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近代西安城乡居住空间结构及其形态特征初探

近代西安城乡居住空间结构及其形态特征初探

近代西安城乡居住空间结构及其形态特征初探
近代西安城乡居住空间结构及其形态特征初探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年4月,第35卷第2期,Ap r .,2005,Vol .35,No .2Journal of North west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 on )

收稿日期:2004203215

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大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00Z DX M770012)

作者简介:任云英(19682),女,陕西周至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从事城市规划与历史城市

地理学研究。

①张寄仙.陕西省保甲史[M ].陕西省长安县政府保甲研究社,1936.81296. ②宋伯鲁.续修陕西通志稿[M ].1934.

③〔清〕高廷法,陆耀遹.咸宁县志.卷十,地理志[M ].嘉庆二十四年(1819)刻本.

近代西安城乡居住空间结构及其形态特征初探

任云英

1,2

,朱士光

1

(1.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陕西西安 710062;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建筑学院,陕西西安 710055)

摘要:目的 通过解析城市居住空间组织结构与社会组织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探讨近代西安城市居住空间形态演变的轨迹和发展规律。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因果分析及数据统计等方法。结果 分析了自清中后期始逐渐形成的以保甲制度为基础的社区管理、相应空间结构及其组织秩序。结论 在城以“坊”、在乡以“村”为基层居住空间单元,其空间结构经历了农业经济社会背景下,封闭的地域居住空间单元向开放街巷形式的转变和规模结构的相应变化。关 键 词:城坊;郊乡;居住空间形态;保甲;二元结构中图分类号:K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74Ⅹ(2005)022*******

1 居住空间组织及其结构的分化

清初承明之旧,至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662年),申行保甲之令;雍正时,保甲之法从仅及于内省之汉民渐至于各边省。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有严饬保甲之令,更定保正、甲长、牌头赏罚及选举族正之规则。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保甲法综合了之前的所谓“总甲”、“里甲”、“里社”、“图保”等的一些具体做法。据民国时期张寄仙所撰《陕西保甲史》载:“保甲之制,因地方之情况而异,其设里社之处,有里长社长之名;其图保之处,

有图长保长之名。”①

其规模是:十户为牌立牌长,十牌为甲立甲长,十甲为保立保长。其职能以户籍管理、赋役征输、内部治安、政令通达等为主,兼有道德教化等作用。保甲制度作为县一级政府辖下的居民自治组织,其管理的核心是基层居民社会。保甲制度下的规模结构、组织结构以及空间分布则构成了居住社会的形态。

清代中后期,由于社会发展和时局变化,西安居

住社会组织的职能结构产生了分化,分述如下:1.1 社(仓、廒)管理实质的转变及其空间组织

清代中期乡社制取代乡里制的部分功能,乡里制的居住社会组织管理发生了变化,据民国时期宋伯鲁等所撰《续修陕西通志稿》载:“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部定社仓条例,…建廒收储所捐…每社设

正副社长”②

,由于社仓管理方便,赈灾及时,是一种重要的贮粮手段

[1]

,并逐渐兼负起一社的治安、财

政、差役等事务,“社”成为地方的行政管理和经济中心,乡里制改为乡社制是西安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嬗变的一大特色

[2]

。其职能分化经历了一个逐渐

演变的过程:首先,乡社制的管理职能最初仅作为政令传达和“区划疆界”的依据,据清代所修地方志载:“分置二十九仓,条教号令,皆准于此,惟田赋征输则仍旧制焉。”③

其基层社会管理以“仓”为组织形式,而“田赋征输”仍采用旧制;“…更名地,…屯卫地,其地杂错复不统于里,故区划疆界必以后卫十八

廒为准”①。可见,仓(廒)还作为划界的依据。

其次,社(仓、廒)的管理实质至清朝后期得到加强,成为田赋徭役统计的依据:“长安县凡十八廒,今仍名,…田赋徭役统以廒计…”②。由此可见,县志中所谓“里其法已紊,名存而已”②。

与乡社制互为经纬的是基层居住社会的空间组织。自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陕西总督岳钟琪颁行社仓条约,其分仓原则是“按粮分仓,按村分社”,“村堡各就方向,道里相近者均匀分拨”[2],“村”在空间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显然是作为居住空间的细胞单元。

1.2 居住社会的准军事性质———团练保甲制度

嘉庆初,清廷亦曾用乡团以对付白莲教起义,“团练即保甲也,有事为团练,无事为保甲”③。清朝后期,咸丰、同治以团练保甲相为经纬“寓兵于农”的策略,不仅是为了民间治安“以助守望”,更是“御寇盗,辅兵力之不足”③。

陕西设有保甲总局,“总绅…贤则倚用,…务必十家举一牌长,十牌举一甲长,合十数甲长而统之于里绅”[2],其内在结构仍然是以户为基本单位,而以十数为进位,形成了基层管理组织的金字塔层级梯度结构,团练保甲互为经纬,使基层居住社会的准军事组织性质进一步加强。

1.3 居住社会自我管理的依据和职能———乡约

乡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基层社会组织,产生于宋代,发展于明清。光绪乙巳(1905年)《秦中官报》第51册:“藩司樊批西木头市二坊乡约靳大发等禀词”记载了乡约靳大发对官至道台的罗姓官员盖房越界占道问题的诉讼和诉讼被驳回的事件,足见乡约在当时仍然存在,并在坊中起着一定的监督管理作用。

乡约有3种形式和职能:其一,是作为具有约束力的条文和民间约定;二是居住社会组织管理职能的头衔;三是民间教化活动,有宣传政令的活动场地。据《清史》载:就南市楼故址建乡约讲堂,月朔宣讲圣谕。因此,乡约具有基层居住社会自我管理约束的职能。

1.4 乡社制下的城、乡居住空间组织结构

以县衙所在地之西安府城为中心,城乡之间为隶属关系,并统于两县管理。居住社会则是城关设总绅并管四乡。

清末西安城内以“坊”为居住组织管理的单位,县境所辖范围内各坊按照东、南、西、北,以路划区。在城各“坊”是作为居住社会管理和空间组织的细胞单位。因此,城“坊”空间组织形成坊、路(区)、城(县辖范围)3级结构。

在郊乡则如前所述,仓(廒)具有其空间界域范围,“旧时里法历久滋紊,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分设社仓十八廒,统诸村落,鳞次栉比,维系秩然,为终古不变之制,以施教令若纲在纲矣”①。其上有乡作为一级空间组织:“长安县郊乡分十八廒,西乡六廒……”②。社(仓、廒)下则以村、堡作为居住空间细胞单元。

由此可见,西安郊乡的居住空间组织结构是以乡下若干社仓形成乡一级空间单元,与社(仓、廒)及村、堡共同形成府城外围的乡、社(仓、廒)、村(堡)3级空间组织结构。然而,城乡之间则为隶属关系“城关并管四乡”[2],使以府城为中心、乡外围分布的向心式格局得到强化。

2 城、乡居住空间形态特征

清末封建时代社会关系趋于瓦解,但由于当时的农业社会性质和亘古以来的血缘宗法社会强大的社会维系力量,使得近代西安的城、乡居住空间形态仍然呈现出鲜明的农业社会居住空间形态的特征。

2.1 内向性的居住空间形态特征

清承明旧制,县志记载“近世保甲已成具文而坊有栅门,击柝者以时启闭,犹沿古制也”②,清初在城各坊沿古制按时启闭栅门,“保长、甲长并轮值、支更、看栅等役”[3],可见栅门的管理也是作为居住社会基层管理的职责之一,体现了城“坊”内向性居住空间形态特点。

而在乡各里则“自明末迄今皆筑堡以谨守望”④尤其是嘉庆初年的白莲教、咸丰改元时的捻军起义以及同治初年的回民之变,促使清政府加强了民间基层组织的统治和管理,并因此形成郊乡各里的堡垒形式,构成了“贼至则闭栅登郫,相与为守”[1]的具有防御性的内向性居住空间形态。

2.2 “五土五谷之神”崇拜的农业社会特征

将祀五土五谷之神的理念用于社会组织管理,古已有之,至明代更为普及,据《明史》记载:“里社,

7

1

2

第2期 任云英等:近代西安城乡居住空间结构及其形态特征初探

①②③④〔清〕张聪贤,董曾臣.长安县志.第十卷,土地志上[M].嘉庆二十年(1815)刻本.翁柽修,宋联奎.咸宁长安两县续志[M].1936(铅印本).

