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美和美感的社会性(一)作业

美和美感的社会性(一)作业

美和美感的社会性(一)作业
美和美感的社会性(一)作业

美和美感的社会性(一)作业

单选题(60分)

1、西方传统的“真正的世界”的表现形态不包括?(3.00分)

A.理念世界

B.生活世界

C.彼岸世界

D.“物自体”的世界

2、美和美感具有社会性的原因不包括?(3.00分)

A.审美主体都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

B.任何审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的。

C.自然物本身具有社会性。

D.审美活动不是生物性的活动而是社会文化活动。

3、下列人物中,最早发现移情作用的是:(3.00分)

A.柏拉图

B.苏格拉底

C.亚里士多德

D.杜夫海纳

4、以下哪项不是张世英认为的人与世界融合关系的特征?(3.00分)

A.内在性

B.统一性

C.非对象性

D.人与天地万物相通相融

5、下列关于意象世界的说法正确的是:(3.00分)

A.是对自我的无线超越

B.是对精神的超越

C.是对主客二分的超越

D.以上都不对

6、下列关于“美”的描述正确的是:(3.00分)

A.可以脱离人二存在

B.美具有一定的形状

C.美是纯粹的

D.不存在实体化的美

7、下列关于高峰体验的描述错误的是:(3.00分)

A.高峰体验中的认知是存在认知

B.高峰体验是一种手段体验

C.在高峰体验中,人们往往会失去时空的感觉

D.处于高峰体验中的人会有一种整合的自我感觉

8、张世英先生认为人与世界融合关系有什么特征:①客观性②对象性③内在性④人与天地万物相同相融⑤非对象性(3.00分)

A.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9、关于中国美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3.00分)

A.意象世界是一个真实的世界。

B.人和天地万物是和谐统一的。

C.中国美学的体系是一个唯理的体系。

D.中国美学认为真就是自然。

10、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3.00分)

A.现在就是当下直接的感兴。

B.美感具有直接性。

C.美感的直觉性就是美感的超逻辑、超理性的性质。

D.审美活动是一种认识活动。

11、审美活动的影响因素中,最根本、最长远的是:(3.00分)

A.经济因素

B.政治因素

C.文化因素

D.宗教因素

12、以下说法错误的是?(3.00分)

A.审美趣味是一个人的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审美理想的总和。

B.审美偏爱影响审美能力。

C.审美偏爱和审美选择是审美能力的体现。

D.审美趣味是个人文化的产物,是个人所处的社会文化的产物。

13、体验是一种于什么密切关联的经历①生活②生存③生长④生命(3.00分)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4、“高峰体验”概念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3.00分)

A.弗洛伊德

B.马斯洛

C.加德纳

D.荣格

15、审美活动在主体方面的前提条件是:(3.00分)

A.坚持主客二分

B.跳出主客二分

C.坚持情境融合

D.坚持天人合一

16、以下说法错误的是?(3.00分)

A.意象世界是对自我的超越,对物的实体性的超越,对主客二分的超越。B.美是超越与复归的统一。

C.审美意识是人与世界的交融,即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D.美感不是认识,是一种体验。

17、以下不属于“现量”的三种含义的是?(3.00分)

A.现在

B.存在

C.现成

D.显现真实

18、不能用来代指“美感”的概念是(3.00分)

A.审美经验

B.审美意象

C.审美意识

D.感兴

19、王夫之从哪里引入“现量”的概念(3.00分)

A.道家学说

B.逻辑学

C.唯识论

D.因明学

20、对审美活动产生绝对性影响的是:(3.00分)

A.政治环境

B.自然环境

C.风俗习惯

D.社会文化环境

判断题(40分)

1、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赞成真善美三者的统一(2.00分)

是否

2、美与美感统一于审美经验。(2.00分)

是否

3、美是超越于复归的统一。(2.00分)

是否

4、“审美心胸”的理论发源于宗炳。(2.00分)

是否

5、王夫之强调美感的直接性,这与其受到禅宗影响有关。(2.00分)

是否

6、伽达默尔认为审美体验不仅是一种与其他体验相并列的体验,而且代表了一般体验的本质类型。(2.00分)

是否

7、高峰体验是英国人本学家马斯洛提出的概念(2.00分)

是否

8、《易经》中的八卦体现了人的生存和命运与世间万物的联系。(2.00分)

是否

9、社会文化对审美活动的影响在个人身上的集中体现为审美风尚和时代风貌(2.00分)

是否

10、时间的距离和空间的距离有助于产生美感。(2.00分)

是否

11、禅宗认为事物的意义在于事物之外(2.00分)

是否

12、美感通常都是精神愉悦,与生理快感没有关系。(2.00分)

是否

13、美是一个历史的范畴。(2.00分)

是否

14、埃尔金斯《视觉品位》中看油画的方式有助于产生一个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2.00分)

是否

15、美感是从审美意象方面表述审美活动(2.00分)

是否

16、自然物具有社会性,所以美和美感具有社会性。(2.00分)

是否

17、意象是审美活动中情景相生的产物。(2.00分)

是否

18、返回人生家园的道路就是超越自我,超越自我与万物的分离,超越主客二分。(2.00分) 是否

19、一个时代的审美趣味无法体现这个时代的风俗习惯(2.00分)

是否

20、愉悦性是美感的重要特性(2.00分)

