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土地资源约束下的湘南乡土聚落选址特征分析_许建和

土地资源约束下的湘南乡土聚落选址特征分析_许建和

乡土聚落又称乡村居民点,是居民以农业为经济活动主要形式的聚落,是指乡村地区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即村落)。乡土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政治、文化活动的场所,也是从事生产劳动的场所。乡土聚落的分布、形态和内部结构等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间的综合关系。土地资源是乡土聚落赖以生存的基础,是营造行为发生的基本前提,同时也决定了其营造行为的可能性,湘南乡土聚落的选址与其特殊的地域土地资源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采取测绘数据量化研究的方法来分析湘南乡土聚落在选址方面与土地资源的因适关系与特征,对其响应关系进行总结为湘南地区乡村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湘南地处南岭山脉的北侧、罗霄山脉的西侧、雪峰山的东侧,其96%以上的土地面积属于长江水系的湘江流域(图1)。地形貌上表现为从东、南、西三侧的山地向中间的山丘地带过渡,该区域的地形貌变化形态多样,具体表现为大范围的山地与局部岗地、小盆地、小山丘并存。从地形面积来看:以山地、丘陵为主,两者的面积约占区域总面积的70%,平原与岗地所占面积基本相同。地势整体上是南高北低、自南向北倾斜。湘南山地围合所形成的小型盆地主要有:郴道盆地、茶永盆地、零祁盆地、道江盆地等,其地势相对平坦,一般海拔为200~400m,西部都庞岭、越城岭,其中都庞岭最高峰为韮菜岭,其海拔为2009.3m。其总体的地形貌表现为三面环山,一面开口的簸箕形。清道光八年《永州府志》舆地图经:“祁阳县,祁山枕其北潇水汇其南;东安县,文壁清溪著奇南服;道州,古有庳国地居越徼;宁远县,地逼九凝猺峝相杂;永明县,襟五岭控百粤永属奥区;江华县,白茫沱洑壮险奇丽;新田县,万山巉叢鳥道险绝”。

嘉庆二十五年(1820)《郴州总志?山川志》记载:郴州之山,由西发源岷山,南折云岭后夜郎桂岭,至宁远之九凝山,南折至州西永宁乡芙蓉岭,东折至黄岑山,西折白石岭至州文明诸山,东折至宜章凤凰诸山,又东折至桂阳大官诸山,又东折至桂东金鱼诸山,北折至兴宁云盖诸山,又北折至永兴华盖诸山。又如嘉庆二十五年(1820)《郴州总志?重修郴州总志序》记载:“郴据全楚上游,居万山之中,土瘠而民朴”。湘南地区一般结合山地形貌来命名,主要称谓有:冲、段、坡、岭等。“冲”是指“U”字型山体的内凹处;“段”是指山体环绕的低凹处;“坡”是指山体的倾斜侧面;“岭”是指山体的山脊两侧部位。

土地资源约束下的湘南乡土聚落选址特征分析The Cha racteristics of the Site Selection of Rura l Settlements in Southern Huna n Constrained by Land Resources

[ 许建和 ] Xu Jianhe

[ 严钧 ] Yan Jun

[ 徐海燕 ] Xu Haiyan

作者单位

长沙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长沙,410004)收稿日期

2014/11/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08060)

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2013SK3142)摘 要

基于土地资源条件,以湘南地区乡土聚落为例,

通过对乡土聚落尺度的统计分析,从湘南乡土聚

落选址与土地资源响应关系的角度对其选址类型

与空间特征进行了探讨,揭示了湘南乡土聚落选

址与其土地资源环境的因适性,以期为当前湘南

乡村规划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土地资源;湘南;乡土聚落;选址

ABSTRACT

Taking the rural settlements in southern Hunan with

constrained land resources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types of site

selection through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scale of these

settlements. It reveals the adaptability of site selection

of the rural settlements constrained by land resources in

southern Hunan, in hopes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current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n this area.

KEY WORDS

land resources; southern Hunan; rural settlements;

selection of sites

表1 耕地面积与人均指标比较分析

区位

耕地面积(hm 2)总人口数(万人)/人均指标(m 2)

农业人口数(万人)/人均指标(m 2)

全国

121733333135404/90064222/1893湖南省37893746638.93/5673541.87/1067湘南

486813

989.09/493

569.65/853

注:全国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湖南省和湘南数据来源于湖南省统计局2013年湖南省人口城镇化状况分析报告。

表2 湘南典型乡土聚落人口与土地资源数量统计分析(1948)

聚落

户数(栋)人口数(人)

水田耕地(hm 2)

山林地(hm 2)人均耕地与山林地指标(m 2)

