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spd术语解释

spd术语解释

spd术语解释
spd术语解释

SPD專業術語(1)

1.标称电压Un

与被保护系统的额定电压相符,在信息技术系统中此参数表明了应该选用的保护器的类型,它标出交流或直流电压的有效值。

2.额定电压Uc

能长久施加在保护器的指定端,而不引起保护器特性变化和激活保护元件的最大电压有效值。

3.额定放电电流Isn

给保护器施加波形为8/20μs的标准雷电波冲击10次时,保护器所耐受的最大冲击电流峰值。

4.最大放电电流Imax

给保护器施加波形为8/20μs的标准雷电波冲击1次时,保护器所耐受的最大冲击电流峰值。

5.电压保护级别Up

保护器在下列测试中的最大值:1KV/μs斜率的跳火电压;额定放电电流的残压。

6.响应时间tA

主要反应在保护器里的特殊保护元件的动作灵敏度、击穿时间,在一定时间内变化取决于du/dt或di/dt 的斜率。

7.数据传输速率Vs

表示在一秒内传输多少比特值,单位:bps;是数据传输系统中正确选用防雷器的参考值,防雷保护器的数据传输速率取决于系统的传输方式。

8.插入损耗Ae

在给定频率下保护器插入前和插入后的电压比率。

9.回波损耗Ar

表示前沿波在保护设备(反射点)被反射的比例,是直接衡量保护设备同系统阻抗是否兼容的参数与测试有关的术语

10.1被试设备:实验时被测试的装置、装置子系统或系统。用于评估一个产品性能的代表性的装置或系统10.2冲击电流:持续时间很短的非周期性瞬态电流,有二种波形。第一种波形是电流从零值以很短时间上升到峰值,然后以指数率或阻尼正弦形下降至零。第二种波形近似于方波,称方波冲击电流。

10.3冲击电流发生器:产生冲击大电流的试验设备。

10.4冲击电流耐受能力:在规定的波形(方波、雷电和线路放电等)情况下,非线性电阻片耐受通过电流的能力,以电流的幅值和次数表示。亦称冲击电流通流容量。

10.5冲击电流视在半峰值时间:从视在原点O到电流下降至峰值的时间间隔,见冲击电流附图。

10.6冲击电流视在波前时间:电流为峰值10%和90%的时间间隔乘以1.25;如波前有振荡,则A和B(冲击电流附图)应在通过这些振荡所画的平均线上选取。

10.7冲击电压发生器:产生雷电冲击电压波或操作冲击电压波的高电压试验设备。

10.8冲击电压试验:在绝缘件上施加一个非周期性瞬变电压的试验;试验电压的极性、幅值及波形均需符合预先的规定。

10.9电击穿:由于电场的作用,绝缘媒介质的全部或一部分突然变成导电媒质的过程。

10.10额定操作冲击耐受电压:设备绝缘在耐压试验时的特征的操作冲击耐用受电压规定值(峰值),根据绝缘种类并遵循有关的设备标准规定,绝缘试验应考核:(1)统计操作冲击耐受电压等于或高于额定操作冲击耐受电压;(2)惯用操作冲击耐受电压等于或高额定操作冲击耐受电压.

SPD專業術語(2)

10.11额定冲击耐压: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设备能承受而不被击穿的一定形状和极性的冲击电压的峰值,它与电气间隙值有关。

10.12额定冲击通流能力:在规定的波形和次数的情况下,通过避雷器冲击电流的同值。

10.13额定绝缘电压:在规定条件下,用来度量电器及其部件的不同电位部分的绝缘强度、电器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标称电压值。除非另有规定,此值为电器的最大额定工作电压。指设备元器件或零部件的电压,它关系到介电电压试验和爬电距离。

10.14额定绝缘水平:当设备最高压为300kV及以上时,为额定操作冲击(或1分钟工频)和额定雷电冲击耐受电压。当设备最高电压为300kV以下时,为额定雷电冲击耐受电压等于或高于额定短时工频耐受电压。

10.15额定雷电冲击耐受电压:表示设备绝缘在耐压试验时和特征的雷电冲击耐电压规定值(峰值)。根据绝缘种类并遵循有关设备标准规定,绝缘试验应考核:(1)统计雷电冲击耐受电压等于或高于额定雷电冲击耐受电压;(2)惯用雷电冲击耐受电压等于或高于雷电冲击耐受电压。

10.16额定耐受电压:表示试品绝缘在耐压试验时的待征的一个规定电压值。

10.17方波冲击电流:迅速上升到最大值,在规定的时间内大体保持恒定,然后迅速降到零值的冲击波。

10.18击穿电压: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绝缘体或试验发生击穿时的电压。

10.19临界冲击闪络电压:在规定条件下加压中的50%导致经周围介质闪络的冲击波幅值。

与电涌保护有关的术语

1.1保护:阻止过强的电能量传播进入所设计的接口后面的方法和手段的应用。

1.2保护导体:低压系统中为防触电用来与下列任一部分作电气连接的导线:(a)线路或设备金属外壳;(B)线路或设备以外的金属部件;(C)总接地线或总等电位联贯端子板;(d)接地极;(e)电源接地点或人工中性点。

1.3保护导体端子:与设备导电部分连接用作安全检查保护端子。该端子用来连接外保护接地系统。

1.4保护电路:以保护为目的的一种辅助电路或部分控制电路。

1.5保护电容器:接于电源线与地之间,用以抑制冲击过电压的电容器。

1.6保护器:防止设备或人身受到高压或强电流危害的装置。

1.7保护系统和装置:用于防止在有过电流(由于过负载引起),故障电流和接地故障电流的情况下,危及人、畜和损坏设备的系统和装置。

1.8保护中性线:具有中性线和保护线两种功能的接地线。

1.9避雷器:并联在电源线或信号线上抑制过电压和过电流的设备。

1.10标称放电电流:具有8/20波形的通过SPD的冲击电流峰值。这用作SPD的II线测试,也可用作SPD的I级、II级预先测试。

1.11不可复原的限流:SPD的只能限制电流一次的行为。

1.12残压:在放电电流通过时,在SPD端子间呈现的电压峰值。

1.13测得限制电压:在规定波形和幅值作用下在SPD端子商测量到得电压最大值。

1.14插入损耗:由于在传输系统中插入一个SPD所引起的损耗。它是在SPD前传递到SPD后面的系统部分的功率与SPD插入后传递到同一部分的功率之比。这个插入损耗通常用分贝表示。

1.15冲击耐久性:SPD的一个特征,它表示其允许通过给定波形和峰值的冲击电流、并耐受给定的次数。

1.16单端口电涌保护器:与保护电路并联连接的电涌保护器,一个单端口电涌保护器可以有单独的输入输出端口,但它们之间并无专门的串联阻抗。

SPD專業術語(3)

1.17等电位连接器:用于系统中各自独立互相绝缘的接地体之间充分实现等电位连接装置。

1.18电流复原时间:一个自复原限流器恢复到正常和静止状态所需要的时间。

1.19电流响应时间:在确定电流和确定温度下限流元件动作所需要的时间。

1.20电压保护水平:表征一个SPD限制在其两端电压的特性参数。这个电压数值大于冲击电压限制的最高实测值,是由生产商确定的。

1.21电压开关型电涌保护器:这种电涌保护器在无电涌时呈现高阻抗。但一量响应电压电涌时,其阻抗就空变为低值。用作这类电压开关型装置的常见器件有放电间隙,气体放电管,晶闸管(可控硅整流器)和三端双向可控硅。这些电涌保护器有时敢称为“撬棍型”。

1.22电涌保护器:由开关型、限压型等防护元件及辅助电路及箱体构成的防雷装置。

1.23电源电涌保护器:用于低压供电系统工程的交、直流电源及设备电源防护的防雷装置。

1.24多级SPD:具有不止一个限压元件的SPD。这些限压元件可以是被一系列元件在电气上分离开,也可以不是。这个限压元件可以是开关型的,也呆以是钳制型的。

1.25额定电流:一个限流SPD在不造成限流元件运行特性产生变化的持续流过的最大电流。

1.26额定电压:能承受的最大连续工作电压,它高于标称工作电压。

1.27额定负载电流:可以供给接到SPD输出端负载的最大连续定均为方根或直流电流。

1.28防护方式:SPD的防护器件可能接在火线与火线,地线与地线,火线与中性线,中性线与地线呀者以上的组合等方式。这些线路被称为防护方式。

1.29防雷保护安装者:具有法定资格和精通LPS安装的人士。注:LPS设计者和安装者的职能可能由同一个人完成。

1.30防雷装置:用来防护直接和所连接的设备为防护过大的输出电流(包括短路电流)而施加的一种保护.

1.31过电流保护:电源装置和所连接的设备为防护过大的输出电流(包括短路电流)而施加的一种保护。

1.32过电流保护器:与保护对象串联,用来防止其过电流的一种保护器。

1.33过电压保护:电源装置和所连接的设备为防止电源故障以至于产生过高的输出电压(包括开路电压)的一种保护。

1.34过电压保护压敏电阻器:主要用于吸收过电压的(电)压敏电阻器。

1.35过压故障模式:可分为三种模式:

模式1 在这种情况中,SPD的限压部分已经断开。限压功能不再存在,但是线路仍可运行。

模式2 在这种情况中,SPD的限压部分已经被SPD内部的一个很小的阻抗短路。线路可以运行,但是设备仍被短路保护。

模式3 在这种情况中,SPD的限压部分遭受一个SPD的限压部分的网络侧的内部开路。线路是不可运行的,但是设备仍然受到开路线的保护。

1.36混合型电涌保护器:这种电涌保护器将电压开关型和限压型器件组合在一起,根据作用电压的特性,这类电涌保护器会呈现电压开关,限压或两者兼有的特征。

1.37交流耐久性:SPD的一个特性,它表示其允许通过给定幅值的交流电流、关耐受给定的次数。

1.38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由金属氧化物电阻片相串联和并联有或无放电间隙所组成的避雷器,包括无间隙和有串联,并联间隙的金属氧化物避雷器。

1.39绝缘电阻:一个SPD在持续运行电压作用下,给定端之间的电阻。

1.40可复原的限流:SPD的限制电流并且能够在动作后物动复原的行为。

1.41浪涌电压:由雷电感应、操作过电压以及电网波动等形成的高于额定工作电压的电压。

SPD專業術語(4)

1.42雷电防护系统:由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电源保护器及其它连接导体组成的防雷设施的总和。

