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传播学考点整理

传播学考点整理

传播学考点整理
传播学考点整理

传播学考试重点整理

第一章

1 传播的定义:

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 传播的特点: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这里的共享概念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这就是说,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的。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 传播的类型

传播的类型

非人类传播

传播非社会传播:自我传播

人类传播

人际传播

社会传播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1)内向传播

内向传播也被称为自我传播、人内传播、内在传播,是个人内在的信息活动,个体对信息的加工过程。

内向传播的特点

①隐蔽性

②内动性

③短途性

①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

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人内传播不外乎个人内部的意识、思维或心理活动,这个过程由以下几方面要素构成: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概念

e、判断

f、推理

②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人的自我并不是孤立和封闭的,相反,它是在与他人的社会联系中形成的,自我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互动性。

a、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的研究表明:自我可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为意愿和行为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面是作为他人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客我”。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

自己找工作时也是“主我”与“客我”的互动结果

主——有意义——客

我——象征符——我

人内传播的双向互动性

b、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c 、内省式思考——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 P80

(2)人际传播——个人之间的信息传递。

①定义:一般是指人们相互之间面对面的亲身传播,又称面对面传播,人对人传播。

②人际传播的特点

A渠道多,方法灵活;

B信息的意义更加丰富和复杂;

C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

D与组织传播相比,人际传播是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③人际传播的主要功能:

A 传递信息

B 协调传播各方人际关系

C 促进人们之间相互交换知识、借鉴经验

D 调节情绪,形成积极心理氛围

(3)群体传播

群体传播:指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4)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

(5)大众传播

第二章

4 传播的三大来源

一,以科学主义和实证精神为基础的行为科学;

二,以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即俗称“三论”为主干的信息科学;

三,以新闻传播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新闻学。

5 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

(1)传播学注重理论研究,而新闻学则注重业务研究,传播学以原理为重点,而新闻学以“术”为重点。

(2)从研究对象上看,新闻学研究的范围相对窄些。

(3)从研究内容上看,新闻学重新闻事业本身的职能和业务技巧的研究;传播学主要研究媒介与社会的互动,以及媒介对社会产生的效果,尤其注重对“人”即受众的研究。

(4)从研究方法上看,新闻学较单调,传播学则全面系统。新闻学是站在微观的角度,采用“直观的分析法”也就是“经验研究”;传播学往往站在宏观的角度,显示出多角度研究的特征,在方法上,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经验与实证相结合。

6四个先驱的重要贡献(观点和所著的书籍)

(1)政治学家拉斯韦尔

1927年,出版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1935年,与人合写《世界革命的宣传》和《宣传与推行》。

1946年,和史密斯合著《宣传、传播和舆论》。

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的贡献:

开创了内容分析方法;

他关于政治传播和战时宣传的研究代表着一种重要的早期传播学类型;

5W传播模式导致了传播学对于确定效果的重视;

5W模式对应的5种分析: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

(2).心理学家卢因

库尔特2卢因是守门理论创立者,代表作《解决社会矛盾》。

将心理学知识引入传播学,用来研究“群体生活的途径”。

1947年,发表论文《群体生活的渠道》,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检查点即“门区”或关卡的某些渠道流动,那些能够允许信息通过或不许信息流通的人或机构,即守门人。

场论、群体动力论。

(3).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

卡尔2霍夫兰,1921年6月12日出生在美国芝加哥,1936年在耶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担任该校心理学系讲师、助理教授、教授,是著名实验心理学家,也是宣传与传播研究的杰出人物。编纂出版了一套《美国军人》丛书,共4卷,其中第三部《大众传播实验》(1949)代表了霍夫兰等人最早的研究成果。霍夫兰又主持撰写出版了《耶鲁大学关于态度和传播研究丛书》,共5卷,其中以霍夫兰和贾尼斯、凯利合著的《传播与劝服》(1953)最具综合性和学术性,是这套丛书中的一部力作。

(4)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

保罗2拉扎斯菲尔德是奥裔美籍著名社会学家。生于奥地利维也纳,1925年毕业于维也纳大学,获数学博士学位,后对社会心理学和传播研究产生兴趣,并作出突出贡献。主要著作有:《人民的选择》、《美国士兵-----述评》、《社会科学中的数学思想》《社会研究的语言》等。

拉扎斯菲尔德对传播学的贡献:

A 把社会学实地调查方法扩大到传播学领域。

B 他是首先从受众角度研究大众传播效果的社会学家之一。

C 他和他的同事们提出“两级传播论”、“有限效果论” 等著名观点。

5.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

韦尔伯2施拉姆(1907--1988),美国传播学者,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传播学家,人称“传播学之父”。他一生写了30部传播学著作,对传播学这门学科创立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誉为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1982年,其代表作《传播学概论》在大陆翻译并出版(新华出版社)。

施拉姆的主要贡献:

其一,他建立了最早一批专门致力于传播学研究与教学的基地,从而使传播学得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1947年,他在伊利诺伊大学创办第一个传播学研究所,并开设硕士和博士学位课程;1950年,世界上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在伊利诺伊大学获得通过,施拉姆成为该校传播系主任;1956年,创办斯坦福大学传播学研究所,他主编最早一批传播学教材,包括《大众传播学》(1949)、《传播过程与效果》(1954)

其二,他培养了一大批传播学研究的后起之秀。

其三,他出版了一系列流传甚广的传播学著作。

《报刊的四种理论》(1956)

《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1964)

《传播学概论》(1982总结性著作)

7 两个学派各有什么特点,比较和缺陷

(1)两大学派的由来与立场:以美国为代表的经验学派,又称传统学派;以欧洲为典型的批判学派。马克思主义三阶段(马克思恩格斯阶段、列宁阶段、西方马克思主义阶段)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

(2)两大学派的差异与比较:

(1)经验学派

①经验性研究方法的主要原则:

研究程序应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性

社会科学家的首要目标,是收集和提供关于理论假设的无可争议的科学数据和材料。通过公开的学术讨论,建构关于社会现象的一般理论模式或“定理”。

②经验性方法的缺陷:

社会现象和人的行为无限复杂,有些情况不能单纯用经验材料观察、测定、量化、说明;目前,经验性研究所依赖的程序或技术主要是问卷调查或控制实验。前者不具备自然科学的精确和严谨,后者说明不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

②经验性方法的缺陷:

经验性研究所依赖的主要是个人或小群体层面上的经验材料,在考察社会历史及宏观社会结构方面缺乏有效手段.

②经验性方法的缺陷:

尽管经验性方法论者主张用“纯客观”的态度来研究社会现象,但这一点在现实中很难做到.

