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型糖尿病早期患者颈动脉弹性的临床研究

2型糖尿病早期患者颈动脉弹性的临床研究

2型糖尿病早期患者颈动脉弹性的临床研究
2型糖尿病早期患者颈动脉弹性的临床研究

2型糖尿病早期患者颈动脉弹性的临床研究

1王建华杜丽娟王杰超张江霞黄晓玲巩晓红简文豪

摘要

目的血管回声跟踪(ET)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早期患者颈动脉弹性参数的改变。

方法选取病程在1年以内的2型糖尿病早期患者37例,正常对照组31例,ET技术检测两组颈总动脉弹性参数,并分析其与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水平(FINS)之间的关系。

结果糖尿病组颈动脉弹性系数(Ep)和僵硬度(β)较对照组明显

升高(P﹤0.05),颈动脉的顺应性(AC)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05)。FBG和HbA1c与Ep和β呈显著正相关,与AC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FINS与这些弹性参数相关性不显著。

结论 2型糖尿病早期患者颈总动脉弹性降低,其程度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明显相关。

关键词

血管回声跟踪技术;糖尿病;血管内膜

Clinical Evaluation of Carotid Atery Elasticity in Initial Diagnosed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Using Echo-Tracking Technique

Wang Jianhua,Du Lijuan, Wang jiechao,et al Ultrasound Department of the General Hospital of BeiJing Commend,Beijing 1007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lasticity of the carotid

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编号:06276102D-118)

作者单位:100700 北京市北京军区总医院超声科(王建华杜丽娟张江霞黄晓玲巩晓红简文豪);

河北省老年病医院普内科(王杰超)

artery in patients with initial diagnosed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DM) using echo-tracking technique. Methods

Thirty-seven type 2 DM initial diagnosed less than one year and without subclinical atherosclerosis were enrolled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included 31 healthy volunteers. The carotid artery elasticity of each group was evaluated using

echo-tracking technique. Their possible influencing variables such as fasting blood glucose(FBG), hemoglobin A1c(HbA1c) and fasting serum level of insulin(FINS) were measu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Pressure-strain elastic modulus (Ep) and stiffness index (β) of the carotid artery were higher in type 2 DM group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P<0.05),but arterial compliance(AC) showed no significant change (P>0.05). HbA1c and FBG showe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Ep

andβpositively and with AC negatively while FINS showed no correlation with these parameters.Conclusions The carotid artery in initial diagnosed type 2 DM cases is stiffer than normal, which ha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HbA1c and FBG. Key words: Echo-tracking,Diabetes mellitus, Intima

目前研究已基本明确了高血糖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本研究应用血管回声跟踪(echo-tracking,ET)技术对2型糖尿病早期患者颈动脉进行检测,探讨其颈动脉僵硬度的临床价值。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6年2月至2006年10月门诊明确诊断病程在1年以内

的2型糖尿病早期患者37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55.1±7.9)岁。所有入选者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且起病半年内无酮症发生;均无心、脑、肾及外周血管病变相应临床表现,无高脂血症、高血压和吸烟史;体质量指数(BMI)19~34 kg/m2;静息12导联心电图无明确心肌缺血表现;常规心脏超声心动图无明显异常表现;颈总动脉、股动脉彩超检查血管内中膜厚度(IMT)≤0.9 mm。正常对照组为不吸烟的健康志愿者31例,男20例,女11例,平均年龄(54.5±8.2)岁,BMI 18~32 kg/m2。两组间性别、年龄、血压、心率和体质量指数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2.方法与步骤

颈动脉超声检测:应用 A1oka SSD-55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配有ET技术和内置数字化图像管理系统(DMS),血管探头频率7.5~

I3.0 MHz。受试者取平卧位,颈后垫薄枕,连接同步心电图。静息状态下测量3次血压并取其平均值。每次测量间隔15min。头偏向对侧,高频探头置于颈部下颌角后方,以颈总动脉分叉处近端2.0 cm处为检查部位。首先横切面探测并显示颈总动脉主干,再将探头旋转90°纵切探察,当动脉前后壁显示最清楚时,在B/M模式下将取样门分别于颈总动脉前、后壁的内膜中层交界处,启动ET技术连续获取12个以上心动周期的颈总动脉内径变化曲线并储存。依次获取左、右侧颈总动脉的图像资料。所有数据均测量3次,取平均值。

图像分析:选择8~10个心动周期的满意图像输入e-DMS以求其平均值,输入收缩压和舒张压,自动计算出弹性系数(Ep)、僵硬参数(β)和顺应性(AC)等参数 (图1、2)。Ep代表动脉血管的弹性,β代表动脉血管的硬化程度,发生动脉硬化时这2个数值升高;AC代表血管顺应性,发生动脉硬化时该数值降低。

血生化指标测定:糖尿病组患者于当天或次日清晨测定空腹血糖

(FBG)、空腹胰岛素水平(FINS)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

3.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记数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来表示,两组间计数资料用非配对t检验,因素间相关性采用直线相关分析。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 对照组和糖尿病组左右侧颈动脉血管弹性参数比较(表1)

两组受试者左右侧颈动脉内径、Ep、AC、β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因此均取二者平均值作为受试者平均颈动脉硬化参数。

2. 对照组和糖尿病组颈动脉弹性参数比较(表2)

糖尿病组Ep、β较对照组增高(P<0.05),糖尿病组与对照组间AC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3. 糖尿病组颈动脉弹性参数相关因素分析(表3)

