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_以人为本_之_人_何所指

_以人为本_之_人_何所指

_以人为本_之_人_何所指
_以人为本_之_人_何所指

“以人为本”目前已成为普遍接受的价值标准,学术界从各个角度对其展开讨论,普遍认为经济社会发展从以权为本、以物为本转到以人为本是发展观的重大转变。但是对于“以什么人为本”还存在着认识上的分歧。大部分学者认为,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广大人民群众及其利益为本;也有学者认为可以在全人类的场合和语境下使用,认为它反映了人类最高的价值追求,有的学者甚至把“以人为本”解读为人本主义;有的学者认为,以人为本就是强调人的需要和人的潜能;还有的学者认为,应该强调人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尺度。

“以人为本”中的“人”究竟何所指?第一种观点在公众语境下可以如是说,但是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在本质上区别开来;第二种观点又退回到了传统哲学“抽象人”的出发点,有其不可取之处;第三种观点与第四种观点可以结合起来,即“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人的能力(创造性)、需要和个性意识及价值观念。 .1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把“以人为本”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从根本上区别开来 一般认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作为最高准则。但是,这样说就必须把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从根本上区别开来。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民本思想。从《盘庚》的“重民”、周公的“保民”、孔子的“爱民”、“富民”、“宽民”的思想主张,到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1]

和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2]

的思想及“裕民”主张,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不

断丰富和发展,到唐太宗时期则被进一步阐发为“国以民为本”,并且最早出现了“治天下者,以人为本”

[3]

的结论。“民本”思想的基本逻辑是民养君、民择君和民归于君。局限于这样的逻辑,传统的民本思想归根结底只是重民思想,是统治阶级通过自我批判、对自身安危条件的分析和认识的产物,只是君道的囊中之物

()

[4]P21。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提出的“以人为本”不是传统民本思想的现代形式,而是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在发展观上把人民群众看作社会历史的真正主体,把人的充分发展看作历史发展的本质内容。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相对于以“物”为中心的传统发展观,其要旨是抛弃片面强调的经济增GDP 长,转而强调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弘扬人的价值。因此,有的学者认为,“以人为本”可以在全人类的语境下使用,更有学者认为,“以人为本”就是人本主义。

唯物史观并不反对和否定作为价值观的人本主义,但它坚决反对并且彻底否定作为历史观的人道主义,而这两个词在西方文化中是同一个概念,是以抽象人作为出发点的。从叔本华的生存意志的悲剧人生开始,经过尼采的权力意志和“超人”理想以及克尔凯戈尔的孤独个体,到狄尔泰、奥依肯、斯宾格勒和齐美尔的生命哲学、布洛赫的希望哲学、雅斯贝尔斯和萨特的存在哲学,以及马尔库塞和弗洛姆等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理论,这些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学派及其代表人物分别把目光转向人的生命存在、性格心理、感性直觉和行为本能等方面,以人及其存在和内在体验为对

《云南社会科学》年第期20052 Social Sciences in Yunnan No.2

“以人为本”之“人”何所指

邓晓臻 1

,帅晓林

2

(.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系,北京 ;

1100872.四川达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两课教研室,四川 达县 )

2635000摘要:对“以人为本”存在着不同的阐释,其分歧归根结底在于对“人”的不同解释上。把“以人为本”解释为坚持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政治话语上必须与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区别开来。而相对于以权为本、以物为本的“以人为本”又可能退回到抽象的人,甚至把“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混淆起来。其实,从“现实的个人”的人本维度出发可以,发现“以人为本”就是以个人能力的发展和发挥、以个人现实需要的满足和对人的个性和价值尊严的尊重为最高理念。

,关键词:“以人为本”;能力;需要;个性意识

中图分类号:;;B222B503.91B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691200502004004

收稿日期:——20050104

作者简介:邓晓臻(~),男,安徽宿州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唯物史观研究。

1971

帅晓林(~),男,江西吉安人,四川达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两课教研室讲师,主要从事唯物史观研究。1969

象,深入人的意识和本能深处,深刻反映了现代西方社

会的生存困境和人的文化困境,批判了整体化的社会对

个体化的个人的压抑。但是,这种人本主义以抽象的人

和人性为出发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学者继承

了马克思早期的人本思想,却抛弃了马克思的实践

观),不能对社会历史现实和个人进行辩证的历史的分

析,无法真正找到超越人的现实生存困境的物质力量、

社会力量和现实道路,它的结论因此只能是叔本华式的

悲剧人生,或者是尼采的道德虚无主义,或者是海德格

尔所说的“沉沦”(萨特的存在哲学那种参与现实社会

生活的积极态度是仅有的)。因此,有的学者指出,对

“以人为本”的解读必须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必须坚

持马克思所提出的以“现实的个人”为基本的出发点。

.“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以2

人的能力的个性化发展和发挥、以需要的个性化满足、

以个性意识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的彰显、以充分尊重人

的价值作为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准则

有的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出发,认为“以

人为本”就是要重视人的物质生活需要及其满足,重视

人的精神生活潜能及其需要,重视并不断提升和满足人

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需要[5]。有的学者从对生产力的

重新解释出发,认为人是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因素;人的

需要是生产力得以发展的内在动力;人的潜能是生产力

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里,生产力被解释成人的潜能、

个性、价值的发挥和发展[6],由此除了强调人的需要,

还强调了人的能力、个性、价值观念和价值尊严。

有的学者重新解释马克思的“现实的、有生命的个

人”,认为主体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价值

选择能力,因此从结构上说,人作为现实主体包括其素

质结构、能力结构、需要结构和价值选择取向[7]。这里

人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取向被作为人的本质结构的组成部

分。从这些学者的探讨中,我们看到,可以把人从结构

上分析为个人能力、个人需要和个性意识及价值观念三

个方面。可以说,“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唯物史观的

指导,以人的能力的个性化发展和发挥、以需要的个性

化满足、以个性意识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的彰显、以充

分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作为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准则。

