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史哲期末考试资料 自己整理

文史哲期末考试资料 自己整理

文史哲期末考试资料 自己整理
文史哲期末考试资料 自己整理

大一期末文史哲复习资料(来源:林艳老师ppt整理)

第一章古代神话传说与

中国文明的起源

天地人起源的传说

大同社会的传说与原始民主制

小康社会的传说与王权的产生

尧舜禹禅让传说与圣人时代

强权与暴力形成的原因

宇宙起源——盘古开天地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教极高,地教极深,盘古极长……”(《三五历记》)

“盘古将身一伸,天即渐高,地便坠落。而天地更有相连者,左手执凿,右手执斧,或用斧劈,或以凿开。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二气升降,清者上为天,浊者下为地,自是而混沌开矣。”(《开辟衍绎通俗志传》

人类起源——女娲造人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类,女娲抟黄土做‘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洹泥中,举以为人……”(《淮南子·说林训》、《太平御览·风俗通》)

洪水神话(再造)——女娲补天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淮南子·览冥训》)

这些就是中国古代有关天地和人类起源的传说。这些神话传说在中国流传了一代又一代。于是盘古和女娲成了世界万物和人类的创造者。他们是造物主,而宇宙万物和人都是被造物。这与《圣经》有关上帝创世的记载几乎一模一样。

盘古开天地神话PK“大爆炸”理论

三点一致:

第一:宇宙有一个起源

第二:宇宙是在膨胀的

第三:宇宙是有年龄的

正是因为如此,古人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依然还有它存在的价值。因为正是这些神话传说,开始产生了人类文明的观念。也许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恰好保留了人类对宇宙巨变的某种想像或者记忆。这个神话与《圣经》中上帝创世的神话是一样的。

女娲造人神话PK“非洲夏娃说”

人类有一位共同的女性祖先,是她最早繁殖了人类。之后这些人才从某一中心地域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地。

质疑达尔文“人从猴子而来”的进化论

缺乏类人猿进化成人的具体条件

缺乏自然选择进化的好例子

“动物大爆炸”,而非渐进

所以,进化论只是一种假说,也可存疑。

自然论

太上,不知有之……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

洪水神话

女娲补天神话是对大洪水的记忆。

《圣经》诺亚方舟的故事

中国的盘古与女娲和上帝有同样的作为,都是神的代表,而不是人的作为。人不可能具有那样的智慧和能力。远古中国人把盘古与女娲当作神来敬拜。到后来,中国人才把盘古和女娲作为完美的圣人来敬拜,这就扭曲了他们的形象。中国人把神变成人间道德高尚的“圣人”,把神本文化变成了人本文化,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转变。

西方现代文明是基督教的产物,是对上帝信仰、并充分认识到人性恶的产物,完整地保留着神本文化,没有被人本文化取代。所以,西方人除了上帝之外,对任何人间的权威都不相信,对任何人间的权力都认为要加以制约。

人类起源的再思考——“龙的传人”?

先秦:想像的动物。(《庄子》、《山海经》、屈原的诗歌、《易经》、《左传》)

秦代:将龙比作人。(“今年祖龙死而地分”)

两汉:凶暴的动物。(《史记》)

龙后来成了皇权的象征,皇室家族都成了龙子龙孙,强权与暴力、腐败与贪婪是它的特征。所以,龙的传说表现了古代中国人对皇(王)权的恐惧、憎恨和服从以及无可奈何的心境。这种矛盾的现象,也正说明了中国文明起源的复杂性。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所谓道,敬于神忠于民也。”

在大同世界里,根本就不存在帝与王,它是早于尧舜时代的远古社会,还没有“圣人”出现。因此,大同社会的“选贤与能”体现了古代儒家某种民主意识。

大同社会的权力公有是纯粹的儒家理想,还是有所依据?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见群龙无首吉。”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天德不可为首也。”

“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易经》用十分隐晦的语言,对王权进行了否定。由于它成书年代的久远,因此有一定的事实依据。

大同社会: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三皇时期。

小康社会包括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等五帝时期以及禹、汤、周文王、武王、成王、周公时期,是古代“圣人”辈出的时代,是中国一元化文明产生的时代。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是谓小康。”

大同社会与小康社会的差异

群龙无首VS群龙有首天下为公VS天下为家

选贤与能VS宗法世袭谋闭不兴VS谋用是作

为什么会从大同社会过渡到小康社会?

……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尧乃使羿……上射十日……万民皆喜……

天无二日,民无二王”

黄帝与炎帝之战——共工怒触不周山

黄帝与蚩尤之战——刑天舞干戚

“刑天与黄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长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威以舞。”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但是,黄帝的霸权是靠武力征服得来的,并不是通过部落大会选举出来的。所以,就开创了暴力征服、弱肉强食的历史。可见,小康社会是一个君主依靠其强权和暴力进行世袭统治的时代。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不诸?”

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万章曰:“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

孟子曰:“天与之。”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使(其子)不与父相见。”

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

“禹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

在五帝时期的小康社会,虽然“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权力公有制度已不复存在,但是在部落上层的统治者之间,还有对最高权力的制衡机制,所以最高权力的转移还是通过部落联盟大会推选的方式进行,并让德才兼备的“圣人”担任部落联盟的盟主。因此,黄帝、尧、舜、禹的时代,是一个被后来儒家称之为“圣人”的时代。

从原始部落天下为公、民选贤能的大同社会,发展到夏启建立君主世袭的国家政权,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民权的消失与王权的强化,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

“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这则神话与中国文明的起源有什么关系?

