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胡焕庸线

胡焕庸线

关于“胡焕庸线”形成因素的研究

关于“胡焕庸线”形成因素的研究 1935年,胡焕庸先生提出了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即著名的“胡焕庸线”。2014年11月,李克强总理参观了国家博物馆,他对在场学者发问:胡焕庸线是否具有可破性。本文通过对“胡焕庸线”的形成因素进行分析,以期对相关学者研究其可破性提供帮助。 标签:地理;胡焕庸线;人口分布 20世纪30年代,胡焕庸先生采用等值线的方法绘制了‘,中国人口密度图”,并于1935年在《地理学报》上发表了“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该文将各地人口统计数据进行整理,从而绘制出中国人口密度及分布图,并提出“瑷珲—腾冲一线”(即“黑河一腾冲线”)为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该线采用了科学的方法进行绘制,对我国人口地理理论的建立具有及其深远的意义。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流动人口的数值也在逐年加大。但是,“胡焕庸线”所展现的人口分布规律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推翻。本文通过对“胡焕庸线”之东南部与西北部的自然环境与生产要素进行比对,最终总结出导致“胡焕庸线”形成的因素。 1.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比较研究法,对‘胡焕庸线”的东南部与西北部选取了自然因素、经济因素两个角度进行比较,突出表现“胡焕庸线”两边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生产能力的显著差异。在自然角度中,通过对两边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的比对,得出环境容纳量是导致“胡焕庸线”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人文因素里,通过对两边的生产能力进行比对,推断出生产力导致“胡焕庸线”形成的重要因素。 2.关于“胡焕庸线”的定义及解读 胡焕庸先生于1935年所发表的“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中论述日:“今试自黑龙江之瑷珲,向西南作一直线,至云南腾冲为止,分全国为东南与西北两部,则此东南部之面积,计四百万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之百分之三十六,西北部之面积,记七百万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之百分之六十四;惟人口之分布,则东南部计四万四千万,约占总人口之百分之九十六,西北部之人口,仅一千八百万,约占全国总人口之百分之四,其多寡之悬殊,有如此者。”这就是胡焕庸先生关于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的最初表述,后人称之为“胡焕庸线”。 胡焕庸先生于论文中将人口密度分为八级,并将单位人口密度精确到县。现今画出的“胡焕庸线”,是黑龙江黑河至云南腾冲的一条倾斜约莫450的直线。该线东南方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6%,居住着全国%%的人口,该地域降水丰沛、河网密布,多平原、山地、丘陵、喀斯特地形,是传统的农耕文明;线的西北方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居住着4%的人口,该地域整体上呈干旱、半干旱气

神秘的胡焕庸线

???? Δ??????Φ ?????κ???Φ No. 2014~52 2014?12?18?********************************************************* 不可逾越的“胡焕庸线” 中国科学报张林1 人口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的扛鼎者胡焕庸先生于1935年绘制的中国第一张人口密度分布图,显示了我国自宋元时期形成的南重北轻的人口分布格局,在21世纪的今天,这一格局大致不差。 这条被称为“胡焕庸线”的人口地理分界线,同时还负载、分割着许多神奇的自然与社会的元素。 有人说它只是农耕文明不可逾越的界线,但工业文明下它所暗藏的规律依旧。 事关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诸如国土资源、环境、粮食安全等,有必要研究胡焕庸线两侧地带在全局中的功能定位问题。 1本文原载《科学时报》2010年1月20日B1版,发《参阅文稿》时作者再作修订。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以及中国近现代地理学创立和发展一百周年之际,地理学界给出了一份这样的答案。由中国地理学会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发起的这项“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评选活动,共发布了30项地理大发现,排在“珠峰测量”之后的,是“胡焕庸线”。 1935年,胡焕庸提出黑河(爱辉)~腾冲线即胡焕庸线,首次揭示了中国人口分布规律。即自黑龙江瑷珲至云南腾冲画一条直线(约为45度),线东南半壁36%的土地供养了全国96%的人口;西北半壁64%的土地仅供养4%的人口。二者平均人口密度比为42.6比1。 在工业文明的今天,胡焕庸线所揭示的人口分布规律依然没有被打破。 历史上的高度 胡焕庸线主要描述了人口密度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并由此得出我国

