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嘉兴市十二五规划纲要

嘉兴市十二五规划纲要

嘉兴市十二五规划纲要
嘉兴市十二五规划纲要

嘉兴市人民政府文件

嘉政发“2011”30号

嘉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嘉兴市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各单位:《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市六届人大六次会议审查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嘉兴市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三月二十八日(此件公开发布)

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目录

第一章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5)

第一节发展基础 (5)

第二节发展环境 (12)

第三节指导思想 (13)

第四节发展目标 (15)

第二章全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0)

第一节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20)

第二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23)

第三节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 (26)

第四节调整优化产业布局 (27)

第三章加快建设现代化网络型大城市 (32)

第一节优化城乡布局 (32)

第二节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36)

第三节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 (37)

第四章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42)

第一节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42)

第二节全面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44)

第三节强化生态安全保障 (46)

第五章大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49)

第一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49)

第二节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52)

第三节建设人才强市 (54)

第六章切实加强社会建设 (56)

第一节积极扩大社会就业 (56)

第二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58)

第三节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60)

第四节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62)

第五节共建社会和谐环境 (63)

第七章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67)

第一节提高市民素质 (67)

第二节提升城市文化形象 (68)

第三节繁荣文化事业 (70)

第四节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72)

第八章持续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74)

第一节大力实施与沪杭同城战略 (74)

第二节提升经济区域化水平 (76)

第三节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 (77)

第九章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80)

第一节建立不断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的体制机制 (80)

第二节建立完善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体制机制 (81)

第三节完善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行政体制 (82)

第十章规划实施保障 (84)

第一节完善发展规划编制体系 (84)

第二节加强项目支撑 (85)

第三节健全规划实施管理 (86)

附图:1.嘉兴市产业布局示意图

2.嘉兴市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布局示意图

3.嘉兴市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布局示意图

4.嘉兴市服务业集聚区布局示意图

5.嘉兴市城乡布局示意图

6.嘉兴市中心城市空间布局示意图

7.嘉兴市综合交通体系布局示意图

8.嘉兴市生态布局示意图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加快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是全力打造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的重要阶段。《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嘉兴市委关于制定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述未来战略目标,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推动经济平稳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是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第一章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全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抢抓机遇应对挑战,紧紧围绕建设长三角创新型经济强市、江南水乡生态型文化大市、杭州湾宜居型滨海新市的目标,全面实施接轨上海扩大开放、滨海开发、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科教兴市、和谐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关注民生建设、生态建设和文化建设,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顺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96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2.4%。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7410元。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334.3亿元,年均增长19.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76.8亿元,年均增长21.5%。五年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5459亿元,年均增长16.6%。全市全

由2005年的7.3∶58.8∶33.9调整为2010年的5.5∶58.5∶36。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7.2%,比?十五?期末提高5个百分点。光伏太阳能、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现代物流、旅游休闲、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农业主体、主导产业不断壮大,高效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成效明显。

创新能力实现新提高。2010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1%,比2005年提高0.91个百分点;五年全市累计专利授权数达22517件,是?十五?期间的6.9倍,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创新创业人才集聚步伐加快,全市人才总量达到71万人。通过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验收,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市,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院(校)地合作,市县联动,加快建设省级区域创新体系副中心。

开放型经济达到新高度。2010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228.2

亿美元,出口总额达160.4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18.1%、17.9%。?十一五?期间,五年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71.9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1.95倍,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比重比?十五?期间提高9.6个百分点。境外投资快速增长,投资领域不断拓宽,五年间新批境外投资企业160家,比?十五?期间增加50家,境外投资总额达4.25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10倍。嘉兴滨海新区2010年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489亿元,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0亿元,比?十五?末实现翻番。开发区开发开放力度加大,嘉兴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内开放成效显著,五年实际到位工业内资657.8亿元。

配套改革试点的机遇,全面启动实施以优化土地使用制度为核心的?十改联动?,?两分两换?试点有序推进。?两新?工程建设取得阶

段性成效,全面实施?1640?工程,联动推进扩权强县和扩权强镇,主副中心城市同步发展。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路里程达到7048公里,新建高速公路200公里,沪杭城际高铁建成通车,城市防洪工程建成,区域集中供水和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全面普及,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城乡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2010年,城市化率达到52%。

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全面普及15年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文化事业继续快速发展,?三体系一名城?建设深入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十项工程全面启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服务能力和供给水平不断提升,建立公共图书馆乡镇分馆和新华书店农村?小连锁?模式。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医疗卫生服务,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承办第十四届省运会。城乡社区社团社工建设切实加强。嘉兴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人民生活得到新改善。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7487元和14365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1.2%和12.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1.9∶1。被列为全国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城市,城乡劳动者平等充分就业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五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8.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4.1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在全国率先实施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实现全覆盖,加快实现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接轨,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失业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

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自然调整机制,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住房保障等体系,全民社保机制基本形成。

