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走出去的对外投资战略

中国走出去的对外投资战略

中国走出去的对外投资战略
中国走出去的对外投资战略

中国走出去的对外投资战略(下)

程大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经济系副教授

二O一三年十二月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格局

(二)对欧洲地区投资的格局

我们下面重点讲一下欧洲一些投资的特点。中国对欧洲27国的直接投资发展的是发展快的,但是总量特点也是比较少的。这个图我们是从欧洲的报告中截取出来的,我们来看大饼图中红色部分是亚洲对欧洲的投资,欧洲吸引的亚洲投资,在欧洲吸引的对外投资的总额中,亚洲是占3.8%,说明亚洲整体对欧洲的投资是非常微小的。那么来看看,这3.8%再扩大一下,看看旁边小的饼图。在这3.8%之中,中国对欧洲的投资却又仅仅占了0.1%。3.8的0.1,中国对欧洲的投资占欧洲吸引外资的总量,看见如此之小。

这个说明中国对欧洲的投资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虽然基数小,总量小。但是明显的一个趋势是从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对欧洲的投资增长速度是非常快的,这长图也是欧洲人自己做出来的,他分了绿地投资和跨国兼并的两种形式来看中国对欧洲的投资。大家可以看出从01年,特别是04年之后增长的幅度是相当快的。能够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从案件的数量上,绿地投资的数量大于并购项目,但是从金额上并购是远远大于绿地投资的。以2011年为一个点我们来看,并购的金额是85亿美元,对欧洲的绿地投资是12亿美元的一个特点。

那么从国家上来看,从这张图看出来,中国对欧洲前三位直接投资的国家还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比如说法国是第一位,然后是英国,然后是德国,也有一些新兴的冒尖的国家,比如说希腊。为什么对英国法的投资比较多呢?可能是这些国家的政策相对稳定,政策框架比较好,然后中国有一些传统的渠道这样的一些原因。

我们对法国进行的投资是有70笔,其中最大的一笔是收购了法国的天然气公司,对英国的公司是有95笔,对德国的投资是有146笔投资。英国现任的首相曾经在不久前来到了中国,大力的鼓动中国的企业去英国投资,称英国是世界上最开放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欢迎中国投资,不怕中国威胁论的国家。所以,欧洲的一些国家,以英国为首还是特别希望中国去投资的。

中国对欧洲投资的行业,我们能够从这张图上看出来,主要还是涉足的第一个是石化行业,产生是清洁能源,然后是汽车行业。其中最大的案件大家也能够看出来是

吉利收购沃尔沃,吉利收购沃尔沃,从投资类型上来看也是技术型的投资,也是吉利这样的一个企业为了获得沃尔沃的技术而进行的一个兼并活动。

从中国投资主体的所有权的特点来看是日益多样化,这张图看出既有中国的国有企业进行投资,包括中国的组建基金的活动,也有中国的这种民营企业大量的涉足。对欧洲的投资中,实际上60以上是私人企业活跃的,主要涉足的领域是服务业,还有一些新兴的行业。国有企业也有大量的投入,主要投资在资本密集型和能源的这样一些企业和产业上。

欧洲人如何评价我们对欧洲的投资,他们认为尤其是在经济危机期间,中国对欧洲的投资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对欧洲的重要性,是代表了欧洲的这样一个资本的需求,满足了欧洲的资本需求。从就业的角度它也是欢迎的,从01年到11年中国对欧洲的428笔的投资这种新建的投资上看,创造了15000个就业机会,使一些濒临破产的企业保留了就业的岗位,这个都是对欧洲就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从消费者的福利角度来讲,对外投资,像海尔的投资直接提供了满足于欧洲市场的,更个性化的,满足欧洲需求的产品,也提供了更低价位的产品,消费者的福利也是增长的。从股东的利益来看,中国的兼并挽回了一些它具有附带的一些企业的危机,保护了股东的权益,有利于企业的债务重组。

这些都是好的,欧洲肯定的。但是欧洲也有一些担心,这种担心来自于什么?比如说欧洲的担心来自于中国的对外投资,会不会产生一些总部效应,所谓的总部效应就是中国收购了欧洲的企业之后,把利润最大的一部分,把核心技术挪会中国本土,把一些负面的,有营销的部分留给欧洲当地,这是欧洲的一个担心。

另外的一个担心,从学术上他们用了一个词叫做向下的一致性,就是企业行为向下的一致性,这说明什么呢?中国的企业会不会在欧洲,把中国企业的一些不规范的投机取巧的一些没有诚信的一些行为带到欧洲去,使欧洲人学到了这种行为,从而选择了一个行为向下的一致性,这个再用一个词也可以说劣币驱除良币的行为。比如说你在欧洲投资,使欧洲的人看到了作假也可以赚钱,许多欧洲的公司是不是也选择这种向下的道德标准去运营自己欧洲的公司,从而带来行动上的向下一致性和诚信标准的沦丧。

另外的一个担心,最大的一个理由就是国家安全的担心。比如说中国投资于重要的部门,比如说港口、管道的建设会不会引起国防安全的担心。比如说中国是否会投资一些敏感技术,引起一些技术转移的问题,尤其是军事技术等等。欧洲人也相信美国人的说法,中国是间谍活动比较频繁的国家,中国的对外投资会不会引起一些政治和军事上的安全,也是最大的一个担心,也是常常是欧洲否认中国对外投资的一个借口。

(三)中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

我们刚才讲了欧洲的投资的情况,再看看中国对美国的投资也是一个特点,就是基数小,发展快。我们来看这张图是美国的学者做的一个分析,从美国吸引外资的地区布局上来看,美国60%多的对外直接投资来自于欧洲地区,亚洲地区对美国的投资只占16.4%,在这16.4%的对美投资中,中国只占了0.1%。我们看这张图,中国对美国的投资也是非常小的,占亚太地区对美国投资的0.1%,亚太地区对美国的投资有占美国整体吸引外资的16%左右,所以中国在美国的投资简直是不值得一提的一件事。最近,美国政府也是在鼓吹中国威胁论,我也跟华盛顿一些同仁协调说过,我说我们威胁你什么了,你们的企业大量的在中国市场,我们没有谈威胁,我们的企业在你们那其实雇佣的人数其实还不低于一个富士康,就是给苹果生产手机这样一个场子的总人数,中国在美国雇佣的总人数不低一个场子的数量。

我们来看中国在美国投资的行业也是主要是以水电为主,煤炭也有,有部分的电子行业,也有一些可再生能源等等其他的一些行业。中国对美国行业的投资布局还是比较分散的,数量小,行业分散是一个特点。从这个地区上美国是由50个州,现在有30几个州都有了中国的对外投资。其中最主要的州排名第一的是德克萨斯州,原因可能是中国的一个国有企业和德克萨斯有一个大型的管道的一个兼并项目,使交易额度比较大,使德州排到的第一位。

其次就是纽约州,在纽约州曾经发生过一个重大的案件,就是中国的联想笔记本兼并了IBM的案件。第三是弗吉尼亚州,然后是伊里诺易州等等。对像加州等等这种新的产业比较多的,新技术应用量比较高的州的投资总额还是不足的,这是州的分布的情况。整体上我说一下,我没有讲对非洲的投资等等,中国对非洲的投资有自己的模式和特点。我今天主要是概括的讲了一下,中国对发达国家的投资情况。从这样的一个情况下,我们也印证了一个特点,中国对外的涉足数量起步的基数比较小,但是增长快。

三、为什么研究“走出去”?

那么第二部分我们就研究,为什么我们现在迫切的需要走出去,世界已经发生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阶段。

(一)全球新的生产与贸易范式的确立

我们现在迫切需要研究的就是为什么我们要突破小规模的走出去的模式,要进行一个大规模的对外投资。第二部分我就解释为什么中国需要加快对外投资的步伐,大家来看这个图,这个图也还是刚才看过的图,叫做微笑曲线,它讲的是全球产业链的问题。这个微笑曲线它在上游部分它的主要生产环节叫做原发环节,然后叫做品牌环节,叫做设计环节。然后中间那个最低点叫做制造环节,再往下游走是物流环节,市场环节,还有是销售后的服务环节。这个价值链它现在是被跨国公司所驱动的,被上游企业驱动的,什么样企业是上游企业,它具有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它具

有研发能力,它崛起的研发的价值是最高的,然后他有品牌的能力。它是掌控着世界主要的品牌的,它有设计能力。这样的一些跨国公司它体现在全球的各个行业,比如说服装,比如说制鞋,再比如说汽车。这些品牌公司,拥有着全球的生产的布局和全球生产方向的产品方向的引导能力,这是这样的一个上游企业。它把它的生产布局,生产装配车间布局在发展中国家,最后它这些产品卖到世界,它又控制着市场的渠道,这是这样的一个生产布局。这个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它是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尤其是国际贸易的发展之后它形成的。这个价值链好像听起来是没什么新鲜的,但是它已经完全颠覆了一个国际贸易时代的一个理论假设和实践活动。

比如说在传统的国际贸易为主的这样一个时代,我在大学里教的是国际贸易,教的一些都是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怎么解释国际贸易发生,那都是解释。比如说这个国家它有生产葡萄酒的自然资源,然后它就生产葡萄酒了,这个国家有生产羊毛的这样的一个能力,它就生产羊毛了。两个国家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进行贸易,这个时候传统的国际贸易是以国家为主的,一个国家生产葡萄酒就生产葡萄酒,生产羊毛就生产羊毛,这个产品会只在一个国家制造。

