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七年级下册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导学案

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导学案

一. 【学习目标】

1.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隋初社会经济繁荣的局面是怎么出现的;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隋朝为什么是一个短暂的王朝?

2. 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简要分析隋炀帝这个历史人物,从而提高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 隋朝的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不仅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而且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刻苦的品质和聪明才智,值得我们引以为骄傲。

二. 【重点、难点】

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难点:隋初经济的繁荣写得比较概括,难以使学生感受和理解。

三.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点拨、当堂巩固

四.【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A.自主学习

1、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年,北周外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杨坚就是帝。

(2)、隋朝的统一

年,隋军南下,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政权,南北重归统一。

(3)、隋朝的繁荣

①原因:、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②表现:、。人口激增;粮仓丰实

2、大运河的开通

①目的:,。

②时间人物:年,征发几百万农民,开凿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③三点四段五大水系:大运河以为中心,北起,今北京市,南至

,今杭州市,由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四段,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全长四五千里。

④地位和作用:地位大运河是。作用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

B.合作探究(15分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完成下列问题)

利用导入框和〔活动与探究〕中提出的问题组织讨论:

问题一: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

问题二:大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五. 【展示点评归纳提升】

四、【复习巩固当堂检测】(10分钟)

1.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的是秦始皇时开凿的( )

A.灵渠

B.白渠

C.六辅渠

D.都江堰

2.隋朝重新统一南北的时间是( )

A.581年

B.589年

C.605年

D.610年

3.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是在( )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唐朝

4.隋朝的都城在( )

A.长安

B.洛阳

C.成都

D.建业

5.隋朝大运河的四段中,与洛阳相连接的是( )

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6.隋朝主持开通大运河的是( )

A.隋文帝

B.隋炀帝

7.隋朝统一南北的历史条件不包括( )

A.广大人民渴望实现统一

B.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C.江南地区经济得以发展

D.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8.阅读材料:“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龙舟水殿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曰休《汴河怀古》

回答①上述材料反映了古代哪一著名的水利工程?

②上述水利工程的功能是什么?当前,国家正在进一步扩展材料二中水利工程的功能,那么扩展其功能的重大建设工程是什么?

③材料二反映出唐代对该项水利工程的开凿普遍持什么看法?作者又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第二课贞观之治学案

一. 【学习目标】

1.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 【重点、难点】

重点:“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

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三.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点拨、当堂巩固

四.【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A. 自主学习

1、唐朝的建立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同年,在太原起兵的反隋贵族

,进入长安,建立唐朝,就是唐高祖。唐高祖退位以后,传位

,他就是,年号。

2、贞观之治

(1)、唐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力量的伟大,吸取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皇帝要,善听正确意见;大臣要,

(2)、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他任命赋予谋略的和善断大事的做宰相,人称“”。他还重用敢于直言的,他先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是最著名的谏臣。

3、女皇武则天

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本是唐高宗的皇后,晚年称帝,改国号为,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

B.合作探究(15分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一:学生自己看课本p8-9,总结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问题二:贞观之治的表现:

五. 【展示点评归纳提升】

四、【复习巩固当堂检测】

1.“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指的是哪位皇帝的统治?()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高宗 D.武则天

2.在唐太宗时期,以敢于犯颜直谏而流芳青史的是()。

A.房玄龄 B.杜如晦 C.魏征 D.姚崇

3.“贞观之治”与武则天统治时期的不同表现是()。

A.重视农业生产 B.选拔任用有才能的人

C.重用酷吏 D.国力不断强盛

4.连线

房玄龄敢于直谏

魏征善断大事

杜如晦富于谋略

第3课开元盛世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开元之治”、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盛世经济的繁荣”

本课的难点: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

三、【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点拨、当堂巩固

四、【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A. 自主学习

(一)、“开元之治”

武则天以后,...................即位,在唐玄宗统治前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唐朝制造了.................(用来耕地的工具),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

2、手工业品方面:(1)瓷器有..................的青瓷和................的白瓷最有名;

(2)、......................是艺术的珍品。

3、唐朝著名的大都会有:.........、洛阳、..........和成都。...................成为国内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三)、唐朝的衰亡

唐玄宗统治后期,宠爱杨贵妃,天宝年间的............和..................的叛乱。唐朝由盛转衰。公元9世纪后期,爆发的唐末农民起义瓦解了唐朝的统治,................年唐朝灭亡。

B.合作探究(15分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完成下列问题)

1、唐玄宗统治的前期为什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他统治的后期却使唐朝由盛转衰从中你得到什么认识?

