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变态心理名词解释

变态心理名词解释

变态心理名词解释
变态心理名词解释

1、抑郁和抑郁症

抑郁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轻度的缺少愉快感到绝望自杀,核心症状是丧失感。如:兴趣、动机、生活的期望、自我价值、自信心、欲望等,均可不同程度地下降或丧失。

抑郁症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抑郁为主要症状的一组心境障碍或情感性障碍,是一组以抑郁心境自我体验为中心的临床症状群或状态。

2、虚构和错构

虚构为记忆错误的另一类型,病人以虚构的事实来填补他所遗忘的事。

错构对过去经历过的事情进行错误的回忆,并坚信不疑。如对过去事件发生的地点、情节、时间发生错误的回忆,特别是时间易发生错误回忆。多见于酒精中度性精神障碍和脑外伤性痴呆。

3、幻觉和妄想

幻觉没有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出现的知觉体验。

幻听是指听到正常人听不到的各种不同种类和不同性质的声音,这是最常见的而且具有诊断意义的幻觉。

妄想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信念,错误推理、判断,对此坚信不疑,不能以说明方法使之改变。

4、精神发育迟滞和痴呆

精神发育迟滞是指18岁以前发育阶段由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或社会心理因素等各种原因所引起,临床表现为智力明显低下和社会适应能力缺陷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

痴呆一种综合症,涉及各种皮质功能损害。指发育完善后的一种获得性智能障碍。包括记忆、智力、人格受损,其发生具有器质性脑病作为基础。临床表现为:意识清楚、思维活动不完善、记忆力、计算力、理解力、分型综合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减弱或下降。学习能力丧失,甚至生活不能自理。高级的社会性情感逐渐丧失,原始的情感和本能的意向占优势。

5、人格改变和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是指在没有认知过程障碍或智力缺陷的情况下形成的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又被称为“心里病态人格”。所谓没有认知过程障碍或智力缺陷的情况下的人格偏离是指在没有幻觉、妄想、智力低下的情况下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异常。

人格改变一般人的人格自十八岁成年起便逐渐趋于稳定。成年后如果因为某些外在的因素,导致人格的稳定性出现了异乎寻常的变化,甚至发生了人格障碍,从定义上讲一般不称之为人格障碍,而称作“人格改变”。

是指成人的行为模式和人际关系显著而持久地发性改变,至少持续二个月,可由于强烈或持久的应激因素所引起,也可继发于严重的精神或躯体疾病,而患者以往无人格障碍。

是指一个人原来的性格正常,由于疾病或境遇的影响而发生了改变,随着疾病的痊愈和境遇的好转,这种改变的人格大多可以恢复正常。

6、急性应激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以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作为直接原因,在受刺激后立刻(一个小时内)发病。表现有强烈情绪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如果应激源被消除,症状往往历时

短暂,预后良好,缓解完全。

创伤后应激障碍也称延迟性应激障碍。指经历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应激事件或情景后而引起精神障碍的延迟出现或长期持续存在。通常实在创伤事件后经过一段无明显症状的潜伏期才发病。潜伏期从几日、几周到数月不等,但大多在六个月内,超过半年以上出现症状者较少见。症状持续时间须超过一个月,半数病例经约3个月后完全恢复,其他病例症状较为持久。

7、木僵

精神运动性抑制,动作和行为明显减少或抑制,常常会保持同一种姿势。有紧张性木僵、抑制性木僵、心因性木僵和器质性木僵。

8、昏迷

意识完全丧失,对任何刺激都无反应,吞咽、防御,甚至对光反射均可消失,可引出病理反射,多见于严重脑部疾病及躯体疾病的垂危期。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 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观察法: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的规律的方法。 测验法: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方法。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方式。 意识: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知觉。 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同时具有随意注意和不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但它不需要意志的努力。 生物节律:指有机体生理功能的周期性变化。 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 感受性:指人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不同的人对刺激的感受性是不同的。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 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 的临界值。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 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属性 的整体的反映,它是在感觉的基 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 合和解释。 社会知觉: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 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 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首因效应: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 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 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的现象。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 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学习:指通过主题客观的星湖作 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 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 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 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 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地反 映。 聚合思维:指根据已知的信息, 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的思维 方式,它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 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发散思维:指人们根据当前问题 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 信息,沿着不用的方向和角度思 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 一种思维活动。 概念: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反映客 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 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 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的 形式来表现。 推理:指从一组具体食物经过分析 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从一般原 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 心理定势:指坚持使用原有的已证 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 向。 多元智力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加 德纳提出。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内涵 是多元的,它是由7种相对独立的 智力成分所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 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 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 智力结构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吉尔 福特提出。他认为,智力活动可以 区分出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 产物,这三个维度的各个成分可以 组成为一个三维结构模型。 动机:指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 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 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 力。 本能理论:是最早被提出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有机体生来即具有一 些特定的先天倾向,这些倾向是维 持生存所不可缺少的,人们的行为 是受这些本能力量所驱动的。 匮乏动机:指个体试图恢复自己生 理和心理平衡状态的动机,在需要 得到满足之后便趋于消失。 情绪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 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 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 的情绪体验。 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 产生的情绪体验。