这个神话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古人征服大海的强烈愿望,也反映了古人对大海的强烈憎恨。在无数次的航海失败之后,无可奈何的古人只好转向内陆生存与发展。于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就与大海隔绝了。

这种内陆文明的形式,是古希腊社会所没有的。所以,古代中国的文明与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文明一样,都没有发展出成熟的民主政治,只有古希腊、罗马社会是一个特殊的例子,是地中海的商业造成了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的模式。而封闭的内陆环境是中国古代产生强权与暴力专治统治的主要原因。

第二章历史上的伟大时代

春秋战国与百家争鸣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吾有天下,如天之有日也。日有亡乎?日亡,吾亦亡。

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

商朝推翻夏朝之后,社会有了进步,有了比较发达的官营手工业,创造了甲骨文和青铜器的辉煌成就,特别在汤、盘庚、武丁时期,“修政行德,天下咸欢”(《史记·殷本纪》)。

商朝后期残酷的刑罚

族诛炮烙醢刑脯刑剖心

殉葬在当时人口稀少的年代,这样大规模的杀人,充分显示了商朝统治者的残暴和对人生命权力的极端漠视。

酒池肉林牧野之战

夏商虽然建立了国家,但没有形成多民族融合的统一的国家形态,还是一种松散的政治联合体。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周王把天下土地赐给那些与周王有血缘关系的贵族,让他们建立城邦,成为大小诸侯,以确定诸侯与周王的君臣关系。周王并不直接治理这些封国。这就是西周社会的分封建政之制。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中国就不再实行封建制度,实行的是大一统的皇帝专制的郡县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无论是周天子还是诸侯王,权力都是有限的,不是无限的。

封建制的配套措施

周朝首先恢复了尧、顺、禹时代的“谤木”、“谏鼓”制度。

周王室建立民间采风制度,派人收集歌谣,了解民意。

国人有参政议政之权。

西周有“敬与神而忠与民”的要求,不用活人殉葬,基本上废除了奴隶制度。

可以说,周朝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朝代之一,其分封自治的政治制度设计,其崇德治、行仁政、顺民心的执政理念,其对人权的保护,其人道的法律制度和法制思想,应为中国伟大的文明遗产之一。

子产不毁乡校、铸刑鼎

“哭子产者,皆如丧父母。”在春秋战国的历史上,能受到民众如此强烈怀念的执政者,仅有子产一人。就是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这样的政治人物也是凤毛麟角。

如果你是执政官,有没有比子产更好的施政方案?如果有,是什么?

齐宣王问公卿于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具有自由、独立的思想,反对君主专制的态度和不向权势低头的人格。孟子在当时不但没有获罪,相反还受到各国国君的尊重。

国人的民主权利得到进一步扩大,民意已成为制约王权和左右国家政局的重要因素,在地位上已经与国君、贵族处于三足鼎立之势。

春秋时代,国人不仅保留着西周时代“询国危”、“询国迁”、“询立君”和选举地方官吏等参政作用,而且有了左右国家政局、直接驱逐或者另立国君的民主权力,形成了制约王权的重大力量,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地理环境

中国不是海洋性的国家,各个诸侯国之间,没有海洋的阻隔,无力抗拒强权和暴力的扩张。欧洲由于受地中海和英伦海峡的阻隔,很难用武力实现长期的统一。

民主政治家的缺失

春秋战国时期没有产生民主政治家。子产没有把郑国带进民主社会,齐桓公未能在联邦制基础上再行跨越,三家分晋并没有带来社会进步,陈氏代齐没有实现在虚君前提下的立宪政治。而雅典社会出现了像梭伦、克里斯提尼、伯里克利那样伟大的民主政治家,实行民主改革。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Hayek1899-1992)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决定一个国家的政治秩序和道德准则。

国人的消亡

国人退出政治舞台的后果是,西周社会形成的周天子、诸侯、大夫、国人这些多极力量不复存在,社会只存在诸侯、大夫、自耕农这三种主要力量。而诸侯、大夫是统治者,自耕农是

被统治者。统治者占上风就是专制,被统治者占上风就是革命。于是中国就很难摆脱专制与革命恶性循环的怪圈,实现民主政治的希望就破灭了。

独裁者,迷信强权。

魏国人,原名公孙鞅。拜师魏人李悝,《法经》。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变法的先进性

打破贵族世袭制度,以军功论爵禄。

“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垦荒增加生产者可免去官差。

禁止私斗,有争执必须诉诸法庭。

打造战争机器的政策

一赏一刑一教

奖赏耕战有功和告密者。

法令统一,加强君权。

凡不符合农战的思想著作,一律销毁。

商鞅用残暴的手段实行变法,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而没有引起秦人的殊死反对?

一开始,秦国的政治制度与中原各诸侯国不同。

商鞅为什么要这么做?

“民如飞禽走兽”。

“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则民用矣”。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国家当然要有完备的法律,当然要发展生产,要有强大的国力。但是,一个国家的政策和法律,首先要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以及各项基本的权力,要体现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体现人民的权力和意志,要给人民以自由发展和积极进取的机会。而商鞅变法与现代维护人权的民主政治和建立在民主基础上的法治精神,没有任何相同之处。正如司马迁评价商鞅变法,乃“挟持浮说,非其质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老子:“道可道,非常道。”

耶稣:传道、证道。

“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非常向往那个上天大道,而且其心情很迫切。但孔子没有像老子那样体验到大道,即神的存在,面对着大道隐没的现实,他退而求其次,希望用“仁”和“礼”来挽救道德崩溃的社会。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代,战争频繁。所以孟子没有像孔子那样。提出要恢复西周的礼制,而是把反对暴君,反对战争,要求实行仁政放在了首要地位。显然,二者的思想和政治主张的侧重点不一样。

耶稣传道,“叫有权柄的失位,叫卑贱的升高;叫饥饿的得饱美食,叫富足的空手回去。”耶稣证道: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孔子周游列国,游说国君。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墨家思想和国人的存在有紧密的联系,国人退出历史舞台,墨家思想也销声匿迹。

第四章诸子百家

许多韩国电视剧,其内蕴的文化主要还是中国的儒家文化与韩国的民族文化交融、整合后的新生物。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出口转内销”。

——中国文联副主席仲呈祥

诸子百家出现在哪一时期?春秋战国

诸子百家是指什么?

