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F6战斗机三视图

F6战斗机三视图

F6战斗机三视图
F6战斗机三视图

F6战斗机三视图

枭龙战机catia建模教程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CATIA课程设计说明书 枭龙战机建模 院系 专业 班号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课程设计任务书 课程名称:CA TIA课程设计 院(系):专业: 课程设计题目:枭龙战机建模 课程设计时间:2012年10月16日至2012年11月9日课程设计的内容及要求: (一)基本要求 1、查找枭龙的相关资料; 2、应用CA TIA建立一个该飞机的三维模型; 3、按照学院课程设计相关规定编写设计说明书。(二)课设内容 1、查阅该飞机的相关资料; 2、查阅参考资料,熟悉CA TIA软件相关应用模块; 3、依照资料建立三维模型; 4、编写设计说明书; 5、参加答辩。

(三)评语 (四)成绩 指导教师: 负责教师: 学生签名:

课程设计介于实验课和毕业设计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具体练和考察过程。本次课程设计历时三周,要求运用CA TIA绘制枭龙飞机模型,并进行合理的装配,完成零件图与装配图。在绘制飞机时,我主要运用样条线、3D曲线、拉伸、填充、多截面曲面、扫掠、相交投影等命令。在装配零件时,我主要通过平移,相合约束、接触约束、偏移约束等约束条件,将其组装成飞机模型,最终完成本次课设。 关键词:CA TIA 曲面设计装配

第1章引言 (1) 第2章枭龙战机简介 (2) 第3章曲面绘制及装配 (3) 3.1机身曲面 (3) 3.2其他零件 (8) 3.3装配图 (12) 3.4飞机三视图 (15) 第4章总结 (16) 参考文献 (17)

F18战斗机

F-18“大黄蜂”战斗机(F-18 Hornet,编号亦作F/A-18)是美国诺斯罗普公司为美海军研制的舰载单座双发超音速多用途战斗第四代战斗/攻击机(国际第四代战斗机标准),它也是美国军方第一种兼具战斗机与攻击机身份的机种,基于这个原因,作为美国海军最重要的舰载机,F-18的用途广泛,它既可用于海上防空,也可进行对地攻击。该机于1978年首飞,1983年进入美国海军服役,2006年7月28日F-14“雄猫”战斗机退役后,F-18成为美国航空母舰上唯一的舰载战斗机。 中文名称 F/A-18 “大黄蜂”战斗攻击机 英文名称 F/A-18 Hornet Fighter/Attacker 研制时间 1978年11月18日 服役时间 1983年1月7日 国家 美国 制造方 麦道/波音/诺斯洛普公司 乘员 1人(A型/C型);2人(B型/D型) 产量 1,458架以上 目录 1发展沿革 ?研发背景 ?研发计划 ?试飞情况 2技术特点 ?结构布局 ?动力系统 ?座舱设计 ?航电系统 ?飞控系统 ?火控系统

?机载武器 3性能数据 4衍生机型 ?F/A-18A“大黄蜂” ?F/A-18B“大黄蜂” ?F/A-18C“夜攻大黄蜂” ?F/A-18D“大黄蜂” ?F/A-18E/F“超级大黄蜂” ?F/A-18G“咆哮者” ?F-18 “沉默大黄蜂” 5实战情况 6装备情况 7重要事件 1发展沿革 研发背景 1975年1月13日,由诺斯罗普公司设计的YF-17在 ACF((Aerial Combat Fighter,空战战斗机)项目中被对手通用动力的 YF-16 击败, F-18飞行图[1] 原因是 YF-16 的速度比 YF-17 略快,且其安装的 F-100 发动机已被 F-15 采用,可降低维护费用。YF-16 即是后来大名鼎鼎的 F-16 战斗机,产量超过4500架,至今仍未停产。

f-35战斗机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 F-35飞机性能简介 学院名称自动化科学及电气工程学 院 学生姓名 班级学号 卷面成绩 2013年12 月

