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金识源】高中数学 1.3.1 单调性与最大(小)值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1

【金识源】高中数学 1.3.1 单调性与最大(小)值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1

【金识源】高中数学 1.3.1 单调性与最大(小)值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1
【金识源】高中数学 1.3.1 单调性与最大(小)值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1

1.3.1单调性与最大(小)值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增函数、减函数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判断某些函数增减性的方法;

3.培养学生利用数学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4.培养学生数形结合、辩证思维的能力;

5.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严谨论证的良好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函数单调性的概念

教学难点:函数单调性的判断和证明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I)复习回顾

1.函数有哪几个要素?

2.函数的定义域怎样确定?怎样表示?

3.函数的表示方法常见的有哪几种?各有什么优点?

4.区间的表示方法.

前面我们学习了函数的概念、表示方法以及区间的概念,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函数的性质(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II)讲授新课

1.引例:观察y=x2的图象,回答下列问题(投影1)

问题1:函数y=x2的图象在y轴右侧的部分是上升

的,说明什么?

?随着x的增加,y值在增加。

问题2:怎样用数学语言表示呢?

?设x1、x2∈[0,+∞],得y1=f(x1), y2=f(x2).

当x1

(学生不一定一下子答得比较完整,教师应抓住时

机予以启发)。

结论:这时,说y1= x2在[0,+∞]上是增函数。(同

理分析y轴左侧部分)由此可有:

如果对于属

(decreasing

(2)注意区间上所取两点x1,x2的任意性;

(3)函数的单调性是对某个区间而言的,它是一个局部概念。

(III)例题分析

例1.下图是定义在闭区间[]5,5-上的函数y=f(x)的图象,根据图象说出函数的单调区间,以及在每一个区间上的单调性(课本P34例1)。

-,[)3,1上是减函数;在区间[)1,2-,[)5,3上是增函数,那问题3:y=f(x)在区间[)2,5-

么在两个区间的公共端点处,如:x=-2,x=-1,x=3处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

分析:函数的单调性是对某个区间而言的,对于单独的一点,由于它的函数值是唯一确定的常数,因此没有增减变化,所以不存在单调性问题;另一方面,中学阶段研究的是连续函数或分段连续函数,对于闭区间的连续函数而言,只要在开区间单调,则它在闭区间也单调。因此在考虑它的单调区间时,包括不包括端点都可以(要注意端点是否在定义域范围内)。说明:要了解函数在某一区间上是否具有单调性,从图上进行观察是一种常用而又粗略的方法。严格地说,它需要根据单调函数的定义进行证明。

例2.证明函数f(x)=3x+2在R上是增函数。

证明:设任意x1、x2∈R,且x1

则f(x1)- f(x2)=(3x1+2)-(3x2+2)=3(x1-x2).

由x1

∴f(x)=3x+2 在R上是增函数。

分析:判定函数在某个区间上的单调性的方法步骤:

a.设x1、x2∈给定区间,且x1

b.计算f(x1)- f(x2)至最简;

c.判断上述差的符号;

d.下结论。

例3.教材第34页例2。

(IV)课堂练习课本P35“探究题”和P38练习1—3

注意:通过观察图象,对函数是否具有某种性质作出一种猜想,然后通过推理的办法,证明这种猜想的正确性,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数学方法。

(V)课时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函数单调性的知识,同学们要切记:单调性是对某个区间而言的,同时在理解定义的基础上,要掌握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方法步骤,正确进行判断和证明。(VI)课后作业

1、书面作业:课本P45习题1.3A组题1、

2、

3、4题。

2、预习作业:

(1)预习内:容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P35—P38);

(2)预习提纲:

a.函数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含义是什么?

b. 函数最大值与最小值和函数的单调性有何关系?

1.3.1单调性与最大(小)值(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函数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

2.使学生掌握函数最值与函数单调性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一些单调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最值的求法;

4.培养学生数形结合、辩证思维的能力;

5.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严谨论证的良好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函数最值的含义

教学难点:单调函数最值的求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I )复习回顾

1.函数单调性的概念;

2.函数单调性的判定。

(II )讲授新课 通过观察二次函数2y x =和2y x =-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引出函数最值的概念(板书课题)

1.函数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含义

一般地,设函数()y f x =的定义域为I ,如果存在实数M 满足:

(1)对于任意的x I ∈,都有()f x M ≤;

(2)存在0x I ∈,使得0()f x M =。

那么,我们称M 是函数()y f x =的最大值(maximum value ).

思考:你能仿照函数最大值的定义,给出函数()y f x =的最小值(minimum value )吗?

2.二次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最值

对二次函数2(0)y ax bx c a =++≠来说,若给定区间是(,)-∞+∞,则当0a >时,函数有最小值是244ac b a -,当0a <时,函数有最大值是2

44ac b a

-;若给定区间是[,]a b ,则必须先判断函数在这个区间上的单调性,然后再求最值(见下列例题)。

3.例题分析

例1.教材第36页例题3。

例2.求函数21

y x =-在区间[2,6]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教材第37页例4)。 分析:先判定函数在区间[2,6]上的单调性,然后再求最大值和最小值。 变式:若区间为[6,2]--呢?