1.43连续工作电流:SPD每一种防护方式在最大连续工作电压作用下分别流过的电流相当于流过SPD防护器件的电流和流过SPD中与防护器件并联的所有内部电路的电流之和。

1.44脉冲耐受能力:允许通过规定次数的具有规定波形及峰值的脉冲电流的SPD特性。

1.45脉冲寿命:据通过一定次数的特定波形和峰值的脉冲电流而不损坏或性能不衰减的SPD特性。

1.46盲点:在这种情况下,高于最大持续运行电压时可能导致SPD的不完全动作。SPD的不完全动作就意味着:在冲击试验时,在一个多能SPD中,不是所有级都动作。这顺能造成SPD中元件遭受过电压。

1.47内部雷电防护装置:除外部防雷装置外,所有其它附加设施均为内部防雷装置,主要用于减小和防护雷电流在需防护空间内所产生的电磁效应。

1.48热失控:SPD持续的热损耗超过了外壳及连线的散热,导致内部元件由于逐步增加直至损坏,这样一种状态称为热失控。

1.49热稳定:在工作状态测试引起温度升高,在特定环境温度和最大连续工作电压作用下,SPD温度随着时间而下降,这样称SPD是热稳定的。

1.50双端口SPD负载侧冲击耐受能力:双端口SPD输出端耐受来自负载冲击的能力。

1.51双端口电涌保护器:具有两套输入输出口的电涌保护器.在这些端口之间插入有一个专门的串联阻抗。

1.52退化:SPD由于电涌引入设施或不利环境引起的原始性能参数的变化。

1.53外部雷电防护装置:由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组成,主要用于防护直击雷的防护装置。

1.54稳压电路:利用电气元件和电子元件的自动调节作用,使电压基本上维持在一个水平的电路。

1.55稳压电源:当影响因素发生波动时,对输出电压的变动起稳定作用的电源。

1.56稳压管:工作条件如电流、温度和时间在规定的范围内,能使电压基本保持不变的辉光放电管或电晕(晕光)放电管。

1.57误码率:在给定时间仙,误码数与所传递码的总数之比。

1.58线路避雷器:安装在输电线路上、与绝缘子串联的避雷器,其目的是防止绝缘子串闪络。

1.59限流:包含至少一个非线性限流元件的SPD的行为,可以导致所有超过预定值的电流被降低。

1.60限流电路:在正常条件和某种可能的故障条件下,其所渡过的电流都不会发生危险的电路。

1.61限流电压:加在规定引出端之间,输出电流开始被限制时的电压值。通常,这个电压是由输出负载电流提供的。

1.62限压:SPD的降低所有超过预定值的电压的行为。

1.63限压型电涌保护器:这种电涌保护器在无电涌时呈现高阻抗,但随电涌电流和电压的增加其阻抗会不断减小。用作这类非线性装置的常见器件有非线性电阻和抑制二极管。这类电涌保护器有时也称为“限压型”。

1.64信号电涌保护器:用于模拟信号、数字信号、控制信号等信息网络通道的防雷装置。

1.65续流:当SPD通过放电电流脉冲后,随后而至的由电源系统提供的电流,与连续工作电流Ic完全不同。

1.66抑制:通过采用滤波、搭接、屏蔽、吸收、接地等技术减小或消除步期望出现的电磁扰动。

1.67驻波系数:传输线上反射波参数与入射波参数与入射波参数之比。

1.68自复原限流:SPD的限制电流并且在干扰电流消失后自动复原的行为。

1.69综合防雷技术:对一个需要进行雷电防护的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从外部和内部对该建筑物采用直击雷防护、等电位连接、屏蔽、完善合理的综合布线、共用接地和安装各类SPD等技术进行雷电防护的措施。

SPD專業術語(5)

1.70最大持续运行电压:不会导致任何SPD的传输特性劣化的持续施加于SPD端的最大电压(直流或交流有效值)。

1.71最大放电电流:通过SPD的电流峰值,该电流具有根据II类工作状态试验的测试程序所规定的波形(8/20μs/)及幅值。

1.72最大遮断电压:不会导致SPD劣化的施加于SPD限流元件的最大电压(直流或有效值)。

与屏蔽有关的名词术语

1.1法拉第屏蔽:一种静电屏蔽,比较理想的情况是连续的导体包住一个电路或系统。

1.2金属(护)套:由金属制成的护套。金属套包括:铅套;铝套;钢套;铜套。

1.3静电屏蔽:一个由金属箔、密孔金属或导电涂层构成的防护罩,用以保护所包围的空间免受外界的静电影响。

1.4耦合: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电路或系统间,可进行一电路(系统)到另一电路(系统)功率或信号转换的效应。(注:耦合分为紧耦合和松耦合两种,在紧耦合时,各元件的诸变量间相位移较小。紧耦合各系统间有大的相互效应,这种效应可用系统矩阵的矢积表示。)

1.5屏蔽:利用屏蔽体阻止或衰减电磁能量的传输而采取的一种措施。

1.6屏蔽板:隔离、减弱电场、磁场或电磁场影响的构件。

1.7屏蔽导体:沿电缆或电缆线路平等敷设一根独立导线或单芯电缆,构成闭合回路的一部分,回路中感应电流的磁场将抵消电缆中电流所产生的磁场。

1.8屏蔽电缆:具有连续的金属屏蔽、在所有接头连接金属屏蔽的电缆。

1.9屏蔽盒:隔离、减弱电场、磁场或电磁场的一种封闭构件。

1.10屏蔽环:使被屏蔽范围内不出现电晕现象的环状金具。

1.11绝缘屏蔽电缆:除必须在某处进行接地或互连接点屏蔽外,整个长度上每根电缆的屏蔽层都各自绝缘的电缆系统。

1.12屏蔽连接器:具有防止电磁辐射干扰进行或泄漏能力的连接器。

1.13屏蔽室:一种能阻止或衰减外界射频电磁专门设计的房间。它可以对被测试品进行测量而不致受到不希望有的外界电磁干扰的影响。

1.14屏蔽套筒:筒状屏蔽装置,采用绝缘管作骨架,外绕一层漆包线,用环氧树脂粘合后,沿轴线方向将漆包线切断,再在180°的另一轴线方向上将漆皮切破,将切破部分用一导线焊接起来,最后再涂上一厚层环氧树脂干固而成。

1.15屏蔽体:为了阻止或衰减电磁能量的传输而包围或遮住一个装置的阻挡层,将电场磁场限制在该装置内,并保护该装置免受外电场、磁场影响。

1.16屏蔽外壳:(1)由导体构成,可以显著减小一侧的电场(或磁场)的另一侧的仪器或电路的影响的遮蔽室或其它围绕物。(2)为测量特别设计的能够减小外部射频的遮蔽物。由此对试品的电磁发射的测量可以进行而不会受到外部非预期的电磁辐射源的干扰。(3)为将内外电磁环境分开而特意设计的网状或片状的遮蔽室。

1.17屏蔽网:隔离、减弱电场、磁场或电磁影响的网状构件。

1.18屏蔽系数:在有屏蔽体时被屏蔽空间内某点的场强与没有屏蔽的时该点场强的比值。

1.19屏蔽导体:插入线圈的导线间,不通过负载电流,仅增加纵向电容的导体。

1.20屏蔽线:为以下目的的靠近导线敷设的接地线:(a)防止相导线遭雷直击;(b)降低外部电磁场的感应的电压;(c)降低架空地线系统自阻抗或增加架空地线系统的互波阻抗以保护相导线。SPD專業術語(6)

1.21屏蔽效能:对屏蔽物排除或约束电磁波的能力的量度。对于给定的外部源,屏蔽效能是指在测试时某定点放入屏蔽物之前和之后的电场或磁场的强度之比。通常用分贝的形式以入射和透射信号幅值之比(频域中)来表述。

1.22下置屏蔽线:在被保护导线平均高度或以下布置以降低架空线路系统随阻抗并改善耦合的屏蔽线下置屏蔽线可直接或通过短间隙连接于构架。

1.23直接耦合: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电路间借助电路共同的自感、电容、电阻或三者集合而形成的耦合。与接地有关的名词术语

1.1保护接地:把在故障情况下可能出现危险的对地电压的导电部分同大地紧密地连接起来的接地。为了保证人身安全,所有电气设备的外壳必须接地,以确保在电气设备发生故障时,由于电气设备的外壳将带电,防止人接触设备外壳,将产生危险。当电气设备的绝缘损坏而使外壳带电时,流过保护接地装置的故障电流应使相应的继电保护装置动作,切除故障设备,另外也可以通过降低接地电阻保证外壳的电位在人体安全电压值之下,从而避免因电气设备外壳带电而造成的触电事故。

1.2保护线:为满足某些故障情况下电击保护措施所要求的用来将以下任何部分做电气连接导体:外露导电部分、装置外导电部分、总接地端子、接地线、电源接地点或人工接地点。

1.3表面电阻率:土壤表层的平均电阻率。

1.4冲击接地电阻:接地装置在冲击电流作用时,冲击电压峰值与冲击电流峰值的比值。它是一个人为的定义,本身没有确切的物理意义。但如果知道接地装置的冲击接地电阻,就可以根据雷电流的大小估算出接地装置可能出现的最高暂态电位。

1.5垂直接地电极:垂直安装在土壤中的接地电极。

1.6搭接:在两个物体的表面建立所要求的电气连接的过程。

1.7搭接片:确保在两个金属物体之间建立所要求的电气连接的可靠的导体、编织带或金属片。

1.8单端接地:单点接地指网络中只有一点被实义为接地点。其它各个需要接地的点都直接接在该点上。通常低频电路采用单点接地方式。因为低频电路中布线与元件间的杂散电感比较小,互相影响较小。单点接地可以防止形成地线回路,避免通过地线回路的电流相互影响。

1.9等电位搭接:使各外露导体和装置外导电体的电位相等的电气联接方式。在建筑物内的电气设备,可以通过将设备外壳与敷设的主接地母线相连来实现等电位联接,等电位联接的目的是防止在设备之间产生危险电位差和构成回路,因为由设备接地联接构成的回路容易受到外部电磁场的感应作用,产生回路电流,干扰设备的正常运行。

1.10等电位搭接带:其电位用来作为共同参考的一个导电带,而金属设备、附加的金属部分,电力和通讯线路以及其他的电缆可以与之搭接。

1.11等电位搭接导体:为确保等电位联结而使用的保护线,用做将网络。

1.12等电位连接网络:由对一个系统的外露导电部件做等电位连接的导体怕组成的网络。

1.13等电位线:在给定时间具有等电位的各点的轨迹。

1.14地:(1)导电性的土壤,具有等电位,任意点的电位可以看成零电位。(2)导电性的土壤,作为电路的返回通道,作为零电位参考点。(3)电路中相对于地具有零电位的位置或部分。

