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倡导核心素养导向 发挥课程育人价值(终稿)

倡导核心素养导向 发挥课程育人价值(终稿)

倡导核心素养导向  发挥课程育人价值(终稿)
倡导核心素养导向  发挥课程育人价值(终稿)

倡导核心素养导向发挥课程育人价值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物理复习策略初探

当阳市实验中学郑波

近几年来,核心素养是教育界的一个热点名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其实是从社会发展对人提出的多方面、多角度、综合性的目标要求。在核心素养导向下,我们应该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物理课程,即课程资源应该是我们育人的资源,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它提供的素材对学生从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方法、科学精神与态度、科学应用方面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发挥它的育人价值。下面和同行们交流一下我们在物理复习中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优化复习策略提升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方面的一些探索。(PPT)

一、重视物理核心概念的理解提升学生科学知识素养。

科学知识方面的核心素养表现为对物理学科发展中核心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学习心理学告诉我们:概念学习的过程一般要经历两个过程,一是抽象化过程,即通过具体的现象、事例的分析,归纳总结出概念。二是具体化过程,通过运用概念解决具体问题的练习,丰富概念方方面面的属性,得到进一步更透彻地理解。对处于九年级总复习阶段的学生来讲,物理概念的抽象化过程已经基本完成,学习的重点是概念的具体化过程,即概念的复习与强化。如果有效的完成了这一过程,将会直接促进学科知识的系统化,使复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思当前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现状,往往只能在表面层次上记住概念,无法理解概念揭示的本质特征, 这就要求教师在复习过程中围绕核心概念开展教学,而不是围绕考试试题开展教学。(PPT)

例如:压强概念是初中物理中比较抽象难理解又很重要的一个,即使学生在新授课时掌握较好,但是隔了一段时间后提到压强时多数学生头脑中只有它的计算公式,甚至计算公式也经常记错。所以,我们在引导学生复习时通过设问从以下几个角度,递进式地展开:

1、说文解字,体会概念的大意。

设问1:“对压强这个词,你能从字面上解释一下它的含义吗?”学生会结合物理知识对它进行字面解读,压就是指压力,强就是指强度,所以压强就是指压力的强度。压力的强度不同,这个力的作用效果就不同。这种字面解读的方法也可用于另一个重要概念比热容的教学,帮助他们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PPT)可以这样设问:“对比热容这个词,你能从字面上解释一下它的含义吗?”第—步解词:比——比较,热——热量,容——容积、容纳程度。第二步归纳:其大意就是比较(不同物质对)热量的容纳程度。大家应该还记得曾经有段时间教材实验被称为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第三步引申:为什么要比较?怎样比较?说明不同物质同等条件下容纳或吸收的热量不同。(PPT)

2、再创情景,体会提出概念的目的。

设问2:“两个体重相同的人,一个徒步站在雪地上,一个穿着滑雪板站在雪地上,那个人对雪地压力的强度更大?”“你是怎样看出来的?”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得出压强实际上是为了反应压力的作用效果而提出的物理量。那么“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PPT)(PPT)

3、解读实验过程,体会概念的形成过程。

设问3:“你的猜想是什么?你是根据哪些生活经验做出的这些猜想?”,“你在探究中准备如何体现压力的作用效果的?”,“你选择了什么作为支持面?为什么这样选择?还可以选择哪些其他物体?”,“你在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关系时,你需要变化的因素是什么?你是怎样做的?不能改变的因素是什么?为什么不能改变?”,“你得出的具体结论有哪些?”。(PPT)(PPT)

实验拓展:教师利用刚才实验设置一个压力和受力面积都不相同的情景,你能通过实验比较出它们的作用效果吗?(PPT)你能不通过实验比较出它们的作用效果吗?引导学生结合刚才的实验结论尝试求出压力和面积的比值来进行比较。学生需要思考如何测压力和受力面积,在求出比值后会发现比值越大,压力的强度就越大,到此已经接近压强的定义了。(PPT)

4、结合实验并模仿学过的物理量概念,学生尝试给压强下定义。(PPT)

5、结合实例练习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PPT)(PPT)

设问:“一张纸放在桌面上产生的压强约为0.5pa,它表达出了什么意思?”,此时的0.5pa在大多数学生头脑中可能还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我们引导学生再回到压强的定义方式来认识其单位pa,将其还原成N/m2,(PPT)此时压强的内涵才变得具体化了。与此相似的另一个抽象的核心概念“功率”,有多少学生看到功率能在头脑中有一个具体的含义理解?(PPT)我相信同行们应该有同感。(PPT)

6、外延拓展,应用物理规律加深理解。

设问:“压力的强度过大会对被压物体产生哪些影响?”,“说出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增大压强,哪些地方需要减小压强?”,“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来改变压强的?”。(PPT)我们在复习过程中通过情景再现复习这些核心概念的形成过程,其定义方式,解读概念本身的内涵,通过外延拓展结合实际应用进一步加深概念的理解。我们期望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简单记住概念定义而是理解概念的本质并学会应用概念相关规律解决实际问题。(PPT)

二、关注探究活动中的思想方法提升学生科学方法素养。

科学方法方面的核心素养表现为了解并掌握研究世界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物理课程中的规律往往都是通过探究实验得出的,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重视规律的理解应用,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更应该在科学探究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科学探究教学的价值本来就是培养学生利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知识、研究解决生活中遇到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简单重复科学家发现知识的过程。然而,在过于强调知识积累的物理教学中,科学探究更多时候仅仅被作为发现知识的“工具”和“手段”,获得事实性结论成了科学探究的目的所在,使得科学探究的价值被弱化。从培养学生学科素养角度来讲,应在通过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既理解掌握探究的结论,又能够内化在探究过程中的科学思想和方法。回顾初中物理的教材编排,涉及到的常见的科学方法有控制变量法、转化法、等效替代法、类比法、推理法、建立理想模型法等,其中用的最多的当属控制变量法,基本上在任何探究科学规律的活动中都会用到它,所以我们在复习实验专题的过程中应该通过系统化的引导让学生理解并能熟练应用这一方法解决其他探究问题。(PPT)所谓系统化就是让学生在应用控制变量法的时候能有意识地处理好三个问题:即1:如何改变自变量?2:如何控制干扰量不变?3:如何知道因变量的变化?(PPT)

