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和谐环境伦理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和谐环境伦理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和谐环境伦理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和谐环境伦理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和谐环境伦理

俊,张忠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摘要:有什么样的文明型态就必然有与之相适应的环境伦理观。和谐环境伦理是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环境伦

理观,它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永续发展的辩证关系。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将和谐环境伦理推向实践,应当做好以下工作:(一)加强和谐环境伦理教育;(二)科学划分政府各部门环保职能,建立绿色GDP政绩考核机制;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转变企业生产方式;(四)建立健全环境法律制度体系;(五)发展绿色科技和绿色产业;(六)树立

绿色消费观念。

关键词:人与自然;生态文明;和谐环境伦理;可持续发展;绿色消费

中图分类号:B82-0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08)05-0132-04收稿日期:2008-04-06

作者简介:陈俊(1983-),湖北天门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07级科技哲学硕士生,研究方向: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张忠潮(1963-),陕西蒲城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通讯作者)。

社会科学家

SOCIALSCIENTIST

2008年5月(第5期,总第133期)

【哲学与当今世界】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为实现人

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所取得的成果。从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

的人类文明形态。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

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文化成果的总和。简言之,生态文明就是要人类在自然界活动时积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1]生态文明的内涵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文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从生产方式角度看,人类社会经历了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由于人类欲望的不断膨胀,人对自然的占有和征服代替了人对自然的尊重。尤其是在生产力水平还较低时,人类对物质生活的追

求总是在第一位的。人类追求的是物质生活的改善,

不太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人类进一步加剧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等全球性问题日趋严重。对此,必须树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即生态文明价值取向。生态文明的提出,使人类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发展生产是必要的,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不应是主宰与被主宰的关系,人类应

与自然和平相处、和谐共生。

2.生态文明倡导把保护自然环境作为伦理道德的首要准则

生态文明的伦理道德是以维护自然环境系统正常运转,保持自然生态平衡为准则的。人类的一切行为必须是在服从这一准则的前提下进行,增强人们的

生态环境道德意识,树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伦理观,使人们认识到生态环境道德是人类道德的重要

方面,保护自然环境、

维持生态平衡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所应履行的道德义务。倡导人与自然关系和谐,把保护自然环境作为伦理道德的首要

准则,这应当是生态文明视野下环境伦理的主题。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不是征服与被征服、

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人类要尊重自己,首先要尊重自然。

“人类与自然是共生共荣关系,如果人类破坏了自然,自然就必然会报复人类,如果人类保护和

优化自然,自然就会造福于人类”

。[2]3.生态文明倡导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永续发展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为特征的人类文明形态,是指自然文明受到充分尊重的文明。生态

文明是基于环境危机、

反思传统发展观而进行的理性选择。建设生态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

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不仅要做到人与人、

人与社会的和谐,而且要做到May,2008

(No.5,GeneralNo.133)

人与自然的和谐。胡锦涛同志指出:“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永续发展。

二、和谐环境伦理的内涵

要理解和谐环境伦理的内涵,首先必须弄清环境伦理的实质,对于环境伦理的实质,笔者较为推崇国内学者包庆德的观点:“环境伦理学的实质,是协调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还是规范以自然生态环境中介了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与义务分担?对于这一问题的前提性合理追问是:环境危机是谁的危机,伦理协调的是谁之利益?非人类中心主义观点认为环境伦理的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实际上,从唯物史观维度审视,所谓环境乃是环人之境”。而所谓环境危机实质上还是由于人类活动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导致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出现了危机。“环境伦理学是从时空维度上协调不同代际和不同地区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工科道德关系的理论。而这一理论从表层现象上看,似乎是有关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但究其深层本质,实则是揭示以自然生态环境中介了的人际伦理道德关系”。[3]由此可见,环境伦理并非人与自然间直接的伦理关系,而是以自然环境中介了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通过上述对环境伦理实质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可以得出,所谓和谐环境伦理,是指以人与自然环境关系和谐为中介而最终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为研究对象,以解决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冲突为目标的,建立在人类利益和人类自身可持续发展基础上,实现新的生态平衡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实践准则的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只能是一种道德关系的和谐。伦理学就是研究道德的学问,环境伦理学也是研究人与自然道德关系的。超出了道德层面,用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并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这就有必要建立一种和谐环境伦理,和谐环境伦理是以人与自然道德关系和谐为研究对象的,它不仅理清了“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的缺陷,而且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意。

和谐环境伦理是以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为指导思想的。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指导,这是从事和谐环境伦理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很多,当然也涉及人与自然环境的问题;通过和谐环境伦理的建立,可以深化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正确理解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正确发挥人类在自然界的作用,这也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

观的丰富和发展。和谐环境伦理的研究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指导,只有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维护人类自身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和谐环境伦理研究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才不会偏离正确的研究轨道。和谐环境伦理并没有脱离伦理学范畴,它只是对环境伦理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和深化。和谐环境伦理作为环境伦理的拓展与深化,它也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行为规范准则,它规定着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一种利益关系,通过设立一定的价值目标和评判标准,规定着人们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应该如何去做才能达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和谐环境伦理既是一种善恶评判标准,又是一种价值观取向,它以善恶为尺度来衡量人们在与自然关系中的各种行为,引导人们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价值选择,从而协调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保障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稳步发展,最终实现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和谐环境伦理是人类伦理在人与自然这个复合系统领域的反映。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的,因此,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环境伦理也应当是人类社会伦理系统的一个部分,它与一般的社会伦理存在着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是人类伦理在自然领域的表现。人类伦理法则在自然领域中的表现就是关于人类自身的道德准则应该适用于非人类世界,和谐环境伦理的特殊性也就在于承认非生物具有和人一样的内在价值,赋予一切自然物同等权利。毫无疑问,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互为前提和相互影响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永续发展才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内容和理想目标,这也是建立和谐环境伦理,服务和谐社会构建的初衷。

三、生态文明与和谐环境伦理的关系

(一)生态文明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环境伦理观是和谐环境伦理

文明是人类活动的积极成果,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文明的基础,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天起,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构成了人类文明重要的甚至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内容,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解读,贯穿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各个时期。面对由于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掠夺所造成的环境危机,一些现代西方先行者自觉地展开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反省,环境伦理道德思想由此产生。从人类发展史来看,人类社会文明已经经历了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与之相适应的也产生了“敬畏自然”的环境伦理、“依从自然”的环境伦理、“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由此可见,有什么样的文明形态,就必然有与之相适应的环境伦理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当前时代的主题,