1.15地电流:在大地或在接地极中流过的电流。

1.16地电流影响:由强电设备的入地电流通过阻性耦合,对弱点设备产生的影响。

1.17地电位面:为设备的电路回路,电位或信号幅值提供参考并反射电磁波的导体平面或导体板。特指:以自身电位作为公共参考电位的扁平状导体平面。

7.18地电位升高:以远处大地为参照点的地电极阻抗与流过该电流阻抗地电流的乘积。

7.19地回电路:利用大地形成回路的电路。

7.20多点接地:每个子系统的“地”都直接接地到距它最近的基准面上。通常基准面是指贯通整个系统的粗铀线或铀带,他们和机柜与地网相联,基准面也可以是设备的底板、构架等,这种接地方式的接地引线长度最短,接地线上可能出现的驻波现象可以大大减小。

7.21防静电接地:为防止静电对易燃油、天然气贮罐和管道、电气设备等的危险作用而设的接地。

7.22防雷接地:为了防止雷电对电力系统及人身安全的危害一般采用避雷针、避雷线及避雷器件等雷电防护设备。这些雷电防护设备都必须与合适的接地装置相连,以将雷电流导入大地,这种接地称为防雷接地。流过防雷接地装置的雷电流幅值很大,可以达到数百千安,但持续的时间很短,一般只有数十微秒。

7.23浮点接地:将整个网络完全与大地隔离,使电位飘浮。采用浮点接地方式时,地电西半球的变化对网络没有影响,具有一定的抗菌素干扰能力。要求整个网络与地之间的绝缘电阻在50MΩ以上,绝缘不降后会出现干扰。通常采用机壳接地,其余的电路浮地。浮点接地的优点是抗干扰能力强。缺点是呆能积累静电而最终引起破坏或产生干扰放电电流。通常推荐该系统通过电阻接地以避免静电积累。

7.24钢等电位连接带:用钢丝绑在钢筋水泥建筑物的钢筋上的普通的钢棒,等电位连接导体或其它互相连接地导体是焊接或卡紧在这个钢棒上。

7.25钢等电位连接体:用于钢棒之间的连接,这些钢棒是捆扎在加强棒上,用以作为建筑物内加强棒的等电位连接,以便分感应电流于各加强棒的等电位连接,以便分布感应电流于各加强棒中。

7.26工作接地:在电力系统电气装置中,为运行需要所高的接地(如中性点直接接地或经其他装置接地等)。

7.27共同接地系统:将各部分防雷装置、建筑物金属构件、低压配电保护线(PE)、设备保护地、屏蔽体接地、防静电接地的信息设备逻辑地等连接在一起的接地装置。

7.28集中接地装置:为加强对雷电流的散流作用、降低对地电位而敷设地附辊接地装置,一般敷设3~5根垂直接地板。在土壤电阻率较高的地区,则敷设3~5根放射形水平接地极。

7.29架空地线:架设在相导线上面的一根或多根接地线以防止雷直击相导线,他们可直接或通过短间隙接地。

7.30接触电位差:接地短路(故障)电流流过接地装置时,大地表面形成分布电位,在地面上离设备水平距离为0.8m处与设备外壳、架构或墙避离地面的垂直距离1.8m处两点间的电位差。

7.31接触电压:接地的金属结构和地面上相隔一定距离处一点间的电位差。此距离通常等于最在的水平伸臂距离,约为1m。在某些情况下,接触电压值可能受到触及这些部分的人的阻抗的明显影响。

7.32接地(名词):一种有意或非有意的导电连接,由于这种连接,可使电路或电气设备接到大地或接到代替大地的、某种较大的导电体。[注:使用地的目的是:(a)使连接到地的导体具有等于或近似于大地(或代替大地的导电体)的电位;(b)引导入地电流流入和流出大地(或代替大地的导电体)。]

7.33接地(动词):在建筑物或物体的金属的表面与大地之间建立满意的电气连接的过程,确保与大地同电位。(1)将设备的外壳,底座等与另一个物体或构架相连以确保两者电位相同。(2)将电路或设备与大地或某个体积相对较大的导体(代替大地的作用)相连。

7.34接地导体:将接地端子或接地棒与接地电极相连接起来的起保护作用的导体。

7.35接地电极:为达到与地连接的目的,一根或一组与土壤(大地)密切接触并提供与土壤(大地)之间的电气连接的导体。兼作接地极用的直接与大地接触的各种金属构件、金属井管、钢筋混凝土建(构)筑物的基础、金属管道和设备等称为自然接地极。

7.36接地电路:有一点或几点接地电路。

7.37接地电阻:接地极与电位为零的远方接地极之间的欧姆电阻。(注:所谓远方是指一段距离,在些距离下,两个接地板的互阻基本为零。)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包括接地引线电阻、接地极电阻、接地极与土壤之间的接触电阻和土训的散流电阻之和。它与土壤特性及接地体的几何尺寸有关。接地电阻的数值等于接地装置对地电压与通过接地极流入地中电流的比值。按通过接地极流入在中工频交流求得的电阻,称为工额接地电阻;按通过接地极流入地中冲击电流求得的接地电阻,称为冲击接地电阻。

7.38接地电阻检查:检查设备或建筑物的接地装置相对无穷远点的接地电阻。

7.39接地端子:设备或系统专为连接地线而设置的端子,它与设备或系统上容易触及且可能由于事故而带电的金属部分相连接。

7.40接地短路电流:系统接地导致系统发生短路的接地电流。

7.41接地故障:由于导体与地连接呀对地绝缘电阻变得小于规定值而引起接地故障。

7.42接地故障电流:由于设备绝缘电阻失效而流入大地的电流。

7.43接地参考点:共同接地系统与系统的等电位连接网络这间的唯一连接点。

7.44接地极的火花效应:接地极在雷电冲击电流作用下,接下来及周围的土壤中产生火化放电的现象。

7.45接地极互阻:指以欧姆为单位表示的,一个接地极1A直流电流变量在另一接地极产生的电压变量。

7.46接地极有效冲击长度:在特定幅值琢波形的雷电冲击电流作用下,雷电流在某电阻率土壤中的接地极上流动时最远能够达到的长度。

7.47接地均压网:位于地面或地下、连接到地或接地网的一组裸导体,用以防范危险的接触电压。(注:接地均压网的通常形状是适当面积的接地板和接地格栅。)

7.48接地开关:用于电路接地部分的机械式开关,它能在一定时间内承载非正常条件下的电流(例如短路电流),但不要求它承载正常电路条件下的电流,接地开关具有短路接通容量。

7.49接地连接:用来构成地的连接,系由接地导体、接地板和围绕接地极的大地(土壤)或代替大地的导电体组成。

7.50接地连接器:在结构上对地提供低电阴连接的连接器。

7.51接地漏电检示器:用于检示设备或系统对地泄漏电流的仪表。

7.52接地网:由埋在地中的互相连接的导体构成的一组接地极,用以为电气设备和金属结构提供共同的地。

7.53接地网络:整个接地设施的其中一部分,包括接地电极信其之间的相互连接。

7.54接地汇流导体:在各类机房、控制室、配电总接地端子板内设置的公共接地母线称为接地汇集线。可能敷设成环形或条形,所有接地线均由接地汇流导体引出。

7.55接地系统:包括埋在地中的接地极、接地引线、与接地及相连的电缆屏蔽层、及与接地极相连的设备外壳或裸露金属部分、建筑物钢筋、构架在内的复杂系统。

7.56接地系统检查:按照相关标准的规定,对设备、建筑物或电力系统的发变电站的接地系统可靠性进行检查,测量接地电阻。

7.57接地线:电气装置、设施的接地端子与接地板连接用的金属导电部分。

7.58接地装置:接地线和接地极的总和。

7.59接地装置对地电位:电流经接地装置的接地极流入大地时,接地装置与大地零电位点之间的电位差。

7.60跨步电位差:接地短路(故障)电流流过接地装置时,地面上水平距离为0.8m处对接地网边线接地极的电位差,称为最大跨步电位差。

7.61跨步电压:地面一步距离的两点间的电位差,此距离取最大电位梯度方向上0.8m的长度。(注:当工作人员站在大地或某物之上,而有电流流过该大地或该物时,此电位差可能是危险的,在故障状态时尤其如此。)

7.62设备接地系统:电气连接在一起的导体或导电性部件构成的系统,能够提供多条电流入地的途径。设备接地系统包括接地极子系统、雷电保护子系统、信号参考子系统、故障保护子系统。建筑物钢筋结构、设备外壳、金属管道等任何导电部件都可以作为设备接地系统。

7.63伸长平衡地线:敷设于线路下面、或位于地面(通常在地面之下)与杆塔接地系统相连的一根或多根导线。

7.64TN系统:电源系统有一点直接接地,负载设备的外露导电部分通过保护导体连接到此接地点的系统。根据中性导体和保护导体的布置,TN系统的形式有以下三种:(1)TN-S系统:在整个系统中有分开的中性导体和保护导体;(2)TN-C-S系统:系统中一部分中性导体和保护导体的功能合在一根导线上;(3)TN-C系统:在整个系统中中性导体与保护导体的功能合在一根导线上。

第一个字母表示电流系统的一点直接接地,第二个字母N表示设备的外露导电部分与电源系统接地点直接电器连接,字母S表示中性导体和保护导体是分开的,字母C表示中性导体和保护导体的功能合在一根导线上。

7.65系统TT:电源系统有一点直接接地,设备外露导电部分的接地与电源系统的接地电气上无关的系统(如下图)。第一个字母T表示电源系统的一点直接接地,第二个字母T表示设备外露导电部分的接地与电源系统的接地电气上无关。

7.66土壤电导率:表征土壤导电性能的参数,为土壤电阻率的倒数。

7.67土壤电阻率:表征土壤导电性能的参数,为单位体积土壤阻抗的流量。通常用的单位是欧·米,它指的是一个土壤方体相对两面间测得阻抗。表征土壤绝缘性能的参数,是电导率的倒数。

7.68系统接地:同工作接地。

7.69谐振接地系统: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系统。

7.70信号地:电路中各信号地公共参考点,即电气及电子设备、装置及系统工作时信号的参考点,信号参考地对于保证电子设备及计算机控制系统等的正常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7.71远方大地:接地极与大地表面远处点的距离的增加将测不到大地电极与新的远处点间阻抗的变化,则该地表远处点的远方大地。

