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乡土生存的诗性表达_废名_沈从文对诗化小说的贡献

乡土生存的诗性表达_废名_沈从文对诗化小说的贡献

乡土生存的诗性表达_废名_沈从文对诗化小说的贡献
乡土生存的诗性表达_废名_沈从文对诗化小说的贡献

天府新论2009年6月

乡土生存的诗性表达

———废名、沈从文对诗化小说的贡献

晏 青 唐 澜

[摘要]废名、沈从文的小说把人生体验与诗情画意交织在一起,创造了一个温情脉

脉的人性世界,从而形成了废名和沈从文诗化小说独特的思想意蕴和艺术特色。论文试从

废名、沈从文小说“诗”因素的引入、儿童视角与人性视角入手,论析废名、沈从文对诗化小说的贡献。

[关键词]废名;沈从文;诗化小说

[中图分类号]I 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633(2009)6月-178-2[作者简介]

晏青,四川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

唐澜,四川文理学院中文系助教,四川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四川成都 610064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出现了多种突破传统的小说形式,诗化小说就是其中的一种。废名是诗化小说的开创者,他和沈从文在对传统小说自觉而大胆的变异中,使诗化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小说样式并日益为人们所重。20世纪20年代以乡土生活为题材的中国现代小说,主要有两种:一是以“为人生”的文学研究会作家为代表的“乡土小说”,描写乡村经济的萧条,破产农民的困苦,揭示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反映农民在封建宗法制度下的愚蠢麻木;另一种则是以废名、沈从文为代表的田园小说。废名的田园小说、沈从文的湘西小说在题材的选择与主题的开掘上与文学研究会的作家不同。他们在凄惨悲凉的现实的农村寻找温情与诗意,在深深的眷念和追怀情绪中,用诗般的语言、灵动的意象、高远的意境,讲述着一个个充满诗意、幻美的失乐园和复乐园的故事,这些作品不但以其特有的行文形式感染了几代文学大众,也为中国的小说创作带来了有益的启示,尤为重要的是他们对乡土生存的诗意表达。

一、“诗”因素引入小说文本

“诗”因素引入小说是诗化小说区分传统小说的重要特征。废名、沈从文的诗化小说抒情的比重明显增加。他们很注重感情、直觉的作用,在小说中融入诗歌语言、节奏、意境等要素,使小说获得诗般的审美效果。

废名、沈从文的诗化小说注重感情、情绪的诗意流动,这是对五四以来小说界所普遍接受的“人物、情节、

环境”三要素为主的西方小说观念的有力挑战。在传统小说中“情节”的中心位置在诗化小说中被边缘化,而抒情被放在小说的中心位置,并成为诗化小说独特的艺术特质与审美优势。作家可以单纯地讲述一个头脑中挥之不去的印象、一段飘浮不定的思绪、几缕淡淡的情思,读者从中得到清新的诗趣。废名、沈从文的作品就是一首首浓郁的抒情诗。他们擅长把自身的人生体验投射到客观事物之中,不注重人物的行为和故事的进展,而侧重人物形象意蕴和主观的情感意念,把自然背景和人物巧妙地融合为一,传达出诗化的抒情。

其次,诗化小说对诗境的创造,意境模式构成了其文体表现功能的重要特点。意境通常以景写情,以象写意的空间模式,它的艺术特征是空白与空灵所构成的三维艺术空间,留给读者以极大的审美想象余地。

废名是少数几个注重营造象外之象,追求旨外之旨、味外之味的现代抒情作家之一。废名曾说:“我最

后躲起来写小说乃很像古代陶潜、李商隐写诗。”〔1〕

30

年代曾有人同样用“意境”评论沈从文小说,把他与废名并举,说沈从文“有融化唐诗的意境而得到可喜

的成功”〔2〕。应该说,沈从文对意境的追求是比较自觉

的,他认为:“一切优秀作品的制作,离不了手与心,更重要的,也许还是培养手与心的‘境’,一个比较清

虚寥廓,具有反照反省能够消化现象与意象之境。”

〔3〕再次,语言的诗意化处理。废名、沈从文的诗化小说中,语言明显的被提到了本体地位,语言的风格构

8

71

成了小说的风格。沈从文谈短篇小说创作时说:“由于对诗的认识,将使小说作者对于文字性能具有特殊敏感,因之产生选择语言文字的耐心。”〔4〕沈从文又把自己的创作视为“情绪的体操”,不单指传达的精神与情感的体操,也是一种“扭曲文字试验它的韧性,重摔文字试验它的硬性”〔5〕的体操。使小说的创作成了诗意语言的创作。

二、儿童视角与人性视野

儿童视角作为一种独特的叙事视角,对于我们理解作家与文本潜在的关系,寻求小说与作家心理的内在沟通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一般意义上儿童视角是指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思维特征,小说的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叙事角度。”〔6〕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的“儿童视角”中的“儿童”是心理学上所称的“儿童”,它泛指身心未熟阶段的个体。综观废名、沈从文的作品,儿童视角的广泛运用是显而易见的。

废名、沈从文常常用儿童的眼光、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来选择素材、组织情节、构建结构,并以此表现与儿童感知发生联系的那部分现实生活内容。废名用优美的笔触描绘诗情画意的童年生活,如《桥》、《桃园》、《毛儿的爸爸》等均是对萦绕在记忆的儿童生活的回忆与想象。沈从文最好的小说集中于对湘西世界的温情的回忆和想象,如《边城》、《长河》、《三三》等无不是通过儿童视角来展现湘西美好的人性。

废名、沈从文的作品写了诸多稚气未脱的孩子:程小林只有十二岁;琴儿比小林小二岁,只有十岁;阿毛“一十三岁”;“三姑娘这时已经十二三岁的姑娘”,等等。沈从文小说中的萧萧做媳妇年纪十二岁,与花狗发生关系也才十五岁;《三三》、《边城》也大都写三三、翠翠十五岁之前的故事。这些形象是废名、沈从文理想中的人物,也是他们对现实、品味现实、反思现实的结果。废名小说里的琴子、细竹的名字明显带有雅趣的古典气息。在沈从文湘西小说里,这些女孩的名字基本上是双声叠韵:翠翠、三三、夭夭,双声韵本身就产生情感上的和谐美。

在他们的小说里,一种童真的氛围萦绕在读者的脑海,而且时不时跳出一个具体的儿童角色来强化这种感觉。无论是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的故事,“童年”的感觉总是挥之不去。

为什么废名、沈从文的小说要大量采用儿童的叙事视角呢?这与他们所处的时代有关,也与他们的社会理想有关。20世纪的前期是历史大变动时期,作家们心目中的宗法制农村社会的价值体系已经幻灭,而正在侵入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以及残遗下来的封建制度的现实又未给他们足以平衡心灵的力量,他们把笔伸向童年的经验。

由于儿童的单纯、童心纯净未被世俗污染,较少成人世界里的因果报应和逻辑思维,往往可以超越世界的实在性而无拘无束,所以借用儿童视角来表现儿童眼光里的真善美,以此达到作者要诉求的理想人性的人生形式。

