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复习资料汇总

中国现当代文学 复习资料汇总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材)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上、下,朱栋霖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现当代文学简史,杨剑龙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品选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1917--1949),严家炎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1949--1999),谢冕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绪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简介

关于“现代”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分期与特征

中国现代文学

1 五四文学(第一个十年),主题:反封建

2 第二个十年(1927——1937),多元,左翼文学,自由主义文学

3 第三个十年(1937——1949),战争环境下的文学,三个地区的文学,社会主义文学的形成

中国当代文学

一、(1949---1978),社会主义一元化的文学,高度的政治化

中间又被分为“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等

二、(1978---1989),多元发展,思潮\流派分呈.

三、90年代以来,文学的市场化、世俗化、传媒化

为什么学这门课

1.文学是人学,学习这门课,有助于理解20世纪中国人的心灵史。

2.有助于提高思想水平和审美能力。很多作品充满深刻的思想和高超的审美水准。

3.很多作家同时也是新闻工作者,许多文学作品也是新闻作品。

4.文学与新闻学及大众传播学是血缘深厚的姐妹学科。

如何学好这门课

?1.看教材,了解这门课程的基本脉络,

?2.多读优秀作品

?各种优秀作品选本,根据作品摄制的影视作品

?3.听讲解,看评论

?4.多思考、勤写作

第一章五四文学

?第一节文学革命

?背景:新文化运动。主旨:反封建,提倡科学、民主

?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过程和主要人物的主张

?胡适:“八不主义”

?陈独秀:”三大主义“

?周作人:平民文学、人的文学

创作实绩

?鲁迅

?郭沫若

?五四文学革命的意义:

?现代文学观念的确立

守旧势力的反对

?林纾

?《学衡》派

?《甲寅》

第二节外国文艺思潮与五四文学社团流派

?浪漫主义(感伤主义):创造社郁达夫、郭沫若田汉

?自然主义:茅盾

?批判现实主义: 文学研究会叶圣陶等

?象征主义:《恶之花》李金发闻一多戴望舒等

?表现主义:

?尼采弗洛伊德

?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浅草—沉钟社新月社湖畔诗社

第二章鲁迅

?鲁迅是否已经过时?

?一鲁迅的经历和思想

?以1927年左右为分界线分为前期和后期

?前期:进化论、个人主义、改造国民性(鲁迅文学活动的根本目的)

?后期:马克思主义

?二鲁迅的小说

?目的:、批判与启蒙、改造国民性“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30年代有少量歌颂性的作品

?两类题材和人物形象:农民、知识分子,揭示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的精神病苦,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

?知识分子题材:《狂人日记》《伤逝》《孤独者》《在酒楼上》《高老夫子》

?思考并回答:《狂人日记》如何体现反封建主题?它的象征主义手法体现在哪里?

?农民题材:《阿Q正传》《故乡》《社戏》

如何分析小说

?人物形象(性格)

?情节

?语言

?叙述方式

?大致是两方面:思想、艺术

《阿Q正传》分析

?阿Q的形象和意义

?形象:辛亥革命时期一个落后不觉悟的、带有精神病态的流浪雇农典型

?性格特征:

?政治上无地位

?经济上赤贫

?思想上愚昧、麻木、不觉悟

?核心:精神胜利法(没有地位的弱者在强者面前得不到实际的胜利,得到的只是欺侮和压迫,又无法以自强的行动去争取这种胜利,只好采用一种虚妄、想象的精神安慰来缓解和冲淡自己心灵痛苦,在“心造的幻影”中,求得暂时的心理平衡,这种精神胜利的方式是一种消极的自我麻醉,具有妄自尊大、欺软怕硬、麻木健忘、自欺欺人、自我解嘲、自甘屈辱、自轻自贱等特征,阿Q便是这种病态心理的典型代表,所以“精神胜利法”也叫“阿Q主义”“阿Q性”“阿Q相”。)

?意义(典型性)(主题、意图)暴露国民弱点(不朽思想价值主要在于它高度概括地表现了在数千年封建文化窒息下形成的中国国民性的弱点,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个国民性弱点的集中体现者,让人们痛切地感受到了改造国民性、进行全民性的启蒙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 揭示人性的弱点

?进一步阅读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P47-50“说不尽的阿Q”

阿Q正传的艺术成就

?成功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阿Q形象。

实悲的悲喜剧色彩,正是作品产生巨大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善于运用讽刺的手法。鲁迅将思想启蒙者的高度热情转化为了对阿Q悲剧命运的深切同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辛亥革命中途夭折的无比痛惜以及对赵太爷、假洋鬼子之流凶残暴虐、横行乡里的极端憎恶和鄙视。他把一颗火热的心深深地埋藏在心坎里,以犀利的解剖刀冷峻地解剖着一切,在讽刺的背后处处隐含着作者改革社会重铸国魂的革命热情。?第四,语言诙谐生动、准确传神,显示出了鲁迅高超的语言艺术。最主要的是白描手法,主要特点是真实描写,有真意,少粉饰,勿卖弄,用简洁笔墨勾勒形象。在人物对话方面,有时尽管是很简单的几句话,也能准确地表现出人物的身份、教养和凸现人物独特的精神面貌。

三、鲁迅杂文选析

鲁迅的许多杂文是优秀的新闻评论。

?阅读《春末闲谈》、《灯下漫笔》

?鲁迅杂文的两个时期

?文化批评、社会批评

?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

?1.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的特色

?2在反常规的多疑思维烛照下批判的犀利与刻毒

?吃人、走狗、奴隶的两个时代、

?艺术特点:

?1诗与政论的统一;

?2塑造类型化的否定性形象体系;

?走狗、二丑、带头羊

?3幽默泼辣的语言特点.

?阅读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3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7章鲁迅(二)

?《春末闲谈》分析:

?思想深刻:文章分析了治人者和被治者的矛盾,对封建专制主义及其治人术作了剖析和辛辣嘲讽,深刻论证了一切统治方法的“麻痹术”实质及其“不能十分奏效”,热烈歌颂了人民的斗争精神。

?艺术圆熟

?形象化的政论。《春末闲谈》抨击的中心是反动阶级的治民术。文章深刻锐利,不仅见解精辟,批驳有力,而且论证精巧,极有说服力,读后令人不禁拍案叫绝,赞叹不已。鲁迅杂文的最大特色,就是绝不作空泛的说理和抽象的说教,总是把深奥的思想和超人的见解蕴蓄在具体而生动的形象之中,给人以有益的启迪。

?知识性、趣味性

?幽默风趣、好用反语

第三章五四时期的其他小说

?郁达夫(1896-1945):自我抒情的浪漫小说,代表创造社等社团的小说风格

?阅读《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沉沦>分析

?人性解放的追求和被生活挤出轨道的零余者的哀怨

?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情怀

?颓废气息、色欲和性心理描写的评价:反叛封建道德、抨击虚伪礼教;表现五四觉醒后新与旧、灵与肉的冲突;思想意义在于体现了反封建精神和个性解放要求。但是在某些作品里消极作用也不容忽视,

?艺术特征

?自叙传的体式(自我写真、第一人称、抒情小说、日本私小说、屠格涅夫、卢梭与五四青年的写照)

?感伤的抒情(轻视情节营构、注重情绪倾诉、景物烘托)

?结构散文化

?清新率真的文笔

?叶圣陶(绍钧)(1894-1988):为人生,写实,主要代表文学研究会等社团的创作倾向。

?阅读《潘先生在难中》

?对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

?对灰色知识分子同情与讽刺兼备

?精于布局,饶有余味

第四章五四诗歌

?五四诗坛风格流派比较丰富

?胡适、康白情、刘半农、冰心的初期白话诗;

?李金发等在法国诗歌影响下的象征主义诗歌,如他的诗歌集《微雨》;

?郭沫若代表的自由体新诗,《女神》成为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闻一多等新月诗人主张的新格律诗

第四章五四时期的诗歌

?郭沫若《女神》,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中国现代诗歌浪漫主义的的开山之作,代表了五四的时代精神。

?阅读《凤凰涅槃》、《我是一条天狗》

?思考:凤凰象征什么?

