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FDI对国内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FDI对国内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FDI对国内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FDI对国内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FDI 对国内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3

范承泽 胡一帆 郑红亮

内容提要:通过建立一个简单的模型,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FDI )

对一个发展中国家自主研发投入的补充和替代作用,并得出了一些理论推断。以世界银行对中国公司的调查数据为基础,本文对这些理论推断进行了实证检验。本文的实证研究一致地得出了两个主要结论:第一,一个公司在研发方面的投入随其引进的外商投资数量的增多而减少;第二,行业层面的FDI 对该行业中外商投资较多的企业的研发投入起更大的积极作用。综合这两方面的结果,本文的估测结果显示FDI 对中国国内研发投入的净作用是负的。这些实证发现与本文的理论推断基本相符。

关键词:企业层面FDI 行业层面FDI 国内自主研发

3 范承泽,香港岭南大学经济系,电子信箱:fansim on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c14525249.html,.hk ;胡一帆(通讯作者),法国Natixis 投资银行亚洲经济研究部,电子信箱:yhu @ixi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c14525249.html, ;郑红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邮政编码:100836。作者感谢匿名审稿人的评论意见和宝贵建议,文责自负。

① 请参阅其他研究:如Aitken 和Harris on (1999),Eaton 和K ortum (1999),Harris on ,Love 和M cm illan (2004),以及Liu

(2008)。② 可参阅S tewart 和James (1982),Fransman (1986),K im (1991)和Lall (1993,2001,2002)。③ 具体可参阅C ohen 和Levinthal (1989)以及G riffith ,Redding 和Van Reenen (2004)。

④ 事实上,很多发展中国家不愿意在某些战略性行业中开放它们的权益市场给国外投资者(Aizenmao ,2005)。

一、引 言

缺乏现代科技被广泛认为是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落后的主要原因。很多建议认为,发展中国家

应当通过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DI )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差距。最近,利用在公司层面所收集到

的数据,一些学者定量分析了FDI 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①

这些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提高国内企业的生产效率有积极的正面作用。

但是,现有文献关注得比较少的一个问题是:外商直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是否也有负的影响?比如,一些经济学家指出,FDI 所带来的科技引进可能会对发展中国家国内的科技研究与开发起替

代作用。②

一些实证研究证明,一个公司的自主科技研发不仅能产生新知识,还可以提高该公司对

现代科技的吸收能力。③

所以,如果外资所带来的这种研发的替代作用导致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自主研发能力下降,则从长期来看这个国家不仅会失去越来越多的自主研发能力,也将失去越来越多的对现代科技的吸收能力。还有观点认为,当一国经济相对落后时,通过吸收外资它会得到比较多的免费或者廉价的国外的科学技术;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该国的科技进步将不得不更多地依靠自身的技术创新(G rossman and Helpman ,1991)。此外,过度依赖国外的科技一定会导致该国受到外国在政

治层面和军事层面的挟制。④

因此,很多关于公共政策和经济发展的研究都对FDI 的涌入对国内科技自主研发能力的影响给予高度关注。

然而,有关FDI 对发展中国家国内科技研发影响的系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依然比较缺乏。尤其在中国,近年来虽然也有不少有关FDI 与国内企业自主创新的讨论,并且出现了所谓的“抑制

9

8

论”、“促进论”和“双刃剑论”的分歧,①但这些讨论大多只是基于某种直观的判断,而缺乏系统的理论分析和经验证据,尤其是缺乏基于行业和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的系统分析。即使有一部分基于行业、企业和分省数据的实证研究(如沈坤荣、耿强,2001;许罗丹等,2004;赖明勇等,2005),但他们主要是从FDI 有没有产生技术溢出效应的角度,而很少直接从FDI 对国内科技研发的影响的角度来探讨。虽然最近较有代表性的成果如张海洋(2005)、王红领等(2006)利用行业数据直接对FDI 与国内企业自主研发进行了实证分析,但由于其缺乏企业层面的数据,难以对问题作进一步的细分研究。本文则运用企业和行业层面的数据,在分别分析了这两个层面各自影响的基础上,对FDI 给中国国内科技研发努力的综合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期能弥补该领域研究的不足。我们的实证分析以世界银行1998年至2002年对中国公司的调查数据为基础。该数据涵盖了有关公司的科技研发投入、外商投资和公司的产出及成本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从1993年开始,中国成为吸引FDI 最多的发展中国家,2003年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范围吸引FDI 最多的国家。这种情况无疑使得运用中国的系统数据来分析问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特别的重要性。

本文首先建立一个简单的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FDI 对一个发展中国家自主研发投入的补充和替代作用。研究表明,如果由增加的外资所带来的新技术对一个公司的科技水平的提高的边际效用较大,并且通过自主研发引起的进一步的科技进步对其边际利润影响相对较小,那么尽管更多的外商参与会提高一个公司研发的效率,但当外资在该公司的比例增加时,该公司会减少科技研发的投入。研究还表明,公司层面FDI 和行业层面FDI 对提高一个公司的研发效率有一种交叉的互补性。如果增加的科技研发投入提高了公司层面FDI 和行业层面FDI 之间的这种互补性,那么FDI 总量的增加会通过其与公司层面FDI 增加的相互作用,使该公司有更大的动力提高对科技研发的投入。

本文的实证研究首先探讨了几种不同的计量方法以解决估计中的问题。实证分析一致地得出了两个重要结论:第一,随着公司引进的外商投资数量的增多,该公司在科技研发方面的投入逐渐减少。这表明通过公司层面的FDI 而产生的技术转移与科技创新之间有替代作用。第二,行业层面的FDI 对于外商投资程度更高的公司的科技研发有更为积极的影响。综合上述两方面相反方向的影响,我们发现FDI 对国内公司的科技研发投入有净负作用。这些实证发现与本文的理论推断

基本相符。

②本文以下内容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建立和分析了一个理论模型,第三部分描述实证分析中的数据和变量,第四部分讨论所应用的实证方法,第五部分报告和分析主要的研究结果,第六部分是结论和政策含义。

二、理论模型

FDI 对一个发展中国家自主研发投入的补充和替代作用在现有的文献中也有提到。但是,现

有的文献没有用正式的模型来分析这个问题。所以,这一部分试图建立一个简单的理论模型来弥补现有文献的这一不足。

我们的模型讨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公司通过选择科技研发投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在发

展中国家中,一个公司的科技水平有两个主要的来源:(1)通过自身科技研发的投入实现的科技创

9①②本文的一些实证结果与Fan 和Hu (2007)相同。与Fan 和Hu (2007)的不同之处在于:(1)本文建立了一个严谨的理论模型

并对外资对一个发展中国家自主研发投入的补充和替代作用进行了综合的分析。(2)本文探讨了更多的实证方法。所以,本文提供了更为深刻的理论研究和综合性更强的实证研究。(3)本文探讨了结论的政策含义及影响。

王红领等(2006)对此作了一个较为系统的综述和概括。

新;(2)从公司外商合作者那里得到的技术。我们假设公司从其外商合作者那里转移过来的科技

(t)随着该公司引进的FDI数量(f)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可以定义:

t=T(f),

T′(f)>0(1)

一个公司自身的科技创新(r)决定于如下因素:(1)该公司科技研发的投入R;(2)外资参与对该公司研发效率的影响f;(3)整个行业范围内的FDI的科技溢出效用S。后两个因素对一个公司的科技创新也很重要。比如,Aitken和Harris on(1999)指出,外商投资在发达国家的经验是可以减少该公司在科技研发中的试错成本,而且本行业其他公司的外资进行研发可以带来一些示范作用从而激发本公司内部科技研发人员的创造性思维并提高他们的研发效率。因此,我们定义:

r=H(R,f,S)(2)

假设r=H(R,f,S)是各变量的增函数,也就是说H

1

>0,H2>0,H3>0。同时,我们假设科技研发

的投入服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即H

11

<0。H13代表一个行业的FDI总量对该公司科技研发效率的

影响,即当H

13的值为正时,表示随着FDI总量的增加,同样的研发投入,一个公司的科技创新更为

有效率。类似地,H

12表示FDI在公司内部所占比重对公司科技研发效率的影响。

综合(1)和(2)式,一个公司来自于其自身的科技创新以及从其外资合作方转移过来的技术的总和是:

Ω≡T(f)+H(R,f,S)(3)

进而,我们可以将公司利润表示为:

V(Ω)-R=V(T(f)+H(R,f,S))-R(4)

V′>0,V″<0

其中,V(Ω)表示该公司以科技创新为变量的生产函数,V″<0反映了科技水平的提高对公司利润的影响服从边际回报率递减规律。一阶极值条件为:

V′H1-1=0(5)

对(5)式做关于R和f的全微分,我们可以得到:

dR df =-

V′H12+H1V″T′+H1V″H2

V′H11+V″H21

(6)

由于H

11

<0,V″<0,所以V′H11+V″H21<0。因此,从公式(6),我们可以得到当且仅当以下条件:

V′H12+H1V″T′+H1V″H2<0(7)

成立时,dRΠdf<0。因为H

1

V″T′<0,H1V″H2<0,从公式(7)可以看出,如果H12相对较小(进而V′H12的值也相对较小)而V″T′相对较大时,我们可以得到dRΠdf<0。

上述推导有如下的经济学解释:(1)T′代表随外资的增加转移到该公司的科技增加所带来的边际影响。T′越大,表明在该公司随着外资的增加,外资转移所带来的科技增长率越大。(2)V″< 0反映了科技进步对公司利润影响的边际回报率是递减的。V″的绝对值越大,边际回报率的递减

幅度也越大。(3)H

12代表公司层面的FDI对公司内部研发的补充作用。H12越大,表明外资介入对公司内部科技研发的效率有更积极的补充作用。

因此,一个公司外资成分的增加会对公司的科技研发产生两个相反的影响:一方面,它通过技

术转移提高了公司的科技水平,因而减少了公司自身科技创新的需要。尤其是,当H

1

V″T′的绝对值越大,即技术转移随外资变化的边际增长率(T′)越大和科技进步对公司利润表现出更严重的边际回报递减率(V″的绝对值越大)时,这种消极作用更为明显。另一方面,外资的增多可能会对公

