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 吴南京 的怎样学习《黄帝内经》 全身震颤抖动13页word

中医 吴南京 的怎样学习《黄帝内经》 全身震颤抖动13页word

中医 吴南京 的怎样学习《黄帝内经》 全身震颤抖动13页word
中医 吴南京 的怎样学习《黄帝内经》 全身震颤抖动13页word

中医吴南京的怎样学习《黄帝内经》全身震颤抖动

怎样学习《黄帝内经》

转载自中医吴南京

中医学史上,按《汉书》的记载还有《白氏内外经》、《扁鹊内外经》等书,但都已失传,现在能看到最早的医学专著只有《黄帝内经》一书,可以说《黄帝内经》是现存中医典籍中最早的一部专著。《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文献的精典之一,它形成于战国时代,积累了历代医家的临床医学精华,是古代劳动人民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也是历代医家所必读的一部医学巨著。本书以当时的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把天文、地理以及生理、解剖、诊断、病理、治疗等知识编著而成,建立了中医学的基础体系,成为了中医学两千年的基础理论,也是每一个中医学者进步的必学之书。

但由于《黄帝内经》的文字深奥,内容庞杂,读起来非常难懂,确有注释的必要。由于所以历代名医都认真的研究过本书,以至于现在还有很多人还在认真的研究本书。从历代对《黄帝内经》研究专著的书籍来看,最为著名的有如下。

隋代名医杨上善,对《黄帝内经》有着较深研究,他取《黄帝内经》的内容,重新编次,著成《黄帝内经太素》一书,共30卷(今国内只存23卷残本),是分类研究《内经》的第一家。《黄帝内经太素》对《内经》分类研究的同时,保存了《内经》中一些原文的较早面貌,而且在考校字义、诠释发挥和引录古书佚文方面,均有其学术价值。本人曾买了一本,但没有花多大精力去学习,只是看过一遍。现在流行的《内经》是唐代王冰所注,但从时间上来说,杨氏是隋代人,出生比王氏早,所以杨上善所编的《黄帝内经太素》可以说是现在最早的《内经》了。

大学教材《中国医学史》以及其它诸多论述,说到了元代名医罗天益在其师李杲授意下,将病症及其治疗按照《内经》的理论体系,予以分经类编成书《内经类编》,但已佚,我们现在不能见其貌了。

明代名医李中梓,他一生精研《黄帝内经》。他删繁从简,进行选择性的类分,抓住了《黄帝内经》的重点,编成《内经知要》一书,使《黄帝内经》的内容更加精实简要,后人学起来更加容易。

说到对《黄帝内经》的专著最全面的要数明代名医张景岳了,对《黄帝内经》进行了30多年研究,根据前人的经验和个人体会,花40年时间,对《黄帝内经》以类分门,撰成《类经》一书。《类经》集前人注家的精要,加以自己的见解,敢于破前人之说,理论上有创见,注释上有新鲜,编次上有特色,是学习《内经》重要的参考书。

现代名医秦伯未,对《黄帝内经》有很深的研究,当时的医界称他为"秦内经"。秦氏对《内经》病证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把《内经》病证方面的内容整理成《内经类证》一书。本书将《内经》病证分为50类,列35余证,附条文1200余条。作者条分缕析,探本求源,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很有帮助。

本人学习《黄帝内经》,开始是从大学教材开始学习的,先也觉得和大学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差不多,只是觉得教材的编者把《内经》中的一些条文拿出来,加以阐述而已,觉得没有必要去学习。但是大学教材《中医各家学说》,教材中的所有名医,都对《内经》有很深入的研究,我才觉得《内经》是一本必须花时间去研究的书。于是我根据《中医各家学说》中所提到的书名,到书店去买来看。特别是张景岳的《类经》,书中内容的丰富,看了真的是大开眼界,使我确切的认识到自己对中医一些根本性知识的不足。

我们现在学中医比以前人方便多了,一是教育的普及,都能看得懂书,经济上面的问题也好解决,总能买得起书。更有的是对于一些古文基础不太好的人,现在有很多关于《黄帝内经》的白话文翻译,虽说很多白话文的翻译很牵强,也很多不合理。这主要的原因是这些翻译者不懂医,很多译者不是医生,没有临床实践的知识,所以翻译出来的内容,对于临床上面没有太多的价值。所以书多了,反而会让读者的思绪进入了一个混乱的境地,反而对《黄帝内经》产生了怀疑。

本人对《黄帝内经》稍有些了解,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对于学习方面也找出了点规律。

医学基础差的人,学习起来是很难的,因为书中的内容面很广,对相关的内容没有很系统的整理,给人一种很很混乱的感觉。对于一个临床医生来说,可以选择秦伯未的《内经类证》为学习的主纲,对每一种病的条文,可以再结合先贤的论述参悟学习。对《内经类证》中所提到的病种,每一病种中所例的《内经》条文,结合名医的论述以及现在大学教材,就能对《黄帝内经》中关于这一病种的论述有一个很深入的理

解,也能很好的结合临床。比如"咳嗽"一病,《内经》中对咳嗽一病有那些论述,提到的五脏六腑都会让人咳嗽,可以结合张景岳、朱丹溪、张玉璐、等名家的论述,以及现代大学教材中的分型论治综合起来学习,这样不仅对《内经》的这些条文有很深入的理解,同时对咳嗽这病也能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大大的提高了临床治疗水平。这样让病证和《内经》中的理论能更好的结合起来学习,才能真正提高一个临床医生的诊诊治水平。

对于古文基础好点的,也可以拿张景岳的《类经》为重点学习的书。本人对《内经》的学习,就是直接以《类经》为核心来学习的。但医学是在发展的,张景岳是明朝的人,总有他的时代局限性,比如张景岳在他《景岳全书》中所提到的"十问歌",到了清代的王猛英,他在《重庆堂随笔》中就对这"十问歌"提出了很多的纠正。

古代因为对自然科学的不了解,所以医学是和巫术相连在一起的。《黄帝内经》虽说是去讲人体内生理、病理、用药治疗、针灸以及人和大自然的相关变化规律等客观科学的内空为主体,但这书总是在2019年前成书的,有些内容和现在的观点是不至,我们可以保留。我觉得观点不一至的没有必要去否定,我们现在的水平理解不了,不见得后人的水平就理解不了,以保留的态度为好。

对于《黄帝内经》的学习,还要时时留意身边的一切,比如天气、饮食、情绪等等内容。《黄帝内经》中讲到春夏养阳而秋冬养阴,因为人要顺应大自然,大自然的变化不对了,很多人就不适应了,于是也就会生病。2019上半年金华大多是阴雨天气,气温较低,大自然的阳气相对不足,于是人体的阳气也就相对的不足了,于是就会产生了阳虚见症的病。2019年上半年阴雨天较多,气温一直升不上来,《黄帝内经》对这种情况称为"至而未至",也就是说,从时间上来说,季节是到了,但气候上还没有到。六月份,夏天到了,天气应该很热了,但气温还没有上来,大自然和人的阳气就会升发不足,阳气相对来说会弱。到了2019年的冬天(特别是冬至过后)连续的阴冷,金华的气温是几十年来相对较冷的。到了大寒季节和立春季节之间时,内在的阳气开始动起来,而外面的气温又很冷。这时的伤寒治疗起来就特别的难好,金华就有很多病人感冒咳嗽的,发烧退了,但咳嗽反复难好,总是觉得有一点点痰粘在里面咳不出来,这是过年前那次感冒所留下来的一个普遍现象。治疗时就得考虑到这一年来的天气变化,对人体所造成的影响了。因为外过