20世纪末到现在为止的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它改变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产品它不再是一个国家制造,而是在这个价值链的多个国家上分工完成进行制造。传统的国际贸易,它已经从简单的一个最终产品的这样一个交换,变成了一个任务贸易,这个任务贸易的出现。我们来看这张图,这是一个汽车的生产的图,它的发动机有可能是生产在德国的,它的空调有可能生产在法国,它的屏幕,党风玻璃生产在印度尼西亚。电子系统生产在韩国,所以这样的一个汽车,它已经是全球制造了。那全球的制造,它是按照任务来分配的,产业链上,这个国家生产什么样任务,它是生产汽车的空调设备的任务,它是生产电子产品的任务,生产发动机的任务,生产生产党风玻璃的任务,这条价值链把全球的分工重新塑造,把环球的分工重新的布局起来。

这个是波音飞机,它这一个飞机上插着多少个国家的旗帜,你不能说它是美国的一个产品了。在波音飞机为例,波音公司本身负责的组装部分生产部分只占整个飞机的10%,其他的生产是由全世界的分布在各个州的40个合作伙伴来进行的,飞机的尾翼是由日本生产的,碳复合材料是意大利生产的,起落架是法国生产的。数以万计的细小的零部件是由墨西哥、韩国、南非等这样的新兴国家生产的。这样的一个波音飞机,它是以贸易为主呢?还是以投资为主制造出来的呢?显然,它是以投资驱动型为主制造出来的。

那我们再看这个Iphone手机,这个我们拿1995年的一个美国的手机为例。如果按照传统贸易的概念,这个手机是在中国最后组装完成的,那应该叫做made in china,是中国产品。那实际上如果大家看这个传统方法这一轴,黑色部分,这个大粗的曲线是说中国在对美国出口的苹果手机是在1900亿美金的这样的一个贸易额上。如果

全部是假如说按照传统的贸易方法,全部把1900个美金的苹果手机都是中国制造的,好像中国是一个贸易的出口国。好像是中国对美有存在一个巨大的贸易顺差。

但是实际上我们在看另一边细微的分析来看,这个整个的中国的贸易顺差实际上大部分是让步给日本了,日本生产某个零部件,我们苹果手机的某些零部件,比如说芯片是日本进口来的,日本实际上享有了一部分。然后韩国、德国和世界其他国家,把他们的零部件都出口给中国,中国再组装这个东西。那不能把贸易的顺差都记在中国头上,而是应该分别记在日本、韩国、德国等各个国家的头上。这个是不是提出了一个在贸易政策上,在贸易的衡量方法上都会发生一种变化。全球价值链驱动了全球分工和贸易体系的变化,也驱动了全球的政策变化的趋势。

大家都知道WTO的谈判,尤其是多哈谈判已经进行了12年,在刚刚十几天前,它完成了一个12年的突破,达成了一个小议题的这样的一个部长级小议题的协定,其中小议题的协定包括三个小议题,使这个多哈谈判有个突破性进展。这个小议题是什么议题呢?第一个是贸易便利化,第二个农业,第三个是最不发展国家的关心援助问题。其中贸易便利化这个议题,实际上是发达国家主张谈的。为什么要贸易便化?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为了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全世界各国投资有一个便利的政策的环境。比如说审批的便利,服务的便利等等。这个贸易便利化的一项需求是满足了多哈谈判中发达国家的利益诉求的。农业满足了既是发达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的一个诉求的话题。第三个议题是对最不发达国家的援助,是满足发展中国家诉求的一个议题。在满足各个国家诉求协调的基础上,达成了巴里岛的一个协定。为什么WTO的这个谈判,谈了12年还没有突破?为什么这个只能是在一个小议题上有一点点突破,下一步WTO谈判会往哪个方向上发展,这都是引起关注的。为什么发达国家不愿意在159个成员国WTO体系内去推动这个谈判。因为什么?因为发达国家的注意力已经不在贸易这上了,贸易对它来说已经是不足为提的一个东西了。

那发达国家真正的利益点是在什么?是在投资,这个利益点为什么在投资,是因为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已经改变了国际贸易的传统的形态,已经形成了一个产品在全球生产的这样一个新的价值链。这个价值链的驱动是投资驱动的,而不是贸易驱动的,这是最根本的。大家知道美国它不去推动WTO的谈判,它另起炉灶,比如说亚太的这样一个谈判。我们知道的是TPP谈判,TPP谈判最主要的也是在谈投资。

我前不久在美国进行访问的时候,美国的人说TPP谈判是一个贸易协定。但是在华盛顿,所有的搞贸易的人并不对这个协议感兴趣,是什么样的人对这个协议感兴趣?对这个谈判起推动作用,它用的是Business这个词,在驱动着贸易谈判的进行。我当时就想,为什么是Businiss,它是一个有实体的,谁在做Businiss?跨国公司在做Businiss,跨国公司在做Businiss,那么跨国公司对贸易协定谈判感兴趣,因为跨国公司在驱动着全球的产业链,塑造了全球新的生产体系之后,它再进行贸易。所以贸易已经成为次要的问题,而是投资成为现今生产模式发展的最主要的问题。

我们也谈到过中国上海的自贸区,上海的自贸区原始的始作俑者都说是李克强通知,但实际上有可能是像王岐山等等国务委员意见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真实的传说,就说王岐山在开政治局这个会的时候提出了要建自贸区一个开放的试验田的一个概念。那为什么要提出来,他也推荐过大家看很多本书,又是美国的电视剧,又是大制度这些书。王岐山在常委会上推荐的是看了美国的一个协定,它叫2012年的BIT modle text,这个是一个什么东西呢?2012年美国推出了一个对外投资双边谈判的模板。那就是说美国推出这个模板之后,因为当时王岐山主持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所以他可能对这个模板拿到手之后他自己曾经说读了四遍,大悟,悟到了之后,把这个东西想通了。想通了之后新一届政府上任的时候就推出了,说在中国必须得深化对外开放。那深化的点并不是在贸易的这种自由化的程度上,未来的点是在投资的自由化上,在占领全球的产业链上,在全球的产业链上进行布局的能力。

他推荐给常委看了这个东西,就是2012年美国对外投资协议的模板。我也看了,我听了这个消息之后也看了,尤其是这个自贸区实施以来,我也看了这个模板。看了之后,看了两遍没看懂,看不出来它有什么新意和谈判的陷井在里头,看不出来。我的一个方法我就找了一个发展中国家,比如说南非它对外投资谈判它的一个协议模板。

我们对比着看,就是说对比着看,发展中国家关心的是什么问题?发达国家和美国它已经关心到什么问题,一对比就看出门道来了,比如说美国他关心的是不再是贸易本身的问题,而是关心为跨国公司在金融服务、物流服务、离岸服务上进行全球布局,掌控全球价值链,掌控全球生产体系打开方便之门的布局。相反,像南非等发展中国家,可能关心的还都是基础性的问题。比如说到那搞一个国民待遇的问题等等,这些小的老问题。这个模板使中国的领导人也悟出来,在全球的生产范式贸易范式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贸易的开放程度必须进一步开放。全球以后真正的老大是在掌控全球的什么链的这样的人手里头。

这些人是什么?在西方表现为跨国公司,在中国应该塑造出中国的跨国公司来。那么中国我们刚才讲了,中国对外投资的特点是基数小,起步快,但是这个基数小是我们必须克服的。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中国对外没有形成真正的能够操控全球产业链的这样一个跨国公司,还没有出来。中国能不能有真正形成自己的操控全球某一个产业的产业链的这种跨国公司成为中国对外开放和成为全球驳议的下一步的重要任务。

那么我们来看,跨国公司它怎么和全球的贸易转型成为了一个重点,那我们来看过去的国际贸易我刚才说了,也是最终产品贸易为主。那么我看这张图,比如说母国,生产了一个产品。然后把它销售到F国就拉达了,这是最典型的传统的贸易形式。后来出现了水平的FDI,水平的直接投资。表现为母国在F国现场,意图是在寻找F 国的市场,绕过贸易壁垒,这是一个我们刚才讲了中国的早期的对外投资,以这种

形式为主。后来有出现了,平台型号的,比如说海尔也是这样的,他在意大利建场之后,以意大利为基地,把它的产品出售给临近的国家,这是平台型的,又发展了。现在这些都已经过时了,出现了一种垂直型的,以跨国公司驱动,全国价值链为主的投资。

在这个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中,它可能生产的产品它会有一个任务键的布局,比如说它可以是用自己的公司在自己的国家生产,那这个叫做内包型。然后它把一部分任务放在自己的国家,放在其他公司。比如说软件的部分的编写放在自己国家其他公司给它外包出去,那这叫外包型的任务的布局。

跨国公司也可以把它外包给给外的一些公司,在自己公司内生产,但是在国外布局,那这个就叫做跨国公司对外的直接投资,它可以用建新场的形式,也可以找合作伙伴的形式兼并的形成进行,这就是跨国公司的生产行为和对外直接投资就有关系了。那跨国公司也可以在国外进行外包给国外的公司。比如说美国的跨国公司,把一部分的研发和软件或者是电话中心给引读的班加罗尔这个城市进行,那这个是属于另一种形式。

整个的跨国公司围绕着利润最大化来布局自己的生产任务,形成了一个对全球的贸易形态和生产体系的一个重塑,那表现为这个对外投资中已经从传统的水平投资越来越向垂直投资占有产业链的关键的利润高点为主的这样一个投资形式的这种升级。

那我们说了,中国对外投资的升级,也要进入到这个阶段,而且是当务之急,必须得赶上这个步伐。那这个升级,对外投资的升级正好也和中国国内产业的升级这样一个中国国内改革的方向恰恰是吻合的。所以我们在讲新的对外投资的这种策略的时候,战略的布局的时候,一定要记住水平的直接投资的这样一个战略布局的重要性。

刚才讲了,王岐山曾经看过美国的2012年的BIP双边投资协定的模板,我也建议大家回去也找来看看。我们这个讲座不是讲对外谈判投资谈判的问题,但是这里头的学问也是很多的。美国通过它的双边的投资协定,通过区域的比如说TPP,跨太平洋的,或者是跨大西洋的TTIP这样区域的协议,都使贸易谈判,贸易政策的制定进行了一个21世纪的升级,这个升级表现为从贸易到投资的升级。