7.72总接地端子:将保护线、包括等电位连接线和工作地线(如果有)与接地部件相连接地端子。

7.73总接地端子板:将多个接地端子连接在一起的金属板。

7.74总接地端子母线:将保护线、包括等电位连接线和陈作地线(如果有)与接地部件相连接的端子或接地母线。

7.75主电极:放电电流所经过的电极。

7.76主接地端子:将保护导体,包括等电位连接导体和工作接地导体(如果有的话)与接地装置连接的端子或接地排。

与电磁兼容有关的术语

6.1插入损耗:在电子设备系统中插入某设备或器件前,输送到传输系统中插入点后南的某部分的功率,和插入后输送到该部分的功率的比,比值常用分贝表示。

6.2差模电路:预期信号或功率的完整电流回路或靠近的电路,包括电缆及两端与之相连的装置。

6.3差模电压放大倍数:在规定的条件下,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之比。

6.4差棋干扰电压:在同一电路两导体之间指定地点所出现的干扰电压。亦称为差态干扰电压。

6.5差模输出阻抗:两输出端之间的阻抗。

6.6差模输入电压:差模输入端间的输入信号电压。亦称差动输入电压。

6.7差模输入阻抗:两输入端之间的阻抗。

6.8传导干扰:沿导体传播的不希望出现的电磁能量,由于施加串模电压所引起的输出信号(或测量值)的变化。

6.10串模抑制因素:用以表征仪表对串模式干扰电压的抑制能力。用串模干扰电压的峰值与引起相等输出信号(或测量示值)的被测电压增量之比。用分贝表示亦称串模干扰抑制比。

6.11串扰电压:产生交叉串扰时的电压。

6.12串音:传输电路间由于电磁耦合引入的不期望出现的骚扰信号。

6.13地磁感应电流:由于太阳表面喷发的太阳耀斑的粒子发射所形成的地磁暴造成的大地表面电位差在接地系统中流动的附加直流电流。

6.14电磁辐射:电磁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从源点发射到空间。

6.15电磁辐射对人的危害:由于电磁辐射击而引发对人的生理状况产生不利影响的潜在危害。

6.16电磁辐射危害:电磁辐射达到危害电子设备的程度。电磁能量具有足够的强度。能引起火花放电、易爆物及易爆物的点火、对人产生危害的生理效应。

6.17电磁干扰:任何有意或无意的电磁扰动,其阻碍、中断、衰减或限制电子或电气设备和系统以及传输通道的有效性能。即外界电磁场在电路或元件中产生的寄生效应,来自无线电发射机的干扰作为一种特殊情况,称作射频干扰。

6.18电磁干扰安全裕度:敏感度门限与出现在关键测试点可信号线上的干扰电平之值。

6.19电磁干扰发射:可以导致系统或子系统衰变的电磁干扰的传导或辐射。

6.20电磁干扰控制:使出现在电子或电气设备或系统以及传输通道的不期望出现的辐射或传导的能量最小或减小,不致引起不可接受的系统性能衰变,不管这些辐射或传导的能量是产生于设备内部还是产生于系统或系统内部。成功的电磁干扰控制应与易损性同时进行,同时达到电磁兼容的目的。

6.21电磁感应:产生感应电压的现象。

6.22电磁环境:一个设备、分系统或系统在完成其规定任务时可能遇到的辐射或传导电磁发射电平在各个不同频段内的功率与时间分布。即存在于一个给定位置的电磁现象的总和,电磁环境有时可用场强表示。

6.23电磁环境效应:电磁环境对电子或电气系统、设备或装置的工作性能的影响。包括所有电磁学科:(a)电磁兼容;(b)电磁干扰;(c)电磁易损性;(d)电磁脉冲;(e)电子系统抗干扰对策;(f)电磁辐射对军火及易挥发物的危害。

6.24电磁兼容:电气或电子系统、设备和装置工作在其期望的电磁环境并考虑一定的安全裕度、电磁干扰作用时在其设计性能水平不出现不可接受的衰变;装置或设备工作时不在其周围环境产生不能忍受的电磁干扰。

6.25电磁兼容性:在不损失有用信号所包含的信息条件下,信号和干扰共存的能力。

6.26电磁脉冲:雷电、或核爆炸产生的开普敦电子及光电子引起的电磁辐射,其产生的电磁场通过耦合在电气及电子系统产生危险的电流或电压。

6.27电磁敏感度:对造成设备、分系统、系统性能劣化或不希望有的相应的电磁干扰。

6.28电磁能:储存在电磁场中的能量。

6.29电磁屏蔽:用来防止仪器或部件受到外界交变电磁场影响的、由导电材料制成的屏蔽。

6.30电磁扰动:能引起装置、设备或系统的性能衰变的电磁现象。

6.31电磁易损性:由于电磁干扰导致的设备、装置或系统衰变、不能执行其指定的功能。

6.32电感耦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电路间借助电路间互感而形成的耦合。(注:电感耦合这一术语通常指互感所形成的耦合,而直接电感直流电全这一术语指各电路共同的自感所形成的耦合)

6.33电容耦合: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电路间借助电路间电容的耦合。

6.34电阻耦合: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电路间借助电路间电阻的耦合。

6.35辐射发射:以电场或磁场的形式在空间中传播的预期或非预期的电磁能量。

6.36辐射干扰:以电场和(或)磁场的形式在空间中传播非预期的电磁能量。这种能量是从与整个或部分组合件、天线、电缆相关的电源辐射出来的,并能够造成系统性能下降

6.37干扰:由于一种或多种发射、辐射、感应或其组合所产生的无用能量对电子设备的接受产生的影响,其表现为性能下降,误动或信息丢失,严重时出现设备损坏,如不存在这种无用能量则此后果可以避免。

6.38干扰场强:由电磁干扰产生的场强。

6.39干扰电流:由电磁干扰产生的电流。

6.40干扰电压:由电磁干扰产生的电压。

6.41干扰水平:采用特殊方法衡量的给定电磁干扰的强度。

6.42干扰抑制降低或消除电磁干扰影响的任何措施。

6.43干扰抑制器:抑制某干扰源产生物质无线电干扰所必需的一整套部件。

6.44干扰影响:弱电线路遭受强电线路感应而产生的电压、电流足以引起影响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例如引起杂音、信号失真等。

6.45干扰源:任何产生电磁干扰的元件、器件、装置、设备或自然现象。

6.46由国家指定的权威组织规定并经主管机关批准所允许的无线电干扰最大值。

6.47感应电流:流过以大地回流的线路的电流在另一线路中产生的电流。

6.48共模电路:共模电流的整个电流回路或靠近的电路,包括电缆、装置、及接地系统的附近部分。

6.49共模电压:在每个输入端与参考点之间,幅度和相位或极性相同的那部分输入电压。此参考点可以是壳端、测量地端或一个不可触及的点。

6.50共模干扰:一种出现在测量电路端子和接地之间的干扰。

6.51共模干扰电压:在导体与某一任选的参考点(通常为地)之间出现的干扰电压。亦称共态干扰电压。

6.52共模输入触发电压:在固定差动输入电压条件下,刚好使输出状态变化的共模输入电压值。

6.53共模输入电压:两输入端电压等幅同相位部分。

6.54共模输入电压范围:如果超过共模输入电压范围,可使放大器失去规定功能[或]引起特性的变化。

6.55共模输入过载恢复时间:在规定的共模过载输入信号终止以后,器件恢复到能够再次响应符合其规范的差动输入电压所需的时间。

6.56共模输入阴抗:并联的输入端到参考地的阴抗。

6.57共模抑制:抑制共模电压影响的能力。

6.58共模抑制比:施加在规定参考点和输入端(用规定电路把输入端连在一起)之间的电压,与为了产生相同输出而在输入端所需匠电压之比。共模抑制比通常用分贝表示,并可能与频率有关。

6.59共模抑制因数用以表征电子设备对共模干扰的抑制能力。用共模干扰抑制电压的峰值与引起相等的输出信号(或测量示值)的被测电压增量之比。用分贝(dB)表示。

6.60互阻抗:计入所有导线的效应在被扰回路的等效阻扰。

6.61交叉耦合:度量从一个通道传输到另一个通道的不期望出现的能量的方法。在两个或多不同通信通道、电路元件或部件间不期望出现的耦合。

6.62耐受性:设备承受过电压或过电流而未造成故障的能力。

6.63屏蔽电缆:具有连续的在所有接头连接金属屏蔽的电缆。

6.64平衡电压:平衡线路的两根导体相对地的电压,在沿线的每一点,幅值相等、方向相反。

6.65平衡线路:由两面三刀根导体构成的传输线,存在地时,在两导体的所有横截面上的电压和电流的幅值相等、方向相反。

6.66破坏:电磁干扰作用导致系统的永久性的功能失调或衰变,影响其工作效率或适用性,除非进行操作性复位或修理,才能恢复性能。

6.67涡流:导体置于变化着的磁场中或者在磁场中运动时,切割磁力线,在导体内产生的自行闭合的感应电流。

6.68涡流损耗:由涡流引起的被材料吸收的功率。

6.69吸收系数:电磁辐射在物质中传播由于物质的纯吸收,强度随距离减弱的速率与强度本身之比,其值等于在物质内辐射强度由于纯吸收衰减到I/e的传播距离的倒数值。吸收系数常用α表示,单位为m-1。物质的吸收系数与辐射的波长、强度有关,还与物质本身的温度有关。

6.70系统间电磁兼容性:系统为因其它系统的电磁干扰而使自身功能明显下降,同时也不对其它系统造成电磁干扰的一种状况。

6.71系统内电磁兼容性:系统中的某些部分不因其它系统的电磁干扰而使自身功能明显下降,同时敢不对其它系统造成电磁干扰的一种状况。

6.72裕度(电磁兼容):系统运行的电磁水平与不会引起不合要求响应的最大电磁水平之间的差别。裕度通常用分贝(dB)来描述,并且应该综合考虑系统操作运行要求,系统硬件容忍度,与系统设计要求检验相关的不确定性等方面而给出。

6.73纵向平衡:对于由两上或多导线构成的一个平衡电路,对地(公共点)阻抗的相似性的度量。

与雷电有关的术语

5.11.2/50电压脉冲:视在波前时间为1.2μs半峰值时间为50μs的电压脉冲。一般用来表示标准雷电电压波。

5.28/20电流脉冲:视在波前时间8μs,半峰值时间为20μs的电流脉冲。一般用来表征标准雷电电流波。

5.3保护角:(1)(避雷线对导线的)保护角由通过避雷线所作垂线避雷线与被保护导线连线形成的夹角。选择保护角对导线提供一个保护区,使几乎所有雷直击于避雷线而不击于导线。(2)(避雷针的)保护角由通过避雷针顶部的垂线形成一锥形保护区,使物体位于圆锥中,选择此角度使雷击于避雷针而击于位于所形成保护区内的物体。