〔清〕嵇 璜,曹仁虎撰.钦定续文献通考[M].四库全书.

〔清〕梁禹甸纂修.长安县志.卷二,建制[M].康熙七年(1668)刻本.

每里一百户立坛一所,祀五土五谷之神”[4],“设里

社、里谷坛,使民祈报”[5],具有敦教化、正风俗的作用。以后里社逐渐演变为具有多种祭祀功能的居住社会精神生活场所,“至于庶人,亦得祭里社、谷神及祖父母、父母并祀灶,载在祀典。虽时稍有更易,其大要莫能逾也”[6]。

清代里社的功能亦有所发展,更兼具文化传播和文娱演出的功能。据《清史》记载:顺治十六年(1659年)陕西知县骆钟麟,“朔望诣里社讲演”[7]。另有甘肃平番人白长久,“里社演剧,负母往观,侍侧说剧中事”[8]。里社成为居住社会中日常化、生活化的重要场所。因此,里社与封建社会推崇的孝、礼结合起来,同时具有维系宗法社会及道德监督的功能,成为具有居民社会精神凝聚作用和功能的空间单元。

2.3 与血缘相结合的居住社会及其管理特征

清《保甲书》“户部则例”和“刑部条例”均有记载:“凡聚族而居,…准择族中有品望者一人,立为族正”[3]。宗族管理具有血缘和宗法权威性,并具有作为基层居住社会管理的合法性。在陕西地方的保甲章程中,对同族之中族长和父兄之责亦有详细规定:“同姓居处一村,宜兼派族长以资管束也,乡间大姓聚族而居者恒多,拟除照章分立牌长、甲长外,另添族长一名,协同办理,于清查之中,兼责父兄管束”[2]。居住社区基层管理与宗法血缘相结合,是保甲制的又一特点。

2.4 城与郊乡居住社会与空间组织的二元结构特征

在统一的社会生活组织及管理结构当中,城、乡居住生活空间结构之间呈现出的差异有3个方面:其一,在城居住社会空间对应着相应的界域,分为“城”、“路”、“坊”3级,坊作为核心居住空间结构单元,以街巷为单位,统于保甲组织的管理。各郊乡居住社会空间结构与管理结构趋于分化,其空间分“乡”、“社”、“村”3级结构并具有管理职能,其居住社会基层核心单元为“村”、“堡”,并逐渐统于乡社管理之下,其下以户为单位,从属于保甲组织的管理之下。

其二,城内各坊作为地方的政治、经济、军事和交通中心,其管理趋于简易:“至于省会城市以及大郡大邑大镇商贾云集,五方杂处之地,人众事繁,…亦当再从简易”[3]。

其三,在空间分布上城市社区居于地域中心,人口相对密集,而郊乡居住社区处于城坊外围,人口相对分散,同时城关统管四乡。因此,以西安府城为中心,向郊乡外围分布,呈现出向心分布的特点,具有中国农业社会背景下城乡居住空间结构布局的典型特征。3 城、乡居住空间细胞单元及其演化

近代城、乡居住空间形态存在明显的差异,由于城市的人口多、人员复杂,“坊”呈现很强的空间关联性,而乡“村”则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其规模相对于城坊为小,城乡居住社会空间单元呈现出二元结构特征。

3.1 居住空间细胞单元———城“坊”与乡“村”

《唐书?食货志》云:“在邑居者为坊,在田野者为村,”又《唐书?职官志》云:“两京及州县之郭内,分为坊,郊外为村”。可见,以“坊”、“村”为基层居住空间单元是有其历史延续性的。

3.1.1 城“坊” 清代西安沿袭了明代的坊里。清末西安城内“坊”依然是作为居住空间核心单元,在城是以坊为单位,县境所辖范围内各坊按照东、南、西、北以路划区,形成较为明确居住生活空间界域,空间组织为坊、路(区)、城(县辖范围)3级结构。

“坊”的居住社会组织管理则遵循“凡市廛稠密之地,各分段落设立总甲,…令其就所分段落内每街每巷共若干户,挨次开载”①。可见,在城坊作为一级空间单位,其户籍管理组织原则上依然遵循的是以十为进位关系的保甲制度。因此,其内部社会组织秩序、规模结构与空间秩序具有一致性。

3.1.2 乡“村” 自雍正七年(1729年)陕西总督岳钟琪颁行社仓条约“按粮分仓,按村分社,凡一州是以一千石谷为一仓,以相近之一百二十村堡为一社也”②,使原有的居住空间结构以“村”为单位重构,形成“社”,进而以乡社制取代旧制,而以保甲为依据的社会生活组织秩序渗透在以村为基层居住单位的户籍管理之中,村则具有明显的空间属性。

据嘉庆《咸宁县志》所载数据分析,咸宁县平均每社下辖24村左右,约1373户。社具有明确的方位、范围,其规模受到粮食生产条件的限制。平均每村约57户,口约380,较每甲为小,人口仅为“坊”的43%。可见,村在社会组织管理结构体系下对应的社会管理规模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3.2 清末西安城、乡居住空间单元的变化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西安“改设警政”,分咸宁、长安两县“东西南北为四城,城各四区“诸坊仅有其名,惟乡约、地保应役者仍隶于县而已”③。

8

1

2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5卷

①②③翁柽修,宋联奎.咸宁长安两县续志[M].1936.

宋伯鲁撰.续修陕西通志稿[M].1934.

〔清〕梁禹甸纂修.长安县志.卷二,建制[M].康熙七年(1668)刻本.