可持续发展能力获得新提升。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出生人口素质逐步提高,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8.9岁。生态市建设全面推进,耕地、水资源保护力度加大,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持续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进一步完善,水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并趋好转,市区空气优良率达90.4%,建成区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100%,林木覆盖率达到17.9%。2010年,预计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为0.778吨标准煤,比2005年下降20.1%,完成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减排任务。嘉兴成功创建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所辖县市全部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民主法制建设再上新水平。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到切实保障,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日益完善,爱国统一战线日益巩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爱国人士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平安嘉兴?、?法治嘉兴?建设全面推进,实现市、县(市、区)平安建设?五连冠?,连续四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被中央综治委命名为2005至2008年度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人民群众安全满意率连续六年位居全省前列。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占比偏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带动力强的大企业缺乏,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压力增大,经济转型升级任重道远。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区域城乡联动协调发展尚需加强,城市功能和品位有待提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还不能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文化需求。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剧,节能减排压力加大,污染整治特别是水环境整治等任务艰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依然比较薄弱,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仍需提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艰巨繁重。这些矛盾和问题都需要在?十二五?期间逐步加以解决。

表1 嘉兴市“十一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第二节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重要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嘉兴面临的发展形势和环境比以往更加复杂,机遇和挑战并存。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结构和经济治理机制进入调整和变革期。国际市场需求结构将出现重大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这既对我市长期以来形成的高外向度经济结构和粗放型增长模式带来严峻的挑战,加大了我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压力,同时也形成一种?倒逼机制?,为我市转型升级、调整结构、发展创新型经济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从国内看,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速推进,长三角有望建设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和世界级城市群。上海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杭州着力推动都市经济圈发展,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电子商务中心,都将有利于推进与沪杭同城、拓展嘉兴发展的战略空间。同时,长三角区域内城市在发展中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要求嘉兴创新发展思路,实现竞合发展,加快建设长三角重要的节点城市。

从自身看,嘉兴具有块状经济发达、县域发展均衡、城乡差距小的特色优势,经济活力较强,国际化程度较高。这些为我市?十二五?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十二五?期间,嘉兴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城市功能提升、社会发展转型的繁重任务,必须引起全市上

下的高度重视。嘉兴要谋求在更高平台上实现又好又快新跨越,只有树立更加先进的发展理念,大力度推进转型升级,高水平建设现代化网络型大城市,积极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持续提升,才能让全市人民更加公平地、更高质量地享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成果。

第三节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全市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积极抢抓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努力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十二五?期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省委“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统筹协调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全面创新为强大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为根本目的,大力实施与沪杭同城、城乡一体化、创新引领、服务业优先发展、滨海开发带动、生态立市和文化兴市战略,加快建设长三角创新型经济强市、江南水乡生态型文化大市、杭州湾宜居型滨海新市,全力打造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转型发展走在前列,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加快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十二五?时期我市城市发展定位是:加快建设长三角创新型经济强市、江南水乡生态型文化大市、杭州湾宜居型滨海新市,全

力打造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

——长三角创新型经济强市。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健全,创新平台不断完善,创新团队和人才的引进、培育步伐不断加快,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优势产业提升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实力和区域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江南水乡生态型文化大市。嘉兴历史文化得到全面弘扬,城市人文环境明显改善,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具有时代特征的江南水乡文化得以彰显。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城乡生态环境舒适优美,生产、生活与生态有机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文化与生态相生共荣,?越韵吴风?和?水乡绿城?交相辉映。

——杭州湾宜居型滨海新市。现代化网络型大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镇体系更加完善,基础设施布局合理,区域联动发展,滨海城市特色更加鲜明。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得到更高程度满足,基本形成居住舒适、出行便捷、环境优美、文明和谐、安全稳定的宜人宜居环境。

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嘉兴要倡导宜人和谐的城市发展理念,依托独特的江南水乡自然禀赋和越韵吴风文化特质,坚持?特色化?城市发展取向,突出?现代化?城市发展内涵,构建?网络型?城市发展框架,形成?田园式?城市发展风貌,在加快建设长三角创新型经济强市、江南水乡生态型文化大市、杭州湾宜居型滨海新市的基础上,努力把嘉兴建设成为城市与乡村相得益彰、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发展与共享互促共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

落实上述指导思想,要重点把握以下要求:

着力提升区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攻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坚持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积聚创新资源,拓展发展空间,大力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强化资源集约节约和环境保护,努力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不断提升区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品位。围绕打造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突出城市特色,优化城市功能,完善城市规划。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和网络型大城市建设,强化要素集聚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彰显城市独特个性和文化魅力,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之城,在城市化推进中提高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

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满意度。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努力增加居民收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社会管理,健全民主法治,切实保障公民权利,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增强发展的普惠性,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四节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嘉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转型发展走在前列,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加快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力争实现?四个高于?,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市化水平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高于全

省平均水平。具体指标分为四大类25个指标。

——经济结构更趋优化。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到2015年,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7000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00亿元,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365亿美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54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2%,城市化水平达到60%。