司的科技研发成果起补充作用(H

12

>0),从而激励公司更多地从事科技研发。因此,当且仅当以

19

上的替代效应超过补充效应时,公司层面FDI的增加会降低公司从事科技研发的动机。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作出以下第一个理论推断:

推断1:如果由增加的外资所带来的新技术对一个公司科技水平的提高的边际效用较大,并且由自主研发带来的科技进步对其边际利润影响相对较小,那么一个公司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可能会随其引进的外商投资数量的增多而减少。

接下来,对(5)式做关于R和S的全微分,我们可以得到:

dR dS =-

V′H13+H1V″H3

V′H11+V″H21

(8)

正如前面所讨论的,公式(8)的分母为负数。因此,当且仅当V′H

13

+H1V″H3≤0时dRΠdS≥0。H13代表外商投资总量的科技溢出效应对一个公司科技研发效率的影响。H13越大,代表此溢出效应越大。同时,正如上面提到的,V″<0表示科技进步对提高公司利润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类似于前面的分析,FDI总量的提高对公司内部科技研发的投入也有两方面相反的作用:一方面,FDI总量的增加使得该公司自身的科技研发更富有效率,因此公司将倾向于增加科技研发投入;另一方面,较高的科技水平降低了进一步的科技进步所带来的边际回报,从而降低了公司科技研发投入的动机。另外,当V″的绝对值越大,即科技进步对公司利润表现出更严重的边际回报递减率时,这种消极作用更为明显。如果上述两种作用互相抵消,那么净效用即为零。因此,我们有以下的第二个理论推断:

推断2:如果FDI总量对一个公司研发投入的正的补充作用与进一步的科技进步所带来的边际回报递减率的负作用互相抵消,那么行业范围内的FDI总量对一个公司的科技研发投入的影响可能是不显著的。

对上述两个理论推断进行比较可以得出:公司层面FDI的增加会减少公司的科技研发投入,而行业范围内的FDI总量对一个公司的科技研发投入却没有影响。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公司层面的FDI的增加会提高外资对该公司的直接的科技转移,而行业范围内的FDI总量对一个公司却没有这种影响。所以,行业范围内的FDI总量对一个公司研发投入的负作用比较小。

最后,我们通过检验二阶交叉偏导数d2RΠdf dS研究公司内部的FDI和行业范围内的FDI对科技研发的综合作用。从式(8)我们得到:

d2R df dS =-

H123V′(V′H11+V″H21)+∑

(V′H11+V″H21)2

(9)

其中,

∑≡(V′H11+V″H21)[(V″H13+V H1H3)(T′+H2)+V″H123+V″H1H23]

-(V′H13+H1V″H3)[(V″H11+V H21)(T′+H2)+V′H112+2V″H1H12]

因为V′H

11

+V″H21<0,所以,从式(9)我们发现,如果H123的值足够大,那么将得到d2RΠdf dS>0。

H123的经济含义可以有如下的解释:首先,我们可以把H123写成d(H23)

dR

的形式。H

23表示公司

内部的FDI和行业范围内的FDI对公司研发投入的正面影响,因此H

23

越大,对公司内部科技创新

的提高作用越强。进而,如果H

123

>0,那么科技研发投入的增加会提高公司内部FDI和行业内部FDI的互补作用。进一步说,H123越大,上述互补作用越强,进而公司进行科技研发的动机越高。因

此,如果H

123足够大,我们将观察到行业范围内的FDI会通过其与公司内部的FDI的交互作用而对29

公司内部的科技研发投入产生积极作用。①所以,可以得出以下的第三个理论推断:推断3:如果增加的科技研发投入提高了公司层面FDI和行业层面FDI的交叉互补性,那么行业层面的FDI将对该行业中外商投资较多的企业的研发投入有更积极的影响。

三、数据与变量

本文的数据来自世界银行1998—2000年公司层面的调查。样本包括998个中国制造企业,是从1998—2000年在五个大城市随机选择的。这些城市包括首都(北京),处于高速增长的东部沿海地带的城市(上海、天津和广州),以及西部地区的城市(成都)。这些城市反映了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地区差异:上海和广州代表了经济市场化和金融发展最发达的地区,而天津和成都典型地代表了相对集中的国有企业分布地区。

本文所研究的公司按照国际经济活动统计标准工业分类码的分类标准,涵盖了14个不同经济部门(见附录1)。此数据提供了广泛的公司层面特征,包括生产和绩效、FDI、科技研发投资等等。为了检验资本流入对一个公司研发决策的宏观作用,我们用行业层面FDI总量的数据作为公司层。有关变量和其测量方面详细的信息请参阅表1。

表1样本主要统计量描述

变量单位样本数量均值标准差

被解释变量:

科技研发总支出千元人民币299410388.32158441.4

员工人均科技研发支出千元人民币Π人数2854 6.88234.44

科技研发总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比率28320.078 1.256

科技研发人员数量员工人数289824.969112.874

科技研发人员数量占员工数量比重比率27600.0450.111

科技研发人员人均劳力开支千元人民币289534.15258.18

解释变量:

公司外资存量千元人民币298731432.69178511.8

销售收入千元人民币2832201465.91295585

公司资本千元人民币298794734.28418911.3

公司年龄年299114.2915.89

表1提供了六种测量研发投入的方法。这六种测量可分为两类:与研发支出有关的指标和与科技研发人员有关的指标。科技研发支出包括三类花费:与科技研发有关的资产投资、劳动支出和从外部购买的技术。可用三个变量表示上述三种支出,它们是:科技研发总支出、公司人均科技研发支出和科技研发总支出在销售收入中所占比例。第一个变量反映了公司科技研发投入的绝对量;后两个变量分别衡量根据公司规模调整后的相对科技研发投入,其中公司规模分别用其员工人数和销售收入近似表示。在我们的样本中,平均科技研发支出大约为10388(千元人民币),但是数据的标准差较大———158441(千元人民币)。员工人均科技支出和科技支出在销售收入中所占比重分别为6882元和01078。

①在第五部分我们将对这段解释作更具体的分析。

39

除此之外,我们统计了三个与科技研发人员有关的变量:科技研发人员人数、科技研发人员占总员工人数的比例和科技研发人员的人均劳力开支。在样本中,每个公司科技研发人员的平均数量为24人,科技研发人员占公司总员工人数的平均比例大约为415%,科技研发人员的人均劳力开支为3412千元。

11公司层面FDI 的变量

最重要的被解释变量之一是公司外资存量,是指公司范围内FDI 的总体存量。FDI 的投资者有多种,包括私人、机构投资者、公司和银行。被调查的公司拥有的FDI 数额平均为31432(千元人民币),方差较大。

21行业层面FDI 的变量

由于目前尚没有与中国各行业FDI 相关的报告,因此,我们按如下方法建立一个行业层面FDI 的近似变量。中国外经贸部在《中国对外经贸年鉴》中通报每年在中国建立的主要合资企业,其中提供了有关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的名称、地点、主营产品及外商投资和国内投资比例的信息。不同行业的外商投资者可以根据其产品进行分类,每类进入中国的投资量可以作为行业FDI 的良。《中国对外经贸年鉴》提供了1991年到1996年的数据,1997年外经贸部合并进入中国商务部。1997年到2000年的数据可以从英国经济学家信息部出版的《中国商务》中的有关数据得到,该机构从1996年开始通报在中国建立的大型合资企业的详细月度信息。

本文中的公司按照国际经济活动统计标准工业分类码的定义分类,涵盖了14个不同行业。根据ISIC 手册中关于这些行业产品的信息建立上述14个部门的年度FDI 变量。一旦估计出1991年至2000年FDI 的年度数据,便可以得到从1998年到2000年的FDI 存量,该存量即是从1991年到样本年度每年FDI 的累积。这样,就为测量中国14个部门中的FDI 存量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近似。

31与公司其他特征相关的变量

可用三个变量反映公司其他方面的特征。第一个是资本,该变量用来衡量公司的规模。在我们的样本中,资本均值大约为94734(千元人民币),其方差很大。第二个变量是公司的存续时间,样本中公司的平均存续时间为1413年。第三个变量是关于企业所有权的,当公司为国有企业时取值为1,否则为0。用此变量来控制公司所有制对科技研发投入的潜在影响。

四、计量经济方法

11模型说明

在本部分,将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实证检验:(1)一个公司外资成分对该公司的科技研发努力

有什么影响;(2)某行业FDI 的增加对该行业中各公司在科技研发方面的支出有什么影响;(3)公司层面FDI 和行业层面FDI 的相互作用是否会影响公司的科技研发投入。所以,估测如下的回归方程①:

Y ijt =α0+α1FDI

Firm it +α2FDI

Sector ji +α3FDI

Firm it 3FDI

Sector ji

+α4X it +α5CityD +α6YearD +α7SectorD +εijt

(10)

其中,Y 代表在t 时刻,城市m 中投资于行业j 的公司i 的科技研发投入的自然对数;②ε是随机误差项。FDI

Firm 和FDI

Sector 分别为公司i 和行业j 中FDI 的自然对数值。FDI

Firm it 3FDI

4

9①②在实际回归中,我们采用Y =ln (科技研发投入+1)以减少由于部分企业研发支出为0而带来的样本损失。

我们的模型和Aitken 和Harris on (1999)的模型相似,只是我们的被解释变量为公司的科技研发投入,而他们的被解释变

量则为公司的生产效率。

Sector 是交互作用项,用来检验行业层面FDI 对公司的影响如何随不同公司外资参与程度的不同而

呈现出的差异。X 是由资本和存续时间等表示公司特征的变量组成的一个向量。CityD 、YearD 和SectorD 分别代表的是城市、年份和行业的变量,它们被用来控制不同城市、年份和行业之间的差异。

