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动商——人类潜能的认知学探索正稿

动商——人类潜能的认知学探索正稿

动商——人类潜能的认知学探索

李红亮印艳

(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南京210094)

摘要:动商是人类的一种潜质、潜能,动商是人类“三商”——“情商、智商、动商”的基础。动商是人的现代化的标签之一,引导着人类的一种新的生存文化——幸福和谐健康的生存向往。“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公民动商发达,身心和谐、全面发展。本文探讨了:动商的认知溯源、动商的内涵本质认知;动商的生物学机制;动商的测评体系;动商的认知价值;动商的开发推广价值。

关键词:动商;认知;价值;开发

Motorquotient—Hunman potential of cognitive study exploration

Li Hong-liang,Yin Yan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NUST,Nanjing 210094,China)Abstract :The motor quotient refers to a kind of human potentiality or proficiency; it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three types of human quotient which are respectively emotion quotient, intelligence quotient and motor quotient. The motor quotient is one of the labels in the process of human modernization; it leads human beings to a new way of survival, with happiness, harmony and health. The realization of Chinese Dream requires all citizens to have an advanced motor quotient, a harmonically physical and mental condition, an all-round development. In this essay, we discussed the following aspects referring to motor quotient: the cognitive origin, the connotation and essence, the biological mechanism, the evaluating system, the cognitive value and the developing and popularizing value of the motor quotient.

Key words:Motor quotient;cognition;evaluation;value

“中国梦”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这一切建立在人的现代化、人的素质全面发展基础之上。南京理工大学王宗平教授在2012年5月14日《中国体育报》的“关注动商,提高学生运动潜能”报道中率先提出“动商”这一全新概念。藉此,动商概念一直被新媒体不断宣传、探讨、发酵,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百度搜索点击“新闻”11,100,000篇,点击“网页”100,1000,000个;另有《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中国体育报》、《新华日报》、《南京日报》、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新浪、新华网、人民网、凤凰网等100多家媒体、多家电视台针对动商进行报道、展开专题讨论与专家访谈;已有学术期刊、会议论文几十篇在探讨动商,动商思想现在渐被人们了解接受。动商的火热兴起,缘起于人类已经进入云计算、大数据、3G打印机、4G时代,人的身体活动越来越少,生理、心理机能加速衰老和退化。对于现代人,急需警示身体机能的退化,重视动商潜质的认知,这不仅必要,甚至是相当重要,尤其是动商的研究、激发,和实现“中国梦”所需要的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密切相关,有着一定的内在契合性。

收稿日期:2015-09-10

课题项目:本文是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江苏特色志愿服务的制度化建设研究”——以南京青奥会和亚青会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批准号:13SHD018。

作者简介:李红亮(1965-)女,山西运城人,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哲学、国家治理;

一、动商的认知溯源

动商(Motor Quotient)一词受来自西方的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IQ)、情商(Emotional Quotient,EQ)的启示,意为“运动的天赋和潜能”。动商——即运动商数,是个体通过身体活动所表现出的运动天赋、运动潜能、运动意识的综合量化指数,主要包括身体机能、心理机能、运动素质、运动智能四个部分。1905年法国科学家比奈和西蒙提出“智商”概念,即是智力商数的简称。1988年,以色列籍心理学家巴昂(Bar-On)第一个使用情商“EQ”这个名词。1990年,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心理学家约翰?梅耶(Mayer)和耶鲁大学彼得?萨洛维(Salovy)重新解释情商并提出了较系统的理论。1995年,哈佛大学的丹尼尔?戈尔曼教授出版《EQ》一书。

“动商”概念出现之前,1985年国外Arnold在文章“The Motor Quotient -A Method for the Early Detection of Motor Delay”提出了“Motor Quotient”这一概念,是目前可查证的最早关于“运动商数(MQ)”的提法。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于1985年提出“多元智力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s)”,认为智力是由相互独立、相互平等的多种智力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他认为,几种不同的智力领域具有不同的神经机制或操作系统,彼此错综复杂、有机的、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地组合在一起,其中的“身体—动觉智力(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是指运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这可以说是国外关于接近“动商”的早起认识。后来类似的认识还有:Cole和Harris 等在文章“Instability of the Intelligence Quotient-Motor Quotient Relationship”(1992)中提出了“Motor Quotient”;Berendsen等除了提出“Motor Intelligence”、“bodily kinaesthetic intelligence”等概念,也提到了“motor intelligence quotient”、“motor quotient”(2002)。以上学者提到的“Motor Quotient(MQ)”,大多限于评估儿童动作能力的发育及发展趋势。另外,约翰?瑞迪 (John Ratey), 埃里克?哈格曼 (Eric Hagerman)认为运动改造大脑、罗姆?哈瑞《认知科学哲学导论》等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动商的相关问题。追朔动商的历史,可以说,国外一些研究接近“动商”,但不同于本文提出的“动商”。真正探讨动商,认识动商也是这几年才真正开始,我国学者王宗平、张怡、张红兵等从动商的内涵、外延、生物遗传心理基础、测评体系等方面研究了动商的基本问题;深层地阐发了动商的新概念、新思想。截至今日,我国十多家报刊的理论版、观察等专栏已经明显意识到动商新概念带来的新思想、新理念的变革性意义,积极刊发了有关评论文章。

二、动商的内涵、本质认知

援引王宗平教授对动商的概念界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动商是指个体的运动商数,是个体克服自身和客观事物进行运动的能力,是人挖掘、发挥运动天赋和潜能的能力,

印艳(1992-)女,江苏泰兴人,南京理工大学马研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家治理

主要包括运动素质、运动心理、身体机能等。动商的本质内涵包括:

1.动商是人类一种潜质、潜能。动商,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全面而准确地表达动商的全部思想,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从哲学认知论角度来看,“动商”应该是人的一种潜在的特质,每个人都具有动商潜质,只是“商数”大小、水平高低有一定差异,人类的这种潜能长期被遮蔽,隐匿,没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动商即运动商数——个体通过身体活动所表现出的运动综合量化指数。

2.动商是人类“三商”的基础。“三商”——“情商、智商、动商”,事实上是人类的三种潜能。动商有自己的特征,是一种区别于智商、情商等人类不同先天潜能、禀赋能力的个性特质,是人类智商、情商充分发展的主要前提和基础。从教育促使人类全面发展的角度看,“德育、智育、体育”,德育对应情商,智育对应智商,那么体育对应“动商”,从而构成了个体全面发展的“情商、智商、动商”三维体系。“三商”之动商是必要的、情商是重要的、智商是主要的。

3. 动商是一个新研究领域。动商的研究对象:动商新理念——动商新概念——动商新思想——动商新理论。动商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运动、动作潜能、能力,呈现为人类的一种生理机能、能量;涵盖了人类的体育、舞蹈、操作、操练、动手、手工、耕作、捕鱼、狩猎等一系列动态行为;表现在人类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是混合于人类自身所具有的智能、交融于人类智商、情商等禀赋、潜能的第三种潜能、素质、能力。动商是比情商智商更重要的一个商数,动商能释放孩子“玩”的天性,动商是提倡“校园足球”的一个新诠释,动商是遏制学生体质下降的一个理念创新,动商提供了体育课程改革的新动力,动商是大力动员全民健身的一个新理念。

4.动商不同于传统体育。动商为人类认知自身的禀赋、潜质提供了一种新思想、新理念。动商认知、研究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工程,动商的理论构建更是涉及到多学科的整合(社会学、教育学、人类学、行为学、哲学、数学、心理学、生物学、神经学、统计学、测量学、体育学等),难度很大。动商具有包容性、互惠性、直观性,不仅仅是体育。情商、智商、动商就相当于德育、智育、体育,“三商”描述的是不同时期人的一生,“三育”针对的是学生时代。优秀学生的标准是“三育”要好;优秀人才的标准是“三商”要高。常说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这里要说,培养动商可以开发智力、培养情操。

5.动商潜能不同于竞技能力。动商可以用来表示个体综合运动能力的高低,但并不表示个体运动竞技能力高低。动商的认知已经是一种哲学的视域,把握动商,恰如把握所有涉及人类天赋和潜能——智商、情商等潜质一样,认知层次相当,研究有共性仅仅是特点不同而已。所以,动商认知不只仅仅局限于竞技、体育那样的一个基本层面,认识动商目的是要揭示被人类几乎无视的隐形潜能——动商的内在属性、个性特征,深刻认识和理解动商——人类的运动天赋和运动潜能的特定内涵和本质。