这个大家要知道,我在多说几句,国际贸易的谈判它的升级政策的升级是反映着现实的生产力生产的情况。比如说在二战的初期,就是美国在塑造世界贸易体系的初期这个阶段,美国国家的优势是生产汽车这样一个工业制成品,所以美国它推动的国际贸易谈判叫做关贸总协定的谈判。反映的是货物贸易,工业品贸易为主的这样的一个谈判的内容。

美国再发展发展,发展到了里根政府时期,90年代初这样一个时期的时候,美国的贸易政策的制订下,政府的官员突然意识到在美国的产业结构中,制造业已经不是美国的强项了。美国的GDP从85%以上甚至90%都来自于服务产业。那美国这个时候就推动了服务贸易的谈判,表现为乌拉圭回合,就是1995年结束的乌拉圭回合谈出了一个服务贸易总协定。从货物贸易总协定到服务贸易总协定经历了40几年的发展,也反映了人类的贸易,从货物贸易,物物交换的这样的贸易,到看不见的服务这样的交换发展。

我说的这个点,今天的21世纪的前十年又发生了一个重要的变化,服务贸易好像是过时了。那世界的贸易结构被全球价值链重塑了,它表现为某个产品直接的构建在价值链之中。这个价值链是跨国公司的投资来驱动,跨国公司的任务布局来驱动的,一个国家不再单独生产一种产品,而是一个产品是多国制造、社会制造。那这样的一个生产方式的变化,又是在服务贸易的发展之后出现了。那这个变化就使一些发达国家,一些拥有跨国公司的国家提出了政策变化的强烈的需求。

这个需求各个国家的反映不一样,美国欧洲它打成一致,它要推动投资的谈判。中国现在我说了,中国的国家领导人非常有远见,也说了我们拿出一块试验田,像上海自贸区这样的,开放一些为投资便利服务的,比如说立案金融的服务,外汇交易的服务等等。使中国企业走出去,比如说不再依赖于像五矿,我们刚才讲的走出去,是依赖与香港的上市公司,香港的平台走出去的。能不能依赖于上海这样一个平台走出去,打着中国的跨国公司。中国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进行从贸易投资到升级的转移。

很多重多的发展中国家,比如说非洲国家等等,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为什么?因为他们是排挤在全球价值链之外的。这个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刚才看微笑曲线,跨国公司在布局的时候,很幸运的,在第一次产业转移的布局之中,把中国作为了一个布局国。我们虽然挣的利润很低,但是毕竟我们承接了制造业这个环节的任务,我们得到了加入到全球体系,全球生产分工中的这样的一个机会。但是,再看看其他的一些小的发展中国家,它甚至没有加入到这个游戏之中的机会。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也说,中国的崛起实际上是给一些小的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一些挑战。为什么呢?因为重要切入到一个价值链的点上了。然后中国凭着中国的优势,它会长期的占据在这个点上,比如说服装这个点上,原先这个价值链没太形成的时候,发达国家自己也生产了一部分服装,现在它把服装加工转移到了中国,那可能瑞典可能是十几年就转移出来了。

中国会有多少年能够把这个位置腾出来,给一些更穷的发展中国家呢?可能占据的时间要更长,中国明的有一个地理的区分。比如说先占据到这个点上的是东部的沿海的发达地区,然后我们可以转移到中部地区,可以转移到西部地区。所以中国国内还有一个转移的这样的一个披露,能够再转移到更穷的国家的时间可能就会更长。

从全球的价值链布局上看,这些国家就失去了加入到全球游戏之中的这样的机会。那它有可能就是在游戏之外的话,它可能就会还是得不到发展的机会。所以这些国家它没有意识到,在它的意识水平里头,它还认为贸易就是贸易嘛,对不对?贸易就是卖我的铜矿,卖我的自然资源,卖我的咖啡,换一点纺织品。那实际上真正的大国,包括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新兴国家已经意识到了。真正掌控世界的是要在全球的生产体系,然后再带动贸易的发展。所以对外投资如此之重要,也是中国下一步重点应该布局的这样的一个环节,这就是我今天讲为什么中国要注重对外投资的发展。

(二)全球经济危机给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机遇期

机会也正好来,危机中的机会也正好来了。欧洲为例,这次欧洲的债务危机,使欧洲的企业大量的缩水,出现了经营的困难,给中国的企业购买欧洲企业一个良好的机会。这是一个现实的一个机会来了,在这样的危机之中,政府的监管它会放松。因为政府需要外来的投资区域救命,它会在审批上,在其他的一些要求上会放松,那么也给中国企业出去海外投资提供了一个制度性的机会。那从这个外汇这块,中国的外汇储备重组,那你不能等着外汇的变化,美元的这种变化来吃掉我们的外汇储备,而是应该主动积极的分散风险。一个重要的外汇风险化解的方法就是进行海外投资,把中国的占全球40%多的外汇储备这样的一个储量,把它花出去。

这个人民币升值,尤其是现在人民币还处在一个升值期,也是便于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所以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我这是第二部分内容讲为什么要出去,第一个是时代的背景,第二个是生产力发展的背景已经迫于眉睫的使中国对外投资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战略,一个迫于眉睫的需求。

四、“走出去”战略

第三部分我就讲怎么走出去,走出去的这些战略战术上的一些问题,一些操作性的问题。企业走出去,它第一步实际上碰到的并不是一个纯粹市场性的问题,比如说我这个企业要走出去,去美国收购一个公司,我可能碰到的第一步并不是市场性的问题,讨价还价的问题。第一步可能都是法律上的障碍,一些非市场上的问题。企业走出去,到真正并购了国外的企业,进行了实地投资。克服了这种法律障碍之后,可能更多的面临都是市场性的问题。比如说怎么才能运营,产品的设计,定价,市场的销售问题等等。这个是在投资真正发生之后可能面临更多的市场性的问题。

我在讲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更多的是从大的战略性的角度去剖解,而且是从怎么走出去是一个还没走出去的这个阶段,所以更多的涉及到的是非市场性的战略。大致来说走出去的战略,我把它分为市场战略和非市场战略。我今天要重点强调的是非市场战略,那就是帮助企业走出去的,怎么发生的这样一个战略。如果一个企业实体进行经营了,纳可能就是市场战略,这个企业家会拥有更多这样的能力去操

控市场的战略。但是非市场战略的这种重视程度并不够,所以我从这一点上进行一个补充的说明。

一个案例,什么是非市场战略?这个案例就是我自己亲身经历的,比如说2005年的时候,我在欧洲做高访的学者。是欧盟的国际贸易委员会的出钱让我在欧洲了解欧洲的运作体系。访问了欧洲的国会、政府机构,在布鲁塞尔的一些商会、大学。每天马不停蹄的跟各种各样的人见面,在见面之后一天,我记得在日程表上是要见全球快递协会的会长。很累了,因为不同的人还要说英语,晚上做梦都是英语。他打电话来就说见面,你是不应该晚上什么时候过来,我说对不起,我实在走不动了,我不过去了,就取消我们的见面吧。他说那不行,那我就见你吧,我说你非得要见我干嘛?我就是一个大学老师,根据没有用啊,对不对?他说你在酒店里等着,我去见你。过20分钟他来了,我们在酒店里喝鸡尾酒,我说为什么要见我,他就开玩笑,他说让你杀一个人。我就跟他开玩笑,我说杀人得有钱,他说有钱。只要做了,就有钱。我说杀谁?他是全球快递协会,2005年左右。全球快递的主要会员就是UPS,这种美国周欧洲的定级快递公司。我说杀谁?他说杀EMS,EMS就是中国邮政的快递公司,我说为什么杀他?他说是我们进入中国市场的最主要的障碍。然后我说怎么杀?他说怎么杀是你的问题,我说那你怎么知道我杀人?他说因为见过我在美国的一些论文,其中一个论文是帮这美国的跨国公司,中国叫友邦保险公司。它进入中国的时候,我们曾经有帮设计过进入的战略,都是见过这个论文,知道你会啥。所以这次你来欧洲,我知道了,我就赶紧跟组织者要求跟你见这个面。然后我说好吧,我说我帮你杀,他说你回国之后一个星期给我写一个杀人计划,我要是同意了这个杀人计划,我就把这个钱打给你,我们就实施。那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不是杀人计划。

就是说大的跨国公司公司,如果进入中国市场,它遇到竞争对手,比如说具有中国垄断性地位的EMS,那怎么搞掉这个对手?大的跨国公司想的第一个战略是非市场的法律战略,法律战略是什么呢?他就想通过改变中国的邮政立法剥夺EMS垄断性的,来自于行政垄断的垄断性优势。那我回去给它写的杀人计划,也不是杀人计划。那实际上是改变中国立法这种研究性的这种论文。

我记得在我鲁塞尔的时候,我们喝那杯鸡尾酒的时候我就问他,我说杀人的方法有很多,我说有慢死的,有快的,一剑封喉的,杀人不见血的,我说你要拿一种?他说他要一剑封喉的。那一剑封喉的意思就是说要从一招就能使整个的局势颠覆的这样一个方法。怎么才能一招就能够颠覆整个的局势,从而在法律上为外国的快递行业进入中国打开局面呢?一剑封喉的那一招还是有的,比如说回去我写的这个研究计划,就是从理论上论证,这个快递行业并不是属于邮政产业。怎么论证的?比如说那就写的很学术了,从行业的属性,行业的本质等等去论证,写了这么一个好像跟任何一个跨国公司毫不相连的这样一个学术论文。那这个学术论文主要的观点就是快递是属于物流行业,而不属于邮政服务。我把这个计划发给欧洲,欧洲马上把