我们用R obust 最小二乘法①估计方程(10),该方法可以降低样本异常值的权重,从而降低回归对测量误差的敏感性。我们用怀特校正法来处理所有模型中潜在的异方差性。R obust 最小二乘法的回归结果被看作基准估计量。

21估计中的问题

我们可能面临的估计中的问题便是潜在的公司层面FDI 变量的内生性问题。由于外资在选择其参与对象时并非随机选取,因而可能出现如下情况:有外资参与的公司科技研发投入相对较少或较多的情况与吸收外资的多少无关,而受其他因素左右,比如未被观察到的经济和政治因素,以及未被观察到的公司特征。如果具有较好的科技研发结构和生产效率较高的公司可以引进更多的FDI ,那么上述估计存在高估偏误;在其他的情况下,上述估计可能存在过低偏误,比如说知识产权的保护较弱,就会阻碍对FDI 的吸收。

我们用两种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第一,运用不同所有制类型的固定影响的方法来解决在不同所有制形式中蕴含的未观察到的组群特征。举例来说,民营企业可能更乐于进行科技研发投资,因为它们更关心公司长期的发展前景。因此,将样本中的公司划分为四组: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和私有制企业。进而进行组群固定影响的回归,以反映该四组公司对于科技研发投入的某些差异,这些差异是由无法观察到的组别特征所导致的。

第二,虽然根据组别进行的固定影响回归方法可以抓住不同组别的选择偏向问题,但是在组别内部仍然存在未观察到的公司内部特征,这些特征与公司的科技研发投入也有关系。因此,同时应用公司之间的固定影响回归来控制公司差异性。

如果能够找到与解释变量高度相关,同时与被解释变量无关的工具变量,那么内生性问题将得到进一步的解决。但是,鉴于本文所运用的数据的局限,同时由于中国宏观统计数据的限制,很难找到满足上述条件的工具变量。因此,我们尝试在进行公司层面的回归时加入公司引进的FDI 的滞后一年项,同时加入该滞后项与行业层面FDI 的交互作用项。由于预先给定的公司引进的FDI 与其现期价值高度相关,而不受现期科技研发投入的影响,因此上述改进的回归方法可以进一步检验基准结果的可信度。

五、实证结果

用第三部分的六种衡量研发的方法对FDI 与公司内部技术投入进行回归,就是表2所提供的

R obust 最小二乘法回归。

表2有两个重要结果。第一,公司层面的FDI 对一个公司的研发投入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即α1

<0),这种影响在六个模型中都有体现。换句话说,一个公司的外资参与越多,对研发的投入便越

少。这很可能是因为中国的外商投资者拥有比国内公司更好的技术。公司的外资参与越大,来自其外商合作者的技术转移可能越多,因此会减少其自身技术创新的需要。而且,由于适合中国相对非熟练劳动力的技术通常相对简单,公司会认为在接受其外商合作者的大量技术转移之后,进一步的研发投资便价值不大了。我们的实证研究发现,即使公司中的外资参与对研发可能有互补作用

,

5

9①②为简洁起见,不在表格中列示城市、部门与年份虚拟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请参考Huber (1964)及其他相关文献。

表2FDI与科技研发关系的R obust最小二乘法回归

被解释变量

Ln(R&D

Expenditure)

Ln(R&D

ExpenditureΠ

Em ployee)

Ln(R&D

ExpenditureΠ

Sales)

Ln(R&D

S taff)

Ln(R&D

S taffΠEm ployee)

Ln(R&D

S pending

on LaborΠ

R&D S taff)

Ln(FDI Firm)-0.638333

(0.128)

-0.663333

(0.137)

-0.776333

(0.134)

-0.236333

(0.061)

-0.242333

(0.067)

-0.21333

(0.100)

Ln(FDI Sector)-0.087

(0.194)

-0.182

(0.208)

-0.126

(0.200)

-0.035

(0.106)

-0.097

(0.106)

0.033

(0.153)

Ln(FDI Firm3 FDI Sector)0.034333

(0.008)

0.037333

(0.009)

0.041333

(0.008)

0.012333

(0.004)

0.014333

(0.004)

0.0113

(0.006)

Ln(Firm Size)0.700333

(0.034)

0.202333

(0.033)

0.0583

(0.032)

0.333333

(0.016)

-0.160333

(0.017)

0.146333

(0.024)

Ln(Age)-0.264333

(0.072)

-0.348333

(0.072)

-0.148333

(0.073)

-0.113333

(0.034)

-0.181333

(0.035)

-0.067

(0.052)

S OE Dummy -0.160

(0.175)

-0.43933

(0.175)

0.35033

(0.167)

0.23633

(0.093)

-0.072

(0.095)

-0.45333

(0.126)

Sector Dummy Y es City Dummy Y es Y ear Dummy Y es

C onstant -3.057

(2.970)

-2.617

(3.176)

-6.04233

(3.054)

-1.697

(1.625)

-1.858

(1.622)

-1.187

(2.336)

样本数量281127992792272327122723

调整后的样本

拟合优度

0.330.220.180.320.260.06

注:(1)333、33和3分别表示1%、5%和10%显著性水平,下表同;(2)括号中的数据是经过怀特法校正后的标准误差。

但由于外资直接技术转移产生的替代效应明显大于其对研发效率的补充作用,因而外资参与的增加会降低一个公司从事研发的积极性。

第二,我们还发现FDI公司和FDI行业交互项的相关系数是正的且显著,而行业层面的FDI对公司研发决策的直接影响不显著。换句话说,外资参与越多,行业FDI对公司研发的正面影响越大。这个结果可以这样解释:外资的大量参与给公司提供了一种潜在可能,那就是公司可以通过其行业外资技术外溢效应来学习更新的技术。然而,公司之间学习的有效性可能差别很大。如果一个公司接受了大量的FDI,其外商合作者可能就会与其他外资进行更有效的技术交流。这是因为外商合作伙伴学习国外技术的能力通常更强,而且由于文化和语言背景的类似,它在与其他外商互动方面也更加有效。所以,这样的公司可能会增大研发投入。相反地,如果一个国内公司由于缺少外资参与而得到很少或者没有外商合作者的帮助,该公司将可能难以与国外公司交流,并且缺少领悟国外技术的能力。所以,该公司在研发上从行业层面的外资那里将获益很少,从而行业FDI对这样的公司的研发投入会影响很小。

69

为了检验公司层面和行业层面FDI 对科技研发的净影响,我们对回归方程(10)取一阶导数,从而得到:

d (Y ijt )

d (FDI Firm it )

=α1+α3FDI

Sector ji

(11)

从式(11)得出,α1<0,α3>0,这表明公司层面FDI 的消极作用被行业层面FDI 的积极作用所抵消。因此,需要把α1、α3和FDI Sector 代入(11)来估计外资成分的净影响。根据表2的结果,我们发现方程(11)对所有的模型来说仍为负值。这意味着,总的来说更多的外资参与会让公司减少其科技研发行为,尽管上述负作用在外资集中的行业可能较小。表3

不同所有制形式下FDI 与科技研发的固定影响回归结果

被解释变量

Ln (R&D Expenditure )Ln (R&D Expenditure ΠEm ployee )Ln (R&D Expenditure ΠSales )Ln

(R&D S taff )Ln (R&D S taff ΠEm ployee )Ln (R&D S pending on Labor ΠR&D S taff )Ln (FDI Firm )

-0.642

333

(0.115)-0.617

333

(0.118)-0.753

333

(0.114)-0.246

333

(0.055)-0.256

333

(0.058)-0.212

333

(0.082)Ln (FDI Sector )-0.097(0.174)-0.193(0.178)-0.128(0.173)-0.041(0.083)-0.103(0.088)0.029(0.123)Ln (FDI Firm 3FDI

Sector )

0.037

333

(0.007)0.039

333

(0.007)0.043

333

(0.007)0.013

333

(0.003)0.015

333

(0.004)0.012

33

(0.005)Ln (Firm Size )

0.669

333

(0.032)0.176

333

(0.033)0.036(0.032)0.320

333

(0.016)-0.170

333

(0.017)0.135

333

(0.023)Ln (Age )

-0.173

333

(0.073)-0.268

333

(0.075)-0.108(0.074)-0.062

3

(0.036)-0.138

333

(0.037)-0.035(0.053)C onstant -2.866(2.670)

-2.478(2.730)

-6.266

333

(2.657)

-1.529(1.276)-1.754(1.348)

-1.210(1.886)

Sector Dummy Y es City Dummy Y es Y ear Dummy

Y es

样本数量281127992792272327122723调整后的样本拟合优度

0.32

0.21

0.15

0.30

0.25

0.06

注:括号中的数据是标准误差,下表同。

在控制变量方面,回归分析表明一个公司的科技研发投资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大而增加。这个结果与现有研究(C ohen 和Levin ,1989)一致。此外,我们还观察到随着公司存续年限的增加,其科技研发支出逐渐减少。

接下来需要检验估计结果的可信度。我们首先根据不同所有制对公司的固定影响做回归,所得结果见表3。

如表3所示,我们发现公司层面的FDI 的负作用及公司层面和行业层面的FDI 交互作用项对科技研发投入的显著的积极作用。按不同所有制分组的固定影响回归虽然反映了不同所有制间的

7

9

差别,但是组别内部公司特征的不同仍然没有得到反映。因此,更进一步地,做公司固定影响的回归。表4和表5报告了相关结果。表4按公司内部特征对FDI 与科技研发关系的固定影响回归

被解释变量

Ln (R&D Expenditure )

Ln (R&D Expenditure ΠEm ployee )Ln (R&D Expenditure ΠSales )Ln (R&D S taff )

Ln (R&D S taff ΠEm ployee )Ln (R&D S pending on Labor ΠR&D S taff )Ln (FDI Firm )

0.243(0.230)0.069(0.229)-0.628

333

(0.263)-0.425

333

(0.076)-0.520

333

(0.082)0.097(0.181)Ln (FDI Sector )0.163

3

(0.088)0.067(0.089)0.135(0.095)-0.045(0.029)-0.062

33

(0.031)0.037(0.069)Ln (FDI Firm 3FDI

Sector )

