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课题:21.神秘的星空学案

课题:21.神秘的星空学案

课题:21.神秘的星空学案

、填空题。

1、银河系是由()、( )、( ) 及其他星际物质组成的巨大的盘状天体系统。2.银河系的直径约()。太阳系位于距银河的旋臂上。

3.星体之间的距离用()作单位。一光年就是光在(),约为千米()。4.银河系是由()颗像太阳一样的恒星组成的。

5.最先进的天文望远镜能看到离我们()的星系。

6、河外星系是指()以外的星系。

二、选择题。

1.目前人类已经发现了()亿个河外星系。

A.10

B.20

C.30

2.银河系直径约为()万光年。太阳系位于距银核()万光年的旋臂上。

A.23

B.2.3

C.7

D.13

3.天体间的距离用()作单位。

A.千米

B.光年

C.纳米

三、判断

1、晴朗的夜晚,在天空中所看到的银白色的带子就是太阳系。()

2、银河系就是整个宇宙。()

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案-人教版)(新)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教学目标 1. 知道原子的构成,以及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是一种模型化的方法。 2. 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典型元素(稀有气体、金属和非金属)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 3. 以氯化钠为例,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知道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4. 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5. 了解化学在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建立联系的途径和特点。 教学重点 1.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量的概念 2. 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典型元素(稀有气体、金属和非金属)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 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教学难点 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典型元素(稀有气体、金属和非金属)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资料短片,然后教师简要结合国际形势“朝鲜核武器实验”,指出“核力量”是一个国家国防实力的象征。 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原子结构的奥秘。 二、新课教学 1. 原子的体积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和图3-8,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大小。 明晰:原子的体积很小。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将一个乒乓球跟地球相比。 原子之间能够结合成分子的奥秘,正是人们在研究这小小的原子的结构时被逐步揭示出来的。 2. 原子的构成 19世纪以前,原子一直被认为是坚硬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1897年,汤姆生发同是寒窗苦读,怎愿甘拜下风! 1

现了电子,从此叩开了原子的大门,人们开始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之后卢瑟福通过实验证明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的。 1911年卢瑟福等人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又进行了下面的实验: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结果发现: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极少数粒子反弹回来。 α粒子轰击金箔 设问: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 ②一小部分带正电的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途经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改变了运动方向。 ③极少数粒子反弹回来。说明原子中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较大的质量。 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比原子小得多。原子核的半径只有原子半径的几万分之一,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一只蚂蚁。因此,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做高速运动。 结论: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可参见教科书图3-9)提问:原子核还能不能再分呢? 分析: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原子弹爆炸正是利用原子核裂变时产生的巨大能量,这说明原子核还能再分。科学家通过不断的实验探究,获得了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结论。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中子不带电。 原子种类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氢101 1 碳66612 氧88816 钠11121123 氯17181735 思考: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分析: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的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不显电性。可见,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等于核内的质子数,也等 同是寒窗苦读,怎愿甘拜下风! 2

神秘的宇宙-论文

神秘的宇宙 摘要:在宇宙大爆炸发生前,没有时间,没有空间,也没有物质和能量。大约150亿年前,一个体积无限小的点爆炸了,时空从这一刻开始,人类在这一刻孕育,千百年来,人们对宇宙的探索从未止步,牛顿、爱因斯坦等一系列伟人为我们揭开了宇宙神秘的面纱,而哈勃发现了宇宙正在膨胀,可是最后宇宙是否能逃脱收缩的命运呢?本文——这么一个神秘的宇宙。 关键词:宇宙大爆炸、膨胀、收缩 千百年来,在中华民族流传着盘古开天地的神话。 我国东汉时代的科学家张衡发明的浑天仪反应了当时人们的天地观:大地如鸡蛋黄,天空如蛋壳,日月星辰在天穹上运动。这种浑天说实际上是一种“地心说”。在欧洲中古世纪,由天文学家托勒密在《天文学大成》中总结并发展了前人的学说,他建立了宇宙地心体系,这种体系认为地球静止地居于宇宙中心,又称“地心说”。① 直到15世纪,随着天文观测的发展进步,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不是太阳绕着地球旋转,而是地球绕着太阳旋转。1609年底,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用一台放大率三十二倍的望远镜开始观测天体,他发现在木星周围有四个暗弱的星体在围绕着它运转,这彻底宣告了托勒密地心体系的终结,因为人类第一次发现了有天体围绕不是地球的行星在运行。 既然日心说已被证实,但有一个问题还没解决:究竟是什么原因维持着这些天体的运动?开普勒曾经猜想也许是磁力,这个时候,牛顿出场了,这就是我们高中物理都学过的“万有引力”;一个大质量的物体,才可以把一个较小的物体吸引到自身上来,所以苹果会从树上落下来。“万有引力”让宇宙中所有的行星保持运动,宇宙也因此而永恒不变。②

