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最古老的甲壳动物—鲎

最古老的甲壳动物—鲎

最古老的甲壳动物—鲎

徐以润江苏省灌南县高级中学(222500)

鲎(hòu),属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肢口纲(Arthrropoda)

剑尾目(Xiphosura )鲎科

(Limulidae),鲎属(Tachypleus)。俗

称三刺鲎、两公婆、海怪,因其长相

既像虾又像蟹,因此人们又称之为“马

蹄蟹”,是一类与三叶虫(现在只有化

石)一样古老的动物。鲎的祖先出现在

地质历史时期古生代的泥盆纪,当时

恐龙尚未崛起,原始鱼类刚刚问世,

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它同时代的动物

或者进化、或者灭绝,而惟独只有鲎

从4 亿多年前问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

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鲎有“活化石”

之称。

鲎有四只眼睛。头胸甲前端有0.5毫米的两只小眼睛,小眼睛对紫外光最敏感,说明这对眼睛只用来感知亮度。在鲎的头胸甲两侧有一对大复眼,每只眼睛是由若干个小眼睛组成。人们发现鲎的复眼有一种侧抑制现象,也就是能使物体的图像更加清晰,这一原理被应用于电视和雷达系统中,提高了电视成像的清晰度和雷达的显示灵敏度。为此,这种亿万年默默无闻的古老动物一跃而成为近代仿生学中一颗引人瞩目的“明星”。

形态特征:

鲎形似蟹,身体呈青褐色或暗褐色,包被硬质甲壳。身体由头胸部、腹部和剑尾三部分组成。头胸部和腹部均向背面隆起,前面较圆厚,往后趋向扁平,后面延长在剑尾,沿腹部外缘并排着侧缘棘,构成鲎的特殊体形。鲎雌雄异体。以及呈长纺锤形,位于头胸部背甲心区下面的围心腔内;心脏的背面和侧面在8对心孔。

生物学特性:

为暖水性的底栖节肢动物,栖息于20-60米水深的砂质底浅海区,喜潜砂穴居,只露出剑尾。食性广,以动物为主,经常以底栖和埋木本的小型甲壳动物、小型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星虫、海豆芽等为食,有时也吃一些有机碎屑。中国鲎在中国福建沿海从4月下旬至8月底均可繁殖。自立夏至处暑进入产卵盛期。大潮时多数雄鲎抱住雌鲎成对爬到砂滩上挖穴产卵。福州平潭每到农历六月,就有大量的鲎爬上岸,当地有民谚称:六月鲎,爬上灶.

每当春夏季鲎的繁殖季节,雌雄一旦结为夫妻,便形影不离,肥大的雌鲎常驮着瘦小的丈夫蹒跚而行。此时捉到一只鲎,提起来便是一对,故鲎享“海底鸳鸯”之美称。

美洲鲎分布于墨西哥湾沿尤卡坦半岛到美国的缅因州沿岸;南方鲎,分布于印度、越南、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圆尾鲎,分布于印度、孟加拉。泰国、印度尼西亚。中国广西钦洲地区沿海也有分布。

鲎的血液中含有铜离子,它的血液是蓝色的。这种蓝色血液的提取物——“鲎试剂”,可以准确、快速地检测人体内部组织是否因细菌感染而致病;在制药和食品工业中,可用它对毒素污染进行监测。

此外,鲎的肉、卵均可食用。其壳、尾、卵、肉和血均可入药。

【别名】三刺鲎、鲎鱼、中国鲎、三叶虫、王蟹

【来源】肢口纲剑尾目鲎科动物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 Leach,以尾状刺及其腹内鲎珠入药。洗净晒干。