寒,内热不能外散,所以内动的阳气会更上升太过。用药上得扶阳宣肺为主体,但考虑到大寒季节过后阳气的升发,治疗上就有必要加些宁肺清肝的了。

讲到学习,得有一个很好的心态和眼界,心胸得开阔,这样才能学得更多的知识。我们看历代的大家,比如孙思邈、苏东坡、傅青主、刘守真、刘庸,纪晓岚等等,都是一些博学多才的人,他们以一个点立足,旁及各家学说,这样人的知识基础才能扎实,才能做到真正的大家。对于《黄帝内经》的理解和学习方面也一样,比如《内经》中讲到的"惊则平之",大多医家是从"心主神志",治疗以镇心、清心来治,有效果,说明了这些医家对《内经》中的理论理解正确。但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子和,对这"平"字,理解成为平常的意思,让病人对这惊的事物形成平常化,而再不会感觉到惊,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张子和这种思维开阔性的方式,很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的眼睛别死盯着一个点上。

上次和一个同行"国医斋"前辈谈医,他说到了现在有些人,对"经方"过度的迷信,觉得治疗得以一模一样的处方来治病,这才是真正的用经方。我对于现在感冒治疗的一些观点,比如用六君子汤和麻黄汤合用治疗体虚伤寒的病人等等,也有人来说这说那,说我用的不是经方中的麻黄汤。其实我们学习中医,是在学习先贤的一些原则性的东西,而不是叫我们去套方治病的机械套路。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这才是符合中医学中的"辨证论治"精神。

我觉得别去迷信别人的惊人之语,一个医生的目的是把病人的病治好。

横店集团医院吴南京

全身震颤抖动

转载自中医吴南京

朱某,女,77岁,金华孝顺人。患者年青时一直务农,长期在水田里作业,40来岁时起见四肢抖动,后来越来越严重,看过很多医院,中医西医全治过,没效果,后来患者女儿听说我善于治疗疑难病,于是电话联系好,2019年12月1号左右(我现在手头留下最早的处方是2019年12月21日的,前面还有三诊处方没找到)来找我治疗。

见患者行动迟缓,神疲无力,面色灰暗,讲话低沉无力,讲话时见其嘴唇也在抖动,口水不时的流下来。因为我听不懂孝顺话,第一次来

是患者的儿子带来看,她儿子翻译,说是患者四肢、腰、颈都酸痛无力,特别是颈部僵直。头晕,口渴不思饮,夜尿频,大便虎头蛇尾,10天一行。舌淡暗,多津,一开口看舌头则会有口水滴下来,舌苔厚而滑腻。脉沉细弱无力,左关尺虚甚。

治疗以运脾化湿为主,方现找不到,现在只是找到第四诊起的处方。

2019年12月21日,脉沉涩稍数,头晕。

生黄芪100苍术30炙甘草20茯苓30干姜20炮附子20山萸肉50炒白芍20乌梅20石菖蒲15鸡血藤50香附30独活30威灵仙30桑叶30。7剂。

2019年12月27日,天气下雨,患者的脖子僵直严重,夜尿频严重。

生黄芪80苍术30炙甘草20茯苓30厚朴15陈皮15藿香30干姜20鸡血藤50石菖蒲15独活30威灵仙30葛根30炮附子20菟丝子30覆盘子30钩藤20吴茱萸5。7剂。

2019年1月1日,头晕严重,不时有呕吐感。

生黄芪100苍术30茯苓30炙甘草20厚朴20陈皮20藿香30干姜20鸡血藤50吴茱萸5石菖蒲15独活30威灵仙30葛根30炮附子20菟丝子30炒白芍15桂枝15钩藤20。7剂。

2019年1月10日,夜尿好转,抖动明显好转,舌转红,苔滑腻,但已薄多了。

生黄芪100苍术30茯苓30厚朴20陈皮20姜半夏20藿香30炙甘草20干姜20炮附子20独活30威灵仙30石菖蒲15葛根30菟丝子30山萸肉30鸡血藤50桂枝15钩藤20。7剂。

201年1月10日是病人最后一次来换方。中药提价了很多,现在中药的价钱很贵,患者心疼钱钱,看到我所开的处方大同小异的,带着某一个处方去抓药吃,这种情况很多见。很多患者病不见好,到处治的,来治时会说尽好听的话,一等到有效果了,就会觉得花钱心疼,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患者不认识药,也不知道药的质量是好是坏。现在还有很多个体药店,给患者的药量不足,我开100克的药,可能只会抓个70克,这也是常有的事。天气的变化、饮食的变化等情况,在治疗时其实

处方都得有所变化,比如这病人阳虚湿阻的,天气湿冷的,外湿会入内而形成内湿,处方得加大去湿药。阳弱之人,中焦虚寒,常常会形成消化不良,如果说吃的东西不注意,有食积了,得酌加些麦芽等助消化药。

本病是一种难治之症,是多年积劳成疾或积气成疾而致,中医就是有效果也不是短期就能治愈。在西医治疗无效而选择中医治疗时,在时间短了难以解决根本性问题,应有恃久战的思想准备。更别说这是一个77岁,并且有30多年病程的老年病人。

但我作为一个医生,尽心也就是了。

分析:

震颤抖动见症的病,现在西医称为"怕金森氏病",由于西医的治疗,有效,但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并且长期的西医治疗所带来的副作用,人体也难以承受,所以现在很多中医工作者对本病作了些研究。本人从众多的文献中看出,研究的方向在于肝风(肝火),治疗的方向也主要在于清肝平肝方面为主。临床治疗时有效,但总体效果并不十分明显。本人对本病治疗过10来例,临床所表现出来的病机多有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肝肾亏虚是根本。不论那种证型的震颤病症,其发生都是病人的肝肾虚损长期积累的结果,患病之后又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对因治疗,肝肾亏虚的程度势必越来越严重。但肝的涵养有赖于肾气的充足,所以治疗的根本得落实在肾。

《黄帝内经》中的病机19条中说到"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本患从病邪上看是属于"湿"和"风";从五脏上来说得从肝、脾、肾三脏来调理。

本患为77岁的高年之人,加上病情长久,患者的身体虚是不要说的,但长久(30多年)的风湿阻滞,会对人体会造成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影响气血的通畅,营养物质不能到达组织,而使人抖动不用;二是湿气阻滞日久,会化火。本病人是体虚的高年之人,下元亏虚严重,下元亏虚之人,必不能制约肝中相火,湿阻化火会扰动肝中相火,相火上冲内风随之扰动而生本病。所以治疗上必得大补元气为根本,元气足则有力运水湿;再配合祛风化湿清肝之药,使湿去肝木得平而内风息。

