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冯天瑜先生治学方法探微_陈磊

冯天瑜先生治学方法探微_陈磊

冯天瑜先生治学方法探微_陈磊
冯天瑜先生治学方法探微_陈磊

冯天瑜,现任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资深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中国史学会会长、湖北省地方志副总纂等。冯先生幼承庭训,有着深厚的家学积淀。其父冯永轩曾师从梁启超、王国维等20世纪初的国学大师,于古文字学、西北史地和楚史等领域都有独到的研究。冯先生早年就能精读先秦诸典和各种史书,再加上其母亲在湖北省图书馆工作的缘故,自小就与各种中外文化名著结下不解之缘。父亲的言传身教和家庭提供的良好环境,使得冯先生自小就具备一定的中西文化素养,这也为他日后的文化史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观冯先生的治学范围,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领域。其一为中国文化史及其通史体系,代表作有1984年结集的《明清文化史散论》和199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文化史》;其二为明清文化转型研究,代表作有2002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晚清经世实学》和2003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解构专制——

—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其三为历史文化语义学,代表作有2004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新语探源》和2006年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封建”考论》;其四为湖北地方史志研究,代表作有1984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辛亥武昌首义史》和1994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张之洞评传》。除这些著作以外,冯先生在这些领域还先后发表多篇高质量的史学论文,在史学界产生较大影响。当前学界对冯先生治学诸领域进行研究的成果已很多,但对其治学方法尚缺乏系统的梳理和研究[1]。因此,笔者不揣浅陋,特撰斯文,拟抛砖引玉,以使先生之教能垂范于后学。

一、以小见大,通过“概念”来解释历史

美国著名学者加登纳指出,历史解释是历史学家的一种分析活动,而要展开这种分析,就必须

冯天瑜先生治学方法探微

陈磊

摘要:冯天瑜先生是湖北地区著名的文化史学家,他勤于治学,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冯先生在史学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他不拘一格的治学方法。在治史实践中,冯先生善于以小见大,通过“历史文化语义学”来以

“概念”解释历史。于史料,冯先生能以采铜于山之精神发掘原始史料和口述史料,在精密的考辨中凸显史学重实

录的学格特征;于史学,又能以宏大之气魄融通义理、考据与辞章,赋予史学以新的气象。在冯先生的论著中,“学

术性”与“思想性”得到了有机的统一。

关键词:冯天瑜治学方法文化史学历史文化语义学

中图分类号:K0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730(2012)07-0128-06

128

要首先厘定术语。掌握和拥有一批义项单一、内涵精准、外延明确的术语,尤其是核心术语(或曰关键词),对于历史学家而言,是分析和解释历史的基础。因此,冯先生提出“历史文化语义学”,其第一层含义即指理清概念,并在概念厘定的基础上更为准确地解释历史。同时,概念的原始词义,在历史文化变迁的背景下还不断地发生变异,词义的内涵和外延随着社会文化信息的改变也在不断地演变。“历史文化语义学”的第二层含义即是要以关键术语和核心概念为关注点,强调通过概念作历史性考察,探析概念背后蕴藏的丰富历史文化意蕴。故而冯先生的“历史文化语义学”就以一种新的方式,引领一种新的治史风向,直接推动了学术概念“辩名”的兴起。

2006年12月在武汉大学召开的历史文化语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冯天瑜先生在开幕辞中结合其历史文化语义学的理论与实践成果系统地阐释了这一新的治史方法的内涵。冯先生谦虚地称历史文化语义学并非完全出于自己的创造,实际上是承清儒朴学之余绪,并赋之于历史与文化的意蕴。冯先生提出:

“语义学”是研究词语意义的学问,我国传统称“训诂学”。用通俗的话解释词义谓之“训”,用今语解释古词语谓之“诂”,清儒将这门解释古书中词语意义的学问发挥到极致。……我们今天研习的“历史文化语义学”,承袭训诂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传统,更自觉地探究由字词分析进入概念分析,再进入历史情景和形上之理的分析之路,使语义辨析更多地赋予现代语用性和思辨性,较之偏重古典语义的训诂学,其探讨领域更为深广,包括字音、字形与意义的关系、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义构成的因素、语义演变的法则等都在其探讨范围。而这种研究既然与“意义”发生联系,也就必然与历史及文化相交织,因为“意义”深藏在历史与文化之中。[2]

通过对历史文化语义学概念的阐释,冯先生巧妙地将历史解释与文化史学交融在一起,并以

对各种概念进行探讨的方式呈现出来,他还点明

了“历史文化语义学”的研究对象:

在由中国、日本、朝鲜、越南等国组成的汉字

文化圈(朝、越、文字因近代改革后已脱离汉字文

化圈),词语的跨文化旅行古已有之,主潮是从文

化高势位输往文化低势位,如古代中国语汇曾大

量进入日本;至近代,词语的跨文化旅行方向逆

转,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译述西学有成,大批日制汉

字新词涌入中国,若干新概念主要沿着“西-日-

中”路径传递。这种概念的对接与转换,颇有成功

之作,恩惠后人多矣;但在对接时如果忽略了异语

文在背景、内容及表达方式上的差别,轻率类比、

妄加附会,也可能留下败笔,贻误广远(“封建”的

滥用即为一例)。诸如此类纷繁多致的语文演绎状

态及其所包蕴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正是历史

文化语义学所要着力研讨的对象。[3]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曾说:

“凡解释一字,就是作

一部文化史”[4],冯先生通过对历史文化语义学研

究对象的阐释,充分展示了这一治史方法的旨趣和

落脚点,彰显了其文化史内涵。在冯先生的论著中,

就有不少运用这一方法的力作。下面以《“革命”

“共

和”:近代政治中坚概念的形成》一文为例来分析和

介绍“历史文化语义学”。

在此文中,冯先生首先从词源学的角度,解释

其最初的本义,认为“革命”和“共和”这两个词汇

均系创制于先秦时期的中国古典词汇。“革命”最

初的意思就是以“汤武革命”为代表的武装夺权暴

烈行为,出于对儒家传统伦理道德的认同,“革命”

一词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正义性。但与此同时,中

国古代社会的不少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

消弭和麻痹民众的反抗心理,屡次批评和否定暴

力夺权的“革命”。冯先生称:“可见,在古代中国,

‘革命’虽是一个正面词汇,其褒扬度甚高,但因牵

涉到王朝更迭,并伴随暴力夺权含义,容易使下民

产生‘彼可取而代之’的联想,故又是一个往往触

及在位帝王忌讳的概念,士民只得慎用之。”[5]由此

不难发现,“革命”一词虽在古代没有发生词义上

129

的变化,但始终未能摆脱统治者所强化的“正统文化”的影响,“革命”一词的沉浮充分暴露出了统治者心理的二元悖论。至于“共和”一词,冯先生通过考证,认为最早的“共和”一词本为西周的一个年号,又是“共和行政”的简称,指的是贵族分享国家管理权、实行仁政两层意蕴的综合,在古代社会的使用率并不高。

通过对中国古代社会“革命”和“共和”两词的考辨,冯先生把目光转移到了近代,从而在一种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上探讨这两个词汇的语义演变。他将主要注意力集中在中国近代革命家孙中山先生身上,通过考辨其言行以及外界对其反应,破除了以往史学界认为“1895年11月,孙中山正式以‘革命’为自己领导的社会运动命名”这一几乎视为公论的看法。在这一考证过程中,冯先生不仅搜罗到当时遗留至今的境内境外史料,而且还对史料进行精细的考辨,充分展现他驾驭史料的深厚功力。除此之外,冯先生立足于近代中国各种不同文化相互激荡的现实,以宏大的视角在世界范围内考辨“革命”一词在语义上的差异,对英文、法文、日文中“革命”一词的语义进行详细比较。在这三种境外语言中,“革命”一词也曾随着各国文化的发展而产生流变,但最终稳定和固定下来。英文中的“革命”侧重于渐进式的改革,法文中的“革命”侧重于暴力夺权的武装斗争,而日文中的“革命”融合了英法两种语义,兼具渐进改革和暴力夺权的双重含义。通过冯先生的考辨,认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受法文“革命”一词的影响最大:

法兰西式暴力革命的传译,大约始于冈本监辅成书于1878年的《万国史记》。……而《万国史记》于1895年在中国翻刻,被中国学界广为引述,“法国革命”一语在中国得以传播。而此时正值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端之际。学术著作的教化之效,与革命党人的实践活动(如乙末广州起义)的影响,共同促成现代义的“革命”概念在中国的流行。……“革命”一词,经历了“中国创制的古典

词——

—传入日本并发生演变——

—近代日本借以意译西方词汇——

—日本翻译西方词汇——

—日本翻译西方词汇的“革命”一词从日本逆输入中国”这样一个跨国、跨文化的文化的迁衍过程。[6]

通过考证,冯先生认为,类似于“革命”一词,“共和”一词语义的变化也经历了这样一个类似的跨国、跨文化的衍变过程。不同于“革命”一词的语义演变,“共和”一词的现代义与古典创制时期相比,产生了较大的变化。

总之,在冯先生看来,无论“革命”一词还是“共和”一词,其语义的演变都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变迁并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融概念于文化、透过概念来解释历史,看似细小、琐碎,实则宏大,“历史文化语义学”不啻为一种独辟蹊径的治史良方。

二、采铜于山,探寻原始史料与口述史料

重视史料是中国古往今来几乎所有史家的共识,近代史学大家傅斯年先生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历史学就是史料学”,可见史料对历史研究的重大意义。重视对各种形式的史料进行广泛搜罗和精细考辨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也是所有治史者所尊奉的金科玉律。然而,占据丰富的史料并不等于就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史家,关键在于能否于庞博的史料中谨慎地去取和精密地考证。在冯先生的史学实践中,这两者兼而有之。

冯先生对所需史料尽可能做到竭泽而渔,并能赋予精到的去取和周密的考证。在史料来源方面,他尽可能追寻原始史料;在形式上,不仅包括文字史料,更包括各种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的历史遗物,甚至扩展到通过自己亲自采访到的口述史料;在时间跨度上,力求从源头追溯,不留遗漏;在地域范围上,不仅包括境内的史料,更包括境外各种有价值的史料,只要力所能及,总是不遗余力地追寻。

对各种形式不同的史料进行孜孜不倦的探求

130

是冯先生的治史良方,这一方法也体现在他的诸多论著中。在《“千岁丸”上海行——

—日本人1862年的中国观察》一书中,针对日本幕府官船来华这一特定的历史事件,冯先生结合当时具体的历史背景进行详尽考察,从这一看似平凡的事件洞悉出日本帝国的发展路向。在对事件进行解读的同时,冯先生并没有满足于国内史料,而是同时兼顾到日本现存史料,并前往日本搜集整理。纵观此书,冯先生采集大量史料,其中不少都是当时这一事件亲历者的见闻录,价值极高。在史料的处理上,冯先生精密采择和辨析,并在本土史料和外围史料的取舍上能够做到比例恰当,不偏不倚。

在《辛亥首义史》一书中,冯先生就对涉及辛亥首义的史料进行广泛搜集和考辨。为撰写此书,冯先生在与贺觉非先生合作的旧著《辛亥武昌首义史》的基础上,更广泛地搜集近30年来有关辛亥革命的新的史料和研究成果。值得一提的是,冯先生远远不满足于手头占据的文字史料,他还考察辛亥革命的历史遗迹,遍访辛亥志士后裔,以获得更加丰富、翔实的史料。正如冯先生所说:

“我们关照诸前沿议题,直采各种第一、二手资料,尤其注意于新史料的使用(要者如8卷本《辛亥革命史新编》、10卷本《赵凤昌藏札》等),并对‘口述史’取积极而谨慎的态度”[7]。

重视口述史是冯先生进行历史研究的一大特色。在《辛亥首义史》一书的撰写过程中,冯先生先后采访多名辛亥老人和辛亥后裔。在此书后记中,冯先生提到:

1980年以后,笔者有心追迹贺先生,注意访问当事人,然惜乎生也晚,只采访到辛亥老人的硕果仅存者,如赵师梅(1894—1984)、喻育之(1889—1993)等。赵老曾对我详述辛亥首义前夕制作十八星铁血旗的经过;喻老则描述1911年10月11日后学生兵守卫军政府的情形。[8]

冯先生并没有把这些辛劳的采访活动视为单调乏味的工作,反而从这些口述历史中获得历史现场感,在《辛亥首义史》的后记中,他就这样写道:

近二十余年来,笔者还有缘与辛亥志士后裔

吴欢、吴德立、孙必达、黄伟民、黎昌晋、梁农、熊

辉、万慕慧、李柯、李承弘、李若男、向虎雏、喻安

澜、耿弟安、叶光明、吴承婉、周石生、刘重喜、朱方

正、傅国英、余品绶、刘谦定、张铭歌、程犁、程、

潘德冰、李大奇、周国勋、胡香生、孙想珍、邱耀先、

卢纲、蒋漫征、李声英、石萍芳等交游,从中获取素

材固然是一得,而领受某种历史现场感,才是作为

史学工作者的笔者尤觉欣然的所在。[9]

三、注重考据,融通义理与辞章

义理、考据与辞章反映了中国传统学术的三

种不同的学术理路和治学旨趣,大略地讲,义理之

学强调对微言大义的阐发,为传统学术中的经学

所重;考据之学重在对事物本源的推理和探索,力

求理清和恢复其本来面目,为传统学术中的史学

所重;辞章之学侧重于对事物的描述和对情感的

抒发,为传统学术中的文学所重。中国传统史学在

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史学与其他传统学术相互

交融,形成一个“层累地造成中国古代史学史”的

格局[10],史学的独立学格日益凸显,最终形成重视

考据和实录的学科特点。

然而,史学重视考据亦重视义理之学和辞章

之学,离开义理和辞章,史学就会变得单调乏味并

弱化其社会功用。因此,史学家并不能一味地重视

考据而忽视义理的阐发和辞章的锤炼,应该把三

者巧妙地融为一炉,做到义理、考据与辞章的相济

与交融。在这方面,冯先生曾征引清人姚鼐的名言

予以阐释:

“‘余尝谓学问之事,有三端焉。曰:义理

也,考证也,文章也。是三者,苟善用之,则足以相

济;苟不善用之,则或至于相害。’姚氏所说‘义理、

考证、文章’,或称‘义理、考据、辞章’,这是告诉治

史者,必先静思义理,苦心考据,擅长辞章,并致力

于三者间的‘相济’,于宏大处着眼,从精微处着

力,方有可能成就‘表征盛衰、殷鉴兴废’的良史”

131

[11]。在治学实践上,冯先生以其多部力作向我们诠释了这一治学良方。

于义理,冯先生善于把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融于一体,创制新的学科体系。在构建中国文化史学科体系时,冯先生就巧妙地把生态学和物理学等自然科学引入历史学,提出“文化生态学”这一新的概念:

文化生态学是以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与天然环境及人造环境的相互关系为对象的一门学科,其使命是把握文化生成与文化环境的调适及内在联系。作为文化生态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文化生态”(或称“文化背景”),主要指相互交往的文化群体凭以从事文化创造、文化传播及其他文化活动的背景和条件,文化生态本身又构成一种文化成分。人类与其文化生态是双向同构关系,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12]

文化生态学是冯天瑜先生在文化史领域的理论创新,他立足于中华文化赖以存在的客观条件,重视环境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他运用这一理论撰成的《中华文化史》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此外,在撰写《辛亥首义史》时,冯先生又充分发挥其在义理方面的创造性思维,借鉴法国年鉴学派“长时段”理论,以“历史合力”说阐释这一段风云际会的历史:

考察辛亥革命,当然需要细致入微地梳理1911—1912年间发生的“短时间”剧变,但还须追究其背后的“中时段”社会结构造成的久远影响,考察19世纪60年代汉口“开埠”以来,尤其是考察1889年张之洞(1837—1909)总督两湖、主持“湖北新政”以来二十年间的社会变动,考察兴实业、办文教、练新军等诸多近代化事业造成的经济、社会及观念形态的深刻演化,还要考察辛亥首义之后错综复杂的政情演绎与社会变迁,从而在既宏阔又精微的历史视野下,辨析辛亥首义史的起承转合。[13]

通过对19世纪60年代汉口“开埠”到辛亥革命爆发这一时段武汉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

多方面的考辨,冯先生认为:“辛亥首义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历史事变,正是由‘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相互作用,造成的‘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14]。与传统的辛亥革命史相比,冯先生的《辛亥首义史》一个特色就是在演绎历史的同时不乏理论的闪光。

于考据,在传统考据学方法的继承和发扬上,冯先生成果斐然。在《“千岁丸”上海行——

—日本人1862年的中国观察》一书中,冯先生“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在考证李自成死地之争这一问题上,取多元证据互证,都得到了比较客观公正的结论。[15]然而,在传统考据学的基础上,冯先生亦有自己独到的创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的《“封建”考论》。

在《“封建”考论》一书中,冯先生敢于向长期被学术界奉为教条的理论挑战,实事求是地对“封建”一词进行精细考证。在资料搜集方面,冯先生不遗余力,古今中西重要史料几乎搜罗殆尽。在考证过程中,冯先生并没有只着眼于语义的变更,他把更深邃的目光投射到语义变更下的社会历史文化变迁这一宏大背景,赋予考据以新的特色,使之更有说服力。在冯先生妙笔生花之下,

“考”与“论”有机地结合,相辅相成,充分展现了义理、考据、辞章相济与交融的治学方法。也正因为此,虽然这是一本考据性质的历史学专著,却引起较普遍的关注,其读者群遍及各界,且引发较为热烈的讨论,激起共鸣。义理、考据、辞章的融通,正是冯先生的书总能被人们关注和喜爱的原因。

于辞章,冯先生能够做到深入浅出,娓娓道来,看似严肃而枯燥的史学在他的笔下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冯先生在历史文学上的成就来自于其长期深厚的学术积淀,为后学树立了榜样。

四、结语

王元化先生曾说,学者治学应将“学术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即“有学术的思想”和“有思想的

132

学术”相统一。冯先生治史,总能把史料摆在第一位,重视对各种形式史料的搜集和整理,论从史出,不偏不倚,充分践行史学重视实录的学术精神;另一方面,在历史解释上,冯先生又能不拘一格,善于独辟蹊径和理论创新,使史学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在冯先生的治学方法中,“学术性”与“思想性”达到有机统一。

陈寅恪先生曾说:“自昔大师巨子,其关系民族盛衰学术兴废者,不仅能承续先哲将坠之业,为其托命之人,而尤能开拓学术之区宇,补前修之未逮。”可见,要想取得能够“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的史学成就,就需要注重向身边的史学家们学习。冯先生的治学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注释:

[1]当前学界对冯天瑜先生治学的四个领域进行研究的文章很多。在中国文化史及通史体系领域,有何晓明的《理论圆熟开新面识见卓异启新知——

—冯天瑜中国文化史研究述论》,王武子的《一部高品位的文化通史——

—评中华文化史》等;在明清文化转型研究领域,有谢贵安的《冯天瑜明清文化转型学术思想研究》等;在历史文化语义学领域,有余来明的《“历史文化语义学”:理论与实践》,杨玉荣的《求真务实拓新——

—冯天瑜与历史文化语义学》,方维规的《一个概念一本书——

—读〈“封建”考论〉》,张绪山的《拨开近百年“封建”概念的迷雾——

—读冯天瑜〈“封建”考论〉》等;在湖北地方史志研究领域,有张笃勤的《冯天瑜对湖北史志研究的重要贡献》等。以上论文收于《中国文化史探究集——

—冯天瑜先生七十寿辰学术研讨会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然而在当前学界,

至今尚无对冯天瑜先生治学方法进行专门研究的

论文。涉及到其史学方法的论著主要散见在一些

访谈录和书评中,如吴成国的《“表征盛衰、殷鉴兴

废”的文化史家——

—冯天瑜访谈录》(《中国文化研

究》2010年第5期)、秦力的《宏大·圆通·洒脱——

读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著〈中华文化史〉》(湖北

社会科学1991年第5期)等。

[2][3]冯天瑜:《“历史文化语义学”刍议》,《冯天瑜

文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686~

687、688页。

[4]陈寅恪:《致沈兼士》,《沈兼士学术论文集》,北

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02页。

[5][6]冯天瑜:《“革命”“共和”:近代政治中坚概念

的形成》,中国史学会编:《辛亥革命与二十世纪的

中国》(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

[7][8][9][13][14]冯天瑜、张笃勤:《辛亥首义史》,武

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650、650、651、9、

11页。

[10]谢贵安:《中国史学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

社,2012年,第13页。

[11]吴成国:《“表征盛衰、殷鉴兴废”的文化史

家——

—冯天瑜访谈录》,《中国文化研究》,2010年

第5期。

[12]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页。

[15]冯天瑜:《考据精神漫议》,《冯天瑜文集》,武

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084~1085页。

作者简介:陈磊,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

湖北武汉,430072。

(责任编校:程平)

133

教师专业成长个人发展计划

教师专业成长个人发展计划 教师是一种崇高的职业,因为它承载着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教师是一种伟大的职业,因为一名好的教师可以成就人的一生;教师是一种可敬的职业,因为你会把你所学到的所有全都奉献给教育事业。 三尺讲台,书写着执着与梦想!三尺讲台,播撒着阳光和希望!站在讲台上,心中就有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怎样才能无愧于这份神圣的工作,是我一直在思考并努力的问题。为了使自己快速的成长,在师德、业务等各方面都有较大的进步,快速跟上新课程。新教育思想的步伐,特为自己制定一份专业成长规划: 一、自我分析 (一)个人优势 工作踏实,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在工作上能够积极完成学校领导布置的各项任务;与同事关系融洽,能和同事和睦相处,乐于助人;善于接受别人的不同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知识;能够积极参加各类教研活动和教师继续教育学习。 (二)个人存在问题 教育科研能力、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设计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教师语言水平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在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上有许多不足,尤其缺乏对学

生心理状态、特征的认识和研究;教育科研方面,往往停留在感性经验的层面。 二、发展目标 1、师德目标:加强政治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学习《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坚定献身教育的信念,坚持育人为本的宗旨。 2、教学方面: A、积极探究教育教学规律,让课堂的喜悦之花绽放在每个孩子的脸上。 B、常跟本组老师进行教学交流,进一步了解学生从而更有效的把握课堂。善于捕捉课堂中学生的变化,同时不断激励学生的自信。 C、熟练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过程的流畅,同时利用网络资源,达到信息的处理和优化。 D、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及时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成功与不足,取长补短,使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步提高,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争取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教育目标 一个好教师就是一本书,去引导学生的人生之旅。我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架起通向前程的桥梁,使他们能成功地扬帆远航。尽量多地用正面教育,用爱心去感化他们,用自己的人格魅力,真