是否

论黑格尔在关于美和艺术科学研究方式上体现的辩证思想

论黑格尔辩证思想在美和艺术科学研究方式上的体现 谭雯玮 【论文摘要】黑格尔,人类哲学文化发展中不应忽视的奠基者,唯心主义辩证逻辑的创造者,其哲学思想代表马克思主义之前资产阶级古典哲学的最高水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来源之一。辩证逻辑突破普通逻辑的界限将人类理论思维推上了新的历史阶段,而美学作为其哲学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与辩证逻辑更是密不可分。在美学史上,黑格尔第一次运用辩证逻辑的方法,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之前西方美学史上最严整、最完备的概念和范畴转化流动的美学体系,具有重大的开创意义。本文仅就黑格尔美学中关于美和艺术的研究方式方面所体现的辩证逻辑思想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黑格尔辩证思想美学研究方式 在西方古典美学思想中,黑格尔的美学拥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之前古典美学的最高成就,恩格斯也曾给予其极高的评价。人们不禁要问为何美学拥有如此赞誉?我认为这是作为一名德国古典哲学家的黑格尔,将其哲学思想运用于美学,并将美学作为其哲学体系中的一部分的结果,所以,不可避免的,我们在研究其美学思想时,是不能忽视哲学思维存在的。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全面系统的阐述了辩证法,而辩证法贯穿于他的全部著作中,美学中也是如此,处处可以寻找到辩证思想的痕迹,最能体现这一点的莫过于其关于美和艺术的研究方式。 德国古典美学的共同目标是调和英国经验派和大陆理性派,从康德,席勒到黑格尔,都曾思考并致力于解决感性与理性的统一问题。黑格尔在美学第一卷中,对以上两个研究方法都进行了批判,提出了美和艺术的科学研究方法即经验观点和理念观点统一的方法。在黑格尔美学中,艺术理念的逻辑展开,也就是美或艺术内容的展开,整个美学作为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最初思想发展而来的结果,体现了作为艺术的一般的抽象的本质(理性)向着具体丰富的本质(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发展趋势。 黑格尔在科学研究方法中认为,经验观念是感性现象,理性观念是理性现象,我们要初步说明美的哲学概念的真正性质,就必须把美的哲学概念看作两个对立面的统一即形而上的普遍性和现实事物的特殊定性的统一,就是将理性与感性联系在一起,将本质与现象联系在一起,将普遍性与特殊性联系在一起,从而使之变成具体的客观的存在的理念。这个理念区别于柏拉图的“理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科学的研究方法所诞生的拥有哲学客观性的最高信念。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作为黑格尔哲学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美学,在科学分析方法上体现的辩证思想极为丰富,也为我们实践活动提供了高级的行为

幼儿社会性培养

幼儿社会性培养 幼儿期是人一生中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但长期以来,在幼儿保教方面,人们往往只注意对幼儿生活的照顾和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幼儿进行社会性的教育。作为新一代的使命人,他们将生活在一个开放的、瞬息万变的、竞争性极强的社会里,他们不仅需要有较高的智力,还需要有较强的社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注意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对幼儿进行社会性的教育。 一、教导幼儿遵守规则,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 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首先让幼儿掌握和遵守最基本的社会行为准则,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要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各种感受,并把由此产生的观念、认识、情感转变为行动。幼儿年纪小,尚未形成系统的世界观,因此,要从小开始培养,使他们形成正确的观点,并在这些观点的指导下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从而逐步学会控制自己,时间长了他们的意志就能得到锻炼和加强。要达到以上目的,首先应该给幼儿提供大量的行为实践机会。只有在实际生活中,幼儿才能进行社会知识、经验、行为规则的学习,将所学到的知识指导自己的实践,并逐渐养成习惯。在教学工作中,为提高幼儿的社会实践能力,充分利用周边环境教育资源丰富、扩展孩子们的社会经验,我会经常组织中班的全体小朋友参加一些社会性实践活动,比如到附近的乐购超市进行参观和购买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对孩子们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不仅体验到自己购物的乐趣,感受到货币与物品的关系,学会了感恩,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幼儿的社会实践能力。 二、开展各种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幼儿与同伴的交往对于幼儿掌握社会交往的本领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要重视和鼓励幼儿的同伴交往,给予幼儿充分与同伴接触、交往的机会。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游戏不仅是幼儿喜爱的活动,而且能为幼儿提供大量的交往机会,满足幼儿参与社会活动的愿望。例如:角色游戏《我是小主人》,幼儿通过扮演“主人”这一角色,学习了作为主人所应具有的职责和行为要求:照顾好客人;待人有礼貌;当接待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时,更应体贴、关心和爱护等等。通过游戏教育幼儿学习如何待人接物、关心同伴。其次,可以在游戏中引导和培养幼儿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这种品质情感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是社会性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开展游戏、活动时,教师应注意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让幼儿自己商量如何进行游戏、建立游戏规则。在游戏中重视引导他们解决争执和矛盾,学习如何协调各种关系,正确采纳别人的意见等。 三、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榜样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的行为是幼儿行为的榜样,幼儿会主动地观察、学习教师的行为。因此,教师要非常重视自身对幼儿的榜样作用。教师的观念、价值观的选择、言行举止、心理行为特征、外表着装特征等都无时无刻地、潜移默化地、有力地影响着幼儿。如果老师亲切友善、乐于助人,无形中就为幼儿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幼儿天天与老师在一起,也会逐渐表现出同样积极的行为。其次,老师与幼儿都不是单一、独立相处的,因此,教师对某一孩子的关心、体贴,不仅温暖了这一个孩子的心,也会起到

论科学美及科学审美作用

论科学美及科学审美作用 内容提要:本文说明科学美是确实存在的,科学是真与美的统一,科学美是美的一种高级形式,科学美的形态可分为科学事实美、科学理论美和科学实验美三方面,并一步论述了科学审美在科学创造中三种作用。 关键词:科学美形态科学事实科学理论科学审美 一、科学美客观存在 正象在是否存在艺术美的问题上艺术家最有发言权一样,在是否存在科学美的 问题上科学家也最有发言权。很多著名科学家都在各自的科学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和发现科学美的存在。毫无疑问,很早科学家们就懂得科学中蕴含奇妙的美。哥白尼在《天体运动论》中第一句话是"是哺育人的天赋才智的多种多样的科学和艺术中,我认为首先应该用全副精力来研究那些与最美的事物有关的东西"。哥白尼选择这样一句话开始他的著作,清楚地表明了他是多么欣赏科学中蕴含的美。爱因斯坦曾称赞玻尔所提出的原子中的电子壳层模型及其定律是"思想领域中最高的音乐神韵",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则被不少科学家誉为物理学中最美的一个理论,玻恩说它"象一个被人远远观赏的艺术作品"。玻尔兹曼曾经把麦克斯韦关于气体动力学的论文当作神奇壮美的交响乐来欣赏。尽管科学家们对科学美的阐述大多是零散的、缺乏系统的,但他们对科学美的肯定则是不容怀疑的。 科学美是美的一种高级形式,是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结晶。它是在人类审美心理、审美意识达到较高的发展阶段,理论思维与审美意识交融、渗透的情况下产生的。科学美客观地存在于人类创造的科学发现和发明之中,它是人类在探索、发现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成果或形式。 二、科学是美与真的统一 科学的对象首先是自然世界。科学的目的在于揭示自然的奥秘,见出自然的真貌,反映自然的规律。自然界在外观上纷繁复杂,似乎杂乱无章,但在实质上和谐统一,具有规律可寻。宇观世界如此,微观世界亦然。科学研究就是要力图把握自然的统一与和谐。一种科学理论成果,如果揭示了自然界的规律,反映了自然界的和谐,它就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科学的最高境界便是这种真与美的统一。科学史上,欧几里德的几何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普朗克的量子论等等被人们称为"科学的艺术品",决不是没有道理的。科学美的实质在于反映自然界的和谐,科学(科学实验、理论、公式)之所以美,首先在于它能够把握客观实在,反映自然界的内在和谐。爱因斯坦曾指出:要是不相信我们的理论构造能够掌握实在,要是不相信我们世界的内在和谐,那就不可能有科学。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决定了科学理论的和谐与统一,是大自然的和谐之美决定了科学理论的和谐之美。 三、科学美的形态 科学美的形态可分为科学事实美、科学理论美和科学实验美。