——创新发展更有成效。创新体系不断完善,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到?十二五?期末,全社会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5年。

——生态环境更显优美。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到2015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99.81万亩。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化学需氧量、氨氮等主要水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的减排总量均达到省下达目标。全市林木蓄积量达到156万立方米。

——人民生活更加富足。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实现城乡并轨,保障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进一步提升。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46300元和2470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以内,五年新增城镇就业30万人。人均期望寿命达到

80岁。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170万人,两项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大于95%。

表2 嘉兴市“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注:1两项医疗保险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2主要污染物排放包括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

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必须紧密结合我市实际,深入实施

以下发展战略。

实施与沪杭同城战略。抓住实施长三角区域规划和沪杭高铁通车等机遇,进一步发挥我市区位、交通及人文优势,明确功能定位,注重市场和行政推动配合,强化工作协调,深化合作交流,以交通基础设施对接为基础,推进与沪杭产业发展、要素配臵、公共服务、政策环境等领域的同城化,实现区域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关联发展,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依托城乡区域发展相对均衡的优势,抓住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机遇,以新型城市化为动力,加快建设现代化网络型大城市,全面深化?十改联动?,扎实推进现代新市镇和城乡一体新社区建设,促进城乡资源合理流动,加快形成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实施创新引领战略。以建设创新型城市和浙江省区域创新体系副中心为目标,以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为重点,以创新团队和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不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集聚创新资源,健全创新成果孵化转化的体制机制,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转变。

实施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把握发展规律,优化发展环境,以服务业优先发展促进产业融合,强化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双轮驱动,全面提升制造业水平,促进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发展,加快实现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实施滨海开发带动战略。把握海洋经济发展趋势,深化滨海新

区开发开放,坚持以海带陆、以陆兴海、海陆联动,推动港口与城市、临港产业与腹地经济、岸线资源与陆域资源等联动发展,形成滨海与腹地互促共进、协调发展新格局。

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生态市建设为载体,以?三清两绿?行动计划为抓手,以水、气、土壤污染防治和环境生态化改造为重点,加强制度创新,积极构建结构合理的生态经济体系、舒适优美的生态环境体系、文明健康的生态文化体系、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和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体系,努力实现经济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实施文化兴市战略。依托嘉兴独特的地域文化,大力推进?三体系一名城?建设,繁荣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培育创新文化,大力发展教育、卫生、体育等事业,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综合素质,使文化成为转型发展的源动力。

第二章全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优化,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优势主导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实施?三大倍增计划?,促进产业结构从工业经济为主体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转变,推动?嘉兴制造?走向?嘉兴创造?。

第一节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实施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和服务业?倍增计划?,重点发展面向长三角地区的服务业,推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实现翻一番,到2015年,生产性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比重超过60%。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商务服务、金融服务、服务外包和创意产业等。现代物流业。加快推进

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完整版

全国化工科学技术大会资料之二 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 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征求意见稿)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二O—O年十月

目录 一、行业概况 (1) 二、行业科技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 (1) 三、产业发展科技需求分析 (14) 四、指导方针、总体目标及重点任务 (16) (一)指导导方针 (16) (二)总体目标 (17) (三)重点任务 (18) 五、技术重点方向 (22) 六、政策措施 (39)

前言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在经济和社会发 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快速发展,目前全行业总产值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成为名副其实的石油和化工 大国。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特 别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行业长期积累的矛盾日益凸显,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使我国率先实现 经济回升向好,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实践证明,科技创新不仅是应对国 际金融危机的强大武器,也是经济持久繁荣的不竭动力。 200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我国政府做出庄严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 至45%。这些都对行业的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迫切要求。 “十二五”期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攻坚阶段,是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从“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 转变”的关键时期。制定并组织实施《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科技发 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调整结构、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增强行业竞争力,推动行业稳定较快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 《纲要》在总结“十一五”我国石油和化工科技创新取得的成绩,分 析科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行业发展面临的科技需求基础上,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年)》总体要求,充分吸纳《我

公路建设十二五总结及十三五规划

(一)坚持持续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 五年中,根据我市公路建设发展规划,按照发展“唐韵、绒都、枣乡”特色县域经济,实现我市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建设进程的需要,在市委、政府的领导和自治区交通运输厅的大力支持下,我局抢抓机遇,抓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这个重点不放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重点建设了梧桐树乡至滨河大道公路、G307线灵武至河东机场公路、G307线甜水河至灵武公路一期工程、南二环东西延伸段路基路面和跨铁路桥工程等重点公路项目。组织实施了东盛路、中兴路北延伸段拓宽、枣园路北延伸段改建、南薰路东延伸段、枣园南路等市政道路。改造完成了350公里的农村公路建设任务,我市通行条件大为改善,极大方便了群众出行。“十二五”期间,全市公路总里程达1340.5公里,公路密度每平方公里32.3,其中:高速公路84公里,一级公路58公里,二级公路154公里,三四级公路779.8公里,其他公路264.7公里,形成了以3条高速公路为骨架,5条国省干线公路为依托,54条县、乡公路为支脉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由于公路通行能力大幅度的提高,对全市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难点 近年来,我市交通运输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距市委政府和上级部门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与不