沈从文之所以要构建一个淳朴和谐的湘西世界,目的在于歌颂美好而健康的人性。他说:“这个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的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弱,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7〕沈从文的小说世界里是缺少眼泪的,却并不缺少欢乐的承受。因为在这个物欲淡化、机关全无的世界里,生命与生命之间没有歧视与压迫,人与人之间虽有贫富之别,却无阶级、等级之分。任何人之间都可以建立交谊,没有现实生活对生命的刀斧痕。“湘西”世界远离喧哗的城市,处于一种自在的封闭状态,这恰恰是理想生命形式植根的基础。

废名、沈从文通过最纯美的童心视角来审视乡土自然人情,表现这些真挚的大自然之子。不仅儿童是真善美的存在,整个乡土的人群都是真善美的履行者、坚守者、维护者。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过程中废名、沈从文可以说是独特的存在。在诗化小说文体样式的确立上,以废名为滥觞,沈从文则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发展,使其蔚为大观。他们用最简练的文字创造出独特的乡土世界,为我们提供了崭新的小说文体,最终以文体之美而独立于现代文学的小说之林。他们把“诗”因素融入小说,在郁达夫的浪漫抒情小说之后,竖起诗化小说的大旗。

〔参考文献〕

〔1〕冯文炳.冯文炳选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351.

〔2〕汪伟.读边城〔N〕.北平晨报?学园,1934-06-07.

〔3〕沈从文.从徐志摩作品学习“抒情”〔A〕.沈从文全集:十六〔M〕.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258.

〔4〕沈从文.沈从文文集:十二〔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210.

〔5〕沈从文.情绪的体操〔A〕.沈从文文集:十一〔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91.

〔6〕汤锐.儿童文学本体论〔M〕.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41.

〔7〕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A〕.沈从文选集:九〔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8.

971

沈从文小说与湘西民俗_周星平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29(2):46~49 CN 53-1131/G 4 ISSN 1008-7958 Journal of K un m i ng T eachers Co llege =文学研究> 收稿日期:2007-03-13 作者简介:周星平(1964)),男,云南云县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沈从文小说与湘西民俗 周星平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云南昆明 650031) [摘 要]沈从文的湘西小说生动具体地描绘了湘西五个主要方面的民风民俗:青年男女恋爱习俗、鬼神迷 信习俗、节日习俗、野蛮习俗和日常生活习俗;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民俗不仅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而且具有很高的民俗学价值和审美价值;离开了湘西民俗就没有沈从文的小说,沈从文小说的优势及魅力都源于那古朴独特、原始神秘的湘西民俗。沈从文是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第一大家。 [关键词]沈从文小说;湘西民俗;地方色彩;民俗学价值;审美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958(2007)02-0046-04 The N ovel of Sheng Cong -w en and Fol k Custo m i n X iangxi Z HOU X ing -p i n g (Chi nese D epart m ent ,K un m i ng T eachers C oll ege ,Y unnan K un m i ng 650031,Ch i na) Abst ract :The novel by Sheng Cong -w en describes v i v i d ly the fo l k custo m s i n the m a i n fi v e areas ofX i a ngx.i It i n -cludes the folk custo m of love bet w een young peop le ,ghost and superstition custo m s ,holiday custo m s ,barbarian custo m s and daily life custo m s .X iangx i fo l k custo m s by Sheng not on l y has pronounced loca l co lor ,but also higher val u e o f fo l k lore and aestheticis m.W ithoutX iangx i custo m s ,there is no Sheng c s works .The advantage and char m of his novel com e fro m old pla i n unique ancient and m ysterious X iangx i fo l k custo m s .Sheng Cong -w en is the top w riter i n Chinese m odern native literature .K ey w ords :nove l by Sheng Cong -w en ;X iangx i fo l k custo m s ;local co lor ;value o f fo l k lore ;aesthetic va l u e 一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生动真实、丰富具体地表现了湘西古朴独特的风土人情,是一幅丰富多彩而又奇异幽雅的风俗画卷。具体言之,沈从文在他的湘西小说里为我们展现了湘西这个苗、汉、土家族杂居地区五个主要方面的习俗: 第一,青年男女恋爱习俗。这方面的作品数量最多,其习俗也最有魅力。湘西青年往往通过唱情歌相识相爱:5媚金#豹子#与那羊6中的媚金和豹子,一个在山南一个在山北从早到晚唱情歌,最后媚金输了,才决定把自己交给豹子,并约好到一个山洞相会;5龙朱6中白耳苗族族长的儿子龙珠也是以唱情歌的方式到处寻找爱情,最后终于找到了心上人)))黄牛寨主的女儿。湘西青年对爱情忠贞刚烈,如果受到欺骗或不能继续相爱,他们往往会选择殉情。5月下小景6中的那对青年男女因在现实世界里不能在一起,便相约来到深山,两人在月光下相互依偎,进行情歌对唱,唱完歌后,姑娘躺到男青年怀里,闭上美丽的眼睛,等候小伙子的接吻;而小伙子则取出毒药含入嘴里,等药融化后度送一半到姑娘嘴里。就这样,两人快乐地咽下了毒药,微笑着躺在野花铺就的床上。如此快乐从容 的殉情,让人震惊,令人感动!在5媚金#豹子#与那羊6中,媚金在山洞等了豹子一晚,以为受骗而自杀;豹子因寻找定情礼物(小羊羔)耽误了时间,等他到达山洞,媚金已奄奄一息,他也毫不犹豫地自杀而亡。沈从文的小说还表现了湘西青年一种在都市文明人看来不免有些粗野的恋爱行为:5柏子6中的水手柏子,见到他的相好)))一个妓女后便迫不急待地将妇人的奶子紧紧抓住,而且用嘴去咬对方的奶子、嘴唇、膀子、大腿,,而妇人的调情话也非常粗野泼辣:/悖时的!我以为到常德被婊子尿冲到洞庭湖底了!0;/我才要咬断你的舌子!0;/柏子,我讲你真是一个牛。0;5阿黑小史6、5雨后6等小说中男女青年的恋爱方式、恋爱行为大抵如此,比如5阿黑小史6中那位天真活泼、野性十足的十七岁少女阿黑,她常以粗野泼辣的方式表示对五明的爱恋:打五明几巴掌,说话是柔中带骂(如:/五明,我说你真是狗,又贪,又馋,又可怜,又讨厌。0/鬼!你这鬼只使我牙齿痒,想在你脸上咬一口的!0);五明对阿黑的爱显得非常真率、热烈、粗野,只要和阿黑在一起,他就很放肆:抱她、亲她、咬她,并且到处乱摸甚至想占有。 第二,鬼神迷信习俗。沈从文的小说涉及到大

