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等收入人群

中等收入人群

中等收入人群
中等收入人群

警惕“削高补低”的平均主义倾向

按照邓小平“两个大局”的发展理念,现阶段较发达的地区和先富起来的人群对不发达地区和低收入人群的帮助是应该的,但要警惕那种完全依赖高收入层“转移财富”至低收入层的平均主义行为,即不能“削高补低”。其一,高收入层的收入尽管有个别的非法成分,但大部分是合法劳动所得,其二,这种高收入也只是在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基础上的相对较高水平,与高收入层相关联的资本集中运营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率,其三,高比重的低收入层的存在也使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至合理值不可能通过这种“财富转移”的方式来实现。

2.坚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的根本思路

既然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不能通过“削高补低”的方式来实现,所以必须另辟佳径。正如前文分析,我国的中等收入者比重过低是一种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是很高基础上的相对过低,所以,与其说目前的分配现状不是很合理,还不如说是分配现状没有达到很合理,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根本思路是坚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就是要在整体收入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处理好“高中低”三者的关系,即维护高收入者的正当利益,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通过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降低低收入者的比重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3.在扩大差距中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坚持在发展中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主要是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并使之充实到中等收入层中来,而要大幅度地同时提高所有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是不切合实际的,因此,在对低收入者(地区)的经济政策等的支援中,必须根据低收入者(地区)的不同情况(主要是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来选择新的发展路径,培育新的增长极,使低收入者(地区)中的有条件一部分的收入水平先得到大幅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原来的低收入层中会产生新的收入差距并有可能扩大,但这种新的收入分配差距是在经济整体发展水平普遍提高的基础上的差距,形成差距的同时也是整个社会的中等收入者比重扩大的过程。

4.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制度变革

以上三点说明,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扩大是不可能通过再分配中的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来实现的,更主要的还是要在市场初次分配这个源头上来解决,并且在中等收入者比重过低的诱发因素中主要是由于制度缺陷或滞后引起的,因此要改变中等收入者比重过低的趋势并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必须对原有的相关制度进行变革和创新。

第一,要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主要是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自由流通机制,生产经营中的公平竞争机制和合理的价格机制。具体来讲,就是要彻底取消行业垄断和政府干预等非经济因素,保证要素贡献与要素分配相符合的分配机制的正常运行,使这部分行业和劳动者的应有收益得到体现,通过控制不合理的高收入并提高相当一部分行业和劳动主体的积极性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

第二,发挥政府间接宏观调控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作用,启动中低收入层中的新的差距增长极,通过对市场的运作从内因和源头上调节收入分配。如在宏观财政和货币等政策方面,加大对中小城镇建设的国家投资,加大对科技型和有长远发展前途的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加大对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发和转化的扶持;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战略方向选择上,优先发展具有自身资源、科技的相对禀赋的地区和行业,形成多个发展极,在西部大开发中也要率先发展出西部的“深圳”;着重发展具有历史、文化、科技等特色的高附加值稀缺型服务产业,使不掌握资本要素的劳动者收入大幅提高。

第三,完善人力资本培育的合理制度,建立中等收入者比重扩大的稳定机制。随着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后期和信息化阶段,技术、管理等要素在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所获取的要素分配额也越来越多,成为影响收入的主要因素。要使低收入者收入持续而有保证的增加,必须增加其人力资本的竞争力,因而必须对现有的人力资本培育制度进行变革。第一,规范初次教育的平等机制,加大国家对初、中级教育的投资,保证所有新生劳动力都能接受平等有效的培育。第二,完善高等教育的保障机制,加大对所有有接受高等教育意愿者的多种形式的物质支持。第三,建立失业人员的人力资本转型和升级机制,将教育保障作为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

古往今来,任何社会都有中等收入阶层。就整个社会阶层结构而言,人类社会有过三种典型的模式:一是

“上小下大”的金字塔型等级结构,社会资源集中在极少数人手里,大多数人收入水平较低,社会分配差

距较大,社会阶层之间存在着一定利益矛盾和冲突,这是传统的社会阶层结构;二是“两头大中间些 的

哑铃型等级结构,社会中间层较小,两极分化较大,社会资源配置极不合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

和冲突较多,是极不稳定的社会阶层结构;三是“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等级结构,它有庞大的中间层,

社会资源配置一般都比较合理,经济社会分配差距较小,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不大,这是一

种理想的社会阶层结构。

二、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积极作用

1.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我们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从现在起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缩小收入差距,使更多的人分享到改革的成果。低收入者逐步成为中等收入者,中等收入者越多,从整体上说,我国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就越快。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将使我国的从业人员越来越多地达到小康乃至富裕生活的水平,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而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必经的发展阶段。