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规划

教师专业发展规划 密山市连珠山镇中心学校 一、指导思想 根据市教育局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关精神,学校五年发展规划中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工作的有关要求,以全面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素质为宗旨,以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为本,制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计划确保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提高,确保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研究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实现“把学校办成师生共同发展的乐园”的办学目标。 二、师资现状 学校专任教师32 人,其中40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共9 人,中级职称有17 人;学历大专有24 人、本科4 人。 三、工作目标及要求 1、根据学校五年发展规划和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制定教师(个人)业务发展计划,有层次、针对性地做好各级各类教师的培养发展、管理指导,促进师资队伍的整体发展。 2、落实做好校级的教师职务培训工作,尤其做好校本研修课程的设计和落实。 3、促使教师个性化发展和团队共同发展有机融合,形成对于教师发展的过程评价与综合考评相结合的管理工作机制。 四、工作策略和途径 1、激发自主。学校通过自定目标、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我反思等方式,使教师成为个体专业发展的责任人。 2、加强互动。开展各学科跨年级的组际联合,认真搞好教研活动;开展互补互促的跨学科听课,教导处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的听课笔记上至少有五分之一的课是跨学科的。 3、结对共进。师徒结对互助:两个甚至三个师傅共同带教一个或几个徒弟,师傅们或侧重带教学科教学,或侧重带教教育科研;业务水平相近的同伴互帮互助;教研组之间结对互助。

4、论坛交流。通过师德论坛、业务交流、教学论文、读书体会等活动,使教师们不断深化信息化教育、尝试课程改革的深层认识与反思,紧跟教育发展的步伐,促进自身发展。 5、领导坐堂。在教育科研课题的指导上,邀请市进修学校领导进行“坐堂问诊”,开展“一对一”的辅导,有针对性地帮助教师解决专业发展中的困惑和难题。 6、实战打磨。在各级各类教育研讨任务中,让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师都有实战的机会和交流的舞台。 五、主要任务 1、加强教师师德建设,树立教师良好形象 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放到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广泛开展师德宣传,把学习和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作为教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准则,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努力做到“学为人师、行为示范”,树立优秀教师典型,打造出“德高为范,严谨治学,团结协作,业务精良”的教师群体。 2、开展教师读书活动,提升教师人文素养 学校积极开展教工读书活动。每年举行教工读书活动启动仪式,组织教师阅读教育理论书刊,人文书籍,举行读书竞赛活动,欣赏经典音乐,完成读书心得,切实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养。 3、落实校本研修规划,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制订“十一五”校本研修规划,成立校本研修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建立健全研修制度,完善学校各项研修机制,推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取向的教育教学研究。在校本教研中,关注教师个体与教研组群体之间合作研究、同伴互助,提高校本研修的实效性和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教师群体实践智慧,激励教师自主学习和主动发展。 4、分层制订教师自主发展计划,形成教师发展梯队 学校针对不同阶段教师的特点,在横向上以新教师入门——青年教师发展——骨干教师成才作为发展主线,纵向上以目标引领——措施保障——评价激励作为支撑,努力建设一个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每位教师根据所教学科和自身实际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分别制订青年教师三年

毕业设计(论文)浅谈企业核心团队建设

X X 大学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企业核心团队建设 ――打造“企业特种兵” 姓名 专业工商管理 层次专生本 入学时间 管理中心 学习中心 指导教师 2011年3月31日 浅谈企业核心团队建设 ――打造“企业特种兵” 摘要: 企业核心团队,就是企业发展的根本,现代企业管理,不仅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也是企业决策的执行者;而“企业特种兵”是企业发展的根本,特种兵、特种部队相对于中国军队而言,是国家安全的第

一道防线也是最后一道防线,同样“企业特种兵”也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和抵御风限的根本,本文我们就浅析一下如何打造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团队,如何将企业的核心管理团队打造成“企业特种兵”。 关键词: 企业核心团队建设、“企业特种兵” 目录 一、绪论 (1) 二、如何打造企业核心团队 (2) 何为核心团队 (2) 1.企业核心团队的定义 (2) 2.企业核心团队的作用 (3) 如何组建核心团队 (3)

1.个人魅力决定团队组成 (4) 2.企业文化决定团队模式 (5) 3.凝聚力体现发展方向 (6) 4.为你的团队提供舞台 (7) 5.无为而治 (8) 如何将核心团队打造成“企业特种兵” (9) 1.军事化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 (9) 2.“企业特种兵”的实质 (9) 3.最有战斗力的部队 (10) 4.“企业特种兵”锻造 (10) 5.“企业特种兵”拓

展 (11) (三)核心团队与“企业特种兵”的有效结合 (11) 三、结论 (12) (一)第一道和最后一道防线 (12) (二)核心团队决胜关键 (12) 结束语 (12) 参考文献 (13) 绪论 近年来,长期从事企业管理培训工作,对企业管理工作略有了解,在很多企业中见到企业力推军事化管理,然而很多企业家和企业管理人员对军事化管理知之不明,只重其表而不重其实,从而萌发了结合自身曾有军队管理经验的实际情况而写一本关于企业军事管理的书籍,而正好又在自习工商管理专业,所以借此机会写下此文,即了当

教师专业成长规划

教师专业成长规划 一、个人基本情况分析: 本人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已六年,虽然在教育教学上获得了很多荣誉,同时在小学阶段也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自己的这些教学经验在常规教学中能持续地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但心理上也常有一些感觉,自己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教学,所以我在教育教学中,积极参加各级教育教学培训,持续地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和本学科的前沿知识,扩大自己的学术视野,为更好地完成教学而持续地学习。为此制定个人专业成长三年规划。 二、个人专业成长总体目标: 一般来说,教师从入职到成熟,一般要经历起步、发展、成熟、创造四个阶段。我当前仅处于第二个阶段和第三阶段之间——发展和成熟阶段。我力争在三年内,逐渐形成具有自己教学风格的学者型、科研型的教师和让很多学生敬佩、家长满意的优秀教师,争取步入教师成长的成熟、创造阶段。 三、个人专业成长三年规划: 通过三年的时间,力争达到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具有较高科研工作水平,在学科教学方面有不俗的成绩。具体从三方面实行落实: 1、教学方面的目标: 在教学方面尽快实现思想上的转变,认真学习新课标,并以新课标的理念指导学生使其主动参与并养成终生学习的意识。具体来说,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认真扎实地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乐学、会学,积极展开合作、探究式学习,并针对自己的教学特点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使自己的的教学水平逐步提升。努力探索提升课堂教学艺术,强化教学反思水平。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养成随时记录教学中的感想和反思,同时注意记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习惯,养成学会积累,学会研究的习惯,持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2、教育科研方面的目标: 积极参加教研活动。积极展开在学校大课题指导下的小课题研究,增强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新教材的挖掘,努力实施小课题对比教学实验研究,持续总结小课题对比教学实验研究经验,并提升为教学理论,使自己尽快由技能教育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做一个积极主动的研究型教师。同时厚积薄发、提炼教学经验,力争每学期完成一篇高质量的专业学科教学论文。