所谓个人能力,与社会结构中的生产力相对应,是

个人对环境进行改造和摄取的主体因素,包括个人的素

质结构、创造性和潜能等等。但是,不能用创造性表达

来代替能力,因为,个人创造性还可能因其所处的环境

而异化,甚至被彻底压抑了,这样,对于个人能力来

说,它并不表现为创造性;也不用人的潜能来表达人的

能力,因为潜能只是个人能力的潜在状态,而不是它的

现实状态,更不是它的使用和发挥。所谓个人需要,与

社会结构的分配以及生产关系相对应,其表达的是个人对环境的期待。如果说个人能力表达个人对环境的改造和摄取,那么个人需要回答的是摄取什么。

一般来说,需要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甚至包括社会关系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基本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五个方面。但是这里物质需要仅仅限于基本需要,而把精神需要或者马斯洛的后面四个层次的需要放在人的个性意识和价值观念中,因为这些直接地与个性意识和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甚至是由它决定的。所谓个性意识和价值观念,与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相对应,反映了个人对自身和环境的价值认知、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导向。如果说,个人能力和个人需要表现了个人与社会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那么个性意识和价值观念就是个人与社会、与环境之间的价值交换,是个人与社会、与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价值过滤。个性意识和价值观念,在结构上包括个人的直觉、感觉、兴趣和爱好、意志、体验、激情、审美意识、世界观和价值观。它不完全是人的非理性方面,与非理性不是同一个概念。个性意识和价值观念在一定环境下从主体和环境两个方面规定了个人能力和个人需要的内容和倾向,也规定了环境相对于主体而存在的内容和范围。个性意识和价值观念有心理学探讨的内容,但是这里着重探讨的是它对主体的意义以及主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样,我们就把人从结构上划分为个人能力、个人需要和个性意识与价值观念三个方面,它们构成了人的三个基本的属人的规定。“以人为本”,就是以能力的个性化发展和发挥、以需要的个性化满足、以个性意识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的彰显、以充分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作为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准则,也就是以推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最高准则。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人,不是全人类意义上的人,同样也不是社会的某个或某些阶层,而是以能力、需要和个性意识价值观念为载体的处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的现实的个人。“以人为本”从根本上要求推动人的能力尽可能全面并且最终全面地发展并促进其充分发挥,要求在人的基本生理需要绝对满足的条件下促进人的需要的个性化满足,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激发个人能力的创造性发挥,要求尽可能地形成(并且最终形成)个性化的兴趣爱好、选择倾向、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要求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和价值尊严。当然,个人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也受到具体的社会分工体系和分配制度的影响;个人需要的满足同样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其本身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别;个性意识更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表现为从对人的依赖到对物的依赖再到自由个性的生成。这并不否定以人为本,而是提出了

在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下坚持“以人为本”的制度要求,即不断实现制度的创新和完善,为个人能力的发展和发挥、个人需要的满足水平得到不断提升、为个性意识的生成和彰显创造经济、制度和社会文化条件。

.“以人为本”与马克思的“现实的个人”

3

把人解释为能力、需要和个性意识价值观念,提出“以人为本”就是积极推动人的能力的发展和发挥、积极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个性意识及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彰显,这种解释有着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它是从“现实的个人”的人本维度出发而得到的结论。

所谓“现实的个人”的人本维度是相对于它的历史维度而言的。“现实的个人”的历史维度是指它的社会历史活动的方面,表现为从事一定物质生产活动的人,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和交往关系中,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现实的个人”的人本维度是指处于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作为活动主体和实践主体的方面,从人本维度看,“现实的个人”可以规定为个人能力、个人需要和个性意识与价值观念的有机统一体。

马克思在《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使用了对象

1844

化活动这个概念,他认为这是人的存在形式。在对对象化活动的分析中,马克思指出,对象化活动就是个性的对象化过程。这里的个性是指个人的能力和个人的审美意识的对象化,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是人的个性追求和体现。无论是马克思对对象化活动的异化形式还是对扬弃了的异化形式的分析,我们都能够看到,对象化活动的主体都表现为个人能力、个人需要和个性意识与价值观念。所谓人的异化,就是个人能力的异化(扭曲和压抑)、个人需要的生物性满足(甚至非满足)和个性意识的压抑和窒息,以及由此而出现的人的真正社会关系的丧失;所谓人的自由本质的复归和自由个性的生成,就是个人能力的个性化形成和发挥、个人需要的真正社会性满足、个性意识的生成和自由的充分的彰显,以及由此而出现的人的真正社会关系的生成。尽管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以“现实的个人”为其理论出发点的时候,明确表示不“深入研究人们自身的生理特性”()

[8]P23,而仅仅以社会物质生产结构为探讨的对象,但是,他在其以后的研究和理论探索中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把生产与人的能力联系起来,把分配与人的需要联系起来。马克思无论是在他的早期还是成熟时期也都探讨了个性化的意识。因此,“现实的个人”,从人本维度看可以表达为具有一定能力、一定需要和个性意识的人。这里个人能力与生产力相对应,个人需要与社会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相对应,而个性意识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与社会意识形态相对应。因此,个人能力、个人需要和个性意识价值观念表现为社会物质生产结构的属人方面。 ()

1个人能力。马克思认为,所谓个人能力就是“个人的、他所固有的力量,即他的智力和从事一定劳动的特殊素质或能力”()

[9]P139。个人能力的使用和发挥不仅是为了个人需要的满足,它还是个性的对象化过程,是“自由的生命表现”,是“生活的乐趣”()

[9]P184。更重要的是,它还满足了他人的需要,是人的“社会的本质”的直接证实和实现,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形成过程。个人能力的形成有先天的遗传因素,但在更大程度上是分工的结果()

[9]P137。人先天继承的遗传资质构成个人一切的自然物质基础,当然也构成个人能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它使个人能力显示出个人的独特性。个人能力又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它的形成和发挥受到既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表现出社会历史性。个人能力的发挥,在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条件下直接表现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表现为以物为中介的社会交换,是异化劳动和片面发展,在自由个性阶段表现为自由全面发展。个人能力的差别是人们形成社会关系和社会联系的前提,也是人们社会平等的前提和基础。这种自然差别使他们不是作为自然物,而是作为生产者“互相补充,互相需要”,使他们“处在社会的关系中”,是“他们相互作为生产者出现的那种关系的前提”()

[10]P194~195。

()

2个人需要。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个人从事生产即个人能力的使用与发挥,其目的倾向和最终结果都是个人需要的满足。个人需要是个人进行社会协作的物质期待,个人能力在社会协作过程中物化为劳动产品,其一部分作为生活资料进入个人手中就是个人需要的满足。个人需要的满足是“生产者所创造的物人化”的过程()

[10]P28,是个人能力得以维持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它还能够产生价值激励的作用,激发个人的创造性。个人需要的满足同样是人的个性和价值的确证,它不仅反映个人的生理需求,还体现个人独特的个性、嗜好和选择倾向。同样,个人需要又总是表现为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需要,受到社会历史客观条件的制约,“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

[11]P19。个人需要的满足在前资本主义阶段是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过程中的直接满足,是个人能力的自然确证;在资本主义阶段表现为以市场交换为中介的间接满足,是个人能力的社会确证;在自由个性阶段表现为独立个性的确证和表达。社会物质生产水平和相应的分配制度在总体上决定着个人需要的满足水平,个人的能动性和选择倾向性又使个人需要显示其内部结构的不平衡性和社会范围的多层次性。所谓个人需要内部结构的不平衡性,是指个人需要的类型和对象存在很大的差别,而且因时因地因个人倾向而变化;所谓个人需要在