据民国两县续志记载:咸宁县人口较前志记载减少了约25%,但城关人口却有增长,城“坊”平均每坊约311户,约1410口。较前志增长了17%,可见,在清朝末年以前,在城诸坊人口较前有所增加;而同时,郊乡各仓人口却大为萎缩:“自同治纪元以来,迭遭寇乱,又经光绪丁丑庚子,连岁大祲,以光绪三十三年丁口表计之,各仓人口凋残,较昔几于减倍

矣”①

。据民国时期两县续志记载统计,咸宁县在乡以村为单位,平均一村人口约为242人,较前志380口/村,则减少了36%。两县所辖郊乡,出现了居于村与仓之间的一级统计单位,即保障(坊、牌、社),使社会基层组织管理得到加强,则相应的形成乡、仓(廒)、保障、村4级组织管理结构。3.3 民国时期西安居住空间结构特征

民国时期,西安城乡居住社会组织结构变化频繁,其总趋势则适应社会生活开放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逐渐从封闭内向的管理模式走向街巷式划区管理的开放模式。

民国初年,基层政区仍沿清制设坊,坊设乡约。据1943年《警声》创刊号载:“本市设保甲组织,在1926年前,系有坊绅、乡约分掌各坊一切地方事

宜”。1928年首次设市前,以街巷为基层政区,全市

分街巷334处,街有街长,巷有巷长,并设有编查员。此后,西安城关基层行政归陕西省警察局管辖。

与此同时,以“村”为细胞单元的社会组织和空间结构的独立性依然存在,而“坊”遂渐松散并呈开放的特征,城、乡居住空间的二元性更为突出。

4 结 语

民国时期,西安的居住方式较前适应了城市公

共社会生活和管理的需求,“坊”的细胞单元结构逐

渐松散,而街巷管理逐渐得到加强。在城以“坊”作为居住空间由内向型逐渐走向开放,“坊”的形态演变为以路划区管理,以街、巷为基层政区,是近代城市居住空间形态的基本特征。其空间结构的演变始终与郊乡的居住空间结构相互关联,体现了农业社会背景下西安城市居住形态演变的轨迹和特点。显然,清末至民国时期,是近代西安城市形态发展的一

个重要的过渡时期[9]

参考文献:

[1] 赵新安.雍正朝的社仓建设[J ].史学集刊,1999,

(3):16221.

[2] 史念海.西安历史地图集[M ].西安:西安地图出版

社,1996.

[3] 〔清〕徐 栋.保甲书.卷一,定例,续修四库全书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 〔清〕张廷玉撰.明史?卷四九?志第二十五[M ].北

京:中华书局,1974.

[5] 〔清〕张廷玉撰.明史?卷二八二?列传第一百七十

[M ].北京:中华书局,1974.

[6] 〔清〕张廷玉撰.明史?卷四七?志第二十三[M ].北

京:中华书局,1974.

[7] 赵尔巽撰.清史稿?卷四七六?列传第二六三[M ].

北京:中华书局,1977.

[8] 赵尔巽撰.清史稿?卷四九七?列传第二八四[M ].

北京:中华书局,1977.

[9] 朱士光.论历史地理学对推进我国古代都城与城市研

究的意义和作用[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32(5):5372540.

(编 辑 徐象平)

A study on the neoter i c i n habit ati on spati a l for m

and its soci a l structure of Xi ′an

REN Yun 2ying 1,2

,ZHU Shi 2guang

2

(1.Center for H ist oricel Envir on ment and Soci o 2Econom ic Derel opment in North west China,Shaanxi Nor mal University,Xi ′an

710062,China;2.Xi ′an University of A rchitecture and Technol ogy,Xi ′an 710055,China )

Abstract:A i m T o p r obe on the neoteric inhabitati on s patial f or m and its organizati on structure as well as t o know the devel opment track of Xi ′an .M ethods Based on the hist orical record and its l ogical analysis,etc .Results Making analysis of the evolve ment context of the city and the ad m inistrati on syste m of the late Q ing Dynasty .Con 2clusi on The basic unit of the inhabitati on s pace is called Fang in the city and the Cun in the village out of the cit 2y .A s the occluding geographical s pace f or m ,it gradually beca me the opening and extr oversi on in the p r ocess .And the duality characteristics exist still no w .

Key words:Fang of the interi or city;county;inhabitancy s patial f or m;Bao J ia syste m;duality structure

①〔清〕梁禹甸纂修.长安县志.卷二,建制[M ].康熙七年(1668)刻本.

912—第2期 任云英等:近代西安城乡居住空间结构及其形态特征初探

2019年西安交通大学814数据结构真题回忆

31842-2019年西安交通大学814数据结 构真题回忆 814. 数据结构。选择五个。忘了 -大题avIl的题告诉11个数然后进行排序求平均长度 二大题哈希表公共溢出区告诉12个数然后求平均长度 三(1) 写图的邻接表结构 (2)对一个图进行dfs与bfs (3) prim算法 四编程题将一个链表进行逆置求时间复杂空间复杂 oS填空10个吧。忘了 问答题三个1、三个调度。然后进程挂起是靠那个调度完成 的为什么? 2、3、忘了。 大题一(1) 用ru调度进行22个关键数的页面置换(2) 设 计一个ru (用计数器和栈) 有标志位(我好像见过原题) 二pv 100个学生50台计算机两个学生必须--组才能去申 请一个电脑然后管理员才让他们进去。然后上机操作操作 完了要让老师检查。然后管理员才让走。 计算机组成原理。四道大题忘了 第一道大题告诉16位指令15-11指令10-8是寻址方式7- 5通用寄存器4-0是地址。有000是一次间接寻址001 010 011分布是寄存器间接寻址变址寻址相对寻址 第一问指令数量寄存器数量。还有多少种寻址方式 第二问问各个寻址的范围 第三问问一个指令的数据是多少。那个画成2进制然后是相 对寻址 第二道大题。10位阶补尾补各带一个符号位,第一问写正 数负数的最大值最小值 第二问写出x= (-23/32) *2^7与y= (23/32) *2^6 第三问x+y=? 第四问把第三问结果表示出来 915 [题型分布与分值] 选择10*2 判断5*2. 填空5*2 简答7道应该是15*2+16*1+7*4 编程题15*2+10*1 代码题1输入有限个xy。xy代表二伟空间一个点,寻找- 个最小矩形,包含所输入的所有点 要求输出该矩形左下顶点和右上的顶点2.判断一个字符串是否是回文串(其中有空格,需要排除空 格),第一问递归解决。第二问用栈解决

