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科学七年级(下)读书笔记

科学七年级(下)读书笔记

科学七年级(下)读书笔记
科学七年级(下)读书笔记

七年级科学(下)

第一章水

地球上的水

1)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天然物质,它覆盖了70%以上的地球表面,地球可以说是个大水球,地球上的水哺育了人类和其他一切生物,为人类的文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水是一种最宝贵的自然资源。

2)海洋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96.5%;陆地水占总水量的3.5%;还有少量的大气水等。

3)水存在于海洋中、陆地上、空气中以及生物体内。

4)水一般以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形态存在于大自然中。

5)水的分类----不同的物质按照不同的目的进行不同的分类。

(1)按物理性质可分为:固态水、液态水、气态水。

(2)按化学性质可分为:咸水和淡水。

(3)按对生命的作用可分为:生物体内的水和生物体外的水。

(4)按存在空间可分为:海洋水、大气水和陆地水。

6)海水占了地球上全部水量的96.5%。海水是咸的,是因为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盐类物质。海洋中平均每1000g海水中含盐类物质35g。所以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目前最常用的海水淡化的方法是蒸馏法提取淡水。海洋中的鱼因为鱼鳃中有一种泌氯细胞,具有把盐分排出体外的功能。海洋中的植物在汲取水分的时候,植物细胞也具有排除盐分的功能。所以我们在吃海洋生物的时候并不感到咸味。

7)陆地水占了地球上所有水量的3.5%,其中大约1%是咸水,咸水主要存在于大陆内部的一些湖泊中,如我国的青海湖,亚欧大陆的里海,中东地区的死海,只有剩余的2.5%才是陆地上宝贵的淡水。

8)人类较易利用的淡水只占淡水总量的0.3%,它主要包括江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9)大气中的水数量不多但这部分水却会成云致雨、形成复杂的天气现象。你根据哪些现象说明大气中有水。下雨、下雪、与雾霜露的形成。。

10)地球上有丰富的水,为什么我们还要提倡节约用水?(1)地球上的水绝大部分是咸水,且淡水的主体是无法利用的冰川,可以用淡水只占淡水总量的0.3%。(2)淡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匀。(3)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污染十分严重。

11)淡水资源中数量最多的是冰川水。

12)在测定“种子里含有水分的”实验中,如果要比较不同种子的含水量,应控制:不同种子的质量相同。烘烤时间要相同。把种子倒进干燥清洁的试管里,在酒精灯上均匀烘烤(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不久能看到从试管里冒出的水蒸气在近试管口的管壁上凝结成小水珠,这个实验可以说明种子里含有水。

13)不同植物的含水量不同,水生植物比陆生植物含水量高,生命活动旺盛不分比不旺盛部分含水量高,如根尖、嫩梢、幼苗的含水量可达60-90%。

14)水母的含水量高达98%,人体中含水量约占体重的60%,但不同组织和器官的含水量不同,如肌肉中含水72%,血液中含水80%,骨中含水50%。一般成年人每天排尿约1.5L,通过呼吸和排汗散失水分约0.5-1L,我们每天至少应饮水2-2.5L。

水的密度和三态变化

15)研究水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器材:量筒、天平、砝码、烧杯、水、胶头滴管

1。量筒要放平稳。读数时,眼睛的视线要与“凹形液面的最低处相平”。2。天平的使用:a调零:把游码移动到衡量标尺的零刻度线。b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上。c称量物体:左物右码,取用砝码时"先大后小"。d读数时,物体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指示的读数。结论:任意体积的水的质量和体积比是一个确定的量,这个比值反映了水的一种特性。

16)4C o时水的密度最大。水具有一定的密度是水的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

17)活动:冰的熔化过程:1、器材:铁架台、铁圈、烧杯、温度计、石棉网、酒精灯、玻璃棒;2、在加热过程中,一旦发现有冰熔化成水,就不时地用玻璃棒搅拌,使烧杯中冰和水的温度均匀。3、冰在熔化前温度逐渐上升,当温度到0C o时冰开始熔化,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直到冰全部熔化成水后,

继续吸热,水温上升。

18)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叫熔化。熔化时的温度叫做这种固体的熔点。熔化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物质熔化的条件:温度到达熔点,同时吸热。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凝固。凝固时的温度叫做这种液体的凝固点。凝固时放热,温度保持不变。物质凝固的条件:温度到达凝固点同时放热。

冰变成水是冰的熔化现象,在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是0C o。

19)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C o。把一杯0C o的水放到有冰水混合物的的桶中,则杯中的水保持原来的状态和温度不变。

20)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1、晶体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2、非晶体熔化时温度不断上升。

21)已知海波的熔点是48C o,则48C o的海波是什么状态固态或液态或固液共存。

22)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汽化。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汽化现象叫蒸发。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的剧烈的汽化现象叫沸腾。

23)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上方空气流动速度有关。液体的温度越高,液体的表面积越大,液体上方的空气就动速度越快,蒸发就越快。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会蒸发。

24)蒸发和沸腾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1、都是汽化现象,2、都要吸热。

不同点:蒸发: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是在任何温度下均可发生的汽化现象,是一种缓慢汽化现象。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此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25)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C o。水的沸点与液面上的气压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盐水的沸点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升高。水蒸发时要吸收热量。所以蒸发具有制冷效果。

26)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叫液化。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降低温度二是:增大压强。27)水蒸气发生液化时会放出热量,所以皮肤被100C o水蒸气烫伤比被100C o开水烫伤危害严重。冬天,牙医常把检查口腔用的小镜子放在酒精灯上烤一会儿后才伸进病人的口腔中,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镜面产生水雾。

28)南极平均气温在-25C o,在那里用的液体温度计是酒精温度计这是因为酒精的凝固点较低。

29)夏天如果用电风扇对这温度计吹风,温度计的示数不变,如果在温度计的水银泡上包上浸过乙醚的纱布,过一会儿示数下降,这是因为乙醚蒸发要吸热。

30)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升华。升华过程要吸热。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凝华。凝华过程要放热。

31)物质的三态变化过程中,需要吸热的过程是:熔化、汽化、升华,需要放热的过程是:凝固、液化、凝华。

32)由于水的蒸发,植物的蒸腾和降水,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不断的循环,这个过程叫做水循环。

33)降水、水汽输送、蒸发和沸腾、径流等是水循环过程的四个主要环节。水循环中水的总量保持不变,它使水成为可再生资源。水循环过程中产生复杂多变的天气现象,也带来了风力和水力的能量资源。但是水循环也会造成降水的时间、空间的不均匀,而形成洪涝或干旱。

34)水循环按其发生的领域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发生在海洋-陆地-大气之间的水体运动,通常称为海陆间水循环;二是发生在海洋——大气之间的水体运动,通常称为海上内水循环;三是发生在陆地——大气之间的水体运动,通常称为海陆上水循环。

35)水循环的内因:水的物理属性,即水随着温度的不同,会以液态、固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存在,水循环的外因: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36)判断下列现象属于什么物态变化。

1、冬天结冰的衣服变干升华

2、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消失升华

3、烧开水时壶嘴冒“白气”液化

4、冬天北方树枝出现雾凇凝华

5、霜的形成凝华

6、湿衣服变干汽化

7、冰箱中拿出饮料过一会儿瓶壁上出现水珠液化

8、露的形成液化

9、电灯泡中钨丝变细升华10、舞台上用干冰制造“云雾”液化11、夏天阴冷的石头头比较湿润液化12、电冰箱冷冻室内出现白色的霜凝华。13、钢水浇铸成火车轮凝固14、吃冰淇淋感到凉爽熔化15、飘渺的雾液化。

水是常用的溶剂

37)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它能溶解各种固态的、液态的和气态的物质。天然水是溶液,是混合物。38)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纯净物只有一种物质组成,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39)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即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40)溶质和溶剂是相对而言的,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通常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质,当溶液中有水时,习惯上把水看作溶剂。通常不指名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41)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药匙的两端分别为大匙和小匙,取用量多时用大匙,取用量少时用小匙。取用块状药品可用镊子取用。往试管里装固体粉末时,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的药匙或纸槽小心地送入试管,然后使试管直立,让药品全部落到底部,避免药品占在管口和管壁上。

42)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

43)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把不能在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53)怎样判断一种溶液是不是饱和溶液?加入少量该溶质,观察它是否还能继续溶解。

54)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但在同一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一些。

55)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叫做这种溶质的溶解度。我们用溶解度来定量的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要比较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必须在相同温度下。

56)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主要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还与温度有关。

57)应用溶解度计算的式子:(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S:100g;溶质质量:溶液质量=S:(S+100g);30C o时,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为45.8g/100g,表示在30C o时在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45.8g,如果在该温度下要溶解22.9g硝酸钾,则至少需要50g水。

58)一定温度下,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某温度下,将12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蒸干,得到20克硝酸钾,则该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0克。