实验心理学题目整理

一.名词解释:: 1. 双耳分听技术:让被试双耳同时听见两个分离的相互独立的声音信息。 本质:让被试双耳同时听见不同声音。 2. 追随耳实验:要求被试在双耳分听实验过程中始终复述某一个耳朵听到的信息,并且忽略所有来自另一只耳朵的信息。分别为“追随耳”和“非追随耳”。 3. 材料限制:指作业收到任务的低劣质量或不适宜的记忆信息的限制,因而即使分配到较多的资源也不能改善其作业水平。 4. 资源限制:指其作业收到所分配资源的限制,一旦得到较多的资源,这种过程便能顺利进行。因此,两个同事进行的作业若对资源的总需求量超过中枢能量,就会干扰。此时两个作业水平受互补原则决定,即一个作业应用的资源增加多少就会使另一个作业可得的资源减少多少。 5. 客体和特征特征是某个维量的一个特定值。客体是一些特征的结合。 6. 错觉性结合实验。指在不注意的条件下,向被试呈现的不同客体的特征发生彼此交换的现象。 7. 任务定义注意: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某些刺激值或刺激维度而非其他刺激值或刺激维度的反应。 8. 加工定向注意:将注意看做一个把心理集中于多个感觉输入的一个的主动加工过程,注意提高了某些“被注意到”的任务或信息的加工质量。即为了改进加工的速度或准确性而把认知加工过程限制并集中在所有当前信息的某个子集上的过程。 9.(1)外围提示和符号提示。外围提示指提示直接出现在将被注意的位置,此类提示能自动引起注意,也被称为外源提示。 符号提示指提示只是指出注意应指向某个位置的一个符号。这种提示不会自动使注意指向被提示的位置,因此也被称为中间提示或内源提示。 (2)预言性提示和非预言性提示 预言性提示指对整个实验中有效试验次数多于无效试验次数的提示。(即目标更频繁地出现在被提示的位置上) 非预言性提示指在整个实验中有效试验次数与无效实验次数接近的提示。(即目标出现在被提示位置的次数并不比不被提示的位置多) 10.双任务范式:是在多个并行任务间注意的指向和调节作用。 11.警戒:持续性注意的一种形式,指个体在一定环境中为觉察特定的,难以预测而又较少出现的信号所保持的准备状态。(注意章节) 14.自下而上加工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而从上而下加工则指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 15.不可能图形:是一种无法获得整体知觉经验的图形,也可说是一种特殊的错觉。 16.主观轮廓:错觉现象,指人们在一片完全同质区域中知觉到的轮廓。 17.知觉恒常性:人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特性的组织加工过程。 18.暗适应:指在低亮度环境下感觉缓慢提高的过程。 19.视敏度:指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 20.闪光融合:P369 21.视错觉:指单凭眼睛所见而形成的失真或扭曲的知觉经验。 22.接近法则:P372 23.听觉掩蔽:指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减弱的现象。 24.促声融合:来自双耳的声觉信息融合成了来自一个“中央耳”的信息。

变态心理学-----论述题

1.请谈谈你对变态心理多维度整合模型的理解。 多维综合模型强调引起变态行为的原因是复杂且令人迷惑的,每个维度,无论是生物的或是心理的,都极大地被其他维度和个体的发展影响着。它们相互交织,通过多种多样的、复杂的和难以理解的方式造成心理障碍。为了探究各种心理障碍的病因,必须考虑所有相关领域的交互作用,包括遗传学、行为和认知过程、情感影响、人际关系作用以及发展的因素等。 2. 请论述强迫症可能发病原因的各种理论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1)心理动力学观点:强迫症是个体有特定的无意识冲突;强迫观念和伴随的冲动能够维持是因为他们能成功抵抗焦虑。 (2)认知行为观点:患强迫症的个体不能讲注意轻易地从令人困扰的想法中转移,经常与抑郁伴随发生。病人发现仪式行为能暂时缓解焦虑,并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强化。 (3)神经科学观点:强迫症是个体的眶额-边缘-基底节的功能失调所致;强迫性你思维和行为指向被看做有威胁的事物和情景。 3. 请阐述导致社交恐惧症的原因。 (1)个体有焦虑的生物易感性与(或)社会抑制的生物倾向性; (2)在压力的情境下,个体可能会在社会情境中出现未预期的惊恐发作(虚慌) (3)个体可能经历源于真实惊恐的社会床上,并对相同或相似社会情境感到加氯(条件化作用)。创伤性社会经历可以追溯到童年期的早期经历。 4. 论述癔症性躯体障碍和癔症性精神障碍的异同点。 解离症状是指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识别和对过去的记忆,即癔症性精神症状;转换症状是指在遭遇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冲突时产生的不快心情,以转化成躯体症状的方式出现,即癔症性躯体症状。 5. 请从至少三个方面论述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成因。 (1)遗传环境的交互作用; (2)神经生物作用,包括唤醒不足假说和无畏惧假说; (3)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儿童攻击行为部分是他们与父母相互作用的结果。 (4)环境因素、压力因素也会影响反社会人格障碍。 6. 在各类的人格障碍分类中,男性都倾向于更高的患病率。对此,您是如何了解的?请结合生活实际分析。 1、生理因素:攻击行为与人体内分泌腺和雄性激素分泌过多有关; 2、心理因素: 1) 角色的认同:进入青春期的男孩,自以为已经长大成人了,而且特别热衷于男子汉角色的认同和 片面理解,强调男子汉的刚毅、果断、义气、力量、善攻击等特征。因此,他们会在同龄人面前,特别有异性在场时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以证明自己是一个男子汉。 2) 自卑的补偿:每个人都可因自己身体状况、家庭出身、生活条件、工作性质等产生自卑心理,自 卑的人常寻求一些补偿方式。当以冲动、好斗来作为补偿的方式时,其行为就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 3) 自尊心受挫:青年男子的自尊心特别强。如果遭遇挫折,往往反应特别敏感、强烈。挫折是导致 攻击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4) 压力的渲泻:男性在压力表达上不如女性,他们的宣泄途径少,情绪调控上更多地选择压抑自己, 当压力累积到一定程度,无法承受时,便会导致人格障碍。