0.023

33

(0.011)0.030

333

(0.011)0.021

3

(0.011)0.023

333

(0.004)0.024

333

(0.004)0.019

33

(0.008)Ln (Firm Size )

0.124(0.105)0.008(0.104)-0.139(0.113)0.126

333

(0.035)0.009(0.037)0.135(0.083)Ln (Age )

0.923

333

(0.196)0.338

3

(0.198)-0.156(0.219)0.0422

333

(0.066)-0.000(0.071)0.039(0.156)C onstant -5.151

333

(1.603)-6.578(1.609)

-6.733

333

(1.755)0.159(0.532)-2.792

333

(0.572)-2.866

333

(1.262)

Sector Dummy Y es City Dummy Y es Y ear Dummy Y es Firm S pecific Characteristics

Y es

样本数量281127992792272327122723调整后的样本拟合优度

0.09

0.05

0.02

0.11

0.05

0.05

表4用公司层面FDI 的现值和其与行业层面FDI 的交互项作为解释变量,而表5则用公司层面的FDI 一期滞后值和它与行业层面FDI 的交互项作为解释变量。在表4和表5中,再次发现公司层面的FDI 与科技研发投入显著负相关,而交互项的系数显著为正。

总之,我们发现,关于FDI 对国内研发投入影响的主要结论在所有的模型中都是一致的。在表2至表5中,公司层面的外商介入对该公司的研发投入有显著的负作用,而公司层面和行业层面的FDI 交互项有显著的正作用。所以,实证分析证实了理论推断。更进一步地说,我们发现FDI 对国

内企业自主科技研发的净影响为负。

8

9①我们的实证结果与Chueng 和Lin (2004)的结果明显相反,他们利用各省份从1995年到2000年的专利申请数量的数据报

告了FDI 对科技专利申请的积极作用。但是,他们得到的这个正相关可能并不能反映实际的因果关系。而且,专利申请本身可能也并不能很好反映出研发的投入和程度。

表5滞后一阶FDI与科技研发关系的固定影响回归

被解释变量

Ln(R&D

Expenditure)

Ln(R&D

ExpenditureΠ

Em ployee)

Ln(R&D

ExpenditureΠ

Sales)

Ln(R&D

S taff)

Ln(R&D

S taffΠ

Em ployee)

Ln(R&D

S pending on

LaborΠR&D

S taff

)

Ln(Lag FDI Firm)-0.583333

(0.190)

-0.628333

(0.199)

-0.557333

(0.208)

-0.297333

(0.065)

-0.341333

(0.075)

-0.322333

(0.146)

Ln(FDI Sector)-0.062

(0.098)

0.033

(0.101)

0.063

(0.106)

-0.046

(0.033)

-0.0743

(0.037)

-0.046

(0.074)

Ln(Lag FDI Firm3 FDI Sector)0.037333

(0.011)

0.039333

(0.012)

0.032333

(0.012)

0.020333

(0.004)

0.022333

(0.004)

0.02533

(0.009)

Ln(Firm Size)0.28333

(0.140)

0.173

(0.143)

0.066

(0.151)

0.147333

(0.047)

0.037

(0.053)

-0.016

(0.106)

Ln(Age)1.379333

(0.371)

1.192333

(0.377)

0.412

(0.404)

0.394333

(0.124)

0.208333

(0.139)

0.226

(0.281)

C onstant -3.8803

(2.063)

-7.424333

(2.104)

-9.506333

(2.237)

-0.232

(0.697)

-3.821333

(0.778)

0.818

(1.576)

Sector Dummy Y es

City Dummy Y es

Y ear Dummy Y es

Firm S pecific

Characteristics

Y es

样本数量192719231918186718631867

调整后的样

本拟合优度

0.080.070.030.100.050.04

六、结论与政策含义

在过去的十余年中,随着可获得的公司层面数据的增加,检验FDI对发展中国家影响的实证研究越来越多,包括生产效率、科技传播以及国内公司的融资限制等方面。这些实证研究极大地增进了研究者对FDI对发展中经济的影响的认识。但是,有关FDI对国内企业科技自主研发的影响,一直以来却还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本文通过建立一个简单的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FDI对一个发展中国家企业自主研发投入的补充和替代作用。研究表明,如果增加的外资所带来的新技术对一个公司的科技水平的提高的边际效用较大,并且自主研发对其边际利润影响相对较小,那么当外资在该公司的比例增加时,该公司会减少科技研发的投入。研究还表明,如果增加的科技研发投入提高了公司层面FDI和行业层面FDI对提高研发效率的交叉互补性,那么FDI总量的增加会通过其与公司所引进的FDI的增加的相互作用而使该公司提高对科技研发的投入。

99

以世界银行对中国公司的调查数据为基础,①本文对模型分析得出的理论推断进行了实证检验。为处理估测中潜在的内生性问题,采用了不同的实证方法。实证研究一致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是:第一,一个公司在研发方面的投入随其引进的外商投资数量的增多而减少;第二,行业层面的FDI对该行业中外商投资较多的企业的研发投入起到更大更积极的影响。综合这两方面的结果,本文的估测结果显示FDI对中国国内研发投入的净作用是负的。实证发现与本文的理论推断基本相符。

上述实证结论的政策含义在于:第一,企业层面的FDI虽然对企业的自主创新努力有替代的作用,但有技术含量的FDI的引入客观上提高了FDI企业的科技水平和生产效率,且它是企业微观主体根据投入产出情况所作的理性选择,政府部门不应直接干预,而只能通过设立必要的制度环境、采取适当的政策来引导和鼓励企业进行自主的研发创新。

第二,行业层面FDI的补充作用意味着正的外部性和技术溢出效应,所以,继续引进外资,尤其是引进技术含量高的外资,会提高整个行业乃至整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政策措施吸引外资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也可以起到这种积极作用。

第三,企业层面和行业层面加总后的FDI的净负影响意味着,微观替代效应大于行业补充作用所产生的溢出效应,对策应该是降低替代效应和提高溢出效应。鼓励企业进行自主研发和创新,无疑可以降低这种替代效应;通过引进更高技术含量的外资,对重要行业科技研发的政府投入的增加,以及鼓励外资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等,会放大行业层面FDI的技术溢出效应。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引进FDI的积极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不能否认的另一个事实是,FDI在给相关企业带来效率提高的同时,正如本文理论和实证分析所证明的那样,也使不少企业产生了一种惰性,即既然眼前的效益还不错,也就没有必要自己做科技研发了,这就是所谓的“FDI对科技研发的替代效应”。如果说在改革开放的初期这种情况还可以接受,那么中国经济发展到目前的阶段,对这种替代效应长期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就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应对。这也正是本文理论和实证分析结论的现实意义之实质所在。

附录 国际经济活动统计标准工业分类码中的行业分布

行业FDI存量的均值(亿元人民币)

剪裁与缝纫衣物制造业44.7

皮革及皮革鞣制和加工业 4.54

皮革及同类产品制造业 5.13

针织成衣业9.55

计算机及周边产品制造业197

通讯设备制造业138

视频及音频设备制造业160

电子光纤制造业 1.51

裸板电路印制板制造与装配业35

半导体及相关产品制造业158

电容器、电阻、线圈、变压器及连接器制造业48.8

家用电子产品154

机动车和零件制造业431

摩托车、自行车及其零件制造业44.2

①Jeffers on et al(2004)也分析了中国公司内部科技研发强度的决定因素,但是他们没有考虑外商投资这个因素。

001

参考文献

赖明勇等,2005:《外商直接投资与技术溢出效应:基于吸收能力的研究》,《经济研究》第8期。

沈坤荣、耿强,2001:《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与内生经济增长———基于中国数据的计量检验与实证分析》,《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

王红领、李稻葵、冯俊新,2006:《FDI与自主研发:基于行业数据的研究》,《经济研究》第2期。

许罗丹等,2004:《四组外商投资企业技术溢出效应的比较研究》,《管理世界》第6期。

张海洋,2005:《R&D两面性、外资活动与中国工业生产率增长》,《经济研究》第5期。

郑秀君,2006:《我国外商直接投资(FDI)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述评:1994—2005》,《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第9期。

Aitken,Brian J.and Ann E.Harris on,1999,“D o D omestic Firms Benefit from Direct F oreign Investment?Evidence from Venezuela”,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89(3):605—18.

Aizenman,Joshua,2005,“Opposition to FDI and Financial Shocks”,Journal o f Development Economics,77(2):467—476.

Cheung,K ui2yin and Ping Lin,2004,“S pillover E ffect of FDI on Innovation in China:Evidence from the Provincial Data”,China Economic Review,15(1):25—44.

C ohen,W esley M.and Richard C.Levin,1989,“Em pirical S tudies of Innovation and M arket S tructure”,Handbook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V olume2,pp.1059—1107,N orth2H olland:Amsterdam and New Y ork.

C ohen,W esley M.and Daniel A.Levinthal,1989,“Innovation and Learning:The T w o Faces of R&D”,Economic Journal,99(397): 569—96.

Eaton,Jonathan and Samuel K ortum,1999,“International T echnology Diffusion:Theory and M easurement”,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40(3),537—70.

Fan,C.S im on and Y ifan Hu,2007,“F 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Indigenous T echnological E fforts:Evidence from China”,Economics Letter s,96(2):253—258.

Fransman,M artin,1986,T echnology and Econom ic Development,Boulder,CO:W estview Press.

G riffith,Rachel,S tephen Redding and John Van Reenen,2004,“M apping the T w o Faces of R&D:Productivity G rowth in a Panel of OECD Industries”,Review o 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86(4):883—895.

G rossman,G ene and E lhanan Helpman,1991,Innovation and G rowth in the G lobal Economy,Cambridge,M ass.:MIT Press.