【性味归经】

鲎尾炭:咸,温。

鲎珠:涩,凉。

【功能主治】

鲎尾炭:止血。用于肺结核咯血,胃出血;外用治外伤出血。

鲎珠:清热解毒。用于咽喉痛。

【用法用量】

鲎尾炭:1~2钱;外用适量。

鲎珠:1~2分,水冲服。

附:《全国中草药汇编》摘录

中国禁杀“生物活化石”——鲎

北海市山口镇渔民阿海有一身徒手入海捉鲎的本领,但现在却无法施展了——中国政府最近采取严厉措施制止滥捕滥杀有“生物活化石”之称的中国鲎。

上个月以来,执法部门在北海查获了不法分子捕捉的上万支活中国鲎,同时查获了近三吨死鲎。“对任何形式的中国鲎经营行为,将不再审批发证。”北海市渔政部门负责人说。

广西渔政部门最近在检查中发现,滥捕滥杀这种珍贵动物的现象在沿海地区非常严重。中国鲎的数量正在急剧减少。

鲎是一种海洋节肢动物,出现在古代泥盆纪,4亿年来形态不改,因此被称为“生物活化石”。鲎主要产于中国北部湾和墨西哥湾,分别被称为“中国鲎”和“美洲鲎”。由于受到海洋环境污染的威胁,鲎在日本等国沿海正在消失。但这种动物面临的真正危险却来自不法之徒。

中国毒理学会生物毒素专业委员会主任舒雨雁说:“血液呈蓝色的鲎在医学研究中有独特作用。用鲎血制成试剂,再滴入注射液,若试剂立即凝固或变色,就说明注射液内含有使人发热、休克甚至死亡的细菌内毒素。”

鲎试剂可广泛用于注射液、放射性药品、疫苗及其他生物制品、各种液体、食品和奶制品等的内毒素检测和定量。

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看中了鲎的这种独特作用,便大肆到北部湾畔高价收购中国鲎。他们将鲎血抽光,最后又把鲎肉送到餐馆,让一些食客大啖其肉。渔民阿海说,以前当地海滩上的鲎数不胜数,但由于大量滥捕滥杀,如今已不容易看见了。“渔民们已经意识到捕杀中国鲎是非法的,在海上捕到中国鲎,都要自觉放生。”据介绍,一只鲎要15年时间才能成年,医学工作者在采鲎血时非常注意保护生态平衡,因为一只鲎被抽掉1/3或2/3的血仍能存活。“对沿海鲎资源进行分段开发利用,完全可以让鲎轮流献血,生生不息。”

北海市渔政部门最近拆除了沿海的48处渔箔,为中国鲎游到海滩产卵创造条件。由于北海水质好,无污染,特别适合中国鲎生存,有关部门正在筹划建立一个中国鲎保护区。

在美国、日本成功研制出鲎试剂后,中国的一些科研单位对鲎进行大量研究,厦门大学和厦门医药研究所鲎研室(厦门鲎试剂厂前身)上海水产学院等对鲎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饲养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发表了相关论著,为中国鲎试剂的生产奠定基础。厦门医药研究所吴伟洪先生(现厦门鲎试剂厂厂长)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先后出版了四册《鲎与鲎试剂法论文汇编》,推动了中国鲎试剂的推广使用。因成功研制出鲎试剂,人民画报1980年第12

期还对其进行专访。吴伟洪先生1982年原著的科教电影《蓝色的血液》在第12届西柏林绿色农业电影节上获金穗奖。

目前仅有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少数国家能进行商品生产,而这些国家都以海上捕鲎制试剂,因连续数年捕杀成鲎,已感资源衰退。厦门大学等单位曾对鲎进行人工饲养。但因采血次数多饲养时间超过一年的鲎,出现明显贫血等现象。鲎每年冬季会游回深海冬眠,因此鲎人工养殖难度还很大。鲎因环境影响,数量不断减少,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已将其列入二级保护动物,我国台湾金门、澎湖及香港等也设立了鲎保护区。但是仍有不少不法分子乱捕滥杀鲎,另有部分甲壳素厂家大肆低价收购小鲎用来制造甲壳素也是造成鲎数量减少的重要原因。

国外文献表明至少有11种迁徙鸟类及部分鱼类以鲎卵为主要食物,因此鲎也是生态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鲎数量减少,将对生态造成一定影响。部分生物学家及鲎试剂厂家等已向国家建议设立鲎保护区及立法保护鲎。