三、动商的生物学机制

正如智商、情商都有生物学基础一样,动商的生物学特征更明显。人体身上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五种生物运动过程:人类的进化与退化,代际的遗传与变异,个体的生长发育与衰老退化,生理生化水平的异化与同化,以及与疾病之间的斗争。这些生物运动过程速度不一、显现程度不一。体育运动主要采用生理生化的指标来进行评价,但对其他四种过程都有不同程度的直接间接影响。从生物机理来讲,动商表现时应该是人身体机能达到某个动态指标时,心理,智力,应激反应等一系列的常态指标发生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同时会牵连智商和情商的变化,本质上来讲,动商越有利于常态下智商和情商的提高则表明个体的动商越好。从生物认知学科来讲,动商所涉及的基础科学领域至少有哲学认知学、体育科学、生理学、神经医学、心理学、精神病学等学科,这些学科的内在生物机制的研究和分析,将能有效地揭示人类天赋和潜能的内在机制统一性(内聚性)和科学性,能使动商认知建立在科学有据的基础上。最早出现在体育教学中的文献是Anderson (1948)发表在“Research Quarterly”上,使用“Motor Quotient”等级来分配学生体育课学习档次,该研究发现此法有助于女生体育学习动机的提升,遗憾的是Anderson本人并没有对“Motor Quotient”做出解释。直到1985年 Capute 等提出了“运动商数(Motor Quotient,MQ)”这一概念,然而该研究对象为8-18个月的婴幼儿。

国外开展类似“动商”(Motor Quotient)的研究最早出现在Peabody 运动发育领域,就是先从生物学领域开始认知。Shirley(1931)、McGraw(1939)、Gesell(1940),以及Bayley(1969、1993)都从人类潜能的早期——婴幼儿运动发育的认识开始。针对Pebody运动发育评价,Folio和DuBos(1974)完成了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 Peabody Development Motor Scales,简称PDMS试验版),Teaching Resources 出版了第一个版PDMS (Folio & Fewell,1983)。该量表共有282项测试指标。其中粗大运动量表共含有170项,归为5类技能,即为反射(reflexes)、平衡(balance)、接与推(receipt and propulsion)、非移动(nonlocomotor)、移动(locomotor)等。精细运动量表含112项,归为4类技能,即为抓握(grasping)、手应用(hand use )、眼-手协调(eye-hand coordination)和手灵巧性(manual dexterity)。1996年PRO-ED购买了PDMS并完成修订出版了PDMS-2。PDMS-2对原量表进行了优化,由6个分测验组成(反射、姿势、移动、实物操作、抓握、视觉-运动综合),各分测验结果产生综合分的三种运动能力的总指数,分别为粗大运动商、精细运动商、总运动商。这些研究基本来自于医学研究,尤其是儿科学等人类动商的基础生物学领域。但遗憾的是,国内外“动商”的生物学研究都是围绕婴幼儿“运动能力”开发这个领域进行,而对“动商”研究则不能仅局限于“运动能力”范畴。

四、动商的测评体系

动商,直观性较强。运动商数中的“商数”是一个除数概念,那么动商“商值”的计算

就要体现出“除法”原则。动商是能够通过数据分析和构建模型来进行测评。因此,动商的认知最终结果还是要建立更形象、更具体、更客观的动商测评量化指标体系。所以,研究并设计一套测评动商的量化指标体系,才能最终实现动商的实践价值,使动商发挥出促进智商、情商的发展,从而激发人类活力和创造力,完善人格、提高素养,丰富国民生活、促使人类全面发展的正能量、高效能。动商的认知主要通过观察方法,要进行大量的研究、试验、跟踪观察对象(学生),最好以大型赛事为案例,全程跟踪式了解动商现象。

动商认知是一个兼顾定性与定量二维的特殊研究。认识和研究应该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生长发育特点,需要针对不同的年龄段遴选对应的测量指标。重点可以先建立青少年动商测量模型,应用测量模型进行样本数据采集,分析采集数据、拟合假设模型;根据模型拟合情况,研制青少年动商预测模型、评价模型及其评分标准;最后,在量表编制、模型构建的基础上,系统地论证青少年动商理论。未来后续研究认知中,逐步将按照幼儿、青少年学生、老年等不同年龄组分类择取样本,按照动商的量化测评指标体系进行跟踪式量表测试,进而统计分析,在经验材料充分的基础上进行规范性理论分析、概括,最终才能对动商现象有一个较为深刻的理论总结,以实证为基础探索建立不同年龄层次的动商测评、理论体系。

五、动商的认知价值

动商作为一张运动名片,谱写了前所未有的运动理念,动商新概念的提出是对人类潜能认知的一次刷新,是对人类多元智能的再次审视,梳理。动商新思想的产生唤醒了人对人本身的再探讨,新认知,展示了一种新的理论范式。动商潜能的开发、应用将遏制现代人体质下降的趋势,激发人们重视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充满活力和创造力,使一个民族充满旺盛生命力。动商理念的普及跨越了传统体育学的界限,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体育文化,引导着人类的一种新的生存文化。

1.动商的认知意义:一种新概念—新思想—新理念—新理论。动商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运动、动作潜能、能力,呈现为人类的一种生理机能、能量;涵盖了人类的体育、舞蹈、操作、操练、动手、手工、耕作、捕鱼、狩猎等一系列动态行为;表现在人类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是混合于人类自身所具有的智能、交融于人类智商、情商等禀赋、潜能的第三种潜能、素质、能力。动商新概念的提出是对人类潜能认知的一次刷新,是对人类多元智能的再次审视,梳理。

2. “三商”认知应是同等深度。智能、情感、运动对应于人类的智商、情商、动商。“三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是人类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三个维度,是衡量完整人格的三大指标,是开发素质的三大角度。动商,人的运动潜能和天赋,有先天因素也可后天培养。由于有智商、情商的捷足先登,动商才显得更有意义。人的一生是动商、情商、智商伴随的一生,不同时期侧重点不同。婴幼儿时期:动商>情商>智商;青少年时期:智商>动商>情商;中壮年时期:情商>智商>动商;老年时期:动商>智商>情商。动商与生俱来,先于情商和智商,又后于智商和情商伴随人走完一生,动商促进情商和智商,反之不然。身

份不同,“三商”侧重点亦可不同。儿童、工人、农民、解放军、武警、运动员、文艺工作者等,动商较高;教师、医生、科研人员等,智商较高;公务员、律师、记者、管理人员等,情商较高。

3. 动商引导着人类的一种新的生存文化。动商思想跨越了传统体育学的界限,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体育文化。动商是最熟悉的遮蔽,动商长期不为人认知,在人的素质提高过程中,“三商”缺一不可,是提高素养的三个方向,是人力资源培养的三个着力点,是国民教育体系的三大领域,学习型社会的三大导向,其充分开发将是丰富国民生活的三大亮点。动商理念的普及引导着人类的一种新的生存文化。

4. 动商是衡量人的现代化的标签之一。动商,人人需要,人人忽视;动商新概念是当代社会治理的新思维,动商开发是一项人权,是民生问题。动商、情商、智商是人类生生息息、代代繁衍、长期生存发展的三个最基本要素。动商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后人类活动能力的一个有力补充,是弥补缺失(物质现代化引发的身体机能下降)的重要元素。动商是人的现代化的一个基础指标,是人的现代化标签之一,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手段和目的。

5.动商的开发应用价值更高。动商,从个人层面,可培养动商,提高健康素质、提高生活质量;从社会层面,可传播动商,促进社会和谐,间接参与社会治理;从国家层面,可借助动商,解读体育实践、回答体育问题。动商概念来自中国,从这个角度讲,动商是奥运文化的中国元素,动商的开发可构建、健全一个人的人格,动商是情商智商的保障因素,动商是每个人接受正常专业知识、职业技术、技能教育的原动力,因为动商开发是前提。所以要关注动商、培养动商、研究动商、传播动商、提高动商、挖掘动商、把握动商、追求动商、倡导动商、激活动商、拓展动商、提升动商、弥补动商、发明动商、发现动商、凝聚动商。故,动商,不能再隐身了!