变态心理学考试(05626)复习应考小资料(知识点)

西师大自考 变态心理学(5626)应考资料 一、名词解释: 环境决定论:洛克认为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性、社会组织、文化发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支配的观点,是人地关系论的一种理论。简称环境决定论。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具有代表性的有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CT)和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等 幻觉是指没有相应的客观刺激时所出现的知觉体验。换言之,幻觉是一种虚幻的主观直觉体验,主体的感受与知觉相似。这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知觉障碍。 妄想是一种错误、委屈的病理性信念或判断,不理性与现实不符且不可能实现但坚信的错误信念。包括错误的判断与逻辑推理。 意向倒错:指患者的意志活动与正常人的意志相违背,难以理解。例如伤害自己等。 自知力是指病人对其自身精神状态的认识能力,即能否判断自己有病和精神状态是否正常,能否正确分析和识辨,并指出自己既往和现在的表现与体验中,哪些属于病态。自知力:指病人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判断能力,它是临床上判定病情轻重和病情改善程度的重要指标。 刻板动作是指随意、重复、刻板、没有功能的(常是节律性的)运动,亦称刻扳性运动障碍。本身不能构成任何已知的精神或神经科诊断。属非自伤性质的有:摇动身体、摇头、拔毛、拧头发、作态、弹指和拍手等。属自伤性质的有:反复撞头、打自己耳光、刺自己眼睛,及咬手、嘴唇或身体其他部位。刻板动作最常见于精神发育迟滞,亦常是儿童癫痫与自闭症的早期症状。 情感淡漠是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即使对自己有密切利害关系的事情也是如此。患者对周围发生时事漠不关心、无动于衷,面部表情呆板,内心体验贫乏。多见于单纯型或慢性精神分裂症。 强迫观念或强迫性思维,指在患者脑中反复出现的某一概念或相同内容的思维,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思维内容障碍之一。思维内容障碍,主要表现为思维内容的荒诞,包括妄想、超价值观念和强迫观念。另外,国内临床医学专家将强迫症的表现分为强迫观念和强迫意向和行为两大部分,所以强迫观念也属于医学上的强迫症。 感知综合障碍指病人在感知某一现实事物时,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整体来说是正确的,但对该事物的个别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空间距离产生与该事物不相符合的感知。 木僵指患者不言不语、不吃不喝、不动,言语活动和动作行为处于完全的抑制状态,大小便潴留。由于吞咽反射的抑制,大量唾液积存在口腔内,侧头时顺着口角外流。 思维奔逸又称观念飘忽,一种兴奋性的思维联想障碍,指联想速度加快、数量增多、内容丰富生动。患者表现健谈,说话滔滔不绝、口如悬河、出口成章,诉述脑子反应快,特别灵活,好像机器加了“润滑油”,思维敏捷,概念一个接一个不断涌现出来,说话增多,语速加快,说话的主题极易随环境改变(随境转移),也可有音韵联想(音联)字意联想(意联)。多见躁狂症 惊恐障碍简称惊恐症是以反复出现显著的心悸、出汗、震颤等自主神经症状,伴以强烈的濒死感或失控 感,害怕产生不幸后果的惊恐发作为特征的一种急性 焦虑障碍。 恐惧症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所害 怕的特定事物或处境是外在的,尽管当时并无危险。 恐怖发作时往往伴有显著的植物神经症状。当事人极 力回避所害怕的处境,恐惧反应与引起恐惧的对象极 不相称,他本人也知道害怕是过分的、不应该的或不 合理的,但并不能防止恐怖发作。 广泛性焦虑障碍简称广泛焦虑症,是以持续的显著紧 张不安,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兴奋和过分警觉为特征的 一种慢性焦虑障碍。 强迫观念或强迫性思维,指在患者脑中反复出现的某 一概念或相同内容的思维,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 摆脱。思维内容障碍之一。思维内容障碍,主要表现 为思维内容的荒诞,包括妄想超价值观念和强迫观念 强迫行为是强迫症患者典型的症状”,是指按某种规 则或刻板程序做出重复的动作或活动,主要包括强迫 洗涤、强迫检查、强迫定式动作等。 癔症性躯体障碍系由于明显的心理因素,如生活事 件,内心冲突或强烈的情绪体验,暗示或自我暗示等 引起的一组病症。临床表现为感觉障碍,运动障碍等 而缺乏相应的机体器质性改变的基础。可由暗示诱 发,也可由暗示而消失,有反复发作的倾向。多认为 文化落后地区患病率较高,发病年龄在16-35岁之间 女性多于男性,少数病人超过40岁,心理暗示治疗 效果好。 癔症性精神障碍系由于明显的心理因素,如生活事 件,内心冲突或强烈的情绪体验,暗示等引起。临床 主要表现为意识状态改变、情绪暴发、遗忘、身体障 碍等。其症状表现可具有做作、夸大和富有情感色彩 等特点,可因暗示诱发或消失;有反复发作倾向。多 认为文化落后地区患病率较高,发病年龄多在16-35 岁之间,少数病人超过40岁女性多于男性。