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现有农村公路等级低、质量差、寿命短,路网多以四级公路为主,且破损较为严重,大大地制约广大农村群众的出行,不能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急需对县乡主干道路进行改扩建提升等级。 二是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筹措渠道较单一,主要依靠国家、各级政府投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路的改建。 三是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转变,养人与养路的矛盾依然突出。 四是随着公路建设投资力度加大,公路通车里程逐年增长,公路路政和治超工作难度越来越大。 五是道路运输市场监管难,影响了道路运输市场的平稳有序发展。 六是货运市场专业运输公司少,大多为个体户、私营业户,大型物流公司尚未组建,没有形成统一,有效的市场监管。各货运企业运输效率不高,人、货安全设施不完善,存在无序竞争现象,货损、货差时有发生,极易造成货主与车主各种纠纷。 七是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的有形市场和有效衔接尚未形成,物流园区的中转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三、“十三五”交通运输规划 1、公路建设。“十三五”期间我局计划建设重点公路

安徽省低碳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安徽省低碳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为加强我省低碳技术研究与开发,提升我省低碳技术创新能力,抓住低碳经济发展机遇,发展新兴产业,促进我省产业低碳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低碳技术发展的背景和意义 气候变化是21世纪所面临的环境挑战,事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改变传统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寻求低碳发展路径,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要特征的低碳经济正成为全球的战略行动。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世界各国竞相加速研发低碳技术、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型社会,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我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低碳技术整体水平落后,自主创新与技术储备不足,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差,低碳产业体系薄弱。 针对低碳技术的发展方向,结合我省实际,通过编制低碳技术发展规划,对理清我省低碳技术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确定阶段性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加快形成低碳技术体系,为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开展低碳技术自主创新,促进高能效、低排放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强低碳技术的中长期战略储备,争取在重点和关键技术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有利于建立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支撑发展方式转变。

有利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竞争力。推进低碳技术的研发、应用与推广,不仅有利于促进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等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产业发展,而且有利于改造提升我省钢铁、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降低生产总值的碳强度,把握发展主动权。 有利于建立低碳技术研发与合作平台,实现互利共赢。充分利用国内外的力量,有序推进低碳技术的交流合作,加快低碳技术研发与转化,有利于我省加强低碳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实现互利共赢。 有利于推进我省低碳科技示范区建设,为全国提供先行经验。探索建立不同类型的城市、社区、行业的低碳科技示范区,加速低碳技术集成,不仅有利于推进整个社会的低碳发展,而且有利于选择试点、重点推进、积累经验,为全国低碳科技示范区建设提供先行经验。 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技术、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的核心是大幅度提高碳生产率,不仅有利于解决经济建设与气候保护之间的矛盾,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技术发展的基础和突出问题 (一)发展基础 为贯彻落实《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发展低碳经济,我省制定了《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旨在应对气候变化、发

道路运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道路运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2011年9月) 前言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加快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 道路运输是综合运输体系的基础,在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道路运输生产力持续快速增长,但发展形态粗放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面向未来,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迈向发展现代道路运输业的新阶段。 发展现代道路运输业,即通过理念、政策、体制机制和技术的全面创新,一方面着力改造传统产业形态,不断提高运输站场、车辆装备的技术水平和从业队伍的素质,增强运输组织能力,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强化与其他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促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和现代物流发展。 为积极推进现代道路运输业发展,根据《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了本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道路运输业发展回顾 (一)取得的成绩 “十一五”以来,道路运输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积极探索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径,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 运输生产能力快速增长,公共服务功能不断加强。2010年与2005年相比,公路营运客货车辆数增长71.7%。2010年全社会完成客、货运量305.3亿人次和244.8亿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了79.9%和82.4%,完成客、货周转量15020.8亿人公里和43389.7亿吨公里,分别比2005年增长了61.7%和3.99倍(见专栏1备注②)。道路运输完成的客货运量、周转量及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比重持续增加。道路运输不仅成为综合运输体系中最能体现普遍服务、最具基础保障功能的运输方式,而且在春运、“黄金周”、煤电油运等关键时期和奥运会、世博会等重大活动中,在抗震救灾、抗击冰冻雨雪灾害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国际道路运输合作不断拓展,客货运站场、机动车维修、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汽车租赁等运输辅助服务业全面发展,道路运输业综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结构调整初显成效,运输组织方式不断创新。客运企业进一步向大型化、规模化方向发展,2010年与2005年相比,班车客运经营业户数下降38%,户均车辆数增长77%;货运企业专业化程度有所提高,普通货物运输业户的比例不断下降。营运车辆逐步向大型化、专业化和高级化方向发展,客车平均座位、货车平均吨位、中高级客车及专用货车比例稳步增加。客运班线公交化、旅游包车、网络化运输、小件快运、城市物流配送等运输组织方式快速发展,货运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步伐不断加快。 农村运输条件大幅改善,服务“三农”能力显著增强。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稳步推进,“十一五”期间,共投资121.4亿元,新建农村客运站近8万个,发放农村客运燃油补贴209.2亿元,开通农村客运班线8.8万条,乡镇、建制村通