Harris on,Ann E.,Inessa Love,and M argaret S.M cM illan,2004,“G lobal Capital Flows and Financing C onstraints”,Journal o f Development Economics,75(1):269—301.

Huber,P.J.,1964,“R obust Estimation of a Location Parameter”,Analysis o f Mathematical Statistics,35:73—101.

Jeffers on,G ary H.,Huamao Bai,X iaojing G uan,and X iaoyun Y u,2004,“R&D Performance in Chinese Industry”,Economics o 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13(1Π2).

K im,Linsu,1991,“Pros and C ons of International T echnology T rans fer:A Developing C ountryπs View”,in T.Agm on and M. A.v on G linow(eds.),T echnology T rans fer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pp.223—39,Ox ford:Ox ford University Press.

Lall,Sanjaya,1993,“Prom oting T echnology Development:The R ole of T echnology T rans fer and Indigenous E ffort”,Third World Quarterly, 14(1):95—108.

Lall,Sanjaya,2001,C om petitiveness,T echnology and Skills,Cheltenham,UK:Edward E lgar.

Lall,Sanjaya,2002,“FDI and Development:Research Issues in the Emerging C ontext”,in B.Bora(eds.),F 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Research Issues,pp.325—545,London:R outledge.

Liu,Zhigiang,2008,“F 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 echnology S pillovers:Theory and Evidence”,Journal o f Development Economics,85 (1—2):176—193.

Qian,Y ingyi,1996,“Enterprise Reform in China:Agency Problems and P olitical C ontrol”,Economics o f Transition,4(2):427—447.

S tewart,Frances and Jeffrey James,1982,The Econom ics of New T echnology in Developing C ountries,Boulder,CO.:W estview Press.

T eece,David J.,1977,“T echnology T rans fer by Multinational Firms:The Res ource C ost of T rans ferring T echnological K now2how”, Economic Journal,87(346):242—61.

101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mpacts of

FDI on I ndigenous I nnovation in China

C.Sim on Fan a,Y ifan Hu b and Zheng H ongliang c

(a:Department of Economics,Lingnan University;b:Research Department,G lobal Asset Management,Natixis;

c:Institute of Economics,C ASS)

Abstract:This paper conducts a theoretical and em 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s of FDI on indigenous technological effort.I t develops a sim ple m odel that dem onstrates the com plementary effect and substitution effect of FDI on domestic R&D for a developing country.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yields several hypotheses,which are tested based on a firm2level survey data in China.Our em pirical study explores several em pirical methodologies that tackle the potential endogeneity problem,and generates tw o main findings.First,a firmπs expenditure 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D)decreases with the am ount of FDI it receives. Second,sector2level FDI has a greater positive im pact on the R&D effort for the firms with m ore foreign presence.C ombining these tw o effects together,we find that the net effect of FDI on indigenous R&D effort is negative.

K ey Words:Firm2level FDI;Sector2level FDI;Indigenous R&D

JE L Classification:F210,F230,O320,O330

(责任编辑:王利娜)(校对:芝 山)

(上接第75页)

P arameter H eterogeneity,Economic Convergence and

R 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Zhou Y ean and Zhang Quan

(School of Economics,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authors use quantile regression estimator to study Chinaπs urban economic convergence.The existing literature usually adopts conditional mean regression,a method that could hardly m odel regional heterogeneity as well as different types of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c14525249.html,ing cross2sectional data on city level,covering the period from1988to2005,we examine the stylized facts of urban economic convergence in China.O LS estimator and quantile regression estimator extended by K oenker and Hallock (2001)are com pared.Evidence strongly supports partial parameter heterogeneity,which is at odds with the O LS results.The results from the quantile regression do not con firm the neoclassical prediction of conditional convergence.We find that convergence is not a comm on phenomenon across the conditional growth distribution.The regions with growth distribution which in lower quantiles are characterized with conditional convergence,but regions with growth distribution which in higher quantiles are otherwise.These findings are helpful for policy makers to balance Chinaπs regional development.

K ey Words:Economic G rowth;Income C onvergence;Quantile Regression

JE L Classification:C31,O41,R11

(责任编辑:唐寿宁)(校对:晓 鸥) 201

(发展战略)如何正确处理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的关系20世纪以来,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市场瞬息万变,技术和市场的激烈竞争,常常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它既可给企业带来风险和挑战,又可给企业带来商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既要面对国内企业的竞争,又要面对国际跨国公司的竞争。企业能否随着市场的需求和变化,不断研发市场需要的新技术、新产品,就需要采取相应的发展策略,这是企业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关键,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创新是高科技企业永恒的主题,没有创新就没有高科技企业的生命力。技术创新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企业凭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可以迅速占领市场。科技与经济交织在一起的激烈竞争在全球展开,世界各国都在调整自己的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战略,都把企业技术创新放在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因为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不仅能为企业自身带来可观的利润,而且会涉及到相关的企业,从而形成众多企业相互竞争的创新浪潮,推动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企业技术创新不仅是加速企业自身发展的活力源泉,而且也是加速整个现代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 创新在经济增长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技术创新是创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全球竞争的加剧,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我国企业面临的是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竞争对手是资金雄厚、技术力量强大的跨国公司,企业要在这样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造就自己的核心能力。而企业核心能力的关键是企业的技术能力,是企业在技术上具有别人不

能模仿的、持续创新并能持续保持领先的能力。要保持市场占有率,必须持续不断更新技术和产品。企业的核心技术,对企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只有不断推陈出新,企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自有基础技术研究成果,直接关系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行为是非常复杂的社会经济行为,基础技术成果是企业社会经济行为的支柱之一,产品的相关实用技术,产品化技术和产业化技术是支持企业社会经济行为的另一个重要支柱。 企业的发展,必须有明确的研发方向和市场定位,这对公司持续、稳定的发展十分重要。任何一个企业,不管其具体的产业及产品特点如何,都是一个多种技术有机组合而成的组合体。技术是企业生存的支撑,技术创新则是企业在竞争中发展,赢得和保持某种竞争优势的根本动力所在。 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在当前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更是企业增强发展能力、应对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经济运行由供给约束转为需求约束,买方市场基本形成,企业面临全面竞争的发展环境,出现了利润率平均化和下降趋势,分化、调整、改组加剧,大型化、规模化和小型化、专业化竞相发展,不少企业进入“二次创业”或“再次创业”的新阶段。技术创新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企业技术创新不仅决定和统率着企业技术发展的具体行为,也决定着企业的命运。企业能否正确选择并贯彻实施合适的技术发展方式,不仅是企业能否顺利实现技术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企业能否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如日本企业所

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原则

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原则 我国地域广阔,各区域之间由于资源条件不同、生产技术水平不同,主导产业的选择也不尽相同。那么,主导产业选择需要注意哪些呢? (一)、竞争优势明显 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主导产业不仅应该具有更强的获取资源的能力,从而在资源配置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且应该具有更强的价值创造能力, 从而不断将资源转化为产业竞争力,将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产业竞争中得以发展、壮大。从主导产业发展的过程来看,其壮大是现有产业优势得以利用并不断改进、提升并转变为竞争优势的过程。主导产业是未来的支柱产业,应该具有预期的产业优势,主导产业的壮大实质上是支柱产业和产业优势的动态发展过程:现实的支柱产业是主导产业(即未来支柱产业)发展的基础,现实的产业优势是主导产业的优势(即预期的产业优势)得以创建、积累的条件。因此,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充分考察备择产业现有的产业优势及其发展趋势,并进一步判断其是否具有竞争优势。 (二)、内生增长能力强 主导产业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只是其外在表现,而产业的内生增长能力才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以必须选择内生能力强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迈克尔?波特(2003)从生产要素的角度阐述了内生能力对产业竞争优势重要性的机理。他将生产要素分为基本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两类。其中,基本生产要素大都是天然禀赋,是既定的条件,高级生产要素是产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来自后天创造。当产业发展面临选择性的劣势时(如土地昂贵、天然资源缺乏等),要想在市场竞争中

生存,就必须通过高级生产要素的作用将基本生产要素带来的劣势消化,并创造出产业的竞争优势。这种创造力主要依靠的是以创新力为主体的产业内生能力。 早在罗斯托的主导产业理论中,就提出了创新是产业兴衰的主要动力,是产业内生能力的集中体现,是主导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因为有了创新,主导产业的增长率就会大大超过国民经济总增长率。创新通过多方面的作用来影响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首先,创新氛围可以培养劳动者对产业发展相关知识的敏感,尤其是对创造性要求高的产业;其次,不断创新可以通过完善现有生产要素供给状态、创造或调节现有生产要素供给等方法来改善生产要素供给结构,合理配置资源;第三,创新可以不断带来新的投资领域、提升人们的消费水平,进而影响需求结构;最后,对于产出需求弹性较大的产业,创新可以通过创造新的市场需求而吸引生产要素的流入,从而提高产出的数量并有可能获取较高的收益;而对于产出需求弹性较小的产业,创新通过需求的相对缩小而引起生产要素的流出。 (三)、需求弹性大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最终形成了对各种产品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市场需求是主导产业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必要条件之一。作为区域主导产业,必须拥有长期而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容量。主导产业的产品应在国内甚至是国际市场具有较大的、长期的需求。如果没有足够的市场需求拉动,主导产业很快就会衰落。所以,主导产业选择必须把“需求的收入弹性最大化”作为一个基本原则,也就是说,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系数至少要大于1。 产业是一个诸要素相互关联的系统,产业需求结构的任何一点变动都将触发到产业系统的方方面面。其中,消费需求结构是需求结构变动的主要方面,它可以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定位资料