HbA1c和FBG与Ep和β呈显著正相关,与AC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FINS与Ep、β、AC之间相关性不明显。

讨论

大量研究表明动脉弹性的改变早于结构改变,准确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血管的功能性改变对疾病的早期防治具有重要意义[1-2]。ET技术利用相位跟踪方法实时显示管径变化曲线,自动计算分析多项血管弹性指标,为临床准确评价血管弹性功能提供了新的手段[3]。

本研究应用ET技术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早期患者在没有明显IMT 增厚(IMT≤0.9 mm)的情况下,Ep、β参数较对照组明显增高

(P<0.05),说明2型糖尿病早期患者血管没有明显结构改变时弹性已有所下降,已开始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这与国内外其他一些相关研究基本一致[4-5]。但AC在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分析可能与该组患者病程较短、Ep和β敏感性较AC高有关[6]。

本研究提示FBG、HbA1c与颈动脉弹性指标明显相关,表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这些指标相关。目前已证实血糖与动脉粥样硬化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高血糖引起的体内多种蛋白质非酶糖基化及由此形成的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oxidation endproducts,AGE)可能是根本原因, AGE与其受体(RAGE)结合后改变细胞内信号转导、诱导炎症、增强氧化应激,与胶原交联、修饰脂蛋白等损害血管的完整性,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启动及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7-8]。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越高、病程越长,AGE 的作用就会越

明显。

另外,糖尿病患者中胰岛素水平直接或间接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有关。一方面胰岛素不足减低了脂质清除,降低了血管壁溶酶体脂肪酶系活性,另一方面内源性高胰岛素血症促进了脂质合成,刺激动脉内膜平滑肌细胞增殖,两方面共同破坏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促进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9]。因此血浆胰岛素水平浓度高低应与硬化程度密切相关,但研究未发现这一相关性,可能与所观察患者病程较短而胰岛B细胞功能未出现严重受损、胰岛素浓度受许多因素影响有关[9]。

总之,应用高分辨力超声显像结合ET技术能准确评价早期糖尿病患者颈总动脉的弹性参数,能更全面地把握血管病变程度,为早期发现、防治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患提供客观依据。

参考文献

[1]Alan S,Ulgen MS,Ozturk O,et al.Relation betwee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risk factors and intima-media thickness of carotid artery, arterial distensibility,and stiffness index. Angiology, 2003,54(3):261-267.

[2] Weber T,Auer J,O Rourke MF,et al.Arterial stiffness,wave

reflections,and the risk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irculation, 2004,109(2):184-189.

[3] 王建华,王岳恒,吴春玲,等.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定量评价正常

人颈动脉弹性,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5,14(4):292-294.

[4] Wagenknecht LE,D′Agostino RB,Haffner SM,et al.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type 2 diabetes,and carotid wall

thickness:the Insulin Resistance Atherosclerosis

Study.Diabetes Care,1998,21(11):1812 - 1818.

[5] 杨波,李天德,智光,等.老年人糖耐量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

天津医药,2005,33(4):201-202.

[6] 温朝阳,唐杰,王月香,等。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评价动脉粥样硬

化和高胆固醇血症兔模型动脉僵硬度的实验研究,中国医学影象学技术,2006,22(12):216-219.

[7] Rojas A,Morales MA.Advanced glycation and endothelial

functions:a link towards vascular complications in

diabetes.Life Sci,2004,76(7):715- 730.

[8] Kalousova M,Zima T,Tesar V,et a1.Advanced glycoxidation

end products in chronic diseases clinicsI chemistry and genetic background.Mutat Res,2005,579(1-2):37-46. [9] 内科学.叶任高主编.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94.

表1 对照组和糖尿病组左右侧血管弹性参数的比较

组别侧别例数 Ep(kPa) β AC(mm2/kPa) Ds(mm) Dd(mm)对照组左侧31 120.3±31.6 8.9±2.2 0.7±0.2 7.2±0.8 6.9±0.7右侧31 113.7±31.4 8.5±2.4 0.7±0.2 7.2±1.1 6.8±1.1糖尿病组左侧37 139.3±55.310.4±3.7 0.7±0.3 7.6±0.7 7.2±0.7右侧37 135.1±48.110.1±3.3 0.7±0.2 7.6±0.9 8.0±0.5注:两组内左侧与右侧参数比较,P均﹥0.05

表2 对照组与糖尿病组颈动脉弹性参数比较(x±s)

分组例数 Ep(kPa) β AC(mm2/kPa) Ds(mm) Dd(mm)对照组31 117.0±26.8 8.7±1.9 0.7±0.2 7.3±0.9 6.8±0.9糖尿病组37 137.2±48.2* 10.2±3.2* 0.7±0.3 7.6±0.7 7.2±0.7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3 糖尿病组颈动脉弹性参数相关性分析

影响因素 Ep(kPa) β AC(mm2/kPa) Ds(mm) Dd(mm)FPG 0.679** 0.405* 0.394* 0.054 0.107 GHbA1 0.711** 0.842** 0.596** 0.002 0.071 FINS 0.283 0.161 0.027 0.003 0.029 注:*P<0.05;** P<0.01