?题中的“涅檠”,不是寂灭,而是新生,是经过剧痛和死亡之后的新生;含有永生不死之意。。《凤凰涅盘》采用这一传说,表现希望古老中国新生的理想。其中,凤凰的涅盘,是抒情主人公个人的涅盘,也是中华民族的涅盘。用郭沫若自己的话来说,它“象征着中国的再生,同时也是我自己的再生。”这里所说的“我”,既是诗人自己,也代表了当时无数进步的青年。追求新生,是当时进步青年的共同愿望,而这种愿望又是和整个民族解放的要求完全一致的。可见,诗中凤凰形象的内涵极为丰富。诗借凤凰“借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传说,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激情和狂飚突进的时代精神。诗人笔下的凤凰形象壮美而崇高。她大胆否定旧现实的一切,扬弃因袭的旧我,严厉斥责浅薄猥琐的群丑,热烈向往新鲜、净朗、华美、芬芳的新世界,体现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精神和战斗的乐观主义气概。它是年青诗人的化身,也是民族和祖国的象征。可以说。《凤凰涅盘》是民族觉醒的诗的宣言。

?《凤凰更生歌》集中体现“五四”时期“泛神论”的思想。“泛神论”流行于16世到18世纪的西欧,主张神即自然界,“神”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中。郭沫若概括为“泛神就是无神,一切的自然只是神的表现”,并推导出“我即是神”的观点。“一切的一”中的“一”便指大自然普泛的本体(神),“一的一切”中的“一切”指由“一”的本体衍生出的自然万物。这一段表达了一切都融为一体,物我无间的生命与万物的大和谐境界。

?《凤凰涅槃》是新诗史上第一首杰出的浪漫主义抒情长诗。其特征主要表现在:

?(1)神话传说的运用

?(2)丰富的想象与夸张的形象和语言,大大增强了此诗的浪漫主义色彩。

?(3)多元化地吸取中外艺术养分并进行融汇创造,形成了一种壮美雄丽的浪漫艺术风格。创造了一种现代化的自由诗体,创造了一种壮美雄丽的艺术风格。在作品中,有歌德诗剧中的庄严,有瓦格纳音乐中的华丽,惠特曼抒情诗中的雄放,海涅歌声中的柔婉,庄子散文中的汪洋恣肆,屈原骚体中的流动和对比。在这广泛的吸收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诗人继承了屈原《离骚》、《九歌》所代表的悲婉豪放的美学传统,为新诗的风格开拓了一条悲壮豪放的美学之路。郭沫若对于我国古典诗歌的造诣是很深的,尤其喜爱屈原、李白、苏轼等人的浪漫主义诗词。我们从“凤歌”中,就明显地看到郭沫若受到屈原《天问》的启发。他当时在日本留学,也受到欧美著名诗人的影响,“凤歌”和“凰歌”特别明显地表现了惠特曼式的火山爆发般的激情。但是,他并不拘泥因循我国古代和外国某一个诗人的艺术风格,而是兼采众长,自铸新词。

?闻一多、徐志摩的新诗:新格律诗

?阅读《死水》《发现》、《再别康桥》、《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思考:死水象征什么?怎样理解“不如多扔些”等句?

?《死水》采用了象征和反讽的艺术手法,全篇深刻揭怒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表现了与这个黑暗政府势不两立的决心。黑暗中隐藏着光明,绝望中蕴蓄着希望。这就是闻一多爱国主义思想的辩证法,也是其爱国诗的力量之所在。

?这首诗在艺术上采用了象征的手法,对“恶”的歌咏,受到法国象征派诗人波德来尔《恶之花》的影响。这首诗在艺术上最主要的成就还在于对于新格律体诗体的创造。在闻一多加入新月社之后,针对五四白话新诗的过分直白和散漫无羁,主张“诗应该带着镣铐跳舞”,并具体提出了“三美”的主张,也就是“音乐美”,即音节的和谐;“绘画美”,即辞藻的美;“建筑美”,即形式的整饬。这首《死水》就是他的诗学主张的具体的实践。《死水》是闻一多自认为“第一次在音节上最满意试验”的作

?全诗每一行均由一个“三字尺”和三个“二字尺”组成,三字尺在诗行中处于一个颤动的过程,即由第一句的第三个音尺到第二、三、四行的第二个音尺;隔行压韵,最后都以双音节词收尾,读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节奏感和韵律感很强。全诗共五节,每节四行,每一行都是九个字。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的人格特征更是跃然纸上

汉字被称为方块字,每个字都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建筑体。这样每一行就形成了一个长方体;而四和长方体又构成了一个大的长方体;而全诗是五个大长方体,这就是构成了一个更大长方体。从整体外形上看,结构工整、章法整饰,节与节之间匀称,行与行之间均齐。这样的外形,与中国传统的律诗非常相象。再说绘画美。诗中“绿酒”、“白沫”、“翡翠”、“罗绮”等词汇,错彩镂金,色彩斑斓,让人产生一种眩目的视觉效果。而且作者还不满足于此,他充分运用了诗歌的语言特性,不但写了翡翠等静止的意象,而且写了青蛙的叫声这样的动的意象,动静结合使意象相互反衬,产生张力,画面更加活泼起来。这样的“三美”手法的运用使《死水》形成了总体的整齐凝重的风格。

?徐志摩《再别康桥》

?这首诗从思想内容上来说,只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眷恋和离愁别绪,社会投影较模糊,表现不出“五四”时代的时代精神。然而这首诗感情真挚,意境深邃。诗人很懂得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的和谐融合。他笔下的康桥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而诗人的情怀又不是直白的显露,它是热烈而有分寸;淡淡起头,又淡淡结尾,却包含了多少复杂情绪,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回味。在抒发他内心深处难以割舍的情感,在释放他心口隐隐的美丽伤痛。

?更进一步说,《再别康桥》的完成,是在历经了生活的磨难,尝尽了情感的风霜之后,在漫漫的心路历程上,作者精神的一次升华,也是诗人思想的一次质的飞跃。徐志摩当初之所以走上文学的道路,乃是爱情的力量使然。爱情的到来,使徐志摩成了诗人,因为徐志摩的爱恋对象林徽因,在徐志摩心中简直就是一个天使———她是一位才女,是大家闺秀,是建筑学家,是大学教授,是女性世界的豪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她也是一个诗人。24岁以前的徐志摩对于诗歌的兴趣,远不如他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趣那么大。他父亲希望他出洋留学以后进入金融界,而他自己则想做一个中国的汉密尔顿,要当一个哲学家。可是,当他1921年在伦敦认识了才貌双全的林徽因之后,他立刻觉得“我吹着了一阵奇异的风,也许照着了什么奇异的月色,从此起我的思想就倾向于分行的抒写。

?在康桥度过的那段时光,是徐志摩一生中最难以忘怀的一段时光。那里有他的初恋(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和张幼仪的婚姻,是父母做主促成的,并无浪漫的恋爱繁琐程序),有花前月下的漫步,有并肩依偎的身影,有载满星辉的小船,也有康河的柔波……。事隔6年之后,再回到康桥,徐志摩先生突然发现,———康河的水依然流淌,河畔的金柳依然随风飘摇,而“波光里的艳影”只能在志摩的心头荡漾了。一切如故,只不过没有了佳人相伴,而佳人及昔日的美好时光已经永驻诗人的记忆之中了。这份记忆是惊心动魄的,是痛苦中夹杂着甜蜜的,是永生难忘的,值得珍藏的,是不能轻易去打扰的。所以,徐志摩先生只能“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康桥的记忆,只能留在康桥的柔波里,只能留在徐志摩的心中。所以诗人选择了悄悄地离开:“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再别康桥》之艺术美

?音乐美

?奏整齐、押韵和谐之外,他又强调音节的波动性,注意完整的音乐旋律。它韵律舒徐轻盈,婉转合度。它在结构上,局部的参差变化与整体的严谨匀整有机结合。全诗7节,每节4行,每行6至8个字,组成了两个平行台阶:第一、三行稍短,第二、四行略长,诗节间的对称匀整形成于句子的有规律的参差,于参差变化中见匀齐规整之美。这既不同于旧体律诗的整齐划一,又不同于某些现代新诗过于散文化的松散形式,而于错落有致间流动着生命的情感的律动,于结构均齐有致的变化中显现优美跳动的节奏。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意境美