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

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 目录 内容摘要 (2) 关键词 (2) 正文 (3) (一)沈从文小说的文本意义在于构建一种全新的文化 (3) (二)沈从文小说对传统文化和都市文明的“破。 (3) (三)善于用个性化语言去塑造人物形象 (6) (四)、善于捕捉人性中闪光的部份,给人物注入灵魂 (8) 参考文献 (10)

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 摘要 沈从文小说在人类文化史上作出的最有价值的贡献是:通过一系列作品,渗透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提出了人类应当具有的与西方文明和东方文化完全不同的全新的第三种文化信仰,阐述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价值体系。 [关键词]沈从文小说传统道德文化现代都市文明湘西文化个性化语言人性

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 当代文学巨匠沈从文是个每个细胞都浸满了湘西文化因子的作家。从文学的角度讲,他最大的贡献是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牧歌似的湘西世界;从社会的角度讲,他最大的贡献是为我们勾画了一种人性本真的湘西文化。 一、沈从文小说的文本意义在于构建一种全新的文化 在沈从文的小说文本(也包括其他作品)中,沈从文将中国传统文化、西方现代文明和湘西文化三者进行了对比性的描绘,以此阐释湘西文化的真谛,揭示湘西文化滋养下的湘西人自然的生命形态和自然张扬的人性。沈从文在试图构建一种自然和谐、自主自为、自然形态的新的文化价值体系。在他的作品中,他既反对以儒教为主的正统的中国传统礼教文化,也反对以西方文化为核心的所谓现代都市文明。他极力将三种文化的景观和人生实质淋漓尽致地展示给世人,并将湘西文化的真善美及这种文化环境中人性的健全、生命力的雄健和个性的自由舒展推崇到所有文化之前,其目的就是告诉世人:只有湘西文化才是活的文化,才是雄强、本真、至善至美的文化,才是最充满人性、人情美的文化。不仅正在颓败的中国甚至所谓的西方文明都应该重建、普及这样的文化,只有建立这样的文化价值体系,整个中国乃至世界才会充满生生不息的生机与活力,人类的生命力才不会枯竭和凋萎,整个社会和世界才能达到人性发展的极至。 在这里,沈从文不仅对三种文化进行了冷静的反思和理性的批判,而且他更是在宣扬和试图创造一种全新的文化价值观,并用之改造中国国民的精神和世界的人生。在给妻子张兆和的信中说:“说句公平话,我实在是比某些时下所谓作家高一筹的。我的工作将超越一切而上。我的作品会比这些人的作品更传得久、播得远。①”所以如此的自信,就是因为他在用自己的文字在创立着一种全新的文化体系,不仅属于中国,而且也属于整个世界。 二、沈从文小说对传统文化和都市文明的“破” 沈从文与鲁迅、老舍对中国的旧文化、中国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不同,鲁迅、老舍等作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破而不立”,没有确定旧的文化破了之后中国文化的指向。而沈从文却上是在“破”的同时更侧重于“立”。他要创立一种全新的文化信仰,要创立一种以湘西文化为核心的自主、自为、自然的文化价值体系和充满人性的人生哲学。沈从文曾表示,他要建立生命、

沈从文小说对民俗的叙事模式的建构

2015年第23期 16青年时代 YOUTH TIMES . 文学研究 .沈从文小说对民俗的叙事模式的建构 林源泓 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 湖南 长沙 430100 摘 要:在沈从文的小说中,有大量的湘西民俗,包括语言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物质民俗等等,在他小说中呈现的民俗并非是简单的生活民俗,而是一种个体化的区域文化意识,其叙事模式的构建多种多样。本文主要针对沈从文小说对民俗的叙事模式的建构进行分析。 关键词:沈从文小说;民俗叙事模式;建构 沈从文的原名是沈岳焕,来自于湖南省凤凰县,是中国出色有名的小说家,他这一生创作出六部中长篇小说与三十余部短篇小说,对发展我国的近代小说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美国汉学家金介甫在《沈从文论》中说: “沈从文是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作家,仅次于鲁迅”,所以可以看出沈从文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外国也有着很高的声誉。通过对沈从文小说的仔细阅读,能够看出沈从文特别喜欢苗族的传统文化,他的大部分小说中都大量的描写到关于苗族的传统文化与民族风情,使沈从文的作品带有着独特的民俗性。一、了解相关的民俗叙事结构民俗文化也叫作来自于民间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群体或一个民族在经过长时间的社会生活与实践中渐渐形成的一种被世代相传的文化,简单地可以概括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在许多的文学作品当中,常常将民俗融入到作品当中,第一可以体现出作品当中的背景,第二可以使整个文章的各个章节都能够融会贯通,使内容更加富有张力。所以叙事的结构就是文章的基本框架,只有故事的框架清晰,作家才可以更好地创作出好的作品,也放便读者的理解与阅读。所以叙事的结构是文章的一个最关键、最基本的组成部分。通过对叙事结构概念的简述,能够看出民俗的叙事结构在作品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所以以下来对构建民俗叙事结构进行研究分析,本文就把民俗理解成“民间文化”。二、小说中对民俗叙事结构的影响2.1情节化对民俗叙事结构的影响假如说“场景化”的民俗叙事不能够推动情节的发展、并且从面上着力表现对民俗的事象空间化的叙事构建,那么“情节化”的民俗叙事就组成与推动情节发展、而且着重点在于对民俗事象进行线性叙事构建。情节不再是某种典型、性格的构成与成长的历史,而是达到“话语”这个层面上,在话语这个层次上对故事情节进行重新的组合”。所以由此可以看出,情节是在描述话语这个层面上体现出被叙述的这一事件,它是原有的因果事件的排列和故事自然时间打破了。所以所谓的“情节化”,就是指把民俗按照一定的关系融入到情节的线索链当中,使民俗可以成为情节的基本环节与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叙述中的基本单位,而且还是因果链中的基本环节”。沈从文作为一个具有叙事意识和自觉文化意识的作家,他的小说不但将民俗事件与行为融入到情节链上,并且还注重用民俗冲突来铺垫与推动情节发展。 2.2意象化对民俗叙事结构的影响 意象本来原有的概念是客观的事物在通过作家创作出一种独特的情感活动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形象,在作品中应用的意象化可以体现出小说的审美思想。因为沈从文是代表独特意义的乡村的主要反思者与表现者,他创作的作品会要求表达出的诗意效果,将纪梦、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主干突出、句式简单但引人深思,语言格调古朴、朴讷而又传神,单纯而又厚实,有着特别浓郁的地方色彩的特点,也将乡村人所独有的神采和风韵凸显出来了,所以沈从文的作品具有 一定的审美价值,而且在沈从文的很多作品中,都有描写到 民间的文化,并且创作出很独特的意象化形象与作用,假如说其作品中的意象是通过民间文化来表达出来的,也就是对民间文化的“意象化”进行结构层次的建立,和上面描述的“情景化”是不相同的,“意象化”重视的是对民间文化叙事结构的构建,使民间文化充分的融入到小说故事情节中,表达出小说的主要思想与内容,同时将小说中故事情节发展的变化表现出来。 三、结束语 总结上面的论述,沈从文作品中对民俗的情节化和意象化的进行分析描述,实际上是在线、面上对民俗的叙事模式进行建构,它们构造出其作品对构建民俗叙事结构的立体图景,也表现出沈从文先生的叙事自觉。有必要讲的是,该文把 沈从文的作品对构建民俗的叙事结构分为两种,是极具有相 对性的。这种相对性不仅表现出这两种方式只是构成其民俗的主要描写部分但不是全部的叙事模式建构,而且还表现出在两者间并不是绝对的对立,而是具有一定的兼容性的。同一部作品中的民俗事象有多种民俗叙事建构方式不止限于一种比如《边城》。但也有即使是同一作品中的相同的民俗事象,也能够有多种叙事建构的模式,例如《腊八粥》。所以在理解沈从文作品中对民俗的叙事建构模式时,不应该绝对化对待。 参考文献: [1]孙惠.让小说构建精彩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以沈从文小说<端午日>为例[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3(12) [2]任晓兵.上海租界语境下沈从文小说创作中的“民族国家想象”[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 [3]李军锋.民间文化艺术元素在沈从文小说中的展现[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05)