图1 正常人颈动脉内径变化曲线的选取及参数计算示意图

图2 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径变化曲线的选取及参数计算示意图

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干预与治疗是医疗工作者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从中医及西医治疗角度总结其研究进展,为临床与科研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2型糖尿病;治疗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以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而导致多系统、多脏器损害的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2型糖尿病(T2DM)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其中医病因主要是禀赋不足与过剩, 情志不舒, 饮食不节, 饮食西式化, 过食肥甘, 食物性质改变, 劳逸失度(过劳过逸), 滥用温补药物等。而西医则认为遗传、肥胖、年龄、胰岛素抵抗( IR)、氧化应激、β细胞凋亡、炎性因子等多种因素是主要发病原因。 1.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由于糖尿病发病机制复杂,无法根治,所以需终生服药,或注射胰岛素。而任何一种西药都或多或少伴有副反应,许多患者正是由于无法忍受这些副反应而中途放弃治疗,因此,造成很多患者血糖控制不理想,严重的甚至引起酮症酸中毒等严重并发症。而在糖尿病治疗方面,尽管中医药对直接降血糖作用不十分理想,但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能协助口服降糖药、胰岛素等现代治疗方法取得更好的疗效,且具有西药无法比拟的独特疗效。这是我国在糖尿病防治研究领域的最大特色和优势。 在我国糖尿病治疗方案里,中医药的参与己经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1]。现在有很多中药汤剂对治疗2型糖尿病有着不错的治疗效果。实验表明,二陈汤方加减能降低体质量、调节血脂紊乱、改善胰岛素抵抗及降低肝指数和转氨酶[2]。多种实验数据表明,传统中药单方或复方制剂可通过不同作用机制提高胰岛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李真等[3]的黄连生地水煎液实验表明水煎液主要是通过保护受损胰岛细胞,使胰岛分泌细胞功能结构正常,而增加分泌血清胰岛素。郑小清,周秋仁等[4]用复方制剂消渴停颗粒,主要有黄芩、黄芪等中药,实验

2型糖尿病临床路径(医疗版)

2型糖尿病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2型糖尿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2型糖尿病(ICD-10︰E11.2- E11.9)进行高血糖控制及血管并发症筛查。 (二)诊断依据。 根据《WHO 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2007年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2007年) 1.有糖尿病症状(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和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等)者满足以下标准中一项即可诊断糖尿病: (1)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11.1mmol/L (200mg/dl); (2)空腹(禁食时间大于8小时)血浆葡萄糖≥7.0mmol/L (126mg/dl); (3)75g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11.1mmol/L (200mg/dl)。 2.无糖尿病症状者,需满足以上三项标准中的两项。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2007年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2007年)等 1.一般治疗: (1)糖尿病知识教育; (2)饮食治疗; (3)运动疗法。 2.药物治疗: (1)口服降糖药治疗;

(2)胰岛素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2型糖尿病ICD-10︰E11.2- E11.9疾病编码。 2.除外1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及其他因素所导致的血糖升高。 3.达到住院标准: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并经临床医师判断需要住院治疗。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如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入院后所必需进行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包括酮体)、大便常规; (2)全天毛细血管血糖谱(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前、必要时0点、3AM等),动态血糖监测(血糖未达标和/或血糖波动较大者); (3)肝肾功能、血脂、电解质、血粘度; (4)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糖化血清蛋白(果糖胺); (5)口服糖耐量试验和同步胰岛素或C肽释放试验; (6)胸片、心电图、腹部B超。 2.并发症相关检查:尿蛋白/肌酐、24h尿蛋白定量、眼底检查、神经传导速度、心脏超声、颈动脉和下肢血管彩超等。 3.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可增加以下检查项目: (1)ICA、IAA、GAD、IA-2自身抗体测定,血乳酸; (2)24h动态血压监测,运动平板试验、心肌核素检查、冠脉CTA 或冠状动脉造影;

糖尿病的临床特征

糖尿病的临床特征: 糖尿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糖代谢紊乱,以高血糖和蛋白糖基化为其特征。高血糖为主要标志,常见症状有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等。血糖升高,造成渗透性利尿,烦渴多饮,同时使血糖利用率降低,从而刺激饥饿中枢致使糖尿病患者多食易饥,还严重影响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合成,而使其分解增多而导致消瘦。 临床指标: 发生机制: 目前临床上将糖尿病分为两类: I 型糖尿病,亦称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DDM) 和 II 型糖尿病,亦称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NIDDM) ,其中后者占全部糖尿病病人的90%左右。I型糖尿病是一种 T 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胰岛素是与β细胞损害相关自身免疫性反应的重要靶位点,损害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Ⅱ型糖尿病(Type Ⅱdiabetes,TeD)系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有血糖升高外同时多伴有血脂异常。 Ⅱ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其致病因素多且发病机制复杂,受遗传及