5.4比能量:雷电流在一个单位电阻中所耗散的能量。它是雷电流的平方在雷击闪络持续时间内对时间的积分。

调光对于光源来说很重要

调光对于光源来说很重要,不仅是可以在家居中得到一个更舒适的环境,并可以进一步实现节能减排,而且对于LED光源来说,调光也是比其他荧光灯、节能灯、高压钠灯等更容易实现,所以更应该在各种类型的LED灯具中加上调光的功能。 1. 采用直流电源led的调光技术 1.1、用调正向电流的方法来调亮度 要改变LED的亮度,是很容易实现的。首先想到的是改变它的驱动电流,因为LED的亮度是几乎和它的驱动电流直接成正比关系。图1中显示了Cree公司的XLampXP-G的输出相对光强和正向电流的关系。 图1:XLampXP-G的输出相对光强和正向电流的关系由图中可知,假如以350mA时的光输出作为100%,那么200mA时的光输出就大约是60%,100mA时大约是25%。所以调节电流大小可以很容易实现亮度的调节。 1.1.1 调节正向电流的方法 调节LED的电流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改变和LED负载串联的电流检测电阻(图2a),几乎所有DC-DC恒流芯片都有一个检测电流的接口,是通过检测到的电压和芯片内部的参考电压比较,来控制电流的恒定。但是这个检测电阻的值通常很小,只有零点几欧,如果要在墙上装一个零点几欧的电位器来调节电流是不大可能的,因为引线电阻也会有零点几欧了。所以有些芯片提供一个控制电压接口,改变输入的控制电压就可以改变其输出恒流值。例如凌特公司的LT3478(图2b)只要改变R1和R2的比值,也可以改变其输出的恒流值。 图2:输出恒流值的调节 1.1.2 调正向电流会使色谱偏移 然而用调正向电流的方法来调亮度会产生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调亮度的同时也会改变它的光谱和色温。因为目前白光LED都是用兰光LED激发$荧光粉而产生,当正向电流减小时,蓝光LED亮度增加而$荧光粉的厚度并没有按比例减薄,从而使其光谱的主波长增长,具体实例如图3所示。

常用调光方法与特点

常用调光方法与特点 1、常用调光方法 调光就是改变照明装置和光输出的过程,调光可以是连续调光,也可以是步进调光。荧光灯的调光范围与调光电路和所使用的调光方法有关,由于照明调光具有节能、能够很好地适应人眼视觉特性的优点,电子镇流器的调光得到了广泛应用,电子镇流器的调光主要有以下9种方法。 ①可变电阻调光法。利用和电光源相串联的可变电阻,改变电阻值就可以实现调光。由于调光电阻方法的工作效率太低,并且在调光过程中会产生很大的热量,所以目前电阻调光法已很少应用,参见图1(a)。 ②调压器调光法。利用调压器来改变电光源的交流供电电压调光法,调压器调光法的调光效果较好,并且调光功率范围可以做得较大,但是调压器调光设备的体积较大、质量较大,并且价格较高,参见图1(b)。 ③脉冲占空比调光法。利用改变电光源的交流供电脉冲电压的占空比的方法来实现照明电光源的调光,在电子镇流器的调光中有所应用。 ④脉冲调频调光法。调节电光源的供电频率,从而改变镇流是感的感抗来实现电光源的调光。在高频电子镇流器中,采用调频法调光的应用较为广泛,它具有调光效果较好、调光范围宽的优点。在调频调光过程中,随着调光工作频率的增加,镇流电感的感抗增加,致使灯负载工作电流下降,从而降低灯功率,实现调光控制,参见图1(d)。 ⑤调节高频逆变器供电电压调光法。利用调节高频逆变器供电电压从而改变加到电光源的交流供电电压幅值的方法来实现调光。 ⑥脉冲调相调光法。利用调节加到电光源的脉冲交流供电电压和电流之间相位的方法,改变加到电光源的有功功率,实现调光,例如IR2159就是采用这种调光控制方法。 ⑦采用可控硅导通角的相控调方法。利用电子元器件(如可控硅)来改变电光源供电电压的波形,从而改变其有效值的方法来调光,即所谓利用“斩波器”的方法来调光,参见图1(c),在大功率调光中应用较广(例如舞台照明调光等)。

光源分类及调光方案

光源分类及调光方案 类别:个人日记评论(0)浏览(1286)2009-7-17 [原创] 标签:设计 电光源灯可以分成固体发光光源灯和气体放电发光光源灯二种: 固体发光光源灯分类 1)白炽灯 A.充气白炽灯 a.卤钨灯 b.非卤钨灯 B.真空白炽灯 2)半导体灯-LED灯 气体放电发光光源灯分类 1)孤光放电灯 A.低气压放电灯 a.荧光灯

b.低压钠灯 B.高气压放电灯 a.高压汞灯,钠灯 b.金卤灯 2)辉光放电灯霓红灯(氖灯) 下面分别对主要电光源灯的特性作简单介绍 1)白炽灯 白炽灯是最普通常用的电光源灯,它靠灯丝通电加热辐射发光,发光强度与通电电压幅度成指数函数关系。可见光占10%,红外线点83%。因此它们的光效不高,一般在15lm/w。 白炽灯的钨贡灯丝是电阻性阻抗,因而它的功率因数CosΦ=1,冷态时灯丝电阻值小于热态时的电阻值,冷态开启灯时的电流将是正常额定工作电流的7-10倍。白炽灯的开关无延时,可以即开即关。 白炽灯可以调光,其范围可以从0%-100%,灯色变化很小。色温在2700~2900k,灯的显色性很好,显色性(Ra)可达95 -99。对白炽灯降压调光可延长灯的寿命,降低灯的功率消耗。一般白炽灯寿命为1000多小时。

白炽灯构造

卤钨灯是白炽灯内充有氟、氯、溴、碘卤素气体,当通电加热灯丝后,灯丝蒸发出来的钨原子在灯泡壁附近与卤素化合形成卤钨化合物,当它扩散到高温的灯丝周围时卤钨化合物就还原分介成卤素和钨。钨就沉积到灯丝上,而卤素又扩散到灯泡壁,它又再去与钨原子化合,如此循环保护了灯丝不易被烧坏从而延长了灯的寿命可达2000小时。 卤钨灯调光太低会降低卤钨循环,因此卤钨灯使用一定时要将电压加到额定值工作若干小时进行卤钨再生。 卤钨灯的光效要比白炽灯高,可达25lm/w,发光也比较稳定。 供卤钨灯的灯丝电源电压有几种,有市电220V,也有通过变压器降为36V低压的,因此卤钨灯的阻抗性能将因有无变压器而有区别。220V供电的灯是电阻性阻抗(阻抗),带有铁芯变压器的为电感性阻抗(感抗),如果采用电子变压器的则为电容性阻抗(容抗),在配置调光控制器时就要十分注意。

超完整LED调光电路设计

超完整LED调光电路设计 超完整LED调光电路设计 传统白热灯泡的调光电路,大多使用简易的双向交流触发三极体(Triac)位相控制方式。白热灯泡利用钨丝高温发光,使用双向交流触发三极体的位相控制方式,因此无电压时段也不会产生闪现象烁,反过来说光源变成LED 方式时,相同的双向交流触发三极体位相控制电路,频率是一般商用频率2倍,受到无电压时段影响,容易出现闪烁现象。最近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开发直接连接双向交流触发三极体调光器,几乎完全不会发生闪烁现象的LED驱动IC LM3445与评鉴基板。接着笔者组合评鉴基板与简易双向交流触发三极体调光电路,说明LM3445的评基板鉴与电路设计的重点。评鉴基板封装LM3445、电源电路,以及周边电路,评鉴基板使用双向交流触发三极体调光电路,输入已经受到位相控制的电压,利用高频切换器提供LED电流,LED驱动器设有可以控制流入LED电流峰值的降压转换器,动作时设定OFF时间超过一定值以上。动作上首先接受双向交流触发三极体调光电路的输出电压,接着检测双向交流触发三极体的ON时段,再将此信号转换成流入LED电流指令值,此时流入LED电流与双向交流触发三极体ON时间呈比例,就能够沿用传统白热灯泡的调光电路。此外上记评鉴基板支持还主从结构,能够以相同电流调光复数LED。评鉴与电路整体

架构图1(a)是评鉴电路方块图;图1(b)是双向交流触发三极体的调光电路,由图可知本电路采取“Anode fire”方式,使用双向交流触发三极体的两端电压当作驱动电压,通过可变电阻VR后,使电容器C1充正电压或是负电压,此时不论极性,电容器C1的电压一旦超过一定程度,触发二极管通电会使双向交流触发三极体点弧,流入双向交流触发三极体的电流,即使超过一值仍旧持续通电,电流则流入负载。图中的二极管D1~D4与15kΩ电阻,连接于双向交流触发三极体的两端,主要目的不论极性都能够使电容器C1的开始充电电压维持一定值,此外为避免受到商用电源极性影响,因此刻意将此整合成相同点弧位相的电路。由于双向交流触发三极体电路OFF时,不会完全遮断电流,大约有15kΩ的阻抗值,为减少对评鉴基板的影响,本电路插入1kΩ的假电阻。图1(c)是供应评鉴基板的电压波形,取电源的正弦波。图2是评鉴基板的电路图,根据图1(c)的电压波形可知,输出调光LED的电流要求各种技巧,第1调光必需指定流入LED的电流,因此评鉴基板若能够从双向交流触发三极体的ON时段获得信息,理论上LED只要流入与该时段呈比例的电流,LED就能够沿用传统白热灯泡的调光器进行调光。LM3445的ON时段在450至1350范围,支持0% ~100%的电流值指令,若以双向交流触发三极体的弧点角度θ表示,它相当于1350~450范围。第2是输入评鉴