2、今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说说唐朝时城市有那些美好的方面?

C.知识拓展

我国是茶的故乡。陆羽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陆羽就被人称为“茶神”了。

五. 【展示点评归纳提升】

四、【复习巩固当堂检测】(10分钟)

【自我检测】

1、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史称“------”。

2、唐朝制造了-------(用来耕地的工具),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

3、瓷器有:------的-------和-------的-------最有名; -------是艺术的珍品。

4、唐朝著名的大都会有:------、-------、------和------。(------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5、唐玄宗统治后期,------年间-----年的-----和-------的叛乱,又称

--------。

唐朝走向衰弱的标志是:_______。--------(什么事件)瓦解了唐朝的统治,------年唐朝灭亡。

6、-----的《------》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称为“茶神”。

7、材料题:“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1)这是谁的诗句? 2)“开元”是谁的年号?

3)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文中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

5)这种全盛局面是何时被打破的?

6)人们尊称这首诗的作者为什么?隋唐时期还有哪些盛世?

7)与这位大诗人同朝代的著名诗人还有哪些?

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⑵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法:指导预习,问题设置指导课前预习工作: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采用分组合作的方法做好预习工作。第一组:了解隋唐以前我国采取什么选官方法。第二组: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科举考试究竟怎样考。一个普通读书人怎样才会成为进士。第三组:找出课文中提到哪几位人物是通过科举

考试当上官的,并尽可能多地了解哪些历史人物是通过科举考试当上官的,如岳飞、司马光等。第四组:排练一个短剧小品(1分钟以内)“看榜文”。学法:阅读、讨论、探究、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尤其是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位皇帝的作

2、难点:如何客观评价科举制度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及其对中外的深远影响。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统治,在用人方面有什么共同点?(注意任用贤才,选拔有才干、有道德的人当官。)

设问过渡:隋朝之前,怎样选拔官吏呢?原来,必须有地方官吏、高门权贵的推荐,才能当高官。(所谓“高门”就是“高等”的意思。)地方官吏、高门权贵推荐的人当上高官之后,就要“知恩图报”,往往利用职权来维护推荐者的特权,不利于皇帝加强中央集权。所以,隋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实行有效的统治,废除了旧的选官制度,创建新的选官制度,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叫做科举制度。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科举制的诞生

学生阅读15页课文、插图和资料,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

1、隋文帝开始用什么方法来选拔官吏?(分科考试)

2、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在哪个皇帝统治时期正式诞生?(隋炀帝)

3、科举制度起了什么作用?(从此,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中央。)

过渡讲解:科举制建立之初的隋朝,选拔的人数不是很多。后来,经过唐初几位皇帝的完善,通过科举制度录取了很多有才学的人。

二、科举制的完善

学生阅读16页课文和插图,根据教师的提问回答:

1、唐太宗怎样发展科举事业?(扩充国学规模)

2、唐太宗“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是科举制度的最大获益者。)

3、武则天怎样发展科举事业?(开始实行“殿试”,在洛阳宫殿亲自出题面试应举者。)

4、唐玄宗怎样发展科举事业?(把诗赋列入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八次亲自“殿试”应举者,录用了很多有才学的人。)

5、结合第16页“动脑筋”:它类似于我们今天哪一种题型?(填充)你怎样看待这种题型?(有助于强化记忆,但不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见解。)

6、学生阅读16页小字部分“唐玄宗处理‘曳白’者”和15页导入框“李昂羞李权”的故事,思考回答:这两件事说明科举制度讲究什么原则?(公平,真实。)

过渡讲解:因此,科举制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科举制的影响

1、学生根据18页“动脑筋”:唐朝进士科考诗赋好不好?(好)为什么?(对于唐朝文学繁荣和发展、诗歌艺术的普及与提高是有利的,后来唐诗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有显赫的地位。)