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诗性建构论述类答案

柏拉图认为诗歌的灵感之一来自于诗人的终极关怀,也就是“灵魂还乡”意识。这是诗人对生命本质的一种追问,是诗人超拔于现实生活之上的形而上的思索。而一部真正具有诗性的文学作品也总是离不开作家对于人生命本体、价值意义思想的倾注。因此,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诗性不仅仅体现在语言、情韵、意境这些外化的审美特征上,这种诗性还体现在作者对生命本体层面的哲学思考上。 沈从文曾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也可以说,至纯至美的人性是沈从文小说所推崇的根本。“湘西”就是人性的乌托邦。纵观沈从文的乡土小说,所描绘的男女总是性子单纯朴实、待人真诚善良。就比如在《边城》中,翠翠的爷爷为人撑船时,不收取财物,当船客硬把铜板散在船上时,爷爷就拿了茶叶赠予船客。在这一散一送,你推我让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便流露出来,哪怕是只有一面之缘的船夫与船客,他们心中所纠结的并不是蝇头小利,而是互相的帮助与体谅。船总顺顺也是一个极为和善之人,端午节时他让水手替了翠翠爷爷,好让这祖孙俩去河边看看热闹,休息休息;当顺顺得知两个儿子对翠翠的心意时,没有思量门当户对的问题,而是尊重儿子们与翠翠的情感,让他们公平竞争赢取翠翠的喜爱。船总顺顺作为大户家主,却如此尊重他人,全没有家族长者、乡间富绅的盛气凌人之态,具有心灵美。又如在《菜园》里,玉太太常以一副白衣素人的样貌出现在民众面前,她自食其力,勤劳能干,总是得到全城人的赞美。在沈从文的其他乡土小说中,也总是出现着冰清玉洁、自然淳朴的人物形象。 在沈从文的乡土世界中,人们虽然处于传统农业文明社会与现代文明社会交替的背景下,是社会形态下的“人”,可是,人与人连缀的关系却并不被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等一系列外在的伦理道德观念所约束,也不被现代社会金钱价值观念所左右。在这些乡土人物身上体现更多的是自然的人性,是崇尚健康自然、无拘无束、善良的、勤劳的品质。这种人性是超脱了世俗的烟火气、江湖气,乃至文人雅士的书生气的自然存在,美好地宛如神性。同时,我们也能明显感知到作者笔下的这种人性是一种普遍的、静态的、凝固的存在。这些乡土小说中的人物更像是作者建筑在至美人性之上的抽象体,整体呈现出一致的外在美、心灵美的特点。人性恒美是“湘西”民众的精神特点,也是沈从文在创作中流露的精神追求。(摘编自《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诗性建构》)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沈从文的乡土小说,包含着“灵魂还乡”意识,倾注着他对生命本体的哲学思考。 B. 《边城》是沈从文的“希腊小庙”,翠翠的爷爷和船总顺顺是“小庙”“供奉”的主要对象。 C. 《菜园》里的玉太太,也是“湘西”这个人性乌托邦中的一个代表形象。 D. 人与人连缀的关系超脱尊卑有别、金钱价值等世俗观念,体现沈从文小说所推崇的根本。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围绕沈从文乡土小说中的“人”展开论述,着重论述人性恒美是沈从文在创作中流露的精神追求。 B. 文章第二段主要运用了引证法和例证法,在例证中又注意了详略得当,使论述更加有力度。 C. 文章运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述结构,体现出比较严密的逻辑性。 D. “美好地宛如神性”这个句子文学色彩比较浓,对文章的论述有良好的辅助作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沈从文笔下的人物形象整体呈现出一致的外在美,是因为他在创作中融入超拔于现实生活之上的思索。 B. 船总顺顺作为大户家主却待人真诚善良、毫无盛气凌人之态,被沈从文刻画得很有烟火气。 C. “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这表明沈从文的创作立根于湘西乡土世界。 D. “普遍的、静态的、凝固的”的人性存在模式,是沈从文为乡土小说的诗性建构开创的一条打动读者的模式。

浅析沈从文小说

浅析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美的融合 汉语言文学(师范)2010级3班彭鹰侨20100532118 [摘要]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的小说朴实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本文以两个分论点:一是湘西的淳朴风情造就了《边城》,二是理想的建筑——“人性”美。阐述沈从文的《边城》中风情美与人性美的融合。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人性美风情美融合 一、关于文本的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988年病逝于北京。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实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 二、论述小说《边城》中人性美与风情美的融合 1、湘西的淳朴风情造就了《边城》开头第二段:“小溪流下去,绕山咀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小溪宽约廿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明丽的图画。故事就在这样纯净的环境中展开,又怎能让它不美呢?湘西是一个既美丽又梦幻的地方,就如同是许多年前、不知是初夏还是早春的一天、从湿漉漉的小巷中走向河边的那位梳着又黑又粗长辫子的清纯少女。所以,沈从文理解的湘西、亦或是他心灵深处的湘西,永远是那个穿着碎花布上衣晃动着渐渐远去的鲜活背影。凤凰,曾被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称为是中国两个最美的小城中的一个。在许多没去过那里又好幻想的人的心里,总是对它寄予了无尽的想象。的确,凤凰很美。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湘西的这座小城,让许多人梦萦魂牵。它是先生的故乡,先生满怀情地深倾注于这片神奇的土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凤凰淳朴的民风与古老文化,造就出民国初年内阁总理熊希龄、著名作家学者沈从文、著名土家族画家黄永玉,他们都是从凤凰这座古朴的小城中走出去的。 沈从文的凤凰——老街青石板铺就的巷道还在,街两边开设了许多卖工艺品的店铺。沈从文先生的故居,就坐落于老街中营街的24号。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出生在湘西古城凤凰县的这条老街。清秀而古雅的沱江穿越而过,沿沱江岸边的古老的吊脚楼陪伴沈从文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重峦叠翠的南华山耸入云天,像母亲的怀抱一样,成为沈从文的情结。在湘西的另一座小城——花垣县的茶峒乡有这么一条河,这条河清澈幽静。它与沱江相比,水显得更加绿,一见之下,任何人都会喜欢它。茶峒是个小镇,沈从文从凤凰出走后曾在此住过几天。镇子建在河边,部分民居沿河岸而建,长长地直达渡口,依然是湘西常见的吊脚楼。这里是川、湘、黔三省交界点,茶峒这边归湖南,对岸的小镇叫洪安,属四川秀山,上游百米处有座大桥,桥的南面归贵州。河滩上有一片沙洲,以前称作“一脚踏三省”的地方,老百姓叫它“三不管”地区,如今已划归洪安管了。以前四川秀山的人,年轻时因躲抓丁跑到茶洞这边来安了家,成了湖南人。所以在他们口音里少湖南味道,多四川腔调。 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