儿童社会性发展 全套教案

儿童社会性发展教案 学 前 教 育 专 业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标: 1.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性、儿童社会性的概念及意义。 2.能够掌握儿童社会性研究的方法并灵活运用。 教学重点: 1.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概念 2.儿童社会性研究的方法 教学难点:儿童社会性研究方法的灵活运用 第一节概念界定、研究起源与意义 一、概念的界定 早在20世纪30年代国外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就已经开始,而我国则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这方面的研究。 (一)社会性概念 东西方学者对社会性概念界定的差异: 西方:伯根(1976)认为儿童的社会性是由其稳定的内部结构和通过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那些特性。——不注重下准确的定义,而侧重研究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 幼儿社会性发展心理结构包括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社会认知、自我意识、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六大系统。 我国: 1.广义与狭义说(陈会昌) 2.先天与后天合成说(傅安球,1953) 3.杨丽珠、吴文菊从发展心理学和幼儿教育角度看,认为幼儿社会性是指幼儿在其社会性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性行为,并以独特的个性与人相互交往,相互影响,适应周围社会环境,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幼儿心理特性。 定义:社会性是指与他人交往时表现出的行为模式、情感、态度、认识,如

果通俗的理解就是如何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行为总和。(教材) (二)社会性与社会化二者的关系 谈到社会性必然涉及到社会化的问题。社会化是指人的社会行为模塑过程,是从生物实体成长为社会实体的过程,儿童形成了为其生存环境所认可的行为模式、情感、态度、认识。可见社会化是社会性形成的过程,而社会性是指社会化这一过程的内容与结果。所以,社会性与社会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两者又是紧密联系的。 (三)研究儿童社会性发展始于20世纪初,起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个是因为人们对儿童本身的兴趣使然; 一个是对发展的关注,对发展的性质、过程及结果感兴趣。 二、研究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首先,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开展充实了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对儿童的认识更为全面。 其次,从人文视角来看,研究儿童的社会性使我们承认对儿童的认识更为人性化,将儿童视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个体,而不仅仅是智慧发展和知识的容纳器。 第三,从心理健康角度来看,童年期的经验可能对人的一生都存在影响,是成年期某些心理疾病和障碍的“始作俑者”。 最后,研究儿童社会性发展,在一定程度为深入认识儿童心理学理论问题提供了一定的论据。 第二节儿童社会性研究问题的选择与研究层次 一、研究问题的来源 (一)理论:理论存在的一个就是提出新问题并用研究加以验证。 (二)研究方法和技术:心理学传统的研究方法不适合于年龄小的儿童。(三)社会的需要:社会发展与技术变革的结果之一是新问题的诞生。 (四)知识本身:由于理论、方法和社会需要等种种原因使我们有了研究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结果,又进一步增加了新的研究问题。 二、研究的层次

社会互动理论及其意义完整版

社会互动理论及其意义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社会互动即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做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即我们不断地意识到我们的行动对别人的效果,反过来,别人的期望影响着我们自己的大多数行为。它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社会互动是人类存在的重要方式。 作为人的社会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社会互动理所当然地引起了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的浓厚兴趣。马克思是从最广泛的意义上使用交往这一概念提出了社会交往理论;社会心理学家米德对社会互动有比较完整系统的研究,继其之后布鲁默率先使用了“符号互动论”一词来指代以米德思想为核心的若干理论形态。拟剧论是从符号互动论中发展出来的、具有自身特点的、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其倡导者是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美国社会学家加芬克尔通过对人们在日常社会互动中所遵循的基本规则的研究提出了常人方法论;还有社会学家如霍曼斯、布劳用交换的理论来解释人们之间的交往,提出了社会交往理论。社会互动虽然没有形成统一的互动理论,但这些理论极大的增加了人们对人与社会的了解,促进了社会化的进程,为人们之间的交往提供了正确有效的方式,从而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一、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所有方式,这些交往是人的从事共同活动的过程。这里包括人们之间的生产活动和产品交换,人们之间思想的交流和沟通,也包括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战争等。交往对于满足人们的需要,促进社会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第一,交往是个体生存的需要;第二,社会交往是人自我表现的方式,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展示自己真正的天性;第三,社会交往构建着社会,人们相互之间是作为处在生产力和需要的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个人而发生交往的,同时由于这种交往又决定着生产和需要,所以人们之间的交往每天都在重新创立着现存的关系。 李芹女士对大学生的幸福感做过一个研究,她发现在年级间大三学生幸福感指数明显高于大生四学生,在独生间,非独生子女幸福感指数略高于独生子女。而在大学生心理状况的调差中,大四学生的心理状况远低于大三学生,在心理适应性和平衡性上非独生子女优于独生子女,而乡村生源比起城市生源更容易出现焦虑和敌对。这些充分显示社会交往对一个人正常生活的重要性,无论是个人还是整个社会都必须通过交流和交往才能了解其他人,才能将自己的特性展现出来被他人了解,这构成了了我们生活的基础。 二、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也称符号相互作用理论)是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理论派别,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们相互作用发生的方式、机制和规律。一个事物之所以成为符号是因为人们赋予了它某种意义,而这种意义是大家(相关的人们)所公认的,如文字、语言、物品、情境等。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有:第一,人类的最本质的特征是用符号表示各种体验的能力,人是符号的使用者;第二,人类运用符号彼此沟通,符号在人们的社会互动中发挥看中介作用;第三,人们通过解释他人行动中所具有的符号意义进行交流和互动;第四,在互动过程中由于互动情境的变化,人们也在不断地修改对事物的定义;第五,角色扮演是最基本的互动方式,在角色扮演中人们不断进行内部解释,即想象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其行动的意义。