2.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助于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1)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使得全国平均收入水平增加,居民购买力得到提高对扩大消费起直接作用。随着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扩大,中国消费率(消费占GDP的比率)将不断上升。中等收入阶层扩大后对社会整体的消费会有更大的刺激。市场的需求将得到更大的提高,相应地就会促进制造商的生产能力,从而带动生产、消费市场,进而带动GDP总量的增长。

(2)中等收入者有消费结构升级的欲望和消费的能力。从边际消费倾向看,中等收入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最高,其次依次为中高收入人群、最高收入人群、最低收入人群、中低收入人群。如果把中上收入户作为一组来比较,其边际消费倾向明显高于中下收入户。经验表明,少数富人阶层倾向于购买进口高档商品;大多数低收入阶层的消费主要是用于购买满足生活所必需的低端商品;而迅速增长的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则是用于购买本国生产的高端、新型商品,从而推动我国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中等收入者群体对住房、汽车、移动电话、电脑、教育等的消费需求,将会是未来1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3.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中等收入者是一个求稳怕乱的阶层。如果一个社会中等收入者占据主流,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变得稳定、理性和务实。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稳定发展就和中等收入阶层的发展壮大密不可分。中等收入阶层在政治上与执政党和政府保持一致,是社会的“稳定器”。在国外,中等收入阶层一般占40—50%,我们现在是18%左右。中国社会在向现代社会转型、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认可、保护和鼓励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使之成为中国社会的中流砥柱,是非常必要的。

4.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利于推进政治文明的进程

政治文明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其具体制度体现就是民主制度。要使它成为现实的制度,则必需有适当的社会基础,其间极重要的社会基础正是庞大且稳定的中等收入阶层的存在。直到改革开放后,伴随市场经济的实行,社会阶级阶层结构才日趋多元化,在原有体制之外开始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结构系统,其中主要的构成单元正是中等收入阶层。他们的产生与壮大,已经并还将继续对中国政治文明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5.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利于提高和改善全社会成员的素质

一般而言,中等收入阶层的素质较高。这是因其所从事的工作和职业决定的。没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没有较多的知识,他们是不可能完成其职责和任务的。由于中等收入者是社会人口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而这一阶层的存在和发展会改善全社会成员的整体素质。此外,中等收入者的较高收入和生活水准,也会对其他社会阶层,尤其是低收入的社会阶层起一种示范作用,使这一阶层的人员更加刻苦学习,勤奋工作,积极向上

一、完善多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收入分配制度

目前我国政策鼓励个人收入与经济的高低、社会贡献的多少、劳动强度的大小挂起钩来,“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适当的扩大居民间的收入差距,发挥先富的示范作用,量终实现共同富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所有制结构和产权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很多人都成了要素的所有者,国民收入在各要素之间的分配变得日益重要,使得个人收入不仅包括工资等劳动要素的收入,还包括利息、利润等其

他生产要素的收入。因此,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提出,必然使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一些生产要素的拥有者,特别是稀缺要素的拥有者在这种收入分配制度中受益,逐步形成了当前我国社会的新中间阶层,这是有利于促使我国社会结构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过渡,达到理想的社会结构。

二、加快城市化建设,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使更多的农民成为中等收入者

一般而言,城市相对于农村而言更具有人口聚集上的优势,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同时也是社会中间层分布比较多的地方。以目前我国城市发展的现状来看,越能吸引资源,越具有竞争力的往往是那些人口众多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国2002年城市化水平仅为39.19,比中等发达国家低11个百分点,农民占了我国人口总数的66%以上,可见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是严重滞后的。我国的城市化建设滞后给社会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集中体现在导致内需不足、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不利于就业问题的解决等方面。我国的城市化建设的滞后在直接影响到我国就业问题的同时,也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社会中间阶层的发展——有多少农民不能从农村转移出来,社会上有多少成员不能解决就业,就有多少成员不能步入中间阶层的行列。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三次产业的就业比例不合理,城市化建设还有很大的空间,我国社会结构也不太合理,这些都不利于我国2020年工业化,2050年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因此,我国要从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向橄榄型社会结构过渡,就应该加大城市建设的力度,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三、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全民素质,特别是要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教育水平和职业技能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将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加强对就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列为十分重要的议程。据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于1995年发表的报告,该组织成员国的高中和大学入学率平均为74.69,其中大学入学率为42.4%。目前,发达国家除学校教育外,正在推出“终生教育制度”和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再就业教育。当前,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二元经济体制,城市与农村实行不同的制度安排,有关资料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城镇居民平均比农村居民多接受4.5年教育,在目前收入水平与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的情况下,教育是当前及今后可能在较长时间内城乡居民收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我国城镇中的弱势群体——下岗工人、失业人员等,他们当中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错过了接受更多教育的机会,文化水平比较低,面对当今知识主导一切的社会,他们的生存就业问题很值得社会的关注。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要扩大我国的中等收入阶层,我国不仅要大力发展素质教育,还要不断提高在职人员和失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特别是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再就业培训,通过提高他们的竞争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部分人的生存问题。