社会范围内的多层次性,是指在既定的社会分配制度下,既定的个人分配总量的消费因时、因地、因个人期待和计划而不同。

()

3个性意识。“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

[8]P29。人们的意识来源于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个人的能力、需要使个人处于与他人、与环境的交换过程中。在此过程中,个人与他人与环境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影响着塑造着个性意识。但是,个性意识不是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在个人的大脑和意识中的直接反映,而是个人在与他人交往和相互影响过程对社会价值观念进行能动的选择、过滤、组织、加工的结果。个性意识因此显示其独特性和个体性。马克思在《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比较系

1844

统地讨论了个性意识。个性意识表现为个人对他所处的环境的感觉、直觉和审美体验,表现为个人的意志和情感,表现为个人的动机和目的,表现为个人的审美意识和价值观。人的对象化活动过程直接表现为人的感觉、审美体验、意志、快乐和激情,因此,对象化活动不仅是个人能力的对象化和物化,也是个性意识的对象化,是个性意识的确证和表现。个性意识同样受到社会历史客观条件的制约,具有社会历史性。在前资本主义阶段,人们处于彼此隔绝的状态,个性意识只能是在个人与自然直接的物质交换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的意识,甚至是在这种隔绝状态下对自己、对社会、对世界的虚幻意识,形成以血缘和宗法关系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并且产生相应的等级观念。在资本主义阶段,私有财产制度和物的统治造成了普遍的商品拜物教,发财致富的欲望成为人们普遍的活动动机。形式上的和程序上的自由、平等、权利等资产阶级法权观念成为普遍的观念和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在自由个性阶段,人们的对象化活动成为人的个性的真实表现和确证,个人在这种对象化活动中感受到幸福、快乐、审美体验和激情,他的感觉成为他自己真实的感觉。

个人能力、个人需要和个性意识不是“现实的个人”彼此孤立的三个方面,而是彼此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个人能力是个人进入其所处的环境并且对环境施加影响的因素;个人需要是个人对环境、对他人的期待。个人能力和个人需要反映了个人与他人、与环境之间的交换和相互作用。在这种交换和相互作用过程中,个性意识起着价值导向和价值过滤的作用:对于个人而言,它是价值规定和价值导向——规定着个人能力的发展方向以及个人能力的发挥环境和方式,规定着个人需要的结构和内容;对于环境而言,它是过滤器——环境对个人的作用和影响都要经过个性意识的选择。

社会历史发展是物质生产的发展历史,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

[8]P80,人本身力量的发展经过对人的依赖、对物的依赖到自由个性的生成是社会历史发展最根本的价值内容()

[10]P104。而人又是以实践的形式在社会中存在着,因此,可以说,实践的发展和社会历史的发展,其价值内容就是个人能力的不断发展和个性化发挥、个人需要社会性的多样化满足和个性意识以及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的生成。 

参考文献:

孟子·尽心下

[1][M].

荀子·王制

[2][M].

贞观政要·择君

[3][M].

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隋唐元明清卷)杭州:浙江人[4].[M].

 民出版社,1996.

高湘泽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社会科学辑[5].[J].

 刊,,()

20043.

刘强以人为本:生产力发展的起始点和归宿点学术探[6].[J].

 索,,()

20044.

崔永和对“以人为本”原则的再认识社会科学辑刊,[7].[J].

 ,()

2004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8]3[M].1960.

马克思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9].1844[M].

 200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0]46[M].

 197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1]25[M].

 2001.

What Does the Human refers to in "Taking Human as Fundament"

 

DENG Xiao-zhen SHUAI Xiao-lin

(,,,,)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Beijing100872China

A bstract: The diversity of explanations to"taking human as fundament" results from the different explanations to what the word "human"is. The idea of taking human as fundament must be distinguished from the traditional human-foundation idea. From the human dimension of "individuals in reality" as starting point, we can find that the highest idea of "taking human as fundament" is development and free exertion of individual human capacity, satisfaction of human needs, and the realization of individualized mentality.

Key words:;;;

Taking-humanity-as-fundament Human capacity Human needs Individualized mentality

[责任编辑:罗翊重]

浅谈“以人为本”设计原则的量化标准

毕业论文 题目:浅谈“以人为本”设计原则 的量化标准 学院: 专业: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11年5月

目录 摘要 (1) 引言 (3) 一、“以人为本”的概念 (3) (一)“以人为本”理念的来源 (3) (二)“以人为本”的具体含义 (3) (三)“以人为本”在艺术设计中的意义 (4) 二、设计中的“以人为本” (4) (一)中国设计界之“人本”现状 (4) (二)现实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5) 1.“以人为本”容易被设计师曲解其含义 (5) 2.“以人为本”往往浮于表面,不够深入 (6) 3.“以人为本”有时仍然难以真正落实 (7) 三、“以人为本”设计原则的量化标准 (7) (一)量化的概念 (8) (二)量化标准 (8) 四、“以人为本”设计原则实现量化的具体要求 (8) (一)设计师自我能力的提升 (8) (二)企业的基础建设 (9) 结语 (9) 注释 (10) 参考文献 (11)

浅谈“以人为本”设计原则的量化标准 摘要:这些年来“以人为本”思想在设计领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地位也不断得到提升,但却仍然存在许多执行方面的问题。本文从中国设计界之“人文”现状入手进行了分析和调查,发现了以下问题:“以人为本”容易被设计师曲解其含义、“以人为本”往往浮于表面,不够深入、“以人为本“有时仍然难以真正落实等。文章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并制定了一些“以人为本”的标准和规范希望通过这些规则更好地解决它们,从而促进“以人为本”原则真正实现量化并更好地为大众所接受。 关键词:以人为本;设计原则;人文;量化 1

Analysis of the "people-oriented" quantitative standard in design principles Abstract:These years, the idea "people-oriented" have been drew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y people in the area of design as a principle, then position of it has been promoted increasingly as well. However in the administration of it still have many problems.In this paper, the "humanity", belong to the China's designing industry , were analyzed and investigated. By this means, these following problems were found. On the one hand, designers always mis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e “people-oriented", on the other hand, this concept often float on the surface, and will not be studied in-depth”. So sometimes it is still difficult to perform turely.This article mapped out some solutions in the view of the above question and made some "people-oriented" standards and specifications.I hope that through these rules these problems can be better solved, so that the quantization of the "people-oriented" principle can be really realized and better accepted for the masses. Key words:People-oriented;Design principles;humanities;quantitative 2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揭示的是关于发展的普遍规律,它不仅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个人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个人的发展更具深刻内涵和指导价值。 一、以人为本,体现了个人发展的解放要求 李世民说过:“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毛泽东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邓小平也说过:“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关键在人。”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就是将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核心动力,努力形成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 (一)作为社会群体的组织,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努力释放人的潜力、迸发人的活力。 众所周知,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但同时,人也是社会中的人,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群体的制约和影响。社会群体,包括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各类集体组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社会群体是主体。从社会组织的角度来看,坚持以人为本,一是要有制度保障。制度是一种行为规范,具有约束性和指导性。各类社会组织应该制定符合个人利益、价值和追求的方针政