十二五规划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摘编)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五年,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要求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9亿人以内。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57亿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3个百分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600万套。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及应急体系“十二五”发展规划(解读)

《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和应急体系“十二五” 发展规划》解读 “十一五”期是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也是交通运输大建设、大发展的重要时期,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和应急工作成绩显著,“十一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成绩显著,法制和预案体系基本形成,体制机制逐步建立,人员队伍出具规模,装备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安全生产形势保持了总体稳定,为我国交通运输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交通运输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 交通运输部安全生产和应急工作总体情况 “十一五”我国交通运输的大建设大发展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就,公路水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7万亿元,是“十五”的2倍多;新增公路63.9万公里,沿海港口新增通过能力30亿吨,内河新增及改善航道里程4181公里,分别是“十一五”规划目标的 1.7倍、1.4倍、1.1倍。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安全与应急的坚 强保障。 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和应急体系是我国安全生产和应急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推动现代交通业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公众对安全和应急的关注度和要求越来越

高。我部安全生产和应急工作主要涉及水路、公路交通运输、城市客运、工程建设的安全生产和应急等方面,当前,我部安全生产工作格局是由安全监督司综合管理,各业务司局根据职责职责分工合作。 “十一五”期间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形势具体情况 “十一五”期末与“十一五”初期相比,全国水上交通运输事故件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42.7%和30.5%,百万吨吞吐量死亡率下降68.9%。五年水上共成功救助101812人,搜救成功率 96.3%。全国道路运输和交通运输工程建设领域安全生产形势保 持了总体稳定。 “十一五”期间,我们主要做好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法规和预案体系基本形成。制定并颁布了《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管理条例》、《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国内水路运输经营资质管理规定》《老旧运输船舶管理规定》等法规和规章,出台了公路水运工程建设、养护和质量监管等一系列标准规范,修订并完善了公路、水路、海上搜救等应急预案。地方各级交通运输部门也加强了法规建设,颁布了公路桥梁养护、航道航标、渡船渡口管理、建设工程安全监管等管理规定。 二是体制机制逐步建立。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成立了专门负责安全生产监督和应急管理的机构,进一步加强了与外交、公安、农业、国土、水利、安监、环保等部门在安全应急工作中的协调联动。海事、救捞、搜救体制不断推进,进一步完善了国家

安徽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

安徽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 (2011—2015年)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安徽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依据国家《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和《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背景 自200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以来,各地、各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联合协作、务实进取,全省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基本实现了“十一五”时期发展目标,为“十二五”开局和实现2020年长远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2010年,我省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2.5%;大力实施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了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提高;广泛开展科学教育与科普活动,科普设施不断完善,科普资源逐步丰富,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得到较快提升,科学素质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明显增多;加快发展科普产业,公益性科普事业与经营性科普产业并举机制初步建立;不断完善联合协作工作机制,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我省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和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发展还不平衡,面向农民、社区居民的科学素质工作亟待强化,科普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科普事业投入不足,科普产业发展不够,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参与科学素质工作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对于增强我省自主创新能力,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加速崛起的经济强省、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宜居宜业的生态强省,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方针和目标 (一)指导方针。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指导方针,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为主题,以提升公共科普服务能力为核心,以科普资源共建共享为抓手,以服务民生为着眼点,以服务基层为着力点,完善体制机制,创新方式方法,努力提高全体公民科学素质,为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美好安徽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和智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

煤炭物流十二五发展规划物流仓储运输行业精品资料

煤炭物流十二五发展规划物流仓储运输行业精 品资料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煤炭物流作为整合煤炭运输、仓储、交易、加工、配送等功能的综合服务体系, 对保障能源供应、提高煤炭资源配置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贯彻国家《物流业 调整和振兴规划》,培育壮大煤炭物流产业,规范煤炭物流市场秩序,制定此规划。 一、发展条件 (一)现有基础 1.煤炭物流产业实力不断壮大 河北省既是煤炭生产大省,也是煤炭消费和转运大省,煤炭分别占一次能源生产 和消费总量的85%和90.3%。2009年,全省原煤产量达8495万吨,每年通过与陕晋蒙 等地能源合作新增供给近3000万吨。全省全年煤炭需求量达2.35亿吨,煤炭自给量 占1/3左右。经我省秦皇岛港、唐山港和黄骅港转运下水的煤炭占全国主要港口煤炭 转运总量的70%以上,这一比重还将随着我省铁路和港口建设的发展而进一步提高。 煤炭产需的快速增长为煤炭物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煤炭物流运作能力逐步增强 我省是陕晋蒙等主要煤炭调出地煤炭东运和南下的必经之地,大秦、朔黄两大铁 路运煤通道横贯全省,承担着全国65%的煤炭物流陆路运输任务。2009年,秦皇岛、 唐山、黄骅三大港口生产性泊位达到116个,煤炭吞吐量达3.6亿吨,初步形成连接 煤炭资源产地和销地,以铁路、高速公路、沿海专用码头等基础设施为骨架,海运、 陆运衔接的煤炭运输网络。近年来,我省涌现出一批大型煤炭物流企业,开滦物流、 冀中能源鼎峰物流等煤炭物流企业在全国的影响力日益增强,积累了丰富的煤炭物流 经验和技术,创新了煤炭物流发展模式。 3.煤炭物流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vdΓ?ǔeê q