心理暗 示治疗效果好。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是hysteria的译音。是一种常 见的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故有人称其为 “疾病模仿家”。由明显的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 内心冲突或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等而引起的一 组疾病,表现为急起的短暂的精神障碍、身体障碍(包 括感觉、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这些障碍没有 器质性基础。病因主要是心理因素及遗传,但性格牲 如情感丰富、暗示性强、自我中心、富于幻想等具有 癔病性格特点的人是癔病的易患因素。 PTSD是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指人在遭遇或对抗 重大压力后,其心理状态产生失调之后遗症。这些经 验包括生命遭到威胁、严重物理性伤害、身体或心灵 上的胁迫。有时候被称之为创伤后压力反应以强调这 个现象乃经验创伤后所产生之合理结果,而非病患心 理状态原本就有问题。又译为创伤后压力症、创伤 后压力综合症、创伤后精神紧张性障碍、重大打击后 遗症。 癔症性漫游症是分离性癔症的一种特殊形式,常在急 剧的精神刺激作用下发病,病人几乎总是从不顺心的 住所出走,到外地旅行,旅行地点可能是以往熟悉和 有情感意义的地方,此时病人意识范围缩小,但日常 的基本生活(如饮食起居)能力和简单的社交接触(如 购票、乘车、问路等)依然保持,他人看不出其言行 外表有明显异常,历时几十分钟到几天,清醒后对病 中经过不能回忆或仅能片断回忆。 急性应激障碍是由剧烈的、异乎寻常的精神刺激、生 活事件或持续困境的作用下引发的精神障碍。多数病 人发病在时间上与精神刺激有关,症状与精神刺激的 内容有关,其病程与预后也与及早消除精神因素有 关。本症不包括癔症、神经症、心理因素所致生理障 碍和精神病性障碍。可发生在各年龄期,多见于青壮 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适应性障碍是人群中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一般是因 环境改变、职务变迁或生活中某些不愉快的事件,加 上患者的不良个性,而出现的一些情绪反应、及生理 功能障碍,并导致学习、工作、生活及交际能力的减 退。此种心理障碍常见于入伍新兵、大学新生、移民 或灾民之中。 暴露疗法是指让病人暴露在各种不同的刺激性情境 之中,使之逐渐耐受并能适应的一类治疗方法。主要 分为两类:一类是快速暴露法,又称满灌疗法;另一 类是缓慢暴露法,即系统脱敏法。它是治疗恐怖症和 强迫症等神经症最常用的行为疗法。其治疗方式是使 用与应激有关的诱发刺激(如商场、公共车辆、会场 等),通过有步骤地反复暴露取得适应来消除病人的 应激反应。 分裂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观念、外貌和行为奇特以及 人际关系有明显缺陷,且情感冷淡为主要特点的人格 障碍。这类人一般较孤独、沉默、隐匿,不爱人际交 往,不合群。既无什么朋友,也很少参加社会活动, 显得与世隔绝。他们虽然因此而痛苦,但并不能意识 到自身的问题。 分裂样人格障碍是以社会隔绝和情感疏远为特征的 一类人格障碍。最主要的特征是缺乏人际交往,有一 个普遍式的模式就是脱离了各类社会关系,很少与人 接触,常独处。 人格障碍,又称病态人格、变态人格、精神病态、人 格异常等。所谓人格障碍,是指儿童期或青少年期发 展起来的严重人格缺陷或病理人格改变,或者人格在 总体上不适应的一类心理疾病。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 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 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包括两部分,一个是性 格,而另外一个是气质。性格是人稳定个性的心理特 征,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上。气 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上的特点,比如 说,同样是劳动,可是气质不同的人表现就不同:有 的人动作快,但质量不高,这可能是胆汁质的人; 有的人很细致,但动作缓慢,可能是黏液质的人。气 质和性格这样构成了人格。 双相情感障碍是精神科的一种分类,指的是患者既有 抑郁症也有躁狂症。抑郁症与躁狂症是两个不同的病 症,两者的外在表现相反,当抑郁症者出现了躁狂后, 就认为是双相情感障碍。出现这种状况一般是患者 先有抑郁症,抑郁症严重导致长时间失眠,接着就会 出现躁狂。 三元认知学说:贝克基于对大量抑郁症病人的治疗提 出的一种理论。他认为抑郁症是由于个体对自身、现 在的经历以及将来的消极观念所产生的 森田博士的人际关系疗法:是有意通过与他人进行语 言与非语言的积极交流,形成良好的情绪状态,以提 高心理激活水平的心理治疗方法。 心境障碍是一种以心境紊乱作为原发性决定因素或 者成为其核心表现的病理心理状态,原称“情感性精 神障碍”,现称“心境障碍”。本病实际上是多源的, 常见于精神科和内外科各科。心境障碍是指悲伤或情 绪高涨显得十分强烈,并且持久,超过了对生活事件 应激反应的程度。 环性心境障碍:是指情感高涨与低落反复交替出现,