目前,动商的认知价值已经开始引起学界的深刻关注,遗憾的是认知研究还很不够,仅仅局限在表面的、现象层面的碎片式认识,全面系统的动商研究还没开始,尤其是关于动商的学术化、理论化研究远远不够,动商探索将是未来认知科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六、动商的开发推广价值

动商开发是一项人权,是民生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体育工作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前进方向。2014年1月,在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课外体育锻炼启动活动中,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秦宜智特别讲到“开展关于‘动商’研究,对个人的综合运动能力进行评价,专门建立研究中心,通过数据分析和构建模型,给同学们体育运动提供科学指导这种尝试很有意义,希望能够探索出成果,进行推广。”李克强总理在会见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时说:“中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正成为一种潮流,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人们向上的力量,更可以带动全社会健康水平的提高。”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南京青奥会期间的演讲震动了国人,他提到:“中国体育在教育体系中应

该扮演的角色没有受到重视,体育的作用被很多教师和家长所低估,这种状况在中国非常严重。”巴赫对中国善意的提醒,传达了一个信号“体育回归教育,正当其时;体育回归教育,中国可以做得更好!”

动商,既与生俱来,又可后天培养。动商,通俗说,就是运动的潜能和天赋,广义说,泛指人类的一切身体活动,包括劳动、运动、活动。动商可由先天遗传、后天环境和后天调控共同决定,动商潜能的开发、应用对人类来讲将完整人格、提高素养;开发人力资源、丰富国民生活、促使人类全面发展。当下学生体质下滑、国民体能下降与缺失对动商的开发和培养不无关系。2014年国发[46]号文件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推动“校园足球”发展出台的系列文件,以及2015年新春伊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都在传达一个明确的信号,那就是“加强青少年体育发展、促进国民身体素质提高”。在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连续20多年下滑的背景下,如何有效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成为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心声。实施“动商”的开发应用,以及动商的推广价值在于遏制当前国民健康等普遍下降现象,尤其是将为遏制全国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新一轮体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人应追求完整的世界,既有物质的需求,也有精神的需求,并要使两者保持合理的张力。人与自我的身心和谐是一种具有不同时代内涵的动态过程,它依随不同时期社会变化和人们的需求而有所不同。如古希腊时代身心和谐的人,文艺复兴时代全面自由发展的人,中国古代仁智合一的君子、贤人,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人等都非常重视人身体的健康。当代在实现中国梦、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和谐健康的个体首先是动商发达,具有充分活力的建设力量。国家有要求、人民有期盼。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人民。实现中国梦,对我国社会公民、尤其是劳动者主体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出更为全面、更高标准的要求,要求公民具有多学科的知识;具有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和技能;具有法律法规、民主正义、诚信友爱,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具有自身娱乐、休闲、欣赏等文化趣味;具有和谐人格、和谐修养等素质。概之,应是实现中国梦、和谐社会所要求的全面发展的和谐公民,而这一切,必须建立在强健的体质、高水平的动商基础上。

总之,中国梦,百姓的小康梦(即中产梦),也是百姓的身心愉悦梦,健康梦。动商助力“中国梦”梦想成真,动商是国家社会治理的一个润滑剂,动商是人类健康(中国国民健康)的一个理论自信,动商是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一个核心要素,动商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一个显著标志,动商是运动之父。共产党人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中国梦”具有多个维度,而其动商潜质的挖掘、潜能的激发将升华人类的幸福指数,实现人的现代化,人类最终获得全面发展。i

参考文献:

[1] 罗姆?哈瑞,魏屹东译.认知科学哲学导论[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12.

[2] Gardner H,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3] 乔治?维加埃罗 (Georges Vigarello),张竝,赵济鸿译.身体的历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13,5.

[4] 杨大春,身体的神秘:20世纪法国哲学论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0.

[5] 赫尔曼?施密茨,庞学铨,冯芳译.身体与情感[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8.

[6] 约翰?瑞迪 (John Ratey),埃里克?哈格曼 (Eric Hagerman),浦溶译.运动改造大脑[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

[7] 约瑟夫?马奎尔 (Joseph Maguire),凯文?扬 (Kevin Young).理论诠释:体育与社[M]. 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2.

[8] 张之沧,张卨.身体认知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

[9] 项涓,海宇.关注动商,提高学生运动潜能[N].中国青年报,2012,5,14.

[10] 王宗平等,动商——献给南京青奥会的一份特殊礼物[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4,(4)

[11] 王宗平,张怡.动商——人类全面发展的重要支脚[J].体育学刊,2014,21(4):13-16

[12] (美)Folio &Fewell,李明,黄真译.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4,6.

[13] 王宗平.动商怎样驱动体育[N].新华日报,2014-10-10

[14] 孔垂辉.青少年非接触式体型二维测量与评价系统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13.6

[15] 李卓等,PDMS_2运动发育量表与Gesell儿童发育量表一致性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12):1071-1073

[16] 吴升扣,姜桂萍.儿童早期动作发展测量的研究进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4):81-87.

[17] TRockstuhl,SSeiler,SAng,L Van Dyn.Beyond General Intelligence (IQ) and EmotionalIntelligence (EQ): The Role of Cultural Intelligence(CQ) on Cross-Border Leadership Effectivenessin a Globalized World[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2011, 67(4): 825—840.

[18] FISCHER AC. Sport intelligence[M].STRAUB WF,WILLIAMSJM.Cognitive sport psychology. Lansing,NY: Sport Science Associates,1984.

[18] 冷溶.什么是中国梦,怎样理解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3-4-26.

[19]肖映胜.和谐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体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6.

对文化人类学的看法

认识社会学之根本——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人类各民族创造的文化,以揭示人类文化的本质。使用考古学、人种志、人种学、民俗学、语言学的方法、概念、资料,对全世界不同民族作出描述和分析。这是文化人类学最根本的定义,也是我在学习文化人类学以前对于文化人类学的全部理解。简单来说,在我看来文化人类学就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或者说再大一点也可以算作社会学的一个分支。但是该怎么样理解这门学科、如何去剖析这门学科与社会学内在的联系、学习这门学科能够对我们的社会学学习提供怎样的帮助、以及我们该如何学些这门学科,这些问题我都没有真正思考过。 在上过文化人类学的课程,以及阅读过课程教材和少量的相关书籍以后,我对文化人类学的认识更加深入了。对于文化人类学这门学科,有课属于自己的认识,文化人类学是从“人的文化、文化的人”这个角度来探讨人及其文化发展的脉络、规律,研究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人与自我之间的互动关系等课题的综合性学科,是一个研究范围极其广泛的学科,用徐杰舜先生的说法,文化人类学就是一个"千手观音",也正因为如此,现在文化人类学的分支学科,越来越多,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是当今世界的一门显学.既然文化人类学是从"人的文化、文化的人"这个特殊角度来研究文化和人的学科,所以,我认为,弄清楚到底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人,对于学习文化人类学的人以及文化人类学工作者来说,无疑都是很重要的,也是相当基础的问题。在文化人类学领域有考古学家、语言学家和民族学家。考古学家通常从过去的文化出发研究物质对象,试图以此解释人类行为;语言学家研究语言,文化借助语言得以维持并代代相传;民族学家研究已观察到、体验到的文化,与他们想要了解其文化的那些人进行讨论。这决定了文化人类学这门学科是一门涵盖了丰富的知识内涵的综合性学科,与我之前认为的文化人类学就是照本宣科的讲授、枯燥无味的学习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也奠定了我现在对于文化人类学学习的全新态度。 所有文化历时而变迁,有时因为他们应付的环境已经变化了,有时由于外人的入侵,或者因为文化内部的价值已经改变了。虽然文化必须变革以调适于新的环境,但是变革中未预见到的后果对社会来说有时是灾难性的。人类是社会成立之根本,而文化亦是名族得以延续传承的之保障,将二者合而为一的文化人类学也是一门了解人类社会起源和发展历程的一个基础性的学科,这样的课程的学习,更加倾向于拓展个人的视野,让其能够从更加宽广的视角去看待社会学、学习社会学、研究社会学。社会学本身就是一种多元化的学科,这种学科的学习对于学习者本身的知识积淀,以及其自身思考问题的宽度有很大的关系。这也进一步肯定了文化人类学的学习对于学习社会学的我们而言是十分有必要的。 撇开其与社会学的联系不谈,这门学科的研究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好处也是值得肯定的。文化为生活所必需的物品和服务的生产及分配提供保证。它通过其成员的繁衍,为生物的延续提供保证。它使新成员濡化,这样他们才能成为有用的成人。它维持其成员之间的秩序,

文化认知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新视角.