引用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定位 本文引用自管理之家《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定位》 明确企业的技术创新定位是很重要的,因为在定位之下,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就很清楚了。我们先来看一下企业的总体战略,考虑到定位学派、环境学派的贡献,我们应该看到外部环境,尤其是行业竞争结构对企业行为和效益的影响。对于追求最大盈利的企业来说,常常要面临两次选择:(1)选择企业应从事的行业;(2)在行业中选择企业的定位:是以低成本为主导还是以高差异为主导。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也是如此,企业首先要明确自身的技术水平在竞争对手中的地位、优势和劣势。在参与市场竞争时,希望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以及达到这个地位可能要经过的道路。然后我们在制定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时就会有的放矢,并且可以更集约地使用资源,从而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和效益。否则,企业的技术创新就可能漫无目的,其创新效率和效益也不会很高。如果制定技术创新战略的目的是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收益和不断创造新优势,那么技术创新的定位比要达到具体的指标更加重要。因为一旦企业技术创新的定位被确定,其技术创新战略和企业的战略就有了较清晰的轮廓。技术创新首先要明确的是,创新的目的主要是降低产品的成本还是提高产品的差异性,这是一个基本的问题。当然这两种主要目的会有一定的整合,提高产品的差异未必一定要增加产品的成本;降低产品成本的同时也可以提高产品的差异性。迈克·波特认为企业可以在广泛和狭窄两个不同的范围上,同时或者分别采用两种最佳的定位:差异领先和成本领先,因而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主要内容就是确定自己的技术创新定位和达到该定位应采取的各种有效措施。 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更应该首先明确定位而不是确定具体的目标,这是由技术创新的性质决定的。技术创新的创造性、不确定性,易受市场、环境、技术发展影响等性质决定技术创新以具体的目标为指导是不合适的。比如,把创新定位使产品达到某种具体的性能就

企业研发中心必要性

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的目标 ---作者映山红 公司将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定位于参与企业发展战略、重大的新产品、新技术的决策,是一个高层次、高起点、高水平的研发机构,是整个企业技术管理、决策的龙头和核心。为加强对整个研发中心的行政管理、整个集团技术创新工作、超前研究、产品开发等工作的宏观管理与调控,由公司董事长担任技术研发中心主任,副总工程师担任研发中心副主任。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全球性的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跨国公司以强强联合为主要内容的兼并和重组,得以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拓展优势,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与此同时,跨国公司加快全面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纷纷在华设立研究开发中心,这标志着国外企业已从过去的单纯的产品竞争转变为从整个产业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方面与对手展开了全面的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国内企业前所未有地感受到技术创新在生存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纷纷积极探索技术创新的有效方法与途径,特别作为包装行业。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建设企业技术研发中心 GAGGAGAGGAFFFFAFAF

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也是企业自我发展、提高竞争力的内在需求和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建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的目的,就是要形成适应市场竞争要求和企业发展需要的企业技术开发体系及其有效运行机制,提高企业的市场反应能力、协调、运用资源的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企业研发中心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其规模、水平和作用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相关,它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而兴起、发展而发展、成熟而成熟,与独立的科研院所和高校相比,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具有市场信息丰富、技术人才齐全、熟悉生产的全过程和试验、试制条件优越等特点。 GAGGAGAGGAFFFFAFAF

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意义

产业经济学论文 题目: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意义—以苹果公司为例 姓名:郭庄靖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金融 班级:金融092 学号: 2011年12月15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以苹果公司为例 金融092 郭庄靖 摘要:技术创新在企业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技术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企业战略的核心。在技术创新的同时企业也需要关注是否适合自身发展。我们以苹果公司为例探讨苹果公司是如何进行自身的技术改革,让企业发展到IT产业的龙头。 关键词:技术创新发展苹果公司 技术创新是具有特定含义的经济发展观,是指将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包括引进新产品,引入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供应的新来源,实现工业的新组织。不能把技术创新等同于技术革新、发明创造或单纯的技术活动,而要正确把握技术开发、工程化、商业化应用和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创新活动全过程。正因为如此,技术创新是实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主要形式和必由之路,是各类企业生存、发展、壮大的基本前提。 苹果公司自1977年成立以来都在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运用创新性模式经营,自己有着一套自己的经营模式。手机最早是美国IT巨头摩托罗拉公司发明的。到本世纪初,世界手机生产巨头确立,我国手机生产商也达20余家。在这一背景和市场格局下,投资研发和生产手机,无疑隐藏着巨大风险,在如此白热化的竞争中,很难想象有人会中途冒险进入这个行业。 然而,2007年,乔布斯发布了iphone,之后就成为炙手可热的街机。归根到底还是产品的独特性与不间断的创新。包括iphone在内的ipod、ipad,苹果的每一款产品都可以视为艺术品,是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苹果一直在坚持创新基因,路径没有大的改变,但创新的方式在改变。从最早的技术导向型创新,转到了今天的价值创新,这是商业模式的改变。最突出的例子就是iPod与iTunes。回顾历史,1999年三星就已开发出MP3,而iPod直到2001年才出来;1999年美国东北大学学生 ShawnFanning开发出Napster,可以免费下载音乐,苹果在此创意推动下与音乐发行公司商谈,最终推出了iTunes。虽然这两样东西都不是苹果首创的,但苹果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产品+内容”的组合,实现了价值创新,很好地构建了一个双边市场,使产品连接两边不同的用户,本身做成了一个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随着一边用户的增多、价值的体现,会导致另外一边用户数量的增加。无论是iMac、iPod,还是iPhone、iPad,你会发现苹果的产品一边连着广大消费者,另外一边联系着应用程序开发商。这样一个平台建立起来,既有跨边的网络效应,也有同边的网络效应,很多人看别人用iPhone,就有一个追随效应。由于网络效应的作用,成功的平台享有递增的规模效益。所以说,今天苹果的创新不是仅仅着眼于产品,而是把产品做成一个平台。随着使用苹果产品的人越来越多,愿意做应用程序开发的人也越来越多,当然聚集效应就出现了。由此,它的颠覆性创新的生态系统就构建起来了。 从“让用户容易使用、乐于接受”到“塑造用户新的使用习惯”,可谓苹果对“技术创新”和“技术领先”的独到理解。“用户体验”的另一层含义是审美:独特、精致的产品设计,让人产生审美的愉悦和“炫酷”的感觉。乔布斯深

企业科技创新发展计划

公司科技创新发展计划 一、总则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也是企业生存与市场竞争的保障。因此,自企业成立以来就制定了企业科技发展规划,每五年为一个规划期限。公司制定企业科技发展规划的目的是为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健全和发展企业的技术领域研究开发体系,完善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开展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加强人才的培养,建立一流的科技研发中心,以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成果和一流的人才支撑**公司成为“中国第一民族企业”是**公司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 二、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策略 1、企业科技创新研发体系的建设 逐步健全适合**发展的科技研发体系,强调基础应用技术、产品设计开发、工艺制造技术的均衡发展。建立并完善科技研发的绩效评价办法、激励和约束机制等科技研发机制。 2、关键技术研发 着重加强一些关键技术的深层次开发,建立可靠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理论模型。 企业在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的基础上,重点做好支撑企业中长期发展需要的研究开发工作,特别要不断研究开发出具有强力竞争力的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积极搞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充分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进行综合集成和应用开发,建立可靠地巨头自主知识产权的理论模型,实现企业在这些技术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3、科技研发队伍、投入及研发方式 企业制定及适时调整企业人员配置,创造先进的研究开发条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吸引国内外的科技人才,增强企业对科技人员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从而进一步壮大科技研发队伍,提高科研队伍的综合素质,优化升级科研队伍的人才结构。科技投入占当年销售总额的比重4%-5%,理顺科技投入的管理机制。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合作并重,灵活运用产学研合作的方式,积极主动地与客户、高等院校等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协同关系,有效组织和动用社会资源为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服务;加强与国内外同行业的交流与合作,联合开展战略性研究开发,推动企业高新产业技术的升级换代。提高研发效率。 4、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和技术发展战略的决策 企业应具备技术和市场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判断能力,从技术机会和市场机会相结合的角度制定和实施企业发展战略和技术创新战略规划,从而引导企业走向正

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一般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等一系列活动。技术创新的实践与研究在世界围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国际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以及城市、产业、企业创新体系的构筑越来越受到人们和社会的关注,而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国家创新体系中最活跃的细胞和系统,只有依托基础科学,瞄准技术轨道,提升技术能力,实现技术跨越和自主创新,才能更有效地实现企业的技术创新目标。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

新人才大量涌现。 企业界对国家明确要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对国家以后将重视发挥企业在科技攻关中的作用及有关规划,对国家出台的鼓励企业创新的方针政策,特别是和产业升级结合的包括产业结构调整、鼓励装备产业发展等政策都非常支持,寄予厚望。需要切实解决的根本问题一是如何按产业化原则进一步提升企业在国家创新战略中的地位;二是如何提升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资源的效率。其中涉及政策体系、政策重点及政策执行机制等方面。 一、企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自治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已取得可喜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企业创新主体的认识不足、地位不明确。首先是在思想认识上有差距,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创新是灵魂”,创新是国家强盛之本,是企业走出困境实现振兴之本。特别是一些企业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认识还没有到位,缺乏在的动力,因而影响了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 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造成这种局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企业技术投入少,没有成为创新主体。除了大型龙头企业外多数大中型企业一是技术开发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参与国际竞争

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经验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经验 中央企业是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积累时间最长、技术创新制度建设和基础设施最为完善、总体技术创新能力最强的一类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年来,央企从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出发,坚持依靠技术创新支撑和引领业务发展,大力实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取得了一系列如高速铁路、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西气东输等丰硕的成果,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认真归纳总结现有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对进一步加强央企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1典型央企的成功做法 为充分掌握央企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实际情况,本文对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简称航天科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化)、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移动)、国家电网公司(简称国家电网)等10多家典型央企进行了现场调研和案例分析。依据对典型央企的实地调研情况,央企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成功做法可概括为以下六方面内容。 1.1把技术创新作为公司的核心战略,建立起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决策和规划体系一是把技术创新作为公司的核心战略之一。按照国家“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

