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8年高二一轮复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测试题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精美解析版

2018年高二一轮复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测试题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精美解析版

2018年高二一轮复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测试题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精美解析版
2018年高二一轮复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测试题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精美解析版

2018年高二一轮复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测试题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

用-精美解析版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一、选择题,自学自测(21)

流域的自然背景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下图为田纳西河流域示意图。读图完成24~25题。

1.乙河段梯级开发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A. 河流水流平稳

B. 落差大且流量丰富

C. 矿产资源丰富

D. 水位季节变化很大

2.根据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经验,可以推知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关键是水资源的

合理利用,则下列方案合理的是

A. 上中游地区利用大部分河水

B. 人工加速冰川消融以增加河水补给

C. 下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D. 上中游和下游地区均衡利用河水

【小题1】B【小题2】D

本题考查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由图可知,乙河段位于田纳西河流域,该流域梯级开发有力的自然条件是该河段落差大且流量丰富,能够最大程度开发其水能资源,B对;河流水量平稳不利于梯级开发,水位季节变化大、矿产资源丰富与河流梯级开发没有直接关系,ACD错。故选B。

本题考查流域的合理开发。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关键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既要保证上中游的经济发展用水,也要保证下游地区的生态用水,因此上中游和下游地区均衡利用河水是塔里木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要条件。故选B。

下图为“黄河中游山西省某地区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两题。

3.山西省构筑的三条产业链依赖的自然资源除煤炭外,还有

A. 铁矿石

B. 石油

C. 天然气

D. 石灰石

4.山西省煤炭综合利用的明显成效是

A. 有利于改善当地环境质量

B. 提高了煤炭的附加价值

C. 有利于缓解水资源不足的压力

D. 促进第三产业合理发展

【小题1】A【小题2】B

本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由图可知,山西省构筑的三条产业链依赖的自然资源除煤炭外,还有铁矿和铝土矿。故选A。

本题考查山西煤炭资源开发有关知识。山西省煤炭综合利用,可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煤炭附加价值,改变采掘工业的单一结构,对改善环境质量、缓解水资源不足和第三产业发展没有起到明显的成效。故选B。

下图为“塔里木河流域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5.下列对该流域综合治理建议不合理的是

A. 保护和恢复自然植被

B. 植树种草,农、林、牧综合发展

C. 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合理利用水资源

D. 大面积植树造林

6.决定流域开发方式和方向的是

A. 流域的人文背景

B. 流域的植被状况

C. 流域的自然背景

D. 流域的人口密度

2018年高二一轮复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测试题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

用-精美解析版

【小题1】D【小题2】C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西北地区流域的综合治理。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为新疆地区,气候干旱,水分条件较差,土地荒漠化问题突出,因此应该保护和恢复自然植被;植树种草,农、林、牧综合发展;同时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合理利用水资源。大面积植树造林会造成该地区水资源更加缺乏,不适合该地区的流域综合治理,D对,ABC错。故选D。

本题考查流域的开发。流域的自然背景决定着流域的开发方式和方向,C正确;流域的人文背景、植被状况、人口密度与流域的开发方式和方向关系不大,ABD错误。故选C。

下图为“山西省某地区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7.山西省构筑的三条产业链依赖的自然资源除煤炭外,还有( )

A. 铁矿石

B. 石油

C. 天然气

D. 石灰石

8.山西省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的明显成效是( )

A. 改善了当地环境质量

B. 提高能源的附加价值

C. 缓解了水资源不足的压力

D. 促进第三产业合理发展

9.山西省利用煤炭发电的目的不包括( )

A. 减轻铁路运输压力

B. 改善能源工业结构

C. 增加经济产值

D. 减轻山西省的环境污染

【小题1】A【小题2】B【小题3】D

本题考查山西省产业链的构成。读图可知,山西省构建了三条产业链,分别是煤—电—铝产业链、煤—焦—化产业链、煤—铁—钢产业链,所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本题考查山西省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的成效。山西省对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包括构建多条产业链,延长产业链条可以提高煤炭附加价值,改变采掘工业的单一结构,对环境质量、交通运输条件改善没有起到明显的成效,所以B正确,ACD错误。故选B。

本题考查山西省利用煤炭发电的目的。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为了提高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和推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山西省变输煤为输电。从经济效益看:利用煤炭发电,可以减少煤炭的外运,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可以改善能源工业结构;增加经济产值,所以ABC是其目的。从环境效益看:利用煤炭发电,燃煤会造成山西省大气环境污染,所以D不是其目的。故选D。

