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岩溶地面塌陷预测分析参考标准

岩溶地面塌陷预测分析参考标准

岩溶地面塌陷预测分析参考标准
岩溶地面塌陷预测分析参考标准

岩溶地面塌陷预测分析参考标准

1、根据施工提交的先导钻孔资料完善施工图,主要内容为:修改岩溶整治平面图,划分塌陷分区(A-极易塌陷亚区,B-易塌陷亚区。C-不易塌陷亚区),完善物探剖面图,编制分段简要地质说明。

2、完成先导钻岩溶地面塌陷评分,评分参考标准如下:

3、特殊说明:

(1)以上表格判定标准必须剔除钻孔人工填筑层;

(2)对于裸露型岩溶,即覆盖层为0m的钻孔判定按以下标准执行。

1)覆盖层厚度为0,勘探未见溶洞的钻孔(即岩溶发育程度5分)按不易

塌陷判定,评分为65分;

2)覆盖层厚度为0,钻孔见溶洞((即岩溶发育程度为35分),根据厚跨比确定分值(溶洞顶板厚度b,钻孔溶洞直径d)。

A、5d<b,钻孔判定为不易塌陷,分值65分;

B、d<b≤5d,钻孔判定为易塌陷,分值85分;

C、b≤d,钻孔判定为极易塌陷,分值95分;

D、顶板厚度小于2m者判定为极易塌陷,分值95分。

(3)钻孔土层中遇到土洞的判定为极易塌陷,分值100分。

(4)施工区段附近近期产生过塌陷,根据调查资料结合I序施工钻孔资料划分极易塌陷区范围(分值100分);

(5)地表降水入渗致塌陷区(主要指平原、谷地、溶蚀洼地区),水的指标为25分。

(6)终孔未见稳定水位,该孔稳定水位采用前后钻孔稳定水位平均值。

(7)循环液消耗情况与岩芯破碎程度分别作评价,相互验证,取较可信的一组资料。

(8)岩芯采取率与RQD值判定时,应注意钻进时机械破碎对岩芯完整程度的影响,分别作评价,相互验证,取较可信的一组资料。

(9)对于非溶蚀破碎(机械破碎、风化破碎等)地段,可结合该段范围统计的岩溶发育程度对单孔指标分进行修正,钻孔遇洞率为10-20%地段未遇溶洞的钻孔指标分减5分,钻孔遇洞率为5-10%地段未遇溶洞的钻孔指标分减10分,钻孔遇洞率<5%地段未遇溶洞的钻孔指标分减15分。

(10)本评分参考标准适用于路堤和已设计的路堑,未设计的路堑待施工开挖补充勘察后再行评判。

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

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 我国对岩溶塌陷的防治工作开始于60年代,目前已有一套比较宪整和成熟的方法、防治的关键是在掌握矿区和区域塌陷规律的前提下,对塌陷做出科学的评价和预测,即采取以早期预测、预防为主,治理为辅、防治相结合的办法。塌陷前的预防措施主要有:合理安排厂矿企业建设总体布局;河流改道引流,避开塌陷区;修筑特厚防洪堤;控制地下水位下降速度和防止突然涌水,以减少塌陷的发生;建造防渗帷幕,避免或减少预测塌陷区的地下水位下降,防止产生地面塌陷;建立地面塌陷监测网。塌陷后的治理措施主要有:塌洞回填;河流局部改道与河槽防渗;综合治理。一般来说,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包括控水措施、工程加固措施和非工程性的防治措施。控水措施1. 地表水防水措施:防地表水进入塌陷区,可以:清理疏通河道,加速泄流,减少渗漏;对漏水的河、库、塘铺底防漏或人工改道;严重漏水的洞穴用粘土、水泥灌注填实。2. 地下水控水措施根据水资源条件,规划地下水开采层位、开采强度、开采时间,合理开采地下水,加强动态监测。危险地段对岩溶通道进行局部注浆或帷幕灌浆处理。工程加固措施1. 清除填堵法:用于相对较浅的塌坑、土洞。 2. 跨越法:用于较深大的塌坑、土洞。 3. 强夯法:用于消除土体厚度小,地形平坦的土洞; 4. 钻孔充气法:设置通风调压装置,破坏岩溶封闭条件,减小冲爆塌陷发生的机会。5. 灌注填充法:用于埋深较深的溶洞。6. 深基础法:用于深度较大,不易跨越的土洞,常用桩基工程。7. 旋喷加固法:浅部用旋喷桩形成一硬壳层,,其上再设筏板基础。非工程性的防治措施1. 开展岩溶地面塌陷的风险评价。 2. 开展岩溶地面塌陷的试验研究,找出临界条件。 3. 增强防灾意见,建立防灾体系。岩镕塌陷的防治尽管难度较大,但只要因地制宜地采取综合的措施,岩溶塌陷灾害是完全可以防治的。

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评估及防治措施

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评估及防治措施 摘要:通过对岩溶塌陷区地质灾害发生的评估,分析岩溶塌陷形成的机理,提出针对性的岩溶塌陷勘查手段及预报措施,达到减灾防灾的目的 关键词:地质灾害;岩溶塌陷;灾情预测;防治措施 一、前言 地质灾害是由不良的地质作用引发的事件,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经济损失和环境改变。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工程地质作用对人类生存环境及工程环境本身的影响与致灾性越来越明显。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及其危害程度与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格局和新构造运动的强度与方式,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水文地质条件等)、气象水文及植被条件,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及其强度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都可能引起地表塌陷,例如地下空间开挖活动、矿产资源开发、地下工程施工、古溶洞、隐蔽工程、含水层中地下水流失、地层液化、建筑物自重、冲积层中含水量变化、化学物侵蚀作用、地壳移动、古窑老采区、地层滑移、地下水超量开采、陷落柱及淤泥地带等因素。 由于特殊的地质演化过程,岩溶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往往更频繁地发生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其中地质灾害最多表现形式为岩溶地面塌陷。 二、岩溶塌陷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岩溶地面塌陷是指覆盖在溶蚀洞穴之上的松散土体,在外动力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的突发性地面变形破坏,其结果多形成圆锥形塌陷坑。 岩溶地面塌陷是地面变形破坏的主要类型,多发生于碳酸盐岩、钙质碎屑岩和盐岩等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激发塌陷活动的直接诱因除降雨、洪水、干旱、地震等自然因素外,往往与抽水、排水、蓄水和其他工程活动等人为因素密切相关,而后者往往规模大、突发性强、危害也就大。岩溶地面塌陷发现于碳酸盐岩分布区,其形成受到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 1. 可溶岩及岩溶发育程度 可溶岩是由岩溶地面塌陷形成的物质基础,而岩溶洞穴的存在则为地面塌陷提供了必要的空间条件。大量塌陷事件表明,塌陷主要发生在覆盖型岩溶和裸露型岩溶分布区,部分发育在埋藏型岩溶分布区。 溶穴的发育和分布受岩溶发育条件的制约,一般主要沿构造断裂破碎带、