例如:在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关系”的时候,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结合之前的猜想认识这一探究主题中的因变量、自变量和干扰量。即因变量是电流产生的热量,自变量是导体的电阻,干扰量是通过导体的电流和通电时间。然后考虑在探究过程中如何解决前面的三个问题:即1:如何改变自变量?(PPT)学生自然想到选两个不同阻值的导体做对比实验。(PPT)2:如何控制干扰量不变?(PPT)此时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选择,(PPT)有的选择单独做两次实验然后比较两个导体产生的热量,有的选择在一次实验中比较两个导体产生的热量。(PPT)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两种方法的优劣进行取舍。最终选择将阻值不同的两导体串联的方式控制干扰量。3:如何知道因变量的变化?(PPT)这个问题应该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常常会用到转化法。例如有的学生想到加热液体,用液体(煤油烧瓶温度计)的温度变化来反应。(PPT)有的学生想到用来加热固体(电热丝火柴),(PPT)有的想到加热气体(教材实验),通过液面变化来反应,(PPT)有的想到加热气体通过气球的

膨胀程度来反应,(PPT)这些通过转化法反应因变量的变化都是可取的,可以鼓励学生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实际课外探究,我们会引导学生对这几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这些方法仍然有优劣之分,我们确定取舍的原则是操作简单、效果明显、安全可靠。在复习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利用这些复习资源对学生进行有意识地引导与渗透,让这些思想和方法成为他们解决具体问题的手段。(PPT)(PPT)

三、联系实际应用理解物理规律提升科学应用素养。

科学应用方面的核心素养表现为有应用所学知识、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学生通过物理课程的学习,不仅要能够解析“模型化”的物理试题,更要有解释生活中物理现象的意识,利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遇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PPT)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始终存在心理障碍,原本通过他们的自主实验探究出的物理规律大部分学生最终还是靠死记硬背来记住成像规律,可是记的再清楚,时间一长总是遗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实验拓展将照相机与投影仪进行关联,(PPT)再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思考回答凸透镜应用中的几个简单问题,即照相时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物体大小和相机中像的大小关系;投影时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使用投影仪的目的是什么(放大镜学生由于接触较多,其成像规律普遍掌握较好)。通过前面问题归纳出物远像近是照相,物近像远是投影,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首先就可以通过比较物距和像距确定参照照相机或投影仪,轻松确定像的特点及其中的规律。(PPT)例如在解决望远镜、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的作用就可以用这种方法而不需要死记硬背了。(PPT)又如在学习了眼睛的知识后,学生们往往都知道近视眼的成因是晶状体变厚,折光能力变强,焦距变短,所成的像在视网膜的前面。这个实例其实可以当做一种模型来解决其它类似的问题。比如教材有这么一道课后习题:一位同学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先用焦距为20cm的透镜甲进行实验,在屏上得到了清晰的缩小实像。接下来他想改用焦距为10cm的透镜乙继续进行实验。如果不改变发光体和凸透镜的位置,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该向哪个方向移动?我们是怎样分析这道题的呢?(PPT)(PPT)联系近视眼的知识就轻而易举了,焦距有20cm变为10cm 焦距变短,相当于正常眼变成了近视眼,像到了哪里呢?实践发现这种联系实际的方式理解的物理规律学生运用起来更得心应手。(PPT)(PPT)

四、拓展教材物理学史资源提升学生科学精神和态度素养。

科学精神和态度方面的核心素养表现为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和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物理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要求关注学生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教师可以借助物理学发展史,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避免空洞的说教,帮助学生切实体验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物理教学同样不能淹没在教材、教辅和题目的海洋里,而应深入挖掘物理学曲折的发展史中涌现出来的伟大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写在教科书上的科学结论固然重要,但它背后的孕育发展、由潜到显的转化历程则更富启迪。例如,教科书通过比较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不同观点来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过程,许多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组织学生讨论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强调伽利略勇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和牛顿“站在巨人肩膀上”总结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伟大成就。这样的教学过程似乎突出了伽利略勇于质疑、不畏权威的高尚品质,殊不知这种断章取义的说教已经起到了相反的效果,给学生造成“古人真笨”的印象,无法理解为什么“两千年无人反驳”,更无法理解“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含义,以至于本应该充满生机活力的物理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情感与灵性的自然流露。反思古希腊的科学史我们可以发现,在伽利略之前,就有许多学者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的不足进行了批评,如希帕克斯(前190—前120)、菲洛波诺(约490—570)、布里丹(1292—1363)、奥雷斯姆(约1320—1382)和达芬奇(1452—1519)等,尤其是伽利略的哲学老师博纳米科和贝内代蒂提出了“冲力”的概念,为伽利略的“临门一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物理教学中如果忽略二千年中曲折的研究过程,学生就无从认识“巨

人”所在,无法领悟伽利略、笛卡儿和牛顿的伟大贡献。实施物理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要求教师深入研究物理学发展的过程,清楚其中所蕴含的科学思想和方法,创设鲜活、真实的学习情境,带领学生领略物理学的价值,体验物理学研究过程中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促进他们科学素养的提升。(PPT)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倡导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首先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的价值观念,意识到物理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对物理知识的记忆和再现,而在于知识和方法的应用,在解决问题中逐步形成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要认识到物理学研究所积累的知识既是我们育人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载体,它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教师要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创设合适的情境,帮助学生借助物理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探索自然、建构个体知识,并在此过程中掌握基本的认知方法、感悟物理学家研究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这样才能彰显出学科的育人价值。(PPT)