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终极追求,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题中之意。和谐社会倡导生态文明,强调可持续发展;因此,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人类文明形态就应当是“生态文明”。在上文中已经论述过有什么样的文明形态就必然有与之相适应的环境伦理观,所以,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是“和谐环境伦理观”,因为生态文明内涵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关系和谐”,那么将其与环境伦理融合起来就是“和谐环境伦理”,所以,生态文明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环境伦理观就是“和谐环境伦理”。

(二)和谐环境伦理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基础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生态文明”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意义深远。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高级文明型态,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而和谐环境伦理作为研究人与自然道德关系的应用伦理,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因此,实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既是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和谐环境伦理研究的主要范畴,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由一种科学的理论来支撑和推进。既然生态文明的特征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和谐环境伦理恰好是研究“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理论;所以,“和谐环境伦理”理所当然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之源与理论之基。

四、生态文明视野下和谐环境伦理走向实践的路径探索

和谐环境伦理建设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前提、以促进生态经济发展为目的,把崇尚环境保护纳入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为社会经济发展增添了生机和活力。和谐环境伦理建设体现的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永续发展的辩证关系。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将和谐环境伦理推向实践,我们还应当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和谐环境伦理教育

所谓环境伦理教育,是指运用环境伦理学的原则和方法,教育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改变人们不适当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永续发展的道路,以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4]新的和谐环境伦理观背景下的环境伦理教育不仅涉及多学科的整合教育,而且需要学校、家庭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涉及人们的自然观、学科门类、专业分类、行业领域、新闻媒体等方面,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加强和谐环境伦理教育,就是要使每个公民树立和谐环境伦理观和权利观。为此,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运用形式多样的方法,通过多媒体、信息网络等各种途径传授诸如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资源节约与利用、环境污染与改善、垃圾分类与处理、环境标识等基本知识,帮助公民深刻理解和谐环境伦理的内涵,找准人在自然环境中的角色。(2)运用实证教育的方式,抓住本地、本行业中存在的环境污染和破坏生态的现实例子,通过“现身说法”和警示性教育,让受教育的群众充分认识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使他们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价值,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使人们不再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采利用,以正确的态度与合理的方式来谋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谐。(3)注重教育的层次性,从幼年到老年,和谐环境伦理教育应贯穿于每个公民的一生,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小学生的教育要浅显易懂,利用课外活动进行渗透。对中学生的教育要以引导为主,引导他们在受教育、学知识、长身体的同时,树立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和对环境负责的意识。对大学生的教育主要是将和谐环境伦理的思想融入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并落实到大学生的各项活动中去。对普通公民的教育主要以地方各级政府为主导,充分运用新闻媒体、信息网络、报刊杂志等进行和谐环境伦理思想的宣传教育。

2.科学划分政府各部门环保职能,建立绿色GDP政绩考核机制

目前,我国环保工作政出多门,部门和地方的“条块”分割使发展经济的决策缺乏综合、长远考虑,跨行业和地区的问题经常被搁置。在控制机制上,“政绩制度”与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明显不一致,为体现“政绩”,不少干部在任期内把GDP增长放在第一位,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针对上述两大问题,必须切实优化政府职能,在强化中央政府的综合调控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同时,还要重视地方政府参与可持续发展宏观决策。政府及其经济、环保等部门,都要加快建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要规范地方政府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权利和义务,彻底改变片面追求GDP增长的政绩观,建立绿色GDP政绩考核制度,用环境保护指标和可持续发展的指标考核地方政府的政绩。认真督促各级政府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有关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责任,完善科学的环境影响评价和方法,使其更加符合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要求。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转变企业生产方式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当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进行,并通过可持续发展的自然所提供的物资能源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是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从只注重经济发展的片面发展转移到既注重经济发展又注重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上来。对此,十七大报告也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

[1]刘俊伟.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初探[J].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研究,1998,(6):26.

[2]高中华.环境问题抉择论:生态文明时代的理性思考[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12.

[3]包庆德.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环境伦理”[J].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院学报,2007,(2):59-67.

[4]王丰年.生态价值视野中的环境教育——

—从生态价值看我国的环境教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5):74-77.

[5]

陈淑芬,姚红,孙翠珍.生态文明———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

15-18.[6]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

[7]

蔡娟.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J].学术交流,2007,(4):76-79.

参考文献:

[责任编校:阳玉平]

强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2005年6月27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节约能源,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他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努力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再循环、再利用。

工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而企业是工业的主体;所以,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就必须引导企业转变生产方式,发展清洁生产。首先,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有效激励企业参与的可持续发展市场机制;合理利用金融、财政、价格等手段进行环境管理,从经济利益上鼓励企业发展清洁生产。其次,要加强运用税收手段来保护生态环境,对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污染环境的企业一律征税。再次,要通过价格调节,引导各类企业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真正发挥价格机制在自然资源的市场供求与合理利用等方面的调节作用。最后,要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的财政金融支持系统,逐步加大各级政府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上的投入,引导各类企业将资金投入环保产业和清洁生产领域。

4.建立健全环境法律制度体系

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不仅需要人类的道德自律,更需要社会法制的保障。健全的环境法律制度不仅是生态文明的标志,而且是保护自然环境的屏障。因此,首先要加快环境立法工作,尽快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环保法律体系,从而实现自然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其次,应根据经济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及时制定新的法律法规,规范和引导新出现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防止因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缺失而放纵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再次,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依法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加大执法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全社会的环保意识。[5]最后,要大力提高全社会的公共监督和法制化管理水平,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环保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还要切实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公众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实施。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只有具备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法律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和谐环境伦理思想才可能由理论走向实践。

5.发展绿色科技和绿色产业邓小平同志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

学技术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有力杠杆,技术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治理技术为手段,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从而实现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永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探索可持续的生态科技之路。首先,要强化真正造福人类、维护生态平衡的科技再生产,弱化可能危害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科技再生产,使科技始终不偏离生态科技的道路。其次,要培养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类高科技人才,将国内外高层次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的科技人才吸纳到自然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活动中来。再次,通过高新技术手段,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开发清洁工艺、发掘清洁能源、生产清洁产品。最后,要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在技术创新与推广上下功夫。面对当前的环境危机,必须把生态科技与生态文明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绿色科技,从而充分发挥科技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杠杆作用。

世界各国的发展证明,以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生态破坏为代价而发展起来的工业化道路是难以为继的,因此,就必须大力发展资源消耗少、对环境无污染的绿色产业。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

