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名医珍言录——泄泻

名医珍言录——泄泻

名医珍言录——泄泻
名医珍言录——泄泻

名医珍言录——泄泻

发表者:郭兆安

暴泄而肛门迸迫,此属火化;若暴泄而肛门不禁,即属阴寒,久泄而肛门不禁,又属阳虚。(清·张石顽《张氏医通·泄泻》)

泄泻,一般认为暴泻属实,久泻属虚。但属实的暴泄中,又有寒热之分,久泄多属阳虚。其辨证时,除临床表现不同外,肛门的自我感觉,亦是辨别的重要依据。如暴泻泻下粪色黄褐而臭,肛门急迫(迸迫)者属湿热伤中。泻下多水,或便如骛溏,肛门失禁者,多因寒湿困脾,若久泄而肛门失禁者,多属脾肾阳虚,失于固摄。故临床问诊时,除问大便外,还应问及肛门。由于以上三种泄泻的病因不同,治法亦异,如湿热者,当清热利湿,常用葛根芩连汤加减;寒湿者,当散寒化湿,常用藿香正气馓加减;阳虚者,当温补脾肾,固涩下焦,常用附于理中汤台四神丸加减。

水泻腹不痛者,湿也。痛甚而泻,泻而痛减者,食积也。泻水腹痛肠鸣,痛一阵泻一阵,火也。或泻或不泻,或多或少者,痰也。完谷不化者,气虚也。(清·汪昂《医方集解·和解之剂》引戴氏语)

泄泻证型较多,在辨证上腹痛与不痛实是重要一环。属湿、属气虚、属痰者,腹不痛。属食积、属火者,都有腹痛。但腹痛的情况有不同,在问诊时切须分辨。汪氏辨之颇细,宜予熟记。其中属痰者,除或泻或不泻,或多或少者外,更有形肥,脉滑、不食亦不饥等,亦是辨证时须注意的。泻下完备不化者,固多属于脾气虚,运化无权而致者,但亦有属胃滞和阳弱者(见下条),临床又当鉴别。

飧泄不由乎胃滞,即系乎阳弱。(清·曹仁伯《柳选四家医案》,继志堂医案下卷,泄泻门)

飧泄是以泻下粪便夹有不消化食物为主要特征。由于胃滞者,是因胃气虚,腐熟无能,故饮食易于停滞于胃,或饮食过饱,积滞内停,常致脾胃两伤,运化失健,形成飧泄。再有素体虚弱,或慢性久病,脾肾(阳)不足,运化无权,亦使完谷不化,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泻而痛不止,故责之土败木贼也。(明·龚延贤《寿世保元·泄泻》)

腹痛泄泻,泻而痛不止者,当责之于脾虚肝旺,肝气乘脾,正如吴昆所云:“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医方考·泄泻门》)。若腹痛得泻痛减者,则属伤食,此二者的区别点主要在于泻后痛减与否。对于痛泻的治疗当补脾泻肝,常用痛泻要方。伤食则参用保和丸。

寅卯泻作响,名肝泄。(清·用子干《慎斋遗书·自下门》)

泄泻时间呈规律性的亦是辨证的依据之一。若泄泻每在寅卯(5~7时)者,则为肝泄。以寅卯时属木,《内经》有“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之说,其时有助于肝气萌动,故肝旺者,易使肝升太过,过则克伐脾土而泄;若肝气郁结,则不能疏泄脾土而泄。腹中作响,乃肝气失疏所致。在治疗上前者当抑肝扶脾,后者当疏肝理陴。此外,肝泄与五更泄最需明辨,辨之有肾阳虚衰证者便属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即所谓“火不生士”之候,治之当温肾暖脾,常以四神丸加味。

治泻,补虚不可纯用甘温,太甘则生湿。(清·程杏轩《医述》卷九引《见闻录》)

药物中甘温性味,多有补气健脾之功,但不能过用,过则有助湿满中之弊。泄泻病因主要在于脾病湿盛,《内经》有“湿胜则濡泻”(《索问·阴阳应象大论》)之说,故即使久泻虚证,亦不可纯用甘温,以甘温之品虽能补气健脾,纯则呆胃助湿,所以补中益气汤中有陈皮,归脾汤中用木香,参苓白术散中用砂仁。凡此,皆为防止太甘生湿之弊。。

治泻,清热不可纯用苦寒,太苦则伤脾。(同上)

苦寒之品最易伤脾败胃,故即使是温热泄泻,亦不可纯用苦寒,如仲景治湿热下利的葛根黄芩黄连汤中便有甘草。甘草原非止泻之品,但苦寒之品得甘味的调和,便保护了脾气,使苦寒之芩、连,既能起到清化湿热、制止泄泻的作用,又不致损伤脾气。

治泻,兜涩不可太早,恐留滞余邪。(同上)

泄泻若过早使用固涩之剂,则容易闭门留寇,使余邪不尽,自不能达到止泻的目的,邪气久恋,则反导致病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泄泻,淡渗不可太多,恐津枯阳陷。(同上)

淡渗之品都有利小便作用,治泻利小便是临床常用之法,此即“利小便以实大便“之意,仅适用于泄泻而小便短少者,且淡渗之品不可太多,多则伤津劫液,往往导致泻虽止而正气大伤。