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目前普遍认为其发病机制包括胰岛素抵抗( Insulin resistance,IR)及胰岛素分泌缺陷。 ①脂代谢紊乱:脂代谢紊乱是糖尿病发病中的重要方面,糖尿病时机体内的脂肪合成减少,分解加速。过量的游离脂肪酸在肝脏、肌肉及脂肪组织中累积,能够增加肝糖输出,降低骨骼肌和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吸收作用,最终导致胰岛素分泌缺陷,以及胰岛素抵抗。 ②葡萄糖毒性:胰岛β细胞功能异常及胰岛素抵抗是Ⅱ型糖尿病发病的基本环节。当β细胞分泌胰岛素不足时,机体内血糖升高。高血糖具有双向性作用,短期高血糖对胰岛素分泌和葡萄糖利用有刺激作用,而持续高血糖可直接损伤β细胞,加重体内胰岛素抵抗,使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 GSIS)受损,血糖进一步升高形成恶性循环,这种现象称之为“葡萄糖毒性”。 ③糖耐量受损(IGT):糖耐量受损(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GT)是指某些人空腹血糖虽未达到诊断糖尿病所需浓度,但在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 试验中,血糖浓度处于正常与糖尿病之间。 危害: 血糖的代谢异常往往又引起血脂的代谢紊乱,出现高血脂症。这两种因素可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血流缓慢,而易形成血栓、动脉硬化,造成血管病变,引起多种严重的慢性系列并发症出现,流行病学证据强烈提示在血糖水平、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以及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之间的相关关系。此外,严重的代谢紊乱,导致机体产生过多的乳酸和丙酮酸,可引起糖尿病高渗状态( HHS),酮症酸中毒( DKA)和乳酸性酸中毒,这是三种可直接危及生命的急性重症并发症。 糖尿病引起胰岛素( Inslin,Ins)介导的生物学效应减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糖尿病在美国已成为十大杀手之一,由糖尿病造成的失明比其他任何疾病都多。据国家统计局 2004 年报告,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己超过 2000万。更令人担忧的是,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 2030年时,我国的糖尿病患者人数有可能翻一倍,达到 4230 万,已被列为全球继心血管病、肿瘤之后第 3 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因此,积极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己迫在眉睫。 慢性并发症: 一.糖尿病肾脏病变 糖尿病肾病是导致肾功能衰竭的常见原因。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特征是尿中白蛋白排泄轻度增加(微量白蛋白尿),逐步进展至大量白蛋白尿和血清肌酐水平上升,最终发生肾功能衰竭,需要透析或肾移植。肾功能的逐渐减退和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高显著相关。因此,微量白蛋白尿与严重的肾脏病变一样,都应视为心血管疾病和肾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在糖尿病肾病的早期阶段通过严格控制血糖和血压,可防止或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展。

抗2型糖尿病药物研究进展_孟艳秋----

抗2型糖尿病药物研究进展 孟艳秋,刘文虎,刘凤鑫,张宇,薛菁 沈阳化工大学,辽宁沈阳 110142 摘 要: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主要表现为高血糖和微血管并发症。糖尿病患者中有90%~95%为2型糖尿病。近年来2型糖尿病的药物研究重心逐渐从传统致病机制的研究转移到新作用靶点、新致病机制的研究。以国内外相关文献为基础,按照作用机制介绍了一些在临床使用的2型糖尿病治疗药物或正在研制的有关药物。预测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将成为未来抗2型糖尿病药物的研发热点,为抗2型糖尿病的药物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 关键词:2型糖尿病;作用机制;胰高血糖素样肽-1;SGLT2抑制剂;胰岛素 中图分类号:R9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 5515(2013)03 - 0461 - 04 DOI: 10.7501/j.issn.1674-5515.2013.03.050 Research progress on drugs of anti-type 2 diabetes MENG Yan-qiu, LIU Wen-hu, LIU Feng-xin, ZHANG Yu, XUE Jing Shenya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Shenyang 110142, China Abstract: Diabetes is a chronic metabolic diseases, and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is mainly hyperglycemia and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90%—95% of diabetic patients are type 2 diabetes. The research emphases of type 2 diabetes drug is shifting from the research aim at traditional pathogenic mechanism transferred to the research focus on new target and new pathogenic mechanism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echanism of type 2 diabetes, presented a number of drugs in the clinical use or under development. In these drugs, the SGLT2 inhibitors will be the hot topic of the future anti-diabetic drugs, which is indicated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research of anti-diabetic drugs. Key words: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mechanism of action; glucagon-like peptide-1; SGLT2 inhibitor; insulinum 糖尿病是由胰岛素缺乏或生物效应降低所致的内分泌代谢疾病。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上升趋势明显。2012年1月9日,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公布的“中国慢病监测及糖尿病专题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 2.6%,60岁以上老年人患病率高达19.6%,全国约有成年糖尿病患者9 700万人,这一数字使我国超越印度成为全球糖尿病人数最多的国家。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中约有90%~95%属于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又名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NIDDM),主要表现为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机能障碍从而导致高血糖。根据主要作用的效果可将目前的抗2型糖尿病药分为促进胰岛素合成和分泌类药物、促进胰岛素利用类药物、胰岛素及其类似物、减慢碳水化合物吸收类药物、促进血糖排除类药物和限制肝糖原分解药物6类。本文对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典型代表药物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各类药物的临床及上市情况见表1。 1促进胰岛素合成和分泌 1.1磺脲类药物 从第1代的甲苯磺丁脲开始,该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已经长达3代近半个世纪。该药作用机制为阻断ATP通道,致使细胞膜去极化,增强胞内游离钙浓度,从而促使β细胞释放胰岛素。目前,此类药物的最新代表为格列美脲[1]。长期服用该类药物,会引起低血糖,体质量增加等副作用。 1.2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是一种肠促胰岛素,主要由分布于空肠回肠和盲肠的L细胞分泌。它对血糖的调节作用主要通过环磷酸腺苷蛋白激酶-A实 收稿日期:2013-01-16 作者简介:孟艳秋(1963—),女,辽宁义县人,教授,研究方向为新药研究。Tel: (024)89383903 E-mail: mengyanqiu@https://www.wendangku.net/doc/6c11125125.html,

