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胡佳敏专题讲座

胡佳敏专题讲座

雨过青苔润,风归翠竹竦

——语文教学应留点什么给学生

胡佳敏

一晃从事语文教学已20几载,在语文教学中也逐渐摸索品味出点东西来。说不上分享吧,只是拿来和大家交流想法,交换意见而已。

干什么吆喝什么,那就先说说我对语文的理解。什么叫语文?平日说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我想语文教学应是“语”和“文”同在。

语文教学无外乎是字词句段篇的学习。在这庞杂的学习中,我以为最为重要的还应该是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升。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和大家交流以下几点,正确与否,仅供大家商讨吧!

一、语义中写文字

因为汉字同音字比较多,意义学生区分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在平日听写中经常这样进行,比如要听写“近处的近”我先说这样几个词“用尽”“进去”“尽力”“附近”然后,我说“近处”的“近”是哪一个?经常在听写中比较和矫正,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同音字的正确用法。

这样结合具体的语义给出要听写的单个字或词语,让单个字或词语瞬间铺开,成为一串词,学生虽然只写了一个字,实际上却学会了

几个词的应用。使学生明白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意思是不一样的。在语义中学文字,让“语”和“文”同在。

二、语用中品文本

我们的汉语,好多词语是有感情色彩的。高段学生我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结合文本解析词语密码。如我们熟悉的《触摸春天》中,有一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在春暖花开的美景中,一个小女孩儿穿梭在花丛中。她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慢慢伸出双手,悄然拢住了一只逗留在花间的蝴蝶。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小女孩的脸上充满了惊讶。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这翅膀飞走了。小女孩仰起头来张望。

在这一情节的言语表达中,有一组近义词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故事,更真切地体会人物,这就是“扑腾”和“扑闪”。从字面意思来看,这两个词语在文本情节中都有蝴蝶煽动翅膀的意思,而这两个词语所要表达的情境与情感又是如此的迥异:“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着,这是盲女孩安静感受到的蝴蝶的挣扎;“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这是蝴蝶获得自由飞翔的快乐。这两个词语的运用无疑是精当的,符合蝴蝶在文本情境中的自然事实。然而,对于学生来讲,我们应引导他们从课文人物生命特征来学会审视,这不正是盲童安静的生命写照吗?盲童安静在春天到来的时候,“整天在花香中流连”。这是不屈从于生命残缺的“扑腾”而“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磕磕绊绊”,乃至“拢住”蝴蝶的奇迹出现,这正是“扑腾”后的“扑闪”。

这样,让学生体会词语秘密,体会作者用词的深意。引导学生阅

读发现,学生的阅读就会沐浴在文本信息的整体辐射中,深入而立体,感受联系全文阅读的情趣。从而体会到发现语言的快乐。

三、语境里学朗读

我们知道朗读的作用是提高记忆力,提高理解与领悟力,提高写作能力、提高表达与勾通能力。最终实现培养语感的根本任务。

1.揣摩人物心理,添加提示语读好对话

语文教材里有很多描写人物间对话的,在学生基本把课文读懂了时,要求学生把人物说话时的不同语气读出来。这样的方法指导会使学生举一反三,才能使学生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

如《草船借箭》一课,在人物对话中添加表示内心活动的词语。

周瑜(明知故问):“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故意)说:“用弓箭最好。”周瑜(暗自高兴,趁势追逼):“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已有觉察、有意)说:“当然照办!”周瑜(迫不及待)地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胸有成竹)地说:“只要三天。”周瑜(掩饰不住内心的狂喜,威胁)说:“军营里不能开玩笑。”诸葛亮(泰然自若)地说:“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这样的训练,把朗读与理解课文、体验情感、储蓄语言有机结合,将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加以剖析揭示,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感,懂得“为什么这样读”,从而为成功的表情朗读作了高效的引导和铺垫。

2.抓住对话中提示语前的修饰语读好对话。

人物的语言描写是刻画人物形像的最为基本的手段之一,因此,读好人物的语言也就成为了体会人物情感,了解人物内心世界的基本手段之一。

这些修饰语有的描绘了人物的神态表情,有的描绘了人物的动作,有的指明了人物的语气语态,还有的直接反映了人物的心理状态。

例如《钓鱼的启示》:这段对话的修饰语中“盯着、把目光转向、平静地”就表现了父亲要儿子把鱼放回去的那种内心的坚定。而“急切地、争辩着、哭”则反映了孩子面对父亲的要求时的那种迫切、难过、无奈。有了这样的把握,这段对话就可以读好了。(范读)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这样入情入境地朗读才能真正体会诱惑之大,教育之深的文本主题。

3.读好经典语言,感受语言魅力

窦桂梅强调:“什么样的文本要还它什么样的味道,不能只读故事情节,而应该读出语言味道。”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一课的这样一段是朗读难点,恰恰体现

了明清小说的语言魅力。教学时我做了这样的停顿处理并做了范读。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

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

项下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

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

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

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

下罩/翡翠撒花/洋皱裙

这样的处理使学生比较容易地发现作者是从上到下,从头到脚描写王熙凤的穿着打扮的。

再看看她的模样身段。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请男女生对对子式读。男:一双丹凤三角眼女:两弯柳叶吊梢眉接着师生对对子。师(我读):三角眼生:吊梢眉