五更泄的中医治疗及心得体会

五更泄的中医治疗及心得体会 【摘要】五更泄,作为一个病名最早见于明代医学家龚廷贤的《寿世宝元》,每于黎明前腹痛作泄,大便稀溏,完谷不化。多由肾虚命门火衰,火不暖土,阴寒湿浊内积所致。其病形成,除责之于肾阳虚,尚与肺金之宣肃、脾之转输、肝之疏泄有密切关系。现从五脏入手,详细地论述病机,并结合7种病因提出了治疗的方法。 【关键词】五更泄;辨证论治;中医药疗法 “五更泄”又名“鸡鸣泄”、“晨泄”、“肾泄”等,有的以发病时间为特点命名,有的以病理变化命名,临床较多见。本人曾统计了武威市中医院2010年1月—12月的150例的慢性结肠炎患者,其中症属五更泄的有49例,占慢性结肠炎患者的17%。对于五更泄的治疗在临床中是不能够小觑的,应引起医界同道们的高度重视。 经曰:肾司开阖,肾开窍于二阴。肾不但治小便,而且也操权着大便之开阖。五更泄的形成, 先贤多认为与肾虚有关。清初医家张璐在其所著的《张氏医通》中说:“五更泄, 是肾虚失去闭藏之职也”。有的医家认为五更泄就是肾泄。关于肾虚发生五更泄的机理大多认为,病由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关门不固,寅卯之时(凌晨3~7时)阳气未复,阴气极盛,即令人洞泄不止。所以历代医家治疗五更泄多以温补肾阳为主。其实, 五更泄的形成, 除责之于肾阳虚,尚与肺金之宣肃、脾之转输、肝之疏泄有密切关系[1]。所以泄泻之病位虽在肠,与五脏失调也不无联系,其病机复杂,临床治疗当明辨证因。现将本人对于本病的治疗心得结合现探讨。 1五更泄的诊断 1.1怕凉怕冷,秋冬季较重,夏季稍轻,换季是一复法,喝啤酒吃冷食即可腹泻;吃了不干净的事物即可腹泻;吃的过饱也即可腹泻;冷风一吹也腹泻。 1.2每天凌晨2—7点腹泻2—3次,患者十分困惑,尤其是冬季,有时刚刚躺好被窝热了,就又去厕所,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上厕所。 1.3便急:部分患者一有便意就即可结便,慢了就拉到裤内,十分尴尬,坐车旅游出门十分小心,整天提心吊胆。生活非常紧张。(五更泄的症状) 1.4大便次数多:轻者每日3—5次,重者每日5—10次以上。 1.5腹痛:便前腹部不适或腹痛,便后减轻。(五更泻结肠炎的症状)

中医内科学 第九版 泄泻

泄泻 【定义】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多由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湿邪内盛所致。泄者,泄漏之意,大便稀溏,时作时止,病势较缓泻者,倾泻之意,大便如水倾注而直下,病势较急。故前贤以大便溏薄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本病证是一种常见的脾胃肠病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西医学中急性肠炎、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肠结核等肠道疾病,以腹泻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其他疾病伴见泄泻者,除治疗原发疾病外,在辨治方面亦可与本节联系互参。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感受外邪 六淫之邪伤人,皆能使人发生泄泻,但其中以湿为主,常夹寒、热、暑等病邪。其他寒邪或暑热之邪,除了侵袭皮毛肺卫之外,也能直接影响于脾胃,但仍多与湿那有关。 2.饮食所伤 脾胃为仓廪之官,胃为水谷之府,故饮食不当常可导致泄泻。凡饱食过量,或过食肥甘,或恣啖生冷,或误食馊腐不洁之物,均可发生泄泻。临床上,饮食不当与外感湿邪常相互影响,共同为患。 3.情志失调 郁怒或忧思均可致泄泻。郁怒伤肝,或忧思伤脾,若素体脾虚湿盛,复因情志刺激、精神紧张,或于怒时进食者,更易形成泄泻。 4.劳倦伤脾 长期饮食失调,劳倦内伤,久病缠绵,或素体脾胃虚弱,均可成泄泻。 5.久病年老 久病之后,肾阳损伤,或年老体衰,阳气不足,命门火衰,而为泄泻。 二、病机 泄泻病因虽然复杂,但其基本病机为脾胃受损,湿困脾土,肠道功能失司。泄泻的主要病变在脾胃与大小肠,病变主脏在脾,脾失健运是关键,同时与肝、肾密切相关。脾主运化,喜燥恶湿;大小肠司泌浊、传导;肝主疏泄,调节脾运肾主命门之火,能暖脾助运,腐熟水谷。若脾运失职,小肠无以分清泌浊,大肠无法传化,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混合而下,则

泄泻中医护理方案

泄泻中医护理方案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泄泻(小儿腹泻)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症候要点 1、湿热泻:主症泻下次数频量多,蛋花样水便,日10余次以上,泻下急迫,呕吐,高热,烦渴,精神烦躁或萎靡,尿量少黄,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指纹青紫。 2、风寒泻:主症大便清稀如鸭粪或多泡沫,色淡黄或青绿,臭气不甚,日泻10余次,肠鸣,腹痛伴低热,稍咳,口不渴,舌苔白润,脉浮,指纹紫滞。 3、伤食泻主症微热或无热,恶心、不思食、乳块,泻下次数不多,呈黄绿色水样便或夹有奶块便,酸臭气,腹胀,排气恶臭,舌苔白或黄厚腻,脉滑数,指纹沉。 4、脾虚泻:主症形体瘦弱,面色苍黄,肌肤松软,精神疲乏,喜睡懒动,自汗或盗汗,乳食减少,大便稀溏或乳食不化多残渣,唇舌淡白,舌体胖,舌苔薄白或少苔,脉细弱,指纹淡。 5、脾肾阳虚泻:主证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胱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色淡。 二、常见症候/症状施护 腹痛、腹泻 1、观察大便的次数、色、质、量、气味。 2、体温、精神、哭声、指纹、腹痛、腹胀等情况。 3、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时出、便如稀水、脉微细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4、出现腹泻严重、尿少、皮肤干瘪及眼眶、前囟凹陷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三、中医特色治疗 1、湿热泻、伤食泻:中药汤剂宜温服,风寒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中药汤剂宜热服。 2、“腹泻贴”,贴于神阙、中脘、仆参等穴,每次1~3克,每日1~2次。 3、湿热泻推拿疗法:清补脾土,清大肠,退六腑,揉小天心。风寒泻推拿疗法:揉外劳宫,推三关,摩腹,揉脐,揉鱼尾。伤食泻推拿疗法:推板门,清大肠,补脾土,摩腹,逆运内八卦,点揉天突。脾虚泻推拿疗法:推三关,补大肠,摩腹,推上七节骨,捏脊。 4、脾肾阳虚泻灸法取足三里、中脘、神阙。隔姜灸或艾条温和灸。每日1-2次。(三)特色技术 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2.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3.艾灸(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环境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2、注意乳儿饮食及餐具卫生,适应四季气候变化,合理安排饮食。 3、推荐适宜饮食,提倡母乳喂养,不要在夏季断奶。 4、加强户外活动,多晒太阳,随气候变化增添衣服,避免腹部受凉。