四、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降低失业率,努力提高低收入户的收入

中等收入者的形成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没有稳定增长的经济,就没有稳定的中等收入者阶层。因此,我们必须把发展经济作为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根本途径。需要指出的是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必须把增加就业作为首要工作来抓。为此,必须正确处理好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路子。要抓住加入WT0后我们完全有可能成为“世界工厂”的机遇,加大用信息化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大力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中劳动与技术双密集型产业,促使占我国人口比重最大的产业工人阶层、商业服务员阶层和农业劳动者阶层向中等收入者转化。

解读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意义

解读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意义 Expand the meaning of the proportion of middle-income earners 中等收入是指在某个时期里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全体居民收入的均匀程度。到达这一程度或者与此大致相当收入的人群就能够被称为中等收入者(群体),在国外被称为中产阶级。 Middle income is to point to in a certain period in certain region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income of all the residents of uniformity. Arrived at or about the same with the income level of the people can be called a middle-income earners (groups), in a foreign country is called the middle class. 首先,就收入程度自身而言,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收入程度是各不相同的。从纵向看,中等收入程度决议于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开展情况,一个地域的不同历史时期的中等收入程度是各不相同的。从横向看,即便是同一时期,不同地域之间的中等收入情况也不同。例如美国中产阶级的收入程度通常是个人年收入为2-3万美圆,这远远超越了我国东部兴旺地域的中等收入程度。 First of all, in terms of income level itself, level of

income of different regions in different time is different. Resolution from the longitudinal middle income level in a certain historical perio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 region of the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 of the middle income level is different. From lateral view, even if is the same period, middle income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is also different. For example, the American middle class income level is usually a person earning $2-30000, this is far beyond the eastern part of our country flourishing region of middle income level. 其次,从社会范畴来看,由于到达中等收入程度的人们常常会由于经济利益、生活方式的分歧或类似而在政治见解、文化心理、审美情味、道德认识等方面互相认同,进而构成一个比拟稳定的社会阶级——中等收入者(群体)。 Second, from the point of social category, as people often reach middle-income level due to economic interests, lifestyle differences in political opinions, or similar, cultural psychology, aesthetic flavor, the respect such as moral knowledge agree with each other, thus constitute a match stable social class - middle-income earners (groups).