下图为“山西省某地区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0.山西省构筑的三条产业链依赖的自然资源除煤炭外,还有

A. 铁矿石

B. 石油

C. 天然气

D. 石灰石

11.山西省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的明显成效是

A. 改善了当地环境质量

B. 提高能源的附加价值

C. 缓解了水资源不足的压力

D. 促进第三产业合理发展

12.山西省利用煤炭发电的目的不包括

A. 减轻铁路运输压力

B. 改善能源工业结构

C. 增加经济产值

D. 减轻山西省的环境污染

【小题1】A【小题2】B【小题3】D

本题考查山西省产业链的构成。读图可知,山西省构建了三条产业链,分别是煤—电—铝产业链、煤—焦—化产业链、煤—铁—钢产业链,所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本题考查山西省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的成效。山西省对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包括构建多条产业链,延长产业链条可以提高煤炭附加价值,改变采掘工业的单一结构,对环境质量、交通运输条件改善没有起到明显的成效,所以B正确,ACD错误。故选B。

本题考查山西省利用煤炭发电的目的。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为了提高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和推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山西省变输煤为输电。从经济效益看:利用煤炭发电,可以减少煤炭的外运,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可以改善能源工业结构;增加经济产值,所以ABC是其目的。从环境效益看:利用煤炭发电,燃煤会造成山西省大气环境污染,所以D不是其目的。故选D。

13.下图为两条大河流域示意图,读图完成

2018年高二一轮复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测试题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

用-精美解析版

关于两河流域综合开发利用方向的叙述,最合理的是

A. 甲河上游重点利用水能发电、发展航运、发展种植业等

B. 乙河上游重点建设自然保护区、梯级开发、发展旅游等

C. 甲河下游重点利用水能发电、保护植被生态、发展畜牧业

D. 乙河下游重点开发水能资源、保护水质、发展灌溉农业

B

流域的开发以河流的利用与治理为核心,结合流域的具体特征,对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a11448469.html,A(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主要负责田纳西河流域的统一开发和管理,它所确定的

流域开发的核心是()

A. 河流的梯级开发

B. 流域的综合开发

C. 流域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治理

D. 防洪、航运、发电、旅游等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a11448469.html,A在流域开发过程中,合理利用土地的主要措施是( )

①留出土地用于生态恢复和建立自然保护区②调整农、林、牧业结构

③建立公园、野生动物管理区、风景区④恢复治理采矿区的土地生态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6.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

A. 成立开发机构来管理地方政府

B. 一定要联合国内外投资者共同开发

C. 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

D. 流域开发降低开放程度

17.关于田纳西河流域和宣城气候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两地气候相同

B. 两地降水不同

C. 两地所属的温度带不同

D. 两地降水季节相同

【小题1】A【小题2】C【小题3】C【小题4】B

本题考查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的核心。TVA主要负责田纳西河流域的统一开发和管理。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以水资源的综合开发为中心,综合开发的措施主要有:防洪(水库)、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农业结构、矿区生态恢复),其中流域开发的核心是河流的梯级开发。A对,BCD错。故选A。

本题考查流域开发过程中土地的合理利用。建立公园、野生动物管理区、风景区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故排除③选项。C对,ABD错。故选C。

本题考查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经验启示。开发机构不仅仅只受地方管理,还要受国家机构管理,A错;应鼓励国内外投资者参与河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但不一定非要联合国内外投资者共同开发,B错;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符合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经验带来的启示,C对;流域开发应提高开放度,D错。故选C。

本题考查区域气候特征的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降水量丰富,该流域冬末春初多降水,夏秋季降水相对较少。我国宣城市位于安徽省东南皖南山区与沿江平原结合地带,跨东经117゜58’~119゜40’、北纬29゜57’~31゜19’。宣城地区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雨热同期。综上所述,两地气候不同,降水季节不同,温度带相同,B对,ACD错。故选B。

流城的自然背景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城的开发方向。下图是田纳西河流域示意,读图回答下题。

18.甲为该河流发源地,其开发利用的方向是

A. 植被保护

B. 矿产开采

C. 水产养殖

D. 发展航运

19.乙河段综合开发和治理的核心是

A. 封山育林

B. 防洪

C. 发电

D. 梯级开发

20.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和治理的意义是

①限制了工业迅速发展②改善了生态环境

③促进了第三产业发展④根治了洪灾

2018年高二一轮复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测试题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