最新泄泻中医诊疗方案演示教学

泄泻中医诊疗方案 【病名】 中医病名:泄泻 西医病名: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肠炎、肠吸收功能紊乱、胃肠型感冒等。 【诊断】 (一)中医诊断标准:以腹泻为主症者,辨病泄泻。 1.以大便稀薄或如水样,次数增多为主症,可伴腹胀、腹痛等症状。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见于夏秋之季。 2.急性泄泻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有恶寒、发热等症状。慢性泄泻起病缓慢,病程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 3.饮食不当、受寒凉或情绪变化可诱发。 (二)西医诊断标准: 1.腹痛、腹泻,一日数次至 10 余次,呈黄色水样便,一般无粘液脓血,腹痛多位于脐周,呈阵发性钝痛或绞痛,可伴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等。 2.可有腹部压痛,肠鸣音活跃等体征。 3.便常规、便培养、纤维肠镜检查、X线腹平片、肠道钡剂检查有助确诊。 【治疗方案】

一.中医综合治疗方法: (一)中医辨病论治 (1)实证: ①寒湿证: 证候:泄泻稀薄多水,有时如鹜溏,脘腹胀满,恶寒发热,肢体酸痛,不思饮食,口淡不渴,头痛,舌苔薄白,脉濡缓。 治法:解表散寒,芳香化浊。 主方:藿香正气散。 ②湿热证: 证候: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势如水注,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心烦口渴,小便短亦,或有身热,舌苔黄腻,脉濡滑而数,多见于夏秋季节。 治法:清热利湿。 主方:葛根芩连汤。 ③伤食证: 证候:腹部疼痛拒按,泻下臭如败卵,泻后痛减,或泻后不畅,胸脘痞闷,嗳腐吞酸,不思饮食,舌苔垢浊,脉滑而数,或见沉弦。 治法:消食导滞。 主方:保和丸。

④肝气乘脾: 证候:时有胸胁胀闷,嗳气少食,每因恼怒、紧张等情绪波动而致腹痛泄泻,舌淡红,脉弦。 治法:抑肝扶脾。 主方:痛泻要方。 (2)虚证: ①脾胃虚寒: 证候:大便溏薄,泄泻时作时止,完谷不化,食少纳呆,腹胀腹痛,神疲倦怠,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而弱。 治法:补脾健胃。 主方:参苓白术散。 ②肾阳虚衰: 证候:黎明泄泻,腹中隐痛,下利清谷,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主方:四神丸合附子理中丸。 (二)其他中医疗法: 1. 针灸疗法 (1)针刺上巨虚、天枢、足三里,适用于急性泄泻。

老中医:石膏入药的治病验方

石膏入药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中医专家表示:《名医录》曾记载,睦州(今建德)杨士丞有一女,患骨蒸内热外寒,请了许多医生治疗未愈,后来处州(今丽水)有位姓吴的医生就用了石膏,病人体温恢复了正常,证明了石膏有良好的退热作用。 近代名医张锡纯因喜用大剂量石膏而被称为“张石膏”。他说:“石膏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外感有实热者放胆用之。” 中医专家指出:石膏主要成分是含水硫酸钙,其味辛甘、性寒。生石膏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主治热病壮热不退、烦渴、神昏谵语、发狂、发斑、肺热喘咳、中暑、胃火头痛、牙痛、口舌生疮。煅石膏能收湿,生肌,敛疮,止血,外治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等。 石膏入药可以治疗哪些疾病?石膏入药中医常用治病验方介绍如下: 血栓性脉管炎:生石膏250克,研为细末,桐油100克,共同搅拌调为糊状。取药糊敷贴患部,用纱布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次。如有溃破,须将伤口敷平,换药时当用15%的温盐开水清洗患部。此方无论患部未溃或已溃,均可应用,疗效较佳。 胃火牙痛:石膏100克研末,用醋调成丸,如绿豆大小。每次吞服12丸,每日3次。

烫伤:石膏30克,冰片15克研末混匀,凉开水调糊状。敷患处,纱布覆盖,每日换药一次,3~5天即可结痂。 腮腺炎:生石膏50克,黄柏20克,研粉再与青黛、冰片各5克混匀,用水或醋调成糊状。敷于患处(厚约0.5厘米),每日1~2次。 痈肿:取石膏、冰片按2:1比例研细末混匀备用。使用时视肿块大小,在石膏冰片粉中加入少许食醋及适量冷开水,调成膏状,然后直接敷于肿块上,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一次,待肿块消失后停药。 接触性皮炎:取石膏100克,水煎取液1000毫升。待药液温后浸泡患处,每日两次,每次20分钟。一般治疗当天即可见效,3~5天即可治愈。 蜂窝组织炎:生石膏3份,桐油一份,共同调为糊状外敷。适用于外科急性炎症浸润期、淋巴结核、蜂窝组织炎、疮疖及丹毒等。但已成脓或局部有溃疡者不宜使用。 小儿发热:取石膏20克及适量面粉,用温水调匀,捏成5 个如一元硬币大小的小饼。临睡前敷于患儿涌泉(双)、内关(双)、神阙穴,用胶布固定,次日取下。

泄泻的中医护理

泄泻的中医护理 泄泻是一种临床常见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其主要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便。其中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现代医学中急慢性肠炎多见泄泻的症状。笔者在临床中运用中医辨证论治原则进行辨证护理,收到较好疗效,根据泄泻发生的病因病机,临床上可分为3型进行辨证护理。现将体会简介如下。 1、肝气乘脾 1.1 症状平时多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时,发生腹痛泄泻,一般痛连两胁,泄泻不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1.2 护理措施(1)情志护理:因肝气乘脾引起的泄泻多是因情志而起,所以情志护理对患者影响很大。注意多做患者思想工作,抱着“待患者如亲人”的态度,关心体贴患者,从精神上安慰患者,鼓励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性格开朗,防止郁怒。帮助患者熟悉病房环境、作息就餐时间及病房有关规章制度,缩短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距离,使之愉快的接受并配合治疗。(2)饮食护理:悲伤、发怒、生气时切不可进食。忌食辛辣刺激及不易消化的食品。如忌食南瓜、山芋、土豆等壅阻气机的食物。应以清淡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为主,如鱼汤、鸡蛋汤、新鲜蔬菜等,可吃些萝卜以调理气机。(3)症状护理:腹痛泄泻明显时,可针灸中脘、天枢、足三里、脾俞、肝俞、行间,调整肠胃机能,祛痛止泻,舒肝健脾,或者口服舒肝理气丸,或者陈香粉,延胡粉各1g以理气止痛。 2、脾胃虚寒 2.1 症状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色淡不臭,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加,饮食减少,脘腹胀闷不适,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且易反复发作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2 护理措施(1)情志护理:对患者多做安慰解释工作,鼓励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决心,生活有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防止情绪愤怒,悲伤,进餐时不要谈论影响心绪的话题,不要思虑不愉快的事情。保持性格开朗,情绪稳定。(2)饮食护理:饮食应定时定量,食物以软、烂、温热及少食多餐为原则。忌