(2)批判学派

批判学派的特点:

A他们都对现行资本主义制度持否定和批判态度;

B他们更多的将传播理论和社会理论结合在一起,着重考察与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相关的宏观问题;

C批判学派在方法上以思辨为主,反对实证主义态度;加拿大批判学者斯迈司总结了两大学派的差异:

①研究问题不同

②研究方法不同

③意识形态倾向性不同

美国经验学派代表罗杰斯列举了

两派一系列特征:

经验学派特征: 批判学派特征:

经验的批判的

定量的思辨的

功能主义马克思主义

具体实证的广泛联系的

注重效果研究注重控制分析

8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本土化的东西有哪些)

(1)传播学研究的引进

传播学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四个时期:

(1)20世纪50年代的:萌芽期

(2)60--70年代“文革”:中断期

(3)70年代后期—80年代:引进和兴起期

(4)1985年以后:自主化和本土化研究时期

(2)、传播学中国化

1982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在北京举办的第一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

香港中文大学余也鲁大力倡导开展?°中国传统文化与传播学研究?±,即?°华夏传播研究?±。

精神交往论:

交往活动两类: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决定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而精神交往又反过来作用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二者辩证运动构成人类社会的总体运行。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的基本思想。

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辩证关系):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存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这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前提。

(1)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

(2)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

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

(1)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发展,反过来也推动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

(2)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具有不同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特殊规律。

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

(3)在物质文明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状况将成为制约社会历史进程的主要要素。

第三章

9 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1)定义:

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大众传播具有以下特点:

A 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B 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连续、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C 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即“受众”;

D 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E 从传播过程的性质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F 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10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各种功能的定义)

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1)环境监视:

(2)社会协调:

(3)社会遗产传承

2、赖特的“四功能说”

(1)环境监视

(2)解释与规定

(3)社会化功能

(4)提供娱乐—

3、施拉姆对大众传播功能的概括

(1)政治功能

(2)经济功能

(3)一般社会功能

4、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

(3)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11 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几种观点

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西方早期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一种是“怀疑主义的否定态度”。

(1)乐观态度

“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

(2)否定态度

“怀疑主义”的忧虑态度

第四章

12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1)传播者(2)受传者(3)讯息(4)媒介(5)反馈

13 传播的模式(结合课本)

(1)线性传播模式

线性传播模式的缺陷:

A 直线、单向的过程,没有信息的反馈。

B 将传播过程视为非环境互动的静态过程。

C 假定任何讯息总有效果,过高估计了传播力量。

(2)循环和互动模式

编码者:执行符号化和传达功能

释码者:执行解释意义的功能

译码者:执行接收和符号解读功能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特点

这个模式说明了从一般传播模式向大众传播模式过渡的趋势,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相互连续性和交织性。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

(3)系统模式

第五章

14 传播者的定义:

传播者即传播活动中运用特定手段向传播对象发出信息的行为主体。

15把关人的定义,实质和标准(结合课本)

A“把关”过程实质

(1)并非纯粹“客观中立性”

(2)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3)“把关” 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B把关标准:

①时间跨度

②强度或阈限价值

③明晰性

④文化接近性

⑤预期性

⑥出乎预料性

⑦连续性

⑧组合性

⑨社会文化价值

(2)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

(3)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

C“把关人”理论的积极意义(地位)

(1)纽带和桥梁。

(2)信息通道“把关人”。

(3)“限制器”和协调者。

(4)引导者。

(5)指导者与参谋。

16 传播制度的分析与思考

(一)施拉姆报刊四种理论(了解四种理论的核心思想)

1、集权主义理论

集权主义理论的内容:

(1)报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维护国王和专制国家的利益;

(2)报刊必须绝对服从于权力与权威,不得批判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政治价值;

(3)政府有权对出版物进行事先检查,这种检查是合法的;

(4)对当权者或当局制度的批判属于犯罪行为,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

集权主义理论的核心:

强调国家的神圣不可侵犯性和权威性,通讯工具必须受到国家的严密控制,无条件的为国家的最终目的服务。

2、自由主义理论

报刊自由主义理论主要原理原则有:

(1)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

(2)除人身攻击以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与官吏,这种批评是正当合法的;

(3)新闻出版不应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

(4)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

两个重要原则:

(1)“观点的公开市场”

(2)“自我修正过程”

缺陷:

(1)资本特权代替了政府的特权,人民的意愿无法得到保障;

(2)追求利润的原则导致煽情新闻泛滥,黄色报纸蔓延;

(3)垄断扼杀了意见自由市场。

3、社会责任论

社会责任理论包括以下几个原理原则:

(1)大众媒介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2)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

(3)媒介必须在现存的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

(4)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报刊与政府的关系问题是社会责任论所要阐述的核心问题。

缺陷

(1)许多观点自相矛盾;

(2)该理论要求媒介在享有充分自由的条件下,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缺乏相应的现实基础。

4、苏联的共产主义理论

主要原则和规范:

(1)传播媒介和传播资源是国家的公有财产,不允许私人占有;

(2)传播媒介必须为工人阶级服务,必须接受工人阶级先锋队——共产党的思想和组织上的领导;

(3)媒介必须按照马列主义原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来传播信息,宣传、动员、组织和教育群众;

(4)在服务于社会总体目标的同时,媒介应该满足广大群众的愿望与需求;

(5)国家有权监督和管理出版物,取缔反社会的传播内容。

(二)威廉斯的四种传播制度

1.集权传播制度

2.父权传播制度

3.商业传播制度

4.民主传播制度

(三)阿特休尔的媒介三种体系

1.西方媒介体系

2.东方媒介体系

3.南方媒介体系

第六章

17 麦克卢汉媒介观

(一)麦克卢汉媒介观

1.媒介就是讯息

麦克卢汉关于媒介与社会形态的观点:

2、媒介是人的延伸

印刷文字成为眼睛的延伸

广播成为耳朵的延伸

衣服成为皮肤的延伸

车轮成为腿脚的延伸

电力技术成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

电视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

3、热媒介与冷媒介

(1)冷热媒介的划分:

热媒介即传播信息明确清楚,或曰清晰度高,因而接受者的参与度相对降低的媒介,如照片、拼音文字、广播、迪斯科舞蹈、通俗歌曲等。

冷媒介则指讯息鲜明度低,受众必须平衡使用多种感官以进行想象补充来完成接收活动的媒介。如电视、卡通画、电话、口语等。

(2)划分冷热媒介对文化与社会的影响

使日常生活及媒介日益专业化与分化。

从媒介的冷热可探知社会的“冷、热”。

冷热两种媒介用于不同文化社会,有不同的效果。

(二)麦克卢汉传播理论特点:

1、对媒介形式作了开拓性的研究

2、崭新的视角

3、过于扩大媒介的内涵

4、对冷热媒介分类不是很科学,尚待进一步分析与研究

5、极端性和片面性(见课本150页)