本患是一大虚大实之症。身体元气大虚,治疗得补。但湿气阻滞也很严重,又得攻。补药多滞,对于湿重之人补反而会助湿,使补不得

力。但攻药又燥,只攻不补,又会增加元气的损耗,在治疗上攻补兼施。

用生黄芪、菟丝子、山萸肉、炮附子大补肾中元气以助气化,气化足水湿才能化;苍术、茯苓、厚朴、陈皮、姜半夏、藿香、炙甘草、干姜运脾化痰湿,以绝痰湿之本;独活、威灵仙、石菖蒲、葛根、鸡血藤、桂枝养血通络去风湿;钩藤平肝息风,以治相火之标,相火清平,肝肾才能得养。

对于本案治疗有几个问题得讲讲。

一是对于选择中药上,我用了30克的葛根。葛根从现在中药学上讲是一味风药,对于风湿所至的脖子僵直有很好的效果,可以说是一起专药。湿重之人,阳气升发不利,加用葛根可以升举人之阳气,清阳得升,湿浊才得去。另外葛根蔓长而根深,蔓长则藤类以通络,根深则得土气厚。历代名医对本药的论述都说是阳明正药,能升阳又能清阳明胃,患者大但虎头蛇尾,是病人的脾胃不和,胃强脾弱之证。葛根能清胃又能升脾之清,用在本案中,可以说是一物多用。

另一个药是石菖蒲,这药现在的教材上讲的是一味开窍药,但用于临床有很好的除湿祛痰的效果。对于痰湿阻滞严重的病人来说,加用石菖蒲,效果会明显的增加。本人临床上,只要见到有痰湿阻滞严重,比如中风后遗症、癫痫、痹症、慢性炎症等疾病,只要见痰湿阻滞严重的,加用本药10-20克,能使痰湿速除而增加效果。

从临床上来看,一边阳虚湿痰阻滞,一边又肝风内动的情况很多见。比如美尼尔氏病、中风、糖尿病、高血压、哮喘、肾病等等疾病都常常会见到这样的病机。中医治疗主要是针对病机而治,只要有此病机者,都可以按同样的思路去治,这就是中医的"异病同治"。

横店集团医院吴南京

不断进步的潘梅芳

中医吴南京

潘梅芳19:17:22

女病人,22岁,左附件有6.0*5.5厘米囊性肿块,月经常延期七八天,腰膝酸软,白带多黄有异味,舌苔薄白稍腻,有红点。脉搏弦细数。诊断为脾肾两虚,湿热郁结。治法:健脾补肾,化毒散结

中医养生:黄帝内经 中的养生论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论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理论渊薮,其主要著作者为黄帝的医药顾问岐伯以及岐伯学派的弟子们。《黄帝内经》全书162篇中有40多篇的内容涉及研究人体生命的变化规律,探讨衰老的机理,寻找增强生命活力以及防病益寿的方法等系统的养生理论,成为中医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帝内经》详细论述了养护生命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四时养生、情志调摄、饮食养生、运动养生、按摩导引养生等等,内容相当丰富。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四时养生、调摄情志,以及治未病。 四时养生即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黄帝内经》中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自然界四季的交替,昼夜晨昏的变化,都可能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养生基本的原则就是顺应自然,依据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养生方法。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顺应大自然的规律,人们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就要配合自然界的生发之气,晚睡早起,广歩于庭,舒缓形体;夏季阳气隆盛,万物开花结果,人类也要晚睡早起,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随便发脾气;秋天气候转凉,阳气开始收敛,人要早睡早起,收敛神气,尽量使自己的心志安宁;冬天为闭藏之令,万物处于秘藏,人宜晚睡晚起,不能过分张扬发散,要注意保暖,不要使阳气受损。《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中还提出了一个相当著名的观点,叫做“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时下流行的“冬病夏治”之法,就是在这个理论指导下的产物。 调摄情志古称之为“养性”。“养生莫若养性。”一般而言,性情开朗,心理健康者不易患病,即使患了病也比较容易康复;而性情抑郁,心理不健康者则比较容易患病,患了病也相对不容易康复。《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说:“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这里所说的“独立守神”,以及后文所说的“去世离俗,积精全神”、“适嗜欲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内无思想之患,以愉悦唯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等等,都是教人要建立健康人生理念、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乐趣,胸怀开阔、淡泊名利,与人为善,知足常乐,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治未病的原话是“不治已病治未病”。《素问·四气调神论》篇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现今蓬勃开展的治未病活动,其理论渊薮即在于此。其实“治未病”一词在《内经》中出现的不止一处。《素问·刺热篇》说:“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灵枢经·逆顺》篇中谓:“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可见“治未病”的内容,不仅在于强调养生,防病于

黄帝内经 指导四季养生方法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自然界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黄帝内经》:“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黄帝内经》:“心光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开窍于舌;肺其华在皮毛,其充在皮,开窍于鼻;脾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开窍于口;肝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开窍于目;肾其华在发,其充华在发,其充在骨,开窍于耳。”《黄帝内经》:“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黄帝内经》:“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春季易使肝旺。而肝脏在人体内是主理疏泄与藏血,非常重要。因此,春季养生宜顺应阳气自然升发舒畅的特点,以养肝为要务。 在中医理论中,肝开窍于目,若肝血不足,则易使两目干涩,视物昏花。肝对于精神来说其实很重要,失眠多梦,睡眠不足,这个跟肝有一定关系,因为肝气不疏的人会表现为肝气失调,失调了以后会影响到睡眠,造成有肝火,因为肝火大了人睡眠就容易难以入睡,睡眠不好的情况下就造成睡眠不足了,第二天可能工作学习精力也不足了。 春令进补有诀窍,养肝明目是首要。作为自然界中的生物,随着气候节气等环境状况改变,人体的五脏六腑的运行状态也会随之改变,因此,人的饮食起居也要作出相应的调整,这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在春天,肝气旺盛而升发,人的精神焕发。可是如果肝气升发太过或是肝气郁结,都易损伤肝脏,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如情志不遂,肝阳上亢,血压升高,有心脑血管病者还容易发生中风。而各大医院的统计数据也表明,每到春天,发生肝病或肝病复发的病人就会较其他季节多。此外,中国近五千年灿烂的医药文化在保健养生方面早已精辟地提出了“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等经典思想。因此,顺应天时变化,对自己的日常饮食起居及精神摄养进行相应调整,“未病先防,有病防变”加强对肝脏的保健正当其时。 可以从精神、饮食、运动三大方面来配合养肝。 1.养肝先要睡得香 养肝重在睡眠。现代人阴阳颠倒的生活习惯对于肝脏的损害尤其严重。一般熬了夜的人大多双目赤红,这是肝火上升的症状。长期如此,必然伤肝。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人将睡眠称为“眠食”。曾国藩有“养生之道,莫大于眠食”的名言。研究表明,睡眠是人类自身对脑和整个神经系统的有效调节。在高质量睡眠状态下,体内会出现一系列有利于生理、生化的变化,起到祛病延年的作用。 《黄帝内经》中记载:“人卧血归于肝”,而在春季应“夜卧早起”。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睡眠时进入肝脏的血流量是站立时的7倍。流经肝脏血流量的增加,有利于增强肝细胞的功能,提高解毒能力,并加快蛋白质、氨基酸、糖、脂肪、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代谢,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抵御春季多种传染病的侵袭。“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注重科学睡眠。青少年和中年人每天需睡8小时;60岁以上老年人7小时左右;80岁以上老年人应睡8~9小时;体弱多病者可适当增加睡眠时间。坚持睡前用热水洗脚。晚饭莫过饱,睡前莫喝浓茶