用-精美解析版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1.关于田纳西河流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田纳西河流域冬春水量小夏秋大

B. 田纳西河流域属于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雨热同期

C. 田纳西河流域水系发达,支流众多,大部分能通航

D. 田纳西河流域矿产资源贫乏

【小题1】A【小题2】D【小题3】B【小题4】C

本题考查河流及其开发方向,属基础知识题目。河流的发源地应该保护植被,不宜发展水产养殖业、矿产开采,A正确,BC错误;上游地势起伏大,落差大,不利于航运发展,D错误。故选A。

本题考查流域开发的方向。由图可知,乙河段位于田纳西河流域,该河段落差大且流量丰富,能够最大程度开发其水能资源,适合进行梯级开发,D对,ABC错。故选D。

本题考查田纳西河治理的影响。通过综合开发与整治,田纳西河流域根治了洪灾,农林牧渔业、工业和旅游业得了迅速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到20世纪80年,田纳西河流域人均收入水平已经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促进了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①错、②③④对。所以B正确,ACD错误。故选B。

本题考查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田纳西河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和早春,雨热不同期,AB错误;田纳西河支流众多,且大部分可通航,C正确;田纳西河流域内矿产资源丰富,D错误。故选C。

二、非选择题,自练自提(本大题共2小题,)

22.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中,人类需要对自然条件的适度改造和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利

用,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黄河上游区域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分布图

(1)根据所学知识,请提出甲区域综合开发利用有色金属资源的具体措施.(写出两条即可)

(2)有人认为图中乙区域水稻种植业生产,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请说明理由.解:(1)读图,结合所学知识,甲区域综合开发利用有色金属资源的具体措施为利用当地丰富的有色金属矿产和水能资源,大力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并延长产业链对其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依托科技,对伴生矿进行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依托有色金属冶炼,发展硫酸制造、建材等相关工业,实现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对环境进行治理,减少环境污染.

(2)读图可知,乙位于河套地区,该区域水稻种植业生产,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原因是河套地区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蒸发旺盛,而水稻种植业生产需要大量的水资源,造成黄河下游地区水资源短缺甚至于河流断流,危及河流下游生态安全;易造成当地地下水位上升,土壤盐碱化加剧.

故答案为:

(1)综合利用有色金属资源的措施:利用当地丰富的有色金属矿产和水能资源,大力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并延长产业链对其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依托科技,对伴生矿进行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依托有色金属冶炼,发展硫酸制造、建材等相关工业,实现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对环境进行治理,减少环境污染.

(2)河套地区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蒸发旺盛,而水稻种植业生产需要大量的水资源,造成黄河下游地区水资源短缺甚至于河流断流,危及河流下游生态安全;易造成当地地下水位上升,土壤盐碱化加剧.

(1)根据当地有色金属资源丰富的特点,结合黄河上游水能资源分布可以判断该区域可大力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在发展过程中应依托科技,对资源充分利用、延长产业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图中乙区域水稻种植业生产,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围绕从灌溉水资源进行分析,从水资源短缺和土地盐碱化角度进行解答.

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区域综合开发利用有色金属资源的具体措施和区域水稻种植业生产的可行性,解题的关键是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23.流域的开发对区域发展意义重大。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田纳西河流域地理概况图”和“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整治图”。

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为了达到振兴和发展区域经济的目的,美国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制定了田纳西河流域治理协调系统,对流域内的自然资源进行全面的综合开发和管理。

(1)结合材料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区位优势。

2018年高二一轮复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测试题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

用-精美解析版

(2)在资源开发利用上,长江流域和田纳西河流域的共同之处有。(答出四点即可)

(3)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与整治对长江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有益启示是。

(1)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降水丰富,水资源丰富;②地形起伏,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有丰富的煤炭等矿产资源(2)发展内河航运;发展旅游业;建设水利设施,加强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开发水能资源;发展渔业等(3)加大管理力度,实行全流域的统一管理与开发

(1)本题考查流域的综合开发。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区位优势包括水资源、水能资源、煤炭等矿产资源等方面。

(2)本题考查流域综合开发的措施。在资源开发利用上,长江流域和田纳西河流域的共同之处包括航运价值开发、旅游业开发、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能资源开发、渔业资源开发等方面。