桂阳县庙下村22090063.33566.67706.70,6293.36江永县上甘棠村21380070196873.34,2453.35永兴县板梁村

3121300100294766.67,2260.01桂阳县阳山村6630023.3372780.11,2400.01双牌县坦田村

211

700

54.67

191.33

780.11,2733.35

注:湘南乡土聚落土地面积规模与人口规模呈正相关关系,土地面积规模的选择一般以500-1000人为一个乡土聚落的基本单位(板梁村在解放前为市铺,是当地的商业集散地),当人口超出这一基本单位时,就会另选新址。

表3 湘南典型乡土聚落人口与土地资源数量统计分析(2008)

聚落户数(栋)人口数(人)水田耕地(hm 2)山林地(hm 2)人均耕地与山林地指标(m 2)

桂阳县庙下村

220+97(1949年后)

310063.33566.67206.67、1826.68江永县上甘棠村213+67(1949年后)182156196306.67、1073.34永兴县板梁村312+78(1949年后)188684294446.67、1560.01桂阳县阳山村66+31(1949年后)52823.3372440、1366.67双牌县坦田村

211+65(1949年后)

1269

54.67

191.33

433.34、1506.67

注:湘南地区乡土聚落人均水田耕地面积在300~466m 2

之间,水田耕地极其有限,单一的水稻种植不能满足基本

的口粮要求,湘南山地区从口粮种植类型来说一般采用多元化,如水稻、包谷、红薯等;同时由于种植土地的局限性,湘南山地区外出打工与经商也是其生活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土地容量与居住规模

湘南地区是典型的南方山地区,其可耕种土地资源极其有限,从表1可以看出其总人均指标均低于全国及湖南省,其农业人口人均指标不及全国人均指标的1/2。

1.1 稻作农耕土地容量分析

对于以水稻农耕为主的湘南地区居民来说,聚落选址时最重要的考量就是土地,有了足够的可耕地,才能确保农业产品的自给,是乡土聚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1]

。以农耕稻作为主、旱地耕作为辅的农业生产是湘南乡土聚落最基本的生产方式,所以在特定的地形貌条件下开发尽可能多的耕种土地面积是乡土聚落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其可耕种土地资源约束了乡土聚落的发展规模[2]

。因此人们为了生产与生存,聚落选址过程中一般秉承“近地优势”,即在生活区周边要有大面积的可耕地,确保生活区域到劳作区域两相适宜,而居住区到耕作地的距离取决于耕作技术、农具和两地往返时间,湘南山地区一般以25min 徒步距离为耕作半径,步行速度一般为4.5km/h,其耕作半径约为2km。

1.2 湘南典型乡土聚落与土地资源分析

由于湘南可资利用的可耕地极其有限,其乡土建筑为了尽可能节约耕地,乡土聚落常布置于不宜耕作的山脚坡地、山谷地上,簇团布局,户户毗邻,做到不占用或尽量少占用适宜于耕种的土地[3]

(表2、3)。

通过表2与表3的比较可以看出:1) 湘南地区受自然地形貌多山的影响,其可耕种地与山地的面积基本相当,其口粮田面积一直是湘南土地资源极其重要的约束,这也决定了湘南乡土建筑的营建多选址于非耕种的山丘地;2) 山地环境下,受到稻作半径的影响,土地资源的容量约束了湘南乡土聚落的人口规模,当人口规模达到限值时,就会另选新址,如永兴县板梁村元末始祖迁居此地,经过明清时期,由板梁村迁往周边各地的村落达到12个

[4]

;3) 湘南乡土聚落受局地地

形环境的约束,选址的边界特征明显,其用地规模也受到地形围合空间大小的限制。

2 土地资源约束对选址的影响

从土地资源的角度来看,对于直接决定能否持续生存与发展的居住场所的用地选择,湘南乡土聚落在选择用地方面的标准有三:1) 有数量可观的易于耕作用地;2) 利用

地形的有利条件可以躲避外来侵袭,如盗匪、自然风雨灾害等;3) 用地有利于生活与生产取水。湘南乡土聚落的选址在文化观念上,虽然也讲究中国传统建筑观念中的均衡与对称,但同时更注重效法自然、因地制宜,以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殊形势来决定其取舍和规划布局。湘南地区的先民结合这一地域的特殊土地资源环境结合多年来的居住经验,总结出了适合自身居住的“微地形”环境:即以背山面田(或依山傍田),左右两侧山体形成有效围护,前方开阔为理想格局的用地选址模式。如清同治《桂阳直隶州志》记载:居山谷间,民倚山为糧,不待稻榖,民食固不乏矣。

总的来说,湘南乡土聚落的选址与土地资源的适配手段主要有以下两种:

