去。因为“啼”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仲永索要书具时的儿童情态。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环”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伤仲永比较阅读

《伤仲永》比较阅读比较一:【甲】伤仲永【乙】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①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②能讽诵③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④,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①患:担心②俟sì:等待。③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④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 分)(1) 稍稍宾客其父 ________________ (2) 泯然众人矣________________ ....(3)尝主编《资治通鉴》________________ (4)及长,遍览古籍 ________________ ..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2.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3 分) 3.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4 分)甲文:乙文:比较三:[乙]孙权劝学 1. 解词 4.翻译下列句子。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3 分)23.方仲永从五岁起就能“指物作诗立就”,可到十二三岁时却(用自己的话作答),到了二十岁时居然(用自己的话作答)。作者运用的___________表现手法,有力地表现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3 分)24.试比较仲永与司马光两人的不同经历,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5 分) (1)父异焉.(3)卿今当涂掌事..2.翻译句子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4)及鲁肃过寻阳,.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练习题:15.孙权劝学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积累·感知】 一.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二.辨析古今异义 孤(古)_________(今)_________ 治(古)_________(今)_________ 博士(古)_________(今)_________ 但(古)_________(今)_________ 往事(古)_________(今)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成语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四.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 1.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2.本文和《伤仲永》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体验·探究】 五.课内语段阅读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加点字 ①谓:

②若: ③益: ④遂: 2.释句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4.用原文回答 ①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 ②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 5.用“‖”将文段分为两层,并概括层意。 6.文中最突出的描写方法是什么? 7.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 【实践·拓展】 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任末好学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克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静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负: ②题: ③易: ④终: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伤仲永》顾炎武《与友人书》比较阅读附答案

伤仲永》顾炎武《与友人书》比较阅读附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问题。(15 分) [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 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 ,犹当博学审③ 问,古人 与稽④ ,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⑥⑤ 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 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 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⑦ ,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 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 人可不勉⑨乎?[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稽]探究、考察。 ⑤[庶几]差不多。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⑦[邑]地方,⑧[丘]孔子。⑨[勉]勤勉,努力。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4 分) ① 卒之为众人卒:②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至: ③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域: ④终无济于天下济: 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9.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 3 分) 10.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4 分)甲文: 乙文: 参考答案: 7.①终于②达到③地方(答疆界”区域”也算对)④帮助 8.①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②人们做学问,如果不每天进步就会每天退步 9.甲文强调要想成才,除“受之天”外,更要“受之人”。乙文强调做学问要 有研讨的朋友,要认真钻研书中的道理,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 10.甲文:论述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乙文:论述了“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同步练习(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标准教材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同步练习(教案设计)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同步练习(教案设 计) 一、填空题。1.《伤仲永》选自,是因惋惜方仲永而写的一篇短文。“伤”,这里有和的意思。文章阐明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道理:,才能不断进步;则必然才智枯竭,最终成为一个平庸的人。2.从体裁来看,《伤仲永》属于。文章明显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提出作者的见解。二、语段阅读。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

邑人,不使学。②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1.用“/”为第二段断句。2.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①世隶耕②自为其名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④泯然众人矣⑤不能称前时之闻 ⑥传一乡秀才观之 3.写出文中的一个通假字。通 4.翻译下面句子。a.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b.父利其然也。 5.文中有三个字点出了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这三个字是: 6.文中哪一句话写出了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 7.课文中的哪些话介绍了方仲永才能发展的三个阶段? 8.对本文的写作特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夹叙夹议、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b.寓事于理、先抑后扬、对比的手法c.就事说理、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9.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成才的关系。b.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是天才成长的必要条件。c.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家庭环境的好坏,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才的关键。d.本文针砭了当时不重视人才培养的社会弊病。e.本文强调了知识、才能不是一成不变

(完整版)伤仲永与孙权劝学比较阅读

伤仲永与孙权劝学比较阅读 【2013年·福建省泉州市】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5~9题。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5.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①余闻之也久②非复吴下阿蒙 6.下面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忽啼求之何陋之有 B.稍稍宾客其父窥镜,谓其妻曰 C.蒙辞以军中多务未尝稍降辞色 D.结友而别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不能称前时之闻称: 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 ③即更刮目相待更: 8.翻译。 ⑴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9.乙文的题目是编者加的。请根据文意,另选角度为乙文拟一个题目,并说明理由。 【答案】 5.余闻之也/久非复/吴下阿蒙 7.相当,符合牵,拉重新 8.⑴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⑵我哪里想让你研究经典成为博士啊! 9.示例一:吕蒙读书乙文主要讲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勉下发愤读书、长进才略的故事。示例二:鲁肃识人乙文主要是从鲁肃的角度阐释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人的道理。

