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学知识要点2010.01

教育学知识要点2010.01

教育学知识要点2010.01
教育学知识要点2010.01

深圳市教育教学技能(小学教师)考试大纲题型设置;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是非判断题。

一、小学教师的教育素养

1.我国的教育目的

2.小学教育的性质和作用

3.教师的角色和素质修养

4.小学的师生关系

二、小学德育的实施

1.小学生思想品德的特点

2.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3.小学德育的实施途径

4.小学德育方法的运用

三、小学班主任工作

1.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2.班主任的角色

3.小学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和基本内容4.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方法

四、小学课外校外活动与少先队工作1.小学的课外校外活动

2.少先队的性质、基本任务与特点3.少先队教育活动

4.少先队辅导员的职责和条件五、教学设计技能1.教学目标编制技能2.教案编制技能

六、课堂教学技能1.导入技能

2.讲授技能

3.提问技能

4.板书技能

5.课堂小结技能6.教学管理技能

七、教学评价技能1.课堂教学评价2.学生评价技能

教育学基本知识点

一、教育

1.教育:○1是在一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2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2.教育:广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狭义—学校教育;更狭义—思想教育活动。

3.教育的构成要素:○1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包括物质和意识);○2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包括内容和形式,内容即媒介)○3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4.教育的功能:

○1依据其作用的对象: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

○2依据作用的方向: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依据作用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德育的功能:1.社会性功能,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功能;2.个体性功能,体现在生存、发展、享用功能;3.教育性功能,体现在其本身的价值属性及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5.教育的本质:○1本质属性—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6.教育的研究对象:○1教育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2《教育学》:教育问题。

7.教育的发展概况:○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第一本教育学著作;○2赫尔巴特1806年,《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标志规范教育学建立,提出“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3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

8.教育规律: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与外部诸要素之间内在本质和必然的联系。包括:

○1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其性质(包括教育的领导权,

受教育者的权利及教育目的);社会生产力制约其规模和速度、教育结构的变化及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科学技术改变教育者的观念、影响教育的内容及受教育者的数量和质量,影响教育技术,与文化互相依存和制约。当然,教育也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及社会生产力。

○2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关系:即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规律

A顺序性和阶段性:顺序性如儿童思维发展总是从具体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记忆发展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注意发展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阶段性指在一定年龄阶段,人的生理与心理两方面就会出现某些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即年龄特征,如童年期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不稳定不持久,思维具有具体性和形象性。——教育必须提出学生能接受但又高于其现有水平的要求,如“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个桃”。

B不平衡性:一是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发展不平衡,如智力发展,最初发展很快,4周岁前达到成人一半,此后发展缓慢;二是不同方面发展不平衡性,如视觉听觉很早达到成熟水平,思维尤其是抽象思维很晚年龄才能成熟——教育必须抓住“关键期”。

C稳定性和可变性——教育必须解决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矛盾。

D个别差异性:首先是男女性别的差异,其次是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的差异,包括发展水平和心理特征表现方式的差异——教育必须“因材施教”。

E互补性:不仅体现在生理机能方面,如耳聋者眼亮,也体现在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之间,如精神、意志对机体的调节作用——教育应该培养儿童自信和努力的品质。

▲《教育学》儿童发展的特点:包括生理与心理,即生理成熟和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变化。具有: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个体身心发展:指作为复杂个体的个人在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尤其是向积极方面的变化过程,具有社会性和能动性。个体发展的动因包括:内发论(遗传决定论)、外铄论(环境决定论)、辐合论(共同作用论)。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1遗传,起一定作用;○2环境,起很大制约作用;○3教育,其实是可控的环境因素,起主导作用,规定了人的发展方向、给人全面系统深刻的影响。

例题:

1.引起并决定教育发展变化的最根本、最内在的因素是(A)

A社会生产力;B文化传统;C社会制度;D科技水平

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表现之一是具有(B)

A系统性;B能动性;C客观性;D主观性。

3.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最高体现是(C)

A预见性;B目的性;C创造性;D选择性。

4.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主要包括(ABCD)

A引导和培养、塑造个体发展;B加速个体发展;C具有延时价值;D开发个体特殊才能;E个体发展的主观能动性。

5.人的发展包括两方面,一是生理的发展,二是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的发展。

6.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动力)。

7.下列对关键期理解不正确的是()

A关键期最基本特征是它只发生在生命中一个固定的短暂时期;B关键期是突然开始和停止的;C鸟类的印刻、人类语言的习得能证实关键期的存在;D在关键期,如果能在一定时间内给与适当的良性刺激,就会促进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会阻碍其发展。

8.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主要表现在(社会性认知)和(社会性交往)。。

第一部分小学教师的教育素养

第一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概念、作用、功能、区别、确定、不同教育论)

1、教育目的:○1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2广义的教育目的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指国家对教育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一般由国家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指导一定时期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工作。○3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2、教育目的的作用: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目的反映教育性质、政治经济决定教育目的。

3、教育目的的功能:○1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

○2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招聘》

4、学校教育、教育目标、教育方针的区别:(广义教育)所有能够传递人类生产、生活经验和精神文化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一般指学校教育。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的相同点在于它们都有目的性,不同点在于学校教育的目的性强,表现在:(1)学校是专门的育人机构,是人类文化发展和教育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的产物;(2)学校教育工作者比一般的教育工作者具有更高、更专门的教育素养;(3)在设定的程序上,国家或学校在学校教育目的上会有较为全面的考虑。

教育目标:是培养人的具体要求,是一定社会对某一级、类或某一专业所培养人的具体要求,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中的具体化。

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具有强制性的特点。它由教育的性质、教育的方式、教育目的三个内容构成。《教育法第五条》“必须+必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二、教育目的的依据

说法1:(1)主观依据:受哲学观念的影响;受人性假设的影响;受理想人格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全面发展的人格理想是教育目的确定的重要依据。(2)客观依据: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说法2:(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人自身的发展需要。(比较狭隘,其实就是客观依据。)