心理学名词解释(1)

7.认知: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即通常所谓的认识过程。 9.口语报告法:也称“大声想”,即经过一定训练后,让被试在解决某个问题的同时,大声说出头脑内进行的活动,时候由心理学家对之进行分析。 10.调查法: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13.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4.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地注意。15.随意后注意: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 24.感觉阈限:是指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25.绝对感觉阈限:指最小可觉察刺激量。 26.差别感觉阈限:指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值。 28.明适应:由暗处到光处,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物体,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体,这种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称为明适应。 29、暗适应:从亮处到暗处,人眼开始看不见周围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逐渐看清,这种感受性主见增高的过程叫做暗适应。 30、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32.记忆:指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35.感觉记忆:称感觉寄存器或者瞬时记忆,是感觉信息达到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 36.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主要以声音代码的形式存储,存储量、保持时间有限。 37.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38.前摄干扰:指已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 39.倒摄干扰:指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 40.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地反映,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44.抽象:在头脑中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与属性,舍弃个别特征与属性的过程。 45.概括:在头脑中把从各个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联合起来的过程,分为初、高级概括。46.聚合思维: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 47.发散思维:人们根据当前问题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的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 48.常规思维:指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 49.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50.智力:是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能力等等。 51.能力:指人们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有多种表现形式。(分类一把能力和特殊能力;认知能 力、操作能力和社交 能力;模仿能力和创 造能力) 55.流体智力:指一般 的学习和行为能力, 由速度、能量、快速 适应新环境等测验 度量。 56.晶体智力:指已获 得的知识和技能,由 词汇、社会推理以及 问题解决等测验度 量。 60.动机:指激发、维 持、调节人们从事某 种活动,并引导活动 朝向某一目标的内 部心理过程或内在 动力。 63.交往动机:指个体 愿意归属于某一团 体喜欢与人交往,希 望得到别人的关心、 友谊、支持、合作与 赞赏。 64.匮乏动机:个体试 图恢复自己生理和 心理平衡状态的动 机,在需要得到满足 之后便趋于消失。 65.情绪情感:指人多 客观事物的态度体 验及相应的行为反 应。 66.心境:一种具有感 染性的,比较平稳而 持久的情绪状态。 68应激:指在意外紧 急情况下产生的适 应性反应。 69.道德感:是根据一 定社会的道德标准, 对人的思想,行为作 出评价时所产生的 情感体验。 70.理智感:是在认知 活动中,人们认识、 评价事物时所产生 的情绪体验。 71人格:是构成一个 人思想、情感以及行 为的特有模式,期中 包含了一个人区别 于他人的稳定而统 一的心理品质。 72.气质:表现在心理 活动的强度、速度、 灵活性与指向性的 一种稳定心理特征。 73.性格:是一种与社 会相关最密切的人 格特征。是在后天环 境中形成的,是人的 最核心的人格差异, 受人们价值观、人生 观、世界观的影响, 体现了一定的阶级 性与道德性。 74.特质:是个体有别 于他人的基本特性, 是人格的有效组成 元素,也是人格的测 验单位。 75.投射测验:是以费 洛伊德心理分析的 人格理论为依据的。 一般由若干个模棱 两可的刺激组成,被 试可任加解释,是自 己的动机、态度、感 情以及性格等在不 知不觉中反应出来, 然后由主试将其反 应加以分析,就可以 退出若干人格特性。 77.人格动力系统:是 决定并制约人的心 理活动的进行、方 向、强度和稳定水平 的结构。包括需要、 动机、兴趣、价值观 和世界观等等。 78.认知方式:也叫认 知风格,指人们在对 事物、现象或人进行 认识的过程中,个人 所偏爱使用的加工 信息的方式。 特质三类。 81.沟通:广义的沟通 指人与信息的相互 作用,人与机器间的 信息交流,人与自然 界的信息交流。狭义 的沟通指社会生活 中的人际沟通,是信 息的发送者和接受 者之间的信息相互 作用过程。 83.群体:指成员之间 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的集合体。成员之间 有共同的目标,群体 内部有一定的结构, 各个成员有自己的 角色定位,成员之间 彼此在心理上又依 存关系和共同感。 84.群体规范:指为保 证目标的实现,每个 成员都必须严格遵 守的思想、信念和行 为的规则。 85.社会助长:指个体 与别人一起活动或 有别人在场时,个体 的行为效率提高的 现象。 86.社会惰化:指当群 体一起完成一件工 作时,群体中的成员 没人所付出的努力 回比个体在单独情 况下完成任务时偏 少的现象。 87.去个体化:在群体 中,个人意识和理解 评价感丧失,个体的 自我认同被群体的 行动与目标认同取 代,个体难以意识到 自己的价值与行为, 自制力变低,结果导 致人们加入到重复 的、冲动的、情绪化 的甚至是破坏性的 行动中去,这种现象 极为去个体化。 88.群体极化:指群体 成员中原已存在的 倾向性,通过群体的 作用得到加强,是一 种观点或态度从原 来的群体平均水平 加强到具有支配性 水平的现象。 89.群体思维:群体决 策时,成员思维高度 倾向与一致,以至于 使其他变通行动路 线的现实性评估受 到压抑。这种群体决 策时的倾向性思维 方式极为群体思维。 90.从众:指个人的观 念或行为由于真实 的或想象的群体影 响或压力,而向与多 数人一致的方向变 化的现象。 92压力:指那些使人 感到紧张的事件或 环境刺激:指一种身 心反应:是一个过 程。 93.挫折:指个体在通 向目标的过程中遇 到的难以克服的障 碍或干扰,是目标不 能达到,需要无法满 足时,所产生的不愉 快情绪反应。 94.焦虑障碍:指受不 合乎现实或不合乎 理性的害怕所困扰 的状态。 95.压力源:指具有威 胁性或伤害性并因 此带来压力感受的 事件或环境。主要包 括躯体性的压力源、 心理性压力源、社会 性和文化性压力源。 96心理防御机制:指 个体在潜意识中为 减弱、回避或客服现 实冲突带来的挫折、 焦虑、紧张等,而采 取的一种防御手段, 借此保护自己。 97.文饰:一种常见的 心理防御机制,是指 用合理的理由来解 释所遭受的挫折,以 减轻心理痛苦。 98.升华:一种常见的 心理防御机制,指把 不易直接表现出来 的行为或欲望转化 为建设性的活动,将 底层次的需要和行 为上升到高层次的 需要和行为。 99.关键期:个体在再 起发展中,某一反应 或者某一组反应在 某一特定时期或阶 段最容易获得,这一 时期100.即为关键 期。 社会性发展:指个体 在于他人交往的社 会生活中,逐渐形成 适合自己生活的社 会情境的人格,掌握 社会认可的行为方 式的过程。 101.道德认知:指人 对客观存在的道德 关系及如何处理这 种关系的原则和规 范的认知。 102.横断研究:指在 同一时间里研究不 同年龄组的被试心 理发展水平,并对其 进行比较。 103.纵向研究:也叫 跟踪研究,主要指在 比较长的一段时间 里,对所选取的被试 进行追踪研究。