?《再别康桥》中,诗人对那里的依恋,对那里的沉迷,正体现了他对爱、自由、美的理想的深爱与追求,诗篇是以爱、自由、美为主题的生命乐章。这动人的生命乐章为我们营造了一种细腻缠绵、舒缓轻柔、淡雅清丽的梦幻般意境,读之犹如于宁静清幽的夜晚,聆听从月朗星稀的太空中远远传来的一支轻柔舒缓的小夜曲,令人回味无穷。

?《再别康桥》中,诗人用诗的语言绘制了优美的图画:金柳婆娑起舞,艳影妩媚撩人,柔波如绘似锦,云霞绮丽满天,青荇招摇示意,沉淀着彩虹般梦境的潭水澄澹明静,一叶纤巧的扁舟星辉满载,离别的笙箫声韵悠远深沉,沉默的夏虫情深意浓。这些意象或柔嫩,或清雅,或小巧,或精致,在诗人多情的笔下一方面更加绚丽迷人,另一方面也有了更丰富的意韵。

?语言美

?此诗语言清新,既典雅优美又自然流畅,富于音乐美。这首诗的语言有着突出的浅白流畅的特点,但又深得锤炼功夫,不露雕琢痕迹。诗中各个比喻,新鲜准确,形象生动,一发都宛如流水一样自然淌出,毫无当时新诗欧化的倾向。《再别康桥》语言上既有古典诗作的典雅优美的特点,又有现代诗作平易晓畅的风貌,剔除了某些古诗的奥博、艰僻与某些现代新诗的浅白无味,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为新诗创作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第五章五四时期的戏剧

?中国话剧的诞生

?春柳社

?文明戏

?民众戏剧社

?易卜生

?胡适《终身大事》

?田汉:由新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梵峨琳与蔷薇》、《获虎之夜》

?欧阳予倩

?丁西林《酒后》《一只马蜂》

?田汉《获虎之夜》

?反封建

?传奇色彩、地域色彩

?悬念、惊奇

?黄大傻的台词,不太符合人物身份。

?丁西林的喜剧

?1 情节简单,发掘生活细节中的喜剧因素。如《压迫》和《三块钱国币》选取的都是房客在租房时与房东发生的争执与摩擦这样一个在当时看起来十分平常的情景。《酒后》

?2 情节一波三折,充满戏剧性,二元三人的喜剧结构模式

?3 对话简练含蓄机智幽默《一只马蜂》中的吉先生和余小姐拥抱时被吉母所见,余小姐便谎称是一只马蜂。

第六章30年代文学概况

?左翼文学

?左联

?右翼文学

?自由主义文学

第九章30年代小说

?第一节茅盾的小说

?“社会剖析”小说模式

?<春蚕>简析

?以老通宝一家为中心,剖析了造成30年代江南农村丰收成灾的原因,是帝国主义的军事\经济入侵和国民党的统治.

?艺术的重心在老通宝一家的蚕事活动,艺术魅力在于围绕蚕事活动而揭示的人物心理,主要是老通宝的心理,写得极精彩. ?江南农村的地域色彩浓郁.

第二节老舍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满族人,生于北京,中国现代作家。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曾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员、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山东齐鲁大学和青岛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市文联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和中国文联副主席。“文革”期间受迫害自尽。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等。?主要作品

?旧北平底层市民社会的表现者与批判者(国民性的思考)

?幽默风格,温婉、宽厚(与鲁迅的区别)

?京味儿(语言、风俗、人物性格)

?语言:俗白,精致

《断魂枪》分析

?课堂讨论:

?沙子龙为什么不传“五虎断魂枪”?你赞同吗?你怎么看待沙子龙这个武士形象?你能给沙子龙找一条出路吗?

?作者对他持什么态度?

《断魂枪》分析

?通过沙子龙等在近代社会急剧变化的情况下,对待中国传统武术的态度,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明在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命运与出路的思考和关注。

?沙子龙是一个没落、保守的形象吗?

?特点:外冷内热、深藏不露、孤傲执着

?缺点:封闭顽固、抱残守缺

?优点:善良、义气、有礼有节、不混世、洁身自好、抱诚守贞、清贵不失“品”

?理解他的心态的复杂性。

?没落但不保守、迷惘、无奈而清醒。

?《断魂枪》是老舍短篇小说的重要代表作,它在艺术描写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小说运用白描手法,对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的描写简练传神,能深入表现人物的性格内心世界。对沙子龙、孙老者的眼睛的描写尤其出色。人物描写还运用了烘托和对比手法,小说在沙子龙身上着墨不多,对王三胜和孙老者却花了不少笔墨。王三胜和孙老者都争强好胜。王三胜好吹嘘,性格外露;孙老者干巴直爽,他登门挑战,要求学艺,比较积极。但两人对时代的巨变,不似沙子龙心灵震撼之深。这两个拳师各从不同侧面烘托了主要人物沙子龙的性格与心态。

《骆驼祥子》分析

?与《月牙儿》等作品一样,这也是一个纯朴、美好的人性被黑暗的社会吞噬而堕落的故事。

?祥子的三起三落,通过他的故事批判现代文明病——个人主义。

?艺术上;

?结构严谨

?外貌和心理描写

?俗白精致富有京味的语言

?旧北平的地域特色

第三节沈从文

?链接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b12678462.html,/2007/zgxdwx/main/jxzy/3.htm

?两个世界:湘西世界和都市世界,不同的态度——乡下人的情感

?扬卑贱而抑豪绅非都市而颂乡野《柏子》《边城》《绅士的太太》《八骏图》

?抒情性——牧歌情调

?文体家

?〈边城〉分析

?《边城》:文学理想的极致(一)人性美的牧歌

?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的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做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边城题记》

?一件普通的人事:爱情

?翠翠、傩送、天保

?船总顺顺、摆渡老人爷爷、杨老兵

?天伦之情

?一般人际关系的温暖

?这里人性皆真、善、美。人人勤劳,为他人作奉献。如老船夫忠于职守,对过河人分文不收,实在难却的则买了烟茶再招待乡亲。船总顺顺虽是富人,但常常体恤穷苦人,老船夫死后,他资助并组织安排料理丧事。商客、妓女等各式人均待人以诚,表现出仁厚、纯朴的土性乡风。加上美丽的自然环境,俨然是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

?作者特意在故事的发展中穿插了对歌、提亲、赛龙舟等苗族风俗的描写。特别是关于端午节风俗的描写,来展示边城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既是“边城”乡土性的诗意揭示,又是扑朔迷离的诗意烘托。

?在湘西,不但人性淳美,景物风俗也无处不美。

?悲剧美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以翠翠为中心人物的恋爱悲剧,其实并非完全是“谁也没有错”的悲剧。苗、汉两个民族婚俗的对立与矛盾,是悲剧产生的一个根本原因。苗族的婚俗,是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成婚。傩送以“马路”求婚,是苗族的习俗。他相信唱山歌能使翠翠心领神会。所谓“车路”,是汉族的婚俗观念。这种观念在作品中通过天保及其父得以表现。两种婚俗观念冲突的结果,使热恋中的翠翠与傩送生生分离。

?《边城》:文学理想的极致(二)

?弘扬生命意识(歌颂雄强的原始生命力),反衬现实的堕落,

?祖父又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生存的忧郁与悲哀

?《边城》:文学理想的极致(三)

?诗化的小说—文化小说—散文小说

?废名——沈从文——孙犁——茹志娟——汪曾祺牧歌化的叙事

?1、作者擅长将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如对翠翠的描写,作者静观、揣摩少女在青春发育期性心理所表现的各种情态,通过粗线条的外部刻画与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从而把羞涩、温柔的个性突现出来。