核心素养理念导向下的教学实践转型-精选教育文档

核心素养理念导向下的教学实践 转型 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是基于对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深刻理解 和掌握,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体现出来的。也就是说,核心素养 是基于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实现的,并且外化于运用基础 知识和基本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核心素养促进数学基础知 识的深刻理解和数学基本能力的提升,同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也提升了数学核心素养。 、教学实践的转型设计 将数学学习的过程设计成为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有效实现 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所以课堂学习过程的设计十分重要。 数学课堂学习通常是在数学课程标准和数学教材的指导下,教师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任务是唤起学生掌 握教材的自我活动,自我活动不同于自发学习,它是在教师指导开展的,进行能动的、有意义的创造性活动。显然,教师的作 用在将教材转化为课堂教学实践行为的这一过程中,起到了主体 且重要的作用。下面以苏教版三下《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课为 例。 1.教学流程的转型。 教学实践对教材的教学设计做了活动化的修改。教学实践 匚= f 教师提前4 天布置前置性学习任务:如何搜集全班学生的生 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课堂上,教师采用了各小组同时汇报

的方式,共有6 个小组进行了汇报,其他同学作为观众。小观众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汇报小组,倾听汇报,既可以提问了解自己听不懂的地方,也可以给汇报的同学提出修改建议。之后, 同桌形成实践小组,商量实践方案,经历完整的统计活动过程。 教学实践与教材不同的是,把教材的熟悉问题情境、讨论问题解 决方法移到了课前;把方案的讨论过程进行了统整,不再拆分成 几个小问题,而是以一个大问题的方式直接呈现;教学实践中没有了练习部分。 从表1(详见第13 页)中可以看出,教材安排和教学实践 中对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有着很大差异。在教材的设计 中,对问题情境的熟悉与题的思考需要耗费约10 分钟的时间,而在教学实践中,将这部分学习安排在课前。这样的设计优点有,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对问题情境进行熟悉;不同的学生需要不同长短的时间来熟悉这些问题,因为如果对问题的了解不够清楚,也很难思考出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增加了讨论与反思的时间。数据的整理与分析,重在对数据收集与整理过程中对数据处理的策略,有效的策略分享可以让学生了解和熟知更多的策略,以便在实践中应用。 这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重要环节。 2. 教学内容的转型。 本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小学阶段第二次学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经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有对数据进行简化记录、分

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核心素养的校本实践工作计划

“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校本化 实践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国培计划(2019)”——宁夏回族自治区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建设培训项目精神,结合我校校本教研活动展开实际情况,石嘴山市第十五小学以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学科素养为切入点,以“推动学科核心素养、改进课堂教学、促动学生发展”为目标,通过“学一学、研一研、做一做”的“学、研、用”结合的方式,展开“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策略研究的校本实践教研活动。 二、研究目标 1.学一学,协助教师理解理解核心素养内涵,树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理念。 2.研一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学科核心素养融入课堂教学的思路与办法。 3.做一做,结合个人教学经验将学科核心素养融入课堂教学,教研组推出一节示范课例。 4.形成“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学科素养”的校本特色。 三、研究对象 石嘴山市第十五小学低、中、高三个年段学生。 四、研究内容 1.分析教情、学情,找准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切入点。 2.通过线上、线下主题研究活动,探究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

科素养的思路和方法。 五、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把握热点,了解核心素养2019年(10月23日——11月10日) 1.召开工作部署会,解读核心素养校本化工作计划。组建校级坊。 2.召开学科组长会议,学习“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策略研究实施方案。 3.研究任务分工。 (1)教科室周芳做好学校校本主题研究计划。 (2)教科室指导学科组长确定学科组研究主题制定学科组主题研究活动计划(学科组长制定教研组活动计划时,要结合研修网课程及活动安排网络支持下的校本研修活动的线上线下相关活动内容)。 (3)学科组长指导学科组成员确定自己研究的主题,制定教师个人主题研修方案。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观摩教学案例,落实核心素养。2019年11月11日--2019年12月10日 一、线上学习,线下思考。 1.参加研修网线上培训,观看相关课程实行理论学习。 2.结合研修网课程张丰老师的讲座《主题研修的策划与实施》,学科组、教师认真审核自己的活动计划存有问题。

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教学

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它能深刻影响一个人的格局与发展,它的获得是后天的、可教可学的。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教师应有意识地从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品德修养这四个方面去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思维能力 学数学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思维锻炼过程,思维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数学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对教材做深入地研究、思考、挖掘,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经过持久的思维训练,使学生具有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空间想象、数据分析等数学素养。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起到积极的作用,终生受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自觉地、有目的地挖掘教材的逻辑因素,如概念的分类、定理的证明、公式法则推导,使学生严格遵守逻辑规则,做到判断正确、推理论证有据,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把具有相同本质特征的问题联合起来,形成一套知识体系,并提供一定数量的材料,引导学生发现、猜想并归纳证明,把特殊问题推广到一般问题,培养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活动过程进行审查,如概念是否准确?判断是否恰当?归纳推理是否合理?分析和纠正其中的错误,尽力达到“更好地思考”“思考得更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行一题多解,即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去思考问题,探讨是否还有其他解法,通过解法比较,提炼解题思路;进行一题多变,即通过探索逆命题,改变条件、增设提问、推广结论等方式,促使学生根据变化进行思考,开拓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教师严格要求学生使用规范、准确的数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来表达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教师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努力中,深入研究数学思维特点,有意识地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使之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为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二、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更要使学生掌握获取学习知识的本领。牛顿说过:“我的成功归功于精细的思考,只有不断地思考,才能到达发现的彼岸。”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融入到思考活动中去。训练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实现从教师的“教会”转变成学生的“学会”与“会学”。 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寻求少教多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营造自主学习的教育氛围。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留出相对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领悟。并在过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出相应的习题让学生口答、板演、做作业,然后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对之进行点拨、讲解、补充。教师也可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学习,导学案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的能力,它的设计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起到“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让学生获取知识,习得能力。 另外,运用多媒体技术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多媒体所展示的PPT课件、动画、视频、微课、幕课等,大多是从网上下载并由教师加工、修改而来的。而中学生主要用网络来娱乐与休闲,很少用来学习,因此要教育学生,信息素养是网络时代的基本能力,是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利用、创造的能力,它不仅仅是用来娱乐与休闲。重视培养和强化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性学习的意识,鼓励学生拓宽自主学习的渠道,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的手段,并把它作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础。 三、合作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团队合作精神作为走向成功的法宝,在全社会中得到推广。 教师不仅要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且要当好学生学习的互动者、合作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点、疑点时,适当开展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