59)溶解度曲线:反映物质溶解度的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60)从溶解度曲线可知:大多数物质的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大,如硝酸钾。有的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食盐。及少数物质及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熟石灰。溶解度曲线上的交点,表示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曲线越陡,表示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很大。

61)把少量氢氧化钠溶于水,用手触摸试管的底部,感到试管变热,这说明氢氧化钠溶解时放出热量,溶液温度上升;而把少量硝酸铵溶于水,用手触摸试管的底部,感到试管变冷,这说明硝酸铵溶解时吸收热量,溶液温度下降;氯化铵溶于水时温度几乎不变。表明在溶质溶于水的过程中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有些有明显放热的现象,有些有明显吸热的现象,有些则温度变化不明显。

62)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的混合物叫悬浊液;液体小液滴悬浮在另一种液体里的混合物叫乳浊液。这两类液体统称为浊液,久置后一般会出现分层现象。

63)浊液和溶液最主要的区别是悬浊液中物质颗粒大。分散不均匀,久置后要分层;溶液中分散的颗粒较小,分散均匀,久置后要分层。

64)常用洗洁精洗涤油污,因为洗洁精与油、水混合会产生乳化作用。洗涤剂分子,一段易溶于食物油和煤油,另一端易溶于水;亲友的一段钻进油滴,无数洗涤剂分子包围在油珠周围,使油状的小液滴破碎,变得更细小;而亲水的一端向外,这样使油与水形成一个较稳定地分散体系。

水的组成

65)水的电解1、在水的电解器的玻璃里管内注满水,为了增加水的导电性,可以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接通直流电,观察到两个电极出现气泡和两只玻璃管内液面下降。产生两种气体的体积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阳极氧气,阴极氢气。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为阳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一端为阴极)2、验证两种气体的方法:直接点燃和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阴极产生的气体能燃烧形成淡蓝色火焰;将干燥的烧杯倒置在火焰上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这种气体是氢气;阳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种气体是氧气。3、结论: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文字表达式:水氢气+氧气说明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的。结论:A水电解时,水分子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量不变,分子种类发生变化。B 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因而水的化学式为H2O。C每2氢原子构成一个氢分子,每2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5、纯净的氢气可以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形成淡蓝色火焰,并放出热量。但氢气和空气混合在一起,空气里混有氢气的体积达到4%--74.2%时点燃就会发生,所以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纯度。同样,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性气体都存在发生爆炸的范围。所以在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确保可燃性气体的纯度不再爆炸范围内。6、氢气在空气里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氢气+氧气水并水的检验

66)氯化钴(化学式CoCl2)本身是一种蓝色物质,当它遇到水时,就和水发生化学变化,生成另一种红色物质叫水合氯化钴(化学式CoCl2·6H2O)。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氯化钴+水水合氯化钴

67)硫酸铜(化学式CuSO4)本身是一种白色物质,当他遇到水时,就和水发生化学变化,生成另一种蓝色物质叫水合硫酸铜(化学式CuSO4·5H2O)。该变化的文字表达式:硫酸铜+水----水合硫酸铜。

68)把饱和的红色氯化钴涂在一条吸水性较好的图画纸上,等它晾干后,当它呈现蓝色,说明空气干燥,当它呈现红色,说明空气湿度较大,可能会下雨。但食品干燥剂硅胶的颜色由蓝色变成红色时,说明他已经失去了吸潮功能(干燥剂内加入了氯化钴)。我们把已经变红色的干燥剂稍微加热一下。可以看到颜色变成了蓝色,该变化的文字表达式:水合氯化钴氯化钴+水。

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69)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淡水占有量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因此我国也是个缺水的国家。70)我国的水资源在空间上分布很不均匀,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淡水资源占全国80%以上,长江流域以北地区淡水资源仅占全国18%;我国的水资源在时间上分布也不均匀,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集中在夏季。

71)当排放到水中的污染物数量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并且造成了危害人体健康和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就成为水体污染。

72)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有:1、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没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2、过量使用化肥、农药。3、工业和生活垃圾中的有害物质进入水体。

73)水体污染后会影响人体健康,影响工业生产的产品质量,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同时还会破环土壤结构。

74)当含有过量的N、P元素的污水进入水体,水中的藻类、浮萍水生生物等过度繁殖,从而使水体出现缺氧状态,导致鱼类大量死亡,水体黑臭。

75)“南水北调'就是把丰富的长江水通过东、中、西三条线路输送到缺水的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

76)世界上缺水最严重的地区是非洲。世界水日3月22日,中国水周3月22日——3月28日。宁波属于湿润区、丰水带,降水丰富。但宁波仍属于缺水地区。

第二章空气

1、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包围,这个空气层叫大气层。它对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会产生大气压的作用。作用的方向是向各个方向都有。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叫马德堡半球实验。若地球上没有空气,地球将会变得怎样?白天和晚上的温差变的很大,地球上生物将不能存在。

2、空气对流的原理:空气受热会膨胀,密度会变小并上升;而空气受冷会收缩,密度会变大并下沉。也就是说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这样空气就会流动起来。所以要使气体(包括液体)很快流动,加热必须加热气体(液体)的__下部_,而冷却气体(液体)应该冷却气体(液体)的上部。

3、海陆风的形成:因为水容纳热的能力比沙石大,接受同样多的热,沙石比水升温快,放出同样多的热,沙石比水降温也快。所以白天接受太阳辐射,陆地的气温比海洋高,陆地上热空气上升形成低气压区,而海洋气温低形成高气压区,风从高气压区吹向低气压区,即风从海洋吹向陆地_,形成了海风。晚上刚好相反。

4、空气是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

5、在测定空气里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实验现象: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百烟,等集气瓶中气体冷却至室

温时打开止水夹会有水进入集气瓶,进入的水约占集气瓶体积1/5。等集气瓶中气体冷却至室温时,会有约1/5的水进入集气瓶中,这说明了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1/5。水进入瓶中是因为_氧气消耗了,瓶内气体减少,气压变小。这个实验的关键是:红磷的量要充足,装置的气密性要好,要等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止水夹。若放入的红磷量不足,会导致测得的数据偏小;若未等冷却就打开止水夹,会导致实验数据偏小;若实验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则会导致看不到实验现象。

6、空气是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痰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稀有气体包括氦、氖、氩、氪、氙、氡六种。它们化学性质不活泼,曾一度被称作惰性气体,但现在发现稀有气体还是能发生化学反应的。它们有许多用处:例、氦气约为氢气密度的2倍,但氦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很安全,因此可用氦气充填飞艇和气球。当电流通过冲有稀有气体的灯管是,会产生不同的颜色的光,霓虹灯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

7、利用液态氮和液态氧沸点不同,工业上可用分离液态空气的办法来制取氧气和氮气。由于液氮的沸点为-196℃,液氧的沸点为-183℃,所以氮气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是液氧。人们液氧和液氮分别装入蓝色和黑色的钢瓶里。工业制氧的过程是物理变化。

8、早在18世纪,通过实验测得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科学家是法国化学家拉瓦锡。

9、实验中制取氧气可用过氧化氢、高锰酸钾、氯酸钾等物质。过氧化氢俗称双氧水,通常是无色的液体,用它制氧气的化学反应用文字表达式为: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水+氧气(字母表达式为H2O2MnO2H2O+O2)。用高

锰酸钾制氧气的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字母表达式为KMnO4→K2MnO4+MnO2+O2)。用氯酸钾制氧气的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氯酸钾二氧化锰氯化钾+氧气(字母表达式为KClO3MnO2KCl+O2)

10、右图是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装置图。

(1)仪器名称①分液漏斗②锥形瓶③集气瓶④水槽⑤导气管(2)气体收集方法叫排水法,适合收集难溶于水或微溶于水的气体;此气体还可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因为它的密度比空气大。若想收集比较干燥的氧气可用向上排空气法,若想收集较纯的氧气可用排水法。(3)刚开始滴入过氧化氢溶液,就马上收集气体,此时收集的氧气不纯,这是因为空气没排尽。(4)收集满的氧气必须正放在桌面上。鉴定它是一瓶氧气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5)如何鉴定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氧气已集满?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的瓶口,若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满。(6)此实验中,分液漏斗中的过氧化氢水溶液必需缓缓地滴入锥形瓶中。这是为了控制产生氧气的速度。

11、右图是用加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来制取氧气装置图:

(1)仪器的名称:①试管②酒精灯③集气瓶④水槽⑤铁架台

(2)①放入药品②加热③连接装置,检查仪器气密性④等气泡均匀的连续不断的冒出时开始收集氧气⑤移去酒精灯⑥从水槽中移出导气管⑦等试管冷却后拆下装置,然后洗涤、整理正确的顺序排列:③①②④⑥⑤⑦(3)为什么试管口必须向下倾斜?这是为了防止冷凝水倒流,而使试管破裂。(4)加热时应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因为它的温度最高。(5)若操作中先移去酒精灯,停止加热,稍等一会儿,再把导管移出水槽,后果是水会倒吸进入试管,热的试管碰到冷的水,试管就会破裂。正确的操作是先把导管移出水槽,再移去酒精灯,停止加热。