钱打过来说按计划行事,这个paper是在1995年写完了,那他们拿着这个paper

去干嘛呢?去给了欧洲驻华的大使,拿着这个去游说。就说你看看,这个邮政不能管我们快递行业,那要要求快递公司不归中国邮政管,而是归商务部管,归其他的部委管。这是从管理范畴上发生的变化。那从立法上,那要改中国的邮政法,使快递服务剥离出来,这一剥离出来,从它的经营角度又带来了巨大的利润,什么样的利润呢?大家想,如果属于邮政服务,你能够服务的范围非常小。

比如说信函,再比如说邮包,那你能够UPS的业务范围就会非常小。那如果属于物流,什么都可以物流,对不对?大的集装箱等等都是它的业务范围之内,所以这一个基本概念,一个立法的基本概念的重新的一个定义,就改变了这个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竞争隔距,改变了它的经营隔距,改变了它的盈利隔距,所以这就叫做一剑封喉的法律战术。很多的跨国公司在他走出去的时候,他最应该想的这种大结构的战略应该是跟它政府的政策法律有关的。

为什么美国的企业在推动这个TPP谈判,为什么美国要出一个2012版的投资协定,这些都是跨国公司在推动的。他们在游说美国的政府,从政策上,从根本上被他们占领全球的生产链,作为一个政策的铺垫,就是跟UPS的出手方法是一样的。那么我们中国企业走出去,那要从非市场战略的角度,去重新的塑造自己,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起步点。我今天第三部分就从这个故事谈起,那么故事很多了,我再讲一个故事。

比如说2010年,缅甸政府突然宣布搁置中国承建的密松水电站的建设项目。密松水电站在缅甸的投资总共是36亿美金左右,06年开始建的这个项目当时已经完成了20亿美金的先期投资。如果搁置这个水电站项目,这20亿美金的投资就打水漂了。这个项目当时是06年缅甸的军政府提出的,当时如果涉及的发电总量项目建成之后,发电总量的90%是要回头输送给中国的。对中国出口保证中国南部地区的供电,对缅甸来说是一个利益的盈利点。剩下的10%水电发电是要供给缅甸的军方和缅甸当地的用电。估计每年缅甸的收入是5亿美元左右。

但是这个项目为什么突然停止呢?因为这个项目建立在缅甸的一个克钦邦,是一个反政府比较集中的一个地方。昂山素季曾经就是在它的政治生涯中利用这个项目来挑起反对这个项目的活动。然后当时一些国际组织也对这个项目进行了一些生态的评估,说这个项目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所以,当地的居民也反对这个项目,所以造成了这个项目在2010年投资20亿美金之后的一个搁置。那这样一个中国对外投资的一个搁置,它涉及到哪些方面?涉及到当地政府的政治环境,涉及到当地老百姓的问题,涉及到环保问题。这些所涉及的问题,都是对外投资企业所应该注意的所谓的非市场战略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应该,我今天着重强调的战略性的问题。

非市场战略它应该是可以分成几个方面,比如说涉及到跟政府打交道的这个问题,就涉及到企业的政治战略。刚才涉及到的跟当地居民打交道,环保的问题涉及到企业的社会责任战略。我刚才讲的UPS来雇佣我当杀手的这个案例,它是涉及到企业的法律战略。对外投资它涉及到的非市场策略,可以包括法律战略,政治战略,社会责任战略,公共关系战略等等多个方面。它看似与企业的经营无关,却是操盘对外投资大局最致命的战略环节。

(一)企业的政治战略

我们先讲讲政府的政治战略,企业的政治战略它一般意图是要运用和政府的关系,运用政府的权利来谋求企业自身利益的一个行为。西方是非常注重企业的政治战略的,它通过公司的个别活动,也可以通过一个行业的活动来塑造这个政治战略。比如说你去华盛顿,华盛顿有一条街K大街,那么在这条K大街上,有各种各样的西方的利益集团在那布局。像微软、像谷歌这样的大企业,它自己就有一个办公室,它主要的目的是要紧密的跟踪政府的政策制订的过程。甚至主动提出政策制定的议程来推促政府来实现。还有一些方案它是一些小企业,它们以行业为组织的形式占据在这个K大街上,通过行业的集体力量来推动政治战略的形成和出台还有实施。

常用的政治制度战略的方法就是有政治捐款、游说、政策倡导、广告公关等等,这些都是西方政治战略常用的武器。我再说一个,比如说倡导,倡导是什么?就是说你的跨国公司要知道你的利益需求的点在哪,要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提出来之后,要把这个东西变成一个政策的点。然后用这个政策点推动政府实施之这一政策,或者是推动国际的组织,通过谈判变成世界的一个游戏规则,来以达到使自己的跨国公司或者是本行业利益最大化的这样一个目的。倡导首先比如说提出一个就自己公司经营的现状,利益的诉求提出一个问题来,比如说我刚才讲的。在全球价值链的操控全球经济命脉的这样一个时代,跨国公司就提出来了,贸易不是重要的,投资是重要的。那么他们就开始倡导推动全球的投资协议的谈判,那这就是一个倡导。这个投资协议的谈判不能一下子实现,它就开始分步骤的实现,比如说第一步,先倡导贸易便利化这样一个协定的实现。这就是一个倡导。

我刚才说了,UPS这些快递公司,它进入中国,它也要通过我的论文倡导一个概念,这个快递是属于物流行业的,而不属于快递行业,不属于邮政服务行业的,这个就是一个政策倡导,它提出一个注意,提出一个政策点来推动它。那么这个能力,是影响到跨国公司最根本性的一个能力,我还很少见到中国的跨国公司有这样的能力去洞察问题点。然后提出自己的这样的一个政策需求,就是中国跨国公司,应该说跟美国的跨国公司公司相比,跟K大街的那些跨国公司相比,可能是差20年到30年的一个能力,这个差距非常之大。倡导之后,怎么去推动这个政策呢?它就开始要游说。游说在美国有执照的,你要拿到执照,你要律师一样,它可以进行游说。游说分为很多种,我就不详细说了。

比如说有院内游说,院内游说就表现为你直接跟国会议员的接触,让它推动国会议员,对你这个立法进行投票。有也院外游说,院外游说主要表现为比如说通过广告,通过媒体产生舆论的压力,对政策形成一定的呼声,这是院外的游说。那在美国,实际上游说最多的行业是最盈利的行业,盈利的行业它肯定拿出大部分的钱去布局政策,然后使政策为自己服务,然后创造更大的盈利。

比如说在美国游说费用付的最高的是医药行业,保险行业,金融行业,电力行业。之处的越多,说话它得到的政策性的好处越多。说明这些企业,它的政治策略的实施最完美。

(二)企业的法律战略

法律战略是中国企业也应该遇到的,应该最棘手的一个问题。比如说联想在收购IBM 的时候,通过了美国的诸多的法律的审核,包括商务部也都认为它是不会产生垄断性行为的这样一个隆冬审核也都过了。遇到的最后一个门槛当时是美国的中美经济与安全委员会不统一。这个中美经济安全委员会是在中国加入WTO之后成立的一个机构,专门是审核中国和美国之间的贸易、政治、经济、投资等问题的这样一个最高委员会。它不同意的理由是什么?就是国家安全威胁。这个委员会形成了否决权,后来联想又通过其他的一些运作的渠道,最后完成了批复。但是很多的中国企业进入美国市场,都遇到这种类似的一层一层的法律障碍。可能先是商业部门的,商务部下的一些法律常规的审批障碍,然后是政治上的,还有一个美国投资管理局这样一些审批障碍。如何把这些障碍克服掉,是你成功的能够完全对外投资的一个基础,所以在对外投资的时候,必须以法律障碍为先驱去研究它。

除了这个之外,对外投资的法律的战略,不光是在前期阶段,后期阶段也包括。比如你对外投资,你建了一个场,你拿到了对方的一些技术,如何运用专利的技术来保护自己,形成一个专利网,这也是法律战略的一部分,等等这些需要我们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走出去的企业要有法律支持,这个法律支持不光是国内的法律支持,还要包括东道国的法律支持。你去欧洲投资要知道当地的国家目标国的法律支持。你去法国投资要知道美国的法律,去欧洲要知道欧洲的法律。除了对方的目标国的东道国的法律支持之外,你还要知道国际法,比如说的区域的贸易协定给你带来哪些的便利,你也要知道全球的,比如说WTO的,或者是联合国和向下的一些投资协议的规定。所以当你准备走出去的时候,你要有雄厚的这样的一个法律的知识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你要能把知识变化为能力,变化成你的战略能力去归你开拓市场,就像UPS这样的。它能够甚至想到改变中国的邮政立法,以配合它进入中国市场。那中国有没有这样的企业,我先把你国家的法律给改变了,然后我再进去,好像还没有这样的能力的企业还是很少,凤毛麟角,我还没见到这样一个典型的案例。你们看到美国和欧洲的公司,这样运作的太多了,比如说的美国公司进入拉丁美洲的市场,进入电信市场的情况下,它前几年做的工作就是把拉美电信的法律法

规进行了彻底的改变,然后它扫清了道路之后开始进入拉美的市场。所以这个法律战略是时间重要的,需要企业雇佣专门的法律顾问,或者请中介组织进行运作。

(三)企业的社会责任战略

还有战略的一部分就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战略,我们最近也是找了一些企业进行了一个座谈,谈的题目就是中国社会走出去,尤其是“十三五”期间,下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走出去肯定是一个大的趋势。那么走出去的过程中,如何能够履行中国企业的责任,因为很多的企业,从大的方面讲,外交这个角度讲。西方国家也在说中国威胁论,尤其是中国在非洲的投资被标一个标签叫做新殖民主义。中国也在从各个环节上去努力转化这个中国的形象,中国的形象我们在讨论过程中也在说,是靠中国政府,靠几个孔子学院的建立来树中国的形象吗?实际上这可能是一种简单的强硬的说教式的这种布局是不足以建立中国形象的。其实孔子学院未必是一个特别成功的一个走出去这样一个宣传的窗口。很多的企业家,跟企业家座谈,包括吉利,包括很多的民营企业都意识到这个问题。树立国家形象真正的主题应该是走出去者本身,就是中国的企业。