黄帝内经与养生

《黄帝内经》与养生 生、长、壮、老、死是人生的必经之路,自古至今,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类的追求与向往。自神农尝百草到如今基因工程的突飞猛进,人类从未停止过与疾病斗争的脚步。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人们更加重视健康的重要性,同时人们逐渐注意到中医的治病与养生,在现代医学中具有其不可代替的作用。 今天我们讲的是《黄帝内经》与养生。我讲的开场白是“养生之道与经商之道易理相通”。作为企业经营者,大家都希望获得利润,对既定的目标都是信心百倍,志在必得。可是这种信心和希望,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如愿以偿的。有的人可能严重亏,甚至倾家荡产,弄不清失败的原因。因而常常抱怨运气不好,有谁能想到生意场上的失败和自己的健康不佳存在内在的联系呢?回答是肯定的。今天就这个问题和各位老板探讨养生与经商的规律及其相关关系。 《黄帝内经》告诉人类,保证健康长寿的根本是预防疾病的发生,所以聪明的人在有疾病先兆,但尚未发展成疾病的时候就去预防,使人不得病,这就叫不治己病,治未病。在有动机征兆,但尚未发展成大乱的时候,积极预防,使大乱不能形成,这是个必须要牢记的忠告。如果有了疾病才去养生与医治,大乱形成才去治理,如同渴了才去打井,战斗正打起来了,才去造兵器,岂不是大晚矣! 这就是《易经》上的忧患意识,《易》曰:“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国家如此,企业亦复如此,企业管理领导当未雨绸缪,应时时抱有危机感。乾卦九三爻辞“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所以《易经》上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患意识是《易经》三大主题思想:企业家必须有忧患意识,才能充满革新精神,不断改进管理革新技术,创造新产品,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以适应市场变化,保持强劲的竞争力,这不是养生之道与经商之道易理相通吗? 根据以上所述,养生虽然不能使人长生不老,但可防止未老先衰,祛病延年。养生的关键是预防为主,在这一思想影响下,后世医家和养生家都十分强调预防为主的健身防病原则,所以,在没有病的情况下,定期去医院检查身体,一旦有病症,必须不失时机去医院检查治疗。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简称《内经》)。其成书年代是千百年来学者医家争论不休的问题,有多种说法。经考证成书于战国及秦汉,汇编成书于西汉。其作者非一人一时之作,它是汇编者收集、整理、汇编的一部医学典籍,是上古时代民族智慧和医学和养生学方面的总结和体现,他不但清晰地描述了人体的解剖结构及全身经络的运行情况,而且对人体生理学、医学地理学的论述,比西方近代才兴起的医学对人的发现论述还要精确和全面。现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的一股研究中医学的热潮就是最好的明证。它涉及天文、地理、哲学、心理学、风水、历法、阴阳五行等各个门类,是我国第一部综合多学科的研究成果而应用于疾病的防止和养生的巨著,是用阴阳八卦五行学说解释人体器官与环境统一的典范,被历代医家称为“医学之宗”,是学习中医首先必读之书。 《内经》是根据《周易》中“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医学模式,莫定了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其医理源于《周易》,古代医家都强调“医通于易”,故有“医易同源”“医易相通”之称,这已有历代著名医家

黄帝内经与中医养生

《黄帝内经》与中医养生 课程背景: 当代企业家,物质生活丰富,但是健康堪忧、精神生活质量欠佳。随着经济高速增涨、世风日益浮躁,如何独善其身,获得一份清静与悠然自得,实属难得。? 企业家更需要注重修身养性,营造企业家的精神家园,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领导者,体悟人文情怀,明彻道德修养,另辟人生境界。? 易医同源,周易、中医、儒释道哲学同出一家,内圣外王,企业家更需要领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国式管理”智慧。? 【领袖养生术】五行流通,修身养性。 以中医的调理方法,切入领导者“亚健康”症结。用五行定位身心系统,全面革新西方养生概念。以传统文化诊断病源,为领袖疗病养生。深刻领会“诊病、探源、调理、痊愈、预防”五步口诀。 课程资料: 《黄帝内经》、《道德经》、《心经》、《周易》、《论语》、《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 课程特色: 1,体验式 ①融汇贯通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体会“天人合一”的心灵修炼,提升国学素养。 ②体验中医经络按摩、掌纹诊病“望闻问切”方法。 ③应用表格现场测试自己的五行人格类型。 ④“学、用、教”的阶段性实用国学教学方法。 2,趣味性 ①中国四大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中的五行人格类型分析。 ②了解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哲学的养生养心方法。 ③基因与命运、性格的因果关系。 ④调整风水环境改变“气场”来养生。 ⑤四柱命理学中的阴阳五行养生方法。 课程大纲 一、《黄帝内经》的中医养生智慧 1、《黄帝内经》简介; 2、《易经》与《黄帝内经》的渊源; 3、中医对健康概念的阐述; 4、中医养生与儒释道三教“精气神”养生; 5、中医的八种“体质”类型与养生方法; 6、“元气”对于健康的重要性; 7、中医养生智慧——医理三原则; ①“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预防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诠释_百度文库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诠释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是中医长寿之道的理论基础,是研究身体健康益寿延年的理论。总结了两千年以来古代人类养生长寿的经验,对养生之道做了高度的概括。如在《索问·上古天真论》中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笔者以此为基础,诠释对中医养生的认识,使古老的中医养生之道发扬光大,为当今人类的健康造福。1 《黄帝内经》中的法于阴阳云:“提挈天地,把握阴阳……”,这一理论作为养生防病的思想,更主要是要认识到自然界变化的规律。并遵从这一规律。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因此《黄帝内经》中明确提出“天人相应”的观点。这一观点主要阐明了“气候与养生长寿”的关系和“环境对养生长寿”的影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具体论述了顺应四时阴阳、调摄精神的养生方法,是“法于阴阳”思想的具体体现,四时阴阳的盛衰消长,表现为自然景象、气候各异,使万物生长收藏。在自然界中,人必须要适应四时之气,方能使自身的阴阳之气得以平衡。又以顺四时而养生长收藏之气来论述“法于阴阳”的精神实质。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以适应阳气的生发,生机萌动,万物生发欣欣向荣的自然景色,人类精神活动要愉快无杀罚夺之意,即为“养生之道”。“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以适应夏季阳气的隆盛、万物蕃秀之特点,精神焕发,热情洋溢,亦谓“养长之道”。“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万物收成,天气劲急,地气清肃,阳气收敛。则应早卧早起,意志安宁,精神收敛于内,以缓解秋天的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即“养收之道”。“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阳气闭藏,必得太阳升起方可起床,方可避免阴寒之气的侵袭,故日:“去寒就温”,即“养藏之道”。总之,所述是对“法于阴阳”养生原则的全面阐释,也是人们最应遵循的养生法则。2《黄帝内经》中的和于术数《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合于术数”是养生重要法则之一。合,即为调和。术乃为修生养性之法。“合于术数”是指要掌握养生健体之术,中医养生术,种类繁多,有走路、导引按摩、叩齿漱津、五禽戏、太极