城乡一体化的村镇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思路

中华建设 2008/12 31 1 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涵及现阶段村镇空间发展的新机遇 城乡一体化指一定地域范围内城乡两个异质系统在公平的制度基础上,通过经济、文化、社会和空间互动联系以及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双向对流,逐步形成了产业呼应、优势互补,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过程。其实质是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融合,但这种融合并不是消灭城乡差别,而是城乡在各自功能特色、环境特色的基础上均成为居民物心俱丰的理想居住生活生产空间。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心城市的极化作用仍在发挥,但扩散作用明显加强,城市化的路径转变为优化城市功能、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和疏通城乡对流渠道,主动地安排和促使部分城市功能和产业向有条件的村镇转移,这为村镇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2 离散的村镇空间结构难以适应一体化发展 村镇空间结构包括节点、通道、域面三大要素。节点,包括城镇、乡镇企业聚集地和乡村聚落;通道,如交通网、信息网等线状基础设施;域面,如 摘要:空间结构是区域经济函数,我国当前高度离散的村镇空间结构难以适应甚至 阻碍了城乡发展。文章分析了新阶段村镇空间发展的新要求,针对当前村镇空间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出发提出了村镇空间结构的优化思路。 关键词:村镇空间结构 优化思路 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的村镇 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思路 文/罗雅丽 张常新 农作物和经济租金的空间分布等;这三种要素的空间排列及其相互作用构成了相应的村镇空间结构特征。分析当前我国的村镇空间结构,其离散的结构特征很难适应甚至阻碍了城乡一体化发展。2.1空间节点分散化 区域的增长主要通过节点来发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区域各级节点有适当的规模等级结构和功能分工。但目前由于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乡镇企业“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地缘配置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分散而彼此孤立布局增大了农民在就业上向非农产业彻底转化、在地域上向城镇转移的难度,使得村镇各级节点小规模,均衡发展,空间集聚和带动作用弱化,难以承担区域高级节点——中心城市的转移的产业。适应于传统小农生产方式的村庄的规模更是散小,以江苏省为例,2004年农村人口为4088.289万分散在248890个自然村,村庄平均规模约176人/个,各种生产生活设施由于规模的不经济而难以配套,脏乱差的村庄环境难以改变。2.2空间面域碎片化 节点的分散化,再加上我国按农业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村镇农业用地进一步细碎化。根据国家农业部统计的数据,我国人 均耕地面积约为0.14公倾,以四口之家计算,乡村人口户均耕地都不超过0.7公倾土地,且分散在4~5块地块上。这种农业生产的分散化和小规模化经营,制约了农业的现代化。首先不利于农业 机械化生产;其次由于地少,农户收入与土地关联度较低,农户对新技术需求的惰性大,增加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难度;同时,小块土地也使农民进行兼营成为可能,大批农民离土不离乡,“候鸟”式的随农耕季节在城市与乡间迁徒,以完成承包和打工两种不同的生产任务,剩余劳动力无法顺利地向二、三产业转移,阻碍了城市化进程。2.3空间通道联系弱化 城乡之间以及其内部高效便捷的联系通道,是城市产业向乡镇转移和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关键。在我国村镇中,一方面长期的城乡二元发展使村镇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较多,国家统计局的一组数据表明:全国一半行政村尚未通自来水;67%的农民还没有卫生厕所;60%的行政村尚未通公路,2%的村庄上未通电;另据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农村拥有的家庭电脑数量为2.7台/百户,互联网普及率仅为5.1%,而同期城市相应数字分别为47.2台/百户和21.6%;在金融网络方面,中国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到2008年6月,我国还存在2868个“零金融机构乡镇”。另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中各自为政,道路及通信设施多只向高一等级的网络和城市衔接,对相互间的联系较为忽视,

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专题实验-西安交大-赵仲孟

西安交通大学 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实验 实验名称: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专题实验 所属学院:电信学院 专业班级:计算机32班 小组成员: 指导老师:赵仲孟教授 实验一背包问题的求解 1.问题描述 假设有一个能装入总体积为T的背包和n件体积分别为w1,w2,…w n的物品,能否从n件物品中挑选若干件恰好装满背包,即使w1+w2+…+w m=T,要求找出所有满足上述条件的解。 例如:当T=10,各件物品的体积{1,8,4,3,5,2}时,可找到下列4组解:

(1,4,3,2) (1,4,5) (8,2) (3,5,2)。 2.实现提示 可利用回溯法的设计思想来解决背包问题。首先,将物品排成一列,然后,顺序选取物品装入背包,若已选取第i件物品后未满,则继续选取第i+1件,若该件物品“太大”不能装入,则弃之,继续选取下一件,直至背包装满为止。 如果在剩余的物品中找不到合适的物品以填满背包,则说明“刚刚”装入的物品“不合适”,应将它取出“弃之一边”,继续再从“它之后”的物品中选取,如此重复,直到求得满足条件的解,或者无解。 由于回溯求解的规则是“后进先出”,自然要用到“栈”。 3.问题分析 1、设计基础 后进先出,用到栈结构。 2、分析设计课题的要求,要求编程实现以下功能: a.从n件物品中挑选若干件恰好装满背包 b. 要求找出所有满足上述条件的解,例如:当T=10,各件物品的体积{1,8,4, 3,5,2}时,可找到下列4组解:(1,4,3,2)、(1,4,5)、(8,2)、(3,5,2)3,要使物品价值最高,即p1*x1+p2*x1+...+pi*xi(其1<=i<=n,x取0或1,取1表示选取物品i) 取得最大值。在该问题中需要决定x1 .. xn的值。假设按i = 1,2,...,n 的次序来确定xi 的值。如果置x1 = 0,则问题转变为相对于其余物品(即物品2,3,.,n),背包容量仍为c 的背包问题。若置x1 = 1,问题就变为关于最大背包容量为c-w1 的问题。现设r={c,c-w1} 为剩余的背包容量。在第一次决策之后,剩下的问题便是考虑背包容量为r 时的决策。不管x1 是0或是1,[x2 ,.,xn ] 必须是第一次决策之后的一个最优方案。也就是说在此问题中,最优决策序列由最优决策子序列组成。这样就满足了动态规划的程序设计条件。 4.问题实现 代码1: #include"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class Link{ public: int m; Link *next; Link(int a=0,Link *b=NULL){ m=a; next=b; } }; class LStack{ private: Link *top;

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协调发展规划(核心摘要)

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协调发展规划(核心摘要) 2015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国家相关部委和相关省、市也积极着手推进相关深化落实工作。武汉、长沙、南昌、合肥四省会城市交通、发改和规划部门联合筹划开展《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并正在争取国家交通部支持;国土资源部积极推进《长江经济带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土资源与重大地质问题图集》绘制工作,并拟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土地空间管控规划研究,助力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 在新型城镇化与空间统筹发展方面,长江中游城市群缺乏全面、深入,并与主要城市规划充分对接的规划研究。为贯彻落实国家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大战略决策,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规划交流与合作,武汉、长沙、南昌三兄弟城市规划部门提前谋划开展长江中游城市群研究工作,并于2014年底正式启动《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协调发展规划研究》。规划研究为武汉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做好区域发展研判。 一、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阶段特征 (一)经济发展阶段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在GDP总量、人均GDP 和地均GDP方面,与国内外城市群存在巨大差距,区域的经济质量与水平还有待提升。 长江中游城市群制造业基础扎实,整体仍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以工业化快速发展为主。三大核心城市群均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

表1-1 长江中游城市群工业发展阶段判读 城市群内各城市的产业发展阶段也有所差异,武汉、长沙、南昌三城市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多数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处于工业化中期,若干城市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 表1-2 各城市产业发展阶段 (二)城镇体系发展阶段

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论文题目: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路径研究——以黄冈市为例学生姓名:叶庆红 学号: 1 0 6 2 2 1 0 3 4 专业:工商管理 指导教师:胡俊超教授 2013年11月14日

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路径研究 —以黄冈市为例 摘要: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差异不仅存在,而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本文作者在大量参考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以黄冈市为例,研究该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状况。并对该地区城乡区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初步探讨。 关键字: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式 1.研究背景 1.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科学内涵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对经济的下一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而成为理论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问题。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自1990年初提出后,就迅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普遍认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在于,可以加快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这是减缓区域经济差异扩大,逐步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的根本所在,而且,也为发达区域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支撑;同时,又可以继续发挥发达区域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增强我国的经济总体实力,为通过区域合作来帮助欠发达区域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通过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可以有效地协调区域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处理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近期利益与远期利益,保证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对于我国而言,调控区域经济差异,需要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基本原则。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努力把区域经济差异变化控制在一个区间之内。这个区间是,一端以不影响全国经济发展总体目标的实现为界限,另一端以区域之间不出现两极分化,保证社会安定为界限。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区域经济差异警戒线”的概念,即区域经济差异只要不超过这条警戒线,那么,就不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危害。因此,调控区域经济差异就是要把它控制在警戒线以下。 我国是一个处于经济体制转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区域经济差异的调控目标应是在本世纪内减缓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趋势,防止引起我国经济发展秩序混乱和诱发社会动荡,同时,通过加大对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的扶植力度,争取缩小区域之间的经济相对差异,进入下一世纪,逐步努力缩小区域之间的经济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之路。