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结合公司实际,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驱动力为核心,制定公司科技发展战略、目标任务、战略重点,确定年度计划,并按照“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生产运用一代”的思路,制定有序接替的科研计划体系。二是设立科技决策规划与管理体系。设立了由主要领导牵头、各业务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公司重大技术创新战略问题决策。同时,为了落实公司科技战略规划、规范科技管理工作,央企集团层面大都设立了行使科技管理职能的相关部门,负责公司科研项目管理、科技规划计划、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科研成果管理、科技奖励、考核监督指导下属单位科技管理工作,以及对外科技交流等;在子公司层面,根据具体情况设立对口部门,配备专职科技管理人员,负责组织科技规划和项目建议计划编制,组织科技项目实施和新技术推广应用,开展技术需求分析等。三是组建辅助科技决策的专家咨询团队。部分央企设立了专门的技术咨询委员会,由内外部专家组成专家团队,对重大事项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有的央企在技术咨询委员会的基础上,还按领域组建专业分委员会,为公司各类技术决策提供咨询意见,支撑公司科技决策。以航天科工为例,公司建立了以顶层战略为导向的技术创新决策机制(图1)。公司成立了由“一把手”负责的发展战略与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和工作办公室,负责组织、

企业技术创新的意义及实现途径

谈企业技术创新实现的要求和途径 1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条件和要求 1.1创新需要理论指导和知识支撑,需要进取精神和科学态度 创新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创新行动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甚至导致事与愿违的结果;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奢谈技术创新就好比是盖空中楼阁。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学与用、知与行结合起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克服一切困难,勇于解决任何复杂的技术难题,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科技成果;要求人们必须努力学习,不断掌握各种新的知识;创新还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只有这样,技术创新才能脚踏实地,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1.2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必须具备技术创新的主体意识 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是企业自身应对市场竞争的一种主动行为。国内外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经验表明,有效创新的必备条件之一是企业的创新者具备强烈的主体意识,它包括企业的研发人员、企业家、一般管理者、技术人员等。企业家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其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体现出的思想意识、管理素质和组织才能的一种综合表现,本质是一种锐意进取、勇于挑战的创业冲动。 1.3要开展技术创新,企业必须具有技术创新的组织系统、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 技术创新是一个由创新构思的形成、开发设计、中间试验直至生产管理等环节组成的连续过程,它要求企业必须按技术创新的目标建立快捷、高效、既充分发挥各部门功能,又能实现整体协调、相互促进的运行机制,以及最佳配置企业资源、最大限度调动全体员工创新积极性、能动性的管理方式。所以,创新的机制和管理是企业能否实现技术创新的关键,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灵魂。 1.4开展技术创新,要从企业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出发,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相结合 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必须实事求是,从企业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出发,在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上,都要量力而行。我们作为建筑施工企业,技术上主要以应用为主,通过自主开发、合作开发方式,共同提高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节约技术创新的成本。 另外,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要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标,谨防技术创新与企业经营脱节。一方面要合理利用企业原有的技术资源,防止不切实际的“变革”和由此造成的浪费;另一方面则要努力为企业的生产经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加收入。 2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途径: 2.1转变观念,树立全员创新意识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推动技术创新,实施“科教兴企”战略,关键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加强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大宣传力度,使每位员工认识到“技术创新是明天的饭碗”,形成人人关心科技进步的氛围。 2.2面向市场,结合实际开展技术创新 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展技术创新主要应该在施工技术集成化等方面进行努力。应在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的基础上,瞄准国内外先进水平,结合自己的特点确定科研攻关项目和引进先进技术,为把我公司建成综合发展的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而奋斗。 2.3重视技术创新队伍建设,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是促进技术创新的原动力。大力加强科技人员队伍建设,在人才使用中,大胆启用年轻同志到重要技术岗位任职,并通过科技研究和攻关,锻炼科技队伍。给科技人员在生活、工作上创造有利条件,制订有关职称晋升、人才培养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极大地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企业技术创新的意义及实现途径

企业技术创新的意义及实现途径 晋煤集团公司技术中心刘丽丽 摘要:本文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探讨了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意义,总结了企业 开展技术创新工作的条件和要求,并指出了实现技术创新的具体途径,希望能为集团公司这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技术创新意义途径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科技因素越来越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技术创新成为了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企业将参与世界范围内的国际竞争,如果没有技术创新,总是步人后尘,我们就将永远受制于人,甚至会被无情的市场所抛弃。因此,只有在危机和挑战到来之前未雨而绸缪,不断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才会使企业永远保持强劲的生机与活力。可以说,技术创新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意义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以技术突破为基础,以市场接受为准绳,通过不断采用新的科学技术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并因此而获得潜在的超额利润。 它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是企业自身的一种市场行为;②技术创新的重点是研究和采用新的生产科学技术,以实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③技术创新的成效要拿到市场上去检验,检验的标准就是能否为企业带来超额的利润;④技术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构思、研究、开发、生产等方方面面的环节与过程;⑤技术创新对企业而言更主要地是一种机制,它的实现是企业各种内外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 从以上对技术创新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技术创新相对于企业的发展有以下意义: 一是有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占有竞争优势,确保企业的稳定增长。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越来越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对技术创新拥有了更大的积极性,都努力从技术创新中寻求提高生产率的办法。而某个企业一旦在技术创新上有所突破,便会在单位时间内提高单产、降低单位成本,为市场提供更优质廉价的产品,从而获得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二是有利于企业创造超额利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一旦企业在技术上有所突破,获得某项专有技术,甚至是生产某项专利产品,它便可利用自身的成本优势和垄断地位去主导市场,为自己赚取超出社会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

创新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创新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作者:————————————————————————————————日期:

浅谈创新与企业生存发展的关系 当今世界正步入知识经济、信息技术的时代,全球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没有创新就没有高技术产业,也就不能使传统产业得到可持续地发展。世界范围内的各种企业都把观念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作为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不断增加企业创新的资本投入及知本投入,力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本文结合设计院近几年的实践谈谈创新与企业生存发展的关系。 一.创新对企业生存的重要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快,出现知识爆炸现象。知识的转化越来越快,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不断缩短。知识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知识已经成为或正在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与此同时,知识失效的速度也明显加快。如果企业不建立有效的创新机制,不学习掌握新的知识,不根据市场变化对企业的经营战略、内部管理、生产技术等方面进行调整创新,最终将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更难获得快速发展。所以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和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强烈要求企业不断创新。 从当今世界500强企业的变化趋势看,现代管理是企业保持长盛不衰的手段,科技水平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必须从企业战略高度来认识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问题。当今科技发展呈现出以往所未有过的新特点,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就是:科技已从真正意义上成为了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主要驱动力。科学和技术迅猛发展,科技与经济、与自然、与社会的结合更紧密,影响更深远。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巨大驱动力,促进了生产力发展质的飞跃,带动着世界范围内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和优化升级。哪个企业的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能力强,其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就强、在经济结构不断调整情况下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就足。无数事实说明科技创新能力的差别,导致了企业竞争力和企业在市场中地位的变化。科技创新能力不仅仅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同时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成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目前我国许多国有企业是由以前的全民事业单位、集体企业、乡镇企业转制而来,在从以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今天,由于对市场经济的规律认识不足、缺乏市场竞争环境下的危机意识,很多企业已退出市场竞争的舞台。也正是因为过去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以及目前市场经济环境尚不十分完善,企业在观念和认识上滞后,企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策划

第七讲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策划第一节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策划和选择 一,什么是企业技术创新战略? 所谓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简言之就是指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谋划。技术创新战略 3 类,划分为:自主创新战略、模仿创新战略和合作创新战略。 1,自主创新战略是指以自主创新为基本目标的创新战略,是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产生技术突破,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完成技术的商品化,达到预期目标的创新活动。自主创新基本上都是率先创新。

2,模仿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学习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吸取率先者成功的经验和失败教训,引进购买或破译率先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 3合作创新是指企业间、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的联合创新行为,通常以合作伙伴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有明确的合作目标、合作期限和合作 的产品标准和技术规范可演变为本行业或相关行业统一认定的标准,增强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3)知识和能力支持的内生性。创新与知识和能力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知识和能力支持是创新成功的内在基础和必要条件,技术创新的主体工作及主要过程都是通过企

业自身知识与能力支持实现的;自主创新过程本身也为企业提供了独特的知识与能力积累的良好环境。 (4)高投入和高风险性。企业为保证始终有占据市场优势地位的创新产品,必须能够持续进行创新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将创新贯穿于企业整个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有较高的资金和强大的人力投入。同时,由于新技术领域的探索具有较高的复杂性 就是在产品设计、工艺制造、装备等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得创新链上的资源分布聚积于中部。 (4)被动性。这主要是指竞争的被动性,包括技术积累、营销渠道和实施效果等方面的被动,这是由模仿创新者只做先进技术的跟进者来决定的。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

全球经济不断深化的今天,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也日趋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主导作用逐渐增强。在日益激励的市场竞争面前,技术创新己经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更是如此。而占我国企业总数99%以上的中小企业能否健康、稳定成长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研究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是我国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后,中小企业犹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这些新兴的中小企业拥有充沛的活力,与正处于改制阶段的国有大型企业相比对市场的适应性更强,创新更有动力。截至2004年底,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既。我国GDP的5.既、工业新增产值的74.7%、社会销售额的58.叽、税收的46.器以及出口总额的62 3%均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而且,全国75%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也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繁荣昌盛的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中小企业的持续成长与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支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自然而然地成为我国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研体制改革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大量的研究开发活动集中在大学、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而这些科研机构不具备将科研成果向市场转化的权力与能力,导致了大量的创新成果无法在实现其最终价值。反观中小企业,由于受资金、规模、技术的限制,自主创新的能力较低,以模仿创新与合作创新为技术创新主要模式,对技术转移的依赖性很高。

中小企业对各类科技成果的大量需求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科技成果交易市场,大力推动了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进程。而中小企业在吸收先进科技成果的同时,也从大学、科研院所等单位吸引了大量的科技人员进入企业参与技术创新活动,组织企业的研发工作,促进了科研体制的改革。