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最新版)

Safety is the goal, prevention is the means, and achieving or realizing the goal of safety i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safety prevention.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最新版)

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最新版)导语:做好准备和保护,以应付攻击或者避免受害,从而使被保护对象处于没有危险、不受侵害、不出现事故的安全状态。显而易见,安全是目的,防范是手段,通过防范的手段达到或实现安全的目的,就是安全防范的基本内涵。 我国对岩溶塌陷的防治工作开始于60年代,目前已有一套比较宪整和成熟的方法、防治的关键是在掌握矿区和区域塌陷规律的前提下,对塌陷做出科学的评价和预测,即采取以早期预测、预防为主,治理为辅、防治相结合的办法。 塌陷前的预防措施主要有:合理安排厂矿企业建设总体布局;河流改道引流,避开塌陷区;修筑特厚防洪堤;控制地下水位下降速度和防止突然涌水,以减少塌陷的发生;建造防渗帷幕,避免或减少预测塌陷区的地下水位下降,防止产生地面塌陷;建立地面塌陷监测网。 塌陷后的治理措施主要有:塌洞回填;河流局部改道与河槽防渗;综合治理。 一般来说,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包括控水措施、工程加固措施和非工程性的防治措施。 (一)控水措施1.地表水防水措施:防地表水进入塌陷区,可以:(1)清理疏通河道,加速泄流,减少渗漏;

地面塌陷的应急处理措施方案

地面塌陷的应急处理措施 一、什么叫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二、哪些因素会诱发地面塌陷 (1)矿山地下水采空; (2)地下工程中的排水疏干与突水作用; (3)过量抽采地下水; (4)人工蓄水; (5)人工加载; (6)人工振动; (7)地表渗水。 三、地面塌陷有什么规律 (1)岩溶强烈发育的纯可溶岩分布地带或沿其与可溶岩的接触地带; (2)沿可溶岩中的断裂带或主要裂隙交汇破碎带,岩层剧烈转折、破碎的地带; (3)松散盖层较薄且以砂土为主,其底部粘性土层缺失或甚薄 (一般不足1-2米)的“天窗”地段; (4)岩溶地下水的主迳流带或岩溶管道上; (5)具有潜水和岩溶水双层含水层分布地带; (6)岩溶地下水的排泄区;

(7)岩溶地下水位在基岩面上下频繁波动的地带或受排水影响强烈的降落漏斗中心及近侧地段; (8)临近河、湖、塘地表水体的近岸地带; (9)岩溶地下水位埋藏较浅为低洼地带。 四、地面塌陷有什么前兆? (1)井、泉的异常变化;如井、泉的突然干枯或浑浊翻沙,水位骤然降落等。 (2)地面形变:地面产生地鼓,小型垮塌,地面出现环型开裂,地面出现沉降。 (3)建筑物作响、倾斜、开裂。 (4)地面积水引起地面冒气泡、水泡、旋流等。 (5)植物变态、动物惊恐。微微可闻地下土层的垮落声。 五、地面塌陷如何监测? (1)对己发现塌陷前兆现象地区的监测,主要是对地面和建筑物的变形监测,通常在地面已经开裂或建筑物开裂、倾斜的某些部位设置一定的监恻点位,然后可采用肉眼和皮尺等其进行位移或变形的定期观测,观测频率可每天观测一次。如果发现位移或变形速度加快,则要加密观测,同时要立即报警。 另外,还应对塌陷地区抽排地下水引起泉水的干涸、地面积水、人工蓄水(渗漏〕引起的地面冒气泡或水泡、植物变态,建筑物作响或倾斜、地下土层垮落声、井、孔、泉等水量、水位和含沙量的突变以及动物的惊恐异常等现象进行观测。

地面塌陷的分类及事例

1 、根据形成塌陷的主要原因分为自然塌陷和人为塌陷两大类。 (1)自然塌陷 是地表岩、土体由于自然因素作用、如地震、降雨、自重等,向下陷落而成,如黄土湿陷。 (2)人为塌陷 是由于人为作用导致的地面塌落。在这两大类中,又可根据具体因素分为许多类型,如地震塌陷、矿山采空塌陷等。 2 、由于其发育的地质条件和作用因素的不同,地面塌陷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岩溶塌陷 由于可溶岩(以碳酸岩为主,其次有石膏、岩盐等)中存在的岩溶洞隙而产生的。在可溶岩上有松散土层复盖的复盖岩溶区,塌陷主要产生在土层中,称为“土层塌陷”,其发育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当组成洞隙顶板的各类岩石较破碎时,也可发生顶板陷落的“基岩塌陷”。我国岩溶塌陷分布广泛,除天津、上海、甘肃、宁夏、以外的26个省(区)中都有发生,其中以广西、湖南、贵州、湖北、江西、广东、云南、四川、河北、辽宁等省(区)最为发育。据统计,全国岩溶塌陷总数达2841处,塌陷坑33192个,塌陷面积约332平方公里,造成年经济损失达1.2亿元以上。 (2)非岩溶性塌陷 由于非岩溶洞穴产生的塌陷,如采空塌陷,黄土地区黄土陷穴引起的塌陷,玄武岩地区其通道顶板产生的塌陷等。后两者分布较局限。采空塌陷指煤矿及金属矿山的地下采空区顶板易落塌陷,在我国分布较广泛,目前已见于除天津、上海、内蒙、福建、海南、西藏以外的24个省区(包括台湾省),其中黑龙江、山西、安徽、江苏、山东等省发育较产重,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21个省区内,共发生采空塌陷182处以上,塌坑超过1592个,塌陷面积大于1150平方公里,年经济损失达3.17亿元。 在上述几类塌陷中,岩溶塌陷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发生频率高、诱发因素最多,且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突发性特点,严地威协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在此着重论述。 ·岩溶塌陷 1、现象成因 岩溶塌陷的规模以个体塌陷坑的大小来表征,主要取决于岩溶发育程度,洞隙开口大小及其上复盖层厚度等因素。 自然岩溶塌陷的成因包括暴雨、洪水、重力、地震等,人为岩溶塌陷中,成