美感的特征

一,美感的基本特征 1.美感是差异性与一致性的统一 2. 美感是个人直觉性与社会功利性的统一 二,山水审美体验包括几个层次? 差别大体可分为由浅入深相互联系的三个层次: 悦形、逸情、畅神 山水的形象、色彩、音响、光影等为人所感知并引起心理生理上愉悦,此为悦形。山水与人的审美经验、文化素养和心理思维等结合,达到情景交融,此为逸情。 感性和理性统一,精神得到升华,此为畅神。 三,造成审美个性差异的主要原因 1.个体感知形象的能力不同 2.个体的心理特点、观察和思维方式不同 3.个体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不同 4.个体的心境和情绪不同 四,旅游景观的客观特征,受动特征 1,旅游景观的特征之客观特征 综合性→→涉及各种构景要素的特征以及组景规律 五维性→→时间维(游客行进或时间季节变化) →→非视觉要素维 地域性——地理地带性的烙印 时代性——在社会政治观念变革时期变化最明显 2,旅游景观的受动特征 ①审美空间的阈限性 ②审美感知的差异性 ③审美画面的选择性 五,大海之美、江河之美和湖泊之美的美学比较 1,江河是人类文明之源 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恒河与古印度文明 黄河与中原文明幼发拉底河与古巴比伦文明 2,湖泊,具有蓄积的特性积淀了江河文明因子 , 3,大海山海相连最佳观海地 六,中国南方园林与北方园林的审美异同。 1.小巧细秀与崇高壮观 存在严整对称的秩序美 巨大壮观面积的广袤性 园里山大、水大,建筑物数量众多

2.淡雅素朴与浓丽绚烂 清水芙蓉自然淡雅 建筑物的题名 建筑物外观的色相、装修及内部陈设 七,中国古建筑的建造深受哪些思维理念的影响 1.风水理论 2.礼乐思想 3.阴阳五行说 4.宗法制度的影响 5.自然观的影响 6. “化家为国”的思想理念 八,审美情感的特征 审美情感的主要特点第一审美情感是一种精神的愉悦,不同于纯粹的生理快感第二审美情感比日常的情感往往蕴含着更为丰富更加深刻的社会内容第三审美情感超越了狭隘的个人功利,所以有可能表现为含蓄的而不像日常情感那样锋芒外露。 九,形式美规律的掌握对于审美活动的重要作用。 构成形式美的组合规律有整齐一律,对称均衡,比例与尺度等 1,最简单的形式美基本法则,组合规律 特点同一形式因素的一致和重复 体现统一有序的洁净美、严肃美,但缺少变化,显得单调沉闷 2,对称在一条中轴线的左右或上下两侧, 包含着大体均等的形式构成因素 平衡而稳定,使人感到舒适、安全 均衡中轴两侧的形体量可以不相等,但吸引力相等 是有变化、自由的对称 3,比例研究长、宽、高三个方向度量之间的关系问题 和谐的比例可以引起人的美感 尺度审美对象的整体或局部给人感觉上的大小印象与其真实 大小之间的关系 4,节奏事物运动过程中有秩序、有规律的反复连续 韵律具有一定秩序和情感色彩的节奏

美感的生成及其基本特征

第17讲美感的生成及其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1、狭义和广义美感概念的基本内涵。 2、美感生成根源的理解和把握。 3、美感基本特征的理解和把握。 【重点与难点】 1、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理解美感生成的根源。 2、厘清美感特征中诸多对立统一关系。 【教学方法】 教材讲授与师生互动相结合,板书与多媒体演示相结合 【学时】1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在前面的教材讲述中,我们学习的内容包括:美学的产生与学科属性、美的本质 问题的探讨、审美形态与审美范畴等,主要是从审美对象的角度来探讨和研究审美现象,问题是,审美现象并不局限于客体对象,而是与主体的感受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一个事物是否是美的事物,一个最直接的判断标准,就是它是否能够引起主体的审美愉悦,而今天我们要探讨的,这是与此有关的一个美学概念——美感。 为了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对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具体的探讨。第一,什么是美感?第二,美感产生的根源何在?第三,美感有哪些基本特征。 一、什么是美感 美感是美学中与美的问题同等重要的问题之一。研究美感关系到美学的全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美感是现代美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是美学研究的重心从本质论研究转向审美主体研究之后的必然。现代美学之父费希纳主张,美学要从哲学体系中解放出来,着重研究主体的审美感受,兴起所谓的自下而上的美学。 美感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我们通常所说的美感是狭义意义上的,也叫审美感受。这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由具体的审美对象的美所激起兴奋愉悦等情感状态,这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一种积极主动的主观反映,而且是多种心理功能互相作用的结果,它既包括了感情上的体验评价,又包括了精神上的满足,还包括了理智上的启示。 广义上的美感则叫审美意识,它指的是审美中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

第二章人的社会需要

第二章人的社会需要 (一)填空题 1. 人的社会需要是作为本教科书分析的逻辑起点。 2.需要的特点包括必然性、社会性、客观性 3.需要的社会性是指需要的提出和满足都是普遍的社会现象。 4.按照社会需要的对象,我们把它分为物质、精神和规范三类。 5.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 6. 生存、享受、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 7.马克思的需求的社会性和相对性论点至关重要,它奠定了马克思关于工人阶级相对贫穷和绝对贫穷的理论。 8.马斯洛于1943 年出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书中首次提出了需要层次论。 9.马克思是从宏观上阐述了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则是从微观上阐述了需要层次论。 10.需要层次论讲的是需要优势的更替,而不是需要的更替。 (二)选择题 1.文化是指( D ) 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B。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D.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2.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D A.弗洛伊德B。莱格C.米德D.马斯洛 3.“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B