胡焕庸线背后的真命题

2014年11月27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博馆参观“人居科学研究展”时,指着地图上的“胡焕庸线”提出了我们要研究如何打破“我国94%的人口居住在东部43%的土地上”这个规律,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让中西部老百姓在家门口也能分享现代化。对李克强总理的提问,中央主流媒体以李克强发出了“胡焕庸线怎么破”的“李克强之问”[1]为题进行报道,使得如何打破“胡焕庸线”一时之间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段子渊、李培林等学者赞同打破“胡焕庸线”的观点,并对“李克强之问”提出了诸如“倡导以若干产业创新主导的城市为枢纽,加快中小城市的信息化建设和交通网络建设,形成新型产业主导的枢纽――网络结构”[2],“加快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实施,通过中低产田改造,有望打破胡焕庸人口线这个规律”[3],以新型城镇化来打破胡焕庸线[4]的对策建议。另一些学者则对“打破胡焕庸线”的说法存疑,在科学网等处发出质疑声音[5]。 我以为,赞同“打破胡焕庸线”也好,反对“打破胡焕庸线”也罢,还是得回到“胡焕庸线”本身及其背后所涉及到的科学问题上来。否则,无论持“打破”或“不打破”的观点,可能都容易沦于“口水”之争。 “胡焕庸线”两侧的地理与人口 胡焕庸教授在《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的第三部分“人口分布”中写道:“今试自黑龙江之瑷珲(今爱辉),向西南作一直线,至云南之腾冲为止,分全国为东南与西北两部……其多、寡之悬殊,有如此者。”这就是后来一直为国内外人口学者和地理学者所承认和引用,并且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田心源教授称为“胡焕庸线”的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从原文可以看出,“胡焕庸线”的原义应该是对“瑷珲―腾冲线”两侧地域与人口的综合比较,既涉及地理因素,又涉及人口因素。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地理因素与人口因素两方面来回顾“胡焕庸线”的内涵,再来看当今的打破“胡焕庸线”的争论。 今人在引用论述“胡焕庸线”时,往往笼统拿今日中国版图中的黑河(即旧时瑷珲)―腾冲线东南半壁/西北半壁或径直称之为“胡焕庸线”东南半壁/西北半壁,与当年“胡焕庸线”两侧进行比较,这样忽略疆域的变迁的做法其实是有一定问题的。因为,胡焕庸教授绘制《中国人口分布图》和《中国人口密度图》时,中国的版图与当今的版图是不一致的。当年胡焕庸教授所用中国行政区划地图,包括28个省,蒙古和西藏两个地方,南京、上海、青岛、西京、北平等五个直辖市,威海卫、东省两个特别行政区,广州湾、九龙、旅大、金州等租借地,以及汉口、天津等租界,当时中国面积达1100万平方公里,呈“秋海棠”型。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中国地图,是“雄鸡”图,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另外,从《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所附的《全国人口统计表》来看,当时也没有包括中国台湾省的人口。因此,“胡焕庸线”当年“秋海棠”型版图中东南半壁/西北半壁的面积比重大致为36%、64%,而现今中国版图中,“胡焕庸线”东南半壁/西北半壁的面积比重大约为44%(43.71%)、56%(56.29%)。当今学者所谓的“东南半壁”与“西北半壁”,与当年胡焕庸先生地图中的“东南半壁”与“西北半壁”其实也不是一回事,不能混为一谈。 另外,今人在引用论述胡焕庸线时,往往对“胡焕庸线”两侧人口对比的部分非常感兴趣,即瑷珲―腾冲线“东南部人口计四万四千万,约占总人口之百分之九十六;西北部之人口,仅一千八百万,约占全国总人口之百分之四”。后来的一些学者据此为标准,以“四普”、“五普”或“六普”时,我国东南半壁人口与西北半壁人口的比例来说明“胡焕庸线”的稳定性。比如,有的学者论述,“1982年和1990年我国进行的第三、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自1935年以来,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基本没变。以东南部地区为例,1982年面积占比42.9%,人口占比94.4%,1990年人口占比为94.2%,经历了55年时间,东西部人口比例变化不大。” [6]也有的学者认为,“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胡焕庸线以东人口占全国的94.2%(包

胡焕庸线对四川地理有多重要

胡焕庸线对四川地理有多重要?它将全省分为川西高原和四川盆地! 原创|发布:2019-07-14 23:52:06 更新:2019-07-14 23:52:06 阅读 12929赞 63 秦岭—淮河划分了中国的南方与北方。中国大部分省份也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南北分界线”。四川省,川西北是雪山高原,属于青藏高原和横断山区,东部则是四川盆地。谁将四川分为两个部分呢? 地理学家划分相邻地域单位的线或带称为「地理界线」。地理分界,是认识某个区域的重要方式——认知一个巨大的空间之前,唯有先将它划分为若干个区域,才能从总体到部分地,对世界完成循序渐进地认知、描述。 其中,最知名、最具有地理分区意义的,则是秦岭—淮河一线。

上图:秦岭—淮河线示意图作者:Li chao 气候方面:它是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界线、雨季长短差异界线、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1月0℃等温线的界线、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植被方面:它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分界线。 水文方面:它是河流流量大小、季节变化、含沙量多少、汛期长短、冬季是否结冰的分界线;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分水岭。 土壤方面:它是红壤与黄棕壤的分界线。 农业方面:它分开了水田与旱地、稻田与麦田、油菜与大豆、甘蔗与甜菜。 我们生活中常常争论的食物甜咸酸辣,也几乎与这条线有关,甚至可以具体到:饺子与年糕、元宵与汤圆、粽子咸与甜的战争…… 千万种争论,最终都汇总成一个问题:「南方与北方」。正是由于「秦岭-淮河一线」,我国大多数人口被划为两大阵营:南方人与北方人;文化被划为两大流派——南派与北派。 古人没有用现代科学的方式发现这条地理分界线,却早已发现淮河的特殊性,如先秦时期就有「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之说。 清末,我国近代地理学奠基人张相文先生,明确提出:「秦岭(时名北岭)—淮河(时名淮水)」一线,是我国南北方地理分界线: 1908年张相文在《新撰地文学》中说: 「南界北岭淮水,北抵阴山长城」 后又论述:

论胡焕庸线的地理意义

论胡焕庸线的地理意义 关键词:胡焕庸线人口分布人口地理学研究基础 中国人口分布突变线意义 摘要:胡焕庸线具不仅是人口密度分布界线,而且从它的提出开始就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至今仍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因为对胡焕庸线的研究事关我国经济、社会、人口发展的大局,所以我们作为地理人应该加强对胡焕庸线的研究。 内容: 一、胡焕庸线奠定了我过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基础 胡焕庸线即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即“瑷珲—腾冲一线”(或作“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一线”)。胡焕庸教授是中国现代从事人口科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中国人口地理学的创始人,是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人口学家。他在人口科学的研究、教育和实践等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26年至1928年,胡焕庸在法国巴黎大学进修,同时也在法兰西学院听人文地理学大师白吕纳的讲课。1934年至1936年是他发表人口地理论著较多,发表于地理学报1935年第2卷2期上的论文《中国人口之分布》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是中国人口地理学的奠基之作。这篇论文中,胡先生利用他收集的1933年中国分县人口统计数据, 创制了第一张中国人口等值线密度图, 并提出了标识中国人口分布东西部悬殊差异的瑷珲( 今黑河市)——腾冲分界线, 受到中外人口地理学界高度评价。1957年,他筹建了中国第一个人口研究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人口地理研究室, 1958 年是他发表人口地理论著较为集中的第二个时期, 研究重点是江苏省人口地理。1983年华东师范大学人口地理研究室扩建为人口研究所, 胡先生出任所长.胡焕庸80年代人口地理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是提出了一个科学的中国人口区划方案。他根据我国各地人口密度和其他人口状况的差异, 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和历史发展过程的差异, 把全国分为8个人口大区: 黄河下游区、辽吉黑区、长江中下游区、东南沿海区、晋陕甘宁区、川黔滇区、蒙新区和青藏区。这一成果是胡焕庸线的继续和深入。它为我国因地制宜地制定人口政策和人口规划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二、胡焕庸线的地理意义 这条线从黑龙江省瑷珲(1956年改称爱珲,1983年改称黑河市)到云南省腾冲,大致为倾斜45度基本直线。线东南方36%国土居住着96%人口,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要地理结构,自古以农耕为经济基础;线西北方人口密度极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游牧民族的天下。因而划出两个迥然不同自然和人文地域。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现,这条人口分割线与气象上的降雨线、地貌区域分割线、文化转换的分割线以及民族界线均存在某种程度的重合。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教授王铮向《科学时报》记者表示,现在认为胡焕庸线是我国东南季风的影响范围,由此时期开始,各种旱涝灾害特别是大洪涝灾害空间频率分布的走向与胡焕庸线日趋吻合,越到近代越明显。所以说,胡焕庸线表现出中国的现代气候特征。受气候变化影响,中国人口分布也逐渐形成沿一定界限流动迁徙的特征。 胡焕庸线以西是唐代边塞诗描写的景象,那里是游牧民族粗犷、豪迈、辽远的风情;以东则是农耕文明主流的的小巧玲珑、秀美细腻和略显局促的景象。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执行总编单之蔷将胡焕庸线看作是中国景观的一个分界线。由景观联系到历史文化,似乎可以发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二上学期地理期末考试试卷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二上学期地理期末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13题;共58分) 1. (4分)(2017·江苏模拟) 下图显示的是某一时刻中国网民在线使用QQ交流的人数,这张图印证了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胡焕庸线,该分界线两侧地理差异显著,李克强总理曾发出了“胡焕庸线怎么破?”之问,读图完成新开工题。 (1) QQ同时在线人数地图() A . 信息收集借助GPS和GIS技术 B . 具有直观、数据稳定的特点 C . 反映了所有手机用户的分布状况 D . 可以预测城市的人口数量 (2) 以下破解胡焕庸线的措施,合理的是() ①东部地区大量移民到西部地区②加快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进程③完善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④西部大规模建设商品粮棉基地⑤西部地区建立具有资源优势的专业化产业群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⑤ C . ②③⑤ D . ②④⑤ 2. (4分) (2019高二下·邢台期末) 关于四大高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黄土高原是古代黄河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的 B . 云贵高原流水的侵蚀、溶蚀作用强烈 C . 内蒙古高原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 D .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 3. (6分) (2017高二下·鸡泽期末) 通常作为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是() A . 矿物质颗粒的大小 B . 透水能力的大小 C . 透水程度的高低 D . 有机质含量的多少 4. (4分) (2017高一下·佛山月考) 季风水田区的水稻种植业特点有() ①机械化水平高②水利工程量大③单产低,商品率低④农场经营⑤科技水平低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②③⑤ D . ②⑤ 5. (4分) (2018高三上·大新月考) 2017年7月15日上午,世界上穿越沙漠、戈壁最长的高速公路——北

(新)胡焕庸线背后的真命题

胡焕庸线背后的真命题-学术研究论文 胡焕庸线背后的真命题 2014年11月27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博馆参观“人居科学研究展”时,指着地图上的“胡焕庸线”提出了我们要研究如何打破“我国94%的人口居住在东部43%的土地上”这个规律,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让中西部老百姓在家门口也能分享现代化。对李克强总理的提问,中央主流媒体以李克强发出了“胡焕庸线怎么破”的“李克强之问”[1]为题进行报道,使得如何打破“胡焕庸线”一时之间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段子渊、李培林等学者赞同打破“胡焕庸线”的观点,并对“李克强之问”提出了诸如“倡导以若干产业创新主导的城市为枢纽,加快中小城市的信息化建设和交通网络建设,形成新型产业主导的枢纽——网络结构”[2],“加快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实施,通过中低产田改造,有望打破胡焕庸人口线这个规律”[3],以新型城镇化来打破胡焕庸线[4]的对策建议。另一些学者则对“打破胡焕庸线”的说法存疑,在科学网等处发出质疑声音[5]。我以为,赞同“打破胡焕庸线”也好,反对“打破胡焕庸线”也罢,还是得回到“胡焕庸线”本身及其背后所涉及到的科学问题上来。否则,无论持“打破”或“不打破”的观点,可能都容易沦于“口水”之争。“胡焕庸线”两侧的地理与人口胡焕庸教授在《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的第三部分“人口分布”中写道:“今试自黑龙江之瑷珲(今爱辉),向西南作一直线,至云南之腾冲为止,分全国为东南与西北两部……其多、寡之悬殊,有如此者。”这就是后来一直为国内外人口学者和地理学者所承认和引用,并且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田心源教授称为“胡焕庸线”的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从原文可以看出,“胡焕庸线”的原义应该是对“瑷珲—腾冲线”两侧地域与人口的综合比