第七章

18 关于“符号”——传播的基因与载体的基本问题(内涵,意义,特点,功能)参照课本

符号的定义、特点、功能

(1)符号定义: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

(2)主要特性

A 任意性

B 约定性

C 组合性

D 传授性

E 跨越性

(3) 符号的基本功能

A 表述和理解功能

B 传达功能

C 思考功能

(4)符号与跨文化传播(“符号”的意义)

跨文化传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传播交流的一种情境。

(1)语言符号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

(2)非语言符号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

19 非语言符号的相关问题

非语言符号:指除语言之外的其它所有传播信息的符号

非语言符号可分为三类:一体语。二是视觉性非语言符号。三是听觉性非语言符号

非语言符号功能(英国学者阿尔盖)

A 传播态度与情绪

B 辅助语言传播

C 代替语言

第八章

20受众的相关问题

A 受众定义

受众指的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会场的听众,戏剧的表演、体育比赛的观众,都属于受众范畴。

B 受众的类型

1、按人口要素分类:主要指按性别、民族、国籍、文化程度、政治态度、宗教信仰等要素分

2、按受众在媒介和内容面前的表现分:高级受众和普通受众

3、按受众和媒介之间的交换性质分:宣传型受众和市场型受众

4、按信息的特征及其与受众关系分:“广”受众和“窄”受众

C 受众分析理论(第三个理论重要)

(一)中弹即倒的受众

1、大众社会和乌合之众

2、魔弹与靶子

(二)联合地御敌的受众

受众与媒介之间的缓冲体分三方面:1、个人差异 2、社会类型 3、社会关系以媒介为攻,以受众为守,以媒介施加影响,受众接受影响为基调的受众理论,大体都属于传统型受众理论。反之,把受众视为主动者,把媒介视为被动者,属于现代型受众理论。

(三)固执的受众——使用与满足理论

1、固执的受众

1964年,鲍尔发表《固执的受众》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含义

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2.“使用与满足”

(1)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赫卓格:三种基本心理需求

a. 竞争心理需求

b. 获得新知的需求

c. 自我评价的需求

(2)对印刷媒介“使用与满足”研究

贝雷尔森,1940年《读书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a. 获得外界消息

b. 日常生活工具

c. 休憩手段

d. 获得社会威信

e. 社交

f. 读报本身的目的化

(3)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a. 心绪转换效用

b. 人际关系效用

c. 自我确定效用

d. 环境监测效用

3.矫枉未免过正——使用满足论局限

(1)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较浓。

(2)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

(3)“使用与满足”研究指出了受众某种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是有限的,不能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有着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第九章

21 传播效果分析(几个层面,历史状况,形成过程的制约因素)

(一)传播效果的含义

传播效果指传播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二)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1)认知层面

(2)心理和态度层面

(3)行为层面

(三)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A 早期的“子弹论”

核心观点:传媒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他们所传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象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直接引起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B “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理论

(1)《人民的选择》

(2)《个人影响》、《创新与普及》

(3)《大众传播效果》与“有限效果”

(4)“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

C 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宏观效果理论

(1)“议程设置”

(2)“沉默的螺旋”

(3)“知沟”

(4)“培养分析”

(四)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和制约因素

(一)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1、信源的可信性研究

2、“休眠效果”

(二)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1、“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

2、“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

3、“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

4、“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

5、警钟效果

(三)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1、意见领袖的作用

2、群体归属和群体规范的影响

3、受传者个性与传播效果

22 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这是重点,最后一个题型涉及到,认真看看)

(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1、概要与特点

(1)概要含义:大众传媒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

(2)特点

着眼点为认知层面

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暗示一种媒介观:传媒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2、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

(1)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

(2)对“议题”不同类型进行较深入研究

(3)分析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不同特点

3、“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

(1)重新揭示大众传播的有力影响

(2)可以为揭示“议程设置”背后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关系提供契机

(3)对我国的舆论导向研究有借鉴意义

(二)“沉默的螺旋”理论

1、概要

1974诺依曼《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

个人意见表明是一个社会过程

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过程

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2、理论的特点

(1)舆论观:强调社会控制功能

(2)效果观:强大社会效果和影响

3、评价

(1)积极意义

对舆论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社会心理分析领域

强调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

(2)局限

过分强调对孤立的恐惧感使该理论主观化严重

无限放大社会心理趋同性导致该理论极端性

网络传播对该理论的挑战

(三)“培养”理论

1、基本观点:大众传播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这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被格伯纳等人称为“培养分析”。

2、“培养分析”的外围

(1)制度分析(2)“讯息系统分析”(3)“培养分析”

(四)“知沟”理论

1,“知沟”假说:

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大众传播的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快于经济地位低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知沟”变宽,差距变大。

2、“上限效果”假说

1977年,艾蒂玛、克莱因提出

主要观点: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

不是永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下来。

3、“知沟”理论的意义:

4、现实意义:

城乡差别在大众传播中的表现:

A 媒介接触上

B 媒介使用上

此外,中国与国外“硬件”、“软件”差距。

传播学重点理论

传播学的主要流派 一.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是欧洲批判学派的理论渊源之一,是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理论的一种理智结合。1932年成立于德国,代表人物有马克思.霍克海默,西奥多.w.阿多诺等。这一学派从马克主义理论出发,从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和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文化危机和现代西方文明。德国法西斯势力上台后,社会研究所迁至美国。因此,法兰克福学派最终对美国的社会研究形成了直接的影响。二战后又迁回法兰克福,成为欧洲新马克思主义和新左翼运动的研究据点。 1)法兰克福学派基本学说的形成: 1.批判实证主义,声称社会科学是一种虚伪意识 2.批判马克思主义,因为它没有完全摆脱实证主义 3.批判社会,因为社会具有引导个体对其状况采取虚假接受的态度的非理 性因素 在最近几十年中,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所的思想影响逐渐暗淡。随着早先一批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的退休和去世,批判理论的精神力量延伸开来,吸引不同国家的众多学者。 二.芝加哥学派 20世纪起一二十年代,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家开始研究城市,移民,犯罪等一系列偏离常规的亚文化。 1)芝加哥学派对于传播理论与研究的影响: 1.芝加哥学派的学者构建了一个以人类传播为中心的人格社会化的理论体系 2.认为大众传播是美国民主社会面临各种城市问题而能继续生存下去的一个可 能手段 3.芝加哥学派构筑了后来一媒体效果为重点的大众传播的研究模型 2)代表人物: 1.杜威:实证主义倡导者,后出于愤怒离开芝加哥大学前往哥伦比亚任教 2.帕克:最能代表芝加哥学派的学者,大众传播的第一个大学研究者 3)芝加哥学派为何衰落?哥伦比亚学派为何兴起? 1.它的博士生离开,到其他大学教书,造就了它的竞争者 2.芝加哥社会学系的教师不和,偏离了学术工作 3.社会领域本身发生了变化 4.诸如M.韦伯等欧洲学者来到美国 5.1935,职业社会学家的反叛结束了芝加哥学派对于主导性的社会杂志和专业 协会总部的垄断控制 三.哥伦比亚学派 产生于哥伦比亚大学的应用社会研究所。在美国旧的社会学中心舞台上,芝加哥学派衰落而哥伦比亚学派兴起了。应用社会研究所是迄今为止最有影响的形成定量研究方法的研究机构。它还是大众传播研究的诞生地。 应用社会研究所的鼎盛时期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末期直至60年代中期,在这一期间,拉扎斯菲尔德带领研究者对人们在选举中如何决定投票给谁的问题研究,首次提出了意见领袖等观点。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研究所的社会科学家在40年代也开始关注媒介对个人的直接效果,以及这些效果可能给民主进程带来的得失。