12、我们通常把物质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前者是指那些不需要通过化学反应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味道、水溶性、密度等。后者指那些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水在通电的条件下能分解成氢气和氧气;红磷能在氧气中在点燃的条件下燃烧等。

13、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痰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的气体。

14、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爆炸是燃烧以极快的速率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大量的热不及时散发,使气体的体积急剧膨胀就会引起爆炸。而缓慢氧化是速度比较缓慢的氧化,不发光但发热。自燃是不经点火就自发地燃烧起来的现象,原因:物质在缓慢氧化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不及时散失,越积越多,温度逐渐升高达到着火点。

15、燃烧的三个基本条件是:可燃物、温度和空气。缺少任何一个条件,燃烧都不能发生。

16、灭火,即不让燃烧继续发生,可采取的方法有隔绝空气、降温和撤去可燃物。油锅着火最简单的灭火方法是盖上锅盖,此做法的灭火原理是隔绝空气;野餐结束用水浇灭火,此做法的灭火原理是降温,把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时,火自然就灭了;森林大火时,在火场边缘铲出一条隔离带,以防过火,这种方法的灭火原理是撤去可燃物。

17、专业消防员用高压水枪、泡沫弹等设备扑灭大型火灾。小型火灾用灭火器来应付。常用的灭火器有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和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当图书馆、档案室等处发生火灾时,可以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来灭火。

18、二氧化碳在空气中仅占0.03%,而你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却约占4%。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时吸收二氧化碳;利用二氧化碳和其他原料制造出可口的饮料;二氧化碳还可用于灭火和在舞台上产生云雾缭绕的幻境;还可用于人工降雨等。

19、二氧化碳常温下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它的密度比空气大;它微溶于水,通常一体积水能溶解一体积二氧化碳,增大压强可使溶解的更多。在加压和降温的情况下,二氧化碳会变成无色液体,甚至变成雪花状固体,通常把固态二氧化碳叫做干冰。

20、人工降雨的原理:向云层中施放某些物质,使云层中的水汽凝结为水滴降下来。常用的降雨剂有干冰、碘化银等。当人们利用飞机等将干冰洒落在云层中时,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的热,而未来得及升华的干冰又是很好的水汽凝结中心,在适当的条件下使得云层中的水汽迅速凝结变为水滴,天空便开始下雨了。21、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两支试管中分别吹气和鼓入空气,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鼓入空气的无变化,吹入人呼出气的变浑浊了。请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水,这个反应的字母表达式CO2+Ca(OH)2→CaCO3+H2O。该实验原理可用于实验室鉴定二氧化碳气体。(2)向盛有蒸馏水的两支试管中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用同样方法分别吹气和鼓入空气,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吹气的那支试管中溶液变红色,另一支无变化。请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二氧化碳+水→碳酸,这个反应的字母表达式CO2+H2O→H2CO3。对变红色的溶液加热,我们又会观察到溶液红色消失又变成紫色。请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碳酸→二氧化碳+水,这个反应的字母表达H2CO3→CO2+H2O。说明碳酸是一种不稳定的物质。(3)向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石灰水会变浑浊,如果继续向浑浊的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石灰水又变澄清,因为碳酸钙可与二氧化碳和水进一步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这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碳酸钙+二氧化碳+水→碳酸氢钙,它的字母表达式为CaCO3+CO2+H2O→Ca(HCO3)2,这个反应是溶洞形成的原理。将含有碳酸氢钙碳的溶液加热,碳酸氢钙就会分解成碳酸钙、二氧化碳和水,溶液又会变浑浊,这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碳酸氢钙→碳酸钙+二氧化碳+水,它的字母表达式为Ca(HCO3)2→CaCO3+CO2+H2O 这个反应是形成美丽的石笋、石柱和钟乳石的原理。

22、盛有石灰水的容器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容器壁上常会生成一层白色物质,其原因是(用文字表达式表示)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水,这层白色物质很难用水洗掉,这是因为它难溶于水;若要除去这层白色物质,可以用稀盐酸冲洗,原因是(用文字表达式表示)

碳酸钙+稀盐酸→氯化钙+二氧化碳+水。

23、收集气体的主要方法有排水法和排空气法。排水法适合于收集难溶于水或微溶于水的气体。排气法适于收集密度与空气有较大差别的气体。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用向上排空气法(集气瓶瓶口向上);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用向下排空气法(集气瓶瓶口向下)。

24、大气层自上而下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散逸层。大气中几乎所有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都集中在对流层,它能形成云雾雨雪,并保持地表的温暖,这一层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而平流层中分布有臭氧层,能吸收太阳光紫外线辐射,对地球上生物起保护作用;更高的电离层,空气已电离成离子,能够反射无线电短波,实现无线电波的远距离通讯。

25、对流层中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允许太阳的热辐射透过,但却阻止地表热量的散发。因此,地球表面才温暖湿润,生机盎然。但如果对流层阻止热量散发的能力太强,也会造成危害。在过去的100年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约25%,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6℃。这种现象被称为温室效应。温室效应会影响气候和农作物的收成,气温升高造成蒸发加剧,将加剧土地的荒漠化;气温升高还会引起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引发水灾和淹没城市。为控制温室效应,可以采取的措施是:一、积极植树造林增加地球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二、积极开发清洁的新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26、能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甲烷等。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在地球上迅速增加的原因是:一是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的大量使用;二是森林面积迅速减少。

27、分布在大气平流层中臭氧层能吸收太阳发出紫外线中的99%以上,对地球生物起保护作用,是地球上生命的“保护伞”。1982年科学家发现南极洲上空产生了臭氧层空洞,而现在这个空洞任在不断增大。过多的紫外线辐射可能伤害皮肤,甚至引起皮肤癌。臭氧的减少是由于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入化学物质如氟氯烃(氟利昂)、氮氧化物等引起。

28、一般认为,空气污染物主要是污染性气体(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和可吸入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可以是固体小颗粒,如灰尘、烟尘等,也可以是液体小液滴,如云、雾等。

29、我国正采取多种措施防治空气污染,如改进燃烧装置和燃烧技术,消烟除尘;将固体煤燃料改变为煤气或液体燃料以减少其中污染物的产生;改变工业生产工艺,采用无污染工艺和无污染装置以减少粉尘和有害物质对空气的污染。

30、城市空气质量状况,包括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和环境空气质量等级。其中污染物主要指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空气质量分别为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

第三章阳光

1、太阳是一个巨大的不断燃烧的气态球,它以辐射形式不断地向周围释放能量,这种能量叫太阳辐射能。阳光给地球带来光和热是太阳辐射能的主要形式。

2、宇宙中的恒星都和太阳一样都是能自行发光的天体,但太阳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来源。宇宙中的所有恒星,对于地球上的观察者来说,都是点光源。因地球离太阳很远,又远比太阳小,所以地球获得的太阳辐射几乎是平行的,地球表面垂直于阳光的单位面积上,在单位时间内得到的太阳辐射能几乎是相同的。

3、点光源发出的光辐射到达被照面单位面积上的光辐射是随距离增大而迅速减小的,这就是为什么离点光源越远的被照面上看起来越暗的道理。

4、物体的吸热本领与物体表面颜色有关,表面深色的物体比表面浅色的物体能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

5、能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对地球来说,太阳是最强的天然光源。

6、象火炬这样由于高温而发光,是热光源。另有一类,在发光是温度并不高,如日光灯,是冷光源。还有些昆虫和海洋生物也能自行发光,如萤火虫、乌贼等,这是由于它们的发光细胞中有一种酶与氧作用后,经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而产生的发光现象。

7、人们能够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它们能其他光源的光反射出来。月球本身并不发光,人们能看到月亮是因为它在反射太阳光。

8、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9证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小空成像、日食的形成、月食的形成。

10、为了形象描述光传播路径和方向,用一条有方向的射线表示假想的光线,光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11、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105千米/秒,又等于3×108米/秒;光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接近真空中光速;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约为真空中光速的2/3。

12、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在棱镜的另一侧的白色光屏上形成一条彩色光带,各色光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光的色散是有英国物理学家牛顿首先发现的。

13、阳光经过三棱镜后,由于不同色光经棱镜后偏折程度不同,红光偏折程度最小,橙光次之……紫光偏折程度最大,这样就把各色光分离开来,形成色散现象。

14、不能再分解的光叫单色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叫复色光。复色光分解成单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

15、阳光经棱镜发生色散后,在光屏上形成各色光按顺序排列的彩色光带,叫做光谱。由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色光形成的光谱叫可见光谱。太阳光除了可见光谱外,还存在大量的不可见辐射,在红光以外的不可见射线叫红外线,在紫光以外的不可见射线叫紫外线。阳光主要由可见光、红外线和紫外线组成。太阳辐射主要集中在可见光谱和红外光谱区。