评价沈从文的湘西和都市两副笔墨的文化内涵及其得失

评价沈从文的湘西和都市两副笔墨的文化内涵及其得失 沈先生在《边城》的题记里说到:"我动手写他们时,为了使其更具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便老老实实的写下去。但因此一来,这作品或者便不免成为一种无益之业了。"显然他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写作处在当时文艺创作的边缘。在现代文学史上无疑沈先生是一个边缘作家,他的创作与中国"五四"以来的主流文学大相异趣。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不到明显的激烈的社会政治斗争,看不到人民抗争的愤激,这并不是说他没有写这些,而是他很高明的让这些东西潜存在广阔的人性描写之下了。可以肯定的是沈先生不是在某种意识形态的指导下进行创作的,他要写的是"更具人性,更近人情",他做的就是文学应该做的事,而且我认为只有人性充溢的作品才最具有最深广的接受效果,才会有丰富多采的接受效果史沈先生用一支从容的笔为我们描绘了绚丽的湘西风情,在现代文学史上是很鲜明的,是一片净土。何立伟说:"他(沈从文)用一支洞箫吹奏了这样一个微雨的夜",(何立伟《洞箫的悲悯与美》)这是何立伟对沈从文《柏子》的评价。不仅如此,我认为他对所有湘西风情的描绘都是"悲悯的洞箫吹奏了一个个微雨的夜。"在《边城》中,在这个微雨的夜里,洞箫吹出了情窦初开的翠翠,朴实而有点狡猾的老船夫,忠厚热情的船总顺顺,古道热肠的杨马兵,船总的两个儿子,他们是湘西众多人物中的一群,他们又是众多湘西人物的影子,。清新的湘西民俗是他们活动的背景音乐,但这音乐不常变,而他们人世的东西却在随着白河的流水在流,随着沈先生的笔调在跌宕起伏。 《边城》的开篇,沈先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绚丽的湘西的画面,它很让人心动。在他缓缓的笔下渐渐的流了出来,却很平淡,但那些是他生活了多年的土地,在他笔下孕育了激烈的情感,而这情感却始终笼罩在他特有的诗意的柔情下面。终于在接着的故事的叙述中奔泄了出来,他可能感觉不到,因为他的笔调笼罩了他对那些人和事的同情。而我们却没有把这些描绘仅仅的看作湘西的奇特的风景,而且我们也不会这样去做,我们在等待那潜存的力量的奔泄。这也许是沈先生对"不变"的迷惘的表达。但他对人物的的表达却是不迷惘的,他熟悉他们的生活,而更为伟大的是那人性,在质朴湘西山水陶冶下的人性,这人性会像那流不尽的白河一样,时时在变吗?这是不在他的表达中的。 《边城》里对爱情的叙述是悲挽的,爱情这种最人性的东西在湘西,在沈先生的笔下,却演绎的如此的鲜血淋漓:翠翠母亲和一个戍军的死亡悲剧,船总两个儿子对翠翠的爱情纠葛,还有杨马兵对翠翠母亲求不得的爱情,这些都染红了这片土地,但沈先生没有让我们直接的感到刺眼,因为他都给这些笼罩上了一层诗意的柔情,或者是湘西的水总能轻轻的把它抹去。 在文章的后面,"被大雨坍塌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修好了的仍旧是湘西素朴民俗的继续,它,不常变。而"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在这里,沈先生期待他回来吗,我们不知道,仅仅知道的是他在这种变与不变中似乎有点微微的踌躇,在这踌躇中也有着他潜意识的期待:"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他期待着明天白河的水把这"变与不变"完完全全的冲洗干净。或者还希望这河水也能冲亮世人的眼睛,使他的作品能获得一个新的评判,这也许是我的臆测,因为沈先生也许没有这方面的想法,但是我在作品的最后看到了他的迷然。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以《边城为例》

论沈从文小说中湘西世界 ——以《边城》为例 摘要 《边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本文将试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自然世界,人间社会和在其内心构建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湘西世界

目录 一、引言 (1) 二、沈从文的湘西自然世界 (1) 三、沈从文的湘西民间社会 (3) 四、沈从文的湘西精神世界 (5) 五、结论 (7) 参考文献 (8)

一、引言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字崇文,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苗族。沈从文作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其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小说《边城》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品之一,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本文将试从小说《边城》分析沈从文的湘西自然世界,人间社会和在其内心构建的精神世界。 沈从文研究从其创作伊始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可谓几经曲折变化。从徐志摩、苏雪林、刘西渭的赞叹激赏到郭沫若、巴人、冯乃超等人的批判;从京派重镇、文学天才的肯定与褒扬,到建国后文学史上一个有代表性的反动文艺思想家的否定与批判;从海外研究的悄然兴起,到新时期以来国内研究的蓬勃发展。其所呈现的不仅是学界对沈从文理解与认识的几度变迁,也是现代文学的研究话语、理论的基础,到认识视野、研究范式不断更迭衍变的投影。 时至今日,沈从文研究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己日渐成为了一门显学。从政治上为沈从文平反、对其创作方法进行辨析,到正面阐释沈从文自然人性的价值与意义等问题进行思考;从对沈从文的生平与创作进行全面、整体把握,到发掘其置身于苗汉、中西、传统与现代文化语境中所具有的文化意蕴;从其叙事、语言、文体等层面探讨其文学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存在,到关注其与音乐、美术等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联系;从其创作所具有的独特的生命意识、文学理想,到其与西方文学文化观念以及具体作家创作之间关系的探讨;从其他独特的生命意识与文化特性,到对其作为思想家身份的新的开掘,从对其文集的整理与出版,到对其佚文遗稿的考订与校勘等等。沈从文研究呈现出日渐完备成熟,多元丰富,不断推进的良性状态。 二、沈从文的湘西自然世界 提到沈从文其人,人们最先想起的大概就是“湘西”和“边城”。“边城”这个静静的词,已经和“沈从文”三个字紧密相联而不可分了。虽然沈从文的世界并不止于此,但他的灵魂恐怕永远安居在边城中。司马长风这样评价《边城》:“《边城》仅约七万字,连起来像一首长诗,又像是二十一幅彩画连成的画卷。这是古今中外最别致的一部小说,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她不仅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三十年代文坛的代表作。”可见《边城》在沈从文作品中的特殊地位。