传播学试题及答案

1.名词解释:深度访谈 (参见教材14.4焦点小组讨论及深度访谈) 深度访谈(Interview)常用于定性研究,也就是回答“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通过深度访谈可以为几种研究方法收集信息,如口述历史和案例分析。深度访谈是研究者与受访者做一对一的长时间接触,通常会有一个问题的访谈进度表,同时问题的顺序也是事先拟定的。深度访谈的优点是对问题的探讨比较容易深入,特别是有关意见的调查,缺点是不太容易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答: 深度访谈是一种无结构的、直接的、一对一的访问形式。访问过程中,由掌握高级访谈技巧的调查员对调查对象进行深入的访问,用以揭示对某一问题的潜在动机、态度和情感,最常应用于探测性调查。应用范围包括:详细了解复杂行为、敏感话题或对企业高层、专家、政府官员进行访问。 2. 名词解释:“预防接种”理论 (参见13.6预防接种理论)麦奎尔在霍夫兰的研究基础上,发展了“接种”理论(Inoculation Theory)。他们认为,绝大多数人所持有的绝大多数观点都不曾遭遇挑战。因此一遇到相反信息时,他们没有防御能力,所以容易动摇。就如同健康人需要“免疫”一样。有两种免疫方法,一是正面的,如健康饮食、锻炼等;另一种方法就是注射疫苗。 3. 恐怖诉求给了我们什么样的提示? 正确答案:(参见13.5恐怖诉求) 答: 当受众接收到一个恐怖诉求后,会进行掂量,然后决定是否改变态度及改变多少。低恐怖诉求最有效而高恐怖诉求最无效。恐怖诉求的目的是改变人们的动机,他最多不过是一种技巧的运用。 4.名词解释:议程设置 正确答案:(参见12.5议程的设置) 1922年,美国专栏作家李普曼在《舆论》中谈到了媒介对公众感知外部世界影响的重要性,他用了“柏拉图”关于“洞穴”的比喻,说明媒介所提供给我们的现实不是真实的现实,但却构成了我们头脑中图画的基础。媒介议程设置的效果,简言之,大众传媒即使不能决定人们应该怎么想,但至少可以决定人们想什么。议程设置研究不仅对媒介报道议程影响公众议程进行了大量考察,而且将研究的触角伸向媒介报道框架和铺垫,以证明媒介如何影响人们“头脑中的世界”。 5. 简答:简述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四个阶段 (参见教材12.1效果研究的传统) 大体上效果研究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万能效果论、有限效果论、强效果论,以及协商效果论等。 6.名词解释:意见领袖 正确答案:(参见教材12.2两级传播) 在伊犁县调查中,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意见领袖”的概念。讯息和观念不是直接传向所有人,是常常从广播与报刊流向意见领袖,然后经由意见领袖流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吐血大整理(修订版)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吐血大整理 (修订版) 第一章 1.传播的三种定义 ①共享说 ②劝服说 ③反应说(生理学原理来自俄罗斯生理学家巴甫洛夫) 2.信息、符号、媒介的概念 ①信息:产生于主体对客体的认知过程中,如果获悉的某一事物的表征,使人感到对这件事物的不确定性减少了,那么这种表征就是信息。 ②符号:指有意义的代表物或象征形式。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 ③媒介:信息、知识的载体。也包括与媒介相关的媒介组织。 3.媒介技术发展的四个时代 口语媒介→文字媒介→电子媒介→网络媒介 4.传播的四种类型 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5.印刷术的影响 1、印刷品数量增多,广泛传播、廉价供应 2、促进知识和思想的传播与扩散 3、导致了近代报刊的产生 4、形成生机勃勃、自由平等的公共文化,为民主政治创造了环境。

第二章 一、施拉姆 1、创立传播学博士课程的时间:1943 2、传播研究所的时间:1947 二、拉斯韦尔 1.5W模式 传者(控制分析) 内容(内容分析) 媒介(媒介分析) 受者(受众分析) 效果(效果分析) 2.传播三功能说 社会雷达(环境监视)、使社会各部分适应、环境传承社会遗产 三、拉扎斯菲尔德 1.伊利县研究 背景:伊利县位于大城市克利夫兰和托莱多之间,人口4.3万,主要为工人和农民。居民多阅读克利夫兰日报、收听克利夫兰、托莱多及全国广播公司的节目;在历届总统选举中,此县投票结果与全国大选结果相近,具有典型性;调查从5月开始,到11月罗斯福击败威尔基结束。 调查结果:大众传播对改变选民投票意向并没有什么用。 2.二级传播论 选民中存在一些意见领袖,大众传播内容基本上是从大众传媒流向意见领袖,然后由他们传给他们想要影响的人们,即人际传播扩大了大众传播内容的传播范围,且比大众传播更有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版)考试重点

第一章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库利的传播定义P2;皮尔士的传播定义P2-3;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P3 二、传播与信息 信息定义P4、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P4-5 三、播的定义和特点 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系统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P8 一、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P11;传播学的任务P11-12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 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 三、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二、动物传播的局限:动物传播的局限P24 三、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了语言的论述P26-27 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一、口语传播时代:口语(命名)出现的意义P29;口语的局限P29-30 二、文字传播时代:文字的出现P30;文字发明的意义P31 三、印刷传播时代:印刷术的发明(中国造纸印刷术、古腾堡印刷机)P31-32;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及郭的补充)P32 四、电子传播时代:电子媒介的意义(时空和速度的突破、声音与影像信息系统的体外化)P33;电脑,电子媒介发展趋势(电脑、无线、通讯卫星和数字化技术)P33-34 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信息社会的概念P35 一、媒介传播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哈特的媒介三分法P35-36 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贝尔的社会发展三大阶段P37;托夫勒的三次浪潮P38;信息社会在经济结构上的四个特点P38 三、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战后社会信息化的两个阶段(初级、高级)P39;社会“高度信息化”阶段的三个特点P39;世界各国建设信息社会(NII,GII)P39;我国信息化建设P39-40;对人类发展史的概要认识P40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一、符号的定义:永井田男的符号定义P42-43 二、信号与象征符:信号(signal)的特点P44;象征符(symbol)与信号不同的特征P44 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三类非语言符号P45