16、雨后彩虹从外到内色光的排列顺序为:红、橙、黄、绿、蓝、靛、紫。

17、植物的生长依赖于可见光谱部分,促使叶绿素的形成主要依靠吸收红光和蓝光的能量,叶绿素形成后,由于它不吸收绿光,所以植物颜色呈绿色。

18、红外线的作用主要是热作用。红外线对植物的主要作用是提高植物的温度,加速叶片的蒸腾作用,加快植物的生长。人们制成红外线灯、红外线取暖器,主要用于加热、取暖、烘烤等。

19、人们利用紫外线能杀菌消毒制成紫外线灭菌灯,利用能使荧光物质发生荧光制成验钞机;利用紫外线发出的光能吸引某些昆虫制成紫外诱蝇灯。但过多的紫外线对植物有害,对人特别是人的皮肤有害。20、透明体的颜色是有它透过的光的颜色来决定的。各种色光都不能透过的透明体呈黑色,任何色光都能透过的透明体的颜色是无色的,通常空气、水等都是无色透明的。不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各种色光都不能反射的物体颜色是黑色,任何色光都能反射的物体颜色是白色的。混合颜料的颜色是由组成它的颜料共同反射的色光决定。

21、红光照在白纸上呈红颜色。绿光照在黑纸上呈黑颜色。红光照在绿纸上呈黑颜色。

第四章土壤

土壤的组成和利用

1)我们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称为土壤生物。

2)土壤是由矿物质、腐殖质、空气和水分组成。组成土壤的主要物质是矿物质。

3)矿物质颗粒多少是影响土壤结构最重要的因素。矿物质颗粒按粗细可分为砂粒、粉砂粒、和粘粒。土壤中矿物质是由岩石风化形成的。砂粒较多的土壤称之为砂土,粘粒较多的称之为粘土,砂粒、粘粒比利适中的土壤称之为壤土。

4)构成土壤的物质存在的状态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态。土壤是经过漫长岩石风化和生物积累过程才逐渐形成的。

5)死亡的动植物残体在土壤表层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分解,转化为黑色腐泥状的物质,粘附在矿物质颗粒的表面,我们称它为腐殖质。腐殖质越多,土壤就越肥沃。表层的蚯蚓数量越多。

6)土壤的结构不同,导致土壤的性质和肥力有很大差异,其中,团粒结构的土壤肥沃,而且同期保水性能好,不成团粒结构的土壤,缺乏腐殖质。

7)土壤的形成过程:A岩石开始风化;B岩石进一步风化,有最低等生物出现;C有地衣苔藓植物

出现,形成原始土壤;D森林和草原出现,土壤最终形成。

8)土壤中腐殖质形成的“开路先锋”是地衣。

土壤与植物

9)植物的生长依靠土壤,它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基本条件。而土壤的形成和保护又依赖于植物。土壤与植物之间是彼此依赖,相互影响的。

10)土壤必须保持一定的养分、水分和空气,才能保证植物的良好生长。如果植物缺乏养分和空气,或者水分太多和太少都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

11)砂土通气性能好,但保持水的性能很差,容易使植物缺水;粘土保持水的性能很好,但容易积水,透气性能差,这样会使植物根系腐烂;壤土中砂粒和粘粒的比例适中,土壤通气和保持水分性能都好,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12)植物对土壤有重要的保护作用。植物的根系把土壤颗粒紧紧地粘结在一起,植物的树冠和叶可以减缓雨水直接冲击土壤,大大减轻了水土流失。而裸露的地面没有植物保护,就容易发生水土流失。

13)土壤浸蚀主要包括流水侵蚀和风力侵蚀。

14)土壤荒漠化主要是人类乱砍滥伐、过度放牧和过度耕种等不合理的利用造成的。联合国大会决定把每年6月17日的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15)长期使用化肥,会使土壤的腐殖质耗尽,团粒结构遭到破坏。降雨时土壤容易积水,而干旱时水分蒸发,土壤容易板结。

土壤污染的防治

16)工业生产排放污染物、人类生活的废弃物以及大气中的污染物,通过灌溉、施肥和降雨等方式进入土壤,超过了土壤的自净能力,造成土壤污染。

17)酸雨的主要危害是造成土壤酸化和板结。

18)利用植物缓解和净化被污染的土壤是一种很有希望的、可有效和廉价处理有害废物的新方法。土壤污染的植物修复方法有植物提取、植物降解、植物固定。

第五章生命体的层次

1.自然界的生物种类非常多,有动物、植物、真菌、细菌和病菌,它们的个体被统称为生物体。它们都不断地从地球上摄取水分、空气、养分等物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

2.动物的身体分为头部、颈、躯干、和四肢四个部分。

3.躯干是动物的主要部分,常呈圆柱体形或扁圆柱形。人体的躯干从腹面可分为胸部(内有心脏和肺)、腹部(内有胃、肠、肝、肾等内脏器官),从背面可分为背部、腰部和臀部。躯干的最外面为皮肤,内有肌肉、骨骼和各种内脏。

4.动物附肢的功能使身体能运动,并发生位移。人体的附肢称为四肢,位于躯干上部的称上肢,位于躯干下部的称下肢。

5.鸟的前肢演变成翅,海豚的前肢演变成鳍状肢。

6.人体的“五官”指人体的口、鼻、眼、耳、喉。

7.显微镜的使用步骤:(1)取显微镜的正确操作是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把显微镜放在实验桌自己面前略偏左的位置上,距实验台边缘约7厘米。(2)对光时转动物镜转换器,使低倍镜和目镜成一直线。眼从目镜中观看,手持反光镜对向光源,见到镜筒内有明亮的圆形视野。光线很强视野太亮时,可用小光圈或反光镜用平面镜的方法使视野变暗。光线很弱视野太暗时,可用大光圈或反光镜用凹面镜的方法使视野变亮。(3)把装片放在载物台上的通光孔中央,并把装片用压片夹压住。(4)调节时,先用眼看物镜,手握粗准焦螺旋,向外转动,使物镜下降到几乎接近装片为止。再用眼从目镜中观看,手向内转动粗准焦螺旋,看到物象时,再调节细准焦螺旋,直到物象变清晰为止。(5)换用高倍镜时,要先在低倍镜下,把要观察的对象移到视野中央,然后转动转换器把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再调节细准焦螺旋,直到物象变清晰为止。(6)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7)目镜长的放大倍数小,(填“大”或“小”,下同)物镜长的放大倍数大;有螺纹的是物镜(填“目”或“物”)(8)用显微镜时装片移动的方向相反。要把位于视野左上方的物象移到视野中央,应向左上方向移动装片。(9)同一装片,在高倍镜下比在低倍镜下观察时视野变暗;(亮、暗)细胞的数目变少;(多、少)细胞的体积变大。(大、小)

8..地球上的各种生物形态各异,多种多样,但它们大多由细胞构成。

9.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一般都具有的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10细胞由英国人胡克于1665年发现,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软木切片,其实他看到的蜂窝状的小室是细胞。

11.地球上最小的细胞是支原体细胞,最大的细胞是鸵鸟的卵细胞。

12.构成细胞的化学成分除水、无机盐,还含有糖类、蛋白质、和脂类等有机分子。

13生物体由小变大,是因为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细胞生长使细胞体积增大。

14细胞分裂的方式最先被发现的是直接分裂或称无丝分裂,后来又发现了间接分裂或称有丝分裂。

15.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6.单细胞生物的特点是:身体由一个细胞构成,所有的生命活动(如摄取食物、排泄废物、运动、繁殖、遗传、变异等)都在细胞内完成。

17.多细胞生物是由多种多样的细胞构成的。各种细胞分工合作,实现多细胞生物完整的生命活动过程。所有说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18.草履虫用口沟摄取食物,用食物泡消化食物,用肛门点排出食物的残渣,用伸缩泡排出废物,用纤毛进行运动,通过细胞分裂进行繁殖。

19.在制作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时,应先用洁净的纱布将盖玻片和载玻片擦拭干净,然后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用吸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若制作动物细胞的临时装片,则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这样做的作用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20.噬菌体是专门感染细菌的病毒,其遗传物质是DNA。艾滋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病毒不具备细胞的基本结构,因此其遗传物质(或是DNA,或是RNA)只有进入其他生物的细胞后才能表现出生物的基本特征。

21.生物体是进行生命活动的生物个体,也是地球上的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

22.动物的头部通常长有眼、鼻、口、耳等器官,这些结构的主要功能是从外界捕获信息,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3.与生命活动旺盛的细胞中,细胞质在缓慢的流动着,它的流动能加速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24.刚分裂形成的细胞体积很小,需从周围吸收营养物质,使细胞体积增大,质量增加,这过程称细胞生长。

25.组织是由许多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细胞群。

26.人体的四大组织是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27.植物的基本组织有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分生组织、分泌组织。