曲黎敏教授讲座《黄帝内经与中医养生》

中医体质养生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存在、活动于父母、环境、自我耕耘所形成的土壤或温床——体质上。多样化的土壤生长出异彩纷呈的树木花草;不同的温床养育着强弱不同的幼苗;不同的体质带给我们不同的生命体验。呵护生命、关注健康、保健养生,就要先了解、关注自己的体质。 第一章体质是先天禀赋加后天养成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存在、活动于父母、环境、自我耕耘所形成的土壤或温床——体质上。多样化的土壤生长出异彩纷呈的树木花草;不同的温床养育着强弱不同的幼苗;不同的体质带给我们不同的生命体验。呵护生命、关注健康、保健养生,就要先了解、关注自己的体质。 一、体质偏颇是常见现象什么是体质?让我们先看看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比如从形态上来看,有的人高大威猛,有的人短小精悍,有的人五大三粗,有的人娇小玲珑,女性更是环肥燕瘦,体态各有不同。 从皮肤上来看,有的人皮肤非常好,肤如凝脂,不用花很多的钱去买化妆品,一年四季皮肤都非常有光泽;有的人皮肤干燥,尤其到了秋冬季,天天离不开油腻的、滋润的护肤品;而有一些人是油性皮肤,终年毛孔粗大,油光满面,时不时地脸上还长痤疮,令人烦恼。 从头发上来看,有的人的头发浓黑茂密;有的人的头发则稀疏黄软。 从性格心理方面来看,有的人心胸宽,有的人心眼小;有的人比较敏感,有的人比较迟钝;有的人外向开朗,有的人内秀沉静。 从疾病方面来看,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癌症,或者支气管哮喘等疾病,通常都有比较明显的家族史,在一个家族里面,可以有多个患者。这些病本身不遗传,但是因为

这个家族的先天禀赋有共性,体质遗传,使得他们对这些疾病具有非常高的易感性。 从治疗效果来看,同样药物治疗同样疾病时会得出迥异的效果:多数病人体现了很好的药物疗效;有些人就会过敏或不适;而个别病人只反映了药物的毒副作用,毫无疗效可言。所以医生会感叹“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方少”。这也是体质使然。 冬天来了,大家都非常喜欢吃火锅。有的人一吃火锅就浑身发热,面色红扑扑的,非常舒服;而有的人一吃火锅,第二天早上就会牙痛或者扁桃体发炎,或者脸上生很多痤疮,或者小便很黄,或者大便干结。我认识一个人,他晚上吃了狗肉火锅,第二天早上,嘴里起了七个溃疡面,舌头上有,颊黏膜上也有,非常疼,疼得连着几个晚上都睡不好觉。 夏天很热,人们在外工作一天回到家里,通常都喜欢吃冰镇的西瓜或者喝冰镇的饮料,有的人吃喝以后会觉得非常舒服,有的人却马上会拉肚子,非常敏感。为什么会有这些反应?因为这两种人是不同的体质。 还有的人喝凉水都增膘,而有的人“浸油缸都不肥”。 不同的体质对于季节的感受也不一样,热性体质的人通常怕热不怕冷,寒性体质的人通常怕冷不怕热,这些现象在《黄帝内经》中叫做“能冬不能夏”、“能夏不能冬”。 …… 以上这些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实际上都是体质现象。可以看出,体质和健康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的健康出现问题,通常就是体质出现了问题,是体质出现了明显的偏颇。二、中医自古就重视辨体识病 体质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体验、生存质量,中医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自古以来

浅谈《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观

论《黄帝内经》之古今养生 摘要:在《上古天真论》中,作者已经明确提出养生的五项法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本文即简单的从顺应自然、运动、饮食、起居、精神五方面谈论一下传统养生与现代养生的相同之处。 关键词: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们更加重视身体健康和长寿——养生,即根据生命发展规律,采取各种方法保养身体的、增强体质、预防和减轻疾病、延缓衰老为目的的医事活动(1)。在西方科学技术没有大规模进入中国之前,大多数人的养生方法基本来自中医们传授指导或者中医书籍,中医的理论体系的形成又基于《黄帝内经》,那么可以说中国传统养生理论多来自于《黄帝内经》。然而在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科技大量传入中国,人们开始接受更加直观、更加数据化的西方科技,人们的养生方法也开始西化。如今,两套养生理论并行,各有千秋,却也有相同点。 在《上古天真论》中,作者已经明确提出养生的五项法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本文即简单的从顺应自然、运动、饮食、起居、精神情志五方面谈论一下传统养生与现代养生的相同之处。 1、顺应自然在养生理论中的体现 法于阴阳,顺应自然界寒暑往来的阴阳变化规律(2)。《内经》要求人们顺应自然变化,尤其在顺应四季变化上。《阴阳应象大论》中“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体现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既然统一,人无法操控自然,那么人就应该顺应自然以获得健康长寿。《四气调神大论》中的“春三月”“夏三月”“秋三月”“冬三月”阐释了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以产生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所形成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得四时变化,强调了“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那么养生就必须顺应四时变化。 在现代养生学中,根据地球的公转、自转产生了四季变化及昼夜长短变化,于是人们在冬夏两季的作息略有不同意适应环境的变化,这也是养生的一种方式。在环境破坏严重的今天,人们依然会呼吁春天不打渔即在生物的繁殖期尽量不去伤害他们,这是现代养生对“春生”的解释。 2、运动在养生理论中的体现 和于术数,各种养生方法既要符合技巧的要领,更要符合一定的量与度,不正确、不及或太过皆达不到养生的目的(2)。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们提倡适度劳动,如男耕女织。当然这些劳动不等于运动,所以人们还是要进行适度的保健运动以强身健体。我国传统养生运动中太极拳是最广为人知的一项。各类文献表明,太极拳通过姿势的调整、呼吸的锻炼、心神的修养来疏通经络、活跃气血、协调脏腑、平衡阴阳,起到锻炼身心的作用。练习太极拳可以提高人们全身各系统器官的机能,增强体质,达到防病治病作用(3)。传统保健运动和劳动充分体现了古人对于运动养生的理解。 当然现代养生,学者们也提出了有氧运动这一理论。有氧运动可以更好的锻炼身体、排除体内毒素并且使机体产生更多可抗衰老的物质。这些神奇的功