例3.求函数2

1y x =+在下列各区间上的最值:

(1)(,)-∞+∞ (2)[1,4] (3)[6,2]-- (4)[2,2]- (5)[2,4]- 练习:教材第38页练习4及第二教材相关题目。

作业:教材第45页习题1.3 A 组题第6、7、8题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四 全册教案

按住Ctrl 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 1.1.1 任意角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包括正角、负角、零角) 与区间角的概念. (二) 过程与能力目标 会建立直角坐标系讨论任意角,能判断象限角,会书写终边相同角的集合;掌握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三) 情感与态度目标 1. 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难点 终边相同角的集合的表示;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回顾角的定义 ①角的第一种定义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②角的第二种定义是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二、新课: 1.角的有关概念: ①角的定义: 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②角的名称: ③角的分类: ④注意: ⑴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角α ”或“∠α ”可以简化成“α ”; ⑵零角的终边与始边重合,如果α是零角α =0°; ⑶角的概念经过推广后,已包括正角、负角和零角. ⑤练习:请说出角α、β、γ各是多少度? 2.象限角的概念: ①定义:若将角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 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角的终边(端点除外)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例1.如图⑴⑵中的角分别属于第几象限角? 正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零角:射线没有任何旋转形成的角 负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始边 终边 顶点 A O B

例2.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下列各角,并指出它们是第几象限的角. ⑴ 60°; ⑵ 120°; ⑶ 240°; ⑷ 300°; ⑸ 420°; ⑹ 480°; 答:分别为1、2、3、4、1、2象限角. 3.探究:教材P3面 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 所有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连同α在内,可构成一个集合S ={ β | β = α + k ·360 ° , k ∈Z},即任一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都可以表示成角α与整个周角的和. 注意: ⑴ k ∈Z ⑵ α是任一角; ⑶ 终边相同的角不一定相等,但相等的角终边一定相同.终边相同的角有无限个,它们相差 360°的整数倍; ⑷ 角α + k ·720 °与角α终边相同,但不能表示与角α终边相同的所有角. 例3.在0°到360°范围内,找出与下列各角终边相等的角,并判断它们是第几象限角. ⑴-120°;⑵640 °;⑶-950°12'. 答:⑴240°,第三象限角;⑵280°,第四象限角;⑶129°48',第二象限角; 例4.写出终边在y 轴上的角的集合(用0°到360°的角表示) . 解:{α | α = 90°+ n ·180°,n ∈Z}. 例5.写出终边在x y =上的角的集合S,并把S 中适合不等式-360°≤β<720°的元素β写出来. 4.课堂小结 ①角的定义; ②角的分类: ③象限角; ④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法. 5.课后作业: ①阅读教材P 2-P 5; ②教材P 5练习第1-5题; ③教材P .9习题1.1第1、2、3题 思考题:已知α角是第三象限角,则2α,2 α 各是第几象限角? 解:α 角属于第三象限, 正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零角:射线没有任何旋转形成的角 负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最新【金识源】高中数学 2.1.3 空间中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2

2.1.3 空间中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一、教材分析 空间中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立体几何中最重要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平面的相交和平行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空间中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是根据交点个数来定义的,要求学生在公理1的基础上会判断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本节重点是结合图形判断空间中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间中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观察与类比加深了对这些位置关系的理解、掌握; (2)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 让学生感受到掌握空间直线与平面关系的必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正确判定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思路1.(情境导入) 一支笔所在的直线与我们的课桌面所在的平面,可能有几个交点?可能有几种位置关系? 思路2.(事例导入) 观察长方体(图1),你能发现长方体ABCD—A′B′C′D′中,线段A′B所在的直线与长方体ABCD—A′B′C′D′的六个面所在平面有几种位置关系? 图1 (二)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 ①什么叫做直线在平面内? ②什么叫做直线与平面相交? ③什么叫做直线与平面平行? ④直线在平面外包括哪几种情况? ⑤用三种语言描述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活动:教师提示、点拨从直线与平面的交点个数考虑,对回答正确的学生及时表扬. 讨论结果:①如果直线与平面有无数个公共点叫做直线在平面内. ②如果直线与平面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叫做直线与平面相交. ③如果直线与平面没有公共点叫做直线与平面平行.