(3)本题考查流域的可持续发展。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与整治对长江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有益启示是加大管理力度,实行全流域的统一管理与开发。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必背版(完整版)

1 第一章行星地球 2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3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4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5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6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7 8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9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10 11 河外星系 12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3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14 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15

16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17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8 19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0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21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 22 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23 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4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25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26 活动); 27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28 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29 30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31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32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doc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判断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本次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本人的学校、班级、姓名、学号、考试号填在第Ⅱ卷的密封线内和机读卡上。 2.将第Ⅰ卷答案填在第Ⅱ卷的指定位置上,在试题上答题无效。第Ⅱ卷直接在试卷上作答。 3.考试结束,请将机读卡和第Ⅱ卷交给监考人员。 第Ⅰ卷(选择题、判断题共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 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符合题目的要求。 1、2006年的冬季气温相对以往达到一个新的峰值,这种异常的现象被称为“暖冬”你 认为造成今年冬天“暖冬”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的发展排放大量的废热引起 B、臭氧层空洞的扩大导致到达地球太阳紫外线增多引起 C、温室气体的排放引起的全球变暖的表现 D、地球气温的变化是波动起伏的,今年恰处在气温的高峰期 2、下列概念中,有从属关系,且从大到小依次排列的是 A、宇宙—太阳系—银河系 B、太阳系—地月系—地球 C、太阳—木星—哈雷彗星 D、河外星系—太阳系—地球 3、在我们考试这一天,太阳直射点 A、在北半球,并向北运动 B、在北半球,并向南运动 C、在南半球,并向南运动 D、在南半球,并向北运动 4、有关地壳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 B、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 C、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 D、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新的岩浆 读“20元人民币版面图案”(图1),回答5—6题。 5、该版面景观表示 A、桂林山水 B、长江三峡 C、杭州西湖 D、九寨沟风光 6、该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 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 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 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 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 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 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 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 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三旅游地理专题复习试题

选修3旅游地理 [考纲原文]1.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2.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3.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4.旅游与区域发展。 高考题组一旅游资源的类型、特点与欣赏 1.(2013·天津文综)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20 / 1 图1图2黄山云海 安徽省南部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等美景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 (1)游客怎样才能观赏到图2所示的黄山云海?请你提出两条建议。 (2)观景时,导游要求游客站在观景台上,除了方便观景,还有什么原因? 答案(1)选择合适的位置(站在高处俯视);选择合适的时机。(若回答具体时间,合理即可) (2)保障游客安全。 解析(1)黄山云海是一种远景阔景,在高处俯视才能获得好的观赏效果,另外,云海景观夏季出 现较多,要选择合适的观景时机。(2)观景台除了有较好的观景角度外,还能保证游客安全。 2.(·江苏地理)2011年6月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图是杭州西湖主要景点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0 / 2 (1)西湖发展旅游的资源优势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赏三潭印月、雷峰夕照、苏堤春晓景点的最佳做法是________。 a.置身其中,近而观之b.适当距离仰视 c.在较高位置俯视d.把握观赏时机 答案(1)数量多种类多品质高(或价值高、知名度高)组合好(任答3项)(2)d 解析(1)西湖发展旅游的优势需要调动答题基本模板:景区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景观或景点 的地域组合条件;景区旅游容量条件;旅游客源市场条件等。然后从图中获取信息进行具体的分 析。(2)三潭印月需要选择农历每月十五日前后观赏,雷峰夕照显然需要夕阳西下时观赏,苏堤 春晓需要春季观赏才行,因此三者观赏的最佳做法是把握观赏时机。 高考题组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旅游规划 3.(2014·山东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6401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点复习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特点:周期性(约11年)、整体性。(课本P11活动); ⑵影响:①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②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④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运动方式 围绕地轴转动 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 运动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 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 运动周期 真正周期:一个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 10秒 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产生四季和五带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 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高中 地理模拟试题及答案

高三地理模拟试题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图,完成第1~2题。 1.有关两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比例尺甲大于乙 B.甲为地图,乙为景观图 C.比例尺均为数字式 D.乙图中的动物形象属于注记 2.关于甲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沿公路从火车站到农业实验区,其方向是先向正北后向正东 B.火车站与学校相距约375千米,与农业实验区相距约580千米 C.火车站位于科技园的西南方向 D.若比例尺放大l倍,则图幅面积将增大2倍 读下面经纬网图,回答3~4题。 3.从B地到C地,若不考虑地形因素,最近的走法是 ( ) A.一直向东走 B.一直向西走 C.先向东南,再向东,最后向东北走 D.先向东北,再向东,最后向东南走 4.读经纬网图,纬线AB约是DE长度的() A.一半 B.等长 C.1.5倍 D.2倍 5.读图,判断下列等值线图中正确的是( )