黄帝内经与养生

《黄帝内经》与养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 “治未病”是医疗发展的趋势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勿怒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奉收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奉长者少。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奉生者少。 《素问?上古天真论》 [题解] ●上古,即远古时代,是人类生活的早期。 ●天真,指先天禀赋的真元之气,即肾气。 ●本篇主要讨论肾气在人体生长衰老和生殖功能盛衰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保养肾气 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道理,故名“上古天真论”。 [原文]第一段 黄帝问岐伯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内容提要] ◆1、养生的重要意义 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2、养生的基本原则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原文]第二段 岐伯对曰: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内容提要] 养生的方法

黄帝内经与四季养生

“养生”这个词在普通人群中有着逐渐增长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对身体质量的提高。思想是人价值的扩展,而身体的健康则是根基。而《黄帝内经》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皇帝内经》简称为《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为古代医家托轩辕皇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家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古时人们就注意到天时地利带给人们的影响,而现在天气如此多变,人们会因此难以适应,容易生病。这时,我们应该注意养生。这是一个预防疾病的不错方法。从四时来说,《黄帝内经》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与外界环境不可分割。如《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体的生理功能随着天地四时之气的运动变化而进行着自身调节。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强调了养生要顺应自然界的运动变化,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以使人体内外环境和谐,即要顺四时、适环境、调阴阳,以增强适应自然气候变化的能力。《内论》同时提出四时养生原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皇帝内经》在描述春天节气特点时,写道:“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就是与春天气机适应的养生之理。 《黄帝内经》也描述了春天里,饮食和健康的关系,比如立春我们吃春饼,春饼中包裹着豆芽。而芽!初生的芽,生命力的集聚。从现代营养学讲,食物没有质的区别,就是蛋白质、脂肪的含量的差别,中国人认为,吃豆芽跟吃豆瓣完全不同,芽是最具生命力的。所以,我们除了吃豆芽,还吃什么芽?香椿芽。这些都是初生的、生命力极其旺盛的东西,所以呢,要吃这个。而且,肝的颜色是什么?青。吃这些绿色的、初生的、生发的食物,有意识的要添加这个。然而我们不仅要知道春天吃什么,还要知道春天不应该吃什么?春天最忌讳吃酸的。为什么?酸是收敛的感觉,所以这跟“赏而勿罚,予而勿夺,生而勿杀”是相违背的。春天吃酸的其实都是在伤肝气。所以,春天应该吃辛、辣,植物的芽尖。春天不是吃肉的季节,要因为你吃肉就得杀戮,过度的食肉或动物内脏也会增进我们的胆固醇的含量,所以要减少肉类的食用,以免加重肝脏的负担。所以说春季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思想,中医养生论文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思想,中医养生论文 引言 关于养生之道,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精辟的论述,如上古天真论篇曰:“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1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观 《黄帝内经》中甚至是整个中医理论中都对人类有限的生命进行了珍惜保护、注重养生的良好的态度,其具体的养生观念是“顺应自然- 身心健康- 心理道德完善- 适应社会”这样一种全方位的健康养生观[1-3],是中医理论中综合医学模式在养生观中的具体表现,富有很浓厚的科学性、理论性和先进性。 2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法则 2.1 注重饮食,不宜偏食饮食有度是保持长寿的一个重

要条件。因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如果长时间过度饮食,会造成胃负担加重,消化不良,使筋脉瘀滞,气血流化失常。饮食有节还包括喝酒要适量,少量饮酒对身体有好处,如果长期大量饮酒可能会对生命造成威胁[4].《内经》对此有非常精辟的论述:“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因此可以看出饮酒过量对身体的伤害是多么的严重。 日常生活中饮食要有规律,不能暴饮暴食或者挑食、偏食,能够促进脏腑机制的良好运转,相反的话危害会很大[5].《灵枢》五味篇说食物的酸味先入肝,苦味先走心,甘味先走脾,辛味先走肺,咸味先走肾。由此可见酸苦甘辛咸五味对五脏正常的运转有着直接的关系,任何偏食行为都将会增加某一脏腑的负担。如果不挑食并且饮食适量、有规律,将会为以后的健康长寿做好铺垫。 药食同源可以根据脏腑盛衰和疾病的不同,从而选择不同的食物以起到补充身体所缺乏东西的作用,采用药食和饮食并用的方法,把养生和治病相结合,并选择适当的食物和药物,就是《内径》中所说的辩证施膳施治[6].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读后感 最近读了有关讲解《黄帝内经》的一些书籍,使我对这部经典的著作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对养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我在了解中医养生知识的同时,更感叹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黄帝内经》是中国最著名、最古老的中医典籍之一,也是一本包罗万象的书籍,它不象西医书籍那样去讲解生理病理的专业知识,它只是帮助我们去认识自己的身体,帮助我们认知日常生活中的玄妙,告诉我们什么是坏的生活习性,什么是好的生活习性,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告诉我们怎么不生病,怎么顺应春夏秋冬的自然规律。我深切地感到,《黄帝内经》是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一笔精神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国独有的宝贵财富,是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经典,是一本让你增长智慧的书,是值得我们认真地反反复复去读的好书。 可是,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我们的老祖宗传承下来的这笔财富,很多人认为,讲健康是老年人的事情,养生更是老年人的事情。很多年轻人更是不知道如何珍惜自己的身体,不知道如何善待自己的心灵,不懂得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很多人起居无常,饮食无度,生活没有规律,暴食暴饮,透支健康,透支快乐,还有人以为有了名利地位和金钱就有了一切,许多人都为追求这些东西而对健康在所不惜。所以在当今的社会中,有很多人都是亚健康状态,各种疾病也越来越年轻化。 《黄帝内经》对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调节情志有很大的帮助,由于现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人难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对人对事。《黄帝内经》就告诉我们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从而使人少生病或不生病。有了好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工作。 《黄帝内经》要求人们要顺应四时休养生息,而不好的生活习惯在我们周围人的身上随时能找到。比如,经常熬夜,暴饮暴食。而《黄帝内经》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它表现在我们每个人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要求我们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俱。只有做到了这些,并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我们才会健康长寿。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健康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健康才能长寿,而长寿并不等于健康。只有健康快乐,才是一个完满的人生。你每天的生活习惯,决定你是否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年老还是年少,都应该关注自己的生命,关注自己的健康,从现在开始就要好好养生,这样才可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可能有一个美好的人生,这样才会生活得有滋有味。健康和快乐,才是生命的真谛。 《黄帝内经》是我国的国学瑰宝,是我国最早、地位最高的中医巨著、中医养生学之源。通过这部古老经典的学习,我们能够洞察生命规律,从根本上把握健康养生之道。《黄帝内经》中有关健康养生的论述比比皆是。