《学科核心素养下课堂教学的改变》学习体会

《学科核心素养下课堂教学的改变》学 习体会 一、学习收获 .专业理论学习要跟得上,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人们所掌握知识的“保质期”越来越短,“折旧率”越来越快。如果一天不看书、两天不看报,三天不上网,几天不学习,就会感觉“out”了,跟不上时代的节奏了。这次学习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不能机械地教知识。培育人才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知识更倾向于怎么解决老师教过的问题。教育不能停留在知识的层面,是片段的、支离破碎的。穷则思、思则变、变则通。这就要求我要钻研所带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比如研读新课程标准,这就是教学理念的新提法,不能闭门造车。那这些专业理论及理念从哪儿学?向专家学、从一些教育网站上学、同伴互助--向专业教师学。 2、真实——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 在以往的公开课教学中我总是觉得自己雕琢,耍花架子,刻意准备的痕迹太过浓重,虽然按部就班成功的完成了一节看似完整的课堂教学,其实却缺少了真实性,多了几分虚假。通过学习我知道了首先教师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思维空间,使

学生暴露思维的真实。其次,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凸显个性的真实。整个课堂氛围很轻松、愉悦,不像是听课,好像是在享受中学习。 3、情境——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有效的手段 我记得某个教育专家说过教学情境的设置应注重来自于生活,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设置与生活紧密结合的情境,而是尽量贴近于生活,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便于思考操作,同时也能在生活中加以应用。特别是像我们学校的学生更要注重与生活实际的结合,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解决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手段方法,掌握技能。所以情境的创设需要我在生活中、教学中多观察,多思考,多操作,让品德变得更能指导和约束孩子的行为。 4.教师为引领,学生为主体。 相对地说,差距最大的就是学生。这其中有城乡差别的因素,但另一个因素不容忽视,那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养成教育的培养。养成教育包括很多好的学习和在校生活习惯,和我前面谈的培养学生的几种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我在想,我的课堂也并不是每一个学生没有动脑子思考,而是我剥夺了孩子的尝试和想法,我可以尝试着做、坚持做、给他们的是一种思维和方法,而不是答案。 二、个人反思

中小学新时代核心素养下德育创新与班主任工作技能提升培训心得体会

中小学新时代核心素养下德育创新与班主任工作技能提升 培训心得体会 在新时代的教育中,我们主张创新,主张培养学会学生素养,让他们成为各方面全能的人,这样的人才能适应祖国未来的发展,这需要培养教师的德育创新能力与班主任工作技能,这样才能带动学生的成长。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中小学新时代核心素养下德育创新与班主任工作技能提升培训心得体会。 12月8日,我有幸来到**参加全国中小学新时代核心素养下德育与班主任工作技能提升的培训,在这短短的一天半时间里,我聆听了**、吴迪、肖盛怀、郭玉良四位老师的课,从中受益匪浅,感受颇多。 **老师讲述的是《班集体建设与艺术管理》,在这堂课中,巫老师给我们提出了,在班级管理中要充分尊重学生主导地位,要把班级管理还给学生。巫老师就班主任的常规工作:一个班主任怎样第一次面对学生和家长?怎样选拔班干部,组建一个班集体?建立一个怎样的班级文化?怎样编排座位表?通过这四个问题,告诉我们在班级管理的工作中如何创新,如何做一位与众不同的班主任。在开学伊始,班主任要做足功课,充分了解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让孩子感受到老师温暖的心,从而赢得家长的信赖,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班干部的选拔中,巫老师不像我们一样,要么是一味的民主制,要么是老师任命制,而是采用常务班委和值日班干部的双轨运行制。对于班干部要多鼓励,激发孩子为班级服务的兴趣。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管理者和引导者,是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学生与科任老师之间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在吴迪老师讲述的《基于导师制小组的班级管理》,

就是让我们要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主动协调好与科任老师的关系,真正做到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可倾诉的老师,每一个老师都要有牵挂的学生。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肖盛怀老师讲的《班级有效管理秘籍》,肖老师教给我们五大秘籍:一是处理好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赢得自我人格的前提,要我们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问题学生,要多一份耐心,把他们培养成身心健康的孩子。二是经常和学生谈心。鼓励学生多说,说心里话。三是班级文化的构建。班级文化是班级的灵魂,班主任老师要用心设计,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的布置。四是班级管理原则。班主任管理要有科学的精神,要学会思考,在班级管理中要做到前反思,中反思,后反思。教导我们用发展的理念管理班级。五是打造一间幸福的教室。让我们与学生共读共写共生活,我们不仅要做学生的领路人,还要成为学生最好的陪伴者。要默默地陪伴孩子,静静地倾听学生的内心世界。 郭玉良老师的讲座《守护心灵,做幸福的老师》。让我知道要做学生心灵的引领者,老师要有良好的心态。教育本身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班级中无可避免的会有问题学生,对待学生的态度,与学生的沟通方式,都会影响教育的效果。我们要善于把问题学生转化为学生的问题,从而从问题出发,在发展中前行,带着收获回归。做幸福的教师,需要呵护孩子的心灵。当学生发生问题时,郭老师告诉我们要会把它当做一个故事,要学会听故事,处理问题时要学会讲故事,更重要的是把事故变成故事。这样就会找到做班主任的幸福感。 我深知班主任工作虽然是琐碎的,但意义却很重大。新的时代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向我们提出了新的理念。我们要把理论付诸于实践,有效的运用到自己的班级管理中去,真正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新型魅力班主任。

