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8公民文明素质热点事件

2018公民文明素质热点事件

2018公民文明素质热点事件
2018公民文明素质热点事件

2018公民文明素质热点事件

1、“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是指机动车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七条第一款的行为,即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机动车行经没有交通信号的道路时,遇行人横过道路,应当避让。车让人,让出一分文明;人让车,让出一分安全;车让车,让出一分秩序;人让人,让出一份友善。

2、2018.2.23日,河北秦皇岛一位老人在公交站牌下占道卖瓜子,冻得瑟瑟发抖。城管局执法人员自掏腰包将剩余瓜子全数买下:“下回千万别摆在这了。天太冷,回家过年吧!”据悉老人种的瓜子年前没卖完,这才到市中心兜售。网友点赞:城管不但按章执法,还按情执法,既维护了城市的市容市貌,又给予了老人充分的尊重和理解。为这位执法人员点赞!

3、中央文明办1月10日在广东惠州举办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现场发布2017年12月“中国好人榜”。2017年12月份,网上“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共收到网民举荐的好人好事线索281万余件,经各地文明办审核推荐,中国文明网集中展示了293位身边好人先进事迹。其中,18年热心捐助贫困儿童的“豆芽奶奶”刘运英、徒手勇接坠楼女子牺牲的英雄保安李国武、拾金不昧的女司机张仙芝、风雨十三载义务摆渡接送上学孩子的好党员郭罗恩、捐肾救夫的好妻子王阴霞等106人被广大网友推举为“中国好人”,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人的崭新精神风貌,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示范引导作用。

4、飞机解禁手机考验国民素质权利与义务要统一。近日,多家航空公司陆续宣布坐飞机手机“解禁”,一些“意外情况”也出现了。最近在中国参加某音乐节目的歌手Jessie J “结石姐”,近日就在网上发了几段小视频吐槽:坐飞机的时候,前排和左边的乘客打开手机等电子设备看视频,声音太大了。有网友评论“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还有网友感叹“旅途中最后的清静时光也没有了”。(《新京报》1月22日)

5、乱停乱放、私自开锁,种种问题让共享单车成为“国民素质的照妖镜”。近日,南都记者调查发现,有一批人专门利用共享单车OFO的漏洞,通过倒卖单车密码、违规绑定学生证等方式来牟利。

6、做善意闭环的起点。前段时间,一架从阿克苏飞往乌鲁木齐的南航班机,紧急承运了一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解放军战士。因突然病变,战士生命垂危,需要第一时间转院。承运危重病人需要占用9个座位安放担架,机场在广播后,多名乘客自愿改签。庆幸的是,飞机为抢救争取到了时间,战士终于获救。事后,改签的乘客得到了650元的延误补偿,但他们都不愿意拿这笔钱,都说“军人为我们守边关,我们为军人送平安,改签我的,我会感到十分光荣”。“谢谢所有关心我的人……我会用剩余的生命感恩……”这是被救战士醒来后的第一句话。这让人再次看到“暖流循环”。

7、指尖爱心,构筑“公益共同体”网络微公益带来的不只是捐款数额的不断攀升,还有全民公益参与方式的多元化,更让公益成为一种社交方式和生活方式。“小朋友画廊”

一元钱购画,开学季“一元营养包计划”,“保护长城,加我一个”……最近,很多人的朋友圈被微公益刷屏。有数据显示,9月7日到9日期间,腾讯公益平台共动员1268万人次捐出8.299亿元善款,参与了6466个公益项目。线上线下的互动,汇聚成一股从指尖到心间的爱心暖流。当公益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不仅改变着人们的捐赠方式,更形成了一个庞大而自发的公益生态网络。

8、文明的关键在“公”字

【人物】在地铁内擦地的小女孩

【事件】近日,一位网友在成都地铁4号线车厢内拍下了两张照片,赢得很多点赞。照片显示,一个身穿粉色连衣裙的小女孩,左手拿着纸巾,右手还握着零食,蹲在地铁车厢内认真地擦拭地上的水渍。据了解,小女孩不小心把水洒在了地上,为了不让其他乘客滑倒,自己拿纸一遍一遍地将地上的水擦干净。这一举动让不少网友感叹,“这才叫文明出行”“小朋友,你有教养的样子真好看”。

【点评】

小女孩弯腰擦地,给我们上了一堂公共意识的教育课。“文明出行”的温馨提醒并不陌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先贤古训也总挂嘴边,可面对同样情形,很多成年人也未必就能做得更好。

孩子是一面镜子,既能照见文明行为之美,又能折射公共意识之缺。有学者曾直言,“中国文化的第一个弱项,是疏于公共空间”。一些看似不经意的随意任性,放在现代社会语境中就会格格不入,甚至“有失公德”。例如,外出旅游,有的国人常常随地吐痰、高声喧哗;广场休闲,他人还在静静散步,有人可能就扎堆过来,以广场舞“独领风骚”;有人在卢克索神庙留下到此一游的笔迹,有人在卢浮宫前的水池里洗脚……厘清公与私的界限,是现代社会的运行法则,亦是法治社会的重要基石。自己的生活固然应当足够精彩,每个人的个性固然应该得到张扬,但也应该维护大家的公共利益,避免给人带来不适或冒犯。