文化认知: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新视角 作者简介:周荃,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11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认知心理学。 摘要:基于文化视角的认知过程研究,在认知心理学的实证体系中从未受到过应有的重视。本文从认知的文化背景出发,讨论把文化因素加入到认知研究中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介绍了认知人类学、跨文化认知研究、本土化认知研究、社会认知和文化心理学等可能的文化认知研究新视角。 关键词:文化认知跨文化本土化社会认知 1.前言:传统认知主义的困境与机遇 传统的认知心理学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自产生以来,它迅速取代行为主义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主流范式。认知心理学以研究人的内部认知过程为己任,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言语和学习等心理过程。在四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认知心理学出现了三种研究范式或取向。第一种是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信息加工心理学,它致力于人机模拟,认为人脑类似于计算机,认知过程犹如计算机的表征和运算过程。认知心理学的这种信息加工模式由于无法反映认知过程的灵活性,因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陷入了困境[1]。上世纪八十年代,认知心理学的第二种范式联结主义应运而生。联结主义以神经的网络结构模型为核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信息加工的问题,但它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机模拟和符号加工模式的局限。 传统的认知主义是以机械还原论和实证论作为其哲学指导,符号和联结的操作模型都采取了对意识分解的方法,引起了人文主义的严重不满[2]。此外,人本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也对主流认知主义采取了批判态度。这些批判确实反应了认知主义脱离文化背景的倾向。在第一代信息加工认知范式和第二代联结主义范式之后,认知过程的生态化倾向逐渐吸引了主流心理学家的注意。生态学研究取向以人的生活经验和历史文化背景为基础,主张在现实环境中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这种研究取向将认知主体视为自然的、生物的、活动于日常环境中适应性的主体,认知就发生在这样的情景之中[3]。这种新的研究取向把文化背景加入到认知研究中,认为文化是人从事各种认知的基础和背景,强调人与环境的互动和交换过程。跟传统的认知心理学范式相比,这种范式具有更大的生态效度、更令人信服的解释力和更广泛的应用空间。而且,生态学研究取向主张把认知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因而在技术和方法论

认知语言学赵艳芳

本书一共十二章,第一章是导论,首先介绍了什么是认知。关于认知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但不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认知定义都认为思维是认知的核心。第二节主要讨论了认知科学的基础,它既有哲学基础又有心理学基础。第三节是认知语言学的内涵及研究对象,认知语言学把语言看作是一种认知活动,以认知为出发点,研究语言形式和意义及其规律的科学。 第二章认知语言学的产生与创立。认知语言学的认知结构完形的组织原则来源于格式塔心理学,它的主客观互动的信念显然来自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的相互作用论。对于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起重大作用的人是维果茨基和皮亚杰。认知语言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来源于哲学,人类学等,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范畴理论和原型理论源于哲学家和认知人类学家的研究。在基本范畴理论基础上,范畴可以分为上位范畴和下属范畴。原型是人们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所有概念的建立都以原型为中心。第五节是认知语言学的形成,包括开端,发展和确立三个阶段。 第三章经验主义认知观。第一节主要介绍了客观主义的认知观和经验主义认知观,经验主义强调经验在认识世界中的作用,同时也认为认知对经验能动的组织作用。第二节对语言基本问题的重新认识。分别探讨了语言和客观世界的关系,语言的任意性问题,范畴与概念,隐喻,多义现象,语言的形式与意义和推理。 第四章认知与语言的生理和物质基础。在第二节中介绍了认知与语言的关系。思维与语言的关系的理论主要有三种:思维决定论,语言决定论,思维独立于语言论。最新的研究已否认了思维必须借助于语言外壳的说法,认为就同一事物而言,认知先于语言产生,也即存在前语言阶段的认知。接着又介绍了颜色感知与语言,通感及隐喻的认知基础。隐喻是人类认知重要的和基本的方式之一。很大一部分隐喻来自空间概念。 第五章范畴化和认知模式。一种事物及其类似成员可以构成一个范畴,一类事物及其包含事物可以构成一个范畴。范畴指事物在认知中的归类。范畴化的过程是复杂的,模糊的认知过程,而不是简单的、明确的。认知语言学以人的经验、认知、范畴化为语言研究的出发点,认为范畴化是人类思维、感知、行为和言语最基本的能力。但大脑是如何对事物进行最有效的分类和组织的?认知科学家发现了一个重要的层面,基本范畴层面,及大脑是从中间层面开始认识事物的。再此层面上,人们区分事物最容易。而原型经常用来指范畴内的最佳成员或典型代表,但原型更确切的含义是指作为范畴核心的图式化的心理表征,是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其最佳成员只是原型的个例。第三节主要介绍了上位范畴和下属范畴。本章还主要讨论了意象图式和认知模式。意象图式不是具体的形象,而是抽象的认知结构。根据莱

人类学田野调查中的语言学方法

人类学田野调查中的语言学方法 张振江 第一节准备工作 采用语言学方法进行人类学调查,涉及众多方面的准备工作。这些准备工作中,有一部分与人类学调查的其他部分的准备工作相同,有些则是语言学所特别需要的。本节主要讲述涉及到语言学的若干主要准备工作。 一、语言学相关文献和资料的准备 1.地方志文献中的人文、历史沿革、语言文献; 2.历史文献中的语言文献; 3.直接相关的语言学资料; 4.直接相关的语言学研究成果; 5.类似领域的语言学资料、研究成果; 二、语音器材准备 1.录音设备; 2.语音分析设备; 3.其他辅助设备; 三、编制语言调查大纲 1.最主要的语言调查准备工作之一。 2.根据具体调查目的,确定具体的调查大纲。在人类学调查中,这个大纲必须服从整个的人类学调查,而与单纯的语音学调查大纲可能不同。 3.但是,无论是何种目的调查大纲,都必须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绪论。概述本次调查的基本目的、意义、方法、程序等等; (2)语音学方面; (3)语法学方面; (4)词汇学; (5)句子与长篇语料 细致地编写调查大纲,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学诸目的。就人类学田野 调查中的语

言学研究来说,一般的,语音学、词汇学、语料等方面尤其重要,因此,尤其要周详。 四、选择语言调查合作人 1.语言调查合作人很大程度上决定调查的成败; 2.对合作人的语言能力方面的要求; 3.对合作人地方性知识的要求 4.对合作人身体等其他方面的要求; 5.语言调查非常辛苦,必须尽可能地为合作人提供便利,掌握调查节奏,以达到最好的结果。 第二节记音 一、记音 不论对语言学调查来说还是对人类学调查来说,记音都是最基础的工作。记音工作如果 不扎实甚至出现重大错误,将对以后的工作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二、人类学调查中常用的记音方法 许多人类学家并不是语言学家,掌握的记音手段可能多种多样,下面是常见的几种。 1。使用汉语拼音方案 优点是通行面广,缺点是适用面窄。它是基于普通话而设计的,通常也仅仅适合于普通话。因此,不能广泛用于精确记录其他语音系统。 2。使用具体语言或者方言的拼音方案 许多语言、方言另有专门的拼音方案,例如壮语、水语、汉族的粤方言等等。 一般来说,通行都受限制。 3。汉字拟音 这是很常见的方法。 原因:一方面与纪录者不能很好地掌握其他记音手段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现实有关。

探索自我性格探索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第二讲 探索自我—性格探索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特质,性格与职业的最佳匹配使得我们成为更有效的工 作者,可以促进我们对工作的兴趣; 认识到自己的性格特征是什么,乐意思考自己性格特征对职业的影响。 技能目标: 能够利用 MBTI 理论探索自己的性格,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 知道并能够利用探索性格特征的其他途径。 一、热身活动:我就是我的作品—刀刀 1、请每位同学在白纸上画一头猪 2、请部分同学进行展示 3、阐释不同类型的猪与性格的关系(《心理画外音》) 位置——上、下、中 体型——胖、瘦 二、大学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 时间上: ?一年级,了解自我; ?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领域;

