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是什么评课

我是什么评课

我是什么评课
我是什么评课

《我是什么》评课

《我是什么》是一篇科普短文,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并结合谜语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了水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呈现出的不同状态以及水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利弊。听了苏盈盈老师的课,我有以下收获:

一、整体感知——落“实”。

新课导入,苏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个魔术师,让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这个小魔术师是谁?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感知课文大意,自然地猜出是"水"。课文导入和对课文的初步感知虽朴实,但扎实有效。特别是对生字较多的第四自然段的朗读,通过同桌认字,反复朗读,切实读通了难读的段落。

二、融入角色,理解朗读——抓“变”。

科普性的文章难就难在既要让学生懂得科学道理,又要知道我们是在上语文课,我们的课堂学习不能脱离了语言文字的训练。而苏老师却非常巧妙地处理好了两者的关系。根据课文特点第一人称描写手法和抓住“水”是会变化的一个过程。苏老师富有童趣地引入“水娃娃”这个角色,让水娃娃邀请我们一起学习,让自己也变成雨娃娃落到田野里、果园里、沙漠里……学生角色的进入,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也一下子拉近了和文本的距离,缩短了和遥不可及的科学知识的距离,随着水娃娃的各种变化,也让学生在各种朗读过程中对水的变化由模糊变清晰,不露痕迹地了解了科学道理。

三、巧用简笔画,利用多媒体——化“难”。

对第一自然段中的“白衣服、黑衣服、红袍”的理解,苏老师适时地出示多媒体画面,使复杂深奥的自然常识变得浅显易懂,提高了教学质量,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知识。学生很直观地明白了云的变化过程。从而使学生知道它们分别指的是“白云”、“乌云”和“霞”。但同时老师也没有忘了语文性,教师引导学生读、想,给学生营造发挥自主性、能动性的环境和条件,进行了从语言到思维到图像再到语言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在检查字词的环节中,苏老师又巧妙地把“雨点、雹子、雪花”等词语设计成了水滴形卡片出示在黑板上,在学习第一自然的时候把各种云设计成水滴形出示在黑板上,板书地合理运用,再加上老师清晰、准确地对科学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明白了“雨点、雹子、雪花变成水汽后升到空中就便成了云”。化时不多,深奥的科学知识化难为易。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