怎么把中国的企业形象树立起来?可能最直接的一个概念叫做CSR,就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它包括的第一个责任就是人权方面的。

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我们能够看到的案例特别多,比如说中国在非洲投资铜矿,因为工资问题没给你加工资,引起当地老百姓的造反,绑架中国的企业,中国的工程师等等这样的现象也还是经常有发生的。比如说修水坝,破坏了当地的环境等等,这都属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

我的一个建议就是在履行社会责任的时候,在当地就按照当地的法律要求去执行。真正的实现企业对外投资的可持续性发展,而不是一个短期的一个行为。必须为当地人着想,就是破坏环境,践踏人权的这些事情,就要尽量的避免。

今天我们利用这样一个时间讲了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大致梳理一下改革开放之后几个阶段的对外走出去的情况,也介绍了对外走出去这样一个理论情况。比如说我们介绍了水平的对外投资和重新的对外投资。其中我在第二部分解读的时候,我重点强调了为什么要进行对外投资,那我讲了全球形态生产范式已经从简单的一国制造一个产品,这种最终产品的贸易走向了一个产品多国制造的这样一个全球价值链驱动全球生产体系和贸易体系的这样一个形态。在这样的一个范式下,中国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一个贸易大国,仅仅停留在中国制造的这样一个程度之内,而是应该走到什么程度?走到全球为中国制造,这才成了一个真正的老大。那么怎么全球为中国制造?那就是要在某些行业上,某一个产业链上去操控全球产业链。这个就需要中国有自己的跨国公司,有自己的品牌,有自己的全球市场的操纵能力和投资能力。所以我在第二部分也就强调了中国国内的产业转型升级之际也是中国对外走出

去的升级之时,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时机,实现双升级,就是国内的产业升级和对外投资这样一个升级。最后这一部分,我做了战略性的一个介绍,主要介绍了非市场战略,包括法律战略、政治战略、社会责任战略这样的一个战略的应用。希望中国的企业在走出去的时候能够在多方面的战略的扶持之下,真正的打开全球的市场。更主要的是希望中国企业有这样的战略能力,能够迅速的提高在全球范围内运筹帷幄的这样一个能力。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下一个十年,能够诞生出中国的跨国公司,能够诞生出在某一个行业或领域内操纵全球市场这样的真正的老大出来,这个时候中国才可以说我是强国了。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问题研究论文

前言 近年来,我国的非公经济取得了很大发展,民营企业越来越多,如何摆脱地域、资源、市场等多种因素制约,不断发展壮大,是当前民营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充足,不仅在总体上为资本输出提供了资金保障,也使对外直接投资成为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手段。同时,我国又面临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资本输出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压力。另外,国际上各种贸易壁垒层出不穷,为扩大对外贸易,企业必须走出国门,到境外投资设立贸易公司等各类企业,以规避壁垒。从民营企业自身发展需求上讲,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吸取先进技术,拓展国际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是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 一、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一)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经过三十几年的改革开放,民营企业在进出口方面己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国际贸易经验,在产品、品牌、设备、技术、人才和管理方面逐步与国际接轨,并开始拥有自己的竞争优势。为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实现跨国经营、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据全国工商联与商务部有关机构的联合调查,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生力军。按企业数计算,2010年对外直接投资的母体民营企业为2573家,占我国对外投资企业总数的64%. 但是,我们仍可以看到,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规模相对较小。以浙江省为例来说,该省民营企业的境外投资项目其平均投资规模不足30万美元。这样的投资规模大大低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国外子公司约600万美元的平均规模,也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子公司平均约260万美元的规模。 另外,就总体数量而言,中国企业在开展对外投资方面尽管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甚至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也很大。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也显示出了与西方发达国家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起步晚,但发展迅速 中国民营企业在1992年才开始对外投资,而且一直处于边缘化生存状态。直到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相关对外政策出台,以及中国加入WTO的大好时机下,才得以进一步的发展。但是从有关数据可以看出,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速度是相当迅速的。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在2011年3月份发布的《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揭示,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55.3亿美元,扣除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对境内投资主体的反向投资,投资净额(即流量)为55亿美元,较上年增长93%.截至2010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总额449亿美元,扣除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对境内投资主体的反向投资,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即存量)448亿美元。这说明就总体而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2010年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其流量与存量分别占到了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0.9%和0.55%.而按对外直接投资的

浅谈中国企业_走出去_

经 济 纵 横33 INTELLIGENCE ············ ············浅谈中国企业“走出去”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2班 文露彬 摘 要: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与潮流,而企业成功地走向世界必须 依靠政府和企业自身的共同努力。本文从分析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现状入手,阐述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中国企业“走出去”应采取的策略选择。 关键词:中国企业 走出去 必然性 策略 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必要性中国政府2000年提出了“走出去”发展战略,明确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改变了过去一味强调“引进来”的方针,是来自六方面的要求。 1、中国经济发展的要求 中国经济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内市场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迫切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学习和交流,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更大的动力。 2、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与趋势,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开展竞争。中国企业要想在这种严峻的环境下获得生存,就必须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参与竞争,争取市场份额。同时,也需要开发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 3、中国加入WTO 的要求 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根据WTO 的相关要求,我国必须开放国内市场,实现市场国际化,这将直面跨国公司的竞争。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必须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让中国企业更广泛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4、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国内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供过于求,需要企业“走出去”。这既利用了他国的自然、人力资源等缓解紧张局面,又通过开发国际市场提升我国产业结构,按其他国家的需求和规则进行生产和提供服务,更多地抢占市场份额,真正渗透进国际市场。 5、突破贸易壁垒和贸易保护主义的需要 随着国际经济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衰退,经济摩擦大幅增加,全球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中国作为制造业出口大国,面临的贸易壁垒和制裁尤为 突出,因此,“走出去”成为了中国企业的不二选择。这样,既促进了企业自身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又可以有效缓解我国与他国的贸易摩擦。 6、输出及获得先进技术和获取国外市场信息的需要 对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我国企业可通过输出相对先进的技术占领市场,带来较丰厚的利润;对经济发达的地区,则通过对外投资获得国外市场更为先进的科学技术,获得国际性竞争力。这样,企业将更为方便地获得国外市场的信息,及时制定经营方针,促进企业发展。 二、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策略要实现中国企业成功“走出去”,就必须有政府的良好支持和企业不断提升的自身实力。 1、政府方面 (1)制定“走出去”总体战略规划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竞争关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它的战略应上升到国家的战略高度,政府要明确“走出去”的目标及重点,提供各种政策支持,主要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其一,对企业进行税收减免,大力支持其国际化进程;其二,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给予企业较为宽松的信贷政策,让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有资本大展拳脚;其三,建立对外投资的保险制度,为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提供保障。 (2)建立并完善相关制度及政策有了法律的控制,中国企业“走出去”能获得合法保护并受法律制约规范自身行为,同时,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能很好的刺激中国企业推进“走出去”的步伐。政府应加强对企业税收的监管,防止偷税漏税;应加强企业投资信息的管制,对国家宏观投资情况进行监管;应监督中国企业的投资行为,防止不正当竞争,维护中国企业和国家的形象。 (3)优化国际投资环境并提供信 息支持 中国政府应该加强同其他国家的沟通和交流,通过双边或多边谈判等方式协调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关机,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创造良好的政治氛围。另外,政府可以出资建立相关信息库或咨询机构,从政府的高度为中国企业提供切实有效的对外投资信息,减少投资风险。 2、企业方面 (1)制定企业国际化计划,实行多元化发展模式 要有详细的发展计划,企业才能长期稳步发展。在进入国际市场时,企业应根据自身和目标市场的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发展模式。企业可以考虑多元化发展,不局限于一种模式。 (2)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造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 这是国际竞争的关键所在,有了核心竞争力,才能保证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抵御竞争对手的进攻,拥有忠实的企业客户。中国企业只有树立起了自主的国际化品牌,才能站在高端市场与竞争对手展开博弈。 (3)培养和吸引优秀的国际化人才 综合性国际化人才是企业“走出去”的根基,是企业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企业应该注重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吸引。一方面,企业可以建立人才库,充分发掘企业内部的国际化人才;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吸引国际化人才的加盟。 综上所述,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就必须全面推进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进程,这是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国际市场充满了机遇与挑战,中国作为新兴的市场经济体,必须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中国政府和企业需要齐心协力,共同推动中国企业乃至中国经济的国际化进程。

简述中国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战略的内容

简述中国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战略的内容 走出去就是把我国的产品,科技等投放国际市场,引进来就是把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核心技术和科研人员等通过一定的政策吸引到我国。 十六大报告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鼓励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 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性 1."走出去"是发展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必由之路 2."走出去"是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条件 3."走出去"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条件 4."走出去"是我国企业发展壮大后国际扩张的必然选择 “走出去”则是以中国的公司为主导,服务于中国公司战略的一种跨国整合模式,我们从中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当前,无论从开拓市场空间,优化产业结构,获取经济资源,争取技术来源,还是突破贸易保护壁垒,培育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走出去”都是一种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重要标志。 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第一,在更加市场化、更加开放、更加相互依存的世界,国家必须考虑,通过具有宏观影响力和国家长远发展战略意义的对外投资,提高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在国际资源分配中争取一个更加有利的形势并改善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关系。 第二,在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对外贸易依存度超过70%的情况下,国家必须考虑通过提高引进外资质量和扩大对外投资两个轮子,主动地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在保持制造业优势的同时,向产业链高增值环节迈进,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中扮演的角色。 第三,无论从中国为全球制造产品,还是自身工业化、现代化的需要,都必须考虑如何通过对外投资主动地从全球获取资金、技术、市场、战略资源。 第四,在外资企业大举进入中国、分享中国市场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必须考虑新的发展空间。在外资企业走进来的同时,中国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各自发挥优势,“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将是一种必然的现实。 第五,在跨国公司利用自己实力,重组中国优势的同时,中国有实力的企业也应利用跨国公司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以自己的比较优势重组他国产业和企业,主动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以获得市场份额和技术开发能力。在这过程中,壮大自己,培育与经济大国相匹配的跨国公司。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是实现对外开放全面协调发展的必要途径。作为对外开放工作的两个方面,“引进来”是利用外资促进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走出去”则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开展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从资本流向上看,“引进来”与“走出去”恰好相反;但是从相