胡焕庸线是我国的什么 地理意义有哪些

胡焕庸线是我国的什么地理意义有哪些 有很多的同学非常想知道,胡焕庸线是我国的什幺,地理意义有哪些, 小编整理了相关信息,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1 胡焕庸线具体指什幺黑河-腾冲线,即瑷珲-腾冲线,或胡焕庸线,是一条贯穿中国版图的假想直线段。该线从中国东北边境的黑龙江省黑河市(原名“瑷珲”)一直延伸到中国西南边境的云南省腾冲县,大致地划分出了中国人 口在区域上的分布,体现了中国人口东南和西北的分布区域之悬殊差异。 但是如果有人说胡焕庸线之外,皆非中华这种话,那就是彻底的脑残了。 胡焕庸线这是从学术上研究中国人口分布的一条假想线,和民族、政治都没 有关系。根据1982 年人口普查的数据,东半部面积占目前全国的42.9%,西半部面积占全国的57.1%……在这条分界线以东的地区,居住着全国人口的94.4%;而西半部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5.6%。 1 胡焕庸线的地理意义是什幺胡焕庸线是适宜人类生存地区的界线,其两 侧还是农牧交错带和众多江河的水源地,是玉米种植带的西北边界。同时, 中国的贫困县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两侧。胡焕庸线与400 毫米等降水量线重合,线东南方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自古以农耕为 经济基础;线西北方人口密度极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 是游牧民族的天下。中科院国情小组根据2000 年资料统计分析,胡焕庸线东南侧以占全国43.1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全国93.77%的人口和95.70%的GDP,压倒性地显示出高密度的经济、社会功能。胡焕庸线西北侧地广人稀,受生态胁迫,其发展经济、集聚人口的功能较弱,总体以生态恢复和保护为 主体功能。

河北省衡水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文综地理考试试卷 含解析

高三年级第五次调研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韩国高科技农业公司将首尔南部的一条老旧隧道改造为室内垂直农场,其温度天然保持在10~22℃,占地面积2300 1112。公司应用自己开发的水培技术、LED人工光照明技术和人工智能管理等,种植了60种蔬菜和水果,已于2018年8月向一家食品零售商和一家连锁面包店供应了蔬菜。公司的目标是实现大规模生产,抢占市场实现盈利。据此完成l~3题。1.旧隧道变农场,并成功种植大量蔬菜和水果的关键因素是 A.市场需求B.全球变暖C.地广土肥D.技术水平 2.为保证蔬菜生长,隧道垂直农场首先要改造的气候因素是 A.光照B.热量C.降水D.气象灾害 3.隧道垂直农场的发展,给韩国带来的影响可能有 A.减少污染,缓解传统农业的污染状况 B.应对人口激增,缓解粮食短缺和就业压力 C.节约耕地,降低能耗,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 D.规避自然灾害,稳定蔬菜水果的供应 灌丛荒漠往往呈带状分布于山麓地带和绿洲边缘。灌丛植物能够阻挡风沙,并将其 固定在周边形成灌丛沙堆。若干旱加剧或地下水位下降,灌丛植物根系无法再获取水分 就会死亡,最终形成流动沙丘。下图分别示意某区域植被分布和灌丛沙堆景观。读图完 成4~6题。 4.影响该区域植被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热量和光照B.地形和降水C.热量和水分D.土壤和水分 5.图中无植被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不合理活动造成植被破坏B.海拔高,气温低,生长条件差 C.降水少,气候干旱,土壤贫瘠D.多砾石、粗砂,孔隙大,水分渗漏严重 6.若农田大量引水灌溉,会导致荒漠化加剧的地区是 A.绿洲东部灌丛荒漠区B.绿洲西部灌丛荒漠区 C.无植被区西侧灌丛荒漠区D.无植被区 海洋渗透能是利用咸水与淡水之间的盐差渗透压使淡水透过半透膜进入咸水区,使 容器内水位上升,产生水位差而推动涡轮发电机而获得的能源。在盐度大的水域里,渗透发电的效果更好。但在发电厂附近必须有充足的淡水供给。挪威能源集团研发出了获取 这种新绿色能源的技术。目前我国海洋渗透能的研发尚处于初期阶段。下图示意海洋渗 透能的工作原理。读图完成7~9题。