初一下学期语文同步练习答案

初一下学期语文同步练习答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邑人___ 扳___ 环谒___ 泯然___ 2.解释加点的词 ⑴.世隶耕( ) ⑵.未尝识书具( ) ⑶.借旁近与之( ) ⑷.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⑸.稍稍宾客其父( ) ⑹.余闻之也久( ) ⑺.从先人在家( ) ⑻.受之天也( ) ⑼.卒之为众人( ) ⑽.今夫不受之天( ) ⑾.泯然众人矣( ) ⑿.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 )⒀.称前世之闻( ) ⒁.父异焉( ) 3.解释下列多义词。 父利其然也( ) 贤于材人远也( ) A、然 B、于于舅家见之 ( ) 泯然众人矣( ) 环谒于邑人 ( ) 4.翻译下列句子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译:。 B.父利其然也。译:。 C.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译:。 D.邑人奇之译:。

E.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译:。 F: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 5.填空 《伤仲永》的作者是 _代的王安五。他字 _,号_ ,是杰出的_ 家、 _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6.下列朗读停顿不准确的是( ) A、借旁近/与之 B、金溪民/方仲永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7.课内语段阅读 金溪民方仲永, 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 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不使学。 ⑴.找出文段中的通假字,并注音释义。 ⑵.解释词语。 ①传一乡秀才观之 ______ ②指物作诗立就 ______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______ ④或以钱币乞之 ______ ⑶.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伤仲永与孙权劝学对比阅读

《伤仲永》和《孙权劝学》阅读理解 (一)阅读甲乙两文,完成5~9题。(16分) (甲)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5.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2分) ①余闻之也久②非复吴下阿蒙 6.下面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忽啼求之何陋之有 B.稍稍宾客其父窥镜,谓其妻曰 C.蒙辞以军中多务未尝稍降辞色 D.结友而别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3分) ①不能称前时之闻称: 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 ③即更刮目相待更: 8.翻译。(5分) ⑴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3分)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分) 9.乙文的题目是编者加的。请根据文意,另选角度为乙文拟一个题目,并说明理由。(3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第6至第10题 伤仲永 [宋]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6.选出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聚、团结)B.稍稍宾客其父(客人) C.泯然众人矣(常人)D.贤于材人远矣(胜过、超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同步练习(含答案)

4《孙权劝学》同步练习 一、积累运用 1. 请给下面的字注音。 ①卿()②涉()③邪()④孰()⑤遂()⑥岂() 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但当.涉猎当.之无愧 B.自以为大有所益.多多益.善 C.见往事 ..不堪回首 ..耳往事 D.卿.今者才略卿.今当涂掌事 3.下列句子中,没有人称代词的一组是() A.卿今当涂掌事B.孤常读书 C.蒙辞以军中多务D.自以为大有所益 4.下列对句中加点词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卿今当涂掌事(古代君对臣,长辈对晚辈的称谓)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代王侯的自称) C.非复吴下阿蒙(在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的味道)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古代对自家兄长的尊称) 5.《孙权劝学》选自________,该书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________通史,记载了从________到________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是________(朝代)著名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 6.鲁肃的话表现他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文末的“________________”(原文)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7.《孙权劝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________________;《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________________;《孙权劝学》的成果是:________________(以上均填原句)。 二、课内精读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伤仲永与孙权劝学的异同

伤仲永与孙权劝学的异同 两篇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幼年不学、竟无所成。但都是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伤仲永》是通过写仲永从小天资过人,但后来却因为“父利其然也”而不使学,最后变成“泯然众人矣”的事。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是与教育有必然关系的。而《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且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写法:《孙权劝学》是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伤忠永》则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试题比较《孙权劝学》与《伤仲永》 相同点 答:二者相同点都是有关学习的事情。不同点是:《孙权劝学》通过孙权的教导,吕蒙努力求学,最终成为饱学之士,令人刮目相看。而《伤仲永》写的是方仲永后天不努力学习,虽然聪明,最后却一事无成。两者对比,可看出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勉励我们要努力学习。 不同点 答:前者写吕蒙“当涂掌事”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后者写出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两文的内容都有与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此外两文的写法也不同:前者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后者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三、阅读《孙权劝学》,回答1~5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的加点字。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见往事耳 ③及鲁肃过寻阳④即更刮目相待 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有两个成语典故涉及到本文,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我的关联:、。 4.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请各用一两个短语来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孙权: 吕蒙: 鲁肃: 5.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内容,你知道是什么吗?结合我们已掌握的写作知识,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同步练习题及答案第15课《孙权劝学》【基础积累与运用】 1.阅读文言文要注音字的读音,请给下面的字注音。①卿()②涉()③邪()④孰()⑤遂()⑥岂() 2.依据课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①当涂掌事:②涉猎:③才略:④大兄: 3.朗读文章要注意句子的语气。读读下列句子,写出句子中加点虚词所表示的语气。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答: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答: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答: 4.下列句子中,没有人称代词的一组是() A.卿今当涂掌事B.孤常读书 C.蒙辞以军中多务 D.自以为大有所益 5.(1)《孙权劝学》选自《》,《》是(朝代)主持编纂的一部通史,记载了从到五代1362年间史事。(2)文中“治经”中的“经”指《》《诗》《》《》《春秋》等书。 6.古代文言文中的许多语句是成语的重要来源,请根据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在本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并用成语写一