各种光源对比

各种光源对比 一、光源介绍 1、白炽灯 广泛被人使用的一种光源,它能散发出温暖晕黄的光线,它的价格便宜,然而,白炽灯的寿命并不长久,也不省电,它还会发出不低的温度,所以不可以距离纸张、纺织品或朔胶制品太近。 优点:价格便宜,安装方便; 缺点:寿命短;电光转换效率低,大部分用来发热,先发热然后在发光,因此含红外辐射;会逐渐推出主流照明市场。 2、节能灯 节能灯是利用气体放电的原理运作,它的术名叫自镇流荧光灯,是由荧光灯管与镇流器共同组成的一种新型紧凑型光源,它具有发光效率高(发光效率是普通白炽灯泡的5倍以上)、寿命长(按国家标准的要求平均寿命应能达到5000小时以上,是普通白炽灯泡寿命的5倍)、结构紧凑(有U 形、H形、螺旋形、环形等多种结构)等特点,可以直接替代白炽灯泡使用。 优点:价格适中,安装方便,节能。 缺点:生产过程中和使用废弃后有汞污染,频闪,容易损坏,开关次数影响寿命。 3、金卤灯 金卤灯中,除与荧光灯一样充填汞和稀有气体外,还充填发光的金属卤化物(以碘化物为主)。将发光金属制成卤化物的灯,称金属卤化物灯;金卤灯显色指数较高。 优点:光效高,显色指数高。 缺点:寿命短,启动慢,频闪严重。

4、LED 随着发光材料与发光技术的不断革新,半导体技术在照明领域掀起了一场新的革命——半导体照明。LED照明光源体积小、重量轻、方向性好,在功耗、寿命以及环保等方面有很大的优越性。 优点:耗能少、稳定性高,寿命长。 缺点:价格高,不适用于大功率照明,照明范围窄。 5、无极灯 传统光源常因灯丝烧断而损坏,无极灯无灯丝、无电极,突破了传统光源的发光原理,没有灯丝和电极的限制,寿命长达6万小时以上,无液态汞,是一种代表照明技术高光效、长寿命、高显色性的绿色新型光源。 优点:节能,长寿命,无频闪,环保 缺点:价格略高,配套灯具少,大功率开发进展缓慢 附:参数对比

LED五种调光控制方式详解

LED五种调光控制方式详解 LED的发光原理同传统照明不同,是靠P-N结发光,同功率的LED光源,因其采用的芯片不同,电流电压参数则不同,故其内部布线结构和电路分布也不同,导致了各生产厂商的光源对调光驱动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控制系统和光源电器不匹配也成了行业内的通病,同时LED的多元化也对控制系统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如果控制系统和照明设备不配套,可能会造成灯光熄灭或闪烁,并可能对LED的驱动电路和光源造成损坏。 市场上有五种LED照明设备控制方式 1,前沿切相(FPC),可控硅调光 2,后沿切相(RPC)MOS管调光 3,1-10VDC 4,DALI(数字可寻址照明接口) 5,DMX512(或DMX) 1、前沿切相控制调光 前沿调光就是采用可控硅电路,从交流相位0开始,输入电压斩波,直到可控硅导通时,才有电压输入。其原理是调节交流电每个半波的导通角来改变正弦波形,从而改变交流电流的有效值,以此实现调光的目的。 前沿调光器具有调节精度高、效率高、体积小、重量轻、容易远距离操纵等优点,在市场上占主导地,多数厂家的产品都是这种类型调光器。前沿相位控制调光器一般使用可控硅作为开关器件,所以又称为可控硅调光器 在LED照明灯上使用FPC调光器的优点是:调光成本低,与现有线路兼容,无需重新布线。劣势是FPC调光性能较差,通常导致调光范围缩小,且会导致最低要求负荷都超过单个或少量LED照明灯额定功率。因为可控硅半控开关的属性,只有开启电流的功能,而不能完全关断电流,即使调至最低依然有弱电流通过,而LED微电流发光的特性,使得用可控硅调光大量存在关断后LED仍然有微弱发光的现象存在,成为目前这种免布线LED调光方式推广的难题。E-Linker易联专业研发的前沿切相LED调光驱动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驱动电路的“C-TURN OFF”技术优化避免“关不断”和“频闪坏灯”等难题。匹配E-Linker 易联前切相LED调光驱动的各类灯具可以与其他可控硅调光系统完美匹配,为用户节省了线材及布线工时,解决了可控硅LED调光匹配性及不可关断的混乱格局。

LED调光电源原理分析

LED的调光原理分析与设计实例 作为一种光源,调光是很重要的。不仅是为了在家居中得到一个更舒适的环境,在今天来说,减少不必要的电光线,以进一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是更加重要的一件事。而且对于LED光源来说,调光也是比其他荧光灯、节能灯、高压钠灯等更容易实现,所以更应该在各种类型的LED灯具中加上调光的功能。 第一部分采用直流电源LED的调光技术 一.用调正向电流的方法来调亮度要改变LED的亮度,是很容易实现的。首先想到的是改变它的驱动电流,因为LED的亮度是几乎和它的驱动电流直接成正比关系。图1中显示了Cree公司的XLampXP-G的输出相对光强和正向电流的关系。 图1. XLampXP-G的输出相对光强和正向电流的关系 由图中可知,假如以350mA时的光输出作为100%,那么200mA时的光输出就大约是60%,100mA时大约是25%。所以调电流可以很容易实现亮度的调节。 1.1 调节正向电流的方法调节LED的电流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改变和LED负载串联的电流检测电阻(图2a),几乎所有DC-DC恒流芯片都有一个检测电流的接口,是检测到的电压和芯片内部的参考电压比较,来控制电流的恒定。但是这个检测电阻的值通常很小,只有零点几欧,如果要在墙上装一个零点几欧的电位器来调节电流是不大

可能的,因为引线电阻也会有零点几欧了。所以有些芯片提供一个控制电压接口,改变输入的控制电压就可以改变其输出恒流值。例如凌特公司的LT3478(图2b)只要改变R1和R2的比值,也可以改变其输出的恒流值。 1.2 调正向电流会使色谱偏移然而用调正向电流的方法来调亮度会产生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调亮度的同时也会改变它的光谱和色温。因为目前白光LED都是用兰光LED激发黄色荧光粉而产生,当正向电流减小时,蓝光LED亮度增加而黄色荧光粉的厚度并没有按比例减薄,从而使其光谱的主波长增长,具体实例如图3所示。

LED调光电源分类分析

LED调光电源分类分析 各类LED调光驱动电源优点与缺点分析 在照明行业,人们对于LED光源的调光往往有个误区,即认为对比其他光源(荧光灯,金卤灯和钠灯等)的调光LED相对容易的多。而现实是LED光源调光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中往往不尽人意,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情形?是LED光源的调光技术不成熟,还是该技术很难掌握?因此本文通过解析及分析LED 光源的调光技术,来帮助读者全面理解及掌握LED光源的调光及其应用。LED光源的调光应采用那种技术?我们如何掌握呢?要解答以上问题,首先我们要了解LED的伏安特性。 LED 的伏安特性 所谓LED的伏安特性,即是流过LED P-N结(可参考LED革命,革命一文)的电流随电压变化的特性,在示波器上能十分形象地展示这种变化(如图1),一根完整的伏安曲线包括正向特性与反向特性。通常,反向特性曲线变化较为陡峭,当电压超过某个阈值时,电流会出现指数式上升,从而击穿LED P-N结。而LED 的正向电压也是由其正向电流决定的。从LED的伏安特性(图1)可知,正向电流的变化会引起正向电压的相应变化,确切地说,正向电流的减小也会引起正向电压的减小。所以在把电流调低的时候,LED的电压也就跟着降低,这就会改变电源电压和负载电压之间的关系。 因此从LED的伏安特性,我们可得知LED光源的调光不能够简单用降低LED的输入电压或输入电流来实现,另外LED的正弦波的波形有别于白炽灯的波形,因此也不能简单得通过改变其导通角,从而实现改变其有效值(有效调光)的目的。 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以上的观点,举例如下: 例如,在一个输入为24V的LED灯具中,采用了8颗1W的大功率LED串联起来。在正向电流为350mA 时,每个LED的正向电压是3.3V,那么8颗串联就是26.4V,因此负载电压比输入电压高,所以应该采用>24V 的恒流源。但是,为了要调光,把电流降到100mA,这时候的正向电压只有2.8V,8颗串联为22.4V,负载电压就变成低于输入电压,这样>24V的恒流源就根本无法工作,最后LED就会出现闪烁现象。 这时你可能会选用可降压型(宽电压)恒流源,例如10V-30V恒流源来进行调光,但是这种可降压型(宽电压)恒流源如果调到一个低的正向电压,LED的负载电流也变得很低,因此降压比非常大,超出了这种可降压型(宽电压)恒流源的正常工作范围,也会使它无法工作而产生闪烁。另外可降压型(宽电压)恒流源长时间工作于低亮度,会使可其效率降低及温升增高而无法工作,因为可降压型(宽电压)恒流源的效率是和降压比有关的,降压比越大,效率越低,损耗在芯片上的功耗越大,从而会损害恒流源及LED光源的寿命。很多人因为不了解其中的问题,还总要去从调光的电路里去找问题,那是徒劳无益的。 LED可控硅调光 普通的白炽灯和卤素灯通常采用可控硅调光。因为白炽灯和卤素灯是一个纯电阻器件,它不要求输入电压一定是正弦波,因为它的电流波形永远和电压波形一样,所以不管电压波形如何偏离正弦波,只要改变输入电压的有效值,就可以调光。 然而可控硅调光对LED光源的调节会产生意想不到的问题,那就是输入端的LC滤波器会使可控硅产生振荡,这种振荡对于白炽灯是无所谓的,因为白炽灯的热惯性使得人眼根本看不出这种振荡,但是对于LED 的驱动电源就会产生音频噪声和闪烁。另外可控硅调光会破坏正弦波的波形,从而降低了其功率因素值(通常低于0.5),因此可控硅调光大大降低了LED的系统效率。而且可控硅调光的波形肉眼识别其开关的状态,其结果是我们只能够通下游水量的多少,才能识别其开关频率的快慢。另外由于该水闸改变的是输出水流的占空比(水流有效流量),不改变水流的瞬间水压及瞬间流量,因此该水闸的高达微秒以上开关动作不会影响水力发电的工作,因为瞬间水压及瞬间流量不变,改变的是下流的水量及发电的总量。因此,以此类推PWM(脉宽调制)调光方式不改变输入LED PN结的瞬间电压及瞬间电流,改变的是输出电流的占空比,从而改变其亮度。 因此,LED PWM(脉宽调制)调光方式还有以下的优点:

LED常见调光方式及其优缺点比较

引言: 调光是LED驱动技术发展的一大方向,在技术实现上有可控硅和PWM两种调光方式。 可控硅在替换方案中颇具优势,而PWM更符合人们对LED调光精度、效率以及效果的要求。 基于原理的不同,二者有着不同的设计考量。 孔文 调光是LED驱动技术发展的一大方向,在技术实现上有可控硅和PWM两种调光方式。可控硅在替换方案中颇具优势,而PWM更符合人们对LED调光精度、效率以及效果的要求。基于原理的不同,二者有着不同的设计考量。 LED应用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期。高品质体验带来的用户认可以及政府政策的推动,已经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LED产业。由于该产业上游的晶片、封装等环节较为高端,且受到设备和原材料的制约,许多厂商选择从LED驱动环节切入,尤其是之前从事开关电源产品开发的厂商,几乎全体转入了LED驱动技术领域。调研机构iSuppli预计,2009~2013年间,中国LED驱动器将以 4.4%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其中2010年年增长率达 9.6%,规模达 1.277亿美元,预计2013年中国LED市场规模将达到 1.39亿美元。 就LED照明驱动技术而言,电源部分多延用了原来的开关电源技术。“市面上的LED驱动基本上就是之前已经成熟应用的开关电源。如果是基于电压控制的IC,最多再加一个恒流的外围电路而已。”深圳长运通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设计总监文茂强坦言道。所以,就LED驱动电源部分来说,各个公司的产品由于基于成熟的开关电源技术,差异并不大,要想突围而出就需要在驱动控制环节上多下功夫,其中调光技术作为LED照明驱动控制技术中最有发展前景的技术而

被普遍看好。“调光是LED照明驱动技术发展的大趋势。”PowerIntegrations(PI)高级应用主管郭春明表示。赞0 2010-12-1 09:45回复 bpsemi 3位粉丝 2楼 三大调光技术比较 “调光的需求分为三类: 一是功能型调节光线的需要,如进门的玄关、会议室等;二是家居生活中舒适性和生活格调的体现,灯光的明暗搭配既可以根据环境的需要进行调节,也可以起到烘托氛围的作用;三是环保节能的需要,同时也是能源之星提出的最新的需求。”晶门科技高级设计工程师潘俊解释道。他认为,驱使调光技术成为LED驱动技术未来发展方向的主要原因是节能。节能是LED最突出的优点之一,也是政府发布政策推动该技术应用的重要依据。在普通照明中,如果引入调光技术,可以更大地发挥LED照明的节能优势,如图2所示,白色的曲线是室外环境光的亮度,黑色曲线是室内灯光的亮度。“根据室外的光线调节室内的光线,可以节省约80%的能源。”潘俊指出。 目前市面上LED调光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线性调光,二是可控硅调光,三是PWM调光。 三种调光技术各有优劣。 线性调光主要基于简单的分压原理,其优点是应用简单,不产生干扰,缺点在于不灵活、效率低下,而且在降低LED电流的时候,会引起白光LED向黄色光谱偏移,同时还会因为分压产生过多的热量。 可控硅调光是目前在白炽灯和节能灯应用中被普遍采用的一种调光方式。它的工作原理是将输入电压的波形通过导通角切波之后,产生一个切向的输出

一些你必须知道LED调光知识

一些你必须知道LED调光知识 在照明行业,人们对于LED光源的调光往往有个误区,认为LED调光相对容易。而现实是LED光源调光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中往往不尽人意,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情形?是LED光源的调光技术不成熟,还是该技术很难掌握?因此本文通过解析及分析LED 光源的调光技术,来帮助读者全面理解及掌握LED光源的调光及其应用。 LED光源的调光应采用那种技术?我们如何掌握呢?要解答以上问题,首先我们要了解LED的伏安特性。 所谓LED的伏安特性,即是流过LED P-N结的电流随电压变化的特性,在示波器上能十分形象地展示这种变化(如图1),一根完整的伏安曲线包括正向特性与反向特性。通常,反向特性曲线变化较为陡峭,当电压超过某个阈值时,电流会出现指数式上升,从而击穿LED P-N结。而LED的正向电压也是由其正向电流决定的。从LED的伏安特性(图1)可知,正向电流的变化会引起正向电压的相应变化,确切地说,正向电流的减小也会引起正向电压的减小。所以在把电流调低的时候,LED的电压也就跟着降低,这就会改变电源电压和负载电压之间的关系。 因此从LED的伏安特性,我们可得知LED光源的调光不能够简单用降低LED 的输入电压或输入电流来实现,另外LED的正弦波的波形有别于白炽灯的波形,因此也不能简单得通过改变其导通角,从而实现改变其有效值(有效调光)的目的。 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以上的观点,举例如下:

例如,在一个输入为24V的LED灯具中,采用了8颗1W的大功率LED串联起来。在正向电流为350mA时,每个LED的正向电压是3.3V,那么8颗串联就是26.4V,因此负载电压比输入电压高,所以应该采用>24V的恒流源。但是,为了要调光,把电流降到100mA,这时候的正向电压只有2.8V,8颗串联为22.4V,负载电压就变成低于输入电压,这样>24V的恒流源就根本无法工作,最后LED 就会出现闪烁现象。 这时你可能会选用可降压型(宽电压)恒流源,例如10V-30V恒流源来进行调光,但是这种可降压型(宽电压)恒流源如果调到一个低的正向电压,LED的负载电流也变得很低,因此降压比非常大,超出了这种可降压型(宽电压)恒流源的正常工作范围,也会使它无法工作而产生闪烁。另外可降压型(宽电压)恒流源长时间工作于低亮度,会使可其效率降低及温升增高而无法工作,因为可降压型(宽电压)恒流源的效率是和降压比有关的,降压比越大,效率越低,损耗在芯片上的功耗越大,从而会损害恒流源及LED光源的寿命。很多人因为不了解其中的问题,还总要去从调光的电路里去找问题,那是徒劳无益的。 普通的白炽灯和卤素灯通常采用可控硅来调光。因为白炽灯和卤素灯是一个纯电阻器件,它不要求输入电压一定是正弦波,因为它的电流波形永远和电压波形一样,所以不管电压波形如何偏离正弦波,只要改变输入电压的有效值,就可以调光。 然而可控硅调光对LED光源的调节会产生意想不到的问题,那就是输入端的LC滤波器会使可控硅产生振荡,这种振荡对于白炽灯是无所谓的,因为白炽灯的热惯性使得人眼根本看不出这种振荡,但是对于LED的驱动电源就会产生音频噪声和闪烁。另外可控硅调光会破坏正弦波的波形,从而降低了其功率因素值(通常低于0.5),因此可控硅调光大大降低了LED的系统效率。而且可控硅调光的波形加大了谐波系数,非正弦的波形会在线路上产生严重的干扰信号(EMI)污染电网,严重的会使电网瘫痪。 读到此处,你可能会问:“降低电压或电流及可控硅调光方式都不适合LED 光源调光,那么什么方式才是最合适的呢?”。 是模拟(1-10V)调光方式吗?不是。模拟调光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挑战,这就是输出电流精度。几乎每个LED驱动都要用到某种串联电阻来辨别电流,而模拟(1-10V)调光驱动中的容差、偏移和延迟导致了一个相对固定的误差, 这样就会反过来降低输出电流的精度,最终输出电流无法指定、控制或保证。因此保证LED光源的调光效果,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在一个闭环系统中降低输出电流误差,提高电流精确度。 PWM(脉宽调制)调光方式可以很好的解决以上问题,因为LED是一个二极管,它可以实现快速开关,它可允许的开关速度可以高达微秒以上,是任何发光器件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只要把电源改成脉冲恒流源,用改变脉冲宽度的方法,就可以改变其亮度,这种方法称为脉宽调制(PWM)调光法。这种调光方式就像一个以高达微秒以上开关的水闸,由于该水闸开关频率很快,快到我们无法用肉眼识别其开关的状态,其结果是我们只能够通下游水量的多少,才能识别其开关频率

各种调光技术分析

调光技术分析 一:调光器基础知识调光器是一种用来改变电光源的光通量、调节照度的照明配件,广泛应用于家庭照明、剧场舞台、酒店客房、场馆展厅等场合. 从原理上讲,所有调光器都是通过改变电光源的输入电流来获得不同强度的光输出,其控制方法包括改变加在负载上的电压幅值和改变电流流经负载的时间两种方式,前者直接改变了电流有效值,而后者是在交流电的半波内控制电流导通的时间及次数来实现的. 1.调光器的分类调光器有很多种类别,按电源不同可以分为交流调光和直流调光,按控制电路的原理可以分为幅值调光和相位调光, 按开关器件的种类可以分为无源调光和有源调光,按光线变化的级别可以分为分段调光和无极调光,按负载类型可以分为对电光源的直接调光和对照明控制器的间接调光等,下面对调光器的分类作综合介绍. 1.1调幅式调光 1.1.1可变电阻器调光可变电阻器调光是最早出现的调光方法,通过在白炽灯照明回路中串接一只大功率可变电阻器,调节可变电阻器就可以改变流过白炽灯的电流值,从而改变灯光亮度.这种调光方 式在交直流电源回路中都可使用,并且不会产生无线电干扰,但由于 可变电阻的功耗高、发热大,导致系统的效率很低,一般只作为原理演示使用. 1.1.2自耦调压器调光用一个自耦调压器串接在交流回路中,

通过调节电刷的位置来改变供给白炽灯的电压幅值,从而改变灯光亮度.虽然自耦调压器体大笨重,还有工频噪音,但由于系统效率较高,增减负载也不影响调光等级,在早期曾经大量用于舞台调光. 1.1.3二极管分档式调光电路这个电路由一只三档开关控制,分别作全电压供电、半波供电和关断控制.这里的二极管可以看成是一个工作在导通状态的单向可控硅(SCR),这种调光方式是调幅式调光到相位调光的过渡类型.由于白炽灯半波供压是一个固定电压值,不能任意调节,并且白炽灯在半波电压下会轻微闪烁,所以这种电路的实用性不是很好. 1.2调相式调光调相式调光是通过调节交流电每个半波的导通角来改变正弦波形,从而改变交流电流的有效值,以此实现调光的目的,也称为“斩波式”调光.调相式调光包括前沿相位控制和后沿相位控制(也称前切和后切)两种类型,工作原理与调幅式调光完全不同. 2 调光器 1.2.1 前沿相位控制调光器前沿调光器具有调节精度高、效率高、体积小、重量轻、容易远距离操纵等优点,在市场上占主导地位,多数厂家的产品都是这种类型调光器.前沿相位控制调光器一般使用可控硅作为开关器件,所以又称为可控硅调光器. 可控硅调光器虽然电路简单、成本低廉,但由于可控硅开关时会产生较强的无线电干扰,若不采取有效的滤波措施,将会妨碍许多电器的使用.另外,可控硅调光器在开通时有一个很陡的前沿,电压波形从零电压突然跳高,这对白炽灯类电阻性负载的影响不大,但却不适合气体放电光源的调光使用.