28叶的表皮属于保护组织,叶肉细胞属于营养组织,叶柄、叶脉属于输导组织,根尖属于分生组织,树干树皮中有分泌组织。

29.人体四大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30.上皮组织分布在皮肤、内脏器官的表面、体内各种官腔的内表面。结构特点:由上皮细胞构成,细胞之间密集。功能:保护、吸收、排泄、分泌。

31.肌肉组织分布在四肢、躯体、心脏、胃、肠。结构特点:由肌细胞构成,分心肌、骨骼肌、平滑肌。功能:能收缩和舒张,产生运动。

32.结缔组织分布在血液、软骨、肌腱。结构特点:细胞间隙大、细胞间质较多。功能:运输、支持。33.神经组织分布在脑、脊髓、神经。结构特点: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

34.生物体的各种不同组织按一定的次序联合起来,形成一定的结构,执行一定的功能,就形成了器官。所以说,器官是由多种组织构成的。

35.植物体中,导管从根一直连通到茎、叶,具有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的功能。

36.根、茎、叶是绿色开花植物的营养器官,其中根是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花、果实、种子是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殖器官。

37.人体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肠。

38系统是由许多器官联系起来,共同完成某种连续的基本生理功能,这些器官组成了系统。

39..人体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40.人体的八大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运动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

41人体皮肤由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肌肉组织多种组织构成,应该属于器官,而且是人体中的最大的器官。

42.人体和动物体由小到大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43细胞壁位于植物细胞的最外层,其功能是保护和支持。

44.高等动物体由系统构成,并且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节下,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共同完成整个生物体的全部生命活动,以保证生物个体生存和种族绵延。

第六章物质的结构

1.自然界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水由水分子构成,蔗糖由蔗糖分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如铜由铜原子构成,氖气由氖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有离子构成的,如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2.构成物质的任何分子又由原子构成。如每个水分子含有一个氧原子,两个氢原子。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任何分子都有原子构成。

4.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根据大量实验事实,经过周密的思考,提出近代科学原子论。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于1811年提出分子假说。从此,两种学说构成一个完整的原子—分子论。它清除了化学界的分歧与混乱,促使化学健康深入的发展。

5卢瑟福根据粒子散射实验于1911年提出原子有核模型。认为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核带负电的荷的核外电子构成的。

6.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荷的中子构成。原子核中的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是相等的,因此,整个原子不带电荷。质子核中子由更小的微粒夸克构成。

7.实验表明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或离子之间,都有一定的空隙和相互作用,分子、原子和离子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

8.自然界中所有的物质都由元素组成。每一种元素都有一个名称,并用元素符号表示。

9.元素的分布:(1)地壳中按质量分数由多到少排列:氧,硅,铝,铁(2)宇宙中氢最多,其次是氦(3)

空气中元素含量由多到少,最多的是氮元素,其次是氧元素。(4)人体中的元素含量由多到少是:氧、碳、氢、其他。(5)海水中的元素:氧、氢、氯、钠(6)植物所需的三大营养元素为:氮、磷、钾,因而化学肥料的有效元素为氮、磷、钾。(7)地核中主要是铁和镍。

10.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单质。单质分成金属和非金属两大类。由不同中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称为化合物。单质和化合物都有一定的组成。

11.化学式是用元素符号表示单质和化合物的微粒组成的式子。

12.纯净物是由同种单质或同种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13.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也没有固定的性质。混合物通过蒸馏、过滤等方法分离可以得到纯净物。

14.物理变化在变化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的一类变化。化学变化是在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产的变化。

15.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通过发生化学变化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硬度、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导电性、挥发性、导热性等属于物理性质。

16.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可燃性、酸性、碱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17.晶体是熔化时有固定熔点的固体。非晶体是熔化时没有固定熔点的固体。

18.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是碳的不同单质。金刚石和石墨在物理性质时的不同是因为碳原子排列不同的缘故。

七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卷(带答案)

A B C D 图1 七年级科学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一、耐心选一选(每小题2分,共30分) 1、以下实验器材中,用来加热的 是( ) 2、下列物体中,质量最接近50克的物体是( ) A 、一瓶牛奶 B 、一只鸡蛋 C 、一枚硬币 D 、一块橡皮 3、主要食用部分是叶的蔬菜有( ) A 、萝卜 B 、大白菜 C 、冬笋 D 、番茄 4、下列动物中属于脊椎动物的是( ) A 、蚊子 B 、金鱼 C 、蝴蝶 D 、对虾 5、如图1是显微镜观察某生物装片时的视野,若使视野甲转变成乙,则移动装片时,应向哪个方向移动装片才能达到这个要求( ) A 、右上方 B 、左上方 C 、左下方 D 、右下方 6、人体内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 ) A 、胃 B 、小肠 C 、口腔 D 、大肠 7、植物界种类最多的植物是( ) A 、被子植物 B 、裸子植物 C 、蕨类植物 D 、苔藓植物 8、太阳大气由外到内的正确排序是( ) A 、光球 、色球、日冕 B 、日珥、日冕、光球 C 、太阳黑子、日冕、色球 D 、日冕、色球、光球 9、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星球是( ) A .木星 B .地球 C .太阳 D .月亮 10、“光年”这一单位表示的是( ) A .时间长短 B .天体间的距离 C .光的速度 D .距离乘速度 11、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是( ) A 、赤道 B 、本初子午线 C 、西经200经线 D 、东经1600经线 12、关于日食、月食说法,正确的是( ) A 、当月球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时,必发生日食现象; B 、当月相为满月时,可能会发生月食现象 C 、日食是指太阳表面全部被遮掩的现象 D 、日食和月食可能会在同一时间发生 得分 阅卷人

七年级下教学工作总结

( 工作总结)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79654 七年级下教学工作总结Summary of teaching work under Grade Seven

七年级下教学工作总结 七年级下教学工作总结【一】 炎热的夏日又来临了,预示本学期又将结束了。回首这半年来与七(1)七(2)班学生相处的情景,真的感觉到我们在一起成长。教育是爱的交流,我和学生在这半年来相处更加融洽;现将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在学习与生活中公平公正对待学生、关爱学生, 首先是尊重学生的人格。无论多么生气的教育情形下,我都会顾忌学生的自尊心,从不辱骂学生,更不曾动手体罚,其次,是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都说老师偏爱优生,我觉得我不是这样的,我喜欢态度好,也就是上进的学生。我们班有学生,成绩都只是中等,甚至有的总体成绩偏下,但是他(她)们自控力较强,一心向学,这些非智力因素是他们将来成功的基础。再次,是在生活中关爱学生。只要是学生生活中有什么困难,都可以来找我,只要我可以解决的。对学生在周记、作文中提出的学习、班级、家庭、个人中的难处,我都会尽力开解、劝慰。 总之,摒弃漠不关心,坦然接受学生与己的情感交流,学生就会感其爱听其道。

二、继续培养并稳定学生的学习习惯。 犹记得去年第一次语文课堂作业本收上来时我的无奈、失望、字迹潦草,错漏百出;今年再来看学生的本子、练习册,90%的学生有了力求干净、工整的意识和努力。从做完作业,书上空白一片,到现在出现不同笔迹(红、黑、蓝色)、各种不同的符号的熟练运用,对语文学习方法“圈点勾画批注”的实践,这一系列的学习痕迹来看,我们班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语文学习习惯与方法。 三、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主要分三步走。 1、字词的积累。 每一课字词的掌握,要求学生先预习,弄懂读音、含义及用法,老师过一段时间进行抽查:有听写,有检测,有扩展训练。不过,重点的字词在导学案上都有体现,只是落实到位。 2、认真读书的习惯。 我们编制的导学案,题目设置不难,但是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答案都在课文中。所以,导学案的设计很重要,要让学生觉得只要认真读书就可以有答案,这样,学生才会喜欢阅读,也觉得有成就感。 3、由课内到课外的阅读。 每篇课文的课外阅读训练,让学生观其文而行其道。我在选择这样的文章时,一定要与课内有一点相关性。要么是同类文章,要么是同一个作家。在题目的设计上也力求与课内的知识有关联,这样才可能真正的达到阅读训练的目的。 总的来说,语文工作灵活性比较大,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要有相应的办法。一学期的工作结束了,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还有一些不到之处,只能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的改进。一句话,活到老,学到老,任重而道远。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新)

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新) 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 1、精子和卵细胞 ⑴新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⑵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⑶精子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而精子有尾巴,能够移动。精子和卵细胞属于 性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2、人的生殖系统 ⑴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输精管、精囊、前列腺等器官组成。 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⑵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 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3、受精与妊娠 ⑴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⑵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 附着在子宫壁上, 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 (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 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4、胚胎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

