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四年级语文上册高效课堂教案 (全册)

四年级语文上册高效课堂教案 (全册)

单元备课:第一单元

四年级语文备课组授课人: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自然奇观这一组由四篇课文组成。《观潮》选自《喜看今日钱塘潮》,描写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雅鲁藏布大峡谷》,作者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证明它的大,还用了好多优美的语言文字写出了它的神奇美丽;《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作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火烧云》是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作品,描写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火烧云图景。

2、课时安排

本单元教学用13—14课时。

《观潮》两课时

《雅鲁藏布大峡谷》一课时

《鸟的天堂》两课时

《火烧云》一课时

语文园地及作文六课时

二、教学目标:

1、认识27个生字,会写27个生字,能读记文中词语。

2、以4篇课文为研究材料,寻找景物描写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3、通过词语、句子的积累,增加语言储存,为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4、引导学生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大自然的景物。

5、感受大自然的魅力,热爱大自然。

三、重点难点:

1、认识27个生字,会写2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3、引导学生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大自然的景物。

四、教学建议:

1、培养学生整体学习单元内容的能力,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各篇课文联系更紧密。

2、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用一篇课文学会的方法自己学习相关的课文,举一反三,学习更灵活,兴趣更强。

3、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课文中的精彩片断让学生熟读背诵。

4、强化口语表达和写作实践。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言语训练是语文学习的必要途径,因此对口语交际、习作等进行精心设计,让学生在听说写的实践中切实感受语言,学习语言,发展语言。

课题:1、观潮

四年级语文备课组授课人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5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

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受到自然美德的熏陶。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描绘钱塘江大潮景象的语句并想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自学教材2-5页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自学生字词语,给生字注音组词,查工具书了解词语意思。。

3、尝试完成第4页的研讨与练习二、三题。

4、搜集反映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二、检查反馈:

(一)预习评价:

(二)存在问题:

三、课堂展示:

(一)自主学习展示:

1、板书:观潮

A、题目中,出现了一个“观”字,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个“观”字,翻开书,小声读一读,找一找。(板书:天下奇观)

B、比较:“观潮”的“观”字和“天下奇观”的“观”字的意思一样吗?在理解了“观”字意思的基础上,再去理解“天下奇观”。

C、小结: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读书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这样才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2、出示词卡,朗读词语。

(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

3、指导书写“贯”。

(二)合作探究展示:

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你们的学习,已经把课文读成了几句话,由厚读薄了。能不能把这篇课文读得更薄一些,把整篇课文读成一句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3、指导朗读:(1)要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历史悠久;(2)突出它是天底下美丽而罕见的景象。

4、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分三大组朗读课文,教师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读课文,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和奇丽。

四、回顾反思:

(一)知识梳理:

(二)学习评价:

五、当堂检测:练习册第1页1、2题

六、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抄写词语

2、预习作业:内容详见下节“课前预习”。

七、板书设计:

1、观潮

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

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作者一开篇,就点出了对钱塘江大潮的评价。作者是怎样说的?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这“天下奇观”的?

二、课堂展示:

(一)自主学习展示:

1、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读一读,描写大潮到来前钱塘江景色的句子。

2.、品味“横卧”。

A、这两句话中哪个词语用得好?好在哪?

B、看看“卧”字,左边一个“臣”,又边一个“卜”,表示“人”。“臣”像什么呢?(上下排列着两只眼睛。)人的眼睛是左右排列的,那么什么时候人的眼睛才是上下排列的?(趴或是躺。)“卧”是什么意思?

C、作者说,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就是想突出什么呢?(一动不动,没有动静。)与后面哪个词语是呼应的?(平静。)

3、作者在潮来前还抓住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它们什么特点?

A、理解“屹立”,来了解“古塔、中山亭、观潮台”的特点:高耸,稳固B、小山:若隐若现

4、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是多么的高耸,多么的稳固,它们屹立在宽阔的钱塘江江边,远处还有几座小山。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朦胧、美丽、和谐、壮观……)

5、此时此刻,高耸、稳固的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宽阔的、平静的钱塘江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远处的几座小山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这幅画面让你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美?

(二)合作探究展示:

自读课文,找出三、四自然段中描写精彩的句子。

1、哪部分内容最让你感受到大潮最雄伟、最壮观?

2、你来读一读三、四自然段,把你认为描写得精彩的句子用括号标注出来,再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一些。

3、指名朗读学生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

指导朗读:

A、什么样的响声呢?隆隆的响声,把这种声势读出来。

这响声响亮吗?(不响亮。)为什么——好像闷雷滚动。哪个字突出了响声不响亮?

B、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说这话的人会是怎样一番心情?读出人们内心中的惊喜。

C、看到白线后,人群又沸腾了,人群怎样沸腾?咱们演一演,怎么样?