师:丹凤三角眼生:柳叶吊梢眉

师(快速读):粉面含春威不露生:丹唇未启笑先闻。

师(慢速读):粉—面—含—春—威—不—露

生(慢速读)丹—唇—未—启—笑—先—闻。

如此,经过多重形式的朗读,告诉学生在明清小说里很多重要人物出场时都有这样一大段的对称性的外貌描写。以此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4. 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朗读。

任何一篇文章在情感表达上都有一个基调,要么是作者的情感,要么是文中主人公的情感。有了对文章整体情感的把握,我们在朗读时才能准确表达,感染听者。

《卖火柴的小女孩》依据文章内容,我们很容易把它的感情基调定位在悲惨的情境中。那么这句应该读成这样:“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光着头赤着脚在街上蹒跚地走着。”

语境中指导朗读的情况还有好多种,像抓住语境的标点训练朗读,依据文本本身所蕴含的情感内容来确定。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体现时间的漫长、父亲内心的坚定)

四、文本解读激发阅读兴趣,拓展课外阅读视野

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始终都是语文课的基本使命。教师只有在课前对文本有自己的较深入的理解性阅读,才能调动学生品味语言、感悟语言的兴趣。

人教版五年级教材《窃读记》仅仅是林海音众多优美散文中的一篇,所以,教学的定位不仅仅让学生感受到林海音童年阅读的艰辛,品味千辛万苦追寻读书的的执著,更应该由此叩响林海音文学的大门。

在引导学生畅谈感受后,对于这一句:“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着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头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结合课文插图我做了如下的文本解读:一件月白的偏襟上衣,一条黑色的百褶布裙,齐耳的短发,浓黑的刘海下是一张秀气的

五、阅读课应指向写作

管建刚把语文比作三层小楼。一楼是识字,二楼是阅读,三楼是写作。会阅读自会识字,会写作自会阅读。

作为学习语文的学生,他的阅读跟他人的一般阅读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好比,作为导演的张艺谋去看电影,和我们看电影的视角,有很大的区别,张艺谋的看,内容理解往往是附带的,他的专业眼光在于,张艺谋会看电影是怎么拍出来的。小说家看小说,他不像我们跟着小说里的人物一起流泪,一起欢笑,而是看作者怎么让读者跟着人

物一起欢笑,一起流泪。

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所关注的与其他课程的教师所关注也有所不同。其他课程的教师是为了了解课程说了什么,呈现了什么事实,传播了什么知识等等,即文本的语言内容,而我们语文教师出于培养学生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一独特目的,就必须关注文本“怎么说”,必须侧重文本的语言形式。

因此,从一年级起,我就开始有意识地注重孩子表达能力的培养。

如咱部编教材一年级练习册《静夜思》这一课有这样一篇文章,名字叫《我的家乡》很短。(课件)

我的家乡在荷花村,荷花村是个美丽的地方。

池塘里,荷花红红的;小路旁,嫩草绿绿的;瓜地里,西瓜圆圆的;山坡下,泉水清清的。

我的家乡真可爱!

可以在引导学生关注表达方面提这样几个问题:看第一句说荷花村是个美丽的地方你信吗?你想知道它哪美吗?文章都写了哪些地方表现荷花村的美呢?请你用横线划出来。这些地方具体写了什么美?用波浪线划出来。这时候作者再说“我的家乡真可爱”你信了吗?因为学生还小,最后总结时不必给学生介绍总分总的写法,只是梳理性的强调:像文章这样开头大概写家乡可爱,中间详细具体介绍家乡哪美,怎样美,最后又一次抒发喜爱家乡的感情。这样的写法我们要有意识地学习。

像这样很简单的文章我们就可以拿来当做例子来教孩子学习表达。我想,这样长此以往,孩子的提取信息的阅读能力和有目的的写作表达能力都会循序渐进地得到提升。

所以,指向写作的阅读,才是作为专业的语文学习者的阅读本质所在。

六、语文教学要多一些“语文情怀”

语文是感性的,形象的,语文是情意相同的。我们的教学要关注语言表达,注重实践运用,我们还应关注语文的韵味,语文的情致,这样文本不只是标准化实践运用的对象,更是打动学生心灵的可亲可感的诗行。感受到语言的温度,学生才能真正爱上语文、爱上学习。

以上所讲只是一家之言,这当中有许多我自己的教学经验,更有名师大家的理论。理解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指正。

回望来路,期待未来,我会更加扎实和丰富自己的语文教学,希望能在我的五年的熏陶感染里让对语文的热爱生根发芽,让更多的孩子爱上语文,爱上祖国的语文文字,真正为学生留下点什么。

最后以“语文是一种情怀”来作为我今天讲座的结束语吧!

语文,是一种情怀。

裹挟着唐风宋雨而来,一如舞姿优美的少女,影影绰绰;一如风情万种的热带风光,旖旎动人,沉淀着古往今来的历史,一如内涵丰富的史书典籍,厚重高雅。

当第一缕阳光照进你的屋子,语文,便是吟咏赞美,当第一片秋叶飘落在林间小路上,语文,便是无限的惆怅,当第一线泉水顺着巍峨高山而下,语文,便是博大的胸怀。

语文,是一种情怀,念情悠悠,任岁月流逝,终不老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