A.生理的B.安全的C.归属的D.自尊的 (三)名词解释 社会需要 社会需要是人们在一定情况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社会需要的产生和满足有其必然性、需要得不到一定的满足、可能会阻碍个人或集体的生存和发展 需要的产生不完全是主观的、有其客观性、它是在社会的历史、文化情景和当前实际情况下发生的 需要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是客观事物,通过人的自觉能动性体现出来、表现了需要的社会性 本能 就是指人们先天遗传的固定性的行为倾向和行为模式。 文化 文化有广狭二义、广义泛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成果、狭义指人的意识形态部分。社会学采用的是广义的。认为,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是这个社会群体的,人造的生活环境。包括群体生活中所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产品 优势需要 优势需要:是指人在同一状态下可能会有多种需要,但其中只有一种需要占据主导地位,对人的行为起主导作用,我们把这种需要称之为优势需要。 (四)简答及论述题

幼儿社会性的培养

教师简介 【主讲教师】张向葵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学园校长兼党直属支部书记;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副主任;东北师范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互动教师】 胡亚南(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学园潜能开发部,部长) 王巧婧(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学园,教师) 刁红梅(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学园,教师)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幼儿的社会交往是幼儿与周围人相互交流信息、交流情感的过程。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幼儿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幼儿的社会交往对幼儿个性、情绪情感、认知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幼儿实现社会化的必要条件。 专题讲座部分介绍了幼儿的社会交往的范畴,幼儿社会交往相关的心理学理论,结合教育实例分析了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意义。最后从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两方面详细而具体地探讨了如何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为幼儿教师和家长提出了有价值的、可操作的策略。互动对话环节中,三位幼儿教师根据以往丰富的教育经验,结合教育案例探讨了幼儿同伴交往中的常见问题,分析了受欢迎型和不受欢迎型幼儿同伴交往的特点,以及如何有针对性地帮助不受欢迎的幼儿走近同伴,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另外,三位老师还探讨了一个新的观点,即在同伴交往中,除了要引导幼儿积极地与他人交往,还应教会孩子恰当地表达自己的不满,合理地拒绝他人。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能独自生活的人,不是野兽就是上帝。”可见,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是人类发展至关重要的一项能力。案例分析《不爱理人的乐乐》将带您了解幼儿不愿与人合作的原因及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 【学习要求】 (一)重点与难点 学习重点:幼儿社会交往的内涵及相关理论 学习难点:如何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二)理解与认识 1.什么是幼儿的社会交往 2.社会学习理论的幼儿交往观点 3.认知加工理论的幼儿交往观点 4.需要层次理论的幼儿交往观点 5.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的幼儿交往观点 6.儿童交往的社会成长价值 7.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意义 8.什么是幼儿的延迟满足能力 9.幼儿延迟满足能力对同伴交往的影响 10.什么是移情能力 11.什么是观点采择能力 12.什么是亲社会行为 (三)实践与应用

物理中的美学

物理与美学 美的内涵是对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的抽象概括,其本质是审美客体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美的存在是客观事物的一种表现,我们能够认识美的规律,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而物理学是一门揭示物质存在与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它科学地揭示了自然规律,同时也展示了自然、人类与科学的艺术魅力。物理中有自然的美,也有科学和艺术的美:第一,狭义的物理世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部分物理世界具有的美也是自然美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二,人造的物理世界是人类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美的规律创造的物理世界,比如激光、无线电、计算机、超导、航天飞机等以及为了重复和模拟自然现象而创造的实验条件,这一部分是物理学对人类提供的不朽的物质财富,它所产生的美感是自然美所不能包含的;第三,物理学是人类为研究物理世界而创造的一门科学,它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自然的智慧结晶。而科学的本质是“真、善、美”,这种科学美,历来为科学大师所推崇,法国数学家彭加勒曾说:“一个名符其实的科学家,尤其是数学家,他在自己的工作中体验到和艺术家一样的印象。他的乐趣和艺术家的乐趣具有同样的性质,是同样伟大的东西。”这种科学美在物理学中表现尤为明显,物理学所揭示的真理就是真与美的统一。 物理美学除了具备科学美普遍的特征外,还有自己独有的一些特性。物理美是属理性的美。 物理美应包含三部分:(1)自然物理现象的美;(2)物理创造的美;(3)物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美—物理学美。 1.物理现象的自然美 物理涉及力、声、热、光、电、磁和原子物理等内容,物理现象千姿百态、美妙无穷。如星移斗转、日夜交替、春秋轮回、物态互变等自然规律,因有序而美;光的反射与倒影、折射与海市蜃楼、色散与彩虹、日食和月食都有奇异的美。人类在研究和应用物理方面创造的辉煌成果,是美的精品。蒸汽机、发电机、激光器、电子对撞机的发明,步步促进人类生产、生活和高科技的发展;众多的航天器和卫星正在全球通讯、气象观测、国防和科研等方面建功立业;电磁技术、激光技术、能源开发技术突飞猛进;核电站、太阳能电站的相继林立充分展示了物理前景无限美好。 2.物理规律的简洁美 简洁美是以简单、洁净呈现其美感,简洁美是科学美的特征之一。自然界的现象是错综复杂的,然而自然界本身却是简单和谐的,因此研究的方法和规律的表述也是简单的,科学家们用最精炼的语言,最少的符号,最简单的形式来表达知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真实的世界在逻辑上总是简单的。”所以,作为反映物体运动变化规律的物理来说,那种最简洁的物理理论最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物理美的简洁性并不是指物理内容本身简单,而是物理理论体系的结构和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形式简洁。例如:运动和力呈现出的关系“F=ma”如此简明;质能方程E=mc2,形式简单,内容却极其丰富;麦克斯韦方程组把复杂的电磁规律建成一个简单对称的理论体系;被物理学家们争执了一百多年的“热”,却仅以十个字做了结论:“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仅仅十个字,真是简单科学!物理学中的理想模型更具有简单美的特征。就如质点、单摆、理想气体、电磁场等,这些犹如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简笔画,把物体的特征和个性勾画得淋漓尽致,既简单又合理,既抽象又形象。 3.物理规律的和谐美 自然界本身是一个和谐的整体,支持其运行的自然规律也应具有和谐性和统一性。而以其为研究对象的物理学必然会体现这一特性。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不相信我们的理论结构能够领悟客观实在;如果不相信我们的世界的内在和谐性,那就不会有任何科学。”和谐给