大跨空间结构设计与分析读书报告

《大跨空间结构设计与分析》读书报告 近30年来,各种类型的大跨空间结构在美、日、欧、澳等发达国家发展很快。建筑物的跨度和规模越来越大,采用了许多新材料和新技术,创造了丰富的空间结构形式。许多宏伟而富有特色的大跨度建筑已成为当地的象征性标志和著名人文景观。目前,大跨度和超大跨度建筑物及作为其核心的空间结构技术已成为代表一个国家建筑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对大跨空间结构设计和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大跨空间结构设计与分析》可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教学用书,也可供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这种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学术著作让我产生了浓重的学习兴趣,结合自身所学知识,我对杜新喜先生的《大跨空间结构设计与分析》进行了阅读和学习。《大跨空间结构设计与分析》系统地介绍了大跨空间结构的设计要点和难点,全书共分为7章,前4章介绍空间结构设计,后3章介绍网格结构性能研究,由于时间的制约,本次我只对该书的前四章进行了阅读,但只是前四章就已经让我对大跨空间结构设计有了新的认识。 《大跨空间结构设计与分析》第一章为空间结构类型及建模,在这一章里面,杜新喜先生系统的将空间结构分为网架结构、网壳结构、悬索结构等等,这种系统的分类更加清晰的明确了不同大跨空间结构的性质和特点,在第一章的理论支持下,结合其他学者的理论著作,我将大跨空间结构的部分类别和优缺点进行了统计,具体如下: 1 钢筋混凝土薄壳结构 薄壳结构主要是依靠膜内力来支承自重及外荷载。它的这一特点,使其得以充分发挥钢筋混凝土材料的强度。 薄壳结构的主要优点有:(1)可覆盖大跨度的空间而中间不设柱,造型美观,活泼新颖;(2)节约材料,经济效果好,即用一种材料同时起到承重和维护功能;(3)自重轻,刚度大,整体性好,有良好的抗震和动力性能。 相应的,薄壳结构的缺点有:(1)现浇薄壳需耗费大量模板,施工费时、

居住空间设计试题(答案)

适用班级1019.1020班 一、填空:(每空1分,共计20分) 。 、1.鸟巢、央视大楼是( )建筑。 A.解构主义派 B.高技派 C.自然主义派 D.风格派 2.由于老年人肌肉力量的退化,伸手够东西的能力不如年轻人,因此我们在给老年人设计空间时应使空间( )。 A.紧凑 B.宽松舒适 C.空旷 D.明确 3.自然材料隔断式,即运用( )等自然材料来隔断空间的形式,这样可以使玄关空间看上去朴素、自然。 A.竹 B.石 C.藤 D.理石 4.现代简约风格特点是( )。 A.简洁 B.明快 C.实用 D.大方 5.在进行室内照明的组织设计时,必须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 A.光照环境质量因素 B.安全因素 C.室内心理因素 D.经济管理因素。 6.室内设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运用材料技术和( )手段,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 A. 绘画 B. 雕塑 C. 装饰 D.艺术 7.西方室内风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 ) A.复古史 B.古典式 C.新古典式 D.欧式 8.下列房间尺寸适宜的是( ) A.住宅卧室层高2.4米 B.厨房开间2.7米 C.住宅卫生间开间1.0米 D.住宅卧室净高3.2米 9.40、单人床的最小宽度为800mm ,其长度一般为( )。 A.600mm B.800mm C.2000mm D.2200mm 10.从室内设计的角度来说,人体工程学的主要功用在于通过对人体的( )和( )的正确认识,使室内环境因素适应人类生活活动的需要,进而达到提高室内环境质量的目标。 下图为某年轻夫妻居住的小户型平面图,请按照其空间结构特点进行室内设计。 要求:① 画出一张平面布置图。 ② 室内空间布局合理、功能流线顺畅,尺度适宜、画面整洁、制图规范。 ③ 在平面图和立面图上均需作好相应文字标注及主要尺寸的标注 ④ 附简要设计说明(200字 以内) 一、1. 设计准备 方案设计 施工图设计 设计实施 2. 无色彩系 有色彩系 3. 色相 明度 纯度 4. 一般 局部 重点 5.整体谐调性 通透性 隐私性 连贯性 合理性 6.对比 调和 7.审美价值 二.1. A 2. B 3. A B C 4. A B C D 5. A B C D 6. D 7. D 8. B 9. C 10. B C

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研究的思路和要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培训授课材料之四 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研究的思路和要求 主讲人:陈莹刘康 全国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委员会 2005年9月

提纲 ■研究目的与任务 ◆研究目的 ◆主要任务 ■基本认识 ◆关键概念的界定 ◆当前城乡建设用地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问题产生的原因 ■研究内容与方法 ◆研究分析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趋势 ◆分析形势,提出调整战略 ◆预测城、镇、村、工矿建设用地需求 ◆研究提出合理的新增建设用地及占用耕地规模 ◆提出促进土地利用调整和推进用地整理的对策建议 一、研究的目的与任务 (一)目的意义 ■实施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缓解用地矛盾、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率的战略性选择 ■加强土地参与宏观调控、完善规划控制手段的基本要求 (二)主要任务 1、分析用地发展趋势,提出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与结构的控目标 ■预测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 ■预测城市、镇、村、工矿分类用地规模 ■提出规划需报国务院审批城市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1)预测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 ■一是有利于从统筹城乡用地的角度把握用地发展总体态势,发现问题,对未来进行合理的预测; ■二是总量分析选取的因素往往比分项少,可以减小统计误差的影响;■三是总量变化趋势比较稳定; ■四是按总规模预测可以更好地适应土地管理改革的需求。 (2)预测城市、镇、村、工矿分类用地规模 ■工矿用地:不适合在城乡居民点中布局的工业用地,如绝大部分采掘