文明的见证,便是那一弯腰时的温柔;生活的美意,来自我们对每一位陌生人的善意与尊重。正是人与人的美好相遇,才有和谐的公共生活。前几天,在沈阳的地铁车厢里,一位小伙子默默擦干净其他乘客的呕吐物,此举赢得赞许。一个小朋友、一个年轻人,在不经意间让人们感知何为文明、什么叫公共。群己当有权界,当代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和审美习惯,应该朝向追求公共利益、珍视公共价值的方向发展,唯有此,才能涵养好我们时代的核心价值。

【网言网语】

这其实是在教育我们:尊重他人,减少给他人带来的麻烦和困扰,公众场合注意言行举止,不要把地铁车厢当成自家卧室!——@人民01mV8

这就是好的家教和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我们未来的希望。——@人民bA53A 现代社会的整体素质确实在慢慢提高,衣食足而知荣辱。——@北风之神

9、善待生命的人最美(暖闻热评)

【人物】跪地救人的南航空乘

【事件】前不久,广州一名骑自行车男子被撞后,重伤倒地,恰巧被飞行结束后下班回家的3名南航空乘遇见,她们立即对重伤男子展开紧急救治。有路人拍下了空乘双腿跪地实施抢救的视频和图片,在网络上迅速被广泛传播。画面中,身着制服的空乘人员用专业的手法为伤者进行心肺复苏,每一下按压都牵动人心。最终,空乘们因未能救活伤者而遗憾哭泣。但她们见义勇为之举,得到了众人点赞。

【点评】

现实无常,但人会闪光。就像3名南航空乘,没一点点顾虑,在危急中迅速抢救受伤者。正是这救人的一瞬,让空中“最美”稳稳落地,在一下下接力按压中直击人心,闪耀着光芒。

空乘不仅“负责美”,而且有职业担当。有人还怀疑空乘救治是否专业,实际上这是她们的必修课。保护旅客人身和财产安全、紧急时展开施救、掌握急救和应急处置技巧……每一名空乘都要经历严格训练、专业培养,这种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不只体现在工作之中,更是一种由内而生的美德。不忘初心、善待生命,更是将民航的真情服务从空中延伸到地面、再到社会,这何尝不是对当代民航精神的最好诠释?

纯粹的心是海绵,能吸纳世间真情,并显现于行动。有人说,在老人摔倒都无人敢扶的年代,空乘们没有患得患失、权衡取舍,真乃女中豪杰。诚如斯言,在生命面前,再体面的工作和装扮都比不上施以援手,唯有不放弃一丝生的希望、活的可能,才能演绎出真美与大爱。“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不管是谁,哪个行业,路遇危难而挺身,就值得鼓掌。

社会的暖流由无数股细流汇聚而成,爱的笔触足以谱写出善的宏图。遇老人迷路后,热心追问信息、拨打电话;看到广场有垃圾时,小朋友默默地捡拾;眼看小男孩有坠楼危险,装修工爬水管相救……与“跪地一瞬”一样,这“电话一通”“弯腰一捡”“奋身一爬”,看似是本能的反应和动作,却于无声处发出震撼人心的声音。

【网言网语】

双腿跪地,看似低下去的姿态,却是最高大无比的形象。心地善良的好姑娘们,你们人美心更美,社会也会因你们而更美好!

——@大橘子

10、懂得尊重,才有温度(评论员随笔)

最近,在一档节目中,主持人董卿为了便于和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交谈,在3分钟内跪蹲3次。这种采访的姿态,被网友们称赞。不少人说“这一跪,跪出了素养”。素养何在?正在“尊重”。

尊重,这一应成为常识的文明素质,值得不断重申。无论生活,还是工作,很多人都会遇到各种困扰,如半夜时分电话响个不停、未打招呼就被人找上门,甚至是朋友在公共场合与你“勾肩搭背”。有些可能是工作中的紧急任务,有些可能是朋友间的“情不自禁”,但难免也会让人有一些被打扰的不适,一些不被尊重的不快。

每个人都希望被尊重,这是人之常情。不过何为尊重,如何尊重,却还需细细思量。一部纪录片中,家长和孩子的争执,也让人反思尊重的问题:儿子算错了数学题,一旁辅导的爸爸就会大声吼,孩子被吓得错误不断。很多人会认为,“子敬父”是家长和孩子之间唯一的尊重方向,但其实父子交流,同样也是两个主体间的对话。对待晚辈如能平视、对等,遇到问题才能有效沟通,不至于让事情变得更糟。不只是家长,很多人或许都需要补上“尊重的教育”这一课,以独立人格平等互动,岂不是更可贵?