传播学原理重点内容

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的系统运行,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自然权力。社会是大系统,传播是重要的子系统,使人认知环境,改造环境。多种定义:1、共享说:共享信息的过程或传播符号。#是一个两个或更多人共有的过程#以理解和产生为共同条件#以规范性批判未定义#传播者和接受者的主观愿望2、劝服说:#强调传播是传播者对受传者通过劝服施加影响的行为或过程#缺点:把劝服者看成一切目的和本质的传播,出现了大量功利性目的性的传播3、联系说:把生命世界不相连的部分联系起来的过程 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就传播的关系性而言,又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重要前提之一,受传双方必须有共同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五人哈罗德拉斯维尔:划分传播研究领域(5w)who what which whom what effect(忽略信息反馈)。。1控制分析领域2控制分析领域3传播渠道领域4受众分析领域5效果分析领域。贡献:1传播体系的初步建设2从功能角度提出的三大功能:1、雷达功能(环境监测功能),作用:让人们从社会成员变成公民(参政议政被告知)2、协调功能(社会变化快,利益团体,群体结构复杂)3、协调功能(讲台作用:教化—传播大众)作用:文化传播(广告娱乐功能) 5w评价:他把传播看成现行单向的流动过程,没充分认识到受传者主观能动性,没看到人类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1、保尔—拉扎斯菲尔法:利用实证派的量化研究和实证研究大众传播,改变了美国社会学面貌。有限效果论: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中作用有限,有时是微乎其微。两级传播:信息由传播媒介传向一部分人,再传到大众。量化:实地调查和深度访谈(大规模社会问题) 2、库尔特—卢因:开创两领域:1、完整心理学奠基人2、群体动力学:人的心理要与其他人合在一起 3、卡尔—霍夫兰:实验心理学开创人之一,耶鲁学派著名奠基人:1研究人的态度的改变,用说服方法改变态度2创立一方面与两方面理论,正对不同人,说服策略不同,用文化程度区分。启示:传播活动取得传播者想要的效果取决于受传者原有的态度和个人差异 4、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创立者合集大成者贡献:1《传播学概论》开创这一学科,创建高水平研究机构,为传播学培养人才,确立传播学学科地位2编写一批高水平传播著作和教材,建立完善体系3出版传播学教材,整合传播学理论 四大理论议程设置功能(着眼于认知层面):理论:1大众传播媒介在现有社会影响到人们的议程设置2大众传媒通过信息传播活动和新闻报道,认为重要的时间为人们提供了议事事件的重要性,显著性依据特点:1在认知层面客观上测量到了大众传媒强大影响力2研究着眼于大众传媒信息报道3暗示了拟态环境的强大意义1开放性2开创了政治传播学的研究3揭示了大众传媒政治经济力量的存在 1、沉默的螺旋:理论假设:1每个人有两种社会人性,趋利避害和怕被孤立2人在社会发表意见之前,都有一种准统计器的感觉系统,优势意见是什么,则就会支持优势意见,如果与优势意见不一致,则保持沉默。优势意见就是大家都同意的意见。3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成为优势意见最主要提供者舆论效果(传播媒介对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产生的影响因素):1共鸣效果,多数传媒内容具有高度类似性2累积效果同类信息的传达活动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和重复性3遍生效果媒介信息的抵达范围具有空前广泛性大众传媒对其影响:1大众传媒对何者是主导意见形成印象2对何种印象正在增强形成印象3队和中一件可以公开发表而不受孤立形成印象理论特点:1舆论观a政治哲学把舆论看做公意,是共同体最高意志,是民主政治基础,政治合法化途径b是社会学有机体概念,认为不是个人意见的简单集合,是社会互动的有机整体,是一个系统,是互动的相互影响的c行为科学的观点诺依曼舆论观点:它是个人感知社会意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皮肤,在维持社会正和方面起重要作用,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引起的社会解体2效果观a在认知态度行为各个方面都起作用b大众传播有创造社会现实的巨大力量 2、涵化理论/培养理论,涵化就是文化化:1(1)提出者乔治.格伯纳美国传播学家(2)研究起点:控制世界的是讲故事的人—西方谚语“如果控制讲故事的人就能控制世界”(3)a 电视机是美国家庭中心成员,成为大多数时间解说最多故事的人b看电视多的人观念意识,外界信息来自于电视某一特定节目,他们有共同世界观价值观c此类人涵化效果,如果是暴力节目则有恐惧感,消除的方法就是回到电视中继续看暴力节目d实验法,对比实验(4)

大众传播学考试整理

1. 大众传播学的概念 专业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 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 2. 五大先驱贡献与方法 拉斯韦尔(1)提出5W 模式 (2)内容分析法 (3)大众传播的三功能说 拉扎斯菲尔德(1)形成传播学的“哥伦比亚学派”(2)实地调查法 卢因(1)研究群体对于个体的影响 (2)提出来“把关人”的概念 霍夫兰 从心理学的角度切入传播学领域 “耶鲁学派” (1)控制实验法 (2)找到影响劝服效果的诸多因素 施拉姆 创办了第一批被称为“传播”的大学教学机构 3. 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两大学派的区别①研究内容 如何传播VS 为何传播 ②研究方法: 经验事实VS 价值判断、思辨全面 ③研究取向: 只知拜佛VS 只想拆庙 5. 人类传播的基本原则 准确性 有效性 传播渠道与媒介的多样性 适时性 针对性 6. 人类传播的基本模式 5W 模式 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发射器接收器 讯息 讯息 信 的 信源 信宿 噪源 号接收到信息

德福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7.人内传播的作用人类一切传播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8.人际传播(罗洛夫观点)罗洛夫观点:人际传播是一种社会交换 物品 金钱 服务 信息 地位 爱 自然需求 社会需求 9.大众传播功能 拉斯韦尔的观点: 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1、监测环境 2、社会协调 3、传承遗产 10. (斯蒂芬森的“游戏说”)美国学者斯蒂芬森在《传播的游戏理论》中 工具性的传播——个人工具 游戏性的传播——充实情绪 赖特”四功能说” 1、大众传播的监测社会功能 2、大众传播的协调、解释和规定功能 3、大众传播的社会化功能 4、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 拉扎斯菲尔德负功能:“麻醉精神”大众传播的负功能 1、麻醉精神,取消行动能力 (1)电视人(2)沙发土豆(3)容器人 2、拟态环境与刻板形象 拟态环境定义:所谓拟态环境,换一种说法,就是新闻媒介所营造的舆论氛围. 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方面是现实环境,一方面为虚拟环境。前者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体验外的客观世界,后者是人类意识到的或体验到的主观世界。大众媒介的出现和发达,使得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人类认识真实世界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 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 —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 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 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传播学考试题型整理