高中数学《函数的单调性》教案

《函数的单调性》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号考生叶新颖。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函数的单调性。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二章第1节《函数的简单性质》的内容,该节中内容包括:函数的单调性、函数的最值、函数的奇偶性。 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众多性质中的重要性质之一,函数的单调性一节中的知识是今后研究具体函数的单调性理论基础;在解决函数值域、定义域、不等式、比较两数大小等具体问题中均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历年的高考中对函数的单调性考查每年都有涉及;同时在这一节中利用函数图象来研究函数性质的数形结合思想将贯穿于我们整个高中数学教学。 利用函数的单调性的定义证明具体函数的单调性一个难点,也是对函数单调性概念的深层理解,且在“作差、变形、定号”过程学生不易掌握。 学生刚刚接触这种证明方法,给出一定的步骤是必要的,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也可以对学生掌握证明方法、形成证明思路有所帮助。另外,这也是以后要学习的不等式证明的比较法的基本思路,现在提出来对今后的教学也有了一定的铺垫。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对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能判断并证明一些简单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单调性。 (2)通过函数单调性的教学,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与合作能力;2、能力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通过“数与形”之间的转换,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2)通过探究活动,明白考虑问题要细致、缜密,说理要严密、明确。 3、情感目标:在平等的教学氛围中,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与

人教版高中数学_全册教案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第一章课文目录 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1.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知识结构: 一、空间几何体的结构、三视图和直观图 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圆柱: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余边旋转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圆柱;旋转轴叫做圆柱的轴;垂直于轴的边旋转而成的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无论旋转到什么位置,不垂直于轴的边都叫做圆柱侧面的母线。 棱柱与圆柱统称为柱体; (2)锥 棱锥:一般的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锥;这个多边形面叫做棱锥的底面或底;有公共顶点的各个三角形面叫做棱锥的侧面;各侧面的公共顶点叫做棱锥的顶点;相邻侧面的公共边叫做棱锥的侧棱。 底面是三角锥、四边锥、五边锥……的棱柱分别叫做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 圆锥: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两边旋转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圆锥;旋转轴为圆锥的轴;垂直于轴的边旋转形成的面叫做圆锥的底面;斜边旋转形成的曲面叫做圆锥的侧面。 棱锥与圆锥统称为锥体。 (3)台 棱台:用一个平行于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底面和截面之间的部分叫做棱台;原棱锥的底面和截面分别叫做棱台的下底面和上底面;棱台也有侧面、侧棱、顶点。 圆台:用一个平行于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底面和截面之间的部分叫做圆台;原圆锥的底面和截面分别叫做圆台的下底面和上底面;圆台也有侧面、母线、轴。 圆台和棱台统称为台体。 (4)球 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叫做球体,简称为球;

半圆的圆心叫做球的球心,半圆的半径叫做球的半径,半圆的直径叫做球的直径。 (5)组合体 由柱、锥、台、球等几何体组成的复杂的几何体叫组合体。 几种常凸多面体间的关系 名称棱柱直棱柱正棱柱 图形 定义有两个面互相平 行,而其余每相 邻两个面的交线 都互相平行的多 面体 侧棱垂直于底面 的棱柱 底面是正多边形的 直棱柱 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且相等平行且相等侧面的形状平行四边形矩形全等的矩形对角面的形状平行四边形矩形矩形 平行于底面的截面 的形状与底面全等的多 边形 与底面全等的多 边形 与底面全等的正多 边形 名称棱锥正棱锥棱台正棱台图形 定义有一个面是多 边形,其余各面 底面是正多边 形,且顶点在底 用一个平行于 棱锥底面的平 由正棱锥截得 的棱台

【金识源】2014年秋高中物理 2.6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2.6: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教学设计: 再现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不同认识,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了解并学习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巧妙的实验构思,从而体会“观察现象→实验探索→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索方式。 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中我们还要介绍归谬法,也是理论推导的一种重要方法,导学中重要的是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知识本身,知识的结论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获取知识,中学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如何获取知识、处理知识.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历史回顾,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过程与方法: 了解伽利略的实验研究过程,认识伽利略有关实验的科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科学研究过程中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喜悦,培养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逐步帮助学生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 重点:让学生了解抽象思维、数学推导和科学实验相结合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探索过程,明确探索的步骤,同时了解实验及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探究中的重要作用,从中提炼自己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 “观念一思考一推理一猜想一验证”是本节的重点思路,也是培养良好思维习惯的重要参考. 教学方法: 学、交、导、练、悟 教学过程 一、绵延两千年的错误 亚里士多智的观点:物体越重,下落越快. 公元前,人们对物体下落的研究很少,凭着观察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当时,著名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前384一前322)经过了观察和总结认为“物体下落的速度与重力成正比”.这一观点正好应和了人们潜意识里的想法,同时,它又是伟大的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论断,人们深信不疑.从那以后,人们判断物体下落的快慢.甚至给孩子们上课时一直坚持这一观点,这一观点一直延续了2 000多年,从没有人对它提出异议. 二,逻辑的力量 16世纪末,意大利比萨大学的青年学者佃利略(GalileoGalilei ,1564—1642)对亚里士多德的论断表示了怀疑.后来,他在1638 年出版的《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对此作出了