各学派间热烈争辩,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局面?百家争鸣

你所知道的孔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曲阜人。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是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在中国和世界都有很大影响。

“苛政猛于虎”的故事吗?这个故事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孔子和弟子路过泰山时,遇到一名身世凄惨的妇女的故事。当地虎患严重,可就是因为有苛刻的暴政,所以她和亲人宁愿一直住在这里,以至于后来竟有多人被老虎咬死,只剩下她一人对着坟墓哭泣。全文以叙事来说理,深刻揭露了封建暴政对人民的残害。后来从这个故事中引申出了“苛政猛于虎”的成语,意思就是反动统治者的暴政比吃人的老虎更加可怕。当权者对老百姓施以苛刻的政令、繁重的赋税、劳役,使百姓苦不堪言。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意思是说,以行政手段引导民众,以刑罚来整顿、约束民众,虽然可以使民众暂时免于犯罪,但却无法使他们树立以犯罪为耻的观念。如果用道德来引导民众,用礼仪来规范民众,民众就会树立以犯罪为耻的观念,自觉地端正自己的行为。

孔子一生说“仁”最多,除主张政治上行“仁”(即减轻剥削)外,还把“仁”当作一种道德规范,用它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他心目中的“仁人”,是品格高尚、道德崇高的人。他以“仁”和“不仁”作为衡量君子、小人、愚贤、善恶、是非、曲直的主要标准。

总之,“仁”包括恭、宽、信、敏、惠、义、智、勇、好学、爱人、克己复礼、推己及人之心等各种内涵。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凡事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换位”思考,多替别人想一想!

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到以下三点: 尊重他人,求同存异。 适度忍让,体谅别人 与同学坦诚相待,主动与别人沟通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必须与思考相结合,提倡多问好思。

因材施教要有区别地施以教育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要谦虚,多向他人学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乱我心意,贫贱不能改变我志向,威武不能屈我品节,这才能称为大丈夫。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无论发生什么变化,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不能变。

1、道家创始人是老子(即李耳),著

有《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

2、老子的思想有:朴素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第五章秦的大一统及其暴政

秦灭六国的非正义性

秦朝的严刑峻法

秦始皇的极端腐败

大一统与官僚体制

弔民罚罪(汤武)

尊王攘夷(春秋)

掠夺别国土地和财富(秦国)

由于秦国发动战争的动机,纯粹是为了掠夺别人的土地和财富,所以发动战争就根本没有任何理由,都是不宣而战,以突然袭击为取胜之道。只要有机可趁,就发动进攻。为达目的则无所不用其极,完全是采用阴谋诡计和残暴杀戮,不具备任何人道精神和文明意识。

秦始皇为统一而发动的战争是正义的吗?

秦始皇首次统一中国吗?

统一等于集权、专制吗?

分封等于分裂、独立吗?

秦国是一个没有开化的野蛮国家,在当时的冷兵器时代,越野蛮就越强大,越凶恶就越容易取胜。这是当时秦国能够用暴力统一六国的原因。“得民心者得天下”,好像这话并不总是与事实相符。秦始皇并没有得人心,却依然得到天下。

恢复商朝“罪人以族”的法律

制定思想、言论犯罪的法律

重刑轻罪,残害身体

限制人身自由

秦朝建立的户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采取制度性措施对人民进行严密的控制。这一制度以后为绝大多数朝代统治者所继承,以至于到了21世纪的今天,中国的农民还在为这一制度制造的城乡二元结构付出惨重的代价,以至于中国当代的领导者还在为消除这种不平等的现象费尽心血,但却收效甚微。

修万里长城铸十二金人徙十二万户焚书坑儒修建阿房宫

为什么中国的皇帝最终都逃不脱腐败的命运?其根本原因不完全在于个人的品德,而在于专制的社会制度,为他们的腐败创造了这样的条件。没有受到制约的权力就会导致腐败,绝

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皇帝绝对专制的大一统,使皇帝掌握绝对的权力,那么必然导致绝对的腐败。

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官场风气贪污腐败、行贿受贿的歪风邪气

专制国家有一个习惯,就是无论对哪一位上级都不能不送礼,就是对君王也不能例外……在这种政体下,就没有一个人是公民;人人都认为上级对下级没有任何义务;人们认为彼此间唯一的联系,就是这一部分人加给另一部分人的惩罚……在共和国里,礼物是讨厌的东西,因为品德不需要它们,在君主国里,荣誉是比礼物更强有力的鼓舞力量。但在专制的国家,既没有荣誉又没有品德,人们所以有所作为,只是因为希望获得生活上的好处而已。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第六章雄汉盛唐背后危机

蒙鸠筑巢的启示接受皇权的心理基础强化皇权的主要措施

汉唐官吏制度的弊端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汉唐社会的高度繁荣,之所以后来荡然无存,就是因为其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文明危机。而这种危机的最大悲剧,就在于它本身没有自我更新的机制和动力,没有实现文明的变革和创新,不能从自身的体内生长出新的文明因子。也就是说,国家的文明成果,不能得到政治制度的有力保证,社会不能保持持续的、健康的和稳定的发展,因此它最终灭亡了,正所谓“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彼可取而代也。”“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皇权受命于天的思想,当时还没有产生。皇帝还是被看做普通人。

为什么经过秦末农民大革命之后,分封制没有得到恢复,反而让中央集权制度在后世得到巩固呢?

秦末农民大革命培育了人们的反战情绪

(1)宁为太平犬,不当动乱人。

(2)春秋战国时的六国贵族也无能力反抗

(3)儒家知识分子开始依附强权,谋取个人的前途,不想反抗了。

可见,百姓的反战思潮使刘邦改朝换代、皇权专制得以实现。

项羽的错误导致了社会动乱,让刘邦阴谋得逞。

没有剥夺诸侯王的军权

用人不当,教训深刻

水煮青蛙现象秦朝废除封建制度而实行郡县制度

冷水煮青蛙

郡国并行制,分封异姓王

铲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削藩天人合一、君权神授

这样就从思想上树立皇帝的权威,为中央集权专制提供充分的理论根据。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为皇帝笼络和控制知识分子创造了最重要的前提。而皇帝则依靠这些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官员,来实现对人民的统治,维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于是,皇帝与知识分子之间,就以科举制度为纽带,而紧紧地联系起来,就成了利益共同体,以皇帝为最高统治者的官僚制度就因此完全的稳固了。从此,知识分子就不再反对皇帝专制,不再对皇权产生怀疑。他们忠心耿耿地把皇帝的命令贯彻到社会的最底层,并把一盘散沙似的小农经济组成一个联系紧密的社会,使大一统的目标得到完全的实现。