的确,尊重常被我们挂在嘴边,但未必见于行动。而在公共领域,有些言行已经不仅不是尊重,更可说是轻慢了。前不久有段视频,很多人排队去摸“霍去病”石碑,据说每天都有上千人,因为相信摸一下真的可以“去病”。摸碑效果的真假显然不难判断,暂且放下基本认知能力不说,不管出于什么心理,仅是把手伸向石碑的一瞬间,对历史、对文化的尊重,就消失殆尽了。

呼唤类似的尊重,或许还需要长久的拉锯。以文物为例,“请勿触摸”“请勿拍照”早成规矩,可是一旦兴致来了,手就不听使唤。而实际上,尊重文物不妨让它“静静地美”。如果还有更深层尊重的话,那就如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所说,是给文物以“尊严”。这不仅是最大可能地修复文物、展示文物,像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讲述的一样,而且是在创意与服务中让观众最大程度地理解文物、感受文化。

不管是具体的人、细微的事还是陈列的物,给彼此一个舒适的空间、给对方一个合理的距离,才是真正的尊重。很多时候,之所以尊敬少了、轻佻多了,或许只是少了点同理之心。看不到他人的辛劳,才会打“连环夺命call”;不顾及朋友的感受,才会太把自己当回事,始终认为“你的就是我的”;而视代代传承的文脉为玩物,才只会把书画当纸张、把碑刻当石头。无论是“敬”还是“重”,都是诉诸人类情感并培养情操的过程,敬人者会自重、自重者更要敬人,懂尊重的“人设”才能立得住。

单个的人是弱小的,所以才需要文化,把不同的个体黏合在一起。而互相之间的尊重,正是“人类黏合剂”中最为重要的成分,是有序社会交往的基础。一位教育哲学家曾说过,人和人之间应该是“我与你”而不是“我与他”的关系。这就是说,对他人不要抱着一种“第三人称”的冷漠,而应该有“第二人称”一样面对面的温度。尤需记住,彼此弯腰致敬时头不会相撞,才是合适的距离,也才有真正的尊重。

11、可爱的人,可敬的事(暖闻热评)

【人物】九旬老兵郭德和

【事件】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前夕,有媒体走访了十余位健在的老兵,其中山西阳泉市93岁老兵郭德和老人的俭朴生活震撼人心。空荡简朴的房屋内,最引人注目的是各种“补丁”,衣服、坐垫、暖壶盖……上面补丁摞补丁。而事实上,老人每月有近万元的退休金。“您舍不得花钱?”“有那么一点意思。主要是习惯了,不好改变。”可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却时常捐款救济他人。

【点评】

老兵郭德和,用朴实无华的举动,照见了暖心的人生。作为一名战士,他是可爱的人,也在做可敬的事。

这样的老兵,不在少数。百岁老红军郝毅先后资助近70名贫困学生,把攒下的11.2

万元捐给希望工程;老兵刘汉润攒钱上交“特殊党费”,少则上千、多则上万;退休军人李光节衣缩食,拿出几乎所有积蓄资助别人,20多年一如既往……在他们看来,财物很重,一丝一毫都不浪费;也很轻,别人有需要,他们毫不犹豫。

军人的精神力量总能穿越时空、穿透硝烟,散发着时代力量。战争年代,有血性、有气魄;和平时期,听召唤、能奉献。即便环境变了,本色却不改,再质朴的生活也遮不住精神的伟岸。老兵永远不会老去,老兵永远不会远去,他们的生命有厚度、有宽度、有长度。

回顾人民解放军90年的光辉历程,正是一个个郭德和这样的战士,共塑了英雄主义、集体主义、奉献精神的军人气质;站在今天、立足时代,我们更需要这样的军魂。当有些人还在迷茫不前时,在他们身上能看到信仰;当有些人还在享乐奢靡时,在他们身上能领悟拼搏;当有些人还在矫情任性时,在他们身上能体会坚忍……一腔英雄气、一份人民情、一股向心力,是行进中国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我们需要老兵,我们致敬老兵。

【网言网语】

没有这些老战士,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向老人致敬。经历过战争的老一辈人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生活。这是国宝级的人物。

——@千岁mis

他们常被称为“那个时代的人”,他们是真正拥有高尚情操、崇高信仰的人,致敬。

——@云峰

老一辈创造了许多宝贵的财富,这些精神财富更是我党我军乃至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无价之宝。

——@罗汉松

12、“跪地除冰”环卫大爷,传递劳动温度像环卫大爷这样的劳动者还有很多。“电商狂欢”,是快递小哥加班加点送来货物;“指尖点餐”,是外卖小哥不惧风雨送饭到家;冬季供暖,是锅炉工师傅用扳手拧紧每一个螺丝;雨天积水,是管道工人在浑浊的管道里奋力疏通……他们可能忘了吃饭、顾不得喝水、没时间擦汗、要忍住异味,可是他们没有抱怨“脏乱差”,而是尽力做到“与人方便”。这就是城市中不起眼的一分子,却擦亮了人们美好生活的光鲜色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