三、不同的教育目的论:

(1)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优点:充分注意到了社会对个人、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弊端:忽视个体。古代:孔子、柏拉图;现代:涂、诺、凯。

(2)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认为个人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因此应当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代表人物有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齐等。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强调人的本性需要,强调个人的自由发展,倡导个性解放、尊重人的价值,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如果不将个人的自由发展同一定社会条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所谓合乎人性的自由发展就会变成空中楼阁。

(3)教育无目的论:代表人物是杜威。他将教育目的与教育活动本身联系起来,反映了教育活动主体的自觉,同时他也注意到了真正的教育目的必须是内在于教育,或通过

教育过程去实现的目的。

四、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条件、内容)

1、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重要前提+重要条件+重要途径

(1)社会生产力及其决定的分工状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2)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3)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或者根本途径。)

2、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容:

(1)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指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运用和发展,实现体力和智力在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完整结合。(人的片面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对立与分离。)

(2)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灵魂。

◆考纲要求:五、我国的教育目的(历年教育目的、基本特征、如何落实)

1、我国历年教育目的:

198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199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方针的表述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核心和重点)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一个宗旨,两个重点、四有新人、全面发展”

◆综观以上内容,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观点有:

(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要求全面发展;(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

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生理和心理素质。

◆素质教育的原则或者特性:基础性、全面性、主体性、发展性。

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1)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2)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3、在新形势下怎样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

(1)落实我国教育目的要特别注意的几个方面:A创造精神;B实践能力;C开放思维;D崇高理想;

(2)落实我国教育目的必须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A、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的关系:学校教育必须做到“两个全面”,即“面向全体”和“全面发展”。

B、德智体美之间的关系:一是各育均有相对的独立性,二是现实或真正的教育是一体的。

C、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或平面的发展。因材施教是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对其进行的教育,在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长处的同时求得他的全面发展。

D、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在小学阶段,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应当鼓励学生对社会上不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有一些直观的、感性的认识,激励小学生努力学习,为祖国的明天做好充分的准备。

4.小学的培养目标:

○1德育: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德与个人品质,养成讲文明、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自我管理与辨别是非的能力。

○2智育: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理解一些生活、自然与社会常识,初步具有基本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体美:初步养成锻炼身体与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身体。具有较广泛的兴趣与健康的爱美情趣。

○4劳动教育:初步学会生活自理,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例题:

1.小学教育目的客观依据是我国的国情及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错,该把“我国的国情”去掉。

2培养劳动者是()

A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B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C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D学校的教

育质量标准

第二节小学教育的性质和作用

一、现代教育(基本特点、指导方针、素质教育、义务教育)

1、现代教育的四个基本特点(1)生产性:教育越来越多地与生产发生着紧密的联系;教育为生产起着越来越大的促进作用。(2)民主性。教育面向全体人民,为全体人民服务,努力为每一个受教育者提供同样的机会和服务。(3)科学性: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4)创新性。

2、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方针:(1)贯彻“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实施“科教兴国”: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3)推进素质教育。

3、素质教育: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依据《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教育目的也有阐述(一个宗旨+两个重点+四有新人+全面发展)

4、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定,要求适龄儿童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保证的、强制、免费和普通的国民基础教育。义务教育的意义:标志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现代文明的提高;既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又可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5.义务教育与普及教育:国家对学龄儿童和少年不分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能力普遍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称为普及教育,只有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普及教育的义务形式时,便成为普及义务教育,有的国家也称义务教育为公民教育、强制教育。

二、小学教育(基本特征、基础地位、启蒙作用)

1、基本特征:

(1)全民性。

(2)义务性。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从各自的方面创设条件,尽到责任。

(3)全面性。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全面性。

◆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1)基础性;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

教育法》规定国家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2)强制性(义务性);(3)普及性。

◆义务教育的性质:(1)免费性;(2)强制性;(3)普及性

◆小学教育的作用:(1)为提高国民素质奠定基础;(2)为培养各类人才奠定基础;(3)为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说法2:各级各类学校的基础,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奠定基础,两个文明建设的基础。)

2、启蒙作用:在身体素质、学习知识、思想品德的启蒙作用。

第三节教师的角色和素质修养

1、教师职业的性质和角色:

◆教师的职业性质:是一种专门的职业,教师专业人员;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法》规定教师的使命有: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资格的四个条件:中国公民、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规定的学历或资格考试合格、具有教育教学能力。

◆社会表现角色:(1)教书育人角色:人类知识的传授者、言传身教的教育者(2)行政管理角色:学生集体的领导者、课堂纪律的管理者(3)心理辅导角色: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心理卫生的治疗者

◆自我表现角色:学者与学习者的角色;学生家长的代理者;模范公民

◆红本招聘:教师职业最大的特点就是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主要有:

(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

(5)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

2、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1)从师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3、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变化:(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师生关系的内容:1.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是授受关系;2.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3.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关系。(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体现,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

育成功的条件。)

4、教师的素质结构:文化素质、教育素质、职业道德素质

(1)文化素质:a、必须具有语文、数学两门主科和其他一两门学科的全面扎实的知识和技能;b、必须具有艺、体、劳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c、小学教师还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多方面兴趣和才能。

(2)教育素质:a、教育理论知识;作为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主要应该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各科教材教法知识;b、教育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教育和组织管理能力;c、运用教育机智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遵循因势利导、扬长避短、达到正面教育效果的指导原则;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多种方式,对症下药。d教育科研能力。

◆教育机智:是指一种面对新的突发事件,能够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而应变地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3)职业道德素质:1997年8月,原国家教委、全国教育工会又进一步修订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为: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敬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概括为:爱岗敬业(第一要素)、热爱学生(核心)、严谨治学、团结协作、为人师表。