?2.牧歌风格。《边城》的艺术风格,是一首抒情的诗,一曲浪漫主义的牧歌。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故事成为诗情的载体,抒情才是小说的“本事”与目的。作者叙事的笔端,倾泻着、流动着作者对“爱”与“美”的诗性的讴歌与咏叹。作者还在艺术上追求诗意化的表现。以关于动作、对话的白描与韵味发掘翠翠内心丰富的“潜台词”;情节结构方面,以经纬交织、明暗结合的手法,烘托内在的情绪节奏;在乡土风俗描写方面,将人物的活动置于一副副风俗风情画面上,形成了诗情画意的意境。《边城》的故事基本上建筑在梦幻的基础上。运用的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一半是“梦”,一半是理想的“现实”,并非对当时社会的写真。人物与故事是当时社会真实的超脱与超越。作者在“边城”世界里有意识地消解了种种对立因素。

?3 清俊、健朗的语言。特点:自然流畅,明白如话。写景优美舒展,写人亲切真挚,叙事更是如歌如诵,和如诗如画的景物配合的非常和谐。

?《八骏图》:都市中委顿的生命

?赞美与嘲讽、憎恶活在中国作一个人并不容易,尤其是活在读书人圈儿里。大多数人都十分懒惰,拘谨,小气,又全都是营养不足,睡眠不足,生殖力不足。……憎恶这种近于被阉割过的寺宦观念,应当是每个有血性的青年人的感觉。——《八骏图·题记》

?病因:中了都市文明的大毒

?血管里流着你们民族健康的血液的我,二十七年的生命,有一半为都市生活所吞噬,中着在道德下所变成虚伪庸懦的大毒,所有值得称为高贵的性格,如象那热情、与勇敢、与诚实、早已完全消失殆尽,再也不配说是出自你们一族了。

?你们给我的诚实,勇敢,热情,血质的遗传,到如今,向前证实的特性机能已荡然无余,生的光荣早随你们已死去了。?我只有一天忧郁一天下来。忧郁占了我过去生活的全部,未来也仍然如骨附肉。你死去了百年另一时代的白耳族王子,你的光荣时代,你的混合血泪的生涯,所能唤起这被现代社会蹂躏过的男子的心,真是怎样微弱的反应!想起了你们,描写

?第一节概况

?左翼诗歌

?蒋光慈、郭沫若、殷夫

?中国诗歌会:1932年成立,主张诗歌大众化,是无产阶级诗歌。与此相近的还有抗战爆发以后以胡风核心的“七月诗派”,以《七月》为核心,成员有艾青、田间、绿原、牛汉、阿陇、曾卓等。他们的创作中,政治抒情诗占了很大比重,内容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呼唤人们的抗敌斗志,艺术上不讲究诗句的雕琢、修辞,注重以炽烈的激情撞击人们的心灵,质朴、粗犷、奔放是该派共同的特色。

农民诗人臧克家

现代派诗:30年代有戴望舒、卞之琳等,40年代则有“中国新诗派”,主要成员是九个人,辛笛、陈敬荣、唐祈、唐湜、穆旦、杜运燮、袁可嘉、郑敏、杭约赫,也被称为“九叶诗派”。

40年代解放区则有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等新民歌体新诗。

第二节“雨巷诗人”戴望舒(1905-1950)的诗

《雨巷》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里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结和雨中愁怅朕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闲!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们愁心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诗名居“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认为不能这样看。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第二,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的。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从此以后,在他的诗里,如《寻梦者》《乐园鸟》等,就形成了“寻找—迷惘—希望”的抒情模式。表达了他在追寻理想和希望时的复杂心灵。

?抗战以后,他的诗歌风格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了很大变化。内容情感上多了爱国主义的抒发,形式上不追求外在形式的整饬(chi)采用自由体。如《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

第三节艾青(1910-1996)

?两个创作高潮

?主要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北方》《手推车》《黎明的通知》、《火把》、《向太阳》、《礁石》、《鱼化石》《光的赞歌》等。

?两组意象:太阳、土地

?两种情感基调:太阳(光、热)对光明和理想的追求,温暖热烈;土地系列对农民、土地和中国的深层的爱,艾青式的忧郁。

?曹禺<雷雨>艺术成就

?一、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锁闭式的戏剧结构

?通过“三一律”的古典主义戏剧结构,营造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尖锐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勾勒出现实的社会的阶级关系,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真实。周朴园被迫或自愿抛弃了已生下两个儿子的鲁侍萍,三十年后,周朴园偶遇鲁侍萍,矛盾一触即发。工人鲁大海为争取工人的权益与自己并不认识的亲生父亲发生矛盾,被自己同父同母的哥哥周萍痛打,周萍由于与自己的后妈繁漪发生了不自然的关系而悔恨不已,决定痛改前非,却摆脱不了失去精神依托的繁漪的纠缠、威胁,与此同时,周萍爱上了鲁侍萍的女儿——在周家当侍女的四凤,恰巧,繁漪的儿子周冲——一个善良、真诚的少年也对四凤情有独钟。四凤面临母亲和周萍的抉择,周萍把人交给了四凤,却受到繁漪的牵制,周冲面临母亲和哥哥双方面的压力,这一切的一切交错在一起,终于在周朴园暴露身世之谜后酿成了惨剧。这惨剧是偶然的,太多的巧合和天命,但又是必然的,封建制度对人性的扭曲、摧残必定造成这悲惨的结局。作者的高超之处在于,他让矛盾相互交织,无处不在,让人分不清谁是谁,谁爱谁,谁恨谁,但一切又是那么的鲜明,让人的心都能感受到。

?二、杰出的戏剧语言

?1、个性鲜明的性格化。(人物语言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突显人物个性。)如第一幕中对鲁贵语言的刻画,那奸猾的笑容,委琐的语言,把一个奴才的嘴脸表现的淋漓尽致。繁漪与周萍:你父亲对不起我,他用同样手段把我骗到你们家来,我逃不开,生了冲儿。十几年来像刚才一样的凶横,把我渐渐地磨成了石头样的死人。你突然从家乡出来,是你,是你把我引到一条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路上去。是你引诱我的!

萍:引诱!我请你不要用这两个字好不好?你知道当时的情形怎么样?

繁:你忘记了在这屋子里,半夜,我哭的时候,你叹息着说的话么?你说你恨你的父亲,你说过,你愿他死,就是犯了灭伦的罪也干。

萍:你忘了。那时我年青,我的冲动叫我说出来这样糊涂的话。

?2 富于感染力的动作性

戏剧语言的动作性,是指剧中人物不仅表现出在说话,而且出表现人物自身的心理活动、思想感情,它是和手势、表情、形体动作结合在一起的`,推动着剧情的发展。如《雷雨》第二幕中鲁大海在揭露周朴园罪恶的发家史时,侍萍目睹了离别二十多年的长子周萍打自己另一个儿子鲁大海时,内心世界的痛苦变化过程。

鲁大海:你们这些混账东西,放开我。我要说,你故意淹死了两千二百个小工......

她大哭起来,不禁冲口而说出了这样一段话:

哦,“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抽咽)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3 精炼含蓄

?用最经济的语言表达最丰富、最广博的内容,做到以一当十,以少胜多。在〈雷雨〉中几乎没有特别拗口的台词,而是通俗易懂,精练深刻。而且,台词里充满了精妙的停顿和省略,使观众随着剧情的发展完全进入台词所创设的情景中。

如周朴园让周萍、周冲跪下“请”繁漪吃药:(望着萍、不等萍跪下,急促地)我喝,我在喝!(拿碗,喝了两口,眼泪又涌出来,望一望周朴园峻厉的眼和苦恼的萍,咽下愤恨,一气喝下)哦……

可以说,繁漪此刻是百感交集。她憎恶周朴园的专横、冷酷和虚伪,把免于“吃药”的希望寄托在身边那个令她倾注了热忱的男人周萍身上;然而,这个懦弱的男人给予她的却是难堪的失望,而两人的情爱关系又使她不忍委屈于他;于是,她只好在“我喝,我在喝”的急促语音伴随下将所有的懊恼连同那苦药咽了下去。饱含情感色彩的一声“哦……”多少悲苦和哀怨都不言而明。

?三、巧妙的戏剧手法

?穿插将过去的戏剧融汇到“现在的戏剧”中来

?巧合侍萍

?悬念闹鬼不能受两代人的欺负

?铺垫枪电线

?突转与真相大白

?太像戏,到《日出》和《北京人》有了改变。

第十二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概况

?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艺为政治服务,文艺的工农兵方向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家庄的变迁》