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6]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绿色科技来发展绿色产业,建立起生态化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走一条依靠科技进步,合理控制人口增长,保护生态环境,使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永续发展的道路。

6.树立绿色消费观念

绿色消费又称生态消费,是指以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为前提,在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的适度的、绿色的、环保的、全面的、可持续的消费。绿色消费具有深刻的和谐环境伦理意蕴,它所倡导的消费方式、消费理念、消费结构,不仅符合自然本性,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有助于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目前来看,构建绿色消费模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要充分利用能源的最佳方案实现循环利用,以减少原材料与能源的耗损。(2)通过绿色消费行动使消费者有意识地选择对环境有利的商品,引导企业提供有益于环境的商品。(3)通过改变产品的制造方式来改变人们的消费模式,建立可持续的交通模式、

住宅模式、奢侈品消费模式,等等。[7]

政府在倡导绿色消费的政策中,还必须尊重消费者的选择,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保护社会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的利益。

心得体会: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乡村振兴之路(最新)

心得体会: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乡村振兴之路(最新) 近年来,X省X市X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刻把握生态文明时代的发展规律和趋势,以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为切入,积极推进“文化引领的乡村振兴”实践,初步走出了一条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经济与社会互融、互促、互补发展的道路,成为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示范县、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试验区、“拯救老屋行动”整县推进试点县。 一、建立以高品质农业为基础、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的资源生长型产业发展体系,推动乡村产业兴旺。一是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推动农药化肥“全域减量”“区域禁用”,全面推进全县域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积极推行种植养殖相结合的生态循环生产模式,培育46个高品质生态农业基地,建成全省首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积极推进自然农法农产品专柜、生态农产品集市常态化运营,探索家庭定制生产供应模式,建立“订单式”“定制式”渠道,多环节引导、培养、推广有机生活方式。二是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精准确定“高品质、小众化、中高端”的发展定位,系统推进全

县域慢行系统和八条全域乡村旅游路线建设,建成先锋书店、大木山茶室、石门圩廊桥、独山驿站等一批高品质精品示范项目,建成红糖工坊、豆腐工坊、白老酒工坊等农业特色工坊。目前,全县近120个村庄植入了民宿、农家乐、生态农业、文化产业等新型业态,近三年旅游收入年均增幅54.3%,排名全市第一。三是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推进“中医药复兴地”建设,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积极推广中草药野化抚育,探索建立集种植、医疗、康养、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链。开展养生基地建设,打造了李坑、上梅、象一等一批养生村,碧云天、仙人源、正德和等一批养生企业。依托茶园、绿道、古村落等资源,发展培育赛事经济,举办国际天空跑、亚洲山地竞速赛、中国·田园X半程马拉松、X省自行车公开赛等高等级赛事。 二、建立自然生态与村庄形态和谐融合、全面提升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推动乡村生态宜居。一是注重乡村意蕴维持。坚持最少、最自然、最不经意、最有效的人工干预,科学编制县域村庄布点规划以及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总体规划,加强村落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整体保护,核心区严控建新房,外围区域建房注重建筑布局、高度、风格、色调上与村庄传统风格相协调。二是注重

基于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研究

基于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研究 发表时间:2018-09-17T11:51:42.59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2期作者:张绪松 [导读]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和保证健康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社会的建设要求,因此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有必要以此作为根本。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518031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和保证健康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社会的建设要求,因此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有必要以此作为根本。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工作可以有效提升建筑工程设计的水平以及质量。本文对基于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旨在推动我国现代建筑设计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筑设计;环境保护 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高品质生活的要求让人们开始越来越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而作为高耗能、工程量大、环节多、对环境影响大的建筑行业更受到人们对其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在现今建筑设计过程中,不仅要满足建筑设计的要求,更要考虑到建筑最终会给社会、经济以及环境等的影响。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就是要做到建筑、环境以及人三者之间能协调和谐,这个问题需要人们予以重视并着力推广。 1 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的必要性 人类一直依靠自然环境的消耗提升生产力,随着生产效率的提升,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消耗与需求量都在逐步攀升,进而影响了生态平衡、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森林破环、环境污染、土地退化、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严重影响了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生存活动的主要场所,建筑物耗能大、对环境影响大,需要在建筑设计时着力修复并重建失衡的生态系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指导理念,可持续发展观已被国际社会所认同。部分现代建筑物在工程师的探索、努力之下以显示出独特的区域文化特色并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成为建筑设计进行可持续绿色发展的重要经验,为建立生态建筑体系奠定了基础。 2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的类型 2.1节能节地型的建筑设计 节能节地型建筑设计形态的提出主要源于节约能量及物质资源的思想,是为了达到某种程度的物质材料循环利用。比如,建筑能够循环利用生活中产生的废弃物质。此类建筑形态表明人们将会充分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并不断开发利用太阳能或者是其他新能源,从而减少常规能源的使用。此外,此类建筑形态的提出也表明建筑将以一种美观的形象、适当的密度以及地上地下相互结合的建筑群设计为主,从而为人类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2.2 生土型建筑设计的形态 生土型建筑形态主要是采用覆土对建筑的热工性能进行有效改善,实现节约能源的目的。此类建筑形态不仅能够实现节能节地、防风防暴以及防止大气污染等目的,同时还具有安全、干净等特点,因此,生土型建筑设计形态能够有效保护生态平衡,同时还能够保存原有的自然风景。 2.3 生物型建筑设计的形态 生物建筑主要是指站在整体的角度上,审视人类与建筑之间地关系,从而实现对建筑学问题的研究。此类建筑形态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此类建筑对许多传统的、自然的材料以及建造方法进行了重新评估,采用自然的技术进行建造;其二,此类建筑不仅从总体布局上,还是室内设计上,均展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其三,此类建筑主要采用科学的方法选择材料,认为人类的生活态度及其生活方式对建筑的环境影响与建筑的健康程度存在一定的关系。 2.4自维持型建筑设计的形态 自维持建筑是在接受邻近自然环境输入的基础上,作为一个独立体维持其运作的建筑。此类建筑主要利用了自然条件维持自身运作,并对自身产生的各种废物进行处理,甚至是食物也能够实现自给自足。如果站在生态系统观念上对此类建筑形态进行审视,可以发现此类建筑形态就是为了将建筑构建为一种近乎封闭的生态系统,从而维持自身的能量需求,并实现物质材料的单循环。 2.5 少费多用建筑 少费多用建筑主要是应用较少的能量和物质材料建造出更为优秀的建筑物。少费多用建筑具有可大批建造、费用少、能量自给自足、可灵活转移统一装配、自洁舒适等特点。 2.6 高技术建筑 高技术建筑是一定程度上的智能建筑,它通过使用高度发展的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等高科技让建筑物固定的外围护部分变成能够随着气候进行自我调节的围合结构,变成建筑物能够开展自由呼吸的皮肤,进行建筑物系统和外界生态系统、环境物质以及能量的交换,提升建筑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外部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做到节约能源。 3 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的技术 3.1 绿色建筑技术 绿色建筑设计包含了建筑学以及诸多相关学科的大量如能量流动转化规律、能量转换规律等基础理论。此技术注重建筑的节能功能,例如门窗节能技术、墙体节能技术等;此外此技术充分使用了新型材料。 3.2 原生自然能源利用技术 对于原生自然能源的利用首先可以利用太阳能,将光能转变成热能、电能等,对建筑物开展采暖、干燥、降温等工作。其次可以利用地热资源,在新型建筑物中可以将传统的暖气供暖转变为地热供暖。 3.3 建筑再利用技术 在建筑设计中,同样可以使用再利用技术,将原本可利用的资源加以利用,在环保的同时节省了财力、人力、物力,降低成本等。 4 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的路径选择 进行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要使建筑、人、环境三者协调统一。 4.1 建筑设计的人性化 在新发展时代,人类日愈追求个性化,这同样体现在对建筑设计的要求上。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始终以为人服务、以人为本为