那宇宙究竟是什么?“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③,用现代科学术语来说,宇宙,即时、空也。 宇宙既然是时空,看不到也摸不着,那怎么研究呢?但自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问世后,宇宙学成了既有数理基础,又有观测事实的科学。 在牛顿那里,万有引力被认为是在两个物体相隔的任何距离上瞬间起作用的一种力。而爱因斯坦则提出,引力是在局部起作用的场的度规结构对处于场中的物体发生的作用。爱因斯坦这一全新思想方式的核心有两个观念:第一,他把引力现象解释为是由一种场的特性引起的。为了描述这个场,爱因斯坦使用了“时-空”这一基本性的理论概念。时间和空间在称为“时-空”的数学上的思维统一体中被结合起来,而不是互相分离和各自独立的(就像牛顿物理学中所认为的那样);第二,引力场的具体性质是以度规时-空结构来表示的。引力现象被理解为时-空固有曲率——一种几何特征——一起作用的结果。正是把引力仅仅视作一种几何学问题的这一惊人主张,使爱因斯坦的理论在当时成了革命性的论点。 无论就宇宙范围而言还是立足于较有限的区域,时-空的几何学性质都是由物质与能量的疏密程度和分布情况所决定的,当我们运用这一原理来解决宇宙作为一个整体的时-空几何学和物理学结构问题时,就诞生了相对论宇宙论这门学科。经典的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本质上是一种关于引力场的理论。④ 爱因斯坦于1917首先提出一个稳态的宇宙模型。所谓稳态,就是承认宇宙在运动;但却无变化,直到哈勃发现宇宙在膨胀时,爱因斯坦对自己的宇宙模型追悔莫及。 尽管稳态宇宙模型有错误,但其中不乏可取之处,天文界给予他的评价是:通向现代宇宙学的里程碑。 一、宇宙大爆炸 宇宙是一直存在于这个星球的吗?显然不是,它的凭空出世又为这个

课题2原子的结构

《课题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榆林市第十三中学李彦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像、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但他们并不满足,还想知道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质量有多大?等等。本课题学习原子的构成,就是回答这些问题的。由于本课题教材的特点是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故教材编排简洁扼要,内容浅显,而且较多地穿插了图、表等资料,既增强了直观性,一目了然,又便于进行类比、分析,启发学生的想像。

【教学策略分析】 对于“原子的构成”这部分,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教学时尽可能使用模型、多媒体动画片等辅助手段,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教材中穿插了多张图、表,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分组讨论与交流,既可以初步培养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又可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原子的内部结构、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对“原子不显电性”的理解。 【教学准备】 1、将教材中的图、表复印放大、剪下; 2、原子结构的发现史的资料、原子结构的放大模型、原子内部运动的动画片; 3、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类比想象,模型展示。 1、(投影) 同学们,请你们想象一下:如果把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放在一起,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2、(讲解)那就相当于乒乓球跟地球体积之比。(对照投影。) (设计意图:借身边的事物进行类比,引导学生从熟悉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激起无穷的想象。) 3、(问)原子这么小,还能不能再分呢? (投影)原子结构的发现史。学生阅读思考。