策、适应个人成长和发展的规章制度,以正确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正视人的地位,发挥人的作用,满足人的利益,体现人的权利,重视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珍惜人的生命,激发人的追求,从而来引导、规范、保障个人的全面发展。二是要有环境氛围。大力宣传先进个人的事迹、自学成才的典型、全民创业的模范,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人才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二)作为社会个体的个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努力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 内因决定外因,坚持“以人为本”,从个人来讲,我以为必须要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是要树立正确理想。凡人皆有理想,或为官一任,或腰缠万贯,或哺桃育李,或养蚕栽桑,不一而足。理想无高尚与低贱之分,但有正确和错误之别。作为个人,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以促进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为标尺,并努力为实现理想而终生奋斗。二是要珍惜工作岗位。在“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是对人的尊重”的今天,岗位显得尤其重要。人生岗位三百六十行,但只有珍惜并付之努力,才能行行出状元。我们周边有许多人,对自己的岗位并不珍惜,没有履职尽责,甚至失责渎职,可是当失去岗位时,他才扼腕痛惜,实为憾事。在工作中,既不因岗位平凡而

安全管理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

安全管理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 翟不理 南煤集团南庄公司

安全管理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 以“安全发展,国泰民安”为主题的第5个“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抓安全生产管理始终突出以人为本的特点,以亲情为切入点。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以人为本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以人为本已成为管理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安全生产管理更应如此。 我国大量的事故调查分析表明,绝大多数安全事故都是由“三违”引起的,这说明在我国现阶段的安全生产实践中,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引发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充分认识目前部分企业干部职工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生产文化意识不高、劳动技能和安全防范能力低下的现实,全面落实“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指导方针。 煤矿生产,安全为天。我认为,作为煤矿企业,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和贯彻“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是安全管理的总方针。安全管理的关键是人的管理,人是安全生产的实践主体,各种安全保护措施及规章制度,只有通过人的行动才能得到落实和执行。人的安全意识如何,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如何,直接作用于安全生产工作,决定着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成败。因此,要实现企业的安全生产,就必须抓好“人”这一至关重要的环节,贯彻“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方针。企业各级管理者,要明确落实“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总方针的关键的环节就是要使每个人都能提高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素质。要从“人”的管理上寻找安全管理的突破口,找准安全管理的切入点,充分做好“人本安全”的文章。

以人为本,提高全员安全素质,是安全管理的治本之策。提高全员安全素质,最根本的手段就是强化安全培训教育,这也是搞好安全生产的基础和关键所在。人是生产力三要素中最活跃、潜力最大、可塑性最强的因素。人是安全生产的主体,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最大隐患,只有加强对人的安全培训教育,不断强化人的安全意识,提高人们的安全文化素质,增强人们的防范意识,才能筑起牢固的安全生产的思想防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安全生产中存在的最大隐患---思想上的麻痹松懈、心理上的侥幸,才能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才能把安全工作摆在讲政治、促发展、保稳定的大局高度。认识到这一点,就要树立安全来自教育和培训的理念,就要落实好各项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方式,以贯彻煤矿“三大规程”和公司倡导的“三大体系”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安全操作水平、强化其自主保安意识、全面提升全员安全素质为最终目的,建立严格的学习、考核制度,教育职工充分认识到“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政治、安全就是稳定、安全就是发展”的思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为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氛围,是安全管理的核心所在。“环境造就人”,要充分认识企业文化对员工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不仅可以感化人的思想、影响人的行为、提高全员安全素质,更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是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的有力保证。因此,企业各级管理者要从创建企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

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道路设计

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道路设计 摘要:市政道路人性化和环境理念目前还是一个较新的方向,也是市政道路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的市政道路设计主要满足道路的运输功能要求。文章结合实际经验,从以人为本和道路与环境的协调性角度出发,对市政道路设计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道路设计;以人为本 道路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理想的道路在满足交通运输和出行需要的同时,还会带给人们人性化的感受。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单纯从使用功能来考虑市政道路设计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在满足传统规范的同时,还应向更人性化方面设计。所以,道路设计应该以人为本、考虑人性化,因为这样修出来的路才不会给人一种充满危险和噪音的感觉,而是一种旅途享受。 1“以人为本”理念的道路设计 一般的工程设计主要考虑功能问题,主要依据的是设计规范。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道路设计是在此基础上更加充分理解人的需要、满足人的需求,给人以充分的舒适感和贴心关怀,侧重于细部的处理以及把握隐藏在人们心底的深层需求,给人以最大的满足感,因此,人性化设计是工程设计的更高境界。在今后的道路设计中,应大力提倡并注重人性化设计,共同推进社会文明进程,提高城市的品味。 以人为本与常规设计的区别是:除了具备使用功能外,还要满足人们使用方便、行走舒适、心情愉悦的需要,设施要齐全、到位。有时新事物的出现可能会遇到重重阻力,这就需要政府主管部门来决策。观念要转变,措施要得力,才能把人性化设计融入城市的建设中,处处体现政府对市民的关爱。 2具体的设计 2.1道路线性设计 道路线形设计直接关系到道路的使用质量和交通运输状态,良好的线形设计,不仅为城市交通运输提供安全迅速、便利的条件,而且也能与沿线两侧自然环境和景色相融合,以消除乘客路途的疲劳,从景观和安全观点来看,用较大半径的圆弧曲线,要比漫长的直线和短线好,除了主干线道路和交通性干道不宜采取较多的转折外,一般的道路都可以采用适当的转折,设置较大的曲线,使沿线两侧建筑物、自然景色有所变化,以消除长直线的单调感,解除司机的疲劳,遏止交通事故的发生。