? ? q 8 ] ? @ q q) S??; Ф Ф9? ?e @ pJ?

道路交通安全十二五规划

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印发 道路交通安全“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安委办〔2011〕5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委员会: 现将《道路交通安全“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各地区要以学习宣传《规划》为契机,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道路交通安全监管方面的组织领导作用和统筹协调作用。要结合地区实际情况,按照《规划》要求细化任务、落实责任、强化考评,逐级分解落实道路交通安全重点任务,抓紧实施道路交通安全重大工程,确保道路交通安全“十二五”规划目标圆满完成。 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 二一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道路交通安全“十二五”规划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情况的报告》和《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道路交通安全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十一五”期间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十一五”期间,我国道路交通事业发展迅速。与2005年底相比,2010年底全国公路通车里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机动车保有量、驾驶人数量分别增长了20%、80.5%、58.8%、58.8%,2010年公路旅客周转量、货运周转量比2005年也分别上升了60.5%和394.7%。面对道路交通大发展的形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确定了以“五整顿”、“三加强”工作措施为核心的道路交通安全基本政策,健全了以《道路交通安全法》为龙头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构建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格局,深入开展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治理、宣传教育和执法行动,道路交通安全基础进一步夯实,全民交通安全意识进一步提升,道路通行秩序进一步好转。经过五年的努力,在道路通车里程、机动车

安徽省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

安徽省“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 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规划纲要】牢牢把握世界科技进步方向、全球产业变革趋势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工程》,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以合芜蚌为依托,开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创新改革试验,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与创造潜能,创建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 【权威解读】“十三五”期间,我省将下好创新“先手棋”,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围绕纲要,我省将持续抓好创新型省份建设“1+6+2”政策落实,强化企业创新主体,狠抓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推动科技创新与金融、人才、平台深度融合;实施好新型显示、智能语音、量子通信、智能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农业等一批科技重大专项,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实施100项科技重大专项项目、100项重点研发项目;加快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政策先行先试;加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扶持力度,重点实施好创新人才培育计划;努力取得基础前沿和关键共性技术成果、高新技术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和增加值等产业成果、发明专利的应用和保护等创新成果。 ——省科技厅计划处处长周晓辉 【专家评述】规划纲要提出,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科大讯飞作为省科技创新龙头企业,在智能语音与人工智能方向上取得了突出成果。目前,“讯飞开放平台”与超过13万家开发伙伴分享科大讯飞技术;借助“讯飞开放平台”,中小企业和创业者可以获得良好的资源和技术支撑,从而助力小企业和创业者腾飞。中国人工智能可以由语音、语言为切入点,注重机器人理解、交互和预测能力,走出自己独特的发展路径。智能语音和机器人等是科大讯飞主要攻关项目,名列省“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的科技重大专项,通过科大讯飞多年积累的源头基础,在未来必然会有一个爆发式的前景。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峰 【记者点评】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新常态下推进新发展,必须改革创新,增加创新含量,激发创新活力。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既要抢占科技前沿,催生变革性技术;又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突出企业主体地位,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只有时刻将创新放在第一位,方能在未来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科技部关于印发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科技部关于印发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科技部门户网站 2012年09月06日 国科发高【2012】89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推动新型显示技术和产业发展,我部组织编制了《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科技部 2012年8月21日1 附件: 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显示产业是年产值超过千亿美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信息时代

的先导性支柱产业,产业带动力和辐射力强。为实现新型显示产业的加速创新发展,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精神,制定本专项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 (一)全球新型显示技术发展迅速。 显示技术处于多种技术路线并存、产业发展迅速的黄金阶段。目 前主要的显示技术有阴极射线管显示、液晶显示、等离子体显示、有机发光显示、激光显示、三维立体(3D)显示、电子纸显示、场发射显示、发光二极管显示、硅基液晶投影显示、数字光处理显示等。其中,阴极射线管显示已基本退出显示技术历史舞台,液晶显示技术和等离子体显示已经成为显示主流技术,激光显示、3D 显示、有机发光 显示、电子纸显示、场发射显示将是未来主流显示技术。我国激光显示是最有可能领先国际水平的显示技术,3D 显示是最有生命力且终将 成为显示技术共性平台的下一代显示技术,有机发光显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型显示技术,电子纸显示和场发射显示是值得关注的下一代显示技术。 2 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新型显示产业快速发展,总产值超过 1000 亿美元,其中90%以上为液晶显示产业创造。在全球液晶显示产