学案导学在英语课堂有效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学案导学在中职对口单招英语教学中有效运用的研究》结题报告 执笔人:长珍 一、课题的提出 1.选题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因而必然要对传统的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提出挑战。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我们的“学案”教学改革,正是以该理论为基础,以求在实践中达到让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2)主体教育理论 主体教育理论提出教育活动的三个主体:即教育主体、受教育者主体、教育者主体。教育主体即教育本身的主体独立性,它是教育活动的前提;教育者主体是条件,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要靠教育者的主体性来完成;受教育者主体是归宿,是核心,教育主体和教育者主体都是为其服务并受其制约的,它们的主体性只有在成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过程中才能得到体现。 (3)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是教和学的共同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能力,增强体力,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优良的道德品质的一种活动。 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的规律,是教学的最基本规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技能、施加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练习和运用才能化,变成自己的东西,别人无法代替。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是相互促进的,教师的主导作用依赖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越高,说明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反过来,学生主体作用要依赖于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现。 (4)掌握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靠教师的主导性来实现。它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 课题:数据收集整理【第1课时】 审核人: 我的学习任务1.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会进行简单的分析。 2.会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3.会正确分析统计表中的有关问题,并进行解答。 学习流程知 识 链 接 一.新课先知: 1.学校要给同学们定做校服,有红色.黄色.蓝色.白色四种颜色,选 哪种颜色合适呢? 2.应该选【】的颜色。 有什么办法知道同学们喜欢什么颜色的人多呢? 合 作 探 究 一.调查 在我们班调查 方法一:每人只选一种颜色,举手表决:红色【】人黄色【】人 蓝色【】人白色【】人 方法二:逐个调查每个同学,问最喜欢什么颜色,并记录下来,填写下表:颜色红色黄色蓝色白色 人数 二.分析统计表 (1)【】+【】+【】+【】=【】人 我们全班一共有【】人。 【2】喜欢【】颜色的人最多。 【】>【】>【】>【】 【3】如果我们班定校服,选【】色合适。 如果全校选用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 归纳 总结 1.统计数据的方法有很多,统计时一定要不重复,不遗漏。 2.我们可以把收集的数据制成表格,清楚地表示出统计的结果。

2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 课题:数据的收集整理【第2课时】 审核人: 设计人: 审核人: 学 习 流 程 达 标 测 评 1.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哪种水果,填写下表。 水果 香蕉 苹果 梨 桔子 草莓 人数 【1】喜欢【 】的人最多,喜欢【 】的人最少。 【2】喜欢香蕉的和喜欢草莓的相差【 】人。 【3】我喜欢【】,喜欢这种水果的有【】人。 【4】自己提个问题并回答。 ------------------------------------------------------------------? ------------------------------------------------------------------。 二.下面是光明小学二【1】班学生喜欢季节情况统计表。 季节 春 夏 秋 冬 人数 19人 9人 15人 7人 【1】如果每名学生只能选一季节,这个班一共有【 】名学生。 【2】喜欢【 】季的人数最多。 【3】如果组织同学们去游玩,最好安排在【 】季。 【4】提出一个问题并解答。 --------------------------------------------------? ----------------------------------------------------。

32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2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 【核心素养】 从原子结构模型、理论的发展历程中,让学生体验假说、模型、实验等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道原子的结构; 2.知道原子结构的发现史。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依据现象分析本质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原子的结构 【教学方法】自学探究,小组合作 【课前准备】 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薄弱点。 【教学过程】

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原子结构的发现 2知道原子的结构 【情境导入】 1945年7月16日人类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原子弹的巨大威力是如何产生的

呢? 二.自主探究:了解原子的结构 问题1:从资料上看原子结构的发现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阶段的核心观点和探究方法。

过渡:那么科学发展到今天,人类又是如何认识原子结构的呢? 【阅读】教材第53页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描述原子的构成,充分想象原子的空间结构。 原子的构成 厂| ____ (带一个单位的_____ ) 原子三(带—电)[ _________ (不带电) (____) L_________ (带一个单位的___________ ) 2 .原子中有带电的粒子,那么整个原子为什么不显电性?归纳:原子中 核电荷数= __________ 数= _________ 数 3.小组合作: 根据表3-1,几种原子的构成,你能找出哪些规律? 思考讨论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认为资料上的几位科学家的原子结构理论有哪些不足? 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学案导学_自主合作探究优质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开题报告