台灯调光的原理

1966年IngoMaurer受惠于波普艺术设计了其第一件作品:一款拥有有巨大灯泡的台灯,完成了其向电灯的发明者爱迪生的敬礼。此后的30多年间,IngoMaurer 一直为光――简单之美的诗意追求而不断创造。1992年,Lucellino带着诗意的天使翅膀飘落人间――这也是IngoMaurer最受赞誉和畅销的作品。工作在慕尼黑的“诗人”既不是极简主义者也不种牢牢守着那些设计理论的设计师。只有对“无限多样性”的追求才是IngoMaure的一件件作品所要平静地阐发的。对他而言,设计不过是一种可以从日常生活就能获取灵感的有趣科学。一件件的作品的创作可以说也就是一次次和灵感的偶遇,IngoMaurer用他安静的敏锐将它们(灵感)捕获,再用他诗人的气质将一切的美展现给一双双为之闪亮的双眸。而IngoMaure对光的材料的研究尝试和革新才是其塑造一件件诗意作品的前提。从还在学生时代作学校的印刷工起Ingo就一直思考这用“纸”来塑造光的形状。1980年的Lampampe和1997年的Zettel?z就是来于纸的创造。而对织物的运用以及塑造雕塑般的视觉效果则是Ingo设计中的又一大特色。而IngoMaure还走在技术的前沿,是一个“先锋诗人”。LED(发光二极管)技术刚出现,IngoMaure马上就把其运用到了LaBellissimaBrutta(1997)的设计上,让新技术散发诗的光芒。其后作品ohoodoo(1999),Stardust(2000)和El.E.Dee(2001)的设计则无一不继续延续了IngoMaure试验风格和技术先锋的诗意设计美学。 [台灯] 台灯 220V电源电压经变压器T降压后输出12V的交流电压,经二极管VD1~VD4整流、电容C1滤波后,由可调稳压集成块LM317稳压,输出稳定的可调电压供白色发光管LED1~LEDl5使用。为了能使灯光可调,这里由三极管VT和电位器RP1等元件组成输出电压调节电路。用三极管作调节元件是由于带开关绝缘性能好、阻值又低的电位器难于找到,只能使用一般调光台灯的电位器,阻抗在500kΩ左右,所以无法对电压直接进行调节,故使用了三极管。调节电压方法是:由于通过电阻R1和三极管集电极的电流为5mA恒定不变,这样三极管VT的集一射极电压可通过调节偏流电阻来改变。当电位器RP1的阻值调小时,偏流变大,集.射极电压变小,输出电压也变小;反之,集一射极电压变大,输出电压也变大。这样通过调节可以使输出电压在8~10V之间变化,实现对发光管的亮度调节。发光管由三只串联为一组,五组并联制成。由于白色发光管最大工作电压在3.5V,三只发光管串联为10.5V,考虑到每只发光管工作电压略有不同,故稳压电源输出电压取10V

常见电光源的工作原理

常见电光源的工作原理? 常见电光源的工作原理2007/10/05 作者:赵成波/Dick 心情:星期五(12:17) 自19世纪初电能开始用于照明后,电光源技术经历了几次有代表性的发展,人们相继制成了白炽灯、高压汞灯、低压汞灯、卤钨灯,近年来又制成了高压纳灯和金属卤化物灯等新型照明电光源,电光源的发光效率、寿命、显色性等性能指标不断得到提高。 1、第一次电光源技术革命——白炽灯 以爱迪生为代表发明的白炽灯,经过几代科技人员120多年的努力,白炽灯的发光效率平均每年增长0.11lm/W,至今灯发光效率增加了10倍、寿命提高了500倍、价格下降了10倍,满足了人们对400~2000lm光通量的室内照明的需要。 (1)普通白炽灯 普通白炽灯(简称普通灯泡),一般内部安装有金属钨做的灯丝,内部被抽成真空或充入少量惰性气体,灯丝通电后,钨丝呈炽热状态并辐射发光。灯丝温度越高,辐射的可见光比例就越高,即灯将电通转换为可见光的效率就越高。随着白炽灯发光效率的增加,灯丝温度的升高,钨灯丝的蒸发速度也增加,从而使灯的寿命缩短。较大功率的白炽灯泡内充有约80kPa 气压的惰性气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金属钨的蒸发,从而延长了白炽

灯的使用寿命。普通白炽灯的典型发光效率为10lm/W,使用寿命为1000h 左右。 (2)卤钨灯 1959年人们发明了卤钨循环原理的石英白炽灯,给普通白炽灯注入了新的活力,卤钨石英白炽灯具有体积小、灯发光效率维持率在95%以上,灯发光效率和使用寿命有了很大的提高。 “卤”字代表元素周期表中的卤族元素,如氟、氯、溴、碘这类元素。卤钨灯就是充有卤素的钨丝白炽灯,现在常用的卤钨灯有碘钨灯和溴钨灯。根据卤钨循环原理制造出的卤钨灯,给热辐射光源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类灯的体积小,光通量维持率高(可达95%以上),灯发光效率和使用寿命明显优于白炽灯,卤钨灯的外壳一般采用耐高温并且高强度的石英玻璃或硬质玻璃,灯内充有2~8个大气压的惰性气体及少量的卤素气体,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灯丝的工作温度。 普通白炽灯灯丝上的钨原子蒸发出去后,沉积在玻璃泡壳上,时间一长,灯丝越来越细,泡壳越变越黑。经过长期的努力,人们找到了卤族元素——氟、氯、溴、碘。比如碘,它在250℃以上的温度下和钨很亲近,会和钨结合在一起变为碘化钨分子;而在1500℃以上的高温下,碘化钨又分解成碘和钨原子。如果在白炽灯内充上碘,灯泡壁上温度超过250℃时,碘就

电光源工作原理

自19世纪初电能开始用于照明后,电光源技术经历了几次有代表性的发展,人们相继制成了白炽灯、高压汞灯、低压汞灯、卤钨灯,近年来又制成了高压纳灯和金属卤化物灯等新型照明电光源,电光源的发光效率、寿命、显色性等性能指标不断得到提高。 1、第一次电光源技术革命——白炽灯 以爱迪生为代表发明的白炽灯,经过几代科技人员120多年的努力,白炽灯的发光效率平均每年增长0.11lm/W,至今灯发光效率增加了10倍、寿命提高了500倍、价格下降了10倍,满足了人们对400~2000lm光通量的室内照明的需要。 (1)普通白炽灯 普通白炽灯(简称普通灯泡),一般内部安装有金属钨做的灯丝,内部被抽成真空或充入少量惰性气体,灯丝通电后,钨丝呈炽热状态并辐射发光。灯丝温度越高,辐射的可见光比例就越高,即灯将电通转换为可见光的效率就越高。随着白炽灯发光效率的增加,灯丝温度的升高,钨灯丝的蒸发速度也增加,从而使灯的寿命缩短。较大功率的白炽灯泡内充有约80kPa 气压的惰性气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金属钨的蒸发,从而延长了白炽灯的使用寿命。普通白炽灯的典型发光效率为10lm/W,使用寿命为1000h左右。 (2)卤钨灯 1959年人们发明了卤钨循环原理的石英白炽灯,给普通白炽灯注入了新的活力,卤钨石英白炽灯具有体积小、灯发光效率维持率在95%以上,灯发光效率和使用寿命有了很大的提高。“卤”字代表元素周期表中的卤族元素,如氟、氯、溴、碘这类元素。卤钨灯就是充有卤素的钨丝白炽灯,现在常用的卤钨灯有碘钨灯和溴钨灯。根据卤钨循环原理制造出的卤钨灯,给热辐射光源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类灯的体积小,光通量维持率高(可达95%以上),灯发光效率和使用寿命明显优于白炽灯,卤钨灯的外壳一般采用耐高温并且高强度的石英玻璃或硬质玻璃,灯内充有2~8个大气压的惰性气体及少量的卤素气体,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灯丝的工作温度。 普通白炽灯灯丝上的钨原子蒸发出去后,沉积在玻璃泡壳上,时间一长,灯丝越来越细,泡壳越变越黑。经过长期的努力,人们找到了卤族元素——氟、氯、溴、碘。比如碘,它在250℃以上的温度下和钨很亲近,会和钨结合在一起变为碘化钨分子;而在1500℃以上的高温下,碘化钨又分解成碘和钨原子。如果在白炽灯内充上碘,灯泡壁上温度超过250℃时,碘就会把泡壳上的钨化合成碘化钨蒸气,从泡壳上将钨拉走,向灯丝方向移动。在灯丝附近因为温度高了,碘化钨分解,把钨交还给灯丝,剩下的碘又移到温度较低的泡壳上去拉钨原子,这样,人们也就不必担心钨的蒸发了。消除了灯丝钨蒸发的问题后,就可以提高灯丝的工作温度了。灯丝工作温度提高,意味着通过灯丝的电流增加,也就增加了灯的功率,这样小小体积的碘钨灯就能比体积大很多的普通白炽灯更亮。卤钨灯与普通白炽灯相比,发光效率可提高到30%左右,高质量的卤钨灯寿命可以提高到普通白炽灯寿命的3倍左右。 由于卤钨循环(见图1),减少了灯泡玻璃壳的黑化,卤钨灯的光输出在整个寿命过程中基本可以维持不变。 正是由于卤钨灯的以上优势,使其用途日趋广泛。低压卤钨灯的工作电压一般为12V/24V,灯功率从10~50W不等,它们的主要特点是:色温为2900K,显色指数R a为95~100,发光效率为16~20lm/W,使用寿命为3000h,因此更加适宜色彩丰富的高档商品照明。卤钨灯电光源的另一种改进措施是采用浸涂法、真空蒸镀法或化学蒸镀法,在石英泡壳上采用红外反射层技术制成的新型卤钨灯,让可见光透过,而将红外线反射回灯丝,使灯的发光效率提高30%~45%,寿命可达3000h。由于可以在灯反射面上交替真空蒸镀20层以上的高折射率物质,它可以将75%的红外线透射掉,这样出射光的温度大为降低,因而被广泛用于如超市食品冷光照明的应用场所。低压卤钨灯虽然有以上很多优点,但是由市电电压转换到低电压时需要用变压器,往往使用户在设计安装时感到不便。现在已生产出可以直接应用于电网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