?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 ?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 内容上: ?探索自我 ?探索工作 ?合理决策 ?有效行为 三、探索自我 1、探索自我的内容:性格、兴趣、价值观、能力 2、换个角度认识自我:图片辨别(图片中是什么人?年青的少妇还是沧桑的老人?) 四、性格探索 (一)性格与职业发展的关系 1、什么是性格? 性格也称为人格特质,是一个人在生活中对人、对事、对自己、对外在环境所表现出来的一致性因应方式。每个人在其成长经历中,可能受到生理、遗传、家庭教养、文化、学习经验等因素的交互作用所影响,而形成自己的独特个性,在不同情境中表现出特定的气质。 2、性格与职业的关系 职业和人格的最佳匹配使得我们成为更有焦点,更有效的工作者,因此我们可以每天都去工作并且喜欢我们所做的事情。 (二)通过MBTI 理论了解自己

1. 介绍 MBTI 理论的由来 嘉芙莲·谷嘉·碧瑞斯(Katharine Cook Briggs)和她的女儿伊莎贝·碧瑞斯·麦尔(Iasbel Briggs Myers)是MBTI 的作者。他们生平热爱严谨的观察不同的人在性格上的差异。他们钻研并阐述瑞典精神病学家卡尔·荣格(Carl G. Jung)的理论,而且将它们应用于了解他们身边的人。目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人类潜能被糟蹋的情况,麦尔便开始致力于发展类型指标,务求使许多不同性格类型的人能够使用它,因为她发现,认识心理类型和了解人各有异,实在能带来许多益处。 2. MBTI 理论介绍 (1)MBTI 以四组倾向二分法去评估倾向,每组倾向二分法均由两极组成。 (2) MBTI 倾向显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而这些差异产生于: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何处(内向或外向) 他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感觉或直觉) 他们做决定的方法(思考或情感) 他们对外在世界如何取向(判断或认知) (3)活动:理解“倾向” a.请学生象平常一样在纸上签名,然后换一只手。然后思考:感觉有何不同? b.请几个学生谈一下他们的思考。 c.总结

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整理

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 第一章人类学要义 第一节何为人类学 第二节人类学的领域 第三节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 章节要点: 人类学有如下概念要点: 人类学是研究人性与文化的学科,具有兼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学科的跨学科特征。人类学是关于不同文化的他者及他者性的学科,是以文化概念为中心,参与观察为主要方法,采取经验性的田野工作进行研究的领域。人类学是人类学者和田野调查点当地人进行的有关文化涵的知识性交流实践,并就文化撰写的结果——民族志素材进行分析、诠释或建构而著书立说(含口传记录和影视作品)。当我们承认存在着超越文化和语言界限的客观现实,以及总会有共同的可供研究的分析单元与要素的前提下,发现人类行为的共性及差异,以及发现某种通则或进行理论概括的跨文化比较法才能得以实现。 在人类学的诸分支学科中,跨越时空的生物——文化连续性与中断是人类学视野下体质与考古研究的共同旨趣。在此基础上,引起对人类自身进化和多样性的科学分析与文化诠释。由于不同文化中的语言和言语规则不尽相同,因此,话语分析和交际民族志在关注同一族群部的交际的时候,同样注重跨文化互动中的语言文化差异及其意义。而当代的文化研究,因日益凸显政治的、经济的、区域的、国家的、信息的,以及全球化的巨大的系统侵入,不断影响传统人类学旧日的研究领地,为此传统乡土社会和外在力量移入之间的联动过程尤为引人注目,成为今日人类学不可逾越的考查要点之一。 人类学在形成自身学科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特有的学科认识论主题。例如对人类普同性的认识是建立在对各个地理区域社会与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别的基础之上;不同文化具有相对性和平等性,并不意味着放弃批评或赞成某一群人的所思所为,而是将其文化行为放入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看待。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不只是修正自己的社会文化系统,同时也是修正自然环境以适应自己的生存需要。人类群体的适应还包括教育、创新、发明等方式调整成员的行为习惯,以使社会得到持续的发展。人类学主把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视为一个动态的整体,从过程的、功能的、综合的(人的生物——文化系统)、认识论的和方法论的出发点考察人类社会,以下不断认识田野工作中的较小的社区和更大的人类社会之总体。上述人类的普同性、文化相对性、适应和整体性等,也和田野工作、参与观察以及民族志一样成了人类学的几个重要学科标记。

人类学

人类学field work 人类学田野工作,调查报告,田野方法,田野报告,田野图像、感悟随笔 《文化人类学基础》之“田野调查” 2008-06-17 《文化人类学基础》之“田野调查” (美)Y·N科恩, (美)A·埃姆斯著; 李富强编译 几乎所有的人类学家都同意,文化人类学的目的是了解人类的行为。人类学对人类行为的研究,包括特殊行为和一般行为的研究。它既研究处于边远地区的鲜为人知的具有奇特风俗习惯的民族,也研究我们自己的社会中一般的、日常生活中的风俗习惯。 不仅人类学的研究主题广泛、多样,而且人类学家对文化人类学的意义、目标和方向也有很大的分歧。在这里我们不必涉及这些争论,但这些争论确实提出了一个问题:文化人类学的特点是什么? 我们认为,文化人类学有许多特点,其中一个就是田野调查。 第一节田野调查的经验 田野调查是文化人类学了解人类行为的基本方法。为了了解人类的行为,人类学家把自己融入他们所研究的民族的生活里。他们试图了解、思考、感受、模仿另一种生活方式。广义而言,田野调查包括长期与另一种文化的民族住在一起,学习、使用他们的语言,与他们建立社会关系,还包括单调、费时的记录观察,记下详细的笔记,参加日常活动。同时,作为一个人类学家,在那种通常是困难的条件下,必须能够吃得饱,住得惯、穿得惯,保持感情思想和身体的健康。 田野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参与观察,这包括调查者在科学观察时,行动上和思想感情上参与不同的文化。田野调查既是一个人为的过程,也是一个科学的过程,它是文化人类学的核

心。 要学会怎样做田野调查、做田野调查并了解它包括些什么内容,是困难的。因为方法是不可能明确表述的。有一位叫伊凡·卡普(Ivan Karp)的人类学家,在一本有关田野调查的书(1976)中说,专业人类学家的一个特点就是,经常抱怨人类学家缺乏田野调查的训练。无疑,老一辈人类学家在讲授人类学时,强调理论和概念,很少描述如何建立社会关系,获取关于个人性生活的资料,或者发现一些政治上的资料。杰出的田野工作者E.E·埃文斯·普里查德(E.E.Evans-Pritckard)对这个问题作了最好的表述。他向他同时代的著名人类学家请教田野调查的方法: 保罗·雷丁(Paul Radin)是生于奥地利,后来,加入了美国籍的一位很有影响的天才人类学家。他说,没有一个人非常清楚田野调查该怎么做。有了这类回答,也许我们不应该再去理会这个问题了。但是,我年轻在伦敦当学生的时候,我想,在我出发到中非调查之前,我应该从有经验的田野工作者那里得到一些启示。我首先向韦斯特马克(Weotermarck)请教。我从他那里得到的全部忠告是:“与提供情况者的交谈不要超过二十分钟,因为,即使你有充裕的时间,他却没有;”这是很好的劝告,虽然不尽适当。我还向哈顿(Haddon)请教,哈顿是田野调查的第一流的专家。他告诉我说,这非常简单,只要一个人不论什么时候的举动都象绅士一样。我的老师塞林格曼(Seligman),要我每晚服十粒奎宁,不要接近妇女。著名的埃及学家弗林德斯·皮特里(F1inders Petrie)先生,要我不要因喝脏水而焦虑,很快就会适应的。最后,我请教马凌诺斯基(Malinowski),他叫我不要太傻。可见,没有明确的答案,更多的要依研究者本身的情况、所研究的社会和自己所创造的条件而定。(普里查德·1976) 五十年前,哈顿告诉埃文斯·普里查德,田野工作非常简单,“只要调查者的举动象绅士一样。”现代的一位在非洲进行了广泛的田野调查的人类学家最近写道:“田野调查的基本要求就是良好的训练和良好的礼貌。”(密德尔顿1970),田野调查,作为人类学的基本方法,为什么还被当作一顶神秘的工作?(柯安·1980) —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人类学家不同于所谓“硬科学”的研究者,他们调查和研究别的人类群体。人类学家所采用的方法,没有心理学的实验程序或者社会学所用的限制式或匿名式的问卷、访问、抽样方法。人类学田野调查是一心一意地日夜和一个群体一起生活,这个群体的行为、信仰、传统、习惯和风俗通常是很奇特,甚至是无法理解的,很多时候是身体上、感情上难以接受的、令人厌烦的。