学案导学·自主合作探究优质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学校发展的需要。长清区乐天小学地处济南市长清区乐天小区内,2005年建成,生源来自13个搬迁村失地农民的子女和外来务工的子女,建校6年来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先后被评为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等诸多省、市、区级荣誉称号,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但是如何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校竞争力,成为摆在学校领导集体和全体教师面前的新课题,通过论证大家达成共识:只有进一步提升学校发展的内涵,深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才能使学校发展更具竞争力。 2.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课程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能力发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课堂着重于师生的有效教学行为,以此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没有理解教学内容的编排内涵,将整体化的教学内容分割成支离破碎的枝叶,师生课堂教与学出现了许多无效行为,致使许多应该在课堂完成的教学任务实际完不成,只得课内损失课外补,校内损失校外补,靠多布置课外作业来提高教学成绩,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能不能找到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或策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高效率的学习,使师生在课堂上高效完成教学任务,课后

不布置或少布置作业,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这一问题已经是目前我们课堂教学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进一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的瓶颈,从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入手,激活课堂、构建优质课堂,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而我们进行的“学案导学·自主合作探究”优质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就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良方,研究的是课堂教学行为的问题,解决的是学生学习效率能力培养的问题,它与新课改的精神、目标和任务是相一致的。 二、选题的意义。 (1)传统教学模式是整堂课教师都在滔滔不绝的讲,既做导演又做演员,从课本到课本,讲的头头是道。学生只是听众、观众,从黑板到笔记本,记得昏昏欲睡,教学模式陈旧、呆板。教师千篇一律、积年累月的教,学生届届如留音机的复制翻录,教学过程只有一个单向的机械的教,而没有令人愉悦的主动的学。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为适应新课积背景下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有效课堂的构建,这也要求我们打破常规,另辟溪径。 (2)教师讲解针对性不强,完全按照教材内容,机械地讲课本,忽略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感受,没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接收新知或学点东西。学生完全是在被动中的学习,不愉快中被动接受,其创新能力与发散思维无从施展。 (3)“学案导学、自主合作探究”优质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就是利用学案导引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

2020版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下册5.21 神秘的星空练习卷A卷

2020版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下册5.21 神秘的星空练习卷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选择题 1 . 太阳系中离太阳最近的一颗行星是() A.金星B.水星C.土星 2 . 目前人类已经发现了()亿个河外星系。 A.10B.20C.30 二、填空题 3 . 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_________)。 4 . 夏天,天空中有一条闪亮的光带,就是我们常说的________。 5 . 天空中闪亮的银河光带,实际上是由许许多多的________星组成的恒星集团,被人们称为________系,它的直径大约有________光年。 6 . 大多数时间离太阳最远的行星—__________________。 7 . 银河系直径约为(______)光年。太阳系位于距银核(_____)万光年的旋臂上。 A.23B.2.3C.7D.13 8 .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______)个能独立研制和发射运载火箭的国家。“神舟”五号飞船飞行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______)个有自主能力将宇航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9 . 太阳是一种自然光源,它在发出_____的同时也产生 ______。 10 . 像太阳这样自己发光的星,叫做________;像地球这样自己_______,围绕恒星运行的星叫做_________;像月球这样自己不发光,围绕行星运行的星叫做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1、 2、 二、填空题 1、 2、 3、 4、 5、 6、 7、 8、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第1课时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理解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3.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重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课前预习】 1.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2.原子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可分割的实心小球呢?如果不是,那你想象中的原子是什么样的呢? 【情境导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10.16新疆罗布泊),原子弹的巨大威力是如何产生的呢? 【阅读】课本第70页原子的构成一段文字,观察图4-1 1.同桌互相描述一下原子的结构。(提示:可从位置、电性、所占体积等不同角度描述。) 2.分子、原子都在不断地运动着,想象一下,构成原子的原子核和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 【观察】教师播放的动画:原子内部的运动,概括原子的结构。 【分析思考】分析教材第70页表4—1、4—2,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的电性、质量如何?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哪部分? 2.原子中有带电的粒子,那么整个原子是否带电?为什么? 3.是否所有原子核内都有中子? 4.同种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有何特点? 5.不同种类原子的内部结构有何不同? 【交流讨论】你对原子的结构了解多少? 体会原子的体积之小。表 1 【阅读】教材第71页的相关内容。 1.结合表1体会为什么采用相对原子质量。 2.请用公式的形式表示出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3.运用这个式子,计算一下表1中任意两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交流讨论】 1.相对原子质量有没有单位? 2.两种原子的质量之比与其相对原子质量之比是何关系? 2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我的收获】