各种典章礼仪制度强化了等级秩序

一度对前途绝望了的儒家信徒们,终于迎来了命运转折点,从这时起,儒家改变了长期被冷落的处境,开始真正走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在孔孟时代一度对君主暴政具有某些批判精神的儒家学说,到此时已经完全堕落成为皇帝的御用工具,儒家信徒也开始堕落成为皇帝的奴才。

各种等级秩序的强化,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春秋战国时代,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比较正常的,也是比较平等的。汉以后,这种君臣在人格上的平等关系不复存在了,变成人身依附关系。

在权力没有受到制约的情况下,由个人拍脑袋进行的集中投资,效率越高,危险越大。因为,决策者考虑最多的往往只是个人的政绩和少数权贵者的利益,而不是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公平公正。尽管有些工程客观上造福了社会人群,但由于这些工程过度耗费了国家资源,人民无法承受,最后给社会和人民带来的只是灾难。

第七章古代中国文明的定风格宋朝文明的伟大与消失

辉煌的大宋文明不应否定

中央集权加仁政的制度设计宋朝政治设计的成就和局限性空前繁荣的经济和物质文明自由开放的多元化社会

宋朝是最适宜人类生活的朝代,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魅力的时代。中国文明在开始时期比西亚落后得多,但是以后这种局面逐渐被扭转。到了宋代便超越西亚而居于世界最前列。然而由于宋代文明的刺激,欧洲文明向前发展了。”

倭国(日本)一舟飘泊在(宋)境上,一行凡三、二十人。(日本)妇女悉被发,遇中州(中国)人至,择端丽者以荐寝,名‘度种’”。

敢于抵抗的大宋男儿志士业已牺牲,从此我们这个残存下来的民族少了仁爱、宽容、勇敢、正直、正义、崇尚公平的民族性格,多了屈服、献媚、崇尚强权的奴才性格,从而使我们这个民族中少了有气节的志士,多了苟且的奴才,献媚的汉奸以及横行不法的流氓与权贵。到了明朝后期,汉奸文化尤其是江湖习气和流氓政治得以蔓延,这是明朝实行野蛮专制政治的结果。蒙古人是自己征服中原的,而清朝的建立多是明朝汉奸们的功劳,这是民族中最悲哀的情景。

为什么宋朝能够创造出先进的文明?

为什么宋朝没有实现全国的统一?

为什么先进的文明会被落后的民族所消灭?

宋朝文明的消亡给后人留下什么教训?

尊重后周王室杯酒释兵权以文治国

宋朝的皇帝严守“与士大夫治天下”的基本原则,所以宋朝的政府不是贵族政府,不是军人

政府,而是文人政府。以文立国是宋朝的基本政治特征。

“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宋朝历代皇帝都切实地遵守和执行了太祖的这几条中国迄今为止最为开明的法规,达300年之久,可以说这是有宋一朝300多年的大宪章,也是同时代世界各国中最开明的大宪章,它从法律上确保了宋朝达到中国文明的顶峰。可以说,正是这一政治制度的创新,奠定了宋朝三百多年开明政治的基础。

为了实现“以文立国”的目的,赵匡胤及其后的历代皇帝,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进士名额,让大量的社会下层的知识分子能够进入国家的最高立法、司法、检查和行政机构,担负起治理国家的重任。

高薪养廉

君相互制

监察官员

舆论监督

以上就是宋朝监督皇帝及各级官员、防止腐败发生的主要措施。但更加重要的,是宋朝皇帝本身思想开明,这是宋朝能够有效地制约腐败和专制的根本保证。因为在皇权社会,权力监督体系不是民主的产物,而是皇帝意志的体现。所以皇帝开明与否,是决定的因素。

生活朴素家教严格后宫从简道德修养德妃刘娥攀亲皇帝蹈海殉国

不屈的文天祥

宋朝的文人士大夫是中国历史上最高傲、最有骨气的一群知识分子。

但要指出的是,宋朝的政治设计,与现代民主、共和、自由和法治的现代文明,还有很远的距离,还是人治而不是法治。这就是宋朝政治设计的局限性。

向太后立储君

靖康之耻

宋朝以文立国,以仁义治国,实行中央集权加仁政的政治模式和和平发展的基本国策,虽然在国防上处于被动,但却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首先就是改变了重农抑商的传统经济政策,实现了经济发展模式的历史性转变。

宗教信仰自由国际化的社会学术自由尊重妇女

不拒绝任何一种外来文化,不禁止任何一种异端思想,这就是大宋王朝的立国精神。

归我中华、遵守祖风、留遗汴梁。”

“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私有也。”

“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一党一人之私产也。”

宋朝的确是一个充满人性化的社会,是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社会,是一个光明的社会。其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中国再也没有出现过。

对外经贸大学马哲期末考试复习题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 哲学是() A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 科学之科学 C 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D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2 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A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B 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C 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D 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概括 3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是() A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B 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C 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D 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4 哲学基本问题是() A 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 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C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D 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5 马克思主义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出发点是() A 思维 B 物质 C 存在 D 实践 6 唯物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是() A 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B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C 相对主义、绝对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D 朴素唯物主义、直观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7 旧唯物主义之所以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是因为() A 唯物论与辩证法相脱离 B 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C 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D 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不承认意识的能动性 8 中国唐代哲学家刘禹锡提出:“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这种观点是() A 唯心主义 B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9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A 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B 对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 C 对世界是否运动变化的不同回答 D 对意识有无能动性的不同回答 10 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这是() A 多元论观点 B 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 主张矛盾调和的形而上学观点 D 朴素唯物论观点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 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B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 C 求真务实的观点 D 实践的观点 12 马克思在哲学上最伟大的贡献是() A 创立了唯物史观 B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 C 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统一起来 D 确立了能动的反映论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 A 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 B 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统一起来 C 把哲学与无产阶级统一起来 D 创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4 “感觉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屏障”,这一观点是() A 唯心主义的观点 B 形而上学的观点 C 不可知论的观点 D 相对主义的观点 15 “心想事成”这一观点是() A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 唯心主义的观点 C 能动反映论的观点 D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16 20世纪西方的“上帝观”发生了变化,认为“上帝在我心中”、“上帝代表爱”,这是() A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 形而上学的观点 D 相对主义的观点 17 “二元论”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但最终将导致() A 唯物主义 B 唯心主义 C 教条主义 D 折衷主义 18 《易传》说:“易……之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无虚,上下无