中等收入群体

中等收入人群是一个区域在一定时期内收入水平处于中等区间范围内的所有人员的集合。它包含以下四层涵义: 其一,中等收入群体以收入水平作为唯一标准的划分依据。中等收入群体的核心词语是中等收入,判断哪些收入者可以成为中等收入群体的构成因子——中等收入者的唯一标准,就是收入水平进入中等收入水平区间,收入水平低于或高于中等收入水平的人们,都不能成为中等收入者。 其二,中等收入群体是中等收入者之集合。有些论者把中等收入群体与中等收入者混为一谈,作为统一概念来使用,是值得商榷的。中等收入者是指收入属于中等水平的人,可以是某一个人,例如张三是中等收入者、李四是中等收入者;而中等收入群体则是由张三、李四、王五等中等收入者所组成。 其三,中等收入群体是一定时空内的中等收入者之集合。测定中等收入水平是以一定区域内(如一个国家、一个省市)、一定时期内(如一年)为约束因素的,界定收入者是不是中等收入者,必须看在测定中等收入水平的同一时空范围内,其收入水平是否处在中等收入水平区间之内。一旦离开了这一约束因素,把一个中国公民的收入水平与美国的中等收入进行水平比较,或者将一个公民今年的收入水平与十年后的中国中等收入水平进行比较,来界定其是不是中等收入者,则明显违背了界定的可比性和可行合理性原则。 其四,中等收入群体是运动变化的。中等收入群体是由全部中等收入者所构成的,能否成为中等收入者,要看这个人的收入水平是否在中等收入水平区间内。中等收入群体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其构成分子——中等收入者具有进入、成长、退出中等收入群体之运动特征。在社会生活中,随着人们生产经营技能和资本累积的变化,有些人的创收能力提升较快,另一些人的收能力提升较慢,随之而来的是有些人的收入水平将会从低等水平上升到中等水平而成为中等收入者,有一些人的收入水平将会从中等水平上升到高等水平而成为高等收入者,与此同时,也必将会有一些人的收入水平从中等水平下降到低等水平而成为低等收入者,有一些人的收入水平从高等水平下降到中等水平而成为中等收入者,这是经济社会竞争发展的必然规律。 如何界定中等收入群体 我国的中等收入群体概念,基本上近似于发达国家的中产阶级(或阶层)概念。从字面上理解,“中等收入者”就是收入中等的人。根据财政部有关专家的分析,中国城镇人口户(一般按3口之家计算)均税前收入6万-20万元,就是中国比较标准的“中等收入者”。户均收入6万元是中等收入群体的起点,这个起点与2000元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是相吻合的。因为计税收入2000元前面有社会保险费用和公积金费用的适当费用扣除,大约人均500元,这样实际起征点是2500元,折合年薪就是30000元。3口之家两人工作正好是6万元。由此看来,在中国缴纳个人所得税者都是中等收入者。 中等收入群体的幸福有三个源:一是干得好,二是挣得好,三花得好。政府如何稳定和扩大我国中等收入群体?重点有四个:一是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形成越来越多的专业化人士,形成一个高效的职业社会;二是鼓励大家创业,打破垄断,减少巨富,让更多专业人士分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三是着眼于低收入者的素质和能力建设,提高他们在个人工资谈判过程中用脚投票的能力;四是加快推进工资集体协商谈判,提高普通工人在工资谈判过程中用手投票的能力。除了这些重点以外,还可以考虑对中等收入群体适当减税。减税的焦点也不一定是非提高起征点不可,也可以在起征点不变的情况下考虑适度降低各档的税率。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基本思路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基本思路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首次写进党的历史文献——十六大报告,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逐步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必将对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一国居民的中等收入水平是一个动态指标。根据统计年鉴和有关学者提供的数据,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可知目前我国居民的中等收入水平应该接近职工的平均货币工资,个人年收入约为8000~12000元,其家庭年收入应达到2.5~4万元,这部分居民称为中等收入者,其比重不足20%。而全球中等收入层近期的人均年收入约为14500~35000元人民币。同一时期不同的国家,中等收入水平是不相同的,但各发达国家的国民中,绝大多数都属于中等收入者。相比之下我国差距太大,如何迅速扩大我国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已成为当务之急。 在我国现实生活中,中等收入者群体人多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较好的道德素养、较高的文化知识和工作技能,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他们收入稳定,薪金丰厚,具有与时俱进的价值观。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不仅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而且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宏观经济增长。本文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基本途径如下: 1.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政策,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在发达国家,中等收入者群体的成长靠的是相关法规和政策对私有财产的严格保护。所以,我国必须制定和完善私有财产保护法。不仅要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而且要保护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对于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首先必须从法律上明确界定,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规和政策。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达到中等收入者水平。 2.利用税收杠杆调节收入分配 根据再次分配注重公平的原则,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建立和完善有关税种,如个人所得税、利息税、遗产税以及向高档消费业征收的消费税等,并且加强对纳税环节、纳税程序的管理和改革,严厉打

人力资本对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影响研究

人力资本对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影响研究我国经济在保持稳健发展的同时,收入分配差距却日益悬殊,中等收入群体发展严重不足正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潜在根源。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是构建橄榄型社会结构的着力点。如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本文基于人力资本视角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系统探讨其对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作用。在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关于人力资本和中等收入群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测算了我国1985-2012年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依据测算数据,得出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虽然呈现稳定增长态势,但比重仍然偏低,社会结构表现为“金字塔型”;因此要实现社会结构转型,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关键因素是要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其次提出人力资本是探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一个最重要的研究视角,从理论上全面系统地考察人力资本对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内在机理,得出人力资本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内在驱动力;再次,为了提高理论研究的现实性和说服力,依次建立人力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分布结构、人力资本投资结构和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计量经济模型,实证研究人力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分布结构、人力资本投资结构对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影响机制,揭示人力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分布结构、人力资本投资结构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内在逻辑关系;最后,借鉴代表性国家的人力资本和中等收入群体的动态匹配发展经验,结合实证研究结论,剖析我国人力资本的发展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破解人力资本发展难题,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人力资本是扩大中等收

入群体的内在驱动力。人力资本的发展内涵不仅包括人力资本存量规模的扩大,还包括人力资本结构的优化。人力资本存量决定中等收入者获取收入的能力;而且,人力资本分布结构决定中等收入群体分布结构,人力资本投资结构的高级化能有效助推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扩大。(2)人力资本存量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核心要素。实证研究得出,在长期内,人力资本存量每提高1%,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将扩大0.993个百分点;人力资本存量是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Granger原因,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不是人力资本存量的Granger原因。(3)人力资本分布结构决定中等收入群体分布结构。实证研究得出,人力资本基尼系数每下降1%,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将上升3.24%;人力资本城乡分布差异对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城乡差异具有正向影响;人力资本存量对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影响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最高,中部次之,西部居末。(4)人力资本投资结构的升级能显著推动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实证研究得出,初级人力资本存量比重对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缺乏弹性,中级和高级人力资本存量比重对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拉动作用更大。初级人力资本存量比重与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中级和高级人力资本存量比重分别与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存在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有:(1)构建了更为完善的人力资本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分析框架,对人力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分布结构、人力资本投资结构与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了全面梳理,克服了现有文献仅分析其中一方面因素对扩大中等收