?张爱玲《金锁记》《倾城之恋》

?钱钟书《围城》

?艾青

第一节赵树理(1906-1970):文艺大众化的代表

?主要作品《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福贵》、《李家庄的变迁》、《孟祥英翻身》等。解放后,有《三里湾》、《登记》、《锻炼锻炼》等。他说:“中国的文坛太高,普通群众攀不上去。希望是最好拆下来铺成小摊子。因为那些欧化的长句子,干枯而深奥的叙述,各种古怪的表现形式和毫无生活内容的作品,在农村农民中间根本没有市场。” 以他为核心形成“山药蛋派”,成员有马峰、西戎、李束为、孙谦等

?塑造历史变迁中农民的形象

?不同于鲁迅,赵树理表现农民随着政治、经济上的翻身而实现的思想上的翻身——精神、心理状况的变化。几类农民形象:未觉醒的,二诸葛与闰土、福贵与阿Q;新一代农民。

?晋东南地域色彩.山西的地方特色。语言的山西风味——对于三仙姑“下了霜的驴粪蛋”的比喻;给人物起诨号的手法。具有浓重的淳朴的地方风味,又幽默有趣

?民俗和语言.语言是真正的群众语言,朗朗上口,并富于幽默感。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展现人物的心理。“不宜栽种”“恩典恩典”——二诸葛的迷信、迂腐。“米烂了”“看看仙姑” ——泼、赖。三仙姑去区里见区长的言、行、打扮这—细节。在语言运用方面这部小说真正做到了大众化(群众化、口语化)不但在人物对话上,而且在—般叙述的描写上,都是口语化的。?评书体小说形式——情节连贯完整、在人物表现上,在情节发展中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进行刻画,不进行静止的心理描写;语言口语化,切近农民,生动活泼。

第二节艾青

?两个创作高潮

?主要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北方》《手推车》《黎明的通知》、《火把》、《向太阳》、《礁石》、《鱼化石》等。

?两组意象:

?太阳系列:暖色调,热烈,昂扬

?土地系列;冷色调,寒冷、衰败、冷峻、激愤

?两组意象的词汇、色彩、情感都不同。

?两种情感基调:太阳(光、热)对光明和理想的追求,温暖热烈;土地系列对农民、土地和中国的深层的爱,艾青式的忧郁。

?人把艾青诗歌中的忧郁称为“艾青的忧郁”。忧郁,是一种诗绪,它贯穿于艾青以土地意象为中心意象的诗作之中,它是艾青诗歌特有的美,人们常将它称之为忧郁美.其特征有 1.黯淡的意象,以灰色的意象负载自己的审美体验是,灰色,在此既指一种颜色,又指一种情调,即一种阴郁的情绪情感格调。请看他的《手推车》。阴暗的天穹,枯干了的河底,灰黄土层,荒漠。这些意象都是灰色的,作品通过这些灰色的意象渲染了时代的苦难、北方的(民族的)衰败,也传达了诗人的忧虑与绝望。

?与“物理”的灰色相对应的是阴郁的情绪情感格调:“寒冷与静寂”,“冰雪凝冻的日子”,“交织着”的“悲哀”,这些抽象无形的东西构成一种灰色的意绪,笼罩全诗。

?同样,在《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一诗中,灰色的意象随处可见。在这里,“太悲哀了的老妇”、“雪夜的河流”、昏黄的油灯、“破烂的乌篷船”都是灰色的,“物理”的灰色渲染出阴郁的灰色情感。

?2、忧郁的土地意象:

?土地意象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灰色是土地意象的基本色调,而忧郁则是土地意象的情感特征。艾青的土地意象渗透着忧郁。如《我爱着土地》,土地”是一个中心意象:

?“象”:遭受着暴风雨的打击的大地,掩埋我的尸骨的大地

?“意”:我(们)的悲愤,我(们)的愤怒,我对祖国的忠诚

?忧郁:忧郁的情感之中渗透了爱国主义精神:我的祖国,贫穷落后,多灾多难,但即使为她痛苦到死,也不愿意离开这土地。

第三节张爱玲

?生平概况

钱钟书《围城》

讽刺小说和充满人生隐喻的哲理小说。

《围城》讲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一群知识分子的故事。小说以从欧洲留学回国的青年方鸿渐为中心,以调侃、幽默和极富讽刺意味的笔触,描绘了一群留学生与大学教授在生活、工作和婚姻恋爱等方面遭遇到的重重矛盾和纠葛,揭示了知识分子的猥琐灵魂和灰色人生,表达了对人性困境的思考。

?小说以方鸿渐为主线;留学归来,恋爱失败后从上海赴湖南三闾大学任教半年的经历;不满三闾大学的勾心斗角、黑暗和腐败返回上海,结婚成家在报馆谋职的经历。回国后恋爱的失意、赴三闾大学途中的重重艰险、三闾大学教职员工之间的明争暗斗,成家后家庭成员妯娌之间的摩擦、围城内外的困惑,使他处处受到打击和冷遇,世事的艰辛、世态的冷酷,使方鸿渐感到无处藏身,他只能像关在铁笼里的困兽,虽然不断地拼命挣扎,最终却无法找到出路。

小说中方鸿渐这一西式知识分子的形象十分突出。他出身于封建世家,其父亲是前清举人,他靠着其死去的未婚妻(包办婚姻)的父亲(点金银行的周经理)的资助赴欧洲留学,由于他“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懒散”,四年中换了几所大学,但却一无所获,没有学到任何专长,眼看着回国在即,最后他不得不从一爱尔兰人手中花40美元骗得一张“克莱登大学”(子虚乌有的大学)的博士文凭。还有,由于他受西方生活的影响,生活放荡,在回国的船上,他挡不住诱惑,与轻佻的鲍小姐偷情,干那苟且之事。

?虽然方鸿渐的性格中有不求上进、游戏人生的一面,但他的性格中也有正值和热情的一面。在应邀的一次演讲中,他鄙薄西洋文明给中国带来的只不过是“鸦片和梅毒”;他拒绝大官僚的千金苏文纨的自作多情的许爱,多次揭穿对方的庸俗、势利和虚伪;在三闾大学任教期间,看不惯那里的黑暗的人事制度和同事之间的勾心斗角;还有,当他从职的华美新闻社被敌伪收买后,他没有顾及自己的生存问题和亲友的反对,毅然离开了报馆。可以说,他是良知尚存的知识分子,但是他在现实生活中却处处碰壁,处处受到冷遇。方鸿渐的悲剧,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那些比较正值的知识分子在黑暗社会这一“围城”中的悲剧命运

?还成功地塑造了其他一些知识分子的形象。如满口仁义道德,但却满腹男盗女娼的封建半旧遗老李梅亭;虚伪庸俗的,以在情场上施展手段而得意的大家闺秀苏文纨;俗不可耐的小胖子“大诗人”曹元朗;外形木讷,内心龌龊卑琐的假洋博士韩学愈;道貌岸然却老奸巨滑的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溜须拍马、浅薄猥琐的势利小人顾尔谦等。这些活跃在新“新儒林”里的各色人物,真实地再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知识分子灵魂的空虚和精神上的病态。

通过这些描写,作者还揭示了人性的某种普遍的困境——围城,显示了西方现代哲学特别是存在主义的影响(如加缪的《西绪福的神话》)

?艺术成就来看,高超的讽刺幽默手法、大量的、层出不穷的精妙新奇的比喻,以及丰富深广的知识容量,构成了《围城》独特的艺术风格。

?首先,为了达到讽刺幽默的效果,作者对主人公所见所闻所感的一切事物无不进行戏说调侃、另类的诠释和无情地批判。戏说调侃的行文风格,使读者感到轻松诙谐和耳目一新。如作者对文凭的戏说“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遮盖起来。”关于结婚和离婚,作者安排“哲学家”褚慎明说住这样的一段话“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关于图书馆,作者调侃道:“一切图书馆本来像死用功人大考试时的头脑,是学问的坟墓。”

其次,为了达到幽默诙谐的效果,作者在情节的安排上往往故意和读者玩“捉迷藏”。情节明明看似朝这个方向发展,但结果却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使人感到出其不意的荒唐和可笑。例如高中时方鸿渐为了解除封建婚约,给父亲写了一封悲秋的信,被父亲回信点到要害处,并骂了个狗血喷头,但最后这门看似无可救药的封建包办婚姻,却因未婚妻的病逝而使他得以解脱