《“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

《“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全文 文章来源:中国公路网 2012-7-26 国发〔2012〕18号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构建网络设施配套衔接、技术装备先进适用、运输服务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交通运输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对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并和《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等衔接,制定《“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一、发展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时期,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开创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一)现实基础。

“十一五”时期,交通运输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97万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171%,运 输能力紧张状况总体缓解,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由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和管道共同组成的“五纵五横”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进 程加快。铁路客运专线、区际干线及西部铁路大规模开工建设;“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西部开发八条公路干线建成通车,农村公路通达和通畅水平显著提升;一批专业化煤炭、原油、铁矿石、集装箱码头投入运营;以长江、珠江等水系和京杭运河为主体的内河水运格局基本形成;枢纽和干、支线机场建设有序推进;跨区域油气骨干管网初具规模;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轨道交通初步成网;综合交通枢纽起步建设;国防交通保障能力明显提高。

安徽省省属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安徽省省属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为促进省属企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根据国家和省“十二五”规划的安排和要求,结合我省省属企业实际,编制本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时期省属企业发展情况 “十一五”以来,省属企业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宏观调控政策,不断加大改革、调整、管理、创新的力度,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呈现总量、规模、效益全面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成为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总量和规模大幅度提升。2010年末,省属企业资产总额6952亿元,比2005年末增长1.8倍,居全国第8位,其中,净资产2362亿元,比2005年末增长1.6倍。资产规模上百亿元的企业有17户,比2005年增加8户;户均资产达到211亿元,比2005年末增长2.2倍。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4168亿元,比2005年增长1.9倍,营业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达到11户,比2005年增加5户。

润239亿元,比2005年增长1.9倍,居全国第6位,利润总额超10亿元的企业7户,比2005年增加3户;上交税金271亿元,比2005年增长1倍多,约占同期全省财政收入的1/8左右。 常用软件课程设计

——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大幅度提升。对省属企业进行大规模、高起点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十一五”期间,省属企业共完成投资3350亿元,完成了预期目标。通过加大投入,一大批高技术含量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目前,省属企业已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7个,省级技术中心30个;拥有国家级创新型企业2户,省级创新型企业17户。一些重要骨干企业的产品在全国排头兵的地位更加凸显。2010年我省列入中国企业500强的企业有12户,其中有10户省属企业,比2005年增加3户。 ——社会责任和贡献大幅度提升。2010年,省属企业从业人员54.7万人,省属企业职工人均收入4.3万元,比2005年增长近1倍,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在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中,省属企业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保增长、保就业、保稳定的决策部署,做到减薪不减员、待岗不下岗,且通过自身的稳定发展,使一大批配套企业免受金融危机冲击;在抗击重大自然灾害的关键时刻,省属企业在第一时间投入救灾援建、捐款捐物;在电力迎峰度夏、迎峰度冬常用软件课程设计

安徽省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交通运输“十 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安徽省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1 —

安徽省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加快构建安徽特色的现代交通运输业,支撑和保障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国家相关规划等,结合我省交通运输发展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以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快发展、高效发展、协调发展、安全发展、绿色发展为重点,针对交通基础设施、运输服务、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安全应急保障、绿色低碳交通等内容,明确了“十二五”期安徽交通运输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规划范围包括公路交通运输(含城市客运)、水路交通运输、民用航空运输、邮政等。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 一、现状评价 (一)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安徽省交通运输行业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交通运输发展条件,不断提升交通运输服务保障能力,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 (1)交通建设投资规模显著扩大。“十一五”期间,全省—2 —

完成交通建设投资1125亿元,比“十五”增加了58%。重点加强了高速公路、农村公路,以及基础薄弱的内河港口与航道、公路场站枢纽建设。高速公路建设投资641亿元,农村公路投资257亿元,分别占总投资的57%和23%;站场建设投资19亿元,占总投资的2%;水运基础设施投资91亿元,比“十五”增加6倍左右。 (2)公路建设力度持续加大。2010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达14.94万公里,公路网面积密度达107.16公里/百平方公里,路网密度比2005年增长105%。 高速公路建设实现新的跨越。全省境内国家高速公路网基本建成,规划的2781公里国家高速公路已建成2602公里。省级高速公路网开始启动,建成通车327公里,在建1078公里,实现了“南北6小时过境、东西3小时过境”的目标。 干线公路技术水平和通行能力明显提高。截至2010年底,干线公路通车里程达12412公里,其中,国道5037公里,省道7375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由85.1%增加到91.4%(含高速公路)。与此同时,干线公路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得到稳步提升。 农村公路“村村通”提前完成。以“村村通”为重点,全面推进农村公路建设。2006—2010年共新改建农村公路7.3万公里,全省农村公路里程达13.6万公里。建成通村公路桥梁900座,改造危桥753座。所有乡(镇)都通了油路(水泥) —3 —