5.教师的专业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政治理论、精深专业知识、广博文化基础是知识、教材教法)、能力素养(语言表达、组织管理、组织教育与教学、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职业心理健康(高尚师德、愉悦情感、良好人际关系、健康人格。)

◆红本招聘: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它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马卡连柯的话(二)教师广泛的文化素养。

(三)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1.敬业。敬业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第一要素;热爱教育事业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热爱学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2.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时代的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3.掌握教育理论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4.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法、方式和效率。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

教师的人格特征:它是一名称职或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6.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育任务的多样性、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2)创造性:主要表现在教室创造性运用教育教学规律——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育机智;

3)连续性(时间)

4)广泛性(空间,如课堂内外都可能是教师劳动空间)

5)长期性:周期长,教育影响的迟效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6)间接性:不是直接创造财富,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的劳动价值。

7)主体性:教师可称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教师劳动工作的主体化也是教师劳动主体性的表现。

8)示范性:由学生的“可塑性、向师性、模仿性”及教师劳动“主体性”特点决定。

7.教师的威信:使学生感到尊敬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包括权利威信和信服威信。教师应该树立信服威信,而不应该追求权力威信。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教师获得威信的基本条件。“自然威信”是师生交往初期,有学生对教师自发的信任和尊敬而产生的,建立在教师所具有的教育者权威的基础上,很不稳定,随学生对教师了解深入而变化。

8.学生的特点:○1是教育的对象(客体),表现其具有的可塑性、依赖性、向师性;○2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性表现在自觉性、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3是发展的人,表现在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具有发展的巨大潜能可能性,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9.现代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表现在身心发展有规律、有发展的巨大潜能、处于发展过程中;○2学生是独特的人,表现在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独特性、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差异;○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表现在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学习的主体、是责权(法律责任与法律权利)主体。

第四节小学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良好师生关系的内容:

1.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是授受关系;

2.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

3.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关系。(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体现,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师生关系的决定因素:教师的素质修养、教育观念、教育水平。

1、师生关系的历史:

(1)中国古代的师生关系:强调师道尊严。如,韩愈在《师说》中提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西方近代的师生关系:提倡“民主”、“平等”、“个性自由”等口号,卢梭在其代表作《爱弥儿》中主张把儿童放到大自然中去培养,赫尔巴特主张“教师中心论”,杜威主张“儿童中心论”。

2、我国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1)民主平等:在政治、人格、真理面前平等,教师对学生具有教育管理职责,学生要听从教师的教导,教师要向学生学习,认真接受学生提出的合理意见和建议。(2)尊师爱生:是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特征。(3)心理相容:是群体成员在心理与行为上彼此协调一致与谅解。(4)教学相长:在师生双边活动中,在师生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中,双方存在着相互促进、彼此推动的关系。

3、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1)树立良好的师生观,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结合起来;(2)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3)在平等的基础上树立教师威信,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建立良好的关系取决于教师的素质修养,能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教师。

4、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1)专制型·命令服从型(2)放任型·放任自流型;特点:没有严格要求(3)民主型·民主参与型;特点:严格要求;

例题:

1.一名教师能够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能否合格履行教师角色,根本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

2.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第一要素是(敬业)。

3.作为一名称职或者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是(良好的人格特征)。

4.教师是教学目标、内容、过程以及评价等教学因素的最终过滤者、决策者。(对)

5.体育比赛获得金牌,奖励一直追溯到启蒙教练,说明教师劳动具有(B )

A未来性;B滞后性;C连续性;D广延性。

6.教师劳动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A)

A个人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对社会的贡献;B社会价值主要取决于个人价值;C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矛盾对立的;D教师只有以自身的毁灭才能给他人带来光明。

7.教师良好的教育能力表现在(ACD)

A较强语言表达能力;B知识广博;C富有感情,有感染力;D富有个性;E改善实践。

8.优秀教师自我效能感表现为(ABCD)

A个人成就感;B认为从事教育活动很有价值;C对学生有正向的期望;D对学生学习负有责任;E自我感觉良好。

9.教师职业能力的特征有(ABCD)

A稳定性;B差异性;C发展性;D实践性;E时间性

第二部分小学德育的实施

1.德育的概念:广义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狭义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简单地说就是教师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品德的活动。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继承性;在阶级和民族的社会存在阶级性和民族性。

2.小学德育的特点:基础性、奠基性。

3.小学德育的构成: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世界观、人生观)。政治、思想教育是目标、是方向;道德教育是基础,是关键。

4.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必须要落实到具体的德育内容中。

▲我国小学德育的目标:1)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2)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3)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自我教育能力: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控制。

▲政治方向是一个人思想品德的核心内容。

▲小学德育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和养成文明习惯的教育。

5.小学德育的内容:1)爱国主义教育(永恒主题);2)理想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4)劳动教育(学习是儿童主要劳动)、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6)自觉纪律教育;7)民主与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8)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6.德育过程: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小学德育过程的本质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因素。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

成为德育对象是个体,成为自我教育时是主体。德育过程由一系列矛盾运动组成,基本矛盾: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它的实质是社会矛盾在德育过程中的反映。

“知”是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情”是小学生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力量;“意”是调节小学生品德形成的精神力量;“行”是儿童认识与修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小学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小学德育过程就是对小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知包括品德知识与品的判断,是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品德过程以知为开端,行为终结。

2)品德过程是一个促进儿童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任何思想变化都依赖个体心理活动,儿童自我过程实际上就是思想内部矛盾斗争过程,而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实质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儿童的活动、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教育性活动是品德过程的基础。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小学生思想品德的特点:

幼稚性与可塑性;模仿性与易变性;自我中心性与缺乏自律性。

7.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方案一:

1)导向性原则:要有一定理想性和方向性。基本要求是:a坚持正确政治方向;b德育目标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c把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疏导原则:循循善诱、以理服人,提高学生认识。如:夫人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基本要求是:a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即要摆事实讲道理;b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即要引导学生积极性和志趣到正确方向;c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促进教育者对小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品德。基本要求:a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b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宽严适度;c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持不移。