《黄帝内经》中养生三原则

《黄帝内经》中养生三原则 *导读:《黄帝内经》是一部理论性极强,内容异常丰富、全面的医学巨著。但纵观全篇,真正涉及到内服的治疗方剂则数之寥寥,可是在针砭外治方面,预防养生方面却占有很大的篇章,尤其是提出的清积、和中、养元三原则更是精辟绝论。 首先讲清积。中医有个概念叫积聚。积聚分为:气积、血积、食积、酒积、痰积、肉积、水积、乳积这些积滞犯于经络则经络湮瘀,犯于血脉则血脉阻塞,犯于五脏则五脏受累,犯于筋骨则筋骨获殃。究其积聚的成因,中医认为有外因和内因两大因素。所谓外因,中医认为是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的侵害;所谓内因则是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习惯造成营养过剩、运动量减少使营养物质不能消耗利用而积存体内、或因情志抑郁造成阴阳代谢失衡、有毒物质和惰性物质不能及时排泄而滞留体内,这就是造成积聚的主要原因。 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积为百病之源,先积而后着风。我们不妨结合积聚的成因来看一下现代疾病及亚健康症候群中 没有一个不与积聚有直接因果关系,故有十人九积之叹!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积聚不除,人何以堪。《内经汤液醪醴论》针对

上述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驰坏,荣泣卫除的普遍现象,响亮地提出了清积这个典型的调治原则,用清泻祛积的方法,疏通洗涤脏腑血脉,这样才能达到精神自生,形体自盛,骨肉健壮,健康长寿的目的。 其次讲和中。和法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内经五常政大论》指出,无疾者求其藏,药以祛之,食以随之,和其中外,可使毕己。大意是:由于积聚糟粕长期盘踞在人体内,不同程度会给各脏腑功能造成一定的损害。如同盗贼潜入家中,必先开门驱贼,就是先以药祛积,无积后当求其藏,食以随之,以食疗调其肠胃,和其中外,修复藩墙,方可万事大吉。中从广义讲,泛指体内腹腔,有中府中州之谓;狭义讲,指的是脾胃或消化系统。中医对脾胃及其功能高度重视:脾胃者后天之本,认为人的健康长寿与否,根本取决于脾胃的壮旺与否。再者,脾胃为人体营养敷布的总枢机关。《内经经脉别论篇》指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入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由此可见,脾胃不但吸收水谷精华,分布人体所需营养,而且还有统调脏腑阴阳,经络血脉的关键作用,中医所说的得胃气者生,失胃气者死就是这个道理。从这上面看,调理脾胃、和其中外的养生原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黄帝内经与智慧养生》

《黄帝内经与养生智慧》 一、为什么要学习黄帝内经 在国学经典中的地位和意义 1.《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地位独特——唯一一本以帝王命名的书。生命之学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德,大慈悲。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圣人为什么重医药 所谓圣人就是能够听从自己本性的人,就是能够掌控自己身体和欲望的人。如果又能够让别人听从自己,就可以由人而王。 天下即人身,人体是在所有的组织系统里最精密的自组织结构,它自己有一个和谐的机制。古人认为人的任何思想都是从身体当中来的。《大学》讲至善,《中庸》讲太过与不及,而所有的太过与不及都源于人身体结构内部的太过与不及。假如肝火太盛,木(肝)生火(心),我们的心就会烦乱,做事就会很急躁。如果肾经不足典话,我们就思维就不够。拿破仑有一句话:人的身体结构即命运。中医的话是人的身体结构和功能即命运。生命医学又是人类学中最高的学问。中国文化强调从医入道(和)道以医显。 2.可以认知自我 生命活力:魄力精神意志胆识聪明 人身难得,真法难闻,中国难生 魄在中医里涉及到它是肺的神。肺神,肺气足了以后它的外现就叫神。力,涉及到肾,力量从肾来。肺和肾都涉及到一个先天本能的问题,所以魄力关系到本能的问题,是学不来的。不可以向别人学魄力。 精神,在中医里,肾的最基本的物质就是指精;神是心的神明。精神在中医里是心肾相交的能力。 胆,是主决断的。胆识涉及的是胆气足不足。 意志,意是脾(精)的外现,心之所存谓之意。脾主运化,脾精足不是记忆性的问题,而是关联性的问题。关联性好,就是运化,就是头脑灵活的表现。志是肾之神,肾主收藏。意志是人体运化能力和收藏能力的体现。运化灵活,又能定住坚持,就是有意志力。 聪明,肾开窍于耳,肝开窍于目。聪明与否,看肝肾能力。 学习《黄帝内经》,培养更多地向内观察我们人身的能力。它是国学经典里边最为寂寞的一项。向内看很痛苦也很难,所以自古圣贤皆寂寞。西方是要认识自己,而中国文化是要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就是天和人的和谐,大宇宙和小宇宙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越高你就越接近至

读_黄帝内经_悟中医养生之道

甘肃科技纵横2012年(第41卷)第3期医药卫生 《黄帝内经》以“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为指导,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养生学体系,通过顺应自然界四时气候及地理环境的变化,主动地调养饮食与情志,全面地调摄形与神,以实现人人健康长寿、提升生命质量[1]。故认真学习《黄帝内经》,究其理论,悟中医养生之道。 1顺四时以养生 中医养生学起源《内经》,是在“天人相应”的整体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中医养生学体系,是研究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终其天年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学说。《素问》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节制房事”、“劳逸适度”、“保精宁神”等理论是中医养生立论之准绳。 人始于自然,从于自然,终于自然,本为自然。中医学强调人与天的不可分割性,整体性,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无时无刻不对人体发生影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也,神明之府也”,《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皆说明人是整体的、人与自然是不能分割的。 凡天地间上下四方的万物都和天气是相通的。《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是说,人与自然息息相通,阴阳二气相互消长转化运动的结果,不仅影响着自然界,同时通过自然界的变化影响着人体。《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素问·四时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病疾不起,是谓得道。”,强调“善养生者必于藏”、“顺四时而适寒暑”,要“服天气,而通神明”。这是说人是禀受天地之气而生、按照四时的法则 而生长的,所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此乃古人对四时调摄之宗旨,告诫人们,四时阴阳是万物生长的根本,养生要顺应四时,适应自然,外避邪气,要了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及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自然规律,才能从根本上应天养生。 2调摄情志以养生 保持乐观的情怀是保持健康实现长寿的重要条件之一。《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蔽,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明乐观能使人体气血调顺,五脏安和,精神内守,从而保持身心安健,要活到百岁的长寿也就不难了;调摄精神情志,保持思想清静,神志安宁,知足而少欲望,是养生的重要秘笈。古人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真气在体内正常运行与人体精神因素的密切关联,对外,要顺应自然界变化和避免邪气的侵袭;对内,生活淡泊质朴,心境平和宁静,“积精全神”、“精神内守”,从而使思想清净,情志畅达,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排解,收敛神气,以避肃杀之气,适应容平之气;同时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有利于气机的通泄,保持人体形神合一的生理状态。另外,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密切关系,亦有其一定规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故要正确看待世间的人和事,真正做到《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只有这样,才能摒弃不利于人体的悲恐忧怒等不良的精神情志,从而保持 读《黄帝内经》,悟中医养生之道 张克伦,陈洁 (榆中县中医院,甘肃兰州730100) 摘要:《黄帝内经》由阴阳范畴形成的阴阳学说构筑了中医辩证逻辑体系,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养生学体系,认为阴平 阳秘是机体最佳的稳态,通过调理阴阳达到机体的动态平衡与和谐统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养生与健康。 关键词:黄帝内经;阴阳平衡;养生 155