武汉十二五交通发展规划

“十二五”武汉轨道交通规划一览“十二五”武汉轨道交通规划一览 根据武汉地铁规划,武汉轨道交通分三期目标。一期目标至2012年,建成2号线和4号线一期,串联起武汉三大火车站。 二期目标至2017年,建成1号线、2号线、3号线、6号线、7号线和8号线,基本覆盖武汉市区。这一阶段,地铁2号线将从光谷广场延伸至江夏流芳,地铁3号线将从沌口体育中心延伸至蔡甸区的文岭,8号线修进黄陂区的盘龙城。 第三期目标是远景规划,武汉将建设12条地铁线路,其中1号线(轻轨)从堤角至黄陂;7号线连通黄陂天河机场和江夏的纸坊;8号线在黄陂继续延伸,从盘龙城延伸至横店;地铁4号线从武汉火车站穿越长江延伸至新洲区的阳逻;10号线连接汉南和新洲;11号线进蔡甸城区。 武汉轨道交通线路总长540公里,共12条线路(如图一),其中1号线(图一中的U1)为轻轨,其它均为地铁,其中主城340公里;过江通道7条,其中主城6条,轨道交通线网将由3条市域快线和9条市区线路构成,共设站309座。 3条市域快线连城郊 E1——由蔡甸向东沿汉蔡公路、四新大道过长江,经雄楚大街至豹澥(xie),实现汉阳与武昌的快速直达联系。线路全长61公里,设站24座。 E2——由黄陂向南,经天河机场、王家墩,沿三阳路过长江,然后转向武昌火车站、经南湖组团至纸坊,实现汉口与武昌的快速直达联系。线路全长76公里,设站21座。 E3——由蔡甸常福向北沿318国道,经沌口沿芳草路过汉江,沿发展大道、二七路过长江,之后沿友谊大道至武汉站、经化工新城到阳逻。全线贯通武汉三镇,连接了汉口站、武汉站。线路全长80公里,设站28座。 5条骨架线路跨两江 跨长江线路3条 分别为U2(金银潭—鲁巷)、U7(黄家湖大学城—盘龙城)和U4(永安堂—武汉站)。 跨汉江线路2条 分别为U3(吴家山—博览中心)与U6(军山—三金潭)。 镇间骨架线路进一步加强三镇之间的紧密联系,均衡三镇发展格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第一节统筹发展各级各类教育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学前一年毛入园率提高到85%。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全面提高质量和水平。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发展,推进“双语教学”。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第二节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统筹规划学校布局,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行县(市)域内城乡中小学教师编制和工资待遇同一标准,以及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取消义务教育阶段重点校和重点班。新增高校招生计划向中西部倾斜,扩大东部高校在中西部地区招生规模,创新东西部高校校际合作机制。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逐步实行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健全国家资助制度,扶助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完成学业。 第三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的技能和本领。全面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严格教师资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校长和教师专业化水平,鼓励优秀人才终身从教。 第四节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改进考试招生办法,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制度。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责任,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落实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平等的法律地位,规范办学秩序。扩大教育开放,加强

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

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

《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 前言 ”十二五”时期,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交通运输也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根据国务院批准交通运输部的职责和工作要求, 我部组织编制了《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交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重要支撑、以保障和改进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行业为着力点、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 积极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规划》包含了综合运输、公路交通、水路交通、民用航空、邮政服务以及城市客运管理等方面, 反映了加快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提高运输服务水平, 加强养护管理, 强化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建设, 构建绿色交通体系, 提高安全与应急保障能力, 推进行业精神文明建设, 大力提高行业发展软实力等内容, 体现了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时代要求, 描绘了交通运输未来发展的蓝图, 提出了交通运输发展的行动纲领, 对”十二五”时期交通运输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纵观国际国内形势, 世情国情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 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进一步增加, 发展格局面临深度调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 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 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 必须清醒地看到, 中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 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面对新的发展形势, 交通运输发展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趋势, 紧紧抓住战略机遇, 积极应对各种挑战, 加快交通发展方式的转变, 大力发展现 代交通运输业。 第一节发展需求 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进一步增强交通运输保障 能力 根据国民经济”十二五”发展预期, GDP将年均增长7%, 城市化率将从47.5%提高到51.5%, 外贸进出口将保持8%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 交通客货运输需求将保持持续增长态势。预计到”十二五”末, 公路客货运量分别达到400亿人、 300亿吨。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78亿吨。内河货运量达到38.5亿吨。民航客货运量分别达到4.5亿人、 900万吨。邮政行业业务总量在的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