4)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应当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要求发展。基本要求:a统一

学校内部教育力量,按照一致的培养目标和方向,统一教育的计划和步骤;b统一社会各方面教育影响;c对学生德育要有计划系统进行,做好衔接工作,使教育前后连贯一致。

5)因材施教原则:要从学生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实际出发,根据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基本要求:a深入了解学生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b根据个人特点有的放矢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c根据年龄特征有计划进行教育。

另外还有:1)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2)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3)知行统一原则4)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8.小学德育的实施途径:德育实施的渠道或形式。

方案一:思品课与其他学科、课外与校外活动、劳动、少先队活动、班主任工作。

1)教学:最基本、最经常有效;2)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劳动、公益活动、勤工俭学、社会活动等;3)课外校外活动;4)少先队组织的活动;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6)班主任工作(特殊途径)

▲基本途径: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学科教学——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思想品德课,最直接和专门的一门课程,其他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

8.小学德育方法的运用

德育方法: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包括教育者的教学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学习方式。

1)说理教育法:基本方法。主要方式包括讲解、谈话、参观、讨论、阅读指导。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高思想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包括:用语言进行说服(讲解、谈话、阅读报刊等)和用事实进行说服(包括参观、访问、调查等)。基本要求:明确目的性;富有知识性趣味性;注意时机;以诚待人。

2)榜样示范法:通过榜样崇高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包括:伟人的典范、受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等。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基本要求:选好榜样;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3)实际锻炼法:包括完成任务、参加活动、训练行为、执行制度;指有目的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培养良好品德。包括:练习、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基本要求:严格要求;调动学生主动性;注意检查和坚持。

4)陶冶教育法:运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包括情感和人格陶冶(教师)、环境陶

冶(物质环境、语言环境、气氛、人际关系等)、艺术陶冶;基本要求:创设良好情境;与说服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情境创设。

5)指导修养法:教师指导下,经过自觉学习、反思和调节,不断完善品德。包括学习、座右铭、立志、自我批评和慎独等。慎独是自我修养的最高境界。

6)品德评价法:表扬和奖励(赞许、赞扬和奖赏)、批评和处分、评比竞赛、操行评定。对学生良好思想、行为做出肯定即表扬,对不良思想、行为做出否定评价即批评处分。表扬包括赞许和表扬,奖励包括颁发奖状、发给奖品、授予称号;处分分为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基本要求:公平、正确、合情合理;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注重宣传与教育。

7)自我教育法等。

其方法选择要考虑因素是:1)德育目标;2)德育内容;3)受教育者年龄心理特点、(最基本的三点)思想状况和知识结构;教育者的个性;4)德育活动条件;5)各种德育方法的职能、使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其特点是: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服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始终是一位顾问,一位讨论问题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引导者;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其方法的运用要注意:1)要树立系统观点、注意方法的组合;2)要以反灌输为特征;3)认识规律、遵循德育方法选择、运用的基本准则。德育发展初级阶段,以传授德育知识、行为训练、习惯养成为主,在较高水平阶段,以“疏导”、指导自我教育为主。

德育过程:教育者按小学德育目标对儿童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儿童的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

响,并引导儿童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儿童品德发展的过程。从本质上

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方法: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德育途径:德育实施的渠道或形式。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德育原则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

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

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

德育内容:教育者根据小学德育目标所选择的、用于形成儿童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原理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例题:

1.班主任通过让学生“背诵诗歌”进行德育教育,属于(陶冶法)。

2.新学期开始,教师首先让学生学习《有志》《早起》,这个老师采用了(知行统一)的原则。

3.德育工作的出发点是(德育目标)。

4.班主任九学生某一方面显著变化某个方面进行总结,属于()

A专题总结B具体总结

5.班集体建设的基本方法和途径是(A),班集体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是(B)

A主题活动;B班会

6.德育目标具体体现在(B )

A德育任务;B德育内容;C德育方法;D德育手段;

7.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8.德育过程的矛盾包括()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B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C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D德育与教学过程的矛盾。

9.当前最具影响力的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等,其中认知模式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

10.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第三部分小学班主任工作

▲班级:提出者是艾拉斯莫斯。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正式组织,是学校教学和管理的基本单位。一般指将年龄相近、知识水平程度基本相同、有共同学习任务的同一年级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学生群体。其主要特点是具有行政性、同一性、独立性。

班集体:指由全班学生组成的集体,具有目标性、组织性、纪律性、民主性等特点。

▲班级功能:班级是学生成长最直接、最有影响力的环境。(那学校呢?)对学生社会化、自我意识、心理健康、激励、个性有影响。

▲班集体的基本特征: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集

体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班级管理的集中模式:1.常规管理模式(规章制度管理);2.平行管理模式(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3.民主管理模式(班级成员在服从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4.目标管理模式(总体目标再转为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以自我为中心的管理);5.其它的如功能性取向模式、行为改变取向模式和人际互动模式等。

▲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班主任:是受学校委托、按照学校的教育要求和班级教育目标,全面负责和主持一个教学班各项具体工作的教师。

班主任的作用:班级工作组织者、领导者、教育者;校长、教导主任的有力助手;科任老师的协调者;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

例题:班主任是各科任老师的助手(错);辨析:班主任是学校领导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的得力助手和主导力量。

▲班主任的角色

班主任的角色:班级建设设计者、班级组织领导组、协调人际关系主导者。

▲小学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和基本内容

班主任的职责:其基本职责是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首要任务),对全班每个学生的发展全面负责(中心任务)。具体如下:

1)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3)指导课外校外活动;4)管理班级指导少先队的活动;5)协调各科任教师的工作。

怎样做班主任工作:

1、了解和研究学生(前提):了解和研究学生班集体,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可采用观察法(主要方法)、谈话法(常用方法)、书面材料和学生作品分析法、调查访问(间接方法)

2、组织与培养班集体(中心环节):(1)班集体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组建班集体阶段;班集体初步形成阶段、班集体的形成发展阶段;(附:建立组织、提出共同奋斗目标、制定规章制度、树立正确集体舆论。)(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要求和方法:确定目标;建立班委会;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组织开展班集活动;

3、作好个别教育工作:包括优秀生和后进生两个方面;

4、营造优雅的班级环境:包括布置教室、办好班报、建设生态角几个方面。

5、协调好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加强与任课教师的团结合作;作好班级少先队工作;作好家长工作;

6、作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操行评定、建立学生档案、班会活动等。

方案2(《教育学》):

①培养学生自立、自策、自勉的精神和民主作风:与科任、团队组织配合;在集体活动中给学生创造参与机会;采取适当奖惩措施;以自身人格影响——民主管理能力、自我教育能力、与学生融洽程度、自身威望。

②在学生中树立热爱科学、勤奋学习的好风气:帮助端正学习态度,;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跟班听课、抽查作业、观察自习课、与科任配合组织学生集体活动等);建立完善学习制度;帮助学生支配课余时间;团结学校、科任、家长。

③指导班委、团、队工作:班委——培养、选择;制定工作计划;严格要求、具体指导;团——从实际出发,完成上级工作;尽可能参加团队会;帮助干部提高觉悟和能力;指导超龄队员入团,超龄团员入党。

④合理组织学生参加体、卫。

⑤评定学生操行:撰写评语、评定操行等级;计分法。

⑥做好与本班学生家长联系工作:家访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家访中,介绍学生学习生活等情况;发现家长中懂教育关心教育积极分子,做其他家长工作。

▲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方法

方法有观察法、谈话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调查法、测量法等。(1)观察法: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指班主任在自然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了解和研究的方法。应用要求: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要有科学可行的观察计划;及时作好观察计划;整理分析材料;写出结论。(2)谈话法:是班主任有目的、有准备地与学生通过问卷方式直接交谈,从中了解学生情况的一种方法。应用要求:确定好谈话目的、内容;对谈话过程有周密思考;谈话态度亲切、和蔼诚恳;根据不同学生个性,采用灵活多样的谈话技巧;耐心听取学生意见;谈话后写出谈话纪录。

例题:

1.家庭教育的主要特点有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教育方式的(情感化)、教育方法的(多样化)。

◆班会:是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的指导下,一般由学生干部主持进行的全班性会务活动。

班会的三个特点:集体性;自主性(组织者班干部、参与者全体学生);针对性(班主任指导下的问题解决)

班会的类型:

1.常规班会。又称班务会,如晨会、周会;

2.生活会。班主任根据教育目标和班级实际定期不定期组织的讨论会。

3.主题班会。班主任依据教育目标指导学生围绕一主题,学生主持、组织的班会活

动。是班级活动的主要形式。如:主题报告会—灌输性、主题汇报会—交流性、

主题讨论会—民主性、科技小制作展评会—竞技性、主题竞赛、主题晚会等。

第四部分小学课外校外活动与少先队工作

第一节小学的课外校外活动

1、课外活动:指学校根据学生的的意愿,在课堂教学之外(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之外)利用课余时间为其组织的各种教育活动,以使学生得到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

校外活动:指学生参加校外文化机构组织的教育活动;

▲学校、班级组织的课余教育活动,称为课外活动;校外教育机构领导和组织的课余教育活动,称为校外活动。

两者的意义: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德育的重要途径。

2、课外活动的特点:自愿参与;自主活动;形式多样;内容开放;(自愿性、自主性、形式多样和内容灵活性)◆AA版:自愿性;灵活性(内容灵活和形式灵活);实践性

3、课外活动的内容种类:

(1)科技活动;(2)学科活动—主体部分;(3)文体活动;(4)课外阅读活动;(5)游戏活动;(6)社会活动;(7)主题活动;

4、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以参加活动的人数(即活动的规模)为标准进行分类,学校课外活动组织形式分为:(1)个人活动:也叫个别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根据个人的特长、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独立地进行的各种学习和实践活动。这里的个人活动,主要强调的是在教师专门指导下的单独活动,往往是针对特长生和某些方面有学习障碍地学生实施地一种活动形式。(往往与小组或群众性活动结合,由小组或集体分配任务,根据个人兴趣或才能单独进行。)

教育学心理学资料(考试必备)

《心理学》常识学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1、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并揭示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的分类: 心理现象可分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心理过程和个性两个方面:(1)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包括:①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②情感过程;③意志过程。 (2)个性:是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风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括:①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②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③个性的自我调节系统(含自我认识,自我情感体验,自我意向等成分)。 二、心理的实质 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2、心理对客观现实的依存性,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3、心理反映的主观性、能动性。 4、人的心理反映的社会制约性。 三、心理学科的性质和任务 1、心理学科的性质: 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学科的任务: (1)探讨人类心理活动的积极性规律,促进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2)探讨人的认知活动的规律,为知识的掌握、技能形成和能力培养提供依据; (3)探讨人类情意活动和性格形成的规律,为健康的人格培养提供依据。 四、老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并有效地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 2、学习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培养科学世界观。 第二章感知和注意 一、感觉及知觉的概述 1、什么是感觉、知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

打印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要点归纳

教育学知识点 1. 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训、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们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得总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基本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 1902年"壬寅学制"第一个近代学制;1904年 "癸卯学制"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 "壬戌学制提出"六三三"学制 4.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及小学教育的衔接;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及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 学历教育及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5.为什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6.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及生产劳动相脱离(2) 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 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辨和死记硬背。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及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3)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的特点:(1)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2)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7.资产阶级采取哪些措施建立国民教育体系?(1)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2)普遍实施义务教育;(3)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8.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9.简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及"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905年废除科举;"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古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将人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西欧中世纪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内容有神学和七艺(文法、修饰、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教授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学行兼顾、博约结合、学以致用、以身作则等教学原则;战国后期《学记》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提出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师严而道尊;苏格拉底 "产婆术",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为启发式教学奠定的基础;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都体现在代表作《理想国》中,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学制,为近代资源共享本主义教育提供了雏形;亚历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专著。他主张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天赋、倾向和才能,遵循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他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 10.简述近代、现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及其主要贡献。英国的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 1 / 1