心理学 名词解释大全

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 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如望梅生津。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第二信号系统: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如成语谈虎色变,是人类特有的,是人类和动物条件反射活动的根本区别。 神经元:又称为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单位,一般分为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个部分。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应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觉感受性。 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心境:是微弱而持久地情绪状态。 道德感:道德情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评价别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是人们按照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行动:在意志支配下进行的活动。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外部感觉:是指感受外部刺激,主要分为听觉,视觉,味觉,嗅觉和肤觉五类。 内部感觉:是指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的内部变化的感觉,主要分为机体觉(内脏感觉)平衡觉和运动觉。 感觉阙值: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 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做相似判断。

变态心理学试题及其规范标准答案

变态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每小题1分,共10分) 1.把心理异常解释为体内四种体液的不平衡的学者是( B ) A 盖伦 B 希波克拉底 C 克雷佩林 D 高尔登 2.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是( D ) A 美国 B 墨西哥 C 日本 D 匈牙利 3.在金赛等人提出的同性恋-异性恋比例表中,单一的异性恋和单一的同性恋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 ) A 35%,1% B 35%,4% C 80%,4% D 80%,10% 4.智力迟滞的边缘状态所指的智商(IQ)分数为( C ) A 70----84 B 75----84 C 70---79 D 65---79 5.人本主义理论认为,造成情感障碍的原因是( D ) A 自我惩罚 B 习得的无助感 C 高度的成就感 D 难以处理的独立状态 6.具有神经症行为风格的人在人际关系中通常带有明显的( A ) A 依赖倾向 B 暴力倾向 C 合作倾向 D 隐瞒倾向 7.心理防御机制中,不包括( C ) A 否认 B 合理化 C 学习 D 升华作用 8.被看作是心理治疗的“第三势力”的心理疗法是( B ) A 行为疗法 B 人本主义心理治疗 C 精神分析 D 认知治疗 9.若某患者经过长期训练可学会基本卫生习惯,但即使经过训练也很难达到自理,需要他人照顾,基本丧失学习能力,情感幼稚,情绪反应容易过头,那么该患者属于( B ) A 极度智力迟滞 B 重度智力迟滞 C 中度智力迟滞 D 智力迟滞的边缘状态 10.先天愚型的智力迟滞又叫 ( B ) A 猫叫综合症 B 唐氏综合症 C 特纳综合症 D 弗伶综合症 二.多选(每小题1分,共5分)

变态心理学试卷

2009年变态心理学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判定一个人心理是否变态的标准是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和( A )P3 A.非典型性反应 B.躯体化反应C.兴奋反应D.自由联想2.幻觉的定义是( C ) P17 A.对客观事物的错误感受 B.对客观事物的胡思乱想C.缺乏相应客观刺激时的感知体验 D.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感知体验3.解释强迫症的可能原因主要理论有心理动力学理论、神经科学理论和( A )P36 A.认知行为理论B.人本主义理论 C.体液理论 D.刺激一反应理论 4.在疑病症病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父亲或母亲具有人格障碍或( D )P39 A.恐惧症 B.癔症 C.强迫症 D.神经症 5.CCMD-3将人格障碍的类别分为( C )P61 A.6种B.7种C.8种D.9种 6.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患病率大约是( A ) P64 A.2-3% B.3-4% C.4-5% D.5-6% 7.一位女大学生坐在教室里,听到上帝对她说,她是一个卑鄙可憎的人,这个人可能患上了(B )P88 A.癔症B.精神分裂症C.疑病症D.恐惧症8.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症状是(D )P90 A.情绪低落 B.情绪不稳 C.情绪高涨 D.情感淡漠 9.关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A.思维联想散漫 B.妄想具有一定的现实性C.行为幼稚愚蠢 D.常急性或亚急性起病10.关于神经性厌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P103 A.多数患者即使十分消瘦仍认为自己胖 B.神经性厌食者

因食欲减退而不愿进食C.神经性厌食者多知道自己体重过低、进食过少是病态,常主动就医D.神经性厌食患者多同时并发抑郁症 11.有关失眠症诊断标准,正确的是( B )P111 A.每周失眠2次,持续1月以上B.每周失眠3次,持续1月以上 C.每周失眠2次,持续2月以上 D.每周失眠3次,持续2月以上12.关于精神发育迟滞不正确的描述是( D ) P159 A.智力发育低下B.社会适应困难C.起病与生物、心理及社会因素有关D.起病于大脑发育成熟以后13.当前对孤独症最有效、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是( A )P165 A.教育和训练 B.认知心理治疗 C.药物治疗 D.心理治疗加药物治疗14.谵妄的关键性精神病理改变是( D )P178 A.感知觉障碍 B.思维不连贯 C.记忆力下降 D.意识清晰程度的下降15.老年痴呆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和( C )P179 A.谵妄B.器质性遗忘 C.血管性痴呆 D.晚发性精神分裂症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6.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家强调自由、选择(责任)和意志力对个体成长的重要意义。 P7 17.临床访谈形式包括无结构访谈、结构化访谈和(精神状况检查)。P10 18.神经衰弱常见的心理生理障碍包括:睡眠障碍、(头部不适感)、内脏功能障碍等。P37 19.有研究者认为,疑病症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人格特征,是(衰弱型)或不安全型人格的一种变异。P39 20.癔症性精神障碍在CCMD一3中被称为(解离症状),是