关于岩溶地面塌陷地灾评估

评估区处于溶蚀谷地地貌地貌,上部为第四系覆盖层,下伏基岩为下二叠统茅口组((P1m))厚层块状灰岩。建筑物区大部分为覆盖型岩溶地区,场地上覆灰岩溶蚀残余堆积土,主要为棕黄-褐黄色粘土,矿区南东面洼地较厚,为0.2-3.5m,矿区内山坡较薄,厚0.1-0.3m,平均为0.2m。下伏石炭系碳酸盐岩岩溶中等发育,发育一些溶蚀裂隙和溶沟、溶槽,规模小,溶洞高0.3~3.5m,充填软塑状粘性土,其上覆土体厚度一般0.5~3.5m,岩溶地下水埋深较大,地下水汇集于溶蚀裂隙、岩溶管道中径流,评估区面积较大,局部地段土层中可能存在未揭露的土洞。据区域地质资料该层岩石岩溶中等发育,在上覆新增荷载、振动等作用下,或气候的异常变化使地下水位升降幅度过大,造成地下水位反复升降,及施工时机械荷载、堆填荷载、爆破、碾压振动等作用下将导致岩溶地面塌陷的发生,危及施工设备及人员,预估直接经济损失约<100万元。 本项目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预测,采用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陈国亮(1994)《岩溶地面塌陷的成因与防治》以专家调查法得出的经验预测指标进行预测,该方法以岩溶地面塌陷的三个基本条件(地下水、覆盖层、山溶(地貌与岩溶))作为评估依据,总指标为100;以降水入渗为主的地段,水位指标为40,预测地段近期曾发生塌陷,指标为100。 判别标准:指标≥90,为极易塌陷地段。 指标为71~89,为易塌陷地段。 指标≤70,为不易塌陷地段。

岩溶塌陷经验预测指标表表6 注:评估区对岩溶塌陷的影响因素取值是根据本次评估调查及收集前人资料整理而成。 本项目已建场地和未来采场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预测指标见表6,预测场地综合指标值为82,属于岩溶易塌陷地段,但现场调查场地周边区域未发生过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因此工程建设引发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岩溶塌陷类型及特征

岩溶塌陷类型及特征 一、岩溶塌陷的类型划分 我国岩溶塌陷类型繁多 (二)各种成因类型的发育特征 我国岩溶塌陷主要发育于华南的连片岩溶区。 (一)自然塌陷 在天然作用下产生的塌陷,约占总数的33%(不包括陷落柱),是各类塌陷中最多的一种。 古塌陷:形成于第四纪以前,如“陷落柱”; 老塌陷:形成于第四纪期间,具残留形态,往往为后期堆积物充填或掩盖; 新塌陷:新近时期产生,或形成时期不明,但形态保持较好。它们多发育于地下水变化迅猛的岩溶山地的洼地、槽谷中,塌陷范围小。强度弱,往往呈单个坑零星分布,塌陷规模随结构不同而差异很大。按其成因,又可分为: 1.暴雨引起的塌陷:暴雨可导致土体迅速充水和地表水的强烈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引起岩溶地下水位的急剧上升而产生正压冲爆作用,易于产生塌陷。 2.洪水引起的塌陷:在近岸地带第四系冲积层中潜水位和岩溶地下水位均随洪水位而波动,由于两者渗透性的差异,在波动过程中不但可产生有利于渗透潜蚀作用的附加水头,而且还产生正负压力的作

用,这些作用都可导致塌陷的产生。 3.重力引起的塌陷:在岩溶发育过程中,地下洞穴,管道在崩塌作用下不断扩展,最后导致顶板盖层在重力作用卞失稳陷落的现象。在岩溶山区并不罕见。岩溶漏斗、地下河天窗岩溶障谷、天生桥等地岩溶形态有许多就是塌陷的遗迹,这些基、岩塌陷规模一般较大,形成之后一般不再复活。 4.地震引起的塌陷:在构造地震作用下,在覆盖层比较薄弱的地段也可产生一系列的塌陷,如1853年2月在湖南新宁,5级地震的历史记载c“有声如雷,陷成七潭,大小不一,皆有水涌出”。此外,近几十年来地震塌陷也常有,如:1976年唐山地震引起数十处塌陷等。 (二)人类活动诱发的塌陷(简称人为塌陷) 是由于人类的工程;经济活动,改变了岩溶洞穴及其上覆盖层的稳定平衡状态而引起的塌陷,约占总数的60%,可见人为作用已成为现代塌陷的重要动力。人为塌陷按成因又可分为坑道排水或突水、抽汲岩溶地下水、水库蓄引水、震动加载及表水、污水下渗引起等类型塌陷+前三者共古人为塌陷的92%. 1.坑道排水或突水引起的塌陷 是指由于矿坑、隧道、人防及其它地下工程排水或突水引起的塌陷,其中以矿坑排、突水塌陷为主,占人为塌陷的17%. 岩溶地区由于矿产资源的开发,矿坑排水或突水引起的塌陷较为频繁。凡处于复盖岩溶区的矿区,在其排水疏干过程中,几乎都不可