物理中的美学

物理中的美学 ——作者:刘训永 物理学是一门揭示物质存在与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它科学地揭示了自然规律,同时也展示了自然、人类与科学的艺术魅力。物理中有自然的美,也有科学和艺术的美。 一.物理学的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精神美 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物理学家在探索物理学规律的艰辛旅程中,一方面总是伴随着对美的热烈追求,另一方面又强烈的表现出他们精神上的种种美德。哥白尼与托勒密地心说的决裂,就是有其执着追求美的因素,他深信完美的理论在数学上应该是“和谐与简单”的。托勒密为了解释天文观测的现象,引入了许多“均轮”、“本轮”,使得天文理论既复杂又失洽。因此,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研究了三十多年,终于建立了不朽的日心说。后来,开普勒深切感受到日心说的美,毅然地抛弃了从他的老师第谷那接受的地心说观点。他说:“我从灵魂的最深处证明它是真实的,我以难以想象的心情去欣赏它的美。”布鲁诺面对罗马教廷的熊熊烈火,用响彻环宇的“火并不能把我征服”的宣言,宣告了神学的毁灭,真理的永存,其捍卫真理的英名和美德,万世流芳。还有牛顿、哈雷、伽利略、施士元、吴健雄、钱学森等等,每一位科学家名字的背后不知隐藏了多少可歌可泣、感人肺腑的故事。他们坚忍不拔的毅力、默默无私的奉献、废寝忘食的工作、不惜以生命为代价、这些高尚的人格与情操、为真理奋斗不息的精神之美,正是站在我们面前的榜样,也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高尚品质的典范,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引发学习兴趣,激励成功的意志,养成献身科学的良好品质。 2、物理现象的自然美 中学物理涉及力、声、热、光、电、磁和原子物理等内容,物理现象千姿百态、美妙无穷。如星移斗转、日夜交替、春秋轮回、物态互变等自然规律,因有序而美;光的反射与倒影、折射与海市蜃楼、色散与彩虹、日食和月食都有奇异的美。人类在研究和应用物理方面创造的辉煌成果,是美的精品。蒸汽机、发电机、激光器、电子对撞机的发明,步步促进人类生产、生活和高科技的发展;“阿波罗”登月成功,“嫦娥奔月”的传说变成了现实美谈,“神五神六”畅游太空再次实现人类超载地球之梦;众多的航天器和卫星正在全球通讯、气象观测、国防和科研等方面建功立业;电磁技术、激光技术、能源开发技术突飞猛进;核电站、太阳能电站的相继林立充分展示了物理前景无限美好。 3.物体的运动美 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永不停息的运动。物理学中声、光、电的传播,电子的旋转,天体的运动等都体现出美的旋律。像直线运动表现的刚性美;曲线运动表现出柔性美;匀速运动呈现节奏美;变速运动呈现出变化美。 4.物理规律的简洁美 简洁美是以简单、洁净呈现其美感,简洁美是科学美的特征之一。自然界的现象是错综复杂的,然而自然界本身却是简单和谐的,因此研究的方法和规律的表述方式也是简单的,科学家们用最精炼的语言,最少的符号,最简单的形式来表达知识。正如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所说:“真实的世界在逻辑上总是简单的。”所以,作为反映物体运动变化规律的物理来说,那种最简洁的物理理论最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物理美的简洁性并不是指物理内容本身简单,而是物理理论体系的结构和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形式简洁。例如:运动和力的关系,曾经困惑人类几千年,但一旦揭开其面纱,呈现出的关系“F=ma”却如此简明;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形式十分简单,内容却极其丰富———用最精炼的语言、最少的符号,揭

美就是美感

美就是美感 我们怎么判断自己刚才经历了审美活动,看到了美这么个东西呢?它的唯一标志大概就是美感经验了。也就是这里所说的美感。为什么说它还是唯一的标志呢? 来看两种情况:第一,你吃饱饭没事干,顺着操场绕圈圈,就想帮助帮助消化。当你看到蓝天白云,红花绿草,鸟儿飞翔,你突然被迷住了。有一瞬间完全忘了刚才吃的饭,忘了自己这是在帮助消化。你确定被迷住了,所以确定发生了审美活动,而你怎么知道的呢,就是这没得感觉。 第二,你花了几百块去听演唱会,想好好审美一下。进去发现歌手表现烂透了。你扣了会儿手指就出来了。想着去审美结果没有审到,你怎么知道没审到,因为你没有美感产生。 对于具体的审美现象的发生来说,是审美活动发生,然后产生美感。但是对于具体的经验者来说,美感经验却反过来成了审美活动的标准和见证。审美活动的进行就是美感经验的产生过程。没有美感的产生,我们就不能把一件事情说成是审美活动,只有产生了美感,我们才能回过头去说,哦,这是个审美活动。 再仔细说这美感经验。它是审美活动发生时产生的一种经验状态。从感觉上说,就是审美活动发生时所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心醉神迷的瞬间经验状态。 它首先是一种快感。这是美感经验的普遍特性。它能给人一种极大的快感,在那一刹那,所有的凡尘俗世都离我们远去,我们直达生命的最本质的核心。那是我们作为人能看到本真的一个窗口。在很多时候这种快感是混杂在很多复杂感受之中的,但是这些复杂的感受的基本底蕴还是快适。因为不管我们流泪,愤懑,甚至撕心裂肺的痛苦同样有快感产生。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永远不会拒绝审美,如果全是苦谁会怀念那些审美活动。 这种快感是非功利性的。有一句非常著名的格言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少女可以为失去爱情而唱歌,而守财奴却不能为他失去的金钱而唱歌。审美活动中的快感是没有得失的。它不是迎合了我们生理的或者道德的利益。它是生理,心理,和精神处于和谐状态所形成的快感。是一种人作为人得到了完满的呈现,处于一种大自由状态中。所以美感能持续很长的时间,能把人的生命提升到一种新的有意义的境界。德国哲学家康德说,美感经验的快感是非关厉害的,她不直接产生于“善”;美感经验也不产生任何实用的目的,它是非实用的。 美感经验从根本上说事一种直觉经验,美感经验的陶醉,沉迷和快乐,其实都是根源于这种直觉。它不是被论证出来的也不是被推导出来的,而是人的整体生命与一个对象之间不假思索的瞬间直接达成的整体契合。古往今来精辟的语言表达或者诗句,都不是补缀出来的,而是直觉一下子就获得的。这里的“直寻”就是直觉。 到此是时候回头说开头那个问题了,那就是美感与美是个什么关系。 美学理论史上,一直存在试图追问所谓“纯粹的客观美”,或者寻求美感经验之外的所谓的“美本身”。然而绕开美感经验来追问“美本身”是一种失误。他们认为有个美本身,而这个本质是客观的、独一无二的,也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美学家,哲学家在自然事物中,在世界的客观本体中,在事物的形式构成中去寻找“美本身”。虽然也取得了许多成就,得出了许多不同的美的定义,但却没有一个定义能够被普遍的接受。这种追寻不仅没有结果,反而把美学带到了毫无前途的死胡同。 他们去辛苦的追问“美本身”,都认为有个“美本身”或者“美得本质”存在。这是否正确呢?分析起来我们就会发现,这是一个误会。因为你没办法抛开美感经验说美。事物表现出美不是事物客观具有的某种属性,而是人关照事物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种经验。 所以我们说事不存在美感经验之外的“美”或者美得事物存在。如果承认事物本身的美,把“美”归属于事物的一种客观品质,那就意味着就算没有审美活动参与的情况下,这种客观的“美”就存在了。那人类还没有产生之前世界上就有美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另外,如果美是一种客观的属性,我们就能去测量,去计算它了,去生产它了。而事实情况