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思考

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思考 摘要:打造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离不开技术创新,合理构建技术创新模式对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加入WT以后,随着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新兴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传统的产业结构必将发生巨大变化,中小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和竞争规则,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必须是提局以技术创新能力为主要标志的核心竞争力,制定完善的技术创新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 引言 技术创新是企业抓住市场信息的潜在盈利 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 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 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新的组织。这个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初始阶段、

设计阶段、试制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企业技术创新的成败就取决于以上各阶段的工作是否顺利进行。由于技术本身具有隐蔽性、潜在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成功与否以及其所带来的社会及经济效益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风险。 技术创新、自主创新与原始创新的关系。 企业创新主要有自主创新、模仿创新或合作创新三种模式。这三种模式彼此间存在若干差异,但也有某些共性和互动性。企业往往不是选择某种单一的创新模式,而是三种模式的混合体,只不过是以某种模式为主导而已,但选择的原则都是最大限度地增强企业竞争力,并要根据市场竞争状况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变动及时调整创新主导战略。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要与企业本身的技术实力、市场机会及技术市场发育程度相匹配。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类。 原始创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的知识 ,以大学和研究院所为主。集成创新就是指把个别的知识或者

主导产业选择方法

1、层次分析法 所谓层次分析法,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或准则、约束)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层次分析法是将决策问题按总目标、各层子目标、评价准则直至具体的备投方案的顺序分解为不同的层次结构,然后得用求解判断矩阵特征向量的办法,求得每一层次的各元素对上一层次某元素的优先权重,最后再加权和的方法递阶归并各备择方案对总目标的最终权重,此最终权重最大者即为最优方案。这里所谓“优先权重”是一种相对的量度,它表明各备择方案在某一特点的评价准则或子目标,标下优越程度的相对量度,以及各子目标对上一层目标而言重要程度的相对量度。层次分析法比较适合于具有分层交错评价指标的目标系统,而且目标值又难于定量描述的决策问题。其用法是构造判断矩阵,求出其最大特征值。及其所对应的特征向量W,归一化后,即为某一层次指标对于上一层次某相关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权值。 层次分析法的优缺点 优点: 1. 系统性的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系统,按照分解、比较判断、综合的思维方式进行决策,成为继机理分析、统计分析之后发展起来的系统分析的重要工具。系统的思想在于不割断各个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而层次分析法中每一层的权重设置最后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结果,而且在每个层次中的每个因素对结果的影响程度都是量化的,非常清晰、明确。这种方法尤其可用于对无结构特性的系统评价以及多目标、多准则、多时期等的系统评价。 2. 简洁实用的决策方法这种方法既不单纯追求高深数学,又不片面地注重行为、逻辑、推理,而是把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复杂的系统分解,能将人们的思维过程数学化、系统化,便于人们接受,且能把多目标、多准则又难以全部量化处理的决策问题化为多层次单目标问题,通过两两比较确定同一层次元素相对上一层次元素的数量关系后,最后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即使是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人也可了解层次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掌握它的基本步骤,计算也经常简便,并且所得结果简单明确,容易为决策者了解和掌握。 3. 所需定量数据信息较少层次分析法主要是从评价者对评价问题的本质、要素的理解出发,比一般的定量方法更讲求定性的分析和判断。由于层次分析法是一种模拟人们决策过程的思维方式的一种方法,层次分析法把判断各要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步骤留给了大脑,只保留人脑对要素的印象,化为简单的权重进行计算。这种思想能处理许多用传统的最优化技术无法着手的实际问题。[1] 缺点: 1. 不能为决策提供新方案层次分析法的作用是从备选方案中选择较优者。这个作用正好说明了层次分析法只能从原有方案中进行选取,而不能为决策者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方案。这样,我们在应用层次分析法的时候,可能就会有这样一个情况,就是我们自身的创造能力不够,造成了我们尽管在我们想出来的众多方案里选了一个最好的出来,但其效果仍然不够人家企业所做出来的效果好。而对于大部分决策者来说,如果一种分析工具能替我分析出在我已知的方案里的最优者,然后指出已知方案的不足,又或者甚至再提出改进方案的话,这种分析工具才是比较完美的。但显然,层次分析法还没能做到这点。 2. 定量数据较少,定性成分多,不易令人信服在如今对科学的方法的评价中,一般都认为一门科学需要比较严格的数学论证和完善的定量方法。但现实世界的问题和人脑考虑问题的过程很多时候并不是能简单地用数字来说明一切的。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带有模拟人脑的决策方式的方法,因此必然带有较多的定性色彩。这样,当一个人应用层次分析法来做决策时,其他人就会说:为什么会是这样?能不能用数学方法来解释?如果不可以的话,你凭什么认为你的这个结果是对的?你说你在这个问题上认识比较深,但我也认为我的认识也比较深,可我和你的意见是不一致的,以我的观点做出来的结果也和你的不一致,这个时候该如何解决?比如说,对于一件衣服,我认为评价的指标是舒适度、耐用度,这

浅谈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性

浅谈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性 摘要: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创新则兴,不创新则亡。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管理大师熊彼特说: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创新可促进企业组织形式的改善和管理效率的提高,从而使企业不断提高效率,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于一个企业而言,创新可以包括很多方面:管理创新,文化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营销创新等等。 关键字:企业生存管理创新文化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营销创新 创新,也叫创造。创造是个体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的条件,产生出新颖、有价值的成果(精神的、物质的)的认知和行为活动。纵观当代企业,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主动,立于不败之地。许多企业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未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创新是带有氧气的新鲜血液,是企业的生命。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浅谈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性。 管理创新是为了更有效地企业运用资源以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新活动。管理创新就是要引入新的管理思想、方法、手段、组织方式而实现的创新。美国管理学家哈梅尔(Hamel)将管理创新定义为:对传统管理原则、流程和实践的明显背离或对常规组织形式的背离。管理创新就是指以价值增加为目标,以战略为导向,以各创新要素(如技术、组织、市场、战略、管理、文化、制度等)的协同创新为手段,以培育和增强核心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为中心,通过有效的创新管理机制、方法和工具,力求做到人人创新,事事创新,时时创新,处处创新的创新活动或过程。管理上的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交易成本,可以开拓市场,从而形成企业独特的品牌优势。 企业文化创新是指为了使企业的发展与环境相匹配,根据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形成体现企业共同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并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活动过程。企业文化创新的实质在于企业文化建设中突破与企业经营管理实际脱节的僵化的文化理念和观点的束缚,实现向贯穿于全部创新过程的新型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变。面对

浅谈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浅谈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摘要:文中论述了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企业应提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重要意义的认识,并努力成为创新的主体。 关键字:自主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 多年来,我国企业为生存发展问题作出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多为体制上的改革。随着我国企业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才发现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是在体制上的不适应,而且还存在管理理念和方式的落后,核心技术匮乏,因此要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并赢得竞争,至关重要的就是必须技术与管理同时创新。 一、管理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 知识经济的到来,不仅改变了经济增长中要素贡献率的结构,而且是科学、技术、知识等无形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也日渐凸现并逐步趋强。这一切都清楚地告诉我们,在经济知识条件下,经济增长内容的转变必须要求经济模式也发生相应的转变,而作为实现经济增长实体的企业及其管理也应紧随其变,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的要求,因此管理创新是我国企业的必然趋势。 从管理发展的历史来看,每当经济环境和竞争环境发生变化时,管理也都要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或创新,才能促进经济的增长和企业的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通用电气的采购工程师麦尔斯,因注重对他所从事的工作和所要采购的物品进行功能分析,即“为什么要采购这种物品”,“到底需要他们的哪些功能”,因此成为的解决了战时稀缺物品的代用品问题,不仅满足了生产,保证了供应,而且还降低了成本,最后,这种功能分析的方法发展成一种新的管理方法——价值工程。 随着对国外先进管理理论和管理经验的引进,我国企业在管理创新上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如80年代推行的企业承包责任制,90年代进行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股份制改造等,到如今全面深化改革,都是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过程中所进行的大胆尝试和创新,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推动我

工程技术创新与发展(2020)参考答案

工程技术创新与发展(2020) 返回上一级 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 1 .在未来,通过工业安卓这样的互联网平台可以将80%的重复劳动降低至()。?A. 10% ?B. 20% ?C. 30% ?D. 50% 我的答案:未做答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2 .本课程提到,细胞上的蛋白分子可以用()看到。 ?A. 放大镜 ?B. 望远镜 ?C. 电子显微镜 ?D. 显微镜 我的答案:未做答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3 .6.根据本课程,网络购票方式的改变说明了()。 ?A. 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社会剧变 ?B. 信息技术改变军事对抗方式 ?C. 信息技术改变价值创造技术 ?D. 信息技术成为大国博弈重心 我的答案:未做答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4 .根据本课程,京建法【2015】17号和18号文规定,()是第一责任人。 ?A. 设计单位 ?B. 部品生产单位 ?C. 开发建设单位 ?D. 安装单位 我的答案:未做答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5 .下列各项常用纳米材料中,()可以用于体内、临床。 ?A. 脂质体 ?B. 无机纳米材料 ?C. 聚合物材料 ?D. 碳纳米材料 我的答案:未做答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6 .6.根据本课程,对可能发生重大及以上网络安全事件的信息及时向应急办报告属于监测预警的()。?A. 监测 ?B. 预警、研判与发布 ?C. 预警响应 ?D. 预警解除 我的答案:未做答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7 .根据本课程,为了有效解决“横紧纵松”而提出的“三层、两域”标识互联网的体系模型,“负责网络的 实际运行,相对静态”指的是()。 ?A. 虚拟域 ?B. 行为域 ?C. 实体域 ?D. 过程域 我的答案:未做答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8 .住宅标准化的一个非常大的障碍,就是住宅的面积用()来衡量。 ?A. 室内净面积 ?B. 公摊面积 ?C. 建筑面积 ?D. 实际面积 我的答案:未做答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9 .7.根据本课程,原则上应在()天完成调查与评估工作。 ?A. 10 ?B. 15 ?C. 25 ?D. 30 我的答案:未做答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10 .主流3G标准都采用()技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