2、学生阅读18-19页课文,按19页“活动与探究2”:你有什么感想和看法?(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它与英国的考试制度和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这说明中国古代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的制度可以激励人们用功读书,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3、学生阅读19页“自由阅读卡”,思考回答:“最大最重的石头书”说明了我国封建社会统治者对读书人学习内容的基本要求是什么?(认真攻读儒家经书,防止传抄错误。)

4、学生按18页“活动与探究1”:李德裕态度如何?(反对科举制度)他的话有理吗?(他这些话不妥。因为熟悉朝廷事物和礼仪只是有利于从形式上办好朝廷的事情,并不是当官的必要条件。)

5、学生根据17页归纳:隋唐科举制度从哪三个方面对当时封建社会产生了影响?(用人制度、教育事业、文学艺术)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围绕一个问题进行了步步深入的探讨。现在,我想请同学们来总结一下,我们是围绕什么问题进行讨论的,又是怎样步步深入的?(学生总结)

目标检测

一.选择题

1.为改变许多出身地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的弊端,采取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开始于()

A.隋文帝时B.唐太宗时

C.隋炀帝时D.武则天时

2.科举制在我国正式诞生是在()

A.隋朝B.唐朝 C.明朝D.秦朝

3.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是在()

A.隋文帝时B.唐太宗时

C.唐玄宗时D.武则天时

4.关于科举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正式形成于隋炀帝时 B.唐朝时分为明经科和进士科

C.明经科是做高官的主要途径 D.明朝时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

5.科举制度在我国存在的时间和废除的年代是()

A.500多年明朝 B.700多年清朝 C.900多年元朝D.1300多年清朝

6.下列关联错误的一项是()

A。隋炀帝——分科考试 B。唐太宗——扩充国学增加学员

C.武则天——殿试、武举 D。唐玄宗——诗赋为进士科主要内容

7.自隋朝确立科举制度来选拔官员,其意义在于()

①废止过时的选官旧制,将选官、用人权力从地方收回中央。②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特性。③开始突破门第的限制,按考试成绩择优选才。④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获得了施展才能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

8.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参政始于()

A.东汉B.明朝 C.唐朝D.隋朝

9.下列对科举制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学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B.科举制度从思想上控制了读书人。

C.培养了更多的中华民族的英才。

D.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0.科举制度与以往选官制度的本质区别,在于()

A.普通读书人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的考试,扩大了选官的范围。

B.本人要出自高门权贵家庭,要有地方官员和高门权贵的推荐。

C.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不能做高官,选拔官吏的实权也没有控制在朝廷手中。D.选拔官吏必须实行世袭制。

11.武则天开创殿试,亲自出题面试举人的根本意图是()

A.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B.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C.鼓励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D.巩固封建统治。

12.隋文帝废除旧的选官制度的原因是()①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需要加强中央集权②隋文帝重视文学。③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才能有效地进行统治。④使选官实权控制在地方官员手中,扩大地方自主权利。

A.①②③④B.②④C.①③D.①②③

13.下列属于完善科举制度的皇帝是()①唐太宗②隋文帝③唐玄宗④武则天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二.问答题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⑴材料三说明了什么?

⑵举例说明在科举制度下出现的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和科举不第的才华之士。

⑶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上的科举制度?

导学案第5课和同为一家

——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

【认定目标】(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的学习任务)

1、知道“天可汗”的含义,了解唐太宗受到少数民族拥戴的有关史实。

2、识读“唐初边疆少数民族分布图”,了解唐朝周边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

3、讲述文成公主入藏和亲的故事,说出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

4、列举唐王朝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简述“和同为一家”的含义。

【预习检测】请你认真阅读教材26-27页“天可汗”一目的内容,回答下列1—3题:

1、唐太宗对东突厥采取了哪些政策?

2、“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毒爱之如一”,这句话的大意是什么?

3、“天可汗”的含义是什么?少数民族为什么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请看课文第27-30页“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点苍山会盟”二目

的内容,回答下列4—5题:

4、文成公主入藏的史事和意义。

5、“点苍山会盟”是怎么回事?

【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1、议一议:本课课题“和同为一家”的含义是什么?

(唐代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边疆各族与唐朝关系和睦、

友好,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

2、你所在的学习小组有什么疑难问题?

【归纳整理】

请在下图的空白处填上少数民族的名称,填一个讲一个相关的故事,

看谁讲得好?