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的营养和氧气来自母体。 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5、分娩和养育 ⑴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分娩过程分为宫颈扩张、胎儿娩出 和胎盘娩出三个阶段。 ⑵试管婴儿:(P81)人工完成受精过程,然后将受精卵植入子宫内继续发育。(本 质上是种有性生殖) ⑶婴儿:产出的胎儿叫婴儿。新生婴儿主要靠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 还含有抗病物质。 羊水的作用?新生儿出生为何会哭? 第二节:走向成熟 1、青春期发育的主要特征是性发育、性成熟。 2、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称为第一性征。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称为第二性征 (P83)。 3、青少年在青春期的最大变化是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 4、月经是女孩的卵巢发育成熟,能产生卵细胞的标志。 遗精是男孩的睾丸发育成熟,能产生精子的标志。 第四节:动物新老个体的更替 1、动物的生殖方式:

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第一章科学入门第1 节:科学并不神秘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学习科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解释和预测各种事物、现象及其变化。 2、科学研究是从疑问开始的。 3、科学带给我们什么? ①科学的发展改变人们对自然界各种事物的认识,人类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逐渐提高。工业化时代——电器时代——信息时代。 ②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③科学技术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④科学技术如果使用不当,也会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第2 节:走进科学实验室 一、常见的仪器的用途和操作方法: (一)、试管 1、主要用途: ①盛放少量固体或液体;②收集少量气体或验纯;③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物质的反应容器;④用作少量气体的发生容器。 2、使用方法: ①可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使用前应擦干试管外壁,再进行预热,后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 ②给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1/3; ③加热液体时试管口不要朝着别人或自己,试管倾斜与桌面成45°角; ④加热固体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⑤使用试管夹夹持,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中上部(约离试管口1/3 处),加热后不能骤冷,也不能立即放回塑料试管架上。 3、原因:①防止试管因受热不均而破裂;②防止液体溢出;③防止液体喷出伤人,倾斜可增大受热面积,使受热均匀;④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⑤避免烫伤手,防止试管炸裂,塑料试管架熔化变形。 (二)、试管夹 1、主要用途:夹持试管。 2、使用方法: ①试管夹应从试管底部往上套,然后夹在试管中上部(约离试管口1/3 处); ②手握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 3、原因:①防止杂质带入试管,加热时烧焦试管夹。②防止试管脱落。 (三)、烧杯 1、主要用途:①用作常温或加热时较多量的液体物质的反应容器;②溶解物质或配制溶液。 2、使用方法: ①加热时要垫石棉网,液体体积不超过容积的2/3,加热前外壁应擦干,不能用于固体加热; ②进行反应时液体体积不得超过容积的1/3;③配溶液时,要用玻璃棒轻轻搅拌。 3、原因: ①避免受热不均引起破裂,加热沸腾使液体外溢;②便于加热、搅拌以免溅出;③以免损坏烧杯。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 1、精子和卵细胞 (1)新生命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 (2)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的.(3)精子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呈圆形,而精子呈蝌蚪形.这些遗 传信息决定着新生命的主要特征. 2、人的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附睾,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阴茎等器官组成.睾丸的主要功能是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2)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器官组成.卵巢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3、受精与妊娠 (1)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2)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注意: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受精卵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4、胚胎发育 (1)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66天或约九个月).(2)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物质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的营养物质和氧气来自母体. (3)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物质和氧气,同时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4)在胚胎中,胎儿的血液与母体的血液之间有一层膜作为屏障.这个屏障使得胎儿和母体的的血液不必直接混合就能进行物质交 换.这样就能避免母体身上的一些病原体传染给胎儿. 6、人的生长时期 (1)人的一生大致经历婴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等.(2)婴儿出生后的前三年是人的第一次快速生长的时期.少年期的生长相对比较平缓.青春期是儿童逐渐成为成人的过渡时期,是生殖器官 开始发育到成熟的阶段.成年期,人的体重和身高开始逐渐停止增长, 各个器官巳发育成熟,人的体能也逐渐达到高峰状态,然后将开始逐 渐衰退直到进入老年期. 7、青春期发育的特点 (1)外表变化:男性和女性除生殖器外,在外表上的不同变化就是第二性征。男女生殖器的差异称为第一性征。 产生卵细胞的标志;遗精是男孩子的睾丸发育成熟、能产生精子的标 志着。 (3)内脏功能日益完善。脑调节功能增强,大脑兴奋性增强,理解、分析

七年级下册英语教学工作总结

七年级下册英语教学工作总结 岁月如梭,一学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留给我的将是新的思考和更大的努力。在这一学年的教学工作中,我注重自己思想水平的提高,努力把自己塑造好,提高自己的理性认知能力。我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有许多不足之处,现对一学年以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各个方面作一个全面的总结。 学期初,在学校领导的安排下,我担任了初一(2)班英语科目的教育教学工作,在这个学年的教学工作中,我感慨万千,这其中有苦有乐,有辛酸也有喜悦,失败与成功并存。在这一学年里,我觉得我自己是过得紧张又忙碌,愉快又充实的。特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本学年的工作总结。 一、政治思想方面: 自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国家。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工作中认真践行“三个代表”。我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校,有良好的师德,遵纪守法,自觉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品德、品行堪为学生的表率。我关心爱护学生,教书育人,使学生在

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我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并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结合工作需要,虚心请教,努力进取,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在教学工作中,我不但注重集体的政治理论学习,还注意从书本中汲取营养,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参加新课程培训,并做了大量的政治笔记与理论笔记。 二、教育教学工作方面: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更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但不能只做一个“教书匠”,更要做个“教育者”,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各个时期的心理状态并进行及时适度的处理,让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现在,我就把我在这一年中所做的工作与体会进行总结,力求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绩和进步。 1、课前准备:备好课。 每一次备课都很认真,遇到没有把握讲好的课时立即提出,请其它英语老师参谋,综合考虑各种方案。多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大家讨论,如有问题立即更正、改进。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三章运动和力复习提纲

第三章运动和力复习提纲 一.机械运动 1.机械运动:物体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的运动。也是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2.参照物: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除研究对象本身外),科学中一般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可以不加以说明;若选取其他合适的物体做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则要作出说明。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和静止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对同一物体运动的描述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4.机械运动的分类: 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而直线运动根据运动快慢是否变化,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即运动的方向和快慢不发生变化的运动。 5.比较物体的快慢有两种方法: ⑴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路程大的速度快;⑵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用时少的速度快。 6.速度和平均速度 ⑴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科学量。 ①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②计算公式:v=s/t ;变形公式:s=vt t=s/v ③速度单位:国际单位:米/秒,记作:m/s常用单位:千米/时,记作:Km/h 换算关系:1米/秒= 3.6千米/时“1米/秒”表示:物体在1秒内通过的路程为1米。 【注意】Ⅰ在速度计算中,路程、时间、速度三个量必须对应于同一个物体;运算中单位要统一,且要带单位计算。 Ⅱ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任何时刻的速度是一定的,不能认为v与s成正比,与t成反比。 Ⅲ速度常识:人步行的速度为1.3 m/s,自行车的速度为4.2 m/s,高速公路上汽车的速度约为100 Km/h,动车组的速度约为200 Km/h,大型喷气式飞机的速度约为900 Km/h,空气中 声速为340 m/s,光和无线电波(电磁波)的速度3×108 m/s。 ⑵平均速度:当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由公式v=s/t算出来的速度称为平均速度。即平均速 度等于某段路程及通过这段路程的时间的比值。 二.力的存在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第四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太阳和月球 1、太阳概况: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 2、太阳活动 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太阳黑子、耀斑活动增强时,要防晒避免紫外线过强照射损伤皮肤 月球 3、月球表面明亮相间,亮区是高原,暗区是平原和盆地等地陷地点,分别被称为月陆和月海。 4、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小天体撞击月球(主要原因)和月球上古老火山的爆发 5、月球上的特点:引力小;昼夜温差大;遍布环形山;不能传播声音(无空气);没有空气和水,表面只 有岩石和碎屑。 6、月球上没有的大气层,因此在月球上,天空的背景是黑色的。 7、正确使用天文望远镜: ①选择视野开阔的地方安放;②用寻星镜对准目标星体:a.先在镜筒外沿镜筒延伸方向用眼睛瞄准目 标星体。b.用调节手柄做水平方位和不同高度的搜索。C.将目标星体置于视野中央;③用主镜观察目标星体。a.调节目镜的焦距使主镜内的影像清晰。b. 用调节手柄缓慢调节,直至在主镜内找到目标星体。c. 瞄准目标后再次调节目镜焦距,使目标星体的像清晰。(绝对不能用双筒望远镜或不加滤镜的天文望远镜直接观察太阳。 第二节、地球的自转