摘要 本文以F-35战斗机为研究目标,对目标进行了类型,用途,性能等方面的介绍。首先,对战斗机的发展历程做了简单的回顾,并从类型,布局,用途三方面对F-35大致介绍一番;其次,重点写出了F-35的各方面的性能水平(包括隐身性能,电子系统,动力系统等),以及机上所用到的世界先进的技术;最后,综述研制F-35的重大意义。本文研究国外先进飞行器,从而使我国有针对性地进行先进飞行器的研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一项具有国防研究价值的课题,为现代战斗机的工程研制提供了一种可参考的思路。 关键词:战斗机,隐身,电子战系统,显示技术,动力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1现代战斗机发展概况 4 1.2 F-35战斗机简介 4 1.2.1F-35战斗机类型 4 1.2.2 F-35战斗机的总体布局 4 1.2.3 F-35战斗机的主要用途 5第二章F-35的性能水平 2.1 参数性能 5 2.2 隐身性能 5 2.3电子系统 6 2.4 显示装置 6 2.5 动力系统7 第三章f-35战斗机的先进技术 3.1 先进的显示装置7 3.2 先进的电光瞄准系统7 3.3 先进的机载AESA多功能雷达8 3.4 高度综合的传感器系统8 3.5 功能强大的综合核心处理机(ICP)8 3.6 综合高效的电子战(EM)系统8 第四章研制意义 4.1 F-35研制意义9 4.2 未来规划9 参考文献10

第一章绪论 ·1.1 现代战斗机发展概况 第一代战斗机(从50年代初至60年代初),主要追求的是飞机的飞行速度,即从低声速到超声飞行,完成一般的机动飞行,多采用后掠翼布局。 第二代战斗机(从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主要追求的是高空高速,多任务,机型比第一代大、重、战斗力更强,多采用三角翼布局。 第三代战斗机(从70年代中到90年代末),主要追求高机动性。 第四代战斗机(90年代末至今),主要追求隐身性,机动性和超声速巡航。·1.2 F-35战斗机简介 1.2.1 F-35战斗机类型 F-35(Joint strike fighter)是美国,英国等多国联合研制的下一代低成本,多用途,第五代隐身战斗攻击机,作战半径超过1000公里,具备有限超音速巡航能力,主要用于替换现役的F-14,F-16,F-18等飞机。 图表 1 F-35战斗机的三视图 1.2.2 F-35战斗机的总体布局

CATIA自由曲面战斗机

歼9战斗机 1.制作过程 1.1.11制作前准备工作 首先,考虑到是绘制已有战斗机的外形,可以找到相关的图纸或图片作为参照,进行绘制。但是歼击机9这个型号只是停留在图纸上的概念型号,只能找到如下的图片作为参考,精度无法保证,只能做到形似。 图1.1.1歼9三视图 模型的制作 首先将三面图导入到CATIA中,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打开CATIA,依次点击开始->形状->Sketch Tracer

图1.1.2Sketch Tracer 点击图标,导入之前准备的图片,如下图所示。 图1.1.3参照图1 将坐标原点定位在如上图所示的小红点处,注意右边大的红圈中所标记的内容“use a cube” 此时,图像是按照原比例原大小导入到CATIA中的,但是不是图像中所有的内容都有用,此时将鼠标指针指向图像的四个角中的一个,发现指针处出现可以拖动的“四个箭头”标记, 如图所示:

图1.1.4参照图2 移动箭头到合适的位置,调整坐标轴到机头空速管根部,图像调整的最后结果如图所示。 按照上面的方法导入三次,中间用“快速查看“分别调整视角,形成三视图。 调整如下图所示放大缩小使三个视图的位置大小坐标系一致。 图1.1.5参照图3 最终效果如图所示: 图1.1.6参照图4