高一数学 函数单调性讲解

高中数学必修一函数——单调性 考纲解读: 了解单调函数及单调区间的意义,掌握判断函数单调性的方法;掌握增,减函数的意义,理解函数单调函数的性质。 能力解读:函数单调性的判断和函数单调性的应用。利用函数单调性判断方法来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解函数的最值问题。掌握并熟悉抽象函数以及符合函数的单调性判断方法。 知识要点: 1.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2.证明函数单调性; 3.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4.利用函数单调性解决一些问题; 5.抽象函数与函数单调性结合运用 一、单调性的定义 (1)设函数)(x f y =的定义域为A ,区间A I ? 如果对于区间I 内的任意两个值1x ,2x ,当21x x <时,都有)()(21x f x f <,那么就说 )(x f y =在区间I 上是单调增函数,I 称为)(x f y =的单调增区间 如果对于区间I 内的任意两个值1x ,2x ,当21x x <时,都有)()(21x f x f >,那么就说 )(x f y =在区间I 上是单调减函数,I 称为)(x f y =的单调减区间 (2)设函数)(x f y =的定义域为A 如果存在定值A x ∈0,使得对于任意A x ∈,有)()(0x f x f ≤恒成立,那么称)(0x f 为 )(x f y =的最大值; 如果存在定值A x ∈0,使得对于任意A x ∈,有)()(0x f x f ≥恒成立,那么称)(0x f 为 )(x f y =的最小值。 二、函数单调性的证明 重点:函数的单调性只能在函数的定义域内来讨论,所以求函数的单调区间,必须 先求函数的定义域; (1)定义法求单调性 函数单调性定义中的1x ,2x 有三个特征:一是任意性;二是大小,即 )(2121x x x x <<;三是同属于一个单调区间,三者缺一不可;

高一数学教案人教版

高一数学教案人教版 【篇一: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3全册教案】 教育精品资料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名师教学视频全册播放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名师教学视频全册播放 第一章算法初步??????????????11.1算法与程序框图???????????????2 1.1 算法与程序框图(共3课时) 1.1.1 算法的概念(第1课时) 【课程标准】通过对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与步骤的分析(如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等问题),体会算法的思想,了解算法的含义. 【教学目标】1.理解算法的概念与特点; 2.学会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体会算法思想; 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算法概念以及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 【教学难点】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 【教学过程】 一、序言 算法不仅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基础. 在现代社会里,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 听音乐、看电影、玩游戏、打字、画卡通画、处理数据,计算机几乎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所有领域. 那么,计算机是怎样工作的呢?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算法的学习是一个开始. 同时,算法有利于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在以前的学习中,虽然没有出现算法这个名词,但实际上在数学教学中已经渗透了大量的算法思想,如四则运算的过程、求解方程的步骤等等,完成这些工作都需要一系列程序化的步骤,这就是算法的思想. 二、实例分析 例1:写出你在家里烧开水过程的一个算法. 解:第一步:把水注入电锅; 第二步:打开电源把水烧开; 第三步:把烧开的水注入热水瓶. (以上算法是解决某一问题的程序或步骤)

长方体模型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长方体模型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陆红力 立体几何中学生最易掌握的简单几何体是长方体和正方体,其简单的几何性质和直观的几何构造已为广大高中生所熟悉,在长方体中适当添加辅助线,不仅可以构建各种线线关系、线面关系、面面关系,还可以割出像三棱锥、四棱锥、直三棱柱、长方体等,所以在遇到某些点、线、面及空间角和距离的问题时,若能联想并巧妙合理地构造出相关的长方体并加以解决,则能使很多复杂的问题变得更易理解,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构造长方体 判断位置关系 例1 在空间,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1)如果直线a ,b 分别与直线l 平行,那么a //b . (2)如果直线a 与平面β内的一条直线b 平行,那么a //β. (3)如果直线a 与平面β内的两条直线b ,c 都垂直,那么a ⊥β. (4)如果平面β内的一条直线a ⊥平面γ,那么β⊥γ. 说明:如图1,以长方形为模型,使得,,AD a BC b ==平面AC 为β,就可否定(2);再使1,,,AB a AD b BC c ===就可否定(3);所以正确为(1)、(4),因为(1)为平行线公理,(4)为面面垂直判定定理。 例2 已知 m ,l 是直线,α,β是平面,给出下列命题: (1) 若l 垂直α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则l α⊥. (2) 若//l α,则l 平行于α内的所有直线. (3) 若,,m l αβ??且,l m ⊥则αβ⊥. (4) 若,l β?且,l α⊥则αβ⊥. (5) 若,,m l αβ??且//αβ,则//m l . 其中正确的是 ,(请将正确命题的序号填上) 说明:如图2,在长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选1l AB =,平面1DC β=,但1AB 不平行1DD ,易否定(2);选平面1AC α=,平面1,,,AC AB m AD l β===,否定(3);选平面AC α=,平面1111,,,AC AB m B C l β===,否定(5) ;因为(1)(4)分别为线面垂直、面面垂直判定定理,所以选(1)(4).