2020年教师个人专业成长计划

2020年教师个人专业成长计划新的学期,新的开始,教师如何制定个人专业成长计划?下面是收集整理的教师个人专业成长计划,欢迎阅读。 教师个人专业成长计划篇一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全面贯彻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依据学校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总体规划,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校本培训质量;积极开展"教研训一体化"的校本研修活动,全面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二、工作目标: 1、用自培与集体培训等形式,营造出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与成长的氛围和环境,构建具有本校特色校本培训体系。 2、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加强学科拓展研究,鼓励教师参与开发校本课程, 编写校本教材。 3、进一步开展教学精细化研究, 通过专题研讨,提出更适合我校教师个人和学校发展的课改工作设想。 4、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带教工作,使他们在职业道德、教育理念、工作方法、研究能力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5、举办多种形式的教学展示和技能评比活动,搭建舞台让教师来汇报交流自己的成长过程和培训成果。 三、主要任务: (一)师德修养建设

1、在充分发动全校教师开展"教师规范、教师形象"活动,评选"优秀教师"。 2、开展学习先进师德标兵与弘扬身边的典型事例相结合,使教师学有榜样,形成学先进,赶先进的良好氛围。 (二)理论学习 1、邀请领导或看专家光盘,定期指导各课题项目组开展如何选题、设计研究方案、开展调查研究与行动研究等课题研究方面的培训活动。 2、每学期定期进行校本培训。 3、让读书学习成为一种愉悦的体验。教研组、备课组将学习列入教研计划,共同学习,交流体会。学校抽查记录。 (三)教育教学培训 1、通过各个层面的专题研讨,提出了以抓好教师培训,重在研究教学,完善校本课程为切入口,更适合我校教师个人和学校发展的工作设想。 2、学校领导每月一次深入各教研组指导研修活动。 3、各教研组、备课组根据学校现阶段校本研修的主题、目标、整体要求并结合本学科教学实际,有主题、有计划地开展教学研修活动。 (四)教师专业展示 1、开展教师基本技能大练兵 2、开展青年教师教学评比、展示活动

数据通信基本知识

数据通信基本知识 -------------------------------------------------------------------------- 所有计算机之间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的通信都涉及由传输介质传输某种形式的数据编码信号。传输介质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设备间起互连和通信作用,为数据信号提供从一个节点传送到另一个节点的物理通路。计算机与计算机网络中采用的传输介质可分为有线和无线传输介质两大类。 一、有线传输介质(Wired Transmission Media) 有线传输介质在数据传输中只作为传输介质,而非信号载体。计算机网络中流行使用的有线传输介质(Wired Transmission Media)为:铜线和玻璃纤维。 1. 铜线 铜线(Copper Wire)由于具有较低的电阻率、价廉和容易安装等优点因而成为最早用于计算机网络中的传输介质,它以介质中传输的电流作为数据信号的载体。为了尽可能减小铜线所传输信号之间的相互干涉(Interference),我们使用两种基本的铜线类型:双绞线和同轴电缆。 (1)双绞线 双绞线(Twisted Pair)是把两条互相绝缘的铜导线纽绞起来组成一条通信线路,它既可减小流过电流所辐射的能量,也可防止来自其他通信线路上信号的干涉。双绞线分屏蔽和无屏蔽两种,其形状结构如图1.1所示。双绞线的线路损耗较大,传输速率低,但价格便宜,容易安装,常用于对通信速率要求不高的网络连接中。 (2)同轴电缆 同轴电缆(Coaxial Cable)由一对同轴导线组成。同轴电缆频带宽,损耗小,具有比双绞线更强的抗干扰能力和更好的传输性能。按特性阻抗值不同,同轴电缆可分为基带(用于传输单路信号)和宽带(用于同时传输多路信号)两种。同轴电缆是目前LAN局域网与有线电视网中普遍采用的比较理想的传输介质。 2.玻璃纤维 目前,在计算机网络中十分流行使用易弯曲的石英玻璃纤维来作为传输介质,它以介质中传输的光波(光脉冲信号)作为信息载体,因此我们又将之称为光导纤维,简称光纤(Optical Fiber)或光缆(Optical Cable)。 光缆由能传导光波的石英玻璃纤维(纤芯),外加包层(硅橡胶)和保护层构成。在光缆一头的发射器使用LED光发射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或激光(Laser)来发射光脉冲,在光缆另一头的接收器使用光敏半导体管探测光脉冲。 模拟数据通信与数字数据通信 一、通信信道与信道容量(Communication Channel & Channel Capacity) 通信信道(Communication Channel)是数据传输的通路,在计算机网络中信道分为物理信道和逻辑信道。物理信道指用于传输数据信号的物理通路,它由传输介质与有关通信设备组成;逻辑信道指在物理信道的基础上,发送与接收数据信号的双方通过中间结点所实现的逻?quot;联系",由此为传输数据信号形成的逻辑通路。逻辑信道可以是有连接的,也可以是无连接的。物理信道还可根据传输介质的不同而分为有线信道和

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成长计划

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成长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吃透课改精神,不断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植根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中探究、反思和理论提升,力求自己由专业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二、发展目标 1、师德方面 (1)“教育者所得的机会,纯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而无丝毫名利尊荣之可言。”因此我要使自己具备更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当好人梯,对教育事业忠诚不二,矢志不渝,无怨无悔。(2)自己在工作中曾得到过很多教师的帮助,他们良好的师德辐射带动了我,因此当身边的老师有困难或需要帮助时,我定会竭尽所能。 2、教育、教学、教研方面 (1)教学工作是教师的中心工作。本人要认真担负本职工作,认真书写教案、备课,并针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课堂上,耐心细致地讲解,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书本知识,并能够在操作上学会正确操作,我会认真研究学生、钻研教材,尽量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易学易懂的情境下进行学习,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以自己在实践中摸索到的教学模式去进行教学。 (2)要树立现代学生观,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相信学生的巨大潜能,并努力去探索发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努力做到因材施教。(3)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来吸引学生,使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并能在自己的课堂上得到发展,能满足学生成长和走上社会的实际需要,有足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4)深化课改,进一步贯彻落实新课改教学理念,充分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视学生认知过程中的情感培养。注重对自身教育行为的反思、实践,解决教改新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做一个有思想的新形势下的教师。 (5)认真研究相关教育理论书籍,与实践相结合,以促进自身的发展。适逢教育改革的大趋势及实施“课改”的严峻挑战,作为年轻教师,我积极响应上级教育部门及本学校的号召,利用业余时间,阅读有关教育改革、课程改革的资料,使自己首先具有一种先进的教育意识及理念,为新学期的教学工作不断积累理论知识。同时将理论知识与自己的实践结合,为自己的教学工作打下更扎实的基础。 3、专业基本功方面 (1)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信息技术与各学科尝试性的改革,以适应新的教学理念的发展。 (2)“教学是一门艺术”。这就需要教师本身具有多方面才能,以适应和满足自己工作的必须。为此,我坚持每天利用一定时间,练习基本功。书法、简笔画、人文地理等都要有所涉及,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相应的技能。

人才梯队管理青年教师个人专业成长规划

(人才梯队管理)青年教师个人专业成长规划

颍泉区青年教师个人专业成长规划 颍泉区伍明镇桥口中学:袁香辉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已经于教育这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岗位上苦苦奋斗了十三年。虽然于这期间,自己始终能保持壹种饱满的激情投入于教育,且获得了优异的成绩,但却缺少计划性的引导,所以难于真正的构建自我,成为专业化教师。因此,为了使自己成为颍泉区壹名优秀的青年教师,为了让自己更快的成长,特制订如下的个人专业成长三年发展规划: 壹、指导思想 根据区教育局泉教研【2011】67文件精神,根据自身专业发展要求,于未来三年中,将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坚持培训和研究相结合,坚持团队合作和个人研究相结合。于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吃透课改精神,不断于课堂教学中渗透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根植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于自己熟悉的领域中探究、反思和理论提升,力求自己由专业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二、个人专业成长发展规划总目标 1、师德方面 (1)于今后的工作中,本人坚决做到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2)“教育者所得的机会,纯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而无丝毫名利尊荣之可言。”因此我要使自己具备更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当好人梯,对教育事业忠诚不二,矢志不渝,无怨无悔。