【2012·上海地理卷】等高线地形图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地形地貌。读下图,完成6~ 7题。 6. 右图所示地区地形地势的基本特点是( ) ①以丘陵、平原为主②中部高,西南、东北低 ③以平原、盆地为主④中部低,西南、东北高 A. ③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① ④ 7. 图中甲、乙两条虚线所在的地形部位分别是( ) A. 山脊、山谷 B. 山脊、山脊 C. 山谷、山脊 D. 山谷、山谷图11是某小城镇用地布局规划方案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8.根据图中信息分析,阴影部分M内可能布局 A.医院、停车场 B.幼儿园、日用品仓库 C.幼儿园、医院 D.停车场、日用品仓库 9.该规划方案的突出优点是规划中的 A.居住区紧靠旧城、临近铁路 B.工业区地势平坦、位于主导风下风向 C.工业区靠近水源、铁路交通方便 D.居住区环境好、建筑工程量小 山东省及第中学高三年级的小明同学在学习地理必修1第一章内容时,对家里的一页日历(下图)产生了兴趣。以下是他根据图示信息作出的判断。回答10~11题。 10.秋分现象发生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A.136°15′W,0° B.175°45'E,23°26′N C.43°45′E,0° D.34°15′E,0° 11.小明搜集整理的下列信息正确的是()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_必背版(完整版)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复习知识总结提纲

人教版高中地理知识总结编辑:南山中学辛宇晨 2012年暑假作业 必修一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1. 宇宙的概念: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总和,是由各种形态的物质组成的,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的。 2. 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 (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等自然天体和人造卫星、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等人造天体。还有星际空间的物质:气体和尘埃等。 3. 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 4. 宇宙中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5. 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6. 八大行星的位臵(按距太阳由近到远: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绕着走。 7. 行星特点:水星、金星、地球、火星为类地行星,木星、土星为巨行星,天王星、海王星为远日行星。 8.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它的运动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9.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1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2地球具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大气(O 、 N 等;(3地球上有液态水;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 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 影响: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料 (二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分层;太阳活动类型;太阳活动比较;对地球影响光球层:黑子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对气候:降水与黑子数的相关性干扰电离层,影响短波通讯干扰地球磁场,引起磁暴 色球层:耀斑最强烈的太阳活动显示; 但两者常相伴出现,活动周期为 11年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太阳(公转、地轴 (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 (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恒星年 (365天 6时 9分 10秒恒星日 (23时 56分 4秒 角速度:平均 1o/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 15o(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 30千米 /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 赤道 1670KM/小时,两极为 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广西高中毕业会考地理模拟试卷(1-3套)

高中毕业会考模拟试卷·地理·2007年版(一) 班级: 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l .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 ) A .比邻星 B .太阳 C .月球 D .北极星 2.太阳黑子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其变化周期大约为( ) A .5.5年 B .9年 C .10年 D .11年 3.11月,广西的小李对太阳直射点移动进行观测,他观测到此时太阳直射点( ) A .位于北半球,并向北移动 B .位于北半球,并向南移动 C .位于南半球,并向北移动 D .位于南半球,并向南移动 4.图1是形成北半球近地面风的各种力的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图中a 是使空气水平运动的水平气压梯度力 ②图中b 是使风力偏转的地面摩擦力 ③图中c 是使风向发生变化的水平气压梯度力 ④图中c 是使风向向右偏转的地转偏向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回答第5~6题。 《齐民要术》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 此时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 [煴:无烟的微火] 5.“天雨新晴,北风寒彻”造成“是夜必霜”,其原因是( ) A .雨后的夜晚气温必定很低 B .受冷气团影响,加之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 C .晴朗的夜晚,地面辐射减弱 D .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加强 6.“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的原因是( ) ①“烟气”使得大气逆辐射增强,使地面温度不至于降得过低 ②“烟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对地面有明显的保温作用 ③“放火作煴”,将地面直接烤暖 ④“放火作煴”,将大气直接熏暖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7.澳大利亚大陆属于( ) A .亚欧板块 B .印度洋板块 C .非洲板块 D .太平洋板块 8.有关矿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组成矿物的成分是天然化合物 B .石英、钢铁都是天然矿物 C .岩石由矿物组成 D .是矿物必定是矿产 9.由赤道向两极产生地域分异的基础条件是( ) A .热量 B .水分 C .地形 D .海陆差异 10.下列不是气候资源不同于其他自然资源的特点的是( ) A .普遍存在性 B .数值特征 C .一种变化中的资源 D .可再生 图1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江三角洲多水而质地黏 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江三角洲人口 越来越稠密。(人口迁移) 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 地。 现代社会: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长江三角洲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 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 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人教版高中地理复习提纲