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的运动。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 顺时针方向旋转。(南顺北逆) 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24小时 4、地球不发光不透明:出现昼夜现象 15、晨昏线(圈):昼夜半球的分界线(一个圆圈),它由晨线(半圆)和昏线(半圆)构成。 ①晨线:太阳升起的地方(由黑夜进入白天);②昏线:太阳落下的地方(由白天进入黑夜) 16、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①日月星辰东升西落;②昼夜交替;③星星的视运动照片 注:①晨昏线与太阳光垂直;②东边先过晨线,故东边先天亮(如:杭州天亮了,拉萨天黑还在睡觉) 第三节、地球的绕日运动 32、地球的公转:地球自西向东绕太阳不停地旋转,地轴呈倾斜状态(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呈66.5°夹角)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周期为365.2422天,即一年 33、太阳高度:太阳光与地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①一天中太阳高度早中晚:先变大再变小,杆影先变短再变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杆影最短,(由于地球自转) ②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夏季大,杆影短(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杆影最短),冬季正午太阳高度小, 杆影长(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小,杆影最长)。(由于地球公转) ③同一时间,中高纬度地区,纬度越大,太阳高度越小,杆影越长 ④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向两边递减,即:离太阳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杆影越短;离太阳直射点越远,太阳高度越小,杆影越长 19、太阳直射点:太阳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为90°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直射赤道秋分日(9月23日前后)直射赤道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直射南回归线 20、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②北半球其他地区:从春分日到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昼长夜短(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圈以内发生极昼现象(夏至日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都发生极昼);从秋分日到来年春分日(太 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昼短夜长(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内发生极夜现象(冬至日北极圈 及其以北地区都发生极夜);南半球正好相反 ③春分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南北极圈内无极昼极夜现象 ④太阳直射点北上: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太阳直射点南下: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 ⑤纬度越高,昼夜变化越大 第四节、月相 21、月相: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

2013七年级下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2013年春学期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刘明玺 本学期,本人担任七年级数学学科的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本人以学校及各处组工作计划为指导;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师德水平为重点,以提高教育教学成绩为中心,以深化课改实验工作为动力,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较好地完成了工作目标任务,现将一学期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一方面,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政治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认真学习新课改理论,努力提高业务能力,参加自学考试,努力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通过合学教育学习,转变了以前的工作观、学生观,使我对新课改理念有了一个全面的、深入的理解,为本人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打好了基础。 二、以身作则,严格遵守工作纪律 一方面,在工作中,本人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模范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旷会。另一方面,本人能够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心爱护学生,不体罚,变相体罚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学生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三、强化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学期,本人能够强化教学常规各环节:在课前深入钻研、细心挖掘教材,把握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教材结构、重点与难点;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力求在备课的过程中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不放过每一个知识点,在此基础上,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备写每一篇教案;在课堂上,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后,认真及时批改作业,及时做好后进学生的思想工作及课后辅导工作;在自习课上,积极落实分层施教的原则,狠抓后进生的转化和优生的培养;同时,进行阶段性检测,及时了解学情,以便对症下药,调整教学策略。认真参加教研活动,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四、加强研讨及学习,努力提高教研水平 本学年,我积极参与科组教研活动、学习课改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新课改的理念,积极推广先进教学方法,在推广目标教学法、读书指导法等先进教法的同时,大胆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尝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得到一定的发挥,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新)-知识点整理汇编

第一章水 1〉地球上的水 1)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天然物质,它覆盖了以上的地球表面,地球可以说是个,地球上的水哺育了人类和其他一切生物,为人类的文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水是一种最宝贵的自然资源。 2)海洋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陆地水占总水量的;还有少量的大气水等。 3)水存在于、、以及内。 4)水一般以、、三种形态存在于大自然中。 5)水的分类---------不同的物质按照不同的目的进行不同的分类。 (1)按物理性质可分为:、、。(2)按化学性质可分为:和。 (3)按对生命的作用可分为:和。(4)按存在空间可分为:、和。 6)海水占了地球上全部水量的96.5% 。海水是咸的,是因为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物质。海洋中平均每1000g海水中含盐类物质g。所以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目前最常用的海水淡化的方法是法提取淡水。海洋中的鱼因为鱼鳃中有一种,具有把盐分排出体外的功能。海洋中的植物在汲取水分的时候,也具有排除盐分的功能。所以我们在吃海洋生物的时候并不感到咸味。 7)陆地水占了地球上所有水量的,其中大约是咸水,咸水主要存在于大陆内部的一些湖泊中,如我国的,亚欧大陆的里海,中东地区的死海,只有剩余的才是陆地上宝贵的淡水。 8)人类较易利用的淡水只占淡水总量的,它主要包括、、。 9)大气中的水数量不多但这部分水却会成云致雨、形成复杂的天气现象。你根据哪些现象说明大气中有水。 10)地球上有丰富的水,为什么我们还要提倡节约用水?( 11)淡水资源中数量最多的是 13)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我们从哪些生活实际可以体验到植物体中有水?。 15)不同植物的含水量不同,水生植物比陆生植物含水量,生命活动旺盛不分比不旺盛部分含

浙江省衢州市科学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题与答案

浙江省衢州市科学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 1、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喊声吓跑,这一现象说明: 可以传声。 2、在历代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的诗篇中写有:“群峰倒影山浮力,无山无水不入神”的著名诗句。诗中写的“倒影”是由于光的现象形成的。清澈见底的漓江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是由于光的现象形成的。 3、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烛焰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是 像(实/虚),放在像上的手指烧痛(会/不会)。 4、古诗有许多描述自然现象的优美诗句,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从物理学的角度看,滚滚奔流的长江水具有巨大 的。 5、神舟六号飞船在太空完成数百个运行动作,是通过喷射燃气来实现变轨(改变运行高度、运行方向)这是动用了物理学中,而太阳能帆板展开是为了。 6、“乌云遮住了太阳”是选为参照物;“月亮进入云层”是选为参照物。 7、地球上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小时,位置偏 的地点地方时较早。 8、“北京时间”是时区的区时,它比世界时(中时区区时)早 小时。 9、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比黑夜时间。 10、阳历闰年多出的一天日期是月日。 1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分成大板块,板块几乎全部在大洋之中。 12、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一般来说,用绿色表示, 用蓝色表示。 13、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地方等高线密集;地方等高线稀疏。 14、人的发育是从开始的。 15、是人体胚胎发育的场所。 16、受精过程在体外进行,这种受精方式叫做。 17、是新生植物的幼体,是种子的主要部分。 18、有些植物用根、茎、叶等营养器管来繁殖,这种生殖方式叫 做。 19、嫁接时,应将接穗和砧木的紧贴,使它们长成一体。 20、花的主要结构是和。

2020年语文七年级下教学工作总结

语文七年级下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1.1、1.2班语文教学工作。由于两个班的语文成绩一直不高,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丝毫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1.注意新课导入新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2.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二、重视朗读品评感悟,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复习整理版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 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 1、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2、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3、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呈球形,营养物质(有机物)较丰富,为早起胚胎发育提供营养 4、精子有尾巴,能够游动。呈蝌蚪形 5、精子和卵细胞属于性(生殖)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6、人的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附睾(储存精子)、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阴茎等器官组成。最主要的器官为睾丸;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青春期开始产生,一天可产生上亿个),分泌雄性激素。 (2)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最主要的器官为卵巢;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青春期开始产生),分泌雌性激素。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输卵管是受精的场所,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7、受精与妊娠 (1)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注:受精卵不是生殖细胞,而是一个生命体(卵细胞,精子为生殖细胞) (2)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8、胚胎的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 注: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胎盘出现后营养来自母体 第2周:出现羊膜并发育成充满羊水的羊膜囊(减少震动的影响,保护作用) 第3周:出现胎盘,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 其他废物。胎盘是胚胎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器官。 第9周—第38周:称作胎儿期(之前称为胚胎),胚胎在第9周已初具人样,从此称为胎儿; 第六个月的胎儿活动已很频繁,生长迅速;大约要在母体内孕育 9个多月(约 280 天,38周), 然后从母体体内产生。 9、胎盘中的血管与子宫中的血管是不相通的(有一层膜为屏障),即胎盘的血液与母体的血液是分开的。阻断一些传染病,但 有些药物仍有影响(如酒精,毒品,烟,孕妇禁用药) 10、胚胎在母体内发育具有的良好环境条件是:温暖、安全、营养和氧有保障,是胎生的优越性。 11、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过程分为宫颈扩张、胎儿娩出和胎盘娩出三个阶段。 12、分娩几秒钟后婴儿就会哭或咳嗽,去除婴儿鼻、口腔和肺部的液体,促进呼吸系统工作 13、初生婴儿主要靠母乳,母乳营养全面,含有抗病物质,是婴儿最好的食品 14、试管婴儿:人工完成受精过程,然后将受精卵植入子宫内继续发育。(本质上是有性生殖,只是受精在试管中完成。体外受精, 体内发育) 第二节、走向成熟 15、人一生的生长时期:婴幼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 婴幼儿期:出生的前三年,会出现生理协调和大脑发育等巨大变化;人生第一次快速生长期 青春期:儿童发育为成人的过渡时期,人生第二次快速生长期,最大变化是生殖器官(第一性征)的发育和成熟 成年期:体重身高逐渐停止增长,各个器官发育成熟,体能高峰期 16、女孩青春期一般11岁至17岁,男孩比女孩晚2年左右; 17、第一性征: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出生就有 第二性征: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青春期才出现(依靠性激素才能维持,阉割后消失) 男孩比较典型的青春期第二性征:长出胡须,喉结增大,声音低沉;