“核心素养下的德育创新管理与班主任带班策略培训”听后感-

“核心素养下的德育创新管理与班主任带班策略培训”听 后感- “核心素养下的德育创新管理与班主任 带班策略培训”听后感 “核心素养下的德育创新管理与班主任带班策略培训”听后感 2017年3月3、4日两天我有幸和庆云镇的教委主任、校长及7个班主任在德州党校参加了“核心素养下的德育创新管理与班主任带班策略培训”。在这两天内,听了魏书生、迟希新、全艺三位大师的讲座,听完之后,感触颇深。 其中魏老师对待生活的态度更让我记忆犹新。感觉他就像在跟你面对面谈心,他不讲高深的大道理,也不用华丽的词语,只是谈一些身边的与生活、工作、学习有关的小事情,幽默有趣,很有一番见地,让我深受感动和启发。“我们要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情绪,做平平凡凡,实实在在的事情,对于做事情要自强不息,保持松静匀乐的态度,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这些话一直萦绕在我耳边。细细琢磨这些话,确实很有道理,在思想上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对于班级管理施行“民主、科学”的原则。这点我非常赞同,每一学生都是发展的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 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班级里的一些事采用民主、科学的方法去管理,更服众。 迟希新老师的一句话“道德是感染而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很受启发,用一张“冰山模型”的图片来阐述了教师对学生的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的关系,显性德育永远只是冰山一角,更重要的是那看不见的90%的隐性德育,更需要的是一个教师的道德示范作用。作为一个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中,总是告诉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但总感觉收效甚微。举个例子:班上某位同学的位子下面有纸

削,我会先让他捡起来,再狠狠的批评一顿,最后再让他保证下次不扔了。如果我走过去,捡起来,扔进垃圾桶,这样带给学生的感受会不会更深呢, “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位老师,作为一位班主任,我们要牢记“师范”的含义。迟老师还讲了职业生涯的八个阶段,“三爱”之心,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喜爱:对自己班级的喜爱,关爱:对学生真诚的关爱。对于班级管理不如说成班级经营更好,把班级当作是一个家。以耐心的态度去倾听,以关注的神情积极倾听,让孩子有完整的表达机会,并同时给于温馨的回应。 全艺老师题为《班主任工作艺术》的报告让我感受到班主任工作中“激情”的重要。她用一个个生动的教学事例告诉我们班主任 工作艺术:“真心、爱心、耐心、匠心”;从班主任工作面临的现实状况入手,说明班主任工作的不容易与重要性,点明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是爱的艺术,也是严的艺术。全老师认为,真诚是班主任工作艺术的根本,爱心是班主任工作艺术的基础,耐心是班主任工作艺术的策略,匠心是班主任工作艺术的技巧。就班主任工作方法,全老师讲了五点:我们要以良好的师德感染学生,以博大的爱心打动学生,以和谐的氛围凝聚学生,以心灵的沟通转化学生,以常新的知识带动学生。就如何提高班主任工作艺术,全老师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她的四个“一”“缓一缓、避一避、绕一绕、冷一冷”非常值得我学习。即:当我们在批评学生的时候做到“缓一缓”,选择恰当的时间与地点:当我们在批评学生的时候“避一避”,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当我们批评学生的时候“绕一绕”,尽可能从侧面间接批评学生;当我们批评学生的时候“冷一冷”,对“不听话”的学生,外表上故意冷淡。针对不同的学生写不同的评语,关注学生点滴的进步,多给予学生鼓励,放手让学生发挥和创造,构建一个和谐的班集体。通过她的讲解,我体会到教育的方法、途径、策略是多变的、因人而异的,像艺术一样变幻无