以人为本抓管理立人立业著华章

以人为本抓管理 立人立业著华章 学校管理交流材料 在近几年的管理工作创新实践中,市一中坚持以人为本,注重践行“引导人、支持人、激励人、成就人”的管理理念,突出管理方式创新的“精”与“细”,完善现代学校治理体系,提升现代学校治理能力,促进了学校管理工作“由粗放型向精细化,从规模竞争到品牌创造”的转型升级,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不断跃上新台阶,2009年学校被评为山东省教学工作示范学校,2013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并由此至今连续3年获得市委市政府“集体三等功”奖励,今年又受到济宁市“教育教学工作突出贡献学校”表彰奖励,成为济宁市获此殊荣的三个学校之一。 一、管理就是文化引领人,注重加强文化建设 市一中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高级中学,近年来,秉持改革创新图强的时代精神,提出了“一体两翼”内涵发展道路,即坚持先进思想文化引领这个主体,把“有教无类促进所有学生都发展”和“因材施教助推每位同学都成功”作为两翼,加快“卓越一中、幸福一中”“全省一流、全国知名”高中建设进程。从学校文化主题——“孟子文化”中提炼并汲取优秀的文化元素,凝聚出“天下为己任,规矩成方圆”的校 训、“德养浩然,学求博广”的校风、“爱生如玉,善教有格”的教 风、“好学力行,仁智共长”的学风和“忠于国家、义于社会、礼于外邦、智于自然、信于人际”的育人目标,凝练出“四个十”为主要内容的一中教师文化,即一中教师十种意识、十种精神、十种能力和十种习惯。通过集会、课堂教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和管理服务工作,设置浮

雕、文化墙、宣传栏、指示牌和校园网,开展全员自主学习、自我研修活动,将一中文化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师生的思想行为中,使广大师生逐步具有高远目标、高尚道德、高雅情趣、高度自觉,成为有责任感使命感意义感幸福感的“一中人”,共同打造一中“立足学界、走向世界,开阔眼界、提升境界”的优质教育,让一中师生既有传统美德、时代精神,更拥有适应并引领社会的创新能力。清晰高远的发展目标,师生为本的发展宗旨,精细严谨的发展历程,愉悦幸福的发展获得,不断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力量,提升了境界,加快了发展,给60多个春秋的邹城一中带来无限生机和无穷活力,使邹城一中大踏步前行在教育现代化的历史征程中。 二、管理就是制度激励人,注重完善规章制度 人靠梦想激励,人在希望中成长,持续恒久的工作动力取决于人性化的制度体系。近年来我校重视建立并完善具有“引领性、建设性”的创新型、规范型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制度的激励鼓舞作用和支持保障功能,出台实施了《关于首席教师、青年名师的评选办法》、《关于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推荐的实施方案》、《关于全员聘任的实施办法》等10多个规范性文件,并为教师校本研修、远程研修、高学历进修、跨学科进修、课题研发、外出观摩、出国培训等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激励广大教师潜心钻研业务,孜孜提高教学水平,加快了教师“专业成长、师德修养、政治进步、人生历练”的进程,一大批教师实现了由实干型向经验型的转变,由智慧型向学者型的提升,以邱开志为代表的老教师,躬耕教坛,壮心不已,业绩斐然,成为中青年教师成长的一面面旗帜;以

浅谈建筑设计以人为本的理念

浅谈建筑设计以人为本的理念 摘要:现代社会的建筑除了对质量的要求外,更加关心人性化的设计,使人能够有一种舒适的感觉。文章简单介绍了建筑设计以人为本理念,以及当今我国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应用。 关键词:以人为本住宅设计建筑设计 Abstract: the modern society construction in addition to the quality requirements, the design is more concerned about humanity, so that people can have a feeling of comfor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people-oriented, and the existed problems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nowadays in our country, puts forward the application in the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people-oriented idea. Keywords: people-oriented residential building design “以人为本”源于西方哲学思想,尤其是自笛卡尔的主客二分法提出以来,把自然放在了人的对立面,认为自然界中一切都要为人的利益服务,人是宇宙自然一切的中心。古希腊先 哲普罗塔格拉斯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尺度;是一切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培根也认为“人应当是世界的中心,整个世界万物都在协调一致地为人效劳”。 正是这种“以人为本”的生存逻辑,最终造就了发达的西方工业文明以及不断被纵容的消费文化。 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内涵 1、贯彻“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与“可持续发展”思想 以建造生态型居住空间环境为设计目标,满足住宅的居住性、舒适性、安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创造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备、交通便捷、环境优美、智能化的高品质现代商业住宅区。 2、建筑立面、空间组合与环境独具特色 在建筑设计中带有浓厚的文化气息,无论是住宅还是商业均体现富有个性的设计风格,手法多变,在整体格调统一的前提下,使形体塑造更具魅力。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三一文库(https://www.wendangku.net/doc/6a14449243.html,)/总结报告/心得体会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揭示的是关于发展的普遍规律,它不仅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个人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个人的发展更具深刻内涵和指导价值。 一、以人为本,体现了个人发展的解放要求 李世民说过:“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毛泽东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邓小平也说过:“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关键在人。”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就是将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核心动力,努力形成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 (一)作为社会群体的组织,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努力释放人的潜力、迸发人的活力。 众所周知,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但同时,人也是社会中的人,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群体的制约和影响。社会群体,包括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各类集体组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社会群体是主体。从社会组织的角度来看,坚持以人为本,一是要有制度保障。制度是一

种行为规范,具有约束性和指导性。各类社会组织应该制定符合个人利益、价值和追求的方针政策、适应个人成长和发展的规章制度,以正确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正视人的地位,发挥人的作用,满足人的利益,体现人的权利,重视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珍惜人的生命,激发人的追求,从而来引导、规范、保障个人的全面发展。二是要有环境氛围。大力宣传先进个人的事迹、自学成才的典型、全民创业的模范,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人才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二)作为社会个体的个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努力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 内因决定外因,坚持“以人为本”,从个人来讲,我以为必须要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是要树立正确理想。凡人皆有理想,或为官一任,或腰缠万贯,或哺桃育李,或养蚕栽桑,不一而足。理想无高尚与低贱之分,但有正确和错误之别。作为个人,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以促进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为标尺,并努力为实现理想而终生奋斗。二是要珍惜工作岗位。在“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是对人的尊重”的今天,岗位显得尤其重要。人生岗位三百六十行,但只有珍惜并付之努力,才能行行出状元。我们周边有许多人,对自己的岗位并不珍惜,没有履职尽责,甚至失责渎职,可是当失去岗位时,他才扼腕痛惜,实为憾事。在工作中,既不因岗位平凡而自卑,也不因岗位显赫而忘形,爱岗敬业,坚守