广东省深圳高级中学等五校2018届高三12月联考文综政治试卷带答案

广东省五校(阳春一中,肇庆一中,真光中学,深圳高级中学,深圳二高)2018届高三12月联考文科综合政治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美国当地时间2017年10月18日,国内金融科技公司趣店集团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首日股价涨幅超过43%。趣店集团最早以校园贷起家,后变为分期付款的消费金融业务,再到现金贷业务。赶上中国消费金融的大爆发,趣店实现飞速增长。趣让集团的成功得益于 ①通过兼并重组扩大了企业规模 ②精准把握了国内市场发展潮流 ③战略定位准确指明企业发展方向 ④借助海外融资成功占领国际市场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3.下表为中国人民银行外汇牌价变动情况: 2017年1月10日1美元对人民币6.9234元 2017年6月l0日1美元对人民币6.7971元 2017年11月10日1美元对人民币6.6282元 不考虑其他因素,下列图示(D1、D2分别代表变动前后)能正确反映汇率变动后我国企业对美国商品需求变动的是 A.

B. C. D. 14.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实施这些举措的积极效应是 ①增加社会总供给,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②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实现牧人分配的相对公平 ③释放消费潜力,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④倒逼供给体系改革,形成经济增长与居民增收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5.5月2日,商务部发布的《中国再生资资回收行业发展报告2017》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废钢铁等十大类别的再生资源回收总量约为2.56亿吨.同比增长3.7%.主要再生资源品种价格持续走高,同比增长14.7%。主要再生资源品种价格持续走高的原因可能是 ①国际商品价格上涨→原材料价格上涨→原材料进口减少→再生资源回收价格上涨 ②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资源需求增加→资源供不应求→再生资资回收价格上涨 ③再生资源回收利润增加→从业人数增加→企业规模扩大→再生资源回收价格上涨 ④物流业得到发展→物流成本增加→再生资源回收成本增加→再生贷源回收价格上涨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意义重大

Z HUANJIASHIJIAO 专家视角 栏目编辑:李国君 2016年11月号总第224期 2016年5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其中列一个专题研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学习总书记关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指示精神,领会“扩中”的重大意义。这既是每位党员干部的职责,也与我们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 第一,“扩中”是亿万人民追求实现共同全面小康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经济 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由1978年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3元,提高到2014年的28844元;同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提高到9892元,分别提高了83.09倍和73.04倍;剔除物价因素,年均分别实际增长7.62%和7.41%。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绩。但是,这个成绩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一定差距。一方面,目前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绝对额水平仍不高。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仅相当于4695.6美元,在世界上排名仍然是偏低的;特别是其中6亿多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也就相当于国际贫困标准的3.74倍。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和农村 的居民平均收入水平均高于各自的中位数。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中位数才相当于平均数的92.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则仅相当于平均数的90.5%。也就是说半数以上的城镇、农村居民人均收入都分别低于城镇、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低收入群体数量很 大,这些人员的收入还远未达到全面小康到比较富裕区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要加紧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必须在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同时理顺分配关系,构建中等收入群体 占大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中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意义重大 文/苏海南 编者按:苏海南,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人民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硕士生导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外聘授课老师、广西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客座研究员。历任原国家劳动部综合计划工资司、劳 动关系与监察司副司长,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司副司长,原劳动保障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先后主持完成国家 级、部委级重大课题二十多项,其中7项分获劳动保障部、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科研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独著《收入分配之我见》,主笔合著《当代中国中产阶层的兴起》《我国企业薪酬热点问题剖析》《重构与创 新——现代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劳动价值与分配新论》《中国劳动标准体系研究》《中国公务员福利制度改革》《中国薪酬大典》《企业工资改革方案设计手册》等专业书籍。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经济时报》《理论前沿》《瞭望》《半月谈》《新华文摘》《求是》等中央、省部级报刊发表文章二百余篇。从本期开始,本刊开辟专栏,特邀苏海南研究员围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主题,独家供稿,以飨读者。 人性最可怜的就是:我们总是梦想着天边的一座奇 妙的玫瑰园,而不去欣赏今天就开在我们窗口的玫瑰。 — —谢觉哉 20