浅谈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浅谈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化,在小学阶段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深化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路。学生在接受小学教育的整个过程当中,会不断地形成一定的品格和能力,而这种品格和能力是适合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的。基于此,主要分析在核心素养的概念之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具体途径和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基本内涵;策略分析 在小学阶段,教师越来越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且将核心素养的概念深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特别是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小学阶段属于起始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与此同时,科学合理的核心素养教学设计,能够促进学生发展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一、重点理解教材,钻研教材 在小学阶段,教师进行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当中,教材是必不可少的,想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也应该以教材为载体,应以此为依托。除此之外,众所周知教材在编写的整个过程当中,编写者以及相关工作人员不断地深入分析和研究,这样促使小学数学教材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并且具有典型性和科学性的特点。由此看来,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提高对教材的重视程度,精细地研读数学教材,只有精细地研读数学教材,才能够真正地发掘其中所蕴含的核心素养,也能够确保教材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和功能。在研读教材的过程当中必须深入并且细致,打破不良现状,针对教材当中的不同题型以及不同的图画和注释,都要提高重视程度,在研读的过程当中,能够将不同知识部分取得有机的联系,从而找到核心素养,并且进一步地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不断提高。例如,在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中,分数的基本性质,这部分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在编写这部分内容的整个过程当中,通过研读教材,我们可以发现,编写者是非常用心的,教材当中的一些内容十分吸引学生的眼球,让他们有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讲解过程当中,也可以通过故事进行导入。一位老爷爷想要把自己的土地分给三个儿子,大儿子分到十二分之四,二儿子分到三分之一,三儿子分到九分之三,三个儿子吵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官建经 核心素养是现在教育最热门的话题,通过继续教育的培训、学习,让我对素养教育又多了更深的认识。 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那么怎样在我们教学工作中体现出核心素养呢 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着想 受应试教育作崇,某些学校部分教师仍然把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于是,很多人陷入围绕“分数”而教的怪圈,忽视了人的本性发展。通过学习,我更加坚信了自己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做法是对的。我的教育准则是:我培养的学生将来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平时,我千方百计地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一旦发现便给予表扬,并引导他们努力发扬。我清楚的知道智力、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同时还注重教学中德育、智育、体育等“五育”渗透交织。我从不占用音、体、美等课程,也不把剥夺学生上这些课的权利作为惩罚教育的手段,只有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了,教师才有成功后的喜悦。时下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尤显突出,在健康人格中,自信心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学习,我会更加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当听到有学生说“我不行”、“我不敢”的话语时,我总是鼓励他们:“去试试”、“你挺不错的”。在全体学生面前,我从不揭个别学生的短,让学生觉得老师尊重他,没有失去自尊心,慢慢地对自己也开始有了一点信心,这时候,我再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展现自己,以证实自己的能力。特别是得到老师、同学的无私关怀后,他们肯定了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从而树立了很强的自信心。 二、对学生信任和宽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之中享受成功。在以后的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宽容,相信学生的能力并想方设法锻炼提高学生的能力。我经常对学生说:想一想,你应该怎么做,而不是你必须这样做。在人品上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哪怕是学生有过失的时候,同样相信学生有改正过失重新开始的能力。我不仅关注学生的现在,更关注学生的将来,利用现在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基础,让学生做未来发展的设计师。 三、经常反思,不断提高 反思是教师得以成长和不断进步的必备条件。素质教育和新教育已悄然来到了我们身边,教育工作既要有实干精神,又善于开动脑筋,善于在反思中运用新技术、新理念解决教育教学存在问题。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经途径,反思是教师进步的一大阶梯。我们要在反思中扬长避短,在新形势下以自己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目标。

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和课堂教学 如何把核心素养落实到教学中去,这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最重要 的核心任务。 目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既违背了知识内在的逻辑规律,又违 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可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必须 改变目前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 核心素养必须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两个方面去落实。二者相 辅相成,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缺一不可。在某种程度上说,当前 创新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来实现课程建设提出的目标更为重要。落 实核心素养必须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证。 1、层次化教学,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 学习就是自我建构,学习者利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 接收新信息,学习新知识,用新的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能力 体系,道德体系。因为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有一定的差异,如果面对所有的学习者,用同样的方式提供同样的知识和信息,就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自我建构的需要。 分层次教学的实质就是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化需求,这是一切 从学生出发的具体体现,是对学生的最大尊重,也是实现有效教学 和高效学习的最基本策略。我们千万不能把分层次教学理解成办尖 子班,在实践上更不能用拔尖的教师去教拔尖的学生,而是用同样 的教师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的学生,教师在备课、上课、辅导各 个方面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给予不同的教学服务。 2、整体化教学,实现知识的横向联系 学习的最基本规律就是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回归到整体。 对一个事物先有一个整体上的构架结构认识,再认识事物各个具体 的部分,然后再找到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形成对事物的完整认识。也就是说,学习者的学习和认知是先见森林再见树木的路径实 现的,而不是先见树木后见森林的路径实现的。 现实中的教学往往是碎片化的教学方式,让学习者学习许多碎 片化的知识,反复进行一些碎片化的训练,也就是强化知识点的学习,而不是让学生先把握事物的整体构架,再进行部分学习和研究,这样学生很难建立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不可能形成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教材进行系统

教师学习笔记 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体会

教师学习笔记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体会当我看到余文森教授《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的这本书时,心中便有了熟悉感,第一时间得到了这本书。静心开始阅读,通过阅读,让我对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不断的提升我的思考。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这些变化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

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素养能键入到人的血液神经系统中去,是人的一种天性流露。当一个教师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素养时,就是找到了教育的家,才会让教学有根。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从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发,系统回应了这些问题,并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并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追求有效,而有效教学是为了学而教的,是为了学生学会学习的,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为了发展学生为适应社会变化终身学习而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诉求,也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总之,课堂教学变革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切入点,突破点和成长点,只有聚焦课堂,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

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有 效课堂教学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 1.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历史“新课改”教学目标是什么 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通过构建时空观(“点——线”结合),以史料教学为载体,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 “知识、能力、情态价值(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中要求的“唯物史观”主要观点: ⑴思想变革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⑵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和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 ⑶民族交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 ⑷历史是许多单个意志相互作用的影响; ⑸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⑹1840年以来,近现代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英勇奋斗和艰苦探索等。 2.突出对主干历史知识(历史构成要素)考查 历史构成要素有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背景、经过、内容、结果、性质、意义、影响等,具体构成要素要根据具体历史。 ⑴重要历史人物: “事迹+影响(进步+局限)+结论”或“史实+情感+历史作用” ⑵重大历史事件(主要要素): ①背景: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国内背景+国际 ②原因: A.主观(内因)+客观(外因);B.直接原因: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主要原因: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因素;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 时代要求)+主观需要 ③目的、动机(主观方面的原因):A.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B.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C.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④过程:准备→开始→发展或曲折→成功或失败;注意关键词:爆发、转折点、成立、开辟、第一、标志、最多、最早 ⑤性质: ⑥历史影响、意义、作用:A.国内影响+国际(世界)影响; B.经济影响、政治影响、思想文化影响等; C.“意义”:长远的、影响面重大的影响。 D.“作用”:直观的、短期的效果,多指积极影响。 ⑦判断历史事件成败及原因:A.判断成败依据:直接目标→主要任务→根本任务;B. 成败原因=(主观+客观)(经济+政治+军事+策略+……);C.成败根源=(社会条件+阶级本质)(进步/局限) ⑧教训经验或启示:经验一般指正面的成功的方面;教训一般指反面的失败的方面;启示则二者兼而有之。 3.利用好历史史料 ⑴史料的分类: ①史料按史料价值的不同可分为 A.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当事人或目击者提供的材 料(表达个人的亲身经历),如日记、信件、自传、谈话。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德育策略