最新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

第一单元 单元学习目标 教材解析 本组教材以“春天”为主题来选编教学内容。《古诗二首》《找春天》《开满鲜花的小路》《邓小平爷爷植树》从不同角度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时,要继续夯实朗读、识字、写字等学段的基本目标,同时要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本单元还安排了语文园地一,包括“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我爱阅读”。让学生在课外实践中感受春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学习目标 1.认识54个生字;会写3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找春天》《古诗二首》。 3.通过品读课文,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所描绘的情境,感受春天的美景以及课文所蕴含的主旨。 4.初步感知课文语言的优美,能积极参与找春天的实践活动,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学习重点 1.认识54个生字;会写34个字。复习、巩固常用的识字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发现汉字规律。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分配 1.《古诗二首》……………………………………………………………………2课时 2.《找春天》……………………………………………………………………………2课时 3.《开满鲜花的小路》……………………………………………………………2课时 4.《邓小平爷爷植树》………………………………………………………………2课时 语文园地一……………………………………………………………………………2课时教法与学法 教学本组课文时,要让学生通过充分朗读,感受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同时要继续夯实朗读、识字、写字等学段基本目标,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发现汉字规律,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数学导学案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学案导学”小课题实践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导学案”编制模式的研究 赵勤友 (安宁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云南昆明邮编:650300)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当前悄然兴起的以杜郎口中学为代表的对现行课堂教学的“变革”,构建高效课堂,引起了教育界的强力震撼,许多地区、学校纷纷揭竿而起,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安宁毫无例外也在其中。各校课堂教学的改革基本上都基于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合作学习)为手段进行的。部分学校在“导学案”的编制上由于缺乏理论支撑等原因,导致出现一些误区及问题,基于这样的问题,我们依据学生认知心理学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采用调查,行动研究方法,对小学数学“导学案”编制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主要内容涉及小学数学“导学案”编制注意的问题及模式,研究的核心观点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小学数学“导学案”,激发学生强力的探究欲,促进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通过研究,探索出了小学数学“导学案”编制原则,策略、注意问题及学生喜欢的模式。1、小学数学“导学案”编制原则; 2、小学数学“导学案”编制模式。 【关键词】高效课堂导学案原则策略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学案”就是教师根据课标要求、学生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编写的供学生课外预习和课内自学用的书面的学习方案。“学案导学”是

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启发引领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发现,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发展的有效途径。最终目的是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优化课堂模式。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科学、合理的“导学案”是先决条件,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抓手。要保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学会,学生必须有一条学习的主线,必须有一个“教辅”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而这个“教辅”不应该是知识的堆砌,不应该是“题海”,更不该使学生“增负”,而应是学生学习的主线,学法的阶梯,因此研究小学数学“导学案”编制模式具有研究的价值及现实意义。 根据不久前亲身到山东昌乐二中的考察学习,并对李炳婷所写的《高效课堂22条》学习,对目前中学课堂教学的改革有了一些了解,其中共有的一点就是以“导学案”、“课堂指南”等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抓手,成为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前提。通过上网查看,小学数学“导学案”也层出不穷,各地一些小学也对“导学案”的设计做了尝试,“导学案”样式也颇为较多,但目前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导学案”编织成“新教案”;“导学案”习题化;重“显性”轻“隐形”等问题,本课题的研究,将设想在小学数学“导学案”编制上探求一些编制的原则、策略,建构一定的模式,并逐步在实践中不断加以修改、补充和完善。