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研究

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研究 发表时间:2018-11-18T16:58:10.47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20期作者:沈一葳 [导读]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水平发展迅速,各行业生产加工技术的效率不断提高 嘉兴市中达建设设计有限公司浙江嘉兴 314000 摘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水平发展迅速,各行业生产加工技术的效率不断提高。随后,环境生态文明建设逐渐受到广泛关注。由于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退化和严重的能源消耗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可以解决环境与人类生活的矛盾。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建筑设计领域,发展迅速。 关键词:生态文明;绿色环保;建筑 引言 近年来,全球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生态建设以保护濒临崩溃的环境。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提倡在保护自然、维护生态的基础上,遵循自然规律,把生态文明提高到较高的水平。我国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生态文明建设。建筑设计可以说是当今建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不断的延伸,有效地体现了生态文明在建筑设计中的价值。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即继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按照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就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可持续繁荣的基本社会形态。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看,吸收十八届全国代表大会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丽的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成就的总和。它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状况。 二.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 建筑设计的历史伴随着人类科技进步的历史,建筑行业正在逐步崛起,具有明确而系统的分工。到目前为止,虽然施工技术日新月异,但现代重型机械的建造远远超越了古人纯手工操作的时代。但建筑业的基本设计原则从未改变过。 2.1尊重自然的原则 建立正确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尽量减少原始自然环境的变化。历史上的许多事件证明,旨在破坏自然的建筑物是不可取的。例如,秦始皇建造了阿方宫,几乎完全砍伐了李山一代的树木。因此,没有提到故宫本身的命运。山说,当时黎山世代的水土流失问题非常严重,当地的生态循环直到几年后才恢复。虽然现代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不会被一个古老的暴君武断,但尊重自然的问题仍然是人类活动的最重要的标准。不尊重自然的建筑物很难长期居住,或者由于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会倒塌,建筑本身就必须尊重周围的环境。无数的例子都证明了这一点。 2.2经济性原则 有效利用能源,充分利用和循环利用资源,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如因地制宜、就近的材料、使用环保无污染的建材等方法可以达到这一目的,建筑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撑,没有足够的经济基础是不可能实现的。经济和经济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是不考虑经济因素而进行设计是愚蠢的。考虑到每个设计需要使用多少材料、多少人力和物力资源,并考虑到聚合因素。冬季在中国北方不容易开始,数小时后对建筑成本进行粗略估算,在此成本范围内发挥设计师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可以说,建筑师受现实经济因素的制约,有许多优秀的建筑作品只能停留在建筑图纸上,不考虑建筑设计中的经济因素,无法实现施工。 2.3安全性原则 住宅环境设计不仅要保证居民日常生活的安全,而且要考虑突发事件的安全。建筑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人都关心生活环境的安全。建筑物符合尊重自然和遵守经济原则的原则。但是没有人愿意在没有安全原则的情况下生活,所以一定要把安全设计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大量的危险建筑,倾斜的豆腐工程建筑,都是对安全问题的蔑视。 三、如何将生态文明的含义融入到建筑设计当中去 3.1生态建筑的含义 生态建筑又称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生态建筑涉及的学科范围广泛,交叉类型多,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一般来说,生态学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建筑应处理人、建筑、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它不仅创造了一个舒适的空间环境(即温湿度健康宜人、空气清新、光环境好、声音环境好、开放空间灵活、效果持久等),而且还能保护一周。周围环境-自然环境(即对自然环境的需求较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小)。其中,前者主要是指利用自然资源,包括保护土地,在能源和材料的选择上,落实减少使用、再利用、循环利用和使用可再生资源等原则来取代非生物资源等原则。后者主要是减少有害废物(包括固体废物、污水、有害气体)的排放和妥善处置,减少光污染、声音污染等。从建筑的建造和使用到生命的终结,小环境的保护体现在整个过程中。生态建筑以建筑设计为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重视自然通风、自然采光、遮阳等,采用多种绿化方法改善小气候,采用大跨度光结构增强空间适应性,回收用水,分类、处置和充分利用建筑废弃物。只有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无论哪里都需要多方面的合作,都需要结构、设备、园林等类型的工作,建筑物理、建筑材料等学科才能实现充分的合作。建筑师起主导作用,建筑师必须采取生态理念、整合理念,从整体上进行理念。 3.2如何运用生态文明在建筑设计中 本世纪以来,生态建筑的设计理念正处于区域环境污染和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过程中,许多学者和建筑师开始反思现代工业文明。