心理学名词解释

一、心理学概述 1、心理学 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除此之外,心理学还研究个体行为、社会心理、个体意识与个体无意识。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是边缘科学。 2、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非常复杂,但从形式上可以归纳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个性)心理 3、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个过程。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中,都伴随着注意这种心理状态。 (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绪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4、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素质、所处社会环境不同,形成了人的人格心理的差异。人格心理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两个方面。人格倾向性是指人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理想等;人格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 5、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学基本原理和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的心理学,是所有心理学分支的

最基础和一般的学科,也是心理学专业学生入门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在普通心理学中,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研究常分为几个领域:感觉与知觉;学习与记忆;思维与言语;情感与意志;人格与个别心理特征。这些领域包括了人的心理活动的极为重要的方面。普通心理学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研究对象,它研究的是在任何情境下人的一切的心理活动,而?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教育实践情境下学生的心理的。?? 6、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个体生命全程中身心变化与其年龄之间的关系,探究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解释个体心理从一个年龄阶段发展到另一个年龄阶段的规律,具体包括婴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少年心理学、青年心理学、中年和老年心理学。 7、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它既包括学校教育心理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凡是教育领域一切心理与行为问题都是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 二、认知过程 1、感觉 现象,是认识的起点。可以说感觉是一切知识经验的基础,是人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2、感受性 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3、感觉阈限 刚刚能够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感受性的高低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呈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阈限低,反之,感受性低则感觉阈限高。 4、感觉适应

实验心理学 重点名词解释

实验心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AB设计:通常被用于心理治疗中测量了某特定行为(A)后即提出某治疗(B)的研究设计;一个用处不大的研究设计。 ABA设计:见反向设计 ABAB设计:通常被用在心理治疗中使治疗程序(B)能够被再提出的完全反向设计。 ABBA设计:对处理或条件以ABBA或BAAB顺序给予的被试内平衡。 绝对阈限:在心理物理学中假定的外来刺激被感知到以前必须跨越的界限。 摘要:期刊文章前面的简短总结,告诉读者该研究做了些什么(方法)以及有何结果。 遗忘症:通常是由脑损伤引起的记忆障碍,其标志特征是全部或部分的记忆丧失。 不对称迁移:见延续效应。 作者:学术文章的责任人,通过对作者姓名进行文献检索可以找到其他有用的参考文献。 觉察:在没有意识觉知的前提下个体能否对某一事件作出知觉反应的知觉问题。基线:用作对比基础的测量结果,通常没有接受处理。 基础研究:旨在增加基本了解的研究。 β波:注意于认知任务时所看到的低振幅快脑波。 被试间设计:实验中每个被试只在一个自变量的一个水平上接受测验的实验设计。 盲视:根据韦斯克兰茨的实验,被试不能再认物体但能够察觉物体存在和运动与否的特定脑损伤效应。 布朗-彼得森技术:一种研究短时记忆的方法,使用时先呈现需要记住的项目 然后再呈现限制被试复习的材料以转移保持测验前被试的 注意力。 天花板效应:见量表衰减效应。 变化标准设计:一种小样本设计,通过随时间系统地改变标准来获得某种结果。选择反应时:见唐德斯反应B。 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地一种基本形式,刺激最初不能引发某些反应,通过与 能够引发此类反应的其他刺激(无条件刺激)多次配对出现,

变态心理学试题

三、智力障碍 名词解释 1. 智力 2. 智力障碍 3. 智力迟滞 4. 痴呆 5. 唐氏综合症 单选题 1. 现在一般认为治理就是人们在认识过程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其中( )是智力 的核心。 A 观察力 B 想象力 C 记忆力 D 思维能力 2. ( )是当今一个世界性的、最严重的社会、医学、教育和心理问题。 A 认知障碍 B 智力迟滞 C 性行为障碍 D人格障碍 3. 由于大脑受到物理、化学或病毒、病菌等因素的损伤使原来正常的智力受到损害,造成缺陷,则称为( )。 A 痴呆 B 智力迟滞 C 白痴 D 智力障碍 4. ( )衡量智力的重要标志。记忆力 抽象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 观察力 5. 智商在35—49之间者,大致相当于“能训练者”,是属于( )智力迟滞。 A 轻度 B 中度 C 重度 D 极重度 6.智商在20—34之间者,人数约占智力迟滞者的7%,是属于() A 轻度 B 中度 C 重度 D 极重度 7. 现在已知的遗传性疾病就有三千多种,其中凡是与( )有关的遗传性疾病都会严重损害儿童的智力发展。 A 运动系统 B 中枢神经系统 C 内分泌系统 D 周围神经系统 8. 染色体畸变引起的智力迟滞最具代表性的是( ) A 唐氏综合症 B 呆小症 C 先天性畸形 D 苯丙酮酸尿症 9. ( )又称精神发育迟滞或精神发育不全,是以智力低下和适应能力欠缺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 A 智力障碍 B白痴 C 痴呆 D 智力迟滞 10.智商分数在50—69之间者,是智力迟滞众人苏最多的一类,约占智力迟滞总数的80%,大致相当于“能教育者”,是属于()智力迟滞。