动物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对策的论文

动物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对策的论文 摘要动物防疫事关畜牧业健康发展,针对当前动物疫情又呈上升的趋势以及免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动物免疫失败的原因,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动物免疫;失败;原因;对策 对动物按科学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接种是诸多预防动物传染病手段中最经济、最方便、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也是最关键的。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动物疫情又有上升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易感动物没有获得坚强的免疫力,抗体没达到应有的水平,抵御病原体的侵袭能力大大降低。 免疫接种的成功或失败,不但取决于兽用生物制品的质量、接种途径和免疫程序等外部条件,也取决于机体免疫应答这一内部因素。接种生物制品后的机体免疫应答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学过程,许多内外环境因素都影响机体免疫力的产生、维持和终止。因此,免疫失败的'原因,归纳起来可分为生物制品因素和非生物制品因素2个方面。 1动物免疫失败原因 1.1生物制品方面因素 一是目前生物制品生产厂家众多,设备水平参差不齐,品种繁多[1]。从产品上看,有的是国家主管部门正式批准生产的,有的是省市主管部门批准生产的,有的则是中试产品。销售人员以低廉的价格将产品推销到县、市、区畜牧主管部门,深入到乡、镇、村甚至养殖户。但这些生物制品在什么条件下运输保存,养 殖户不得而知。二是生物制品是特殊的产品,必须按照它的类别和性质,在低温 或超低温的环境运输和保存。目前,许多生物制品的储存与运输不符合要求,有 人用保温箱运输,有人则干脆放在长途汽车上进行长途运输,由于存储条件不合格,势必影响生物制品的效力。在生物制品的保管过程中,一部分经营户保管意 识相当淡薄,将生物制品随意堆放,销售之前放入冰箱中冻一下;有的经营户则为省电,往往是白天将冰箱通电,夜晚将冰箱断电,使生物制品反复冻融。由于生物制品效力的不可逆性,必然会影响生物制品的质量,从而影响免疫的质量。三是 在免疫注射方面,有的防疫人员未能认真负责,未对生物制品的外包装、标签、 批准文号、生产批号、出厂日期、失效期、是否破损等进行检查登记,没有仔细阅读生物制品的使用说明、注意事项等[2]。四是注射之前不按要求对畜禽进行健康检查,不了解动物的免疫史及病史等,被注射动物由于本身处于病态或瘦弱、临产,致使发生不良反应。因此,对易感动物免疫前的健康检查也是保证有效免 疫的关键措施之一。五是注射器械及注射局部消毒不严。在动物免疫接种过程中,有许多防疫人员不能很好地按规范操作。对器械、注射部位极少进行消毒, 有的不是一畜一针,而是一个针头注多头动物。六是免疫注射的剂量不准,注射 后不认真观察,也不作任何记录[3]。在免疫注射过程中有的随意加大注射剂量,有的怕反应而减少剂量,如注射口蹄疫生物制品,许多防疫人员就不根据动物的 大小和说明书注射相应剂量。生物制品对动物是一种应激性刺激,根据个体状况可能出现的应激反应,如果加强观察,及时发现治疗,完全可以挽回损失。

第三章鱼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

第三章鱼、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 注释: 一、本章不包括: (一)海生哺乳动物(税号01.06)及海生哺乳动物的肉(税号02.08、02.10); (二)因品种或鲜度不适合供人食用的死鱼(包括鱼肝及鱼卵)、死甲壳动物、死软体动物及其他死水生无脊椎动物(第五章);不适合供人食用的鱼、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的粉、粒(税号23.01); (三)鲟鱼子酱及用鱼卵制成的鲟鱼子酱代用品(税号16.04)。 二、本章所称“团粒”,是指直接挤压或加入少量粘合剂制成的粒状产品。 总注释 本章包括所有活的或死的鱼、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这些动物可供直接食用、工业用(罐头工业等)、产卵用或观赏用。但不包括因其种类或鲜度不适合供人食用的死鱼(包括其肝及卵)、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第五章)。 所称“冷”,是指产品的温度一般降至0℃左右,但产品尚未冻结的。所称“冻”,是指温度降至产品的冰点以下,使产品全部冻结的。 本章也包括未经制作、保藏或仅经本章规定方法制作、保藏的食用鱼卵(尚处于卵巢膜中的鱼卵)。经其他方法制作或保藏的食用鱼卵,不论其是否尚处于卵巢膜中,均归入税号16.04。 本章货品与第十六章货品的区别: 本章仅限于本章各税号所列状况的鱼(包括肝及卵)、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受此条件限制,上述货品不论是否切割、剁碎、绞碎、磨碎等,均应归入本章。此外,本章不同税号产品的混合(组合)物(例如,税号03.02至03.04的鱼与税号03.06的甲壳动物相混合)也归入本章。 然而,烹煮或未按本章规定方法制作或保藏的鱼、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例如,仅用面糊或面包屑包裹的鱼片、煮过的鱼)应归入第十六章。但必须注意,在熏制前或熏制过程中烹煮了的熏鱼及蒸过或用水煮过的带壳甲壳动物,仍应分别归入税号03.05及03.06,而用烹煮过的鱼、甲壳动物、软体动物或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制得