GVANGJSIH GYAUYUZ 管理宝典· 教育锦囊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德育策略 □北海市海城区庙山小学黄燕玲 【摘要】本文论述核心素养导向下德育改革的必然性以及小 学德育存在的问题,提出“挖掘本土资源,优化德育工作;强化历 史熏陶,突出榜样作用;构建“三位一体”,形成协同机制;开展实 践活动,获得道德体验”等德育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德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2A-0070-02 在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学校教育提出了发展学 生核心素养这一要求,积极探索和建构具有我国特色的立德树 人的育人新模式。所谓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 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 品格与关键能力。学校教育,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使人掌握相 关的技能。德育是学校教育中一项重要工作,其目标是培养学 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核心素养这一概念 的提出,引起教育者和学生家长对德育的重视,有利于德育的落 实,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前教育领域“重智轻德”的现状产生冲 击。德育目标的最终落实,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息息相关,两者 是相辅相成的。本文在核心素养导向下,谈谈小学德育工作进 行改革的必然性、存在的问题及实施策略。 一、基于核心素养谈德育改革的必然性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至今我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18个年头,在促进学生素养提升 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提出,更加 明确了课程改革的方向。直到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 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核心素养”被明确 提出,更加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将核心素养界定为“必备 品格和关键能力”。促进人的发展,能力固然重要,但品格也不 容忽视,因为一个人没有道德和价值判断能力,是危险的。因 此,应让能力与品格二者相互支撑,共同发展。再从大的层面 看,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美德是中 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综上所述,国家在顺应时代发展的要 求下,对学生德育工作越来越重视,并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 二、基于核心素养看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 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的素 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十八大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 育的根本任务”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第一,受到应试教育的影 响,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教师对德育重视程度不够,表现在重 视学生学业成绩,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忽略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创新精神等良好品德的培育。第二,德育工作中,没有根据学生 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明确各个阶段的德育目标,因此德 育工作各阶段未能形成有效的连接。第三,没有将德育工作当 成常态工作,实施德育工作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第四,德育工 作的开展主要还是学校在发挥着主导作用,家庭、社会参与德育 工作的比率较低,从而未能很好地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在 育人方面的合作。 三、基于核心素养开展小学德育的策略 (一)挖掘本土资源,优化德育工作 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学会“健康生 活”和具有强大的“责任担当”意识,在这三大素养的指引下,我 们需要时刻注重小学生的德育工作。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 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自主发展的一个重 要途径。因此,学校要重视课程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 的积极作用,营造品德培育情境的真实性,让一些原本在学生看 来高深莫测的知识慢慢渗透到他们的心里。在教育过程中,可 以根据本地实际挖掘本土资源,开发、优化德育资源。例如北海 最具当地乡土风情的民俗文化是疍家文化,那么就可以以疍家 文化为依托,结合课程开发、设计与疍家文化相关的德育活动。 我校在每周一节的传统文化课程,安排了《疍家风情》的课程内 容,包括了解疍家的历史演变、疍家文化的本质、疍家文化与现 代文化的融合发展及疍家的饮食、疍家的服饰、疍家的建筑、疍 家的娱乐等。在实施该课程时,我校学生以学习疍家文化为契 机,不仅从另外一个角度重新认识家乡、感受家乡,而且在潜移 默化中学生对家乡千百年来的海洋先民们创造的文化产生认同 感。再如,戏曲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及独特 的魅力,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推动戏曲进校 园。2018年9月,北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苏老师将戏 曲带进了我校。苏老师给我校师生讲授了“皮影戏”课程,她用 形象生动的语言讲解了皮影戏的历史起源、皮影戏的制作过程、 皮影戏的表演艺术等内容,让我校师生近距离感受了戏曲的魅 力,进一步了解皮影戏及地方戏曲艺术,传承国粹精华的愿望也 因此在师生心中萌芽。通过开展类似的戏曲进校园活动,让学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科学教学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科学教学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体系,其作用具有整合性,核心素养的内涵:1个核心、3个维度、6大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三个维度: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六大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作为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小学科学可在培养孩子发展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培养学生科学精神,设计科学探究活动。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积极、主动地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来创设科学探究活动,要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持续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必须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有层次的探究任务,发挥出教师的主体引导作用和点燃学生的探究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感受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经过完整的探究活动,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知道了证据的重要性,运用科学的思维解决了自己的发现的问题。在批判自己的方法的和质疑同伴的过程中,不断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定,强烈的好奇心,使得学生不断深入探究。 其次,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学习。 学习内容相对抽象,不便于开展证实的探究活动,需要借助文字、图片等资料进行学习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学生特点,让学生适当采用自主学习完成学习目标,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养成乐学善学和勤于反思的习惯,并且形成信息意识。 桌后,在课内外科技活动中进行实践创新。 陶行知指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周围的热点问题开展实践活动,学生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进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尝试将创意转化为有形物品,并且以科学小论文、科学小动画、科学小发明等形式呈现。

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李红莲

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 高新四小李红莲 摘要:语文教师应从语文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递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核心素养影响下的语文教学要求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重视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及个体情感体验,并要求教师为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课程价值;语文教学 素养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基本修养。如果按照广义的理解,其中包含道德品质、言谈举止、知识层次以及能力状态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而素养这个概念同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等概念的区别在于:素养更加关注的是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的内化调整,指出了学习者深入思考之后的成果。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应当注意对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培养,也就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致力于使学生形成相对稳定的、适应性更强的语文学识修养、文风情趣状态。这和传统意义上仅关注知识记诵与应用的小学语文教学比起