变态心理学测验考试

2007年4月变态心理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把心理异常归纳为体内四种体液的失调,是疾病,并且有器官上的原因的古希腊学者是( b ) A.盖伦B.希波克拉底 C.比奈尔D.克雷佩林 2.同时面对两个对自己具有威胁性的事件,而且只能接受其中一个才能避免另一个事件的威胁时,所引起的矛盾冲突叫b A.双趋式冲突B.双避式冲突 C.趋避式冲突D.双重趋避式冲突 3.病人以想象的、未曾亲身经历过的事件填补他所遗忘的某一片段经历,称之为c A.遗忘B.错构 C.虚构D.似曾相识症 4.分裂样人格障碍的定义性特征是b A.敏感性B.社会性分离 C.对他人的掠夺性态度D.古怪的言谈、行为、思维或感知5.痴呆是认知功能全面的、逐渐的衰退,并经常伴有兴奋、冷漠和 A.抑郁B.焦虑 C.恐惧D.强迫 6.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并不包括 A.思维联想障碍B.情感障碍 C.意志行为障碍D.妄想

7.躁狂发作的核心症状并不包括. A.活动增多B.心境高涨 C.思维奔逸D.夸大妄想 8.抑郁症的自杀高峰期常为 A.抑郁发作中期B.抑郁发作末期 C.起病初期和抑郁发作末期D.抑郁发作中末期 9.在性功能障碍的分类中,性交恐惧障碍属于 A.性欲障碍B.性唤起障碍 C.性高潮障碍D.性心理障碍 10.患者看见“和平”二字,马上想到“战争”二字;一见“安全”,便想到“危 险”,这种症状属于 A强迫性怀疑B.强迫性回忆 C.强迫性穷思竭虑D.强迫性对立思维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 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11.研究心理异常现象比较直接的方法是临床法,包括个案研究与调查研究。其中调查研究又可分为 A.相关研究调查B.反应式调查 C.非反应式调查D.病程实验调查 12.感觉障碍除感觉过敏和感觉减退外,还包括

实验心理学 名词解释

1、准实验设计 准实验研究是指在无须随机地安排被试时,运用原始群体,在较为自然的情况下进行实验处理的研究方法。 对比起真实验研究,准实验研究有以下特点: 降低控制水平,增强现实性 准实验设计是将真实验的方法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不能完全控制研究的条件,在某些方面降低了控制水平。虽然如此,它却是在接近现实的条件下,尽可能地运用真实验设计的原则和要求,最大限度地控制因素,进行实验处理实施的,因此准实验研究的实验结果较容易与现实情况联系起来,即现实性较强。 相对而言,真实验设计的控制水平很高,操纵和测定变量很精确,但是它对于实验者和被试的要求较高,带来操作上很大的困难,现实性比较低。 研究进行的环境不同 准实验研究进行的环境是现实的和自然的,与现实的联系也就密切得多。而实验研究的环境与实际生活中的情况相差很大,完全是一个“人工制作”的环境,与现实的联系较难。 效度 准实验设计利用原始组进行研究,缺少随机组合,无法证明实验组是否为较大群体的随机样本,同时任何因素都可能对原始群体起作用,所以因被试挑选带来的偏差将损害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从而影响了准实验研究的内在效度,因此在内在效度上,真实验优于准实验设计。但由于准实验的环境自然而现实,它在外部效度上能够且应该优于真实验设计。因此,在考虑准实验研究的效度时应该对它的特点有清楚地认识,并注意确定实验组间的对等性,同时在逻辑上对可能有的代表性和可推广性加以论证,避开其不足之处。从研究设计的思想和要求来推论,可以认为准实验设计是一种降低了控制标准的类似真实验的研究方法,因此准实验研究设计的方法在许多方面与真实验有相同之处,常用的准实验设计方法有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准实验设计、不相等区组后测准实验设计、单组前测后测时间系列准实验设计、多组前测后测时间系列准实验设计、修补法准实验设计等五种。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准实验设计 这种准实验设计方法通常应用的情况是:需要安排两组被试作为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研究,但又不能按照随机化原则重新选择被试样本和分配被试。这是一种典型的准实验设计方法,用于针对不同被试组在一开始就不相等时,进行实验组和控制组后测结果的比较. 分类;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准实验设计在进行过程中要注意两个问题。 进行前测是用于检验在实验要考证的问题上实验组和控制组原有的近似程度,而不考虑其它因素。只有当两个组在考证问题上原有水平相接近时,才能进行该种准实验研究。 对结果进行分析时,要对两个后测结果之间的差异进行统计检验,而非简单比较平均分、方差等,通过检验确定进行实验后两个组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差异程度如何。 1、随机化原则 随机原则是指在抽取调查单位时,样本单位的抽取不受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和其他系统性因素的影响,完全排除人们主观意识的影响,使总体中的每个单位都有同等被抽中的机会,抽选与否纯粹是偶然事件.随机原则是随机抽样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在统计抽样调查中,必须坚持随机原则.这是因为:(1)坚持随机原则,使抽样调查建立在概率论的理论基础之上,排除主观因素等非随机因素对抽样调查的影响,保证抽样的科学性.(2)坚持随机原则,才能保证所抽样本的分布类似于总体的分布,才能保证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3)坚持随机原则才能计算抽样误差,把它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从而达到抽样推断的目的. 2、真实验设计 真实验设计亦称“标准实验设计”。是指实验控制严格服从重复、随机化和局部控制三条基本原则的实验设计。应满足:(1)随机选择与分配被试;(2)准确操纵自变量;(3)严格控制额外变量或均匀分散干扰变量的作用。 2、事后设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