人教版高中地理复习提纲 人教版高中地理复习提纲一、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我国西北地区 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 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荒漠化的因素 自然因素:①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②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 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古代:唐宋——明塔里木盆地南缘,由战争、瘟疫、过度垦耕导致。 近代:清——内蒙古东南部,因为移民增多,农业对土壤的破坏力强于牧业 现代:20世纪50年代人口激增,管理失误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

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 森林分布 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它们或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 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热带雨林的分布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相逢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 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是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 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①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②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③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

浙江省新高考高中地理学考选考模拟试题

浙江省新高考高中地理学考选考模拟试题 Revised at 2 pm on December 25, 2020.

浙江省新高考高中地理学考选考模拟试题 注意: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答案必须做在答题卷上,否则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都只有一个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对于我国中西部煤炭富集地区,下列开发方式相对合理的是 A .直接销售煤炭 B .建设坑口电站,出售电力 C .发展高能耗工业 D .停止开发煤炭,减少污染 2.GIS 在城市建设与管理中的典型应用不. 包括 A .城市规划的设计 B .遥感图片的拍摄 C .土地利用的监控 D .城市工程的选址 3.下列关于雪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气温越高,雪线越低 B .山脉的阴坡,雪线高 C .迎风坡降水多,雪线较低 D .纬度越高,雪线越高 据浙江省地震台网测定: 2017年2月13日1时33分,在浙江省金华市磐安, 发生 级地震,震源深度为6千米。据此完成4、5题。 4.地震最可能诱发 A .台风形成 B .山体滑坡 C .冷锋过境 D .洪涝灾害 5.根据震源位置可以推断,此次震源位于 A .地壳 B .地幔 C .外核 D .内核

2017年1月22日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人口抽样调查,2016年我国出生人口 达到1786万人,出生人口比2015年增加131万。读我国1980年~2016年出生人口数 折线图,完成6、7题。 6.影响2016年我国出生人口变化的最主要 因素是 A .经济的快速发展 B .医疗卫生的进步 C .外来人口的迁入 D .人口政策的调整 7.有专家估计近两年可能是我国人口出生的 高峰期,以后出生人口可能会呈下降的趋 势,其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A .生育观念的转变 B .子女教育费用的增加 C .育龄妇女的减少 D .养老保障体系的健全 2017年2月3日,360大数据中心发布了春节“空城指数”。其中东莞有近七成(%)的人返乡离开,当选春节期间最“空”的城市。在春节十大空城排行中,广东有四个城市进入前五。据此完成8、9题。 8.春节期间影响东莞等城市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 A .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B .经济因素 C .政治因素 D .社会文化因素 2600 2200 1800 1400 1000 1980 1988 1998 2008 2016 年份 出生人数(万人) 第6、7题图 第8、9题图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必背版(完整版)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 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高中地理备课参考 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

第二章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 一、自然资源的涵义 1.概念: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和能量,只要他对人类有用的,都属于自然资源。 2.分类: 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太阳能、风能、 A.按照是否再生或恢复:潮汐能。 非可再生资源: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 B.按照存在的空间分布:宇宙资源、气候资源、海洋资源、陆地资源。 二、我国主要的资源问题 1.水资源问题 (1)总特点:中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水资源量很少。 (2)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总规律: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3)时间分配不均 我国降水量在时间分配上,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更给水资源的利用带来困难。(4)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①我国农业、工业和生活等方面对水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在许多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超过了水环境的承受能力。 ②由于自然和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水资源供需不平衡,农业和城市缺水状况已备受关注。缺水已经成为对工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的问题。 (5)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 ①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加速发展——基本因素 ②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不均——客观因素 ③水资源浪费和污染,流域植被和湿地毁坏 ——对水资源及其再生功能造成破坏的主要因素。 (6)解决我国水资源危机的措施 ①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②治理水污染 ③修建水利设施,实行跨流域调水 ④植树造林,提高含蓄水源能力 ⑤发展海水淡化技术 2、土地资源问题 (1)我国土地资源现状 ①耕地面积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小 ②耕地的地理分布很不均,人均耕地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别 A.我国耕地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 B.人均耕地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别 ③随着经济的发展,非农业建设用地增长迅速,加剧了人均耕地的减少 ④耕地中高产稳产田占1/3左右,低产田约占1/3 (2)我国耕地损失的主要原因 ①建设占用耕地