十大名医简介

1.扁鹊春秋战国时期的渤海莫人。因他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 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 2.华佗字元化,汉未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是三 国著名医学家。他医术全面,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 科鼻祖”。是世界医学史上应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的最 第一人。又创作名为“五禽之戏”的体操,教导人们强身健体。所著医书《青囊书》已佚。 3.张仲景东汉南阳郡人。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为医圣, 南阳五圣之一。他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 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确立了中医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界的推崇。 4.皇甫谧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提起皇 甫谧,人们可能立刻想到他编撰的《针灸甲乙经》。其实,他还编撰了《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书。 他一生以著述为业。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 5.葛洪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 号抱朴子,著有《肘后方》。“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

花的记载。其在炼丹方面也颇有心得,丹书《抱朴子·内篇》具 体地描写了炼制金银丹药等多方面有关化学的知识。 6.孙思邈唐朝京兆华原人,是唐代医药学家,他用自己的一生见证灵芝的长 寿之道,在太白山研究道家经典,探索养生术,同时他博览众 家医书,研究古人方剂。被后人称为"一代药王"。 7.钱乙字仲阳,山东郓城县人。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 科专家。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 专著。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 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后人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9.李时珍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人,明 代著名医药学家。他自1565年起,“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 纲目》。 10.叶桂字天士,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江苏吴县(今苏州)人,生于清代康熙五年,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其晚年

五更泄泻

病证名。清晨五更时即泄。每天早晨天末亮之前即肠鸣泄泻,故名“晨泄”。致病原因主要是肾阳虚,命火不足,不能温养脾胃,故又名“肾泄”。又名五更泻、五更溏泄、晨泄、瀼泄。多因肾虚所致。《病因脉治·泄泻论》论五更泄泻有肾虚五更泄泻、酒积五更泄泻、寒积五更泄泻、食积五更泄泻、肝火五更泄泻数种。 病因 致病原因主要是肾阳虚,命火不足,不能温养脾胃。 症状 病人腹泄具有明确的时间性,也就是在上午的五更,也叫五更,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凌晨五点到七点的时候。肠鸣脐痛,泄后痛减,大便稀薄,混杂不消食物,形寒肢冷,四肢不温,腰漆酸冷,疲乏无力,小便清长,夜尿频多。舌质淡,舌体胖、多有齿印,脉沉细无力。 鉴别 1.急性泄泻 主症发病势急,病程短,大便次数显著增多,小便减少。兼见大便清稀,水谷相混,肠鸣胀痛,口不渴,身寒喜温,舌淡,苔白滑,脉迟者,为感受寒湿之邪;便稀有粘液,肛门灼热,腹痛,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者,为感受湿热之邪;腹痛肠鸣,大便恶臭,泻后痛减,伴有未消化的食物,嗳腐吞酸,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者,为饮食停滞。 2.慢性泄泻 主症发病势缓,病程较长,多由急性泄泻演变而来,便泻次数较少。兼见大便溏薄,腹胀肠鸣,面色萎黄,神疲肢软,舌淡苔薄,脉细弱者,为脾虚;嗳气食少,腹痛泄泻与情志有关,伴有胸胁胀闷,舌淡红,脉弦者,为肝郁;黎明之前腹中微痛,肠鸣即泻,泻后痛减,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者,为肾虚。 治疗 1.明确病因,对症治疗 五更泻是中医的一种说法。西医认为,五更泻只是老年慢性腹泻的一种症状,其本身并不是病因,可以由其他多种病因引起,如慢性结肠炎、肠结核、过敏性肠炎、肠功能紊乱等。因此,患了五更泻,首先要到医院进行检查,明确病因,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2.中药治疗 有许多五更泻患者各项检查都正常,没有细菌性感染因素,多数为肠功能紊乱,西医叫功能性腹泻。对于这种腹泻,服中药效果一般比较好,坚持治疗一段时间,大都可以好转或治愈。中药治五更泻的首选药物是“四神丸”,这种中成药由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生姜、大枣等6味中药组成。不仅善补命门之火,而且具有温肾暖脾、固肠止涩之功效。每天中午晚上各服6g,可以获得良好疗效,但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3.食疗法 ①取3~5个核桃的果仁,生食或炒食,每日2~3次,服用数日后,晨间腹鸣、腹痛及泄泻会逐渐好转,连服20天左右可望 痊愈。此方对体质虚弱、营养不良者尤为适宜。②取适量生姜,洗净切成薄片,用米醋浸泡24小时即可。使用时,每次用3片生姜加适量红糖,以开水冲泡

泄泻中医辨证论治

泄泻中医辨证论治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七.泄泻 泄泻是因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湿邪内盛所致,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古人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但临床所见,难以截然分开,一般合而论之。本病证是一种常见的脾胃肠病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 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肠结核等消化系统疾病,以腹泻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考本病证辨证施护。 【病因病机】 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失调及脏腑虚损等均可导致泄泻的发生。六淫之邪侵袭人体,最易困遏脾阳,影响脾的运化,水谷相杂而下,导致肠胃功能失调,引起泄泻;凡饱食过量,宿滞内停,或过食肥甘,呆胃滞脾,湿热内蕴,或恣食生冷,寒湿交阻,或误食馊腐不洁之物,伤及肠胃,均可致脾胃运化失健,传导失职,升降失常,而发生泄泻;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木横乘土,脾胃受制,导致肝脾失调,气机升降失常,形成泄泻;脾胃虚弱,中阳不健,运化无权,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受限,清气下陷,水谷糟粕混夹而下,遂成泄泻;久病之后,肾阳损伤,或禀赋虚弱,先天肾阳不足,不能助脾腐熟水谷,水谷不化,而为泄泻。 泄泻的病位在肠,病变脏腑在脾胃,病理因素主要是湿。脾病湿盛是导致泄泻发生的病机关键。急性暴泻以湿盛为主,因湿盛而致脾病,病属实证;慢性久泄则以脾虚为主,因脾虚而生湿浊,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辨证施护】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急性暴泻,泻下腹痛,痛势急迫拒按,泻后痛减,多属实证;慢性久泻,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腹痛不甚,喜温喜按,身疲肢冷,多属虚证。 2、辨寒热大便清稀,或完谷不化者,多属寒证;大便色黄褐而臭,泻下急迫,肛门灼热者,多属热证。 3辨证候特征寒湿泄泻,泻多溏薄;湿热泄泻,泻多如酱黄色;食滞肠胃之泄泻,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肝气郁滞之泄泻,每因情志郁怒而增剧;脾气亏虚之泄泻,以大便时溏时泻,夹有水谷不化,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肾阳亏虚之泄泻,多发于晨起之时,以腹痛肠鸣,泻后则安为特点,有时又称五更泻。 (二)辨证分型 1 寒湿困脾 证候表现;泻下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兼有外感是可见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护治法则;芳香化浊,解表散寒。(治疗代表方;藿香正气散) 2 肠道湿热 证候表现;腹痛急泻,泻下急迫,粪便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可伴有烦热口渴,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护治法则;清热利湿。(治疗代表方;葛根芩连汤) 3 食滞胃肠