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教学纲要

《人类学田野工作方法》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田野工作方法概述 第一章田野工作(3学时) 一、什么是田野工作 二、田野工作与人类学研究 三、田野工作的发展 第二章田野工作技术(6学时) 一、个体访谈 二、问卷 三、座谈会 四、观察 五、文献法 六、口述史 七、影像技术 八、田野日记 第三章田野工作程序(3学时) 一、确定研究选题 二、制定调查提纲 三、预调查 四、田野工作流程 五、田野工作总结 第四章田野工作的情感与伦理(3学时) 一、田野工作的立场 二、田野工作的情感 三、田野工作的伦理 第二部分田野工作技巧 第五章田野工作地点的选择与进入(3学时) 一、选点 二、进入 三、认同 四、融合 第六章参与观察(3学时) 一、参与 二、观察 三、记录 第七章访谈与个案(3学时) 一、对象选择 二、言语交流 三、个案写作 第八章田野工作报告(3学时) 一、材料审核 二、材料归类 三、材料分析 四、提出结论

第三部分田野工作方法分类表述 第九章乡村人类学(3学时) 一、概述 二、乡村社会分类 三、田野感悟 第十章都市人类学(3学时) 一、概述 二、都市社区特点 三、田野感悟 第十一章医学人类学(3学时) 一、概述 二、对象的特殊性 三、田野感悟 第十二章旅游人类学(3学时) 一、概述 二、民族旅游 三、田野感悟 第十三章影视人类学(3学时) 一、概述 二、影视表达对象 三、田野感悟 第四部分田野工作方法个体表达 第十四章20世纪上半叶(4学时) 一、费孝通在开弦弓村的田野工作 二、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对云南田野作业 二、米德和弗里德曼在萨摩亚的田野 三、马凌诺夫斯基在西太平洋群岛上的田野第十五章20世纪下半叶(4学时) 一、乡村人类学的回访研究 二、斯蒂文?郝瑞教授在中国西南地区的田野 三、保罗?拉比诺在摩洛哥的田野作业 四、乡村社会评估的田野作业

认知语言学的基础知识

认知语言学的基础知识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基础课。本课程通过介绍国外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使硕士研究生了解当代语言研究中功能学派的基本语言观,学会在句法、语义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心理认知角度来解释语言现象的能力,为学位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在硕士研究生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开设。教学上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方法,每次课后安排一定的时间答疑并进行课堂讨论。 二、基本教学内容 1、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1)认知语言学的兴起 (2)认知语言学的特征 (3)认知语言学的观念 2、范畴化问题(上) (1)概念范畴的本质属性 (2)范畴化的原型理论 (3)基本层次概念 3、范畴化问题(下) (1)认知模式与范畴化 (2)词语的多义范畴 (3)语言客体的范畴化 4、概念隐喻和隐喻概念系统(上) (1)Lakoff的“隐喻认知观”

(2)概念隐喻的典型实例分析 5、概念隐喻和隐喻概念系统(下) (1)结构隐喻 (2)方位隐喻 (3)本体隐喻 6、意象和意象图式(上) (1)Langacker的“意象” (2)“意象”的典型实例分析 7、意象和意象图式(下) (1)Johnson和Lakoff的“意象图式” (2)“意象图式”的界定 8、关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 (1)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的观点(2)功能学派关于“句法象似性”的观念 9、复杂性象似动因 (1)形容词的“级” (2)名词的“数” (3)偏正结构 10、独立性象似动因 (1)关于“名词融合”的问题 (2)关于“独立事件编码为独立子句”的倾向11、次序象似动因

人类学田野工作及方法-提纲

:专业训练过的人类学者,进入社区,参与观察、访谈、居处等方式获取研究资 多元性:人类学遇到的课题往往很大、很复杂,因此要多元化,同其他学科进行交流合作。 文化性:人类学研究的内容就是文化,田野里有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官方文化、大众文化,生活性:我们就是研究吃喝拉撒睡,但是我们还探寻你为什么这样吃喝拉撒睡。文化模式、文化 探索性:进入田野前,我提出的所有假设,都可能在进入田野后被打破、被推翻,无所谓,这就变化性:时代在变,研究对象在变,研究内容在变,研究方法和手段也在变,我们不能固守,要 宏观角度:大区域的或跨区域的研究,就是宏观的角度来研究;

社区角度:社区本就是人类学田野工作的一个单位,社区调查是为了揭示民族社会某一层面的文 家庭,通过个体发现整体, ,借自化学,定性就是确定性质,定量就是确定数量,定量可专题角度:选择某个方面的具体内容,进行深入全面的比较调查研究,可以借此看到前人没有进 从研究对象的姓氏和名称、亲属称谓、血亲姻亲的基础,上溯到不能记忆为止

文化是一个意义系统,强调我们应该致力于发掘当地人的意义系统,因此就指导出了DRS 穿插有各种分析的系列民族志访谈,不断验证、反复询问、分析,最终发现文化主题,得出2.1~2.4:从宽广的范围开始,逐渐缩小,到2.2时专注于少量的经过选择的领域深入考察,再到2.4时再次将范围扩大;

④他有兴趣、有时间:如果没时间,我就找多个差不多背景的报道人来接班; ⑤他叙述的非分析性:当然,我们鼓励他用自己的话解释自己的文化,如果不 表达文 假设处境 ①语言辨别:对田野笔记里面的语言分开,什么是报道人的、什么是我的、或是向报道人问民族志问题并对其回答作出分析,提出问题是为了做分析,而分析则是验证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最后发现文化主题和整个文化的意义系统,从而撰写民族志。

名校人类学考研真题汇总

中山大学 1.谈谈语言发展的原因? 2.为什么说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3.请评述你读过的一本人类学论著 1.你为什么报考本专业的研究生,入学后的学习计划怎样? 2.试论宗教的社会功能? 1.简述克罗式亲属称谓制。 2.简述文化人类学的参与观察法。 3.为什么说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4.怎么样理解劳动创造了语言? 1.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际,论述你对涵化的理解。 2.试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1.简述怀特的新进化论。 2.简论文化相对论 3.简述哈里斯的文化唯物论 1.评述你所读过的一本人类学名著(20分) 2.试举例说明文化变迁与文化适应(25分) 2.1什么是体质人类学? 2.2试述文化相对论? 2.3什么是亲属称谓? 2.4试述现代人类的体制特征。 2.5简论新进化论代表人物怀特的能量进化理论。 2.6简论刘易斯的“匮乏文化”。 3.1试论文化涵化理论并举事例说明。 3.以中国民族志材料说明婚姻家庭演变的各个阶段的特点(17) 4.试述文化与民族的关系(17) 1.萨皮尔-沃尔夫假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你对其作何评价?(10) 2.试述斯图尔德的文化生态学。(10) 3.什么是体质人类学?试述体质人类学所包括的主要内容。(10) 4.试论文化人类学研究的特色及你对中国人类学发展的见解。(20) 1.简述美国历史学派人类学的基本观点 2.简述萨皮尔-沃尔夫假说 3.简述格尔兹的文化解释学基本观点 1.现在许多人喜欢选择吉祥数字,试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分析这一现象。(25) 2.评述你所读过的一本费孝通先生的人类学著作。(25) 3.试述高原气候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以及人类对高原气候的生理调节机制。1.简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主要观点(15)