华工《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期末考试题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期末考试题 (答卷需抄题,请在姓名后面加上个人编号) 1、请根据本门课程的授课内容,结合国内外的发展形势,分析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 义。结合自身的专业领域,谈谈如何推动中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25 分) 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①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生 活的重大举措。为实现新阶段的发展目标,不能再继续依靠牺牲资源、环境、劳动这三个要素,因为它违背科学发展观,是经济起飞初始阶段和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粗放的增长方式,依靠这种增长方式难以保持国民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②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解决我国当前 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目前我国科技发展总体水平,同世界上的创新型国 家相比差距较大。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弱,关键技术自主研发比例和自给率低。③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国家的任务,既反映了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 准确把握,也反映了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我们提 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要让国内生产总值翻几番的需要,从根本上来讲是我们这个国家 民族生存、发展、统一的需要。 作为一名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推动创新型国建建设的途径有:第一,国家和企业 应制定汽车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规划,如发动机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等;第二,制定和 ______ 完善促进自主创新的产业政策,如国家给予汽车企业自主创新的优惠激励政策,提高研发人员的自主创新意识;第三,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尤其是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投入,女口新能源汽车等;第四,推进国际合作。自主创新是开放式的创新,因此,要充分利用全球资源,积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2、在你的专业领域,科研工作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社会责任感?为什么?(25 分) 答:科研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社会责任感有: ①践行科研诚信,净化科研氛围 诚实向来是一种美德,它更是科技工作者探索、治学的态度,是一个国家社会的保障。科技工作者要在自己的研究过程中,遵守最基本的行业规范,从客观事实出发,严谨、真实的记录、发表自己的研究过程,不弄虚作假。尊重他人的劳动果实,不剽窃他人的劳动成果。如果科技工作者做不到这些,不仅会影响科技的进步,也会影响社会公众对科技事业的信任度。 ②开展科学探索,创新研究成果

政治学基础期末考试重点

一、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分析 (一)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道德政治观 1.孔子:“政者,正也。”-仁义礼智信。柏拉图: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亚里士多德:国家等同“最高的善”,是人们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2.道德政治观的根本弱点: (1)从哲学思辨出发,具有浓厚的“神秘和思辨的色彩”; (2)掩盖了社会阶级对立和利益冲突。 (二)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神权政治观 1.“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托马斯.阿奎那:黑格尔:绝对精神 2.有客观唯心主义性质 (三)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1.法家-韩非:政治就是用权 马基雅佛利(意大利):政治是夺取权力、掌握权力的必要方法的总和。马克斯.韦伯(德国):政治意指力求分享权利或力求影响力的分配。哈罗德.拉斯韦尔(美):权力的形成和分配。 2.权力政治观: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恩格斯)。 (四)政治是一种管理活动。 1.孙中山:“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吴恩裕:政治乃是用用公共的强制力对于众人之事的治理。G.庞顿和P.吉尔(美):政治活动可以被认为是与对人地集体活动的管理联系在一起的。 2.众人管理政治观的特点:政治的公共性;政治的管理性 (五)其他观点: 政治是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过程; 政治是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方式、方法和途径。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 1.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政权关系是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实际上是指社会中的公共权力问题。 4.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5.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三、政治的定义 确定政治的内涵应满足三个必要条件:一是政治这一范畴的周延性:二是政治这一范畴的确定性;三是政治这一范畴的本质性。 政治的含义: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的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四、政治权力作用的方式(主要由利益关系的状态和政治权力关系的状态、性质双方力量强弱等因素决定的) 1.指令方式-指政治权力主体借助于某种宣传媒介,以指示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志,要求政治权力客体照此行事。 2.压力方式-指政治权力主体运用政治权力对政治权力客体形成一定的强制形势,以此使权力客体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意志作出行为选择。

1辽宁科技大学马哲期末考试试题

马哲期末考试试题 1、试述辩证否定观(否定之否定规律) (1)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 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2) 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即否定之否定,它具有周期性而且是上一个周期和下一个周期的无限交替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 (3) 辩证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4) 辩证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辩证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2、 试述科技革命的社会作用 (1)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衣食住行,提高了人们生活的质量。 (2)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科学上的新发现和技术上的新发明不断涌现,而当这一进程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则会产生科学技术上质的飞跃和重大突破,从而推动社会生产、经济和生活领域发生深刻的变革,我们把人类社会的这一历史现象称为科技革命。(一般地说人类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是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第二次科技革命是以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以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3) 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①第一,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②第二,近代以来,科学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库答案

答案 一、单选题 1、B 2、B 3、C 4、C 5、C 6、C 7、D 8、C 9、C 10、B 二、多选题 1、ABC 2、ABCD 3、ABCDE 4、ABCDE 5、ABC 6、ACD 7、CD 8、CDE 9、CE 10、ABCDE 三、名词解释 1、经济基础:指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 系各个方面的总和 2、理性认识:(1)使认得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感性材料的抽象和 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内部关系和整体的认识。(2)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3)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3、社会进步:是对社会进步发展的总概括,包括社会形态的更替, 社会本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社会基本领域的变化和变革。 四、判断说明: 1、一切社会意识都是社会意识形式。 答:(1)此命题是错误的 (2)社会意识从高低不同层次看,可以区分为社会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是低水平的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态则是高水 平的社会意识 (3)只有高水平的社会意识才是社会意识形态。

2、真理是有用的,所以有用的就是真理。 答:(1)错误 (2)这是正确的前提发引了错误的结论 (3)真理是有用的是指它能指导实践、改造客观对象 (4)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有用即真理”是实用主义真理观 五、简答题 1、简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其辩证关系。 (1)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它包括生产力的状况,生产关系,社会物质财富积累的程度,人们日常物质生活 条件的状况等等。 (2)精神文明是人类改造客观世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精神生产的发展水平及其成果的体现,它包括两个方 面:智力、文化、方面和思想改造方面。 (3)二者关系:a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没有一定的物质文明就没有一定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根本标志; b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物质 文明的正确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 2、简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1)人民群众是一个广泛的社会范畴,它包含的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人民群众是指居民中的 大多数,那些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和社会集团