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

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 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发生过多次,损失巨大。本文介绍了岩溶地面塌陷发生的成因和诱发因素,并依照武汉市的岩溶特征,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与预警方法,对武汉市的岩溶地面塌陷防治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防治;预警 1. 引言 武汉市地处我国中部,属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区内分布南北3条近东西向覆盖型碳酸盐岩条带,碳酸盐岩主要为石炭系中统黄龙组(C2hl)灰岩、二迭系下统栖霞组(P1q)灰岩夹炭质灰岩及三叠系下统大冶组(T1d)灰岩、泥灰岩[1];武汉市岩溶主要分为覆盖型和埋藏型,裸露型岩溶极少分布。1978年至今已发生十多起岩溶地面塌陷灾害,且近来越发频繁,其中尤以青菱乡烽火村(2000年4月)塌陷规模和损失最大,可见武汉市属于岩溶地面塌陷多灾区。若能成功防治预警岩溶地面塌陷的发生,将会产生巨大实际意义。 2. 岩溶地面塌陷的成因及诱发因素 2.1 岩溶地面塌陷的成因 岩溶地面塌陷的形成一般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出现在以一定厚度土体为盖层的覆盖型岩溶区,一般认为,覆盖层厚度<10m者,塌陷严重;10~30m者,容易塌陷;>30m者,塌陷可能性很小;(2)覆盖层以下可溶性基岩浅部岩溶发育,顶界面上有开口岩溶管道(落水洞、岩溶竖井),具有搬运、储存大量冲蚀物所必需的通道和空间;(3)具有引起土体变形、破坏的作用力,该作用力的主要来源是地下水静、动水压力和土体自重。[2] 通过查阅武汉市岩溶塌陷记录资料,发现历次塌陷的发生均具有上述条件。塌陷区上覆土层均为第四系全新统松散堆积物(Q4),属长江一级阶地中、前部,地表上层较薄(厚5m左右),物理力学指标低(Ps值一般仅为0.5MPa);中下部砂土层疏松,f值一般在0~5MPa,在地下水的内动力作用下极易被潜蚀;一旦砂粒流失,常形成土洞或扰动土层,表明岩溶地面塌陷处于发育阶段。在一定外力或自重作用下,即发生地面塌陷。 2.2岩溶地面塌陷的诱发因素 市内岩溶地面塌陷诱发因素可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武汉市历次岩溶地面塌陷考察发现,除1978年中南轧钢厂材库塌陷因过度抽取地下水诱发外,其他各处塌陷基本上都属自然因素造成——地下水循环过程中发生潜蚀作用造成的。 2.2.1自然因素诱发的地面塌陷 该类因素包括降雨、地表积水入渗以及地下运动加剧,在剧烈的地下水运动中会导致含水层介质(砂土类)被地下水潜蚀并运移走而形成土洞。降雨或地表积水会使表层土体软化或强度降低造成洞顶失稳而发生塌陷。如:陆家街地面塌陷,塌陷前地面排水设施堵塞,积水遍地,同时5月份降水3021mm,5月8日一天降量达103.7mm,5月10日即发生塌陷。丁公庙、范湖乡金水村及毛坦港等塌陷也都发生于丰水期的雨季。 2.2.2人为塌陷 人为因素主要指过量开采岩溶地下水或矿坑排水。过量开采岩溶地下水后,

岩溶地区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

岩溶地区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二) 更新时间:2006-7-27 浏览:592次 5.4.1.1调查岩溶地貌的形态特征、规模、组成物质、组合特征及空间分布与过渡关系,划分地貌形态、组合类型(见附录B)。 5.4.1.2 调查地表水文网与分水岭的成因、分布。演变历史及其和地下水文网的关系;河、湖 、洼地枯洪季节的变化和洪水淹没范围;各级剥夷面的分布高程和成因。 5.4.1.3 调查岩溶形态、规模与组合特征,发育层位与地貌、构造部位,选择代表性地段结合遥感图象解译统计其发育密度:对大型洞穴调查其出露位置、成因、形成条件、洞口及内部形态和堆积物特征,测制平、剖面图。注意调查岩溶发育与岩性、构造、地貌及地下水动力条件的关系。 5.4.2碳酸盐岩调查 5.4.2.1调查碳酸盐岩的岩性成分和岩性组合特征: a.根据碳酸岩盐的矿物成分,确定岩石类型,可概略划分为石灰岩类(包括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类(包括灰质白云岩)、泥质灰岩(白云岩)、硅质灰岩(白云岩) 等(见附录A1.1); b. 按填图单位统计划分岩性组合类型,可分为灰岩类,灰岩夹白云岩类,灰岩、白云岩(互层)类,白云岩夹灰岩类,白云岩类,灰岩(白云岩)夹泥质灰岩类,灰岩(白云岩)、泥质灰岩(互层)类,泥质灰岩夹灰岩(白云岩)类,泥质灰岩类等(见附录A1.2); c.调查碳酸盐岩的工程地质特征,包括岩体强度(见附录D1)和结构特征;特别注意调查描述其中所含的泥质、燧石、磷灰石、炭质、沥青、黄铁矿、石膏等成分的含量、分布与产状及其对岩体工程地质性质的影响。 5.4.2.2调查描述碳酸盐岩的结构、构造特征(见附录C)。对于岩层厚度可分为:a.块状:单层厚度在于1.0m; b. 厚层:单层厚度0.5~1.0m; c.中厚层:单层厚度0.1~0.5m; d.薄层:单层厚度小于0.1m。 5.4.2.3调查碳酸盐岩中的非可溶岩夹层, 注意调查描述粘土层、铝土质或炭质页岩、高岭土、煤层等软弱夹层的岩性、厚度与分布。 a. 按碳酸盐岩在填图单位中的累计厚度百分比,可分为如下类型: 全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累计厚度百分比大于90%,简称全型; 准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累计厚度百分比 (60~90)%,简称准型; 半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累计厚度百分比 (40~60)%。简称半型; 贫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累计厚度百分比小于40%,简称贫型。 b. 按碳酸盐岩的连续沉积厚度,可分为如下类 连续状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连续沉积厚度大于200m; 间层状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连续沉积厚度50~200m; 夹层状或互层状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连续沉积厚度小于50m。 5.4.2.4根据碳酸盐岩的岩性组合类型及沉积组合特征,按填图单元划分岩溶层