《神秘星空》教学设计

《神秘星空》教学设计 一、本课时所属单元教学内容概述及本课时在单元中的位置 《神秘星空》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出版社)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探索宇宙”部分的第二课《神秘星空》的内容。本单元由《太阳家族》《神秘星空》、《探索宇宙》、《未来家园》四课组成,主要研究太阳系、银河系的组成及大小、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建构未来家园的梦想等方面的相关内容。本课内容主要是引领学生认识宇宙空间,了解太阳系与银河系、宇宙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研究活动了解太阳系、银河系、宇宙空间的相关内容;形成对宇宙中星体的整体认识,宇宙空间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人类进一步去探索、去认识。意识到地球才是我们人类的唯一家园,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去保护她。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是小学阶段《科学》学习的重要阶段,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科学》学习知识经验,他们对进一步进行科学探究、领悟新的科学知识等方面的欲望更强烈。在科学探究上,以自主性探究为重点,更加显性探究方法的培养。学生对神秘星空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有着一定量的知识积累。学生对宇宙有一种执著探索的精神,有一种坚定的理性的思考与情感,能用发展的、辩证的、充满兴趣的眼光看待科学,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这节课的学习主要采用主动接受式学习,利用资料是关键。从目前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并不会深入地运用资料,最多也只是停留在交流一下而已。本课不仅组织学生交流资料,还要对资料中的信息进行有侧重的提取与整理,这能培养学生利用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学习活动学生能通过对星空的观察、发现、提出问题;学会通过查阅、整理从书刊或其他途径获得科学资料;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的信息基础上做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展示研究成果,进行交流并积极参与评议。 2. 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经历学习活动,使学生保持和发展想要了解世界、探索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乐于合作与交流。 3.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认识银河系的基本构成、形状特点及大小;知道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及宇宙之间的关系;了解宇宙的构成。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认识银河系的基本构成、形状特点及大小;了解宇宙的构成及相应关系。 难点:学生对宇宙的认识、宇宙的构成及其关系,以及用光速来计算距离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

部编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围绕“春天里的发现”为主题安排了四篇课文,《古诗两首》《找春天》、《开满鲜花的小路》《邓小平爷爷植树》、口语交际《注意说话的语气》及《语文园地一》组成。 本组课文重要引导学生走进春天,发现春天的特点,探索春天的奥秘。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春天的课堂里去主动学习,去寻找别人还没发现的春天的脚印,去探索笋芽儿长成竹子的奥秘,去想象春风春雨春花春草像什么。 二、教学目标: 1、会认、写有关生字。正确理解有关词语,感受春天的美好。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四字词语,有背诵古诗的兴趣。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体会运用修辞写春天的美景的好处;体会动词运用的准确。 3、爱读科学童话故事,能从童话故事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学习做简单的思维导图,借助插图或思维导图讲故事。 4、能以旧字加偏旁部首识新字、新词。能用恰当词语填空。 5、进行口语交际。学会用和气的语气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用恰当的语气表达情感。 6、养成正确的写字习惯,学会观察,掌握半包围结构的字的写法。 7、养成细心观察、在生活中识字的习惯;尝试根据结构给汉字分类并 8、学习看目录、了解人物的生活和品质的方法读故事,并运用这种方法向大家介绍自己读过的书,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事物的相似处,学习比喻句。收集好词好句。 难点:体会春光的美好,体验大自然的情趣,养成主动发现的习惯。 四、教法与学法: 教学本单元时,要突破传统的课堂的概念,实现学科间的融合,课内外的结合。可以引领学生走进春天的大课堂,唱一唱春天的歌,画一画春天的美景,诵一诵春天的诗文…教学中要努力通过读课文,读相应的课外读物,组织春游,说说春天、画画春天和写写春天等一系列语文综合活动,加强学科整合,提高单元教学的整体效益。 五、课时分配: 1.《古诗两首》………… …………………………………2课时 2.《找春天》…………… …………………………………2课时 3.《开满鲜花的小路》……………………………………2课时 4.《邓小平爷爷植树》……………………………………2课时 口语交际注意说话的语气…………………………………1课时 语文园地一.快乐读书吧……………………………………2~3课时 1、《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能准确识读生词,认读轻声。能正确、规范地书写8个生字,听写课后8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读懂这两首古诗,通过朗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学会本课生字。2.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1.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能利用手中的学习工具自学古诗。2.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抓住诗中重点的词句,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三、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朗诵音频视频、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实验、观察、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会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教学重点 2.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教学难点 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分层、结构示意图,不同元素的规律) 教学方法 示范讲解 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原子的构成,知道了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由于原子核内所带的正电荷和核外电子数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我们又知道了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一下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探究新知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板书]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读图并计算】再次读图3-9并计算原子半径大约是原子核半径的多少倍?