提示:人们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隆隆响声,看到了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了。人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沸腾了,刚才的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语形容,那就是——人声鼎沸。

一个人读,显然读不出人声鼎沸的感觉,得大家一起读。

E、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就越……,读出你内心中的激动。

F、多么壮观啊!读出大潮这澎湃之美来。

G、谁来读,让大地颤动起来。

课题:2雅鲁藏布大峡谷

四年级语文备课组授课人

【教学目标】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自然生态情况,感受大峡谷的壮丽奇异之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自然生态情况,感受大峡谷的壮丽奇异之美。【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自学教材6-9页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认读课文中的课文的生字,圈出四字词语,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意思。

3、读课后资料袋,收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资料。

二、检查反馈:

(一)预习评价:

(二)存在问题:

三、课堂展示:

(一)自主学习展示:

1、导入新课

《观潮》一课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壮丽的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看看那里是怎样一道风景线。

2、交流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图片和资料,感受它的美、险、奇。

3、抽读生字词语。

4、说一说,听了读了课文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介绍,你觉得哪个词最能体现它的特点?再读读课文,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字?

梳理归纳出“壮丽”“奇异”

5.默读全文,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在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哪些段落在写它的奇异。

壮丽( 2自然段)奇异( 3-4自然段)

(二)合作探究展示:

1、齐读2自然段,读一读,哪些句子最能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美。

海拔:3000米长5044米平均深:22686009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这种方法叫──列数字。

2、除了列数字外,作者还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找一找在哪儿?

“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一争高下”(齐读)通过对比你发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吗?

3.指导朗读,强调气势。

4.齐读3-4自然段,找一找,你认为哪些现象最能体现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异。

奇异:山异(热带雨林、冰川)

水异(涓涓细流、滔滔江水)

生物的多样性

5.指导朗读

6.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是意味着什么呢?齐读5自然段。为什么说它是上个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事件之一呢?大家交流资料,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历史意义。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自主学习代教师讲解,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

四、回顾反思:

(一)知识梳理:

(二)学习评价:

五、当堂检测:练习册第五题

六、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练习册第三、四题

2、预习作业:内容详见下节“课前预习”。

七、板书设计:

2、雅鲁藏布大峡谷

(西藏)

神奇的大拐弯惊叹不已

奇观世界峡谷之最不可思议

瑰丽的自然博物馆鬼斧神工

“地球最后一块秘境”无与伦比

八、课后反思:

课题:3、鸟的天堂

四年级语文备课组授课人

【教学目标】

1、认识“浆、耀”等14个生字,会写“隙、暇”等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

“应接不暇、不可计数”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描写最美的或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激发热爱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点】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激发热爱自然的情趣。

【教学难点】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激发热爱自然的情趣。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自学教材10-13页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自学生字词语。

3、尝试完成第13页的研讨与练习。

4、搜集有关鸟、树的词句。

二、检查反馈:

(一)预习评价:

(一)自主学习展示:

1、导入,板书课题:鸟的天堂

现在就让我们和巴金爷爷一起走进这鸟的天堂,细细的去品位这迷人的风光吧!(简单介绍本文作者巴金)

2、认读词语

3、师范例难写的生字。

(二)合作探究展示:

1、读了这篇课文后你都知道了什么呢?

2、课文写了作者几次到鸟的天堂?每次去的感受怎样?

3、全班交流,说说你初读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课文的脉络层次,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回顾反思:

(一)知识梳理:

(二)学习评价:

五、当堂检测:练习册第4页第二、三题。

六、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抄写词语

2、预习作业:内容详见下节“课前预习”。

七、板书设计:

3、鸟的天堂

第一次(清晨)

第二次(黄昏)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昨天我们同巴金老先生一同去了鸟的天堂,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作者去了鸟的天堂,发出了怎样的感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有感而发的呢?谁能与作者心通,有感的读出作者的心声。

3、“鸟的天堂”到底指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这棵神奇的树。

二、课堂展示:

(一)自主学习展示:

1、指名读5-9自然段,思考这棵榕树有什么特点?

2、默读思考:作者是怎样写出这棵大榕树的特点的?把你感触最深的句段多读两遍,在旁边写上你的体会。

3、交流

4、师小结:人常说“独木不成林”,但这棵却覆盖整个小岛,形成独木成林的奇观,她是那样安详、优雅、自然、宛若一个隔离尘世的人间天堂,难怪作者这样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齐读)

(二)合作探究展示:

1、指名读11-13自然段,想一想,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交流汇报

3、从中我们发现鸟的天堂有什么特点?(种类多,数量多,鸟快乐。)

4、指导朗读。

5、默读第14自然段,谁能火眼金睛发现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前面一个“鸟的天堂“加了引号,而后一个没有?。(第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指的是茂盛的大榕树。第二个不加引号,是用天堂来比喻这里对鸟儿的栖息繁衍再合适不过的地方,是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

6、“鸟的天堂”里有许多鸟,可作者为什么只具体写一只画眉鸟呢?这就是我们曾经说过的点面结合的表达方法。这只画眉鸟就是这里的点,许许多多的鸟就形成了面。以一只画眉鸟展示鸟儿们的自由快乐,让我们感受到了群鸟欢腾的壮观景象,这又叫动态描写。那么前面的大榕树就属于(静态描写)。动静结合是本文的又一表达方法,在今后的写作中,同学们要善于运用这两种表达方法间是黄昏,鸟都栖息了,再加上大榕树的枝叶繁茂,所以没有看到。而第二次是早晨去的,鸟都欢快地飞出来。作者见到的确实是鸟的天堂

7、学完了课文,谁能告诉我这里为什么成了“鸟的天堂”呢?