来,更具深度与广度。所以,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注意传统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养成之外,还要关注学生对这些目标的真正内化,使之上升到语文审美情趣与良好个性、健全人格构建的高度。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教学架构 1.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 2011 年教育部颁发《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称《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合作精神;选择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凝聚力和创造力。语文课程作为人文科学领域内的基础课程,它所体现出的课程价值则体现在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递四个方面为学生今后学习做好准备,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与发展所需要的品质,形成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核心素养导向下语文教学的建构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习惯与能力。体现语文的课程价值,实施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使语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有效教学设计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有效教学设计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不应只追求知识结论,而应充分体现学习知识的过程,其核心是学生思维的启发、方法的指导和能力的培养。 一、教师应做好角色转换 首先,化学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要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教学设计应该重在考虑学生怎么“学”,而不是教师怎么“教”,将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并做好“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学生的认知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由不知到知的矛盾转化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促成矛盾转化,从而使学生较快地实现学习上的飞跃。“学”是在“教”之下的学,“教”是为“学”而教。再者,教学要归还学生的主动权,让学生多读化学教材,在读中发现问题,学到知识。教师的精讲是必要的,还要更多地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把练的安排纳入课堂。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自觉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探究创新的能力。 二、设计有效学生活动,培养学生学科素养 化学实验探究是落实学科素养的最有效手段。通过设计实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再讲过氧化钠性质时,首先设计滴水生火实验,形成思维冲击,设疑激趣,激发学生的探究的欲望和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出钠的氧化物性质的学习。再根据出 CaO的性质预测 Na2O的性质,引导学生使用类比学习的思想,找出二者的相同点——均为金属氧化物,加强对物质分类学习的认识,训练学生使用物质分类的思想进行相关的学习。紧接着对比Na2O和Na2O2的组成元素,预测 Na2O2的性质,使学生学会用对比的思想进行学习,并找出二者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最后指导学生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探究验证Na2O2的性质。通过本次有效教学活动的设计,是学生逐渐掌握学习化学的思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教师教学方式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教师教学方式 无论是传递知识、开拓思维、组织活动还是互动交流,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时要将传统的“以知识点为核心”的教学观念,转变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详尽而言,需要体现以下三个着力点。 第一,由“抽象知识”转向“详尽情境”,注重营造学习情境的真实性。核心素养着力解决的是提高学生面对繁复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使之能够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和繁复多变的未来社会。传统教学以学科知识点为核心,传授的知识往往过于抽象,难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实世界中的问题情境往往更加繁复多元,教师教学中需要注意把抽象问题与真实情境相结合,为学生创设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机会。 第二,由“知识中心”转向“能力(素养)中心”,培养学生形成高于学科知识的学科素养。学科知识在学生学习和成长当中扮演着严重角色。通过学习学科知识,学生的智能、品德、价值观都打上了学科的烙印,这个过程就是学科素养形成的过程。然而,目前过于强调学科知识的教学,弱化了由知识转化为学科素养和能力的过程。要扭转知识本位的思想,就一定要在把知识转化、内化和升华为能力与素养上下足功夫。“每个学科对学生的发展价值,除了一个领域的知识以外,应该能够提供一种唯有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提供独到的学科美的发现、欣赏和表达能力。”所以,教师需要确立“通过知识获得教育”而不是“为了知识的教育”的教育思想。学科学习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形成高于学科知识的学科素养。 第三,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是要把教学中心由“教”转向“学”。教师的严重作用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之上,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开展“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究,更严重的是要求教师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关注学生问题生成、实践、操作、思维转化、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指导并促进他们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学习探索,进而形成独立思考、实践和学习能力,而不仅仅是放手让学生自学。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 2014年3月,“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并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位置,成为研制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核心素养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今年寒假拿到余文森教授《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的这本书时,我就迫不及待地研读起来。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形成的机制和路径是什么?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做出了系统回应。 余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我们首先就要弄清楚核心素养的内涵。如果概念不清、理论不明,且战且行,改革必然会迷失方向,走入误区。所以在研读中,我首先弄清了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区别及联系,明晰了核心素养中的核心品质及关键能力的内涵。余教授告诉我们,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那么学科核心素养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科核心素养不可能凭空形成,学科知识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载体,而学科活动则是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路径。能力只有在需要能力的活动中才能得到培养,素养只有在需要素养的活动中才能形成。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拥有什么,才能够给予学生什么。教师只拥有知识,就只能给学生知识。唯有智慧启迪智慧,唯有素养才能培育素养。学科老师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条件,要从知识教学走向素养教学,教师必须从知识型教师转变成素养型教师。这样,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就要重建,余教授认为:观念是行动的指南,任何改革都是从观念开始的,教学改革也不例外。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首先必须确立以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观念。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是就教学方向而言,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书,学科老师不是教学科,而是用学科来教人,这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必须确立的教学观念。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教学是就教学内容而言,课程意识本质上就是课程观,教师的课程意识就是教师对课程的理解、看法、观点和态度。课程观决定教学观,教师怎么理解课程会从根本上决定怎么理解教学。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就教学论教学,就教学谈教学,而一定要有课程的高度、课程的视野,即课程的意识,否则,教学就会陷入就事论事的弊病。从学科教学的角度讲,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科表层”(现象),而应进入“学科深层”(本质)。惟其如此,学科教学才能有效地促成学科素养的形成。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是就教学主体而言。学是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教学的中心、重心在学而不在教,教学应该围绕学来组织、设计、展开。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不仅是教学本质的体现,也是学生形成学科素养的必然要求。我收获最大并认为最有价值的是本书提出了核心素养背景下,六项基本策略一一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策略是从观念走向行动、从理论走向实际的路径和方法。有了正确的教学观念,还得进一步把观念转化成操作的策略。以上策略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而是复杂的多向关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