中国医学之中国古代医学常识

2019云南玉溪三支一扶考试内容—公基:中国医学之中国古代 医学常识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中医、中国画、京剧三颗璀璨的明珠并称为中国三大国粹。本文主要针对事业单位考试中涉及到的中医知识进行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帮助考生在事业单位的复习中能够事半功倍。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及其著作 1.医祖——扁鹊 扁鹊:春秋战国时期名医。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被尊为医祖。其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 2.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3.外科鼻祖——华佗 华佗: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发明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广播体操——五禽戏(虎鹿熊猿鸟),精于手术,发明麻沸散。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主要著作《青囊经》已佚。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被后人多用神医华佗称呼他,又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有杰出医术的医师。 4.针灸鼻祖——皇甫谧 皇甫谧:三国西晋时期学者、医学家、史学家。其著作《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第一部针灸学的专著,并被誉为“针灸鼻祖”。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针法是指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穴位,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通常以艾草最为常用,故而称为艾灸。 5. 道家医生——葛洪 葛洪:自号抱朴子,东晋著名医药学家,是预防医学的介导者。著有《肘后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侯及诊治。“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

肾泄 五更泻秘方大全

肾泄 病名。由肾虚闭藏失职所致的泄泻。其证每于黎明时即腹痛、肠鸣、泄泻。又名五更泄、五更泻。见《普济本事方》。《世医得效方》卷五:“安肾丸,治肾泄腹痛无定处,似痢非痢,骨痛面黧,腰脚时冷,用七气汤送下。”《张氏医通》卷七:“五更泻,是肾虚失其闭藏之职也。……其泻每在五更天将明时,必洞泄二、三次也。”治用四神丸、震灵丹、胃关煎等方。参见五更泄、肾虚五更泄泻条。 治宜温肾,用四神丸、八味肾气丸、填坎汤、胃关煎、五味子丸等方。 五味子丸-《证治准绳·类方》卷六 【来源】《证治准绳·类方》卷六。 【组成】人参五味子炒补骨脂白术各60克炒山药茯苓各45克吴茱萸巴戟天(去心) 肉豆蔻(面裹煨)各30克煅龙骨15克

【用法】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0丸,空腹时用盐汤送下。 【主治】脾胃虚寒泄泻。 五味子丸-《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六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六。 【组成】五味子30克白茯苓30克车前子45克巴戟30克肉苁蓉60克(酒浸一宿,刮去皱皮,炙干) 菟丝子90克(酒浸三日,曝干,别捣罗为末) 【用法】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空腹时用温酒调下。 【主治】诸虚劳损,肾气不足。 五味子丸-《圣济总录》卷一八六 【组成】五味子2两,熟干地黄(焙)2两,补骨脂(炒)2两,牛膝(去苗,酒浸,切,焙)2两,杜仲(去粗皮,炙,锉)1两,石斛(去根)1两,山芋1两,海桐皮(锉)1两,黄耆(细锉)1两,菟

丝子6两(淘去浮者,酒浸3日,别捣取末3两),天雄半两(炮裂,去皮脐)。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八六。 【功效】补虚损,益气血,壮筋骨。 【方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量】每服30丸,空心温酒送下。 五味子丸-《症因脉治》卷四 【来源】《症因脉治》卷四。 【组成】人参、白术、山药、五味子、补骨脂、肉果、益智仁。 【主治】脾肾俱虚泄泻,每至五更,即连次而泻,或当脐作痛,痛连腰背,腹冷膝冷,尺中皆软。 五味子丸-《医方大成》卷七 【来源】《医方大成》卷七。 【组成】阿胶(蚌粉炒)1两,熟地黄(洗)1两,白茯苓(去皮)半两,麦门冬(去心)半两,山药2两,五味子(炒)2两,贝母(炒)1两,柏子仁1两,人参

岭南名医录

2016年版《岭南名医录》出炉啦!这份名录来自广东省家庭医生协会,通过一年时间的“为医护人员点赞”活动,选出点赞数排名在前1000名的三级医院医生,经过专家组评选,挑选部分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生整理而成,可以说是一份十分靠谱的就医指南哦~赶紧收好啦~广东发布2016-03-13 心血管内科 高血压病、心律失常、房颤、心功能不全、先天性心脏病、高血脂、冠心病、风湿病等 1.广东省人民医院:姚桦、林曙光、耿庆山、林展翼、吴书林、林纯莹、陈纪言、张智伟、范瑞新、陈泗林、谭宁、张斌 2.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董吁钢 3.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黄铮、刘伊丽 4.广州军区总医院:邱健 5.广东省中医院:黄春林、吴焕林、邹旭、陈秋雄 6.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王景峰、聂如琼 7.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陈爱华、刘映峰、杨平珍 8.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王清海 9.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冼绍祥、冯存伟 10.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刘世明 1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何启扬 12.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陈曦明 13.广州华侨医院:张爱东 14.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潘宜智 15.深圳市人民医院:董少红 16.梅州市人民医院:钟志雄 17.东莞康华医院:贾国良 18.茂名市人民医院:梁岩 19.汕头市人民医院:陈平

20.云浮市人民医院:张志广 21.珠海市人民医院:石理 22.中山市人民医院:黄炫生 心脏外科 冠心病、风险性心脏病、心瓣膜病、心脏外伤、先天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等 1.广东省人民医院:庄建、陈寄梅 2.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杨艳旗 3.广东省中医院:阮新民 4.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邹小明 5.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钟凯、张希 6.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谢少波 7.东莞市人民医院:周建平 呼吸内科 慢阻肺、支气管哮喘、肺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 1.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燕斌、谢灿茂 2.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钟南山、陈荣昌、黎毅敏、李时悦 3.广东省人民医院:高兴林、郭纪全、郑勤伟、李静 4.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张天托 5.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江山平、李建国 6.广东省中医院:张忠徳、林琳 7.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陈正贤 8.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蔡绍曦 9.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挪富