1.1.22绘制飞机截面图 首先点击菜单栏的“插入”->“几何体”,向Product中插入一个几何体,之后再向part中插入一个“几何图形集”,取名为“截面”,在这个几何图形集下我们将绘制飞机的截面图。 因为在网上没能找到合适的截面线图,所以只能通过一些简单的参照进行绘图。 首先点击图标,进入该视图,绘制飞机的右视外轮廓线条,方法如下: 点击“开始”->“形状”->“Free Style”,进入自由曲面模块下,点击 图标(3D曲线),就是空间曲线,注意此时要将优先平面锁定于与屏幕平行,具体方法如下: 右击“罗盘”,弹出菜单项,点击“将优先平面方向锁定为与屏幕平行”。 图1.1.1参照图5 绘制飞机外轮廓的空间曲线,右视图结果如下图所示:

A320飞机介绍

A320“空中客车”(Airbus)双发中短程客机 2010-01-02 15:06来源:互联网作者:航空图点击:1546次 A320“空中客车”(Airbus)双发中短程客机 概况 A320是欧洲空中客车工业公司研制的双发窄机身中短程客机。该机采用最先进的设计和生产技术、新材料及先进数字式航空电子设备。它是世界上第一种使用电传操纵的亚音速民用客机。在A310的机翼基础上又进行了新的设计。它比现在所有的单过道客机的客舱都宽敞,双水泡形的机身截面大大提高了货舱中装运行李和集装箱的能力。空中客车工业公司对A320所确定的设计方针是“以新制胜”。 1979年7月宣布A320方案,当时称为SA计划,1982年2月正式编号为A320,1983年12月A320计划正式上马,并开始生产准备,1984年3月2日开始制造,1987年2月22日首次试飞,1988年2月获得型号合格证并交付使用。截止1993年9月1日,各型A320共获得638架订货和411架意向订货,已交付415架。 A320的生产在空中客车工业公司各成员国中分工如下:法国航宇公司制造机翼前缘之前的机身、中央翼盒、发动机挂架以及最后总装;德国航宇公司制造中、后机身、襟翼、垂尾、方向舵以及舱内装修;英国航宇公司制造机翼主体、副翼和扰流片;西班牙航空制造公司制造尾翼、升降舵、主起落架舱门和后机身钣金件;比利时空中客车工业公司制造前缘缝翼。

A320有两种型别: A320-100 基本型。为生产线上第21架之前的产品。 A320-200 远程型。为生产线上第22架之后的产品。它与-100型主要区别是:采用中央翼油箱,增加8034升燃油,航程增大2000公里;翼尖上装有与 A310-300相似的“翼尖帆片”。 2010-01-02 15:06来源:互联网作者:航空图点击:1547次 A320“空中客车”(Airbus)双发中短程客机(航空图) 设计特点 机翼悬臂式中下单翼,采用与A300/A310类似的超临界后加载翼型。为适应平均航段较短的特点,设计巡航速度降低为M0.76~0.78。要求机翼特性随巡航速度、高度的变化小,在整个使用范围内阻力较低。英国航宇公司设计的 D57S新翼型,相对厚度与A310的相同,但后梁之后的厚度加大30%,以便有足够空间容纳襟翼及其操纵系统。上反角5°6′,1/4弦线后掠角25°,前缘后掠角28°。在A320-200型上采用“翼梢帆片”,前缘呈圆形,后缘呈楔形,沿其翼弦平面有向后延伸的“纺锤体”,用来抑制翼梢旋涡。这种装置与“翼梢小翼”相比,在非设计状态仍有好的减阻效果。侧风进场时,“翼梢帆片”本身不会出现失速现象。全翼展前缘缝翼分5段,由于发动机短舱位置贴近机翼下表面,所以在不损害高速巡航性能的前提下,对发动机挂架作了局部修形,改善前缘缝翼打开位置的展向连续性。内外侧后缘襟翼都采用大后退单缝富勒襟翼,最大偏度40°。每侧机翼上表面有5块扰流片,作减速板时用内侧2块,滚转操纵时