大学生自我探索

大学生自我探索规划书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青春易逝,人生短暂,人不能停留在等待与迷茫中,特别是我们这些有理想的二十一世纪的青年们,一定要趁我们年轻力胜,来规划我们的人生。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梦,我们要为梦而战,特别是在就业压力巨大的今天,好好规划我们的未来,有目标有层次的实现心中的梦!大学生职业规划,就是对我们心中那个蓝图的描绘,对我们职业规划,就是给我们的梦想插上结实的翅膀。因此,我要好好规划自己未来的路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问题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对于专业、兴趣和职业的困惑;第二个就是存在社会参与和适应问题。我们的“迷茫”也来自于两个方面:不了解自己,不了解社会。而这些都可以归因为缺乏社会实践,参加社会实践的意义在于它能使学生在认识自我和改造自我两个方面获益。 首先认识自己,自我分析,发现自身的优势、劣势、兴趣、爱好、性格、能力,发现自己希望提高的地方。“计算剩余时间”通过计算时间,意识到时间是有限的,增强生命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分析现在”通过整理过去“做过的事情”以及现在“能做的事情”,思考目前“想做的事情”的现实可能性及其实现方法。“与他人比较”通过比较分析,接纳他人,吸取他人长处。“与自己比较”与过去的自己比较,与理想中的自我比较。“听听他人的意见”适当询问周围的人,“你看我是怎样的人”,能够帮助你更深地了解自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职业选择的原动力。一旦学生明确了自己的兴趣、优势和潜能,他知道了他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能做好什么时,他的成就欲就被点燃,他的主体意识被唤醒,渴望成功的强烈愿望将使他不可阻挡地吸取一切他所需要的知识,把学习作为事业成功的需要,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广泛的兴趣中确定一个中心兴趣来发展和培养,并以此为主导来确定在职业选择中的优势。在兴趣与专业矛盾中,一定要全面考虑,优化选择。要重视对自己专业兴趣的培养,使兴趣、专业和未来的职业能够达到理想的协调统一。 气质和性格是构成个性的生理、心里基础,在构成个性的诸多因素中处于核心地位。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个人事业的成败越来越取决于个性因素。对于择业和就业中的大学生,正确认识、塑造自己的气质和性格,为步入社会做好心理准备,很有必要。职业与气质、性格都有类似的特征,只有选择与气质、性格有对应特征的职业,才能更好地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得心应手地驾驭本职工作。。气质、性格等个性因素与职业有明显的抵触和冲突的可能。气质、性格与职业不存在严格的、清晰的一一对应,只是相对的、近似的、模糊对应。完善自我个性,做好职业准备品德修养—陶冶锻炼情操。自我意识修养—把个体融入群体之中。知识修养—有知识、有才华。职业个性培养—爱业、敬业、实干、进取。 自我认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充分、客观的自我认知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进行自我认知是认识个人和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基础,是选择职业的依据。要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进行全面认识,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自我分析要客观冷静,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又要面对自己的缺点。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规划中的盲目性,有效地促进职业发展。

人类学考试真题07-13

人类学考试真题 名词解释 【人类学概论】 2012 1、尼安德特人 2、差序格局 3、《礼物》 4、杨成志 5、船货崇拜 6、话语分析 7、实验民族志 8、《仪式过程》 9、交表婚10、萨满 2011 1、南方古猿 2、人种 3、《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 4、杨成志 5、乔姆斯基 6、民族学考古学 7、深描 8、象征人类学9、收继婚10、过渡仪式 2010 1、家庭 2、社会性别 3、《金翼》 4、弗朗兹·博厄斯 5、社会方言 6、民族考古学 7、儒化 8、种族主义 9、政治人类学10、强化仪式 2009 1、继嗣群 2、认知人类学 3、智人 4、莫斯 5、代码转换 6、《文化论》 7、民间信仰8、库拉圈9、亲属称谓10、过渡仪式 2008 1、亲属关系 2、尼安德特人 3、生态人类学 4、乔姆斯基 5、《原始思维》 2007 1、儒化2、新考古学3、《物种起源》4、经济人类学5、社会性别 2006 1、人种2、民族志3、聚落考古学4、医学人类学5、涵化6、《努尔人》 2005 1、母系与母权 2、人类学的整体观 3、心理人类学 4、大传统与小传统 5、匮乏文化 6、文化相对论 2004 1、人种与种族 2、新考古学 3、婚姻与继嗣 4、历史人类学 5、文化传播 6、《努尔人》或《西太平洋的航海者》 【人类学理论与方法】 2012 1、文化 2、整体观 3、参与式观察 4、全球化 5、阈限 2011 1、功能主义 2、主位与客位 3、互惠 4、乱伦禁忌 5、民族 2010 1、维克多·特纳 2、深描 3、实践理论 4、新进化论 5、交表婚 6、核心家庭 7、结构主义 8、文化唯物主义 9、文化资本10、文化批评 2009 1、亲属制度 2、集体表象 3、社会结构 4、互惠 5、涵化 6、年代-区域关系 7、苏维埃学派 8、《古代社会》 9、《文化论》10、《江村经济》2007 1、阈限 2、主位与客位 3、文化相对论 4、全球化 5、后现代人类学

人类学研究方法

《人类学研究方法》 论文 题目:朝鲜族传统婚礼习俗 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社会学2012级 姓名:尹哲锋 学号: 2114164058 2015年12月

摘要:从朝鲜半岛迁徙过来的朝鲜族,在迁入中国的一百多年中,其传统婚礼经历了几个历史发展阶段,新郎、新娘的婚礼呈现出本民族的独自特点。受外来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影响,朝鲜族婚礼兼具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 关键词:朝鲜族;传统婚礼;服饰;民族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每个民族都以独特的文化特征显示其独有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同时不同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所创造出的文化也以各种途径和方式在一个民族中不断传承。从人类学的角度讲,婚礼表达着一个民族的人生价值观,传递其对婚姻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婚礼不仅是人生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特殊且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有着丰富的文化蕴涵。 民族传统婚礼服饰是融合民族特性、文化特性、美学特性、现实需求性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创造。我们进行民族传统婚礼的研究,对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传统、认识民族心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朝鲜族传统婚礼仪式 朝鲜族男女的联姻中间需要一个“媒人”。首先,男方家要让媒人到女方家“看善”,这一点与汉族的“相亲”相似。如满意,小伙子即正式向姑娘求婚。女方家答应了这门亲事,男方家就要往女方家送“四柱”。“四柱”就是在一张纸上写好小伙子的姓名和星辰宿象(出生的年、月、日、时)。女方要拿姑娘的“四柱”与之对“穹合”。所谓“穹合”,就是指男女的生辰八字是否相顺而不相克。如果相合,女方就托媒人通知男方,说两个人的“穹合”相对。这时,男方可以确定举行婚礼的日期并将彩礼送到女方家,一般要有“青缎”、“红缎”等。 结婚仪式在新娘家举行。新郎一行人手捧用红布包着的木雕大雁来到新娘家后,新娘家用木盆把木雁接过去,然后把新郎让进客房--“舍廊房”,新郎在此戴上纱帽,系上冠带,新娘头戴“簇头里”、身着“汉衫”然后双双走进“樵礼厅”举行结婚仪式。结束后,新郎便开始“赏大桌”,即品尝佳肴,由新娘家的客人和自家的亲戚们陪同。行过樵礼仪式后,双方便正式结为夫妻。 过去,朝鲜族婚俗沿用中国古代的六礼习俗,非常传统复杂,礼仪繁多,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得以简化,现在主要有纳彩、纳币和迎亲3个程序。 纳彩,就是定婚,男方家向女方家提亲时要送礼物。纳币,是男方家给女方送去青缎、红缎等彩礼。迎亲,即新郎迎娶新娘,正式举行婚礼,也最为隆重。 朝鲜族婚礼有奠雁礼、交拜礼、房合礼、席宴礼等。新郎去新娘家迎亲,要带上用木头做的大雁,象征新婚夫妇像大雁一样忠贞爱情,永不分离。新娘家会为新郎办丰盛的喜宴。新郎坐在案前,须先喝3杯酒。喜案上最为醒目的是煮熟的整鸡,鸡嘴上衔着通红的辣椒。民间传说红为阳,可以驱邪避鬼,也隐喻早生贵子。在饭碗里要埋上3只鸡蛋,新郎吃一半,新娘吃一半,寄寓生儿育女、生活美满的良好