2017年护士资格证中医护理笔记:泄泻

2017年护士资格证中医护理笔记:泄泻 因感受外邪,或饮食内伤,使脾失健运,传导失司所致。以大便次数增多,便稀溏或如水样为主要临床表现。下面是分享的一些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一、护理评估 1、大便的量、色、质、气味及次数,有无传染性。 2、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寒湿困脾证、肠道温热证、食滞胃肠证、肝气郁滞证、脾气亏虚证、肾阳亏虚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急性泄泻者应卧床休息。 (3)具有传染性者,执行消化道隔离。 (4)长期卧床者,应定时翻身,泄泻后清洁肛门。 (5)遵医嘱及时、准确地留取大便标本送验。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大便的量、色、质、气味及次数,有无里急后重等情况。 (2)观察体温、脉搏、舌苔、口渴、饮水、尿量和皮肤弹性等变化。 (3)泄泻严重、眼窝凹陷、口干舌燥、皮肤干枯无弹性、腹胀无力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4)呼吸深长、烦燥不安、精神恍惚、四肢厥冷、尿少或无尿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趁热服用,服后盖被静卧。 4、饮食护理 (1)饮食以清淡、易消化、无渣及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为宜。忌食油腻、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肠道温热者,饮食宜清淡爽口,忌食生热助湿之品。 (3)食滞胃肠者,暂禁食,待好转后再给予饮食。 (4)脾气亏虚者,以清淡饮食为宜,可食健脾食物。 5、情志护理 (1)慢性泄泻患者常有焦虑、恐惧心理,给予安慰,消除疑虑,保持心情愉快。 (2)肝气郁滞者,忌恼怒,保持心情舒畅。 6、临证(症)施护 (1)寒湿困脾,腹痛者,可作腹部热敷。 (2)肠道温热,肛门灼热疼痛者,遵医嘱中药熏洗。 (3)食滞胃肠,腹痛者,遵医嘱给予针刺。 三、健康指导 1、注意饮食清洁、有节。 2、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 3、指导患者遵医嘱正确服药。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 扁鹊,真实姓名是秦越人,又号卢医。据人考证,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O年)。他为什么被称为“扁鹊”呢?这是他的绰号。绰号的由来可能与《禽经》中“灵鹊兆喜”的说法有关。因

为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为那里带去安康,如同翩翩飞翔的喜鹊,飞到哪里,就给那里带来喜讯。因此,古人习惯把那些医术高明的医生称为扁鹊。扁鹊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 张景岳,(公元1563~1640年),又名张介宾,字会卿,别号通一子,因为他善用熟地,有人称他为“张熟地”,明末

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是明代杰出的医学家,为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张景岳生于嘉靖四十二年,自幼聪颖,喜爱读书,广泛接触诸子百家和经典著作。著作《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它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书中还精选了三百多方,这些方剂的药物配伍比较精炼,主治明确。如麻黄汤、桂枝汤、柴胡汤、白虎汤、青龙汤、麻杏石甘汤。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据人考证,他约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二0八年)。华佗非常痛恨作恶多端的封建豪强,十分同情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华佗行医,并无师传,主要是精研前代医学典籍,在实践中不断钻研、进取。当时我国医学已取得了一定成就,《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相继问世,望、闻、问、切四诊原则和导引、针灸、药物等诊治手段已基本确立和广泛运用;而古代医家所留下的不慕荣利富贵、终生以医济世的动人事迹,这些不仅为华佗精研医学提供了可能,而且陶冶了他的情操。

张仲景生平及其传说

张仲景生平及传说 《伤寒杂病论》作者张机,字仲景,南阳郡涅阳人,生卒年份不确。少时随同郡张伯祖习歧黄技,刻苦钻研,终至青出于蓝,医术远超其师,成为著名医家,与华陀并称于世。因其对临证医学的卓越贡献,而被后世医家奉为医圣。 一·生卒年代 尽管医名遐迩,然令研究者困惑不解的一个问题是,仲景生平,竟然在汉书及其后之正史中并无片言只语之记载!其名字首见于王叔和《脉经》序,曰:“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鹊之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此乃有关仲景之最早文字记录。因而其生卒年份及其生平事迹等,无据认证。 洪贯之认为<1>,仲景约生活于汉桓帝纪元(公元147年)以后至建安末年(公元219年)以前。 薛凝蒿认为<2>,仲景约生于公元142年~145年,卒于210年。 宋向元则认为<3>,仲景生于公元148年~152年间,卒于211年~219年间。

而尚启东等却考证为<4>:仲景生于公元153(东汉桓帝永兴元年),卒于202年(建安7年)。 杜氏据《太平御览》引《何颙别传》及《针灸甲乙经》序,考证推论仲景诞生于公元151年,可能卒于公元220年<5>。 以上各家结论不同,是研究者所采用的依据不一。当各种史料相互矛盾的时候,其结论自然不相一致。大要而言,推论仲景生卒年份所据之资料,不外有以下几种: 1.《伤寒杂病论》自序; 2.《针灸甲乙经》序; 3.《太平御览》引《何颙别传》; 4.林亿校正《伤寒论》序引唐·甘伯宗《名医录》; 5.《后汉书》、《三国志》等东汉末年相关史料。 尽管结论不同,但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的事实,完全可以认定。

二·籍贯考证 关于仲景之籍贯,认识亦不尽一致。李濂《医史·卷六》记:“张机,字仲景,南阳人也。”《襄阳府志》记其为南阳棘阳人,而《河南通志》谓:“张机,涅阳人。”按《后汉书》所记,荆州剌史部郡七: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棘阳、涅阳等地,皆南阳郡所辖。棘阳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南(一说今湖北枣阳县),因其地处棘水之阳而名。涅阳则因位于涅水(今赵河)之阳得名,治所在今河南邓县东北(一说在今河南南阳县)。南阳,作为古地区名,所指有三,其一即为今河南省西南部,战国时分属楚、韩,地居古代中原的南方,位于伏牛山、汉水之阳,故名。作为郡治,初设于战国秦昭王35年(公元前272年),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市)。汉时辖境相当于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间地,其后渐小。1981年底,南阳张仲景研究会成立暨学术交流大会在河南南阳市举行,与会研究者宣读论文,确认涅阳(今河南邓县穰东镇张寨村)为仲景出生地。 三·师承传授 1·师承伯祖