业用地,有污染的、易燃易爆危险品生产企业和仓储场所,垃圾处理填埋场地等用地。 ■应纳入城镇用地范围的工业用地:开发区、工业园区、由于城镇扩展已在城镇建成区中而原统计在独立工矿中的工业用地等. ■农村居民点:在个别地区,由于统计调查口径原因,许多农民自留的农业生产性用地也被统计在农村建设中,与农村建设用地的实际情况相背离。各省(区、市)可根据本省实际,在抽样统计与实地调查基础上,提出将这部分用地从农村建设用地中剥离的方案。 ■对土地详查变更数据中独立工矿用地要详细区分,按上述原则分别划入城市、镇、农村居民点、工矿用地中。 (3)提出规划需报国务院审批城市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中心城区的范围应与城市规划区的范围一致 ■范围确定的原则: 一是根据城市管理权限,凡是用地和规划审批权在市(地)级政府的,即使用地范围在下辖县(市、区)行政管辖区内的,都应划入中心城区范围; 二是根据空间形态判断,市下辖县(市、区)中的建设用地在空间上与市辖区建设用地连片的,应划入中心城区范围; 三是城市组团应纳入中心城区范围。 2、研究确立优化城乡用地布局的目标,提出城乡用地发展战略 合理的城乡空间布局不仅能够有效地组织经济活动,也可以节约、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等,避免资源的浪费,提高城镇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耕地保护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应加强通过城乡用地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与结构调整,减少对耕地占用方面的研究。 3、按照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要求,提出土地利用调整和推进建设用地整理的措施 主要研究如何从机制、措施、手段等方面保障土地利用调整方案的落实,推进城乡建设用地整理,既保证城乡建设,实现集约用地,同时改善农村环境。 二、基本认识 ◆关键概念的界定 ◆当前城乡建设用地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关于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的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213282029.html, 关于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的研究综述 作者:孙杨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0年第06期 [摘要] 旅游空间结构是旅游系统的空间表达,其实质上是旅游生产系统的空间投影,反映了不同地区旅游系统发展绩效的差异。通过对旅游空间结构基本要素的调控,可以将区域旅游发 展调整到最佳状态。本文整理回顾了国内外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的研究现状,将其进行了系统的 归纳,并逐一对其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 旅游空间结构研究述评 作为具有较强综合性的新兴产业,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又为旅游产业提供了产业基础和保障。随着地方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 化进程的加快,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国内外学者从空间经济学、城市规划学、城市地理学,产业经济学等多个专业领域,通过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旅游空间结构的问题进行研究。 一、旅游空间结构的经典理论回顾 国外学者对旅游空间结构进行的研究较早,始于20 世纪60 年代,先后提出、归纳了多种旅游空间结构的数学模型和地理学方法,并将一些经典的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型应用到旅游研究中来。旅游区位论是经济地理学中的传统区位理论在旅游学科中的应用,Christaller、Lundgren、Miossec和Gormsen将其应用到游憩活动与地理空间的结构关系的研究,对区域旅游业的布局模式、旅游地的空间相互作用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20世纪70年代,Lundgren、Hills、Lundrgen和Britton建立了关于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核心—边缘理论模型,他们强调了在旅游行为中边缘地区对核心地区的依赖,同时这些模型也被广泛应用到旅游开发的实践当中;增长极理论是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于1950年在其论文《经济空间:理论与运用》提出,佩鲁认为增长极往往由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某些地区或大城市的聚集发展而形成的经济活动中心,恰似一个“磁场极”,能够产生吸引或辐射作用,促进自身并推动其他部门和地区的经济增长。 二、国外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的现状 近年来国外学者对于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业空间演化模式和旅游产业集群两方面。 1.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的研究

城乡关系协调发展的主要理论和原则

调的是过程;城乡一体化是要尽力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共同发展;而城乡协调发展则更强调在保留城市与农村自然特征的同时,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 第三节城乡关系协调发展的主要理论和原则 一、城乡发展理论 (一)均衡发展观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以农业为主,商品经济不发达,市场容量有限,制约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封闭性与内生性,大量农产品主要用于自我消费,仅有少数剩余品实行交换。作为产品交换场所的城市、集镇地区,生产能力不足,城市居民物质生活来源,无论是农产品还是手工业品,多从乡村获得。城市的经济中心地位并不突出,城乡之间的关联程度薄弱,互补性差。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城乡基本上处于同一发展层面,城乡经济在空间形态上表现为一种均质区域,城乡经济处于低水平上的均衡发展状况。 世界产业革命的兴起,逐步改变着这一面貌。随着社会分工日益深化,产业间的生产协作日益重要。由于工业部门协作生产强以及规模效应的存在,要求工业集中布局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有利于企业获取外部经济效应,有利于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对城市而言,拥有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相对便利的交通道路,人口较为集中,这种先天性优势吸引了工业部门的集聚。工业不断向城市地区集聚,城市的向心作用也越来越强,城乡经济发展差距也日益突出。农业的落后,导致农村处于贫穷地位,市场容量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对农业本身来说,产品的需求弹性小,对劳动力的需求弹性也小,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有限。依靠农业自身的力量,容易陷入一种恶性贫困循环之中:低的收入导致低的储蓄率、低的资本投入;低的生产率,低的劳动产出,又导致收入不会过高。为解决这种发展不均衡状况,尤其是农村滞后的问题,以纳克斯、罗森斯坦—罗丹为首的发展经济学家,提出了平衡的增长理论。基本理论观点是:发展中国家要改变落后面貌,必须进行大规模全面投资,使各部门之间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扩大市场容量,同时避免工业产品发展过快,导致的生产过剩使产品不易消化。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基础设施落后,财力有限、资金短缺,平衡的投资计划难以付诸实施。城乡均衡发展只能是一种理想的模式,短期内无法实现。 (二)非均衡发展观 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因此,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把发展工业,作为提高国家经济实力和实现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把工业化水平的高低作为一国经济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而且,根据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来看,第一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口呈下降趋势,第二、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口呈上升态势。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企图先通过城市工业的发展来最终带动农村的发展。于是制定了各种非均衡发展的政策导向,快速积累资金,并以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经济分析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经济分析 内容摘要:在城市空间配置的变迁过程中,优良的城市空间结构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使城市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益最大化。本文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化,进而提出实现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方向与意义。 关键字:城市空间结构经济优化 一、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经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表现了城市各种物质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特征和组合关系。 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内涵一般从密度、布局、城市形态三个方面表现。 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特点为:第一,城市土地利用成组成团,形成各种均质区;第二,人流、物流、信息流聚集,构成城市各级中心;第三,围绕各级中心各种职能有规律的排列;第四,内涵调整与外延扩展交互作用。 二、促使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因素 (一)、聚集效应与城市的关系 聚集效应决定着土地利用的布局结构,城市空间结构本质上是两种力量作用的结果:由聚集经济所形成的吸引力与聚集不经济所引起的排斥力。它不仅从整体上影响并决定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而且在微观上影响企业与居民的选址决策,它们的相互作用就促使城市地域内部土地利用结构的分化。聚集效应还决定着土地利用的总量和城市内部各功能区域聚集的规模。 (二)、地租与城市空间结构化的关系 地租与聚集效应密切相关。聚集效应是地租的资本化;地租的竞争过程使得聚集效应均等化合聚集数量最大化,地租成为调节城市空间结构的杠杆,地租与聚集效应成为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一对平衡力。 三、城市经济运行与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一)、城市聚集效应的形成、演化与作用过程,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变动属于同一个过程,这种演化一般通过四个过程交互作用而成,使得城市空间结构表现出内部调整和外部扩展的特征。 (二)、技术进步是影响城市聚集最为直接的因素,也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动力,以及创造新的城市形态的活跃因素。

奥鹏西交16年《数据结构》作业考核试题

西交16年《数据结构》作业考核试题 一、单选题(共 30 道试题,共 60 分。) 1. 设某哈夫曼树中有199个结点,则该哈夫曼树中有()个叶子结点。 A. 99 [正确]B. 100 C. 101 D. 102 满分:2 分 2. 字符串的长度是指() A. 串中不同字符的个数 B. 串中不同字母的个数 [正确]C. 串中所含字符的个数 D. 串中不同数字的个数 满分:2 分 3. 设某有向图中有n个顶点,则该有向图对应的邻接表中有()个表头结点。 A. n-1 [正确]B. n C. n+1 D. 2n-1 满分:2 分 4. 设顺序线性表的长度为30,分成5块,每块6个元素,如果采用分块查找,则其平均查找长度为()。 A. 6 B. 11 C. 5 [正确]D. 6.5 满分:2 分 5. 在一棵具有5层的满二叉树中结点数为() [正确]A. 31 B. 32 C. 33 D. 16 满分:2 分 6. 下面关于线性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线性表采用顺序存储必须占用一片连续的存储空间 B. 线性表采用链式存储不必占用一片连续的存储空间 C. 线性表采用链式存储便于插入和删除操作的实现 [正确]D. 线性表采用顺序存储便于插入和删除操作的实现 满分:2 分 7. 设某无向图中有n个顶点e条边,则该无向图中所有顶点的入度之和为()。 A. n B. e C. 2n