人教版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高考地理备考:十类综合题答题模式 一、生态问题- 1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 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产生的原因:- (1 )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 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 当地经济- 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 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 我国典型的地区:- 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 (2 )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 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 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治理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 当地经济- 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 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

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地区:-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 4、土壤次生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 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以灌 溉水源为主。(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 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5、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泽化- 我国典型地区:- 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产生的原因:- 过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 控制抽取地下水;实行雨季回灌- 6、赤潮- 我国典型地区:- 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气温高;静水;静风;海域相对封闭。- (2 )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农业生 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 殖水域。- 二、自然灾害(既有天灾,又有人祸)- 1、洪涝灾害- 我国典型地区:- 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产生的原因:-

浙江省2020年高中地理1月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A

浙江省2020年高中地理1月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A 考生须知: 1.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70分。 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上。 3.选择题的答案须用2B铅笔将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要改动,须将原填涂处用橡皮擦净。 4.非选择题的答案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答案写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 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地质时期的气候是指距今1万年以前,以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为特点,时间尺度在10万年以上。下图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图。据此完成1、2题。 1.相比较而言,中生代的气候 A.温暖湿润B.寒冷干燥C.温暖干燥D.寒冷湿润 2.不属于三次大冰期的地质时代是 A.元古代末期B.古生代末期C.中生代末期D.新生代末期 【答案】1.C 2.C 【解析】1.和新生代、古生代相比,中生代全球平均温度较温暖,全球平均降水偏干燥,C正确。故选C。2.大冰期是气候十分寒冷的时期,地质时期经历了三次大冰期分别是震旦纪大冰期、石炭纪—二叠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元古代末期、古生代末期、新生代末期全球平均温度较冷,中生代末期全球平均温度较温暖,中生代末期不属于三次大冰期。C正确。故选C。 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利用周末去学校(约27°N,113°E)附近进行野外考察,下图是该小组绘制的考察区城简图。考察小组成员发现,涞水河面上漂浮着大量水葫芦,对航运产生了很大影响。水葫芦繁殖能力强,往往随水浮流,喜欢生长在向阳、平静的水面。北京时间12点23分,考察小组行走在堤坝ab段,此时他们的身影与堤坝基本平行,并指向b处。据此完成3、4、5题。

最新人教版高一地理重要知识点

最新人教版高一地理重要知识点 (一) 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交通运输方式不仅日益网络化(电和线交织)而且朝着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发展。 (1)短途运输公路占优势,长途运输水运成本最低。 (2)管道运输的特殊性: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运量大、损耗小、连续性强。 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自然因素(地貌、气候、水文条件)、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根本原因)、技术因素(根本保证) 二、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对密度的影响:地势起伏——运输线稀少——运输方式单一——商品流通很难建立和发展,商业网点很难伸展——商业网点密度明显小于平原 交通运输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位置: 区位要求:便捷的交通,大量的消费人口 区位原则:交通原则 区位选择:市区环路边缘,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二) 1.抓“概念”重“消化” 复习时,要十分重视概念,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理解、消化、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时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日冕、日珥;近日点、远日点;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天气、气候;寒潮、寒流;矿产、矿床;岩溶、熔岩;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国土、领土等等。当然,概念教学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问题中进行。老师重视概念教学,学生对概念就特别留心,“扣”得很严。经过长期训练后,学生分析、回答问题时就严密多了。 2.抓“原理”重“理解” 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生态平衡的条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等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 3.抓“综合”重“联系”