七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章范文整理

七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章 七年级科学期末复习 一、选择题 少先队员们正在湖边进行篝火晚会以庆贺自己的节日,在一片银白色的月光照 耀下,燃起了一堆篝火。少先队员们的目光中流露出莫大的喜悦。以下能称得上光 源的是 A、少先队员们的目光 B、一片银白色的月光c、湖面上映出的篝火D、在 湖边燃烧的篝火 晚上入睡的人被蚊子咬醒,这是人的什么感觉在起作用? A、视觉 B、触觉c、嗅觉D、听觉 伞兵从飞机上跳下,下方正好有个湖,在下落过程中伞兵在水中的像会 A、变大 B、变小c、不变D、消失 听小骨位于耳朵内的部位是 A、外耳 B、中耳c、内耳D、鼓室 在有些地方可以看到如图1的标志,它表示的意思是 、道路弯曲,行车注意安全B、禁止鸣笛,保持安静A

c、此地有乐队出租车D、禁止停车 入射光线与平面镜为30°时,反射角是 A、30° B、60°c、90°D、120° 用照相机拍摄景物时,要使底片上能够成清晰缩小的像,物距u和焦距f满足的 关系是 A、u<f B、u=fc、f<u<2fD、u>2f 某同学在观看平静的湖水里慢慢游动的鱼,同时他还看到湖面上映出的岸边的 大楼,他看到的鱼和大楼是 A、大楼是实像,鱼是虚像 B、大楼是虚像,鱼是实像 c、大楼和鱼都是虚像D、大楼和鱼都是实像 集邮爱好者为了能更清晰地看到邮票的画面,常用放大镜来观察,他看到的是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正立、放大的虚像 c、正立、放大的实像D、正立、等大的虚像 0、一只电铃放置在玻璃罩内,接通电路,电铃发出声音,当用抽气机把玻璃罩中 的空气抽掉时,将发生 A、电铃的振动停止了 B、只见电铃振动,但听不到声音 c、电铃的声音比原来更加响亮D、不见电铃振动,但能听到声音.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总结-七下数学学科小结

七年级下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来,我担任七(2)班的数学教学,在教学期间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充实自己的头脑,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一、坚持认真备课:备课中我不仅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反思。 二、努力增强我的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数学课,就连以前极讨厌数学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三、与同事交流,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

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完善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上网、书店等地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

最新七年级下科学第一章知识点提纲

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第一章 1.1新生命的诞生 1、精子和卵细胞 ⑴新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⑵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⑶精子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而精子有尾巴,能够移动。精子和卵细胞属于性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2、人的生殖系统 ⑴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输精管、精囊、前列腺等器官组成。 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⑵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 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3、受精与妊娠 ⑴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⑵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 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 (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4、胚胎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 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的营养和氧气来自母体。 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5、分娩和养育 ⑴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分娩过程分为宫颈扩张、胎儿娩出和胎盘娩出 三个阶段。 ⑵试管婴儿:(P81)人工完成受精过程,然后将受精卵植入子宫内继续发育。(本质上是 种有性生殖) ⑶婴儿:产出的胎儿叫婴儿。新生婴儿主要靠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还含有抗 病物质。 羊水的作用?新生儿出生为何会哭? 1.2走向成熟 1、青春期发育的主要特征是性发育、性成熟。 2、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称为第一性征。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称为第二性征(P83)。 3、青少年在青春期的最大变化是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 4、月经是女孩的卵巢发育成熟,能产生卵细胞的标志。 遗精是男孩的睾丸发育成熟,能产生精子的标志。 1.3动物的生长时期 1、动物的生殖方式: ⑴有性生殖(需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七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 新生命的诞生 1.生命的起点。 精子与卵子结合生成的受精卵。 2.受精。 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场所:输卵管。 3.精子和卵子(卵细胞)的来源。 都是由人类的生殖系统产生,其中男性的睾丸产生精子(睾丸也产生雄性激素),女性的卵巢产生卵子(卵巢也产生雌性激素)。 4.排卵。 成熟的卵细胞从卵巢中释放出来,进入一侧的输卵管的过程。 5.妊娠期。 从卵细胞受精到胎儿出生之间的一段时间。人类妊娠期约为280天,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受精卵沿输卵管下行阶段:约4~7天;所需营养来自于卵黄。 (2)胚胎阶段:着床后开始的前8个星期;通过脐带和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 (3)胎儿阶段:从第九个星期到出生;通过脐带和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 6.分娩。 胎儿从母体产出的过程。分临产阵缩、生产和胞衣(将胎盘和其他囊膜推出子宫)三个阶段。 走向成熟 1.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 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共分四个时期: 婴儿期:从出生到1岁。 幼儿期:包括幼儿前期(1—3岁)和学前期(3~6或7岁)。 儿童期:又叫小学年龄期,约6或7~11或12岁。 青春期:约10~20岁。 2.青春期。 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 (1)主要特征: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 (2)生殖器官成熟的标志:男遗精,女月经。 3.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 (1)第一性征:男女在生殖器官上的差异。 (2)第二性征:男女除生殖器官外表现出的性别上的差异(进入青春期后出现,由性激素调节控制)。 ①男性:长胡须,喉结突出,嗓音变粗,肩宽骨盆窄,长出腋毛和阴毛。 ②女性:乳房隆起,皮下脂肪较多,嗓音变尖,肩窄骨盆宽,长出腋毛和阴毛。 4.人的衰老。 身体各部分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退化的过程。 (1)衰老表现:视力衰退,心跳减慢,听力减退,反应变慢,体力下降,呼吸增重,肌肉萎缩干瘪,骨骼退化等。 (2)延缓衰老的方法:心情愉快,适当运动锻炼,合理饮食与营养等。 5.人的死亡。

七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七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刘秉杰

七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刘秉杰 一学期的工作又将结束了,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回顾这学期的工作,我执教七年级(2)班的数学学科,工作中有收获和快乐,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使以后的工作能够有效、有序地进行,现工作总结如下: 一、热爱教师工作,思想进步,团结同志,每天早来晚走,无私奉献,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党员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和工作,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请病、事假,脚踏实地地执行学校的各项要求。 二、积极参加各类学习培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本年度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参加县里教师业务能力考试,结合自身特点制定了业务学习计划,本学期我严格按照学习计划,有序有效地进行了学习,我觉得自己的业务水平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特别是我又认真学习了几本教育教学丛书,我觉得自己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平时我学习了“三疑三探”教学模式,领悟其中的教学艺术,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并能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很好的应用。 三、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 在教学工作方面,在备课过程中认真钻研教材,深刻理解教材,灵活运用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一面自觉学习先进教育思想方法、优秀教学方法等,一面继续进行“课堂教学”的分层教学研究,着力点放在激发兴趣---教给方法---养成习惯---培养能力---形成品格上,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增大课堂容量,提高学习兴趣,实现“后进生转化,中等生优化,优秀生提高,各类学生都得到应有发展”的目标。对于班级的学困生,给予特殊的关照,课堂上多提问,多巡视,多辅导,在课堂上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适当的表扬,课后多找他们谈心,使他们树立起他们的信心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发动班上的优等生做学困生们的辅导老师,组成"一帮一"小组,根据各自的情况给学困生定出目标,让他们双方都朝着那个目标前进。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继续探索数学知识之间的数学思想的运用和数学问题的思路方法、分析规律等;作完初中数学各章的知识树和初中数学的分类知识树;撰写多篇教学经验类等论文。 四、认真参与班级管理,努力形成良好班风

(完整版)初一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 1、人的一生的生长时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中年期—老年期 2、青蛙一生的生长时期:受精卵—胚胎—蝌蚪—幼蛙—成蛙 3、蝌蚪与成蛙的比较 4、完全变态发育:从幼体到成体的发育过程中,在生活和形态结构上要发生很大改变的发育类型叫做完全变态发 育。 5、昆虫的发育类型: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 完全变态发育: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如:蚕、蝶、蛾、蚊、蝇等) 不完全变态发育: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如:蝗虫、蟋蟀、蝼蛄、螳螂、臭虫) 6、动物的生长时期:动物的一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生殖、死亡等生长时期。 7、动物的生命周期:由生长时期构成。生命周期的时间就是这种动物的寿命。 第二节:走向成熟 1、精子和卵细胞 ⑴⑸新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⑵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⑶精子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而精子有尾巴,能够移动。精子和卵细胞属于 ⑷性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2、人的生殖系统 ⑴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输精管、精囊、前列腺等器官组成。 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⑵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卵细胞,子宫是胚胎 发育的场所。 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3、受精与妊娠 ⑴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⑵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 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 (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 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4、胚胎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 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的营养和氧气来自母体。 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5、分娩和养育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