企业管理应如何坚持以人为本

企业管理应如何坚持以人为本 人本主义即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精华和主题,"坚持以人为本,树立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指导现代企业管理观念的创新,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企业文化的精髓即以人为本,企业即人,文化是魂。人是振兴企业的关键,组织中的人的活力,决定群体的成败。企业管理要以人为核心,一切为了员工、一切尊重员工、一切依靠员工,努力开发员工的潜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员工素质,实现员工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以人的发展带动企业发展,以企业发展促进人的发展,打造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现代企业。 一个企业要想在竞争机制中立于不败之地,靠的是先进的企业文化。海尔、诺基亚、联想、海信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无不把"以人为本、客户至上”的企业文化理念渗透到企业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核心价值观是服务客户,为顾客创造价值,尊重顾客和员工,提倡团队精神,不断学习创新。红星家具集团就是秉承了这种文化价值观,积极创建学习型企业,他们强调快乐学习,倡导互动学习,成果分享,让知识和技能最大限度地在公司里流动,共享学习的快乐。企业文化管理中,他们倡导"公司的员工,就是公司的顾客”的员工顾客观,"对员工的事业负责,对员工的生命负责”的员工观,注重员工的品德修养和品格的塑造,激发员工的内在动力,促进员工自觉地发挥内在潜能来发展企业。这样,人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被肯定了,人的价值被发现了,从而人力资源得到了开发和利用。 办好企业靠什么?靠我们自己,靠我们公司的管理者和全体员工。企业文化的本质就是以先进文化再造人的素质、开发人的潜能、激发人的创造力,是管理科学的飞跃和升华。在相同的物质资源条件下,甚至实力对比悬殊的企业,由于企业文化优劣的不同,小企业可以吃掉大企业,实力弱的企业可以打败貌似强大的企业,落后的可以后来居上。人才是企业兴盛之基、发展之本。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才能发挥出不可估量的潜能。实践证明青藏铁路之所以取得了辉煌的业绩,归根结底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培养了"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日本松下有句名言:"生产出合格产品之前,先培养出合格的人。”那么如何培养出一支战斗力强、高素质的队伍呢? 首先要用企业精神武装员工,鼓舞员工斗志,提供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要用企业精神鼓舞士气,激励斗志;要用企业精神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打造团队精神;要用企业精神打造品牌,拓展市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用企业精神建设队伍、创佳绩,推进做强做大企业的进程;要用企业精神,优化资源配置,培育专业竞争优势,占领市场制高点;要用企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中铁建这支兵改工队伍为了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逢山凿路,

以人为本——经典广告语诠释本本设计理念

以人为本——经典广告语诠释本本设计理念 1楼 各个品牌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广告语,简单却含义深刻的文字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笔者选出了一些经典的广告语,用来诠释笔记本设计上的理念。 NO.1 科技以人为本 这是NOKIA的理念,其广告和产品的设计中,无不深入体现着这个概念。正如题目,科技的发展始终是要以人为本的。 笔记本上的人性化设计就是对这句广告的最好解释,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哪些设计已经成为了人性化的经典: A. IBM ThinkLight 从T20/X20开始,Thinkpad笔记本电脑开始为其增加了一个称为ThinkLight的设计,所谓ThinkLight其实就是内建在屏幕顶端的一个高亮度LED灯,在光线昏暗的时候开启它可以用来照亮键盘,方便打字。看起来好象只是个小玩意,这个小巧的ThinkLight功能兼具聪明实用的特色,可以说是IBM人性化设计的典范。 B. 苹果的F12光驱弹出键 吸入式光驱一只是苹果笔记本电脑最有特色的一项设计。实用这种光驱你不需要繁琐的推拉操作,可以避免灰尘进入光驱,而且这种操作方式本身就很酷。而apple巧妙的把弹出光驱键设计在了F12键上,在使用中,光驱能够直接的把插入一半的光盘自动吸入,而长按F12键后光驱则会把光盘弹出2/3刚好露出光盘中心圆孔以方便取出。 C. 惠普的触摸板屏蔽键 使用过笔记本电脑的朋友可能都用过触摸板,触摸板以其使用方便,容易上手而受到不少朋友的欢迎。不过由于其设计位置的原因,在打字过程中使用者的手腕会触及触摸板导致鼠标移动,给使用带来很多不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厂商想尽办法,如设计软件屏蔽等,不过操作起来都不是很方便。而惠普的工程师在触摸板上方设计了一个条形按键,可以通过它一键屏蔽触摸板,操作起来非常方便,仅仅是”举指”之劳而已。 点评:上面提到的只是人性化设计中的几个绝佳例子,像是富士通的转轴集成设计,东芝FN键快捷设置,IBM一键恢复等等,都是以人为本的典范。 NO.2 IMPOSSIBLE IS NOTHING ADIDAS最新的广告语,在一系列的广告中,世界运动明星分别为这句话做出了自己的理解和诠释。没有什么不可能,这是多么豪气和勇敢的字眼!让我们看看本本中,又有谁在挑战着束缚,让不可能变成可能吧!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专业:行政管理 姓名:张文鹏 学号:1012853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摘要:本篇论文主要论述“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从背景、内容、贯彻方式等方面展开了详细的论述,并列举了该思想运用的成功典范。 关键词:以人为本;员工;管理;能动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层出不穷,其中“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这篇文章就来简单说一说“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一、“以人为本”产生的背景 “以人为本”的根源其实就是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①。“人文主义”的核心即是“以人为本”。虽然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了阐述和宣扬,但是长期的传统思想主流重物轻人仍大行其道,更有甚者,在工业革命时期由于大机器的广泛应用代替了手工作坊,一度人沦为的机器的附庸,成为了“物”的支配品。这种思想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后经“启蒙运动”②等思想革命,人成为了世界万物真正意义上的主导者。在我国,由于古代传统儒家思想“存天理,灭人欲”③的产期压制,严重阻碍了人性的发展,导致人性的缺失,直至现代,人们仍不敢勇于表达自我意识、自我观点,不敢谈论自身利益,没有余地发挥自身长处。此种文化氛围严重影响了公共部门的发展,因此,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成为了公共部门能否继续向前飞速发展的关键。 二、“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基本内容 “以人人本”强调对人和人性的尊重。这种管理理念运用到企业等公共部门上,则可以理解为:人的发展是公共部门发展的前提。员工的聪明才智是部门重要的知 ①人文主义(Humanism),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主张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代表人物有达芬奇、但丁等。 ②启蒙运动。是18世纪资产阶级兴起的反封建反压迫的伟大的思想文化运动,以“理性”为核心,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代表人物有伏尔泰、卢梭等。 ③存天理,灭人欲。是南宋理学家朱熹所提出。强调虚无缥缈的天理,认为人应该最大限度的压制欲望,该思想严重阻碍了人的思想自由,成为南宋之后封建文化压制人民的最主要的思想枷锁。

坚持以人为本 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

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 本利益放在第一位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同时也确立了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方针。保持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省委李源潮书记指出,重视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不协调的突出问题,多做暖人心稳人心得人心的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之一。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推动我们的工作,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协调好改革与发展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一、人民内部矛盾的类型、产生原因和特点分析当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从经济运行的现状看,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已基本具备快速发展的条件。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基本保证,没有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在目前形势下,我们要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千方百计加快发展,就必须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维护社会稳定重要的工作内容。从新区成立以来信访统计情况来看,我区群众到区集访共计307批5290人次,到市集访99批2490人次,到省集访21批643人次,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