1) 有机利用:乡土建筑的选址均取决于其地域的土地环境条件,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必要要素,有大量的平坦与肥沃的土

1 湘南地理位置及区域地形示意

阳市

邵阳市

永州市

株洲市

冲天岭

香花岭

石坑崆

骑田

岭萌渚

岭阳明

岭八面

山万

洋山荆山

道江盆地

零祁盆地

茶永盆地

衡阳

地是最适合居住的,但是这样的土地资源在湘南山区并不多见。湘南地区山多,在山地和丘陵之间的狭小盆地、山坡地等就是湘南乡土建筑选址的首选。一般位于山脚,靠山面田,乡土建筑要尽可能地少占用可资利用的平地,尤其是少占用水稻耕作地。单体建筑的朝向大多为坐北朝南,前低后高,以便于采光与通风。朴素的生态和谐观念影响下的湘南乡土建筑的营建思想要求人们对自然地形貌采取尊重的态度,而不愿意大兴土木改变地形貌的现状,也形成了湘南乡土建筑在人与土地、居住环境营建方面的因地制宜,因山就势,人与周边地形貌环境有机融合与协调。岗脚村是其典型代表,其从军事寨堡逐步演变为居住型的村落(图2)。“今余始祖宅后高岗即系吾祖故寨,因地以岗脚

名”(引自大清乾隆四十一年《李氏族谱序》)。据其族谱记载岗脚村始祖李庭芝因兵败襄樊,溯湘江而上,入耒水,踏山岗,寻找据险安营扎寨之地,其选址于高岗,其地势险峻,因地筑寨。随着朝代的更替,历经宋元至明,李氏后裔相继移居到高岗寨山脚,是名岗脚,历明至清,岗脚人丁兴旺,以岗脚

为中心向周边逐渐散射。又如湘南汝城县石泉村,根据其族谱记载,村落开基于宋朝末年,始祖由江西吉安迁入此地,是整个湘南地区胡氏的发源地,根据其族谱中记载其村落选址及形状为:“两山对峙,中如开门,外横一障为平半山,与祠堂对,形若屏风。”描述了乡土聚落之山形的形态特征。

2) 适宜改造:补偿地形。自然土地环境条件与选址地形理想模式期望之间存在差距时,或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用人工的方法补偿自然地形,湘南乡土聚落多风水塔、风水桥、风水林、风水楼阁等补偿自然地形的手段。

3 土地资源约束下的选址类型分析

自然地形貌环境与人类生活有最为直接的映射关系,人们总是依据自然地形貌环境来选择其居住生活空间。由于类同的地域自然地形貌环境特征, 湘南乡土建筑的选址在形态方面表现为环山面田之小地理单元[5]

。在地形貌类同的前提下,湘南乡土聚落的选

址从形态上来看主要表现为以下3种类型:簸箕地型、谷地型、坡地型。

3.1 簸箕型

三面山体围合,一面临田视野开阔,中间低,形成簸箕状地形,这种类型乡土聚落的微气候环境稳定性与安全防卫性兼具。

上甘棠村是湘南乡土聚落选址的簸箕地类型的典型代表(图3),上甘棠村依山傍田,背倚延绵远去的后龙山,左右各以将军山、昂山为风水观念中的“青龙”与“白虎”,村前广袤的田地则如同玉盘,三面环山,一面为耕种的良田。

簸箕型的特征表现:1) 具有陶渊明世外桃源的景观特征,是人们心中理想的人间仙境;2) 空间特征表现为“路径+豁口+簸箕”的空间序列。

3.2 谷地型

谷地属于典型的依山伴田的选址模式,也是传统风水理念中理想的聚落营建之地,乡土聚落后有靠山、前有案山,后山呈弧形环抱聚落,形成护卫态势,案山则与后山遥相呼应,张弛收纳。如坦田村南依狮子山,北临天鹅抱蛋和美女怀胎山,聚落选址于南北两山的山谷地带,沿着山谷最低处的溪流蜿蜒呈线性布局形态(图4)。

山谷地类型的特征表现:1) 乡土聚落一般呈线状发展,有单主线型、主支线型等;2)空间特征表现为沟壑内营,山林围护与屏蔽,

3 湘南上甘棠村总平面2 湘南岗脚村发展演变

1 高岗寨[始建于1273年2月(南宋咸淳九年 元朝至元十年)]

2 老岗脚村(始建于明初)

3 岗脚村(始建于清中期)

4 新村(始建于1970年代)