胡焕庸线 小论文

胡焕庸线

专业:地理科学 班级:地理科学1202班 学号:2012141234 姓名:贾斌 胡焕庸线 摘要 腾冲一线”(或作“爱辉—腾冲一线”)在地理学(特别是人口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以及人口学上,具有重大意义。“胡焕庸线”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目前城镇化水平的分割线。这条线的东南各省区市,绝大多数城镇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这条线的西北各省区,绝大多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关键词胡焕庸线、人口、农牧业、气候、影响原因 正文 胡焕庸和他的胡焕庸线 胡焕庸(1901年—1998年),中国地理学家,生于江苏宜兴县(今宜兴市)。 始系统地研究人口地理学,发表《中国人口之分布》(1935年)一文,编制了中国第一张等值线人口密度图,以瑷珲—腾冲线分全国为东南和西北两半壁,被称为“胡焕庸线”,对中国经济布局、民政建设、交通发展很有参考价值。 胡焕庸线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分界线 首先从中国地形图我们可以了解到胡焕庸线以东的中国的东北部、华北部、中东部、华南部大都以平原、丘陵地势为主,而胡焕庸线以西的中国西南部、西北部等区划则以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内蒙古高原、西北荒漠地带为主。特殊的地理区划实际上从很大程度限制了当地人口可以从事的行业,胡焕庸线以东以农业为主,而以西则以牧业为主。 从中国耕地分布图和中国草地分布图可以直接区分出农业人口聚居区与牧业人口聚居区,也正好与胡焕庸线区分的重合。如果观察降水分布、农产品产量、牧业产量分布图,也会得出基本一致的结果。可以直接区分出农业人口聚居区与牧业人口聚居区,也正好与胡焕

庸线区分的重合。如果观察降水分布、农产品产量、牧业产量分布图,也会得出基本一致的结果。 因此胡焕庸线首先是一条农牧业的分界线,而以农业为主的区域,人口增长要远较牧业区域快,且密度更高。胡焕庸线也因此而形成。 胡焕庸线是气候变化的产物 胡焕庸线形成有其自然背景。“它是气候变化的产物。”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教授王铮表示,现在认为胡焕庸线是中国东南季风的影响范围,而在1230年以前,气候形势并不如此。1230年—1260年的气候突变,基本奠定了中国的现代气候特征。由此时期开始,各种旱涝灾害特别是大洪涝灾害空间频率分布的走向与胡焕庸线日趋吻合,越到近代越明显。所以说,胡焕庸线表现出中国的现代气候特征。 胡焕庸线奠定了中国人口地理学研究的基础 胡焕庸线即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即“瑷珲—腾冲一线”(或作“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一线”)。胡焕庸教授是中国现代从事人口科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1934年至1936年是他发表人口地理论著较多,发表于地理学报1935年第2卷2期上的论文《中国人口之分布》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是中国人口地理学的奠基之作。这篇论文中,胡先生利用他收集的1933年中国分县人口统计数据,创制了第一张中国人口等值线密度图,并提出了标识中国人口分布东西部悬殊差异的瑷珲(今黑河市)——腾冲分界线,受到中外人口地理学界高度评价。1957年,他筹建了中国第一个人口研究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人口地理研究室,1958年是他发表人口地理论著较为集中的第二个时期,研究重点是江苏省人口地理。1983年华东师范大学人口地理研究室扩建为人口研究所,胡先生出任所长.胡焕庸80年代人口地理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是提出了一个科学的中国人口区划方案。他根据我国各地人口密度和其他人口状况的差异,以及自

胡焕庸线

“胡焕庸线”是什么线? 据人民网11月28日的消息,11月2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家博物馆参观了人居科学研究展。人居环境科学是此次展览的关键词。这一理论体系由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在1994年提出。 在李克强看来,这一学术概念事实上与城镇化发展息息相关。他对展板上“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几个字高度评价:“这与我们强调的新型城镇化理念不谋而合。” 人民网的报道还提到,当看到一张中国地图上的“胡焕庸线”时,李克强更给现场的专家学者抛出一个重大课题。 李克强问:“我国94%的人口居住在东部43%的土地上,但中西部一样也需要城镇化。我们是多民族、广疆域的国家,我们要研究如何打破这个规律,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让中西部老百姓在家门口也能分享现代化。” 事后,部分媒体和观察人士将李克强的这个问题总结为“胡焕庸线怎么破”。 “总理给我们布置了一个重大学术课题呀!”有关专家表示将联合多个高校和学科对此进行研究。 要想回答“胡焕庸线”怎么破,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胡焕庸线”。 “胡焕庸线”,即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最初称“瑷珲—腾冲一线”,后因地名变迁,先后改称“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一线”。 这条线从黑龙江省瑷珲(1956年改称爱珲,1983年改称黑河)到云南省腾冲,大致为倾斜45度基本直线。线东南方36%国土居住着96%人口(划分时的人口国土比),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要地理结构,自古以农耕为经济基础;线西北方人口密度极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游牧民族的天下。因而划出两个迥然不同自然和人文地域。 2010年1月的《科学时报》曾刊登《神奇的中部主轴不可逾越的“胡焕庸线”》一文,在文中已故经济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吴传钧曾这样回忆他的老师胡焕庸和“胡焕庸线”:“当时中国总人口估计有4.75亿,他(胡焕庸)以1点表示1万人,根据掌握实际情况将2万多个点子落实到地图上,再以等值线画出人口密度图。”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教授王铮向《科学时报》记者表示,现在认为“胡焕庸线”是我国东南季风的影响范围,而在1230年以前,气候形势并不如此。1230年~1260年的气候突变,基本奠定了中国的现代气候特征。由此时期开始,各种旱涝灾害特别是大洪涝灾害空间频率分布的走向与“胡焕庸线”日趋吻合,越到近代越明显。 所以说,“胡焕庸线”表现出中国的现代气候特征。受气候变化影响,中国人口分布也逐渐形成沿一定界限流动迁徙的特征。 王铮等学者研究发现,因气候变化导致农业生产潜力波动,人口则因农业产出的区域不同作相应变化,从而形成了后来胡焕庸所发现的人口地理分界线——“胡焕庸线”。这仅是解释“胡焕庸线”成因的一个主要理论。 王铮的学生吴静博士通过建立“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演变的自主体模拟模型”,重现了伴随气候变化而来的土地资源数量和农业产出的波动,并模拟显示出大约在公元918年,我国南方人口总数超过北方人口总数,此后人口分布南重北轻的格局始终再未改变。换言之,中国人口分布的南重北轻的格局在唐末到五代之间开始形成。此后随着气候温暖期的结束,至1240年,中国人口的东西分布差异最终形成,从而出现“胡焕庸线”所展示的人口分布特点。 根据公开数据,1982年和1990年我国进行的第三、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自1935年以来,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基本不变。以东南部地区为例,1982年面积占比42.9%,人口占比94.4%,1990年人口占比为94.2%,经历了55年时间,东西部人口比例变化不大。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发现,东南、西北两部分的人口比例还是94.2%比5.8%。与当年前