_职业认知

第三章职业认知(专题) 本章学习要点: 1.职业的基本概念与内涵 2.职业的分类方法 3.掌握搜集和管理职业信息的方法 4.确定自身职业发展方向 5.了解职业环境、就业形势 6.把握职业发展趋势 课程内容: 3.1职业知识 3.1.0 引言:选择自己的职业之重要性 职业无所谓好坏,但是,不同的职业却意味着不同的人生。以从同一所学校、同一专业、同一个班级的人为例,如果他们毕业后从事的是同一个职业,那么五六年之后,他们的差别一般不会太大。但是,如果他们从事的是不同的职业,那么,五六年之后,他们的差别可能会很大。关于这一点,你可以从那些毕业后五六年之后的大学同学的聚会上清清楚楚地看来。 由此可见,选择职业和确定职业发展方面的重要性。 首先,不同的职业意味着不同的发展机会。有的行业发展的机会多,有的发展机会小,有的甚至会衰退——这也正是人们希望自己能进入一个热门行业的原因。 其次,不同的职业意味着不同的发展空间。一个从事销售的人和一个从事教师职业的人,他们面临的发展空间会有很大的不同。一般来说,如果他们都不转换职业,前者发展的空间比后者大。 再次,不同的工作意味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在我国,一名教师的生活可能意味着稳定和较低的收入;而一名广告人的生活可能意味着不稳定和较高的收入。一名企业家的生活可能是受人尊重和繁忙的,而一名官员的生活则可能意味着权力和压力。 3.1.1 职业的定义 3.1.1.1 职业、产业、行业的区别 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首先必须明确职业的概念与内涵,而要理解职业这一概念,还须弄清职业与行业、产业、职位等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职业的产生与发展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社会发展与进化的反映。但职业不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形成而产生的,而是社会劳动分工的必然结果,并随社会劳动分工的深化而发展变化。 产业:所谓产业,是指不向的国民经济部门,即由于社会劳动分工而独立出来的专门从事某一类别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的总和。—个国家社会经济的总体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产业的发展状况。一般来说,产业的划分是以劳动性质、作用和内容的同一性为标志,反映社会分工的发展水平,通常分为三次产业部门: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类粮食和其他生活资料的来源,也是许多工业原料提供者。 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工业包括冶金、煤炭、石油、机械、电子、纺织、化工、食品等,是采掘自然资源和对原材料进行加工的物资生产部门;建筑业则是从事建筑和安装工程施工的杜会生产部门。第二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其中工业在许多国家的国民经济中都起着主导作用。 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流通和服务类产业部门。具体可分以下四个部门:①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等;②为生

女性主义与人类学

女性主义与人类学 传统人类学妇女研究,主要涉及妇女自然特征、心理特征、婚姻状况及社会问题。 1975年《迈向妇女人类学》标志女性人类学的诞生。 女性人类学首先在美国产生是因为:美国妇女研究的机构化较欧洲早且发展迅速;美国具有妇女教育和人类学妇女研究的基础;女权运动和妇女研究的深刻影响。 “妇女人类学中大量描写妇女生活的民族志,成功地把女性带回到人类学研究人类社会的整个画面里来,是女性人类学的前奏。而女性人类学不仅仅研究妇女,更侧重研究性别,研究男性和女性间的关系,研究性别在构成人类社会历史、思想意识、经济制度和政治结构中所起的作用”。——《女性主义与人类学》亨瑞塔·摩尔PS:“性别”(gender)又译作“社会性别”,指不同文化赋予男女不同的社会角色、行为准则、表现形式及象征意义等现象。“社会差异”则是指由社会文化因素造成的男性与女性间的差异,而不是由于男女生理上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结构人类学:列维—斯特劳斯 独创:他不是向社会事实或社会关系,而是向人类的心智去求取在普遍性、确定性和价值无涉性等方面堪与科学定律相媲美的“结构”。 贡献:他把美国式的文化人类学介绍到欧洲,加强了学科整合性;澄清了亲属的基本结构;借助结构语言学为深化分析提供了范式;其成果支持了乔姆斯基的一个假说:人类婴儿的大脑不是一张白纸,而是有先在认知和分类模式的装置。 体质人类学 ?体质人类学资料由高硕考研辅导机构提供 是研究人类文化的生物学基础,关注人类如何获得现在的形态和行为。研究人的体质特征,特别是人类的进化和变异的过程和机制,以及人的体质与文化的关系。认为文化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方式及其产品。 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人体形态学(解剖、生理、生化、人体测量)、生物进化论(生物、古生物、文化研究)、灵长类学(社会生物学、生态学)、古人类学(人类起源学)、人种学(民族人类学)。 体质人类学使我们对关乎人类命运的社会文化现象,做出理性的判断和有远见的对策,使我们更自觉地理解别人和自己,更冷静地面对人类的成就和局限,更理性地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更自觉地制定符合人心人性和人类长远利益的社会政策。 ?人体的观察层次 细胞(体质、种质)→组织→器官→系统→机体 ?生物进化机制 《物种起源》(1859)达尔文:生育能力大于养育能力;同种个体独特;生存竞争;适者生存;自然选择;变异→进化。资料由高硕考研辅导机构提供 综合进化论总结的变异的根源和形式: 第七章重组:性细胞生成时的遗传物质重组及两性基因在形成受精卵时重组; 第八章突变:遗传密码在复制和传递时发生的意外错误; 第九章基因流动:遗传物质加入或离开某一种群基因库的后果; 第十章基因漂变:前述原因之外的偶然小变动导致的种群基因库内容变化; 变异发生在代际之间,选择的单位是个体,进化的单位是种群。 ?人类进化的过程和阶段 46--15亿年前→→6亿年前→→2.48亿年前→→6500万年前→→ 元古代太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人类起源和进化) 2300万年-700万年前的类人猿是猿科和人科动物共同的祖先。 ↗南猿属:阿法种、非洲种、埃塞种、鲍氏种、粗壮种 人科 ↘人属:未定种、能人、直立人、智人 ?生存环境和人类变异 人类变异是遗传、变异和文化互动的结果。 1、遗传:人是生物物种之一,肯定要受先天因素的制约; 2、环境:人体对于温度、湿度、海拔高度、饮食成分和营养等因素,既有敏感的反应,又有极大的适应力; 3、文化:最明显的是教育和生活经历对人的面目、习性、价值和行为的影响。 PS:当今人类是单一物种并有共同起源。不同种族的个体婚配不影响生育和生活能力。种族是观念现实,不是生物学现实;是社会文化分类,不是生物学分类。人类主要靠文化而不是躯体来适应环境,人类掌握和运用文化的能力时普同的。资料由高硕考研辅导机构提供 历史人类学

探索自我认知与职业发展

探索自我性格与职业发展 一自我认知 1、自我定位评估 E外向 I内向能量倾向E S感觉 N直觉接受信息N T思考 F情感处理信息F J判断 P知觉行动方式P 激发着、倡导者 2、DISC行为模式分析

3职业兴趣和倾向测评 4、自我认知小结 通过上面多方面的测试,我适合进入企业或学校做一个中层管理者者或老师。在接下来,我要继续保持我的优势并加以补充,朝着社会型岗位而努力。同时我也会正视我的不足之处,努力改变武断、刻薄、过于强势的行为方式。多听取他人意见,培养自己耐心与细心。多冷静下来思考,而不是果断作出决定。在今后的活动中我要更加重视与其他人的协作,尤其是在出现不同意见时的多方面协调。 二职业认知 1 外部环境分析 ①家庭环境分析:我出身于一个农民的家庭,普普通通。有着平静成长经历。

家庭对于我的支持只是止步与大学,今后的职业之路只有靠我自己来奋斗拼搏。 ②学校环境分析:我就读于一所高等师范类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相比于其他 专业的学生,我具有一定的专业优势。但是就业率却不如其他专业,但胜在就业面广。 ③社会环境分析:在改革开放后,我国的计算机事业一直在不断的发展着, 应用非常广,但是正规化程度却很低。市场上充斥着良莠不齐的从业人员,而真正的专业人士却奇缺。 2职业环境分析 目标环境分析:我所学的计算机专业在我国目前还算是一个热门专业。从长远来看,极具发展前景,并且收入客观。由于这个专业的延伸性与扩展性高,所以对于我来说就业面还是非常广的,如:进入教育培训机构做讲师及教师等等。 现状:如果我选择进入教育企业,竞争的压力可想而知。而且由于专业的瓶颈所限,在教育内进行工作没有深厚的专业背景,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培训。 目标企业分析:现在大多数的培训机构多为民营,一般情况下会有较高的收益,当时稳定性差。自己创业还需要资本与阅历的积累。 3职业胜任匹配 人岗匹配: 1.培训讲师,我有着计算机学的教育背景,而且口才一直很好。 2.培训机构管理者,我的各方面测试都显示我适合做一个管理者与决策者。 4职业认知小结 根据我所分析的结果,我今后将在我专业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前期在培训机构由讲师开始,再转正式教师,将教育理念传播到大众中去。这一选择是基于我喜欢的专业,并且充分结合了我的性格与行为特点。通过以上分析,我所选择的目标是基本可行的。 5 小结 通过分析,我初步确定之后的就业内容:培训机构。对于这种选择我会根据实际情况而加以调整和改进,并且从现在起就做好各种准备。当然,我也不排除以后做其它相关职业的可能,所以我会进一步的丰富自己,加强学习,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社会技能,为之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