高一数学函数的单调性知识点

高一数学函数单调性 一、函数单调性知识结构 【知识网络】 1.函数单调性的定义,2.证明函数单调性;3.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4.利用函数单调性解决一些问题;5.抽象函数与函数单调性结合运用 二、重点叙述 1. 函数单调性定义 (一)函数单调性概念 (1)增减函数定义 一般地,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I,对于定义域I内某个区间D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1、x2 : 如果当x1<x2时,都有f(x1 ) <f(x2 ),那么就说函数y=f(x)在区间D上是增函数; 如果当x1<x2时,都有f(x1 ) >f(x2 ),那么就说函数y=f(x)在区间D上是减函数。 如果函数在区间D上是增函数或减函数,那么就说函数在这一区间具有(严格的)单调性,区间D叫做的单调区间。 (2)函数单调性的内涵与外延 ⑴函数的单调性也叫函数的增减性。函数的单调性是对某个区间而言的,是一个局部概念。 ⑵由函数增减性的定义可知:任意的x1、x2∈D, ① x1<x2 ,且f(x1 ) <f(x2 ),y=f(x)在区间D上是增函数;(可用于判断或证明函数的增减性) ② y=f(x)在区间D上是增函数,且x1<x2 , f(x1 ) <f(x2 ) ;(可用于比较函数值的大小) ③ y=f(x)在区间D上是增函数,且f(x1 ) <f(x2 ), x1<x2。(可用于比较自变量值的大小) 2. 函数单调性证明方法 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方法有:定义法(即比较法);导数法。 实际上,用导数方法证明一般函数单调性是很便捷的方法,定义法是基本方法,常用来证明解决抽象函数或不易求导的函数的单调性。 (1)定义法:利用增减函数的定义证明。在证明过程中,把数式的大小比较转化为求差比较(或求商比

人教版高中数学集合教案

1.1.1 集合 教学目标: 1、理解集合的概念和性质. 2、了解元素与集合的表示方法. 3、熟记有关数集. 4、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集合概念、性质 教学难点:集合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1、定义: 集合: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集). 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由此上述例中集合的元素是什么? 例(1)的元素为1、3、5、7, 例(2)的元素为到两定点距离等于两定点间距离的点, 例(3)的元素为满足不等式3x-2> x+3的实数x, 例(4)的元素为所有直角三角形, 例(5)为高一·六班全体男同学. 一般用大括号表示集合,{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则上几例可表示为…… 为方便,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 ,B={1,2,3,4,5} 2

(1)确定性;(2)互异性;(3)无序性. 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隶属关系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及“不属于?(? 也可表示为 )两种。 如A={2,4,8,16},则4∈A ,8∈A ,32 A. 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集A 记作 a ∈A ,相反,a 不属于集A 记作 a ?A (或a A ) 注:1、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 、B 、C 、P 、Q …… 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 、b 、c 、p 、q …… 2、“∈”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 ∈A 颠倒过来写。 4 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 *或N + 。Q 、Z 、R 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 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 * 请回答:已知a+b+c=m ,A={x|ax 2+bx+c=m},判断1与A 的关系。 1.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教学目标:1.理解子集、真子集概念; 2.会判断和证明两个集合包含关系; 3 . 理解 ”、“?”的含义; 4.会判断简单集合的相等关系; 5.渗透问题相对的观点。 教学重点:子集的概念、真子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元素与子集、属于与包含间区别、描述法给定集合的运算 教学过程: 观察下面几组集合,集合A 与集合B 具有什么关系? (1) A={1,2,3},B={1,2,3,4,5}. (2) A={x|x>3},B={x|3x-6>0}. (3) A={正方形},B={四边形}. (4) A=?,B={0}. ∈?∈