第一章绪论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一个是(社会学)的传统,一个是(符号学)的传统。 2.信息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两者之统一的信息。 3.所谓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4.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当我们将传播理解为(过程)时,我们着眼于传播的动态和运动机制;当我们把传播理解为(行为)时,我们把社会传播看做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当我们把传播看作是(系统)时,我们是在更加综合的层面上考虑问题,这就是把社会传播看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的集合体”。 5.从传播所运用的符号看传播可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6.从行为主体的角度分,传播可分为(个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7.以传播层次划分,传播可分为(自我传播)、两人传播、小群体传播、公众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8.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传播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传播学以(人类一切传播行为)为研究对象;狭义的传播学则主要以(大众传播)为研究对象。 9.传播学的四大先驱指的是(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 10.一些学者认为,(施拉姆)“使传播科学从梦想变成了现实”,他应该是传播学的“第五位奠基人”,这主要是指施拉姆在传播学(学科建设)方面做出的贡献。 11.香农的贡献并不仅仅是为传播学提供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信息概念)。在1949年发表的《传播的数学理论》中,他与韦弗还提出了一个(传播过程)基本模式。 12.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认为,为了保持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系统目标的实现,就需要对(系统)进行控制,而实现这种控制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信息反馈)。 13.传播学的发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这个过程当中,由于学者们的方法论和学术立场不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流派,主要的两个流派是(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 14.传播学的经验学派指的是主张从经验事实出发、运用(经验性方法)研究传播现象的学派。在传播学中,经验学派指的是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主流传播学。 15.美国的经验学派除了在方法论上坚持经验性实证研究之外,还有以下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二是(多元主义)的社会观。 16.经验学派认为传播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不是(变革)现在资本主义制度,而是通过(改进传播机制)来实现社会管理。 17.传播学的批判学派是在社会科学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派。它是现代传播学研究中的两大学派之一,无论在方法论还是学术立场上都与经验学派有着很大的区别。 18.批判学派中的流派主要有(政治经济学派)、(“文化研究”学派)、意识形态霸权理论和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 19.批判学派中的政治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累斯特大学大众传播研究中心的(G.默多克)和(P.格尔丁)。 20.批判学派中的政治经济学派学者主要从(所有制关系)和(经济结构)上来揭示资本主义大众传播的内在矛盾和制度的非合理性,对于传播内容本身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期末考试复习总结重点.doc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题型:单项选择:10个,20分 判断题:5个,10分 名词解释:5个,20分 简答题:6个,30分 论述题:1个,20分 考试内容: ?传播学形成的时期,国家(单选,判断): 答:传播学形成于20C初?40N的美国。 诞生于美国的原因: (1 )传播事业最发达——社会条件 (2)德国纳粹党执政后,大批欧洲学者逃亡到美国,推动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 传播学诞生的条件: (1 )主观——人类的认识能力空前提高,相关的社会科学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展基础。在此 背景下传播现象的全面把握和科学认识,终于成为可能。 (2 )客观——传播的作用和影响凸显,特别是传播活动的相对独立化、职业化给人们带来 了一种全新的、重大的冲击,这种冲击终于唤起了全社会对传播现象的高度重视。 ☆2.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一个集大成者及其贡献(单选、判断、简答): 答:四大奠基人:

(1)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学家: a. 主要内容: 传者- 讯息-媒介- 受者-效果 控制分析内容分析一媒介分析-受者分析T效果分析 b. 贡献: ①提出了传播学的5W模式:谁(who X说什么(what \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 \对谁说(to whom X产生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②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 ③提岀了社会传播的三个功能:监测环境的功能、协调社会的功能、传承社 会遗产的功能 (2)卢因美籍德国人,社会心理学家: 贡献: ①首创了“场论与“群体动物论”(个人受群体影响) ②提岀了“把关人”的概念 (3 )拉扎斯菲尔德——美籍奥地利人,社会学家: a. 1940年“伊里调查”假说(与卡兹一起进行,《人民的选择》): ①政治既有倾向与选择性接触机制(既定的政治自由倾向决定选 择性接触媒体) ②意见领袖——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发挥影

传播学必考知识点

1.媒介素养 答案:媒介素养是指导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媒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公民辨别媒介传播内容的能力和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同时监察和改善传媒,做个既有责任心又有批判能力的公民。 2.沉默的螺旋 答案: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公众意见方面确实有很大的效果,即认为一切公众都难以逃脱媒介意见的诱导,媒介意见一旦形成,便会处于优势地位,它往往代表着多数派的意见,而反对意见则渐渐沉默地消失了。 3.涵化理论 答案:涵化理论认为:电视观众有关社会现实的观念更接近于电视所表述的符号现实,而并非客观现实。电视反映了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念;这种倾向在收看电视时间多的人中间要比在收看电视时间较少的人中间更为明显。 4.议程设置 答案:议程设置理论由美国传播学者麦克姆斯和肖提出,认为大众媒介的注意力集中于某一问题,可能使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在社会大众心目中提升。这种“可能性”成为议程设定的假设。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简介施拉姆对大众传播功能的分类方法并简评之。 答案:施拉姆对大众传播功能分为:政治功能即监视(收集情报) 协调(解释情报;制定、传播和执行政策),社会遗产、法律和习俗的传递;经济功能即关于资源以及买和卖和机会的信息,解释这种信

息;制定经济政策;活跃和管理市场;开创经济行为;一般社会功能即关于社会规范、作用等的信息;接受或拒绝它们协调公众的了解和意愿;行使社会控制向社会的新成员传递社会规范和作用的规定,娱乐(消遣活动,摆脱工作和现实问题,附带地学习和社会化)。2.简述李普曼对传播学的贡献。 答案:李普曼对传播学的一大贡献,是他的“两个环境”理论。即: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是现实环境,二是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 。前者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体验之外的客观世界,后者则是人类意识或体验到的主观世界。大众传播形成的媒介环境,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通常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 3.简述知识沟理论。 答案:大众媒介信息在一个社会系统中的流通不断增加时,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将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也就是说,大众传播实际上可能会扩大不同社会阶层成员之间的知识差距(gap in knowledge),也成为知识沟,这一现象就被称作知识沟假说(knowledge-gap hypothesis)。 4.举例说明女性信息化的特征。 答案要点:女性信息化的三个特征是:为女人的(for women) 、关于女人的(about women)、被女人所创造的(by women)。