?第三,大量生动精妙的比喻的运用,也为小说的讽刺幽默效果增色不少。例如苏文纨刚出场时,作者对她复杂的心情的描写:“那时苏小姐把自己的爱情看得太名贵了,不肯随便施与。现在呢,宛如做了好衣服,舍不得穿,锁在箱里,过一两年忽然发现这衣服的样子和花色都不时髦了,有些自怅自悔。”如写李梅亭的肖像:“李先生脸上少了那副黑眼睛,两只大白眼睛像剥掉壳的煮熟鸡蛋。”多么令人恶心。还有如“鸿渐饿得睡不熟,身子像没放文件的共事皮包,几乎腹背相贴。”是多么的形象。再如写苏文纨和曹元朗的婚礼场面和二人的窘态:“曹元朗穿了黑呢礼服,忙得满头是汗…我只怕他整个胖身体全化在汗里,象洋蜡烛化成一滩油。苏小姐也紧张难看…新郎新娘脸哭不出笑不出的表情,全不像在干喜事,倒像——不,不像上断头台,是了,是了,像公共场所”谨防扒手“牌子下面那些积犯相惩的表情。”简直惟妙惟肖,其诙谐幽默的效果,真的令人忍俊不禁了!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一章1949,7——1977文学概况

?一、第一次“文代会”

?1、概况

?1949 年7 月2 日在北平召开了“ 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 。

?大会的主要目的是总结文艺工作者彼此的经验,交换彼此的意见,共同确定新中国文艺工作者的方针与任务。

1949年7月23日,中华文学工作者协会成立(1953年改名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茅盾,副主席丁玲、柯仲平。1953年9月,第二次文代会上,中华文学工作者协会正式更名为中国作家协会——脱离中国文联,独立编制,被定为正部级单位。中国作协的行政经费由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拨发,作家的工资和活动经费则由财政部拨发。这就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个国家的专业作家制度,作家的生活和写作进入了当代社会行政体制。

?中国与西方对比:西方国家的作家是自由职业者,依靠版税生活。可能存在作家协会,但作家协会是完全的社会群众团体,经费完全依靠自筹。

?过去与现在对比:

1、全国仍然有国家、省、市、县四级作家协会,享受国家行政待遇,国家协会为部级、省级协会或厅局级或处级,行政经费由财政拨款。

2、专业作家制度逐渐淡化,合同制逐渐成为主流。

3、通常有刊物,但刊物大都无法依靠市场生存,必须依赖财政拨款。

当代与现代的差异

?一、多元文学生态转型为一元文学生态

?文学成为主流政治思想的文学表达,题材表现“工农兵”生活,审美趣味以“工农兵”为诉求对象,力求通俗。

个案举例:民国旧派小说(鸳鸯蝴蝶派小说)被明令禁止,定位于市场、满足市民趣味的拥有最多读者的文学类型被迫消失。其中一个品种武侠小说只有转移到香港,以港台新派武侠小说的面目出现。

二、大批成名作家放弃写作

?钱钟书、沈从文放弃写作,穆旦、郑敏等明显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影响的作家诗人的作品难以发表,张爱玲转移香港,张恨水、还珠楼主因为被定位为旧文学,其文学创作无以为继。

取而代之的是来自解放区的作家成为主流作家。

三、作家素养整体下降

?主流作家的学历普遍下落,文化与知识背景趋向乡村文化和本土知识,古代文化修养、西方文化修养和城市文化修养严重缺乏。

?

?四、作家地域背景转移

?洪子诚指出:从作家出身的地域,以及生活经验、作品取材等的区域而言,出现了从东南沿海到西北、中原的转移。……五六十年代的“中心作家”的出身,以及他们写作前后的主要活动区域,大都集中于山西、陕西、河北、山东一带,即在40年代被称为晋察冀、陕甘宁、晋冀鲁豫的地区。“地理”上的这一转移,与文学方向的选择有关。它表现了文学观念的从比较重视学识、才情、文人传统,到重视政治意识、社会政治生活经验的倾斜,从较多注意市民、知识分子到重视农民生活的表现的变化。(《中国当代文学史》31页)

简而言之,作家出身从长江三角洲向黄河流域转移。

四、其它差异

?现代文学受多种力量影响:不同政治理想、市场、不同的审美趣味。

?当代文学转变为单一的政治理想、单一的审美趣味,市场因素基本不被考虑。

?形成这种文学生态的原因:

?作品出版渠道被严格控制,所有刊物和出版社完全国有,私营的出版机构不复存在,摧毁了多元文学作品发表的经济基础;?作家生存状态被高度组织化,作家协会成为行政性质的作家组织机构,犯错误的作家被取消发表作品的权力甚至开除作家协会,从而摧毁了不同文学观念的作家的社会基础;

?严格的文学批评环境,用权力的方式介入文学批评,对越轨的文学创作倾向进行强制性的打击,形成对所谓正确的文学倾向的引导。大兴文字狱,文学成为政治工具(《刘志丹》)

?中国当代社会的前30年时过度政治化的,文学作为具有审美特质的意识形态,更是如此。影响当代文学的大都是政治事件。

?50年代“胡风反党集团”(毛泽东在文章中认定胡风及其关系密切的人,“他们的基本队伍,或是帝国主义国民党的特务,或是托洛茨基分子,或是反动军官,或是共产党的叛徒,由这些人做骨干组成了一个暗藏在革命阵营的反革命派别,一个地下的独立王国。这个反革命派别和地下五国,是以推翻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恢复帝国主义国民党的统治为任务的。”1955年5月18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将胡风逮捕。先后被捕入狱的还有梅志、牛汉、路翎、曾卓、贾植芳、阿垅、绿原等人。被正式确定为“胡风分子”的共有78人。据1980年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案件的复查,在1955年胡风集团的清查中,共触及了2100多人。)

?“丁玲、陈启霞反党集团”、

丁玲像

?“反右”(成为右派的作家:冯雪峰、丁玲、艾青、秦兆阳、萧乾、傅雷、汪曾祺、王蒙、刘宾雁、邓友梅、高晓声、陆文夫、张贤亮等,有多人被迫自杀,如傅雷夫妇、闻捷、老舍)

?“大跃进”和新民歌运动

?妹挑胆子紧紧追(湖北民歌)

?情哥挑担快如飞,

?妹挑担子紧紧追,

?就是飞进白云里,

?也要拼命赶上你。

?

?文化大革命

?粉碎“四人帮”

?我来了(陕西安康民歌)

?天上没有玉皇,

?地上没有龙王,

?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

?喝令三山五岳开道,

?我来了!

?《红领巾试验田》(三首):

?年少胆大志气壮,

?儿童也把卫星放;

?麦子亩产几千斤,

?敢和星星撵月亮。

?麦垛高又高

?耸立在云霄,

?泰山搬过来,

?刚及麦垛腰

当代诗歌(1949-1978)

?前30年的诗歌基本上可以概括为“颂歌”和“战歌”。60年代初期前多为颂歌,此后毛泽东搞阶级斗争扩大化,战歌多了起来。无论“颂歌”还是“战歌”,诗歌类型都属于政治抒情诗。

?在新中国诞生的节日礼炮声中,在整个中华大地一派欢腾的喜庆时刻,中国当代诗坛上推出了最初的颂歌。如郭沫若把解放后的第一本诗集命名为《新华颂》,

?朱子奇在《我漫步在天安门广场上》中写道:

?在这空中飞翔的每只鸟都展开快活的翅膀

?在这路上行走的每个人都活着幸福阳光

?即使是一些形成了自己创作风格,颇有成就的诗人(如何其芳、艾青等人)也被卷入了这充满时代热情的颂歌潮流。

?艾青在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则是歌唱祖国的新生、歌颂世界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谊。

?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艾青当时正在苏联访问。他为庆祝新中国的诞生创作了《我想念我的祖国》在诗篇的最后诗人欢呼:?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

?中国人民走进胜利的拱门,五星红旗飘扬在北京上空,

?下面激荡着欢呼的人民……

?礼炮震动着整个地壳,

?全世界都庆贺新中国的诞生!