沈从文短篇小说资料

沈从文短篇小说资料 《萧萧》 内容简介 腊月,乡下人吹唢呐接媳妇。坐在轿中的新媳妇照例要哭,但萧萧就不哭。她没有母亲,从小寄养在伯父种田的庄上。12岁时嫁给一个不到3岁“拳头大”的小丈夫,成了婆家劳动的好帮手。喝冷水,吃粗粝饭,带孩子,绩麻,妨车,打猪草,推磨,洗衣,搓尿片,还要受婆婆折磨。就这样“天晴月雨”混日子,可萧萧觉得“并不比先前受苦”,夜里睡觉常做这种年龄的人所做的梦;半夜小丈夫哭闹,萧萧把他哄睡后,天已快亮,看一阵变幻无端的黄边紫心葵花,感到这是人生“一种真正的享受”。萧萧与小丈夫以姊弟相称,抱着他到村前柳树下去玩,饿了。“喂东西吃,哭了,就哄他”。婆婆又有了儿子,5岁的小丈夫就像归萧萧独有,日夜跟着她。把15岁的媳妇视如母亲,他俩“感情不坏”。萧萧被家里的长工花狗喝山歌唱开了心窍,“变成了妇人”。花狗见事不好,不辞而别。萧萧喝冷水,吃香灰都无济于事,想逃走,却被家里发觉关了起来。于是,摆在她面前的命运是“照规矩”——被“沉潭”或“发卖”。萧萧只有一个未曾读过“子曰”的帮人种田的伯父,他不忍把这个小女子抛下潭去,才被议决发卖;又由于一时没有相当的人家来买,事情便延搁下来了。小丈夫知道萧萧肚里有儿子的事情,也知道“照规矩”应当嫁到远处去,但“十月满足”,萧萧生下一个“团头大眼”的儿子牛儿,合家欢喜,“照规矩”吃蒸鸡和江米酒。这样,萧萧被留在婆家,牛儿称小丈夫为“大叔”。萧萧同丈夫圆房时,牛儿已10岁。待牛儿12岁时也接了亲,媳妇年长6岁。接亲那天,萧萧怀抱着新生的儿子毛毛,在屋前看热闹,同10年前一个样子。 鉴赏 《萧萧》是沈从文早期以故乡特殊民情为题材的短篇小说,描写的是20世纪初叶湘西山村小丈夫大媳妇的风俗。作品对这种尚未受到“现代文明”影响的带有乡野气息的民风,却以喜剧形式谱写了一曲。主人公萧萧是个童养媳。她是个苦孩子,从小失母,寄养在伯父种田的庄子上,12岁就嫁给一个不到3岁“拳头大”的小丈夫。名为媳妇,实为奴隶,从带孩子、做家务到绩麻、纺车,什么活都得干,而喝的是冷水,吃的是粗粝饭,还要受婆婆的“折磨”。萧萧与小丈夫姊弟相称,抱着他到村前柳树下去玩,到溪边去玩。这一切在萧萧看来“并不比先前受苦”不开化的原始蒙昧渗透于萧萧勤劳而纯朴、天真而稚气的性格之中。她虽然像野草般任人践踏,“婆婆生来象一剪子,把凡是给萧萧暴长的机会都剪去了”,然而这个山村少女还是顽强地生长着,依然有着对生活的憧憬。她常常梦到自己像鱼在水中游,在梦中捡到大把的铜钱,吃好东西……好梦被小丈夫哭醒,哄睡之后,看到“变幻无端的黄边紫心”,感到那是人生“一种真正的享受”。作品于人物瞬息即逝的情态中,精细地刻画了梦与现实的矛盾,也表现了萧萧平凡的人性美。她被长工花狗的山歌唱开了心窍,变成了妇人之后,这种奴隶的命运发生了迅速的变化:“照规矩”,或被“沉潭”,或被“发卖”。只是由于偶然的事件,她又被留在了婆家;12年之后,以婆婆的身份看牛儿迎亲。20年代初期,中国已进入现代社会。然而“五四”运动的浪潮只是“零星碎雨”般的散落在湘西山村;封建宗法社会的观念与规矩,还牢牢地钳制着萧萧们的命运,在种种必然的或偶然的事件面前,萧萧们对自己的命运无法作出自由的选择,而且也未曾想过有这种权利,生命完全处于蒙昧的自然状态之中。萧萧与花狗的恋情被视为“做坏事”,并非出于她对封建制度的反抗,也不是争取做人的权利;逃走的打算被发觉,她的人生命运便完全由别人宰割了。12年后,她抱着毛毛看牛儿娶亲——又一代萧萧,这是多么可悲而且可怕的重复!历史的发展已经进入现代社会,现代意识也开始闯入沉寂的山村生活:城里的女学生路过此地;然而宗法制山村的人际关系却依然保留着原始的、愚昧的习俗。在强大的传统势力压榨下,山村女儿的美好“人性”消失殆尽,萧萧的精神世界一片荒芜。作者渴望湘西人民摆脱生命的自在状态,去寻求一种合理的“人生形式”。然而,他却不动声色地以湘西山村风俗为背景,展示了童养媳制度的原始野蛮性,不无悲哀地写出了萧萧及其周围人们那种世代相因的愚昧和麻木。特别是作品结尾,萧萧看牛儿的大媳妇像当年的自己一样被迎娶进门,她怀抱新生的毛毛,神态是那样的麻木。这个画面所蕴含的思想内涵远远超出了画面本身。她对人生毫无追求,生死祸福任人摆布而不觉悲苦,眼看着牛儿的大媳妇于愚钝麻木中无声无息地重复自己的道路成为第二代“萧萧”而浑然不觉,无动于衷。这表明世代相因的封建传统对人们思想的戕害已经深入骨髓。这里‘‘没有眼泪,也没有血”,不喊叫,也不呻吟,但却是深刻的“心灵悲剧”。作者用艺术形象步步深入地引导人们思索这“心灵悲剧”的根源。作品抨击封建宗法的童养媳制度,字里行间凝聚着作者对民族悲欢荣辱的探寻和深沉的忧患意识,但表面上写的却是山村民风的古朴和生活秩序的沉静。这正是沈从文“乡土小说”的特色之一。古朴而野蛮的社会风俗的描绘,纵横驰骋的想象,舒卷自如的结构,流水行云般的风姿,水一般流动的笔调,使小说融进了丰富的散文和诗的因素,韵味隽永,也更衬托出“心灵悲剧”那悲凉、沉重的氛围,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量。