论文-胡焕庸线

胡焕庸线的地理意义 马晶,李瑞星,高雅琳,贾婷,温慧婷,卢荣织,高倩,孙雅琦 (太原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山西、太原 030012 ) 内容摘要 人口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的扛鼎者胡焕庸先生于1935年绘制的中国第一张人口密度分布图,显示了我国自宋元时期形成的南重北轻的人口分布格局,在21世纪的今天,这一格局大致不差。这条被称为“胡焕庸线”的人口地理分界线,同时还负载、分割着许多神奇的自然与社会的元素。有人说它只是农耕文明不可逾越的界线,但工业文明下它所暗藏的规律依旧。事关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诸如国土资源、环境、粮食安全等,有必要研究胡焕庸线两侧地带在全局中的功能定位问题。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以及中国近现代地理学创立和发展一百周年之际,地理学界给出了一份这样的答案。由中国地理学会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发起的这项“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评选活动,共发布了30项地理大发现,排在“珠峰测量”之后的,是“胡焕庸线”。在工业文明的今天,胡焕庸线所揭示的人口分布规律依然没有被打破。 关键词 胡焕庸线、人口、农业、气候、矿产、地震 正文 一、胡焕庸线奠定了我过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基础 胡焕庸线即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即“瑷珲—腾冲一线”(或作“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一线”)。胡焕庸教授是中国现代从事人口科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中国人口地理学的创始人,是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人口学家。1934年至1936年是他发表人口地理论著较多,发表于地理学报1935年第2卷2期上的论文《中国人口之分布》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是中国人口地理学的奠基之作。这篇论文中,胡先生利用他收集的1933年中国分县人口统计数据, 创制了第一张中国人口等值线密度图, 并提出了标识中国人口分布东西部悬殊差异的瑷珲( 今黑河市)——腾冲分界线, 受到中外人口地理学界高度评价。1957年,他筹建了中国第一个人口研究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人口地理研究室, 1958 年是他发表人口地理论著较为集中的第二个时期, 研究重点是江苏省人口地理。1983年华东师范大学人口地理研究室扩建

“胡焕庸线”划分的农业生产和能源调配格局

“胡焕庸线”划分的农业生产和能源调配格局 时事背景:2014年11月27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家博物馆参观人居科学研究展时,指着中国地图上的“胡焕庸线”说,我国94%的人口居住在东部43%的土地上,东部城镇化水平较高,但中西部和东部一样,也需要城镇化。我们是多民族、广疆域的国家,要研究如何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让中西部百姓在家门口也能分享现代化。 【解读“胡焕庸线”】 “胡焕庸线”两侧是农牧交错地带和众多江河的水源地,是玉米种植带的西北边界。“胡焕庸线”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重合,是我国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分界线,线东南方以平原、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自古以农耕为经济基础;线西北方人口密度低,以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为主,自古是游牧民族的天下。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根据资料统计分析,“胡焕庸线”东南侧占了全国43.18%的国土面积,聚集了全国93.77%的人口和占据了全国95.70%的GDP,压倒性地显示出高密度的经济和社会功能。从农业综合区划的“东田西草”、林业总体布局的“西治、东扩、北休、南用”、电力供求关系的“北均,东、南缺,西供”等方面都可以看到“胡焕庸线”的影响。