模型飞机的结构制作

第一单元 模型飞机的结构及制作 单元简介 本单元主要介绍航空模型组成部分及模型的制作、试飞等相关常识,要求学生了解模型飞机的主要结构、各主要部分的功能以及模型飞机飞行的简单操作方

第一课航空模型常识 一、什么叫航空模型 在国际航联制定的竞赛规则里明确规定“航空模型是一种重于空气的,有尺寸限制的,带有或不带有发动机的,不能载人的航空器,就叫航空模型。其技术要求是:最大飞行重量同燃料在内为五千克;最大升力面积一百五十平方分米;最大的翼载荷100克/ 平方分米;活塞式发动机最大工作容积10 亳升。 1、什么叫飞机模型一般认为不能飞行的,以某种飞机的实际尺寸按一定比例制作的模型叫飞机模型。 2、什么叫模型飞机一般称能在空中飞行的模型为模型飞机,叫航空模型。 二、模型飞机的组成模型飞机一般与载人的飞机一样,主要由机翼、尾翼、机身、起落架和发动机五部分组成。 1、机翼——是模型飞机在飞行时产生升力的装置,并能保持模型飞机飞机飞行时的横侧安定。 2、尾翼——包括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两部分。水平尾翼可保持模型飞机飞 行时的俯仰安定,垂直尾翼保持模型飞机飞行时的方向安定。水平尾翼上的升降舵能控 制模型飞机的升降,垂直尾翼上的方向舵可控制模型飞机的飞行方 向。 3、机身——将模型的各部分联结成一个整体的主干部分叫机身。同时机身内可以装载必要的控制机件,设备和燃料等。 4、起落架——供模型飞机起飞、着陆和停放的装置。前部一个起落架后面两面三个起落架叫前三点式;前部两面三个起落架,后面一个起落架叫后三点式。 5、发动机——它是模型飞机产生飞行动力的装置。模型飞机常用的动力装置有:橡筋束、活塞式发动机、喷气式发动机、电动机。 三、航空模型技术常用术语 1、翼展——机翼(尾翼)左右翼尖间的直线距离。(穿过机身部分也计算在

飞机的CATIA外形设计

CAD课程设计说明书Aerosonde飞机CATIA外形设计 院系航空航天工程学部 专业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班号XXXXXXX 学号2008040303007 姓名曹末日 指导教师XXX XXXXXXXXX 2011年11月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课程设计任务书 课程名称:CAD课程设计 院(系):航空航天工程学院专业:飞行器设计与工程课程设计题目:Aerosonde无人机CA TIA外形设计 课程设计时间:2011年11月14日至2011年12月2日 课程设计的内容及要求: (一)基本要求 1、看懂该结构的二维图纸; 2、熟练运用CATIA软件各个模块; 3、所建三维模型与所给资料相符; 4、按照学院课程设计相关规定编写设计说明书; (二)课设内容 1、查阅某飞机相关资料; 2、查阅参考资料,熟悉CATIA软件相关应用模块; 3、依照资料建立该结构的三维模型; 4、编写设计说明书; 5、参加答辩

目录 第一章飞机简介 (1) 第二章飞机各主要参数介绍 (1) 第三章CATIA建模 (2) 第四章飞机重量估算(Torenbeek方法) (4) 4.1机翼 (4) 4.2 机身 (5) 4.3 尾翼 (6) 4.4 发动机短舱 (6) 4.5 起落架 (7) 4.6 动力装置 (7) 4.7 固定设备重量 (8) 4.7.1飞行操纵系统重量 (8) 4.7.2液压、气压系统重量 (8) 4.7.3仪表和通信导航设备重量 (8) 4.7.4环控和防冰除冰系统重量 (9) 4.7.5氧气系统重量 (9) 4.7.6内设重量 (9) 4.8 使用项目 (9) 4.8.1乘员 (9) 4.8.2食物重量 (9) 4.9 总重 (10) 第五章总结 (11) 参考文献 (12)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