最新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教师上岗考试试题《常识性知识》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现象) 2、教育现象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3、教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4、完备的教师知识结构是(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学科基础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 5、孔子对我国教育的贡献有三个方面(创立私学)(创立儒学)(删订六经) 6、孔子流传于事的著作是(论语) 7、启发式教学的渊源是(不愤不启)(不排不发);是孔子提出的。 8、孔子之后儒豪代表是(孟子、荀子) 9、从(性善论)阐述他的观点是(孟子):从(性恶论)阐述他的观点是(荀子) 10、后期称墨家为(功利主义者):称道家为(自然主义者) 11、曾子所著;专讲古代大学教育的是(大学) 12、曾子的学生子思的著作是(中庸) 13、(学记)是根据今人的考证是战国末期(乐正刻)的作品;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经典巨著。 14、乐正真考证是(郭沫若)完成的。 15、(大学)是《学记》的教育政治学基础。 16、(中庸)是《学记》的教育哲学学基础。 17、系统总结先秦时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教育学专著是(学记);被认为…… 18、西方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渊源是(苏格拉底的多婆术)。 19、西方教育学传统始于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20、古希腊著名教育家柏拉图的著作是(理想国)。这部著作是后世公共教育思想的源头)。 21、亚里斯多德历史性贡献是他(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22、昆体良的代表著作是(雄判术原理) 23、夸美纽斯是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所著作是(大教学论) 24、洛克是(绅士教育)的代表著作是(教育漫画) 25、卢俊是(自然主义)的代表;著作是(爱弥儿) 26、裴斯泰洛齐是(要素教育)的代表。被成为19世纪中期以后到20世纪世界新教育运动的开创人。 27、赫儿巴特独立化时期的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是1860年出版的。 28、福禄贝尔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29、杜威是(进步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 30、历史研究法的工作是(史料真伪的鉴别);鉴别包括(外部考证)和(内部考证) 31、调查研究法可分为(确定课题)(搜集资料)(做出结论) 32、调查研究法包括(调查、研究、访问)。 33、教育实验可分为(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 34、教育一词最早可以在《孟子;尽心上》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35、古代教育包括(奴隶制社会教育)(封建制社会教育)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考点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即指学校教育,教育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借记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考点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来自动物的本能。代表人:法(勒 图尔诺)英(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 4、劳动起源说: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 要。代表人:马克思、恩格斯 考点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教育和生产劳动具有融合性 2、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

1、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3、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 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 的统治 4、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为主 5、教育方法以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 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 6、师生关系式对立的、不平等的 7、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私塾不是 班级授课) 3、近代社会 近代教育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 会学校) 2、初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5、二十一世纪以后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全民化;2、 教育终身化(包括时间和空间,保尔?朗格朗(法国));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信息化。

考点四: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 动。 2、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 3、相对性 考点五: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考点六:教育的功能 1、对象上分:个体发展、社会发展 2、性质上分:正向、负向 3、呈现形式:显性、隐性(显性与隐性可以相互转化)考点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考点八: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墨翟、道家、朱熹等代表作:《论语》(不是教育学著作,而是伦理著作) 《学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 作。(是《礼记》中的一篇)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教育学知识点考点梳理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第一次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东汉许慎在《说文 解字》中解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最早对教和育分开解释 2、荀子(首次提出“道德”一词) 3、④《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4、柏拉图“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5、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6、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 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7、京师同文馆(1862 年)我国最早使用班级授课制 8、陈鹤琴(中国幼教之父) 9、陶行知(乡村幼教之父) 10、培根科学归纳法第一人、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 提出来、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11、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第一本教育学独立专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 立学科的标志、 12、康德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13、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爱弥儿》 14、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 15、裴斯泰洛齐(慈爱的儿童之父)、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西方教育史上 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16、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派)代表人物、科学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教育性教学原则 17、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进步教育代表人物、、“儿童中心论”代表人物、现代教 育(学派)代表 18、斯宾塞第一次明确提出德育、智育、体育的概念、第一个把“课程”引入到教育学科 学研究、 19、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目的、教育的中心环节:学校教育 20、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 21、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则是在20 世纪60 年代,其标志是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导论》]报告书的发表。——终身教育之父 22、196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明确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 23、教育(中心环节)——学校教育——教学——上课 教学过程的核心——领会知识——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班主任工作——组织培养班集体 24、最早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康德(德国) 25、最早将“课程”用于教育学专门术语的:斯宾塞(英国) 26、最早提出班级一词的是:埃拉斯谟斯(荷兰) 27、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论述:夸美纽斯(捷克) 28、最早提倡“寓学习于游戏”的:柏拉图(希腊) 29、最早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孔子(中国) 30、最早(西方)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苏格拉底(希腊) 31、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学记》(收入《礼记》)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5:教育的起源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系统梳理(背诵版)解读复习课程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题2分,共30分)在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在西方历史上,最早论述心理现象的著作是() A.柏拉图的《理想国》 B.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 C.冯特的《生理心理学纲要》 D.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 2.规范教育学建立的标志是()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爱弥儿》 D.《民主主义与教育》 3.对客观事物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是() A.感觉 B.时间知觉 C.运动知觉 D.知觉 4.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规律是:遗忘的进程不均衡,表现为()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时快时慢 D.均匀递减 5.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重点是() A.发展学生的智力 B.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C.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D.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 6.学生入学后,教师会自然地成为他们亲近、尊敬甚至崇拜的对象,把教师作为获取知识的智囊、解决问题的顾问、行为举止的楷模。这说明学生具有() A.可塑性 B.依赖性 C.向师性 D.定向性 7.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是() A.学习动机 B.学习需要 C.学习兴趣 D.学习期待 8.关于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课程与教学不可分割 B.课程总是在特定的教学中实现的 C.教学包括课程 D.教学总是在特定的课程基础上进行的 9.古代的许多学者曾提出学习要做到“五到”,即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和心