传播学考试重点

转载的 传播学重点 一、填空题加选择题 1.美国传播学者A.哈特将传播媒介分为三种类型:机器、示现、再现 2.拉斯韦尔的5W模式包括: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什么效果 3.大众传播信息的两个特点:商品性、文化性 4.谁第一个提出大众传播的概念:施拉姆 5.符号的特点:任意性、约定性、组合性、传授性、跨越性 6.谁提出“守门新闻”和“守门人”概念:库尔特.勒温 7.传播的特点:社会性和阶级性、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协同性和互动性、 永恒性和历史性 8.受众的权利:选择权、知情权、表达权、反论权、监督权、隐私权 9.谁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术:古登堡 10.“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大众传播通过营造什么来影响和制约舆论:意见、环境 11.霍夫兰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影响了传播研究对传播社会效果的重视(不确定P40) 12.麦克鲁汉提出的中心论点:媒介就是讯息(P214) 13.大众传播反馈的特点:间接性、迟延性、零散性、累积性 14.传播媒介的基本特点:实体性、中介性、负载性、还原性、扩张性 15.赖特对拉斯韦尔“三功能”说补充了什么:提供娱乐功能 16.企业文化建立在哪种传播基础上:组织传播(不确定) 17.大众传播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长期的非预期效果(不确定)

18.传播功能的工具说、中心说、游戏说和发展个性说 二、名词解释 1.把关人:即守门人,旨在大众传媒中可以决定什么性质的信息可被传播、传播多少以及 怎样的人或机构。 2.议程设置: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 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不确定P352)3.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 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是关于特定群体的特征、属性和行为的一组观念或者说是对与一个社会群体及其成员相联系的特征或属性的认知表征。(不确定P43)4.媒介环境:指大众传播机构在运作管理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整体气氛,是由大众 传播活动全体参与者的行为方式聚合后形成的一种习惯模式。(P327) 5.知识鸿沟:新闻媒介总是系统性地像某些人群传递信息,具有更高社会经济地位 的人又总是比其他人获得更多更好的信息。随着时间的流逝,获得更多信息的群体和获得更少信息的群体之间的差异会日益增长,即他们之间的知识鸿沟会变得越来越宽。(不确定P354) 6.两极传播:大众传播的信息和影响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的,而是要经过意见领 袖的中介,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意见领袖指的是那些对大众媒介保持较多接触,在特定领域能够对他人发挥个人影响的人。(不确定P42) 三、简答题 1.议程设置的观点和特点(不确定P352) 答:议程设置的观点①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②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

传播学教程期末考试重点

传播效果P172 1.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①环境认知效果 ②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 ③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早期的“子弹轮”或“皮下注射论” 了解典型案例、理论主旨以及不足之处(P176-177全部) “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论”P180 1.“传播流”研究的三部曲:《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创新与普及》 2.大众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 ①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它只不过是众多的中介因素之一,而且只有在各种中间环节的连锁关系中并且通过这种关系才能发挥作用 ②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对他们既有态度的强化,即便是在这种强化过程中,大众传播也并不作为唯一的作用因素 ③大众传播对人们的态度改变产生效果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其他中介因素不起作用;二是其他中介因素也起促进作用 ④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某些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 ⑤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到媒介本身的条件(信源的性质、内容的组织)和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强调了大众传播影响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被称为有限效果论 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P182 1.传播主体怎么影响传播效果 2.信源的可信性效果: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 3.“休眠”效果: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度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立即发挥,而是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这种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P184 1.一面提示: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对己有利的判断材料。 2.两面提示: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提示对立一方的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 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1.意见领袖的概念: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2.意见领袖的四大特征: ①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 ②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 ③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 ④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传播学教程备考整理知识点

+编码与译码(Encoding & Decoding):编码位于传播者一端,是指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符号或代码。 +译码位于受传者一端,指的是将接收到的符号或代码还原为传播者所传达的那种信息或意义。 +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创始人:20世纪初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 H. 米德 把人看做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做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象征行为的研究对揭示人的本质、理解现实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 ?(一)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1、群体暗示(group suggestion) ?暗示是一种传播方式,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而集合行为中的暗示更接近催 眠,集合行为的参与者通常处于昂奋激动的精神状态, 这种状态使他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 表现为一味的盲信和盲从。2、群体感染(group contagion)?群体感染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 ? ?(二)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1.群体模仿

?模仿可分为两类:无意识模仿、有意识模仿。 ?集合行为的模仿更多地表现为无意识的、本能的、条件反射的模仿。 2.“匿名性”(Anonymity)?在集合行为中人们处于互不知道姓名和身份、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中,失去了社会责任感和 自我控制能力。 ? ? ?(三)集合行为的“信息流”: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 高的不确定性,而正规的传播渠道(如大众传媒等)不畅通 或功能减弱的时期。 ? ?(四)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 1.环境监视(surveillance)——向受众提供新闻。? 2.社会协调(correlation)——对周围环境信息的选择和解释。 ? 3.社会遗产传承(transimitters of culture) ?(二)赖特的“四功能说” ? 1.环境监视——大众传播在特定社会的内部和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的活动。