【考点剖析】 考点1:以“胡焕庸线”考查 我国农业生产的“东田西草” “胡焕庸线”大致与我国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界线相吻合,也与我国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相吻合,因此其主要以黑河―腾冲线把中国农业区域划分为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 “东田”区域的特点和发展方向 由于东部地区的降水量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从总体来看,以秦岭―淮河为界,南方地区的降水量在800?L以上,北方地区降水量在400?L―800?L 之间。因此一般南方地区主要发展水田农业,北方地区发展旱地农业。 东部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有平原、盆地和丘陵。由于地形类型的差异,在发展农业时,不同地区的发展方向和特色是不一样的。 下面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来说明水田农业的发展特色。 长江中下游平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积温在4500℃以上;降水丰富,降水量在1000?L左右;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生长。经过上千年的农业耕作,当地的红壤已经变成现在肥沃的水稻土。由于位于长江流域,灌溉方便,非常适宜水稻生长。良好的自然条件,加上长江中下游地区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0年12月高三诊断性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第 1、2 题图 注意事项: 诸暨市 2020 年 12 月高三诊断性考试试题 地 理 1.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Ⅰ、选择题Ⅱ和非选择题三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2. 本试题卷答案必须做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做在试卷上无效,其中选择题须用 2B 铅 笔填涂。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 20 小題,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 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2020 年第 10 号台风“海神”形成后强度逐渐加强,9 月 4 日升格为超强台风(中心附近风力 达到 17 级),右图为北京时间 9 月 6 日 8 点~9 日 8 点的大风预报图,完成 1、2 题。 1. 完成该大风预报图的制作可借助地理信息技术中的 A .GNSS 、GIS B .GNSS 、RS C .GIS 、RS D .MSI 、GIS 2. “海神”12 级及以上风力分布预报呈南北狭长走向, 其主要原因是 A. 东南季风推进 B. 中纬西风引导 C. 海陆形态限制 D. 台风路径预测 120°E 130°E 140°E N N N N 兰新铁路(兰州-乌鲁木齐)是 20 世纪 50 年代由苏联专家设计,近年我国又自行设计并开通了兰新高铁,兰新高铁的走向与兰新铁路相似但又有区别,下图是吐鲁番附近铁路线分布图。 完成 3、4 题。 3. 图示区域内,兰新铁路线路位置的选择主要考虑 的影响因素是 A .气候 B .地形 C .聚落分布 D .产业结构 4. 与兰新铁路相比,目前兰新高铁的优势是 A .货运能力更强 B .运行线路更短 C .线路布局更合理 D .运输网络更完善 第 3、4 题图 12 级及以上 10~11 级 8~9 级 6~7 级

重读_胡焕庸线_滕艳

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年/6月/27日/第005版 地矿?关注 重读“胡焕庸线” ——换个视角看“土地” 本报记者滕艳周飞飞 进入第22个全国“土地日”主题宣传活动周,各地都在介绍土地基本知识、宣传国家在土地整治、耕地保护等方面的工作和成果,今天,我们也想说说一个与土地有着颇多联系的话题——胡焕庸线,或许,可以让人们换个角度重新认识一下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 揭示中国人口分布格局 胡焕庸线显示了我国自宋元时期形成的人口分布格局,在21世纪的今天,这一格局大致不差。 胡焕庸线,著名的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诞生于77年前。 1935年,我国人文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著作《中国人口之分布》,创制了我国第一张《人口密度图》。他在图上发现,沿黑龙江瑷珲(即爱辉,今黑河)向西南至云南腾冲作一条大致为倾斜45度的直线,可把中国分为两部分:线之东南占全国面积的36%,却居住着全国人口的96%;线之西北占全国面积的64%,但人口仅占全国的4%。二者平均人口密度比为42.6:1。 自古以来,中国东南地狭人稠、西北地广人稀似乎早成事实,但没有人对这种模糊的认识加以有力的归纳和佐证。瑷珲—腾冲线的出现则廓清了这一分界,成为中国人口地理学上画龙点睛的一笔,也成为后来国内外学者和有关战略制定者研究和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由于该线一直为国内外人口学者和地理学者广泛承认和引用,多年后,美国学者将之称为“胡焕庸线”。 历史往往会凸显神奇。 1982年我国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以这条人口地理分界线为依据作计算,我国东南半壁占全国面积的42.9%,人口占全国的94.4%,西北半壁占全国面积的57.1%,人口占全国的5.6%。同1935年相比变化不大。 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日普查数据是这样的:我国东南半壁人口仍占全国人口的94.2%,西北半壁人口占全国的5.8%,经历了56年的时间,我国东西部所占全国人口之百分比仅仅有1.8%的增减变化。 再来看看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东南、西北两部分的人口比例还是94.2%比5.8%。与当年前相比虽然相差不大,但是线东南的人口数量已非4亿多,而变成12亿多。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数十年间种种自然和人为的人口迁徙以及人口数量的暴涨,居然没有撼动当年胡焕庸所揭示的人口分布格局。难怪,多年前《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在评选“中国境内100年来最有价值的地理大发现”时,胡焕庸线名列其中;难怪,至今仍有许多学者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进行着与胡焕庸线相关的科学研究,探索更为丰富的地学奥秘,兴趣盎然,乐此不疲。 农业文明的边界 胡焕庸线以西,是游牧民族粗犷、豪迈、辽远的风情;以东,则是农耕文明小巧玲珑、秀美细腻和略显局促的景象。 胡焕庸线曾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译成英文,供当时军民利用与参考。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现,这条人口分割线与气象上的降雨线、地貌区域分割线、文化转换的分割线以及民族界线均存在某种程度的重合。 研究发现,胡焕庸线基本上与我国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相重合。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也是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17-2018学年高二阶段性测试(四)地理试卷Word版含解析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17—2018学年高二年级阶段性测试(四) 地理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胡焕庸线”是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即黑龙江黑河至云南腾冲一线;“胡焕庸现象”即人口分布和国土区域严重不匹配的现象。读我国“胡焕庸线”和省级行政区空间关系示意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 我国人口分布存在“胡焕庸线”的最根本原因是 A. 自然环境差异 B. 经济水平差异 C. 社会文化差异 D. 人口政策差异 2. 随着我国逐步放宽计划生育政策,“胡焕庸线 A. 以西地区人口占比升高 B. 以东地区人口占比升高 C. 以西地区人口数量减少 D. 以东地区人口数量减少 3. 下列举措可能会加剧“胡焕庸现象”的是 A. 巴西开发亚马孙雨林 B. 越南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C. 俄罗斯开发西伯利亚地区 D. 中国开放沿边地区 【答案】1. A 2. B 3. B 【解析】 1. 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是自然环境因素,“胡焕庸线”两侧的气候、地形、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明显,导致农业自然条件差异大,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农业很长时间占据主导地位,即使现在,人口的分布依然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因此,自然环境的差异是我国人口分布存在“胡焕庸线”的最根本原因,选A。 2. 我国“胡焕庸线以东地区的人口增长缓慢,但总人口多,以西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以东地区,但以西地区总人口少,地广人稀,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小,随着我国逐步放宽计划生育政策,“胡焕庸线以东地区出生率会有所上升,由于人口基数大,增长人口多,会使得人口占比升高,选B。 3. 巴西开发亚马孙雨林,会促进落后的雨林地区经济发展,使得落后地区的资源及产业分配趋向于协调,减弱“胡焕庸线现象”;越南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会使得经济发达区域愈发的进步,区域差距加大,加剧“胡焕庸现象”;俄罗斯开发西伯利亚地区会使得俄罗斯的人口、资源分配趋于合理,减弱“胡焕庸线现象”;中国开放沿边地区会使得沿边贸易频繁,边境地区经济发展,减弱“胡焕庸线现象”。据此选B。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利用卫星不同波段探测数据组合而成的,能反映植物生长状况的指数,其随生物量的增加而迅速增大。下图示意2000-2017年广西石漠化区秋季植被指数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如何看待“胡焕庸线”