到,其目的是() A.运用知觉的组合规律来巩固知识 B.运用被感知的强度律来巩固知识 C.运用感知觉的对比来巩固知识 D.通过多种感知渠道来巩固知识 10.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是() A.以学生为本 B.以学校为本 C.以知识为本 D.以成绩为本 11.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A.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B.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C.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D.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12.心理断乳期是指() A.幼儿期 B.儿童期 C.少年期 D.青年期 13.以下说法含有学习迁移观点的是() A.复习是成功之母 B.触类旁通 C.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D.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14.皮亚杰认为,儿童开始形成守恒性的阶段是() A.前运算阶段 B.形式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感知运动阶段 15.《教育法》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 A.民事责任 B.刑事责任 C.一般责任 D.行政责任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4分,共16分)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的概念: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所构成的一个教育目的系统。 3.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活动。 4.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种具有强制性、法律保障的、免费特征的教育制度。 5.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心变化。 6.教师专业化: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7.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8.经验课程:也称为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9.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10.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安排教师有计划地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二.简答题 1. 学校产生的条件: (1)进入奴隶社会后,金属工具代替了原始社会的石器,生产水平提高了,有了剩余产品且足以供养一部分人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专门从事教育与学习,学校的产生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以及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教师。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生产、生活经验,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更丰富的教育容。 (3)文字的产生,为学校传授知识提供了便利的工具。 (4)私有制的产生,社会贫富两级分化,对立的阶级形成,国家机器产生,统治阶级为强化对劳动人民的统治,迫切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培养阶级的接班人和为其服务的官吏及知识分子,学校的产生有了客观的需要。 2. 多元智力视野中的学生观 第一,对所有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才期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愉快教育”和“成功教育”。 第二,针对不同的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即教师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必考100个重点知识汇总(背诵版)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必考100个重点知识汇总(背诵版) 1、师生在人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2、课业及进程是指:课程。 3、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4、根据课程的制定者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5、课程结构的编制是指:课程设计。 6、学科标准是指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称教学大纲。 7、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构成要素有本文部分和(说明部分)。 8、新课程改革要改变过去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9、课程目标有五个方面的规定性,它们是: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和指导性。 10、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被称为(课程类型)。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杜威。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6、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中(学校教育制度)。 27、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修词、音乐、算术、几何、文法、天文、辨证法)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其中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五个要素。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三个过程。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的一般作用: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具体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心理发展:是指从个体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的四个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心灵断乳期:在初中阶段——少年期(11、12岁到14、15岁) 青年期(14、15岁至17、18岁)个体身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学习准备有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 认知发展的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关于最近发展区: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二者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就是儿童自身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与成人帮助所能到达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人格(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人格的发展阶段: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育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1、生理自我;2、社会自我;3、心理自我)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 为什么说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的特殊的形式? 因为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学习的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二是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三是道德品质的健康心理培养。 学习的一般分类: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3、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的规范的学习 联结学习理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大学教育学知识点归纳[1].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 1.广义教育学指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以及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它的特点是:第一,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强,因此可控性强;第二,学校教育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其目的是培养人,这些人是取得入学资格的。 2.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是教的主体。教育影响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媒介和方法。 3.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以影响和发展人身心为直接目标的、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和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此种观点是错误的。 2.生物起源说: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活动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存在于动物界。教育起源于生物生存竞争本能。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有一定进步性。 3.心理起源说:其代表人物孟禄认为,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教育从人类产生就已经开始了,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产生于劳动过程。 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⑴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⑵教育与宗教活动密切联系,教育具有宗教性。 ⑶教育机会具有原始的均等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⑴奴隶社会的教育:①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②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甚至相对立。③专门教育机构(学校和专门教育人员(教师的产生。④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学校教育内容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3.封建社会的教育:⑴学校教育的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⑵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严重分离。 ⑶学校教育对象、规模、种类的相对扩大与增大。 4.现代社会的教育:⑴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⑵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⑶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⑷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教育方法具有先进性。 ⑸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⑹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⑺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⑻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 四.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发展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现象是指一切培养人的活动的外在形态和表面特征。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 第一节 教育学定义: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并在揭示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与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 依据。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 孔子及其思想总结(《论语》),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合; 墨子认为获得知识理解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 (乐正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主要思想: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严格的视导和 考试制度:“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主张启发式教学“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还提出“不陵节而施”,“长其善而救其失”,“禁于未发”等。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二、独立性态阶段 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泛智教育;提出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 和迅捷性的原则。他普及“初等教育”;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卢梭的《爱弥儿》开创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德国 大哲学家(康德)是第一位在大学里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 洛克的“白板说”及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誉为科学形态的教育学。强调教育学的 两个基础:哲学的伦理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四 阶段说以及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的特点。 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教育学吸取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并形成很多门类。 斯宾塞的《教育论》 (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实际上经验的改造和改组”,主张“做中学”;提出儿童中心,经验基础和行动为中心的现代三中心说。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社 会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杨贤江)出版了(《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 述教育的著作。 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 (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大学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大学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导语:在大力推广教育改革的今天,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已是必不可少。教师苦教、学生死学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赏识教育成为教师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大学教育学知识点总结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大学教育学知识点总结1 从小学到大学,可以说我一直都在接受教育,可是坦白说,要不是这学期学习了教育学,我根本就不会知道,除了儒家思想的“因材施教”这一古文化遗产涉及到教育之外,我所接受的十几年的教育竟然拥有如此广阔的研究领域,胡老师打破传统教学方式采用的“理论+案例+我”的授课方法更是让我对教育这门学科刮目相看,也改变了之前对教育学的幼稚的偏见。 记得第一次翻开《新编教育学》这本书时,我发现里面的内容特别枯燥乏味,几乎都是一些关于教育与社会呀,教育原则和方法啥的,好像与我们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有很大的距离。于是就想,学不学教育学用处不大,不学教育学以后照样能教好学。后来上了胡老师的课之后,我才明白,我完全误解了教育学,更别谈其功能了,特别是自己亲自上讲台谈论《全身反应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后感触更深。教育学是师范类学生的必修课,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教