件已经成为影响我区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群众集访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解除劳动合同后职工的经济补偿款问题,土地被征用农民安置、就业问题,经济纠纷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问题,困难企业职工和困难群体就业再就业问题,法院判决案件执行等问题;重组、改制及破产企业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等问题;基层干部的廉政建设和作风问题,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等等。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最突出和激烈的形式是群体性事件,呈现出五多特点:一是发生数量多,具有复杂性。表现在:导致矛盾纠纷的因素越来越多,涉及人员成分越来越复杂,矛盾纠纷触及的层次越来越深,不平等主体间的矛盾纠纷越来越多。二是串联行为多,具有延展性。表现在:因同样因素或性质引发的矛盾纠纷易产生连锁反映,处置不慎易产生共鸣,从而引发群体性、区域性事件。三是重复上访多,具有反复性。一些人对已产生的矛盾纠纷抱着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心理,反复上访,越级上访,特别是个案的重复访、缠访对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的正常生产工作秩序造成了严重影响。四是激烈方式多,具有尖锐性。为达个人目的,有些矛盾纠纷当事人往往采取过激行为,堵桥堵路堵门甚至极个别还采取自杀进行威胁,酿成严重后果,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五是策划预谋多,具有对抗性。随着公民组织自我维权意识的增强,维权手段不断翻新。群体性、区域性矛盾纠纷往往

注重细节 精细管理 确保安全

注重细节精细管理确保安全 海洲街道中心幼儿园朱金燕【内容摘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因此,做为幼教部门、幼儿园、教师、家长、幼儿在安全问题上如何加强管理,严明制度,采取措施,防止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保证幼儿的人身安全是幼儿园和家长最重视的首要问题。因而,本文从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应注重细节管理的角度,对我园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做法、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等进行详尽的分析与讨论。 【关键词】幼儿安全管理细节精细化 我们一贯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指导方针,围绕“维护幼儿园的教学和生活秩序,保障师幼人身和财产安全”这一中心,认真落实“检查到位,整改有力”的安全工作制度,采取“注重细节,精细管理”的工作方法,从提高安全意识入手,把幼儿人身安全放在首位,努力实现“建设和谐幼教,构筑平安园所”的奋斗目标。 一、注重细节,安全管理精细化网络化。 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精细化,激励教职工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职,把每一项具体的工作都用心做好,“在细字上做文章,在实字上下功夫”。在精细化管理中,“精心”是态度,“精细是过程”,“精品”是结果。一方面,安全管理工作必须从细节上下功夫,自检自查是关键。我们坚持每周检查一次园内设备和大型玩具,排查幼儿园内的各种安全隐患,及时采取措施、对策,每月进行一次全面性的安全详查,查找“盲点”漏洞,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一系列措施。真正做到了随时详细检查,定期重点排查,能够做到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进行整改,不主张“吃一堑长一智”,以“下不为例”的态度原谅自己。各班级的黑板都给它们穿上了“小靴子”(四个角上用小毛巾扎牢),大中型玩具上的螺丝都戴上了“小帽子”(顶端用胶布粘好),甚至每一名教职工都能够随时弯腰捡起小小杂物,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精心爱护幼儿,保证幼儿的安全。另一方面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准则,以《幼教管理处规章制度汇编》和《幼教处安全管理手册》为指导,建立幼儿园安全管理档案,实行网络化管理,行政、班级、炊事班甚至是保安和夜勤人员均可从各自岗位的日常工作,总结出安全管理方面好的做法和经验随时纳入各项安全工作制度并加以细化,求精求细求严谨,严格执行,狠抓落实。 二、抓好基础,把细化安全管理工作做为课题研讨。 作为幼教部门、幼儿园、教师、家长、幼儿在安全问题上如何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搞好幼儿安全基础教育,提高安全意识,保证幼儿的人身安全就成为当前幼儿教育中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本着“人人有教研,人人都参与”的原则,成立了“以幼儿为本、视安全为天”的安全工作研讨小组,全园教职工全部为小组成员,分为教师组、保育组、炊事组。业务园长担任教师组小组长,后勤园长和保健医负责保育组和炊事组,小组长定时组织召开研讨会并做好会议记录,以开展幼儿安全教育、家长会、座谈会等形式,从身边查找安全隐患和易引发事故的不良因素,通过认真分析后制定预想方案,在预想方案中首先陈述编制依据的理

企业管理应坚持以人为本

企业管理应坚持以人为本 当代企业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力资源是当代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所具有的创造性和可持续利用性,是世界上任何一种物质资源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通用汽车公司前总裁史龙·亚佛德说过:“你可以拿走我全部的资产,但是你只要把我的组织人员留下来给我,五年内我就能够把所有失去的资产赚回来。”这深刻地说明了物质资产易得,人力资源难求的道理。因而,如何尊重人、爱惜人,发挥人的潜力,是我们每个企业管理者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方法/步骤 1要尊重员工的主体意识 尊重员工的主体意识,就是充分肯定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企业管理者要努力创造条件,既能使员工们自我意识到其工作的结果对自身有意义,值得为之奋斗;同时又能意识到其奋斗对社会或企业有一定的意义,应该为之效力。让每个员工都感到主体意识得到了尊重,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并实现自己的价值,由此而激发出的劳动热情将是无穷无尽的。 尊重员工的主体意识就要满足员工的合理需求。心理学家认为,所有人的行为,都是打算达到一定的目的和目标的,这个一定的目的或目标作为导向行为又总是围绕着满足需求的欲望进行的。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而其最基本的需求是物质需求。按照唯物史观、觉悟是以利益为基础的。改革开放的政策,之所以深得民心,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客观上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了实

惠。一个企业的发展壮大,须靠广大员工的觉悟和努力。为此,企业管理者必须关心员工的物质利益,努力帮助员工解决好分配、住宿、食堂、医疗、劳动条件以及婚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人作为一种利益主体,受经济条件、社会地位、教育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利益追求上必然会呈现出层次性和多样性。当物质利益得到基本满足以后,相对于物质待遇,员工们尤其是员工中的白领阶层更看重的是精神上的尊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而精神需求往往又是无形的、微妙的,因为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不同的信息会导致人们不同的心理反映,同样的信息对不同的个体、或对同一个体在不同时空,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映,这就需要企业管理者察人入微。一个微笑,会给人带来莫大的喜悦;一声问候,会驱散他人心头积压的愁云;一句话语,会解开对方百思不得其解的陈迷……现代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最殷切的精神需求是渴望工作上和事业上被公众肯定和尊重,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成功感和满足感。为此,企业管理者要有意识地为员工提供条件,创造机会,保证人人有用武之地,个个能人尽其才。可通过摄影、美术、书法、各种比赛、展览、联欢等丰富多彩的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以提高员工的生活情趣,陶冶员工的精神情操,增进员工的感情交流。员工的合理需要在企业越是得到满足,就越会把企业的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从而产生难舍难分的归属感和同化感,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2要着力培育员工的献身精神和忠诚度