?从此我们和黑暗告别,

?太阳在东方徐徐上升……

?从建国初期开始,政治抒情诗,这种具有时代颂歌特征的诗体虽已开始出现。

?不过建国初期,抒写诗人理想激情,歌颂祖国,人民新生的抒情诗,其“政治抒情诗”的特征还表现得不那么成熟、稳定,更未达到成为诗体主流的程度。“政治抒情诗”这种时代颂歌诗体的完全形成是在1955年以后,尤其是在1958年以后。1955年,郭小川用“楼梯体”创作了总题为《致青年公民》的七首长诗,其中包括《投入火热的斗争》、《向困难进军》等。组诗以回答了青年人怎样对待人生、青春、困难等问题。应以宝贵的青春和辛勤的汗水去创造美的生活。感情炽热,气势磅礴。?1956年,贺敬之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三十五周年,也用“楼梯体”创作了长诗《放声歌唱》,标志着“放声歌唱”时代的到来。

?诗人以奔放的激情,唱出了对党,祖国,人民的热爱,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通过可感的形象,鲜明的对比,党的形象在这首诗中得到了鲜明表现。

?这些诗歌颂党、领袖、人民、劳动、社会主义等,格调昂扬乐观,诗味浅显,多直接抒情,使得诗在丰富、复杂、错综的生活矛盾面前,“捉襟见肘”,显得萎靡无力。有的直接是政治理念的表白,即使像写出了《女神》诗篇的大诗人郭沫若,在当时政治热潮的汹涌下,也失去了自我。他在一首诗作《郁金香》写到:

?我的今天是要为大跃进干杯,高呼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万岁,

?……

?黄河之水今后不会再从天上来,高峡出平湖,猿声不再天上哀,

?最大的变异要看到黄河变成青海!全民振奋,真真正正是大有可为!

?至此,诗歌已完全丧失了它的一切审美特征,走上了窘迫的困境。有少数诗作今天还值得一看,如闻捷《舞会结束以后》?深夜,舞会结束以后,

?忙坏年轻的琴师和鼓手,

?他们伴送吐尔地汗回家,

?一个在左,一个在右……

?琴师踩得落叶沙沙响,

?他说:“葡萄吊在藤架上,

?我这颗忠诚的心呵,

?吊在哪位姑娘辫子上?”

?鼓手碰得树枝哗哗响,

?他说:“多少聪明的姑娘!

?她们一生的幸福呵,

?就决定在古尔邦节晚上。”

?姑娘心里想着什么?

?她为什么一声不响?

?琴师和鼓手闪在姑娘背后,

?嘀咕了一阵又慌忙追上——

?“你心里千万不必为难,

?三弦琴和手鼓由你挑选……”

?“你爱听我敲一敲手鼓?”

?“还是爱听我拨动琴弦?”

?“你的鼓敲得真好,

?年轻人听见就想尽情地跳,

?你的琴弹得真好,

?连夜莺都羞得不敢高声叫。”

?琴师和鼓手困惑地笑了,

?姑娘的心难以捉摸到:

?“你到底爱琴还是爱鼓?

?你难道没有做过比较?”

?“去年的今天我就做了比较,

?带到了乌鲁木齐发电厂去了。

?“战歌”多表达继续革命的意志和决心

?如郭小川1975年秋写的《团泊洼的秋天》

?秋天的团泊洼啊,好象在香甜的梦中睡傻;

?团泊洼的秋天啊,犹为少女一般羞羞答答。

?团泊洼,团泊洼,你真是这样静静悄悄的吗?

?全世界都在喧腾,哪里没有雷霆怒吼,风云变化,

?是的,团泊洼的呼喊之声,也和别处一样洪大;

?听听人们的胸口吧,其中也和闹市一样嘈杂。

?………

?团泊洼,团泊洼,你真是那样静静的吗?

?是的,团泊洼是静静的,但那里时刻都会轰轰爆炸,

?不,团泊洼是喧腾的,这首诗篇里就充满自嘈杂。

?不管怎样,且把这矛盾重重的诗篇埋在坝下,

?它也许不会给你秋天的季节,但到明春准会生根发芽

?1976年的“天安门诗歌”,在手法上仍然是政治抒情诗的延续。但是,野火烧不尽,在风雨如磐的年代,一种真实的、甚至带有一定个性特征的诗歌在地下奔突,这就是文革时期的地下诗歌(白洋淀诗群),并且在粉碎四人帮后成为蔚为壮观的朦胧诗或者叫做新诗潮。

天安门诗抄

?一

?一夜春风来,

?万朵白花开。

?欲知人民心,

?且看英雄碑

?二

?欲悲闻鬼叫,

?我哭豺狼笑。

?撒泪祭雄杰,

?扬眉剑出鞘。

?三

?黄浦江上有座桥

?江桥腐朽已动摇

?请指示

?是拆还是烧

文革时期的地下诗歌

食指《相信未来》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当代诗歌(1978_)

?归来的诗人:现代阶段或5、60年代成名,此后被打成右派,1978年以后重新登上诗坛的诗人,如艾青、公刘、顾工、昌耀、蔡其矫等。

?朦胧诗人指的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集结在民间刊物《今天》周围的一批青年诗人,主要代表有食指、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等人。他们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期形成的地下诗群”白洋淀诗群”的延续和发展

?朦胧诗从地下转入公开的过程中曾发生过激烈的争论,这些争论后来被概括为诗坛的“三个崛起”。谢冕于1980年5月在《光明日报》发表了《在新的崛起面前》,1981年孙绍振在《诗刊》发表《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1983年徐敬亚在《当代文艺思潮》发表《崛起的诗群》。这三篇文章的标题共同使用了“崛起”一词,表达了对朦胧诗这一新的诗歌现象的肯定和支持并因此受到臧克家、程代熙、艾青、黄药眠、卞之琳、郑伯农、柯岩等著名诗人和理论家的批评。

?朦胧诗这个名字来自于章明1980年发表在《诗刊》的一篇批评文章《令人气闷的“朦胧”》,章明认为当时的诗坛出现了一种“十分晦涩、怪僻,叫人读了几遍也得不到一个明确的印象,似懂非懂,半懂不懂,甚至完全不懂,百思不得其解”的诗,他称之为“朦胧体”。这个明显带有贬意的名称却得到了当时大多数青年读者逆反的接受。朦胧诗所传达的怀疑主义的世界观和陌生化的审美经验给他们以新鲜的刺激,在他们那里,朦胧诗不带贬义,反而成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描述,一个充满挑战、冒险意味和巨大吸引力的诗体形式。这种诗体形式除了朦胧诗这一命名之外,还有一个被普遍使用的名字,即“新诗潮”。这个命名主要来自谢冕的论文《断裂与倾斜:蜕变期的投影——论新诗潮》。历史地看,朦胧诗与文革十年的知青诗歌创作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毫无疑问地应该视其为一个整体。

?朦胧诗以一种强劲的锐气使中国当代长期存在于地下状态的现代主义诗歌潮流打破坚冰,汹涌膨湃。

?朦胧诗的特征:

?其作者们是经历过动乱的青年,有被伤害的怨愤和茫然的失落感,对现实有严峻的沉思和对光明的渴望,他们的诗作从内涵到形式都有新意。内涵上,以现代意识思考人的本质,寻求人的自我价值,呼唤人性和人道主义。艺术上以间接的暗示代替过去的直接显现,手法上多象征、暗示、变形、通感,主观性突出,意象新奇,有朦胧之美。

北岛(1949——

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之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北岛

?北岛1949年生于北京,1974年曾以笔名艾珊写过小说《波动》并以手抄形式流传。1978年与人创办民间文学杂志《今天》并大量发表诗歌,成为朦胧诗人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回答》发表于1979年《诗刊》第三期,可视为公开发表的第一首朦胧诗。1989年后移居海外,2007年受聘于香港中文大学。洪子诚认为“北岛七八十年代之交的诗,最突出的是表达一种怀疑和否定精神,对虚幻的期许,选择的犹豫和缺乏人性内容的苟且生活的坚决拒绝”,“他初期的诗,有明显的感情抒写的骨架。诗的意象的象征指向明确,形成可以明确意义归纳的象征符号…体系?。他以鸽子、五色花、星星、山谷、天空、浪花等,来暗示一种人性的,值得加以争取的理想生活,以夜、乌鸦、栅栏、网、深渊、残垣,作为对人的合理生活进行分割、阻滞、破坏的力量的象征。”其诗集《北岛诗选》