中医护理常规_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1、接待患者,初步分诊。根据患者病情,送至抢救室或观察室,并立即通知医师。 2、做好输液、给药、配血、输血及相应准备。 3、急诊室环境 (1)环境清洁、舒适、安静,空气流通。 (2)根据病症性质,调节病室内温湿度。 (3)每日定时空气消毒。 4、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 (2)介绍就诊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5、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即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2)新入急诊室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连续3日。 (3)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5)留观患者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促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6、每日记录大小便次数1次。 7、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8、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注明执行时间。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2)根据病情,给予正确体位。对烦躁不安患者加床栏或用约束带妥善约束,防止发生意外。 (3)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对疑似服毒、诊断不明的昏迷患者,按病情及时收集相应标本送检。 (4)注意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5)随时检查各种管道是否通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6)对诊断不明的急腹痛患者禁用镇痛药物。 (7)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8)凡涉及法律纠纷的患者在抢救的同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五更泻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五更泻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五更泻是中医中的概念,从字面的意思我们都能够明白这种疾病的特点。因此,在患上五更泻的时候,给患者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特别是睡眠质量上。因此,解决五更泻是很多患者非常关心的问题。那么,五更泻的治疗方法有哪些?下面咱们就 来详细了解一下吧。 本药方中诃子能收拢不光滑的大肠,恢复肠蠕动的正常律动,维护肠道消化和吸收功能,因而能制止腹泻,用于久痢不止。对于湿热症,当以苦寒清火毒,苦燥除湿浊,兼以调气行血导滞。 配以罂粟壳能增强固肠止泻之效;黄连可对抗乙酰胆碱,对 平滑肌有解痉作用,从而导致肠推进运动减慢,抑制了腹泻的发生;配以车前子、大青叶,寒能清热、苦能燥湿,能清火解毒, 抗病毒;防风,起协同作用,解表祛风、胜湿,能止泻,又能通便,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了抗病毒作用,也增加了胃肠的调节功能。

药房中多数为温辛之药,风热者,辛以散之,湿热者,温以除之。苍术也有解痉作用,和木香同用,苦增强燥湿,又有健脾和胃,用于腹胀消化不良,调整胃肠运动功能,增强胃粘膜保护,促进食欲的作用;白糖参,五脏之补品,补元气,安神性,健脾益肺,与茯苓、山楂、乌药同用,可清热化湿,解除了脾胃湿困、祛风除湿、理气止痛,照顾胃气补脾胃之不足,缓苦寒药物之性,也可用于气阴两伤者,健脾和中,补元脾之气,能改善粘膜循环,控制肠粘膜充血水肿,增加网状肉皮系统吞噬能力,调和肠胃运动,促进消化吸收。 根据近痢宜泻,久痢宜涩的原则,调气则后重自除,止血则便脓治愈,故又活血行气;白芷为杨明主药,与麝香同用,能增强活血排脓,生肌止痛,能开窍,通经络,使药能够达到病变反映,迅速在肠道中分解,覆盖在整个肠腔表面,修复受损肠壁组织,并且吸附多种病原体,将其固定杀死和其产生毒素一起随肠蠕动排出体外,达到靶向给药的目的,也可以起到排毒养颜的作用。 本药适用于急慢性肠炎、结肠炎、直肠炎、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细菌性痢疾、五更泻、酒后腹泻、海鲜腹泻、病毒性腹泻、水土不服腹泻,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腹胀肠鸣、久泻不愈者及各种肠道疾病。此外,儿童也可以服用(因

宋代名医录

宋代名医录 宋代名医录 一、许胤宗 许胤宗,一作引宗,约生于南朝梁年夜同二年(536),卒于唐武德九年(626),享年九十余岁。许氏乃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人,曾事南朝陈,初为新蔡王外兵参军、义兴太守;陈亡后入仕隋,历尚药奉御,唐武德元年(618)授散骑侍郎。 许氏以医术有名,能干脉诊,用药矫捷变通,不拘一法。公元六世纪中,他曾用药物薰蒸法为陈国柳太后治病,时太后病风不能言,口噤不能服药,他以黄芪防风汤置于床下,薰蒸令药气如烟雾,入病人腠理而见效,当晚太后能言,胤宗是以授义兴太守。 许氏诊病问疾,正视评脉,以根究病原,主张病药相称,不宜杂药乱投,唯须单用一味,直攻病所。生平诊脉用药,独具特色。 二、甄权 甄权,约生于南朝梁年夜同七年(541),卒于唐贞不美观十七年(643)许州扶沟(今河南扶沟)人,因母病,与弟甄立言,精究医术,专习方书,遂为名医。甄权于针灸术

造诣尤深,兼通药治。生平行医,活人众多:隋开皇初(581)曾为秘书省正字,后称病告退。甄权通颐养之术,提出弃旧容新可使肺气清肃,是健身延年的有效要领;并主张饮食不必甘美。贞不美观十七年(643)唐太宗李世平易近亲临其家,访以药性及摄生之道。授其朝散大夫,并赐寿杖衣物。昔时寿终。 甄氏生平著述颇多,绘有《明堂人形图》一卷;撰有《针经钞》三卷、《针方》、《脉诀赋》各一卷,《药性论》四卷。这些著作均已亡佚,其部分内容可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机密》等著作,对后裔有必然影响。 三、甄立言 甄立言,甄权之弟,生于南朝梁年夜同十一年(545),卒于唐贞不美观年间(627~649)。唐武德年间(618~626)升太常丞,与兄甄权同以医术享誉当时。立言医术娴熟,能干本草,善治寄生虫病。著有《本草音义》七卷、《本草药性》三卷、《本草集录》二卷、《古今录验方》五十卷,均己散佚,部分佚文尚可在《千金要方》和《外台机密》中见到。他的《古今录验方》如《外台机密》所引进“消渴小便至甜”是我国有类糖尿病的最早记实。 四、孙思邈 孙思邈,世称孙真人,后裔尊之为药王,唐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孙家塬人。约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卒于

专科中医特色护理常规)