中国走出去的对外投资战略(上)试卷答案说课讲解

中国走出去的对外投资战略(上)试卷答案

中国走出去的对外投资战略(上)试卷88分答案 [考试时限]:60分钟 [及格分数]:60分 [考试说明]: 1、纵向并购是以扩大规模,降低边际成本为核心的行业内并购。 正确 错误 2、绿地投资是指跨国公司通过在东道国新建厂房、设备的方式建立企业,实现对东道国的投资。 正确 错误 3、按人均计算,截止2009年,中国人均海外投资额不到全世界人均海外投资额的5%。 正确 错误 4、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体系在1980年建立,之后持续改进。早期的监管严格、限制多,近期的变得更加自由化。 正确 错误 5、根据本讲,对外投资的目的在于对该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有效的发言权。 正确 错误 6、根据本讲,铝是我国最为紧缺的大宗有色金属商品之一,对外依存度长期保持在65%左右。 正确 错误 7、根据本讲,中国从七十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到现在已经成为世界贸易第一大国。 正确 错误 8、根据本讲,中国现在目前对外投资的额度仅仅相当于丹麦的水平,略微低于我们中国台湾省的水平。 正确 错误 9、根据本讲,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企业发展的重点是从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转变成为真正的企业主体。 正确 错误 10、本讲认为,中国对外投资在起步晚基数小的情况下,对外的政策应该是逐渐考虑到从一个贸易地国开始转向对外投资的阶段。 正确

错误 11、中国最大制药企业三九集团的海外投资基本上属于市场获取型的模式。 正确 错误 12、跨国并购是()的一种方式。 区域直接投资 区域间接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间接投资 13、按照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的定义,收购境内企业()以上的股权,就使境内企业的资产和经营的控制权转移到外国企业。 10% 20% 30% 40% 14、(),中国第一次进入全球十大投资者之列。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15、从2004-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年增长率为()。 50% 70% 100% 130% 16、(),国家提出了“走出去”的战略,对外投资批准简单化、地方化。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17、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18、根据本讲,中国在投资的区域上布局最多的()。 非洲 欧洲 亚洲

浅谈中国对外投资的现状以及应对措施

浅谈中国对外投资的现状以及应对措施 摘要: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中,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无论从总量上还是从范围上,都呈现出越来越强劲的增长势头,发展都外经济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后,我国许多企业纷纷走出国门,踏上国际化的道路,但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却面临着各种阻力,了解决企业对外投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通过陈述我国对外投资所表现出的现状,分析了我国对外投资所存在的问题,揭示对外投资面临的障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 关键词:对外投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应对措施 一、中国对外投资基本现状 中国对外投资起步晚,到改革开放初期,才对外直接投资,相比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滞后了一个多世纪。但经过这30多年改革开放的探索和发展,已逐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尽管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速度较快,总体来看的话仍然存在这一系列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速度很快,但从总体来看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1、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规模明显偏小。因此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 2、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规模偏小。 3、投资项目的技术含量不高。 4、企业对外投资地区结构不尽合理。从整个海外投资布局来看,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仍明显偏少,从而影响了中国对外投资市场的进一步拓展。 5、企业对外投资的效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6、对外投资缺乏有效的国家宏观指导 第三,调整地区结构,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你总是很轻易地抛弃一些东西。好在,这个世界上总是还有人,在一直寻找它们。度、巴基斯坦、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其实这战国帛书有20多卷,每卷各不相同,我爷爷当时拓下来的那一篇只是其中很短的一部分,但是又极其重要,现在也就是我有几份拓本当压箱底的宝贝,世面上有钱也买不到. 自由贸易协议的签订,更可成为中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伙伴和对象。综合贸易投资自由化目标和区域经济合作的推行,中国对东盟的投资可以以湄公河次区域为考虑的重点。交通的便利减少了运输成本,传说中四种女生找不到对象,一是不爱化妆的,二是比较宅的,三是性格像男生的,四是腐的,你中了几枪。次区域各国共同努力,建立次区域贸易和投资信息服务机制,实现信息共享,为贸易商和投资者提供服务,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最终形成。

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障碍及对策

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障碍及对策 在90年代,中国经历了历史变革的时期。外商投入中国的巨大资金和大量技术有如输血;于是,继60和70年代意大利、东亚四小龙相继成为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发展的“福地”之后,中国成了新的“成本洼地”和“世界工厂”。中国政府对外商的低税收优惠政策、近于零成本的污染宽容政策以及“血汗工资制”,使得中国在外资眼中成了一个巨大的“掘金场”。 在使用外来资本发展本国经济多年之后,中国的经济实体已经经历了巨大的蜕变。进出口总额实现了成倍的增长。如今的中国,坐拥近两万亿的外汇,充当着美国的债主,在金融危机扫荡了全球之际,也在重新计划着它走出国门的投资计划。然而,这场雄心壮志的旅程究竟面临怎样的困难呢?对于这些障碍,又将怎样扫除,值得探讨。 60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飞速发展。其中,进出口总额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1950年占世界进出口总额的0.9%,2008年已达到8%以上。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外汇储备第一大国。如今的中国,走过了在产业链低端积累财富的岁月。在我们的劳动力优势被我们使用殆尽,面临着西方贸易伙伴的频频反倾销,贸易保护。也许,在贸易转型的时期,我们“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也要转变一下我们的思维方式。 从世界的加工厂到品牌发源地也许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过程。可是在任何一个极端困难的时期,都会孕育着微弱但是清晰的机遇。对中国来说,也许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机会了。在世界的智囊库普遍停止转动时,中国有了“走出去”的最好机会。去海外并购,或者直接投资设厂。无论是什么样的方式,无疑都是面向机遇去的。可是海外市场陌生的环境,以及政治因素的影响都让这场掘金之旅变得障碍重重。 近5年我国对海外直接投资增速达40%以上,2008年全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总额

中国对外投资现状、作用及发展趋势

中国对外投资现状、作用及发展趋势 中国对外投资的现状、作用及发展趋势 一、中国对外投资的现状及特点 (一)我国对外投资现状。根据商务部数据,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6128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投资金额首次突破千亿美元,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028.9亿美元,同比增长14.1%。截至底,我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6463亿美元。数据显示,,我国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增长较快。尤其对美国投资,增长了23.9%,对欧盟的投资增长了1.7倍,大大高于中国对外投资的总体增速。此外,中国对服务业的投资上升明显,服务业增长最快,增速为27.1%,占全部对外投资的比重达64.6%。而对采矿等资源投资同比下降了4.1%,在全部投入中仅占18.8%。下一步中国将重点结合一带一路战略,进一步加大对外投资力度,鼓励优势产业和富余产能向沿线国家转移。 有专家预测,未来十年内中国境外直接投资预计将达1.25万亿美元,中国似乎正在往全球投资者的角色迅速转变。境外投资帮助更多来自各行业的中国公司进入新市场和获得更具竞争力所需的经验、技术、品牌和人力资本。而中国公司的投资也从选择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转向具备先进技术、知名品牌、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全球分销网络的发达国家。 (二)我国对外投资特点。一是我国即将成为净资本输出国。据商务部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我国共实现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1160亿美元,同比增长15.5%,其中金融类131.1亿美元,同比增长27.5%,非金融类1028.9亿美元,同比增长14.1%。而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1197.1亿美元,同比增长0.8%。全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与同期我国吸引外资规模仅差37.1亿美元,这也是我国双向投资按现有统计口径首次接近平衡。按照目前发展的趋势,中国对外投资增速

中国企业走出去案例分析与策略探讨

现代服务业学院 课程论文 题目中国企业“走出去”案例分析与策略讨论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132班 姓名李家炜 指导教师吴卫芬 完成时间:2015年6月

中国企业“走出去”案例分析与策略探讨 目录 一、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总体态势 (1) 二、成功案例分析:吉利收购沃尔沃 (2) (一)收购背景 (3) (二)吉利收购沃尔沃大事记 (4) (三)成功收购的主要原因 (5) 三、失败案例分析:光明收购优诺 (7) (一)收购背景 (7) (二)光明收购优诺大事记 (9) (三)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 (10) (四)光明从中吸取的教训 (11) 四、持续挑战与应对策略 (12) (一)持续挑战 (12) (二)应对策略 (13)