中学作文-中学生周记-期末考试前的日子_期末周记400字

期末考试前的日子_期末周记400字 期末考试前的日子_期末周记400字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眨眼,一个学期马上就要过去了。期末考试 将近,你准备的怎么样了?我现在正在加紧复习。 我先把语文要背的内容背得滚瓜乱熟。我牢牢记住老师所说的这些话,句句记在我的心里,俗话说:“好记性,不如青石板上刻道映。”所 以呢,我把重要的内容写在草稿本上。复习的课上,薛老师那亲切的 话语像清澈见底的湖水,滋润着我的心。数学宣老师上课,虽然对我 们很严厉,但是我们知道老师在为我们好,让我们精益求精。每当我 做作业、作复习卷时,笔尖“沙沙沙。”响,好象窗外的小鸟在对我说:“你不要怕困难,要勇攀知识的高峰!”这时,我记起了老师所 说的一句话:“人要想学好,很难,必须发奋学习,人要想变坏,很 容易,只要你整天贪玩,懒惰!”复习阶段,朗朗书声,从各个教室 里传出来,像动人的童声大合唱,音符满天! 同学们被老师所讲的课吸引住了,随着大家脸上的表情,时而神采飞扬,时而凝神深思,时而频频点头,时而低首微笑。 同学们,要记牢,“书山有路勤为尽,学海无崖苦作舟!” 期末考试前_期末周记400字 期末考试前,你在下面可能见不到我们的身影,因为我们都在复习, 我婆婆还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所以我们必须要在最后努一点力,就会得到最大的结果,我们都在家复习,我还是比较好,是复习 一下休息一下,我觉得这样复习时最好的。 我和我婆婆在家里复习,由于我妈妈和爸爸这几天非常的忙,所以没 有时间管理我的复习,但是我和我婆婆在家里也非常认真地复习,虽 然我婆婆没有我爸爸他们这么厉害可使我婆婆还是老师呢,别看我婆 婆年级这么大,我婆婆还是非常的厉害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修) 考试时间:2004年8月26日院、系:年级:专业:

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答案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修) 考试时间:2004年8月26日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6分,请将答案填入表格内) 1.人们无法自由地选择生产力。 答:对。(2分) 生产力是在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变换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的社会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形成和运动虽然离不开人的精神因素,但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运动变化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一定时代的生产力既是前人实践活动的客观结果,又成为后人进行实践的既定前提。因此,人们无法自由地选择生产力。(2分) 2.矛盾的基本属性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答:错。(2分) 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的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从辩证矛盾的含义可以看出,对立(斗争性)和统一(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2分) 3.错误的认识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答:对。(2分) 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无论正确的认识还是错误的认识,都不是主观自生的,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错误的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它也能从客观存在中找到根据。(2分)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 1.简述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没有无运动的物质。(2分)任何运动都有它的物质承担者,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所谓“纯粹”的运动是没有的。(2分) 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否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认为物质从本质上是不运动的,即使有运动变化,也是由外部力量的推动而引起数量的增减和位置的移动。唯心主义则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2分)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哪里?

马基期末复习重点

马基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1、 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基本形式。 3、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5、时间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二、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为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湖边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饭凑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的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三、阐述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容。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4、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四、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现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五、阐述认识运动的发展规律。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其发展过滤为以下三点: 1、 从实践到认识 2、从认识到实践 3、认识运动的不断发展和无限发展 六、什么是改革?它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哪里? 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

马哲试卷期末考试题与答案

科技学院马哲试卷 一、单选题 1、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实践中“一刀切”的工作方法是由于忽视了矛盾的特殊性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表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 5、划分阶级的标准是人们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所造成的不同 6、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 7、资本循环三种职能形式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8、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 9、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10、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实质是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1.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核”是辩证法思想。 2.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3.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期中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斗争性。 4.“居安思危”着名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5.“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6.一切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 7.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8.实践高于理论是因为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9.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突出的表现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10.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11.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 12.上层建筑系统的两大组成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13.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4.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之比。 15.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 16.金融寡头实现其经济上统治的主要途径是参与制。 17.资本的周转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18.垄断统治的实质是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 19.在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问题上,首先要区分劳动和劳动力。 20货币能够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因为货币自身也有价值。 21.在实际工作中害怕矛盾、回避矛盾的表现违背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22.“宿命论”在物质和意识关系上的错误观点上夸大了人的自觉能动性。 23.生产关系体现了人与人的关系。 24.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是劳动者。

临近期末考试的周记

临近期末考试的周记 临近期末考试的周记 忙碌而又充实的一周又过去了,一周的经历,可以助长我们的阅历,这时就需要我们认真地写一篇周记了。周记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临近期末考试的周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临近期末考试的周记1 期末考试即将到来,这不仅是一场重要的大型考试,更是对我们初一这一学年的一次检测,检测我们的各门科的学习情况,检测平时学习的扎实和期末复习的静心,检测我们考试时的态度。 期末临近,各科都进入了紧张的复习阶段。那些平时没好好学的学生开始努力的抱佛脚,学的还行的开始努力磨枪,学的很好的就轻松了,只用将平时所学的东西再翻出来捣鼓捣鼓。 可是每个科的复习的方式就不同了,一个比一个不靠谱。生物最好了,整天做题,翻来倒去就2本书——《新校园》和《同步训练》,再加上老师不知从哪弄来的去年的试题。历史也还行,每天只用背背课本,复习以前的内容和一些小角落。地理和历史一样,也只用背些东西。政治的复习就牛了,考试前两星期学完,然后就没课了,最后一节好像是自习课。语文的复习就是以讲题为主,然后老师还发了两张慢慢的基础卷,不仅得做还得背。英语就是用作业和课本砸死你。