甲壳动物酚氧化酶原激活系统

甲壳动物酚氧化酶原激活系统 1 概述 甲壳动物缺乏后天获得的特异性免疫功能,但是它们有比较完善的非特异性免疫系统,能够迅速识别和有效清除入侵的微生物。非特异性免疫系统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免疫系统,它存在于所有多细胞生物体,是免疫防御的第一线,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甲壳动物的细胞免疫包括吞噬作用、包围化及结节的形成;体液免疫包括酚氧化酶原激活系统(prophenoloxidase activating system, proPO系统)、各种凝集素及抗菌肽等。 proPO系统是一种类似于脊椎动物补体系统的酶级联系统,在甲壳动物的非特异性免疫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由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 PO)、酚氧化酶原(Prophenoloxidase, proPO)、丝氨酸蛋白酶(serine proteinases, SPs)、模式识别蛋白(patten recognition proteins,PRPs)和蛋白酶抑制剂(proteinase inhibitor)等构成。该系统中的因子以非活化状态存在于血颗粒细胞中,极微量的微生物多糖如β-1,3-葡聚糖(β-1,3-glucans, βG)、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肽聚糖(peptidoglycan , PGN)等和钙离子、胰蛋白、SDS可激活该系统,使proPO 变成PO,并产生一系列有生理活性的物质,通过包囊与黑化作用抑制和杀死病原体,达到免疫效果。另外其在表皮硬化和伤口愈合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proPO激活系统相关因子 2.1 模式识别蛋白(patten recognition proteins,PRPs) 无脊椎动物行使非特异性免疫反应首先是通过体内特定蛋白对病原微生物表面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 RAMPs),包括革兰氏阴性菌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革兰氏阳性菌的肽聚糖(peptidoglycan , PGN)及真菌的β-1,3-葡聚糖(β-1,3-glucans, βG)进行识别,这种特定蛋白就称为模式识别蛋白(patten recognition proteins,PRPs)。PRPs包括肽聚糖识别蛋白(the peptidoglycan-recognition proteins, PGRPs)、革兰氏阳性菌结合蛋白(Gram-negative-binding proteins, GNBPs)、β-葡聚糖结合蛋白(β-glucan-binding proteins, βGBPs)、脂多糖和β-1,3-葡聚糖结合蛋白(LPS and β-1,3-glucan-binding proteins, LGBPs)、C型凝集素(C-type lectins)、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oll 样受体虽然在脊椎动物中作为一种模式识别受体发挥作用,但是在无脊椎动物中