【拓展练习】(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

(一)单项选择题

1、被西北各部首领尊称为“天可汗”的唐朝皇帝的()

A、唐高宗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2、唐蕃“和同为一家”说明()

A.吐蕃首领已接受唐政府的册封 B.吐蕃与唐朝的关系不断加强

C.唐政府对吐蕃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 D.吐蕃与汉族长期融合,已形成“一家”

4、右图同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A、唐在东突厥就地设立都督府

B、文成公主入藏

C、甥舅会盟碑

D、点苍山会盟

5、文成公主远嫁西藏发生在()

A、唐高祖统治时期

B、唐太宗统治时期

C、唐高宗统治时期

D、唐玄宗统治时期

6、在点苍山与唐朝使团会盟的首领是: ()

A、吐蕃赞普

B、突厥可汗

C、南诏王

D、匈奴可汗

7、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写到“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趁”其中的“文皇”是指()

A、汉文帝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8、吐蕃是今天哪族的祖先?() A、苗族 B、黎族 C、藏族 D、突厥族

9、阅读下列材料

太宗尝谓长孙无忌等曰:“朕即位之初,有上书者非一,或言人主必须威权独任,不得委任群下;或欲耀兵振武,慑服四夷。惟有魏征劝朕‘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朕从此语,天下大宁。绝域君长,皆来朝贡,九夷重译,相望于道。凡此等事,皆魏征之力

也。——吴兢《贞观政要》①魏征指出的“中国既安,远人自服”对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有什么影响?

新课标第一网

②“耀兵振武,慑服四夷”与“偃革兴文,布德施惠”有什么不同?

导学案第5课和同为一家

——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

【认定目标】(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的学习任务)

1、知道“天可汗”的含义,了解唐太宗受到少数民族拥戴的有关史实。

2、识读“唐初边疆少数民族分布图”,了解唐朝周边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

3、讲述文成公主入藏和亲的故事,说出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

4、列举唐王朝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简述“和同为一家”的含义。

【预习检测】请你认真阅读教材26-27页“天可汗”一目的内容,回答下列1—3题:

1、唐太宗对东突厥采取了哪些政策?

2、“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毒爱之如一”,这句话的大意是什么?

3、“天可汗”的含义是什么?少数民族为什么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请看课文第27-30页“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点苍山会盟”二目

的内容,回答下列4—5题:

5、“点苍山会盟”是怎么回事?

【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1、议一议:本课课题“和同为一家”的含义是什么?

(唐代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边疆各族与唐朝关系和睦、

友好,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

2、你所在的学习小组有什么疑难问题?

【归纳整理】

请在下图的空白处填上少数民族的名称,填一个讲一个相关的故事,

看谁讲得好?

【拓展练习】(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https://www.wendangku.net/doc/6712801120.html,

(一)单项选择题

1、被西北各部首领尊称为“天可汗”的唐朝皇帝的()

A、唐高宗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2、唐蕃“和同为一家”说明()

A.吐蕃首领已接受唐政府的册封 B.吐蕃与唐朝的关系不断加强

C.唐政府对吐蕃进行有效的行政管D.吐蕃与汉族长期融合,已形成“一家”

4、右图同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A、唐在东突厥就地设立都督府

B、文成公主入藏

C、甥舅会盟碑

D、点苍山会盟

5、文成公主远嫁西藏发生在()

A、唐高祖统治时期

B、唐太宗统治时期

C、唐高宗统治时期

D、唐玄宗统治时期

6、在点苍山与唐朝使团会盟的首领是: ()

A、吐蕃赞普

B、突厥可汗

C、南诏王

D、匈奴可汗

7、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写到“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趁”其中的“文皇”是指()

A、汉文帝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8、吐蕃是今天哪族的祖先?() A、苗族 B、黎族 C、藏族 D、突厥族

9、阅读下列材料

太宗尝谓长孙无忌等曰:“朕即位之初,有上书者非一,或言人主必须威权独任,不得委任群下;或欲耀兵振武,慑服四夷。惟有魏征劝朕‘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朕从此语,天下大宁。绝域君长,皆来朝贡,九夷重译,相望于道。凡此等事,皆魏征之力

也。——吴兢《贞观政要》①魏征指出的“中国既安,远人自服”对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有什么影响?

