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信息社会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

信息社会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

一、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一,互联网只是其表现形式。互联网将成为信息社会一种基本形态,也将是国家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互联网将成为国际、国内信息流的基本载体,是各种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业务活动的信息平台。互联网甚至也将成为人与人之间通讯和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

第二,业务流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更加快速、方便和准确的信息生产、传递和储存,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各种业务活动的有效性及效率。要在充分认识数字化和网络化潜力的基础上,对企业的业务流进行重新设计或改造,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进行改组和重构,以求得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利用,取得竞争的优势。

第三,宏观与微观的一体化。业务流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的结果,使得任何一个企业和单位的业务活动及其相关信息都记录在案。充分利用这样的原始信息就可能实现宏观管理的微观化和微观管理的宏观化。

第四,知识经济——利用信息和知识的经济。信息技术所驱动的社会经济变革的本质是将利用信息、知识和创新的巨大能力赋予个人、企业、机构和社会。信息社会的经济是一个以知识为主导的经济,或知识经济。

第五,网络经济——以网络为平台的经济。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将重建世界经济活动的秩序。网络经济正在影响许多产业和政府部门,并加快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二、信息社会呈现的新特点和发展趋势:

第一,新兴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信息社会阶段的资本主义将是在新的生产力条件下不断调整其生产关系的新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再次有了新的突破,在新的生产力条件下进一步释放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制度潜能,延长了资本主义的寿命;而信息社会的到来也使得生产力水平较低的社会主义国家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信息社会的社会主义将是生产力更加发达的社会主义。

第二,新的社会组织管理结构。在信息社会,社会组织管理中的代议式民主、间接民主、开始向参与民主,直接民主演变,由传统的金字塔型组织管理结构向网络型的组织管理结构转变。

第三,新型的社会生产方式。信息社会形成了新的生产方式,它表现在:一是传统的

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被自动化的生产方式所取代,自动化的生产方式进一步把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二是刚性生产方式正在变化为柔性生产方式,它使得企业可以根据市场变化灵活而及时的在一个制造系统上生产各种产品;三是大规模集中性的生产方式正在转变为规模适度的分散型生产方式;四是信息和知识生产成为社会生产的重要方式。

第四,新兴产业的兴起与产业结构演进。信息社会将会形成一批新兴产业,并促进新的产业结构的形成。

第五,数字化的生产工具在生产和服务领域广泛普及和应用。工业社会所形成的各种生产设备将会被信息技术所改造,成为一种智能化的设备。

第六,新型就业形态与就业结构的出现。信息劳动者的增长是社会形态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重要特征。

第七,产生了新的交易方式。信息社会中信息技术的扩散使得交易方式出现新的变化。信息技术促进市场交换客体扩大,运输通讯工具使人们冲破了地域上的障碍,电子商务成为实现交易的基本形态。

第八,城市化呈现新特点。

信息化是聚集的城市人口向外扩张,形成功能上相互补充,地域上相互渗透的城市群,影响及支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第九,数字化生活方式的形成。在信息社会,智能化的综合网络将遍布社会的各个角落,人们将生活在一个被各种信息终端所包围的社会中。

第十,产生了新战争形态。信息社会战争形态主要体现在信息战上,它是对垒的军事集团抢占信息空间和争夺信息资源的战争。

三、信息系统的历史沿革

(一)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DPS)

由于军事的需要,1946年在美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ANIAC,在该阶段计算机主要用于数值计算,1954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第一次在UNIVAC计算机上处理工资单,首次将计算机应用于管理领域,它被认为是信息系统的初级阶段:EDPS。

传统的EDPS以计算机应用、通讯和数据处理技术为主,主要处理单项管犷理事务,因此也称为事务处理系统(Transaction Processing Systems)。该系统主要帮上功对日常的管理活动进行跟踪,多用于数据统计、更新、状态报告等,一般不涉及预测、规划、调节和控制功能。例如工资管理、银行帐单管理、财务报表、库存登记、统计汇总等都是典型的EDPS。

50一60年代出现了一个EDPS的高潮,此间较为成功的系统二包括兰趋国航空公司的SABRE 预约订票系统、美国芝加哥JOHNPLAIN公司的账务系统和。西方各国国家统计局建立的各类数据统计系统。

(二)管理信息系统(MIS)

60年代,EDPS应用已经取得很大发展,为了充分发挥计算机的效益,迫切需要扩大EDPS的应用范围.1961年,美国经营管理协会(AMA)首次发表了J.D. Gallagher关于建立MIS的设想:开发一个全面性的企业信息系统。各级管理部门能通过它了解和利用企业有关的一切经济活动信息。