甲壳类动物非特异性免疫的研究概况

甲壳类动物非特异性免疫的研究概况 摘要:甲壳类动物的非特异性免疫系统在其自身抗病作用中较特异性免疫系统发挥更大作用。本文从甲壳类动物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分别综述了甲壳类动物的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及体液免疫机理等甲壳类动物非特异性免疫的研究概况。 关键词:甲壳类动物非特异性免疫免疫器官免疫细胞体液免疫机理研究概况 前言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甲壳类动物养殖业也发展迅速,因此甲壳类动物的病害亦严重起来,如台湾省在1987年也曾经发生大规模虾病,使台湾的虾业养殖遭受了致命的打击,1993年4月~6月我国大陆沿海地区从南到北大面积虾池的虾发病,绝产的占50%以上。这些数字已足以说明防治甲壳类动物疾病的重要性。但由于甲壳类动物不存在免疫球蛋白,缺乏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因而不能像脊椎动物那样通过接种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由于甲壳类的防御系统具有非特异性免疫,适当的诱导可以提高血细胞及多种免疫因子的数量和活性,从而达到识别非己物质,抵抗病原体侵袭的目的。甲壳类动物的非特异性免疫机制包括:皮肤、甲壳和粘液的屏障作用、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作用以及非特异性体液分子等。它们对自然感染具有先天的无选择性的免疫功能,形成了甲壳类动物体内强大的多功能防御机制。非特异性防御机制在甲壳类动物防止感染中扮演重要角色,潜在的非特异性防御机制可以在微生物入侵时发生作用,能更有效地清除、降解病原微生物和其它有害物质。鉴于甲壳类动物自身特点,本文就甲壳类生物非特异性免疫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概述。 1、甲壳类动物的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是生物抵御异物入侵的防御机构。甲壳类动物的免疫系统主要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可溶性血淋巴因子和有关的酶类。 1.1免疫器官甲壳类动物的免疫器官几乎都是兼职免疫功能更具其它功能的器官。主要包括甲壳、鳃、血窦和淋巴样器官。 1.1.1 甲壳甲壳类动物的甲壳(皮肤)充当外骨骼,起支持和保护作用。主要成分是几丁质及其结合钙。甲壳分为4层,由外而内依次是表皮层、外皮层、内皮层和内膜层。 1.1.2 鳃鳃由鳃轴、主鳃丝、二级鳃丝组成。鳃起滤过作用。 1.1.3 血窦甲壳类动物血窦实质上就是充满血淋巴的腔,大小血窦遍布全身。血窦起滤过作用。 1.1.4 淋巴样器官甲壳类动物的淋巴样器官位于肝胰腺前方,通过器官被膜的微血管和网状结缔组织连在肝胰腺上,由一主动脉管通进肝胰腺。 1 .2甲壳类动物免疫细胞 1.2.1血细胞甲壳类动物的免疫反应比较原始,试验表明对甲壳类动物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淋巴细胞和抗体,没有免疫记忆能力,它们只能依靠先天性的免疫反应来抵御病原生物,血细胞是抵御外来病原生物的第一道防线,在甲壳类动物的防御反应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首先,它们通过吞噬、包囊、形成肉芽肿等防御反应清除血窦中侵入的异己颗粒,其次,血细胞激活后能够促进伤口的快速愈合,使细胞脱粒,激活酚氧化酶原系统参与凝集过程,此外它们还参与血淋巴重要免疫因子如凝集素、抗菌肽的产生等。

甲壳动物抗菌肽研究现状及前景

甲壳动物抗菌肽研究现状及前景1 赵大显,张浩,吴萍,陈立侨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200062) E-mail:Lqchen@https://www.wendangku.net/doc/6f11997854.html, 摘要:抗菌肽是一种具有抗菌活性的生物短肽,广泛存在于生物界中,是动物非特异性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介绍了甲壳动物抗菌肽的来源和种类、基因克隆和表达调控等方面的研究概况,并分析了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前景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抗菌肽;甲壳动物;免疫系统 甲壳动物养殖在全世界水产养殖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2004年,在世界水产品生产总值中,甲壳动物总重量虽仅占6.19 %(约3.68 百万吨),但总价值中却占到了20.4 %(约1.44 百亿美元)[1]。伴随着养殖业的迅猛发展,甲壳动物的病害也呈上升趋势,由细菌、病毒等引起的病害往往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2-5],甲壳动物的病害防治,至今仍是水产界面临的难题之一。使用抗生素虽可部分地解决这一问题,但大量使用抗生素,会破坏养殖水环境和甲壳动物体内的微生态平衡,导致某些病原体产生耐药性,进而对人类的健康构成潜在性威胁[6]。因此,寻求高效、环保的甲壳动物病害防治方法及防治药物,一直是人们努力的方向。近年来,随着甲壳动物防卫机制研究的不断深人,采用免疫学方法防治甲壳动物病害不仅成为了可能,而且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甲壳动物缺乏特异性的免疫系统,它们的免疫防御主要由细胞和体液免疫系统所组成,通过血细胞或淋巴细胞的吞噬、包囊作用排除异己的微生物和病原体。抗菌肽(antimicrobial peptide,AMP)作为其中一种免疫因子在生物中广泛存在,它是在外界条件刺激下,生物免疫防御系统产生的一类对抗外源性病原体致病作用的具有免疫活性的多肽物质,是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和植物先天性免疫的关键因子,原核生物、动物、植物都可以产生由体内基因编码,在特定细胞中合成的抗菌肽[7]。自Steiner等[8]在天蚕(Hyaophora cecropia)中发现可诱导的抗菌肽至今,已发现的抗菌肽种类超过700种[9]。近年来,甲壳动物的抗菌肽已成为人们研究的又一热点。已有研究结果表明,甲壳动物抗菌肽具有广谱抗细菌和抗真菌功能及独特的作用机理[10-13],在医学和农业上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极有可能成为抗菌、抗病毒及抗肿瘤药物的新来源。本文就其来源和种类、基因克隆和表达、分子文库建立等方面进行概要的综述,以期为甲壳动物免疫学研究和甲壳动物病害防治提供参考。 1 甲壳动物抗菌肽的来源和种类 甲壳动物的抗菌肽大部分属于小分子肽,种类繁多,结构和组成也复杂多样。其来源主要是甲壳纲的虾、蟹等。蟹类中,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海水种类,但已报道的种类不多,研究 1本课题得到高等学校博士点专项基金(20040269011);上海市科委基础重大专项(06DJ14003);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005C12006-01,2006C120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71670)部分的资助。 - 1 -