(3)自己于工作中曾得到过很多教师的帮助,他们良好的师德辐射带动了我,因此当身边的老师有困难或需要帮助时,我定会竭尽所能。 2、学习方面 (1)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掌握教育规律,不断学习新的理论,更新教育观念,指导自身的教学实践,于理论认识中丰富自我。 (2)不断学习和探索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必须具备从事专业工作的基本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动态,努力提高专业知识素质,为今后独立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3)学习掌握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技巧,努力提高专业技能。“教学是壹门艺术”。这就需要教师本身具有多方面才能,以适应和满足自己工作的必须。为此,于这壹年里,我坚持每天利用壹定时间,练习基本功。书法、简笔画、人文地理等均要有所涉及,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相应的技能。同时参加计算机的培训以适应最新的信息化教学观念。 (4)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及教育科研基础理论学习。积极参加于职学习和培训,勤于思考,提升继续教育研修能力。 (5)培养良好的自我学习习惯,每学期至少要读壹本教育教学理论书籍,要做好读书笔记,且写出心得。 (6)和其他教师进行专业合作,有效发展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师教育对象是人,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精神的沟通,情感的交流,引导学生健康活泼地成长。同时,教师也是工作群体的壹员,要有和

通信原理基础知识整理

通信常识:波特率、数据传输速率与带宽的相互关系 【带宽W】 带宽,又叫频宽,是数据的传输能力,指单位时间能够传输的比特数。高带宽意味着高能力。数字设备中带宽用bps(b/s)表示,即每秒最高可以传输的位数。模拟设备中带宽用Hz表示,即每秒传送的信号周期数。通常描述带宽时省略单位,如10M实质是10M b/s。带宽计算公式为:带宽=时钟频率*总线位数/8。电子学上的带宽则指电路可以保持稳定工作的频率围。 【数据传输速率Rb】 数据传输速率,又称比特率,指每秒钟实际传输的比特数,是信息传输速率(传信率)的度量。单位为“比特每秒(bps)”。其计算公式为S=1/T。T为传输1比特数据所花的时间。 【波特率RB】 波特率,又称调制速率、传符号率(符号又称单位码元),指单位时间载波参数变化的次数,可以以波形每秒的振荡数来衡量,是信号传输速率的度量。单位为“波特每秒(Bps)”,不同的调制方法可以在一个码元上负载多个比特信息,所以它与比特率是不同的概念。 【码元速率和信息速率的关系】 码元速率和信息速率的关系式为:Rb=RB*log2 N。其中,N为进制数。对于二进制的信号,码元速率和信息速率在数值上是相等的。 【奈奎斯特定律】 奈奎斯特定律描述了无噪声信道的极限速率与信道带宽的关系。 1924年,奈奎斯特(Nyquist)推导出理想低通信道下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公式:理想低通信道下的最高RB = 2W Baud。其中,W为理想低通信道的带宽,单位是赫兹(Hz),即每赫兹带宽的理想低通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是每秒2个码元。对于理想带通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则是:理想带通信道的最高RB= W Baud,即每赫兹带宽的理想带通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是每秒1个码元。 符号率与信道带宽的确切关系为: RB=W(1+α)。 其中,1/1+α为频道利用率,α为低通滤波器的滚降系数,α取值为0时,频带利用率最高,但此时因波形“拖尾”而易造成码间干扰。它的取值一般不小于0.15,以调解频带利用率和波形“拖尾”之间的矛盾。 奈奎斯特定律描述的是无噪声信道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或码元速率)与信道带宽之间的关系。 【香农定理】 香农定理是在研究信号经过一段距离后如何衰减以及一个给定信号能加载多少数据后得到了一个著名的公式,它描述有限带宽、有随机热噪声信道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或码元速率)与信道带宽、信噪比(信号噪声功率比)之间的关系,以比特每秒(bps)的形式给出一个链路速度的上限。

教师个人专业成长三发展规划

教师个人专业成长三发 展规划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教师个人专业成长三年发展规划 一、现状分析(自我剖析) 平时能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在实践中探求、感悟。为了更好的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努力成为一名反思型教师,科研型教师,我制定了三年个人发展规划 一、自我分析 (一)个人优势 工作踏实,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在工作上能够积极完成学校领导布置的各项任务;与同事关系融洽,能和同事和睦相处,乐于助人;善于接受别人的不同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知识;能够积极参加各类教研活动和教师继续教育学习。 (二)个人存在问题 教学经验不够丰富,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略显落后,教育科研能力薄弱,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设计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教师语言水平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在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上有许多不足,尤其缺乏对学生心理状态、和对他们的调查研究,教育科研方面,往往停留在感性经验的层面。 二、发展规划总目标 1、教育理念得到更新,能够以发展性眼光来看待学生与教学,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及教研意识。 2、进一步钻研学习现代教育理论、钻研新教材,掌握基本的教学规律,努力提升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3、探索生本教育理念下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 4、通过系列的学习与研究,使自己成为一位“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与时俱进”的新型教师。 三.规划措施 (一)、师德方面: 作为一名教师,本人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严格遵守教育法规、师德规范对教师的要求,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规范自己的道德言行,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素质。 (二)、专业知识学习: 1、读书:认真制定好三年读书计划,并严格按要求执行。每学期完成一部教育专着的阅读,三年至少阅读6本,并撰写一定的读书笔记或读书心得。密切联系数学教学实际,努力学习比较系统的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知识,认真阅读学校现有的教育类报刊杂志,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丰富自身的人文底蕴。 2、听课:积极争取参加各级各类组织教研、观摩等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多和他人沟通和交流,不断充实自己,每学期听课学习不少于15节,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组织的教研课、观摩课活动,争取取得好名次。 3、反思和交流:积极撰写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认真写好教后感和教学反思,利用各种场合和形式积极与同行和学生交流沟通,及时获得反馈从而及时反省和总结。 4、培训进修:积极参加教育局举办的各项培训学习活动,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努力争取机会走出去学习,各项考核和测试确保合格。利用课余

小学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规划

小学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规划 教师是保证学校办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学校力量的主体,是教学改革最活跃、最有创造性的因素。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一项长期具有战略意义的重点基本建设,特别是当前学校教师队伍正处在新老交替的关键时期,为尽快建设一支职业道德高尚,业务上勤于研究,科研上勇于探索,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这对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产生决定性影响,这是关系到学校可持续性发展的大事。为此特制定我校教师专业发展计划。 一、现状分析 我们学校师资队伍呈现的是一个年轻的状态。大部分教师在30 左右,这些教师工作时间不长,教育教学经验不足,虽有上进意识,能吃苦,讲奉献,缺乏专业引领;不能适应校本培训要求。 二、指导思想 1.以学校发展和教师发展为本,以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为抓手,以名师梯队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构建和完善以学校为基地、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教学实践为导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校本培训机制和科学合理的教师发展性评价方案,建立一支适应教育发展和学校发展要求、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身心健康的专业化师资队伍。 2.学校鼓励每一位教师在学校的指导下自主发展,勤于学习,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实现科研型和智慧型的教师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坚持“教师为本”、“行动为本”和“学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