美国学者提出,在住宅设计与自然的结合中,应从生态学的宏观角度来研究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特别是在现代工业飞速发展的今天,研究自然开发所造成的破坏和灾害。适应自然,创造必要的生态环境。其次,运用生态学理论证明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在批判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时,我们应该研究自然界中生命与非生命的关系,强调现代城市建筑应适应自然规律,设计与自然相结合。例如,在建筑物通风中,许多建筑物使用空调来改善建筑物内的空气质量和温度。虽然空调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但是能耗很大,我们可以故意改变建筑物的结构,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即在不损害基本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使建筑空间环境得以长时间满足人类从事社会和经济活动的身心健康需要。从建筑设计与人、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角度,探索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类型、建筑设计技术思路以及建筑设计的实施方案,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标签:生态文明;建筑设计;环境保护 1、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类型 生态文明建设包括很多方面,如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节能降耗等方面,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建筑类型应当更具时代特色。 1.1 节能型建筑。节能型建筑主要是从节约能源、节约物质资源方面考虑,在设计的过程中融入更多的节能理念、节能设计方法、节能材料的使用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物质的循环利用。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太阳能将生活的废弃物质处理掉,并形成能源(沼气)供建筑使用。节能型建筑的发展预示着人类不断进步的技术成果,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取代终将枯竭的能源,为人类创造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1.2 生土建筑。该类型建筑的特点是对覆土加以利用,通过覆土来改善建筑的热工性能,在最大限度上降低资源的损耗,以便达到节约的目的。这种建筑类型具有很多优点,与节能型建筑相比较,生土建筑更注重的是“全面发展”,其不仅具有介于能源的效果,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防震、防风、隔噪、减轻辐射等作用,在环境保护的层面上来看,非常洁净且安全,与传统建筑所带来的破坏相比较,生土建筑更利于环境的自然发展,有利用生态环境的自然、平衡发展。 1.3 生物建筑。主要从人与建筑的角度出发,将建筑视为有机生命体,进而研究建筑学的相关问题。该建筑类型具有与时俱进的优点:(1)生物建筑重新审视了传统意义上的建筑方法,倡导采取自然而非机械方式来记性采暖、通风等,且在发展中得到广泛应用;(2)建筑总体布局更多地强调人与自然的发展关系,并通过和谐的设计来展现“温和”的建筑艺术;(3)与传统意义不同的是生物建筑认为建筑对环境以及人们健康的影响,并不单单取决于建筑技术,而更多的是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态度等息息相关。 1.4 高技术建筑。该建筑类型与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是一种智能建筑,其特点是通过互联网技术使固定的建筑外围结构变成可自我调整的结构,控制建筑系统与外界生态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交换,促进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并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这种建筑形式并不常见,是一种高科技的复杂工程,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来对其进行整体规划。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 所谓的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具体来讲指的是在不影响生态的基础上,确保建筑空间氛围能够符合广大群众的身心需要。作者具体的论述了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工作。 标签:生态文明;建筑设计;环境保护 1 概述 通常,在一个项目开始之前的时候,设计工作者都会结合项目的特点,分析其在施工以及后续运行的时候潜在的问题,提前做好总体规划,并且针对问题提出合理的应对策略。如果将上述这些思想体现在纸张上面的话,就是我们常说的设计图纸。只有积极开展设计工作,才能够将很多问题控制在发生之前,因此当前社会人们非常关注设计工作。作为项目的设计工作者,在开展设计工作的时候,不仅仅要确保设计内容符合当前人类的发展需求,同时还不能够对后人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2 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的现实考量 2.1 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的意义 最近几年,整个国际经济发展态势非常良好,这种快速的发展背后隐藏的是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对资源的索取。具体来讲,因为人类的长期参与,此时原本和谐的生态体系现在已经开始变得无序,环境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许多珍稀的物种开始灭绝。正是因为资源的总数在不断减少,环境开始朝着极差的方向发展,才使得设计人员在开展工作的时候必须将人和生态的和谐共处当成考虑的内容。因此,加强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是当前建筑设计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2.2 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的类型 (1)节能节地建筑。目的是为了节省资源,尽量确保资源能够多次利用。这种建筑之所以受人们的关注,主要是因为它使用的多是全新的工艺技术,目的是为了合理的开发并且而使用清洁能源,像是风能和阳光等,以此来取代不断变少的能源。而且它的外在形象非常好看,密度也合理,它能够将陆地和海域结合到一起,打造一种完全新型的建筑。 (2)生物建筑。它的特点是依靠覆土来完善建筑的热能,以此来发挥节能的意义。生物建筑是指从整体的角度看待人与建筑的关系,进而研究建筑学的问题,把建筑看成是有生命的个体,像是最为著名的“蜻蜓”农场塔。这种建筑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具体来讲有三个方面。首先,它以全新的视角来看到很多传统的材料以及措施,使用的是自然取暖以及通风工艺,而非是依靠设备来获取的能量,