1:5万铜陵市幅岩溶塌陷危险性评价

1:5万铜陵市幅岩溶塌陷危险性评价 发表时间:2019-09-17T12:42:20.850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11期作者:许丹1 朱云福2 [导读] 皖江经济区碳酸盐岩分布广泛,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发育。 1.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安徽合肥 230001; 2.江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江西南昌 330000 摘要:皖江经济区碳酸盐岩分布广泛,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发育。为加强岩溶发育规律、岩溶地面塌陷发育特征研究,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中国地质调查局向中国地质科学院下达了“皖江经济区岩溶塌陷调查”项目任务书(工作项目编号:12120113011400),2013年开展1:50000铜陵市幅(H50 E 007016)岩溶塌陷调查。本文在易发性分析基础上叠加矿山及交通诱发因子进行的权重叠加,对铜陵市幅进行危险性评价。 关键词:铜陵市幅;岩溶塌陷;层次分析法;危险性评价 1 地质背景 区内出露最老地层为志留系,除缺失下中泥盆统外,从志留系至第四系均较发育。从地层柱状图上按地层岩性特征可以明显地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下部),S1g-T2d主要为海相沉积,并清楚地表现为两大沉积回旋,第一大回旋从S1g-D3w,为海退的半深海相的页岩及碎屑岩沉积;从C2h-T2d为第二大回旋,以滨海相-浅海相为主的碳酸岩夹半深海硅质岩及海陆交互相的碎屑岩。第二部分(上部),从T2y-R为陆相碎屑岩夹火山岩系。 综观全区地层岩相以碳酸盐岩层最为发育,累计厚度可达1500m以上。集中在下列两个地质时期中:①中上石炭统至下二叠统,主要分布在背斜两翼,以灰岩为主,白云岩次之。②中下三叠统,主要分布于向斜谷地及石灰岩丘陵地区,以灰岩为主。 志留-泥盆系(S1g-D3w)主要分布于背斜轴部,以粉砂岩、粗砂岩为主。煤系地层(P1g-P2d)主要分布于背斜两翼,以硅质页岩、碳质页岩、钙质页岩为主。三叠系中统-第三系(T2y-R)分布于沿江平原区及向斜近轴部,以粉砂岩为主。 2 地质构造 在地质构造单元上,属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坳区沿江拱断褶带安庆凹断褶东中段,一系列的构造形迹呈带状北东方向展布。 3 水文地质条件 研究区的水文地质环境有以石灰岩丘陵为主、地层多样、构造复杂、降水充沛、孔隙、岩溶裂隙潜水和承压水分布广泛的特点。依据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自然地理条件,可划分为三个水文地质区:冲积平原以孔隙水为主的水文地质区、丘陵平原区以裂隙岩溶水为主的水文地质区、丘陵区以基岩裂隙水为主的水文地质区 4 岩溶塌陷危险性评价 4.1 评价方法及模型 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危险性是指一定时间内某空间区域在某种诱发因素作用下发生地面塌陷的可能性,是在易发性分析基础上叠加诱发因子进行的。随着诱发因素的改变,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小也会发生变化,即地质灾害危险性是动态的。 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数学模型必须与其易发性评价模型一致。岩溶塌陷危险性评价流程如图2。 计算公式可写成同样采用综合指数模型,则: Hi=(公式1) i=1,2,…,m;j=1,2,…,n 式中:Hi——第i单元的“危险性”指数;j——评价因子;ai——第j个评价因子在第i评价单元的赋值;bj——第j个评价因子的权重;m ——评价单元数;n——评价因子数。 评价中主要考虑了人为诱发因素,包括矿山开采抽排(采)地下水活动和人类工程活动。重点调查区主要为城区及乡镇农村,其岩溶塌陷人为诱发因素主要是人类抽排地下水、露天采石场爆破、房地产开发建设等,其次为道路(高速公路、城际轻轨等)建设相关工程活动(冲孔桩等)引起的地面振动以及道路桥梁运营中由于交通工具行驶时引起的地面振动。 4.2 危险性评价及分区

在建工地发生大面积地面塌陷,事故预防及应急措施有哪些

在建工地发生大面积地面塌陷,事故预防及应急措施有哪些 11月23日凌晨5点30分,杭州望江隧道江北工作井南侧20米位置发生局部塌陷,塌陷区域面积约150平方米,造成望江东路之江路-富春路段通行受到影响,现场周边无人员伤亡情况发生。 望江隧道项目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对周边道路进行封闭管控,对周边市政管线启动了应急保护处置程序,并立即组织专家赶赴现场,按照既定的应急抢险预案采取回填加固措施紧急处理,8:30左右,事态得到基本控制。 经专家初步判断,望江隧道江北工作井正处在左线盾构机的接收准备阶段,主要由于在拔出冷冻管时,地下承压水击穿上部粘土冻土隔水层,导致了地下水渗漏并造成现场塌陷。 对此,施工方进一步采取了对地面塌陷部分进行砂土回填、对盾构接收井进行土方回填、进行地下水降压处理、对塌陷区周边加强监测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事故发生后,根据监测数据等指标分析,望江隧道盾构机和已建成结构未受影响。为确保地下市政管线安全,也采取了临时接割等应急措施,保障周边市民生活不受影响。 地面塌陷的应急处理措施 一、什么叫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二、哪些因素会诱发地面塌陷 (1)矿山地下水采空; (2)地下工程中的排水疏干与突水作用;

(3)过量抽采地下水; (4)人工蓄水; (5)人工加载; (6)人工振动; (7)地表渗水。 三、地面塌陷有什么规律? (1)岩溶强烈发育的纯可溶岩分布地带或沿其与可溶岩的接触地带; (2)沿可溶岩中的断裂带或主要裂隙交汇破碎带,岩层剧烈转折、破碎的地带; (3)松散盖层较薄且以砂土为主,其底部粘性土层缺失或甚薄 (一般不足1- 2米)的“天窗”地段; (4)岩溶地下水的主迳流带或岩溶管道上; (5)具有潜水和岩溶水双层含水层分布地带; (6)岩溶地下水的排泄区; (7)岩溶地下水位在基岩面上下频繁波动的地带或受排水影响强烈的降落漏 斗中心及近侧地段; (8)临近河、湖、塘地表水体的近岸地带; (9)岩溶地下水位埋藏较浅为低洼地带。 四、地面塌陷有什么前兆? (1)井、泉的异常变化;如井、泉的突然干枯或浑浊翻沙,水位骤然降落等。 (2)地面形变:地面产生地鼓,小型垮塌,地面出现环型开裂,地面出现沉降。 (3)建筑物作响、倾斜、开裂。 (4)地面积水引起地面冒气泡、水泡、旋流等。 (5)植物变态、动物惊恐。微微可闻地下土层的垮落声。 五、地面塌陷如何监测? (1)对己发现塌陷前兆现象地区的监测,主要是对地面和建筑物的变形监测,通常在地面已经开裂或建筑物开裂、倾斜的某些部位设置一定的监恻点位,然

第六章 主要城市岩溶塌陷

第六章全国主要城市岩溶塌陷 岩溶塌陷是指岩溶洞隙上方的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发生变形破坏,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岩溶动力作用与现象。 一、岩溶塌陷的危害 近年来,随着岩溶区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开采的不断增强,岩溶塌陷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妨碍了城市经济建设与发展。岩溶塌陷可毁损民房,毁坏建筑及农田,破坏铁路、公路、桥梁等交通设施,威胁人民生命安全,交通矿山、水电工程、军事设施、农业生产、城市建设及人民日常生活深受其害。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40余座矿山、25条铁路先和数百座水库长期遭受岩溶塌陷的困扰。 例如:1979、1985年贵昆线铁路因岩溶塌陷先后发生了2次列车颠覆事件,直接损失2000多万元;1999年广西合山电厂塌陷,大量的煤灰水溃入使朔河矿矿井被淹;安徽淮南的岩溶塌陷造成近百亩果园农田被毁;湖南娄底的矿区岩溶塌陷破坏房屋374幢、农田600公顷、桥梁4座并造成66个泉点干枯断流;广西玉林的岩溶塌陷威胁人口437多人,潜在经济损失达1935万元。 二、主要城市分布规律与岩溶发育特征 2.1 岩溶塌陷的分布规律 我国可溶岩分布面积达365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3,是世界上岩溶最发育的国家之一。岩溶类型划分有不同的原则。可溶岩的出露状况,例如裸露、半裸露、覆盖和埋藏的情况不同,相应岩溶的发育情况也有很大的差异性。中国岩溶主要类型分布如图1所示。 本次综合研究中有14个省区的68个城市存在岩溶塌陷,共计1312处(图2)。塌陷以南方的广西、广东、浙江、湖南、江西、云南等省区最为发育(图3),上述六省发生数量已达1089次,占本次统计的83%。 从地貌上看,岩溶塌陷多分布在峰丛洼地及谷地地貌中,从地形上看,岩溶塌陷多分布在低山区、河谷平原区及溶蚀丘陵区。