?<回答》赏析:这首诗展现了悲愤之极的冷峻,以坚定的口吻表达了对暴力世界的怀疑,揭露了黑白混淆、是非颠倒的现实,对矛盾重重、险恶丛生的社会发出了愤怒的质疑,并庄严地向世界宣告了“我不相信”的回答。诗中既有直接的抒情和充满哲理的警句,又有大量语意曲折的象征、隐喻、比喻等,使诗作既明快、晓畅,又含蕴丰厚,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作品开篇以悖论式警句斥责了是非颠倒的荒谬时代,“镀金”揭示虚假,“弯曲的倒影”暗指冤魂,二者形成鲜明的对照。第二节中“冰凌”暗指人们心灵的阴影,情绪上顺承第一节。第三节渲染了普罗米修斯式的拯救者形象,诗人以此自居,表现了新时代诗人个体的觉悟和对自身肩负的责任毫不犹豫的担当。第四节“我——不——相——信!”的破折号加重了语气,表现了无畏的挑战者形象,末两句中作者从历史的维度来表明自己不屈的决心。第五节的排比句表现了否定和怀疑精神。第六节前两句对苦难的态度,抒发承担未来重托的英雄情怀,末两句,传达出对未来的企望。“五千年的象形文字”从历史与未来中捕捉到希望和转机,显示了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民族的强大的再生力。

?此诗反映了整整一代青年觉醒的心声,是与已逝的一个历史时代彻底告别的“宣言书”。诗歌总体特征上可以概括为象征诗。北岛在70年代末接受西方现代派文学影响,他通过所倾心的意象的接组和叠加,撞击和转换,通过所谓的超越时空的蒙太奇剪接,成功地将一个理想的艺术世界呈现在读者面前。

?

?民族文化传统、时代的哲学氛围、沉重的理想生活的渴求成为他诗歌的主题。他的诗歌基本上是由两组对立因素构成的象征意境,他用这些象征性诗歌形象再真实不过地传达出了一个充满压抑感的生活氛围,也表现了重压之下,生存意愿和发展要求仍然存在着的人对苦难现实的心理反叛。

?艺术手段上,象征、隐喻的运用迫于环境险恶的不得已,基本上呈现出比照性的描写。在他的笔下,政治的黑暗犹如漆黑的无所不在的夜,生活的束缚好比四处张开的网,希望的境界成了被堤岸阻隔的黎明,而觉醒者恰如被河水包围的孤独的岛屿。通过象征、暗示,诗人的主观境界过渡到了诗的世界。象征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在北岛的诗里被普遍运用,表明了诗人丰富的再造性想象力。

?由于心里感受的真实的外象化,北岛的诗歌染上了一层阴冷的色彩,给人以冷峻凄怆的感觉。北岛诗歌阴悒的冷峻虽不是象征主义的直接感染,但他却从生命感受这共同层次上验证了现代艺术的本质。

舒婷(1952——

?舒婷1952年生于福建厦门市,1969年到闽西山区插队,1971年开始写诗,得到当时“流徙”在闽西北山区的诗人蔡其矫的

情感的那一线索——而这在50年代之后地直受到…压抑?。舒婷的诗或借助内心来观照外部世界的音影,或捕捉生活现象所激起的情感反应。中国读者久违了的温情的人性情感在她的诗中的…回归?,以及人们较为熟悉的浪漫派诗歌的艺术手法,是她的诗在…文革?结束后一段时间拥有大量读者的原因”舒婷最有影响的作品是《致橡树》、《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和《神女峰》。

?《致橡树》赏析: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首先,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诗人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语的会意。

?诗歌以新奇瑰丽的意象、恰当贴切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观。诗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组合都代表了当时的诗歌新形式,具有开创性意义。另外,尽管诗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诗的语言并非难懂晦涩,而是具有口语化的特征,新奇中带着一种清新的灵气和微妙的暗示,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参见艾青《树》

?一棵树,一棵树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彼此孤立地兀立着它们的根生长着

?风与空气在看不见的深处

?告诉着它们的距离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舒婷往事二三

?一只打翻的酒盅

石路在月光下浮动

青草压倒的地方

遗落一枝映山红

桉树林旋转起来

繁星拼成了万花筒

生锈的铁锚上

眼睛倒映出晕眩的天空

以竖起的书本挡住烛光

手指轻轻衔在口中

在脆薄的寂静里

做半明半昧的梦。

顾城(1956-1993)

?顾城1956年生于北京,是最年轻的朦胧诗人.1969年随父下放山东东北农场,1974年回北京。做过搬运工、锯木工、借调编辑等。“文革”期间开始诗歌写作,1973年开始学画,并进入社会性作品写作阶段,1974年起于《北京文艺》、《山东文艺》、《少年文艺》等报刊零星发表作品。1977年起重新进入纯净写作,在《蒲公英》小报发表诗作后在诗歌界引起强烈反响和巨大争论,并成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1980年初所在单位解体,失去工作,从此过漂游生活。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1988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激流岛。

顾城

他最著名的诗歌作品有《一代人》、《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一代人》只有短短两行:“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但它作为对文革岁月的隐喻成了被广泛引用的朦胧诗的警句。顾城诗歌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孩子的眼光、感觉和语言创造一个与城市、与世俗社会对立的“未经污染”的世界,舒婷因此称他为童话诗人。1987年以后,顾城旅居国外,

远和近

?你

一会儿看我

一会儿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弧线

鸟儿在疾风中

迅速转向

少年去捡拾

一枚分币

葡萄藤因幻想

而延伸的触丝

海浪因退缩

而耸起的背脊

结束

?一瞬间——

崩坍停止了,

江边高垒着巨人的头颅。

戴孝的帆船,

缓缓走过,

展开了暗黄的尸布。

多少秀美的绿树,

被痛苦扭弯了身躯,

在把勇士哭抚

残缺的月亮,

被上帝藏进浓雾,

一切已经结束

?顾城诗歌的基本主题是反思苦难、表达对理想的寻觅,追寻一种梦幻般的纯美境界,由于特定的时代和经历,他的寻觅往往伴随着忧伤。如成名作《一代人》,《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顾城的诗歌注重意象的营造,他的意象新奇,伴随着自己的生命体验。

后新潮诗(新生代诗)

?后新诗潮涌现出了一大批年轻的诗人,但能持续产生影响的主要有《他们》的创办人韩东和于坚。于坚的代表作有《尚义街6号》、《感谢父亲》和《0档案》,其特点在于坚持用口语写作,关注日常生活和世俗化,反价值,反崇高,反英雄。90年代以后,于坚除诗歌创作之外,其随笔也有一定的影响。韩东曾提出过著名的诗学命题“诗到语言为止”,旨在反对朦胧诗人所扮演的“历史真理代言人”的角色以及他们强烈的社会意识。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有关大雁塔》,这首诗常常被拿来与朦胧诗代表人物杨炼的《大雁塔》进行对比以体现朦胧诗和后新潮诗意的不同。杨炼的大雁塔作为一个思想者承担了民族的悲剧,感觉着历史的痛苦,充满了英雄式的庄严和强烈的史诗意识。韩东则说,“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什么/我们爬上去/看看四周的风景/然后再下来”,暗藏着对英雄主义的反讽。

?反英雄、反崇高、世俗化;反意象、反深度、平面化

?体现出颠覆和解构的的意图。

?杨炼的《大雁塔》和传统的抒情诗有着共同的美感,但同时也能蕴含许多关于祖国文化、历史及人性情感的理性哲思,以大雁塔的自我经历作为写作主线,以极为人性化的情感体验折射中国的传统历史和文化渊源。而韩东的《有关大雁塔》则比较口语化,属于口语诗歌的代表,没有比喻,拟人等辞格,只是一种叙述,也是一种反诗化的诗歌,韩东的《有关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