生态文明视域中的生态文化探析

生态文明视域中的生态文化探析 我国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生态文明”的建设要求。生态文明是人类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对人类文化发展提出生态文化的建设要求,且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是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我国未来及今后长期一段时间内应注重生态文化的构建,以马克思的生态观为指导,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文化思想,同时应吸收现代西方生态文化的积极成果,进行整合与创新,从而建设社会主义自己的崭新的生态文化体系。 标签:生态文明;生态文化;建构 党的十七大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并将之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相并列,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我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生态文明的崛起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是人类社会继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一次新抉择。 一、生态文明: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最早的文明形态是原始的渔猎文明,然后是传统的农业文明和近代开始的工业文明。生态文明作为“后工业社会”的一种文明形态,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上进行界定。广义上的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制度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明形态。狭义上的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旨在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生态文明观念,产生于现代环境运动及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不懈探索,并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密不可分。从上世纪70年代起,西方生态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相结合,形成了诸多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成果: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生态危机成为转移经济危机的新手段;环境问题的本质是社会公平问题;要摆脱生态环境危机,就必须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逻辑;用生态理性取代经济理性;未来社会应该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场质的变革,应是一个经济效率、社会公正、生态和谐相统一的新型社会。 生态文明无疑是人类文化建设的新途径,国内有学者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生态文明的物质层次,即生态文明的生产方式。如学习生物圈的物质生产,创造“生态工艺”,实行“生态化”生产。二是生态文明的制度层次,即树立“以人为本”的政治观。三是生态文明的精神层次,即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因此,生态文明与通常意义上讲的“三个文明”相比,是更高一个层次的文明形态,它的次一层级包括制度层次的选择、物质层次的选择和精神层次的选择。换言之,其二级层次仍然是“三个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分析 高皓若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分析高皓若 发表时间:2019-12-16T10:36:08.617Z 来源:《建筑细部》2019年第14期作者:高皓若[导读] 个体发展需要和建筑设计内容、建筑设计内容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之间形成的矛盾。 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合肥 230002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在建筑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数天,会有更多环保的生态建筑物,而周围的环境也会越来越好。将节省更多的资源,并将其用于更迫切需要这些资源的领域。这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一件大事,也是子孙后代的长远计划.在建筑领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进行研究,是每一个现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关键词: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分析 1.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的现实考量个体发展需要和建筑设计内容、建筑设计内容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之间形成的矛盾,均演变成现代建筑设计工作迫切需要处理的问题。 1.1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的意义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个体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和干扰,造成地球上众多生态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退化,森林环境破坏、水环境污染、土地沙漠化、生物物种减少等现象屡见不鲜。能源资源匮乏、生态环境退化、发展策略的难以选择等问题与个体生存质量存在密切的关联性,逐渐演变成全球共性问题,这也是建筑设计人员重视个体与生态环境和睦发展问题的内在原因之一,并重视解析人类自体与生态关系之时所获得的文明效果。故此强化对退化生态系统复原与再建工作是目前建筑设计领域中的重点任务。 1.2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的类型一是生土建筑。其最大的特征体现在借用覆盖土壤的形式达到优化建筑热工性能,节省能源方面上。生土建筑具有很多优点,例如节省资源、防震动与尘埃、抵御风暴、预防或减轻放射性污染及大气污染,在维持生态平衡与现有自然风景上体现出巨大应用价值。二是生物建筑。其是从全局上解析个体与建筑物之间的关系,进而深度的探究建筑学问题,把建筑看作带有生命力的有机体。三是自维持建筑。该种建筑是除了获得附近自然环境的输送以外,其运转模式上体现出完全独立性特征。自维持建筑最大的特征体现在住宅不和煤气、电力等市政管网相牵连,而是在太阳、风与雨水等自然资源条件的协助下确保自体运转的顺畅性,科学的处理不同时段产出的各种废物,甚至在能源供给上也是自给自足等方面上。2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路径 2.1一体化建筑设计从实质上来看,建筑一体化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建筑与自然的一体化。建筑与自然的一体化强调人、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和和谐发展,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为人们创造舒适的空间,同时又要对自然进行保护,形成一体化的设计和发展模式。②建筑设计与未来发展的一体化。该模式主要是指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使建筑空间及其功能能够长时间满足人们的经济活动、身心发展的需求。因此,为了促进建筑与发展的一体化,应当做到以下几点:①使用无害的建筑材料,对辐射、电磁波等进行有效的控制,避免对环境产生污染;②采取适当的通风及采光方式,对建筑内部的温度、湿度进行有效的控制,使其能够与人体所需的环境相适应,同时对太阳光进行直接用,发挥自然光对人类的益处;③对自然景观进行合理的设计,满足建筑外部环境到内部环境的自然过渡,同时也让人们能够接触更多的自然景观;④注重历史文化的融入,使建筑能够与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工艺、生产技术等结合到一起,形成独具特色的一体化建筑。 2.2人性化建筑设计现代化社会中,人们更多地追求生活艺术的发展,消费行为逐渐走向多元化,多数人都希望能够有独特的空间。因此,如何在千篇一律的建筑形态中设计出更加具有个性化的建筑,成为广大建筑设计人员们重点研究的课题。由此可见,建筑设计人员应当在设计的过程中更多地融入“以人为本、个性发展”的设计理念,为人们设计出更加符合其精神需求的建筑空间。个性化建筑设计通常是指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心理、生理等方面对建筑的需求,设计人员在对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需要综合处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人们的发展状态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是非常明显的,目前,快速发展是建立在破坏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来进行的。由此可见,在对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在满足“为人民服务”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发挥建筑的功能、经济效益等,为人们提供舒适、美观、实用性强、个性化的建筑空间。②设计人员需要结合当地的建筑文化发展特点、文化特征、生活习俗等来对建筑空间进行设计,将建筑与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结合到一起,形成具有原发性、持续性以及个性化的建筑特色,并与人们的精神生活有效结合到一起[3]。 2.3生态化建筑设计生态化设计与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密不可分,在实际情况中,设计人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建筑进行生态化设计:①建立动态系统。随着人们对生态系统的重视,设计人员应当将建筑设计与生态循环系统有效结合到一起,站在整体角度对能源及资源的流动进行综合考虑,使建筑设计与生态循环系统能够联系到一起,改变资源及能源的流动方向,建立良性循环。让建筑设计与生态系统形成动态的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②生态化综合设计。在对建筑进行生态化设计的过程中,除了要建立良性动态系统外,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设计。一方面要对建筑地点的地理环境、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等进行综合了解,如:进行地质勘察、环境勘察等,为设计方案提供可参考依据,避免建筑过程中产生的不必要的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对当地的经济条件、物质条件等进行综合考虑,这样能够为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提供参考,以便与当地的消费水平相符。结束语:生态文明视域之下的建筑设计工作与传统的建筑设计工作有所不同,其对建筑设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生态文明思想理念的指导之下,产生了许多新的技术手段,这为建筑工程设计提供了许多的方向与方法。做好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工程设计的工作,切实设计出与生态文明要求的建筑作品,能够有效的推动建筑工程的发展,提高建筑工程设计的质量与水平。参考文献:

关于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 朱爱武

关于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朱爱武 发表时间:2018-09-18T17:00:33.96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4期作者:朱爱武 [导读] 摘要:伴随着世界人口激增,出现了许多问题,特别是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了实现人类在地球上长足的发展,这对建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关专家学者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本文就是建立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来探讨建筑设计的,主要涉及到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的意义有哪些,需要考虑哪些因素才能实现其在生态文明理论的指导下发展,进一步探讨生态文明下衍生了哪些设计理念。 扬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扬州 225000 摘要:伴随着世界人口激增,出现了许多问题,特别是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了实现人类在地球上长足的发展,这对建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关专家学者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本文就是建立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来探讨建筑设计的,主要涉及到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的意义有哪些,需要考虑哪些因素才能实现其在生态文明理论的指导下发展,进一步探讨生态文明下衍生了哪些设计理念。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筑设计;考量的因素 引言:为了更好的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需要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在建筑领域需要加大生态文明的建设力度,实现建筑设计更加符合生态文明的要求。 1推行生态文明对于建筑设计的意义 最近几年,人们开始从对环境的问题不太关注到对环境问题关注度大大提高,大家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无意识的行为已经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这些行为可能包括:使用不能降解的塑料或是使用不符合环境标准的洗漱用品等等,正是由于这些看似小的问题,加起来使得地球的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失去了合理的平衡。每一年都会出现大量的生物死亡甚至物种类灭绝的情况。森林的覆盖面积也因人类的乱砍乱伐而减少,全球性的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水淹没农庄田地。这些问题都是不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而造成问题的原因就是人类的过度活动产生的不良影响。在建筑领域考虑到自然的和谐的问题,为了更好的修复失去平衡的生态系统,提出了生态文明视角下进行建筑设计工作。为建筑走向“绿色协调可持续的的发展之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建立生态建筑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生态文明视角下建筑设计的考量因素 2.1实现建筑设计与生态文明的结合 随着我国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提出和深化,人们已经意识到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及发展环境带来的重要意义。并且由于随着人们对自然资源不节制的开发和利用,使得地球的生态系统已经是千疮百孔,面临着这样史无前例的环境危机,促使人们开始关注生产及生活方面的生态文明理念,在建筑领域有关专家学者也开始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到建筑设计当中去,不断为实现完善生态系统而努力奋斗,为人类营造一个更加美丽的健康的生存家园而不懈奋斗。 2.2建筑设计中的节能生态意识 任何的建筑设计类型首先要满足人们的基本的生产和生存条件,并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满足节能及节地要求的建筑设计,该设计理念最大限度上实现了建筑资源流转和土地资源的节约。并且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选用的建筑材料要符合生态文明的理念,实现资源的循环及再利用。在建筑设计和建筑施工过程中一定会产生大量的生产的废弃物,但是这些废弃物的再利用价值非常的大,对于如何处理这些废弃物可能直接影响到加一步建筑可再生的洁净的利用或是开发,实现建筑材料的更新及完善,为了实现这些理念需在进行建筑设计或是建筑施工过程中也勇于大胆尝试创新,在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的基础上来提升人均居住面积以及环境,从而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2.3融入生物理念的建筑设计 融入了生物理念的建筑设计,这种设计理念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来实现人与建筑间关系和谐共生,在建筑设计初期到建筑的施工再到建筑的验收阶段都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以及和谐共生的观念。在把生物的理念,生物理念是结合了生物的特性,在建筑设计中要考虑到人的生理特点或是动物的习性,并把这种理念融入到建筑设计的中需要把握好人们的居住及生活规律,甚至是生物习性,实现在传统的建筑设计的理念的基础上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充分开发和利用,促进建筑施工与生态环境间的协调。 2.4融入新陈代谢理念的建筑设计 融入新陈代谢理念的建筑设计,是强调在新陈代谢的理念下实现建筑能做到继承和发展。如融合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地方的风土人情,实现过去和现在两种不同文化的融合,在建筑领域也要做到新陈代谢,促使建筑能接受保留过去建筑有价值的建筑的成就。并在表现时代文化和历史优秀文化的和谐基础上,实现采用具有时代特色的技术和材料,做到与时俱进。 3体现生态文明的建筑设计的类型 3.1生物建筑 生物建筑主要指的是重建人和建筑间再生的一种生态建筑。在这种建筑理念下,建筑和生物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这种新型建筑往往能够显现建筑的生物理念的特色。建筑设计师成功的作用生物理念,制造出了许多仿生建筑。例如,王莲的叶子背面有许多粗大的叶脉,形成一种网状的骨架,并将这个原理应用到建筑设计中。首先,为了实现建筑设计和生物理念的结合,需要在建筑中重新选用与传统建筑方法不同的材料和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最大的技术以及大建筑风格上的调整,让更多的选用的生态理念的建筑建造模式。其次这类建筑要实现平衡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建筑和人之间的关系。透过生物建筑能够更好的构建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3.2自维持建筑 自维持建筑主要是指从能源供给角度出发所产生的一类新型绿色建筑,这种建筑理念符合生态文明下对于建筑提出的新的要求。自维持建筑的有别于其他的特征是它能够完全自我供给维持建筑施工需要的的能耗。不能从外界获取能源,而是自我从自然界中获取资源,例如有利于建筑建设的使用的太阳能,地热等等能源。 4生态文明理论下的建筑设计技术 4.1绿色建筑技术 绿色建筑技术是一项涵盖多种理论及基础知识的综合性技术,涉及范围包括气候知识、物种循环知识,还涉及到能量转化知识等等。绿色建筑的技术实现了巨大的突破,实现了建筑材料的节能,也促进了许多新型材料的开发和利用,利于建筑技术的生态化水平,在这种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探究 任晓涵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探究任晓涵 发表时间:2018-07-04T10:51:19.23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5期作者:任晓涵 [导读] 本文阐述了基于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的主要特征及其设计要求,对基于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要点进行了探讨分析。13018119900308xxxx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的推进,促进了建筑业的发展,同时也消耗了大量能源和资源,因此加强基于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对于建筑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基于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的主要特征及其设计要求,对基于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要点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生态文明视域;生态建筑;特征;设计要求;设计要点; 基于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能够给人们创造更加健康安全的生存环境,能够满足人们高质量的生活需求,能够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一、基于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的主要特征 我们国家公布《生态建筑评价标准》中,把生态建筑定义为: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这是生态建筑评估规定的定义,显然“四节一环保”是构建生态建筑的核心技术,是我国生态建筑事业的根本发展方向。基于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具有节约资源、利用可再生资源、材料循环再利用和再生以及避免向外界环境排放有毒有害的污染物的特征。基于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是尽可能利用建筑物当地的环境特色与相关自然因子,使其符合人类居住,且降低各种不利于人类身心的任何环境因素作用,同时尽可能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的特征。 