②“耀兵振武,慑服四夷”与“偃革兴文,布德施惠”有什么不同?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的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的社会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⑵了解与科举制有关的进士、明经、殿试、状元等相关历史名称和知识点。

⑶了解科举制的创立对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及对后世中国产生的巨大影响,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延伸,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得到提升。

⑷了解科举制度对世界文明社会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小组讨论归纳,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重要制度,影响极为深远。从而引导学生不断探究,交流学习心得,培养合作意识。

⑵通过教材资料,整理相关信息,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https://www.wendangku.net/doc/6712801120.html,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科举制的学习,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科举制的诞生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是隋唐社会繁荣和文化绚丽的因素之一,是符合当时社会发展需要的,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科举制创立和逐渐完善。

2、难点: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并对科举制进行客观评价。

⑴改善了用人制度,对社会发展有进步意义。

A、科考形式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考试。

B、他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扩大了唐朝以后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为封建统治阶级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C、开创了整个社会读书求学的良好风气。

⑵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和唐文化的发展,造就一批诗人,推动古文运动和传奇小说发展,使唐文学达到很高水平。

⑶在世界文明史上占重要地位。

⑷科举制有进步作用但也隐含弊端。

科举制度使大批知识分子醉心于功名,不愿从事冷静的学术研究和深入的思考,不愿从事对国计民生有实用价值的科学技术研究,一旦科考成功、金榜题名,就逐渐沦为封建统治者的附庸。

【知识链接】

唐代科举考试的常设科目: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明

法,明书,明算是关于律令,文字,数学的专门科目,选择专门人才,录取后只在与专业有关的机构任职。

明经:明经,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

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汉代设置这一科,为儒生进入仕途提供渠道。明经与进士二科为唐朝科举的基本科目,明经又分为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等,考试之法,先贴文,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

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科举制的历史发展:

1、隋炀帝时的科举分两科,一称明经,另一称进士。虽然唐代大大增加了科目数量,但明经和进士仍是选拔官员的主要科目。明经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包括帖经和墨义。帖经有点像现代考试的填充,试题一般是摘录经书的一句并遮去几个字,考生需填充缺去的字词;至于墨义则是一些关于经文的问答。进士科的考试主要是要求考生就特定的题目创作诗、赋,有时也会加入帖经。

2、唐高宗时代以后,进士科的地位慢慢超越了明经,成为科举中唯一的重要科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进士科考生需要发挥创意方能及第,而明经只需熟读经书便能考上。而且进士科的评选标准甚严格,考上的人数往往只是明经科的十分之一。当时曾有一句说话:“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道出了进士科的难度。

3、隋朝于605年首次开的进士科,被视为科举的开始。隋、唐时,“进士科”只是科举各科中的其一,考的是诗赋。因为进士科是常科,考取又最难,故此最为尊贵,地位亦成为各科之首。宋代以前,进士只需要通过在尚书省举行的“省试”。自宋以后,进士一律要经过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一关覆核和决定名次。宋仁宗时,曾发生一名通过省试,但在殿试被黜落的考生愤而投奔西夏。自此以后殿试都只定名次,而不会黜落考生。在明朝和清朝,殿试封录取考生为三等称三甲。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二甲若干(清朝时一般为七人),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世人统称录取者为“进士”。进士是功名的尽头,就算是对名次不满意亦不可以进士重考。

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

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精彩课堂,由我开始!)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完成填充:

1、科举制的诞生:

⑴隋文帝时期,为改变魏晋以来的选官制度,开始用的方法来选拔官吏。

⑵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时科举制逐渐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中以

、两科最为重要,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⑴唐太宗:

①扩充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②严格录取应试者(进士的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

⑵武则天:武则天时创设了殿试和。

⑶唐玄宗:

①唐玄宗时,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②玄宗曾八次亲自面试应试者。

3、科举制的影响:

⑴科举制改善了,使有才识的读书人可以入朝为官;

⑵科举制促进了的发展;

⑶科举制促进了的发展,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⑷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直到清末才被废除。

二、合作探究(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科举制的诞生

1、隋文帝开始用什么方法来选拔官吏?

2、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在哪个皇帝统治时期正式诞生?

3、科举制度起了什么作用?