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 12月12日至14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在此次会议中,中央首次提出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以扩大内需,这表明今后一段时期,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将成为政府宏观政策的关注点。 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辆马车中,我国长期依赖于出口和投资,消费并不能完全发挥作用。今年以来,国际经济形势一直处于剧烈动荡之中,不稳定因素急剧增多,我国经济面临的外部风险也明显增大。由于我国一直以来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因此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波动的影响,从而不利于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我国应继续加快从投资、出口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的转变。在这种转变过程中,以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来拉动内需是最根本的途径。 30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腾飞,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在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过程中,经历近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后,经济结构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要求,经济陷入停滞,长时间无法突破“中等收入陷阱”。 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但就比较大规模的经济体而言,仅有日本和韩国可以提供给我国学习的经验。日本用了大约12年时间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000美元突破1万美元,韩国则用了8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国际社会上得地位快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虽也有很大提高,但似乎并没有那么辉煌。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提出体现我国从国富到民富的转变。 一个国家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仅仅体现在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上,而应体现在这些国内生产总值的体现有多少用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M型社会的状况非常不利于国家的稳定,我们应扩大中等收入者规模、形成“橄榄形”社会。 要扩大中等收入者规模,就要将低收入者向中等收入者转移。一方面应进一步提高个税起征点;另一方面应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在此,应重点关注农民收入的增加。一方面,农村人口占据我国低收入者的大部分;另一方面,农村的消费市场并未完全打开,提高农民收入,使他们想去消费,敢去消费,能去消费,对我国内需的扩大非常重要。 通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例来扩大内需,平稳经济增长,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经济将保持一种良性循环。

如何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如何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13级法学在当代中国,中等收入者,指的是占有一定的知识资本及职业声望资本,以从事脑力劳动为主,主要靠工资及薪金谋生,具有谋取一份较高收入、较好工作环境及条件的职业就业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有一定的闲暇生活质量;对其劳动、工作对象拥有一定的支配权;具有公民、公德意识及相应社会关怀的社会地位分层群体。换言之,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社会文化地位上看,他们均居于现阶段社会上层和下层的中间水平。国内外的实践都证明,在一个社会中,中等收入者群体的发展壮大有助于社会稳定。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应该是一个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格局。这一观点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 因此,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有利于促进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扩大内需,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增长。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一个健全的社会结构必然是“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即中等收入者占最大比重,富裕者和贫穷者都占极少数。因此,只有一个社会的中等收入者比重越来越大时,社会结构才会越来越健全,越来越趋于合理化。“消灭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也是要实现中待收入者队伍的壮大。

目前,我国中等收入者数量偏少,在全社会比重小。应通过多种措施,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规模,逐步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 首先,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要规划产业化发展,调整完善经济结构。中等收入者比重过低主要是初次分配中形成的:市场经济体制是收入分配差距形成的制度性因素;在此基础上,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导致地区和行业竞争的初始机会不均等,是宏、中观层面收入分配差距拉开的政策性因素;市场机制的不完善,特别是像电力、通信、邮政等垄断行业的存在及各种非法、寻租行为,是中、微观层面差距扩大的体制性因素;劳动、资本、技术等要素的自然差别是微观层面收入分配拉大的技术性因素。这些因素的联合反复作用便形成收入分配中的“马太效应”,导致收入两极化趋势和中等收入者比重相对过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规范市场秩序。中等收入者的扩大从根本上来说应以科技进步为基础,继续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使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都能过上小康生活。目前就是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形成完整规范的市场竞争规则;同时大力整顿市场秩序,消除由于垄断经营、价格不合理及对生产要素初始占有的不平等而带来的竞争条件的不平等;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重新界定政府职能,实行严格的政企分离,为企业、个人自由、平等、公平地进行市场竞争创造良好的条件,防止少数利益集团通过特权和垄断聚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主要任务。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这是群众呼声最强烈、全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 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下面就我国的收入分配格局,谈谈自己的认识。 收入分配格局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分配比例关系。一个国家主体收入分配格局是否合理,会对该国的投资消费比例、居民收入差距、区域协调统筹发展等产生重要影响。 一个稳定的社会,收入结构应该是“橄榄型”的,何谓“橄榄型”社会结构?从形状上看,“橄榄型”是中间大,两头小;也就是,富人和穷人都比较少,而中等收入者最多,占总人口的一大部分。这样的国家是一个财富分配较为合理、政权稳定,执政基础牢固的社会。“橄榄型”格局是一种现代的、相对符合社会稳定和发展要求的一种状态。 而中国的收入分配结构,从人口比例来看,不是橄榄型,而是金字塔型,而且是一个底座非常庞大的金字塔,与“橄榄型”收入分布还有不小的距离。何谓“金字塔”型?富人人口最少,中产阶级人口较多,而穷人人口最多。 我国目前的收入分配状况正是这样,2009年收入低于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人群比例高达62%。这部分低收入人群主要在农村,占农村总人口的85%左右。而中等收入者也偏少,金字塔最顶层的富人比例更少。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当中等收入者群体弱小无力并且组织很差时,国家就会分裂为穷人和富人,由于二者是天然的敌人,在政治上往往互相排斥,很难妥协,就会导致社会不稳定。一般认为,如果一个社会的结构是“橄榄型”,也就是说,富豪与穷人、权贵与弱者都是少数,而作为既有秩序之基础的中等收入者在社会中占据主流,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变得稳定、理性、建设、务实,有利于建立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公平、公正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 对于中国社会来说,“橄榄型”分配格局是我们正在追求的目标。 那么怎样才能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呢?那就是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一个社会的中等收入者群体是以社会可分配的总收入作为形成的现实基础的。在我国,中等收入者群体并不是某个阶层的代称,而是由从事各种行业和职业、收入上处于中等及其相近水平的人们形成的。改革开放以来,党实行了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政策,这是共同富裕的初始阶段;在部分人富裕起来以后,就到了让更多人富裕起来的时候了,这是进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发展阶段。现在,有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城市居民中有48.5%的家庭财产在15万至 30万之间,如果考虑到我国农村除极少数农民收入较高外,大多数收入偏低的现实,可以推测出目前我国的中等收入者人数大约为2亿,占全国人口的18%左右。所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占人口大多数的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使更多的低收入者逐步进入到中等收入者行列,是一项