一、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总体态势 在进入21世纪的最初几年,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相对稳定,规模也不大,2002年我国企业海外并购额仅为2亿美元,2003年达到8.34亿美元。但是自2004年起,海外收购呈现出迅猛增长的势头。2004年我国企业海外并购额达70亿美元,仅联想收购IBM PC业务一项交易的金额即达17.5亿美元。2004-2010年间,我国企业境外并购交易额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4.9%,单项并购交易的金额也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甚至出现了单笔金额达上百亿美元的并购(参见表1)。同时,并购的目的也正逐步从初期的拓展海外市场、获取资源逐步转向了获取技术、收购品牌、整合国内外资源和推动国内产业升级。此外,在进行大额并购时中国企业还表现出比较喜欢收购多数股权的特点。2000年至2010年,境外并购交易额在五亿美金以上的,收购多数股权的交易占到63%;而在境内的大额并购交易中,收购多数股权的交易仅占到36%。 表1 中国十大海外并购交易(2003-2010 )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发展分析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发展分析 摘要:20世纪80年代FDI(外国直接投资)在全球迅猛发展并成为促进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主要动力之一。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化,FDI大量涌入我国,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吸收FDI最多的国家之一,同时我国企业也积极走出去,对外进行直接投资扩大我国的产品市场。为此,本文通过研究我国目前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将有助于我国采取更加合理的对策有效引导对外投资,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摘要:对外直接投资;FDI;全球化;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迅速地加入了全球贸易的大环境下,成为国际经济贸易领域极具活跃的国家。自我国加入WTO后,我国企业也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会积极“走出去”,打破单方被投资的局面,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因此,通过分析我国目前企业对外投资的现状以及发展困境,有利于我国合理的对策有效引导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利用我国企业特殊性进行分析和研究,更好地推动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快速发展。 二、目前中国FDI现状描述 2013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5090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901.7亿美元,同比增长16.8%。截至2013年底,我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257亿美元。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继续高速增长,创下1231.2亿美元的历史最高值,同比增长14.2%。自2003年以来我国对外投资实现了连续12年的增长,2014年流量是2002年的45.6倍,年均增长速度高达37.5%。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中国吸引外资仅差53.8亿美元,双向投资首次接近平衡。 1.高速发展,但差距依旧明显。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近几年发展迅猛,2014年创下对外直 接投资的历史最高值1231.2亿美元。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中国吸引外资仅差53.8亿美元,双向投资首次接近平衡。但是与国际直接投资总额相比较显示出了极大差距。 2.对外投资行业分布广泛,但是投资领域高度集中。这也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一大共性。 对外投资行业大多分布在服务也、资源业和制造业。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涵盖了国民经济的18个行业大类,按三次产业划分,投资流量占比分别为1.3%、25.3%和 73.4%;2014年底三次产业存量占比分别为1%、24%和75%。投资存量规模超过1000 亿美元的行业有4个,依次分别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上述4个行业累计投资存量达6867.5亿美元,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 77.8%。 3.投资地域高度集中。我国对外投资遍布全球近八成的国家和地区,投资地域高度集中。 截至2014年底,中国1.85万家境内投资者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近3万家,分布在全球186个国家(地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地域分布高度集中,2014年底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前20位的国家地区存量占总量的近90%,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流量为136.6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11.1%。显示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地域的高度集中度。 4.对外投资存量增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对外投资的存量规模也不断扩大, 首次步入全球前10行列。2014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8826.4亿美元,较上年末增加2221.6亿美元,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存量的份额由2002年的0.4%提升至 3.4%,在全球分国家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排名中较上年前进3位,位居第8,首次 步入全球前10行列。

中国企业走出去方式以及成功例子

中国企业走出去方式以及成功例子 1, 怎么样的中国企业才可以成功走出去?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始于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之后,开始规模不大,2002年和2003年还不到30亿美元。“入世”五年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急剧扩大。最近四年来,中国企业每年对外投资都在600亿美元左右。“入世”十年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累计达到3124亿美元。中国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全球成长最快的跨国公司群体。我们为中国跨国公司迅速成长叫好,同时,也深感其走向世界的道路之艰难。 四大挑战 “冷战”后全球市场逐渐形成,传统的跨国公司已经或正在转型为全球公司。它们适应经济全球化潮流,调整了全球战略,完善了全球管理和治理结构,强化了全球责任理念,从而大大提高了全球运营和竞争能力。相比之下,中国跨国公司刚刚走出国门,面临的是全球化时代新的竞争环境、新的竞争规则。中国跨国公司不得不从跨国经营一步迈向全球经营。 中国的跨国公司往往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1)缺乏适应全球化发展的投资战略 《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进入世界最大的100家非金融类跨国公司排名的跨国指数平均值约为60%;进入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排名的100家公司的跨国指数平均值高达52.1%。中国九家跨国公司入榜,它们的跨国指数平均值是24.5%。中石油的跨国指数还不到3%。这种情况说明,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产、全球市场份额占有和全球人才使用等方面,中国公司与先进的全球公司差距巨大。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清晰、长远的全球经营战略和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 (2)缺乏适应全球化经营的管治结构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公司的跨国公司股权结构出现了变化,海外股东逐渐增加,国际持股比例不断攀升。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很多跨国公司都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的董事会;在管理结构方面,不少全球公司已经从过去的中心辐射式管理调整到全球网络式管理。这种管理结构在集权与分权间取得了有效的平衡和协调,能及时应对变化中的市场。 中国的跨国公司基本上还是以母国为中心辐射若干国家子公司的中心辐射式管理,很难适应高度复杂、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 (3)缺乏适应全球化发展的责任理念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公司强化负责任的商业行为,其承担的责任从过去的股东价值最大化,提升到包括股东、社会和环境责任在内的公司责任体系。这意味着,企业不仅为公司股东负

中国企业“走出去”优劣势分析及战略选择

中国企业“走出去”优劣势分析及战略选择 ——理事、北京仁达方略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李亚丽 摘要: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要坚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按照国际商业规则到境外投资,扩大互利合作和共同开发。这将是我们长期实行的重要战略。中国企业应在“走出去”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发挥优势,制定逐步占领国际市场的多种策略,实施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相互交织的战略。 关键词: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 开放经济的条件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集团化和政治多极化格局的形成,中国要想谋求更大的发展,必须要以更加积 极的姿态“走出去”。 一、“走出去”战略的理论依据及内涵 1、“走出去”战略思想的提出并不是偶然的,它有深厚的思想理论渊源,马克思的世界市场理论就是这一战略思想的理论基石。 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在这里,马克思对世界市场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并指出,这一世界市场并不仅表现在经济领域,而且表现在文化的、伦理道德的和政治的领域,其发展的结果是相互依赖的加强,民族的局限性和区域的封闭性被最终打破,世界从而走向一体。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自给自足、闭关自守的情况下高速发展其经济,都必须参与到世界市场中去。况且,社会主义本身要求在世界市场基础上实行普遍的交往和全面的开放发展。“走出去”战略正是积极参与世界市场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世界市场发展的一种必然势。马克思的世界市场理论是“走出去”战略的理论基石和思想渊源。

2、“走出去”战略的内涵 “走出去”战略又称为国际化经营战略、海外经营战略、跨国经营战略或全球经营战略。 从微观层面讲,“走出去”战略是国际化经营战略,实施主体是各类企业。从宏观层面讲,“走出去”不仅是企业战略,更是国家战略,中国通过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更大程度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竞争。 实施“走出去”战略就是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进行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主动参与各种形式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拓展国际市场,培育跨国公司,增强国际竞争力,为经济发展开辟新的空间,并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二、我国企业“走出去”的优势 1、区位优势 一是资源区位,部分资源的区域专有性和区位指定性,形成比较明显的发展优势;二是产业区位,中国的企业总体上是以资源为依托发展起来的,资源的比较优势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而对特殊资源的开发则形成企业的特殊优势);三是市场区位,中国市场既有与世界市场的同一性,也有其区域市场的独特性,创造了需求的多样性,构成市场的区位优势。 2、政策支持优势 由于特殊的成长背景,中国企业在政策支持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经济条件下,有效利用各种规则和政策支持,仍是中国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的重要特点。 3、要素禀赋优势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分析