满分:2 分 8. 设一组初始记录关键字的长度为8,则最多经过()趟插入排序可以得到有序序列。 A. 6 [正确]B. 7 C. 8 D. 9 满分:2 分 9. 设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从1开始对完全二叉树进行顺序编号,则编号为i结点的左孩子结点的编号为()。 A. 2i+1 [正确]B. 2i C. i/2 D. 2i-1 满分:2 分 10. 设指针变量top指向当前链式栈的栈顶,则删除栈顶元素的操作序列为()。 A. top=top+1; B. top=top-1; C. top->next=top; [正确]D. top=top->next; 满分:2 分 11. 二叉排序树中左子树上所有结点的值均()根结点的值。 [正确]A. < B. > C. = D. != 满分:2 分 12. 假设一个有n个顶点和e条弧的有向图用邻接表表示,则删除与某个顶点vi相关的所有弧的时间复杂度是() A. O(n) B. O(e) [正确]C. O(n+e) D. O(n*e) 满分:2 分 13. 在含n个顶点和e条边的无向图的邻接矩阵中,零元素的个数为() A. e B. 2e C. n2-e [正确]D. n2-2e 满分:2 分 14. ()二叉排序树可以得到一个从小到大的有序序列。 A. 先序遍历 [正确]B. 中序遍历 C. 后序遍历

优化空间结构 完善城市功能 提升城市品质

优化空间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 在国际贸易改革试点和百万人口大城市建设的背景,我市的城市规划建设面临转型升级,围绕“百万人口国际性商贸城市”的目标定位,迫切需要完善城市功能,提升我市城市品质。根据这一目标要求,结合我处工作实际就如何提升城市品质谈几点思路想法: 一、注重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㈠引导我市从单核圈层蔓延向多中心组团发展 《义乌市域总体规划(2006-2020)》明确了我市的空间结构为一主两副,即主城区、义南副城及义北副城。但通过多年的发展,由于行政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两副城内的各个镇还是各自发展,副城的发展停留在规划图上,无法具备相应的人口规模及城市产业经济职能,不能有效疏解中心城区的职能,造成主城区功能要素过于集中,产生了集聚但不经济的现象,同时交通拥堵、功能混杂等城市病凸显。 随着百万人口大城市的建设,“摊大饼”式单核发展模式已不适合我市的发展,建议以义西南战略区为载体,加快新区建设,融合上溪、义亭及佛堂资源优势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副城,实现我市空间结构的多中心组团式发展。副城与主城

区形成相对比较明显的城市区域职能分工,并在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共同发挥整体集聚优势,促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同时副城的建设也能促进城市人口空间的重新分布,降低主城区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吸纳主城区的污染企业外迁,避免中心城区工业和居住混杂状况,从而实现中心城区人居环境的改善。 ㈡优化老城结构,重塑老城中心的功能和形象 老城中心在城市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她本身的物质性老化和功能性解构,正在逐渐失去她原有的中心魅力。面对产业升级和城市形象提升带来的各种压力,老中心区亟需注入新的物种空间形态与新的文化精神,来焕发新的活力和魅力。具体思路如下: 1、控制城区用地的无序蔓延扩张,集约节约用地 通过副城建设,避免主城“摊大饼”单中心发展弊端,在城市主要干道轴线、重要节点及交通枢纽实现高强度开发,采用TOD开发模式有利于节约土地、增强主城区集聚功能,实现主城区土地高效利用。 2、加快主城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目前我市主城区还存在一定比例的工业用地,建议采用“腾龙换鸟”、“退二进三”等工程,把工业产业从主城区迁移出去为商业、服务业等对区位条件要求较高同时也能支付高昂地租的产业腾出发展空间,逐步降低城市用地中工业、仓储

河南旅游空间结构完善研讨

河南旅游空间结构完善研讨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2011年3月,中原经济区被正式纳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构想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关注。这意味着中原经济区有望成为未来中国发展新的经济增长极,成为促进周边地区发展的倍增器。中原经济区范围很广,包括以河南为中心,涉及周边地区的广大区域。它将成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与此同时,郑西高铁的开通成为了一条连通中西部旅游的黄金线路。[1]2012年郑州至北京、至武汉的高铁将相继开通运营,未来3-5年郑州至太原、徐州、济南、合肥等地的高铁相继建成。米字型高铁交通框架形成后,将给中部地区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优化带来机遇。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枢纽城市,郑州将在中部地区起到重要支撑作用。空间距离的缩短使得处于不同区域的旅游资源可以相互依托,深度挖掘,推出精品。 二、河南省旅游资源概况与空间结构的现状分析 1、河南省旅游资源概况旅游资源是进行旅游开发的前提条件。自然因素、历史政治经济发展程度决定了该区域的旅游资源数量、类型和空间分布状况。河南位于中原腹地,良好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历史积淀使得河南旅游资源丰富,分布广泛。河南有4大古都,5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0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6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6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点的层次上看,旅游资源主要集中于安阳、洛阳、焦作、南阳、商丘、郑州(开封)等城市;从线的层次上看,主要分布于陇海铁路和京广铁路沿线以及交汇之处;从面的层次上看,豫西北地区和中心区域是旅游资源集中地区,豫东南则分布较散。 2、河南省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特征与开发现状河南地处中原腹地,山地多见于西北部和东南部。经过多年的发展,河南旅游资源开发格局明显:首先,旅游资源开发以沿黄地带为主,尤以郑汴洛一线的旅游发展最为迅速。这条主轴线成为河南旅游宣传和发展的主要核心,形成了西热东冷的发展状况。其次,城市的历史积淀影响了政府决策倾向。河南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注重历史古都如安阳、开封、洛阳的发展,这些旅游城市交通状况、景点的配套设施等都相对完善。综合来看,河南旅游空间结构并未真正实现合理构建,在东西部之间以及重点城市与