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互动理论 一、社会互动的含义 “社会互动”,即社会相互作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背景下,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等在心理、行为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构成社会互动,应具备三个要素:(1)应有两方以上主体。既然是相互作用,主体必然不能少于两方,至于每方人数具体是多少则没有明确限制,其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因而不论在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还是群体与群体之间,互动都可发生。(2)主体间应有某种形式的接触。这种形式既包括语言,也包括非语言,如身体感官或其他媒介等。换言之,一方主体应向他方发出一定的“符号”即通过行为或意思表示的方式传达给对方。(3)各方主体都能意识到“符号”代表的意义。对于一方主体做出的意思表示或行为,其他主体不仅能清楚认知,而且能对此积极回应。 二、社会互动理论的理论来源 社会互动理论是包含建构主义观点和人本主义观点的认知体系。在该理论看来,人一出生就进入了人际交往的世界,学习与发展就发生在他们与其他人的交往与互动中,它既强调学习过程的认知参与,也强调学习过程的全人参与。社会互动理论着重于学习的社会环境,把教师、学生、活动之间的相互活动看作教学的灵魂所在,强调教师、学习者、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它的动态性。 社会互动理论有两大重要理论来源,一个是维果茨基的社会互动理论,一个是费厄斯坦的“中介作用”理论。维果茨基认为,人类心理功能的发展是以特定的社会本质和社会过程为先决条件的,在每一个社会文化情境中,儿童参与正式和非正式的教学交流,产生了与那些情境适宜的心理功能。儿童通过社会互动的双向过程,逐步建立系统的认知表征作为解释框架,并且信奉自己社会文化情境中所提倡的普遍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在维果茨基的理论中,社会互动成为智力产生和发展的源泉,个体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特定结构与过程,可追溯到与他人的互动上,学习和认知发展就是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来吸取适当的文化实践经验。 费厄斯坦在其“中介作用”理论中指出,对个人有重要意义的人在认知发展过程中起中介作用,有效学习的关键在于本人和“中介人”之间的互动。从这两个理论中不难看出,人与人的交往和互动是推动学习的关键力量。 三、社会互动的主要形式 从学者们的研究看,社会互动的主要形式有:交换、合作、冲突、竞争和强制。正是在这一系列的语言和非语言的互动中,人们不断学习由社会建构并由大家共享的象征意义,通过角色借用,理解他人的想法,在符号互动中完成交流,共建意义系统。在互动中,意见得以分享、感情产生共鸣,从而也影响到文化的

我心目中的美与美学

我心目中的美与美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提到“美”。我们可以形容人面容姣好,形容景色怡人,形容某个事物好看,也可以用它来说人的心地善良。而且有那么一句名言:这个世界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其实美无处不在。 所以以前也没有觉得“美”有多特殊,但若把它与“美学”放在一起讨论,就觉得“美”在我心里立刻高端大气上档次了,可望不可即,能隐约感受得到它,却讲不出它的样子,下不了定义。好像不管我怎样描述它,定义它,都是强加于它的一种谬论,都会扭曲了它的真实面貌。“美”涵盖的范围实在是太广了,是一种既抽象又具体的存在。 所以以下一切关于“美”和“美学”的看法或观点,全是片面的个人感受和直觉。 “美”与“美学”的关系,也许就和“数”与“数学”那样。“数学”把“数”编成了一套理论,“数”与众多式子、图像等许多元素一起组成了“数学”。说不定“美学”就是“美”加上各种元素出来的一套值得人研究讨论的理论学说。 我所理解的“美”,是某个对象在个人大脑里形成的感受。当我们看到某一样东西,会自然地在大脑里有一种外形上的评价,就像第一印象那样,好看或不好看,第一印象满分十分的话会打几分。也许这些评价我们在当时不会意识到,但确实已经对他评价完毕。而且每个人都有不同于他人的感受。当给我们一个名词,让我们用文字或是图像或其他呈现出来时,每个人也会根据自己的认知呈现出不同的样子。一件东西,在不同的人那里有不同的感受,美不美,也有不一样的程度;仅是一个抽象的词,在不同的人的笔下也会呈现千万种样子,一百分的美,也会有不一样的东西来传递和表达。 所以也许我不能给“美”一个确切的定义,但却觉得,感受美,讨论美,就是对“美”的一种审视,一种审美。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审美标准,但同一个地区的人可能会有审美上的相同点;不同的国度有不同的审美标准,但在同一个时代生活的人可能会有那么点类似之处;不同世纪不同年代的人有不同的标准,但或许我们能从同一个物种的审美标准里找到相似之处,比如人类,看到电影里的外星人使,会有部分人觉得他们丑得吓人。 审美标准因人而异,却因为在同一个大环境里有相似点。在我现在处的这个小圈子里,审美差异从我们喜欢的人上就看的出来。有人喜欢大长腿男神李敏镐,有人喜欢花美男张根硕,而有的人喜欢过去非主流杀马特现在可萌可型的华晨宇。三种不同类型的“男神”,在不同的人心里有不同的审美分数。把视野放到整个山师校园,看大家的穿衣打扮。大部分女生夏天短袖短裤高跟鞋或是连衣裙高跟鞋,相似的审美冬天体现的更明显:长款上衣加黑色打底裤加雪地靴。 审美标准因地域而异,却因为在同一个时代找到了共通点。中国人喜欢穿名牌开名车,许多女白领会攒上数月的工资只为买一件心仪的名牌,而在美国大家反而喜欢随意穿不在乎名牌,他们不会觉得只有名牌穿在身上人才好看。但我相信现在的人们,不论生在哪里,买衣服的时候会嫌自己胖,少有嫌自己瘦的。但以胖为美的唐代,雍容富态、健康自然成了美女的主导性标准。唐代名画《簪花仕女图》中几名“美女”在我看来实在不知哪里美了。 审美标准因时代而异,但或许因为我们同是人类,还是有最基本的审美底线的。出土于希腊桑托林岛的壁画《渔夫》描绘的是一位年轻渔夫手提海鱼归来的情形,渔夫的头和腿都是侧面的,但上半身和眼睛却为正面。一千年以后产于希腊的红像式花瓶《辞行出征的战士》中,居于中间的是儿子,双手合拢着衣服,看着父亲,正耐心地听父亲的叮咛,儿子的一只脚不再是侧面的,而是正冲着前方。 让审美相同和不同,相似和有差异的,对于被欣赏的来说,可能是时间,是地域,是文化。通过不一样的审美,也能反映出欣赏者之间所处的时代,地域,所接受的文化艺术熏陶之间的差异。 “美”是一种艺术,能阐释的了这种艺术的,只能是“美学”。能真正欣赏的了美的,必是