原则。 “教师为本”,即尊重教师的主体精神,满足教师“自主发展、自我提高”的心理需要,引导教师自主确立自己的努力目标,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 “行动为本”,即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行为跟进”等实践活动,以课程与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为抓手,引导教师在不断探究和解决课程与教学改革问题的过程中促进自身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为本”,以研究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为出发点,以改善教育教学实践为目的,在实践中培养和优化师资队伍。 4.构建发展和成功的环境,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5.加强不同年龄段教师梯队建设,重点加强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优质教师资源在年龄段上的延续性。 三、发展目标 (一)共性化目标 1.将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具有高度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的师德群体;加强学科教师群体建设,尽快形成一支以学科骨干教师为核心的优秀教师群体,提高整体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素养。 2.三年内,学校帮助搭建展示平台,使部分教师成为市、区内本学科教学与研究有影响力的教师,逐步培养和创立一支名师队伍:以从教5 年以内的新教师为对象培养“新生代”骨干教师队伍;以从教5 年以上15 年以下的“中生代”骨干教师为重点,全力打造精心培养市名师、学科带头

毕业设计感想(体会心得)

毕业设计感想 如果不是毕业设计,我想我不会去接触这个职业群体——殡仪美容师。在日本,叫入殓师。很多女孩子都看过日本电影《入殓师》,我也看过。看到深夜2点,结果第二天眼睛就肿得跟个桃子似的。 团队决定做这个选题,是张志安老师在课堂上提到了这个主题,我们觉得这个话题好酷,脑子一热就决定作为毕业设计的主题。就连毕业设计导师周公子也说:“你们怎么会做这么重口味的选题呢?”而见到殡仪馆馆长时,他更是对我们说:“不可思议!” 很多人不明白我们一个只有5个女生的团队为什么想做这个选题,它看起来一点都不正常,和新闻学院的毕业设计又有什么关系?广州殡仪中心的人也特别好奇。 说实话,我们一开始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和学新闻的有什么关系,这看起来更像人类学和社会学关注的课题。如果非要加个意义的话,就是好奇心吧,而做新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好奇心。 柳暗花明又一村 事实证明,任何没有去经历的担忧只是庸人自扰。 我们团队花了3个月的时间准备,组员互相看了很多文献,看殡仪行业的过去和发展,看殡仪文化里的生死价值观,怀着“以死写生”的心态想要做出一组“曲径通幽”的毕业设计。然而,我们还是太天真了。他们怕我们乱写,怕我们写出来的东西对他们产生负面影响,都接受采访。尽管我们一直跟他们解释,这

只是毕业设计,我们的目的很单纯,但估计他们被新闻媒体贴上“暴利行业”、“死不起”的标签后,变得慎之又慎。 但就在我们接近放弃的时候,通过周公子的关系,有一家殡仪馆愿意让我们去那里做调研,也非常乐意接受我们的采访。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于是,我们准备采访提纲、重新梳理资料,希望殡仪馆的人会觉得我们诚意十足。 抛弃偏见,坦诚相见 每个人都期待接下来的采访就会很顺利,但我却做了一件让大家很失望的事,让大家几乎放弃了这个选题。 当这个殡仪馆的人答应接受我们的采访时,已是寒假,团队的其他成员早已回家,只剩我一个人在学校,也就是说,我要一个人花两个多小时去到那个殡仪馆。不仅路途遥远,自己心中其实还是有担忧。快要春节了,我去到那个地方,会不会给家里带来晦气,会不会被家人骂。 在这种思虑下,我做了个逃兵。我放了采访对象鸽子,没有去。团队其他成员没有怪我,但我知道我辜负了他们的期望,也浪费了导师和其他人的努力。 说起做这个职业让她有什么变化,她说:“生活中不会那么计较了,也比以前更加珍惜家人和生命。人活在世上,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健康平安就好。” 经过她的介绍,我们又采访到一位95年的男殡仪美容师。他今年才19岁,比我们还小,瘦瘦高高的,但因为经常值夜班让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大很多,说

最新教师个人成长三年发展规划

教师个人成长三年发展规划 西城小学李瑞梅 一、自我分析。 我从事教育工作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语文教师工作。我深知教育是一项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我们要设置好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投入自己的教育激情,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特为自己制定此三年成长发展规划。 二、三年发展自我规划 总体目标: 1.所教班级的教学质量持续、稳定的提高。 2.所教班级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学生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竞赛,并取得优秀的成绩。 3.课堂教学改革初见成效,教学效率明显提高,本人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工作得到发展。 具体措施: (一)、强化职业角色意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这句话言明了学习的三个层次。其实,我们教师的职业意识状态也有三种不同的层次:“知”教者——“好”教者——“乐”教者。我喜欢教书,热爱教育事业,在教书育人中我体会到人生的快乐,因此,我会将教书作为我终身的职业。 人生多追求,一是精神,一是物质。作为老师不求成富翁,但求桃李满天下。这是我毕生的理想信念与追求。 (二)、提升专业水平 1.加强理论学习不断促进专业的自我更新 学习教育理论,在理性中丰富自我,如《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教育心理学》、《小学语文教学参考》、《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学论》、《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初探》、《余永正教学精品录》、《小学语文教学新模式典型课例》等,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2.悉心钻研教材,深入领会课标,设计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案,做到心中有学生,因材施教,立足每个孩子的发展。

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图文稿

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规划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

蒲窝中学教师专业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全面贯彻县教育局的有关文件精神,依据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总体规划,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校本培训质量,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持续推进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二、工作目标: 1.用自培与集体培训等形式,营造出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与成长的氛围和环境,构建具有本校特色校本培训体系。 2.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加强学科拓展研究,鼓励教师参与开发校本课程, 编写校本教材。 3.进一步开展教学精细化研究, 通过专题研讨,提出更适合我校教师个人和学校发展的课改工作设想。 4.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带教工作,使他们在职业道德.教育理念.工作方法.研究能力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5.举办多种形式的教学展示和技能评比活动,搭建舞台让教师来汇报交流自己的成长过程和培训成果。 三、主要任务: (一)师德修养建设

1.在充分发动全校教师开展“教师规范、教师形象”活动,评选“形象教师”。 2.开展学习先进师德标兵与弘扬身边的典型事例相结合,使教师学有榜样,形成学先进,赶先进的良好氛围。 (二)理论学习 1.邀请局领导或看专家光盘,定期指导各课题项目组开展如何选题、设计研究方案、开展调查研究与行动研究等课题研究方面的培训活动。 2.每周定期进行校本培训,每月至少一次组织全校性教育教学专题辅导。 3.让读书学习成为一种愉悦的体验,教师每月看一本书,做读书备忘录(记录书名和值得记忆的东西)。教研组、备课组将学习列入教研计划,共同学习,交流体会。学校抽查记录。 (三)教育教学培训 1.通过各个层面的专题研讨,提出了以抓好教师培训,重在研究教学,完善校本课程为切入口,更适合我校教师个人和学校发展的工作设想。 2.由学校包抓领导每月一次深入各教研组指导研修活动。 3.各教研组、备课组根据学校现阶段校本研修的主题、目标、整体要求并结合本学科教学实际,有主题、有计划地开展教学研修活动。