急诊专科中医特色护理 一、根据本科三个优势病种泄泻、外感高热、急性中毒的中医护理常规积极开 展临证施护,针对不同证型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泄泻病寒湿泄泻证:治疗与护理给予解表散寒,芳香化湿;以藿香正气散为主方加减治疗,汤药趁热服用,服后覆被静卧并取微汗,病室内需保持温暖,避免复感风寒,腹痛者可局部热敷,表证明显者,可用苏叶、藿香、生姜煎水饮以驱散风寒.针刺可取穴中脘、天枢、上巨虚、阴陵泉,可加艾灸或隔姜灸。 湿热泄泻证:治疗与护理给予清热利湿;以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夏日盛暑发生泄泻,且兼有面垢、自汗、心烦、脘闷,可用荷叶、藿香、香薷、滑石等煎水服,以清暑化湿。病室需要通风,并且清爽干燥,饮食宜清淡爽口,忌食辛辣、厚腻等生热助湿之品。肛门灼热疼痛,可用苍术、黄柏煎水坐浴,擦干后再涂以黄连膏。其针刺穴位同上,但手法以泻法为主,忌艾姜灸。 伤食泄泻证:治疗与护理给予消食导滞;以保和丸为主方加减治疗,腹泻期间以禁食、少食为宜,待好转后,在进食细软或半流饮食,痊愈后要做到饮食有节,以免再次因伤食复发。泻下不畅者,为使积食尽快排出,可用大黄、枳实、神曲煎水内服,以痛腑荡积,腹痛可针刺脾腧、中脘、天枢、足三里、里内庭等穴,针刺时亦兼有健脾化滞作用。 外感高热病外感风寒证:治疗与护理给予解表散寒;轻者可先用红糖水或生姜煎水热服以发汗解表。亦可用葱鼓汤加杏仁、苏叶、防风、荆芥以解表散寒。重者可用荆防败毒散或麻黄汤。服药后可饮热粥,以助发汗驱邪。

但发汗不可太过,以遍微有汗出为宜。另外室内外空气要新鲜而温暖衣被要适宜、若恶寒较重者可加重保暖措施,而不宜用冰袋冰帽冷敷降温。可饮热姜汤水或葱白萝卜汤以助辛温解表。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油腻等品。若头痛较重无汗出者,宜遵医嘱给予背部刮痧,以助退热,以及配合针刺合谷、列缺、印堂、百会、凤池。鼻塞流涕明显者针刺迎香等穴。 外感风热证:治疗与护理给予解表清热;方用银翘散加减,轻者可日服一剂,重者可日服二、三剂,咽喉疼痛较重时鼓励病人喝银花甘草水,并可针刺双侧少商穴放血。汗出时可用温水擦干,及时更换衣被,以免加重病情。饮食宜清淡,忌油腻辛辣之品,若有大便干结者,可加用大黄或用番泻叶泡茶饮。 外感暑湿证:治疗与护理给予解暑化湿;方用新加香藿饮加减,观察体温变化注意防暑降温,做好环境及个人卫生,防止暑热秽浊,诸邪侵入人体,发热可用物理降温(若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细数者,禁用冷敷和酒精擦浴)或针刺大椎、凤池、曲池、合谷、内关等穴位,或少商、十宣等穴点刺出血降温。 急性中毒:治疗与护理给予解毒驱邪,益气回阳固脱;解毒三联法治疗:①洗胃排毒法:使用解毒汤Ⅰ号进行洗胃②护胃防变法:口服或鼻饲解毒汤Ⅱ号③导泻排毒法:予解毒汤Ⅲ号保留灌肠,以加快肠道毒物的排泄。饮食宜清淡,中、轻度中毒者,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重度中毒者初期以静脉供给营养,后期给流质,昏迷者鼻饲饮食。中毒症状消失后,适当补充蛋白质,宜少食多餐,忌辛辣、油炸、粗糙等食物。

中国十大养生名家

中国养生名家 近期养生保健方面的书籍出的特别多,看来人们对于养生保健真的重视起来了。以下是近年较为知名的养生专家,在此罗列下来供大家参考,相信一定还会有很多的实力深厚的养生保健专家。每位专家的方法不尽相同,重要的是实践,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才是最重要的。。。彼时,也许自己才是自己的专家。 1.中里巴人:中里巴人家学渊源甚深,其父为八卦掌第四代传人。自幼,中里巴人师承父亲练习道家导引养生功法,更从祖父的亲书秘笈中汲取中医之精髓,后又研读了中医各家经典和现代医学典籍,尽得医武同源之意趣。根据自己对人体经络的切身理解和体会,中里巴人认为治病不如防病、关注疾病不如关注健康,结合亲身感悟,写成了《求医不如求己》这本书,告诉大家在疾病未发之时如何预防,在所谓亚健康的状态下如何调理。 2.林海峰:国际著名营养大师,整体自然医学疗法创始人,青年时期开始学习微生物学和细胞学,师从美国营养学博士谢立启先生。从此开始了对营养学的研究与探索,更从印度的瑜伽、中国的中医和禅修中研究并发展出自己的完整的疾病治疗思想和体系。运用自然的力量与人类的生活规律加上现代的科技进步,运用呼吸、随机运动及天然食物,解决顽固疾病,创建了整体自然医学疗法。亲自调理治愈的病人超过5万人。著有《断食排毒养生法》。 3.朱鹤亭:道号玄鹤子,国际著名养生学家、中华医学家、食疗学家、玄学家、武学家。自幼承受家教,熟读四书五经,习医、武、堪舆,学道家养生学术。读中学和在入北京大学学习时期,研修中西医理论,潜修老庄哲学,道、佛学经典。为将毕生所学传授于后人,朱老总结前人经验,将自己有关养生、中医行医心德先后著书: 余本,广泛流传于社会,有《中国秘传宝典》(四册)、《养生之道锦囊》、《养生益寿秘法》(英文版)、《糖尿病防治》(日文版)、《新生命》(日文版)、《道家养气生气功》(日文版)、《健康是福》、《性爱情缘》、《经络与运动医疗》、《运程与养生》、《生肖与养生》、《玄鹤子养生书法集》、《玄鹤子养生语论书法集》《玄鹤子益寿箴言丛书》。 4.杨力:著名中医学家、作家、学者,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北京周易研究会会长。杨力教授精通文史哲医及养生文化,她把《易经》和《黄帝内经》相结合,并融会贯通儒家、道家、佛家及诸子百家,把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养生做了升华提炼,从而把中华养生学推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为中华养生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杨力教授从事中医研究生教学已达二十五年,近五年来,其百场公益讲座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