浅谈以人为本的居住空间设计及其反思

浅谈以人为本的居住空间设计及其反思 摘要:空间设计是室内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居住空间设计在室内设计中又属于最贴近人的设计。在进行居住室内空间设计时, 设计师不仅要设计出既符合人体工学的作品,还要传递出居住空间的时代感、意蕴以及情感。本文在浅谈以人为本的设计基础上,概括提出了怎样更好的为当代居住空间进行设计。 关键字:以人为本居住空间设计情感表达 1、概念阐述 1.1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要全面、深入地考虑所有的人机、环境关系问题,它强调了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它的价值取向很明确——“以人为中心”,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坚持了社会历史的尺度,也坚持了人的尺度。 1.2 以人为本的设计 以人为本的设计,就是在考虑设计问题以人为中心展开设计思考,把人的需要放在首位,体现人文关怀。设计的以人为本申明了设计的哲学基础和思想原则。以人为本的设计相对于以物为本的设计来说,以人为本的设计有它自己的考虑要点和指导思想——设计为人而存在,在本质上应当与人的需要愿望和评价体系相联系,而不是与物质相联系,应当从各种角度以各种手段方式体现对人及其全面发展的关怀。 “以人为本”的设计实质上是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首要意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之标准的人本主义思想原则在设计中的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在当代居住空间设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出发点是, 一切围绕人的生活方式创造美好的居住环境。设计师始终需要把人对居住环境的要求, 即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方面, 放在设计的首位。通过创造合适的居住空间环境为人服务, 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人的意识、文化和情感等都可以归结为精神因素, 其中情感又是人类精神需求的高级层面, 也是实现“以人为本”设计的灵魂。 1.3 居住空间设计 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指物质存在的广延性,空间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就宇宙而言,空间是无限的,但相对于人来说,则是有限的。人在有限的空间里进行日常的活动,便形成了人们所说的室内空间,室内空间又分为办公空间、展示空间、居住空间等。 相对于其他的室内空间,居住空间是人们呆的最久,进行活动最多的地方。因此我们不仅要注意居住室内空间的表面装饰装修和家具的布置、灯具的悬挂等其他装饰品的设计,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人的生活质量,以及人在此空间中心里及其精神上的愉悦。 2、以人为本的居住空间设计 2.1居住空间的环境设计 居住空间环境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 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居住生活。随着居民经济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深层次的要求, 他们希望居住空间环境优美、亲切、安静、建筑空间造型独特、高品位. 建筑师要不断更新观念, 更多地关注人们对居住空间环境心理需求产生的变化, 为居住者创造出更理想的空间环境。 2.1.1居住空间环境的绿色设计

坚持以人为本_打造企业文化.

坚持以人为本_打造企业文化 人本主义即以人为本, 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精华和主题," 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对指导现代企业管理观念的创新, 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企业文化的精髓即以人为本, 企业即人, 文化是魂。人是振兴企业的关键, 组织中的人的活力, 决定群体的成败。企业管理要以人为核心, 一切为了员工、一切尊重员工、一切依靠员工, 努力开发员工的潜能, 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升员工素质, 实现员工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以人的发展带动企业发展, 以企业发展促进人的发展, 打造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现代企业。 一个企业要想在竞争机制中立于不败之地, 靠的是先进的企业文化。海尔、诺基亚、联想、海信等国内外知名企业, 无不把" 以人为本、客户至上”的企业文化理念渗透到企业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 核心价值观是服务客户, 为顾客创造价值, 尊重顾客和员工, 提倡团队精神, 不断学习创新。红星家具集团就是秉承了这种文化价值观, 积极创建学习型企业, 他们强调快乐学习, 倡导互动学习, 成果分享, 让知识和技能最大限度地在公司里流动, 共享学习的快乐。企业文化管理中, 他们倡导" 公司的员工, 就是公司的顾客”的员工顾 客观," 对员工的事业负责, 对员工的生命负责”的员工观, 注重员工的品德修养和品格的塑造, 激发员工的内在动力, 促进员工自觉地发挥内在潜能来发展企业。这样, 人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被肯定了, 人的价值被发现了, 从而人力资源得到了开发和利用。 办好企业靠什么?靠我们自己, 靠我们公司的管理者和全体员工。企业文化的本质就是以先进文化再造人的素质、开发人的潜能、激发人的创造力, 是管理科学的飞跃和升华。在相同的物质资源条件下, 甚至实力对比悬殊的企业, 由于企业文化优劣的不同, 小企业可以吃掉大企业, 实力弱的企业可以打败貌似强大的企业, 落后的可以后来居上。人才是企业兴盛之基、发展之本。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

2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浅谈新形势下移动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 中国移动湖南公司XX分公司城区营销中心 内容摘要:本文针对当前移动企业转型时期特征,系统阐述了以人为本、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对实现企业员工思想和谐、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作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结合移动企业实际情况,提出必须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积极化解当前企业内部矛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和谐企业中的重要作用,为企业改革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移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 通信企业在经历了四次大规模重组后,新格局已经逐步形成。随着本行业的不断饱和、互联网企业对运营商的冲击日趋明显以及行业内愈演愈烈的竞争形势,导致移动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呈下滑趋势,但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当今社会,高压的工作环境与不高的收入水平,使得通信企业员工思想上出现了较大波动,不少员工出现了跃跃欲试的心态,“另谋高就”的现象在移动企业现已不是新鲜事。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促进企业和谐发展的关键,为

员工着想,从此角度出发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真正实现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因此,本文结合当地企业实际,对移动企业的员工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如何解决新形势下企业员工思想政治的方案,为解决这一社会现象提出有效的途径。 一、新形势下移动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 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完善,近年来,通信企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规模越来越大,员工越来越多,特别是第四次电信重组后,通信企业实现了质和量的飞速发展,而随之带来的是员工对企业管理的诸多不适应,员工在思想观念、工作模式、企业经营机制、薪酬感知度等方面的矛盾、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不可避免地对企业的健康发展产生很多的阻力与干扰,要想彻底解决移动企业中的这些问题,妥善处理好这些企业中的矛盾,成功克服员工给企业发展带来的阻力和干扰,就必须有意识地强化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今年8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通信企业作为国企改革的焦点,基层员工较为关心企业未来的路将如何走,在如今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准确了解员工思想动态,做好思想工作,使员工在认识上与公司决策层保持高度一致,才能形成企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良好局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