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措施研究

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措施研究 本文结合紫金县某村庄发生地面沉降及地面塌陷的实际情况,探析岩溶地面塌陷的原因,并在深入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防治措施。 标签:岩溶地面塌陷防治措施 1工程概况 2013年5月7日,某村庄发生地面沉降局部地面塌陷,对房屋墙体产生不同程度的破坏,居民房屋地面、墙面产生不同程度的裂缝,地面产生不同程度下陷。 2010年5月,在地面沉降点附近,发生两处地面塌陷,塌陷坑长约5m,宽约5m,深约5m。2012年4月,又发生两处地面塌陷,一处塌陷坑长4.5m,宽3.6m,深5.1m,另一处塌陷坑长4m,宽3.6m,深4m。2012 年10 月,发生地面塌陷,塌陷坑长16m,宽10m,深30m。 2地面塌陷发生的环境 地面塌陷区属第四系覆盖型石灰岩地带,地势较开阔、平坦。地面塌陷及沉降发生地段,为养殖螺旋藻及养鳗厂附近。 地面塌陷区域及周边出露地层为:(1)第四系联圩组(Qhl):岩性为粉质黏土、砂砾石层。厚度变化较大,粉质黏土厚度2.4~3.0m,砂砾石层厚度在6.0~30.0m 之间。(2)石炭系上统壶天群(C2h):属石炭系上统壶天群,岩性主要为灰岩、细晶灰岩,底部为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灰岩溶洞与溶蚀裂隙发育,利于地下水渗入,储存与运移。上覆第四系松散层。 3地面塌陷区域地下水开采现状 地下水开采主要有居民生活饮用水、养鳗场、螺旋藻养殖基地用水等。 (1)居民生活饮用水:塌陷区附近居民约有5770 人,按每人用水量0.15m3/d3,则居民生活饮用水用水量为866m3/d。 (2)养鳗场用水:采用四口机井开采地下水,从2010年8 月至今2014年6月,开采量为1336 m3 /d,之前开采量为现在的三倍,计4008m3/d。 (3)螺旋藻养殖基地:有五口机井开采岩溶地下水,地下水开采量平时为943m3 /d,每月最大开采量1716m3/d。 地下水开采总量为866+4008+943=6760m3/d。是地下水允许开采量(3470m3

岩溶塌陷的评估

岩溶塌陷的灾情评估 (一)岩溶塌陷等级划分 岩溶塌陷应查明:塌陷的位置、范围及面积;塌陷量;塌陷区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塌陷原因以及发展趋势。依据塌陷面积进行等级划分(表1)。 表1 岩溶塌陷灾变等级划分表 种类 指标 特大型 大型 中型 小型 地面塌陷 岩溶塌陷面积(km2) >20 20~10 10~1.0 <1.0 采空塌陷面积(km2) >5 5~1.0 1.0~0.1 <0.1

(据张梁等著《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理论与实践》1998,P28) (二)岩溶塌陷的灾情预测 预测步骤包括以下三个: 1. 查明研究区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2. 调查已有塌陷点的塌陷特征、分布规律及形成条件(环境及触发因素),确定出现塌陷的综合判断指标。 3. 考虑塌陷发展趋势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对研究区进行塌陷预测分区,提出地表各种重要设施的保护方案和预防措施。 通常,采排地下水或矿坑突水时,在水位降落漏斗内,容易产生岩溶塌陷的地段如下: 1. 浅部岩溶发育强烈,可溶岩顶板起伏较大,并有洞口和裂口,洞穴无充填物或充填物少,且充填物多为砂、碎石、粉质粘土的地段。 2. 采排地下水点附近或地下水位降落漏斗范围中心(特别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径流方向上)地段。 3. 构造断裂带(特别是新构造断裂带)背、向斜轴部,可溶岩与非可溶岩的接触部位。 4. 溶蚀洼地、积水低地和池塘、冲沟地段。 5. 第四系土层为砂、粉质粘土,且厚度小于10m地段。 6.河床及其两侧附近。 地面塌陷预测可考虑的影响因子: 1. 排水量(Q) 2. 水位降低值(S) 3. 盖层物理、力学性质的指标(ηi) 4. 盖层厚度(M) 5. 岩溶发育程度的指标(K) 6. 表征构造破坏程度的参数(G) 7. 预测扩展半径时要考虑时间 8. 预测时间、强度时,要考虑到抽水中心的距离 地面塌陷在时间上具有突发性,空间上具有隐蔽性,其预报为当前的前沿课题。可用于岩溶地面塌陷的探测方法和仪器有地质雷达(探溶洞)、浅层地震、电磁波、声波透视(CT)等。近年来,用GIS技术中的空间数据管理、分析处理和建模技术对潜在塌陷危险性进行预测,效果良好。 目前国内岩溶塌陷灾情评估的方法,主要采用经验公式法、多元统计分析法,也可根据岩溶类型、岩溶发育程度、覆盖层厚度和覆盖层结构,进行岩溶塌陷活动程度判定(表2)。 表2岩溶塌陷活动程度判定表 (据张梁等著《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理论与实践》1998,P67)

岩溶地面塌陷区地质灾害治理方法

岩溶地面塌陷区地质灾害治理方法摘要:岩溶地面塌陷区主要是指地表以下隐藏大面积溶蚀洞穴、漏斗及管道,在经过内外力作用下所发生的地面塌陷变形破坏现象。由于我国土地辽阔,地质形态多样,岩溶以不同形态分散在全国各个地区。更重要的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人类活动的频繁,人类工程活动中产生的岩溶地面塌陷数量也呈现出上升趋势,且常出现在人口聚集的地区,对于地面建筑和人身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对此展开对岩溶地面塌陷区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地面塌陷区地质灾害治理方法研究,对于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地方生态和经济协同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关键词:岩溶地面;塌陷区;地质灾害;治理方法 岩溶地面塌陷区多发生在碳酸盐地区、钙质碎屑岩等可溶性岩石分布区域。激发岩溶地面塌陷灾害的的成因多样,直接原因是大量降雨、干旱等自然因素。而间接原因是由频繁的人为活动所导致的,如,人类活动对该区域进行大量的抽排水、大开挖、深开采等人为破坏地下饱和生态水。人为因素导致下的塌陷灾害具有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等特点。因此展开对岩溶地面塌陷区的地质灾害治理防范研究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现状 在不同的地区以及不同地质条件和外力的影响,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现状表现多样:如突发形成深坑、旋涡,逐渐形成岩溶漏斗,断裂带,在下坡地带可能会出现滑坡、泥石流及崩塌等现象。造成的