浅谈沈从文乡土小说的风格特色

浅谈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点 [摘要] 沈从文把创作看成是自我生命意识的自由表现,他不受任何传统与理论的束缚,创作思想一任其性,艺术风格极具特色。他是一个“乡下人”,他着力构筑了湘西世界,处处抒写了湘西的风俗人情,讴歌了人性美,但也有悲观的一面,唱出了孤独哀婉的田园悲歌。 [关键词]沈从文风俗人情造境艺术 一、风俗人情 一谈及沈从文的小说,首先反映在人们面前的就是遥远的湘西的“风俗”。自从八十年代初沈从文其人其作被“重新发现”以来,在许多研究论文和著作中,都不约而同的将“风俗美”当成沈氏乡土小说的主要标志,并在青年学生中产生了广泛影响。沈从文乡土抒情之作的出现,在描绘乡土人物与场景上所带给人们的耳目一新之感还是强烈的、震撼的。尽管初期习作的浅显使得他的乡土情结没有得到更有利更充分的展现,但这些作品所展示的中国湘西边地的湖光山色、风土人情以及人物描写,显然有别于其他乡土文学作者笔下的沿海乡村;而且对于都市的困惑,乡土文学作者的感伤情怀往往渗透在他们对于乡村社会与风俗的批判当中,倒是这个来自边地的“乡下人”,大概是没有受到新式学校教育,没有受到新式文化熏陶,所以在沈从文的作品中,表现出对于乡村生活的怀念和对于地方风俗的欣赏与满足,思乡与怀旧之情抒发的更具本色,这的确也是独树一帜的。并且使得当时受够了压抑和苦闷的读者感到亲切和温馨。 沈从文那些以重在展现湘西世界的奇风异俗的作品,在八九十年代的“沈从文热”中倍受青睐。《龙朱》中描写的族长儿子追求女子的对歌,给我们展示了郎家族田园式的生活方式;《雨后》、《阿黑小史》这些作品中大胆描写少男少女放肆在山野里幽会、拥抱、接吻、野合,表现原始形态的“野性”;《柏子》写船夫柏子与寡居妇人之间男欢女爱,这个美丽而带有几分忧伤色彩的故事包含着人的自然性与人性本真的哲学思考;《萧萧》、《一个女人》描写的是乡村女性“不识不知”、听天由命顺其自然的为人处世方式。诚然,这一切又都是通过沈丛文那特别讲究温和和节制,婉约隽永的叙事态度和清新明丽、活泼多姿的独特文学语言来加以表达的。它们给三十年代的读者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惊奇,还有幻想与神往。它们给三十年代的文坛所带来的新鲜与静谧,至今仍让人怀念——只是在这样的一派“衣冠简朴古风存”的浓浓诗情画意中,“主人公”的真实生存状态与质量却不知不觉的滑出了人们的视野。即使前面所提到的这些小说中,假若设身处地的站在作品主人公自身的立场上看,地方的风俗和价值观固然也在当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上披上了一层不失温柔的面纱,维持了地方居民在艰苦繁重的生存中的暂时的心理平衡与社会秩序的平和稳定。但是,其间乡村主人公生存状态的不堪一击,也是不容否认的现实。《阿黑小史》中男女主人公的早逝与发病;《萧萧》里年青女性麻木地听天由命以及任人宰割的生存状态。地方的风土人情并非孤立地存在,特定的风俗总是与特定人群的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当压力过重的以致疲惫麻木的都市读者们被沈从文通过想象与抒情虚构的诗意化的湘西世界所陶醉与神往时,倘若获知湘西百姓的真实生存状态与生活水平——原先的那份神往与陶醉是否还能一如既往,死心塌地呢?

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乡土情愫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c11197749.html, 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乡土情愫 作者:宋平 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26期 摘要:沈从文作为文学大家,曾一度遭人冷落,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他的 湘西小说中有一股浓浓的乡土情愫,他的这种乡土情愫是在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突破的结果。他笔下的“湘西世界”是主流文化不占统治地位的边缘文化区域的缩影,他作为乡土作家却能站在上海,北京等城市看乡土,所以说他的乡土情愫有一种博大的气势。正因为此也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坛上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湘西小说;乡土情愫;再审视;发展;突破 在长河滚滚的的乡土小说中,沈从文对于湘西故土的寻觅与挖掘,提炼与熔造,形成了一股奔腾不息的浪花。沈从文就象寻潮的健儿,驾着一叶扁舟,在故土的大海行舟摇曳,追风扬帆。20世纪的湘西是沈从文故土情节之所在,它成全了沈从文,使他的湘西小说除了乡土味外,还多了其它的韵味。 一、湘西小说中乡土情愫的原因再审视 “乡土”二字对于沈从文来说,是根深蒂固的,在中国的现代作家群中,他是以“乡土”著称于世的。他的湘西小说为何具有那么浓烈的乡土气息?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沈从文诞生于靠近湘、川、黔三省边界的一个小山城——湖南凤凰县。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湘西那山美水美的地方自然陶冶了的的情操,铸就了热爱故土的思想。尽管当时的沈家是当地一个颇有名望的门第,然而,沈从文度过的童年时代却是不如人意的。他时常逃学,在逃学的过程中,一切山里孩子的品性与技能他全学到了。这样一种乡下孩子的童年生活,得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自然是在师塾里念四书五经所不能比的。早年大量的乡村生活素材的累积,和眼下发于内心的对乡土如缕深情的眷恋,才使他建构了自己的湘西世界,并传达出对故乡的思念,使之具有浓郁的乡土情愫。 其次,他内心深深埋下了乡土情结,这种情结使他骨子里产生了一种不自信,甚至说是自卑。他自认为“他是乡下人”,乡下人所特有的气质总让他觉得与都市的繁华不能很好的契合,常常有一种格格不入之感。他在对这些大城市的比较中想到了故乡。沈从文在与这种都市文明的相处中,想到了湘西的风土人情,想到了湘西的美好,并将自己置于湘西这个地方他认为的“保护伞”中,抒发自己“有一种燃烧的激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的永远倾心,对健康诚实的赞颂,以及对于愚蠢自私极端憎恶的感情。”他将自己封闭在湘西乡土这个狭小的圈子里在这个圈子中他才能找到安慰,他能找到他生存的价值。沈从文想借湘西的小世界来反映整个大世界,以美丽的故事揭示了人性的永恒,他时时在回忆故乡的温情,对他来说大都市的繁华与喧