论《黄帝内经》四时养生法

论《黄帝内经》四时养生法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四时养生法就是依据《黄帝内经》的时间养生观所创立的具体的养生措施。所谓四时养生法就是指人体在四季中的不同养生方法,以下将人体在各个季节的不同养生方法分别予以介绍。 1 春季养生 春季是阳气升发的季节,万物苏醒,天地自然均是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有利于人体化生精气血津(液),养生活动应注意养阳,以促进人体新陈代谢。《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在精神调养上应注意顺应春阳生发之气,可多进行户外运动,从而使人的精神愉快,阳气畅达;起居上宜晚睡早起,初春乍暖还寒之际要注意衣着保暖,防止感冒;春季的饮食应以辛甘等发散之品为主,不宜食用酸涩之品,如此以辛助阳之生发,而以甘养脾气,寓意“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通过补脾气的方法,防止肝木太盛克制脾土[1];春季阳气的升发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相应的在运动上亦应以轻柔舒缓的户外运动为主,避免剧烈运动,以利于人体吐故纳新,气血调畅。 2 夏季养生 夏季是万物繁茂的季节,阳气虽生于春而极于夏,而阳旺之时,人体的阳气最易发泄,因此养生活动应注意养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在精神调养上要求精神外向,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对周围事物兴趣浓厚,使人气机宣畅;起居上宜晚卧早起,中午暑热最盛之时适时午睡,以避炎热并消除疲劳;饮食要清淡爽口,易于消化,少食或不食肥甘油腻之品,切忌贪凉饮冷太过,注意保养阳气;运动要适度,宜安排在清晨或傍晚进行,以避暑热,防止对人体的阳气津液消耗过大。 3 秋季养生 秋季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阳气收敛,阴气始生,这个季节的养生应注意收敛精气,保津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收养之道也。”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的养生精要 领悟《黄帝内经》:养生有“道”,自然长命百岁 在古代一些具有高度智慧的人,对于疾病,不着重于治疗,而是着重于预防疾病的发生。正和治理国家一样,不是国家出了乱子才去整治,而是在平时便加以防范。假如等发生了疾病再去治疗,国家出了乱子才去整顿,这样做就像口渴了才去挖井、打仗了才去铸造武器一样,为时己太晚了。《黄帝内经》恰恰提倡的是这种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记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黄帝内经》整本书很少涉及什么病怎么治,而是在讲一个“道”,就是养生之道,如何让自己的人体更好地适应大自然,达到人体内部的和谐,及人体与自然的和谐。只要领悟了《黄帝内经》的内涵,并且真正运用到生活中去,就能达到天人合一,长命百岁。《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将养生调摄方法归纳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也就是说养生应做到:适应周围环境,避免外邪侵袭;锻炼身体,壮体魄;节制饮食,注意起居;保养精神,保持精气充足。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使精神与形体相称协调,享受天赋的自然寿命。 中医五行:从“买东西”而非“买南北”说起 《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大多来源于对天地自然的感悟,它一开篇即讲到东南西北、春夏秋冬,力求让人们的身体顺应自然,把整个身体与大自然相联系,做到天人合一。《黄帝内经》的确是人类的宝藏,因为它它不仅涉及医学知识,还涉及一种文化,一种对大自然的领悟。 我们常常听到,也经常说“买东西”,可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是“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宋代王安石,有一次上朝,路遇提篮的购物者,问日:“何往?”答日:“买东西。”“为何买东西不买南北?”购物者哑然。王安石嫣然一笑,答日:“东通于木,西属金,南为火,北为水,中间是土,提篮金木能盛,水火土不能盛也,故日买东西。”王安石的意思就是说金和木为可盛受之物,是用手就可以拎着去以物换物的,而水、火、土是不能盛受之物, 中国人骂人也是讲究文化的,为什么骂人说“不是东西”,而不说“不是南北”呢?这是因为你不是东西,那你就只能是南北,而南在五行中代表的是“火”,北在五行中代表的是“水”,水火是无情的,骂人“不是东西”,其实就是在骂这个人无情无义。 可见中国的有些东西是很有文化内涵的,而不是毫无意义的,学习《黄帝内经》便能让人领悟到这种文化的内涵。 北属水 西属金中属土东属木 南属火 拿个竹篮,可以盛金木,但是却不可盛水火,所以人们常说买“东西”,而不说买“南北”,而骂人的时候说你不是“东西”,言外之意就是“南北”,南为火,北为水,水火无情,也指无情无义。

《黄帝内经》的养生观

《黄帝内经》的养生观 《黄帝内经》对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调节情志有很大的帮助,由于现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人难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对人对事。《黄帝内经》就告诉我们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从而使人少生病或不生病。有了好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工作。 《黄帝内经》要求人们要顺应四时休养生息,而不好的生活习惯在我们周围人的身上随时能找到。比如,经常熬夜,暴饮暴食。而《黄帝内经》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它表现在我们每个人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要求我们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俱。只有做到了这些,并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我们才会健康长寿。 《黄帝内经》是我国的国学瑰宝,是我国最早、地位最高的中医巨著、中医养生学之源。通过这部古老经典的学习,我们能够洞察生命规律,从根本上把握健康养生之道。《黄帝内经》中有关健康养生的论述比比皆是。 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它更像一本养生宝典、一本哲学书,一本了解自然,了解自身,关注自身,顺应自然法则,达到天人合一从而使人生存的更好的养生哲学书。也使我悟到“ 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 的智慧。《黄帝内经》流传千百年,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经典,它的医学价值和哲学价值正在不断被后人挖掘中,我也从这本书中得到不少的启发,也希望我能更深更好的理解这本书,给我的生活工作带来更大的帮助。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我觉得《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 " 第一 " 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学形成以后,就庇佑着我们中华民族,使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使我们中华儿女能够战胜疾患、灾难,绵延至今。没有中医、没有《黄帝内经》的中华民族,是难以想象的。 第二,《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这就是《黄帝内经》非常重要的思想 ---" 治未病 " 。 《黄帝内经》中说 :"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 就是说上等的医生不是去治疗已经得了的病,而要在没有得病之前,就让它不得病。你想,干脆就不得病了,这来得多么彻底 ! 在当今社会,这种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三,《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我们国学的核心实际上就是生命哲学,《黄帝内经》就是以黄帝的名字命名的、影响最大的国学经典。中国古代有三大以 " 经 " 命名的奇书,第一部是《易经》,第二部是《道德经》,第三部就是《黄帝内经》。现在,这三部奇书不仅引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