作为MIS的最初定义,Gallagher(1961)认为:“有效的MIS的最终目标是将管理所有阶层有影响的经营内的一切活动,不断地完全地通知各个阶层。”此后的30多年里,如何从严格意义上定义MIS的讨论一直没有间断过。目前人们使用较多的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G.B. Davis(1985)在他的经典著作《管理信息系统》中给出的定义:“MIS是一个利用计算机硬、软件,手工作业,分析、计划、控制和决策模型以及数据库技术的人一机系统。它能提供信息,支持企业或组织的运行、管理与决策功能。”

MIS在企业或组织中的任务包括:理顺信息流通渠道、严格基础数据管理;建立逻辑上集中统一的数据库,使信息处理过程标准化;高效率低成本地完成日常信息处理业务;充分利用已有信息。应用管理数学模型来评价、分析和预测企业运行状况,以辅助实现其总目标。

MIS的理论基础是系统理论(系统的观点和系统工程的方法)、管理理论(组织理论、现代管理技术和数学方法)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包括信息论和通讯技术)。通常也称其为MIS的三要素。

数据管理技术是信息系统的关键,它经历了50年代中期以前的手工操作、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的文件系统、从60年代后期开始的数据库系统等三个发展阶段。尤其是1970年IBM的E.F.Codd首次提出数据库的关系理论后,高效的关系数据库和大容量硬盘有力地推动了MIS的发展。

IBM在70年代初开发的COPICS被认为是MIS的一个杰作,它包括了12个子系统,运行于中型机上,分布在各车间和科室的终端可达300余台,COPICS的某些子系统已经广泛运用于世界一些国家的企业管理并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60年代以后, MIS的许多相近分支也相继产生并得到发展,例如从工业企业管理角度出发产生了计算机辅助管理生产系统(CAMS)、物料需求计划系统(MRP)和生产资源规划系统(MRP一Ⅱ);从工业工程角度发展了柔性生产/加工系统(FMS)、计算机辅助过程控制系统(CAPP)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生产系统(CAD/CAM);近年来又提出了集生产管理和工业工程于一体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自从MIS产生以来,不少国家形成过开发应用的热潮,有过许多成功的系统。然而,就总体来说,MIS并未达到原先的期望,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问题,致使人们的指责逐渐增加,甚至有人认为“MIS还不如Miss二(秘书小姐)”。70年代中期以后,MIS曾经一度旧入低谷。

(三)决策支持系统(DSS)

通过反思使人们认识到MIS的根本缺陷在于太多地着眼于技术问题而忽视了在信息系统开发、使用和维护过程中人的作用,以及MSI对于管理决策的交持程度还不够为些,美国MIT的S.Morton和Corry在1971年首次提出DSS的概念,强调DSS应该支持半结构化的管理决策。1978年,P.W.Keen正式给出DSS的定义,他指出DSS是一个对决策者有影响的计算机系统,虽然“计算机及分析辅助工具有作用,但管理者的判断仍是决策制定的基础”。此后,包括B.C.Reimenn、

R.H.Boczock和C.Carison等在内的许多著名学者都先后给DSS下过定义。M.J.Ginberg (1982)曾对这段历史作过回顾,他认为“定义DSS的成分正在明显地从陈述DSS做什么(例如,支持半结构化问题中的决策制定)向关于DSS的目标如何实现的某些思想(例如,DSS需要哪些组成部分?什么用法模式适合DSS?怎样的开发过程是有效的?)转化”。

一般认为,DSS是一个允许决策者直接干预的、界面友好的交互式系统,它支持半结构化决策的制定过程。DSS的特点体现在:DSS只是支持决策者而不是代替他决断;因此并不提供所谓“最优”解,而是给出一类满意解让用户自行决断:DSS所支持的是半结构化问题,它把摸型库和数据库结合起来,一部分分析工作可以通过数学模型由计算机自动进行。但需要决策者的及时参与;采用人一机对话的有效形式解决问题,充分利用人的丰富经验。

从总体上看,DSS的当前状况是:计算机图形功能日益增强,人机界面质量提高;用于个人机上的DSS不断推出,例如财务分析DSS、工程项目评估DSS等;电子数据表格(Spreadsheets)的应用呈直线上升趋势。

近来年,DSS不断发展,相继衍生出一些其它形式,主要有:

执行支持系统(ESS)。也称为执行信息系统(EIS),它兼具MIS和DSS的主要功能,用以辅助高级管理人员获取有关信息并进行分析和决策,这是目前在国外发展十分迅速的一种信息系统。ESS的主要功能特征是:信息浏览,即通过终端,采用数据、表格和图形等多种形式来了解整个组织的当前状况;分析和设计,即辅助管理人员用数学模型分析问题,并可根据用户需要自行设计表格及其他人机界面;电子邮政和外部数据库访问,管理人员之间可通过电子邮政在ESS中交互,除访问企业内各部门数据库以外,ESS还可以访问外部数据库例如“全国经济电讯信息库”等,以便了解与本企业经营有关的信息。

群体决策支持系统(GDSS)。从决策分析角度看,群体决策可以有效地抑制个体决策的独断性和片面性,因此GDSS可以支持更加合理、科学的决策过程。从信息处理技术来看,GDSS是在DSS 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全面支持多决策者的接口操作环境,使得在驱动系统、人机对话、共同讨论和评价方案等涉及用户的操作时,诸决策者间及人机间可以很好地交互和协调。

智能化的决策支持系统(IDSS),是DSS与人工智能(AD特别是专家系统(ES)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学习、理解、建议”的能力。它能够启发或支持决策者进行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问题的决策,为决策者提供必须的数据、模型、方法和知识等。

分布式决策支持系统(DDSS)。这是由多个逻辑联系但物理上分离的信息处理结点组成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其中每个结点至少含一个DSS。DDSS的特点是:系统内的结点成员既充分自治又能共享其他结点的资源;能同时支持处理网络内不同结点的多项决策并对结点间的冲突进行协调处理;它是一个开放系统,网络拓朴具有一定柔性,便于各结点的扩展。显然,与DSS相比,DDSS 更适宜于大型企业或组织应用。

(四)专家系统(ES)

ES是一种智能型软件,它采用一定的知识,模拟人的推理过程去解决通常需专家的知识和经验才能解决的复杂问题。为此,ES的最主要特征是具有知识库和推理机制,同时,人机界面应尽可能地拟人化,例如提供自然语言理解机制等。

1965年开始,人工智能研究的重点从寻求有关思维的一般法则转向了如何获取和运用知识以及用知识模拟人的智能行动。同年,J.Lederberg等人开始研制DENDRAL系统,它能根据质谱仪对化合物的分析数据推断分子结构,这是世界上第一个ES,从而有人把这一年称为ES的元年。80年代,ES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并进入管理领域,美国DEC公司用来帮助用户确定VAX计算机配置的ES(XCON)就是最成功的例子之一。

B.E.Barkocy等人曾分析了ES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情况并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类似于传统的DSS,如资源分配、问题诊断、日程安排等,两者的区别在于ES除了与DSS一样具备关于决策对象的内在关系的模型外,还有关于决策过程的模型(知识或经验);第二类应用于信息管理中,如帮助、指导管理人员使用数据库、统计分析模型等,以便有效地利用信息为自己的工作目的服务;第三类是在企业原有的EDPS、MSI和DSS基础上增加了知识库、推理机制等S技术,以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从系统设计思想上看,ES力图用计算机代替领域专家,旨在为非专家用户提供一个拥有专家

级知识和经验的工作环境;DSS则面向决策者,旨在扩大决策者作出决策的能力。从问题性质和求解过程看,ES通过对知识、数据的搜索和启发式推理来解决非结构化问题;DSS则以数值计算和人机交互方式来解决半结构化问题。

ES的作用不言而喻,但是它的开发周期长、费用高、专家知识获取非常困难。众多不利因素很大程度上限制和影响了ES在管理领域中的应用.

(五)办公室信息系统(015)

也称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简称OA)系统,它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来服务于人们的部分办公业务,旨在提高办公室的工作效率和质量。OIS覆盖的领域主要包括文档管理、文字和数据处理、信息通讯、音像处理和时程管理等,最早的OIS于70年代后期在美国出现。

与信息系统的其他类型相比,OIS较少地涉及管理方法和模型,只是一个以技术和自动化办公设备为主的系统。目前OIS有两个趋势:一是逐渐朝着智能化和与MIS、DSS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二是与现代办公大楼的自动服务、自动温湿披控制和自动安全系统相结合,构成所谓的智能化办公大楼系统(IBS)。

参考文献

[1]周宏仁.信息化学习——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J]中国信息界.2004.

[2]周子学.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与趋势探讨.[J]理论研究.2004.23.

[3]张剑平.信息系统历史沿革与发展趋势.[J]浙江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