金识源专版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第2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知识导学 1.学习中国古代的手工业,要认识它是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背景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社会是建立在小农为经营主体的高度分散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之上的。农户以耕作为主,兼营副业。在中国传统农耕社会是比较普遍的。手工业的生产规模和经营形式,因此受到限制。 2.理解西汉手工业的“工官”制度及其延续,使得技术水准较高的手工业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的经营范畴;技术的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新技术难以广泛推行。在“匠户”制度下,工匠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能力因此受到限制。 3.掌握纺织业、冶铸业和陶瓷业在中国古代是当时重要的手工业部门,在世界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中国古代,丝绸制品主要为上层社会所消费,劳动人民在纺织品方面的消费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 中国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开始使用铜器。商代的青铜器文明高度发达。春秋时期出现铁器,中国生铁和块炼铁大体同时出现。中国古代的冶铁鼓风技术较早就进入了成熟期。 中国原始时代的彩陶就已经表现出相当高的工艺水平。从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从陶到瓷的过渡阶段。我国古代的制瓷业高度发达,并且分布较广,在世界上影响深远。 【基础自测】见练习册 【课堂导学】 一、中国古代的田庄手工业 1.中国传统社会是建立在以小农为经营主体的高度分散的自然经济基础上的。田庄农户以农业为主,兼营副业,是一个相当完备的微型社会。这种生产模式严重限制了手工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和经营形式。 2.崔寔的《四民月令》反映了汉代田庄里的生产、生活方式。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果木及染料作物栽培,蚕桑作业,禽畜养殖,药材采集等。 二、“工官”制度的演变 1.从汉武帝时代起,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行业都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由中央许多机构所属各“工官”主办的皇家工场,专门负责制造官家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工官”的制作工艺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 2.“工官”制度使得技术水准较高的手工业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 3.在一定历史时期,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称为“匠户”。其子孙世代承袭,不得脱籍改业。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受到限制。 三、手工业技术的发展 1.纺织业 (1)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发现了陶纺轮和骨梭、骨针等器物。这说明早期纺织技术在当时已经萌芽。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麻和葛。 (2)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通过考古发现了距今四五千年的蚕茧和丝织品残件。甲骨文中出现了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商代有负责蚕商生产的专职官员。据《周礼·考工记》记载,妇女纺织生产称为“妇功”。从事这种劳作的人与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及农夫并列,称作“国有六职”。 (3)汉代的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丝绸之路开通后,丝绸外销的数量激增。 (4)唐代中期以后,随着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宋代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明代在一些纺织业发达的地区出现了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2.冶金技术 (1)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小件的青铜器。 (2)商代青铜器的出土地点分布相当广泛,西周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秩序。商周时代的青铜器铸造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3)现在已知的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器,是春秋晚期的遗物。战国中期以后的铁器在广大地域有大量出土。 (4)汉武帝时推行铁业官营制度。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竖炉冶铁由起初的自然通风演进到人力皮囊鼓风,然后又有畜力马排鼓风;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借用水力作为动力的鼓风装置。 (5)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出土的青铜剑和青铜镞,表面都有一层含铬氧化膜。这是一种相当先进的防锈蚀技术,但没有把生产工艺记录下来,这与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管理制度有关。 3.陶瓷业 (1)中国陶瓷业有悠久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陶器的国家。从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 (2)东汉时期瓷器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中国古代独特的美术陶制品“唐三彩”曾经风靡一时。唐代诗人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名句赞美青瓷。 (3)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唐代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且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唐宋时期,涌现出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的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等一批名窑。 (4)清代康熙年间,粉彩瓷器工艺的发明进一步推进了生产技术的提高。 疑难突破 1.封建社会手工业经营的基本形态及消长变化 剖析:(1)基本形态 ①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主要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 ②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③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上出售。 (2)消长变化 ①官营手工业生产范围广泛,规模庞大,分工细致,直到明代前期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但其原料由政府提供,产品由政府调拨,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而且它采取强制劳动和超经济剥削手段,常常引起工匠的反抗,导致产品质量低劣,弊端丛生。所以,官营手工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日益萎缩。

高中数学函数的单调性

一、选择题 1.若),(b a 是)(x f 的单调增区间,()b a x x ,,21∈,且21x x <,则有( ) A . ()()21x f x f < B . ()()21x f x f = C . ()()21x f x f > D . ()()021>x f x f 2.函数()2 2-=x y 的单调递减区间为( ) A .[)+∞,0 B .(]0,∞+ C .),2[+∞ D .]2,(-∞ 3.下列函数中,在区间)2,0(上递增的是( ) A .x y 1= B .x y -= C .1-=x y D .122++=x x y 4. 若函数1 2)(-= x a x f 在()0,∞-上单调递增,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A .()0,∞- B .()+∞,0 C .()0,1- D .()+∞,1 5. 设函数x a y )12(-=在R 上是减函数,则有( ) A .2 1≥ a B .2 1≤ a C .2 1> a D .2 1< a 6. 如果函数2)1(2)(2+-+=x a x x f 在区间(]2,∞-上是减函数,那么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 A .3≤a B .3≥a C .3-≥a D .3-≤a 二、填空题 7.函数1-=x y 的单调递增区间是____________. 8.已知函数)(x f 在()+∞,0是增函数,则)2(f a =,)2(π f b =,)2 3 (f c =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函数32)(2 +--= x x x f 的单调递增区间是_______. 10.若二次函数45)(2 ++=mx x x f 在区间]1,(--∞是减函数,在区间),1(+∞- 上是增函数,则=)1(f ________. 三、解答题 11. 证明函数x x f 11)(-=在 )0,(-∞ 上是增函数. 12.判断函数x x y 1+ =在区间),1[+∞上的单调性,并给出证明.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4全套教案