如何看待“胡焕庸线” “胡焕庸线”,即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 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最初称“瑷珲-腾冲一线”,后因地名变迁,先后改称“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一线”。线东南面36%的国土上居住着96%的人口(划分时的人口 国土比),目前居住着94%的人口,并无太大改变。去年底李 克强总理提出“胡焕庸线”如何破的命题,希望“让中西部 老百姓在家门口也能分享现代化”,随后引起广泛讨论。 人口向东南沿海和少数大城市集中,这是经济发展的规律,难以改变 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我国人口明显呈现向东南沿海和少数 大城市集中的趋势,这是经济发展的规律。沿海地区有很大 的地理优势。经济发展需要开放贸易,国际贸易依赖海运。 这意味着企业若是出口导向型的,则一定会选择在沿海地区 布局,只有产品体积比较小、附加值高的东西可以选择空运。不过通过空运的产品在整个制造业中的份额非常小。这表

明沿海靠近港口的优势非常重要,中国整个人口的布局不会 被少数依靠空运的企业改变。 农业社会和现代工业社会、服务业社会的区别在于农业社 会的核心投入品是土地,土地天然是分散的;但现代经济的 核心投入品是资本和人。这个时候,规模经济规律就会引导 工业和服务业集聚发展,而不是分散发展。给定技术水平,集中发展成本就低,分散发展成本就高。成本高低决定了产品 是否有国际竞争力。 城市发展、经济和人口向少数地方集中的坏处显而易见是“城市病”问题。这是很多人主张限制大城市发展的理由。人们常常认为政府应该去控制城市人口,直接让城市变得更小,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认识误区。政府的职能应该是通过改 善治理,让个人和企业自主选择在哪里生活和工作,而不是直接采取措施限制个人进入大城市。 政府和市场共存的情况下,每个人的决策共同决定了城市化 的水平和速度,也决定了个人是到东部来还是到内地去、到 大城市来还是到小城市去,就形成了所谓“城市体系”。在

“胡线”的自然地理意义

“胡焕庸线”的自然地理意义: “胡焕庸线”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胡线”南北跨度达30多个纬度,在这条线两侧自然条件的差异十分明显,自北向南可按主要影响因素的差别划分为四段:爱辉—霍林河段、霍林河—榆林段、榆林—天水段和天水—腾冲段。 1、爱辉—霍林河段 此段处在偏高纬度地区,45°-50°N。“胡线”东部为东北平原,西部则为大兴安岭。“胡线”两侧形成了明显的地势差异,由此造成两侧平均温度相差 4-10℃。但多年平均降水量相差较小,为100-200mm。此段“胡线”的稳定存在,主要受地形和温度的影响。由于地形变化对人类生存发展来说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它对人口分布的制约也是稳定的。 2、霍林河—榆林段 此段处在中纬度偏北地段,即38°N-50 °N。该线两侧降水差异明显,东部为半干旱偏湿地区,西部则为半干旱偏干地区,因而在植被景观上,表现为森林草原或灌丛草原(南部)与干草原的不同。地势差异为平原、丘陵与高原的差异。温度差异为5-6℃,不及爱辉—霍林河段大。此段“胡线”的存在主要受降水制约,其次是地形。人类虽然发展了灌溉技术,在该线以西的平原地段(如内蒙古河套、后山地区)发展了灌溉农业,但由于本区干旱化趋势,仍然使“胡线”随不同时代呈现明显的向东延伸。即便如此,“胡线”仍然被限制在350mm左右的地段,即在年降水量300-400mm之间摆动。由于自然降水的年际波动,使得此段“胡线”两侧形成了明显的草地退化和风蚀沙化现象,给本区的农业生产和工矿开发造成严重障碍。由于此段降水在波动中显示出干旱化趋势,必将影响此段“胡线”趋向东移,这也从另一个方面暗示了此段“胡线”受降水的控制是一种长期的自然现象。 3、榆林—天水段 此段整体处在中纬度地带,即35°N-38°N。“胡线”东部为大面积黄土丘陵沟壑区,西部则为现代剥蚀山地、风沙高原与黄土丘陵的交错分布区。正是由于地貌类型的交错分布,特别是黄土分布直抵湟水谷地、乌鞘岭一带,使此段“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