西安交通大学大数据结构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数据结构的主要研究内容 ①数据的逻辑结构--数据关系之间的逻辑关系 ②数据的存储结构--数据的逻辑结构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2、数据逻辑结构的种类:集合、线性表、树和图的性质和特点。 ?集合结构中的元素是各自独立的,元素之间没有联系 ?线性结构中的元素是一个接一个串联起来的,它有一个头元素和一个尾元素,其余为中间元素;每个中间元素既有前驱元素,又有后继元素 ?在树结构中,树根结点只有后继结点,而没有前驱结点;除树根结点外,每个结点都有唯一一个前驱结点,又称为是父结点或双亲结点 ?在图结构中,每个结点或称顶点都可以有任意多个前驱结点和任意多个后继结点。 ?树结构是图结构的特例,线性结构是树结构的特例。为了区别于线性结构,时常把树结构和图结构称为非线性结构。 3、数据结构的二元组定义,能根据给出的二元组来判断数据的逻辑结构类型。 ?集合结构中的元素集合K和二元关系R分别为: K={A,B,C,D,E,F,G} R={ } ?线性结构中的元素集合K和二元关系R分别为: K={A,B,C,D,E,F,G} R={} ?树结构中的元素集合K和二元关系R分别为: K={A,B,C,D,E,F,G} R={} ?图结构中的元素集合K和二元关系R分别为: K={A,B,C,D,E,F,G} R={} 4、了解数据的几种存储结构(物理结构)及它们各自的性质和特点。 (1)顺序的方法: 将逻辑上相邻的元素存储到物理上相邻的存储位置. 常用于线性的数据结构. (2)链式结构:给结点附加一个指针字段, 指出其后继节点的位置, 即存放结点的存储单元分为两部分: (3)散列(hashing) 结构:散列的方法是用结点的关键字值直接计算出结点的存储地址。这个取值函数也称为散列函数。 5、数据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和总的数据结构之间的关系 ?逻辑结构相同,但存储结构不同,则认为是不同的数据结构。如顺序表和链表具有相同的逻辑结构,但存储结构分别为顺序结构和链表结构 6、算法的设计要求有那些,会结合实际的语言设计来说明这些要求 1)正确性:对于合法的输入产生符合要求的输出;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方式和途径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方式和途径 [摘要]城乡协调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城市辐射、反哺农村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形式,城市和乡村只有形成一个发展整体,才能实现社会的真正和谐。为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使理论更好的指导实践,加快实现我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目标,本文根据江西县域经济社会特点,在规划、交通、社保、经济、户籍、管理等方面就城乡关系的协调、健全、完善,谈谈笔者浅薄的认识,籍此为城市、农村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方式途径 城乡二元结构及发展失衡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典型特征,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落后的局面仍未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之间的结构性失衡不仅依然存在,而且近年来有扩大之势。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治国方略。笔者认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应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城市辐射、反哺农村是目前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形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城市经济陷入困难时期,开展的上山下乡运动,大约有2000万的城镇“知青”来到农村,热情朴实的广大农民群众张开臂膀,象欢迎亲人一样欢迎他们,帮助他们度过那段艰难的日子,那时是农村对城市的支持,虽然后来这些“知青”大多返城了,但农民的无私付出决不是一句“谢谢你给我的爱,伴我度过那个年代”所能回报的。如今,城市有能力有

义务反哺农村,我们应该尽早实现由过去农村支持城市向城市反哺农村转变,在规划、交通、社保、经济、户籍、就业等方面打造城乡平等对接、良性互动的平台。 一、用“五个统筹”的指导思想,构建城乡“大规划”体系 我国现行的城乡地域是以城市建成区为标准进行分界的,城市建成区覆盖的范围是城市,其它区域为乡村。《城市规划法》基本上保证了城市的合理有序发展,村镇建设活动,则由乡镇依据村镇规划及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管理。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比较,两者的规范性、执行力度等差距大,加上乡镇的规划管理粗放,资金、人员明显不足,使城乡出现明显的落差,造成了如基础设施落后、建设布局不合理、资源的协调利用难等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对城乡协调发展极为不利。城市与乡村统筹发展是一种互动的发展关系,城市和农村本来就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个整体,要使城乡最大限度地相互协调,需要通过合理的城乡规划来实现。城乡空间布局的一体化、协调发展,需要规划先行,需要规划工作者从更高的层面、更宽的视野来考虑城乡规划的整体性。目前,国家加大了村镇规划的编制力度,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完善村镇规划,这正是从“大规划”着眼,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我们要抓住三年完成村庄规划编制的契机,重点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乡村规划纳入城市规划总盘子,形成区域内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一个力度抓落实,要逐渐形成城市与乡村一盘棋格局。所以说,要用“五个统筹”的指导思想,构建城乡“大规划”体系,用规划把城市与乡村有机衔接起来,是实现统

居住空间设计试卷

河北科技学院课程考核试卷2013 —2014 学年第二学期2012 级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类)专科考核科目居住空间设计课程类别必修考核类型考试考核方式闭卷卷别 A 注:1.学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的无效。2.学生答卷用字,不得书写繁体字、异体字、二简字或错别字(因教学需要除外)3.学生答卷结构层次序数,第一层为“一、”,第二层为“(一)”,第三层为“1.”,第四层为“(1)”。 一、填空题(共24分,每空1分) (一)现代居室装饰装修中的风格一般分为:、、、 。 (二)室内陈设一般分为:、。 (三) 是室内陈设艺术中的主要构成部分。 (四)一般来说室内设计根据设计的进程,通常可以分为四个进程, 即、 、、。 (五)居室装饰常用材有、、。 (六)简约风格,缘自西方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 (七)书房布置一般需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但总的来说在书房设计上要营造书香与艺术氛围,力求做到、、、。 (八)按功能性来划分,阳台可以分为与两种;按建筑形式来划分,阳台一般有、、三类。 二、判断题(共10分,每小题2分) (一)1、新中式风格是传统元素的堆砌,将现代风格与传统风格相结合,以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来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事物。() (二)自然光具有光照稳定的特点。() (三)卫浴空间各界面材质选择的一般原则是要做到防水﹑防滑及易于清洁。() (四)客厅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复合功能使用特点。() (五)洛可可装饰的特点是:细腻柔媚,常采用不对称手法,喜欢用弧线和S形线。() 三、简答题(共18分,每小题6分)

(一)居室空间陈设艺术设计的一般原则。(二)简述玄关设计的要点。 (三)简述餐厅的三种布局形式。 四、绘图题。(共48分,每题24分)(一)绘制一张中式风格电视墙立面图。(二)绘制一张现代风格餐厅墙立面图。

西南交大数据结构期末试卷.doc

西南交通大学2009—2010学年第(2)学期考试试卷 课程代码3232100课程名称数据结构A 考试时间120分钟 阅卷教师签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卷上才视为有效试卷! 试题卷A 一、填空题(前17空每1分,后面4空每空2分,共25分) 1.根据数据元素之间关系的不同特性,通常有四类基本结构,即:集合、线性结构、树形结构和⑴结构。 2.数据类型是一个估的集合和定义在这个值集上的一组(2) 的总称。 3.算法的性能主要由吋间复杂度和(3) 复杂度衷示。 4.队列的操作特点是“先进先出”,堆栈的操作特点是_ (4)。 5.m个元素的C语言数组实现循环队列,若f,r分别表示队头和队尾下标,其中队尾下标指向队尾元素后面的一个空闲位置,则在少用一个元素空间的前提下,队满的判断条件是_ (5) o 6.7层满二叉树中,最后一层的结点数是_ (6)。 7.n个结点e条边的无向图邻接表中,有(7) 个头结点和(8) 个表结点。 8.快速排序的平均吋间复杂度是_ (9);当待排序关键字基本正序吋,快速排序将 蜕化为起泡排序,其时间复杂度为(10)。 9.己知两个带附加头结点的单链表,每个链表的数据结点按升序连接,下面的函数不另辟存储空间,实现将两个升序单链表归并为一个升序单链表,请填空。 已知结点结构定义为typedef struct node { int data; struct node *next; } LNode; LNode *merge(LNode *hl,LNode *h2) // h 1, h2俾入两个升序链表的附加头结点的指针{ pl=h1->next; p2=h2->next; last=hl; delete h2; //附加头结点*hl作为归并后的链表附加头结点 while( ____ (11) ____ ) { if(p 1 -〉data (12) p2-〉data) { last->next=pl; pl=pl->next; } else { last-〉next=p2; p2=p2->next;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