【抽生回答】原子核半径只有原子半径的万分之一至十万分之一。 【讲解】如果我们再进一步计算就会得出原子核的体积就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假设一个原子有一座一百多层的摩天大厦那么大,那么原子核就相等于楼体中间的一个小小的门把。如果把原子比做一个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一只蚂蚁。可见原子核比整个原子小得多。所以,相对来说,原子里有一个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绕核以接近光速的速度作高速运动。 【视频】电子绕核以接近光速的速度作高速运动。 【过渡】那么,电子在核外的运动有什么特点?会不会碰着呢?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律的呢?是不是象行星绕太阳那样旋转呢? [回答]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是有规律的。 【讲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核外电子的运动有自己的特点,它不象行星围绕 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科学家把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 核外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离核稍远的叫第二层;依次类推,叫三、四、五、六、七层。 现在发现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离核越近能量越低。最外层 电子最多不超过8个电子(只有1层的不超过2个电子)。 [讲解]展示PPT中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进行分析讲解。 【过渡】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表示什么意义?请看图3-11 【讲解】小圈及小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核和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 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过渡]我们知道了原子核外电子是在一定的轨道中绕着原子核运动的,下面让我们来学习一下几种特殊元素的原子结构。看看他们的原子结构有什么特点。 [板书]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结构 [提问]同学都知道哪些稀有气体元素呀? [回答]氦(He)、氖(Ne)、氩(Ar)、氪(Kr)、氙(Xe)、氡(Rn)。 [鼓励]很好,回答正确。 [过渡]通过PPT展示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结构。 [提问]从刚刚我们看到的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结构中,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呢?同学们觉得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结构有哪些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给学生十分钟时间分组讨论,并点名个别同学起来回答。 [讲解]稀有气体元素电子结构的特点是:最外层电子数8个(氦2个)达到稳定状态。

“学案导学”课题研究计划

“学案导学”课题研究计划 一、研究目标 1、探求总结出实施“学案导学”的具体方法和一般模式,赋予“因材施教”这一古老的教育理论以新的生命活力,让不同层次的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 2、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和实践“学案导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学会”为“会学”,从“会学”到“会用”,变负担为兴趣,形成肯思考、肯钻研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从而为主动学好数学形成优良的思维个性品质。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形成再学习能力。要求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有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进一步内化过程,将知识进行整合为知识体系,形成再学习的能力。 4、通过实验实践,培养一支精通业务、勇于创新、积极探索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二、研究内容 1、在研究“学案导学”基础上,根据他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际,运用相关理论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学案导学分层教学法”; 2、通过问卷调查和具体的教学实验,整理并分析实施“学案导学分层教学法”之后所带来的变化; 3、根据分析研究结果,得出若干结论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为广大数学教师在今后实施“学案导学”时提供依据或借鉴。 4、研究的重点:①根据“学案导学”的基本目标进一步找寻“学案导学”的合适的支撑理论;②进一步研究数学学案的编写方法,提高学案导学的可操作性;③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学案导学分层教学法”的操作程序,增强其实用性。 三、研究思路 1、进行课堂教学模式及学生学习能力、方式的现状调查;收集整理相关方面的资料,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加强课题组成员的理论修养和科研水平。 2、课题组定期(每周)开展研讨活动,学习交流研究心得,提交相关论文、计划,完善研究方式。 3、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不定期请有关专家作指导,在适当的时候出去学习交流,坚持以课堂为研究的主阵地,跟踪调查学生导学案使用情况。 四、研究方法 1、自然实验法。实验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朝着实验目标根据实验安排施加实验因子。各实验班均进行“对学生有效分层”、“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的“学案导学分层教学法”实验、研究,只是侧重的不同,各子课题成果互相利用、互为补充、有机结合。 2、经验总结法。实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总结得失,敏锐地抓住实践中的“灵感”和“顿悟”,并不断地学习相关理论,相互渗透,有机结合,进一步充实和修订实验方案,改进实验的操作方法、手段。 3、调查、比较法切实调查学生在实验的初始状态及实验各阶段的情况和变化趋势,认真比较,进行统计分析,看学生的变化是朝着实验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还是事与愿违,并及时调控。 五、研究过程设计(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阶段负责人)本课题研究分四个阶段进行,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准备结题阶段、成果总结阶段,周期两年(2017年3月——2018年12月)。 (一)准备阶段(2017年3月——2017年7月) 1、学习新课程理论及有关该课题方面的理论。 2、进行现状调查,制定实施方案。 3、将准备阶段的各种资料归拢建档。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学案设计无答案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1课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一、学习目标: 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2.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3.能体会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而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 【课前预习】 1.化学是一门以____为基础的科学,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____,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____、____和____等,可以____,学习____的方法并获得____。 2.蜡烛是由____和____组成的,是____色,____味,____体(填“液”或“固”),____溶于水(能或不能),质(硬或软),切下一小块石蜡放入水中会____(漂浮或沉入),说明石蜡的密度____水(大于或小于)。 3.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____,而且白色浑浊越多,说明气体中____越多。 氧气可以使燃烧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的含量____。 4.人体的呼吸作用通常是将空气中____吸入体内,通过呼吸作用产生____和____。二氧化碳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做灭火器,说明二氧化碳____支持燃烧(能或不能)。 5.查阅有关资料,实验探究有哪些步骤? 【情境导入】 二、自主探究: 探究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阅读】课本P11~13,明确实验探究的目的、方法和步骤,然后分组实验完成下表。