数学直接是做题、对答案和讲题。 复习完就是考试,所有老师们就搜索了期末考试题——去年的,让我们去考。哎,考的再好又有什么用,又不是最后的成绩。我就是这样,考的多好啊,可最后考试时能考出这么好的’成绩吗?老师故意让我们在考试前把考烂的运气消耗掉,可是我却把考好的成绩消耗掉了。 学习的目的就是应对复习,那么复习的目的就是应对考试,考试的目的就是应对父母和老师的对我们的期望,然后父母就可以给我们适当奖励,奖励就是人民币,所以省略中间的内容就是学习的目的是为获得人民币。我们看:考试是最重要的部分,所以我们一定不能在考试这环节上失误,失误看就意味着年终奖金有所降低,由此来看,学习真的很重要,这意味着我们的钱途。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说了这么多,考的好才有用。所有祝大家能考个能让自己获得更多奖金的成绩。 临近期末考试的周记2 我们刚刚过了期中考试,现在,我们又迎来了五年级上学期的期末考试,这期间快得就像只过了一天时间。今天,离期末考试只剩下两天工夫了,同学们都在认认真真的复习,除了个别同学在开小差。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看,咱们五0二班的同学是怎么复习的。 一、目不转睛型已经快到期末考试了,就像马拉松长跑,到了最后一圈一样,只有使出力气,使出速度,才能够顺利地冲出终点线,得个好成绩。如果不努力,就会在中途摔了踉跄,只能考出一个不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考试题库

21、只有彻底否定传统文化,才能解放思想,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1、答:错误。(3分)(1)辩证的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对传统文化,包括中国和外国的,应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而不是彻底否定。(3分)(2)借口解放思想,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提出彻底否定传统文化,在理论上是否定一切,从而否定发展的形而上学观点;在实践中是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肯定西方文化的崇洋媚外思想。(2分) 2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22、答:错误。(3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还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1分)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2分) 23、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也成了商品。 23、答:错误。(3分)劳动在任何条件下都是劳动力的使用,能够成为商品的只能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3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向工人购买的是劳动力。(2分) 21、唯物主义都认为意识具有能动性。错误。(3分)唯物主义一般都认为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认为这种反映具有能动性。(3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或机械唯物主义一般会否认这种能动性。(2分) 22、人的现实本质是由他/她的选择决定的。错误。(3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他是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他所处的社会关系的体系。(3分)人的选择不是随意的,而是受到一定的社会关系条件的限制,所以人的选择并不能决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2分) 23、剩余价值不产生在流通领域中。正确。(3分)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3分)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价值的变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产生剩余价值,但可以实现剩余价值。(2分) 2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错误。(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不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存在于整体之中,且只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才能存在。不能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相混同。(2) 22、真理没有阶级性。正确。(3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3分)因而真理的内容不因任何认识主体的意志和要求而改变,这就是所谓真理没有阶级性。(2分) 2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劳动。错误。(3分)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乃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

马基考试重点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其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1)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三个组成部分:⑴马克思主义哲学,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⑶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2、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及理论意义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理论意义:对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三种历史形态:(实物、结构、系统)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物质的定义的意义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文明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的物质运动在一定的条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意识的本质、能动作用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能动作用: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④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5、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实质、核心⑴内因、外因⑵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⑶质量互变规 律⑸辩证否定观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唯物辩证法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补充: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内因、外因:内因:指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指事物的外部矛盾。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 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 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012年马哲期末考试试题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表格内相应的位置) 1、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 A A 科学性 B 革命性 C 实践性 D 与时俱进 2、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C A、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4、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5、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D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D、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6、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 D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 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 实事求是 7、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D A.广延性 B.持续性 C.可知性 D.客观实在性 8、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D

A.运动是内容,物质是其形式 B.运动是现象,物质是其本质 C.运动是暂时的,物质是永恒的 D.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9.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按工程设计图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 C A.意识在先,物质在后B.意识对物质有决定作用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 10.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是: A.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B.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观点 C.否认世界物质存在具有条件性 D.否认世界存在的无限丰富性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11、古希腊麦加拉派哲学家欧布利德有一次借了邻居的钱,一个月后,邻居要他还钱,他赖账说:“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经不是上个月向你借钱的我了。”邻居把他打了一顿,他要去告状打官司,邻居对他说:“你不是说一切皆变、一切皆流吗?现在的我已经不是刚才打你的我了。”故事中欧布利德 D A、夸大了静止的相对性,否认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B、承认了运动绝对性,也承认了静止的相对性 C、把运动看成是精神运动,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D、夸大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 12、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 A A、对立统一规律 B、否定之否定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普遍联系规律 13、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体现了A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B.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统一 14、在实际工作中害怕矛盾、回避矛盾的表现违背了D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B。矛盾的特殊性原理C.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D。矛盾的斗争性原理15、西方有个故事:一位将军因为缺了个钉马掌的钉子,后来因此掉了马掌,掉了马掌的战马在战场上跌倒了,这种情况下将军被敌方杀死,而这个将军的去世又影响了整个战局,最后导致了整个国家的灭亡。这个故事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C A.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16. 在现实生活中,事物都是有诸多矛盾构成的复杂系统,其中规定着事物性质的是A

马哲期末试题

马哲期末试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中有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它写在括号内,每题2分,共40分) 1.在实际工作中害怕矛盾、回避矛盾的表现违背了( A )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B。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C.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D。矛盾的斗争性原理 2.“宿命论”在物质和意识关系上的错误观点上( A ) A.夸大了人的自觉能动性 B。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C.否认了精神的作用 D。否认了人的自觉能动性 3.生产关系体现了( C )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物的关系 C.人与人的关系 D。物与物的关系 4.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是( C ) A 。劳动对象 B。劳动资料 C。劳动者 D。生产资料 5.国家是代表( B ) A.统治阶级利益的 B.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 C.全体社会成员利益的 D.少数剥削阶级利益的 6.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D )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7.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D ) 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意识的本质问题 C.世界的本原问题 D。实践的本质问题 8.某人得病住院,想吃水果,子女们给他买了苹果、樱桃、梨送去,他说他要吃水果而不是这些苹果等,他犯的错误是( B ) A.把个别当作是独立的存在 B。把一般当作是独立的存在 C.认为个别就是一般 D。认为一般就是个别 9.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 B ) A.根本动力 B.直接动力