工作心得: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个大战略

工作心得: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个大战略 中等收入群体不仅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也是释放消费红利的主力军。未来5—10年,确立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大战略,明确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的大目标,关系到经济社会转型与改革的全局,对于协调重大利益关系、形成广泛的改革共识、提振社会对改革的信心,意义重大。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增,不是贫富差距扩大基础上的倍增,而应当是中等收入群体的倍增。 自X年以来,中国(X)改革发展研究院课题组就如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破题收入分配改革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多次召开相关的国际研讨会集思广益,对该问题进行交流与探讨。课题组调查研究的结论是,我国正处于由中等收入阶段迈向高收入阶段的关键时期,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个大战略。如果能够以民富优先破题收入分配改革,有望到2020年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使其占总人口的比重不低于40%,从而奠定橄榄型社会的基础。 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偏低

调研结果表明,当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例大致为23%—25%,规模约为3亿人。我国经济结构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但社会结构指标还仍处在工业化初期水平,滞后于经济结构大约15年左右。 ⒈从国内收入结构看,5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低于平均水平 以X年第一季度为例,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96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实际增长9.8%,其中中位数为5658元;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560元,实际增长12.7%,其中中位数1872元。城乡居民收入的中位数远远低于平均数,50%以上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低于平均数。低收入者比重偏大。 ⒉与目前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严重落后 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中等收入群体占比大都在70%以上,远高于我国。例如,美国人均年收入从3万美元到100万美元的群体都是“中产阶级”,占全社会人口的90%。 ⒊与发达国家同等发展水平时期比较,我国中等收入群体也严重偏低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战略的新选择-5页word资料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战略的新选择今年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胡锦涛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社会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社会建设,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专家们提出我国应该构建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是建立一个和谐社会的基础。 一、我国面临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任务艰巨 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到3000美元的社会阶段,既可能经济腾飞期,也是社会矛盾易发期。有些国家由此出发经济再上一个台阶成为发达国家。而更多的国家则是因为没有处理好社会矛盾,导致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造成这两种不同结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收入差距是否合理。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这一敏感区间,收入分配差距又如此之大,加速推进制度改革刻不容缓。从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来看,上世纪80年代初期是0.28,到1995年是0.38,到上世纪90年代末为0.458,已经突破了普遍意义上的警戒线。根据专家分析,到2020年,如果中等收入者比重要达到50%以上,我国的基尼系数至少要降到0.36,农村至少要降到0.44,城镇至少要降到0.31。有关资料显示,居民、企业和政府三者的收入分配比重在1998年为68.6%:13.9%:17.5%,到2003年发展为61.8%:15.1%:23.1%,其中,居民收入比重下降了6.8个百分点,政府的比重上升了5.6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居民工资收入差距大,而且企业职工工资还没有得到正是提高。