5 李氏祠堂(已毁 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

4 湘南坦田村总平面

北岗

高岗

东岭

西岭

南岗

1

2

3

4

5

北札门

街门

粮仓

水塘

水塘

将军山

街门

街门

街门

南札门

1 岁月楼

2 客栈

3 月塘

1

2

3

溪谷曲径的界缘特征。3.3 坡地型

湘南乡土聚落一般位于向阳山坡腰地,采取沿等高线布置,场地分层筑台,建筑分别布置在不同高程的小台地上,乡土聚落内地势坡度大,道路曲直不一,主要纵向人行道路平行于等高线。对于复杂的坡地,尤其是径流冲刷和侵蚀的坡地,山地坡面复杂,为了防止滑坡和崩塌,采取利用地形的台筑建筑,增加建筑形态和山体形态的有机融合,能较好地保持原生态的自然地形环境。

如板梁村是山坡地聚落的典型代表,整个乡土聚落占地0.13 km 2,背靠后山象岭舒展延伸,依山就势,村前视野开阔(图5)。靠山为阳坡,向阳能更多地获得日照,阻挡湿冷的冬季风,视野辽阔,高能远望,后有依托,便于防守撤退,同时有种植庄稼供生活之需的广袤土地资源。乡土聚落前河流自东向西流过,有利于雨水的排除

及农田的灌溉。

山坡地类型特征表现:1) 乡土聚落沿等高线自然拓展,有机布局,聚落表现为依托地形层层跌落的形态;2) 空间特征表现为坡腰地型,多侧重地形貌从聚落左右两侧对其空间的相对围合感。

4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湘南土地资源约束下的乡土聚落选址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乡土聚落的选址紧密依托特殊的地形貌特征,湘南地区多山地丘陵,聚落多选址于山脚相对平缓的地带。

2) 湘南乡土聚落的选址均注重地形貌的围合与尺度效应,空间尺度均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表4),可以从视觉上来构成一个具有较强整体感的地理景观单元,这样的一个相对均质、均相、尺度大小适宜的围合空间,对居住者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微气候生态意

注:1) 结合湘南地区土地资源的特征,其聚落营建的围合尺度一般约为1.3~1.5 hm /簇团,是湘南乡土聚落

的基本围合尺度单位;湘南地区以单簇团、双簇团的乡土聚落为主。

2) 围合尺度单位与聚落单体建筑容量约为60~200栋/簇团,过小的围合空间尺度不利于族群的可持续发展,不足以形成群体的防御力量,过大的围合空间尺度,不能形成有效的视觉与心理围合,空间的安全感及安全防御难度会增加。

参考文献

[1] 黄凌江,兰兵. 从地域性到可持续——国外乡

土建筑气候适应性研究的发展与启示[J]. 建筑

学报,2011(S1),学术论文专刊05: 103-107.[2] 江岚. 鄂东南乡土建筑气候适应性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3.

[3] 严钧,许建和. 湘南地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调查研究——以湖南省江永县上甘棠村为例[J]. 华中建筑,2006, 24(11): 168-171.

[4] 李哲. 湖南永兴县板梁村建筑布局及形态研究[D]. 长沙:湖南大学,2007.

[5] 李艳旗. 湘南地区单一姓氏聚居传统村落建筑布局研究[D]. 长沙:湖南大学,2009.图表来源

本文图表均为作者绘制。

5 湘南板梁村总平面

义与安全防御及心理效应:①以自然山为屏

障的围合空间,具有明确的边缘效应,山丘等有利于形成瞭望与庇护的便利。②地形的围合与背山面田有利于构成聚落整体空间的隔离效应,从而有利于居住群体的心理安全与空间识别。③围合空间并不是绝对的完全闭合的地理空间,均保留有一定的与外界联系的豁口,这些豁口一般沿山谷延伸而形成走廊,是乡土聚落与外界的物质、信息、能量等的交换通道。

土地资源是乡土聚落营造的空间载体,湘南地区土地资源从形貌来看山丘地多而平地少,平地是稻作农耕极其重要的生产要素,在这种特殊的人地关系条件下,湘南乡土聚落营建一般选址于不适宜耕种的山坡地、山坳地等,以便留出极其有限的平地用于耕种。这种指导思想使得其选址模式与聚落布局、空间结构、道路交通、单体建筑形制等表现为适宜同构营造。同时,乡土聚落的发展面临当前时代的突变,传统的元素不能适应当代的发展需求,这是历史转型的根本动因,由传统向当代的转变是乡土聚落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新生的乡土聚落并不能粗暴地丢弃基于地域土地资源的传统智慧基因。总结特定土地资源条件下的乡土聚落营造模式及其生存智慧因子的本土精神,完全可以为当代新乡土聚落的转型与重构提供再生原型。湘南传统乡土聚落营造智慧的本土精神主要体现在:从人地关系来看乡土聚落的营造是基于此时此地的考量,是基于当地的基本土地资源条件下的营造行为,其表现出地域的土地资源适宜性。

象岭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