传播学考试精彩试题和复习全资料

一.名词解释(7选5)30‘ 1.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就是传播机构借助大众传播媒介,面向社会公开传达事实真相、表达一定的观点、立场和态度并对公众施加影响的大规模信息传播活动。其特点为有组织,围广,影响力大,单向性,制度化,传播对象为“受众”,且具有商品属性和文化属性。 2.“5W”模式 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在其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最早以建立模式的方法对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进行了分析,这便是著名的“5W”模式。其容为: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这五个要素又构成了后来传播学研究的五项基本容:控制研究,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效果研究等。 3.数学模式 1949年,美国香农和韦弗发表了《传播的数学理论》一书,提出了一个用以解释电报通信过程的传播模式。该模式中,信息源从许多可能的信息中确定要传播的信息,发射器将讯息转化成适合通道使用的信号形式。通道即将信号从发射器传递到接收器的载体。接收器的任务是将信号转化为讯息。该模式的一大特点是引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传播活动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来自传播过程中部和外部的各种障碍因素的干扰。 4.省智能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加德纳提出了省智能的概念,其核心成分为发展可靠自我运作模式,以了解自己之欲求、目标、焦虑与优缺点,并借以引导自己的行为之能力。包括对自己有相当的了解,意识到自己的在情绪、意向、动机、脾气和欲求以及自律、自知和自尊的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人,往往能表现出较强的反省能力,他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把握自己的情绪、意向、动机和欲望,对自己的生活有规划,能自尊、自律,会吸取他人的长处,喜欢独立工作;能由各种的回馈管道中了解自己的优缺点;经常静思以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常以深入自我的方式来思考等等。 5.社会交换论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传播学最终版 一、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答案:现代化的传播机构或组织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向广大的受众开展信息传播的活动。 2、反馈。答案:反馈是信息的接受者在接受信息以后对传者所做出的反应。 3、传播单位。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与前面介绍的各种模式比较,它的最大特点是没有明确的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而是统称为“解码者”,或者称为“传播单位”。他们把参与传播行为的各方描述成对等的,行使着相同的功能,那就是编码和译码。 4、环境监视功能。答案:施拉姆把它称为“雷达功能”。就是向人们提供种种即将到来的灾害、威胁等警告,从而提高人们的警惕,促使人们加以防御。 5、《权力的媒介》。答案:美国学者阿特休尔在上世纪80年代写的《权力的媒介》一书被认为是对《报刊的四种理论》“第一次构成了严重的挑战”。他主要想表达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一切媒介,都不是独立的、自为的,而是某种权势的“吹鼓手”,包括宗教的、世俗的;党派的、经济的,总之,是“某种权势的媒介”。并且认为,控制者与被控制者之间存在四种关系:一是官方关系,是由规定、法令和条例决定的;二是商业形式的关系,主要是广告商及商业伙伴;三是利益关系形式,比如金融企业,或政党,或宗教团体等;四是非正式形式,这主要是只亲朋好友。 6、EPS。答案:任何一种大众传播媒介,都经历了从上流社会走向大众,再由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大众走向兴趣一致的小群体怎么一个过程。有学者将这一规律称作EPS,其中E(elite)指上流社会、精英阶层,P(popular)指大众化、流行化,S(specialized)指专门化。

7、第四媒体。答案:互联网因其诞生在报刊、广播、电视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介之后,又被形象地称为“第四媒体”。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 8、地球村。答案:由于电子传播媒介的出现和普及,使得原来比较分散、联系不够紧密的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从而使空间距离相对缩短,就像一个城市或乡村社区内部的联系那样紧密。 9、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意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同时,这种封闭的、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其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比较弱。 10.容器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一种罐装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 11、选择性因素是帮助受众成员避开与自己固有观念不和谐的信息的骚扰,从而保持心理平衡和认识一贯性的机制。 12、传播效果。答案:一般是指传播活动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称。 13、意见领袖。答案:就是活跃在人际关系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人物。 14、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形状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

传播学教程期末复习提要

传播学教程期末复习提要 一、单选(201) 二、名词解释(45) 1.5w模式: 答:在传播学史上,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1948年,他在题为《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的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形成了后来人们称之为“五W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这五个W分别是英语中的五个疑问代词的第一个字母即: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 2.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答:(1)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在CE奥斯古德的观点启发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过程模式,成为“循环模式” (2)该模式里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通过讯息的接受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 (3)该模式的重点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着译码者,解释者和编码者的角色,并相互交替着这些角色。 3.信息环境(拟态环境) 答:大众传播是以传达信息、提示外部环境变化为基本职能的社会信息系统,但由于这个系统得内部组织结构和活动规律的制约,它向人们提示的环境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客观环境本身,而是环境的再现,或者叫做信息环境。所谓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4.“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 答:对某些存在对立因素的问题进行说服或宣传之际,通常会有两种做法。一种是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己有利的判断材料,称为“一面提示”另一种是在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称为“两面提示” 5.意见领袖 答:在拉扎斯菲尔德等人进行“伊里调查”中发现,人们做出投票决定的过程中,有一些对他们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即意见领袖,这部分人占调查对象总数的21%。据此,研究人员做出了两极传播的推测,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6.知晓权 答:知晓权在广义上来说,指的是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它也是人的生存权的基本内容之一。从狭义上来说,知晓权指的是公民对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公共权利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或知查的权利,这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 7.传媒接近权 答:传媒接近权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播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 8.电视人和容器人 答:⑴林雄二郎在《信息化社会、硬件社会向软件社会的转变》中,明确提出“电视人”概念。所谓“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

传播学复习重点整理

2011级《传播学》复习重点: 一、学科历史: 1.传播学的奠基人及其创立者: 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1902-1977):宣传研究,《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5W要素;对传播学的研究,从内部结构上,分析了传播过程中的诸要素;从外部功能上,概括了传播活动的社会作用;他开创了内容分析法,发明了定性和定量测度传播信息的方法论。 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1890-1947):“守门理论”的创立者;给了传播学一个极重要的启示:媒介欲对“个体”施加影响,必须考虑到其身后的“群体”的强大制约机能。 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提出“二级传播理论”,破除了“魔弹论”,为深入探讨传播的效果和机制开辟了道路。此外,倡导、确立了“实地调查法”,使传播学走出书斋而投射于活生生的社会生活之中。 传播学家施拉姆(1907-1987):把传播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来研究,他把美国的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归纳、总结、修正,使之完善化、系统化、结构化,最终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以上几位学者的详细内容在书第一章第三节,P17~P23) 李普曼:《舆论学》。“传播,尤其是大众传播,给人们提供了其生存处境的映像,很多时候,我们不是生活在真实环境中,而是生活在一个大众传播塑造的“拟态环境”中。P116~P117,P274 二、传播的类型及历史: 学派: a.批判学派: 文化研究学派:霍尔P174~P175 传播政治经济学学派:达拉斯·斯麦兹(受众即商品理论:加拿大传播政治经济学家达拉斯·斯麦兹提出了受众商品理论。他对广告驱动性大众传播商品形式进行了研究,大众媒介生产的新闻、信息、娱乐节目不是其最重要的产品,媒介公司的最终目标是将这些受众集合打包出售给广告商。他揭示了商业性媒体的真正产品受众群体;他从权力的最前沿体会到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受众商品理论”;达拉斯·斯麦兹将受众劳动或受众劳动力作为大众媒体的主要商品。理论前提:斯麦兹认为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所有的时间都是劳动时间;对于达拉斯·斯麦兹观点的批评:其一是他避开了媒体内容,将受众劳动作为惟一的媒体产品;其二是达拉斯·斯麦兹出的受众劳动概念所指的劳动是否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劳动,也值得推敲。P208)、莫斯可、戈尔丁、默多克 b.多伦多学派:英尼斯、麦克卢汉 c.经验学派:注重定量研究、强调从经验材料中总结模式和理论、微观研究成果丰富 类型:自我、人际、组织、群体、大众{变化是受众、工具(机械化)、内容的公开性到私密性)} 历史:口语、文字、印刷、电子、网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