2型糖尿病临床路径

卫生部 2 型糖尿病临床路径(2009年版) 一、2型糖尿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2型糖尿病(ICD-10:E11.2- E11.9进行高血糖控制 及血管并发症筛查。 (二)诊断依据。 根据《WHO 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2007年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2007年) 1.有糖尿病症状(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和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等)者满足以下标准中一项即可诊断糖尿病: (1)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11.1mmol/L (200mg/dl); (2)空腹(禁食时间大于8小时)血浆葡萄糖》7.0mmol/L (126mg/dl); (3)75g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11.1mmol/L (200mg/dl)。 2.无糖尿病症状者,需满足以上三项标准中的两项。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2007年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2007年)等

1.一般治疗:

(1)糖尿病知识教育; (2)饮食治疗; (3)运动疗法。 2.药物治疗: (1)口服降糖药治疗; (2)胰岛素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w 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2型糖尿病ICD-10 : E11.2- E11.9疾病编码。 2.除外 1 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及其他因素所导致的血糖升高。 3.达到住院标准: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并经临床医师判断需要 住院治疗。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如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入院后所必需进行的检查项目: ( 1 )血常规、尿常规(包括酮体)、大便常规; 编辑版word

2015年2型糖尿病培训试题与答案

糖尿病知识培训考核试题与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 1.下列药物不属于磺脲类药物的是(A) A.米格列奈 B.优降糖 C.美吡哒 D.亚莫利 2.吡格列酮口服降糖药是(A) A.胰岛素增敏剂 B.α糖苷酶抑制剂 C.双胍类药物 D. 磺脲类药物 3.糖尿病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B) A.视网膜病变 B.大血管并发症 C.微血管并发症 D. 糖尿病肾病 4. 磺脲类药物的禁忌证是(D) A.I型糖尿病 B.肝肾功能不全 C.孕妇、需要手术病人 D. 以上均是 5.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副作用,包括(D) A.体重增加 B.头痛、乏力 C.贫血和红细胞减少 D. 以上均是 6.作用机制主要是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肝脏对于胰岛素的敏感性,可以减少肝葡萄糖的输出的药物是(B)。 A. 磺脲类药物 B. 双胍类药物 C. α糖苷酶抑制剂 D. 胰岛素增敏剂 7.主要抑制多糖的水解,使葡萄糖的吸收减慢,使餐后血糖曲线较为平稳,从而降低餐后高血糖的药物是(C)。 A. 磺脲类药物 B. 双胍类药物 C. α糖苷酶抑制剂 D. 胰岛素增敏剂 8. 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除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达标外,

理想的血压是(B) A <140/90 mmHg B <130/80 mmHg C <135/90 mmHg D <130/90 mmHg 9. 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物降糖的机制是(A) A.刺激胰腺分泌胰岛素 B.抑制肝葡萄糖的合成 C.增加外周肌肉胰岛素对葡萄糖的摄取和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 D. 抑制葡萄糖的吸收 10.世界糖尿病日是(C) A.11月12日 B.11月13日 C.11月14日 D. 11月15日 11.鱼精蛋白锌的胰岛素类型是(C) A.短效(RI) B.中效(NPH) C.长效(PZI) D. 预混(RI+NPH) 12.下列哪些患者不适宜胰岛素强化治疗(D) A.已有晚期并发症者 B.精神病或精神迟缓者 C.2岁以下幼儿 D. 以上均是 13.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血糖控制的目标是糖化血红蛋白的比例是(A) A.小于等于6.5% B. 大于等于6.5% C. 小于等于7.5% D. 大于等于7.5% 14.I型糖尿病的胰岛素分泌特点是(A) A.胰岛素缺乏 B.胰岛素缺乏与胰岛素抵抗共同存在 C.胰岛素抵抗 D. 胰岛素分泌延迟 15.影响胰岛素作用的因素包括(D) A.基础胰岛素 B.个体的反应差异 C.注射部位 D. 以上均是

卫生部临床路径应用指南(征求意见稿)

1型糖尿病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1型糖尿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1型糖尿病(不伴急性并发症)(ICD-10:E10.2- E10.9)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治疗指南-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WHO诊断标准及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 1.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 2.具备1型糖尿病特点: (1)通常年轻起病,起病迅速,症状明显,中度至重度的临床症状,包括体重下降、多尿、烦渴、多饮、体型消瘦、酮尿或酮症酸中毒等。 (2)空腹或餐后的血清C肽水平低或缺乏;可出现免疫标记: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胰岛细胞抗体(IC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胰岛抗原抗体(IA-2);需要胰岛素治疗;可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3.分型:(1)免疫介导(1A型);(2)特发性(1B型)。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治疗指南-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WHO诊断标准及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 1.糖尿病宣传教育和管理。 2.饮食疗法。 3.运动疗法。 4.自我血糖监测、低血糖事件评估。 5.体重、尿酮体监测及并发症检测。 6.胰岛素强化治疗及联合口服药物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一般为≤2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E10.2- E10.9 1型糖尿病(不伴急性并发症)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知己健康管理在疗养院2型糖尿病综合治疗中的作用