2019-2020年高中地理总复习乳畜业1练习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中地理总复习乳畜业1练习新人教版1.读几个地区农业基本情况比较表,回答与②地区农业相似的地区是( ) A C.大自流盆地 D.墨累—达令盆地 2.乳畜业的产品主要是() A.肉食及制品 B.粮食 C.饲料 D.牛奶及其制品 3.关于乳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乳畜业的产品主要是各种肉类和禽蛋 B.乳畜业的农场既种植牧草,也种植饲料,故不轮转放牧 C.乳畜业是密集农业,日常挤奶工作无法使用机械 D.市场和饲料供应是影响乳畜业生产的两重要因素 4.下列国家中,属于世界主要的乳畜产品供应国的是( ) A.蒙古和新西兰 B.荷兰和丹麦 C.日本和英国 D.澳大利亚和法国 5.关于乳畜业、种植园农业、大牧场放牧业、商品谷物农业的共性是() A.区位优势条件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B.基础条件是大面积可供开发的土地 C.生产规模大,但商品率低 D.均属商品农业、密集农业 6.三鹿集团前身是1956年2月在河北石家庄市成立的“幸福乳业生产合作社”,经过几代人半个世纪的奋斗,在同行业创造了多项奇迹。1983年,率先研制、生产母乳化奶粉(婴儿配方奶粉);1986年,率先创造并推广“奶牛下乡,牛奶进城”城乡联合模式;1993年,率先实施品牌运营及集团化战略运作……2008年9月,三鹿的部分乳制品被查出人为添加三聚氰胺,导致众多食用过三鹿奶粉的婴儿出现不同程度的泌尿系统疾病,影响范围涉及全国。根据以上资料回答1~3题。 1. 50年代石家庄成立“幸福乳业生产合作社”,其主要区位优势是() A.当地草场广阔,适宜发展乳畜业 B.城市和人口密集,对乳畜产品的需求量大

C.交通便利 D.有大量廉价劳动力 2. 三鹿的“三聚氰胺”事件影响范围波及全国,主要是因为() ①之前品牌知名度高,销售量大 ②环境污染严重导致产品质量下降 ③地理位置优越 ④交通运输条件改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 近几年来,河北省中部一些地区乳畜业发展迅速,主要区位因素是() A.地形平坦,适宜发展畜牧业 B.纬度高,气温低,不适宜种植谷物,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C.国家政策支持 D.种植业发达,农作物秸秆丰富 7.德国某有机农场的相关数据,根据数据判断该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8.下列有关西欧乳富农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农场规模以大型为主 B.农场主要为农民所有 C.农场生产机械化程度不高 D.农场大部分种植小麦和玉米 9.乳畜业与大牧场放牧业在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上均有明显的区别,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地区既有大面积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又有较多的乳畜业分布的是( ) A.美国、阿根廷 B.澳大利亚、新西兰 C.南非、阿根廷 D.上海、北京郊区 (2)影响乳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是( ) A.地形和土壤 B.市场和饲料供应 C.饮食习惯和交通运输 D.农业机械和政策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Ⅱ复习提纲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一、人口增长: 1、总趋势:世界人口每年以7000多万的数量在增长。 2、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人口的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 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非洲、拉美、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南极洲无常住人口分布。 3、差异:时间上——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原因是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 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政治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等。 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缓慢,(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 发展中国家速度较快(尤其是非洲),目前增长速度趋缓。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 差异及生育观念差异所致。 4、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社会治安混乱等社会问题;要采取 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导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问 题;可采取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等措施。 5、人口增长模式: 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如图: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 “高”与“低”往往以1%为参照,若低于或接近1%就能用 “低”来形容。 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世界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过渡阶段; 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属于现代型的人口增 长模式。 二、人口分布: 1、世界人口分布:在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居住着地球上90%的人口,而南半球只有10%的人口,在北半球,人口又多集中在北纬20°~60°之间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人口分布还有集中于沿海地区的趋势。人口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大量集中在地势低平的地方,海拔高的地方人口相对稀少。 2、目前,世界各大洲人口数量排序: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3、目前,世界各大洲人口分布密度: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三、人口迁移: 1、含义: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根据人口迁移是否跨越国界可以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2、国际人口迁移: 二战前——原因: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主义的扩张; 特点:以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 流向:从旧大陆流向新大陆,从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 主要移出地:欧洲; 移入地:美洲与大洋洲。(黑人作为奴隶被贩卖到美洲;亚洲人作为劳工被招募到东南亚和美洲)。 意义:人口迁移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