93 《商场现代化》2009年5月(下旬刊)总第576期 投资分析 一、起步阶段(1979年~1985年) 1979年以北京市友谊商业服务公司同日木东京丸一商事株式会社开办的“京和股份有限公司”为标志,拉开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跨国经营的序幕。1979年~1985年,是中国企业跨国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累计兴办非贸易海外子公司185家,总投资额近3亿美元,共兴办境外合资、独资企业185个。海外企业分布遍及45个国家和地区,但多以发展中国家和港澳地区为主。企业平均规模小,投资领域主要集中于餐饮、国际承包工程、咨询服务等行业。参与主体是专业外贸公司。 二、迅猛发展阶段(1986年~1990年) 1986年批准兴办非贸易性海外企业92家。1987年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开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跃升。当年兴办的境外企业数上升到了124家,直接投资额达到3.5亿美元,标志着我国企业对外投资进入迅速成长的新阶段。这期间兴办的海外企业共661家,是前一阶段的3.6倍,到1990年,中国非贸易性海外直接投资企业数超过800家,投资总额达到20.6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8.83亿美元,分别是前一阶段的6.9倍和4.48倍,截止1990年底,投资总额达23.5亿美元。 投资参与主体向多元化发展,如大中型生产企业、贸易性企业、以金融实力为基础的系统投资公司纷纷参与跨国经营活动。海外企业分布在9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亚洲各国和地区居多,并开始进入发达国家,使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首次突破以往格局,投资地域趋向合理。投资领域向资源开发、制造加工、交通运输等20多个行业延伸。 三、进一步发展阶段(1991年~1996年) 1991年,中国在海外兴办非贸易性企业207家,对外直接投资额超过了1987年的3.5亿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达3.67亿美元,协议投资总额也达到7.59亿美元的水平,大大超过了除1987年外的其他所有年份。1991年~1996年,中国兴办的境外非贸易企业共计1184家,累计投资总额为45.2亿美元,其中中方累计投资额为11.29亿美元。1992年,由经贸部批准兴办的境外企业达355家,比1991年增长71.5%,年增加量首次突破300家大关,同年对外投资协议额为3.51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1.95亿美元,占协议投资总额的55.6%,中方投资比重达历史最高水平。1993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势头有所减弱,但新办境外企业数仍大大超过1991年水平。 1991年~1993年中国批准新办的非贸易性境外企业数超过1979年~1990年12年的总和。投资遍布139个国家和地区,投资额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十个国家地区,中国大 陆在这10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额占总额的78.7%,涉及的投资领域包括资源开发、加工装配、交通运输、工程承包、旅游餐饮等行业。 四、高速发展转向平稳发展的阶段(1997年~2004年)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缓慢。政府出台了多部鼓励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加工项目的配套政策。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宏观政策越来越好,也驱使更多的企业实现了跨国经营。再者,企业跨国经营的意识提高是企业对外投资发展迅速的关键原因。1999年对外投资额比1998年增长32%。2000年底,经国家批准或备案的中国境外投资企业已达到6296家,协议金额112亿美元,中方投资76亿美元,占总投资额的67.86% 。截至2001年底,我国累计设立各类境外企业6610家,协议投资总额123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额为84亿美元。截止2003年这7年间,累计兴办企业1979家,年均兴办企业282家,累计投资额为53.74亿美元,年均投资额为7.68亿美元,可见无论是总额还是平均额,对外投资额都有所上升。值得注意的是,2004年商务部下发了《关于境外投资开办企业核准事项的规定》,并与国务院港澳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内地企业赴香港、澳门投资开办企业核准事项的规定》,对推动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突破性阶段(2005年~2006年) 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首次超过100亿美元。商务部数据显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部分)净额122.6亿美元,是2004年55亿美元净额的2.23倍。这一数字无疑极具震撼性,几乎是2000年~2004年这5年对外净投资额数字的总和。 更重要的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确实在增长, 根据2005年国际投资头寸表, 截止到2005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余额为572亿美元,2004年底这一余额水平为448亿美元。且投资的形式和领域逐步多样化,尤其以股东贷款形式进行的直接投资发展迅速。 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中,新增股本投资38亿美元,占31%,利润再投资32亿美元,占26%,其他投资52.6亿美元,占43%。经商务部核准和备案设立的境外中资企业共计1067家,中方协议投资额69.54亿美元,同比增长87.3%。境外中资企业数目的增加也是首次达到年增长1000家的水平。2006年,我国对外投资继续保持超百亿美元的增长势头。截至2006年底,我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733.3亿美元。 2005年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就在于突破了一百亿美元的高度,标志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的一个新起点,上升到新的水平。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也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分析 曹红玉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 [摘 要] 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中国自1979年以来对外直接投资一直处于增长态势,按照流量分为五个阶段,各阶段在规模、地区分布、投资行业上各具特征。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日益活跃,使其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 发展阶段 中国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过程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过程 中国企业在国外已经有七万两千多家,总投资额达到了101亿,但是同时我们也有对外承包的工程,以及对外劳务的合作。整个投资与我们全球所谓的境外投资相比,还是一个非常小的份额。实际上到2002年年底,中国大陆境内,差不多直接销售了海外投资差不多是4500亿美元,全球差不多是71000亿美元。我们自己对外的投资,协议投资金额不超过100亿,差不多只占0.1%。而且谈起中国来,我们非常自豪的一点,我们这么多年,我们的出口非常好,但是如果我们细细来分析这些数据的话,在2002年的总数的出口贸易当中,实际上我们的加工贸易,占到了1800亿美元,占总出口的55%。 这里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实际上如果我们来理解的话,加工贸易只是占整个商品价值当中非常小的一部分。这个例子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我们有些企业的状况,尤其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状况。比如说我们在美国,或者是加拿大买一个牛仔裤,差不多是40块到50块美元的样子,但是我们中国企业挣多少钱呢,我们差不多是卖两美元给他们。实际上整个价值链当中的很大一部分,是由负责品牌,负责设计,负责管理的美国企业,以及负责分销的一些代理公司所挣到了。我们实际上所挣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如果我们中国企业能够走出去,用高附加值的方式走出去的话,那我们的出口,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出口贸易,对海外的投资会极大的加强。 另外一点,目前来说,我们很多中国的企业在海外投资,都不是非常非常理想,这里不太方便举例子,但是我们很多人都知道,目前很多中国,尤其是国际投资企业,在海外投资都有很多很惨痛的教训,我们公司最近和一些国内企业合作,很多人在饭桌上谈起来的,都是多少千万很容易就没有了。我们现在引以为自豪的,TCL在海外的投资,很多人反应也是有宣传的味道。我们听说TCL的投资在越南是成功的。 为什么这么多的企业在往外走的过程当中,有这么多的问题和困难。最明显的问题,现在我们国家审批的程序非常的复杂,海外的融资,包括在境外投资都是非常的困难,这些都是政策上的原因。很多的方面,作为研究人员来讲,我们会从另外的角度来看一下,为什么我们很多企业在海外的投资是失败的。总结起来一条是立项不够科学,很多在海外的投资,决策的过程当中,对于当地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技术环境都缺乏比较细致的了解,以及对于产业环境,价值链都有认识上的不足,对于供应商,竞争对手,用户,新进入威胁和替代者威胁没有系统的分析。很多的时候,很多的交流当中,我们感觉到,很多的决策都是依靠领导人出国的考察,更大的程度上,依靠领导人个人直觉来做决定的。这样的一种决定,在中国开创企业的过程当中,各种原因吧,它可能在某些程度上,是可以取得成功的。但是在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的社会,靠这种决策的话,会很容易头破血流的。 我们很多的家电企业在北美投资办厂,有的人到墨西哥,有的人到美国,他们认为北美的经济圈比较大。但是在北美的直接成功,人工成本非常贵,使我们中国的企业的优势在北美生产来说的话,都已经失掉了。还有任人唯应该去发展中国家投资生产,很多人做过系统的了解,发现越南表面上有工资优势,但产业配套能力极差,制造的综合成本未必比珠江三角洲低。所以我们在海外扩张并不等于在海外生产。我们国内很多的企业,在市场经济完善的过程当中,可以依赖某些方面的优势,跟着三板斧政策取得成功,模仿,跟随降价。依靠政策和历史的原因取得成功。还有就是走向海外,我们需要一些科学和营销的策略,这里面有很多的营销。无论你是想在海外建厂,想出口,贴牌生产,还是想创造自己的牌子,这些都是你在走出去之前,所需要解决的营销上的问题。这些是第一个方面的问题,就是我们国内的企业,在国外,这种营销策略上,有一些这样的问题。当然还有一些,我在这里不想多说了,是属于内部管理不当。比如说没有很好的人才管理系统,财务审计上也有一些问题,比如说有一些各种各样的笑话都会有。 我曾经在一个国家机关工作过,当时我们有二、三十个人,我们是做信息咨询提供的,我们差不多有十几年的时间,我们一些人积累了一些财富,在香港成立了一家公司,但是后来我们当时几年之后,四、五年前有一个香港的负责们,不知道怎么染上了赌博的习惯,就把一千多万人民币,还有差不多几套房子在香港都输给澳门的赌场,这样的例子我们会听到很多很多,这些都是跟内部管理不当有很大的关系。 关于内部管理,有一些很好的模型,可以来解决一些问题,这里面一个简单的就是,在管理人的风格,不同的价值观,人员,战略,以及技能方面,我们想想我们中国的企业,国营的企业在很多的方面,都还是比较欠缺的。 我们也在这里,我也想引用几位我们业内的专家讲的几句话,林毅夫曾经说过缺乏经验,好大喜功,缺乏人才,官僚作风,激励机制不健全和资本外逃是海外投资失败的国有企业的六大通病。罗兰贝格咨询公司做过一个详细的研究报告。中心的一句话就是说,很多的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都是失败的。因为他们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战略重点,带着很浓厚的机会主义色彩,同时缺乏人才,也是他们走向海外之后失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我在前面讲了一大堆,就是中国企业在海外,到目前的状况,以及所碰到的一些困难。我想,我们在今天的中国,很多人已经感受到了海外的企业对于中国的投资,我们已经享受到了由于他们的投资所带来的经济的成长,所带来的社会的繁荣。我们想看一下,他们为什么在中国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我们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对外投资发展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对外投资发展分析 中投顾问在《2017-2021年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深度调研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中指出,“一带一路”在我国对外投资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对沿线地区投资有了较快增长,投融资平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投资规模增长 沿线地区在我国对外投资中占据重要位置。截至2014年末,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存量为924.6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10.5%,2015年占比增至12.6%。如果排除在前三位的往香港地区、英属维尔京群岛和开曼群岛等避税地的投资,则2014年底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投资存量占中国剩余投资存量的约三分之一。 倡议提出以来,我国对沿线地区投资增长较快。2014年和2015年,我国对沿线地区投资分别达到136.6亿美元和148.2亿美元,是2008年的3倍多,同比分别增长8%和18.2%,占中国同期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11.1%和12.6%。2015年增速高于同期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近4个百分点。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投资规模占其吸收外资总量增长较快,占比从2008年的1%提高到2013年的3.7%。但是,相对于沿线市场的潜在规模以及沿线地区与中国经济较强的互补性而言,中国投资占比还不高,还具有较大发展空间。 我国对沿线投资相对集中在部分国家。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前二十位的东道国中,有七个国家为沿线国家,分别为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老挝、巴基斯坦、泰国、阿联酋和俄罗斯。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前二十位中,有六个沿线国家,分别为新加坡、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老挝和缅甸,这六个国家占中国在沿线地区投资存量的56.3%。此外,我国对东盟投资占对沿线投资存量的51.5%。截至2014年底,我国对沿线地区投资存量超过1亿美元的国家达到40个,超过10亿美元的有16个国家。 根据中国2014年对亚洲和欧洲直接投资存量的行业统计数据,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行业主要分布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和制造业等领域。沿线地区是我国优势突出的“中国制造”“中国建造”的重要市场。 2016年的前三季度,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额达到6899亿美元,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达110亿美元,与沿线国家签订的承包合同是746亿美元。截至目前在沿线国家建设了50多个境外的经贸合作区,累积投资179亿美元,为东道国创造了近10亿美元的税收和16万的工作岗位,中老铁路、土耳其东西高铁等一大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也逐步落地,扩大市场相互开放和贸易便利化等合作体制机制也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