知己健康管理在疗养院2型糖尿病综合治疗中的作用目的:分析知己健康管理在疗养院2型糖尿病综合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本文以笔者所在养老院2015年11月-2017年1月愿意实施健康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群体,从2型糖尿病群体中随机选择5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两组患者管理前后腰围、血压、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在进行知己健康管理后,患者的腰围、FPG、2 h PG、TG、TC、HbA1C、LDL-C 等指标均优于管理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知己健康管理可以有效改善疗养院2型糖尿病患者的综合指标,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的作用。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se bosom friend health management application in th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in a nursing home.Method:In this paper,54 cases with type 2 diabetes in our nursing home from November 2015 to January 2017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Analyz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he management of waist circumference,blood pressure,fasting blood glucose(FPG),2 h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2 h PG),triglycerides (TG),total cholesterol (TC),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levels.Result:After friends health management,waist circumference,FPG,2 h PG,TG,TC,HbA1C,LDL-C and other indicators of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were better than before(P<0.05).Conclusion:Friends health managemen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nursing homes composite indicator of type 2 diabetes,has a positive role in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Key words] Type 2 diabetes;Bosom friend health management;Waist circumference;FPG;TG;HDL-C 2型糖尿病属于慢性疾病,与患者的生活方式、心理状态等因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需要患者终身进行康复治疗。2型糖尿病的治疗为系统的康复治疗过程,在治疗的过程中不仅要对患者的日常活动、平时用药、日常饮食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管理,还需对很多危险因素进行管理控制[1-2]。为此,本文对知己健康管理在疗养院2型糖尿病综合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进行了探讨,以分析2型糖尿病治疗的有效方法。 1 資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以笔者所在养老院2015年11月-2017年1月愿意实施健康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群体,从2型糖尿病群体中随机选择54例作为研究对象。

磷酸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的用药效果观察及研究

磷酸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的用药效果观察及研究目的观察及研究磷酸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的用药治疗效果。方法选 取2015年2月—2016年10月该院收治的86例2型糖尿病患者设作研究对象,随机将86例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43例患者仅应用二甲双胍治疗,余下43例为观察组在二甲双胍治疗基础上配合磷酸西格列汀治疗,对比2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等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有降低,2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磷酸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效果较为理想,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值得推广应用。 标签:磷酸西格列汀;2型糖尿病;用药效果;观察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on Medication Effect of Sitagliptin Phosphate in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XIONG Xin-rui1,ZHENG Ai-jun2 1.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Macheng Muzidian Health Center,Macheng,Hubei Province,438321 China; 2.Department of Drug and Equipment,Macheng Muzidian Health Center,Macheng,Hubei Province,43832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and research the effect of sitagliptin phosphate in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Methods 86 cases of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5 to October 2016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43 cases in each,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melbine,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melbine combined with sitagliptin phosphate,and the blood glucose,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nd insulin resistance index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treatment,the fasting blood glucose,postprandial 2 h blood glucose and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and the insulin resistance index of the two groups decreased,and the difference was not obvious (P>0.05). 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sitagliptin phosphate in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is ideal,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blood glucose and glycosylated hemoglobin,and it is worth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Sitagliptin phosphate;Type 2 diabetes;Medication effect;Observation 隨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传统治疗方式会增加低血糖风险,甚至引起胃肠不良、水肿等不良反应,不能控制餐后高血糖情况[1]。

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综述)

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综述)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2型糖尿病﹙T2DM﹚的发病相关因素包括胰岛素抵抗(IR)、炎症因子、脂肪细胞因子、遗传因素等多种因素。因此,尽早诊断及治疗是减少T2DM患者并发症的关键因素。其治疗方案可以通过心理干预、饮食控制、运动疗法及药物治疗等进行,使血糖得到控制。 关键词:2型糖尿病病因诊断治疗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以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而导致多系统、多脏器损害的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目前, 糖尿病的发病率以惊人的速度上升, 在西方国家其死亡率仅次于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 居第3位。我国约有糖尿病患者4000万,其中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约占90%。本文就近年有关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概念 2型糖尿病(T2DM)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T2DM病人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却大打折扣,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可能处于一种相对缺乏的状态。 2病因 近年来关于T2DM病因的研究颇多,可分别从中医病因和西医病因角度陈述。中医病因主要是禀赋不足与过剩, 情志不舒, 饮食不节, 饮食西式化, 过食肥甘, 食物性质改变, 劳逸失度(过劳过逸), 滥用温补药物等。而西医则认为遗传、肥胖、年龄、胰岛素抵抗( IR)、氧化应激、β细胞凋亡、炎性因子等多种因素是主要发病原因。 3 检测方法及诊断标准