C.最终动力 D.唯一动力 10.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 B ) A.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B。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C.阶级关系 D。人的理性 11.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会导致( A )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 C二元论 D不可知论 12.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或出发点是( D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3.生产资料中既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固定资本的是( A ) A.机器设备 B。原材料 C。燃料 D。辅助材料 1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 D ) A.国内市场竞争激化的结果 B。国际竞争激化的结果 C.垄断经济加强的结果 D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 1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特定的两重性,它是( C )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生产资料旧价值转移和新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C.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D.劳动力价值转移和剩余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16.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 D ) A.银行资本 B。工业资本 C。商业资本D金融资本 17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因为剩余价值被看作是生产商品中所( C )A.耗费的可变资本的增加额 B。预付的不变资本的增加额 C.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 D。耗费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 1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根源是( C ) A社会化大生产 B资本积累 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D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 19.资本的有机构成是指( D ) A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B 生产资本和货币资本的比例

马哲期末论述题及答案

哲学部分: 1、试述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两个基本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答:唯物辩证法总特征:即普遍联系的观点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首先,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例如(适当举例)…… 其次,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的,在社会领域是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的,是不可战胜的。发展观的原理要求对现实生活的基本态度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勇于创新、勇于变革。例如(适当举例)…… 4、试述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答:⑴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前进性是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曲折性是事物发展的路径,事物的发展只能是螺旋式的上升、波浪式的前进。 ⑵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一个新的阶段;每一个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曲折性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 ⑶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的原理,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要坚信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时代总是要前进的,不能因暂时挫折而动摇。其次,发展的道路没有一帆风顺的,要看到社会主义发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有克服各种困难的勇气,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曲折的斗争中开辟前进的道路。 5、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答:⑴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第二,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变革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地按客观规律办事情;既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又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把各项事业不断的推向前进。 6、论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也成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将其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是社会意识的根源;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考试前的心情周记1

考试前的心情周记1 考试前的心情周记1 唉,这几天是这学期里最难熬的几天,因为“恐怖奇异”的期末考试来临了!对于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未必要承受莫大的压力。6月26日到6月27日要考六科:语文、数学、英语、自然、思品、社会,真麻烦! 今天是星期天,照老师的规定,我应该乖乖在家复习、读卷子,可我哪儿有那个心情啊!这几天读卷子就读得口干舌燥了,回家喝开水都要喝五、六杯,我才不要读呢!虽然我在班里语文成绩优异,但并不是像老师那样夸大口海:我每天都会乖乖复习、预习功课。我每天都会守在电视机旁,偶尔打广告时翻翻书。因为我的记忆力比较好,所以考试的成绩当然可想而知。数学只要上课认真听讲,脑袋瓜活跃,考试仔细,100分就向我招手了。每当得高分时,我并不会骄傲,我也不会谦虚。我的生活一般是:累了就倒头睡觉;饿了就抓起零食吃;闲了就撒丫子和小伙伴玩……只要开心就好。 可是我不可能这样了,因为我的小学会有考试。我的快乐因考试而变得烦恼了。我的成绩代表不了什么。我真心地希望:考试,你不要再困扰我了。我希望有一种平淡而有味的学习生活:一个学生应该过的生活。 可转念一想,又不行:人生还有很多路要走,在茫茫人生道路上,我应该去适应,要在我的学习生活上添上精彩的一笔,让

我未来的天空也放耀出万道光芒! 拜拜,我复习去喽! 考试前的心情周记2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转眼,期中考试已经悄悄地临近了。检验我们一学期来学习情况的时刻即将来到,相信我们每位同学都有自己周密的复习计划。期中考试可以检验同学们在本学期所学的知识是否扎实?有哪些漏洞和不足?便于我们总结经验和教训。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迎接期中考试呢? 首先,对于未学完的课程,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讲,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以便巩固所学的知识。其次,要合理安排时间复习,在完成作业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安排时间进行复习。不懂的地方请教老师或同学,决不放过任何一个难点和疑点。 再就是,当老师带领大家复习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听讲,紧跟老师的思路,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能促使我们认真学习,有助于我们取得好成绩。期中考试转眼即将到来,同学们,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抓紧现在的一分一秒,认真做好复习工作,期中考试取得好成绩,来报答为我们辛勤操劳的园丁——敬爱的老师! 考试前的心情周记3 一眨眼,这学期又快结束了,紧张的复习也不知不觉的来了。 在我的学习道路上,我最怕的就是复习阶段。因为每天要不停地读书、看书、做卷子,反反复复,我觉得很紧张。爸爸妈妈希望我们考到好成绩,快快乐乐地过新年。这样我就会更加紧张,

部分马哲期末练习题3

试卷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题03》 共 100 题共 100 分计时 60 分钟 第一题单选题 (共 60 题,总分 60 分) 1. 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表现为 A. 加速或延缓历史的发展 B. 改变历史发展的规律 C. 决定历史时代的根本特点 D. 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答案( 1 ) 标准答案:1 2.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这种观点是说 A. 人民群众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B. 人民群众不是历史活动的主体 C. 人民群众没有杰出人物的创造能力强 D. 人民群众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答案( 4 ) 标准答案:4 3. “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观点属于 A. 历史宿命论观点 B.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C. 机械决定论观点 D. 否认个人历史作用的观点答案( 2 ) 标准答案:2 4. 既承认社会形态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又承认人的活动的作用的观点,属于 A.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 相对主义观点 C. 诡辩论观点 D. 折衷主义观点答案( 1 ) 标准答案:1 5.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说的是 A. 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都要在它的经济基础建立之后才能产生 B. 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它的经济基础 C. 上层建筑任何部分的变化都是与经济基础的变化同步的 D. 上层建筑中的任何部分的性质都是由经济基础直接决定的答案( 2 ) 标准答案:2 6. 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A. 劳动对象 B. 生产工具 C. 生产关系 D. 生产力答案( 4 ) 标准答案:4 7. 生产力中的劳动者是指 A. 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 B. 从事体力劳动的人 C. 从事脑力劳动的人 D. 经济上不占统治地位的人答案( 1 ) 标准答案:1 8. 在生产力的要素系统中,其中最活跃、占有最主导地位的要素是 A. 劳动资料 B. 劳动对象 C. 劳动者 D. 科学技术答案( 3 ) 标准答案:3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