推荐著名小说沈从文的《三三》心得体会五篇

推荐著名小说沈从文的《三三》心得体会五篇 小说一开头就营造了不逊于世外桃源的杨家碾坊:山田无数、绿树成荫、溪潭幽静,还有肥美的鱼虾鸡鸭和一座能唱歌的碾坊。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三》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三三》心得体会(一) 沈从文的小说追求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对完美人性的追求。2把完美的人性与完美的社会和完美的大自然融会贯通起来,构成特有的“湘西世界”。在沈从文的小说里湘西的自然风光总是浓墨重彩的一部分。这也是沈从文小说的总体灵魂与基石。在沈从文的笔下《三三》里的主人公是一群善良,真挚,美丽的人,无论他的身份是农民。地主或者是小业者,沈从文以美好的人性反观“常”与“变”的湘西世界,构成了他特殊的文化思辨。这种独特的审美意境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也是独树一帜的。 看完沈从文笔下的人物你会深刻的体会到“女人是水做的”。小说里的三三也不例外,沈从文把三三描绘成一个善良,纯真,含蓄纯朴的女子。这也是中国文化价值观对完美女子的评价与要求。从三三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沈从文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人生追求。十五岁的三三依然保持着孩子般的纯真与纯朴,完全不被尘世的所沾染,整日与河里的鱼和溪边的鸭子为伴,三三的心事河里的鱼比母亲知道的还多,如果这些不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完全不能做到的。 三三在自家的河里划分“势力范围”不准外人来钓鱼,我们显然可以看到三三的“私心”但这私心之下确实三三的纯真与善良,她从来没有真正的阻止过钓鱼者,只是回去告诉妈妈,把这些事当做了母女两人的趣事,被三三阻止的钓鱼者也没有因为三三的阻止而生气,并且不自觉的和三三开起了玩笑,在沈从文的笔下就是在这种有着利益冲突的面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和谐的,不管是三三和钓鱼者都是善良的。 三三的故事从本身来看是一个爱情的悲剧,城里白脸男子的突然死去,粉碎了三三对爱情的幻想与渴望,但我们从小说里却看不到一点爱情悲剧中的“悲”的味道,沈从文之所以乐意写爱情悲剧,他认为这是理想中的现实,善良美丽的爱情被影像毁灭,在美丽理想的世界里也会让人感到忧愁,沈从文巧妙的利用爱

浅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人性美

浅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人性美 摘要:人性是沈从文小说表现的中心,城与乡是他观照的两个对立的经验世界。讴歌古风犹存的乡村生命形式,勾勒沉沦堕落的都市面影,以及通过对乡村与都市,原始与现世直接交流的共时态考察,从历史的延续与时代的嬗变中,表现人性之“常”、“变”,是他小说人性观照的总体逻辑构架。而从乡村原始生命形式中寻找健康的基因,重铸民族灵魂,是其小说叙述的总旨归。 沈从文的湘西题材小说集中体现了人性思想内涵深处的美,其着重通过自然环境的渲染、典型人物的刻画、诗化艺术手法的烘托三方面来表现。尤其是其笔下的一系列女性形象闪烁着人性的光辉,生命的灿烂。 关键词:乡土小说,人性美,生命价值 序论 纵观沈从文创造的形形色色的故事和人物,我们不难看出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他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人性也是他创作的起点和归宿。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等人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指出,“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包含有对人的生活形态有别于现代文明的那种健全、协调、化外境界的重新发现。描述了湘西人被排除在正统的历史之外,几千年过着原始的生活。”沈从文创造了美丽的愁人的湘西世界,和在这个世界里展现的自然的、健康的人生形式。 沈从文一生向往美好的人生,并借助自己故乡湘西山水的优美来表达他内心的渴望与执着的追求。在山水之际、草木之间无不萦绕着一种诗意的抒发和灵魂的荡涤。沈从文自称是城里的“乡下人”,乡土题材在沈从文小说创作中占了主要位置。沈从文怀着对湘西苗乡的深情厚意,写出了湘西苗族醇厚朴实的人情世态,纯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自然风光,绘制了一幅秀美别致的湘西风土人情画卷,极大地丰富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鲁迅开创的乡土文学创作。 沈从文以他清醒的头脑,独特的思维方式描摹了自己眼中的湘西人、湘西情。作者曾说,“我所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性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1]这就是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中人性思想内涵深处的人性美。有人认为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是一个“桃源”世界。的确,他的笔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远离都市繁华与喧嚣的清纯、质朴、恬静而又柔美的梦幻化的湘西世界,使那些久困于都市的读者不由得眼前为之一亮,仿佛透过嘈杂的市声与喧闹的街头隐隐约约听到了遥远山乡的鸡鸣狗吠,嗅到了河水的气息与泥土的芬芳。他为竞争激烈、道德人格被商品经济所影响的现代人注入了新

试论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民俗特色-沈从文湘西题材

试论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民俗特色:沈从文湘西 题材 试论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的民俗特色~1~沈从文自称为“乡下人”,他的湘西题材的小说,用古朴的语言、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怀,精心描绘了湘西人民独特的世态人情,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突显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充满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给人以教益和启示。他的湘西题材的小说,以“乡下人”独特的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了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相悖的观念,大大丰富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他认为“不管是做事还是人生,一切都应当美一些!”[1]他的湘西题材小说所体现出来的民俗特色,更是让人犹如置身其中,读后又不仅掩卷沉思。什么样的生存状态决定什么人,什么人写什么文章。他的作品风格和思想的形成,和他本人的生活经历是密不可分的。沈从文十四岁投身行武,1917年至1922年漂游于湘西沅水流域,浪迹湘川黔边区,看尽了人生黑暗面而产生厌恶心理,在作品中便构建至善至美的湘西世界,从而与都市社会相对立。绮丽的自然山水赋予了他特殊的气质,给他带来多彩的幻想。他本身又有着苗、汉民族的血统,使他具有柔软又倔强的性格,宽厚又敏感。对生活的忠实和爱,是沈从文众多作品能够超越时空而

长久地像沅江里的活鱼一样,水淋淋欢蹦乱跳葆有充沛生命力的秘密。民俗包括极其丰富的内容,它既有物质文化方面的内涵,又有精神方面的内涵。物质文化方面主要体现在衣、食、住、行的习俗和生产交易的习俗上;精神文化方面则有更为广泛的内容,有民族传统的社会文化,如:婚丧礼仪习俗等;又有民众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心理习惯,如:节日习俗、语言艺术等。沈从文的湘西题材的小说主要就是表现了作家对民族意识和人物心态的深刻关注、再现了湘西农村形形色色的婚姻悲剧和描摹了湘西充满风情的环境和民俗美。下面笔者就尝试用自己粗浅而又稚嫩的笔调,就这四个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充满民俗风情的生活环境提到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湘西生活环境,不得不说他笔下的“河”。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从没有中哪一位作家象沈从文那样,执著地把“河”作为自己创作的摇篮。他的几乎全部的湘西作品,都可以说是从“一条延长于千里的沅水及各个支流”上所激发的抒情幻想。一方面,这条“河”给他带来了湘西掩映在奇险秀丽的自然景观中的醇厚迥异的风俗民情,健康、优美而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和梦幻,并促使他去学会思索,深入地认识宇宙;另一方面,这条“河”也因倒影着湘西这幅意境深远而文化内涵丰富的民族抒情画卷而蕴含着深邃的审美视景。存在于湘西的几乎全部的民情风俗,都与这条“河”息息相关,它们是“河”生动的姿势在岁月中叩响的和音,如端午节划龙船比赛,捉水鸭子游戏,水手在岸上的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