26 内分泌科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

消渴病(2 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路径 (2017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住院患者。 一、消渴病(2 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渴病(TCD 编码:BNV06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 2 型糖尿病(ICD-10 编码:E11.9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指南》(ZYYXH/T3.1~3.15—2007)。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 2 型糖尿病病防治指南》(2013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消渴病(2 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主证 肝胃郁热证(消渴病前期、早期) 阴虚火旺证(消渴病早期) 气阴两虚证(消渴病中期) 阴阳两虚证(消渴病后期) 兼证 瘀血证 痰湿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消渴病(2 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消渴病(2 型糖尿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为主的综合治疗。 (四)建议标准住院日≤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消渴病(2 型糖尿病)的患者。 2.达到住院标准:符合《糖尿病的入院指南》者。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如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排除消渴病痹证及消渴肾病者,因其需进入相关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全血细胞分析,血肝肾功能和电解质,心肌酶谱,肌钙蛋白 I,血酮体、血乳酸、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干化学血糖快速定量。测量身高、体重、BMI、血压等指标;全天毛细血管血糖谱(三餐前、三餐后 2 小时、睡前、必要检测夜间 0 时、凌晨 3 时等时间点的血糖),动态血糖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和血脂;口服糖耐量试验和同步胰岛素和/或 C 肽释放试验;胸部正侧位片+心胸比、心电图、腹部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型,血粘度,胰岛细胞抗体三项、C-反应蛋白、 DIC 初筛、动态红细胞沉降率、甲状腺功能、全段甲状旁腺激素、肾上腺功能、垂体功能、心钠素、血浆醛固酮、血管紧张素、肝炎病毒系列、腹部 B 超或彩超、动态血压、动态心电图、心电监护、交感皮肤测定、肢体动脉检查、双光能 X 线骨密度检查、PPG 指、趾动脉检查、激光多普勒血流检查、CT、MRI 等影像学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主证 ①肝胃郁热证:开郁清热。 ②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 ③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 ④阴阳两虚证:阴阳双补。 (2)兼证 ①瘀血证:活血化瘀通络。 ②痰湿证:行气化痰,祛湿降浊。

RBP4与2型糖尿病研究进展

RBP4与2型糖尿病研究进展 摘要:视黄醇(维生素A)结合蛋白4(RBP4,retinal binding protein 4)是新近研究发现的一种脂肪因子,有研究显示它与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有关,是肥胖和Ⅱ型糖尿病之间的联系因子。 关键词:RBP4;糖尿病;胰岛素抵抗 近年来,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重要因素,而肥胖是导致胰岛素抵抗的重要环节。近年来脂肪细胞的缺陷在胰岛素抵抗的机理中表现尤为活跃,脂肪组织不仅是能量储存器官,还是一个可以分泌产生多种激素和细胞因子的内分泌器官[1,2]。脂肪组织分泌产生的生物活性分子,如瘦素、脂联素、抵抗素等,统称脂肪因子[3,5]。它作为内源性信号分子作用于脂肪组织和能量代谢器官,从而控制机体内能量的合成和代谢活动的功能稳态[4,5]。脂肪因子与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特别是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因此,对其的研究已成为研究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热点之一[6]。RBP4视黄醇(维生素A)结合蛋白4(RBP4,retinal binding protein 4)是新近发现的一种脂肪因子,它与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7]密切相关。 1 RBP4的发现 近年Beth Israel Deaconess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研究发现脂肪细胞中存在的一种蛋白是导致胰岛素抗性的一个新因子——它是肥胖和Ⅱ型糖尿病之间的联系因子。2005年在由Qin Yang[7]博士和Timothy Graham博士领导的研究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脂肪组织GLUT4葡萄糖运载体表达时也偶然发现了此种蛋白,随后他们进行了全面的基因芯片分析,鉴定了这种新的蛋白-视黄醇(维生素A)结合蛋白4 。研究显示脂肪组织的特殊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glucose transporter 4)基因敲除小鼠其骨骼肌和肝表现明显的胰岛素抵抗,其血清RBP4水平明显升高。不但肥胖和2型糖尿病小鼠的血清RBP4水平升高,临床肥胖和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RBP4水平也是升高的,同时发现胰岛素促敏剂罗格列酮可调控过度分泌的RBP4水平。正常小鼠人类RBP4基因的转基因过度表达或注射重组RBP4可引起胰岛素抵抗。相反,RBP4基因缺失可增强胰岛素敏感性。人工合成的类维生素A芬维A胺可增加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肾脏RBP4排泄,降低血清RBP4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和糖耐量。这些在人类和小鼠中的发现首次证明RBP4在胰岛素抗性发展中起到一个关键作用。而胰岛素抗性是糖尿病的一个主要的风险因子。在胰岛素抗性个体中,身体的肌肉、脂肪和肝细胞不能对这种激素作出适当的反应,从而导致葡萄糖和胰岛素在血液中积累并顺次导致糖尿病和心血管病的发生。 2 视黄醇结合蛋白4结构和功能 血清RBP4属于视黄醇结合蛋白家族成员。视黄醇结合蛋白家族分成五类: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临床路径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渴病(TCD编码:BNV06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 2型糖尿病(ICD-10编码:E11.902) 二、诊断依据 (一)疾病诊断 1、西医诊断标准:《中国2型糖尿病病防治指南》参考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2010年)。 2、空腹血糖(FPG)≥7.0mmol/L(126mg/dl)。 3、或糖耐量试验(OGTT)中服糖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200mg/L);或随机血糖≥11.1mmol/L(200mg/L)。 (二)证候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指南》(2010年)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消渴病(2型糖尿病)诊疗方案”。 2、消渴病(2型糖尿病)临床常见证候: (1)主证 ①阴虚热盛证 ②气阴两虚证 ③阴阳两虚证 (2)兼证 ①瘀证 ②痰证 ③湿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一)西医治疗方案 参照《2010年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2010年)。(二)中医治疗方案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消渴病(2型糖尿病)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消渴病(2型糖尿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0.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消渴病(TCD编码:BNV060)2型糖尿病(ICD-10编码:E11.902)编码患者。 2.除外1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及其他因素所导致的血糖升高。 3.达到住院标准: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并经临床医师判断需要住院治疗。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如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5.其他因素(如感染、应激、放化疗后等)所导致的各种血糖升高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