根据中央精神,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应该是尽快缩小收入差距,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简单概括为“提低,扩中,抑高”,是根据不同收入群体,以不同手段调节收入的办法,最终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橄榄型”收入分配制度。按照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验,这一调节方式是行之有效的。现在许多人在谈到居民收入差距的时候,普遍认为,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太高了。“调高”成为了当前人们最关注的问题。然而,从宏观意义上讲,我国收入差距之所以如此之大,并非原为高收入阶层收入太高,而是中低收入水平太低。或者换句话说,并非是富人“太富”,而是一般人“太穷”。现在有人认为中等收入者应包括公务员、教师、科研人员、一般公司职员以及职业军人等,企业的技术工人,城镇中第三产业的相当一部分从业人员等也应纳入中等收入者的队伍。2006年我国实行公务员工资改革方案,惠及到公务员、事业单位的职工;同时在一定范围内加大了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和执行力度,已经建立了在一部分地方最低收入保障制度,也缓解了最低收入阶层的紧张局势。剩下的工作就集中在“一般公司职员”这部分的工资收入提高问题的研究,这主要在微观层次即初次分配领域。从以上分析可看出,建立橄榄型收入分配制度的任务还很艰巨。 二、扩中战略的关键在于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 目前我国收入分配主要存在五大差距,即城乡差距、地区(南北)差距、居民收入差距、行业差距和企业内部差距。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企业内部收入差距方面,在强调多种要素参与分配的情况下,特别是股份制改革、国企转制过程中,经营者、管理层通过经营者持股、年薪制、技术入

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监测情况分析统计表

体质健康监测情况分析报告 岔河则中学为了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的精神,促进学生更积极、更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提高体质健康水平,进一步落实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要求及学校实际状况进行了积极准备,于2014年9月,先后对学生进行了体质测试工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一定的有益经验。 一、分析对象: 按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要求,对在校264名学生进行测试,将所测得的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测试方法:依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中的方法进行测试 五六年级: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跑、坐位体前屈、50米×8往返跑、一分钟仰卧起坐、一分钟跳绳。 六七八年级: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跑、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800米跑(女)、1000米跑(男)、一分钟仰卧起坐(女)、引体向上(男)。 为了保证测试工作的质量,使测试工作与体育课教学及学生体育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凡是上体育课的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体质健康测试,把测试成绩与体育课成

绩、评定三好学生挂钩。参加指导测试的教师均经过专门的业务培训,力争测试的数据、测试过程准确、标准。 三、测试结果与分析 1、学生体质测试总成绩分析 从统计结果看,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处与良好状态,接近优秀水平。男生和女生差别不明显,达标率100% 2、学生体质测试分项成绩分析 身高标准体重指数能有效地评价出学生的身体匀称程度和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的水平,从测试结果分析,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超重或过轻,特别是个别男生和个别女生,这些学生应科学安排体育锻炼和合理膳食,多做增加肌肉组织的练习和减少多余脂肪的运动。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营养过剩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应当引起社会和家长的重视。肺活量体重指数主要评价学生的肺通气功能,也能有效地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从结果分析看,我校学生的肺通气功能处于良好状态,进一步说明我们的体育教学和组织的体育活动行之有效(我校组织晨练,要求全体师生利用早晨时间跑步,课间操大课间、体育课注重综合练习)。立定跳远主要是测试学生下肢的爆发力及身体协调能力的发展水平。总的来看,学生的下肢力量处于一般水平。因此,在今后的体育课教学中,应加强下肢力量的锻炼和立定跳远技术、技能的教学,努力提高下肢力量素质。

基本信息统计表、工作量化数据表

附件4 基本信息统计表、工作量化数据表 一、基本信息统计表 1、辖区行政区划 年度 面积 (平方公里) 人口密度 (人/平方公里) 县/区 (个) 乡 (个) 镇 (个) 行政村 (个) 自然村 (个) 居委会 (个) 2、辖区人口资料 年度总人口数城镇人口数农村人口数总户数城镇户数农村户数户籍总人口常住总人口流动人口数3、辖区社会经济资料 年度国内生产总值 (万元) 财政收入 (万元) 财政支出 (万元) 政府预算卫生支 出(万元) 卫生事业费 (万元) 防治防疫事业 费(万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 收入(元) 4、辖区医疗卫生机构统计表 年度辖区医疗卫生单位总 数 实现网络直报的单位 总数 县级以上 医院数量 乡镇卫生院总数 其他 医疗机构 1

5、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年龄构成 年度总计 25岁以下25- 35- 45- 55- 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 6、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学历构成 年度总 计 博士生硕士生大学大专中专高中初中其他人数 比例 (%) 人数 比例 (%) 人数 比例 (%) 人数 比例 (%) 人数 比例 (%) 人数 比例 (%) 人数 比例 (%) 人数 比例 (%) 7、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职称构成 年度总计 高级中级初级助理员/士其他 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 8、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经费收支情况 年度是否 全额 财政 机构收入(万元)机构支出(万元)总收入 人员经 费补助 专项补 助经费 设备购 臵 有偿服 务 其他总支出 人员工 资 专项业 务 购臵设 备 日常工 作 其他支 出 2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