段文字。(1)比喻人学识尚浅。()(2)另眼相看,用新眼光看人。()另写的一段文字:7.宋代诗人刘过曾写过一首题为《书院》的“劝学诗”: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这首诗运用了修辞格,表达的意思是:。而《孙权劝学》则以为主,言简意丰地表达了学习的重要性。【精段阅读】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卿今当涂掌事②但当涉猎 B.①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自以为大有所益 C.①见往事耳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对“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的正确翻译是: 3.在课文中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仿照下列语段中划线句子,再写两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文言文中有许多词语与现代汉语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或扩大,或缩小,或改变,或消失等。这类词在形体上与现

伤仲永》《木兰诗》对比阅读及答案

《伤仲永》比较阅读 比较一:【甲】伤仲永【乙】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 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①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②能讽诵③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④,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①患:担心②俟sì:等待。③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 ④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1) 稍稍宾客 ..其父________________ (2) 泯然 ..众人矣________________ (3)尝.主编《资治通鉴》________________ (4)及.长,遍览古籍________________ 22.翻译下列句子。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3分) 23.方仲永从五岁起就能“指物作诗立就”,可到十二三岁时却 (用自己的话作答),到了二十岁时居然(用自己的话作答)。作者运用的___________表现手法,有力地表现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3分)24.试比较仲永与司马光两人的不同经历,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5分) 比较二:[甲]《伤仲永》)[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⑥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稽]探究、考察。⑤[庶几]差不多。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⑦[邑]地方,⑧[丘]孔子。⑨[勉]勤勉,努力。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①卒之为众人卒:②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至: ③不幸而在穷僻之域域:④终无济于天下济: 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9.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3分) 10.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4分) 甲文: 乙文: 比较三:[乙]孙权劝学1. 解词 (1)父异.焉(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卿今当涂 ..掌事(4)及.鲁肃过寻阳, 2.翻译句子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甲乙两文写法上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 4.简述读了两则短文后你受到的启示。 比较四:[乙] 戴安道就范宣学,视范所为:范读书亦读书,范抄书亦抄书。惟独好画,范以为无用,不宜劳思于此。戴乃画《南都赋图》,范看毕咨嗟,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注释】①戴安道就范宣学:戴安道和范宣均为我国晋代人名。②咨嗟:赞叹。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贤于材人远矣。贤:②不宜老思于此老。思: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 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5.伤仲永 1.读准下列字音。 邑人()日扳仲永() 不能称前时之闻()环谒于邑人() 泯然众人矣()卒之为众人() 2.解释加粗的字。 ①世隶耕()②未尝识书具() ③并自为其名()④指物作诗立就() ⑤稍稍宾客其父()⑥或以钱币乞之() ⑦环谒于邑人()⑧不能称前时之闻() ⑨泯然众人矣()⑩受之于天() ⑾贤于材人远矣()⑿得为众人而已耶

() 3.辨别以下加粗字的含义。 4.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其中加粗词的意思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余闻之也/久 B.借旁近/与之 C.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D.父利其然/也 6.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代政治家、文学家。作者通过方仲永的故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题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指出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父导焉________②其诗以……为意________ ③稍稍宾客其父________④令作诗________ 2.选文中有一个通假字,________通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 3.用“/”划出下句的句中停顿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4.翻译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泯然众人矣。

[伤仲永]司马光比较阅读答案

[伤仲永]"司马光"比较阅读答案 (一)文言文比较阅读(15分)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 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 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 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① 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②能讽诵③乃已。自言:“用力多 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④,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①患:担心②俟sì:等待。③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 ④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1) 稍稍宾客其父 ________________ (2) 泯然众人矣________________ (3)尝主编《资治通鉴》________________ (4)及长,遍览古籍________________ 22.翻译下列句子。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3分) ____ 23.方仲永从五岁起就能“指物作诗立就”,可到十二三岁时却 (用自己的话作答),到了二十岁时居然(用自己的话作答)。作者运用的 ___________表现手法,有力地表现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3分) 24.试比较仲永与司马光两人的不同经历,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5分) ____ 参考答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