育学的学习掌握教育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培养从事教育教学的工作能力等。由此可见,教育学对培养未来合格人民教师的作用是确信无疑的。如果大家都跟我一样继续持有这种偏见,教育的未来和学生的前程就很危险了。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发现老师很精明,想必他料到了我们会对教育学产生偏见,并且可能会不喜欢上这门课,所以就采用“理论+案例+我”的创新教学方法,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胡老师采用的这种创新教学方法,以理论与实际有机整合为宗 旨,遵循教学目的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把整个学期合理整合为课前分组搜寻典型案例、课上学生共同探讨和最后老师分析总结案例三个阶段,将我们引入一个特定事件的真实情境中,培养了我们反思、创新的能力,使理论与实际得到紧密结合。课前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深入角度地上网搜索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事件及其相关的内容、情节、过程和处理方法等,提高了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课堂上我们以所搜集到的案例为基本素材,或单独站上讲台,或组织团体辩论,思想深刻的胡老师也积极与我们双向和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研讨,培养了我们的批判反思意识及团体合作能力,并促使我们充分理解了课前课上研究现象的复杂性、变化性、多样性等属性,在思索过程中考虑如何将教学理论运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教育学学科的简称。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揭示或探讨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揭示或探讨教育规律。 ◆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 教育现象: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教育问题:指反映到人们头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教育规律: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教育科学、教育学科 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为其共同研究对象的相关学科的总称,是若干门教育学构成的学科总体。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时间跨度: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和西方的古希腊城邦时期到十七世纪初叶。 ▲发展特征: (1)属于教育经验的描述,缺少理论分析; (2)教育学包含在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中,还没有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3)没有提出“教育学”这一概念。 代表人物:中国的孔子、孟子、墨子等,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代表作: 我国思孟学派《学记》(世界最早); 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培养》(西方最早); 韩愈的《师说》; 朱熹的《语录》; 颜元的《存学篇》。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英国哲学家培根在1623年撰写了《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书,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学的艺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划了出来,标志着教育学在科学体系中有了自己独立的学科地位。 ▲时间跨度:十七世纪——十九世纪中叶 ▲发展特征: (1)提出了“教育学”概念; (2)有建立“教育学”的明确目的; (3)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 代表人物: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康德 洛克、卢梭、裴斯泰洛齐等。 ▲代表作: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最早);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独立学科代表作); 英国洛克《教育漫话》; 法国卢梭《爱弥儿》;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记忆技巧

教综记忆技巧 1、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 2、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孟轲(孟子) 3、 记忆技巧1:最近股市很孟,不断跌停,很多人赔洛,陈奕迅就站在卢子上唱浮夸。 记忆技巧2:卢洛浮夸,太过苛求 2、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 孔子、斯宾塞、涂尔干、孔德、赫尔巴特 记忆技巧:双孔特干涩 3、教学原则 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性、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量力性原则 记忆技巧:直起弓,寻找一英(因)里外的狐狸当粮食。 4、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案例) 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记忆技巧1:3爱2人1终身 记忆技巧2:关爱教为终 5、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锻炼法、陶冶法、品德评价法。 记忆技巧:淘宝在唯品会上讲段(锻)子,这给奇葩说起到了榜样作用。 6、教学方法 a语言性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 b直观性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 c实践性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 d研究性教学方法:讨论法、发现法 记忆技巧:动嘴(语言)、眼(直观)、手(实践)、脑(研究)。动嘴:教授在讲坛(谈)读书;动眼:眼馋(参);动手:2次实战演练;动脑:武王思考如何讨伐(发)纣 7、布卢姆与布鲁纳 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发现学习 布卢姆记忆技巧:母亲用手掌握着刚出生的BABY,想象着将来会叫爸爸妈妈(认知)、会对人微笑(情感)、会跑会跳(动作技能) 布鲁纳记忆技巧:纳米结构是科学家发现的。

8、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简答) a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b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c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 记忆技巧1:首富王健林建筑起家,考虑王思聪是不是接班,王思聪涉猎全面但很有个性,跟名人网上对骂。(建设接班全面个性) 记忆技巧2:全面建设个性接班人(技巧赞助:慧同学) 9、外铄论代表人物 荀子、洛克、华生 记忆技巧:外出寻找落花生 10、内发论代表人物 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塞尔、高尔顿、霍尔、董仲舒 记忆技巧:很多人不懂,格格的两个儿子(高尔顿、霍尔)为什么要微服私访。 11、现代学制的发展趋势(简答) a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b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c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d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e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记忆技巧:时间线索记忆?学制趋势有5点,第一幼小要衔接,第二提早入龄延义年,第三普职教育要统一,第四高等教育要多样;第五终身受重视。 12、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a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维持好奇心; b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c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d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记忆技巧1:抓关键词(情境、难度、反馈、结果归因)女生追男生,结果反而男生难为情。记忆技巧2:理解性的记忆——要想学生感兴趣,首先创设好情境;学生上课要积极,反馈结果要多鼓励;要想学生信心高,作业难度要巧调控;要想学生有动力,归到努力才更努力。 13、新课改教师角色的转变(简答) a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b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c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