地质灾害有:建筑物倒塌,破坏机场、公路,溪河干枯、泉水消失,大量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等等。而根据我国南北不同地质条件、气象水文特点以及区域职能特点,岩溶地面塌陷区所带来的地质灾害种类是不同的。 (一)北方地区的岩溶地面塌陷区现状 北方地区主要是指长江以北的地区,该区域的岩溶地质除了古代岩溶系统之外,现代岩溶主要是以溶蚀裂隙为主。在地域分布中,主要集中在山区与平原的过渡段,如,在辽宁省的南部、山东的泰安、枣庄、莱芜等地区。 (二)南方地区的岩溶地面塌陷区现状 长江以南地区碳酸盐分布广泛,且气候气候温热湿润,植被茂密,地质构造多为紧密的褶皱和密集的断块,因此现代岩溶十分发育,并呈区域性集中发育。在区域上形成岩溶管网。以下为贵州某地区最有代表性的岩溶集中发育区,也是最易出现岩溶塌陷区的范围。 (三)矿山采空区地面塌陷区的现状 矿山采空区的地面塌陷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的地面塌陷形势,矿山采空区地面塌陷区还代表着我国社会建设中的工程项目的地面塌陷区情况。目前,矿山采空区所带来的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全国20个省区市,在塌陷区地质灾害治理过程中,必须能够重视矿山采空区所带来的地面大面积塌陷、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治。 二、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成因 (一)岩溶地面塌陷区的岩土体内部条件的影响

岩溶的工程地质调查

岩溶的工程地质调查岩溶(国际通用术语Karst,译名喀斯特)是指水对可溶性岩石(在我国以碳酸盐岩为主,局部尚有硫酸盐岩、卤化物岩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与特征(并包括水的机械侵蚀和崩塌使用以及物质的携出、转移和再沉积)的综合地质作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现象统称。岩溶作用的结果在可溶岩表面及其内部形成各种岩溶现象,在地表的如洼地、槽谷、漏斗、落水洞、溶沟溶槽、石芽、石柱、溶峰等;在地下的则为各种形态的溶洞、溶隙、管道等。由于岩溶作用受着地下水水流系统的控制,因而各种岩溶现象也往往组成一定的系统,称为岩溶系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岩溶的发育有强弱之分,一般可溶岩岩性较纯,连续厚度较大,出露分布较广,断层较发育、岩层较破碎的,岩溶较易发育;可溶岩岩性不纯,含泥质及其它不溶杂质成分较多,连续厚度不大或多类有非可溶性夹层,出露分布较局限,断层不发育、岩层较完整的、岩溶发育较弱。 岩溶调查的目的 通过开展岩溶调查,为矿山开发与整治、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区域性、基础性资料;为矿山工程建设的规划和合理布局提供区域性工程地质资料;为矿山内进一步开展大比例尺岩溶工程地质调查、专门岩溶工程地质和岩溶环境工程地质勘察提供设计依据,为开展岩溶工程地质专题研究、编制专门性岩溶地质和环境地质图提供基础资料,为矿山防灾减灾提供基础支撑。 岩溶调查的任务 查明矿区岩溶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矿区岩溶工程地质条件,阐明在各种主要自然地质因素作用和影响下矿区岩溶工程地质条件的变化规律;查明矿区内岩溶主

要地质灾害的分布和发育规律;查明矿山工程活动对岩溶地质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对主要岩溶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和质灾害及其发展趋势做出初步评价和预测。应重点查明岩溶塌陷发育的现状、特征及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岩溶塌陷易发性区划;岩溶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及地下岩溶水形态,研究分析岩溶发育形态、规模等。 1.岩溶塌陷调查 岩溶塌陷发育的基本条件是:岩溶洞隙的存在,一定厚度的松散盖层和水动力条件易于改变的 岩溶地下水。围绕其基本条件开展以下调查任务: 1)开展岩溶塌陷现状调查,查明岩溶塌陷的数量、类型、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2)开展岩溶塌陷发育的地质环境背景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调查,查明可溶岩分布、第四系覆盖层特征、岩溶地下水动力条件和诱发岩溶塌陷的人类工程活动等; 3)开展典型岩溶塌陷勘查,查明岩溶塌陷地质结构和动力条件,分析岩溶塌陷形成深化模式; 4)开展岩溶塌陷易发性区划,建立岩溶塌陷调查评价数据库,提出岩溶塌陷灾害防治对策建议。 2.岩溶地下水调查 岩溶地下水一般具有赋存状态复杂(集中管道状或分散网络状)、动态变化迅猛、迳流通畅、流 态多变的特点,这些特征在不同地段由于其补给、迳流、排泄条件的不同而又有明显的差异。影响补、迳、排条件的因素除了地质构造外,主要受地形地貌、即碳酸盐岩的出露条件、地形 切割程度及水文网配置格局所控制,不同地貌类型具有不同的岩溶地下水特征。据此开展以下 调查任务: 调查岩溶地下水的赋存状态及其动力特征;岩溶水的补给来源和方式,迳流排泄特征,及其与地表水体和第四系潜水的转化关系;岩溶大泉和地下河的发育、分布和出露条件,补给区的范围,流量的动态变化和泉口沉积特征,覆盖型和埋藏型岩溶区要特别注意调查岩溶水位(水头)及其动态变化,岩溶地层顶板覆盖层的