第1,2课时1.1.1 任意角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包括正角、负角、零角) 与区间角的概念. (二) 过程与能力目标 会建立直角坐标系讨论任意角,能判断象限角,会书写终边相同角的集合;掌握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三) 情感与态度目标 1. 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难点:终边相同角的集合的表示;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回顾角的定义 ①角的第一种定义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②角的第二种定义是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二、新课: 1.角的有关概念: ①角的定义: 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②角的名称: ③角的分类: ④注意: ⑴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角α ”或“∠α ”可以简化成“α ”; ⑵零角的终边与始边重合,如果α是零角α =0°; ⑶角的概念经过推广后,已包括正角、负角和零角. ⑤练习:请说出角α、β、γ各是多少度? 2.象限角的概念: ①定义:若将角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 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 正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零角:射线没有任何旋转形成的角 始 边 终 边 顶 点 A O B 负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角的终边(端点除外)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例1.如图⑴⑵中的角分别属于第几象限角? 例2.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下列各角,并指出它们是第几象限的角. ⑴ 60°; ⑵ 120°; ⑶ 240°; ⑷ 300°; ⑸ 420°; ⑹ 480°; 答:分别为1、2、3、4、1、2象限角. 3.探究: 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 所有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连同α在内,可构成一个集合S ={β|β=α+k ·360°,k ∈Z},即任一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都可以表示成角α与整个周角的和. 注意: ⑴ k ∈Z ⑵ α是任一角; ⑶ 终边相同的角不一定相等,但相等的角终边一定相同.终边相同的角有无限个,它们相差 360°的整数倍; ⑷ 角α + k ·720 °与角α终边相同,但不能表示与角α终边相同的所有角. 例3.在0°到360°范围内,找出与下列各角终边相等的角,并判断它们是第几象限角. ⑴-120°;⑵640 °;⑶-950°12'. 答:⑴240°,第三象限角;⑵280°,第四象限角;⑶129°48',第二象限角; 例4.写出终边在y 轴上的角的集合(用0°到360°的角表示) . 解:{α | α = 90°+ n ·180°,n ∈Z}. 例5.写出终边在x y 上的角的集合S,并把S 中适合不等式-360°≤β<720°的元素β写出来. 4.课堂小结 ①角的定义; ②角的分类: ⑵ B 1 y ⑴ O x 45° B 2 O x B 3 y 30° 60o

高考数学专题:函数的单调性

高考数学函数的单调性复习教案 考纲要求: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掌握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的方法 。 函数单调性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 (1)图形刻画:对于给定区间上的函数()f x ,函数图象如从左向右连续上升,则称函数在该区间上单调递增,函数图象如从左向右连续下降,则称函数在该区间上单调递减。 (2)定性刻画:对于给定区间上的函数()f x ,如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增大而增大,则称函数在该区间上单调递增,如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增大而减小,则称函数在该区间上单调递减。 (3)定量刻画,即定义。 上述三方面是我们研究函数单调性的基本途径 判断增函数、减函数的方法: ①定义法:一般地,对于给定区间上的函数()f x ,如果对于属于这个区间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1x 、2x ,当21x x <时,都有()()21x f x f <〔或都有()()21x f x f >〕,那么就说()f x 在这个区间上是增函数(或减函数)。 与之相等价的定义:⑴()()02121>--x x x f x f ,〔或都有()()02 121<--x x x f x f 〕则说()f x 在这个区间上是增函数(或减函数)。其几何意义为:增(减)函数图象上的任意两点()()()()2211,,,x f x x f x 连线的斜率都大于(或小于)0。 ⑵()()()[]02121>--x f x f x x ,〔或都有()()()[]02121<--x f x f x x 〕则说()f x 在这个区间上是增函数(或减函数)。 ②导数法:一般地,对于给定区间上的函数()f x ,如果()0`>x f 那么就说()f x 在这个区间上是增函数;如果()0`a 且0≤b 。 (年广东卷)下列函数中,在其定义域内既是奇函数又是减函数的是