科举制的完善

4、唐太宗怎样发展科举事业?(扩充国学规模)

5、唐太宗“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6、武则天怎样发展科举事业?

7、唐玄宗怎样发展科举事业?)

8、讨论18页“动脑筋”:它类似于我们今天哪一种题型?你怎样看待这种题型?

科举制的影响

学生根据19页归纳:隋唐科举制度从哪三个方面对当时封建社会产生了影响?(用人制度、教育事业、文学艺术)

三、拓展延伸(深化知识,我行你也行!)

1、学生根据 20页“动脑筋”讨论:唐朝进士科考诗赋好不好?为什么?

2、学生按20页“活动与探究1”:李德裕态度如何?他的话有理吗?

3、21页阅读分析;对于这种说法你有什么感想?

4、学习了科举制后,想一想,你对现在学校的考试制度和考试形式满意吗?你有什么好的意见或建议?

【课堂小结】(只有不断总结才能有所提高!)

谈谈你在本节课的收获。

【达标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魏晋时期,选拔官员依据的主要标准是()

A.才能和学识B.门第和出身 C.民族和地域 D.等级和财产

2、为改变许多出身地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的弊端,采取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开始于()A.隋文帝时B.唐太宗时

C.隋炀帝时D.武则天时

3、下列关联错误的一项是()

A.隋炀帝——分科考试

B.唐太宗——扩充国学增加学员

C.武则天——殿试、武举

D.唐玄宗——诗赋为进士科主要内容

4、“武状元”这个词最早可能出现于:()

A.唐太宗时期

B.唐高宗时期

C.武则天时期

D.唐玄宗时期

5、科举制度在我国存在的时间和废除的年代是()

A.500多年明朝 B.700多年清朝

C.900多年元朝 D.1300多年清朝

6、下列诗句中涉及到科举制的有()

①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②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④慈恩寺下提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④

7、下列对科举制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学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B.科举制度从思想上控制了读书人。

C.培养了更多的中华民族的英才。

D.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作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材料二:唐代有人写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请回答:

(1)为改变材料一所反映的弊端,隋文帝和隋炀帝各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中提到的“长策”是指什么?它对唐代的教育事业产生的什么影响?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知道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频繁的来往、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过程与方法:思考隋唐时期出现频繁的交往高潮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比较日本、新罗与隋唐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相似性,以及佛教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唐朝所起的作用,总结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中体现的奋斗精神,崇敬为各国友好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通过当时傲居世界文明之首的东亚文明及其中心唐朝的了解,为自己祖先的业绩感到自豪。

二、学习重点: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三、学习难点: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四、知识链接:唐朝国力强盛,海陆交通发达,政府又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这些都促进了唐朝对外交往的活跃。在对外交往活动中,唐朝先进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不断向外传播,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唐朝也以开阔的胸襟吸收着外来文化中的先进内容,如阿拉伯的医药学,天主的熬糖法、西域的音乐和舞蹈等,为我所用,不断创新。

五、自主预习,自我提高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1、隋唐时期,中日两国交往密切,唐朝从_______年间开始,日本来中国的遣唐使有十多批。还有______和_______等。

2、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也不少,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高僧_______。________时,他___次东渡日本。他精心设计的__________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问题归纳:概括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二、唐与新罗的关系

新罗是________上的国家,强胜以后,派遣______和大批_______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新罗仿制唐朝的政治制度,采用_______选拔官吏。

三、玄奘西游

1、唐朝时,中国同天竺(即_______)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_________

2、_______初年,玄奘从______出发,历尽艰险,前往天竺,______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他专心翻译佛经,还以亲身见闻写成了《________________》。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六、课堂小结

学生谈谈本课的收获

七、当堂训练

(一)填空

1、世界各国仰慕中国文化,把中国人称作“唐人”开始于_____

2、日本派遣来中国唐朝学习的使团称之为________

3、唐朝时期赴日本的僧人最有影响的是________,他于______时六次东渡。

4、朝鲜半岛上与唐朝关系密切的国家是_______

5、唐朝时期西游天竺取经的高僧是_______

6、高僧玄奘根据自己的见闻写成的书籍是_____________

(二)选择

1.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的唐代高僧是()。

A.玄奘B.戒贤C.鉴真D.戒日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