(完整版)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三年规划

令川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三年规划 一、学校教师队伍状况分析: 目前,我校共有一线专任教师40名(含2名县请代课教师,期中35岁以下教师有6名)。从学历层次上看,在我校一线教师队伍中,本科学历28人,占任课教师的70%,大专学历8人,占任课教师的20%,其中部分教师正在进行本科及第二学历的学习。从专业技术层次上看,在我校一线教师中,高级教师有2名,约占5%,其余一级教师和二级教师。从骨干教师层次上看,在我校县级骨干1人,占任课教师总数2.5%,校级骨干4人,占任课教师总数10%。 统计数据及定性分析表明:①我校一线任课教师达到学区级以上骨干教师所占比例小,但由于任课教师教龄偏长,所以这些教师基础条件好,已经趋于成熟,具备可持续发展潜力,有望在未来的发展中取得显著的成绩。 ②学校级骨干教师人数少,没有形成规模,学校应当在未来的教师培养中,提高这些教师的发展目标层次。 ③普通教师在教师群体中占有较大比例。这部分教师大多为参加工作10年以上的教师,学历层次较高,实践经验相对也较多,工作稳健,精力充沛、思想活跃,但是缺乏稳定性。学校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中,要注意从巩固专业思想、提高专业意识入手,同时要注意提高这部分教师

的学力。 ④学校骨干教师总体层次低。学校应当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中,注重抓典型,促发展,出尖子,带动群体。⑤学校缺乏学科带头人,学校要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师专业结构的特点,确定部分学科的重点培养对象,逐步扩展到各个学科。 从整体上看,我校拥有的是一支年轻的教师队伍。他们学历层次较高,学习能力很强,但同时由于缺少全面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专业基本功不够扎实,专业素质还亟待提高。他们思维活跃,不容易被陈旧的教学观念束缚,有很强的教改意识,易于接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敢于创新,但同时,由于老教师的缺乏,他们又缺少必要的专业指导,教学经验不够丰富,其创新又容易成为没有实践积淀的无根之木,无水之鱼。这种客观现状决定了我校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要为教师提供良好的环境及条件,通过多种途径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我校教师的专业素质,形成专业化教师群体。 二、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目标: 整体性目标: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不应是抽象的,而应是具体的,应该是符合教师切身实际并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因此,我校从专业基本功、课堂教学水平、教科研能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用水平、骨干教师层次、学历层次、英语

数据通信基本知识03794

数据通信基本知识 所有计算机之间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的通信都涉及由传输介质传输某种形式的数据编码信号。传输介质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设备间起互连和通信作用,为数据信号提供从一个节点传送到另一个节点的物理通路。计算机与计算机网络中采用的传输介质可分为有线和无线传输介质两大类。 一、有线传输介质(Wired Transmission Media) 有线传输介质在数据传输中只作为传输介质,而非信号载体。计算机网络中流行使用的有线传输介质(Wired Transmission Media) 为:铜线和玻璃纤维。 1. 铜线 铜线(Copper Wire)由于具有较低的电阻率、价廉和容易安装等优点因而成为最早用于计算机网络中的传输介质,它以介质中传输的电流作为数据信号的载体。为了尽可能减小铜线所传输信号之间的相互干涉(Interference) ,我们使用两种基本的铜线类型:双绞线和同轴电缆。 (1) 双绞线 双绞线(Twisted Pair) 是把两条互相绝缘的铜导线纽绞起来组成一条通信线路,它既可减小流过电流所辐射的能量,也可防止来自其他通信线路上信号的干涉。双绞线分屏蔽和无屏蔽两种,其形状结构如图 1.1 所示。双绞线的线路损耗较大,传输速率低,但价格便宜,容易安装,常用于对通信速率要求不高的网络连接中。 (2) 同轴电缆 同轴电缆(Coaxial Cable) 由一对同轴导线组成。同轴电缆频带宽,损耗小,具有比双绞线更强的抗干扰能力和更好的传输性能。按特性阻抗值不同,同轴电缆可分为基带(用于传输单路信号)和宽带(用于同时传输多路信号)两种。同轴电缆是目前LAN局域网与有线电视网中普遍采用的比较理想的传输介质。 2. 玻璃纤维目前,在计算机网络中十分流行使用易弯曲的石英玻璃纤维来作为传输介质,它以介质中传输的光波(光脉冲信号)作为信息载体,因此我们又将之称为光导纤维, 简称光纤(Optical Fiber) 或光缆(Optical Cable) 。 光缆由能传导光波的石英玻璃纤维(纤芯),外加包层(硅橡胶)和保护层构成。在光缆一头的发射器使用LED光发射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 或激光(Laser)来发射光脉冲,在光缆另一头的接收器使用光敏半导体管探测光脉冲。 模拟数据通信与数字数据通信 一、通信信道与信道容量(Communication Channel & Channel Capacity) 通信信道(Communication Channel) 是数据传输的通路,在计算机网络中信道分为物理信道和逻辑信道。物理信道指用于传输数据信号的物理通路,它由传输介质与有关通信设备组成;逻辑信道指在物理信道的基础上,发送与接收数据信号的双方通过中间结点所实现的逻?quot; 联系",由此为传输数据信号形成的逻辑通路。逻辑信道可以是有连接的,也可以是无连接的。物理信道还可根据传输介质的不同而分为有线信道和 无线信道,也可按传输数据类型的不同分为数字信道和模拟信道。信道容量(Channel

团队合作式毕业设计研究与实践

团队合作式毕业设计研究与实践 一、团队合作式毕业设计模式的特征 1.目标机制明确 项目团队组成人员共同讨论团队成员的管理模式及工作分工,明确每个团队成员的角色、主要任务和要求,指导每一个成员更好地理解所承担的任务;团队成员中没有主次角色,每一个人都是主力,每个角色都很重要,团队成员彼此配合,推进团队执行项目计划,集中精力掌握有关项目成本、进度、工作范围的具体完成情况,以保证项目目标得以实现;如果不能彼此配合就不能彼此之间互相推动,并按时完成工作目标。 2.强调合作精神 在学生团队之间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以团队合作为基础,团队成员要进行充分的讨论并相互督促,促进团队成员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信任机制;依靠团队成员共同决策、共同解决问题,在确立团队规范的同时,鼓励成员的个性发挥;培育团队文化,注重培养成员对团队的认同感、归属感,努力营造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相互关爱、努力奉献的精神氛围,授予团队成员更大的权力,尽量发挥成员的潜力。团队的结构完全功能化并得到认可,团队内部致力于从相互了解和理解到共同完成项目设计任务。团队成员一方面积极工作,为实现项目目标而努力;另一方面,成员之间能够开放、坦诚、及时地进行沟通,共同解决毕业设计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类科研项目的管理模式 学生团队选题,教师团队指导答疑,项目管理式的毕业设计管理模式能够加强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保证了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时间。类科研项目的管理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及分工协作能力。该模式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依托,突破学科限制,加强学生对专业整体认识的系统把握,培养学生独立承担工程项目的工作能力;学生考核评价多元化,学生自主评价、团队成员之间互相评价、阶段性的考核及毕业答辩考核等环节综合评定最终的成绩。[4] 二、团队合作式毕业设计模式的实践 哈尔滨工程大学是以“三海一核”为主体学科的行业特色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是主体学科之一,在船舶动力装备领域具有行业特色和优势。为实现“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学生的工程素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自2011年开始实施本科生团队合作式毕业设计模式,具体实施办法如图1所示。 [5]团队合作式的毕业设计模式是一种模拟工程项目立项及研究过程的本科生毕业设计模式。通过科研选题的方式,结合课题组现有项目和发展设想,开展具有创新性的选题工作,以创新性的研究内容和科研成果吸引与调动本科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科专业特点进行子课题划分,系统安排各子课题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学生提供充裕的题目,并明确各题目之间的关系。以研究课题为基础,各子课题承担人员集中讨论课题实施方案,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由个人确定研究方法,在查阅、整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研究特殊问题,锻炼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