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

读了蔡、朱两位先生的文章,有几点不成熟的意见。总的说来,觉得蔡仪对黄药眠的批评、朱光潜对蔡仪的批评,在揭露对方的错误这一方面,都比较准确和有力。但是,他们各自提出来的正面论点,却大都是站不住脚的,错误的。而所以如此,是在于他们总是这样那样地、有意无意地不是否认美的存在的客观性(黄、朱),便是否认美的存在的社会性(蔡)。在他们那里,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是非此即彼、互相排斥的不可统一的对立,以为如果承认了美的社会性就必需否认美的不依存于人类主观条件(意识、情趣等)的客观性;或者是以为承认了美的这种客观性,就必须否认美的依存于人类社会生活的社会性。但实际并不如此,美一方面既不能脱离人类社会,另一方面却又是能独立于人类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下面想就这个问题简单地谈谈。 (一)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我们和朱光潜的美学观的争论,过去是现在也仍然是集中在这个问题上:美在心还是在物?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是美感决定美呢还是美决定美感?在这个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根本对立的关键问题上,朱光潜在“文艺报”发表的自我批评中,仍是坚持“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的主张的。并且“还是认为要解决美的问题,必须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在“美学怎样才能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一文中,朱光潜就把这种主张具体地以新的论点和新的方式提出来了: “……美感的对象是…物的形象?而不是…物?本身。…物的形象?是…物?在人的既定的主观条件(如意识形态,情趣等)的影响下反映于人的意识的结果,所以只是一种知识形式”……“这物乙(引者按:即指…物的形象?,即指美)之所以产生,却不单靠物甲的客观条件,还须加上人的主观条件的影响,所以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重点皆引者所加)。 这确是朱光潜最基本的思想,它从头到尾贯彻在这篇文章中,类似的提法、说法,文中到处可见。总括朱光潜的意思,是认为,作为美感对象的美,并不能独立于人的主观之外,恰好相反,而是必须依存于“人的主观条件”的。而所谓“人的主观条件”就如朱光潜自己所标明,是指人的“意识形态”、“情趣”等等。所以,这就是说美(“物的形象”)并不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只是人的一种主观的“知识形式”,必须有人的主观意

科学与美

科学与美 尽管科学家们对科学美的阐述大多是零散的、即兴的,但不难看出他们对科学之美的肯定和重视。 英国数学家和哲学家罗素从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中“读出音乐般的美妙”,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从达尔文《物种起源》中“见出生物世界无与伦比的统一之美”。我国科学家杨振宁则引用高适在《答侯少府》中的诗句“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来描述狄拉克方程和反粒子理论带来的精神震撼。他还曾以虹与霓为例描述科学之美:小时候看虹和霓,被极美的表面现象所吸引,长大懂得测量后发现这种现象的物理原因,体会到了一种极深层的理论架构的美。 在这些大科学家眼里,科学美是自然和谐之美的映射,是人们发现自然之秘而产生的自我超越感,是从科学和谐统一的思想中产生的愉悦自由的心理体验,是促使他们勇攀科学高峰的重要原动力。 科学美还包括审美直觉和审美灵感,不少科学家在科学创造过程中最初的粗略选择,往往是依靠审美直觉来完成。 比如狄拉克的“单磁核”假说,就是从磁与电共有的对称美中获得启示,后来被实验证实;物理学家卢瑟福探索原子和结构时有种直觉,感到原子核是一颗“小太阳”;哥白尼在观察太阳系运动景象时这样描述:“太阳乘坐的宝座率领着它周围的行星家族”。正是这些审美想象,启发了科学家的灵感,引导着他们前往成功的彼岸。 反观我们的现实,科学美却被有意无意地冷落甚至剥夺,近乎一件奢侈品。备受推崇的奥林匹克竞赛,已异化为机械的题海战术,孩子们很难在独立思考中享受数学的韵律之美。在科研领域,不少人急功近利,把科学当做追名逐利的敲门砖,失去了探寻更高层次的科学美的机会。 正如但丁所说,美是真理的光辉。漠视科学的美感,就很难探寻到真理的内核。如果在教育中,先让孩子欣赏“虹与霓”的现象美,再引导他们去挖掘背后的科学原理,是否更能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在科研中,少一些功利、多一份对美的追寻之心,把单调枯燥的实验变成美的探险,或许更容易到达真理的彼岸。在科普活动中,多一些日升月落、星辰闪耀、遥望火箭腾空而起的美感体验,可能会让不从事科学活动的普通人也能更加崇尚自然、走近科学。 科学本来就是美的,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应是充满新奇体验的美的旅程。让科学变得美一点,既有助于培育更多的科学小苗、科学大家,也能吸引更多普通人喜欢科学、亲近科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