岩溶地面塌陷类型及其发生、分布规律

岩溶地面塌陷类型及其发生、分布规律 近年在一些城市圈内的隐伏岩溶分布区,岩溶地面塌陷时有发生。如武汉、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由隐伏岩溶造成覆盖层地面塌陷曾导致居民财产严重受损,或建筑工程停顿,或堤防受损加固,其经济损失非常巨大。其中以武汉市最为突出,2000年4月近郊的烽火村出现22个塌陷坑,造成49栋农居楼房易地重建,经济损失500余万元;2008年4月汉南纱冒镇邻近长江大堤发生地面塌陷,仅加固堤防就耗资近3000万元;深圳某体育中心,施工过程中发生地面塌陷,不但使工程停顿,还增加了大量勘探工作和加固费用,总增加投资超过1000万元。由此可见岩溶地面塌陷的危害之大。 岩溶地面塌陷这一不良地质现象,似乎是大家都熟知的一种地质灾害。但事实证明,许多人对它的实质含义、类型、发生及分布规律并不真正了解,甚至存在一些误区。比如一遇到地面塌陷就误认为是地下溶洞发生垮塌,这类塌陷本来是一种自然的物理地质现象,人为活动在多数情况下是诱发因素,只是在特殊情况下成为主导因素。但在塌陷发生后,往往是不分青红皂白地追究人为责任,而不去深入探讨自然规律。有鉴于此,特作如下阐述。 一、定义 所谓“岩溶地面塌陷”,是指隐伏在第四纪覆盖层下的可溶岩中存在岩溶空洞,且存在与覆盖层相连的通道。在某些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作用下,覆盖层物质沿着岩溶通道漏失到岩溶空洞中,引起覆盖土体发生塌陷,导致地面出现塌陷的自然现象。这里要强调两层含义,一是“地面塌陷”,二是“覆盖层土体”塌陷,而非可溶岩溶洞塌陷。 二、机理 不同地质条件具有不同的塌陷机理。最早流行的是“潜蚀”机理。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真空吸蚀”机理。本文提出“潜蚀——液化——漏失”机理。实际情况是三种机理并存,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塌陷符合不同机理。 1、潜蚀机理 所谓“潜蚀”是泛指地下水在运动过程中不断带走土中物质的机械作用过程。岩溶

岩溶地面塌陷预测分析参考标准

岩溶地面塌陷预测分析参考标准 1、根据施工提交的先导钻孔资料完善施工图,主要内容为:修改岩溶整治平面图,划分塌陷分区(A-极易塌陷亚区,B-易塌陷亚区。C-不易塌陷亚区),完善物探剖面图,编制分段简要地质说明。 2、完成先导钻岩溶地面塌陷评分,评分参考标准如下: 3、特殊说明: (1)以上表格判定标准必须剔除钻孔人工填筑层; (2)对于裸露型岩溶,即覆盖层为0m的钻孔判定按以下标准执行。 1)覆盖层厚度为0,勘探未见溶洞的钻孔(即岩溶发育程度5分)按不易

塌陷判定,评分为65分; 2)覆盖层厚度为0,钻孔见溶洞((即岩溶发育程度为35分),根据厚跨比确定分值(溶洞顶板厚度b,钻孔溶洞直径d)。 A、5d<b,钻孔判定为不易塌陷,分值65分; B、d<b≤5d,钻孔判定为易塌陷,分值85分; C、b≤d,钻孔判定为极易塌陷,分值95分; D、顶板厚度小于2m者判定为极易塌陷,分值95分。 (3)钻孔土层中遇到土洞的判定为极易塌陷,分值100分。 (4)施工区段附近近期产生过塌陷,根据调查资料结合I序施工钻孔资料划分极易塌陷区范围(分值100分); (5)地表降水入渗致塌陷区(主要指平原、谷地、溶蚀洼地区),水的指标为25分。 (6)终孔未见稳定水位,该孔稳定水位采用前后钻孔稳定水位平均值。 (7)循环液消耗情况与岩芯破碎程度分别作评价,相互验证,取较可信的一组资料。 (8)岩芯采取率与RQD值判定时,应注意钻进时机械破碎对岩芯完整程度的影响,分别作评价,相互验证,取较可信的一组资料。 (9)对于非溶蚀破碎(机械破碎、风化破碎等)地段,可结合该段范围统计的岩溶发育程度对单孔指标分进行修正,钻孔遇洞率为10-20%地段未遇溶洞的钻孔指标分减5分,钻孔遇洞率为5-10%地段未遇溶洞的钻孔指标分减10分,钻孔遇洞率<5%地段未遇溶洞的钻孔指标分减15分。 (10)本评分参考标准适用于路堤和已设计的路堑,未设计的路堑待施工开挖补充勘察后再行评判。

地面塌陷类型原因

地面塌陷的形成原因复杂,类型很多,常见的分类有如 (1)根据形成塌陷的主要原因,分为自然塌陷和人为塌陷两大类。 前者是地表岩石、土体由于自然因素作用,如地震震动、降雨雨水向地下渗 透、自重压力、地下潜蚀掏空等,引起地面向下陷落; 后者是由于人为作用导致的地面塌落,如在地下采矿、坑道排水或施工中发 生突水、大量开采地下水、水库蓄引水等。在这两大类中,根据引起塌陷的具体 诱发因素又可进一步分为许多类型,如·69· 地震塌陷、矿山采空区塌陷、降雨人渗塌陷、排水塌陷、抽水塌陷、蓄水塌陷、 地面荷载过重塌陷、爆破及其他振动塌陷等。 (2)根据塌陷区是否有岩溶现象存在,分为岩溶地面塌陷和非岩溶地面塌陷。岩溶地面 塌陷主要出现在存在地下岩溶(即隐伏岩溶)的地区,其分布广、 数量多、发生频率高,诱发因素多,且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突发性特点。 非岩溶地面塌陷根据塌陷区岩石和土体的性质,又可进一步分为黄土高原区的黄土塌陷、火山熔岩分布区的熔岩塌陷和冻土区的冻融塌陷等多种类型,其中黄土塌陷主要分布在西北黄土高原区,分布与危害范围较大,后几种塌陷的分布与危害范围相对较小。 (3) 根据地面塌陷所形成的塌陷坑的数量和大小,地面塌陷一般分为 4 个等级:①小型塌陷:塌陷坑洞 1—3 处,合计影响面积小于 1 平方千米。②中型塌陷:塌陷坑洞 4~ 10 处,合计影响面积 1~5 平方千米。③大型塌陷:塌陷坑洞 11~20 处,合计影响面积 5— 10 平方千米。④特大型塌陷:塌陷坑洞超过 20 处,合计影响面积在 10 平方千米以上。 3.人类活动对地面塌陷的产生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就有可能诱发或加剧地面塌陷的发生,对地面塌陷有重要影响的几种主要 人类活动及其作用如下: (1)矿山地下采空:地下采矿活动造成一定范围的采空区,使上方岩石、土体失去支撑,从 而导致地面塌陷。我国已有许多矿区发生了这类地面塌陷,并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危害。如山西省内八个主要矿务局所属煤矿区的地面塌陷,已影响到数百个村庄、数万亩农田和十几万 人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2)地下工程中的排水疏干与突水(突泥)作用:矿坑、隧道、人防工程及其他地下工程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