甲壳动物免疫学研究进展

甲壳动物免疫学研究进展 甲壳动物免疫学是从无脊椎动物免疫学中分化出来的,10多年来发展很快,正逐渐形成一门新的学科。鉴于目前虾蟹类病害防治不理想的现状,可以认为甲壳动物免疫学研究是最终战胜虾蟹类病害的重要基础。 在世界范围内虾、蟹养殖业迅速发展的同时,由于高密度养殖和过剩投饵等原因,导致养殖池的饲养环境急剧恶化,由细菌和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也逐渐增多[2]。近年来,对虾的各种疾病对我国养虾业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3]。为了防治养殖虾、蟹的传染性疾病,使用各种抗菌剂虽然仍被作为主要对策,但是由于耐药性病原菌的形成,以及食品安全性等公共卫生上问题的提出等,正确地使用抗菌剂及其基本的防治疾病对策尚待确立[4]。此外,对于水产甲壳动物的病毒性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只能进行诸如对养殖池的消毒和卵的清洗等一般性处理而已。因此,面对水产甲壳动物各种疾病频发的现状,了解甲壳动物的各种疾病以及阐明对这些疾病的机体防御机能,自然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5]。 蟹病害始终是水产养殖的严峻问题,这与养殖环境的不断恶化、抗生素的滥用、不合理的高密度养殖、蟹的种质资源受到破坏等诸多因素有直接关系。尽管蟹有坚硬外壳的保护,可以抵御病原体的侵袭,但还需要有一种有效的内部防御网络来对付任何通过伤口或其他途径进入机体的各种病原体。蟹防御主要通过循环血细胞的吞噬、包囊、凝集、溶血和凝固等作用来完成。在某些情况下,病原体能够躲避或破坏蟹的防御网络,因此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疾病。一些因素除给病原微生物提供良好的滋生环境外,还会激发潜伏在体内的病原体。蟹因全力抵抗外界环境的变化,会引起体内机能协调失常或组织损伤,降低了对入侵病原体的防御能力,以致于平时不会构成危害的病原体也会造成严重病害。疾病的发生是蟹机体和病原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研究蟹的免疫系统,有效提高蟹本身的抗病能力,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甲壳动物的机体防御系统与脊椎动物一样,主要包括细胞和体液性因子。 由于一部分体液因子是在细胞内产生并储藏在细胞内发挥作用的,所以将两种 免疫防御因子严格区分是很困难的。然而,为了叙述的方便,本文中仍将细胞 和体液因子分开介绍,对免疫细胞主要介绍血细胞和定着性细胞的吞噬活性, 以及由血细胞产生的包围化及结节形成现象。体液因子主要介绍酚氧化酶前体(prophenolox2idase,pro PO)活化系统,植物凝血素和杀菌素等。免疫细胞的主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