二、基于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要求 基于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要求表现为:(1)和谐要求。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传统的建筑形式能源消耗较多,同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筑融入生态文明的设计理念,以构建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为目标,满足了人们较高的生活品质要求,同时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促进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因地制宜要求。基于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需求制定适合当地的建筑形式。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建筑的设计就要认识到场地的特殊性,同时还要注意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不同区域的建筑设计重点不同,例如北方的建筑在进行设计时,比较注重节能采暖的功效,而南方建筑多采用隔热墙板和遮阳结构。(3)经济要求。基于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能够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建筑的显著特性是耗能少,减少了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在保障建筑质量达标的基础上,极大地降低了建筑成本,更好地提升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4)现代化要求。现代化社会发展变化非常迅速,建筑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建筑在进行设计时应在外观和性能上,紧跟现代化建设的脚步,设计师应在不断提高自身审美标准的前提上,自主创新,为建筑带来新的活力。 三、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要点分析 1、合理的选择生态建筑材料。材料选择是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中重要环节。对于建筑师而言,在设计生态建筑时应选择恰当的建筑材料,比如生态建材来增加建筑的节能效果,直接或间接的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灵活利用废弃的建筑材料进一步节约资源,减少消耗。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增大了建筑材料选择、使用的难度和深度,因为与建筑材料相关的每一环节,如取材、生产加工、分配、维护、拆除或废物处理等等都与能源和环境密切相关。 2、合理布局。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在外部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建筑整体布局影响着建筑的节能效果。充分考虑地势以及气候因素,合理设置建筑物的空间系统、外部形态、高度、朝向以及群体组合,能够大大降低能源消耗。在我国夏冬两季的极端气候下,一般都采取制冷或供暖设备调节室内温度,这不利于实现生态建筑的节能目标。因此,建筑师可以根据我国的气候特点,通过设计不同的建筑形态,最大程度上凸显节能的效果。例如,利用紧凑的空间布局,降低建筑的体型系数,减少设备在调节室内温度中的能源消耗。同时,还可以借助分散的结构布局,增加建筑的体型系数,从而为建筑物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除了提高建筑物的自身节能效果外,引入现代先进的技术设备,对于提高生态建筑的节能效果也非常有利。目前,我国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技术设备包括空调、人工照明以及生活饮用水分质供水。空调的运作与外部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有效利用外部生态环境,有助于实现空调供热、制冷以及通风等方面的功能。例如,将空调安装在室内气流循环较好的位置,能够确保室内空气流通顺畅且有助于降低能耗。照明是人们对电能的最原始需求,同时也是一项耗费较大的项目。所以在设计照明系统的时候,需要进行分级设计,如背景照明与工作照明。在具体的设计中,可以将背景照明设置为反射或漫射光。而在工作照明设置中,可以尽量减少水平光的照度,如降低电脑屏幕中的眩光。另外,对照明系统进行分区集控,如分区设置开关等,都可以有效避免资源的浪费。 3、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需要体现自然通风。通常认为,自然通风的作用具有三种不同的功能:第一,健康通风,即保证室内空气质量(IAQ);第二,舒适通风,增加体内散热,以及防止由皮肤潮湿引起的不舒适以改善热舒适条件;第三,温通风,当室内气温高于室外的气温时,使建筑构件降温。据测定,内外温差大时,开窗10~15min可完全换气一次,温差小时,大约30min可交换一次。自然通风最基本的动力为风压和热压,通常的方式有利用建筑物外表面的风压、利用室内的热压、及风压与热压相结合等。所谓风压,是指空气流受到阻挡时产生的静压。当风吹向建筑物正面时候,受到建筑物表面的阻挡而在迎风面上静压增高,产生正压区,气流再向上偏转,同时绕过建筑物各侧面及背面,在这些面上产生局部涡流,使静压降低,形成负压差。风压就是利用建筑迎风面和背风面的压力差,室内外空气在这个压力差的作用下由压力高的一侧向压力低的一侧流动,而这个压力差与建筑形式、建筑与风的夹角以及周围建筑布局等因素相关。当风垂直吹向建筑正面时,迎风面中心处正压最大,在屋角及屋脊处负压最大。在迎风面上的风压为自由风速动压力的0.5~0.8倍,而在背风面上,负压为自由风速动压力的0.3~0.4倍。烟囱使室内的烟不用机械方式而有组织的排出室外,大大改善了室内空气质量,这就是常说的“烟囱效应”。所谓热压通风,就是利用该原理,根据建筑内部由于空气密度不同,热空气趋向于上升,而冷空气则趋向于下降的特点,促进自然通风。热压作用于进风和出风的风口高度差,以及室内外空气温度差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高度差愈大,温度差愈大,则热压通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分析 陈代灿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分析陈代灿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建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这导致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的破坏,因此,实现生态环境与建筑行业的协调 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一项关键内容为建筑生态设计。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 筑设计是指在不对环境造成损害的情况下,使建筑的空间能够长时间满足人们在 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上的各种需求。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筑设计;措施 引言:自21世纪来,随着工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然而随之带来的是生态环境的大幅度破坏,这导致各种自然灾害如泥 石流、洪涝近几年频繁的发生。因此,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自然资源,实现可持 续发展的战略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建筑行业的发展来说,需要建立起能源、环境、生态的新观念,树立起生态文明的理念。 1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 1.1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概述 生态建筑设计理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但是其建筑设施并没有得到大众 们的认可以及推行。该生态建筑设计理念近些年得到了发展,并得到了社会各界 的广泛重视,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理念开始被应用到现代社会之中,将建 筑看做生态体系,使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去组合生态系统内的各类建筑设施,设定 相应的设计目标,找到最好的状态,以此来最大限度的降低各类资源能源的损耗,减小环境所遭受的污染程度,让建筑设施的内部能源和物质不断的进行循环,构 成一个环保绿色的平衡系统,使得建筑和自然可以更为有机化的融合在一起,给 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较为和谐且绿色的生存环境。生态建筑在构建时,需要以绿 色环保为基准,真正意义上的做到人和自然协调统一。 1.2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意义 1.2.1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近些年来,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开始不但的加快,人们的生活以及经济的 水平开始不断的提升,城市的发展以及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发展呈现出了不平衡 的状态,二者之间的矛盾也变得更加的凸显起来。若不能及时的处理好其关系, 那么就会给我国城市未来的发展形成阻碍,所产生的后果也会比较严重,会破坏 到生态环境,另外其还会影响到城市建设的发展水平,给城市居民们的生活质量 造成影响,需要在实际的城市建设设计工作中,适当的对于添加相应的生态元素,提升高水平的建筑质量,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尽可能的提升居民们的生活 品质。 1.2.2推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设计规划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关键,所以,在开展城市建设规划的工作中必须 要将生态建筑的相关理念融入到其中,全方位的去落实生态建筑设计理念,处理 好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问题,推动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2生态文明视域建筑设计类型 2.1自维持类型建筑 自维持类型建筑是一种可以独自进行维持并运作的一类建筑设施,其需要借 助自然界所存在的能源等运行,自维持类型建筑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了自给自足, 设定好了相应的建筑目标,让建筑设施转变成为了一种较为封闭形式的系统,需 要合理的使用自身的能源,维持自身的运作状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