158例早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分析

158例早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整理并分析临床实践过程中的患者资料,对比分析早发和迟发2性糖尿病(T2DM)的临床医学表征,深入识别早发糖尿病的临床特征,从而辅助相关医学专家及时研究糖尿病的预防措施。方法将158例被临床上诊断为T2DM 的患者按照诊断时不同的年龄分为早发组和迟发组,比较两组患者在在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空腹胰島素(F-INS)、餐后胰岛素(P-INS)、血压、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TG)、血尿酸(UA)、空腹C-肽(F-CP)、餐后C肽(P-CP)、糖尿病家族史、低密度胆固醇(LDL)、高密度胆固醇(HDL)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晚发2型糖尿病组的体重指数(BMI)、甘油三酯(TG)、血尿酸都要低于早发2型糖尿病组,与此同时早发2型糖尿病组中肥胖、非酒精性脂肪肝以及糖尿病家族史的各项发病率都要明显的高于晚发2型糖尿病组。结论早发2型糖尿病患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倾向,临床上对胰岛素抵抗表现的更为明显。实际临床上要高度重视代谢紊乱的各项医学指标及早预防、及时治疗早发2型糖尿病。 标签:早发2型糖尿病;临床特点;分析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进几年来,T2DM的发病逐渐呈现出年轻化的态势。本文着重对早发和迟发2性糖尿病(T2DM)患者的临床医学表征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望能够为早发2性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的研究和预防及治疗措施提供些许参考。目前,医学界对”早发”和”迟发”T2DM的年龄暂且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因此本文采用国外较为得到普遍认可的年龄界限,把早发2性糖尿病定义为诊断时年龄≤40岁,把迟发2性糖尿病定义为患者发病时>40岁[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整理并分析在2013年1月~2014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58例,其中都符合WHO诊断2型糖尿病时所适用的标准,病程0.05,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可以应用于本次研究。 1.2方法对全部患者都要首先询问糖尿病家族史、饮酒史,全部患者都要测定一下医学指标: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胰岛素(P-INS)、血压、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TG)、血尿酸(UA)、空腹C-肽(F-CP)、餐后C肽(P-CP)、低密度胆固醇(LDL)、高密度胆固醇(HDL)等。对病患测量血压以明确高血压诊断。凡是收缩压≥140mmHg的,或是舒张压≥90mmHg的,或经过测量本次就诊时血压虽然没有达到上述指定的标准但之前有高血压病史或者有服用降血压药物史的患者,都要诊断为高血压。对患者要测身高体重并且计算体质指数。医师还要详细询问病史,三代以内血亲中有一个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则认定为糖尿病家族史为阳性。 1.3统计学方法将临床资料获得的数据仔细输入SPSS19.0统计学软件包,计算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率用百分比表示。两组临床资料之间的比较用

妊娠糖尿病临床路径

妊娠糖尿病临床路径 内分泌代谢科 一、妊娠糖尿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妊娠糖尿病(不伴急性并发症)(ICD编码:024)。 (二)诊断依据。 根据2010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1年我国卫生部颁布《妊娠期糖尿病行业诊断标准》: ?步骤:一步法或两步法 方法: 一步法:直接行75g口服葡萄糖耐量检查,查0h,1h,2h,3h 血糖 两步法: 第一步:空腹行50g口服葡萄糖筛查,1h血糖≥7.2mmol/L为阳性,需行第二步 第二步:空腹行75g口服葡萄糖耐量检查,查0h,1h,2h,3h 血糖 时间:高危孕妇在首次产检,普通孕妇在孕24~28周

OGTT血糖界值:0h 5.3mmol/L,1h 10.0mmol/L,2h 8.6mmol/L,3h 7.8mmol/L 诊断GDM需要达到的血糖界值个数:2 高危因素包括: a) 肥胖(尤其是重度肥胖); b) 一级亲属患2型糖尿病; c) GDM史或大于胎龄儿分娩史; d) PCOS; 2.妊娠糖尿病分级 1、A1级:FBG<5.8mmol/L,经饮食控制,餐后2h血糖 <6.7mmol/L 2、A2级:经饮食控制,FBG≥5.8mmol/L,餐后2h血糖≥ 6.7mmol/L,妊娠期需加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2010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1年我国卫生部颁布《妊娠期糖尿病行业诊断标准》: 1.糖尿病宣传教育和管理。 2.饮食疗法。 3.运动疗法。 4.自我血糖监测、低血糖事件评估。

5.体重、尿酮体监测及并发症检测。 6.胰岛素强化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2天内。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024妊娠糖尿病(不伴急性并发症)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酮体、大便常规; (2)全天毛细血管血糖谱(包括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前、2AM等); (3)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 (4)心电图、腹部B超(包括肝脾、胰腺等); (5)糖化血红蛋白(HbA1c),,C肽释放试验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的检查项目。 (1)血气分析,胰岛β细胞自身抗体(IAA、ICA、GAD等)、行动态血糖监测(血糖未达标和(或)血糖波动较大者); (2)相关免疫指标(血沉、CRP、RF、免疫球蛋白全套、补体全套、ANA和ENA)、自身抗体(抗甲状腺、抗肾上腺、抗卵巢、抗甲状旁腺抗体等)、内分泌腺体功能评估(甲状腺、肾上腺、性腺、甲状旁腺、垂体);肿瘤标志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