高一数学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图象及应用

函数的单调性习题 一. 选择题: 1.函数1 1 --=x y 的单调区间是 ( ) ),.(+∞-∞A )0,.(-∞B ),1(),1,.(+∞-∞C ()+∞-∞,1)1,.(Y D 2.如果函数)(x f 在],[b a 上是增函数,那么对于任意的)(],,[,2121x x b a x x ≠∈,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 0) ()(. 2 121>--x x x f x f A 0)]()()[.(2121>--x f x f x x B )()()()(.21b f x f x f a f C <<< 0) ()(. 121 2>--x f x f x x D 3.函数2)1(2)(2+-+=x a x x f 在区间]4,(-∞上单调递减,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3.[+∞-A ]3,.(--∞B ]5,.(-∞C ),3[+∞ 4.函数2 1 )(++= x ax x f 在区间),2(+∞-上单调递增,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21,0.(A ),1()1,.(+∞--∞Y B ),2 1 .(+∞C ),2.(+∞-D 5.函数)2(,2 3 -≠+=x x y 在区间]5,0[上的最大值、最小值分别是( ) 0,73.A 0,23.B 73,23.C .D 最大值7 3 ,无最小值。 6.函数23)(2++=x x x f 在区间)5,5(+-上的最大值、最小值分别是( ) 12,42.A 41,42.-B 41,12.-C D 最小值4 1 -,无最大值。 7.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 A 定义在),(b a 上的函数)(x f ,若存在),(21b a x x ∈,使得21x x <时有 )()(21x f x f <,那么)(x f 在),(b a 上为增函数。 B 定义在),(b a 上的函数)(x f ,若有无穷多对),(21b a x x ∈,使得21x x <时有 )()(21x f x f <,那么)(x f 在),(b a 上为增函数。 C 若)(x f 在区间1I 上为增函数,在区间2I 上也为增函数,那么)(x f 在21I I Y 上也一定为增函数, D 若在)(x f 区间I 上为增函数且),(),()(2121I x x x f x f ∈<,那么21x x <。 8.设),(),,(d c b a 都是)(x f 的单调增区间,且),(),,(21d c x b a x ∈∈21x x <,则)(1x f 与)(2x f 的大小关系为 ( ) )()(.21x f x f A < )()(.21x f x f B > )()(.21x f x f C = D 不能确定 9.考察函数:①x y =;②x x y =;③x x y 2 -=;④x x x y +=。其中在)0,(-∞上 为增函数的有( )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0.已知函数32)(2+-=x x x f 在闭区间],0[m 上有最大值3,最小值2,则m 的取值范围是( ) ),1.[+∞A ]2,0.[B ]2,.(--∞C ]2,1.[D 二. 填空题: 1. 函数x y -=在),[+∞a 上是减函数,则a 的取值范围是 2. 函数x x y 1 2- =的单调递增区间是 3. 函数562+-=x x y 的单调增区间是 4. 已知函数)(x f 在区间),0(+∞上是减函数,那么)1(2+-a a f 与)4 3 (f 的大小关 系为 5. 函数245x x y --=的单调递增区间是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套教案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1集合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集合的含义。 2.了解元素与集合的表示方法及相互关系。 3.熟记有关数集的专用符号。 4.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集合含义 教学难点:集合含义的理解 教学方法:尝试指导法 教学过程: 引入问题 (I)提出问题 问题1:班级有20名男生,16名女生,问班级一共多少人? 问题2:某次运动会上,班级有20人参加田赛,16人参加径赛,问一共多少人参加比赛? 讨论问题:按小组讨论。 归纳总结:问题2已无法用学过的知识加以解释,这是与集合有关的问题,因此需用集合的语言加以描述(板书标题)。 复习问题 x-< 问题3:在小学和初中我们学过哪些集合?(数集,点集)(如自然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不等式73的解的集合,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到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等等)。(II)讲授新课 1.集合含义 通过以上实例,指出: (1)含义: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简称为集)。 说明:在初中几何中,点,线,面都是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同样集合也是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只可描述,不可定义。 (2)表示方法:集合通常用大括号{ }或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而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问题4:由此上述例中集合的元素分别是什么? 2. 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

由以上四个问题可知,集合元素具有三个特征: (1) 确定性: 设A 是一个给定的集合,a 是某一具体的对象,则a 或者是A 的元素,或者不是A 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而且只有一种成立。 如:“地球上的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可以构成集合,其元素具有确定性;而“比较大的数”,“平面点P 周围的点”一般不构成集合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及“不属于?两种) 若a 是集合A 中的元素,则称a 属于集合A ,记作a ∈A ; 若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则称a 不属于集合A ,记作a ?A 。 如A={2,4,8,16},则4∈A ,8∈A ,32?A.(请学生填充)。 (2) 互异性:即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说明: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是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对象.因此,以后提到集合中的两个元素时,一定是指两个不同的元素. 如:方程(x-2)(x-1)2 =0的解集表示为{1,-2 },而不是{ 1,1,-2 } (3)无序性: 即集合中的元素无顺序,可以任意排列,调换. 。 3.常见数集的专用符号 (III )课堂练习 (IV )课时小结 1.集合的含义; 2.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中,确定性可用于判定某些对象是否是给定集合的元素,互异性可用于简化集合的表示,无序性可用于判定集合的关系。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五 1.1.3习题课 教案

正、余弦定理习题课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有两解或一解或无解等情形;三角形各种类型的判定方法;三角形面积定理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解答三个典型例子,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正、余弦定理,三角函数公式及三角形有关性质求解三角形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正、余弦定理,在解三角形问题时沟通了三角形的有关性质和三角函数的关系,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及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可能,从而从本质上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重点难点 重点: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有两解或一解或无解等情形; 三角形各种类型的判定方法;三角形面积定理的应用。 难点:正、余弦定理与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综合运用。 三、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中,应先通过分析典型例题,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应指出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相通的,凡是能用正弦定理解的三角形,用余弦定理也可以解,反之亦然.但解题的时候,应有最佳选择.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指导学生对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的问题进行归类。 同时应指出,在解斜三角形问题时,经常要利用正弦、余弦定理实施边角转换,转化的主要途径有两条:(1)化边为角,然后通过三角变换找出角与角之间的关系,进而解决问题;(2)化角为边,将三角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加以解决.一般地,当已知三角形三边或三边数量关系时,常用余弦定理;若既有角的条件,又有边的条件,通常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将边化为角的关系,利用三角函数公式求解较为简便.总之,关键在于灵活运用定理及公式. 四、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主动探究,启发式教学. 五、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