问题和建议【交流与思考】 1.通过实验,比较蜡烛各层火焰的温度高低。 2.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是什么? 3.蜡烛燃烧后生成物是什么? 【展示提升】 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你感受到化学学习的哪些特点? (1)关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我的收获】 三、自我测评 【课堂练习】 1.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 A、空气 B、水蒸气 C、氧气 D、二氧化碳 2.点燃蜡烛,可以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分____层,____最亮,____最暗。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观察并比较火柴梗在火焰的不同部位被烧的情况:____部分被烧得最焦,说明火焰____温度最高,____温度最低。 3.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可观察到____________;片刻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中到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可观察到____________。由此说明,蜡烛燃烧后生成了______和______。 4.蜡烛燃烧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A、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为三层,焰心主要是石蜡蒸气,温度最低,内焰火焰最明亮 B、火柴梗接触外焰的部分首先碳化变黑。 C、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燃烧后只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5.有关蜡烛性质和实验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A、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体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B、蜡烛燃烧的同时伴有熔化过程。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_数据收集整理导学案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第一课时: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的例1和练习一的第1、2小题。 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2、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重点:学会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学习难点: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要给同学们定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出示例1中的四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呢? 生:选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 师: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生:可以在全校的同学们中去调查一下。 生:全校学生有那么多,怎样调查呢? 生:我觉得可以先在班里进行调查。 生:还可以现在组内进行调查。 师:你们真聪明,你们刚才说的调查,其实也就是进行统计。揭示课题:统计。要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过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调查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 二、亲历统计过程,体会收集数据的形式和过程。 1、收集数据。 师:在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 师:要想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同学最多?我们应该怎样调查呢? 生:自由发言。 师:我们可以采用举手、起立、画“√”、“○”作记号等很多方式来收集数据。但是这些方式中举手既快速又简捷。下面我们就用举手的方式来进行调查。请听规则:每个人

只能选一种颜色,每当老师说出一种颜色时,喜欢这种颜色的同学就举手,好吗?一个人能选两种颜色或不选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如果选一种以上就重复了,而不选又遗漏了。 师:是呀,收集数据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调查,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也就是说你只能选择一次。那好,现在我们开始举手调查。 2、整理数据。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通过举手这种方式选出了自己喜欢的颜色了,老师也知道了,但是负责定制校服的领导还不知道,那该怎么办呢? 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真会想办法。那我们现在再举一次手,在这张表中【出示统计表】 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好吗? 师:喜欢红色的请举手,请一个学生数出人数,老师记录在统计表中。其余三种颜色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统计。 3、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将统计后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这种表格就是简单的统计表。仔细观察统计表。 师:你看懂什么? 4、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 师:是的,这张统计表的第一行表示的是同学们最喜欢的颜色,第二行表示的是最喜欢的每种颜色的人数。统计表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同学们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下面大家就请你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解决下面的问题。 (1)全班共有()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