是啊,大自然多么的神奇、美丽,我们应该学习这里的人们,保护鸟类、保护环境,让我们的地球母亲成为人间的天堂。

【设计意图】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找出作者对大榕树的描写核对中鸟纷飞的描写的句子,通过分析、朗读、品悟、进而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

飞的壮观景象

三、回顾反思:

(一)知识梳理:

(二)学习评价:

四、当堂检测:

如果你是鸟的天堂里的一只小鸟,你会怎样向别人介绍你的家园呢?以榕树上一只小鸟的身份写一篇导游词。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练习册第5页第五题

2、预习作业:内容详见下节“课前预习”。

六、板书设计:

3、鸟的天堂

叶:多密绿

第一次(清晨)榕树大而茂盛

枝干:枝上生根数不清

种类-----多

第二次(黄昏)到处到处-----多而快乐

数量-----多

七、课后反思:

课题:4、火烧云

四年级语文备课组授课人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2、了解课文是按火烧云的“出现----变化----消失“的顺序叙述的。懂得客问一遍为主线,突出火烧云变化的多和快。

3、学习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是怎样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的。

【教学难点】

体会火烧云变化的多和快。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自学教材14-16页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自学生字词语。

3、想象火烧云有哪些绚丽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

二、检查反馈:

(一)预习评价:

(二)存在问题:

三、课堂展示:

(一)自主学习展示:

1、导入,板书课题。

2、指名认读生字。

3、指名分段读课文。

4、师提问:课文是按什么顺序火烧云的?

按照火烧云上来了──烧起来了──下去了这样的顺序来写的。

(二)合作探究展示:

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火烧云上来时的情景。

1、师:火烧云上来了,在霞光的照耀下,大地呈现出绚丽的景象。不过,更

壮观的景象还在后面呢!

2、学生自由快速读第三自然段,看谁能说出天空中的火烧云都有哪些颜色。

3、指名说出天空中有哪些颜色。

4、师:除了这些颜色外,你还能想像出有哪些颜色?

5、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此段并试着背诵。

6、师:火烧云不仅颜色多,变化快,而且它的形状也是千变万化,让我们也

一起去看一看吧!

7、说说天空中火烧云的样子,并试着表演出来。

8、指导朗读,培养语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边读边想,有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文段,捕捉关键词句,读出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

四、回顾反思:

(一)知识梳理:

(二)学习评价:

五、当堂检测:

模仿作者的写法,想象天空中的火烧云还像什么?写下来。

六、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练习册第五题。

2、预习作业:内容详见下节“课前预习”。

七、板书设计:

4、火烧云

颜色多

变化快

形状多

八、课后反思:

单元备课:第二单元

四年级语文备课组授课人: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中的两首古诗和三篇课文都是围绕“观察和发现”这一主题编排的,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既富有教育价值与时代感,又突出学习语文的特点。本组教材中还安排了与专题想关的“阅读链接”与“资料袋”,有趣的口语交际“比眼力”,以及引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写观察日记等内容将所有语文活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很有利的。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生字。

2.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3.借助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4.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领悟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5.培养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6.学习观察的方法,增强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学写观察日记。

三、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生字新词,培养观察的兴趣。

难点: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领悟写作方法,学写观察日记。

教学建议:

在本组文章中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大家他作了长期的观察,而是通过语言文字来体现这些,所以品析语言、体会文章里的重点词语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活动。

五、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安排四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教学时间大约需要11课时:

5 古诗两首…………………………………………………………2课时

6 爬山虎的脚………………………………………………………2课时

7 蟋蟀的住宅………………………………………………………2课时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1课时

语文园地二…………………………………………………………4课时

课题:5.古诗两首

四年级语文备课组授课人: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

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自学教材22-24页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读古诗,认会生字,尝试书写田字格生字。

2.搜集有关诗人的资料。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4.尝试完成第24页的第2题。

二、检查反馈:

(一)预习评价:

(二)存在问题:

三、课堂展示:

(一)自主学习展示:

1.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读起来还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宋代苏轼写的《题西林壁》。(板书课题)

2.读题、解题。

齐读课题。结合书下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题”“西林”的意思。

3.简介作者苏轼及写作背景。

师生共同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4.初读课文,感知美

师: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他写的这首《题西林壁》为什么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

(1)学生自由反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读后谈感受,初步感知庐山的美。

【设计意图】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让学生在反复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走近庐山,感知庐山的美。

(二)合作探究展示:

1.分组自学,理解美。

(1)根据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大家说说我们该怎样学习这首诗呢?

(2)分组合作,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细读古诗,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

2.汇报交流,感悟美。

(1)交流第一、二行诗句

a、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b、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感悟庐山的美。

c、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庐山的不同姿态。

d、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句中三组反义词(横----侧,远----近,高----低)的运用,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2)交流第三、四行诗句。

a、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b、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帮助学生选择“只”“缘”在诗中的正确意思。

c、结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讨论: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怎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